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及发育过程。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河流地貌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及发育过程。
2.难点: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及分析方法。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河流地貌相关资料、图片、视频等。
2.学生准备:学习河流地貌的基本知识。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我国著名河流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河流地貌。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河流是如何形成地貌的吗?让我们一起探讨这个问题。
2.理论讲解(1)讲解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地壳运动、气候变化、水流侵蚀、沉积等。
(2)讲解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河流侵蚀、搬运、沉积等。
(3)讲解河流地貌的类型:河谷、河漫滩、三角洲等。
3.案例分析(1)展示长江、黄河等河流地貌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其形成原因及发育过程。
(2)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河流地貌类型,分析其特点及形成原因。
(3)小组分享: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补充发言。
4.实践应用(1)引导学生观察学校周边河流地貌,分析其特点及形成原因。
(2)引导学生关注河流地貌保护,提高环保意识。
五、课后作业1.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河流地貌的知识。
2.结合所学,分析家乡河流地貌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六、教学反思1.进一步加强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充分展开。
3.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及发育过程。
2.难点: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及分析方法。
教学过程补充: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平时看到的河流,它们不仅仅是水流那么简单,它们还能塑造出独特的地貌。
你们知道河流是如何一步步改变地形地貌的吗?生(齐声):不知道,老师能给我们讲解一下吗?师:当然可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河流地貌的发育》。
高考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7篇)
高考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7篇)高考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7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前方等待着我们的是新的机遇和挑战,注重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
高考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篇1)随着盛夏的来临,20__——20__学年度渐行渐远,回首来时路,没有惊喜,多的只是一份坦然,踏踏实实又一年。
一年来,按照学校部署和上级安排,我主要承担了七年级的地理课和兼职学校信息稿的书写以及学校博客反思的审核推荐,每月二七区多彩期刊中心校荐稿筛选上传,二七区教师进修网反思审核编辑,校教研组长和区地理兼职教研员。
一切都需要按部就班,一切都需要行走于惯常之间,也为了保证突出重点,我很自然地这样分割自己的时间,每天到校后重点备课、整理课件、导学案,批阅学生的作业、试卷,梳理待发信息稿件,以不耽误上课为基本点。
晚上回家进行策划信息稿方案,以及完成博客审核等,按要求进行教研策划和材料的搜集编撰。
虽然看起来忙了一点儿,但是有挑战就有拓展的空间,有参与就有学习提升的历练,慢慢多了一些从容,也就多了一些淡然。
不经意间,一年来,每周的课都能按时上完,每周平均三篇的信息稿也能及时上传,间周一次的教科研活动也有效上演,博客审核等工作也及时打点儿,另外也见缝插针参与了学习力课题等报告的完善。
让我真切地体会到一份付出一分收获,只要自己积极去干,不抱怨,忙中偷闲也会感受到快乐多一点。
比如博客中收获博友的关注和祝愿,让自己的成长看得见,再比如专注于教学方案设计的创新性实践,不断追求基于课程标准教学把握学生的兴趣点,课堂导入重在学习目标的唤醒和切入点,注重课堂中学生的体验和学以致用观,分别代表学校进行了课程纲要分享课和复习课,还进行了区观摩课教研,课堂达标中也频现亮点。
特别是在市教育局组织的送课下乡中受到与会教师的认同评点。
《河流地貌的发育》高中地理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高中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河流地貌的定义、形成原因及特点。
2. 使学生掌握河流侵蚀、搬运、沉积等地质作用在河流地貌形成中的作用。
3. 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特点及地质作用。
2. 难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中各地质作用的相互作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及特点。
2. 利用多媒体演示、案例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河流地貌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河流地貌的定义及形成原因。
2. 讲解:详细讲解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特点及地质作用。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河流地貌案例,让学生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讨论河流地貌在实际中的应用。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笔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搜集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河流地貌在实际中的应用。
六、教学内容与步骤:1. 河流侵蚀作用:讲解河流侵蚀作用的原理,通过实例分析侵蚀对河流地貌的影响。
2. 河流搬运作用:介绍河流搬运作用的过程,展示不同地质时期的河流搬运现象。
3. 河流沉积作用:阐述河流沉积作用的机制,分析沉积物在河流地貌形成中的作用。
七、教学内容与步骤:4. 河流地貌类型:介绍常见的河流地貌类型,如河谷、峡谷、三角洲等,并通过图片进行展示。
5. 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分析不同地貌类型的形成过程,解释地貌形成与地质作用的关联。
6. 河流地貌的实际应用:探讨河流地貌在水利工程、土地利用、旅游开发等方面的应用。
八、教学内容与步骤:7. 河流地貌的观察方法:教授学生如何观察和描述河流地貌,提高学生的实地观察能力。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章节一: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河流地貌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激发学生对河流地貌研究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河流地貌的定义和特点。
河流地貌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意义。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让学生思考河流地貌的定义和特点。
通过图片和实例展示,让学生了解河流地貌的多样性。
章节二:河流侵蚀作用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河流侵蚀作用的原理和过程。
掌握河流侵蚀作用对河流地貌形成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河流侵蚀作用的原理和类型。
河流侵蚀作用对河流地貌形成的影响。
2.3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河流侵蚀作用的过程。
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河流侵蚀作用对河流地貌的影响。
章节三:河流沉积作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河流沉积作用的原理和过程。
掌握河流沉积作用对河流地貌形成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河流沉积作用的原理和类型。
河流沉积作用对河流地貌形成的影响。
3.3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河流沉积作用的过程。
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河流沉积作用对河流地貌的影响。
章节四:河流地貌的类型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河流地貌的各类型及其特征。
能够识别不同的河流地貌类型。
4.2 教学内容:河谷、峡谷、三角洲、河漫滩等河流地貌类型的定义和特征。
各类型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和实例。
4.3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和实例展示,让学生了解不同河流地貌类型的特征。
进行实地考察或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
章节五:河流地貌的应用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河流地貌在地理学、环境科学和工程建设等领域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对河流地貌研究的实际意义认识。
5.2 教学内容:河流地貌在地理学研究中的作用,如河流流域规划、水资源管理等方面。
河流地貌在环境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如河流侵蚀、沉积和水质等方面的研究。
5.3 教学方法:结合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河流地貌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精选7篇)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精选7篇〕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精选7篇〕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篇1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
3、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分析^p 法、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沟谷和河谷的演变关系。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p 河流地貌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理解事物是开展的,开展既有内部条件,也有外部条件。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河流的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2.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教学难点河流侵蚀的不同类型。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以山岳地貌为例,学习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在外力作用中,流水是一种最强大而普遍的作用。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板书)。
[教师精讲]师:河流所形成的地貌,是我们在自然界中所见到的最常见的地貌种类之一。
请看下面两幅图片。
(出示图片“三峡地貌”“崇明岛”)师:以上两幅图片都是河流地貌,但它们的成因一样吗?生:成因不同。
三峡是长江切割巫山而形成的,是河流的侵蚀地貌;崇明岛是长江携带的泥沙在河口堆积而成,是河流的堆积地貌。
师:分析^p 得很正确!这两种地貌都是外力作用--流水作用的结果,只不过它们是在不同的条件下形成的地貌,让我们首先来认识河流侵蚀地貌。
(板书)(一)河流侵蚀地貌师:河水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带走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
河流的侵蚀主要有三种类型,由于它们对地表的侵蚀方向不同,因此对河谷形态的影响也不同。
这三种类型是溯侵蚀、下蚀和侧蚀。
(播放录像“虎跳峡”或出示图片)师:同学们一定为虎跳峡汹涌而澎湃的激流所震撼,湍急的河水从高处奔流跌落而下,对河谷的岩石有着强烈的冲刷作用。
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这种侵蚀的最终结果会使河谷怎样开展?这是三种类型中的哪一种?生:(讨论后答复)强大的流水作用会侵蚀岩石,使岩石向着河流的上游方向逐渐消退,这是溯侵蚀。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2篇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精选2篇(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是为高中地理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是河流地貌的发育。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河流地貌的特征、形成的原因以及不同类型河流地貌的特点,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不同地区的河流地貌现象。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河流地貌的基本特征,知道不同类型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和特点;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河流地貌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1. 河流地貌的特征和形成原因;2. 不同类型河流地貌的特点和分布。
教学准备:1. 教学PPT;2. 河流地貌的图片、实物等教具;3. 测评题目。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师生对话引入:教师和学生进行简单的对话,了解学生对河流地貌的了解程度,并讨论一些常见的河流地貌。
2. 导入问题:通过问题导入,如「什么是河流地貌?」「你们听说过哪些有名的河流地貌?」等。
二、知识讲解(20分钟)1. 河流地貌的特征:通过PPT等教具,讲解河流地貌的定义和特征,如河谷、冲淤平衡、气候、地质等。
2. 河流地貌的分类和形成原因:结合具体地理实例,讲解不同类型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和特点,如冲积平原、峡谷、三角洲等。
3. 河流地貌的演变:简要讲解河流地貌的演变过程,重点讲解河流的侵蚀、冲淤平衡和沉积等问题。
三、案例分析和讨论(15分钟)1. 学生小组活动: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具体的河流地貌进行研究和讨论,了解其特点和形成原因,并向全班进行汇报。
2. 全班讨论:组织全班讨论,学生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对其他组的汇报提出补充和互动的问题。
四、巩固与延伸(15分钟)1. 教师巩固: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梳理,强化重点知识点的记忆,解答学生的疑惑。
2. 拓展延伸: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拓展材料或自主学习任务,如阅读一篇相关的地理杂志文章,撰写一份针对某个地理问题的报告等。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材内容分析】本节内容是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一个案例,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河流地貌是外力塑造地表形态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同时可以延伸到其他外力作用。
【教学设计思路】本节内容通过教学过程中各种河流地貌景观图片、模拟实验、视频资料等的多媒体演示,加强直观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观察分析、综合概括能力。
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的结合中,既实现本节的三维目标,又获取一些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流水侵蚀地貌类型,读图分析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说出河谷的演变过程,能够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2)掌握流水堆积地貌类型,读图分析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读各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说明其形成原因及地貌特点。
过程与方法(3)让学生学会搜集、整理与课堂有关的地理资料的能力,同时运用资料说明地理事物的特点或原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归纳能力。
(4)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探究讨论和实验研究,让学生开心地进行自主合作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进一步培养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加强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
重、难点重点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流水侵蚀地貌类型及河谷的演变过程。
2流水堆积地貌类型及形成原因。
难点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河谷的演变过程。
2河流演变过程中凹岸侵蚀和凸岸堆积的分析以及港口的选择。
分析河流堆积地貌形成过程。
[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欣赏有关虎跳峡的影像资料。
师:通过观看以上虎跳峡的影像资料,我们能感受到河流对地表形态具有强烈的塑造作用,会形成多种多样的地貌类型。
依据原因,可分为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
展示【学习目标】:1、以河谷的演变为例,学会分析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过程;2、以冲积平原为例,能够阐明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3.能够通过实验模拟、网络查询、实地勘察等手段辩证分析认识其他外力作用地貌的形成原因。
河流地貌的发育的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河流地貌的概念及其成因。
2. 使学生掌握河流侵蚀、搬运、沉积等作用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
3. 培养学生观察和研究地表形态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内容:1. 河流地貌的概念:河流在侵蚀、搬运、沉积过程中形成的地貌。
2. 河流地貌的成因: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
3. 河流地貌的类型:河谷、峡谷、瀑布、三角洲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河流地貌的概念、成因和类型。
难点:河流侵蚀、搬运、沉积作用在地貌形成中的具体过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展示河流地貌图片和视频资料。
2. 利用模型或实地考察,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
3. 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河流地貌的特点和成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河流地貌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表形态的变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讲解河流地貌的概念:讲解河流地貌的定义,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3. 讲解河流地貌的成因:分别讲解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
4. 展示河流地貌类型:通过图片和模型,介绍河谷、峡谷、瀑布、三角洲等河流地貌类型。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河流地貌的特点和成因,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6.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提出思考题,引导学生课后思考和探究。
7. 作业布置:让学生绘制一幅河流地貌示意图,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准确地描述河流地貌的概念,理解其成因,并能识别不同的河流地貌类型。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运用观察、分析的方法,研究地表形态的变化,并能通过实践活动,如实地考察或模型制作,来加深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理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培养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通过学习河流地貌的形成,认识到自然力量的伟大和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
七、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河流地貌的图片、视频资料和模型。
河流地貌的发育-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掌握河流地貌的形成和发育机理。
3.掌握河流地貌的分类和分布规律。
4.能够分析河流地貌与地球表层变化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河流地貌的形成和发育。
2.河流地貌与地球表层变化之间的关系。
难点1.掌握河流地貌间的分类和分布规律。
2.分析河流地貌与地球表层变化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内容1.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河流地貌的形成和发育机理。
3.河流地貌的分类和分布规律。
4.河流地貌与地球表层变化之间的关系。
方法1.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河流地貌间的分类和分布规律。
2.视频教学:利用视频展示,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和发育机理。
3.讨论式教学:通过讨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河流地貌与地球表层变化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学习内容1.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及其特征;2.河流发育需要的主要条件。
学习方法1.课件讲解2.小组讨论教学步骤1.引入:通过图片展示河流地貌的形态及其分布,引出课题;2.学习内容:–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及其特征;–河流发育需要的主要环境条件;3.学习方法:–课件讲解;–小组讨论;4.拓展:学生查找资料并作报告,介绍全球主要的河流地貌类型。
第二课时:河流地貌的形成和发育机理学习内容1.河流地貌的形成和发育机理;2.河流垂直侵蚀和水平侵蚀的关系。
学习方法1.视频教学2.小组讨论教学步骤1.引入:通过视频展示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引出课题;2.学习内容:–河流地貌的形成和发育机理;–河流垂直侵蚀和水平侵蚀的关系;3.学习方法:–视频教学;–小组讨论。
4.拓展:学生通过制作模型,展示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
第三课时:河流地貌的分类和分布规律学习内容1.河流地貌的分类和分布规律;2.案例分析:代表河流地貌类型的河流及其分布区域。
学习方法1.案例分析2.小组讨论教学步骤1.引入: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不同类型的河流地貌及其分布,引出课题;2.学习内容:–河流地貌的分类和分布规律;–案例分析:代表河流地貌类型的河流及其分布区域。
《河流地貌的发育》高中地理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高中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河流地貌的定义、特点和形成原因。
2. 使学生掌握河流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在河流地貌形成中的作用。
3. 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河流地貌的类型、形成原因和发育过程。
2. 难点:河流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在河流地貌形成中的具体过程和机制。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河流地貌图片和视频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我国典型河流地貌为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其形成过程。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1. 河流地貌的定义与特点2. 河流侵蚀作用及其对河流地貌的影响3. 河流搬运作用及其对河流地貌的影响4. 河流沉积作用及其对河流地貌的影响5. 我国典型河流地貌案例分析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河流地貌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河流地貌的定义和特点。
2. 讲解河流地貌的定义与特点:阐述河流地貌的概念、形成原因和主要类型。
3. 分析河流侵蚀作用:讲解河流侵蚀作用的原因和过程,通过实例展示侵蚀作用对河流地貌的影响。
4. 分析河流搬运作用:讲解河流搬运作用的原因和过程,通过实例展示搬运作用对河流地貌的影响。
5. 分析河流沉积作用:讲解河流沉积作用的原因和过程,通过实例展示沉积作用对河流地貌的影响。
6. 案例分析:以我国典型河流地貌为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其形成过程。
7.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实例,讨论河流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在河流地貌形成中的具体表现。
8. 总结与反思: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河流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10. 课后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评价方法:采用课堂问答、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多种形式进行评价。
2. 评价内容:a. 学生对河流地貌的定义、特点和形成原因的理解程度。
b. 学生对河流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在河流地貌形成中的作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教案: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目标:1.了解河流地貌的定义及其发育过程;2.认识不同类型的河流地貌特征;3.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及其对环境的影响;4.培养学生对地貌变化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河流地貌的定义及其发育过程;2.不同类型的河流地貌特征。
教学难点:1.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及其对环境的影响;2.培养学生对地貌变化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结合实践,讲解与讨论相结合。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设备,示意图,地貌变化实例照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以例子引入,例如黄河、长江等著名的河流地貌,让学生能够理解什么是河流地貌。
2.思考问题:河流地貌是如何形成的?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法观察和分析河流地貌?二、讲授(30分钟)1.定义河流地貌,介绍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河流地貌是由河流运动和侵蚀作用所造成的地表形态,其发育经历了剥蚀、运移和沉积三个阶段。
2.讲解不同类型的河流地貌特征:a.冲沟地貌:泛滥面积小,流速快,谷底狭窄,侵蚀作用明显。
b.斜坡地貌:泛滥面积小,流速快,谷底较宽。
c.平原地貌:泛滥面积大,流速慢,谷底宽阔,沉积作用显著。
d.三角洲地貌:河流入海后,由于流速减慢而沉积形成的三角洲地形,形状呈三角形。
3.探讨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及其对环境的影响:a.形成原因:河流地貌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河流的长期剥蚀和侵蚀作用,以及河流的沉积作用。
b.对环境的影响:河流地貌的形成对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造成流域内的水文循环,对人类经济和生活产生影响。
三、实践探究(40分钟)1.观察河流地貌的实例照片,分析河流地貌的类型和形成原因。
2.到附近的河流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并记录河流的地貌特征。
四、总结(10分钟)1.学生进行总结发言,回答以下问题:河流地貌的定义是什么?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有哪些阶段?不同类型的河流地貌有哪些特征?河流地貌形成的原因是什么?2.教师总结并强调河流地貌对环境的影响。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优秀教案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掌握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和影响因素。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河流地貌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河流地貌的分类和发育过程。
2.难点:河流地貌的发育机制及影响因素。
三、教学准备1.教材: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章节。
2.教具:地形图、河流地貌模型、PPT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利用PPT展示我国著名河流(如长江、黄河)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河流地貌特点。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所了解的河流地貌,激发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解1.讲解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1)展示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河流地貌的空间分布。
(2)讲解河流地貌的分类,如河流阶地、河流三角洲、河流冲积扇等。
2.讲解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
(1)利用河流地貌模型,演示河流侵蚀、搬运、堆积等过程。
(2)分析河流地貌发育的不同阶段,如初期侵蚀阶段、中期拓宽阶段、晚期堆积阶段等。
3.讲解河流地貌的影响因素。
(1)分析气候、地形、植被等自然因素对河流地貌的影响。
(2)讲解人为因素,如水利工程、土地利用等对河流地貌的影响。
(三)案例分析1.以某地河流地貌为例,分析其成因及特点。
2.学生分组讨论,结合所学知识,提出对该地区河流地貌的保护和利用建议。
(四)课堂小结2.强调河流地貌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认识。
(五)课后作业1.结合所学内容,绘制某地河流地貌示意图。
2.分析家乡河流地貌的特点,探讨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河流资源。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演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对河流地貌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
但课堂时间有限,部分内容可能未能充分展开,需在课后加强辅导。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补充教师:“同学们,请大家观察这张地形图,你能找出几种不同的河流地貌类型?”学生:“这里有一个河流三角洲,那里有一个河流阶地。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说出河流地貌的成因;2.理解河流地貌特征及演变过程;3.辨认河流的凹岸和凸岸;4.认识河流地貌的基本类型;5.说出河流为聚落分布提供的有利条件和产生的不利影响;6.掌握河流对聚落分布产生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结合实例,分析外力作用对河流地貌形成的影响;2.通过图片了解河流侵蚀地貌的三种形式;3.结合图片分析河流地貌的形成和地貌特点;4.通过图片认识河流对聚落产生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地理,学会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地貌,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和生活联系密切;2.通过看黄河三角洲不同年份的图片,结合课本中的资料,引导同学们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意识.【教学重点】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河谷的演变过程;3.流水堆积地貌的类型及其形成原因;4.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教学难点】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河谷的演变过程;2.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原理.【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上节课中,我们以山岳地貌为例,学习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我们知道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包括内力和外力,那么,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有什么影响呢?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一下河流地貌及其对聚落分布产生的影响。
板书: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介绍:下面先请同学们欣赏几张图片,这是位于长江上游虎跳峡,这个是长江下游的一张图片,它们都是河流地貌,所以,河流地貌是自然界最常见的地貌,按照地貌成因可以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首先我们先学习一下河流侵蚀地貌。
板书:一、河流地貌(一)河流侵蚀地貌播放幻灯片并介绍:要学习河流侵蚀地貌,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河流侵蚀地貌,河流侵蚀地貌是怎么形成的,首先,看第一点什么是河流侵蚀地貌.从概念上来理解的话,它指的是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掀起和破坏地表物质,这样的话,所形成的地貌咱们称它为河流侵蚀地貌.板书:1.形成播放幻灯片并介绍:那么,河流在流动的过程中是通过什么方式破坏地表物质的呢?接下来咱们学习一下流水侵蚀作用的形式,现在大家通过这张图片可以看出流水侵蚀方式主要有溯源侵蚀、下蚀、侧蚀。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及其发展过程;2.掌握河流地貌的基本特征;3.了解河流地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教学重点:1.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2.掌握河流地貌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1.掌握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2.了解河流地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教学准备:教师:PPT、河流地貌示意图;学生:笔记本、教材。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新课(10分钟)教师播放一段关于河流地貌的视频,引起学生对河流地貌的兴趣,并提问:“你们在生活中看到过哪些河流?有没有观察到河流的形状、大小、流速等差异?”引导学生回顾对河流的初步认识。
第二步:讲授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2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包括降雨、地势、岩石的差异、植被覆盖等因素。
并且结合实例讲解,如冲积平原、峡谷、三角洲等。
第三步:探究河流地貌的基本特征(30分钟)教师根据教材,展示不同形态的河流地貌示意图,包括由上游到下游依次为峡谷、河谷、冲积平原和三角洲等。
学生根据示意图和教材内容,讨论并总结不同河流地貌的基本特征。
第四步:分组讨论河流地貌发育过程(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河流地貌形态进行深入研究。
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讨论和总结该河流地貌形成的过程,并利用PPT或海报等形式呈现给全班。
第五步:讨论河流地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20分钟)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讨论和总结河流地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包括供水、发电、运输、农业发展等方面,以及可能带来的自然灾害。
第六步: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10分钟)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小结,并强调河流地貌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查找一个实际案例,了解该案例中河流地貌对当地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并写一篇综述报告。
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不同形态的河流地貌;2.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者地理学者来校进行专题讲座,深入了解河流地貌的相关知识。
3.请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查找河流地貌形成的经典案例,并做出报告。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河流地貌的概念和特点。
2. 激发学生对河流地貌学习的兴趣。
教学内容:1. 河流地貌的定义。
2. 河流地貌的特点。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猜测这是什么地貌,引导学生思考河流地貌的概念。
2. 讲解河流地貌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作业:1.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河流地貌特点,并在下节课上分享。
第二章:河流的侵蚀作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河流侵蚀作用的概念和类型。
2. 使学生掌握河流侵蚀作用对地貌形成的影响。
教学内容:1. 河流侵蚀作用的定义。
2. 河流侵蚀作用的类型。
3. 河流侵蚀作用对地貌形成的影响。
教学活动:1. 通过图片和实例,讲解河流侵蚀作用的定义和类型。
2. 分析河流侵蚀作用对地貌形成的影响,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作业:1.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河流侵蚀作用情况,并在下节课上分享。
第三章:河流的搬运作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河流搬运作用的概念和类型。
2. 使学生掌握河流搬运作用对地貌形成的影响。
教学内容:1. 河流搬运作用的定义。
2. 河流搬运作用的类型。
3. 河流搬运作用对地貌形成的影响。
教学活动:1. 通过图片和实例,讲解河流搬运作用的定义和类型。
2. 分析河流搬运作用对地貌形成的影响,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作业:1.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河流搬运作用情况,并在下节课上分享。
第四章:河流的沉积作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河流沉积作用的概念和类型。
2. 使学生掌握河流沉积作用对地貌形成的影响。
教学内容:1. 河流沉积作用的定义。
2. 河流沉积作用的类型。
3. 河流沉积作用对地貌形成的影响。
教学活动:1. 通过图片和实例,讲解河流沉积作用的定义和类型。
2. 分析河流沉积作用对地貌形成的影响,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作业:1.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河流沉积作用情况,并在下节课上分享。
河流地貌的发育的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河流地貌的定义及其发育过程;(2)掌握河流侵蚀、搬运、沉积作用的基本原理;(3)能够分析不同河流地貌的特点及成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河流地貌图片,提高观察和分析能力;(2)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模拟河流地貌发育过程;(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合作与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2)认识河流地貌在人类生活和地理环境中的重要性;(3)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1. 河流地貌的定义及发育过程(1)介绍河流地貌的概念;(2)讲解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包括侵蚀、搬运、沉积三个阶段。
2. 河流侵蚀作用(1)侵蚀作用类型:机械侵蚀、化学侵蚀;(2)侵蚀作用的影响因素:水动力、岩石性质、地形坡度等。
3. 河流搬运作用(1)搬运作用的原理:侵蚀产物的悬浮与搬运;(2)搬运作用的影响因素:水动力、沉积物性质、河流坡度等。
4. 河流沉积作用(1)沉积作用的原理:侵蚀产物在河流中的沉积;(2)沉积作用的影响因素:水动力、沉积物性质、河流坡度等。
5. 不同河流地貌的特点及成因(1)河谷:V形谷、宽浅谷;(2)峡谷:深切峡谷、斜坡峡谷;(3)河漫滩:平原河漫滩、山前河漫滩;(4)三角洲:河口三角洲、水下三角洲。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河流地貌的定义、发育过程及侵蚀、搬运、沉积作用的基本原理;2. 案例分析法:分析不同河流地貌的特点及成因;3. 观察法:观察河流地貌图片,提高观察和分析能力;4. 模拟实验法: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模拟河流地貌发育过程;5. 小组讨论法: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合作与交流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PPT、河流地貌图片、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等;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小组合作学习资料等。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河流地貌定义、发育过程及侵蚀、搬运、沉积作用的理解;2.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合作交流等;3. 模拟实验:评价学生在模拟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课方案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大全一教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1)认识流水侵害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害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认识流水聚积地貌的形成,掌握冲积平原的三个构成部分及形成过程。
2.过程与方法(1)依据资料,能够剖析不一样河段河流侵害作用的差别。
(2)阅读河流聚积地貌表示图,能够剖析冲积平原各部分的成因及地貌特色。
教课重难点【教课要点】1.流水侵害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流水聚积地貌的形成。
【教课难点】1.流水侵害地貌的形成原理。
2.河流演变过程中凹岸侵害和凸岸聚积的剖析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洪 ( 冲) 积扇与三角洲的形成过程和差别。
教课工具多媒体设施教课过程教课过程设计导入设计风水学在中国文化中是一门积厚流光的学识。
其目的是教育公众,在河山大地之间,精选一处适合人类生计的环境,并利用此环境,踊跃奋斗,努力不懈,从而使长居此地的人们健康、安全又兴盛成功。
固然经过时间演化,有迷信成分,但里面却包括着中国古代朴实地理学的思想。
比方,殷商时代的居住风水──“攻位于汭” ( 汭:河水内湾环绕处,为凸岸 ) 就包含着丰富的科学道理,也表现了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
一、河流侵害地貌与聚积地貌( 一) 河流侵害地1.溯源侵害及其形成地貌学生活动:辨别图中所显示的河流的侵害方式并说出判断依据。
教师活动:联合图片解说溯源侵害。
甲河源泉处遇到流水侵害的作用,基岩坍塌,河流的长度被延长。
经过长久发展,甲河的源泉不断向乙河处挪动,最后与之交流。
可见,经过溯源侵害作用,河流向源泉部分延长,河谷加长。
承转:那么,图中显示的甲河的河谷形态还有什么变化呢 ? 图中甲河谷不只变长了,还变宽了、变深了 ! 指引学生剖析致使这类变化的外力作用是什么 ?2.下蚀、侧蚀及其形成地貌师生共同总结河流侵害地貌的种类及其侵害方式,同时联合幻灯片让学生认识“ V 形谷”过渡: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河流也不是一天形成的。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和发育过程,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引导学生认识河流地貌的特点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1. 描述河流地貌的概念;2. 简述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3. 说出河流地貌的主要特点。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观察法、讨论法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第二章: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2.1 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本节介绍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包括河流的侵蚀、搬运、沉积等作用。
2.2 河流侵蚀作用讲解河流侵蚀作用的概念、原因及侵蚀类型,引导学生观察河流侵蚀地貌实例。
2.3 河流搬运作用介绍河流搬运作用的概念、原因及搬运类型,引导学生观察河流搬运地貌实例。
2.4 河流沉积作用讲解河流沉积作用的概念、原因及沉积类型,引导学生观察河流沉积地貌实例。
第三章:河流地貌的主要特点3.1 河流地貌的类型介绍河流地貌的主要类型,如峡谷、河谷、冲积扇、三角洲等,并引导学生观察实例。
3.2 河流地貌的形成条件讲解河流地貌形成的地质、气候、水文等条件,分析不同条件下河流地貌的形成特点。
3.3 河流地貌的影响因素探讨河流地貌发育的影响因素,如地形、气候、植被、人类活动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因素如何影响河流地貌的形成。
第四章:河流地貌与人类生活4.1 河流地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分析河流地貌对人类生活的积极作用,如提供水资源、交通通道、土地资源等,以及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如洪水、泥石流等。
4.2 人类活动与河流地貌的关系探讨人类活动如何影响河流地貌的发育,如水利工程、土地利用变化等,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与河流地貌的相互影响。
4.3 河流地貌的保育与利用介绍河流地貌的保育与利用方法,如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旅游开发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保护河流地貌的合理利用这些资源。
第五章:案例分析5.1 案例一:长江三峡地貌形成原因及特点分析长江三峡地貌的形成原因,引导学生观察三峡地貌的特点,讨论三峡地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河流地貌的定义及其形成原因。
2. 使学生掌握河流侵蚀、搬运、沉积等地质作用的基本概念。
3. 培养学生观察和研究河流地貌的能力,提高其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河流地貌的定义及分类2. 河流侵蚀作用及其特点3. 河流搬运作用及其特点4. 河流沉积作用及其特点5. 河流地貌的实际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河流地貌的定义、形成原因及分类;河流侵蚀、搬运、沉积作用的原理及特点。
2. 教学难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中各种地质作用的相互作用及实际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展示各种河流地貌图片和实例。
2. 利用模型或实物进行演示,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课外调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 采用问题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及作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张河流地貌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河流地貌的定义及形成原因。
2. 讲解河流地貌的定义及分类:介绍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讲解不同类型的河流地貌及其特点。
3. 讲解河流侵蚀作用:阐述河流侵蚀的原理、特点及其实际应用。
4. 讲解河流搬运作用:阐述河流搬运的原理、特点及其实际应用。
5. 讲解河流沉积作用:阐述河流沉积的原理、特点及其实际应用。
6.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典型的河流地貌实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
7.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理解和看法。
8. 课外调查:布置课外调查任务,让学生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观察和研究河流地貌。
9. 总结与评价: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10.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有关河流地貌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河流地貌定义、分类和地质作用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掌握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一个案例,是前面理论知识的具体应用,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河流地貌是外力塑造地表形态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同时可以延伸到其他外力作用。
在研读课标的基础上,比较四个版本的相关内容,可以结合课本案例和乡土案例,以达到学生学习到身边的地理,化抽象为具体,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等。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通过教学过程中各种河流地貌景观图片的多媒体演示,加强直观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观察分析、综合概括能力。
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总之,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的结合中,既实现本节的三维目标,又获取一些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流水侵蚀地貌类型,读图分析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说出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能够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2)掌握流水堆积地貌类型,读图分析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读各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说明其形成原因及地貌特点。
过程与方法
(3)让学生学会搜集、整理与课堂有关的地理资料的能力,同时运用资料说明地理事物的特点或原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归纳能力。
(4) 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探究讨论和实验研究,让学生开心地进行自主合作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 进一步培养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加强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
教法与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动画演示法、问题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等。
重、难点
重点
1 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流水侵蚀地貌类型及河谷的演变过程。
2 流水堆积地貌类型及形成原因。
难点
1 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河谷的演变过程。
2 河流演变过程中凹岸侵蚀和凸岸堆积的分析以及码头的选择。
分析河流堆积地貌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现在请大家判断下面那个图片分别属于河流侵蚀还是堆积地貌?多媒体图片展示,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说清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的概念。
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掀起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
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会沉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
后导入正题。
展示【学习目标】: 1、以河流地貌为例,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认识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自查自纠(5分钟)针对课前预习学案,教师多媒体展示预习学案答案,让学生自己发现本节课存在的疑问点,并对学生提出要求(认真独立,记忆基
础,对照答案,改正错误,标注疑难,准备探究)
[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一] 合作探究一
阅读课本图4、17三幅图,思考相关问题
教师提出要求:1、先自主思考,然后小组合作探究
2、小组探究时组内成员应该共同参与,说出自己的观点
3、小组合作探究时应全体起立,相互讨论
4、小组合作探究后要达成共识
请学生看书P77页,以小组长为中心,自由讨论,然后提问。
教师要注意收集学生的信息(尤其错误信息)以备总结时点评纠正。
[多媒体展示] 讨论内容:阅读课本图4、17三幅图,思考相关问题
1、河流侵蚀有三种主要的形式,思考其对地貌的影响有哪些?
2、河谷是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它是由沟谷发育而来的。
河谷发育和演变过程中,经历了哪些主要的外力作用?(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示点评]教师提出要求:1、小组成员回答问题时要脱离课本
2、小组成员的回答应代表本组的观点
3、小组展示时,其他同学应认真倾听
4、小组展示完后,其他小组可起立点评(问题存在分歧的时候) 小组轮流展示完毕后,小组互评,后 师生共同完成下表。
3、[知识拓展]多媒体展示:思考A 、B 两点哪个地方建货运码头更合适? 并说明理由。
学生抢答展示。
4、【重点点拨】河谷形成过程的动画演示并在黑板上画河谷剖面图加以说明。
溯源侵蚀 下蚀
侧蚀
概念
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 垂直于地面的侵蚀 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 对河流的影
响 不断向源头方
向伸长 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
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横向发展。
特别强调 伸长..
加深..
展宽..
沟谷
沟谷流水 沟谷
加深延长
1 形河谷
出现河湾
2
初期 河谷
成熟期
形河谷
3
5、[重点提示]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初期:形成“V”字形峡谷。
形成期: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出现连续的河湾。
成熟期:形成槽形河谷。
6、[知识拓展] 多媒体展示:思考A、B两点哪个地方建货运码头更合适?
7、[知识链接]
(1)怎样理解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河流流经弯道时,水质点作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
在离心力的影响下,表层水流趋向凹岸,而底部的水流在压力的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的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
(2)河漫滩是怎样形成的?
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河流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
河流往往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
堆积体不断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见下图)。
8、[学生回答,教师画板图说明总结]:建设货运码头要考虑到多种因素,但重点考虑的是码头建设是否有被淤塞的危险,根据凸岸和凹岸的流速情况,凸岸由于流速慢而易被淤塞,河床底部不断堆积,逐渐形成河漫滩和河漫滩平原,不宜建码头;凹岸由于水流流速急,河床受流水侵蚀不断加宽加深,宜建码头。
[承转过渡]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河流侵蚀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那么,河流堆积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又如何呢?
[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二]
1.请学生看书P78、79页,以小组长为中心,自由讨论,然后提问。
首先各组互相点号提问解答,其次自由互问。
教师要注意收集学生的信息(尤其错误信息)以备总结时点评纠正。
2.[多媒体展示] 讨论内容:
阅读课本图4、18思考:
(1)、结合成因分析洪积-冲积平原和河漫滩平原以及三角洲的地貌特点是什么?请填写下表
组成部分地貌特点
洪积—冲积
平原
河漫滩平原
三角洲平原
(2)、黄河三角洲的发育受哪些因素影响?为什么黄河三角洲能以较快的速度向
海洋推进?
3、小组互相展示点评后,教师[多媒体展示] 师生共同完成表格
4.[重点提示] 关键字(下面带点加粗的字)
洪积扇或冲积扇成因:
季节性的洪水或河流在山区流动时,流出山谷口
...,地势陡降趋于平缓
......——水
流速度降低
..在山谷的出口,形..——搬运能力减弱
..——山谷带来的大量泥沙就堆积
成洪积扇或冲积扇,多个就形成洪积扇—冲积扇平原。
河漫滩平原成因:
一般在中下游
..
..形成水下堆积体——水下
..,在凸岸堆积
...地区,在河流凹岸侵蚀
堆积体
...面积扩大,枯水期露出水面,洪水期淹没即称为河漫滩。
河漫滩改道、废弃——多个就连接形成河漫滩平原
河口三角洲平原成因:
在河流入海口
..形成三角洲
..——泥沙堆积
...处,水下坡度平缓
..——水流速度减慢
——多个连接形成三角洲平原
【第2个思考题思路点拨】:三角洲的发育,主要取决于河口地区水流变化的基本规律,因此,河流的含沙量、海洋潮流作用、口外海滨地区地势等因素,都在不同程度的深刻影响着三角洲的发育
5、小结.[课堂提问] 判断下面四幅素描图,哪幅是山区河流的冲积扇?哪幅是长江三峡?哪幅是长江的荆江河段?哪幅是河口三角洲?
6.[学生回答,教师点评总结]
A图是长江的荆江河段,B图是山区河流的冲积扇,
C图是河口三角洲,D图是长江三峡。
[过渡]最后欣赏师生野外考察的图片与视频,并请组长加以描述。
[学习小结]形式:要求学生自己建构知识体系,每位同学为本节课做一思维导图。
[知识链接] 哪些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有较强的吸引力?原因是什么?河流地貌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堆积地貌中的洪积扇、冲积扇、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因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对聚落均有很强的吸引力,因而高原地区的聚落多呈带状分布在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山区的聚落主要分布在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上,平原是聚落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
教学反思本节教学设计的最大亮点:能够结合课本及其自然地理案例如瀑布的形成,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地位小结采用习题和用思维导图构建知识体系的方式,充分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
不足之处在于没有设计实际模拟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如果有所设计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