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海绵城市”理念下生物滞留设施的研究进展
城市雨水生物滞留池优化设计研究
城市雨水生物滞留池优化设计研究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范围迅速扩张,地表径流性质改变,加之全球极端气候的频现,造成城市内涝灾害和面源污染的加重,使得我国城市排水系统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和实施是解决内涝灾害、面源污染和生态系统破环等问题的关键方案,它是基于低影响开发技术的基础上发展的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兴技术。
在我国实施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中,生物滞留池是广泛采用的一种技术方案。
通过理论分析和现场实地考察发现,传统的生物滞留池由于地表径流携带的泥沙和腐殖质进入生物滞留池而产生堵塞,将导致贮水和净化功能的部分丧失,另一方面,因季节的变化,生物滞留池中的植物的生长也是设计和管养中应该考虑的重点。
本文首先通过文献的查阅和实地考察,对传统生物滞留池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阐述了常见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原理与结构形式,在此基础上着重阐述分析了生物滞留池的研究现状、设计原理、结构形式、植物选择和维护管理等方面的关键问题。
从理论上充分分析了传统生物滞留池工艺设计原理及其优缺点及存在的问题,如维护管理存在缺陷,内部结构堵塞失去原有功能;种植植被选择不合理等问题。
在此基础上,分析设计出优化结构方案和优化植被选择方案,并根据水生植物的特性,初步分析了我国不同区域城市生物滞留池植物设计选择的依据和分布区划。
本文通过试验研究,证明了传统生物滞留池经多次雨水径流后因内部结构形式存在的缺陷而发生的堵塞情况;同时发现优化结构后的新型生物滞留池经多次雨水径流其堵塞现象明显减轻,仍能保持其原有功能。
当雨水杂质浓度相同时,新型生物滞留池的净化效果优于传统生物滞留池,下渗速度快,说明了改进后的新型生物滞留池在多次雨水径流后仍能保持其原有的滞水和净水的功能,且更加优化。
而有植被种植后的生物滞留池,其净化效果和下渗时间均快于没有种植植被的相同结构的生物滞留池,且植物的根茎越发达,越耐涝耐旱,就越能提升生物滞留池净水滞水的功能。
生物滞留设施基础研究和应用借鉴
第42卷第7期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V o l. 42 N o. 7 Journal o f S outhw est China N o rm a l U n iv e rs ity(N a tu ra l Science E d itio n)2017年7月J u l. 2017DOI:10. 13718/j. cnki. xsxb. 2017. 07. 016生物滞留设施基础研究和应用借鉴$梁美琪,刘磊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重庆400715摘要:城市的快速发展在改变社会生活的同时,对城市水环境构成威胁.作为新型雨洪管理措施之一的生物滞留设施,在有效解决城市雨洪问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生物滞留设施进行了概念、构造、机理、植物和填料等基础研究,提出生物滞留设施规模确定的多种方法,各地可根据地域条件参考选定.总结生物滞留设施的研究进展,对 美国波特兰市NE Siskiyou绿色街道和深圳市光明新区36号、38号道路建设案例进行分析,比较思考国内研究和建设现状的空缺与不足,总结先进的经验成果,提出我国生物滞留设施的思考借鉴.关键词:生物滞留设施;低影响开发;雨洪管理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 - 5471(2017)07 - 0099 - 06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给城市水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城市干旱缺水、内涝成灾、雨水污染等问题日益严 重.而传统的雨水管理以“排”为主,无法有效解决城市雨洪问题.20世纪90年代由美国乔治省马里兰州 环境资源署首次提出的低影响开发理念[1]作为一种新型雨洪管理理念,能适应城市发展需求,为解决城市 雨洪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生物滞留设施作为低影响开发的有效管控措施之一,被越来越多的研究应用.1生物滞留设施概述生物滞留设施是指在低洼区域种植有灌木、花草甚至树木等植物的工程措施[2^3],一般为增强雨水管 控效果,多选用复杂型设施,主要由植被缓冲带、蓄水层、覆盖层、种植土层(填料)、砂层和砾石层等组 成,并配有雨水溢流口,穿孔管等附属设备(图1和图2).生物滞留设施通过植物、土壤、填料和微生物等 物理、化学和生物的综合作用,模拟自然水文过程,对雨水及早进行控制,阻断或减缓地表流动,净化雨水 水质,并使雨水成为设施景观的一部分[4_7](图3).生物滞留设施中植物可以吸收和净化雨水,缓解土壤的 板结和堵塞.在植物选择时,应注意选择抗性较强、生长强度适宜、能经受周期性的潮湿和短时间淹没浸 泡且耐旱、根系发达、雨水处理效果好[8]的乡土植物.在植物种植中,应注意栽植密度和多种植物搭配的 综合处理能力和景观效果.生物滞留设施填料应选择吸附能力强、渗透性能好、比表面积大的基质,如沸 石、粉煤灰、煤渣、蛭石和石灰石等[8],推荐使用以土壤为基底,含一定有机质的混合填料,混合填料各成 分的含量也应根据各地具体情况而定[9],尽量选用本土易生产的环保材料.生物滞留设施集渗、滞、净等技术于一体,作为一种生态的雨水利用设施[7]多用于小区、城市道路、停 车场、城市绿地与广场等的绿化.最早有两种方法确定其规模:一种采用初期雨水量标准的“半英寸”原则,即可以处理汇水面上12. 5m m径流量所需要的面积;另一种用汇水面积与径流系数乘积的5%〜7%作为 设施面积[1°].《海绵城市建设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本文简称“指南”)将生物滞留设 施作为有蓄水空间的、以渗透为主要功能的设施,其计算方法为[11]:①收稿日期:2016-03-08基金项目:重庆市建设科技计划项目(2015 —1一21).作者简介:梁美琪(1993 -),女,河北衡水人,助理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风景园林与规划设计研究.通信作者:刘磊,副教授.100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http ://xbbjb . swu . edu . cn 第42卷图1 生物滞留设施结构图(作者改绘)降雨 蒸发图2 生物滞留设施效果图(摘自网页)径流 )生物滞留 )截留、吸附、储存、渗透、过滤等| )溢流、排放、收集、回用等图3 生物滞留设施作用机理示意图y .? = y —(l )式中:V ,为设施的有效调蓄容积,包括设施顶部和结构内部蓄水空间的容积(m 3); V 为设施进水量(m 3);为渗透量(m 3).其中:V = IOH c /j F (2)式中:H 为设计降雨量(mm ),结合地方降雨资料,根据统计学方法求得;少为综合雨量径流系数,可查阅 计算;F 为汇水面积(hm 2).= K J A S T S(3)式中:K 为土壤(原土)渗透系数(m /s ); J 为水力坡降,一般可取1;戌为有效渗透面积(m 2),根据相应水 位高度和面积确定;T ,为渗透时间(s ),指降雨过程中设施的渗透历时,一般可取2 h .此方法中,各参数可根据各地降雨特征、水量标准以及材料选择与性能等确定,并在适当范围内调整, 以更精确地计算出各场地选取设施的规模.此外,还可根据模型模拟设施的性能.暴雨洪水管降雨蒸发蒸腾 径流入溢流理模型(storm water management model ,SW MM )作为一种对动态降雨径流模拟的模型受到广泛的好评与应用.SW M M 模拟过程中,执行含湿量平衡,跟踪水在设施每一层之间的移动和存储(图4). SW M M 报告中,生物滞留设施控制的性能通过总体径流、渗人和蒸发速率反映,说明了设施的总体水董平衡,包括总进流量、渗人、蒸发、地表径流、暗渠以及初始和最终蓄水容积,并可将部分数据序列写入到文本文件,便于示和图形绘制_.还可综合应用R E C A R G A ,M U SIC ,M O U S E 等图4 SW M M 模拟生物滞留示意图模型对生物滞留设施的水文效应进行分析和模拟,并可将相应的雨洪模拟软件与G IS (地理信息系统,geo 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 , Rhino 等分析软件结合应用.0表层 ,-’} ■■渗入n 土壌层,’l r 穿透n ,蓄水层潜流I 2生物滞留设施研究应用国内外对生物滞留设施的水文效应有一定的研究:文献[14]介绍了生物滞留设施对营养物、童金属、 油脂,致病菌类和T S S (总悬浮物)的净化效果;文献[3,10,15]研究了设施的净化效果,并提出相应的填料 配比;文献[8,14一 17]分别研究了生物滞留设施的水文效应和水量控制、设施的径流、峰值削减率和峰值延迟时间等.文献[8,12,14,16]通过3^^4撼和尺£〇八尺0八等模型验证,模拟生物滞留设施的水文过程, 设计参数和水量、水质控制效果等.此外,还开展了生物滞留设施的应用建设.美国波特兰市较早进行生物滞留的研究和应用,其绿色街道项目尤为突出.NE Siskiyou绿色街道是第7期梁美琪,等:生物滞留设施基础研究和应用借鉴101该市建成较早、效果最好的雨洪管理项目之一,它巧妙地将街道绿化与雨水管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充 分体现了街道的绿化景观,荣获2007年美国景观师协会(A S L A )综合设计奖.波特兰位于美国西北部,太 平洋东岸,受海洋性季风的影响,气候分明,年降雨量为1 029. 5 mm ,其中11月至次年4月是雨季,全年 80%的降水集中在这段时间里[18]. NE Siskiyou 绿色街道以较少的投人有效解决了雨洪问题,营造出自然 优美的街道景致,并逐渐与城中其他绿色街道连成绿网,共同作用.NE Siskiyou 绿色街道及周边行车道等约930 m 2的汇水面积形成的雨水径流沿坡而下,汇人2 m 宽、 15 m 长的生物滞留设施之中,路缘侧石间隔一定距离设有45 cm 左右的雨水人口,允许雨水流人扩展池 中.根据道路坡度,人口处设路缘坡,方便雨水进人.并设沉积池,雨水流人并漫延过沉积池,流人18 cm 左右深的生物滞留设施进行拦截,设施由河卵石与碎石粒组成,使雨水充分聚集沉降,渗人地下.设施内 连续设计多个处理单元,根据不同的降雨量,当降水超过一个单元的承载量时,水会从一个单元流人另一 个单元,形成跌水景观,直到植物和土壤完全吸收水分或者单元储水饱和[19].当水量过多时,雨水流过各 单元,最终流人城市排水系统,为防止各单元间雨水流速过快,路缘石设开口,进行二次收集雨水(图5 — 图7).设施内多选用乡土植物(图8),雨水在设施内被植物减速、净化和渗透.几乎每年N E S is k iy o u 绿色街道的雨水都由它的景观系统管理,很多流量模拟测试表明,N E S is k iy o u 绿色街道设计具备可将25年一遇的暴雨流量减少85%的能力[19].波特兰N E S is k iy o u 绿色街道在设计过 程中让公众充分参与,并通过标识教育使大家充分了解新型雨洪管理的应用(图9).臨德侧间脰 臨緣侧石问El :人行道图5 NE Siskiyou 绿色街道生物滞留设施雨水流向示意图(摘自网贵)图6 NE Siskiyou 绿色街道生物滞留设施细节展示(摘自网页)图7 NE Siskiyou 绿色街道 效果展示(摘自网页)102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http://第42卷图8 N E S is k iy o u绿色街道图9 N E S is k iy o u绿色街道生物滞留设施植物选择(摘自网页)宣传教育展示(摘自网页)国内关于低影响开发生物滞留设施研究应用在深圳市光明新区较早开展,深圳市光明新区划定了多条 市政道路进行低影响开发示范建设,现已有部分建成,并在雨洪管理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形成示范先例,指导后续研究建设.深圳市光明新区位于深圳西部地区,辖区总面积为155. 33 km2.深圳市多年平均降雨 量为1 837 mm,降雨年分布极不均勻,主要集中于每年的4月一9月[2°].光明新区36号和38号两条道路 已基本建设完成,改善了传统道路排水弊端,实现新型道路雨洪管理,合理安排道路雨水组织,改善后达 到道路综合径流系数不大于〇. 60,污染物去除率达40%〜50%的目标.两条道路借鉴已有经验,利用道路绿化带设置生物滞留设施,路缘侧石(道牙)设开口.降雨时,雨水 径流由开口处进人生物滞留设施.设施开口处设沉积池,雨水先流经沉积池进行污染净化,沉积处理,防止设施堵塞,之后进人生物滞留设施,进行收集滞留下渗.设施内设溢流口,即传统道路雨水口,过量的降 雨通过溢流,进人城市排水系统.此外,完成建设的两条路面均采用透水沥青,下面依次为砾石层和路基,部分降雨可直接由路面人渗储存处理,多余雨水再汇人生物滞留设施[21](图10—图12).,、雨水口机动车道图11 生物滞留效果图12 生物滞留设施孔口道牙、沉砂池许多研究表明两条道路的示范建设对雨水水量水质处理效果良好.在低影响开发建设的基础上,还保 留了传统的市政雨水排水管道(设计标准为2年一遇),两者结合使现有雨水处理能力达到4〜5年一遇[21].第7期梁美琪,等:生物滞留设施基础研究和应用借鉴103光明新区市政道路作为国家建设先进示范区,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应注意加强植物的搭配和设施在道路中 的景观性,协调各设施的运用,加强养护管理,进一步提升性能.3关于生物滞留设施的思考借鉴目前,我国许多地区仍在大量建设灰色基础设施,大力发展城市建设,雨水排放仍以传统方式为主,并未全面意识到传统排水方式的弊端.因此,应先从管理者与相关工作者开始,转变传统观念,引人生物 滞留设施,让生物滞留设施的运用贯穿源头、中途和末端,甚至使生物滞留设施与其他低影响开发设施乃 至城市管网共同作用,更好地解决雨洪问题.国内关于生物滞留设施的研究较为集中,但不够深人.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还应运用正确 的方法,有针对性地研究.应强化对生物滞留设施的认知,充分认识其功能、作用、机理和效益等,结合各 地自然条件及场地特征,加强前期分析和调查,以便更好地进行设计.对设施本身而言,其设计规模、填料 构成、设计深度和植物栽植等因素都会影响运行机理与效果.我国各地条件差异较大,在充分研究基础资 料的前提下,明确设计目标,完善设计施工,增强设施的控制效果和适用性.充分分析设施的运行和效果,加强后期监测和评估,以不断提升生物滞留设施的应用.加强设施景观 效果建设,并将设施设计建设与地形、场地功能、景观小品和植物绿化等要素[4’7]结合设计,美化城市,及 时进行清扫管护,研究出适合国内的设计方法和维护更新频率,做到“学其形知其意”,多角度、多方法地 研究,全面深人了解生物滞留设施,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辅以实验或实例研究.国外生物滞留设施的广泛应用离不开管理者、商业者和设计者,特别是公众的共同参与.国内受许多 现实因素的限制,可选择部分公众参与其中,更好地创建为人民服务的绿色基础设施.加强对生物滞留设 施基础知识的宣传教育,通过组织学习、标识宣传等方式普及生物滞留设施建设,调动公众参与的积极性,为决策者出谋划策.最后,国外生物滞留设施的成功应用,离不开大量建设导则、政策法规、评价体系和奖惩制度的制定 及有力支撑.国内却较少有相关的政策法规出台,强制性评价和奖惩也较为匮乏,但目前已有相关文件试 行或正在编制.虽然国内已在这些方面做了诸多努力,但生物滞留设施从理论到应用涉及多方面知识,需 多方参与建设,园林、水利、规划和市政等多部门应综合协调,共同作用.4结 语生物滞留设施的雨洪管理效益不可小觑,此外在缓解城市热岛效应,降低大气温度,增加湿度,增强 生物多样性,美化城市环境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加强生物滞留设施的研究应用对我国城市建设和 环境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生物滞留设施也将成为我国生态建设,新型雨洪管理的重要措施,其研究应用 前景广阔,设计建设将成为海绵城市建设的趋势.参考文献:[1] Southeast Michigan Council of Goverments Information Center. Low Impact Development Manual for Michigan:A Design Guide for Implementors and Reviewers [S]. South Michigan:South Michigan Council of Goverments Information Center, 2008.[2]彭文峰.生物滞留技术在城市道路面源污染中的应用[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1): 74.[3]胡爱兵,李子富,张书函,等.模拟生物滞留池净化城市机动车道路雨水径流[J].中国给水排水,2012, 28(13):75-79.[4]刘家琳,张建林.雨水径流控制的景观设计途径及在公园绿地中的应用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7(11) :183-189.[5]何卫华,车伍,杨正,等.生物滞留技术在道路雨洪控制利用中的应用研究[J].给水排水,2012, 38(增刊):132-135.[6]李平,王晟.生物滞留技术控制城市面源污染的作用与机理[J].环境工程,2014, 18(3): 75 — 79.[7]李朱婧,周建华,葛煜喆.雨水花园在步行街的选址与空间形态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0(5):164-170.104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h ttp://第42卷[8]李家科,刘增超,黄宁俊,等.低影响开发(LID)生物滞留技术研究进展[J].干旱区研究,2014, 31(3): 431 — 439.[9] CARPENTER D D, HALLAM L. Influence of Planning Soil Mix Characteristics on Bioretention Cell Design and Performance [J]. Journal of Hydrologic Engineering, 2010, 15(6) : 404 —416.[10]孟莹莹,陈建刚,张书函,等.生物滞留技术研究现状及应用的重要问题探讨[J].中国给水排水,2010, 26(24): 20 —24, 38.[11]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EB/OL]. (2014 —10 — 22)[2016~01~08]. http://www. mohurd. gov. cn/wjfb/201411/W020141102041225. pdf.[12]颜乐,夏自强,丁琳,等.基于SW M M模型的生物滞留池水文效应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4(4):25-28.[13] ROSSMAN L A. Storm Water Management Model User Manual Version 5. 0 [M]. America:The United Stat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2011.[14]马效芳,陶权,姚景,等.生物滞留池用于城市雨水径流控制研究现状和展望[J].环境工程,2015, 19(6): 6 — 9, 29.[15]孟莹莹,王会肖,张书函,等.基于生物滞留的城市道路雨水滞蓄净化效果试验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49(2/3): 286 — 291.[16]孙艳伟,魏晓妹.生物滞留池的水文效应分析[J].灌溉排水学报,2011,30(2): 98 —103.[17]潘国艳,夏军,张翔,等.生物滞留池水文效应的模拟试验研究[J].水电能源科学,2012, 30(5): 13 —15.[18]陶一舟.城市街道雨水的管理与利用—美国波特兰市“绿色街道”改造设计[J].园林,2007(6): 22 — 23.[19]王水浪,包志毅,吴晓华.城市雨水的可持续管理一一波特兰绿色街道的设计及其启示[J].山东林业科技,2009(2):68-71.[20]胡爱兵,任心欣,俞绍武,等.深圳市创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综合利用示范区[J].中国给水排水,2010, 26 (20):69-72.[21] 丁年,胡爱兵,任心欣.深圳市低冲击开发模式应用现状及展望[J].给水排水,2012, 38(11): 141 — 144.Fundamental Research and Relevant Applicationon Bio Retention FacilitiesLIANG Mei-qi, LIU LeiSchool of Horticulture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Abstract:T h e r a p id d e v e lo p m e n t o f c itie s poses th re a ts to u rb a n w a te r e n v iro n m e n t w h e n i t changes s o c ia l life. A s one o f th e n e w s to rm w a te r m a n a g e m e n t m e a s u re s, b io r e te n tio n fa c ilitie s p la y an im p o r ta n t ro le in s o lv in g th e p ro b le m s o f s to rm w a te r in c itie s e ffe c tiv e ly. A fu n d a m e n ta l re se a rc h has been c a rrie d o u t on th e d e fin itio n, s tr u c tu r e, m e c h a n is m, p la n ts, p a d d in g an d o th e r re le v a n t a sp ects o f b io r e te n tio n fa c ilitie s, to p u t fo r w a r d s e ve ra l m e th o d s d e te rm in e d based o n b io r e te n tio n f a c ilit y sca le, f o r d iffe re n t areas to se le ct a c c o rd in g to th e ir o w n re g io n a l c o n d itio n s. In a d d itio n, th e s tu d y p ro g re s s o f b io r e te n tio n fa c ilitie s has a lso been s u m m a riz e d in th is re s e a rc h, th e g re e n s tre e t N E S is k iy o u in P o r tla n d in U S A a n d th e c o n s tru c tio n cases o f ro a d N o. 36 a n d ro a d N o. 38 in G u a n g m in g N e w D is tr ic t in S h e n zh e n a n a ly z e d, th e vaca ncies andd e fic ie n c ie s in th e c u rr e n t s itu a tio n o f re le v a n t re se a rch e s a n d c o n s tru c tio n in C h in a c o m p a re d a n d c o n s ide re d, som e ad va n ce d e x p e rie n c e an d a c h ie v e m e n ts s u m m e d u p, a n d som e c o n s id e ra tio n s a n d e x p e rie n c e sf o r C h ina's b io r e te n tio n fa c ilitie s p ro p o s e d. B e s id e s, th e p a p e r also s h o w s th e c o m p re h e n s iv e b e n e fits and broad prospects o f bio re te n tio n fa c ilitie s, to p ro vid e references fo r the deep s tu d y on bio re te n tio n facilitie s.Key words:b io r e te n tio n f a c ilit ie s;L o w Im p a c t D e v e lo p m e n t;s to r m w a te r m a n a g e m e n t责任编辑潘春燕。
典型公共绿地改造为生物滞留池的设计与效能研究
典型公共绿地改造为生物滞留池的设计与效能研究海绵城市是解决城市内涝和地表水环境质量差的有效途径之一,生物滞留系统是海绵城市建设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措施。
本文通过现场试验,探讨将城市公共绿地改造为生物滞留池的可行性,为海绵城市建设特别是建成区的低影响开发改造提供了技术支持。
设计并将一块路边绿地改造为3个不同结构(池A:填料高700mm,无淹没区;池B:填料高400mm,有300mm的淹没区;池C:填料高400mm,无淹没区)的生物滞留池;采用芝加哥雨型法模拟降雨,试验分析了这3个生物滞留池在5种不同降雨强度及10年一遇时4种不同降雨历时情况下,对径流污染物的去除结果;并根据试验结果,提出了3种不同类型城市公共绿地的改造方案,主要结论如下:对比了2年、5年、10年、15年及30年降雨重现期下生物滞留池对径流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径流水质为劣V类条件下,不同结构的生物滞留池对CODMn、TP、NH4+-N、NO3--N、TN、石油类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受降雨强度的影响较大,而SS的去除效果受降雨强度的影响则较小。
比较而言,10年和15年重现期时,生物滞留系统对CODMn、TP、NO3--N、TN的去除效果更好,而2年和5年重现期时,对SS、NH4+-N、石油类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更好。
总体而言,生物滞留池A、池B出水水质基本稳定达到地表Ⅴ类水标准,平均则达到地表Ⅳ类水标准,池C出水水质较差,仅部分指标可达到地表Ⅴ类水标准;30年一遇重现期下,3个生物滞留池对径流污染物的去除效果都急剧下降,出水水质恶化。
对比了10年一遇降雨强度下降雨历时分别为15min、30min、60min 及120min时生物滞留池对径流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3个生物滞留池对径流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受降雨历时的影响都很大;60min降雨历时下池A、池B对污染物去除效率仍较高,30min、15min降雨历时下3个生物滞留池对污染物的去除效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出水水质超过地表Ⅴ类水标准。
低影响开发技术-生物滞留池的应用研究进展
区域治理环境治理与发展生物滞留池是基于低影响开发(LID)理念的一种雨洪治理措施,近年来在许多国家被广泛地应用于雨洪控制与径流污染控制。
其主要的核心技术是在低洼区域种植花草、灌木等植物,利用植物、土壤和微生物三者的协同作用达到净化对雨水“渗、蓄、净、用、排”的目的。
与传统雨水处理办法相比,生物滞留池能够最大程度的保护城市生态系统完整性,且建设费用低、运行管理成本较低[1]。
研究表明,生物滞留池能够有效的改善城市雨水径流水质方,设计合理的生物滞留池可有效去除雨水径流中的氨氮、TP、COD等污染物质,改善雨水径流水质。
但是也有研究表明生物滞留池去除氮、磷的稳定性不高,与内部填料结构、组成、以及滞留池内相关化学指标有关[2]。
因此,池内填料的选择,材料的配比,以及植物的筛选都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研究表明,若仅依靠生物滞留池内的填料吸附污染物,其净化效果并不理想,容易很快达到吸附饱和。
因此,一般来说生物滞留池对径流雨水中污染物的去除不仅依靠填料的物理吸附、还应依靠植物和根系微生物的生物化学共同作用。
Hathaway等人的研究发现雨水经过生物滞留池处理后,地表径流中的大肠菌以及大肠杆菌明显减少,可达EPA标准,而起主要作用的是生物滞留池系统内的微生物[3]。
生物滞留池的另一大作用在于缓解城市洪峰流量,虽然已有研究表明了其有效性,但仍然存在一定问题:第一,滞留池下凹深度及土壤渗透速率有限,因此对较大暴雨引起的洪峰流量削减作用不明显;第二,规模较小的滞留池存水量较小很难有效补给地下水量。
因此未来如果希望将生物滞留池应用在实际中还需要改善相应技术。
综上所述,目前的生物滞留技术对雨水径流中的污染物有一定的去除作用,但是作用不稳定,限制因素较多。
因此,在生物滞留池在设计之初就应特别注意各种影响因素相结合,对设计的规模、填料组成、植物的筛选、后期维护管理等因素综合考量。
参考文献:[1] 李家科, 刘增超, 黄宁俊, 张佳扬,李怀恩, 沈冰, 低影响开发( LID) 生物滞留技术研究进展, 干旱区研究,2014,31(3):431-439.[2] Martin A J,Kim D J,Ren J, et al. Compost product optimization forsurfacewater nitrate treatment in biofiltrationapplications [J].Bioresource Technology,2009,100( 17) : 3 991-3 996.[3] Hathaway J.M., Hunt W.F., WrightJ.D.,et al. Field Evaluation of IndicatorBacteria Removal by Storm water BMP sinNorthCarolina[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Engineering ,2009,135(12):1275-1285.基金项目:本论文感谢“吉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计划资助项目号(2017S11066)低影响开发技术-生物滞留池的应用研究进展叶程 陈乐 陈璐 张瀚 徐瑞泽吉林建筑大学松辽流域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吉林 长春 130118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由城市雨水径流引发的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生物滞留池是基于低影响开发理念的一种雨洪治理措施,具有消纳、净化降水径流的作用。
生物滞留设施径流氮素污染控制研究进展
生物滞留设施径流氮素污染控制研究进展发布时间:2021-10-25T06:32:38.541Z 来源:《建筑实践》2021年16期作者:张逸1,2[导读] 生物滞留设施在控制雨水径流污染,特别是脱氮方面具有良好性能张逸1,21. 河北工程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河北邯郸 056038;2. 河北省水污染控制与水生态修复技术创新中心,河北邯郸 056038摘要:生物滞留设施在控制雨水径流污染,特别是脱氮方面具有良好性能。
总结了生物滞留设施对氮素的处理效果,梳理了影响生物滞留设施控制氮素污染物的因素,旨在为城市雨水径流中氮污染物的控制及生物滞留设施的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生物滞留设施;氮污染;雨水径流中图分类号:X52;TU992 文献标志码:A0 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迅速发展,人类活动越发频繁,雨水降落在地面后未经过处理直接排放,由降水引发的城市水污染问题愈发严峻。
过去只是聚焦于处置点源污染问题,但是仅仅控制点源污染,水污染问题是无法得到根本解决的。
为了控制城市雨水非点源污染,美国提出了低影响开发技术(LID),实现雨水就地分散化管理[1]。
海绵城市则是我国学者提出可持续管理理念,海绵城市的建设主要通过LID设施对雨水实行源头上的控制,其中,最为成熟的便是生物滞留设施的应用及研究。
生物滞留设施是一种具有自然观赏性质的处理设施,它能在控制径流污染的同时吗,保持自然水循环[2]。
本文从生物滞留设施对氮污染的控制为切入点,梳理生物滞留设施对氮污染的控制效果及影响因素,以期对生物滞留设施的研究起到推动作用。
1 生物滞留设施对径流氮素污染的控制初期雨水径流中的氮素污染物主要是以氨氮、硝态氮的形式存在,生物滞留设施主要通过植物吸收、过滤、填料吸附和微生物转化等作用,去除雨水径流中形态各异的氮素污染物。
大量学者通过试验,研究了生物滞留系统去除污染物的有效性,其中,对氨氮和总氮的去除效果稳定,去除率均达到70%,对硝态氮的去除效果并不稳定,去除率最低达到-254%,最高达到75%。
海绵城市中生物滞留设施不同介质层参数对污染物去除效果分析
海绵城市中生物滞留设施不同介质层参数对污染物去除效果分析发布时间:2022-04-10T04:38:05.819Z 来源:《时代建筑》2022年1月上作者:樊晓晨[导读] 为响应各级政府对海绵城市的建设等政策要求,本文针对海绵城市中生物滞留设施各介质层参数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进行分析,旨在提供各介质层的不同参数对污染物去除的效果比较,便于指导后续设计施工。
1.重庆工商职业学院樊晓晨重庆 401520摘要:为响应各级政府对海绵城市的建设等政策要求,本文针对海绵城市中生物滞留设施各介质层参数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进行分析,旨在提供各介质层的不同参数对污染物去除的效果比较,便于指导后续设计施工。
关键词:海绵城市、介质层、参数高速的城市化发展,带来的城市雨水径流面源污染的问题日渐突出。
在地表径流的冲刷下雨水会携带大量污染物进入到收纳水体,引发水体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特性发生变化,成为影响水质的主要因素。
尤其是近年来多地发生连续强降水造成的城市内涝灾害,引起的污水横流,地表侵蚀,水体污染等环境问题,严重制约了水环境质量的改善。
面源污染问题尤其降雨径流污染日益突出,美国环保署已经把城市地表雨水径流污染作为影响江河湖泊水质的第三大污染源[1]。
如上所述,对城市雨水径流污染的控制和防止已经迫在眉睫。
结合重庆地区尤其主城区污染程度相对较高,其污染去除较径流去除更为重要。
生物滞留设施作为海绵城市的重要设施之一,对于削减年径流污染物具有重要作用及意义,因此通过对生物滞留设施不同介质层参数对污染物去除效果进行分析,便于后续指导后续工程设计,具有较高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
1 生物滞留设施简介生物滞留设施指在地势较低的区域,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统蓄渗、净化径流雨水的设施。
生物滞留设施分为简易型生物滞留设施和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按应用位置不同又称作雨水花园、生物滞留带、高位花坛、生态树池等。
图1 生物滞留设施示意图生物滞留设施自上而下一般包括:植物、蓄水层、覆盖层、土壤层、砂层、砾石层等,不同的设置参数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不同。
海绵城市建设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海绵城市建设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1. 引言1.1 海绵城市概念介绍海绵城市是一种新型的城市规划和建设理念,其核心理念是通过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理,将城市变成一个类似海绵的存在,吸收、储存和净化雨水,并最大程度地减轻城市的内涝和水资源过度利用的问题。
海绵城市的概念最早起源于荷兰,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海绵城市的建设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专家学者的关注。
海绵城市通过设计和建设雨水花园、湿地公园、屋顶绿化等绿色基础设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中,注重雨水的资源化利用和生态修复,打破传统城市建设中的“铺砖”和“泛滥”模式,实现城市雨水的“自然化”处理。
海绵城市是一个集水、驻地、记忆、储能、净化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系统城市,旨在通过提高城市的生态容量,增强城市抗灾能力,提高城市的生态性和可持续性。
1.2 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性1. 生态环境改善:海绵城市建设可以有效提高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雨水径流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冲击,保护水土资源,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2. 自然灾害防治:海绵城市建设有助于减缓城市地表径流速度,减少洪涝灾害和城市内涝现象的发生,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
3. 资源节约:海绵城市建设能够有效利用雨水资源,减少城市对外部水资源的依赖,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节约城市的水资源和能源消耗。
4. 城市可持续发展:海绵城市建设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可以促进城市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三方面的协调发展,实现城市的长期可持续发展目标。
海绵城市建设不仅有利于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升城市生活品质,还可以有效应对当前城市面临的水资源压力、自然灾害风险等问题,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之一。
1.3 研究现状概述海绵城市建设是当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旨在通过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在城市中实现有效的雨水管理、城市洪涝和水资源治理的目标。
研究现状显示,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剧,海绵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各国普遍关注和探讨的热点话题。
一种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生物滞留设施系统
专利名称:一种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生物滞留设施系统专利类型:实用新型专利
发明人:王泽
申请号:CN202122246770.2
申请日:20210916
公开号:CN215630345U
公开日:
20220125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生物滞留设施系统,包括收集箱,所述收集箱的一端固定设置有外壳,所述外壳的内侧设有转动结构,所述转动结构包括电机、线轮、钢丝绳、斜杆、圆块和竖杆,所述电机的底部与外壳的内壁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设置有线轮,所述线轮的外壁固定连接有钢丝绳。
该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生物滞留设施系统,通过收集箱、外壳、竖板、套筒、壳体、滤网、转动结构和滑动结构的配合,电机带动线轮转动,线轮对钢丝绳进行收紧,钢丝绳带动斜杆转动,斜杆带动竖杆向上移动,竖杆带动滤网向上移动,进而便于工作人员对滤网进行升高,便于工作人员对滤网上方的杂物进行清理,提高工作效率。
申请人:非常一景(大连)景观设计有限公司
地址:116000 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汇利街69号15层3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大连金锐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代理人:陈方舟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绿化住宅区中海绵城市生物滞留池施工技术研究
绿化住宅区中海绵城市生物滞留池施工技术研究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海绵城市生物滞留池在住宅区绿化中的施工技术。
首先,文章介绍了海绵城市生物滞留池的概念和优势,并研究了住宅区绿化中海绵城市生物滞留池的设计及施工技术。
其次,分析了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合理的解决方案。
最后,文章总结了住宅区绿化中海绵城市生物滞留池施工技术的研究成果,为今后的绿化项目提供参考。
关键词:海绵城市;生物滞留池;住宅区;绿化;施工技术引言: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绿化工程在城市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海绵城市作为一种新型绿色建设理念,它赋予住宅区绿化工程新的可能。
本文旨在探讨海绵城市生物滞留池在住宅区绿化中的施工技术。
一、海绵城市生物滞留池的概念和优势海绵城市生物滞留池(bioretention cells)是一种新型的景观技术,可以有效地改善城市洪水管理。
它是一种结合地表的景观和水处理技术的城市景观,它利用植物和土壤来减少城市雨水的影响,从而减少污水的排放。
海绵城市生物滞留池的概念是指将景观和水处理技术结合在一起,以减少城市雨水的影响。
它是一种被设计成有效处理降雨和污染物的景观技术,它可以改善城市的排水能力,减少污染物的排放,缓解城市洪水的灾害,同时还能为城市提供一个有益的景观。
海绵城市生物滞留池具有许多优势。
首先,它可以有效地减少城市雨水的影响,从而改善城市洪水管理。
这样,它可以有效地减少污染物的排放,缓解城市洪水的灾害。
其次,它可以作为一种景观有效地改善城市的外观,并为城市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
此外,它还可以有效地提高城市的生态质量,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另外,海绵城市生物滞留池还有很多技术优势。
首先,它具有良好的水处理性能,可以有效地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其次,它可以有效地保存和改善地表水的水质,同时还可以改善土壤的质量。
此外,它还能有效地缓解城市洪水的灾害,从而减少洪水造成的损失。
海绵城市建设中生物滞留设施设计探讨
海绵城市建设中生物滞留设施设计探讨摘要:生物滞留设施在我国海绵城市建设中被广泛使用,但在具体应用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
在工程设计中对生物滞留设施概念、设计主要参数,设施运行维护等方面考虑不全面。
在分析介绍生物滞留技术、设计方法、植被选择和运行维护的基础上,给出常见生物滞留设施设计主要过程和需关注的环节,为生物滞留设施的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海绵城市、生物滞留设施生物滞留设施是目前流行的径流管理设施,可通过植被及土壤微生物等的共同作用去除雨水径流中的污染物,实现径流水质及水量的控制。
但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存在部分设计问题,如由于对“生物滞留”的认知不足而导致的设计形式、设施结构及应用场所不合理;调蓄容积设计未充分考虑设施的渗透能力、蓄水层植物的影响、排空时间等因素影响;以及缺乏长期运行维护的考虑等问题。
不同地区由于在水文气象、土壤地下水物质及面源污染特性方面存在差异,生物滞留设施的植物选择、蓄水深度、填料组成构造和深度等设计也存在不同,本文在介绍常见生物滞留设施的过程中,分析探讨设计中需主要关注的环节。
一、常见生物滞留设施的设计1、填料常见生物滞留设施结构层从上到下依次为滞留层、覆盖层、过滤层、过渡层和排水层,其中,滞水层厚度一般为200mm,且滞水层距离周边汇水面保证100mm的超高;覆盖层厚度一般为50mm,敷设材料选用鹅卵石,并在雨水入口处增加消能石,防止冲刷;过滤层厚600mm,;砾石排水层为厚度200mm的5mm~10mm瓜子片,详见图1。
生物滞留系统中填料的组成及配比对系统功能的发挥尤为重要,每个地区土壤类型不同,所选的填料组成及配比也有差异,常见设计中较为推荐使用渗透性能良好、以土壤为基底、含一定有机质的填料混合物。
若对去除特定污染物有相关设计要求可在滤料中添加相关处理填料,如添加碳源有助于提高硝氮去除,添加5%粉煤灰可提高除磷效果等。
此外,填料的组成对渗透速率有直接的影响,美国环保局要求设施渗透速率至少12.7mm/h,必须严格规范填料,确保其满足设计要求。
生物滞留设施在公园绿地海绵化改造中的应用研究
建筑经济CONSTRUCTION ECONOMY第 41 卷第 S1 期2020 年 7 月Vol.41 No.S1Jul. 2020摘要:生态文明新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城市对老旧公园绿地开展了海绵化改造,其中生物滞留设施的应用成为公园解决雨水径流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运用渗、滞、蓄、净等技术,借助生物滞留设施建立削减地表径流、提升雨水渗透能力的双重雨水管理保障机制,完善雨水滞留体系的传输截流、渗透滞留等环节,解决雨水径流等诸多问题,以期创造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
关键词:公园绿地;海绵化改造;生物滞留设施;渗透滞留中图分类号:F40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51X (2020)S1-0360-05DOI :10.14181/ki.1002-851x.2020S1360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Bioretention Facilities in the Sponge Transformation ofPark Green SpaceTAN Xiaolei 1,CHEN Dongtian 1,2,ZHANG Han 1,FU Jingwen 1,ZHANG Yongchao 1(1.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ai ’an 271018,China ;2.Shandong Provincial Research Center of Demonstration Engineering Technologyfor Urban and Rural Landscape ,Tai ’an 271018,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era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more and more cities are carrying out sponge transformation of old park green space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bioretention facilities is becoming one of important measures for parks to solve rainwater runoff. This paper uses infiltration ,detention ,savings ,purification and other technologies to build a dual rainwater management guarantee mechanism that reduces surface runoff and enhances rainwater permeability by using bioretention facilities ,improves the transmission and interception of rainwater detention systems ,infiltration detention and other links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surface runoff and other issues ,which can create a green and sustainable living environment.Keywords :park green space ;sponge transformation ;bioretention facilities ;infiltration detention 1 引 言公园绿地海绵化改造是运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技术解决雨水管理问题,在源头上控制雨水径流,减轻市政管网系统的压力。
基于海绵城市对生物滞留设施的研究
砂填料构成(表 1)。砂层可以收集由种植层
下渗的径流雨水并进行过滤,同时,砂层也起
到防止排水管阻塞和通风透气的作用。
表 1 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砂层组成
厚度 粒径
细砂 50~100mm 0.15~0.25mm
中粒径砂
粗粒径砂
总含量不超过 2%
0.25~1.0mm
1.0~2.0mm
② 砾石层
砾石层是由洁净细砾石(直径 2~5cm)构
成的蓄水排水区,下渗到砾石层的雨水在此短
暂停留后可下渗至原土层或通过穿孔管排出, 其渗透系数一般不低于 12.7cm/h[7]。
2 植物对生物滞留设施的影响
在生物滞留系统中,植物、微生物和填料 共同作用可降解滞留雨水中的污染物质 [8]。其 中,植物在生物滞留系统中不可或缺。第一, 植物的根系在进行生长时对营养元素的摄取 过程可降解、净化雨水径流中夹杂的各类污染 物,起到了保护水环境的作用 [9]; 第二,植物 根系比表面积较大,可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空 间,而且其产生的分泌物也为微生物的生长提 供能源,既有助于植物的吸收也有助于物质的 转化 ; [10] 第三,植物具有改善空气质量和增加 生物多样性等作用 [9];第四,植物也可以起到 环境美化的作用。
生 物 滞 留 技 术 起 源 于 美 国,1990 年 Maryland 使用生物滞留方式管理雨洪 [3],是目 前发达国家最常用的海绵城市运行方式。生物 滞留设施主要通过收集、滞留、下渗、净化、 储存等过程来达到保持和净化雨水的目,因其 处理效果好、成本低廉,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 生物滞留设施的种类
生物滞留设施可分为简易型生物滞留设 施和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两种,根据其应用的 位置不同又可称作生态树池、雨水花园、高位 花坛、生物滞留带等 [4]。
市政道路海绵城市生物滞留带施工浅析
市政道路海绵城市生物滞留带施工浅析摘要: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
国际通用术语LID系统,即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造。
海绵城市建设是构建健康的城市水生态系统,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
生物滞留带作为海绵城市应用最广泛的低影响开发技术之一,在海绵城市市政道路建设中得到了极多的采用。
如何坚持工程措施和生态措施并重,既不影响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也能达到海绵城市的预期生态要求,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市政工程;海绵城市;生物滞留带;施工;引言市政道路里海绵城市生态滞留带一般由道路雨水源头系统、雨水管道系统和内涝防治系统三部分组成。
道路雨水源头控制系统:人非混合道雨水敷设透水铺装,控制人行道径流,经透水铺装净化后渗入软式透水管,最终汇入市政雨水井。
雨水管道系统:设置溢流雨水口,超渗雨水进入溢流检查井,通过雨水管道系统排入下游水体。
内涝防治系统:如果市政道路里内涝存在的雨水量较大,在该处设置多篦雨水口。
1生物滞留带施工工艺及操作要点1.1操作工艺流程施工准备软式透水管路缘石开口生物滞留沟(防渗处理)溢流雨水口绿化种植整个市政道路海绵城市生物滞留带标准横断示意图如下:图1-1 海绵城市道路平面横断面示意图1.2操作要点1.2.1软式透水管施工生物滞留带软式透水管的施工一般是与雨水连接管的施工一起进行,在路基施工的精加工完成后即刻进行软式透水管的预埋,软式透水管位于雨水连接管的下端,纵向软式透水管沿着路基布置,施工完成后采用中粗砂回填夯实,施工示意图及流程图如下:图1.2.1-1 海绵城市道路平面横断面图图1.2.1-2 软式透水管流程图软式透水管的施工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要点:1、严格调整好与路基雨水连接管的位置和高程,如果位置有冲突,则应适度调整。
2、软式透水管设置水洗砾石层,砾石层保证软式透水管顺利串联。
3、软式透水管的回填施工应计算覆土厚度要求,保证覆土厚度大于70CM以上。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下生物滞留设施的研究进展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下生物滞留设施的研究进展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由城市下垫面改变和降水径流引发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作为低影响开发措施之一,生物滞留技术对于消纳、净化降水径流具有重要作用[1-2]。
通过对生物滞留系统去除污染物存在的问题和国内外现在研究的解决方案综合分析。
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生物滞留系统提供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生物滞留设施;雨水污染;雨洪管理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由雨水引发的城市水质恶化、洪涝灾害等问题日益凸显。
一方面,由于城市开发不合理,可渗透地表面积越来越少,由暴雨径流产生的面源污染已成为城市水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
降雨径流中含有悬浮物、耗氧物质、营养物质、有毒物质、油脂类物质等多种污染物,这些污染物随径流流进江河湖泊,造成了水污染[4]。
美国国家环保署把城市降雨径流列为导致全美河流、湖泊污染第三大污染源,城市雨水径流对河流污染的贡献占9%,129种重点污染物中约有50%在城市径流中出现,在一些州,城市径流和其他非农业的面源被列为主导污染源,城市水体BOD年负荷40%-80%来自雨水径流[5]。
我国90%以上城市水体污染严重,很多城市水体有黑臭或水华现象发生,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针对城市径流污染及相应的雨洪管理,传统的末端治理设施占地面积大、建设集中、却无法改善城市环境。
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强降雨引发的城市地表径流强烈波动,使城市洪涝问题面临不断加剧的风险。
目前,城市发展迫切需要可持续性的雨洪管理新策略,低影响开发就是目前国际上城市水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于洪管理新策略[6]。
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简称LID)就是目前国际上城市水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雨洪管理新策略。
LID措施于20世纪90年代发源于美国马里兰州,主要采用分散[7]。
多样。
小型、本地化的技术从源头上储存、渗滤、蒸发以及截留雨水,最大程度地保护开发改造地区水文机制,减少负面环境影响,其主要包括生物滞留、绿色屋顶、可渗透路面铺装等措施,均是通过减少不透水面积、增加雨水渗滤,利用雨水资源实现可持续雨洪管理。
海绵城市建设中生物滞留设施应用的若干问题分析
海绵城市建设中生物滞留设施应用的若干问题分析摘要:近些年来,由于科技与城市的迅速发展,水资源的使用也不断的增加。
虽然我国提倡节约水资源,并在社会中呼吁水资源的节约,但是水资源在某些地区仍十分匮乏。
由此,海绵城市,这一新兴概念在我国近几年被提了出来。
其中生物滞留设施的应用对于海绵城市建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文中对于海绵城市与生物滞留设施的概念进行了阐述,分析在海绵城市建设当中生物滞留设施应用中遇到的问题,再对于问题的解决办法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关键词:海绵城市;生物滞留设施;应用问题;解决办法引言我国城市水资源存在极其匮乏且涉及面广的问题,还有着城市用水需求持续增长,而城市水资源的量是有限的现象,多数城市的当地水资源已接近或达到开发利用的极限,部分城市的地下水已处于超采状态。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伴随着的是排出的污水数量也不断增多,水质发生恶化,水体遭受污染,从而影响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在诸多情况的综合之下,我国在2017年提出了海绵城市的概念,并配套开发了生物滞留设施。
一、海绵城市与生物滞留设施1.海绵城市海绵城市是新一代都市雨水管理概念。
这意味着该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引发的自然灾害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
它也可以被称为“水弹性城市”。
国际术语是“低冲击雨水系统的建设”。
下雨时,它吸水,储水,渗水,净化水。
如有必要,它“释放”储存的水供给人们使用。
2.生物滞留设施生物滞留设施是指通过地形低的地区的植物,土壤和微生物收集和渗透雨水的设施。
生物滞留设施分为简单的生物滞留设施和复杂的生物滞留设施。
根据施工地点的不同,它们也被称为雨水花园,生物保留区,高级花坛、生态树池等等。
二、海绵城市建设当中生物滞留设施应用中遇到的问题1.认知不足,工程设计应用盲目生物滞留设施根据当地城市具体情况的不同分为多种类型。
但是,然而,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生物滞留”的概念往往不明确,意识不清,导致随意规划和盲目应用。
海绵城市视角下生物滞留池在居
海绵城市视角下生物滞留池在居发布时间:2022-09-16T09:12:46.572Z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2022年第10期作者:吴文霞[导读] 生物滞留池是一种全新的分散式水处理设施吴文霞身份证号:33020419920531****摘要:生物滞留池是一种全新的分散式水处理设施,不仅可以改善雨水水质,还可以对城市道路表面的洪峰和径流进行有效的控制。
本文重点针对海绵城市视角下,生物滞留池在居住区景观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海绵城市,生物滞留池,居住区景观引言: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中的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的污染。
2015年,宿迁市被国家三部委确定为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
在大力发展海绵城市的过程中,宿迁市明确提出要在2030年之前,发生降雨时,城市雨水管网标准设计内,路面不应存在明显积水现象;城市内涝防治标准内,不能出现内涝灾害,城市能够正常运转。
为了更好的完成这一目标,必须要加强海绵城市的建设,并将生物滞留池科学合理的应用到居住区景观当中。
一、海绵城市理念在宿迁市应用的原则(一)前期规划海绵城市理念在宿迁市的应用,应当遵循前期规划原则。
即应当将海绵城市的建设要求落实到宿迁市中心城区的各层级规划、各专业规划以及具体建设活动当中。
只有做好前期规划,才能够为后期的建设予以积极的指导和控制。
(二)安全实用海绵城市理念在宿迁市的应用,应当遵循安全实用原则。
即在利用工程手段或者非工程手段进行海绵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应当始终将保护宿迁市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将社会经济的安全稳定发展作为出发点。
任何海绵城市建设措施的实施,都要以消除宿迁市的安全隐患,提高宿迁市的防灾减灾能力,实现宿迁市水安全为目的。
(三)因地制宜海绵城市理念在宿迁市的应用,应当遵循因地制宜原则。
宿迁市有着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和水文地质特点。
再加上与其他城市在降雨规律方面的差异,使得其在水环境保护与内涝防治方面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海绵城市与园林景观】渗透技术:下沉式绿地与生物滞留设施
【海绵城市与园林景观】渗透技术:下沉式绿地与生物滞留设施1.下沉式绿地的概念下沉式绿地是一种高程低于周围路面的公共绿地,也称低势绿地,其理念是利用开放空间承接和贮存雨水,达到减少径流外排的作用。
与植被浅沟的“线状”相比,下沉式绿地主要是“面”,能够承接更多的雨水,而且其内部植物多以本土草本为主。
2.下沉式绿地的适用性下沉式绿地可广泛应用于城市建筑与小区、道路、绿地和广场内。
对于径流污染严重、设施底部渗透面距离季节性最高地下水位或岩石层小于1米及距离建筑物基础小于3米的区域,应采取必要措施避免次生灾害的发生。
3.下沉式绿地的优缺点A.优点减少城市的洪涝灾害,增加土壤水资源量和地下水资源量,减少绿地的浇灌用水;净化污水,避免雨水堆积;减少路面积水,更有效地收集尘土,避免二次扬尘,提高城市空气质量;减少雨水井盖,增加市民安全感。
B.缺点需要派专人定期清理维护并检查设施状况,增加了费用;大雨过后,下沉式公共绿地不能迅速启动为市民服务的功能;对于地下水位高的地区,下沉式绿地会减少一些不耐水植物的生存空间,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发展。
4.下沉式绿地设计与注意事项A.下沉式绿地的实现需要与场地规划设计结合,首先根据城市的地形和排洪标准确定流域控制区域,并提供相应地域的土壤地质资料。
为确保雨水能够进入下沉式绿地内,并保证行人和行车的安全,需合理设计下沉式绿地与周围铺装以及雨水口的竖向衔接方式。
B.在设计过程中,首先,确保地表的坡度坡向下沉式绿地。
其次,路缘石设计高度如果与地表平齐,雨水径流可分散式进入下沉式绿地;如果路缘石高于周围地表,可在路缘石上设置20~60cm宽度的缺口,但在集中入水口需铺设卵石等消能设施。
最后,雨水溢流口可设置在绿地中,也可设置在地表与硬化地表的交界处,雨水口高程应高于下沉式绿地高程且低于地面高程,超过下沉式绿地蓄渗能力的雨水通过溢流口排入雨水管道。
C.为了防止雨水径流对土壤的侵蚀,一般常用的稳固方法包括:放置隔离纺织物料,栽种临时或永久性的植被,以及在裸露的地方添加覆盖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下生物滞留设施的研究进展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由城市下垫面改变和降水径流引发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作为低影响开发措施之一,生物滞留技术对于消纳、净化降水径流具有重要作用[1-2]。
通过对生物滞留系统去除污染物存在的问题和国外现在研究的解决方案综合分析。
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生物滞留系统提供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生物滞留设施;雨水污染;雨洪管理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由雨水引发的城市水质恶化、洪涝灾害等问题日益凸显。
一方面,由于城市开发不合理,可渗透地表面积越来越少,由暴雨径流产生的面源污染已成为城市水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
降雨径流中含有悬浮物、耗氧物质、营养物质、有毒物质、油脂类物质等多种污染物,这些污染物随径流流进江河湖泊,造成了水污染[4]。
美国国家环保署把城市降雨径流列为导致全美河流、湖泊污染第三大污染源,城市雨水径流对河流污染的贡献占9%,129种重点污染物中约有50%在城市径流中出现,在一些州,城市径流和其他非农业的面源被列为主导污染源,城市水体BOD年负荷40%-80%来自雨水径流[5]。
我国90%以上城市水体污染严重,很多城市水体有黑臭或水华现象发生,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针对城市径流污染及相应的雨洪管理,传统的末端治理设施占地面积大、建设集中、却无法改善城市环境。
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强降雨引发的城市地表径流强烈波动,使城市洪涝问题面临不断加剧的风险。
目前,城市发展迫切需要可持续性的雨洪管理新策略,低影响开发就是目前国际上城市水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于洪管理新策略[6]。
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简称LID)就是目前国际上城市水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雨洪管理新策略。
LID措施于20世纪90年代发源于美国马里,主要采用分散[7]。
多样。
小型、本地化的技术从源头上储存、渗滤、蒸发以及截留雨水,最大程度地保护开发改造地区水文机制,减少负面环境影响,其主要包括生物滞留、绿色屋顶、可渗透路面铺装等措施,均是通过减少不透水面积、增加雨水渗滤,利用雨水资源实现可持续雨洪管理。
其中,生物滞留技术目前较流行,其净化水质效果在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得到广泛认同和应用,但在国尚属于新兴领域。
1 生物滞留设施涵生物滞留技术指在地势较低的区域,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统蓄渗、净化径流雨水的技术。
生物滞留设施分为简易型生物滞留设施和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按应用位置不同又称作雨水花园如图1、生物滞留带、高位花坛、生态树池等。
生物滞留系统如图2所示,由表面雨水滞留层、种植土壤覆盖层、植被及种植土层、砂率层和雨水收集等部分组成[8]:(1)表面雨水滞留层在系统表面留有一定低于周边地表标高的空间,用以收集径流雨水以及当径流量大时暂时储存雨水。
(2)种植土壤覆盖层在种植土表层铺树叶、树皮等覆盖物,防止雨水径流对表面土层的直接冲刷,减少水土流失。
还可以使植物根部保持潮湿,为生物生长和分解有机物提供媒介,并过滤污染物。
(3)砂率层在砂率层和种植土层间添加土工布防治土层被侵蚀进入砂率层堵塞渗管。
渗管开孔率不小于2%,砂率层采用黄豆大小的滤料。
图1 雨水花园图2 生物滞留设施典型结构2 生物滞留对水质净化效果2.1对氮的去除效果LucasW C,GreenwayM[10]研究得出生物滞留技术对NH+4 - N的去除效果最好, 去除率大多在70%以上; 分析认为生物滞留系统中硝化反应的发生以及土壤颗粒的吸附作用对氨氮的去除起到了重要作用。
对TN的去除率大多在30%—60%; 对NO-3 - N 的去除效果最不稳定, 去除率为54%-90%。
2.2对SS的去除效果通常情况下, 在沉淀和过滤的作用下, 运行稳定、成熟的生物滞留系统对SS 的去除非常有效。
针对SS的去除率较低或出水负荷高于进水的情况, 在[10-11]中提到可能是填料填充时间较短, 在没有完全稳定的情况下细骨料被冲出造成的。
2.3对磷的去除效果系统中的磷主要通过植物吸收、微生物同化及填料吸附过滤去除, 其中填料起到主要作用。
粘粒含量较高的粘土对磷的吸附效果较好,但粘土含量过高会影响系统的渗透性能。
为了提高生物滞留系统对TP的去除能力,Fletcher[11-12]等发现填料未添加腐殖土时( TP含量为150mg /kg) , 对P的去除率高达86% ~88%, 而添加腐殖土后( TP含量达380 mg /kg )出现了严重的淋洗现象, 这表明添加有机质造成填料中磷本底值过高, 反而使出水水质恶化, 因此应严格控制有机质的添加量。
此外, 粘粒含量较高的粘土对磷的吸附效果较好, 但粘土含量过高会影响系统的渗透性能。
所以要根据当地的降雨量、雨水水质、地势等情况选择合适的填料以及合适的填料比例。
不同地区这些参数不一样。
但是可以通过实验给出情况相似地区的参数值围。
2.4重金属和其他污染物去除对重金属的去除效果:有关资料提到生物滞留系统对Cu、Pb、Zn、Cd等4种金属的去除率都很高, 平均去除率在60% 以上, 绝大部分重金属在填料表层20—25 cm 被去除, 颗粒态金属被过滤截留吸附, 溶解态金属则被吸附或被植物吸收。
有关资料证明提到,在装置底部设置淹没厌氧区及添加碳源的方法对于持续干旱条件下重金属的去除同样有效, 对Cu 的去除率提高了12%, 取得最佳去除效果的淹没厌氧区深度是450 mm 或600 mm。
长期运行的生物滞留系统, 由于表层重金属的富集, 可能会对植物生长构成威胁, 应定期更换表层填料进行维护[13]。
重金属和P一样,除了植物吸收利用,其余的均富集在土壤里面,这样指标不治本,所以植物的选择至关重要,从环境的角度看,植物的选择、种植对N、P、重金属等等污染物的去除是最重要的。
对油脂类与致病菌的去除效果,相关研究[13]表明径流中油脂类污染物主要来自汽油燃烧及润滑油的泄漏,生物滞留系统对油脂类的去除率> 90%, 并指出覆盖层的截留吸附起到了主要作用。
油脂类与SS 较好的相关性是其去除的主要原因。
3 生物滞留系统去除污染物改善措施对TN、NO-3 -去除建议设置淹没厌氧区,由于该系统不具备反硝化发生的条件, 因此对硝态氮的去除效果较差。
Hunt通过在设施底部设置淹没厌氧区, 使生物滞留系统对NO-3 - N的去除率提高至75% (无这种设置时对硝态氮的去除率仅为13% )[14]。
对TP污染物去除效果改善措施:更换填料①Erickson在研究中掺加石英砂、石灰石、钢丝绒等介质以增大吸附面积, 并得出添加2% 的钢丝绒可使系统对TP的去除率保持在80%。
②现在设计中较为推荐使用渗透性能良好、以土壤为基底、含一定有机质的填料混合物。
在美国设计手册中几乎都提到添加20% ~ 30% 的腐殖质(通常为硬木屑、草杆、落叶堆肥等)来调理土壤。
但这会使填料中的有机物含量高达35% ~ 65%, 致使营养物本底值过高而出现强烈的淋洗作用。
目前这个问题已逐渐得到重视, 如阿拉巴马州、康涅狄格州的最新设计手册都规定填料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为1.5% -3%, FAWB[15]规定最多不超过5%。
此此外, 对填料中营养物含量也提出了要求, 如FAWB 规定氮含量< 1 000 mg/kg, 磷含量< 80 mg /kg, 如种植了对磷敏感的植物,则磷含量应小于20mg /kg。
③植物作用:植物的作用非常巨大, 尤其是较为发达的根系可以促进污染物的吸收、吸附, 而且根系可以提供微生物生长附着的载体, 旺盛的微生物活动也可以大大提高对污染物的降解去除。
对于氮和磷, 根系发达与否会产生20% ~ 37% 的去除率差异。
有研究表明, 在长期的高负荷进水后, 未种植植物的系统其去除能力会逐渐衰减甚至完全消失, 而种有植物的系统即使有部分吸附饱和现象发生, 也可以维持较好的除污能力。
通常植物根系需要占有一定的空间后才能发挥效果, 而这也是系统成熟、稳定的标志,FAWB 的研究者认为至少需要7个月的时间。
如果有成熟的植被, 有维护较好的植物根区, 可以大大提高生物滞留系统的除污效能, 因此设计时要选择耐旱、耐涝、根系发达的植物类型, 注意对植物的养护等。
千屈菜是适宜的植物物种:多年生草本,根茎横卧于地下,粗壮;茎直立,多分枝,高30-100厘米,生于河岸、湖畔、溪沟边和潮湿草地。
喜强光,耐寒性强,喜水湿,对土壤要求不严,在深厚、富含腐殖质的土壤上生长更好。
适合潮湿、雨水多的南方地区。
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典型构造示意图4 生物滞留设施设计计算生物滞留设计容:生物滞留池面积、生物滞留池容积、生物滞留池组成构造的设计(植物选择、蓄水深度、填料层设计、排水层设计)。
(1)生物滞留池面积的确定早期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采用可以处理汇水面上1.25cm径流量所需的面积,另一种是用汇水面积与径流系数乘积的5%-7%作为设施面积,这两种方法较为简单。
生物滞留池合理容积的确定在实际操作中一般是确定达到某一可以接受的污染物控制率。
发达国家提出了“水质控制体积”(WQV)[14]式(1)所示的概念,WQV指为了达到控制径流污染、保证水质目标所需处理的雨水的体积。
(1)WQV—水质控制体积,m3;H—设计降雨量,mm;—径流系数;F—汇水面积,hm2;显然,WQV的确定即转化为设计降雨量H的合理确定,而H是一个具有统计学意义且主要取决于当地的降雨条件。
(2)蓄水深度的确定蓄水层深度是影响设施储水能力的主要因素,蓄水层越深,储水能力越强。
早期的设计手册要求设施蓄水深度为150 mm,马里、特拉华州最新设计手册允许300 mm、450 mm 的最大蓄水深度。
蓄水层积水深,积水时间长对植物的选择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易造成蚊蝇滋生。
一般要求积水在24 h 排干,如蓄水层深度增加则要求更高渗透能力;同时蓄水深度增加,不利于植物生长和景观质量。
建议设计时选择最大蓄水深度为150~300 mm,具体深度可根据当地降雨特性、原状土壤渗透性能选定。
在土壤粘粒含量较高、渗透性能较差的地区,建议选取150 mm 作为最大蓄水深度。
(3)填料层设计填料层是雨水花园的主体部分,设施通过填料的物理、化学和其中微生物综合作用削减径流污染。
早期的设计手册推荐用渗透速率较高的砂质土壤作为填料,马里、卡罗莱纳州相继提出50%砂、30%土壤、20%有机质;85%~88%砂、8%~12%粘土和粉砂、3%~5%有机质作为改良填料。
对粘粒含量高的土壤,需要添加大量砂以改善其渗透速率。
土壤掺砂会降低土壤的保水能力,不利于植物生长。
因此,除了向土壤添加砂以外,还应添加锯末、木屑等有机质,提高保水性能,提供适宜植物生长的条件[15]。
填料深度首先要满足植物生长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