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阅读指导课
初中古诗伴读教案

初中古诗伴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指定的古诗,了解古诗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古诗的字词理解、句子翻译、作者背景、思想内容和文化价值。
2. 教学难点:古诗中的关键字词、句子翻译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引入与古诗相关的故事、历史背景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古诗,通过查找工具书或参考资料,理解古诗的字词、句子,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古诗中的难点问题,如关键字词的解释、句子的翻译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4. 探究学习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分析古诗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价值意义,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5.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重点讲解古诗中的难点问题。
6. 课堂练习学生进行古诗的字词填空、翻译和赏析等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7.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学习的内容,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出改进措施。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古诗背诵情况:检查学生是否能够熟练背诵古诗。
2.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程度,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学生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古诗练习的情况,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 学生学习反思:收集学生的学习反思,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改进需求。
五、教学资源1. 古诗文本:指定需要学习的古诗。
2. 参考资料:与古诗相关的背景资料、注释、译文等。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古诗文本、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六、教学时间1课时(40分钟)七、教学内容1. 古诗文本的学习和理解。
幼儿古诗指导教案

幼儿古诗指导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古诗的基本特点和韵律。
2. 培养幼儿对古诗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3. 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朗诵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让幼儿了解古诗的基本特点和韵律。
2. 教学难点:培养幼儿对古诗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古诗课本、音响设备。
2. 教师准备:熟悉古诗内容,准备相关教学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古诗朗诵音频,引导幼儿欣赏古诗的韵律和美感。
2. 学习古诗的基本特点(10分钟)教师向幼儿介绍古诗的基本特点,如古诗的韵律、格律和意境等,让幼儿初步了解古诗的特点。
3. 学习古诗《静夜思》(15分钟)教师向幼儿讲解《静夜思》的内容和意境,带领幼儿一起朗读《静夜思》,并解释其中的生字词语。
4. 学习古诗《咏鹅》(15分钟)教师向幼儿讲解《咏鹅》的内容和意境,带领幼儿一起朗读《咏鹅》,并解释其中的生字词语。
5. 学习古诗《春晓》(15分钟)教师向幼儿讲解《春晓》的内容和意境,带领幼儿一起朗读《春晓》,并解释其中的生字词语。
6. 情感体验(10分钟)教师与幼儿一起欣赏古诗,让幼儿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古诗的感受和理解。
7. 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古诗的重要性,鼓励幼儿多读古诗,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朗诵能力。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幼儿对古诗的基本特点和韵律有了初步的了解,也增加了对古诗的兴趣。
但在教学中也发现,部分幼儿对古诗的理解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对古诗意境的讲解和引导。
同时,也需要多组织幼儿朗读古诗,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朗诵能力。
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指导课《古诗五首》教案

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指导课《古诗五首》预习题单课前准备:古诗文本、作业本、笔。
1.围绕古诗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生平及诗歌的创造背景。
2.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注意节奏榜和韵律,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3.文言常识填空。
(1)杜甫是唐代大诗人,字子美,他被称作“诗圣”,其诗作被称作“诗史”,都收集在《杜工部集》内。
(2)我国的“五岳”是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和北岳恒山。
诗句“岱宗夫如何”中的“岱宗”指泰山。
(3)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4)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古诗五首》教学案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全诗。
2.理解诗歌的主旨,体味诗歌优美的意境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3.理解诗歌的内容,领悟作者情感,体会诗歌蕴含的哲理。
4.培养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学习重点:1.理解诗歌,领悟诗人情感。
2.品析诗歌词句的妙处。
学习难点:体味诗歌意境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课时安排:5课时。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登幽州台歌》一、激情导入千金市骨。
燕昭王成为明君圣主的代表,黄金台也成了明君圣主礼遇贤才的象征。
此后,有多少怀才不遇的文人,登上幽州台,凭古吊今,感怀时世。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一首诗《登幽州台歌》。
二、作者简介,背景资料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唐诗革新的前驱者。
文明元年进士及第,官拜麟台正字,转右拾遗。
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
反对浮艳颓靡文风,重视散体。
有《陈伯玉集》。
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当时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yōu)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
武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古诗阅读试讲教案及反思

古诗阅读试讲教案及反思一、教案。
1.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古诗的魅力,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古诗的意境,感受古诗的情感表达。
难点,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3.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静夜思》这首古诗。
通过对这首诗的解读和讲解,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4. 教学过程。
(1)导入。
通过介绍古诗的背景和作者,引起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学习。
讲解古诗《静夜思》的内容和意境,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涵。
(3)感悟。
引导学生思考古诗中所表达的情感,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古诗的感悟。
(4)总结。
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多多阅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魅力。
5. 作业。
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写一篇感悟文。
二、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魅力,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阅读兴趣。
通过对古诗《静夜思》的讲解和学习,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有了一定的提高。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比较单一,只围绕一首古诗展开。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古诗的对比分析,让学生在比较中感受古诗的不同魅力。
其次,学生的表达能力有待提高。
在感悟环节,部分学生表达能力较差,无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一些口头表达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最后,作业布置可以更加灵活多样。
可以让学生在作业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局限于写一篇感悟文,可以让学生进行朗诵、绘画等形式的作业,让学生在不同形式中感受古诗的魅力。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今后的教学中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和提高。
只有不断总结反思,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和理解。
2021年初中九年级语文古诗鉴赏教案指导五篇

2021年初中九年级语文古诗鉴赏教案指导五篇教学设计为了追求教学效果的优化,在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中,注意把个别教师的教学经验升华为便于广大教师掌握和运用的教学科学,注意把已有的教学研究理论成果综合应用于教学实践,使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紧密地连接起来。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初中九年级语文古诗鉴赏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初中九年级语文古诗鉴赏教案1学情分析古诗词教学一直是阅读教学的难点。
九年级学生在之前已学习过一些词,如《天净沙秋思》、《苏幕遮》、《浣溪沙》等,已经有了基本的诗词语言感受能力,在课本注释及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基本上能够理解文章内容和思想情感。
但是,古诗词的语言高度凝练,创作讲究竟境的深远,学习古诗词不能仅满足于背诵、翻译和简单理解,因此,在教学古诗词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启发学生在想象中进行分析、品味、赏析古诗词。
鉴于学生的欣赏能力较低,想要品读出这首词的精妙之处,还是需要下功夫琢磨的,因此,在本课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注意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分析,由浅入深地理解文章内容,从而领悟词中的思想情感,体会悠远的意境,学习精妙之处,。
教材分析《望江南》是中晚唐词体初兴时的一篇名作。
作者温庭筠,有“花间鼻祖”之称。
他的词作内容以闺情为主,风格浓艳精巧,音律和谐,在词有较大影响。
这是一首闺词小令,表现了一位因爱人远行而独处深闺的女子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
全词不足30字,但言简意丰,景物层出,情感起伏,用语质朴而含蓄,是一首风格清新明快的小词。
教学目标1.能够有感情地诵读并准确默写这首词。
2.抓住意象理解词中表达的情感,体会词的意境。
3.品味语言,感受作者婉约细腻的词风,领会其艺术感染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抓住意象理解词中表达的情感,体会词的意境。
2.教学难点:品味语言,感受作者婉约细腻的词风,领会其艺术感染力。
教学方法:导入——诵读——感悟——赏析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初中现代文古诗文阅读教案

初中现代文古诗文阅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古诗文的基本阅读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通过古诗文阅读,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3. 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古诗文选材:选取初中阶段适合学生阅读的古诗文作品,如《唐诗三百首》、《宋词精选》等。
2. 阅读技巧:字词理解、句子翻译、意境感悟、作者情感分析等。
3. 文化传承:介绍古诗文背后的历史背景、人物故事、民间传说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与古诗文相关的故事、历史背景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阅读指导:教师引导学生运用阅读技巧,逐句理解古诗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3. 意境感悟: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感悟古诗文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4. 文化传承:教师讲解古诗文背后的历史、文化知识,引导学生热爱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5. 拓展训练:教师提供与所学古诗文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反馈:教师对本节课的阅读内容进行总结,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四、教学策略1. 实例教学:以具体的古诗文作品为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古诗文的魅力。
2.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问,提高课堂氛围。
3.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乐、表演等形式,营造古诗文所描述的情境,增强学生的体验感。
4. 启发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探索,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通过课后练习、课堂提问等方式,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学生对古诗文背后文化的了解:通过课后作业、课堂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古诗文背后文化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审美情趣的提升:通过观察学生的作文、绘画等作品,评估学生的审美情趣。
六、教学资源1. 古诗文选材:选用经典古诗文作品,如《春晓》、《静夜思》等。
2. 参考资料:古诗文注释、译文、背景资料等。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白板等。
初中古文诗歌阅读教案

初中古文诗歌阅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古文诗歌的基本知识,如诗歌的体裁、韵律、意象等;培养学生阅读古文诗歌的能力,能够理解、欣赏古文诗歌。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使学生掌握古文诗歌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文诗歌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古文诗歌的基本知识:诗歌的体裁、韵律、意象等。
2. 古文诗歌的阅读方法:如何理解诗歌的意象、情感、主旨等。
3. 选取适当的古文诗歌进行教学,如《静夜思》、《登鹳雀楼》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介绍古文诗歌的历史地位、基本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教师详细讲解古文诗歌的基本知识,如诗歌的体裁、韵律、意象等,为学生阅读古文诗歌奠定基础。
3. 阅读指导:教师示范如何阅读古文诗歌,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如理解诗歌的意象、情感、主旨等。
4.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阅读古文诗歌的心得体会,互相学习、交流。
5. 诗歌欣赏: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古文诗歌,感受诗歌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6.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文诗歌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动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阅读理解:通过课后作业、测验等方式,检测学生对古文诗歌阅读理解的能力。
3. 情感态度: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了解学生对古文诗歌的态度和兴趣。
五、教学资源1. 古文诗歌教材:选取适合初中生阅读的古文诗歌教材,如《古诗十九首》等。
2. 教学多媒体: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查找相关古文诗歌的背景资料、解析等,为教学提供参考。
六、教学时间本节课计划用时45分钟。
初中语文古诗课外阅读教案

初中语文古诗课外阅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使学生能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2. 培养学生热爱古诗,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3. 通过古诗阅读,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古诗作品:《登鹳雀楼》、《春晓》、《望庐山瀑布》等。
2. 阅读技巧:了解古诗的背景,把握古诗的意象,理解古诗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阅读指导:教师为学生提供阅读材料,指导学生如何阅读古诗。
示例:- 阅读《登鹳雀楼》,了解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 分析诗中的意象,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受诗中的景象。
- 解读诗中的情感,探讨诗人登高远望时的胸怀和感慨。
3. 学生自主阅读: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自主阅读选定的古诗。
4. 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和感悟,互相交流。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阅读古诗的方法和技巧,强调阅读古诗的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评估:通过学生的阅读笔记、讨论发言等,评估学生对古诗的理解程度。
2. 学生阅读兴趣的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对古诗的热爱程度。
3. 学生文学素养的评估:通过学生的作文、诗歌创作等,评估学生在阅读古诗过程中的文学素养提升。
五、教学资源1. 古诗文本:选取适合初中生阅读的古诗作品。
2. 阅读指导资料:有关古诗的背景知识、阅读技巧等。
3. 辅助教学材料:如图片、音频、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
六、教学时间1课时(45分钟)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为学生讲解古诗的背景知识和阅读技巧。
2. 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3. 互动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掌握阅读古诗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对古诗的热爱,提高文学素养。
初中生的古诗文阅读教案

初中生的古诗文阅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古诗文的基本知识,了解古代文化背景,提高古诗文的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古诗文的朗读、解析、品鉴等环节,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感受古诗文的魅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1. 古诗文选材:选取初中阶段适合学生阅读的古诗文,如《春晓》、《登鹳雀楼》等。
2. 古诗文解析:介绍古诗文的语言、意象、节奏、韵律等特点,分析诗句的意义和表达的情感。
3. 古诗文品鉴: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的艺术美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以生动有趣的故事或问题引起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如介绍诗人李白、杜甫的生平事迹,引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好奇心。
2. 朗读:让学生朗读古诗文,注意语音、语调、节奏的把握,感受古诗文的韵律美。
3. 解析:分析古诗文的语言、意象、节奏等特点,讲解诗句的意义和表达的情感,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文。
4. 品鉴: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的艺术美感,如描绘的画面、表达的情感、运用的修辞手法等,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5. 实践:让学生进行古诗文的创作或仿写,如编写一首以自然景色为主题的诗,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诗文的重要性和价值,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热爱。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古诗文的基本知识、解析诗句的意义,引导学生理解古诗文。
2. 示范法:教师进行朗读、品鉴的示范,让学生感受古诗文的美。
3. 互动法: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进行小组讨论,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4. 实践法:让学生进行古诗文的创作或仿写,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古诗文创作或仿写,评价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单元测试:进行古诗文阅读测试,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高中语文《古诗文诵读指导》 PPT课件

四、古诗文诵读训练的有效方法
(四)诵读积淀,熟读成诵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欧阳修说:“虽书卷浩繁,第能加日积之功,何患不至?”
余老师在执教《迢迢牵牛星》 郑桂华老师在执教《爱莲说》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三、古诗词诵读的教学意义
(五)学会做人,见诸行动
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怀。
晨起缝破衣 郑板桥 晨起缝破衣,针线不成行。 母年七十四,眼昏手又僵。 装绵苦欲厚,用线苦欲长。 线长衣缝紧,绵厚耐雪霜。 装成令儿暖,母衣单薄凉。 不衣逆母怀,衣之情内伤。
四、古诗文诵读训练的有效方法
(三)诵读赏析,细节品味
2.让学生自己悟出“重读点”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四、古诗文诵读训练的有效方法
(三)诵读赏析,细节品味
4.可配合表情动作来体会感情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四、古诗文诵读训练的有效方法
(三)诵读赏析,细节品味
5.诗词结尾句可酌情适当放缓语速, 拖长音节
延留:指对古诗词的接受进入高潮阶段后的一种心理延续和留存。
(二)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 可以利用多媒体或表演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古诗文的意境之美。
《唐诗三百首》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

《唐诗三百首》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了解《唐诗三百首》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掌握《唐诗三百首》中的一些代表性作品;- 培养学生欣赏、赏析和朗读古诗的能力;-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兴趣和了解。
二、教学内容1. 文字阅读通过精选的文本,教授《唐诗三百首》中的一些经典诗作,包括但不限于:- 《登鹳雀楼》- 《静夜思》-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春晓》- 《白日依山尽》- 《登黄鹤楼》2. 诗词欣赏通过欣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料,让学生感受诗词的美妙表达与情感传达,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 诗词赏析引导学生对所学诗词进行深入分析,包括作者背景、写作意图、艺术手法等方面的剖析,培养学生批评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4. 诗词朗读让学生通过模仿、表演等形式,朗读《唐诗三百首》中的经典诗作,提升他们的口语表达和演讲能力。
5. 文化传承通过对《唐诗三百首》的讲解和解读,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三、教学方法1. 导入引导法通过引入与《唐诗三百首》相关的话题、图片或音乐等,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准备他们进入研究状态。
2. 合作研究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共同解读与欣赏一首诗词,促进学生间的合作和交流,拓展视野。
3. 多媒体辅助法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幻灯片、音频、视频等,展示经典诗词的情境和意境,提供丰富的感官刺激和视听体验。
4. 实践体验法组织学生进行诗词创作或改编,让他们亲身体验创作的过程,培养他们对诗歌创作的理解和兴趣。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表现评价通过观察学生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等来评价学生的研究表现,包括参与度、合作能力和创造性发言等。
2. 作品评价对学生的诗词创作、赏析笔记、朗读表现等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发挥个人风格和独特思考。
3. 研究效果评价通过定期测试、课堂讨论等方式,检验学生对《唐诗三百首》的掌握程度和理解深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五、教学资源- 《唐诗三百首》选本-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等- 诗词赏析资料: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以上是《唐诗三百首》阅读指导课的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学习和欣赏古代诗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并深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中小班阅读古诗教案

中小班阅读古诗教案引言:古诗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承载着千年的智慧和情感。
在中小班的教学中,通过引入古诗的阅读,可以培养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审美情趣和情感体验。
本教案将为教师提供一些教学思路和方法,帮助中小班的孩子们更好地阅读古诗。
一、目标:1. 帮助孩子们了解古诗的基本特点和传统文化内涵。
2. 培养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3. 培养孩子们的审美情趣和情感体验。
二、教学内容:1. 了解古诗的特点:古诗的韵律、格律和意境。
2. 阅读古诗:选取一些简短、优美的古诗,如《静夜思》、《登鹳雀楼》等。
3. 分析古诗:帮助孩子们理解古诗的意义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唱歌、朗诵等形式,引入古诗的学习,让孩子们感受到古诗的美妙。
2. 讲解古诗的特点:向孩子们介绍古诗的韵律、格律和意境,让他们了解古诗与其他文学形式的区别。
3. 阅读古诗:选择一首适合中小班的古诗,先由教师读一遍,然后让孩子们跟读,感受古诗的韵律和美感。
4. 分析古诗:通过提问和讨论,帮助孩子们理解古诗的意义和情感表达。
可以引导他们从字词、意象和情感等方面解读古诗。
5. 创作活动:鼓励孩子们创作自己的古诗,可以让他们选择一个主题,写几句押韵的句子,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四、教学方法:1. 故事情境法:通过讲述与古诗相关的故事情境,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2. 互动讨论法: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孩子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 创作活动法:通过创作活动,培养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孩子们的参与程度和表现,包括识字、朗读、理解和创作等方面。
2. 收集孩子们的作品,评价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结语:通过中小班阅读古诗教案的实施,可以培养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审美情趣和情感体验。
古诗作为我国文化的瑰宝,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和传承。
希望教师们能够通过本教案的指导,让孩子。
关于语文古诗的教案7篇

关于语文古诗的教案7篇关于语文古诗的教案(篇1)活动目的:1、通过欣赏诵读《小池》《江南》,感受古诗所描写的意境,欣赏两首诗的异同。
2、认读有偏旁的汉字,知道相同偏旁的字都有相关的意义。
活动准备:诗文图、字卡、CD碟、教材、古典乐曲。
活动过程:一、朗读表演:《山居秋瞑》二、导入新课:1、阅读教材,听录音欣赏《小池》《江南》,跟读、模仿读诗文。
2、看诗文画面欣赏理解诗文内容:(1)《小池》写了什么?泉水、树荫、小荷、蜻蜓、一幅水上的景致画面。
(2)《江南》是怎么写莲花的?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塘的东、南、西、北、中,用方位角度的变化生动传神地描摹出鱼戏莲戏水的动态。
(3)告诉幼儿莲花、荷花是同一种花。
两首诗写的都是荷花,让幼儿仔细读一读,在描写上的有什么时候不一样?(4)请幼儿找到诗文的文字部分,找出教师出示的大字卡的生字,读出来。
《小池》:蜻蜓、荷、荫《江南》:采莲根据偏旁给字归类:蜻蜓、荷、荫、莲(5)教师小结“蜻蜓”是“虫”字边的字,“虫”字旁字都与昆虫有关,请幼儿说说还认识哪些“虫”字旁的字。
教师将幼儿说出的字写出在黑板上,引导幼儿认读。
(6)“荫”和“荷”是“艹”字头的字,“艹”字头的字都与植物有关,幼儿说说还有哪些字是有“艹”字头。
教师将幼儿说出的字写在黑板上,引导幼儿认读。
三、教师带领幼儿在音乐伴奏下,诵读、背诵古诗。
四、活动结束。
关于语文古诗的教案(篇2)【课前透视】本课由《所见》《小池》两首古诗组成。
两首诗均为绝句,诗句内容简洁,语言通俗浅易,用词精准凝练。
内容中情景交融,动静相宜,好比一个个镜头移动交织成两幅行动逼真,清新秀美的夏天美景图。
从不同侧面表示夏天的情趣。
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的编写意图,引导同学反复诵读,进面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
一年级的小朋友在学前就有一定的古诗积累,诗歌特有的韵文形式利于同学朗读,教材为诗歌选配的画面生动、形象,降低了理解和感悟内容的难度。
小学古诗阅读指导课件ppt课件ppt课件

诗人与其时代的关联
时代背景
诗人与其他文人的交往
分析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包括政治 、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状况,以帮助 学生理解诗人及其作品的时代意义。
介绍诗人与其他文人的交往情况,以 帮助学生理解其作品的文化内涵和艺 术特色。
诗人的社会地位
了解诗人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有助于理解其在历史上的重要性和 贡献。
03
小学古诗中的修辞手法
比喻
总结词
通过将两种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以 表达更加形象生动的意思。
详细描述
小学古诗中经常使用比喻手法,如“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将春风比喻成剪刀,形象地描绘出 春风的锋利和灵巧。
拟人
总结词
将事物赋予人的情感和动作,使 描述更加生动有趣。
详细描述
古诗中常通过拟人手法来表达情 感,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 流”,将白日和黄河拟人化,表 达出壮观的景象和无尽的感慨。
阅读方法的实践
要点一
总结词
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是提升古诗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在 阅读过程中,学生应注重理解古诗的意境、意象和语言特 点,通过分析、归纳、总结等方法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要点二
详细描述
教师需教授学生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如整体感知、关键 词分析、意象解析、意境体会等。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 在阅读过程中积极思考,提出问题,通过讨论、交流等方 式解决问题,提高阅读效果。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 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培养其阅读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传承文化经典
古诗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 ,阅读古诗有助于小学生 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
提高人文素养
古诗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 、情感和人生智慧,阅读 古诗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 人文素养和思想境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阅读指导课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题西林壁》,理解诗的含义及蕴含的哲理。
2、总结学习古诗的阅读方法,自学古诗《登飞来峰》和《蔽月
山房诗》。
3、能将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
二、教学重点
学习古诗《题西林壁》。
三、教学难点
运用学到的方法自学另外两首古诗。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展示李叔同的《春游》。
(二)教师谈话导入,感受庐山的美。
1、是啊,就像李叔同诗中所说的“游春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
”春天正是人们外出郊游踏青的好时候,今天老师就给大家介绍一个旅游的好地方——庐山。
2、教师出示图片,欣赏庐山美景。
3、谁还记得哪位大诗人曾写诗赞美庐山的风景。
学生回忆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4、教师介绍其他诗人的诗句。
5、北宋大文学家苏轼也有一首诗写庐山的,却和别人的诗不尽相同,我们今天就来看看他的独到之处。
(三)解读课题,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通过课前的预习你知道课题是什么意思吗?学生交流。
3、对苏轼,你了解多少,交流一下你搜集到的资料。
(四)初读古诗,想象意境。
1、学生自读古诗,解决字词。
2、小组内互相读古诗。
3、指名读古诗,要求读准确。
4、初读古诗,结合文中的插图,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庐山?学生交流。
(五)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庐山在苏轼的眼中究竟是什么样?自学古诗,小组合作学习后交流。
交流第一、二行诗句
1、学生汇报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结合“横看”和“侧看”的不同感受,让学生发挥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庐山的“岭”和“峰”是什么样子的,感悟庐山的美。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这两句诗,读出庐山的不同姿态。
4、引导学生发现这两句中三组反义词(横----侧,远----近,高----低)的运用,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交流第三、四行诗句。
1、学生自由表达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针对学生理解上遇到的困难,结合辞海中的义项,帮助学生选择“只”“缘”在诗中的正确意思。
3、结合“真面目”字面的意思,讨论: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从而帮助学生体味诗所蕴含的道理。
4、引发创造。
引导学生像诗人那样用诗句说明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学生根据诗意改诗,既使所学的知识得到迁移,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
5、说一说:联系实际并结合诗中所表达的哲理,说说在生活中我们该怎样看人、看事、看问题呢?
6、朗读第三、四行诗句。
(六)再读古诗,感悟诗情。
是啊,诗人看到的不仅仅是庐山的景,更从中悟出了道理。
让我们带着作者的感悟再来读这首诗。
教师范读,学生指读,齐读。
(七)总结学习方法并运用。
1、我们体会了苏轼的心境之后,回过头来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这首诗的。
学生交流学习方法,教师总结。
2、运用所学方法自学古诗《蔽月山房诗》《等飞来峰》。
除了苏轼之外,还有很多的诗人,在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之时
还悟出了人生的哲理。
现在,我们就运用我们学到的阅读古诗的方法学习另外两首古诗。
3、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4、交流汇报。
(八)作业
背诵这三首诗
运用所学方法学习本学期的两首必备古诗《江雪》《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心中所想)。
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
后世影响本诗被纳入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2页以及苏教版练习中中心:《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后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
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
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
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
从这首诗来看,语
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
也就是说,诗语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
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
鲜明的感性与明晰的理性交织一起,互为因果,诗的形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两句当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王守仁十岁时,与中了状元的父亲赴京的时候,路经金山寺时,写下了这首蔽月山房诗:“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月小山更阔。
”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
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
因平定宸濠之乱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
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
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
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山体呈椭圆形,典型的地垒式块段山,长约25公里,宽约10公里,绵延的90余座山峰,犹如九叠屏风,屏蔽着江西的北大门,主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
庐山自古命名的山峰便有171座。
群峰间散布冈岭26座,壑谷20条,岩洞16个,怪石22处。
水流在河谷发育裂点,形成许多急流与瀑布,瀑布22处,溪涧18条,湖潭14处。
著名的三叠泉瀑布,落差达155米。
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旅游观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