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咏梅诗歌之比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日咏梅诗歌之比较

摘要:“咏梅”是中日古典诗歌共同出现的主题。文章以比较文学的视点出发,从二者体现在内容方面的异同点入手,从“梅香”这个共同主题、以及中国咏梅诗的“个性”与日本咏梅和歌的“交流性”等方面,分析二者在反映意境方面的分歧。日本文学对中国文学有借鉴与受容,但前者更倾向于以“物哀”、“为艺术而艺术”的纯文学;而中国文学则以“诗言志”、强调诗歌的教化功用见长。

关键字:咏梅;梅香;万叶集;个性;交流性;诗言志

梅,果树,蔷薇科。早春开花,色有红白两种。中国是梅花的原产地,梅在中国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史。在中国,梅花进入人们的审美领域,最初被引为诗歌意象是在魏晋时期,在宋代时达到了咏梅诗的高潮。日本于奈良时代作为观赏从中国引进了梅花,从此梅就在日本列岛生根开花。在日本最早的史书《古事记》及《日本书纪》里均无有关梅花的记载。“梅”作为一种文学意象被人们关注则最早出现在奈良时代的《万叶集》,以及与之同时代的汉诗集《怀风藻》中。

古代日本同朝鲜、越南等国家一样,都同属于汉文化圈的国家。因此,有著许多共同的欣赏习惯和文化习俗。然而,由于文学观、自然观等方面的差异,面对同种事物、同样景象,表现在中日文人诗学作品中的情感与意境往往又大相径庭。就中日两国的咏梅诗来讲,亦存在著

许多异同点。

一、关于“梅香”

梅花香味清幽,沁人心脾,非它花可比。因之,不少诗人在其咏梅诗中,均是针对梅花的香味而咏的。

牆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北宋王安石《梅花》)

在这首诗中,既写了梅之色,更写了梅之香。诗人紧紧抓住梅花凌寒开放“为有暗香来”这一特点,用以表现一种倔强的风骨精神。

梅花不仅凌寒吐豔,而且还在严寒中播送“暗香”,严寒既压不倒其色,亦挡不住其香。诗言志,歌咏言。在中国诗歌中,梅花的香是一种人格与风骨的暗喻,一种精神的体现。中国历代诗人都颇为注意梅花的香。如杨炯咏梅云:“影随朝日远,香逐便风来”(《梅花落》);柳宗元诗说:“朔风飘夜香,繁霜滋晓白”(《早梅》);更有陆游的名句:“一春花信二十四,纵有此香无此格”(《芳华楼赏梅》)等等,都有著一种深刻的寓意,体现作者忠贞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思想。

日本咏梅诗中的“咏香”之作则与此大不同。

春の夜の闇はあやなし梅の花色こそ见えね香りやは隠るる

(《古今和歌集》卷一春歌上0041凡河内躬恒)

译诗曰:春夜亦何愚,妄图暗四隅,梅花虽不见,香气岂能无。

梅花盛开,花香弥漫。而春天的夜色,又是何等的娇憨,企图以夜色来加以掩盖,岂不知即使夜色弥漫辨不见花色,但那扑鼻的清香岂是可

挡之物?

没有高风亮节的风骨,只是单纯的描写梅花的香味。甚至为了描写梅香,居然将梅花本身也弃掉了。《万叶集》和《古今和歌集》之间的约两百年,当时日本诗人无比讲究、偏重审美,表现在诗中的也多单纯的审美感动,与中国咏梅之作的厚重、尖锐相比,就显得轻快而单纯许多。

二、中国咏梅诗的“个性”与日本咏梅和歌的“交流性”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梅花有著各种各样的别称:

疏影:吴可《探梅》“喷月清香犹吝惜,印溪疏影咨横斜。”

孤根:李新《次韵任吏君咏梅二首》“堂上高人解赏音,孤根未放草来侵。”

孤芳:林埔《梅花三首》“几回山脚又江头,绕著孤芳看不休。”

寒颜:张峰《梅》“一枝寒颜映窗光,蕊气侵衣断客肠。”

擅长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是中国文学的一大特色。文风是作者心灵的自然流露,诗词的风格就是作家个性的体现。梅树本身是毫无灵性的植物,可一旦进入艺术领域,成为审美对象,它就成了充满感情的生灵。中国诗人们借用梅花来尽情抒发个人情感。

众芳摇落独暄研, 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 不须檀板共金尊。

(宋林埔《山园小梅》)

本诗中的梅花孤高冷峻,成了淡泊出世思想的化身。林埔是北宋颇具代表性的咏梅诗作者之一。他长住杭州西湖的孤山,性情清静淡泊,每日以赏梅养鹤为乐,过著“梅妻鹤子”的生活,他把赏梅作为一种清高的标志,其笔下的咏梅诗境界清幽,突出了梅花清高绝尘的品格。苏轼的咏梅诗也同样,不是重在描写,而是借助梅花抒发个人感受。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馀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宋苏轼《红梅》)

他讚美梅花的耐寒与多情,把梅花当成知己,表达自己屡遭挫折亦不以为意的胸襟。

在“咏梅”这个题材诗中,无关乎科举,无关乎谄媚,无关乎交际,中国诗人们借助梅花来寄寓自己的“情”抒发自己各种各样不同的“志”,通过形形色色的咏梅诗,我们也感受到了诗人们充满魅力的个性风采。

于此处,日本古典和歌又表现出极大的不同。如果说中国诗人在咏梅诗中尽情表现了自己的“个性”的话,那麽日本古典咏梅诗则彰显了一种有别于此的“交流性”。

梅の花散らまく惜しみわが园の竹の林にうぐいす鸣くも

(《万叶集》卷五——八二四少监阿氏奥岛)

译诗曰:梅花飘零散落,痛惜岂无声。我苑竹林里,黄莺正乱鸣。

梅の花咲きたる园の青柳をつるにしつつ游び暮らすさな

(《万叶集》卷五——八二五少监土氏百村)

译诗曰:梅花开满苑,柳色正青青,青柳犹人发,欢游且莫停。

收录在《万叶集》的一一二首咏梅和歌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创作于宫廷贵族举办的各式各样的“诗宴”之上的。天平二年正月十三日,在大宰府帅大伴旅人的官邸举行了史上有名的梅花诗宴,又包括他本人在内的三十二位官员出席。席间,人们饮酒作诗,觥筹交错间,互相抒发著对早春梅开的喜悦,以及面对梅落花散的惋惜,亦或类似于之类的情绪。人们通过咏梅来达到一种交流,应酬的目的。这样活泼欢快,略带寒暄性质的咏梅和歌,显然与中国咏梅诗的深刻意境有著巨大的不同。

三、小结

由一种花卉的流行而引起一类咏花诗的流行,其中花卉的生物特性及观赏活动的举行,都构成其流行的基本条件。梅花在我国已有了三千多年的栽培史,由于梅花的成活率高,在中国古代上至皇室王宫,下至文人百姓,种植梅花非常普遍。梅花的普及为咏梅诗的兴起提供了最基本条件。梅越多,赏玩之风越盛,诗作也越多。作为一种抒情言志的对象,梅被赋予了各种高尚品格,中国文人们在对梅花的欣赏过程中获得了精神源泉和力量。

日本对中国文明积极而系统的吸收,始于7世纪大和王朝的飞鸟时代。到了8世纪的奈良时代,因遣唐使的不断派遣而日见其盛。中国诗学对日本也有影响。《万叶集》的咏梅诗作者,大多是汉学家或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