中日咏梅诗歌之比较
简论中日诗歌的差异性
文 艺评 论
简论 中日诗歌的差异性
黄丽 ( 江西省南昌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3 00 ) 300
文 章 中, 小泉八 云把 日本 诗 歌 比作寺 钟 的一击 ,其 妙处 在 于缕缕 的幽 玄的余 韵在 听者 心 中永 续 的波动 。野 口米 次 郎在 《 日本 诗歌 的精神 》 中又将 俳句 比作 一 口挂 着 的钟 ,本是 寂寂 无声 的 ,得 有 人 去 叩它一 下 ,这才 发 出幽 玄的 响声 来 ,所 以诗 的一半 要全 凭读 者 的理会 。 来看两 首 同样著名 的诗—— 空 山不 见人 ,但 闻人 语 响。返 景入 深 林 ,复照 青苔 上 。 ( 王 语 言在 文 化 中 的重 要 性 不 容 低 估 。 语 言是 人 类 最 基 本 的大 鹿柴 》 ) 众媒 介 ,是其 他一 切媒 介 赖 以传情 达意 的 大众 媒介 。早在 唐代 维 《 古池 々蛙 达 水 0音 ( 松尾 芭蕉 ) 的 中 日文 化交 流中 ,诗人 们运 用诗 歌 语言 进入 人 际间 的传播 与交 可以说这首五言绝句和 日本俳句 的意境很接近,但 比较起 流 。诗 歌 以语 言文 字为 载体 ,能 非常 细腻 地表 情达 意 。相对 于其 他 的文 学 体裁 ,诗歌 更 能 以最 简洁 的 手段 抵达对 象 的核心 。从文 来 , 中国诗 歌显 得过 于完整 。在 中国 ,仅仅 几个 字绝对 算 不上 一 学 史 的角度 来看 ,那 些没 有磨 灭 的古典 诗歌 能够 集 中也更 深刻 地 首诗 ,它 意境 虽好 ,但 太短 促 ,无法 将 诗意 深深 印入人 的头 脑 , 反 映一 个 民族 。也正 是两 国问 的文 化交 流传 播 ,中 日诗歌 多有 相 所 以只能 作 为一首 诗 的一部 分 ,就像 一幅 全 景 山水画 里 的一角 小 景,作 为点缀 , 同时起 发展 的作用 。 似之 处 ,在 日本诗 歌中常 常能呈现 出 中国诗歌 的渗透痕 迹 。
简论中日诗歌的差异性
简论中日诗歌的差异性:
中日诗歌不同的对称观中国人认为只有对称的才是完整的,完美的。
因此中国的对联、律诗、绝句都是讲究工整的对仗。
在日本却不太看重对称美,日本人不喜欢偶数喜欢奇数。
日本的俳句、短歌及长歌,格式都是不对称的,俳句由五七五3个句子、17个音节组成,短歌由五七五七七5个句子、31个音节组成,长歌也是类似的格式,只是规模更大些,既不押韵,也不对仗。
这与中国的诗歌,不管四言、五言,还是七言,都遵守严格的对偶韵律,形成一个对比。
卜算子咏梅_比较
陸遊《蔔算子·詠梅》譯文驛亭之外的斷橋邊,梅花自開自落,無人理睬。
暮色降臨,梅花無依無靠,已經夠愁苦了,卻又遭到了風雨的摧殘。
梅花並不想費盡心思去爭豔鬥寵,對百花的妒忌與排斥毫不在乎。
即使凋零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塵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樣散發出縷縷清香。
毛澤東《蔔算子·詠梅》譯文春的風雨剛剛把春天送回來,轉眼之間,冬末漫天飛舞的雪花又在迎接春天回來。
已經是冰封雪凍最刺骨的時刻,懸崖邊上還盛開著俏麗的梅花。
梅花雖然美麗,但並不炫耀自己,只是為了向人們報告春天到來的消息。
等到百花盛開時,她在花叢中欣慰地笑了。
陸遊《蔔算子•詠梅》簡析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
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鑒賞】這首詠梅詞,作者詠物寓志,表達了自己孤高雅潔的志趣。
上闋狀物寫景,描繪了風雨中獨自綻放的梅花。
梅花長在偏僻的“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它不是由人精心栽種的,它寂寞地開放著。
“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在這樣的暮色黃昏中,獨自挺立開放的梅花難免會有著孤苦無依的愁苦,更何況環境如此惡劣,風雨交加,倍受摧殘。
這實在令人深深歎息。
下闋抒情,主要抒寫梅花的兩種美德。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它的其一美德是樸實無華,不慕虛榮,不與百花爭春,在寒冬就孤傲挺立開放,它的與世無爭使它胸懷坦蕩,一任群花自去嫉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它的其二美德是志節高尚,操守如故,就算淪落到化泥作塵的地步,還香氣依舊。
這幾句詞意味深長。
作者作此詞時,正因力主對金用兵而受貶,因此他以“群花”喻當時官場中卑下的小人,而以梅花自喻,表達了雖歷盡艱辛,也不會趨炎附勢,而只會堅守節操的決心。
這首詞以清新的情調寫出了傲然不屈的梅花,暗喻了自己的堅貞不屈,筆致細膩,意味深雋,是詠梅詞中的絕唱。
蔔算子【詠梅】一九六一年十二月毛澤東〖原詞〗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
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
浅谈咏梅诗之我见
26FAXIAN JIAOYU 2018/09教育前沿 Jiao Yu Qian Yan …………………………………………各国文学之间会互相影响和渗透,本文主要对中日文学进行比较,且以“咏梅诗”为例,进行展开。
日本咏梅诗在词语描写和构思上借鉴了中国诗作,但联咏景象和情感抒发中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
如抒发对梅花的喜爱,借梅表达自己的气质与风骨、报国无望之苦闷、对友谊乡情之珍惜的一般是中国文人墨客,日本诗人却以单纯赏梅的心态来歌颂梅花,也会表达自己的眷恋和怀旧之情。
通过比较也发现日本对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可以灵活自如的为己所用,这是我国文学发展需要注意和借鉴的,守住自己本土文化的同时,不断将其发扬光大。
梅属蔷薇科,花期冬春季,色有红、白两种,在中国已有了三千多年的种植史,是中国十大名花之首,与竹、兰、菊并为“四君子”,与松、竹并为“岁寒三友”,可见梅花以其高洁、坚强、谦逊的品格深受人们喜爱。
梅花大约是在魏晋时期被引作诗歌意象,在宋代达到了高潮。
博大精深的唐宋文化远播世界,自然对毗邻的日本产生了很大影响,其中咏梅诗就是很好的证明。
一、“梅花”与“梅香”中国古代文人历来酷爱以梅为题材,歌咏梅香的更是数不胜数,如宋代朱熹《夜雨》“故山风雪深寒夜,只有梅花独自香”,明代道源《早梅》“香闻流水处,影落野人家”和元朝王庭筠《绝句》痩“竹影和诗,梅花入梦香”等。
咏梅经典之作--宋朝林逋的《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傍晚”广颂全国,“暗香”二字最为销魂;北宋王安石《梅花》云“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清代蒋锡震《梅花》有“暗香留不住,多事是东风”的诗句。
可见文人墨客对以“暗香”一词来吟咏梅香是喜爱与推崇的。
在日本的咏梅诗里,咏梅芳香的诗句也不少。
如菅原道真《拾遗和歌集》“东风吹,梅香满人间”,纪贯之《藏部山中》“梅花春日发,处处散芬芳。
藏部山中住,夜来更觉香”。
凡河内躬恒《月夜奉命折梅》“月夜月光白,寻梅不见花。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陆游和毛泽东卜算子.咏梅的对比赏析
陆游和毛泽东<<卜算子.咏梅>>的对比赏析陆游<<卜算子咏梅>> 驿路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一.立意的不同陆游<<卜算子咏梅>> 乃托物言志之作.借咏梅自咏,诗人备受当权者贬抑压制,迫害,报国无门,尽忠无路,宁粉身碎骨而矢志不移,虽化尘泥而香如故的高风亮节,借梅花而咏出.陆游的咏梅诗有百首之多,他曾幻想"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也曾礼赞梅花"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高标逸韵君知否,正在层冰积雪时".可见陆游借梅花的神韵,风骨,气质,品格言志是本词的内涵立意.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则是反其意而用之,用意在于鼓励大家要蔑视困难,敢于战胜困难,在任何困难面前,尽管"高天滚滚寒流急,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这就把梅花及我们伟大的祖国的高贵品质,精神气慨,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此是毛泽东咏梅词的内涵立意.二.作者的身份地位不同; 时代不同;立场不同;诗人的心胸气度不同;品格修养不同;处事态度不同;审美理想不同;世界观不同;结果诗篇的意境便截然不同.咏梅历来是极熟的题目,傲雪凌霜,暗香疏影,有哪位才人不曾对这高节丽姿,玉骨冰肌而赞唱倾倒,大作文章呢?或抒幽愤,或鸣清高,或表疏狂,或寄哀怨,极尽心灵之感大书特书.陆词"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是一种无可奈何,心头横塞着一肚子忧怨的心志的具体倾泄.而"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则是心胸坦荡,豪气干云,放眼未来的雄伟气慨.一是失意者的自慰解嘲,一是革命家的高瞻远嘱.陆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只是顾影自怜,孤芳自赏;革命家"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则是为民先锋,与民同乐.正是如此,待到大地春回,百花齐放,梅花便掩映在百花丛中和众芳同笑,这是多么伟大崇高的革命家和时代先驱者的艺术形象啊.陆与毛不同的主观因素,正是不同时代,不同阶级与集团的客观反映.陆词在梅花中所见到的那些寂寞,愁,苦,零落,正是生当南宋时代,封建士子,抗金爱国壮志难酬,功名利禄的雄心不就,而自视高洁这一现实的缩影.而毛词所咏之梅花,则是悬崖一枝俏,傲对百丈冰,报春不争春,梅花笑东风.这正是革命导师时代舵手的伟大诗人对今天中国与世界革命现实的形象概括.。
中日古代咏梅诗异同管窥
作者: 林少华
作者机构: 广州暨南大学外语系
出版物刊名: 日语学习与研究
页码: 47-51页
主题词: 梅花诗 咏梅 审美倾向 《玉台新咏》 爱国诗人陆游 咏落梅 逸韵 《万叶集》 疏影横斜 中国古诗
摘要: 梅花以其凌寒独放、先报春回的坚贞品格,以其素雅不艳、温馨不浓的幽姿逸韵,历来深受中日两国文人的喜爱和推崇,吟咏梅花的古典诗作不仅数量繁多,且不乏名篇佳制,在诗坛中独树一枝,甚至成为某一时期的“热门”话题。
因此,对两国梅花诗中抒情样式及其涵泳的审美倾向进行比较性探讨,当可从中窥见两国自然观以至文学观异同的一端。
梅花与暗香:中日咏梅诗的文化差异
梅花与暗香:中日咏梅诗的文化差异关键词:梅花暗香诗词歌词文化差异摘要:我国古典诗词和日本和歌中,以“咏梅”抒发诗人情怀之佳作颇多。
日本咏梅诗吸收了中国唐宋文学的“营养”成分,许多和歌诗人在和歌的构思和用词上都借鉴了中国咏梅诗。
但是在和歌里的“梅”和古汉诗里的“梅”,其意境、情趣、蕴涵的文化是有很大差异的。
在古汉诗中,常常把梅花比喻自己洁身自持的人格,表达诗人怀才不遇的低落情绪,忧国忧民的情感。
而在日本和歌中的梅花却有不同的意象,本文拟从文化的角度去考察两国咏梅诗的审美情趣及文化差异。
梅花,不畏风寒,迎霜而放,骨气铮然的品格深受诗人的喜爱。
中日古典诗歌中,以梅花为观赏对象,写其色咏其香的名篇佳句俯拾即是。
日本和歌诗人受中国唐、宋诗人的影响,也创作了许多咏梅诗篇,在诗坛上占据翘楚地位。
据中岛贵奈介绍,在日本人写的咏物诗中,咏梅诗占很大的分量。
在安永六年(1777年)出版的《日本咏物诗》里咏梅诗是“花”中之最。
在这部《日本咏物诗》里的一百三十三首咏花诗中,“梅花”是二十九首,占数量最多,其次是牡丹十四首,菊花十三首,而樱花只有六首。
概观《日本咏物诗》所收录的《梅花咏》就可以确认日本和歌诗人受到了中国唐、宋诗人的影响。
在二十九首咏梅诗中,其中可见“白梅”、“红梅”、“梦梅”、“照镜梅”等诗题。
很明显是模仿中国的咏梅诗而作。
虽然日本诗人在题材、构思和用词上都借鉴了古汉诗,但各自的诗意和审美情趣存在很大的差异。
本文拟从中国古诗和日本和歌中“梅”的意象进行尝试性的考察,从中窥视两国诗人对“梅花”的审美情趣及其文化差异。
一、中日咏梅诗的“梅花”与“暗香”古人曰:“梅花优于香,桃花优于色。
”梅花香气沁人心脾,清新高雅的品格,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翻阅历代中国的古诗歌,梅花似乎是文人墨客偏爱的素材,从六朝开始,诗人做诗大赞梅花的香气,如《玉台新咏》里陈后主的“映日花光动,迎风香气来”。
又如唐代许浑的“素艳雪凝树,清风香满枝”,宋代朱熹的“故山风雪深寒夜,只有梅花独自香”等诗句,无一不是从捕捉梅花高雅的清香来赞赏梅花。
唐诗与日本汉诗中咏花诗的比较研究
唐诗与日本汉诗中咏花诗的比较研究作者:黄舒琳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35期摘; 要:唐诗作为中国古典文学长河中的一颗明珠,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在日本,中国唐诗同样散发着巨大的魅力。
众多日本诗人深受唐诗的影响,并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汉诗。
本文正是立足于唐诗与日本汉诗这一深厚的历史渊源,对唐诗与日本汉诗中的咏花诗进行比较研究,从所咏花的种类,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美学特征三个不同的角度分析两者的异同,以求对唐诗与日本汉诗之间的关系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唐诗;日本汉诗;咏花诗;异同点[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5-0-02闻一多先生曾说过:“一般人爱说唐诗,我却要说诗唐,诗唐者,诗的唐朝也。
”这一句话直接点明了唐诗的成就之高,魅力之高。
唐诗的魅力甚至跨越了国界,对日本的文学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正是因为日本汉诗与中国唐诗之间密切的联系,所以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比较分析唐诗与日本汉诗中咏花诗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一.所咏花的种类的比较从咏花诗中所咏花的种类角度来看,唐诗与日本汉诗就存在许多相同之处。
无论是唐诗还是日本汉诗都主要以梅花,樱花,菊花,牡丹等作为诗歌的吟咏对象。
有诗为证如下:在唐诗里描写梅花诗的就有崔道融的名篇《梅花》“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等等。
而描写樱花的诗则有李商隐的《无题四首之四》“何处哀筝随急管,樱花永巷垂杨岸”等等。
而自“晋陶渊明独爱菊”以后,唐诗中也出现了许多描写菊花的诗。
如杜甫的《叹庭前甘菊花》“庭前甘菊移时晚,青蕊重阳不堪摘”等。
而描写桃花最为著名的诗句莫过于白居易《大林寺桃花》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最后作为唐朝国花的牡丹,描写其的诗歌更是不胜枚举,如刘禹锡的《赏牡丹》“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等。
与中国相似,早期的日本贵族也喜欢以梅花作为吟咏的对象,因此日本汉诗中也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咏梅诗。
小议中日咏梅文化差异 ——以宋词与和歌为例
小议中日咏梅文化差异——以宋词与和歌为例摘要:梅花大致在7世纪中后时期,由遣唐使和僧侣从中国带回日本,后来迅速地普及起来。
梅花作为春天最早开放的花深受人们的喜爱和赞赏。
中国人常把梅花与雪、霜等意象相结合来表现出梅花傲寒的品格,以此来借梅咏物、借梅叹人。
其意境宏伟大气,尽显了中国“天人合一”的文化观念。
而日本人把梅作为日本的风物,借梅言梅,感受梅花在大自然中从盛开到凋零过程中的“美意识”,对咏梅大多停留在对山水自然景观的欣赏,一般很少寄托个人对道德伦理的看法。
同样的梅花,在中日两国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却同样盛开的异彩多姿。
关键词:咏梅;意象;美意识一、咏梅诗歌在中日的发展自弥生时代,梅花从中国传播到日本后,梅花的身影便在和歌中频频出现,梅花最开始在和歌中被日本人歌咏是受汉诗中梅花诗的影响。
梅花虽然并非日本原产植物,但由遣唐使和僧侣带回日本后,成为当时最具有风雅的植物,赏梅咏梅亦是当时最高的文学艺术。
“梅花”作为一种文学意象最早出现在奈良时代的《万叶集》中。
其中描写植物的多达1 700首,这些植物当中花的种类也至少有40种,其中描写梅花约有117首,占据第二位。
可见人们对梅花的喜爱与赞赏颇多。
由于日本的岛国文化,日本人重视感性,他们认为“为艺术而艺术”才是文学的本质,在咏梅诗歌中梅花并没有被寄寓很多的主观意念,而是以一种简约淡泊、恬静优雅的形象出现,展现出梅花的“美意识”。
从而形成了日本人对大自然色彩的美的体会。
梅花,是我国栽培历史最悠久的传统名花之一,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中国的咏梅诗歌最早出现在《诗经》中,但宋代是咏梅发展的黄金阶段,在咏梅的数量上《全宋词》收诗歌共254 000多首,咏梅诗多达1.85%。
在我国宋代,咏梅宋词中开始与各种各样的自然景观、动植物、日常生活之物等意象搭配出现。
如梅与霜雪、梅与烟云、梅与风雨、梅与日月、梅与杨柳、梅与松竹、梅与鸟禽等。
可以说在宋词中的咏梅诗中所涉及的意象最为广泛,为后世的咏梅诗歌提供了几乎所有的模式,使得咏梅诗真正成为一种成熟的文学形式。
中日古典诗歌中的梅花意象比较
Plum Blossom Complex in Chinese and Japanese
Classical Poetry
作者: 孙静冉
作者机构: 常熟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常熟215500
出版物刊名: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
页码: 95-97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4期
主题词: 咏梅;傲雪;迎春;比德;审美
摘要:梅与霜雪之间的审美关系,是中国咏梅诗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描写视角和表现方式。
在与雪的类比中,展示梅花不畏严寒,独标一格的精神风貌。
而在日本古典和歌当中,"梅"是作为春天的季语而为广泛使用的。
梅花代表的就是迎春。
且"比德"与"审美"的双重标准,奠定了中日咏梅诗歌不同的发展道路。
中日诗歌意象
中日诗歌意象一、引言中国和日本都是拥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国家,其诗歌艺术也是各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两国诗歌都表现出了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但它们在意象的选择和表达上却存在显著的差异。
本文旨在探讨中日诗歌意象的异趣及其原因。
二、中国诗歌的广博豪放与崇高壮丽中国诗歌中常常出现壮丽、崇高的意象,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等。
这些意象往往表现出一种宏大、豪放的气势,展现了诗人广阔的胸怀和崇高的理想。
例如,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首诗描绘了深秋登高远望的壮丽景象,表现出诗人豁达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
三、日本诗歌的纤细内敛与自然和谐相比之下,日本诗歌则更注重细腻、内敛的意象,如“樱花落下,轻轻触碰鼻尖的那一刹那”、“秋风吹过,飘落的枫叶上写着无尽的思念”。
这些意象表现出了诗人对自然、生命的感悟和体验,展现了日本文化中追求和谐、尊重自然的精神。
例如,日本俳句诗人松尾芭蕉的《秋叶》:“枯枝凋叶何时了,秋风扫落一地愁。
”这首诗描绘了秋天落叶的情景,表现出诗人对生命短暂和自然规律的深刻感悟。
四、原因探究中日诗歌意象的差异源于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两国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存在较大差异。
中国地大物博,自然景观壮丽辽阔;而日本则是一个岛国,自然景观优美而细腻。
这种差异影响了两国诗人对自然景物的感受和表达方式。
其次,两国的文化传统也存在明显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强调“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而日本文化则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尊重自然、敬畏生命。
这种文化差异也反映在两国诗歌的意象选择和表达上。
最后,两国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个人经历也对诗歌意象产生了影响。
在中国古代,诗人们常年在外游历,接触到了壮丽辽阔的自然景观;而在日本,俳句诗人则更注重对身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感悟。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中日诗歌意象的异趣。
诗词评论王建端:两首咏梅词的比较
诗词评论王建端:两首咏梅词的比较两首咏梅词的比较作者:王建端当你于闲暇之时,随便翻开一部中国的文学著作,里面都有著一个影子,一个暗香浮动的影子,梅花。
古人对梅花的钟情,使得梅花的意象在诗词中有着特殊的表意。
在历代的写花咏花的诗词中犹以梅花为多,人们或咏其风韵独标,或吟其骨骼清奇。
更有人将梅花作为传达友情的信物,如南朝陆凯的“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正是因为梅花的凌寒,不与百花争艳,才引起了人们的吟咏不绝。
咏梅之诗词,至宋以后,写其意象之美,赞其标格之高成为主流。
前者的代表作是林和靖的《山园小梅》一诗,后者的代表作则是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陆游一生爱梅,咏梅,以梅自喻,把梅赞成“花中气节最高坚”,俨然就是梅的化身,“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数梅花一放翁”。
真正达到了“梅花是我,我是梅花”的境界,这种境界,和庄子的不知是蝴蝶梦我,还是我梦蝴蝶同一境界,都是一种物我两忘,至高至纯的无上境界。
我们不妨以陆游和毛泽东的两首《卜算子·咏梅》为例,尽管写作时间相隔千年,但是,作为咏物词的代表作,其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宋人张炎在《词源》中说:诗难于咏物,词为犹难。
正因为如此,历代词人对咏物词的要求都很高,其要点之一即是咏物词要有深刻的思想内容。
近人况周颐在《蕙风词话》说过:“问:咏物词如何是佳?答:未易言佳。
题中之精蕴佳,题外之远致犹佳。
”这就是说,咏物词必须寄托著深刻的思想,而这种思想,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艺术形象得描写,表现出一种深刻而丰富的言外之意,这样就使词的意义宽广,所以况周颐说:“题外之远致犹佳。
”就陆游诗的风格来说,大部份还是体现了一种豪放气概的,著名的如他的《示儿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以垂垂临死之老翁作此豪壮语,亦为难得。
陆游一生爱梅,其人格力量自有其魅力所在。
然观其听信母亲之言,对妻子唐婉的离绝,心虽爱之,而终无可奈何,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陆游是个具性格缺陷的诗人。
中日咏梅诗
中日咏梅诗《中日咏梅诗之比较》一、原文中国:《墨梅》王冕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日本:《梅》松尾芭蕉树下肉丝、菜汤上,飘落樱花瓣。
闲却梅花枝。
二、衍生注释- 《墨梅》中的“洗砚池”:相传是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练习书法后洗笔的地方,这里王冕说他家有类似这样的池子边的梅树,是一种托物言志的借代。
“清气”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梅花的清幽香气,也象征着诗人的高洁品质。
- 《梅》中“肉丝、菜汤”描绘出一种日常生活场景中的饮食画面,“飘落樱花瓣”烘托出当时的环境氛围,“闲却梅花枝”的“闲”表示梅花被闲置,无人在意。
三、赏析- 《墨梅》的主题是通过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情感上,诗人充满着孤高与自傲。
表现手法上,诗人以淡墨画梅花,又用梅花的形象来比喻自己的品德,托物言志极为巧妙。
- 《梅》主题看似在描写日常生活场景中樱花与梅花的不同境遇,反映出人们的喜好偏向,实则也可能有表达自身如同闲却的梅花般的寂寥。
情感略带荒凉孤寂之感。
表现手法上,运用对比衬托出梅花的被冷落,如同画家随意的几笔勾勒出萧索画面。
四、作者介绍- 王冕,元代著名画家、诗人、篆刻家。
他出身贫寒,自幼好学,天性孤傲,不愿与权贵同流合污,过着隐居的生活,其诗画多表达自己的高洁志向和对现实的不满。
- 松尾芭蕉,他是日本江户时代前期的一位俳谐师。
他对俳句进行革新,将俳句提升到了真正的艺术高度,一生游历日本各地,写出很多富有意境和哲理的俳句。
五、运用片段例子一:在一次学校的诗词比赛中,小明被问道如何用诗词来表达自己的高洁品质,自己与众不同却又不在乎外界夸赞时。
小明毫不犹豫地回答道:“王冕的《墨梅》就很好地表达了这一点,‘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这就像是说我自己呢,我专心做自己的事,不在乎别人是否表扬我,我更希望自己的内在品德像这墨梅的香气一样布满天地间。
梅花与暗香中日咏梅诗的文化差异
作者: 陶曷因
作者机构: 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出版物刊名: 名作欣赏
页码: 121-123页
主题词: 梅花;暗香;诗词;歌词;文化差异
摘要:我国古典诗词和日本和歌中,以"咏梅"抒发诗人情怀之佳作颇多.日本咏梅诗吸收了中国唐宋文学的"营养"成分,许多和歌诗人在和歌的构思和用词上都借鉴了中国咏梅诗.但是在和歌里的"梅"和古汉诗里的"梅",其意境、情趣、蕴涵的文化是有很大差异的.在古汉诗中,常常把梅花比喻自己洁身自持的人格,表达诗人怀才不遇的低落情绪,忧国忧民的情感.而在日本和歌中的梅花却有不同的意象,本文拟从文化的角度去考察两国咏梅诗的审美情趣及文化差异.。
咏梅比较阅读教案
咏梅比较阅读教案教案标题:咏梅比较阅读教案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和分析两首咏梅诗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学生能够比较两首咏梅诗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手法。
3. 学生能够运用比较阅读的技巧,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或白板和马克笔。
2. 两首咏梅诗的复印件:《咏梅》(林则徐)、《咏梅》(毛泽东)。
3. 学生阅读笔记本和笔。
教学步骤:引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咏梅这一题材的特点和意义。
2. 提问学生是否读过或听说过林则徐和毛泽东的咏梅诗。
比较阅读(15分钟):1. 将两首咏梅诗的复印件分发给学生,并让他们阅读。
2. 引导学生分析每首诗的主题和情感表达,记录下他们的观点和发现。
3. 引导学生比较两首诗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手法,提醒他们注意诗歌的语言运用、形象描写和韵律等方面的差异。
4. 分组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享他们的观点和发现,并形成小组报告。
讨论和总结(15分钟):1. 邀请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观点和发现。
2. 引导学生讨论两位诗人的咏梅诗在主题和情感表达上的异同。
3. 引导学生思考两位诗人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手法如何影响了他们对咏梅这一主题的诠释。
4. 总结比较阅读的重要性和技巧,强调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应注重细节和综合分析。
拓展活动(10分钟):1. 鼓励学生选择其他咏梅诗或者其他主题的诗歌进行比较阅读,并写下自己的分析和见解。
2. 学生可以选择以小组形式进行诗歌比较阅读分享,或者以个人形式撰写一篇比较阅读的文章。
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并撰写一篇比较阅读的文章,分析该诗与其他诗歌在主题、情感表达、写作风格和表达手法等方面的异同。
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小组报告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2. 评估学生撰写的比较阅读文章,包括分析的深度和准确性。
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两位诗人的背景和写作风格,以更深入地理解他们的咏梅诗。
2. 探索其他诗人的咏梅作品,进行更广泛的比较阅读。
《万叶集》中的咏梅和歌
《万叶集》中的咏梅和歌
阎利华
【期刊名称】《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4(026)002
【摘要】《万叶集》里的咏梅和歌集中出现在天平时期(729~749年),大多出自大伴旅人、大伴加持等贵族官人之手.本文通过具体分析《万叶集》咏梅和歌中梅与雪、梅与柳、梅与莺以及梅花“插发”等几种主要模式,指出其在构思、选材以及用词上模仿借鉴了魏晋南北朝至初唐的咏梅汉诗赋.但由于中日两国传统审美情趣的不同,汉诗赋与和歌的根本差异,《万叶集》咏梅和歌与魏晋南北朝至初唐的咏梅汉诗赋在意境和文化蕴涵上又存在着本质区别.
【总页数】6页(P62-66,87)
【作者】阎利华
【作者单位】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100144,北京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2
【相关文献】
1.小议中日咏梅文化差异--以宋词与和歌为例 [J], 叶萍
2.岁月如歌情怀依旧——读刘浩歌散文随笔集《岁月如歌》 [J], 马忠
3.浅谈桂剧唱腔在民族唱法中的融合与运用——以桂剧戏歌《咏梅》为例 [J], 齐相月
4.《萬葉集》與樂府系歌辭——從相聞歌到相聞四時歌 [J], 辰巳正明; 張逸農(譯)
5.语言与歌唱艺术的关系--以"戏歌《卜算子.咏梅》"的歌唱特点探析 [J], 舒铃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日咏梅诗歌之比较
摘要:“咏梅”是中日古典诗歌共同出现的主题。
文章以比较文学的视点出发,从二者体现在内容方面的异同点入手,从“梅香”这个共同主题、以及中国咏梅诗的“个性”与日本咏梅和歌的“交流性”等方面,分析二者在反映意境方面的分歧。
日本文学对中国文学有借鉴与受容,但前者更倾向于以“物哀”、“为艺术而艺术”的纯文学;而中国文学则以“诗言志”、强调诗歌的教化功用见长。
关键字:咏梅;梅香;万叶集;个性;交流性;诗言志
梅,果树,蔷薇科。
早春开花,色有红白两种。
中国是梅花的原产地,梅在中国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史。
在中国,梅花进入人们的审美领域,最初被引为诗歌意象是在魏晋时期,在宋代时达到了咏梅诗的高潮。
日本于奈良时代作为观赏从中国引进了梅花,从此梅就在日本列岛生根开花。
在日本最早的史书《古事记》及《日本书纪》里均无有关梅花的记载。
“梅”作为一种文学意象被人们关注则最早出现在奈良时代的《万叶集》,以及与之同时代的汉诗集《怀风藻》中。
古代日本同朝鲜、越南等国家一样,都同属于汉文化圈的国家。
因此,有著许多共同的欣赏习惯和文化习俗。
然而,由于文学观、自然观等方面的差异,面对同种事物、同样景象,表现在中日文人诗学作品中的情感与意境往往又大相径庭。
就中日两国的咏梅诗来讲,亦存在著
许多异同点。
一、关于“梅香”
梅花香味清幽,沁人心脾,非它花可比。
因之,不少诗人在其咏梅诗中,均是针对梅花的香味而咏的。
牆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北宋王安石《梅花》)
在这首诗中,既写了梅之色,更写了梅之香。
诗人紧紧抓住梅花凌寒开放“为有暗香来”这一特点,用以表现一种倔强的风骨精神。
梅花不仅凌寒吐豔,而且还在严寒中播送“暗香”,严寒既压不倒其色,亦挡不住其香。
诗言志,歌咏言。
在中国诗歌中,梅花的香是一种人格与风骨的暗喻,一种精神的体现。
中国历代诗人都颇为注意梅花的香。
如杨炯咏梅云:“影随朝日远,香逐便风来”(《梅花落》);柳宗元诗说:“朔风飘夜香,繁霜滋晓白”(《早梅》);更有陆游的名句:“一春花信二十四,纵有此香无此格”(《芳华楼赏梅》)等等,都有著一种深刻的寓意,体现作者忠贞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思想。
日本咏梅诗中的“咏香”之作则与此大不同。
春の夜の闇はあやなし梅の花色こそ见えね香りやは隠るる
(《古今和歌集》卷一春歌上0041凡河内躬恒)
译诗曰:春夜亦何愚,妄图暗四隅,梅花虽不见,香气岂能无。
梅花盛开,花香弥漫。
而春天的夜色,又是何等的娇憨,企图以夜色来加以掩盖,岂不知即使夜色弥漫辨不见花色,但那扑鼻的清香岂是可
挡之物?
没有高风亮节的风骨,只是单纯的描写梅花的香味。
甚至为了描写梅香,居然将梅花本身也弃掉了。
《万叶集》和《古今和歌集》之间的约两百年,当时日本诗人无比讲究、偏重审美,表现在诗中的也多单纯的审美感动,与中国咏梅之作的厚重、尖锐相比,就显得轻快而单纯许多。
二、中国咏梅诗的“个性”与日本咏梅和歌的“交流性”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梅花有著各种各样的别称:
疏影:吴可《探梅》“喷月清香犹吝惜,印溪疏影咨横斜。
”
孤根:李新《次韵任吏君咏梅二首》“堂上高人解赏音,孤根未放草来侵。
”
孤芳:林埔《梅花三首》“几回山脚又江头,绕著孤芳看不休。
”
寒颜:张峰《梅》“一枝寒颜映窗光,蕊气侵衣断客肠。
”
擅长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是中国文学的一大特色。
文风是作者心灵的自然流露,诗词的风格就是作家个性的体现。
梅树本身是毫无灵性的植物,可一旦进入艺术领域,成为审美对象,它就成了充满感情的生灵。
中国诗人们借用梅花来尽情抒发个人情感。
众芳摇落独暄研, 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 不须檀板共金尊。
(宋林埔《山园小梅》)
本诗中的梅花孤高冷峻,成了淡泊出世思想的化身。
林埔是北宋颇具代表性的咏梅诗作者之一。
他长住杭州西湖的孤山,性情清静淡泊,每日以赏梅养鹤为乐,过著“梅妻鹤子”的生活,他把赏梅作为一种清高的标志,其笔下的咏梅诗境界清幽,突出了梅花清高绝尘的品格。
苏轼的咏梅诗也同样,不是重在描写,而是借助梅花抒发个人感受。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馀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宋苏轼《红梅》)
他讚美梅花的耐寒与多情,把梅花当成知己,表达自己屡遭挫折亦不以为意的胸襟。
在“咏梅”这个题材诗中,无关乎科举,无关乎谄媚,无关乎交际,中国诗人们借助梅花来寄寓自己的“情”抒发自己各种各样不同的“志”,通过形形色色的咏梅诗,我们也感受到了诗人们充满魅力的个性风采。
于此处,日本古典和歌又表现出极大的不同。
如果说中国诗人在咏梅诗中尽情表现了自己的“个性”的话,那麽日本古典咏梅诗则彰显了一种有别于此的“交流性”。
梅の花散らまく惜しみわが园の竹の林にうぐいす鸣くも
(《万叶集》卷五——八二四少监阿氏奥岛)
译诗曰:梅花飘零散落,痛惜岂无声。
我苑竹林里,黄莺正乱鸣。
梅の花咲きたる园の青柳をつるにしつつ游び暮らすさな
(《万叶集》卷五——八二五少监土氏百村)
译诗曰:梅花开满苑,柳色正青青,青柳犹人发,欢游且莫停。
收录在《万叶集》的一一二首咏梅和歌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创作于宫廷贵族举办的各式各样的“诗宴”之上的。
天平二年正月十三日,在大宰府帅大伴旅人的官邸举行了史上有名的梅花诗宴,又包括他本人在内的三十二位官员出席。
席间,人们饮酒作诗,觥筹交错间,互相抒发著对早春梅开的喜悦,以及面对梅落花散的惋惜,亦或类似于之类的情绪。
人们通过咏梅来达到一种交流,应酬的目的。
这样活泼欢快,略带寒暄性质的咏梅和歌,显然与中国咏梅诗的深刻意境有著巨大的不同。
三、小结
由一种花卉的流行而引起一类咏花诗的流行,其中花卉的生物特性及观赏活动的举行,都构成其流行的基本条件。
梅花在我国已有了三千多年的栽培史,由于梅花的成活率高,在中国古代上至皇室王宫,下至文人百姓,种植梅花非常普遍。
梅花的普及为咏梅诗的兴起提供了最基本条件。
梅越多,赏玩之风越盛,诗作也越多。
作为一种抒情言志的对象,梅被赋予了各种高尚品格,中国文人们在对梅花的欣赏过程中获得了精神源泉和力量。
日本对中国文明积极而系统的吸收,始于7世纪大和王朝的飞鸟时代。
到了8世纪的奈良时代,因遣唐使的不断派遣而日见其盛。
中国诗学对日本也有影响。
《万叶集》的咏梅诗作者,大多是汉学家或遣
唐使僧,汉学造诣得天独厚。
梅花以及赏梅之风在奈良时代传入日本后,在宫廷士大夫之间迅速掀起一股新的风雅热潮。
但与中国的梅花庶民性相比,在日本,植梅,赏梅,咏梅作为一种流行风雅只为上层的宫廷贵族所津津乐道。
可以说,梅作为审美对象为日本人所认识也是通过汉诗中的咏梅诗而实现的。
在通过对两国咏梅诗歌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日本文学对中国文学的继承性。
但是,日本在吸收外来文化时不是全盘地接受而是借鉴地部分吸收,在日本人心底有一种扎根于本土的底层的文化渊源。
从万叶时代的和歌理念(真情,男子汉气概),到古今集推崇的(优雅、高贵的女性美),日本本身具有自己独特的文艺理念。
与此不同,“诗者,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即所谓的“诗言志”是中国诗歌史上最具代表性的理念特徵。
就咏梅题材诗来说,日本文学也仅仅是从中国借鉴了“咏梅”这种“形”,歌人们没有托物言志的意识,只是习惯于欣赏自然之美,为赏花而赏花,或真实,或优美高贵,形成了与中国“诗言志”特徵大不同的日本咏梅和歌。
参考文献:
[1]缪钺.宋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
[2][清]厉鹗辑.宋诗纪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3]杨烈.古今和歌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
[4]孙映逵.中国历代咏花诗鉴赏辞典[M].苏州:江苏科技出版社,1989.
[5]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6]程杰.一个咏梅模式的发展[J].文学研究, 2003,(4):113-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