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
科学实验的特征范文
科学实验的特征范文科学实验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活动,旨在验证或推翻科学理论、观察现象、获取数据或探索新知识。
以下是科学实验的一些重要特征:1.目的性:科学实验旨在解决问题、验证假设或回答特定的研究问题。
实验的目的应该明确、清晰,并具有科学性。
2.可重复性:科学实验的结果应该是可重复的,即使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进行同样的实验,也应该得到一致的结果。
这是因为科学实验应该是客观、可验证的。
3.控制变量:科学实验要求精确地控制和记录各种变量,以便确定实验结果与特定因素的关系。
通过控制变量,科学家可以排除其他可能影响结果的因素,从而更好地理解因果关系。
4.可量化性:科学实验通常涉及到一些可量化的指标、数据或观察结果,如温度、速度、浓度等。
这些量化数据可以帮助科学家进行分析和统计,更好地解释实验结果。
5.步骤性:科学实验应该有明确的步骤和方法,以确保实验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这些步骤通常包括实验设计、数据采集、结果分析等。
6.统计分析:科学实验通常需要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便得出可靠的结论。
这可以通过计算平均值、标准差、相关性等指标来实现。
7.辨识性:科学实验应该能够辨识科学理论或假设的有效性。
通过实验来验证或推翻特定的理论可以为科学研究提供有力的证据。
8.可测量性:科学实验应该具有可测量的结果,以便进行数据分析和比较。
这些结果可以通过定量或定性方法来获得。
9.严谨性:科学实验要求具备严谨性,包括实验的设计、操作、数据采集和分析等方面的严谨性。
严谨的实验可以排除偶然误差、提高实验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10.操作性:科学实验需要具备可操作性和可实施性。
实验的步骤应该清晰简明,而且能够被其他科学家或实验者重复执行。
11.反思性:科学实验完成后,科学家应该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和分析。
这有助于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实验设计,同时也是科学方法不断进步的重要环节。
总之,科学实验是通过设计和实施有目的的操作,以验证或推翻科学理论、解决问题或获取新知识的方法。
学前儿童科学探究的特点及教育的目标
教学目标
理解学前儿童科学探究的特点 理解学前儿童是怎样学习科学的 理解我国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及其 价值取向
案例
某中班幼儿在科学发现室中探索一个简易的“指南针”装臵。这实 际上是一枚可以自由转动的缝被针(已被磁化为指南针),教师 在它的底座的四个方向分别贴上四个小动物图画,以吸引幼儿的 兴趣。 幼儿走到这个材料面前,便玩了起来。当他第一次轻轻转动这根针、 发现针尖指向小猫时,对自己说:“我抓到小猫咪,我就装作小 猫。”(这是他为自己设定的游戏规则)然后搬了个鬼脸,模仿 猫的动作。 可是,当他一次次的重复转、看它还能指到哪里时,发现针尖总是 指向小猫,便自言自语道:“怎么又是小猫!”有一次他试图让 它指向别的小动物,就用手按住针尖想让它停在别的地方,可是 当他放开手后,针尖仍然转向小猫。于是他开始尝试各种不同的 方法,一会儿轻轻转,一会儿重重转,一会儿把针取下来、将针 尖对着桌子刮,一会儿又翻开底座看看下面有什么东西,都没有 找到答案。 这时候教师问他有什么发现,他说:“我发现它转不到好多东西, 只能转到小猫。它喜欢小猫。”
如关于温度计:把温度计放在毛衣里温度会上升, 因为毛衣会发热
(三)建构主义对学前科学教 育的启示
各年龄阶段儿童学习科学的特点
3~4岁儿童学习科学的特点
4~5岁儿童学习科学的特点
5~6岁儿童学习科学的特点
3~4岁儿童学习科学的特点
1. 认识处于不分化的混沌状态 2.认识带有模仿性,缺乏有意性 3.认识带有明显的拟人化倾向
4.认识带有表面性和片面性
3~4岁幼儿学习科学的一些行为
分析
这个孩子有探究吗? 他探究的过程是什么? 他得出来的结论有什么特点?
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题目九、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特征是什么?【要点】(1)目标的双重性。
科学探究活动的目标,一是指向具体的、未知的某个问题或某类问题;二是指向科学的本质,通过对具体问题的研究探索科学的奥秘。
(2)活动的过程性。
任何一个科学探究活动必定由若干个基本步骤所组成,每个科学探究活动的具体目标是有差异的,但各个科学活动的基本步骤却是大致相同的。
(3)方法的针对性。
对于不同的问题必须采用不同的探究方法。
(4)工具的有效性。
科学探究活动中往往需要恰当地使用工具来帮助我们了解感官所不及的事物或现象。
(5)证据的重要性。
科学尊重事实、注重证据、实事求是、不迷信权威。
(6)结果的可重复性。
科学探究结果必须通过一定方式与他人进行交流,一方面接受他人的重复验证,证明或证伪;另一方面可以在他人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自身的构思和探究结果。
(7)结论的开放性。
科学探究活动的结论来自对探究结果的归纳整理和逻辑推理,代表了特定的人在特定时段的研究水平,对它的合理怀疑是科学进步的动力,对它的进一步研究可以带来科学发展的新成就。
【学习心得】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特征是1.目标的双重性。
科学探究活动的目标,一是指向具体的、未知的某个问题或某类问题;二是指向科学的本质,通过对具体问题的研究探索科学的奥秘。
2.活动的过程性。
任何一个科学探究活动必定由若干个基本步骤所组成,每个科学探究活动的具体目标是有差异的,但各个科学活动的基本步骤却是大致相同的。
3.方法的针对性。
对于不同的问题必须采用不同的探究方法。
4.工具的有效性。
科学探究活动中往往需要恰当地使用工具来帮助我们了解感官所不及的事物或现象。
5.证据的重要性。
科学尊重事实、注重证据、实事求是、不迷信权威。
6.结果的可重复性。
科学探究结果必须通过一定方式与他人进行交流,一方面接受他人的重复验证,证明或证伪;另一方面可以在他人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自身的构思和探究结果。
7.结论的开放性。
科学探究活动的结论来自对探究结果的归纳整理和逻辑推理,代表了特定的人在特定时段的研究水平,对它的合理怀疑是科学进步的动力,对它的进一步研究可以带来科学发展的新成就。
小学科学实验——探究磁性物质的基本特征
小学科学实验——探究磁性物质的基本特征磁性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悬挂冰箱上的钢琴、电视机到使用电脑、手机时必需的磁盘,磁性随处可见。
小学科学实验中,磁性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富有挑战性的话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通过几个简单的实验,一起探究磁性物质的基本特征。
实验一:铁钉在磁场中的行为材料:磁铁、铁钉、小碗步骤:1. 在磁铁上沿着南北极方向分别放置一枚铁钉;2. 把小碗中的水倒在磁铁旁边;3. 观察铁钉在磁场中的行为。
结果:铁钉会被吸附在磁铁上,并在磁铁的形状上呈现“U”形状。
实验二:不同材料的磁性对比材料:铁钉、银钉、铜钉、小碗、磁铁步骤:1. 将不同的金属钉放在小碗里,然后将磁铁放在碗边;2. 观察每个钉子在磁场中的行为;3. 汇总观察结果。
结果:只有铁钉会被吸引到磁铁上。
铜钉和银钉则被排斥出磁场。
实验三:磁性材料的极性材料:针、磁铁、小碗步骤:1. 在小碗里加水;2. 将磁铁沿着南北极的方向放入水中;3. 将针头放在水面上,并让它静止;4. 将针一端轻轻带到磁铁上,然后快速挪开。
结果:针会自动转向磁铁南极,因为磁性物质有两种极性:南极和北极,它们之间形成强烈的吸引关系。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发现,铁是唯一的磁性金属,而其他的材料没有磁性。
这是因为铁的原子结构和其他金属不同,其中的电子自旋能够排列成一种特定的形式,从而产生磁性。
而当一个磁性物质放入另一个磁场中时,它的激发状态发生变化,并决定磁极的正反方向。
另外,磁性物质还可以被加热、涂上不同的涂层,从而改变它们的磁性特征。
总之,通过这几个简单的小学科学实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磁性物质的基本特征。
这些实验不仅有趣,还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磁性物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磁铁、电动机等。
深刻理解科学教育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特征-最新教育资料
深刻理解科学教育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特征科学教育的探究式教学有五个基本特征:一、学生围绕具有科学性的问题展开探究活动具有科学性的问题是围绕客观世界中的物体、生物和事件出的。
问题与内容标准中所述的科学概念相联系,并且能够引发学习者进行实验研究,收集数据、利用数据对科学现象做出解释的活动。
科学家认为科学性问题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已经存在的探究现象根源的问题,包括许多以“为什么”打头的问题,比如为什么苹果会往地面落?为什么岩石有不同的成分?为什么人的心脏有心房?许多这类的问题还未能被科学清楚地说明。
另一种是所谓的“因果或功能”问题,探究现象的机制问题,大多以“怎么样”打头。
比如阳光怎样促进植物的生长?琥珀怎样形成?学生也经常提问“为什么”。
在小学科学教育的环境下,许多提出“为什么”的问题能够转化为研究“怎么样”的问题,继而引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这种转化缩小探究的范围并使探究的问题变得明确,有助于提高探究的科学性。
在课堂上,一个有难度但又让人能尝到果实是引发探究的问题,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并就现象发生的原因及方式提出另一些相关的问题。
最初的问题可以来自学生、教师、教材、网络等其他资源,或者是它们相互结合的产物。
在指导学生确定探究的问题时,教师起着关键的作用,特别当问题来源于学生的时候就题解是如此。
因为只有既适合于学生又有意义的问题才能产生有所收获的探究活动,而且问题必须用学生的观察和他们从可靠渠道获取的有关科学知识来解答。
探究中学生用到的知识及方法必须是可获得、易操作的,同时也要适合学生发展水平。
有经验的教师会帮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探究的问题上,使他们的探究活动既有趣又真正有所收获。
二、学生获取可以帮助他们解释和评价具有科学性的问题的证据科学是以实验证据为基础来解释客观世界的运行机制。
科学家致力于观察现象,获取精确的数据。
科学家在实验中通过观察测量获得实验证据,而实验的环境可以是自然环境如海洋,也可以是人工环境如实验室。
小学科学探究性学习定义与特点
小学科学探究性学习定义与特点作者:胡凯来源:《读与写·中旬刊》2017年第06期摘要:小学科学课是一门以学生为主体、以启发式教育为目的科目,其主要注重的是学生的亲身实践。
科学探究性学习将会在很大程度上调动起学生的参与热情,还会将理论是实际有机结合在一起,极大地拓宽了课堂教学时空。
本文立足于这门课程进行分析,并结合小学生的发展特征展开深入探索,进而提出相应的运用策略。
关键词:小学科学;探究性学习;实施;总结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6-0171-01前言: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科学本身具备重情感和感悟的特点,尤其是在新时期教育改革的背景之下,在小学科学教学当中格外注重学生在学习时的独特体验。
本文探索了科学探究性学习的策略和方法,希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这门小学科学教学提供指导作用。
1.科学探究性学习的定义和特点1.1 科学探究性学习的定义。
科学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基础的教育方法,它主要是强调在教师的引导之下,结合教育教学活动的需要,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阅读、思考和分析等活动,使得学生能够在实际活动当中加强对于经验的积累,并不断提高自身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
从另一方面来看,科学探究性学习又可以定义为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它重视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学习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1.2 科学探究性学习的特点。
首先,从教学内容来看,科学探究性学习的重要载体就是实际案例,对于案例的提供既要具有相关性,又要具有启发性,给学生留有一定的空间去进行思考和分析。
并不断迎合教学内容的需要,真正意义上做到立足于教材,为教材服务[2]。
其次,从教学过程来看,科学探究性学习表现出的动态性是传统教学方式所不能够相比的,案例教学当中,教师并不直接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从侧面上引导,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地去探索问题的本质。
最后,从教学评价方面来看,科学探究性学习所重点强调的是对于材料的分析过程,利用有效的资源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并不断强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
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科学探究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种重要方式。
它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客观性科学探究以客观实验为基础,排除主观臆断和偏见。
科学家在实验中不会被个人的感情或信仰所左右,而是根据实验结果进行结论。
这种客观性是科学探究最基本的特征之一。
二、可验证性科学探究的结论需要经过实验证明。
这种可验证性能够保证科学结论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并且在未来可以被其他人所复制和验证。
三、理性科学探究注重理性思考,不会轻易接受没有证据支持的观点。
通过合理推理和实验来解决问题,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四、系统化科学探究需要建立完整的体系来解释事物之间的关系。
这种系统化能够保证研究结果更加全面和深入,并且有助于发现新问题和新领域。
五、创新性科学探究需要创新思维和方法,从而开辟新领域,并取得新成果。
创新能够推动科学发展,促进人类文明进步。
六、可重复性科学探究的实验结果需要能够被其他人所重复。
这种可重复性能够保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并且有助于验证研究成果。
七、开放性科学探究需要开放思维和方法,接受各种观点和意见。
这种开放性能够促进不同领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从而推动科学发展。
八、合作性科学探究需要团队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这种合作性能够促进交流和创新,从而推动科学发展。
九、不断发展科学探究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新技术的出现,我们对自然的认识也会不断深入和拓展。
结论在总体上,在进行科学探究时,我们需要遵循客观性、可验证性、理性、系统化、创新性、可重复性、开放性、合作性以及不断发展等基本特征。
这些特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清晰而准确的框架来了解自然世界,并且在未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问题。
举例说明科学探究活动的各个环节及其特征
举例说明科学探究活动的各个环节及其特征科学探究过程一般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下面以一课堂实例加以说明.小明在课堂上用实验的方法探究出了串联电池组总电压等于每节电池电压之和后。
他想:如果把几节干电池并联,总电压是多少呢?对这个问题,你能帮他想个办法进行探究吗?写出你的探究过程。
一、提出问题:并联电池组的电压与每节电池的电压的什么关系?(这是把题目中“如果把几节干电池并联,总电压是多少呢?”这个问题具体化。
)二、猜想与假设:并联电池组的电压等于每节电池电压之和。
((并联电池组的电压等于每节电池电压;并联电池组的电压等于各节电池中电压最高的值;并联电池组的电压等于各节电池电压中最低的值;并联电池组的电压低于各节电池电压中最高的值而高于各节电池电压中最低的值。
)——猜想和假设仅仅是一种猜想或假设,它有可能和事实不相符,但在猜想或假设中要有科学依据,要合乎逻辑.以上括号内的猜想或假设都有科学依据也合乎逻辑。
)三、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找5节电池,测出每节电池的电压,将它们并联起来,测出2、3、4、5节并联电池组的电压.(评估:“找5节电池”而不是买5节电池,这样电池的电压就不一定是相等的,“测出2、3、4、5节并联电池组的电压”各节电池应编号组合,用5节电池而不是只用2节电池并联。
这样的设计才具有客观性、科学性和普遍性。
)四、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按设计进行实验并如实记录在表格上。
五、分析与论证:对记录的数据进行客观的分析,得出结论。
(实际结果是:并联电池组的电压低于各节电池电压中最高的值而高于各节电池电压中最低的值.——这个值与电池的内阻有关,也能用全电路欧姆定律计算出来。
)六、交流与合作:在前几项探究环节前、中、后都与同学交流。
(交流贯穿于整个探究活动之中,交流一定要有口头交流,不能只交流结论.要从问题的提出开始,包括猜想、设计实验……同学之间互相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想一想,“我为什么与别人不同”。
对科学探究的认识
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一、科学探究的涵义1、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以研究自然界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种种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
2、科学探究也指的是学生们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点、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实行的各种活动。
二、新课程中的科学探究的意义第一,它是一种学习方法,强调学生自己持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获取知识、体会科学方法、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
第二,科学探究本身也是学习的内容。
平常所说的知识包括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怎样实行科学探究是一种程序性知识,以前我们对这类知识的学习不够注重。
在科学课程的学习中,学生要通过对探究过程的反复体验,学会怎样实行科学探究,使科学探究的步骤被学生内化,让学生形成一个习惯。
第三,科学探究还是一种精神。
要用这样精神探索和研究自然规律,也要用这样精神学习整个课程中的所有内容,这点尤为重要。
三、科学探究水平目标在现行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学习中,科学探究水平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出问题1、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观察中发现与物理学相关的问题。
2、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这些问题。
3、理解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
二)猜想与假设1、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
2、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实行推测与假设。
3、理解猜想与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三)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1、明确探究目的和已有条件,经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过程。
2、尝试选择科学探究的方法及所需要的器材。
3、尝试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有控制变量的初步理解。
4、理解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四)实行实验与收集证据1、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数据。
2、能通过公共信息资源收集资料。
3、尝试评估相关信息的科学性。
4、会阅读简单仪器的说明书,能按书面说明操作。
5、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能准确记录实验数据。
6、具有安全操作的理解。
7、理解实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深刻理解科学教育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特征
1什么是科学研究
1什么是科学研究科学研究是指通过科学方法探究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过程。
它是一种系统性和有组织的活动,旨在获得新的知识、解决问题和改善人类生活。
科学研究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1.目的是追求真理: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追求真理,即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
科学家通过实验、观察和推理等方法,努力发现和证明事物的真相。
2.基于可重复性和可验证性:科学研究的结论必须是可重复和可验证的。
科学家应当提供足够的实验数据、方法和过程,使其他人能够重复实验以验证结果的准确性。
3.使用科学方法:科学研究必须依据科学方法进行。
科学方法包括观察、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得出结论等环节,它确保了研究的严谨性和可靠性。
4.系统性和有组织性:科学研究是一种系统性和有组织的过程。
科学家必须有清晰的研究目标、合理的研究计划和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以确保研究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5.需要创新和创造力:科学研究需要科学家具备创新和创造力。
科学家必须能够提出新的观点、设计新的实验、发展新的理论等,以推动科学的进步和发展。
科学研究是一个广泛而多样化的领域,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等各个方面。
自然科学主要研究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社会科学主要研究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如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应用科学主要将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如工程学、医学、农学等。
科学研究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科学研究,我们可以获得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推动科技创新,提高生产力和生活质量。
科学研究还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制定政府政策和社会规划。
此外,科学研究还可以帮助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和问题,如气候变化、疾病治疗等。
然而,科学研究也存在一些限制和挑战。
例如,科学研究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资源;科学方法有时也会受到技术和设备的限制;科学研究也可能受到个人主观性和偏见的影响。
此外,科学研究的领域相对狭窄,无法涵盖所有的现象和问题。
九年级化学化学科学探究的特点
设计实验和科学探究科学探究:(1)(2)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
它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
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初中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化学学科科学探究的特点(1)新课标改革的理念是倡导探究式学习,“科学探究”是化学课程中重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科学探究就是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体验知识的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中提升。
“科学探究”是以问题为中心,南学生自己运用已有的知识选择恰当的手段,探究未知的现象、数据,并通过对获得的现象、数据的分析、归纳,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从而使学生养成科学探究的态度,获解答实验探究题的方法技巧:科学探究是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根据题目情景提供的信息,要求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要求考生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作出合理的猜想与假设,会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以此考查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综合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提高科学素养。
解答此类试题思维要有开放性,能探究性地提出问题.要敏锐地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和探究验证假设的方法,用观察到的现象和记录的数据进行推理和判断;要注意对试题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数据的处理以及对探究问题的合理猜想和想象,不要生搬硬套,胡乱猜想,应在短时间内切准题目要害,找准突破口。
综合实验题答题的基本方法和原则思维过程:原理一反应物一仪器装置一现象一结论一作用一意义一联想①实验依据的性质和原理。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测试题及答案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测试题及答案最新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教师考试理论部分参考试题及答案以下是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复题,包括填空题和选择题。
一、填空。
1.小学科学课程的宗旨是培养科学素养。
2.科学研究的核心是探究,既是目标,也是方式。
3.小学科学的三个分目标是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
4.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要求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全面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评价时机的全程化。
5.科学教育的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从空间上可分为学校资源、家庭资源和社区资源三类;从性质上包括人、物、环境三大资源。
6.科学课程重点在于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7.科学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需带领和指导学生做大量的观察实验、动手操作等活动。
8.科学课程中物体与物质部分经过对物体、材料、物质这三个层次的观察与探讨,了解物质的一些基本性质与变化过程,使学生的认识逐渐由具体向抽象过渡。
9.小学科学的生命世界知识取向浅显,但不等于内容选择随意性零散化和琐碎化,它体现了基础性、系统性与探究性等特点。
10.小学科学教学除了讲授之外,还有多种活动,如搜集信息、现场考察、自然状态下的观察、实验、专题研究、情境模拟、科学小制作、讨论辩论、种植饲养、科学游戏等。
11.课程标准把三个领域的内容分成五个方面,包括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
12.科学教育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主要包括对待科学研究、对待科学、对待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对待自然。
13.生命世界的具体内容标准包括多样的生物、生命的共同特征、生物与环境、健康生活。
14.物质世界的具体内容标准包括物体与物质、运动与力、能量的表现形式。
15.地球与宇宙的具体内容标准包括地球的概貌与地球的物质、地球运动与所引起的变化、天空中的星体。
16.科学探究活动一般应把握由简单到复杂、由教师扶着走到逐步放开、由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过程逐步进行。
科学研究的特点范文
科学研究的特点范文
1.客观性:科学研究的主要目标是获取客观的、基于证据的结果。
研
究者应尽力消除主观偏见和个人意见,通过使用科学方法来获得客观而准
确的结论。
2.可重复性:科学研究的结果应该是可重复的。
这意味着其他研究者
使用相同的方法和条件应能够得出相似的结果。
只有通过重复性试验和观
察才能证实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3.系统性:科学研究应该是一个有组织、有条理的过程。
研究者应遵
循科学方法的各个步骤,并使用合适的工具和方法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
4.持续审议和批判性思维:科学研究一直处于不断审议和批判的状态。
研究者和科学界的其他成员应不断评估和审查已有的研究成果,并提出质
疑和批评。
这种持续的审议和批判有助于研究的不断改进和发展。
5.可验证性:科学研究的结果和结论应该是可验证的。
同行评议和研
究论文的发表是科学界中对研究结果的验证机制之一、其他的研究者可以
通过重复实验或数据分析来验证和确认研究结果。
6.统计分析:科学研究常常需要进行统计分析,以获取可靠的数据和
结果。
统计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从实验中获取有意义的信息,并评估实验
结果的置信度。
7.不断进步: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
研究者应不断更新、
发展和改进现有的理论和方法,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科学领域。
8.永远不完整性:科学研究永远存在一定的不完整性。
研究者应时刻
意识到对知识和理解的任何主张都可能需要修正和更新。
以上是科学研究的几个特点,它们共同构成了科学方法的基本原则,并确保科学研究的可靠性和可信度。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解读解读《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近期,认真的研读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使我受益匪浅。
也让我对科学有了全新的认识,在思想上也发生了一些根本性的改变。
下面就来谈谈我对新课标的理解。
一、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整体设计思路1、“课程标准”包括那些主要内容“课程标准“的正文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与实施建议四部分,还有一个附录。
(1)、前言部分主要讲述该课程的性质、改革的基本理念,以及课程标准设计的主要思路。
核心观点包括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这是对小学科学课程性质的定位。
既说明了这门课程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标,又是处于启蒙阶段的教学。
改革的理念从当前国际科学教育的主流趋势出发,提出了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内容需同时满足社会和学生两方面的需要,以及开放性、评价伴随其中等改革的新思想。
(2)、课程目标部分包括总目标、分目标与各部分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
总目标没有分条目与类别,是因为要突出整体性。
从科学素养的角度看,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应该是一个人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整合地存在于每个人之中的。
当然为了有助于教材编写者与教师进一步理解与把握,又从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三方面给出了分目标,并指出了各部分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
(3)、内容标准是总目标与分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分别从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宇宙五个方面展开,每一条具体内容标准并不代表一个课题,是学生在小学结束时应该达到的程度。
(4)、实施建议部分包括教学、评价、课程资源、教材编写、师资队伍建设、仪器设备、教室配置等方面的建议。
(5)、附录部分还给出了行为动词的定义,教学活动的设计,以及教学案例,供教师理解与参照使用。
2、“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在表述上主要的特点有:(1)、用高度浓缩的语言,表述了该学科当前改革的主要思想与理念,包括以科学探究为学科教学的主要目标,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课程内容应满足社会与学生双方面的需要,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评价应该伴随在科学教学过程之中等等。
幼儿科学探究的特点与指导策略
“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围绕幼儿“科学探究”提出的具体要求。
由此可知,教师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特征、兴趣和需要,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在面对不同年龄段幼儿时,即使是同样的一个探究活动,目标定位的层次和探究方法的运用也应有所不同。
因此,在组织科学探究活动之前,教师有必要了解不同年龄段幼儿在科学探究中的差异,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一、小班幼儿科学探究特点及指导策略小班幼儿的观察大多是无意识的,目的性不强,在观察感知中带有浓厚的个人感情,且关注点很小,难以同时观察两种事物,容易受外部事物的干扰。
他们对自己日常喜欢、熟悉、可反复操作的事物更容易表现出关注和探究的兴趣。
因此,小班幼儿在观察活动中,教师必须不时地引导,使其保持专注力和兴趣。
开展科学主题活动“寻找春天”之前,教师围绕“你怎么知道春天到了”“春天是什么样的”引导幼儿对春天进行观察。
由于没有直观的事物,小班幼儿很难回答。
于是,教师将幼儿带到了公园里,幼儿兴奋极了,话匣子很快就打开了。
“我来过这里,那边有旋转木马。
”“我爸爸晚上带我来过这里,晚上有音乐喷泉,真好看!”幼儿处在兴奋之中,忘记了来这里的目的是为了寻找春天,所以教师此时应及时介入,引导幼儿回到主题。
于是,教师指着一棵已开花的桃树提醒幼儿:“瞧,这是什么?”“哇,好多桃花,真漂亮。
”“有红的,有白的,真漂亮!”…………可一会儿,幼儿就忘记了继续观察,开始自发唱起歌,玩起游戏来。
于是教师开始引导幼儿看花。
师:春天,除了树会发芽开花,花卉也要开花啦!我们一起去找一找,看看都有什么花开了。
幼:这朵花里有红色、紫色、白色。
幼:这花是金黄色的,真漂亮。
幼:我妈妈说这花是百合花,有白的、黄的。
幼:我家有康乃馨,有粉红的,有红的……在回到教室后,教师让幼儿回答春天是什么,幼儿又难住了。
为什么活动结束后,幼儿仍然对春天没有印象呢?因为小班幼儿思维更依赖于眼前的事物,难以忆起自己在探究过程中的行为和发现。
几年级开始考科学试卷啊【含答案】
几年级开始考科学试卷啊【含答案】专业课原理概述部分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5分)1. 下列哪项不是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A. 观察与实验B. 理论推导C. 数据分析D. 假设与预测2. 在科学实验中,控制变量是什么意思?A. 改变一个变量,观察其他变量的变化B. 同时改变多个变量C. 保持除研究变量外的其他变量不变D. 只研究一个变量3. 下列哪种方法不能用来收集数据?A. 观察B. 实验C. 计算D. 猜测4. 科学研究中,下列哪个步骤是进行的?A. 得出结论B. 提出假设C. 设计实验D. 分析数据5. 下列哪个不是科学探究的工具?A. 显微镜B. 计算器C. 滑轮和斜面D. 画笔和颜料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5分)1. 科学实验中,控制变量是为了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 科学探究只包括实验一种方法。
()3. 在科学研究中,提出假设是基于观察和已有知识。
()4. 数据分析是科学探究中最重要的步骤。
()5. 科学研究的结果总是可以被重复验证的。
()三、填空题(每题1分,共5分)1. 科学探究通常包括观察、提问、____、实验、分析、得出结论等步骤。
2. 在实验中,控制变量和____变量是两个关键概念。
3. 科学探究中,____是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和实验来检验的。
4. 数据分析在科学探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包括数据的____和解释。
5. 科学探究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的____性,即研究结果需要经过多次实验验证。
四、简答题(每题2分,共10分)1. 简述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
2. 解释为什么在科学实验中需要控制变量。
3. 描述数据分析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4. 解释科学探究的可重复性是什么意思。
5. 举例说明科学探究中的一个观察方法。
五、应用题(每题2分,共10分)1. 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测试植物对光的反应。
2. 如果你观察到一种现象,你认为它与水的温度有关,你会如何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你的假设?3. 描述如何使用图表来展示实验数据。
对科学探究的认识
对科学探究的认识一、科学探究的涵义1、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以研究自然界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种种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
2、科学探究也指的是学生们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二、新课程中的科学探究的意义第一,它是一种学习方法,强调学生自己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获取知识、体会科学方法、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
第二,科学探究本身也是学习的内容。
平常所说的知识包括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怎样进行科学探究是一种程序性知识,以前我们对这类知识的学习不够重视。
在科学课程的学习中,学生要通过对探究过程的反复体验,学会怎样进行科学探究,使科学探究的步骤被学生内化,让学生形成一个习惯。
第三,科学探究还是一种精神。
要用这种精神探索和研究自然规律,也要用这种精神学习整个课程中的所有内容,这点尤为重要。
三、科学探究能力目标在现行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学习中,科学探究能力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出问题1、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观察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
2、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这些问题。
3、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
二)猜想与假设1、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
2、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
3、认识猜想与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三)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1、明确探究目的和已有条件,经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过程。
2、尝试选择科学探究的方法及所需要的器材。
3、尝试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有控制变量的初步意识。
4、认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四)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1、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数据。
2、能通过公共信息资源收集资料。
3、尝试评估有关信息的科学性。
4、会阅读简单仪器的说明书,能按书面说明操作。
5、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能正确记录实验数据。
6、具有安全操作的意识。
7、认识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科学研究方法特征
科学研究方法的主要特征包括实证性、可重复性、可证伪性、归纳和演绎、系统性和暂时性等。
1. 实证性:科学研究基于观察和实验,强调通过实际的数据和证据来验证假设和理论。
2. 可重复性:科学研究的结果必须是可以重复的,这意味着其他研究者使用相同的方法应该得到相同的结果。
3. 可证伪性:科学研究的理论和假设必须是可以被证伪的,即必须存在一种可能性,通过实验或观察能够证明它们是错误的。
4. 归纳和演绎:科学研究通常结合使用归纳推理(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和演绎推理(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
5. 系统性:科学研究方法是系统的,它们按照一定的程序和规则进行,以确保研究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6. 暂时性:科学知识是不断发展的,今天的科学真理可能会因为新的发现而被修正或推翻。
此外,科学研究方法还包括文献调查法、观察法、思辨法、行为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概念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这些方法在不同的研究领域和研究问题中有着不同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
引言
科学探究是人类认识自然和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
它通过观察、实验、推理和验证等方法,以客观、系统、精确的方式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科学探究具有一些基本特征,本文将对其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地探讨。
一、客观性
科学探究的第一个基本特征是客观性。
科学研究追求客观真理,不受主观意识和个人偏见的影响。
科学家在进行研究时,要尽量排除主观因素的干扰,通过严谨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获取客观可靠的结果。
1. 实验设计的客观性
科学探究中的实验设计需要具备客观性。
科学家在设计实验时,应该明确实验目的、操作步骤和结果判定标准,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客观性。
同时,实验应该具备可重复性,即其他科学家可以按照相同的方法和条件重复实验,得到相似或一致的结果。
2. 数据分析的客观性
科学探究中的数据分析也需要具备客观性。
科学家应该采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避免主观的个别观点对数据的解释产生干扰。
只有通过客观的数据分析,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
二、系统性
科学探究的第二个基本特征是系统性。
科学家在进行研究时,需要建立一个有机的研究体系,将各个环节有机地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只有系统地进行科学探究,才能全面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1. 研究问题的系统性
科学探究的起点是明确研究问题。
科学家在选择研究问题时,需要考虑问题的重要性、可行性和前沿性等因素,并将其与已有的研究成果相联系,形成一个有机的研究问题体系。
2. 实验设计的系统性
科学探究中的实验设计需要具备系统性。
科学家在进行实验设计时,需要考虑实验的整体结构和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同时,实验设计还需要与研究问题相适应,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 数据分析的系统性
科学探究中的数据分析也需要具备系统性。
科学家在进行数据分析时,应该考虑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整体趋势,通过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结论。
只有在系统的数据分析基础上,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
三、精确性
科学探究的第三个基本特征是精确性。
科学家在进行研究时,需要精确地观察、测量和记录数据,以获得准确的结果。
只有准确的数据才能支撑科学探究的结论。
1. 观察的精确性
科学探究中的观察需要具备精确性。
科学家在进行观察时,应该注意细节,尽量排除干扰因素,确保观察结果的准确性。
同时,科学家还可以利用科学仪器和技术手段来增强观察的精确性。
2. 测量的精确性
科学探究中的测量需要具备精确性。
科学家在进行测量时,应该选择适当的测量方法和仪器,控制测量误差,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同时,科学家还可以进行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来提高测量的精确性。
3. 数据记录的精确性
科学探究中的数据记录需要具备精确性。
科学家在记录数据时,应该准确地记录数据的数值和单位,并标明数据的来源和测量条件,以便他人能够理解和验证数据。
同时,科学家还可以采用科学的数据处理方法,对数据进行校验和纠正,提高数据记录的精确性。
四、验证性
科学探究的第四个基本特征是验证性。
科学家在进行研究时,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验证科学假设和理论。
只有经过验证的科学假设和理论才能被认为是可靠的。
1. 实验的验证性
科学探究中的实验需要具备验证性。
科学家在进行实验时,应该明确实验的目的和假设,并设计相应的实验方案来验证假设。
通过实验的结果,科学家可以判断假设是否成立,并对理论进行修正和完善。
2. 观察的验证性
科学探究中的观察也需要具备验证性。
科学家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和事物的变化,来验证科学假设和理论。
观察的结果可以进一步验证或修正科学假设和理论,促进科学的发展。
结论
科学探究具有客观性、系统性、精确性和验证性等基本特征。
只有在具备这些特征的基础上,科学探究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推动人类认识世界的进步。
我们应该重视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培养科学精神,积极参与科学研究,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