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研究中国清朝服饰
中学生研究性学习:中国服饰变迁
7· 2清朝时期
〃满族入主中原,以及其强制性政策 再次使中国服饰有所发展。史实证 明:民族的融合再次加快了中国服 饰的变迁。 〃满服改变了几千年来形成的中国古 代服饰的基本形式,而清服的存在 是以后发展到近代男士的马褂长袍、 女士的旗袍的前提。
清服是中国古服与近代服的交接点
由 此,
影响清朝时期服饰最为主要的因 素 是:
课题研究
社会形态的变革与生 产生活方式的演变都会引 起服饰的衍化;反之,服 饰的变迁又会加速人们变 革社会形态的决心。研究 服饰变迁,总结出服饰变 迁与社会变革的一般规律
背景说明
中 华 民 族
背景说明
背景说明
当下,研究中国服饰变迁的不在少数,
但大都仅仅停留在各个时期服饰的特点 及与当时社会环境的联系
官员还以补服 为常服。所谓补 服即在袍衫前有 一块方形刺绣图 案的官服,文官 图为飞禽,武官 图为猛兽。
7· 1明朝时期
经历了元代蒙古人百余年的统 治之后,汉人朱元璋称帝,为 恢复汉族的礼仪,这才制定了 以周汉、唐宋为准则的新服饰 制度。
由 此,
影响明朝时期服饰最为主要的因 素 是:
7· 2清朝时期
那 为 何 会 出 现 这 等 现 状 呢?
中国服饰变迁之讨论总结
通过对当今服饰部分的探究,我们 可以很轻易地得出,就是因为“经济发 展与政策”: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及 欧美,加之对外开放的经济政策,才形 成这一局面。
但,这只是其中之一
对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影响服饰变 迁主要因素的总结及其一般规律。
今 清末
新中国
改革开放
(原始社会) (辛亥革命)
中国服饰变迁之古代
先 秦
秦 汉
魏 晋
隋 唐
清朝的服饰与饮食文化
清朝的服饰与饮食文化清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时期,也是封建统治最后的王朝。
在这个时期,清朝的服饰与饮食文化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
本文将从服饰与饮食两方面进行阐述,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清朝的文化遗产。
服饰文化清朝的服饰文化因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
首先,清朝满族统治者对服装有着高度重视,满族服饰对全国范围内的汉族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满族男子主要服装有长袍、袍褂、头巾等,而满族女子则喜欢穿着长裙、长袍、背心等。
满族服饰注重典雅庄重,以明快的颜色和华丽的装饰为特点,凸显了满族人的身份和地位。
在汉族社会中,清朝的服装风格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男子的传统服饰包括寿袍、长衫、道袍等,而女子则穿着旗袍、对襦、褙子等。
与满族服饰相比,汉族服饰更注重细节和流线型的设计,追求典雅、朴素的风格。
此外,清代后期还出现了一些新的服装元素,如马褂、陀螺襟等,丰富了服饰文化的内涵。
饮食文化清朝的饮食文化以满族和汉族的传统风味为基础,融合了各个地方的烹饪技艺,形成了独特的特色菜肴。
在清朝,宫廷饮食是最为讲究的,其中北京菜系和徽菜系是主要代表。
北京菜系以烤鸭、炸酱面等著名,徽菜系则以徽州独特的烹饪方式和口味而闻名。
这些烹饪技艺的传承使得清朝的宫廷菜肴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的瑰宝。
除了宫廷饮食,清朝时期普通人的餐饮也具有一定的特色。
在北方地区,人们喜欢吃麦片、烙饼、炒面等。
而在南方地区,米饭、粥、面食等是主要食物。
此外,清朝还有一些以地方特产为基础的小吃,如江浙地区的小笼包、山东地区的煎饼果子等,成为了当地人民日常生活中的美食。
在清朝的餐桌上,烹饪方法也十分丰富多样。
炸、炖、煮、烧、煎等各种烹饪技巧被广泛应用,使得菜肴味道更加鲜美。
同时,清朝还倡导饮食的卫生和养生观念,推崇健康饮食,尤其注重荤素搭配和饮食搭配的平衡。
总结清朝的服饰与饮食文化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特点,其中满族和汉族的文化交流对于形成独特的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
清朝的服饰注重华丽和庄重,而饮食文化则多样而丰富。
古代服装史之清朝服饰
朝廷服饰---皇帝龙袍
• 清代皇帝服饰有朝服、吉服、常服、行 服等。皇帝的龙袍属于吉服范畴,比朝 服、衮服等礼服略次一等,平时较多穿 着。穿龙袍时,必须戴吉服冠,束吉服 带及挂朝珠。龙袍以明黄色为主也可用 金黄杏黄等色。古时称帝王之位,为九 五之尊。九、五两数,通常象征着高贵, 在皇室建筑、生活器具等方面都有所反 映。清朝皇帝的龙袍,据文献记载,也 绣有九条龙。从实物来看,前后只有八 条龙,与文字记载不符,缺一条龙。有 人认为还有一条龙是皇帝本身。其实这 条龙客观存在着,只是被绣在衣襟里面, 一般不易看到。这样一来,每件龙袍实 际即为九龙,而从正面或背面单独看时, 所看见的都是五龙,与九五之数正好相 吻合。另外,龙袍的下摆,斜向排列着 许多弯曲的线条,名谓水脚。水脚之上, 还有许多波浪翻滚的水浪,水浪之上, 又立有山石宝物,俗称“海水江涯”, 它除了表示绵延不断的吉祥含意之外, 还有“一统山河”和“万世升平”的寓 意。
清朝男子服饰
• 清代男装主要是长袍和马褂,袖端呈马蹄形是历代不曾见 过的。长袍造型简练,立领直身,偏大襟,前后衣身有接 缝,下摆有两开衩(古时称“缺裤”),四开衩和无开衩几 种类型。皇室贵族为便于骑射,着四面开衩长袍,即衣前 后中缝和左右两侧均有开衩的式样,平民则着左右两侧开 衩或称“一裹圆”的不开衩长袍。在我国文学名著《红楼 梦》第九十四回“宴海棠贾母赏花妖”一节中,记述了一 段内容“那日宝玉本来穿着”一裹圆的皮袄在家休息,忽 听贾母要来,便去换了一件狐腋箭袖,罩了一件玄狐腿外 褂。这里说明“一裹圆”,是休闲衣服,不可登大雅之堂, 所以贾母的到来,必须换掉便装,改着正式穿戴。满清时 期长袍外面的马褂身长不过膝,袖宽且短。衣服上的佩饰 比较琐繁,一个金银牌上垂挂着数十件小东西,如耳挖子、 镊子、牙签,还有一些古代兵器的小模型,如戟、枪之类, 佩挂饰物在清代已经形成风尚。
清末民初女子服饰研究
清末民初女子服饰研究清末民初是一个历史上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不仅仅是中国的社会变革,同样也是文化、文艺、科技等各方面的转型时期。
其中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特征,就是在女性服饰方面的变化。
在这个时期,女子服饰逐渐朝着更加多元化、职业化、西化的方向发展。
首先,我们来说说女子服饰多元化的问题。
在传统的封建社会中,女子服饰是统一的,主要是由鸦片妓女和宫廷妃子们的服饰流传下来的。
女子的服饰完全是用来彰显身份地位的标志,没有任何个性和审美的考虑。
但是进入了清末民初以后,社会风气开始千变万化,女性的社会地位也逐渐得到提高。
在这个转型的时期里,女性对自身形象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对服装的审美要求也逐渐变得丰富多彩。
女性的服饰不再统一,而是逐渐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不同的职业、地位、场合要求不同的服饰,因此妇女开始各显神通。
同时,大量的进口时装也带来了更多的服饰元素和灵感,纺织、印染、绣花等技艺也得到了更多的应用和革新。
其次,我们来说说女子服饰职业化的问题。
在清末时期,女性的社会地位提高,女子的职业也开始发生变化,从传统的家庭主妇和少量的女工,到越来越多的女教师、女医生、女记者等。
这就对女子的服饰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不同的职业对服饰有不同的要求,这就需要女性去设计、制作、选择适合自己职业的服饰。
比如,女医生要求穿着合适、整洁的白大褂;女记者要穿着方便、灵活的服装;女老师要穿着得体、神秘的教师袍。
职业化的女子服饰反映了社会分工和知识分子的崛起,是知识分子日益肯定自己的职业经济地位和知名度,走向现代和职业化的表现。
最后,我们来说说女子服饰西化的问题。
在这个时期,大量的西方文化、物质和思想不断涌入中国,对传统的中国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和影响。
女子服饰也受到了这种影响。
西方的服装文化被渐渐接受,尤其在城市化程度高的大城市中流行。
西装、裙子、高跟鞋、手提包等元素被不断加入到女子的衣橱里。
这不仅仅是因为西装、裙子等的美观程度,还因为这些服饰充满了现代、先进和自由的气息,让女性们感到自由和轻松。
清代书生服饰
在中国的清朝时期,书生服饰通常是长衫和马褂。
长衫是一种宽松的外衣,通常是棉麻材质,颜色以黑色、灰色和蓝色为主。
马褂则是一种短款外套,通常是丝绸材质,颜色也较为鲜艳。
不同的书生可能会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和喜好来选择不同的服饰。
一些富裕的书生可能会穿着更加华丽的服饰,例如丝绸制成的长衫和精美的刺绣马褂。
而一些贫困的书生可能会穿着更为朴素的服饰,例如棉麻制成的长衫和简单的素色马褂。
需要注意的是,清朝时期的服饰文化较为复杂,不同地区和不同阶层的人们可能会有不同的服饰习惯。
因此,上述介绍仅为一般情况下的书生服饰,具体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
浅谈中国历史清朝服饰文化
从服装发展历史看,清代对传统服饰变革最大,服饰形式也最繁缛复杂是中国服饰史上又一次大变革。
一、朝服饰文化背景明末农民起义推翻了明统治阶级,满洲贵族借山海关总兵吴三桂的臂助,进入关内,建立清王朝,时公元1644年至1911年,随着清朝的建立,强盛,衰落与灭亡,直接牵动着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和变迁。
作为中国历史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从一开始就建立在政治与民族压迫的基础上,统治者为了泯灭汉人的民族意识,强制推行满人的服饰,汉人的强制抵制,迫使清王朝采取“十从十不从”对策,这才使剃发易服的民怨得到缓和,清代服饰也得以充分吸收汉族服饰的成就。
在清王朝统治期间,政治经济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急剧变化,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也给服饰一冲击和影响。
乾隆帝好大喜功,但他清楚意识到,是承袭一套已涵在衣冠制度中的政治理论,而不是外观形式,方能传国长久,故颁布了冠服制度。
清入关后,顺治二年下剃发令,军民人等限旬日尽行剃发,并依满洲服饰,不许用汉制衣冠,以此作为归顺与否的标志。
顺治九年,废除了汉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从此,男子一改束发为削发垂辨,以箭衣小袖,深鞋紧袜,取代了明代宽衣大袖与统袜浅鞋,其中“马蹄袖”最具特色。
另外,清代衣物上采用纽扣做连接件,大大提高了服装的形式和结构。
锁着满汉民族融合,清代服饰仍可以看到对前代服饰基础方面的保留,如衮服,朝服的十二章纹,冠服朝褂的补子,花翎,以及官员所用的珠玉,珊瑚,宝石,金银的等差,以及命妇朝冠所缀金凤,金翟数目多少,区分等级的制度。
清后期,在“中学为体,西学为重”的新思想影响下,先后几次选派学生出国留学。
留学生剪掉了辫发,开始了西装。
此后,清政府开办学堂,操练新军,采用西式的操衣和军服,学生和军队的服饰也有了改变。
清代皇帝朝服,龙袍,皇后凤袍,出现了hui衣。
清代八旗兵着甲胄,武士穿盔甲,琵琶褂,马褂。
晚清有云肩和刺绣衬衣,太平天国的宽袖服,忠王着龙袍。
此外,最大特色当属旗装了。
满族旗装(图二)外轮廓呈长方形,马鞍形领掩颊护面,衣服上下不取腰身,衫不外露,偏襟右衽以盘纽为饰,假袖二至三幅,马蹄袖盖手。
中国清朝传统服饰
中国传统服饰之清代服饰,马蹄袖是游牧民族最显著的特征,在清朝中有反映,而农耕民族注重审美观,崇尚娴静,舒适,衣服较宽松,...中国传统服饰之清代服饰中国传统服饰——马褂清代男子服装主要有袍服、褂、袄、衫、裤等。
袍褂是最主要的礼服。
其中有一种行褂,长不过腰,袖仅掩肘,短衣短袖便于骑马,所以叫“马褂”。
马褂的形制为对襟、大襟和缺襟(琵琶襟)之别。
对襟马褂多当礼服。
大襟马褂多当作常服,一般穿袍服外面。
缺襟(琵琶襟)马褂多作为行装。
马褂多为短袖,袖子宽大平直。
颜色除黄色外,一般多一天青色或元青色作为礼服。
其它深红、浅绿、酱紫、深蓝、深灰等都可作常服。
本土为戴暖帽、穿马褂、行袍的男子。
中国传统服饰——马甲清代男子服装主要有袍服、褂、袄、衫、裤等。
其中一种为“马甲”或称“坎肩”,男女皆着。
样式有大襟、对襟、琵琶襟等。
一般穿在里面,样式也比较窄小。
清末时,有把马甲穿在外面的。
还有一种多钮扣的马甲,称“巴图鲁看坎肩”(巴图鲁是满语,是“勇士”之意)。
这种马甲,四周镶边,在正胸钉一横排钮扣,共十三粒,俗称“一字襟”马甲,或称“十三太保”。
先在朝廷要官服用,故称“军机坎”。
以后,一般官员也多穿着,成为一种半礼服。
中国传统服饰——领衣清代服饰清代男子服装主要有袍服、褂、袄、衫、裤等。
袍褂是最主要的礼服。
清代礼服一般无领,穿时需在袍服上另加一硬领。
春秋季节,用浅湖色缎,冬季用绒或皮,这种领子,又称“领衣”,又因形似牛舌,故俗称“牛舌头”。
质料用布或绸缎,前为对襟,用钮扣系之,束在腰间。
还有一种披肩。
形似菱角,上面绣以纹样,多用于官员朝服。
本土为领衣实物。
中国传统服饰——妇女发饰中国传统服饰之清代服饰中国传统服饰之清代妇女发饰,分为满汉二式。
初期还保留各自的原有形制,后在相互影响之下,都有明显的变化,而且各地风俗也不一样。
清朝中叶,汉族妇女模仿满族宫女发饰,发饰品种繁多,各个时期流行的发式也各不相同。
汉族妇女服饰,初期仍如明末之旧。
清代服饰文化与时尚魅力
清代服饰文化与时尚魅力清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魅力的时期,在社会、文化、艺术等方面都有许多值得研究的地方。
其中,清代服饰文化无疑是其中之一。
清代是封建帝制时期的中国最后一个朝代,其服饰文化也承载着当时社会制度、文化习俗和审美观念等多方面的信息,深受世人追捧。
如今,随着时尚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清代服饰文化,并将其融入时尚元素之中。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服饰特点、时尚演绎等方面来探讨清代服饰的文化内涵和时尚魅力。
一、历史背景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其官僚阶层和皇室贵族都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意识。
同时,清朝统治时期的文化习俗和审美观念又有着与前代不同的特点。
清代服饰文化的发展也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逐步形成。
清朝建立后,汉人在服饰上受到了些许影响,但是由于清朝与前代的区别较大,因此汉人服饰失去了很多特殊的东西。
另外,清朝的伦理制度和礼仪约束较为严格,服饰对于官僚阶层和贵族来说更加重要,穿着规矩和正式,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的文化内涵和千姿百态的样式也被大众所熟悉。
二、服饰特点清代服饰的特点有很多,近年来,除了学术界之外,时尚圈也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清代服饰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朴素典雅清代服饰以朴素典雅为主,不同于唐代的奢侈与华丽,更显得内敛而简朴。
清朝贵族和士人的服饰以黑色为底色,红、蓝等颜色作为配色,整体色调十分端庄素雅。
这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上的一种追求内敛、淡泊的审美趋势。
2、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清代早期,满族人的服饰中多使用马褂、蟒袍、褡裢等服装,这些服装融合了满族和蒙古族传统服饰的特点。
后期,随着清朝的不断发展,汉族的服饰逐渐融入了清代的服饰体系之中,形成了以左衽短衫、马褂、缎面马褂等为代表的清代汉族服饰。
3、体现了官僚社会的等级制度清朝是一个十分讲究等级制度的社会,这一制度也体现在清代的服饰中。
官员的服饰等级不同,衣着的质地、颜色和装饰等也大不相同,具有很强的规范性和等级性。
清朝服饰的来历和特点,清朝服装特点是什么?
清朝服饰的来历和特点,清朝服装特点是什么?清朝服装特点是什么?特点:清朝服饰大体上追求清秀,简洁,窄袖紧身。
反映了清朝的保守性,闭关锁国的性格。
清代满族妇女的服饰,一般是穿旗袍,外罩马甲,穿高跟在脚心的花盆底鞋。
汉族妇女有“男降女不降”之说,仍沿袭明制。
后期,满汉妇女装束相互影响,各自都有明显变化。
清代妇女服装仿效中心几经变更,乾隆时以苏州为中心,嘉庆时以南京和扬州为中心,后又以上海为中心。
辛亥革命后,服饰禁锢被打破,加之西洋服饰工艺的传入,妇女的服装才产生了新的变化。
马挂是清朝特有的服装。
它式样多为圆领,有对襟、大襟、琵琶襟等式样,有长袖、短袖、大袖、窄袖之分,但均为平袖口。
直到清末西洋服装传入和辛亥革命后,我国的服装才起了重大变化,进入了近现代服装发展阶段。
扩展资料演变1、康熙年间贵族妇女流行一种身着黑领金色团花纹或片金花纹的褐色袍,外加浅绿色镶黑边并有金绣纹饰的大褂。
襟前有佩饰,头上梳大髻,也有包头巾样式。
侍女是着黑领绿袍,金纽扣,头上饰翠花,并有珠珰垂肩。
2、乾隆年间妇女着镶粉色边饰的浅黄色衫,外着黑色大云头背心。
裙边或裤腿镶有黑色绣花栏干,足着红色弓鞋。
也有着朱衣,袖边镶白缎阔栏干,足着红色绣花鞋。
也有的着镶有黑边饰的无领宝蓝色衣者,襟前挂香牌一串,纽扣上挂时辰表、牙签、香串等小物件。
也有的在衣服外面结桔黄色带子,垂在腰胯两侧与衫齐,带子的端头有绣纹。
也有的着白纱汗衫,黑裤红腰带、红肚兜,鞋后跟有提舌。
3、嘉庆道光年间女子多着低领蓝衣紫裙,裙子镜面和底边均镶黑色绣花栏干,袖口镶白底全彩绣牡丹阔边。
也有的袖口和衣服裙子镶阔栏干,裙带垂至膝下,肩有镶滚云肩。
也有的着团花绿衣浅红色裙,裙的镜面上绣少许折枝花数朵,披云肩垂流苏。
清朝服饰的特点1644年清兵入关后,满族的服饰风俗借助军事与政治的力量,在神州大地迅速传播开来。
在封建社会,服饰紧密联系着每个人的身份与社会等级。
服装的式样、颜色、质地必须符合穿用者身份的高低贵贱。
综合学习对清末民初易服饰这一变革的研究和看法
综合学习:对清末民初“易服饰”这一变革的研究和看法摘要:本文对清末民初的服饰变化进行介绍,以及探求清末民初变化的原因和清末民初服饰变化的特点进行浅析。
在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学到,近代社会,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大有影响,中西合并、土洋并存是近代初期社会生活变迁的典型特征。
我们知道,经济决定政治,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决定着思想文化,而思想文化则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可见,连这么小小的服饰都发生了变化,不断适应时代的潮流,近代社会的经济政治必然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
在古代中国,“衣服有制”。
正朔服色,向来被视为国家根本之所系,是传统礼仪制度的重要内容。
因此,变异服饰并不仅仅是个人的兴趣爱好问题,而是一种政治斗争和文化冲突的外在表现。
它的更新,往往是社会制度和风俗习尚变迁的一个标记。
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内忧外患,危机重重。
在与西方先进文化的对比中,更加暴露出封建社会的腐朽和落后,于是先进的知识分子意识到社会习俗在对人的塑造方面蕴藏着巨大的能量,无论是年宋恕提出的“易西服”的主张,还是严复的“开明智、新民德、鼓民力”还是梁启超的“新民”说,都认为革除陋习,改良社会风气尤为重要,且政治的变革也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因此在政治变革之际,移风易俗已成为一种社会性的广泛要求。
于是移风易俗思潮掀起。
服饰变迁表面上改变的是人们的外在服饰,实际上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心理行为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折射出社会转型时期民众文化心理的改变和自我调适。
因此对服饰变迁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清末民初主要的服饰变化男子服饰由长袍马褂向西装和中山装过渡。
过渡清朝的男子服装一般是长袍和长衫,马褂穿在长袍外边,这样便于骑射。
马褂又分为半袖、短袖和无袖几种,根据官品等级和家庭状况分不同的布料制成,等级最高的是黄马褂。
与剪辫风潮同时而来的便是易服风潮。
在近代西风东渐和中西文化碰撞、对比与筛选过程中,人们越来越发现传统服饰颜色单调晦暗,穿起来十分不便,而且给人一种老气横秋、缺乏朝气之感。
研究性学习(清朝)
研究性学习(清朝)——资料来源《清宫档案》《清代女性服饰文化研究》1、清代汉族女子服饰(1)发式与首饰清代妇女发饰,分为满汉二式。
初期还保留各自的原有形制,后在相互影响之下,都有明显的变化,而且各地风俗也不一样。
清朝中叶,汉族妇女模仿满族宫女发饰,发饰品种繁多,各个时期流行的发式也各不相同。
汉族妇女的发式,在清代中叶模仿满族宫女发式,以高髻为尚。
以后还流行过平髻、圆髻、如意髻等样式。
清末,崇尚梳辫,初在少女中流行,以后逐渐普及。
盘髻分为单髻与双髻。
双髻通常为未婚女性梳用,即在头顶左右两端节成长辫然后盘转成为髻,汉族则称这种发饰为丫头。
单髻多用于已婚女性,即将头发集于头顶,编成一条长辫,盘转而为髻,这种发式简洁、利落,便于骑射远行,在野外宿营又可枕辫而眠。
当时无论身份高低,贫富贵贱,发式皆如此。
区别贵族与平民处只是髻上所插簪饰,贵族女子髻上装饰颇多而平民女子仅插木簪。
在众多头饰中,大扁方头饰最为普遍。
这是一根长约30厘米,宽约2、3厘米的银簪子,横于发髻之中。
在清朝满族妇女的上层中,不仅要带旗头(一种用青绒、青缎做成的扇形头冠),而且要插上各种各样的银饰,如花针、压鬓针、大、小耳挖子等。
满族妇女的耳环也与众不同,他们在耳朵上要扎三个耳眼,戴三只耳环,这种古老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旗头主要指满族妇女的发式。
满族已婚妇女的发式多是绾髻。
大拉翅、又名大京样、大翻车、达拉翅、答喇赤、旗头、旗头板等,清朝晚期在满族及清宫中为妇女所流行的一种头饰,为板状冠型,呈现如牌楼般高耸挺立的风貌。
一般加戴在真发梳成的二把头之上,与之共同构成夸张的大二把头形状。
常见的大拉翅是扇面状的中空硬壳,高度一尺左右,下方是头围大小的圆箍。
以铁丝做架,布袼褙(浆糊粘合起来的多层布)做胎,表面包裹黑色缎子或绒布。
大拉翅的表面可以插绢花、簪、钗等众多装饰,有时候侧面还悬挂有流苏。
大拉翅使用的时候用扁簪固定在头上,不用的时可取下。
清宫的皇后、嫔妃,极喜欢蓄指甲。
关于清代官服的研究报告
关于清代官服的研究报告一、研究背景这个寒假,老师为我们布置了研究报告作业,我对清代官服很感兴趣,所以我做了这个选题。
二、研究目的清代官服有什么特点?服饰上如何体现官品的大小高低?三、研究方法文献法四、研究步骤1.确定了研究方向2.在图书馆搜集有用的资料3.网上搜集图片资料;通过网络搜集文字资料。
4.搜集完资料后,对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得出对此次研究的认识。
5.写出本次研究的研究报告。
五、研究过程1.顶戴与花翎清代男子的冠帽,有礼帽、便帽之分,礼帽,俗称“大帽子”,其制有二式:一为冬天所戴,名曰暖帽;一为夏天所戴,名曰凉帽。
暖帽,多为圆形,周围有檐边。
多用皮、呢、缎制作。
大多为黑色。
凉帽的造型无檐边,形如圆锥,俗称喇叭帽。
如果是官员佩戴这两种帽形,一定要有顶珠和花翎。
清代冠帽上的顶珠和花翎,是区别清朝官员品级的重要标志,也是清代官服制度中特有的一种“标识品序”的方法。
(暖帽)(冷帽)图片无顶戴花翎,俗称为“顶珠”、“顶子”,是指那些当时有官爵者,所戴冠顶镶嵌的宝石而言,清代的冠分为“朝冠”和“吉服冠”两种。
朝冠是为在职朝臣在朝受事或典祭礼仪之时戴用;吉冠是为一般礼仪时戴用。
冠上的顶珠颜色及材料有多种,反映不同官员的品级。
按清代服制规定,一品官要用红宝石,二品用红珊瑚,三品用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等到了乾隆皇帝以后,这些“顶子”基本上是用透明或不透明的玻璃代替了。
冠上无顶珠者,即无品级,也称“未入流”。
如果清朝官员革去官职时,必须将顶珠取下,表示已不带官职。
关于花翎(带有“目晕”的孔雀翎),因为是插戴在朝冠或吉服冠上的,又与顶子相联,所以,人们便常常把它们放在一起,称为“顶戴花翎”。
只有顶戴与花翎在一起时才表示该官员的完整“功名”。
清代初年,带花翎并不是品级标志,而只是作为一种特殊的赏赐,象征着一定的荣誉。
直到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对此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即亲王、郡王、贝勒以及宗室等一律不许带花翎,只有贝子以下,才可以戴,并且还明确规定,贝子应戴三眼花翎,就是三个目晕连在一起的花翎,国公应戴双眼花翎,五品以上官员可戴单眼花翎,即一个目晕。
中国服饰文化之清代服饰的特点与特征-服装设计论文-艺术论文
中国服饰文化之清代服饰的特点与特征-服装设计论文-艺术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中国服饰论文范文第五篇:中国服饰文化之清代服饰的特点与特征摘要:本文介绍了清朝男女的服饰特点及有关的发展与创新问题,并侧重介绍了清朝宫廷服装的特点以及官员服装的情况。
通过研究发现,清朝服饰主要以满族服装的特点为主,同时带有一些北方少数民族的主要特征。
但从总体角度来讲,其主要的实质内容仍与我国民族服装体系特点基本保持一致,它的发生和发展是对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服饰的传承与创新。
关键词:中国服饰文化;清代服饰;传承;作者简介:孙盛文(1985-), 女,馆员,历史学学士。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ress of men and women in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related issues on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and focuse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urt dress and official dress.Study found that the Qing dynasty costumes mainly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anchu clothing and main features of northern minority.But from the overall point of view, its main substance is still consistent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national clothing system, and its development is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ancient minority costumes.Keyword:Chinese clothing culture; Qing dynasty clothing; Inheritance;1 清代男子的主要服装特点清代是我国历后一个封建制王朝,所以清代对衣着的要求和设计豪华程度比以前的任何一个朝代都要奢华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