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及基本特征
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报告模板
以下是⽆忧考为⼤家整理的关于⾼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报告模板,希望⼤家能够喜欢!研究性学习是学⽣在教师指导下,从⾃然、社会和⽣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研究, 以类似科学研究的⽅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知识、解决问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共同构成“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列⼊《全⽇制普通⾼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
⼀、问题的提出1.背景经济的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临近,对创造性⼈才,对劳动者的创新精神提出了前所未有的紧迫要求。
第三次“全教会”着眼于提⾼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的⾼度,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贯彻党的教育⽅针,以提⾼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为重点。
”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的培养受诸多因素制约,课程改⾰可以视为举措之⼀。
各门课程的实施都应当有利于培养学⽣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这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宏观背景。
教育界内部对课程改⾰的探讨始终是教育改⾰的⼀个热点。
我国的课程建设曾受到国际课程整合理论的⼉童中⼼(杜威)、结构中⼼(布鲁纳)和⼈本主义的认知--情意整合论等流派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经过⼴泛的实践,确⽴了三⼤板块课程,即: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
尽管这三个板块的划分在逻辑上还显得不够清晰,但它在实际运作中却是简便易⾏的。
另⼀种划分是按课程设置权限分为:国家课程⼗地⽅课程⼗校本课程三个板块。
这两种划分课程的表述,都是从课程外在的、外显的属性来进⾏的。
90年代末,⼈们愈加重视在课程的内涵上进⾏挖掘,提出应注重课程三性,即:基础性、拓展性、研究性。
以课程改⾰⾃上⽽下和⾃下⽽上的实践为基础,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出现可以说是应运⽽⽣,这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中观背景。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课程改⾰中较为活跃的⼀块园地。
多样的校本课程,如培养兴趣爱好和发展个性特长的,以及品德类、⼼理类、科技类、⼈⽂类、休闲类等。
研究性学习活动设计方案
主题明确性
确保研究主题明确、具体,避免 过于宽泛或模糊,以便学生能够 有针对性地展开研究。
主题可行性
评估研究主题的可行性,考虑到 学生的能力、时间和资源限制, 确保研究活动能够顺利实施。
制定研究计划
1 2
时间安排
制定详细的研究时间表,包括研究阶段、任务分 配和预期完成时间,以确保研究活动的有序进行。
文化传承与创新
研究性学习活动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和挖掘社区的文化资源,传承和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时鼓励文化创新。
促进社区发展
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可以为社区发展提供有益的建议和方案, 促进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在企业中的应用
创新研发
研究性学习活动可以应用于企业的研发部门 ,鼓励员工进行创新思考和实践,推动企业 产品和技术的发展。
详细描述
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当地环境状况,收集水样、空气质量等数 据,进行实验分析,了解污染源和影响程度。通过调查问卷 、访谈等方式了解当地居民对环保问题的看法和建议,整理 汇总,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案例二:历史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总结词
通过文献资料和实地考察,探究历史文化背景,培养文化素养。
详细描述
THANKS
调整与改进
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活动计划和实施方 案。
活动总结
整理成果
对活动过程中收集的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 形成研究成果。
展示与交流
通过学术会议、展览等形式展示研究成果,与其 他团队或专家进行交流。
ABCD
撰写报告
撰写详细的活动报告,总结活动过程、方法和成 果。
反馈与改进
根据总结和反馈意见,对活动进行总结和改进, 为今后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提供经验和借鉴。
《研究性学习》课件
目录
• 研究性学习的定义与特点 • 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步骤 • 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与技巧 • 研究性学习的应用领域 • 研究性学习的案例分析
01
研究性学习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问题解决为核心,强调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与实践创新 的学习方式。
它旨在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选择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搜集资料、开展实验探 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撰写研究报告
撰写提纲
根据研究内容和目的,制定合理 的报告结构,确保内容完整、条
理清晰。
撰写初稿
按照提纲逐步展开,完成报告初稿 。
修改与完善
对初稿进行多次修改和完善,确保 报告逻辑严密、表达准确。
展示研究成果
选择合适的展示方式
根据报告内容和目的,选择合适的展示方式,如PPT演示、学术 论文发表等。
详细描述
通过问卷调查和心理测试,了解青少年智能手机使用情 况及其影响。同时进行实验研究,探究智能手机使用对 青少年的具体影响机制。
总结词
教育引导、限制使用、家庭教育
详细描述
根据研究结论,提出教育引导和限制使用等建议,加强 家庭教育,引导青少年合理使用智能手机。
案例五: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研究
总结词
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03
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有助于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改变传
统的教学模式和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02
研究性பைடு நூலகம்习的基本步骤
确定研究主题
01
02
03
明确研究目的
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特征与操作环节
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特征与操作环节目前初中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因而研究和开展语文课外研究性学习, 对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有着很重要的关系,本文阐述了语文课外研究性学习的特征和具体操作环节等问题。
一、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特征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是信息时代学校教育的核心,而创造能力培养的关键是对信息的处理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 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 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
研究性学习关心的是学习过程,研究性学习也讲方法,它更注重关注培养思维能力, 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从而让学生能对所学的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 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1、重自主开放与问题研究语文研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与此同时,学生要学会在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进而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
学生学习什么内容, 采用什么方式, 哪些人在一起学习, 全由学生自己做主, 教师只是以旁观者的身份, 指导学生从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他们感兴趣的专题, 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可以说“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
教师给学生做指导, 提看法, 学生完全不受教师的兴趣、爱好、视野的限制。
学生有什么爱好,他们可以组成一组, 开展研究,收集素材, 积累资料。
研究性学习自主就自主在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兴趣选择和确定研究学习的内容, 可以自由组合学习小组,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研究方式。
2、重学习过程与主观体验语文研究性学习重在学习的过程、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比较注重掌握调查、观察、实验等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能。
研究性学习
水污染
决定研究方向
劣质饲料
……
河里的鱼为什么死了?
气候异常
人为因素
育苗质差 河水干涸
运用头脑风暴,假设或预测导致鱼死亡的各种可能的原因 (水被污染了、劣质饲料、气候异常、育苗质差等等)选取关心 的焦点,提炼主要问题,确定研究方向,并形成假说或预测(如 可能是河水被污染了)。
3、搜集信息与深入探究
新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教学 建议的第五点“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明确指出: 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 学生通过调查、参观、讨论、访谈、项目研究、情 景分析等方式,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中的 问题,在合作和分享中扩展自己的经验,在自主探 究和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增强道德学习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资源进行练习和交流:让学生运用 课本中的有关观点,针对有关事例型资料(资源)谈自己的看法,并发动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注意指导总结核对,让学生通过这种练习, 达到巩固知识、接受教育的目的。
2、立足教材,开发研究性学习文本资源
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的需要,灵活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 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等方面进行适当的补充或调整,多 角度挖掘教材内容的潜在价值,使之成为学生建构知识、激发探 索热情的依据和载体。研究教材,是研究性学习的起点和基础。 挖掘思品课教材内容作研究性学习课题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1)选择的内容必须具备可研究性 学习的内容必须能够让学生产生疑问,引发学生思考。可以说问 题的质量直接影响着研究性学习的效果,影响着学生所花费的研 究时间以及对学科内容的兴趣。如‚中国成功加入WTO对中国经济 发展的影响‛‚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说明了什么‛等选题可研 究性较强。 (2)构成问题的学习内容还必须具备研究的可行性 研究性学习要有现实的物质、人员和能力等方面的准备条件,特 别是一些需要到社会上去调查才能进行的研究课题,更应该注意 这方面的条件。如‚本地区所面临的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等。
研究性学习的特点与学习方法
研究性学习的特点与学习方法首先,研究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思维。
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心转移到了问题上,学生需要形成问题意识并提出自己的问题。
通过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批判思维能力,培养他们追问问题和思辨问题的能力。
其次,研究性学习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学习。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而是主动参与到问题的研究中。
他们需要积极主动地搜集资料、实施实验和调查、进行数据分析、组织论证等。
此外,在研究性学习中,合作学习也变得非常重要,学生之间需要相互交流、共享信息和合作解决问题。
第三,研究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对问题的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通过引导学生锻炼使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形成创新性思维方式和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最后,研究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和跨学科能力。
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需要通过学科知识的搜集和理解来解决问题。
因此,研究性学习不仅能够深化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此外,研究性学习也强调跨学科的学习,学生需要从多方面的视角去探究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能力。
针对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可以采用以下学习方法:首先,引导学生提出适合研究的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启发性问题、现实问题或学生的兴趣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可以就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且逐步拓展学习范围和深度。
其次,引导学生搜集和整理相关的信息和资料。
学生需要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等途径去获取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和分析。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会如何获取和处理信息的方法,培养信息素养。
第三,培养学生进行实验和调查的能力。
实验和调查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可以通过实验和调查来验证自己的观点和假设,并获取相关的数据和信息。
这种实践性的学习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精神。
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作者:郁爱娟来源:《成才之路》2010年第30期一、研究性学习的意义所谓研究性学习,就是对学习材料、学习问题的探索研究和探寻追究。
这种学习方式有什么意义呢?首先,研究性学习突出了主体性原则。
研究性学习是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求知,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
其二,研究性学习是突出学生语文实践的学习。
语文学习是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好语言、语文的人文精神,既能体现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又体现在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上,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实践中,在实践中提高语文素质,培养能力。
第三,研究性学习是联结课内外阅读的有效途径之一。
目前,中学生的阅读量普遍不足,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由课内延伸至课外,拓宽学生的视野。
第四,研究性学习是合作探讨、共同提高的学习。
由于初中生的阅历、视野、经验、方法等方面的不足,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共同搜集信息,查阅资料,互相讨论,各抒己见,往往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因此,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养成共同探讨问题、共同进步的精神。
二、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1. 重过程研究性学习重在学习过程、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不一定是“具体”而“有利”的制作成品,学习者是否掌握某项具体的知识或技能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对新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新发现,有所创造。
2. 重应用学以致用是研究性学习的又一基本特征。
研究性学习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不在于掌握知识的量。
研究性学习是问题解决的学习,其目的是发展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习内容上,侧重于问题解决。
3. 重体验研究性学习不仅重视学习过程中的理性知识,如方法的掌握、能力的提高等,还十分重视感性认识,即学习的体验。
传统的教学以知识传授为目的,其教学过程是间接经验,而现代教育不仅有文化传递的功能,还需发展人的个性,提高人的素质,包括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形成需要学习者直接参与体验。
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什么是研究性学习一、引言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和发现知识的学习方式。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大多是被动接受知识,而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扮演着更为积极的角色,他们将问题和挑战作为学习的起点,通过研究、探索和实践来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研究性学习的核心特征1. 学习者的主动性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主动提出问题、寻找答案,而不是passively receiving facts and information。
2. 真实性的问题情境研究性学习强调学习环境的真实性,学生将面临和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通过调查、研究和分析来解决这些问题。
3. 团队合作研究性学习提倡学生之间的合作与分享,鼓励团队合作、交流讨论,通过互相启发和支持来共同探索和实践。
4. 较高的思维层次研究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知识,还要具备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研究性学习的实施1. 设计问题情境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学科特点,精心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2. 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教师在课堂中扮演着引导者和辅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提出问题、构建思路、寻找资料、进行研究。
3. 鼓励合作与分享教师可以设置小组合作任务,鼓励学生之间合作探究、共同讨论,促使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4. 提供支持和辅导教师需要在学生研究的过程中及时给予支持和反馈,引导学生克服困难,促使学生从研究中获得成长和收获。
四、结语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深度和广度的教学方法,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还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教师在实施研究性学习时,需要注重设计问题情境、指导学生研究、鼓励合作分享和提供支持辅导,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
研究性学习及基本特征
研究性学习及基本特征一、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 inquir y learni ng)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科学课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
要研究研究性学习,首先要明确什么是研究。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研究的定义是:"研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游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作出评价;用工具收集。
分析。
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以及交流结果。
研究要求确定假设,进行批判的和逻辑的思考,并且考虑其他可以替代的解释。
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研究有几种用法:1.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指的是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根据研究中发现的证据提出解释的多样化的方式。
2.基于研究的教学/以研究为本的教学。
"对产生于学生的经验的真实问题的研究是科学教学的核心策略"。
研究可以用于以下内容:(l)物理,生活,地球空间科学的学科内容;(2)科学事业的性质(例如关于科学研究的胜质);(3)进行科学研究所要求的能力。
3.以研究为本的学习。
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研究也指学习过程。
它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学生去做的事,而不是为他们做好的事"(something that studen ts to. not someth ing that is done to them)。
换句话说,就是让学生自己思考怎么做,甚至做什么,而不是让学生接受教师思考好的现成的结论。
从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研究一词的用法可以看出,研究既是学习的过程又是学习的目的。
笔者认为,研究性学习指的是仿照科学研究的过程来学习科学内容,从而在掌握科学内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掌握科研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范文
研究性学习范文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研究性学习在教育领域中逐渐受到重视。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注重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究的教学方法,通过学生自主选择课题、深入调查研究、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本文将从研究性学习的定义、特点、意义和实施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选择课题、深入调查研究、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是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究,通过学生自主选择课题、深入调查研究、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其次,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是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究。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注重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究的教学方法,通过学生自主选择课题、深入调查研究、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再次,研究性学习的意义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注重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究的教学方法,通过学生自主选择课题、深入调查研究、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最后,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方法是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总之,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注重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究的教学方法,通过学生自主选择课题、深入调查研究、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希望在未来的教育教学中,能够更加重视研究性学习,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
关于研究性学习报告
关于研究性学习报告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逐渐受到教育界的关注和重视。
本文旨在探讨研究性学习的定义、特点以及对学生的影响,并就如何有效开展研究性学习提出相应建议。
一、研究性学习的定义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设计和完成小型研究项目,积累知识、提高应用能力的过程。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究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研究性学习的特点1. 强调问题导向:研究性学习主要围绕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展开,着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自主探究: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可以自主选择研究领域和方法,并通过自主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进行学习和思考。
3. 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互动,促进知识共享和协作学习。
4. 应用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注重学习成果的应用,通过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研究性学习对学生的影响1.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研究性学习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2. 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进行独立思考和创新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研究性学习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互动,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和沟通技巧,促进学生的协作学习和交流能力。
4.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项目完成过程中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批判性思维。
四、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建议1. 制定明确的研究目标:在开展研究性学习前,要明确研究目标和问题,确保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研究的方向和目标。
2. 提供适当的指导和支持: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需要得到教师的引导和支持,教师应提供必要的指导材料、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
研究性学习的认识
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一、什么是研究性学习(一)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四部分内容。
开设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联系社会实践,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
我们认为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1.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表明了学习活动中的师生关系,在学习活动中,学生需要的是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不仅仅是传统教学中的接受或教导。
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创设一种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情景和途径。
2.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表明了学习的基本方式。
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习者将模拟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3.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表明了学习的基本内容。
这包括学习如何收集、处理和提取信息;如何运用有关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如何在研究中与人交流合作;如何表述或展示研究的结果等等。
(二)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1.重过程。
研究性学习重在学习的过程、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
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不一定是“具体”而“有形”的制作成品。
比如研究的结果,可能是提出一种见解、产生一个方案、设计一种产品、策划一次活动。
研究性学习比较注重掌握调查、观察、实验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等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能,与现行的学科教学或必修课程的联系更密切一些,但它并不是一种知识教育。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是否掌握某项具体的知识或技能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换句话说,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本身也就是它所追求的结果。
2.重应用。
学以致用是研究性学习的又一基本特征。
研究性学习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不在于掌握知识的量。
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及实施要求
论述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及实施要求摘要: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的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具有重开放、重自主、重实践、和重探究等的特点。
正确理解这些特点,对课程教学会产生积极导向作用。
关键字:研究性学习、实践、自主、开放、探究。
全面发展正文:到目前为止,教育部文件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概念和定义主要有两处,其一,是课改初期教育部下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另一个教育部文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这两个文件同样都是讲的研究性学习,但对高中和中小学的提法是不完全一样的。
学习和领会教育部文件的精神,不难发现,研究性学习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而且是一种课程类型。
(一)将研究性学习看成一种学习方式,是将其理解为与学校中经常使用的“接受式学习”不同的另外一类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是实践性学习的一种类型,作为学习方式它的特点是主动探究实践、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
(二)将研究性学习看成一类新型课程,是相对于传统上一接受式学习为特点的学科课程而言,其作为课程也有一些新的特点。
a. 注重开放性虽然新课程背景下的各科教学也都强调开放性,然而,只有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程度是最高的,无论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法和手段等,都想有充分的开放性,这便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提供了无与伦比的条件。
研究性学习不应把学习内容限制在某些方面,只要学生想到而且力所能及的,都可以成为探究的内容。
通过探究性学习,希望学生获得一种关于社会的、自然的、生活的综合知识,而不仅仅是学科知识。
这是因为今天学生所面对的许多问题,都是综合性问题。
解决这些综合性问题,所需要的知识远远超出某一学科的范围。
在探究过程中,不论是关于生活、社会、还是自然的知识,只要需要就应该用上。
探究性学习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
问题意识即一种怀疑精神,一种探索意识,它是创造的起点,没有问题意识就没有创新精神。
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一、引言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基于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提出问题、收集信息、分析数据和解决问题等过程,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本文将探讨研究性学习的定义、特点、优势、实施方法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二、研究性学习的定义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开展实证研究或探究性项目,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研究性学习的特点1.学生主动性: 学生在学习中扮演主导角色,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和方法。
2.问题导向: 学习过程以问题为导向,围绕问题展开研究。
3.合作性质: 学生之间通过合作共同解决问题,促进团队合作精神。
4.探究性质: 学生通过实践和探索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研究性学习的优势1.激发学习动力: 研究性学习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提高学习效果。
2.提升创新思维: 学生在自主研究中培养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促进全面发展: 研究性学习能够综合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4.适应未来发展: 研究性学习培养的是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能力和素质。
五、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方法1.设立研究性项目: 学校可以设立课外研究性学习项目,鼓励学生参与。
2.导师指导: 指定老师或行业专家担任学生的导师,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3.资源整合: 整合各种资源,提供学生需要的实验室、文献等资源。
4.成果展示: 鼓励学生将研究成果通过展示、论文等形式进行分享。
六、未来发展趋势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创新的学习方式,将在未来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研究性学习将成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结语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学习方式,学校和教育机构应该重视研究性学习的推广和实施。
通过研究性学习,能够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探索、勇敢实践,迎接未来的挑战。
中学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
中学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实验修订稿)》中,明确规定了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必修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四个部分。
特别是研究性学习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课时最多,占有重要地位。
开设研究性学习,对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为了全面落实高中课程计划,特制订《XX中学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试行)》。
一、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和意义1.什么是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新型必修课程。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采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促进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
2.目的和意义(1)促进每个学生心身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2)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发现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人。
(3)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及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
(4)促进教材多样化,逐步落实学校对教材的选择权。
(5)促进既关注结果更加重视过程的评价体系的建立。
研究性学习与其它学科课程的整合,将会推进以加强德育为灵魂,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
3.研究性学习的特点(1)开放性实施主体开放(师生、专家、家长);活动时间开放(分散与集中课时双结合);活动空间开放(教室、学校功能室、校外厂企、街道、景观等);学习内容开放(学科、社会、生活、课题、活动设计……);学习手段开放(读书、上网、社会调查、实地考察、讨论等);研究方式开放(参观、访问、观察、调查、实验、资料收集);成果表达开放(论文、报告、方案、展品……);(2)探索性研究性学习从研究范围的确定、研究目标的定位、研究过程的安排、研究方法的采用、研究成果的表现,都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探究”完成。
数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特征及优势
习 积极 性
由 于 我 国 基 础 教 育 长 期 以 来 习惯 于 “ 解 式 教 学 ” 填 鸭 式 灌 输 ‘ 受 性 学 讲 “ 接 习” ,教 师 往 往 把 教 学理 解 为讲 解 技 能 、 概 念 、原理 .学 生 往 往 把 学 习理 解 为 背
诵 、 仿和做题 。 种长期 固定 的模式 。 模 这 学 生 早 已厌 倦 。 研 究性 学 习在 教 师 的 指 导 下 可 以充 分发 挥 学 生 的 主动 性 与 创 造
了传统教 学那种 呆板划一 的教学模 式 . 为学 生 营造 了 能 够大 胆 创 新 、 实现 自 我
问 题 , 高 能 力 。 升 自身 素 质 提 提 发展 贡 献 自 己 的 力量
疑 , 学 的 重 要 目的 之 一 。 是使 学 生 理 教 就
1 (0 0年 第 7 8期・ 1 21 6 - 总第 3 4期 8
,
更加 关 注 学 生 的 实践 、 索 和 发 现 知 探
识 所 经 历 的 过 程 . 它 强 调 让 学 生 尽 可
经 验 的尊 重 .强 调 学 生从 自 己 的立 场 与 世 界 交 互 的 作 用 出 发 . 调 学 生 个 性 的 强 张扬 , 样 。 必激发 学生 的积极性 . 这 势 大
这 与 新 课 程 改 革 的 理 念 完 全 背 离 。 面 下 我谈一谈 数学教 学中 的 “ 究性 学 习” 研 的特 征 及 其 优 势 数 学 研 究 性 学 习活 动 具 有 以下 基 本
特征 :
重 过 程 。即 数 学 研 究 性 学 习活 动 追 求 的 是学 习过 程和 学 习结 果 的和 谐统
在 集体 探 究活 动 中主 动 学 习 这种 学 习方
研究性学习材料
走进研究性学习一、研究性学习——学习的革命(一)为什么要提出研究性学习比较传统“接受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区别“接受性学习”:通过系统的传授,让学习者“接受”人类已经有的知识;“接受性学习”的优点:获取知识时间短、效率高;并能使人类进化数万年积累下来的知识遗产代代相传,绵绵不绝。
两种学习方式的比较:从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来看,这两种教育、两种学习方式不可或缺,就像一个人的两条腿,只有两条腿都强壮,才能走得稳、跑得快。
反思我们以往的教学,根本忽视了研究性学习,而且由于过于着眼于应试的功利,接受性学习这种方式也逐渐变形了,在教师的强烈灌输下,学生的大脑成了被动接受的容器,体会不到知识探究过程的乐趣,学不能致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被扼杀。
基于这种现状,2001年开始,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要的着眼点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倡导研究性学习。
(二)什么是研究性学习对于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的含义,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去获取知识的学习方式。
它是一种学习,不过是一种“像科学家一样工作”的学习,形是研究,实是学习,一种综合性的学习。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有四个基本特征:(1)重过程;(2)重应用;(3)重体验;(4)重合作(研究性学习思想非西方独有,在中国儒家教育中可探寻到它的源流。
如孔子、朱熹等着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已经也研究性学习思想的渗透。
但作为课程却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法国、美国和日本等国)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核心板块——研究性学习课程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将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共同构成初中的“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语文、数学等基础课程一样同属国家课程体系。
四个板块是“综合实践活动”四方面但并不意味着学校要开设四门课程,我校尝试以“研究性学习”为线索和灵魂,带动其它三个板块。
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开放性。
接受性学习空间就在教室,相对封闭,研究性学习需要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进大自然。
在时间上也不局限于每节40分钟了。
时空的开放,资源的开放,还有学生思维的开放。
2、综合性。
研究性学习需要学生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去解决问题,不是单一的某一个学科。
强调知识的联系和运用,而不是原来的拓宽和加深。
3、社会性。
强调学生研究的问题必须关注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社会实践。
4、可研究性。
就是问题不能太大,不能超越学生学习能力。
要让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知识去学习探索新的知识,研究未知的问题。
研究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
5、实践性。
研究性学习是一门主要由学生来完成的课程,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成为研究问题的提出者,设计者,完成者。
研究性学习更强调学习的过程,注重实践过程中学生的感受。
6、自主性。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的学习,选题、开题、调查、实验、分析、讨论、结题,整个学习过程都由学生自主进行。
老师只是指导。
7、兴趣性。
学生选择什么样的研究课题,完全取决于学生自己的兴趣,对于自己有兴趣的问题才能认真的去研究。
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在研 究 性课题 的实践 中 , 力 求形 式 多样 , 应 尝试 建立 多维 、 互
动 的创 新教 学模式 , 在课题 提 出之 前 , 师的职 责是就 某一 问题创 教 设情境 , 以此 为契机 , 并 激发 学生思 考的兴 趣 , 发学 生探 索动机 , 诱
调动 学生 的知 识储 备和 经验 积 累 ,为确定 研究 性学 习的范 围 、 角
矫正。
精神 , 成共 同探 讨 问题 、 同进 步 的精 神 。 养 共
二、 研究性 学 习的 基本特 征
1 重过程 .
这种教 学程序 , 一般来 说 , 按如 下步骤 实施 : 可
1 铺设 背景 知识 .
研究 性学 习重 在学 习过程 、思维方 法的学 习和思 维水平 的提
高, 研究 性学 习的 “ 果 ” 成 不一定 是“ 具体 ” “ 利” 而 有 的制 作成 品 , 学 习者 是否掌 握某项具 体 的知 识或技 能并 不重要 ,关键是 能否对 新
发学生学 习兴趣 , 培养他 们的参 与意识 。其 二 , 研究 性学 习是突 出 学生语文 实践 的学习 。 文学 习是让学 生在语 文实践 中学好 语言 、 语 语文的人 文精神 ,既能体现 在 学生在语 文学 习中提高 文化 品位和
角度 要新 , 学 习易操 作 , 让 研究 的 内容并 不是 高不 可攀 , 要让 学 生 树立信 心。
度 、 没有 创新 性等 , 有 将课 题 分解 成几 个小 角度 , 用 以小见 大 的 采 方法 , 选择 符合 学生个 性的研 究性课题 。 在思 考和拟定课 题 的过程 中 , 师要 放手让 学生讨论 商碓 . 教 尊重其 个性 , 发挥其 自主性 。 学生 遇 到 困难 时 , 师要 适 当点拨 鼓励 , 教 以使 学 生多 角度 认识 、 分析 问 题, 圆满筛 选 出研 究性课题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性学习及基本特征一、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 inquiry learning)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科学课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
要研究研究性学习,首先要明确什么是研究。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研究的定义是:"研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游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作出评价;用工具收集。
分析。
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以及交流结果。
研究要求确定假设,进行批判的和逻辑的思考,并且考虑其他可以替代的解释。
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研究有几种用法:1.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指的是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根据研究中发现的证据提出解释的多样化的方式。
2.基于研究的教学/以研究为本的教学。
"对产生于学生的经验的真实问题的研究是科学教学的核心策略"。
研究可以用于以下内容:(l)物理,生活,地球空间科学的学科内容;(2)科学事业的性质(例如关于科学研究的胜质);(3)进行科学研究所要求的能力。
3.以研究为本的学习。
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研究也指学习过程。
它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学生去做的事,而不是为他们做好的事"(something that students to. not something that is done to them)。
换句话说,就是让学生自己思考怎么做,甚至做什么,而不是让学生接受教师思考好的现成的结论。
从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研究一词的用法可以看出,研究既是学习的过程又是学习的目的。
笔者认为,研究性学习指的是仿照科学研究的过程来学习科学内容,从而在掌握科学内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掌握科研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
二、研究性学习的特征根据对研究和研究性学习过程的分析,研究性教学和学习在五个方面与科学研究有联系又有区别,这五个方面的特征构成了研究性学习的五个基本特征。
1.提出问题:学习者投入到对科学型题的探索中科学型问题以物体。
有机体和自然界的事件为中心,与学校科学教育内容标准中描述的那些科学概念联系在一起,这些问题能引导学习者进行实证调查研究,通过收集和利用数据来形成对科学现象的解释。
科学型问题与科学问题(scientific questions)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所不同,提出问题的过程中接受的指导程度也不同。
在课堂上,提出对学生有意义的有针对性的问题能够丰富学生的研究活动,但是它们不能是深不可测的,而必须能够通过学生的观察和从可靠的渠道获得的科学知识予以解决。
学生必须掌握解答问题的基本知识和步骤,这些知识与步骤必须是便于检索和利用的,必须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
开始提出的问题可以来自于学习者、教师、教材、网络、其他一些资源,或结合起来产生。
教师在引导识别这些问题上起着关键的作用,熟练的教师能够帮助学生,使他们研究的问题更为集中深入。
例如学生们常常问"为什么"的问题,其中有些问题大大,教师可以把其中许多问题转变为"怎么样"的问题。
这种改变能把学生导向科学研究,使学生能够体验到又有趣又丰富的调查研究结果。
对于低龄学生来说,符合这一要求的问题例如,生于谷类、面粉中的甲虫之幼虫对光有怎样的反应?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例如基因对眼睛的颜色有什么影响?不符合这一标准的问题例如,对低年级学生来说,为什么人们要做他们做的那种行为?这一问题大大了,难以作科学的界定。
对高年级学生来说,不符合这一要求的问题例如,100年后全球的气候将会怎样?这一问题是科学的,也是非常复杂的。
回答这个问题要求考虑到各种各样的观点和所有的实证材料,然后才能作出预测。
学生们所能做的只是思考其中个别的因素,例如云层的增加如何影响气候的变化?或者他们可以思考其中的因果关系。
例如温度升高(或降低)5度会对植物产生什么影响?对气流、气候产生什么影响?2.收集数据:学习者重视实证(evidence)在解释与评价科学型问题中的作用实证是科学与其他知识的区别。
科学家用感觉器官或借助工具、仪器,通过自然情境下的观察和测量,以及在实验室中进行的实验和测量来收集实证资料。
在某些情况下,科学家能够控制条件以获得实证资料和结果;在另一些情况下,他们不能控制条件或控制会歪曲现象,他们则通过对自然发生的情况进行大范围的观察来收集数据或通过长时间的观察来收集数据。
科学家基于实证资料推断不同因素可能的影响。
实证资料的正确性则通过检验性的测量、重复观察,或收集与同一现象有关的不同种类的数据来验证,并且还要经受来自各方面的质疑和进一步的调查研究。
上面一段解释了什么是科学中的实证。
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也要根据实证资料作出对科学现象的解释。
一是观察,观察植物。
动物和石头,描述他们的特征;二是测量,测量温度、距离和时间,认真地作记录;三是实验室中的实验、观察和测量,包括在控制条件下的化学反应、物理变化、生物反射等,将实验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情况记录在报告和表格中;四是从教师、教学材料、网络或其他途径获得实证资料,使研究进行下去。
与科学研究不同的是,在研究性学习中收集实证资料的过程能够更多地获得和利用他人的帮助。
3.形成解释:学习者根据实证形成对科学问题的解释学习者在实证的基础h,根据逻辑关系和推理,找到事件的因果关系和其他解释。
他们的解释和观点必须与实验或观察得来的实证材料相一致。
学习者必须尊重事实、尊重规律,以开放的态度面对批评,运用与科学相联系的各种不同的认知过程,例如归类、分析、推论、预测,以及像批判性推理等一般方法。
所谓解释,指的是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将自然或实验室的结果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超越已有知识和当前观察结果的新的理解。
例如学生可以将观察结果与其他渠道获得的知识结合起来对月相变化提出自己的解释;运用已有的基本知识以及调查的结果来分析食物与健康的关系,等等。
研究性学习与科学研究都能产生新知识,所不同的是,由于学生拥有的知识有限,研究性学习所产生的新知识可能只针对学生本人而言。
4.评价结果:学习者根据其他解释对自己的解释进行评价评价,以及对解释的排除或修正,是科学与其他形式的研究及其解释相区别的一个特征。
人们可以问这样的问题:实证材料能够证明所提出的解释吗?解释是否足以回答问题?在将实证材料与解释联系起来的推理中有没一有明显的偏见和缺点?根据实证材料能不能得出其他解释?学生们能通过参与对话比较各自的研究结果,或把他们的结果与教师或教材提出的结果相比较来评价各种可能的解释。
与科学研究不同的是,学生只要将他们的结果与适应他们的发展水平的科学知识相结合,就达到了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5.检验结果:学习者交流和验证他们提出的解释科学家通过重复他人的实验来验证其结果。
这就要求对问题、步骤、证据、提出的解释和对其他解释的评价进行明确清晰的描述。
它使研究能够经受更多的质疑,也为其他科学家用这些解释来研究新问题提供机会。
让学生们交流他们的研究结果可以为其他人提供问问题、检验实证材料、找出错误的推理、出实证资料所不能证明的表述以及根据同一观察资料提出其他不同解释的机会。
交流结果能够使学生提出新问题,也能加强在实证资料与已有的科学知识以及学生提出的解释之间已有的联系。
结果是学生们能够解决交流中遇到的矛盾,进一步确定以实证为基础的论证方法。
研究性学习应充分体现这五个基本特征。
当然所有这些特征都可以有所变化。
例如每一次研究都使学生投入到科学型问题中去,但是在有些情况下,研究的问题首先是由学生提出的,而有些。
情况下,学生并没有直接提出问题,而是在教师提供的问题中选择一个问题进行研究,或者在别人提出的问题上稍加修改,使之更为深人。
研究表明,研究性学习,学生的自主程度是很重要的,应该尽量使学生投人到自己发现问题或深化研究问题的活动中去。
但是研究性学习也不是绝对的,只要是围绕科学型问题的、使学生投入到思考中去的、适应特定的学习目标要求的,那么即使在这五个特征上有所变化,也可以认为是研究性学习。
三、完全研究与部分研究、开放的研究和有指导的研究有时研究性学习被分为"完全研究性学习"或"部分研究性学习"。
这一分类指的是在学习经验中基于研究的成分所占的比例。
例如当教师或教科书没有使学生投人到问题的思考中去,而是从布置一个实验开始,那么研究性学习的第一个基本特征就缺失了,这种研究就是部分研究。
同样,如果教师选择演示某些东西是怎样起作用的,而不是让学生研究它的作用以及形成他们自己的问题或解释,那么就缺乏了研究的第三个基本特征,也是部分研究。
只有具备研究性学习所有的五个基本特征才能称为完全的研究性学习。
以研究为本的教学在教师提供的具体指导方面也会有所变化,主要是教师在学生参与研究活动中提供的组织、指导练上的变化,5个基本特点的每一种都被分为几种变式。
如果学生的参与活动是主动积极的,那就是说课堂中研究性学习是最开放的研究性学习。
但是,很少有学生在开始学习的时候就具备这样的能力。
他们首先要学习怎样问问题,怎样评价问题,因为不是每个问题都能够作调查研究的,他们学习实证材料和观点之间有什么不同,怎样形成有力的解释,等等。
根据教师对学生行为进行组织的程度,研究性学习可以分为有指导的研究( guided inquiry)和开放的研究( open inquiry ),但这种分类不是非此即彼的两分法,而是用来说明哪一种倾向多一些或少一些。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初探探究性学习是《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新的教学理念,是我们必须加以重视和培养,使学生掌握的一种学习方式。
它是指学生以教材为载体,在教师的引导、点拔下,学生独立思考,研究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逐渐获得探究知识的方法和学习途径,探究性学习是相对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而言的,它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和创新实践的精神,着眼于给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知识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笔者在实践中的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发探究问题是思维的导火线,是探究的内驱力。
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转入活跃状态。
问题往往产生于具体的情景,要让学生产生探索的兴趣,就要有意识的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热情,并在这种热情的驱使下产生一种迫切要求获取知识的欲望,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觉地、积极地开动脑筋,使创新思维得以发挥。
如,我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我把“问题情境”故事化,创设了“小乌龟锻炼身体”的动画片,设计了两只小乌龟分别沿着正方形和圆形跑道跑步,学生很快发现他们所跑的路程实际是正方形和圆的周长。
正方形的周长会计算了,圆的周长计算方法能探索出来吗?让学生从开放式的周长与边长的关系猜:“圆长可能和什么有关系?”于是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设想:“圆的周长可能和直径有关系”“周长可能是直径的3倍多?”……“那么圆的周长究竟是直径的多少倍呢?请同学们想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