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兰卫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6-9学时
第一节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一、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基本理论和构想(略讲)
1、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劳动产品成为商品的两个条件是:社会分工和劳动产品分别属于不同的私有者,并把商品、货币和价值等当作商品经济所特有的范畴。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指出:“在一个集体的、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里,生产者并不交换自己的产品;耗费在产品生产上的劳动,在这里也不表现为这些产品的价值。”1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社会一旦占有生产资料,并且以直接社会化的形式把它们应用于生产,每一个人的劳动,无论其特殊用途如何的不同,从一开始就成为直接的社会劳动。那时,一件产品中所包含的社会劳动量,可以不必首先采用迂回的途径加以确定;……人们可以非常简单地处理这一切,而不需要著名的‘价值’插手其间”2,马、恩把商品、货币关系和私有制、社会分工联系起来,认为在未来社会,公有制代替了私有制,,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
2、列宁
在十月革命前,列宁认为:“须知要组织没有企业主参加的大生产,首先就必须消灭社会经济的商品组织,代之以公社的共产主义的组织”3。在《国家与革命》中,列宁设想商品、货币要消亡,工人凭劳动券领取消费品。在十月革命后,列宁将消灭资本主义同消灭商品生产相提并论,实践中又十分注意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在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列宁试图不通过商品货币关系,而是通过激发人民普遍的政治热情,军事热情,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从而迅速地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新经济政策初期,列宁总结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失败的教训,提出:必须退却到“国家调节商业和货币流通,”4“建设社会主义不是直接依靠热情,而是借助于伟大革命所产生的热情,依靠个人兴趣、依靠从个人利益上的关心,依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10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348页
3、《列宁全集》第1卷 225页
靠经济核算,在这个小农国家里先建立起牢固的桥梁,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否则你们就不能到达共产主义,否则,你们就不能把千百万人引向共产主义。”1在新经济政策初期,列宁把利用商品货币关系看成是暂时的退却。1923年初,在《论合作制》一文中,列宁认为合作社的发展就等于社会主义的发展,并开始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商品货币关系的必要性。列宁认为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并不是否认计划调节,因为“新经济政策并不是要改变统一的国家经济计划,不是要超越这个计划的范围,而是要改变实现这个计划的办法”2。这时,列宁已经认识到计划建立在市场基础上的必要性。
3、斯大林
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斯大林提出:“现今在我国,存在社会主义生产的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国家的即全民的形式,一种是不能叫作全民形式的集体农庄形式。……现时,除了经过商品的联系,除了通过买卖的交换外,与城市的其他经济联系,都是集体农庄所不接受的。因此,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目前在我国,也像大约三十年以前列宁宣布必须大力扩展商品流通时一样,仍是必要的。”……“可不可以把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资料看作是商品呢?据我看来,无论如何是不可以的。”……“在国内经济流通领域内,生产资料却失去商品的属性,不再是商品,并且脱出了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范围,仅仅保持着商品的外壳(计价等)。”总之,斯大林认为:商品生产的前提条件是社会分工和不同的所有者、不同的所有制形式,社会主义经济内部存在商品货币关系的原因是公有制还存在两种不同的形式,并认为生产资料不再是商品,仅仅保持着商品的外壳。
4、毛泽东
毛泽东同意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存在原因的分析,并提出:商品生产的范围不仅限于个人消费品,在我国有些生产资料也是商品,如拖拉机等。从而,突破了斯大林关于生产资料不是商品的框框。毛泽东进一步提出:商品生产的命运最终和社会生产力的水平有密切关系,即使过渡到了单一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如果商品还不很丰富,某些范围内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仍然有可能存在。毛泽东提出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商品生产命运的观点是一大进步。
二、社会主义存在商品经济的外因
1、我国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与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必须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在1978年以前,由于左的错误,我国的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制的比重过高,非公有制的比
1、《列宁选集》第4卷 572页
重过低,严重超越了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有制结构调整是适应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必然性。
改革开放30余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生产力极大发展,这表明在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不变条件下通过调整公有制实现方式、发展多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来调整所有制结构以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是可行的有效途径,并有助于实现共同富裕,最大限度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非公有制经济和公有制经济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对公有制经济运行方式的影响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必然导致多种经济成分之间的社会分工、交换和竞争。由于社会分工、交换和竞争机制的影响,各种经济成分之间的商品交换必然使公有制内部的经济关系表现为商品、货币关系,或如马克思所说:“物一旦对外成为商品,由于反作用,它们在共同体内部也成为商品”1。公有制经济的运行方式即资源配置方式必然不同于马、恩关于未来社会的构想,并建立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上。
(1)公有制经济内部的要素配置以市场为基础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内部的要素配置必然以市场为基础。从劳动力要素的配置看。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下,由于劳动仍然是劳动者谋生的手段,如果公有制经济内部的劳动者付出同样劳动获取的报酬低于在非公有制经济内部付出同样劳动获取的报酬,劳动力就会流出公有制经济,流入非公有制经济。如果公有制经济内部的劳动者付出同样劳动获取的报酬高于在非公有制经济中付出同样劳动获取的报酬,一方面,劳动力会从非公有制经济流入公有制经济,从而使较高的劳动报酬难以维持;另一方面,公有制经济中作为“必要扣除”的“社会基金”部分就会相对降低,由于“工资侵蚀利润”,在利润转化为投资的比率相同条件下,公有制经济的扩大再生产受到影响,公有制在所有制结构中的比重就会有长期不断下降的趋势,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就会失去。可见,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下,市场对劳动力要素的配置会从非公有制经济内部伸展到公有制经济内部,最终使市场对劳动力要素的配置起基础作用。同理,公有制经济内部其他要素的配置也必然以市场为基础。(2)公有制经济内部存在商品交换关系
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必须遵循等价交换原则,这种等价交换必然要深入到公有制经济内部,从而使公有制经济内部的产品交换必然表现为商品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