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学百年历程

合集下载

近百年来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综论

近百年来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综论

近百年来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综论作者:葛荃《文史哲》2006年第5期摘要:中国政治思想史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始于20世纪初叶,迄今已近百年。

本文考察了这一学科的起始情况,然后从三个方面对百年来的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做一概括。

首先,划分了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发展阶段;其二,梳理了学术流派,认为大体上可以划分为“新学历史学”、“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和“现代政治学”三个流派;其三,分析了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学理特点及其研究价值。

本文认为,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固有的政治性,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既有文化价值,又有历史价值。

特别是20世纪以来,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相比较,思想与观念的发展的相对滞后。

例如等级观念、官本位意识、对于政治权力的崇拜等等。

这些思想层面的东西显然不是20世纪民族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的传统。

这种历史的表象与其文化传承的不同步,恰恰说明了思想文化积淀的深厚和影响力的久远。

因而,进一步深化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显然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中国政治思想史新学历史学派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派现代政治学流派中国政治思想史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现代学科,出现于20世纪初叶,就现有的文献来看,首倡其功的是梁启超和谢无量。

1922年,梁启超在其所著《先秦政治思想史》的“自序”中写道:“启超治中国政治思想,盖在二十年前,于所为《新民丛报》、《国风报》等,常作断片的发表。

虽大致无以甚异于今日之所怀,然粗疏偏宕,恒所弗免。

”[1] 是知在1900年之后,梁启超已经开始把中国政治思想作为一门学问来进行研究。

不过在这一时期,研究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文章尚属凤毛麟角,似乎还没有学者对中国政治思想史进行专题性研究或总体的思考,梁启超本人亦仅作“断片的发表”。

因此,我们大体上可以认定,在20世纪初叶,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学科建设则属于草创而未就。

根据现有的相关资料来看,晚清经学家孙诒让(1848—1908)曾著有《周礼政要》一书。

百年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三重困境与反思

百年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三重困境与反思

历史余艳红I百年中国政治思想史硏究的三重困境与反思百年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三重困境与反思文/余艳红百年以来的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既是中国人思考政治的重要叙事方式,又是中国政治发展的缩影。

可以说,在中国.如何建构、叙述与表达中国政治思想史,早已超越了认识论与知识论等学术问题,既涉及我们如何看待传统、看待当代以及看待未来的问题.也涉及我们如何看待自身、看待他者以及如何建构两者关系的问题。

在中国政治思想史这门学科诞生近百年的时间点,重新梳理与回顾这一学科在自身发展过程中遭遇的各种困境,审慎思考如何讲好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故事,既是这门分支学科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建构一流的中国政治学的必然要求。

百年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三重困境1922年春,梁启超在北京法政专门学校讲授先秦政治思想史.标志着这一学科的正式创建。

至今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已经走过了将近百年的历史进程。

在近百年的历史中,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

但是,纵观近百年的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我们依旧感觉任重而道远。

这是因为,作为一门分支学科的中国政治思想史的诞生,一开始就意味着一种主体意识的追溯和确认。

这种对主体意识的追溯和确认.既源于传统中国遭遇西方现代性的系统入侵而给精英阶层带来的焦虑感与危机意识,也与一种从历史中发现智慧的历史主义情结息息相关.但这种对主体意识的自我追溯和确认带来的却是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多重困境(-)学科身份困境中国政治思想史从创建之初起,就一直存在着学科身份辨识的问题。

这种学科身份的困境,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首先.中国政治思想史在学术资源、学科边界、学科属性以及学科的概念、内容体系和思想谱系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模糊性.也容易引起争议。

对中国政治思想研究贡献甚多的海外学者大多数属于历史学、哲学等其他学科领域。

同样.中国大陆的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群体的学科来源也是高度多元化的。

这其实彰显的恰恰是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学术资源和学科边界困境;换句话说,这门学科究竟是属于政治学,还是属于历史学,抑或是哲学?此外,在国内教材方面.我们也能窥见这种困境。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和发展状况综述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和发展状况综述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和发展状况综述一、概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

自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经历了从创立到发展、从探索到成熟的历程,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

本文旨在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和发展状况进行综述,梳理学科发展的历史脉络,分析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内容广泛,涵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形成了独特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了大批政治坚定、业务精湛的人才。

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也在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面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如何在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学科的国际影响力如何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队伍建设,培养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教师队伍,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新时代背景下,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只有不断深化理论研究,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加强队伍建设,才能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更大贡献。

1.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重要性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作为一门研究人的思想、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手段。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培养青年一代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大学生政治论文2000字

大学生政治论文2000字

大学生政治论文2000字政治主要表现为以国家权力为依托的各种支配行为和以对国家的制约性权力为依托的各种反支配行为,店铺为大家带来了大学生政治论文2000字,希望你们喜欢。

大学生政治论文2000字篇一中国政治现代化回顾百年中国现代化进程时,首先应该明确,“现代化”是一个广涵的概念,它包含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的全面变革与全面发展,还包含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观念、行为的革新与完善。

国内外研究现代化的学者大多认同“全面现代化”的观点。

难怪有些国家经济发展飞快、政治革新平平,便只能得到“工业化国家”的誉称,而不能荣获“现代化国家”的桂冠.从理论上分析,社会本来就是一个由多因素有机结合的整体,仅有某一领域的“单兵独进”,可能见效于一时,而及至久远,要末造成社会畸形发育,要末因其他领域的阻滞,致使一度冒进的领域也难以继续举步。

事实上,中国自甲午战败后,国人中一些先进者已经开始突破“坚船利炮”的局限,将“自强图存”的视野从军事、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

以今天的眼光看,他们至少已初具“全面现代化”的理念。

这是国人认识上的一次飞跃—顺便说一句,若以对全面现代化的追求为界标,那中国现代化的起点真该定在甲午海战后,至今恰好100年。

此后,发起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改革家、革命家,虽然鉴于当时之历史条件将政治变革置于首位,然而他们所设定的总目标却都是贯穿“全面现代化”取向的。

时至当代,邓小平顺乎时代之需,突出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的中心地位,但与此同时也一再强调要以全面改革促全面发展,最终达到全面现代化。

全面现代化自然不可排斥或忽视政治现代化。

换言之,政治现代化当是全面现代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而政治现代化的主题,一般认为是政治民主化。

言及政治民主化,无须回避的一个事实是,作为政治取向与政治制度的民主,首先是在西方出现的。

古有雅典民主,近有风靡于世的欧美民主学说与民主制度。

而在中国历史上—严格而论—压根儿没有自己的民主传统。

试论百年中国转型历程—碟萧功秦的《中国的大转型——从发展政治学看中国变革》

试论百年中国转型历程—碟萧功秦的《中国的大转型——从发展政治学看中国变革》
0 1 3 — 0 2 — 1 9
作者简介: 姜石剑( 1 9 8 4 一 ) , 男, 云南宣威^ , 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助教, 硕士, 研究方向: 中国近现代史( 中共党史) 。
: … _. . … … … …… … .



文 吏研 究
为什么称邓小平 的改革开放为后全能主义 的政治 模式 ?邓小平 的模式是对 “ 文化大革命 ”极左主义 的 颠覆 ,通过改革开放 ,激活人们长期 以来受计划体制 束缚而失去 的活力 。出现政治经济生活多元化 ,政治 控制范 围大大缩小 ,社会 自由度进一步增强。政治结 构上脱离 了全能主义体制时期对社会的全面控 制。这 模 式并不是对毛泽东全能主义模式 的否定 ,而是继 承 了毛泽东模式的强大的政治资源来保 持市场经济发 展过程 中的政治稳定 。优势是运 用国家力量来 推进市 场经 济多元 化 ,激 活了整 个社会 的竞争力 。这种后全 能主义体制是否适 应现代 化 ,关 键要看 它能否适应环 境 变化而不 断更新 ,进行 制度创新 和制度跟进 ,形成 个 能够推进 民主的政治机制 。 从一百 年来 中国政治 变革 的历史进程 和改革开放 视 ,在宏观历史的角度看来却代表着一种连续运动之 的实践 中可 以得 到这样一个结论 :一个有效 的政治模 三个段落 ” 。… 式必须有较强 的整合能力与动员资源 的能力 、必须具 南 京 国民政 府在 大陆进 行 的 2 1 年统 治可 以看成 有开放性 、较强竞争力 ,同时最 主要 的还必须有适应 是 国家 主义 的权威 统治。权威主义从孙文时期的竞争 环境变化与发展 的不断 自我改革能力 。 性的议会政党 中变化 而来 。孙文 “ 周旋于南北各派军 三 、新权威主义的认识 阀之 间 ,致力 于合 纵连横 之谋略 ,迷恋于单纯军事斗 从世界历史进程来看 ,一些发展较晚 的国家 ,在 争 ,忽视 群众 革命 力 量 。 ” … … 议 会政 治失 败 ,后 西方工业文 明的冲击下 ,积极仿效西方 的议会 民主政 来逐渐 “ 以俄为师 ” ,“ 不仅建立 了一个 具有群众基础 治 ,希望实现 国家 的发展和富强 。未能达到预期的效 的现代动员型政党 , 而且建立 了一支在 党领导和控制 果 ,反而社会更加混乱失控 ,发展水平非常低下 ,仿 下 的新 型军 队 。 ” … … 在 北伐 中通 过党 军控 制 了江 西方 的民主政体 又陷入 了新 的危机 。“ 政治领导人 通 南地 区财政 ,接下来 的 “ 清党运 动” ,排斥 了共产 党 过其 自身对政治资源强有力的控制而采取一系列措施 与国 民党左派 的政治势力 ,中原大 战后 ,排除体制内 保持社会政治稳定 ,经济上大力发展市场经济而使国 地方军 阀势力对 中央 的挑 战。国家 主义权威政 治逐步 家获得 了发展。在维持稳定的情况下向现代 化国家过 开始现代化建设 的尝试 。国民党 的政治权威模式并没 度 ,逐步使国家走 向现代发展 道路 。由具有 现代化 意 有实现 中国的现代化 ,最 主要 的是没有解决好 其内部 识与 向的政治强人或组织力量建立起来的权威政 的派 系 问题 ,1 9 2 8 年 的统 一应该 只 是一种 十 分脆 弱 治” 。 … 权 威政 治应该 说 只能是 走 向民主政 治 的 的 中央 与地 方之 间的一种新 的平衡 。抗战 时期 ,“ 国 种过渡性 的政 治选择 ,因为 “ 一个在 主观上最渴望 民党丧失 了长江下游地区的组织基础 ,导致本来就松 民主与 自由的民族 ,却 在客观 上最不具备立 即实现 民 。 … 民 国初年袁 世凯 弛涣散的国 民党组�

中国政治学百年历程

中国政治学百年历程

中国政治学百年历程【摘要】中国政治学百年历程始于近代,经历了起起伏伏的发展过程。

在20世纪,中国政治学逐渐形成独特的演变路径,涌现出不同的流派和学派,为中国政治思想的多元化做出了贡献。

中国政治学与现代化进程息息相关,不断探讨政治体制改革与治理现代化的路径。

在当代,中国政治学仍在不断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

通过对中国政治学百年历程的回顾与总结,我们能够获得启示,指引未来发展方向,促进中国政治学的持续繁荣与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中国政治学、百年历程、近代、兴起、发展、20世纪、演变、主要流派、贡献、现代化进程、当代发展、启示、未来发展方向。

1. 引言1.1 中国政治学百年历程概述近代中国政治学的兴起与发展,跟随着中国社会政治变革的步伐而演进。

从晚清到民国时期,中国政治学家从西方学术界引进了许多政治学理论,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与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术体系。

20世纪中国政治学的演变,经历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等历史事件的洗礼和考验。

学者们在这一动荡的历史背景下,不断探索中国政治发展的规律,并努力为国家政治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中国政治学的主要流派及其贡献,包括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西方政治学和中国特色政治学等多种学术思潮。

这些流派在不同政治环境下,为中国政治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和学术争鸣。

中国政治学与现代化进程的关系,是中国政治学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

在中国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政治学家们探讨了政治体制、政治文化、政治制度等方面的问题,为中国政治现代化提供了理论指导。

中国政治学的当代发展,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展现出来的新特点。

中国政治学者在应对国际政治环境变化的继续深化对中国特色政治现代化的研究,为中国政治学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2. 正文2.1 近代中国政治学的兴起与发展近代中国政治学的兴起与发展,可以追溯到清末民初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传统的封建制度逐渐瓦解,西方思想和制度开始传入中国,促使了中国政治学的兴起。

中国古代的史学体系与文献整理

中国古代的史学体系与文献整理

中国古代的史学体系与文献整理中国古代的史学体系与文献整理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不仅为我们了解先人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更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在古代,史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包括了历史学、地理学、人物传记学、政治学等多个分支学科。

古代的文献整理也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涉及到了文字、考据、翻译等诸多方面。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中国古代的史学体系与文献整理的发展历程及其贡献。

一、史学体系的发展早在周朝,就已经有了一些关于历史的记载,但是这些记载更多的是为了纪念祖先、记述祭祀程序等目的,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历史记载。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国家的分裂和战乱,许多政治家和学者开始将历史当做研究的对象,并逐渐形成了一些重要的史学思想。

比如,“史记”作者司马迁强调历史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主张用谨慎的态度对待历史。

“春秋公羊传”和“左传”则强调从政治、法律、社会等多个角度全面细致地了解历史。

这些思想对后来的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使中国史学走向了科学化和系统化的发展道路。

东汉时期,《史记》之后,陆续出现了《汉书》、《三国志》、《晋书》、《南北史》等一系列史书,形成了我国史学体系的初步框架。

这些史书在客观地记录历史的基础上,也为后来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唐代是我国史学的繁荣期,这个时期产生了许多重要的史学家和历史学家,如魏徵、杜佑、韩愈、刘知几等。

他们以全面精准的史书和史论,推动了史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同时,这个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地理志和方志,对于地理、经济、民俗的了解提供了很多资料。

到了宋朝,史学研究进一步深化,产生了许多开创性的思想和成果。

如宋恭帝年间编定的《资治通鉴》,整理了我国自夏至南宋前425年的历史,基本上奠定了我国历史整理的标准。

此外,宋代还出现了《太祖实录》、《太宗实录》等重要的史书,从不同角度全面地反映了宋朝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发展。

明清时期,尤其是明朝,中国的史学研究进入了巅峰时期。

中国政治制度史参考书目

中国政治制度史参考书目

一) 中国政治制度史书目1、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2、杨阳:《中国政治制度史纲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年3、韦庆远、柏桦:《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二版)2005年。

4、张鸣:《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5、吕思勉:《中国制度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6、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三联书店2001年。

7、周良宵:《皇帝与皇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8、李治安、杜家骥:《中国古代官僚政治》,书目文献出版社1993年。

9、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10、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11、李开元:《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军功受益阶层研究》,三联书店2000年。

12、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年。

13、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14、祝总斌:《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15、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华书局1963年。

16、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17、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中华书局1982年。

18、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法律出版社2003年。

19、祝总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研究》,三秦出版社,200620、冯天瑜:《"封建"考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21、王超:《中国历代中央官制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2、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3、(清) 黄木骥:《历代职官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二)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书目1、刘建军:《中国现代政治的成长》,天津人民出版2003年2、谢俊美:《政治制度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3、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4、孔庆泰:《国民党政府政治制度史,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5、闾小波:《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胡春惠:《民初的地方主义与联省自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7、冉绵惠李慧宇《民国时期保甲制度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8、张皓:《派系斗争与国民党政府运转关系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9、张玉法:《民国初年的政党》,岳麓书社,200410、邓野:《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1944-1946年间国共政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11、崔之清:《国民党政治与社会结构之演变》(上、中、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12、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组织形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3、张志明:《走出迷谷:1967-1979年中国政体变革的历程与思考》,江西高校出版社,200014、贺渊:《三民主义与中国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15、浦兴祖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16、蔡定剑著:《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法律出版社2003年17、陈红太:《中国政府体系与政治:概念、总结与探索》,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18、王邦佐:《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19、林尚立:《国内政府间关系》,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20、《当代中国政治形态》,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21、杜任生:《杜任生自述:中国农村体制变革重大决策纪实》22、肖蔚云:《一国两制与香港基本法律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23、李昌道等:《香港政制与法制》,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24、张乐天:《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5、《十三大以来--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及出版社26、俞可平等:《政府创新的理论与实践》,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27、胡鞍钢,王绍光,周建明主编:《第二次转型:国家制度建设》,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28、史卫民:《公选与直选--乡镇人大选举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29、刘智、史卫民等:《数据选举:人大代表选举统计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30、史卫民、刘智:《间接选举》(上中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31、徐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32、于建嵘:《岳村政治》,商务印书馆2001年33、高放:《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心声》,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34、王贵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之路》,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35、张学仁陈宁生:《二十世纪之中国宪政》,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36、许崇德:《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三)比较政治制度书目1、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施治生、徐建新:《古代国家的等级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3、施治生、郭方:《古代民主与共和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4、徐祥民:《政体学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5、蒋劲松:《议会之母》,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86、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人民出版社,19997、田为民、张桂琳:《外国政治制度理论与实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8、郭华榕;《法国政治制度史》,人民出版社,20059、洪波:《法国政治制度变迁:从大革命到第五共和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10、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商务印书馆,199911、潘小娟:《法国行政体制》,中国法制出版社,199712、王希:《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3、(美) 查尔斯·A·比尔德:《美国政府与政治》(上/下),商务印书馆,198714、(美)施密特等:《美国政府与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5、(美)托马斯·R·戴伊L·哈蒙·齐格勒《美国民主的嘲讽》,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6、(美)詹姆斯·麦格雷戈·伯恩斯《民治政府--美国政府与政治》(第二十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7、孙哲:《左右未来:美国国会的制度创新和决策行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18、张定河:《美国政治制度的起源与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19、林宏宇:《白宫的德诱惑;美国总统选举政治研究(1952-2004)》,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20、武寅:《近代日本政治体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21、赫赤谭健:《日本政治概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22、(俄) 鲁·格·皮霍亚:《苏联政权史(1945-19910)》,东方出版社,200623、程又中:《苏联模式的兴衰》,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24、李宗禹等:《斯大林模式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25、罗·梅德维杰夫:《斯大林和斯大林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198926、罗·梅德维杰夫:《让历史来审判》(上/下),东方出版社,200527、马尔科维奇、塔克等:《国外学者论斯大林模式》(上/下),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28、刘向文、宋雅芳:《俄罗斯联邦宪政制度》,法律出版社,199929、王世杰、钱端升:《比较宪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30、马克垚:《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学林出版社1997年31、曹沛霖:《比较政府体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32、李步云主编:《宪法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33、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中央编译局出版社1998年版34、胡伟:《政府过程》,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35、施雪华:《政治现代化比较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36、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上、中、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7、应克复:《西方民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38、刘守芬:《新加坡廉政法律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主要参考的期刊:1.《中国社会科学》2.《政治学研究》3.《历史研究》4.《世界历史》5.《新华文摘》6.《政治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7.《中国政治》(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百年来中国农村政治社会发展的历史变迁

百年来中国农村政治社会发展的历史变迁

□刘媛媛[关键词]中国农村;政治社会;历史变迁[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676(2010)04-0026-0320世纪以来,中国农村政治和社会发展经历了几次大的社会历史变迁,中国农民的命运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在探讨农村政治和社会的发展历程,预测农村政治和社会发展的未来情况时,一定要考虑农村发展的历史延续性。

[摘要]百年来中国农村政治社会发展的历史变迁(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79)一、百年来中国农村政治和社会发展概述20世纪以来,中国农村政治和社会发展经历了几次大的社会历史变迁,在历史的动荡中,中国农民的命运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笔者以农村历史变迁的动态过程为出发点,将20世纪以来中国农村经历的政治和社会发展分为三个时期,并以这三个发展时期为研究视角,谈谈影响农村政治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历史延续性。

(一)第一个时期:1949年以前的农村政治和社会20世纪前半个世纪的中国农村社会,经历了晚清政权的内卷化统治后,在动荡的国内战争和抗日战争以及国民党政权统治下极为艰辛的生存。

这一时期,中国农村政治和社会发展是极为缓慢的:国家权力在乡村逐步扩张与区级政权得到建立;地方政府越来越科层化;教育、通讯、交通、邮政的近代化建设也在农村逐步开展起来。

但这一时期的农村政治极不稳定,国民党政府缺乏对中国的有效治理,限制了农村政治和社会的发展,加剧了农民的负担,也因此削弱了国家的力量。

国民党政权早期试图通过强有力和高效的国家能力建设来实现农村政治和社会现代化目标没有实现,这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国民政府推进国家官僚大的反对者。

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中国的基本国情是农民占多数,只有改善农村经济和政治社会状况,使农民得到稳定的收入来源和享受到和平发展的机遇,有安定的生存环境,才能使农村政治和社会得到长足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积极争取农民,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并进行了土地革命,最终取代了国民党成为中国国家政权的核心力量。

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

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

知识梳理
• 近代中国(1840—1949)各阶级、 阶层对民主政治进行探索的基本史 实
第一个历史阶段: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 1895年的甲午战争。
• 材料一 《海国图志》记载:“(某国)都城 有公会所,内分两所,一曰爵房,一曰乡绅 房。……国有大事,王谕相,相告之爵房,聚众公 议,参以条例,决其可否,辗转告乡绅房,必乡绅 大众允诺而后行,否则寝其事勿论。”
4.抗战结束后,中共提出了“和平、民主、 团结”的口号,先后推动并参加了重庆谈判、政 协会议,努力争取和平民主。 • 5.解放战争时期,党在国统区掀起了反对 国民党独裁统治的人民民主运动,形成了第二 条战线,最后通过军事斗争推翻了蒋介石的独 裁统治。 • 6.1949年9月在中共倡导组织下,在北平 召开了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 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同各民主党派实 行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把民主政治 的发展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第二个历史阶段:从1895年的甲午战争到 1919年的五四运动。
。……

材料一 “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 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 人主总之,立定宪法,同受治焉。人主尊 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 材料二 “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 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立民国。革命成功 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 材料三 “这腐朽思想布满国中,所以 我们要诚心巩固共和国体,非得将这班反 共和 的伦理、文学等旧思想完全洗刷干干 净净不可。否则不但共和不能进行,就是 这块共和招牌也是挂不住的。”
(纪念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国初年,全国报纸总数高达500余 家,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国民” • 命名;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200万份,“读报者 虽限于少数人,但报纸发表之意见,有公众的或私人 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材料一反映民主共和成为一种社会思潮;辛亥 革命大大提高了国民参政意识等。

一等奖的初中政治论文

一等奖的初中政治论文

一等奖的初中政治论文篇一中国政治发展路径浅析摘要: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作为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制度体系一直得到广泛的关注,研究中国的政治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Abstract:China serves as a developing country, as different from the capitalist system has recEived extensive attention, study of Chinese political development has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关键词:政治发展政治发展与经济变革中国道路Key words:political development politic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change China road一、政治发展理论的兴起背景和发展历程政治发展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政治发展主要是针对发展中国家而言的,广义的政治发展则是人类政治的一种确定不移的进步。

作为狭义来理解政治发展是指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过程中所伴随发生的政治领域的一些显著变化,比如制度化、一体化、政府效率的提高以及识字率等等。

政治发展这个概念最早是由麦克里迪斯提出的,他认为二战以后,新独立的国家面临政治体制的确立问题,应该从政治发展的角度进行研究。

政治发展(political development )作为政治学的一个范畴是60年代初首先在美国政治学界开始使用的。

二战后广大第三世界新兴国家纷纷独立,这些国家所选择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不仅决定着他们自己的前途和命运,而且也关系到西方国家的切身利益。

即第三世界国家在政治和经济发展方面的走向,和过去一样,将深刻地影响到主要发达国家的地位和政策。

所以西方学者的热衷于对第三世界新兴国家独立后现代化趋势和进程的关注和研究,决非偶然。

60年代美国这方面大多数有影响的著作,其主流思想都是力图把新兴民族国家的现代化和政治发展引向西化甚至美国化的轨道。

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百年发展历程:形态与逻辑

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百年发展历程:形态与逻辑

作者简介:骆平,重庆社会主义学院教研室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统一战线理论及民主党派史。

①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7月2日,第2版。

统战理论与实践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百年发展历程:形态与逻辑骆 平(重庆社会主义学院,重庆400064)摘 要: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一直珍视的重要法宝,在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以及在新时代的各个阶段都发挥了独特且重要作用。

纵观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百年发展历程,存在“作为革命斗争策略的统一战线”“作为国家建设基础的统一战线”和“作为国家治理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统一战线”三种形态,其演变逻辑是从联盟之术到治理之道、从国家建构到社会整合、从抽象笼统到具体清晰。

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必须着重加强党对统一战线的政治领导,着力构建大统战工作格局,形成全党都来做、都重视做的局面;着力提高统一战线制度化、法治化水平,彻底根除产生统一战线“可有可无”思想的土壤;着力推进统一战线现代化,使其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展现无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发展历程;形态;逻辑中图分类号:D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811(2021)04-0030-07“形态”是指事物的样貌和表现,感知和把握各种事物“形态”,是我们认知与改造世界的基础。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一直珍视的重要法宝,“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把统一战线摆在重要位置”①。

通过组织并领导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凝聚起共同奋斗的力量。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兴党强党的一大政治优势和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识,厘清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各个“形态”,是我们准确理解和把握、坚持好维护好这一重要法宝的基础性工作。

在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的辉煌实践中,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历经了国民革命联合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以及爱国统一战线五个发展阶段,表现为“作为革命斗争策略的统一战线、作为国家建设基础的统一战线和作为国家治理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三种形态,并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中不断发展壮大。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中国政党制度的嬗变逻辑——基于政治发展的分析视角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中国政党制度的嬗变逻辑——基于政治发展的分析视角

第54卷第1期2021年1月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Vol.54No.1Jan.2021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中国政党制度的嫗变逻辑——基于政治发展的分析视角黄恩华,张师平(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南昌330022)摘要: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随着革命形势发展、社会样态变迁以及现代国家构建,中国政党制度经历不断的变化、调整与完善。

政党政治取代皇权、军权政治是历史的必然;合作型政党政治取代竞争型、垄断型政党政治同样是历史的必然;在政党合作基本框架下,唯有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走上社会主义政党政治道路,并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新型政党制度,才有挽救民族危亡、获得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大可能。

百年来中国政党制度嫗变演进的最根本经验与启示是必须切实坚持好、完善好中国新型政党制度。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政党制度百年嫗变和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生成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决定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行稳致远、不断完善发展的根本在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百年;政党制度;政党政治;多党合作;党的领导中图分类号:D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79(2021)01-0018-07The Evolutional Logic of China,s Political Party System Since theFounding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litical DevelopmentHUANG Enhua,ZHANG Shiping(School of Marxism,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Nanchang,Jiangxi330022,China)Abstract: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100years ago,with the developmentof the revolutionary situation,social change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modern country,China's polit­ical party system has experienced constant changes,adjustments and improvements・It is the historical inev让ability that party politics replaces imperial power and military power politics.It is also inevita­ble that the cooperative political party politics will replace the competitive and monopoly political party politics.Under the basic framework of party cooperation,only by choosing multi-party coopera­tion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taking the road of socialist party politics,and establishing a new party system corresponding to it,can we save the nation from danger, obtain national independence and people's liberation,and then realize the greatest possibility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Therefore,the most fundamental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of收稿日期:2020-ll-10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实践经验总结课题“井冈山精神及其时代价值研究”(编号: 2020MSJ014);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优势及路径研究”(编号:20ZZ04)作者简介:黄恩华(1962-),男,江西临川人,江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学科与学术_中国20世纪30年代政治学的建立

学科与学术_中国20世纪30年代政治学的建立

学科与学术:中国20世纪30年代政治学的建立王向民内容提要:20世纪30年代,政治学系所已经成为大学必设的系所,课程设置较为系统,政治学家的身份逐渐同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等区别开来,研究领域和著作著述相对独立,专业性的中国政治学会也得以建立。

这标志着政治学在中国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同时,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也在学院及革命根据地蓬勃发展。

关键词:现代政治学;学科;学术现代政治学在中国经历了若干阶段①。

晚清时期,政治学作为域外政治思想之一进入中国,继而把中国传统知识资源“政治学化”,建立起相应的本土政治学谱系。

民国前后,政治学作为对政治思想、尤其是对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与阐释而获得其思想形态。

到20世纪30年代,留学欧美的政治学博士归国,设立政治学系所并著书立说,使政治学从思想之维走向学科学术之维②。

到这一时段,政治学系、所已经成为大学必设的系所,课程设置较为系统,政治学家的身份逐渐同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等区别开来③,研究领域和著作著述相对独立,专业性的中国政治学会也得以建立。

这标志着政治学在中国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①②③学术界民国政治学的研究,目前已经发表的成果有:背景性的研究包括熊月之著:《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李华兴:《民国教育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学科综述性研究包括张分田、萧延中:《中华文化通志·政治学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韩述之主编,林炳秋、沈国明、孙关宏副主编:《社会科学争鸣大系———政治学·法学卷(1949—1989)》,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王邦佐、潘世伟主编:《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政治学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就百年政治学为题的论文有赵宝煦:“中国政治学百年历程”,《东南学术》2000年第2期;俞可平:“中国政治学百年回眸”,《人民日报》,2000年12月28日第12版;张友渔、石啸冲、王邦佐、王沪宁:“政治学”词条,《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版。

管理学院院必读书目

管理学院院必读书目

管理学院院必读书目:励志类《致加西里的信》明莲《人性的弱点、人性的优点》戴尔·卡耐基《谁动了我的奶酪》斯宾塞·约翰逊《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奥格·曼狄诺《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史蒂芬·柯维历史类《史记》司马迁《世界文明史》威尔·杜兰《宽容》房龙《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梁启超《剑桥插图中国史》伊佩霞《乡土中国》费孝通《菊与刀》本尼迪克特《光荣与梦想》威廉·曼彻斯特《晚清七十年》唐德刚《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泰勒《全球通史》斯塔夫理阿诺斯《历史研究》阿诺德·汤因比《中国人史纲》柏杨《万历十五年》黄仁宇经济类《产业经济学》苏东水《后工业社会的来临》贝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通论》谷书堂《大道至简》陈淮《中国宏观经济调控》彼得·圣吉《金融危机后的中国经济》张维迎《经济学原理》曼昆《经济学》萨缪尔森《中国经济:转型与增长》巴里•诺顿著,安佳译政治类《政治学》亚里士多德《论自由》约翰·密尔《建国方略》孙中山《论美国的民主》托克维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卡尔·波普《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塞缪尔·亨廷顿《第三波》塞缪尔·亨廷顿科学类《万物简史》比尔布莱森《科学史》丹皮尔《中国科学技术史》李约瑟《科学与人类行为》斯金纳《所罗门王的指环》劳伦兹《别闹了,费曼先生》费曼《时间简史》霍金《过去2000年最伟大的发明》约翰·布罗克曼文学类《曾国藩家书》曾国藩《中国人的精神》辜鸿铭《寂静的春天》蕾切尔·卡逊《历史深处的忧虑》林达《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许知远《源氏物语》紫式部《牡丹亭》汤显祖《哈姆雷特》莎士比亚《浮士德》歌德《瓦尔登湖》亨利·大卫·梭罗《追忆似水年华》普鲁斯特《人间词话》王国维《北回归线》亨利·米勒《吾国与吾民》林语堂《边城》沈从文《愤怒的葡萄》斯坦培克《围城》钱钟书《未央歌》鹿桥《小王子》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麦田里的守望者》杰罗姆·大卫·塞林格《百年孤独》加西亚·马尔克斯《丑陋的中国人》柏杨《挪威的森林》村上春树《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米兰·昆德拉《文化苦旅》余秋雨《平凡的世界》路遥《活着》余华学工部推荐书目:1《平凡的世界》路遥2《穆斯林的葬礼》霍达3《围城》钱钟书4《活着》余华5《悲惨世界》雨果6《简爱》夏洛蒂·勃朗特7《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8《飘》玛格丽特·米切尔9《双城记》狄更斯10《老人与海》海明威11《瓦尔登湖》梭罗12《边城》沈从文13《杰克伦敦中短篇小说选》14《傅雷家书》傅雷15《浮躁》、贾平凹16《孟子》孟轲17《老子》老聃18《周易》周振甫译注19《孙子兵法》孙武20《战争论》克劳塞维茨著21《理想国》柏拉图22《房龙文集》、23《美的历程》李泽厚24《美学散步》宗白华25《西方艺术史》德比奇26《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孙隆基27《菊与刀》鲁斯·本尼迪克特28《中国社会十大阶层》29《中国人:观念与行为》、温崇一30《乌合之众》古斯塔夫·泰勒31《断裂》孙立平32《代价论》郑也夫33《史记》司马迁34《中国大历史》黄仁宇35《上下五千年》林汉达36《潜规则》(或《血酬定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政治学百年历程【内容提要】近代西方政治学,是在清末维新运动中被介绍到中国来的。

至全国解放前夕,中国政治学已有了相当发展。

建国后,高等教育体制根据苏联蓝本,错误地取消了政治学,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均造成损失。

结束十年动乱,改革开放后,政治学才得以恢复。

20年来,虽有成绩,但步履维艰,进步缓慢。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需要政治学,所以它今后一定会得到长足发展。

【关键词】政治学/马克思主义/国家政权/中国政治学会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学遗产非常丰富。

四千多年来,在政治学理论和实践方面,它积累了世界上人口最多,历史最悠久的一个国家长期的政治理论和治国经验,并且绝大部分被完整地用文字保存了下来。

当然,其中有许多是过时了,但更多的却是直至今天,仍然闪耀着智慧光芒的瑰宝。

近代西方政治学被介绍到中国来,是从19世纪末叶开始的。

19世纪中叶洋务运动兴起时,中国人通过洋务派的鼓吹、宣传,开始对西方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有些了解。

但是通过译书、着书、杂志、报刊大规模把西方的国家学说、契约论、三权分立、民主、自由、天赋****等等理念和议会、政党等等国家制度介绍到中国来的,则是清末维新运动时的事。

当时维新运动的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都在这方面做过不少工作。

严复因曾留学英国,故译、着尤多。

戊戌变法,虽以六君子遇难而告终,但兴学堂、开书局、办报纸的维新风气,却不可遏止。

这时,政治学在西方也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以《政治学》、《政治学史》命名的着作,在欧美及日本均陆续出版。

中国维新之士,也就及时地翻译过来在中国传播。

据统计,从1901年到1904年间,中国翻印出版西方政治学的专着就有66本之多。

其中,美国伯盖斯所着《政治学》就有“译书汇编”社(1900年)和上海作新社(1902年)两种中译本;德国那特kēng@①所着《政治学》,也有上海广智书局(1902年)和上海商务印书馆(1904年)两种中译本。

此外,还有英国赖烈的《政治原论》,美国威尔逊的《政治泛论》,日本小野冢喜平次的《政治学大纲》,以及日本浮田和民的《政治学史》等等。

[1] 1898年(光绪24年),也就是戊戌政变这一年的12月,在北京成立了京师大学堂,它就是北京大学的前身(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

到1903年,京师大学堂的课程共分八科,其中就包括“政治科”。

这是中国在大学中开设的第一门政治学课。

随后,陆续兴办起来的大学都设立了政治学系。

到1948年为止,据不完全统计,在当时全国100 余所大学中已有40几所大学设立了政治学系,培养政治学专业人才。

在这些大学政治学系中教书的着名教授有:张慰慈、高一涵、钱端升、张忠绂、浦薛风、张奚若、张汇文、萧公权、蒋延黻、周鲠生、李亚农、萨孟武、邓初民、楼邦彦、吴恩裕、王铁崖等。

这时期出版的政治学专着,比较着名的有:张慰慈的《政治学大纲》,高一涵的《政治学纲要》、邓初民的《新政治学大纲》、钱端升的《中国政府》、萧公权的《中国政治思想史》和浦薛风的《西洋近代政治思潮》等等。

其中如邓初民的《新政治学大纲》,是较早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研究政治学问题的较有影响的着作。

此外,中国的政治学者们还于1932年在南京成立了中国政治学会。

并分别在1935年、1936年和1942年召开过三届年会,至1946年,拥有会员140人。

当时积极发起建立或参与活动的中国政治学会的老一代政治学家有王世杰、钱端升、浦薛风、周鲠生、萧公权、张汇文、张奚若、钱昌照、许德珩等。

总起来说,1949年以前,中国政治学的教学与研究曾经取得了一定成绩,出现了一批着名学者,出版了一些有价值的着作,也培养了一些政治学方面的专业人才。

但是当时在政治学的教学与研究中,存在着两个问题:第一,介绍西方的研究成果多,对中国问题研究得少,特别是研究中国现实政治问题的就更少。

第二,培养出来的学生,除去极少数幸运者毕业后有机会出国深造,回来在大学找个教职教政治学外,其余大部分在政治学的教学与研究方面找工作非常困难。

前面提到,早在三、四十年代,中国已有一些政治学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研究政治学。

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问题,存在着一些不同认识。

有的学者用西方政治学教科书为标准来衡量马克思主义理论着作,从而得出马克思主义没有政治学的结论;与此相反,另外一些学者却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同样有一个完整的政治学体系。

我认为以上两种看法,都未免有失偏颇。

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根本上说,我认为是政治学的理论。

它要解决的主要是政治实践问题。

人所共知,马克思主义有三个组成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指导思想问题,是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解决政治问题的基础理论,因为经济是政治的基础;只有科学社会主义,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目的所在,即:建立一个没有人剥削人的公平的、富裕的、民主的、适宜人性发展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

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未来理想社会的研究,它涉及面虽然很广,但关键问题却是政权问题,而政权问题正是政治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在这个意义上说,科学社会主义主要的就是政治学的问题。

关于政治学的定义,是一个老话题。

近一个世纪以来,各国学者见仁见智,他们对政治学的概念各有不同的界说。

但其中也有共识,即都认为政治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但从国家政权角度来说,它有两个方面,即夺取国家政权和巩固发展国家政权。

前者是如何革命的问题,后者是如何建设的问题。

在西方的政治学着作中,着重研究的是如何建设国家、管理国家的问题,例如研究比较宪法、行政学、行政法、政党、决策过程、政府机制运作等等问题。

但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中着重研究的却是如何进行革命的问题,例如革命理论、革命战略与策略、革命方式与手段等等问题。

这两个方面都是政治学的内容,但各有侧重。

这是客观需要所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原都是革命者,他们当时着重解决的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如何组织起来,从反动统治者手中夺取政权的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生前没有看到过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所以他们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问题,只能凭着天才的预见,提出一些抽象的原则。

这些抽象原则,有些是符合实际的,有些却是错误的。

我们当然不能要求他们预见100 多年后社会的发展,事先给后人留下锦囊妙计;而他们生前也不会想到,100 多年后会有号称马克思主义者的人,从他们的着作中寻章摘句,当作治世的灵丹妙药。

因为脱离实际,背诵教条,这本是马克思主义之大忌。

那么列宁又如何呢?列宁领导苏联十月革命取得胜利,但共产党掌握政权只有七年,列宁就逝世了。

而且那七年确实是内忧外患的七年,因此,列宁来不及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斯大林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反抗德国法西斯战争中的功劳不可一笔抹杀,但他犯有许多严重的错误。

特别是在晚年,他深深陷入历史唯心主义的泥坑中不能自拔,因此他也不可能正确总结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和教训。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进行民主革命的28年斗争中,在理论和革命实践上取得了突出的业绩,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但是,他此时的贡献,也都属于发动革命、夺取政权的前一半。

由此可见,在1949年,当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准备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当时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不能直接给予任何帮助。

因为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中的政治学,虽然在夺取政权、发动革命方面有很重要的成就,但作为一门科学,它还缺少巩固政权、发展政权的重要一半,它还远不完整。

这是客观的革命实践使然。

这个任务,理所当然地落到后人肩上。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夺取政权的任务已经完成。

当时国家面临的迫切问题,首先是如何建设一个稳定的、高效能的社会主义政权体制。

既然中国有着自己的历史、社会和文化传统等方面的特殊条件,显然,只是照搬前苏联的一套现成模式并非善策,而且当时已经可以看出“苏联模式”本身也存在着不少弊端。

这时,在国内正需要大力开展政治学的研究。

政治学借此时机,理应大有用武之地。

然而众所周知,当时的高等教育体制以前苏联的高教体制为蓝本,于1952年取消了大学中的政治学系科。

与此同时,政治学在新中国,也不再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而存在了。

苏联当时没有政治学系,并不是所谓社会主义国家的独创。

有些欧洲大陆国家也是如此。

许多政治学问题在苏联不是不研究,而是他们把国家问题都放到法学中去了。

因此,苏联大学的法律系,实际上包括了政治系的内容。

例如他们法律系有“国家与法的理论”、“国家与法的历史”等课程,把国家与法律放在一起讲。

此外,他们的国际法、政治思想史等课程也都在法律系中开设。

当时我国几十所大学的政治系都是在1952 年一起取消的。

到了1960年,中苏两党的争论公之于世,中国感觉到需要大量对马列主义有较好的理解,并能宣传马列主义的理论家,因此全国不少大学,包括北京大学在内,又重新建立了政治学系。

但这时建立的政治学系,主要是讲授马列主义基本理论,并不涉及到政治学广阔领域的其他方面问题。

到了1964年春天,根据中央一个关于加强外国问题研究的决定,又把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的三个政治学系改成了三个国际政治系,任务是培养关于外国政治问题的教学和研究人才。

简单说来,中国大学里的政治学系是在1952年高等教育院系调整时被取消了。

当然,和前苏联一样,关于国家问题、中国宪法、比较宪法、西方议会政府、中国政治思想史、西方政治思想史以及国际法等等课程,都放在大学法律系里讲授,这些课程并没有取消。

尽管如此,政治学却不再作为一门独立科学而存在了。

这里有一个十分不合逻辑的现象。

那就是多年来,中国反复强调“政治挂帅”、“突出政治”,可以称作“政治至上主义”了。

但是既然是政治至上,却为什么不要政治学呢?原因在于当时中国过分强调政治的“斗争性”,而不讲政治的“科学性”。

因此不重视,甚至认为根本不需要学者们对政治问题进行认真的研究。

政治科学被否定,30年来,在政治科学领域内的许多问题,诸如关于中国政治制度如何进一步完善,关于立法、行政与司法的权限及其相互关系,政府结构与体制、党政关系、国家行政管理、人事制度、决策程序、人民民主权利的保障等等重大问题,均缺乏科学研究,从而长期陷入一定程度的盲目性之中。

许多政治行为不能真正按客观规律办事,而是往往被主观随意性所左右。

主观唯心主义得到发展后,在政治实践中碰钉子、犯错误,自然在所难免。

二从1957年开始的“左”的错误泛滥的结果,导致了爆发于1966年6月的“文化大革命”。

这一场历时十年,波及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使社会主义中国在精神上和物质上皆损失惨重的空前浩劫,终于在1976年10月以活捉“四人帮”的方式宣告结束。

当时人们欢欣鼓舞,热烈情况与1949年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取得政权,宣告全国解放时差不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