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评课稿精选五篇
小学科学优秀评课稿

小学科学优秀评课稿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小学科学第一册《生物圈的秘密》第六单元《植物的生命活动与保护》第二课时《植物对环境的适应和保护》。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植物对环境的适应和保护。
(2)掌握植物适应环境的方式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和互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实验技能。
(2)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能够互相交流、思考和合作。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植物的适应和保护的方式和方法。
2.难点:理解植物对环境的适应和保护的原理,以及如何进行实验。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观察班里的植物,向学生提问:“你们学过植物的内容了吗?你们觉得植物是如何适应周围环境的呢?”(2)学生积极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活动(30分钟)(1)教师分组给每组发放实验器材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实验。
(2)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实验,并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3)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回答问题:“植物是如何适应环境的?植物的这种适应方式有什么好处?”(4)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植物适应环境的方式和方法,并进行复习。
3.概念讲解(20分钟)(1)教师利用多媒体工具呈现植物适应环境的方式和方法的概念,通过讲解和示意图加深学生对植物适应环境的理解。
(2)教师鼓励学生提问、思考和互动交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植物适应环境的原理。
4.巩固与展示(15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展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植物,展示植物如何适应环境的方式和方法,并用图和文字进行说明。
(2)其他学生进行观摩,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建议。
5.课堂总结(5分钟)(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回答学生的问题,并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探索。
(2)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任务。
四、板书设计植物对环境的适应和保护- 植物适应环境的方式和方法- 植物生长的条件(光照、水分和温度)- 植物的叶子和根系- 植物的繁殖方式五、教学反思本节课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实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对植物适应环境的方式和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
小学科学优秀评课稿

小学科学优秀评课稿总之,评课稿一定能反映出自己教育的理念和特色。
以下是我能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小学科学优秀评课稿,以供大家参考!小学科学优秀评课稿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没有自信的坐在讲台上,来进行评课。
有一种诚惶诚恐、如履薄冰的感觉。
虽然今天要求我进行主题评课,但是,我跟大家一样,事先没有听过这位老师的课,只不过,我是在周日晚上11:00的时候,打开邮箱,收到了这位老师给我发过来的教学设计。
我觉得,同样的听课,是有不同的评价标准的。
就我的思考,我觉得,教师的课可以分为家常课(常规课)、示范观摩课、比武课、研究课等等。
我把这位老师今天上的课定位于研究课。
在我的认识中,在我现今的价值观众,我觉得,听研究课是最有价值的。
因为,研究课,能够引发我的进一步的思考。
当然,因为是研究课,就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但是,我认为,研究课的价值不会因为课堂中出现问题而打折扣,研究课的最大价值在于充分的体现研究的主题,呈现研究的问题和解决研究主题的过程及策略。
一、总体评价这是一堂比较精彩的科学课!课上得很成功,给人耳目一新的……课堂贯穿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课改理念,为使这一理念落到实处,教师创设了问题的情景,提供了简约的有结构性的材料,引领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在众多的体验中感悟到科学探究的乐趣与意义。
无论是指导思想、课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新的理念,体现了科学学科的本质——科学课不是教知识,而是教孩子科学研究的方法。
科学地想问题,指导科学地做,有计划地做,能动地搜集资料。
面对所看到的现象进行假设、验证、整理、交流。
教师重组教材,力求让学生经历探究学习的全过程。
二、对教师素质的评价听了这位老师的课,我联想到了在一本书中的一段话。
在中国的武侠小说中,一个少年剑侠初出道之时,往往用的是一口天下无双、锋利无比的宝剑,那萧萧剑气、舞动的风采真是绚烂之极;等到他武艺精进,真正安身立命,成为一个门派的掌门人,或者在江湖上成为一个有名的剑客的时候,这个人用的武器反而可能是一口不开刃的钝剑。
小学科学评课稿(通用16篇)

小学科学评课稿小学科学评课稿(通用16篇)所谓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
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
对其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得失,成败进行评议的一种活动,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推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科学评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科学评课稿篇1今天看了姚老师执教的“研究透镜”一课受益匪浅。
本节课姚老师通过透镜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亲身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的一个良好时机。
考虑到小学生的好奇、好动、对形象直观的东西接受能力较强的特点,她设计了一个有趣的小游戏—捉金鱼。
具体做法是:在一个较深的透明容器中放一条小金鱼,让学生看准后用手去捉。
学生的兴趣高涨,争先恐后的要求动手,觉得这只是举手之劳而已。
当一个学生失败后,别的学生更是跃跃欲试。
当第二个也失败后,他们便满脸狐疑了:为什么捉不到鱼呢?怎么样下手才能捉到呢?这样就在不知不觉中给学生创设了疑问情景,这时再启发学生:看到鱼,说明有光从鱼处进入了我们的眼睛,为什么看到了却捉不到?把学生引到看(光)和捉(手臂)的对比上来。
经过这样巧妙、合理的设置情景,又用符合学生认识水平的问题,有层次、有梯度的把学生引向要探究的知识,使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便显得水到渠成。
猜想和想象是探究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
在《研究透镜》教学中,姚老师先回忆光分别在空气中和水中时的传播情况。
因为旧知识的铺垫,学生都知道会沿直线传播。
然后问学生:如果让光从空气斜射到水中,光的传播方向会不会发生变化?此时猜想无非两种结果:会,不会。
接着姚老师通过直观形象的实验,把一支铅笔放入水中,从上面观察铅笔的变化,使学生一目了然看到现想,从而了解了光的折射。
“播种行为,收获习惯”。
在教学中亦如此,因此我们要象姚老师那样,多给学生创造一些机会,不断激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验、归纳、类比等手段提出种种假设或猜想,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假设或猜想的方法解决问题,还要在猜想的同时发动学生动手探究,进行交流、讨论,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使他们真正成为善于学习的人。
2023年三年级科学评课稿(4篇)

2023年三年级科学评课稿(4篇)书目第1篇三年级科学《磁铁有磁性》评课稿第2篇三年级科学《水和水蒸气》评课稿第3篇三年级科学《磁铁的两极》的评课稿第4篇三年级科学《奇异的壳》评课稿三年级科学《磁铁有磁性》评课稿三年级科学《磁铁有磁性》评课稿各位领导、老师好,特别感谢大家给我机会参加评课,对于年轻老师来说真的深感荣幸,假如有哪里不恰当之处,还请各位老师们赐予指正。
同时也感谢曾老师为我们带来一节精彩的课。
听了这堂课,我感受颇多,有以下几点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一、导入生动,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曾老师以钓鱼嬉戏引入新课,既贴近学生生活,又紧扣磁铁主题,学生的留意一下子就被吸引过来,为下面的教学打下良好基础。
二、思路清楚,环环相扣整堂课我把它分为四个环节,1探究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2利用磁铁辨别哪些物体是铁制品;3探究磁铁能否隔着物体吸铁;4利用磁铁巧取水中物体。
四个环节中1、3环节属于学生的自主探究试验,2、4环节分别是1、3环节的延长应用。
一环扣着一环,课堂行云流水,连接自然。
三、重视试验操作,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以探究为核心的课堂理念曾老师在这次教学中支配了两次小组活动。
在第一个小组试验中,介绍材料-领取材料-进行预料-试验探究-汇报结果每个试验过程的步骤要求都很明确。
在科学探究中,预料很简单被学生忽视,这堂课曾老师就很注意引导孩子用正确的预料方法,并激励孩子大胆说出预料理由,体现出老师在科学方法上的指导。
整个活动曾老师非常关注每个学生,例如在提问中始终强调让没有回答过的'学生回答,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
四、玩与学两不误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刚刚接触科学课,科学概念本身就很少。
曾老师为孩子们供应了丰富的材料,学生们一个个像得到很多玩具那样,仔细细致的视察和探讨起来。
学生在这种开放式教学中学习,既能玩又能学。
总体上,作为三年级的一节探究课,本节课的设计上结构简洁,目标明确,学生玩的快乐,学的轻松。
小学科学燃烧评课稿范文

小学科学燃烧评课稿范文一、导入部分。
这堂课的开头就像一把小火苗,一下子就点燃了孩子们的兴趣。
老师一上来就拿出一根蜡烛,轻轻一点,蜡烛就燃烧起来了。
然后问孩子们:“你们看,蜡烛燃烧的时候发生了什么呢?”这问题就像一个小钩子,一下子就把孩子们的注意力给钩住了。
孩子们的眼睛就像被蜡烛的火苗吸引住的小飞虫,都紧紧地盯着那跳动的火焰,七嘴八舌地开始说起来。
这个导入简单又直接,就像打开科学大门的一把小钥匙,特别巧妙。
二、知识讲解。
在讲解燃烧需要的条件这部分的时候,老师就像一个超级魔法师在揭秘魔法咒语一样。
老师先在黑板上列出了几个可能的条件,像有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之类的。
然后呢,老师就开始用各种小实验来验证这些条件。
比如说,老师拿了一小片纸和一根小木棒,先点燃纸,纸呼地一下就烧起来了,可是小木棒呢,只是冒烟,没着起来。
老师就问孩子们:“这是为啥呀?”孩子们就开始开动小脑筋想啊想。
老师这时候就像一个引导者,带着孩子们一步步发现,原来是因为小木棒的温度还没达到着火点呢。
接着,老师又做了一个在杯子里燃烧蜡烛的实验,蜡烛在倒扣的杯子里慢慢熄灭了,孩子们一下子就明白了燃烧还需要氧气这个条件。
老师讲解知识的时候特别有条理,每个实验就像一个小台阶,孩子们顺着这些台阶,一步一步就轻松地爬上了科学知识的小山坡。
三、实验环节。
说到这个实验环节,那可真是这堂课的高潮部分,就像一场热闹的科学大派对。
老师把孩子们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实验小道具,像酒精灯、小木块、纸条什么的。
孩子们那兴奋劲儿就别提了,一个个都像小科学家一样,小心翼翼又充满好奇地开始做实验。
老师呢,就像一个在派对里穿梭的主持人,一会儿到这个小组看看,给点小建议,一会儿到那个小组问问,回答孩子们的小问题。
我看到有的小组的孩子特别认真,眼睛紧紧盯着酒精灯上燃烧的纸条,小脸蛋因为兴奋都红扑扑的。
这个实验环节不仅让孩子们亲身体验了科学的乐趣,还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就像一场小小的科学战斗,孩子们在战斗中学会了好多知识。
2018-2019-科学课评课稿范文-范文word版 (12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科学课评课稿范文篇一:小学科学评课稿科学课小学科学评课稿科学课《认识常见的岩石》评课稿科学课《认识常见的岩石》听后感去年,我和我区所有参加新课改的老师一同走进新课程体系。
我带语文、科学、品德与生活三门课的教学工作。
对新课程中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教法以及新的追求都进行过“小马过河”一样的尝试。
但都非常肤浅。
在这里,听到谢老师的这节课,深感荣幸,谈点我的个人看法。
科学课的本质就是要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特别是日常生活中人们所关注的问题。
我们科学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
科学教学强调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从提出问题到作出预测或假设,然后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
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和科学家的工作是相一致的。
在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
科学教育还强调并且是最为突出的环节,那就是在过程与方法的探究中,让学生有一只“点石成金的手指头”。
这是学生受用终生,并可持续发展的“本钱”。
力争在学生科学的探究过程中,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
那么谢老师所教“岩石的认识”这一课,属地球宇宙部分的内容,是小学科学教材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
在三年级学生学习了《生命之源――水》?土壤与生命?;四年级学习了?我们周围的空气?等内容后,继续学习地球物质,那就是“岩石与矿物”。
而“岩石的认识”是第一课。
岩石是构成地球的物质之一。
它在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
教学本课,要让学生了解矿物是含有某种特定性质的石头,是构成岩石的要素。
在了解它们的特点、性质、用途的同时,知道“科学是发展的动力与源泉”。
小学科学评课稿

小学科学评课稿篇一:小学科学优秀评课稿小学科学优秀评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在这春暖花开的四月,我很荣幸学习了四位领导老师奉献的精采纷呈的科学课。
在这里,对各位老师的赛课,我作肤浅的点评,希望能起到共同学习、交流、提高的作用。
《玩镜子》一课选自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光与我们的生活》,本课是在《认识光》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究,按照教材的提示,内容看似简单,但要有效的完成教学三维目标,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今天4 位老师却用了多种手段,多种教学法,不同程度的完成了部分教学目标,突出了以下六个方面的亮点:一、新理念渗透教学的全过程 1、渗透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这次科学课竞赛,改革了传统教学“教师本位”的思想观念,老师们都能够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发挥着自己的主导地位,渗透着“以人为本”的精神,真正成为了课堂里的组织者、引导者,在相应的课堂教学一切活动中,主动地、积极地为学生创造了主动、积极地学习和谐氛围,为学生探求知识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小学生、是孩子,他们对周围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我们的老师们都能够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之基础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
让孩子们自己观察现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比如说第1、2 节课,老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玩,不厌其烦的让学生表述玩中所获,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整理镜子里的道理,让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第3、4节课,老师引导学生实实在在的探究,虽然花费的时间较多,但学生却能自己发现镜子的特点,这也是比较有价值的。
科学评课稿经典[推荐5篇]
![科学评课稿经典[推荐5篇]](https://img.taocdn.com/s3/m/25ddff0f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c3.png)
科学评课稿经典[推荐5篇]第一篇:科学评课稿经典在紧张的完成了科学说课之后,能听到一节十分精彩的科学课,顿觉耳目一新,心情愉悦。
这节课上得非常成功,可以用“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过程明了,教学效果明显,教师基本功过硬”这几个词汇来概括。
首先,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全面具体,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经验和思维水平,最终能否达成,对教学双方都是重要的。
本课的教学目标为知道弹簧在能承受的限度内,增加相同的力,增加的长度相同;橡皮筋增加相同的力,增加的长度不同;这时因为弹簧受力后,它的疏密发生了变化,而橡皮筋受力后,是粗细发生了变化;掌握验证弹簧弹性有规律的方法,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感悟到任何科学认识都必须来源于科学实践,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尊重证据的科学精神。
从教师的整个教学过程看,教师能在教学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例如:首先观察弹簧的形状,接着引导学生创设问题:“弹簧加钩码后,长度增长的有规律吗”,“橡皮筋也和弹簧一样,也具有同样的规律吗”……并进行实验得出结论。
达到了教学目标。
其次,教学过程明了本课的教学活动设计科学合理,符合小学科学课程目标理念的要求,教师能通过科学知识的探究活动,把三个维度的目标有机的整合在一起。
例如在探究弹簧增加相同的力,增加的长度是否相同时,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来得出这一结论。
在这一实验过程中,教者首先提问实验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采用先扶后放的手段;在第二个实验,橡皮筋增加相同的力,增加的长度是否相同这一环节,教者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探究活动的主体,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强调猜测需要科学的验证;不能因为生活的经验,假设,就去篡改事实,并告诉学生在量的过程中直尺保持水平,减少误差,准确记录数据等,充分体现了实验的科学性,科学的严谨性。
教师的基本功过硬,语言简单明了,干脆利落,具有说服力。
把自己定位在学生课堂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伙伴的位置上,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大胆猜测、动手实验、细心发现得出了科学的规律,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明显。
小学科学优秀评课稿

小学科学优秀评课稿【导语】小学科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它帮助学生建立了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了他们观察、探究、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是一篇小学科学课堂评课稿,希望对广大小学教师有所参考和借鉴。
【正文】一、教学设计的总体分析本节课是小学三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能量在哪里》中的第一课时——《拍拍手有力量》。
本节课是以探究法为基础的,帮助学生发现掌声的威力,并引导学生探究掌声产生的原理。
二、教学设计的目标分析1.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掌声的能量一般来自于人的身体运动,能够通过拍手来表达情感,掌握拍手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探究和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自主性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探究、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2)合作性目标:培养学生相互协作、共同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3)实践性目标: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设计的环节与流程1.导入(5分钟)教师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回忆掌声的声音并谈论有关掌声的话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探究(25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准备一盒拍子,根据教师的指令进行操作,探究掌声的声音变化。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逐渐发现掌声的威力。
3.梳理(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掌声产生的原理,提问:“为什么拍手会发声?”学生进行讨论,教师适时给予指导。
4.拓展(10分钟)教师出示图片或实物,让学生观察其材质和形状,引导学生探究不同材质和形状对掌声的影响,并与之前的实验结果进行比较。
四、教学设计的方法与手段1.探究法结合实验法: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让学生探究掌声的声音变化及其产生的原理。
2.情境教学法:通过情境设计和小组合作,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究的兴趣。
3.提问教学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探究能力。
五、评价与改进本节课通过探究和实验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掌声的威力,并探究其原理。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出较强的自主学习和动手操作能力,小组合作也较为融洽。
小学科学教学评课稿范文

小学科学教学评课稿范文一、课程概述本节课的主题为《探索光的传播》,旨在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特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光的传播方式,理解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日常现象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实验探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光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情况,让学生自己发现光的传播特性。
3. 知识讲解教师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引导学生理解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4. 应用拓展教师给出一些实际应用案例,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在生活中的应用。
5. 总结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和讨论,表现出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2. 知识掌握程度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光的传播知识,回答问题准确。
3. 思维能力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光的传播特性,表现出良好的科学思维。
4. 情感态度学生表现出对科学的热爱,乐于探索和尝试,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了光的传播特性,教学过程顺利,学生参与度高。
但在知识讲解环节,教师可以更加深入地讲解光的传播原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同时,在应用拓展环节,教师可以给出更多的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在生活中的应用。
以上就是本次教学评课的详细内容,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参考。
小学科学优秀评课稿范文(9)

小学科学优秀评课稿范文(9)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评课的意义?1、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主动性。
2、帮助和指导教师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3、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促使教师生动活泼地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这篇{$channelName}栏目下的小学科学优秀评课稿范文由()为您整理,范文如下:小学科学优秀评课稿范文《玩镜子》一课选自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光与我们的生活》,本课是在《认识光》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究,按照教材的提示,内容看似简单,但要有效的完成教学三维目标,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今天4位老师却用了多种手段,多种教学法,不同程度的完成了部分教学目标,突出了以下六个方面的亮点:一、新理念渗透教学的全过程。
1、渗透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这次科学课竞赛,改革了传统教学“教师本位”的思想观念,老师们都能够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发挥着自己的主导地位,渗透着“以人为本”的精神,真正成为了课堂里的组织者、引导者,在相应的课堂教学一切活动中,主动地、积极地为学生创造了主动、积极地学习和谐氛围,为学生探求知识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小学生、是孩子,他们对周围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我们的老师们都能够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之基础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
让孩子们自己观察现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比如说第1、2节课,老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玩,不厌其烦的让学生表述玩中所获,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整理镜子里的道理,让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第3、4节课,老师引导学生实实在在的探究,虽然花费的时间较多,但学生却能自己发现镜子的特点,这也是比较有价值的。
这样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了学的主人,主体作用充分发挥,老师做到了把时间、把能力真正还给了学生。
小学科学评课稿6篇

小学科学评课稿6篇评课稿1内容概述本课堂以小学科学《植物与人类的生活》为教学内容,通过“观察植物的特征与人类的利用”这一主题展开。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践和思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
课堂亮点1. 通过野外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自观察不同植物的特征,并探讨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2. 设计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通过合作研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3. 利用多媒体教具,展示植物的形态结构和不同利用方面的案例,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4. 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评课稿2内容概述本评课稿以小学科学《水的变化与利用》为教学内容,通过“观察水的变化与探索水的利用”这一主题展开。
通过实地观察、实验探究和合作研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科学观察力和实验能力。
课堂亮点1. 利用实地考察的方式,让学生亲自观察水的变化过程,并进行记录和讨论;2. 设计实验活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理解水的凝固、液化和蒸发等变化过程;3. 引导学生思考水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4. 设计小组合作任务,让学生在合作中研究和交流。
评课稿3内容概述本评课稿以小学科学《空气和风》为教学内容,通过“观察空气的存在和风的形成”这一主题展开。
通过实验、探究和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能力和合作精神。
课堂亮点1. 设计实验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究了解空气的存在和特性;2. 引导学生思考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并讨论如何保护好空气;3. 展示风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理解风的形成原理;4. 设计小组合作任务,让学生在合作中表达并交流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评课稿4内容概述本评课稿以小学科学《固体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为教学内容,通过“观察固体物质的性质和探究物质的变化”这一主题展开。
通过实验探究和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课堂亮点1. 设计实验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究固体物质的性质,如硬度、透明度等;2. 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变化,如熔化、溶解等过程,并进行实验验证;3. 设计小组合作任务,让学生共同分析和总结实验结果,培养团队合作精神;4. 利用多媒体教具,展示固体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案例,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小学科学优秀评课稿

小学科学优秀评课稿一、教学背景分析本节课是一节关于植物生长的科学课,是小学三年级的一节重要的科学学科课程。
小学三年级学生正处在有关植物生长方面的教学中,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对植物的生长过程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的了解。
在这个阶段,学生对于植物生长的兴趣和好奇心是十分浓厚的,因此需要通过生动的教学,深刻的理念教学理念,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科学知识和实践方法,激发他们对植物生长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目标1. 能够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生理原理,了解不同环境条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 能够用简单的实验方法观察和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并对实验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说明。
3. 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科学知识的乐趣和奥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植物生长的基本生理原理,不同环境条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观察和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
四、教学准备1. 实验设备:种子、土壤、水杯、土壤、小锄头等;2. 实验材料:瓜子、青菜籽等;3. 教学媒体:PPT、图片资料等;4. 教学环境:具有良好的采光和通风条件的教室。
五、教学过程1. 热身引导(1)老师用PPT或图片向学生展示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植物生长情况,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老师:同学们,你们看,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我们会发现植物的生长情况是不一样的。
你们有没有发现过这个现象呢?学生:有,有的植物长得很好,有的植物长得不好。
老师:对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我们今天就来探究一下这个问题。
2. 知识讲解3. 实验操作(1)老师向学生讲解实验的目的和步骤,并进行实际操作:老师:今天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来研究不同环境条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我们分别给一些瓜子和青菜籽放置在不同的容器中(如水杯、花盆等),然后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如阳光、遮荫、水和土壤的含水量)观察它们在一段时间内的生长情况。
4. 实验结果分析5. 课堂总结(1)老师对今天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化教学目标:老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植物的基本生长原理,也进行了简单的实验来研究不同环境条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小学科学评课稿(3篇)

小学科学评课稿(一)今天听了蓝老师的科学课,感触特别深刻。
蓝老师像讲故事一样带我们走进科学世界,轻松学会科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
下面是我对这节课的一点感想。
本节课以自主体验为手段,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体现了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理念。
在复习上节课的主要内容时,仍以实验辅助,关注细节,学生回答的很出色。
讲授新课时,先提出问题---清水和石灰水怎么鉴别呢,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同学之间交流讨论,在遇到困难时,老师给予巧妙的点拨,查找到课本相关的知识----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最终解决了问题。
经过研究问题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此外,蓝老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画漫画,讲故事,联系生活实际,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及时表扬学生,解决了科学枯燥的特点,非常值得学习。
小学科学评课稿(二)一、创设情境,以实验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师在引入新课时,都是从已学知识入手,开门见山以实验为突破口引入本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了科学知识的学习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活动主动建构的。
二、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在科学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这堂课中,教师参与到了整个学生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帮助他们解决碰到的困难,体现了科学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就如第三堂的模拟实验中,有部分学生在实验中出现了一些不科学的实验方法,主讲老师就在第一时间做出了及时的、正确的方法指导,使科学更具严密性。
三、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评价。
这堂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的合作学习的方法。
在交流讨论的过成中,教师都能引导学生对相互之间实验情况、记录进行交流、相互补充,完善科学概念的落实。
并且让学生及时参与评价,及时进行自我反思,以便学会更加细致、准确的进行观察。
科学评课稿范文(推荐(最新4篇)

科学评课稿范文(推荐(最新4篇)听课评课的篇一我校开展了第一轮语文听课活动,在丁校长和边主任的带领下,语文老师都参加了本次活动。
现将听课评课活动总结如下:一、聚焦课堂比教学。
1.参与面广,效果良好。
本次公开课活动,大多数语文教师都是提前准备、积极备课、勇于参与,运用新型教学设备来设计课型。
教师们不对听课积极性高,而且评课时也是一针见血地进行指导和纠正,给授课教师提出宝贵的课堂教学建议。
2.“读”中尽显语文魅力。
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语感。
而读就是培养语感最积极有效的刺激。
朱作仁教授指出:“抓住语感的培养,语文课的特点才能充分体现出来。
”本次活动中,大部分语文教师都能以读促悟,通过朗读来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或抓关键词句(重点词语)来反映人物或景物的特点,这点做得非常到位。
刘丹丹、温丽霞、魏晓霞、刘春艳等老师在朗读方面充分体现了“以读促悟、边读边悟”的语文教学理念。
每位老师都能带领学生充分阅读文本,从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读中去感悟课文、感悟人生。
“读”中尽显语文课堂魅力。
3.新课堂教学模式稳步推进,效果明显。
本次公开课活动中,所有教师都运用了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并有些大胆地创新和改革。
特别是二年级两位老师已渗透了小课题研究的新模式,她们还善于抓住字、词来讲授,强化低段基础,这是值得我们深感欣慰的地方。
一些新型年轻教师在教学中技艺娴熟,教学风格娓娓道来,有如清泉从山谷中蜿蜒而来,令我们老师啧啧赞叹。
4.听评课强化素质,提升教师业务水平。
为了使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更好融合,以评促教,教学相长。
听课完毕后,语文教研组还安排了互动式评课活动。
全体老师畅所欲言,既肯定了执教老师亮点,又诚恳地提出了商榷之处,使听课、评课活动达到了预期效果。
二、存在的问题1.教师在课堂中说得太多,真正留给学生的时间较少,不必要的话语、不必要的教学环节过多。
2.独特教学风格呈现不明显,丧失了教师的个人魅力。
由于课堂教学中的每一步都是这样的,导致课堂的同一性。
小学科学优秀评课稿

小学科学优秀评课稿一、教案设计本次科学课的教学内容是《植物的生长》,属于小学三年级的科学课。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植物生长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植物的兴趣,促使学生爱护环境,爱护植物。
1.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2)掌握植物生长的基本要素。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植物的关注和热爱,促使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环境。
2.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植物的生长过程。
难点:提出植物生长的问题并进行探究。
3.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投影仪、植物生长的图片、实验材料。
学生准备:学生复印了一份观察记录表,方便学生观察和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
4. 教学过程(一)热身引入教师用图片展示植物的生长过程,让学生观察图片并描述植物的生长过程。
然后,教师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植物是如何生长的吗?植物生长的过程中需要哪些因素?”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新课导入引导学生回归实验,教师给学生讲解植物生长的基本要素,即阳光、水分、土壤、空气。
然后,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观察小盆栽的生长过程,并记录观察结果。
学生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感受植物的生命力和神奇之处。
(三)实验操作教师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实验操作,每个小组给一盆小植物,然后每天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并记录在观察记录表上。
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巩固所学知识。
(四)实验总结学生就观察到的植物生长过程进行总结,由学生分享观察到的现象和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课堂延伸教师以观察到的问题进行探究,让学生开展小型实验,回答问题,并得出结论。
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5. 教学手段本节课采用了图片展示、实验操作、讨论和小型实验的方式,多种教学手段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学科学的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通过实验操作,加强了学生对植物生长过程的理解,巩固并拓展了所学知识。
小学科学优秀评课稿

小学科学优秀评课稿一、课程背景科学是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世界的奥秘,更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课的教学十分重要,需要精心设计和扎实的教学内容。
本篇评课稿旨在展示一堂小学科学优秀课程设计,并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和总结。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物体的浮沉原理,明白浮力是什么,以及怎样利用浮力。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
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和探究精神。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爱护自然,珍惜资源的意识,培养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
三、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1)浮沉原理及浮力是什么。
(2)浮力的应用:铁钉与铁盘实验。
2.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引出学生对浮沉原理的初步认识。
(2)理论讲解:通过简单易懂的语言和图表展示,让学生了解浮力的概念和原理。
(3)实验操作:进行铁钉与铁盘的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感受浮力的作用,加深对浮力的理解。
(4)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明白实验的意义和结果。
四、评课总结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和实施,本节科学课的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积极参与,对浮沉原理和浮力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教师从理论到实践,设计了丰富的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实验感受到科学的乐趣和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总结,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意识。
教师还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培养了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
这堂科学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都是非常成功的。
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习惯,设计了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学习中愉快的领略科学的魅力。
相信在今后的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继续发挥自己的创新和探究精神,为学生带来更多丰富精彩的科学课程。
小学科学评课稿(荐)

小学科学评课稿(荐)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评课稿,评课是教学、教研工作过程中一项经常开展的活动。
评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科学评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科学评课稿1今天看了姚老师执教的“研究透镜”一课受益匪浅。
本节课姚老师通过透镜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亲身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的一个良好时机。
考虑到小学生的好奇、好动、对形象直观的东西接受能力较强的特点,她设计了一个有趣的小游戏—捉金鱼。
具体做法是:在一个较深的透明容器中放一条小金鱼,让学生看准后用手去捉。
学生的兴趣高涨,争先恐后的要求动手,觉得这只是举手之劳而已。
当一个学生失败后,别的学生更是跃跃欲试。
当第二个也失败后,他们便满脸狐疑了:为什么捉不到鱼呢?怎么样下手才能捉到呢?这样就在不知不觉中给学生创设了疑问情景,这时再启发学生:看到鱼,说明有光从鱼处进入了我们的眼睛,为什么看到了却捉不到?把学生引到看(光)和捉(手臂)的对比上来。
经过这样巧妙、合理的设置情景,又用符合学生认识水平的问题,有层次、有梯度的把学生引向要探究的`知识,使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便显得水到渠成。
猜想和想象是探究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
在《研究透镜》教学中,姚老师先回忆光分别在空气中和水中时的传播情况。
因为旧知识的铺垫,学生都知道会沿直线传播。
然后问学生:如果让光从空气斜射到水中,光的传播方向会不会发生变化?此时猜想无非两种结果:会,不会。
接着姚老师通过直观形象的实验,把一支铅笔放入水中,从上面观察铅笔的变化,使学生一目了然看到现想,从而了解了光的折射。
“播种行为,收获习惯”。
在教学中亦如此,因此我们要象姚老师那样,多给学生创造一些机会,不断激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验、归纳、类比等手段提出种种假设或猜想,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假设或猜想的方法解决问题,还要在猜想的同时发动学生动手探究,进行交流、讨论,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使他们真正成为善于学习的人。
小学科学评课稿

总体评价课上得很成功,给人耳目一新的……课堂贯穿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课改理念,为使这一理念落到实处,教师创设了问题的情景,提供了简约的有结构性的材料,引领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在众多的体验中感悟到科学探究的乐趣与意义。
无论是指导思想、课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新的理念,体现了科学学科的本质——科学课不是教知识,而是教孩子科学研究的方法。
科学地想问题,指导科学地做,有计划地做,能动地搜集资料。
面对所看到的现象进行假设、验证、整理、交流。
教师重组教材,力求让学生经历探究学习的全过程一、创设情境,以实验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师在引入新课时,都是从已学知识入手,开门见山以实验为突破口引入本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了科学知识的学习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活动主动建构的。
二、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在科学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这堂课中,教师参与到了整个学生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帮助他们解决碰到的困难,体现了科学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就如第三堂的模拟实验中,有部分学生在实验中出现了一些不科学的实验方法,主讲老师就在第一时间做出了及时的、正确的方法指导,使科学更具严密性。
三、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评价。
这堂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的合作学习的方法。
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都能引导学生对相互之间实验情况、记录进行交流、相互补充,完善科学概念的落实。
并且让学生及时参与评价,及时进行自我反思,以便学会更加细致、准确的进行观察。
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不仅仅形成了正确的科学概念,而且最重要的是掌握了认识事物的方法,经历了研究问题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另外,就课堂中的最后一个问题该不该留到课后回家完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评课稿精选五篇【篇1】小学科学评课稿1.例子与所要论证的知识点之间脱节,分析例子时只是就例子讲例子,没有能够做到与所要论证的知识点密切结合起来。
比如在让学生探究“先做一个成绩好的学生还是先做一个有道德的学生”时,当学生说“我成绩不好,那就去做有道德的学生”时,虽然点出了这两者不矛盾,但没有更进一步得点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了,增强了学习的自觉性,是能够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的(成绩)”,同时有同学说“成绩好重要,因为高考重要”,我也没有进一步引导学生:“成绩好(科学文化修养高是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的,所以他们不矛盾,是能够相互促进的)”比如,在用“老人跌倒了,扶不扶的”事例导入之后,在讲存在道德冲突的原因时,没有借助这个事例进而去分析,生活方式的变化(与以往不同)导致人们的价值多元化,即有人认为要扶,有人认为不要扶,出现了多种声音(多元价值)存在这个问题的原因:一是备课之前没有做好充分的预设,比如:学生会有怎样的回答?我要如何引导他的回答?例子是如何体现所要论证的知识点的,例子不能只是纯粹的引出知识点等问题;二是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没有认真筛选素材,使素材的针对性不强,导致例子泛滥却与知识点相关不大,容易导致上课缺乏深度,只是浮于表面。
2.面对学生纯粹捣蛋的学生的一些扯淡回答,教师可以不加以理会,因为教师会被他带飞,这样既浪费了时间,也对课堂教学没有意义(只是让大家乐一下),容易使课堂缺乏正式感,走向随意性的弊端。
3.小结太过简单,同时也缺乏系统的方法。
比如这节课小结时应该这样:这节课主要围绕”思想道德修养和学科文化修养“讲了三个大的问题”是什么(含义、关系)为什么(原因)怎么做(具体要求)“,难点是二者之间的关系,重点是具体措施。
或者也可以这样小结,让学生来回答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4.没有时间讲练习!!无法就本课的重难点检测出学生的`掌握情况。
所以,时间把握上一直是硬伤。
5.上次跟pz探讨“以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回答,进而避免学生睡觉或者游离课堂”这个问题时,他说“问题是你问他们问题,特别是课本的知识点,他们并不想回答啊。
”这句话让我对自己的教学风格有了一点思考,喜欢问问题固然是好,但是如果问题引不起学生的兴趣,他们也回答不上来,那就变成了自问自答,反而更尴尬!所以还不如不问!这节课我就发现了,每次问课本的知识点时,学生就不说话了,或者真的回答不上来。
也许是我问得太深了,反而就成了无效提问。
以后的教学中还是要主要这个问题。
6.语言表达上的不顺畅。
【篇2】小学科学评课稿听了吴老师的课,感触很深。
整个课听下来,感觉思路很清晰,知识点之间的衔接很到位,听着很舒服。
在这里我简单分析一些吴老师的课。
首先,上课时,吴老师问一些学生早餐吃了什么,里面有什么营养物质,简单的.回顾了上节课的内容,有接着提问,这些食物在人体内是怎样消化的进一步引入了今天的课题。
新知识的切入即起了回顾的作用,有很自然的引入了新知识。
第二:在上课的过程中,课堂呈现多样化,又结合了一些视频,对知识进行梳理,整堂课下来,学生学习氛围很好,学习兴致很高。
第三:小组合作的落实。
据了解,她吴老师是从上个星期开始落实学校推行的小组合作制。
一开始我感觉很难去实施,听了这节课后,万事开头难,什么事情要先去做了才知道。
小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的确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这里,我也简单说说自己的一点想法。
一:既然是以学习单的模式,那么学习单是不是应该提前发下去,批改好了,再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来把握是否更合适呢?二:最后食物的消化结尾部分有些仓促,是否可以在稍微加以调整。
【篇3】小学科学评课稿今天,金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一堂以学为中心的创新常态课,给我们的常态课带来了视觉和想象的冲击,令我受益匪浅。
本堂课从学生的视频观察中对地形的感性认识到从学生的图片或照片的直观认识碰撞出学生对地形的初体验,在这个环节中,同时暴露出学生的前概念。
这是调动学生求知的一个契机。
课堂的第二个环节进行了图片地形的探究,进行了地形之间的碰撞,如“平原和高原”、“山地和丘陵”,这些地形似同而异的特点,引发了学生的疑惑,调动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这是调动学生求知的另一个契机。
在对地形由远而近“中国地形图”、“瑞安地形”、“学校地形”的应用之后,金老师用谷歌地图让学生从立体地球上观察地球表面的地形,带学生去全球旅行,给孩子们的视觉和想象带来很大的`冲击,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课堂求知的浓厚兴趣,并为整个单元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作用,更为后面地形变化做了很好的空间想象的铺垫。
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进行了小组陶泥模型的制作,既落实并检测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更培养锻炼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更让学生感悟到学以致用的实处,也使得课堂更加轻松、愉悦。
当然,对于这堂课,本人也有一些建议值得与执教者金老师商榷:金老师没有及时抓住以上提到的两个契机,使得本堂课的前面环节比较枯燥,学生没有求知主动性,老师引导得累,讲得过多,体现不出学为中心的主旨;课堂环节过多,调动学生更直观体验地形,并激发他们兴趣的环节置后,时机不对;课堂问题设计不够系统而有效,导致学生只能跟着老师的思维走,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立思维方式;陶泥材料的选取不得当,浪费了课堂的动手操作时间;板书的设计不够直观简要等。
但纵观全课,整堂课总体上生动而富有情趣,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只要能根据实际情况,可以根据课的特点去突破,从而去挖掘更多的新鲜的教学方式。
【篇4】小学科学评课稿叶老师作为一位刚踏上教师岗位的新教师,能够这么从容、淡定地上公开课。
就说明叶老师具有很好的个人素养,是一位很有发展潜力的教师。
我们的学科是相同的,作为一位美术教师的角度来看这节课,我觉得叶老师有几个优点值得我学习。
首先,叶老师课前准备充分。
从叶老师的教案来看,叶老师将课堂上教师的语言都事先设计好,显得非常严谨。
学生材料事先准备好放在材料室,让材料员去取材料。
感觉个个材料员的动作很娴熟,从这里可以看出叶老师注重平时课堂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较好。
这些材料的准备也非常人性化,装液体的塑料袋是袋了2个,这样就防止液体流出。
其次,叶老师非常关注学生的表现,对于表现好的学生能及时鼓励,对于学生的回答都能一一给出评价和建议,对于不确定的`答案不避讳,而是让学生去探究。
同时从叶老师的这份教案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两方面来看这节课,个人觉得叶老师还没有很好的落实。
从水的教学过度到对物体进行分类的教学有点牵强。
对于液体、固体、气体的归类,叶老师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而是老师自己进行归纳好。
学生没有很好的掌握各种物质的存在形态。
【篇5】小学科学评课稿各位老师下午好,很高兴能有这么一个交流和学习的机会。
首先做下说明,由于我之前接到的通知是对湖岭学区的那位老师的那堂课做点评,所以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也是侧重听那堂课,在这里我想对陶山学区的徐老师说抱歉。
这次教研活动的形式是“同课异构”,那我今天就来个“同课异评”。
之前周老师已对这堂课做了精彩的点评,那我接他得棒,继续对这堂课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评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胡老师以三种不同学说的代表性人物的超时空对话为主线组织教学,这样的教学教学过程让我联想到:1、是三位科学家的科学史,即从科学家发现问题,到建立、修正自己的理论的过程;2、是师生间共同对话,共同学习,完成课堂教学的过程;3、也是学生经历、体验科学家的科学探究过程;4、又是科学假说的建立,及不断修正的过程;对话中,科学家的思维不断碰撞,在碰撞中发现问题,并逐步深入研究的.问题,直至推动科学的发展,我认为这样的设计有以下好处:1、增强的课堂学习的趣味性,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心理特点;2、让学生经历学科家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要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问题;二、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课堂实践接下来回到这次活动的主题“开发课程资源,激活课堂教学”这题主题上来,我认为胡老师对这一主题的理解跟实践,有以下方面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
1、利用身边常见的物品,自己动手,对实验器材进行开发①在做板块张裂的模拟实验中,以班级60人计算,2人一组,胡老师利用木板、废纸及胶水共做30套模拟装置,变教材中的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②在做板块碰撞的模拟实验中,我注意到一个细节,教材的照片中做碰撞的是两本旧教材,而胡老师的照片中的是新教材,而且照片应该来自他之前的课堂教学。
2、多媒体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帮助学生理解大陆漂移的全过程,胡老师采用了flash模拟动画,这样的处理很直观、生动,学生也容易理解。
当然还有在讲海底扩张学说时引用的图片等,都能说明胡老师对多媒体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重视。
3、结合社会事件及学生生活开发课程资源课堂练习中“日本地震,福岛核泄露”素材的开发和利用,还有“砸金蛋”游戏,也是借鉴了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素材。
4、课堂生成及学生资源作为课程资源三、谈建议当然一堂再成功的课,也会有不足的地方,我认为有以下地方值得推敲。
这堂课所涉及到的科学方法主要是科学假说,假说在科学发现中非常重要,而且假说是不断修正和发展的,且需实践的检验或者说是证据的支持,支持的证据越多,假说也越准确。
科学家重在寻找证据,但对于学生、课堂教学而言,让学生寻找证据是不可行的,我认为应该变“证据的寻找”为“证据的分析”,而证据的寻找应该老师帮忙完成。
课堂中胡老师提供了地质学及生物学两方面的三种证据,我注意到三种证据都是支持假说的证据,学生不需分析就可以做出判断。
我认为除提供支持证据为,老师还可以提供“不相关”的证据,比如“南美洲和非洲两岸都有繁华的城市”,及“不支持”的证据,比如“大陆漂移学说,动力来自哪里不能解释”,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这样对学生批判思维的培养很有好处,课堂高度也就不一样了。
从假说的提出,假说的修正,再通过不断发现新证据,否定旧假说,建立新假说,这样科学就不断的发展,不断接近事物的本质,让学生意识到科学在经历漫长的发展及无数科学家的努力后,还将不断往前发展。
以上观点仅个人看法,如有不足,敬请原谅,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