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保和教授运用_难经_腹诊理论的临床经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
咽中异物感,近日精神不振,不思饮食,善太息,自述曾患抑郁症,纳寐可。

大便日一行,不成形。

舌淡暗胖,苔薄白,脉弦细。

辨为郁火咳嗽,治以升阳散火汤合逍遥散发散郁火,方药:升麻6g,葛根6g,柴胡10g,白芍10g,党参10g,防风10g,羌活6g,独活6g,白术15g,甘草20g,炙甘草6g,茯苓15g,当归15g,薄荷6g。

7剂水煎服。

药后诸症悉减,仅过劳咳嗽,上方党参改为太子参10g,加紫菀10g,款冬花10g。

7剂后痊愈。

按:患者外感服用过多的寒凉药物,加之饮食生冷使无形之火被有形之邪郁阻,失去发越之机能,久郁则阻滞气机致肺失宣肃;寒凉之品抑遏脾胃阳气,使脾不能助胃以行津上输于肺,而使肺气不足,故而咳嗽每于食生冷时加重;情绪不舒易阻气机,故而咳嗽呈间断性阵咳。

故以升阳散火汤益中气而发郁火为主,佐逍遥散疏肝健脾为辅。

4结论
以上三方凡脾虚气弱之内伤病皆可治疗,区别在于脾虚程度及郁火的虚实。

补中益气汤证脾胃气虚偏重,以气虚下陷诸症为其特点,主治脾虚为主的郁火偏虚证;升阳益胃汤证脾虚郁火并重,但以兼夹湿热为特点,主治脾虚与郁火并重的郁火偏虚证;升阳散火汤证脾胃气虚程度最轻,以脾气被遏为特点,主治郁火偏实证。

临床上袁师从患者整体症状及其舌脉辨别脾虚郁火程度,尤其舌象,袁师认为舌淡胖齿痕即是脾虚表现,舌胖大伴明显齿痕加下坠感为中气下陷,舌胖伴有苔厚腻者为脾虚兼湿热。

参考文献
[1]王维新,夏宝泉.李东垣“阴火”学说刍议[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4,18(1):1 2
[2]杨天仁,刘云平.《脾胃论》益气升阳方剂治法研究[J].中医药信息,2012,29(6):104 106
(收稿日期2014-09-15)
刘保和教授运用《难经》腹诊理论的临床经验
李祝华
(邯郸市金宇医院中医内科,河北邯郸056001)
关键词:难经;腹诊;刘保和
中图分类号:R249,R24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3649(2015)01-0013-04
刘保和,为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第五批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从事临床工作50余年。

在诊病的过程中,擅长运用“腹诊”诊治各种疾病,疗效显著,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

1导师运用腹诊的理论来源
导师的“腹诊”理论源于《内》《难》。

如《素问·举痛论》说:“寒气客于经脉之中,与炅气相薄则脉满,满则痛而不可按也…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

”又说:“寒气客于冲脉,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寒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动应手矣。

”《内经》此论对后世医家辨别气滞血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盖气滞者,常轻按时痛,重按时反不觉痛;血瘀者,轻按时不觉痛,必重按时才痛,而按其腹部“喘动应手”,即医者指下有跳动感,则多为血瘀征象。

另外,气滞与湿郁、痰阻者,因其病在气分,压痛常不局限,面积较大,界限不清;而血瘀者,常压痛集中于一点,面积较小。

《难经》腹诊理论对临床意义尤其重大。

《难经·十六难》说:“假令得肝脉…其内证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有是者肝也,无是者非也…假令得心脉,其内证脐上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有是者心也,无是者非也…假令得脾脉…其内证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有是者脾也,无是者非也…假令得肺脉…其内证脐右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有是者肺也,无是者非也…假令得肾脉…其内证脐下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有是者肾也,无是者非也。

”导师根据该条经文,认为脐左、上、中、右、下有动气,按之有坚硬或疼痛感,是判断病位在肝、心、脾、肺、肾的依据。

2导师对腹诊的认识及临床经验
导师在《内》《难》的基础上,继承并发展了有关“腹诊”的认识。

为了叙述方便,我们引入人体气运动基本模式图。

该图是《素问·五运行大论》“风寒在下,燥热在上,湿气在中,火游行期间也”的具体化。

其中“风寒在下,燥热在上”,体现了肝、心、肺、肾为气运动的轮周;“湿气在中”,体现了脾胃为气运动的枢轴;“火游行其间”,体现了三焦为气运动的辐网。

也就是说,在于人体,从气运动所处部位而言,心居上,肾居下,肝居左,肺居右,脾胃居中,三焦则位于一身的半表半里。

该图从东南至西北方向画一虚线,从而看出肝、肾、脾统属于阴,心、肺、胃统属于阳。

阴从左升,阳
从右降,旋转状态一目了然。

此为人体气运动的基本模式。

而《难经》对腹诊的论述,即脐中对应脾胃,脐左、上、右、下分别对应肝、心、肺、肾,与人体气运动的基本模式图完全一致。

人体内部气的升降出入只要一方面出现障碍,必然引起整体升降出入运动的失调。

因此,《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

”因此,在临床诊察患者时,一定要“谨察阴阳所在”,即一定要查出到底是哪个部位、因为什么原因出现了升降出入运动的障碍。

恢复其升降出入的有序运动,即是治疗目的。

《难经》所谓脐左、上、中、右、下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正是判断病位在肝、心、脾、肺、肾的依据。

此处的瘀滞,即为病因。

但是“脐左”“脐上”“脐右”“脐下”到底与脐中有多长的距离,这些都是《难经》没有涉及的。

导师经过长期地摸索与实践,不但确定了它们的具体部位,而且还运用相应的经方,使因此而导致的各种疾病随之而愈,屡验不爽。

人体气运动的基本模式图
3导师运用腹诊举隅
3.1脐上压痛导师临床经验,以中指同身寸为度量标准,“脐上”应在脐上1寸处,即任脉的“水分”穴。

脐上压痛主心病,为心血瘀阻所致。

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说:“初病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

”导师认为,经脉较粗大,虽有气结,但不易停瘀,而络脉细小,当经气受阻时,易出现络血瘀痹,以旋复花汤化裁治疗有效。

《金匮·五脏风寒积聚病脉症并治》曰:“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引热,旋复花汤主之。

”方中旋复花下气,再加葱茎通阳行气以活血,新绛活血化瘀以通络,故叶天士将本方作为“辛润通络”的基础方,治疗诸种“络病”而有效。

导师尊其组方思想,选用旋复花、当归、郁金、茜草、泽兰、桃仁、柏子仁,组成“化瘀灵”方治疗本病。

例1:郑某,女,57岁,职工。

1992年3月1日初诊,诉发作性心前区憋闷、刺痛伴随汗出20余年,每于心情不畅及情绪激动时发作。

平素头顶部憋胀,颈部板滞不舒,久卧久立均可诱发腰痛,但活动后反觉减轻。

夜寐常做恶梦而惊醒,两足亦觉热胀感,常欲伸出被外。

白天尿频,每半小时至1小时必小便1次。

恶热喜凉,手心发麻。

舌暗红,苔薄白,脉沉涩,每3 5至有一歇止。

深按其脐上水分穴处疼痛明显。

西医诊断:冠心病心绞痛。

中医诊断:胸痹。

证属心血瘀阻证。

治宜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处方:旋复花、当归、郁金、茜草、桃仁、泽兰、柏子仁各10g。

7剂,每日1剂,水煎服。

3月8日二诊:患者腰痛、尿频、头憋胀、汗出均减,未发心前区憋闷及疼痛,夜寐亦未再惊醒。

诉夜寐口干已十余年,上楼气短而喘,久坐腰、腿即发憋胀沉重感。

颈部肌肉转动僵硬板滞。

上方与生脉饮(党参10g,麦冬15g,五味子10g)汤剂,交替隔日服用,至病愈为止。

6月30日三诊:今天伴他人来就诊,诉上方共服二月余,全身症状均已消失,自动停药。

按:本案患者脐上“水分”穴压痛,说明病位在心;心前区刺痛,提示心脉瘀阻;患者平素头顶部憋胀,颈部板滞不舒,久卧久立均可诱发腰痛,为瘀血阻络,经脉失养之象;活动后诸症反觉减轻,导师认为,此为鉴别证候虚实的重要依据。

虚证患者多为动则耗气,故活动后诸症加重,实证多为气滞血瘀,活动后气血周流,诸症反而减轻。

脉沉涩,为瘀血脉象。

络血瘀痹,病程必然已久,患者体质渐弱,其瘀血亦多成顽固的干血,大刀阔斧急促攻逐,不仅伤人身体,且瘀于细小脉络中的干血亦未必能除,故必加润泽滑爽之药先予溶化,此后才便于在气的推动下祛除之。

化瘀灵的药物组成兼有辛香走气及油润滑爽的特点。

导师使用化瘀灵的主症是:①脐上水分穴压痛明显;②脉沉涩;③有瘀血症状,表现为诸症常于休息时加重,活动后减轻。

本案导师运用“化瘀灵”方后,脐上部位瘀血得化,因解决了其原发病位的瘀滞,所以周身瘀滞皆随之而解,诸症自然消除。

二诊因其夜寐口干,上楼气短而喘,为气阴两虚,予生脉饮补气养阴,与化瘀灵交替服用而收功。

此病西医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是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的表现。

但对于很多患者,只要把脐上部位瘀血消除,冠心病的病情亦随之解除。

可见,针对疾病原发病位的治疗方为治本。

3.2脐下压痛“脐下”应在脐下1.5寸处,即任脉的“气海”穴。

“气海”者,原气之海也,乃肾原之气的发生地,于此处按之痛,是辨病位在肾的依据。

《金匮》在《血痹虚劳病脉症并治》篇云:“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导师在临床中,查知此处压痛,予肾气丸加减治疗,常获良效。

其药物组成为:干地黄、山药、山茱萸、丹皮、茯苓、泽泻、桂枝、附子。

且由肾气丸变化而来的六味地黄丸,其应用范围更为广泛。

例2:王某,女,46岁,教师。

1990年12月17
日初诊。

主诉发作性心悸、气短伴胸闷、胸痛5年余,胸痛时牵及后背。

每于劳累后加重。

不定时发作脐腹部位热气上冲至胸脘,发作时伴心悸、空虚感2月余。

畏冷,尤以下肢为甚。

舌淡苔白,左关浮弦,左寸细弦,左尺细弱。

脐下压痛。

西医诊断:冠心病心绞痛。

中医诊断:胸痹。

证属肾精不足,冲气上逆,心神失养。

治宜补益肾精,平冲降逆,养心安神。

予六味地黄丸加味。

药物组成:熟地30g,山茱萸、生山药各20g,茯苓、泽泻、丹皮、怀牛膝、酸枣仁远志、五味子、柏子仁各10g,龙齿30g(先煎)。

7剂,每日1剂,水煎服。

12月24日二诊,上述诸症均减,热气上冲之症已除。

现偶于生气时发作左胸部放射性刺痛,伴随胸闷感。

上方加丹参15g,檀香3g,瓜蒌15g,薤白10g。

7剂,每日1剂,水煎服。

12月31日三诊,上述诸症除偶有心悸、气短外均已消失。

今予上方配成丸药,再服3个月。

后来诊,知诸症未复发。

按:患者脐下压痛说明病位在肾,左尺脉细弱为肾精不足的脉象。

发作性心悸、气短伴胸闷、胸痛每于劳累后加重提示患者为虚症,动则耗气伤血故活动后加重。

左寸细弦亦为心血虚之脉象。

因心血不足,心神失养故发作心悸。

其热气上冲于胸脘,乃肾虚冲气上逆所致,气冲于上则虚于下,故下肢反觉冷甚。

导师认为,六味地黄丸乃平补之剂,而非滋阴降火之品,故以六味地黄丸加养心安神、平冲降逆之品治疗。

二诊患者胸部刺痛伴胸闷,乃痰瘀互结于胸,故加入活血滑痰之品而效。

3.3脐左压痛“脐左”位于肚脐左侧0.5寸处,即足少阴肾经的“左肓俞”穴。

肝气从左升,因此脐左压痛主肝病。

肝主疏泄,凡肝失疏泄均可出现此症。

四逆散是治疗肝气病的最主要方剂。

《伤寒论》曰:“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条文所说的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是肝气冲击于肺、心、肾、脾的结果,而“泄利下重”则是肝气冲击于本脏本经的表现。

对此治疗的方法,绝不能封堵而迎头平息其冲击,应当顺其疏泄之性,设法分散其横逆之肝气。

即所谓“疏肝理气”。

四逆散恰恰有此功效。

四逆散由柴胡、枳实、芍药、炙甘草组成。

导师认为,脐左压痛是四逆散的必备主症。

临床凡见患者脐左压痛,舌质正常,但舌中有裂纹,苔薄白,脉沉弦偏细者,用此方有效。

例3:申某,男,22岁,学生,2007年9月6日初诊。

主诉失眠一月余。

患者表现为入睡困难,常卧床2 3小时亦不能入睡,伴头部昏蒙,巅顶及太阳穴处发胀,下午及夜间胀甚。

晨起偶咳白粘痰少许。

时发手足逆冷。

大便干结。

平素两腿烦扰不宁,按之则舒,舌中裂纹,苔薄白,脉沉弦偏细。

腹诊:脐左压痛明显。

中医诊断:不寐。

证属肝气郁滞,痰湿中阻。

治宜疏肝理气、燥湿化痰。

处方:四逆散合二陈汤:柴胡10g,枳实10g,白芍10g,炙
甘草6g,陈皮10g,半夏10g,茯苓10g。

7剂,每日1剂,水煎服。

9月13日二诊:头昏蒙及头胀已除,两腿烦扰、入睡难已减,口渴欲饮,夜间觉烦热。

上方加丹皮10g,山栀10g,知母10g。

继服7剂,诸症均除。

按:四肢逆冷可见于厥阴与少阴两证。

少阴证逆冷为肾阳虚衰导致,因阳气虚衰,阴寒独盛,四肢失于温养,故其手足逆冷为持续性。

厥阴手足逆冷为肝气不疏,阳气郁闭于内,不能通达四末所致,当肝气稍疏,则阳气既可通达手足,故手足逆冷发作有时。

其太阳穴及巅顶发胀,亦为肝经气机郁滞的表现。

导师认为,两腿烦扰不宁,按之则舒,多为气郁所致,按之气暂通,故喜按揉。

患者肝气郁滞,则气机升降失调,肝气不能左升,致心火不能下降,心肾不交,水火不济,则导致不寐。

结合舌脉,腹诊(脐左压痛),均符合肝气郁滞的病机,又患者头部昏蒙伴晨咳吐白粘痰,为痰湿中阻,浊邪害清所致。

故以四逆散合二陈汤,疏肝理气,燥湿化痰。

二诊因有肝郁化热之象,故以丹皮、栀子、知母清热泻火。

经治疗半月,诸症均除。

3.4脐右压痛“脐右”位于肚脐右侧0.5寸处,即足少阴肾经的“右肓俞”穴。

肺气从右而降,因此脐右压痛主肺病。

肺主宣发、肃降,尤以从右而降为主,肺气不降可以引起肝气上逆、肝血瘀滞,《金匮》奔豚汤证即属此类证候,主方以奔豚汤治疗。

奔豚汤由甘李根皮、黄芩、白芍、当归、川芎、半夏、葛根、生姜、炙甘草组成,导师认为,原方中甘李根皮药房常不备,以桑白皮代之,效果亦佳。

例4:王某,男,10岁。

2001年11月6日初诊。

主诉自觉气从脐腹部位上冲已半年余。

今年春节后感冒,愈后继发自觉气从脐腹部位上冲至咽,先觉咽痒,继则咳嗽,每次连续达7 8声,干咳少痰,同时伴四肢抖动,近来发作尤为频繁,每天4 5次。

舌边尖红苔白腻,脉浮滑数。

腹诊:脐右压痛明显。

西医诊断:多动症。

中医诊断:奔豚证,证属肝气上逆,木火刑金。

治以佐金平木。

处方:当归6g,川芎6g,白芍6g,桑白皮6g,黄芩6g,葛根6g,半夏6g,炙甘草4g,生姜3片。

2剂,每日1剂,水煎服。

2001年11月8日二诊:已基本不咳不抖。

继服原方5剂,上症未发,已愈,停药。

后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患者病发奔豚证,肝气上冲,肺气不降,故自觉气从脐腹部位上冲至咽,咳声连续。

肝主筋,肝火上逆,筋脉失养,故见四肢抖动;舌边尖红苔白腻,脉浮滑数,均为肝气上逆,木火刑金之象。

《金匮要略·奔豚气脉证并治》曰:“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

”对于本方证病机,古今医家多认为乃肝气上逆。

其实溯其肝气上逆之原因,乃由肺气之不降。

以其病本在肺,而肺气及胆气、胃气均从右降,故其主症应是脐右压痛。

方中以葛根、桑皮、黄芩、白芍四味药,清肺、胃、胆热,使肺、胃、胆气从右而降,从而抑制肝气从
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
左之过升,并有归、芎行血,半夏、生姜化痰行津液,甘草和中,廓清气机升降的道路,以疏利肝气,使其上逆之气分散于周身。

由此佐金制木,则肝气上逆引起的奔豚自愈。

3.5
脐中压痛脐中压痛属脾病,脾位人体中央,主运四旁,为四运之枢轴,而胃气的存亡关乎人体的生死,故前人多谓此处压痛应予理中、四逆辈治疗,导师据临床所见,杂病中并不常见如此危重证候,但亦多有脐中压痛者,主方以《金匮》当归芍药散治疗。

当归芍药散由当归、白芍、川芎、泽泻、茯苓、白术组成。

本方适用于在脾虚的基础上兼见血虚、血瘀而湿阻者。

因其脾虚而湿阻,其病位应居中,对应《难经》理论,应在“当脐”
,因其血瘀,故按之痛,且有动气。

例5:张某,女,16岁,中学生。

2009年10月4日初诊。

患者诉自汗半年余,以手心、脚心尤甚,伴见月经量少,色淡暗,有血块,行经时自觉小腹冷痛,大便溏。

平素脘腹不舒,多食加重。

入睡困难,时时易醒。

小便频数。

舌淡润苔薄白腻,脉弦涩。

腹诊:脐中压痛明显。

西医诊断: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中医诊断:自汗,证属脾虚湿阻,气血虚
滞。

治以健脾化湿,养血活血。

处方:当归10g ,白芍10g ,川芎10g ,泽泻10g ,茯苓10g ,白术10g 。

7剂,每日1剂,水煎服。

10月11日二诊:脚心汗止,手汗大减。

仍有失眠,小便频数。

舌淡润苔薄白,脉弦。

原方继服14剂,手脚心汗消失,余无不适,停药。

按:脐中按之压痛,主病在脾胃。

患者便溏,
脘腹不舒,多食加重,为脾虚失运之象
;《素问·经脉别论》曰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脾主运化和散精的作用,对津液的转输具有重要意义,其转输失常,津液外泄,
故见自汗;脾主四肢,故见手心脚心汗多;脾虚湿阻,气血不畅,故见月经量少,色淡暗,有血块;每于行经时虽瘀血得下,但脾虚尤甚,故见经行便溏;湿阻伤阳,阳气不运,故患者小腹冷痛;阳气虚衰,气化失常,故见小便频数;脾虚气血乏源,心神失养,故见失眠,时时易醒;舌淡润苔薄白腻,脉弦涩,均为脾虚湿阻,气血虚滞之象。

予当归芍药散对症治疗。

其中当归、白芍、川芎养血兼以活血,白术、茯苓、泽泻健脾兼以利湿,共奏健脾化湿,养血活血之效。

(收稿日期2014-09-13)
●理论研究●
*基金项目:2012年天津市教委立项课题—
——中医临床三部经典一体化的教学实践与研究(编号:C04-1005K );△通讯作者:马晓峰,教授,E -mail :mxf200679@ ,Tel :136********
伤寒温病之半表半里证探析
*
温玉1,陈思茵1,马晓峰2,

(1.天津中医药大学2011级中医传承班学生,天津300193;2.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
摘要:本文主要对《伤寒学》与《温病学》中的半表半里证进行了梳理比较研究,分析了其中4种半表半里证的证治特点,完善了半表半里证的辨证论治内容,为临床的鉴别运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半表半里证;柴胡证;少阳病;邪留三焦证;膜原证中图分类号:R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649(2015)01-0016-03
笔者在参与“伤寒金匮温病综合实训课”的学
习讨论中发现,《伤寒学》[1]与《温病学》[2]
的半表半里证存有相似之处,临床上容易混淆,故从其半表
半里证的证型、证候特点与辨证用药等方面探讨如下。

半表半里证的概念最早明确于成无己的《注解
伤寒论》
,其曰:“病有在表者,有在里者,有在表里之间者。

此邪气在表里之间,谓之半表半里证。

”半表半里证是相对于表证与里证而言,是指病邪既非完全在表,又未完全入里,病位处于表里进退变化之中,是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中间环节,是病邪深入程度的功能损伤定位
[3]。

1
邪结胁下之柴胡证
柴胡证是伤寒原文96条所论述的小柴胡汤病证,
在历代文献甚至《伤寒学》教材中普遍将小柴胡汤作为少阳病的主方,并认为柴胡证等于少阳病,但
李克绍[4]
等医家对柴胡证是否等于少阳病存有争议。

笔者认为小柴胡汤并非为少阳病的主方,且柴胡证不等同于少阳病,而是病邪由外而内传变过程中形成的新证型,依据如下:少阳病中方用小柴胡汤的原文有96条、97条、98条、99条、100条、101条、229条、230条、266条,但原文多以“太阳病”或“伤寒”开头,或有疾病的时间发展阶段,由此可见,柴胡证是由太阳病(伤寒或中风)
经过一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