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摘要: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设计,必须以贯彻《数学课程标准》为其起点和归宿。《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关键词:教学设计学生发展
经过几年的学习和磨练,我认识到,一堂课的教学环节设计是最重要的,虽然教学环节设计是多种多样的,但任何一个环节,哪怕是一个过渡语句,都能发挥很大的作用。下面,我将教学设计体现的效果从三个方面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学环节的设计。
1、搞好新课引入,顺利进入课堂学习。课刚开始,虽然有师生行注目礼,相互问好等组织教学程序,但一般情况下,仍会有不少学生的心思尚在课外。这时,教师匠心独运,巧妙地创设能唤起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情境,引入新课,学生的大脑兴奋中心会迅速转移,把注意力集中到当堂学习上来。例如,在讲《旋转》这一课,首先让学生做一个小手工:用彩纸做一个小风车,学生很积极,做好之后并提出问题:今天我们学习的知识就在这小小的风车里,你们想知道吗?同学们顿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堂课,将学生带进了一个趣味性的生活情境中,以情促知,创设了情知互动的愉悦氛围。
2、适当开展游戏,组织学生共同参与数学实践活动。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学生由于缺乏日常生活与社会实践经验,往往感到数学抽象,学起来感到枯燥。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以利于他们理解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把所学的数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社会实践联系起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例如:学习《概率的意义》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玩抛硬币游戏,抛一枚硬币,找甲乙两名同学各抛十次,谁的正面朝上多谁就赢了,结果甲赢了,然后再找一位同学和甲挑战,结果甲又输了,同学们就会想,这是为什么呢?通过学习之后同学们就会知道这是一个随机事件,他们赢的可能性各占一半。可见,通过游戏,学生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经历并体验了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
3、采用分层教学,使各种水平的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对学生恰当分出层次是因材施教的前提,首先要做大量的调查工作,综合各次考试成绩、平时表现、智力因素、学科基础,把班内学生分成a、b、c三个组。分组情况单独通知每个学生,做好思想工作,保证学生心情舒畅地按照自己相应的层次投入课堂学习。班内分层教学除把学生分层外,还要把教学内容分层。一方面把本节内容根据知识发生发展的规律设计几组题,题组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使知识由浅入深,由单个知识点到综合运用,形成一个大高潮;另一方面是每组题围绕一个中心知识点设计低、中、高三个档次的小题,几个小题之间分出层次、拉开档次,又形成几个由低到高的
小高潮。题与题之间,题组与题组之间环环紧扣、步步升高,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知识链。整个课堂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低起点、多层次、高要求”。低起点使课堂的起始阶段人人都能参与,差生也有用武之地。通过多层次的教学,使各类学生都得到发展,从而达到较高要求。
4、运用恰到好处的小结,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应用。小结是每堂课必备的环节,尽管可能是短短几分钟,它的功能却不能忽视。一堂课,不管它的导入多么引人入胜,主体部分阐述的多么精彩明白,如果没有充分发掘小结的功能,亦不能算是好课。我们常用的小结方法是概括强调,主要是教师概括本堂内容,强调重点,指明关键,提出要求,但我认为应先让学生来总结,然后教师加以补充,这样能使学生获得鲜明、准确的知识,并节省时间,简洁明快。
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数学交流的设计。
教学过程必然伴随着交流过程:例如,老师与学生交流,学生与学生交流,学生与教材交流等,交流的重要性已经了世界各国的重视。
1、师生谈话式。这是一种师生平等参与双向交流的形式,教师将学习内容设计成若干个有内在联系的问题系列,在课堂上逐个引导,启发学生回答,或纠正回答中的错误,使知识活动逐步深入,这种交流形式,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主动参与,师生之间都可以获得反馈信息,根据这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过程和改善教学活
动。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应该用亲切、信任、激励的语言和学生交流。如:“你真能干,一下就找到了”;“我刚才没有听清楚,你能不能在说一遍”;“这个想法真好,连老师都没有想出来”;“没关系,可能你误解了老师的问题”等等,这些语言会使你的课堂更加和谐。
2、分组讨论式。这是以学生间交流为主的形式,是集体成员之间的多向信息交流,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指出讨论的问题,将班级按区域或座位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选一位组长来负责讨论,小组间的意见在全班讨论,并对他组意见进行评价,在小组讨论中,教师注意观察了解学生的活动情况,必要时也介入组中讨论,并对学生的研究给以鼓励。这种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和语言交流能力。如讲解《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时,让学生小组讨论‘平面内几点可以确定一个圆’,学生讨论的很热烈,汇报的时候有两个组竟然展开了辩论,这是这节课最大的一个亮点,效果特别好。
3、实践探究式。这是以学生与教材之间交流为主的形式。教师根据教材的结构特点以及学生的思想,知识,能力水平等,将教材设计成一系列思考题,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材料、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各种途径去主动研究问题,探索知识,总结规律。这种形式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
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结束语的设计。
数学教学中,上好一堂课,教法的选择固然十分重要,但一堂课结束时的三言两语——课堂结束语,在某种程度上也起着不可轻视的作用,结束语运用得好,能使当堂课的知识得到概括、深化甚至
升华,同时对教学目标的落实也起到一定的保证作用。
思考性结束语。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有疑问,才会执着追求、探根究底。通过疑问探究使学生的分析、归纳、概括、表达等能力得到了协同发展。
悬念性结束语。常言,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前后联系非常密切的新授课,常采用“收”中寓“展”,设“悬”立“疑”的悬念性结束语。
概括性结束语。为了将所学内容加以梳理、概括,理顺学生认知的程序,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起到巩固强化的作用,常采用概括性结束语。
激励性结束语。对于作业讲评课或试卷分析课,课堂结束时,教师要以感情真挚,满怀期望和信任的语言,鼓励学生,教育学生,使学生养成在失败和挫折面前不灰心,在荣誉和胜利面前不骄傲的严谨的治学态度。
总之,新课程的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资源的过程,课程变成了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开放的系统,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另外,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教师应与学生共同分享自己的感情、想法乃至成功。相信吧,我们的数学课堂一定会充满灿烂的阳光。
参考文献:
1、《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上(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法》(开明出版社)——中小学教师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