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梁武帝谈三世因果

合集下载

梁武帝佛缘探究

梁武帝佛缘探究


佛教戒律规定 , 正式佛教徒 , 一般中午过后不得进食 。
— 1 2 2 —
, 这说明梁武帝即位后 , 道教也受到他的青睐 。 后来他虽然 “ 舍道归佛 ” 但对道教仍旧十分崇信。梁武帝常常为臣下讲解 《 、 《 。 尽管梁武帝在诏书里说 : 老子 》 庄子 》 天地之间只有佛教是正道 , 其他的都是邪道。但他又、 道、 佛三家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 只不过 “ 儒” 和“ 道” 不是梁武帝认为最合适的统治工具, 所以就 邪道 ” 一类中去了 。 而是佛学在中国本土的发展特点恰好迎合 了 梁 武 帝 的 各 方 面 需 要 。 梁 武 帝 的 佛 教 其 实 是 掺 杂 被归集到 “ 了大量以功利主义为核心的儒家教义的佛教 。 他的佛学以讨论 “ 善恶 ” 为根本特色 , 又以“ 忠孝” 为“ 善恶” 之枢纽, 说到底还是 是“ 洋为中用 ” 的模式 。 出于统治的需要 , 加之梁武帝对佛教的喜爱 , 公开 “ 弃道从佛 ” 自然就不难理解了 。 以儒学为本 ,
一、 梁武帝弃道归佛
梁武帝早年其实信奉道教 , 仍然以信道教为本 。 登皇帝位不久 , 梁武帝便正式宣 布 弃 道 归 佛 , 于天监三年 3 9 岁即帝位时 , ( 。 四月八日 , 公元 5 正式下诏舍事道法 , 皈依佛教 , 其诏书中说 : 0 4年) 弟子萧衍经值迷荒 , 耽事老子 , 历叶相承 , 染此邪法 ; 现习因善发 , 弃迷知返 , 舍事道法 , 归凭正觉 ; 并愿广弘经教 , 使正觉之教大行天下 。 诏书颁布后 , 梁武帝亲率僧俗二万多人 , 发愿信奉佛教 , 并要求王公贵族 乃 至 平 民 百 姓 都 信 仰 佛 教 , 足见他弃道归佛决心 , 之大 。 梁武帝这一举动 , 其实也在事实上钦定了佛教为当朝国教 。 于天监十八年 ( 公元 5 梁武帝受菩萨戒 。 此后 , 时人 1 9年) 梁武帝受戒后 , 严格遵守佛教 戒 律 : 日一 蔬 食, 过 中 不 食 ①; 又 罗 绮 不 缘, 布 被 莞 席; 所 居 寝 宫, 即称梁武帝为皇帝菩萨 。 据传 , 不足一丈见方 , 甚是简陋 。 不喝酒 , 不听音乐 , 除非是祭祀宗庙 , 梁武帝不 举 行 任 何 餐 宴 , 坚决禁断酒肉, 俨然把自己变成了一 个苦行僧 , 这与中国历史上多数帝王荒淫无耻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 梁武帝弃道崇佛 , 并不是灭道崇佛 。 实际上他是儒学 、 道学 、 佛学 、 玄学并举 。《 隋书 · 经籍志 · 道教部 》 就曾有记载 : “ ” 武帝弱年好事 , 先受道法 。 及即位 , 独自上章 。 朝士受道者众 。 三吴及海边之际 , 信之逾甚 。

三世因果

三世因果

袁了凡,明朝人,少年时被云南孔先生用《皇极数》推算一生运程:功名止于贡生,某年任知县,历时三年半,寿五十三,无子嗣。赶考名次、所得廪米数目都一一预示。
此后二十余年间,赶考名次、所得廪米等一一印证,袁先生因而确信:命由前定,妄想追求徒劳无益。
一次,袁先生偶然拜访南京栖霞山云谷禅师,与其对坐三天三夜。闻禅师开示,方知命由心造、可由心转,因果可以改变,未来可以把握。从此振作,发心改过,随缘济世,广积阴德。孔先生的预言也从此不灵:进士及弟,官居高位,子孙兴旺,寿过六十九而犹康健。
心识不但给物质身体赋予了感情色彩,还不断地以心力执著着身体,维持着生命体的独特形态与结构。心识是真正的生命之源,生命体要依赖它的活动而成立。
生命从心识而来。当细胞离散、身体坏灭的时候,生命力却仍然存在,因为心识不会随身体的散灭而消失。
不仅如此,构成身体的物质同样也没有亡失,从败坏的身体解放出来的物质,能以全新的组合形式营造出新的物体。
富贵者从布施中来。
贫穷者从悭贪中来。
长寿者从慈悲中来。
短命者从杀生中来。
……
业因果报的法则是不可避免、真实不虚的。我们只需回顾自己的生活,就能看清行为的后果:当我们恼怒或伤害别人时,就会留下痛苦的记忆和自我厌恶的阴影,这些记忆和阴影当下就成为业报的一部分,而且,将来某一天,我们必然会经验到自己的行为对别人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在别人心中所生起的感觉,一切都将反弹到自己身上。
那头凶牛就是老妇人的后世,而同日被牛触死的三个人就是欺负老妇人的那三个商人。
(四)业果可转
我们常说的"命运",实际上就是业因果报。
我们的身体本来就是一种果报,所以叫"报身"。相貌的美丑、寿命的长短、前途的好坏等属于正报;物质生活的优劣、亲属的尊卑等属于依报,这些都是我们过去所种业因的显现,并不是外来的,全是自作自受。

梁武帝三世因果

梁武帝三世因果

梁武帝三世因果中国上古时期就有因果思想,但是更多的注重道德层面对自己今生的影响以及对子孙的影响。

比如《易经》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东汉以后,佛教三世因果思想传入,将我们传统的因果思想包容其中了。

后世流传了很多因果循环的故事,下面一则关于梁武帝的分享给大家,对于真假虚实,权当做故事罢。

昔日有一座寺院,主持僧二人,遂分为东西两房、东房主持僧法堂前,有一蚯蚓,早晚听经天性最灵,每至五更时分,蚯蚓便鸣,主持僧就叫诸徒弟起来,参佛诵经文,时刻极定无失。

西房主持僧见东房师兄,每日五更早起来,参佛课诵经文,遂叫诸徒弟严责骂曰:「尔众人何不看东房师兄弟,修行甚谨慎,五更早就起来参佛诵经尔等如此懒惰贪眠,非是修行之人。

」忽一日,西房有一徒弟,就去问东房徒弟曰:「师兄,尔众人如此精神,每五更早,因何知醒起来,此是何也?我等贪眠睡到天明,尚不知醒。

东房徒弟答曰:「我个个亦是贪眠好睡,因为我师傅法堂前,有一蚯蚓,每至五更时分便鸣,我师傅若听到蚯蚓鸣,就叫起众人参佛诵经,因此时刻极准无有失误。

」西房的徒弟闻此言,暗恨蚯蚓而回。

有一日,西房师傅出去,其徒就烧一锅热汤捧出来,看见东房师徒不在寺,遂将热汤灌落蚯蚓穴中,蚯蚓即被烫死。

次日天明,东房住持僧,无听蚯蚓鸣,就叫徒弟起来觅寻,徒弟看见蚯蚓即死,就禀知师傅,师傅出来看见,就与他超度。

蚯蚓蒙受师傅超度,后得转人身,出世为樵子,每日卖柴生活。

西房徒弟犯杀生戒,福气消尽,坠落出世为猴,其灵性最精好供佛,其樵子亦是行善好供佛,樵子每日登山砍柴,一日来到山中,看见有一座破庙,樵子就入庙内,见此庙半坏,有三尊佛像,头顶厝瓦破坏露天,樵子恐三尊佛像,受雨露湿坏,即时回家买三顶大笠,来遮盖佛像。

一日,正欲登山砍柴,来到溪边,看见有七位秀才,欲过溪不能得过,樵子看见,连忙手抱七块大石头,铺于溪中,于是众人得到过去。

是时山神土地,奏上天庭,凡间有樵子善心,起盖三宝殿,造下七星桥。

樵子每日登山砍柴,便手持鲜花,到山边庙中供佛。

梁武帝三世因果的故事

梁武帝三世因果的故事

梁武帝三世因果的故事话说南北朝那会儿,有个皇帝,名叫梁武帝,他可不是一般的皇帝,他信佛,信得那叫一个虔诚,简直是佛教界的VIP大粉丝。

他啊,整天念经拜佛,比和尚还和尚,连国事都差点给耽误了。

可你别说,他这信佛啊,还真有点故事,特别是他那三世因果的传闻,说起来比戏文还精彩。

话说梁武帝的前世,据说是个大善人,叫张僧繇。

这张僧繇啊,可不是普通人,他是位了不起的画家,尤其擅长画龙。

据说他画的龙,只要点上眼睛,就能腾云驾雾,活灵活现。

有一次,他给寺庙画龙,刚画完龙身,就被人催着去喝酒了。

他临走前开玩笑说:“等我回来再点睛,不然龙跑了你们可别找我。

”结果,等他喝得醉醺醺回来,发现龙的眼睛已经被别人点上了,那龙果然破壁而出,飞上了天。

张僧繇虽然惋惜,但也因为自己的善举和画技,积累了无边的功德。

再来说梁武帝的今生,他继位之后,那叫一个勤政爱民,但又特别偏爱佛教。

他建寺庙,塑佛像,还亲自讲经说法,搞得全国上下都跟着他一块儿信佛。

他还经常大赦天下,减免赋税,老百姓都夸他是位好皇帝。

可也有人私下里说,他这信佛啊,信得有点过了头,连国家大事都顾不上。

但梁武帝不在乎,他觉得自己是在积德行善,为来世铺路呢。

说到来世,那就得说说梁武帝的因果报应了。

据说他因为前世今生都积了大德,所以死后投胎到了极乐世界,成了个逍遥自在的佛门弟子。

不过也有人不信这个邪,说梁武帝晚年因为信佛误国,导致国家衰败,他这是自作自受。

可咱们老百姓啊,还是更愿意相信好人有好报,相信梁武帝那三世因果的传说是真的。

其实啊,这梁武帝的故事啊,就像咱们身边那些热心肠的邻居大爷大妈一样,他们一辈子做好事,虽然有时候也会被人误解或者不被理解,但他们的心是善的,他们的行为是正的。

他们相信因果报应,相信好人终有好报。

这种信仰啊,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他们前行的道路,也温暖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房。

所以啊,咱们不妨也学学梁武帝那股子劲儿吧!不一定非得信佛念经,但一定要心存善念多做好事。

宗教也能决定国家命运 南朝梁国因崇佛致亡国

宗教也能决定国家命运 南朝梁国因崇佛致亡国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宗教也能决定国家命运南朝梁国因崇佛致亡国导语:可是什么事儿都不能干过了,一过了就会物极必反。

佛教的盛行就带来了一定的危害。

首先,浪费钱财,花钱花得太多了。

中国历史上一共有400多可是什么事儿都不能干过了,一过了就会物极必反。

佛教的盛行就带来了一定的危害。

首先,浪费钱财,花钱花得太多了。

中国历史上一共有400多个帝王,只有七个皇帝活过了70岁,这七个皇帝里有四个活过了80岁。

第一个是梁武帝,南朝四百八十寺里面梁朝的皇帝,人称菩萨皇帝。

他吃素不吃肉,所以从梁武帝开始,中国的僧人就开始不吃肉了。

以前的僧人是可以吃肉的,连佛祖释迦牟尼都是,化缘的时候人家给什么他就吃什么。

而且人们都认为给肉是最高级的,给肉好。

所以南传佛教,就是东南亚的小乘佛教的僧人是吃肉的,西藏的僧人更吃肉,他不吃肉没别的。

日本僧人也吃,吃完了还娶,可以娶媳妇。

只有汉传佛教的中国僧人才不吃肉。

梁武帝是菩萨皇帝,三次舍身同泰寺,出家了。

大臣一上朝,见皇上已经跑庙里去了,这玩意儿怎么整,得请回来啊!请佛容易,请皇上佛可不容易,你得给同泰寺布施,说穿了就是捐钱。

皇上为了修庙,想捐钱,但是皇上自己没钱,就把自个儿卖了,舍身同泰寺就是这个意思。

然后让大家拿钱去赎,第一次一亿,第二次两亿,第三次三亿。

皇上三次舍身同泰寺,同泰寺弄了六个亿。

这个钱从哪来?老百姓身上。

其次,出家也会影响国家发展。

出家就是无家,无家就无老婆,不能繁育后代。

古代要“田野辟、户口增”,理论上是要增加户口,但是出家导致的是户口往下减。

打仗没人了,劳动没人了,最重要的是,交税没人了。

出家就不用交税了,好多农民就是因为躲避赋税,干脆出家。

如此一来,官府傻眼了,你生活常识分享。

谈因果

谈因果

谈因果佛在世时,恶意伤害佛让佛身上出血,就叫“出佛身血”。

现在,佛已经涅槃,就不可能出佛身上的血了,但诽谤佛教、恶意毁寺庙、恶意毁坏佛像等都是相当于“出佛身血”,现世遭殃,死堕地狱。

现举几则实例:历史上,有许多因为毁佛损经,而遭恶报的记载。

现列举数则如下:一、谢晦毁佛像,全家被诛南朝时代,谢晦出任荆州刺史。

他不满一座新建的塔寺,认为建造的地方不妥,于是率领部下把它拆除。

他派兵士八十人,手持刀斧,拆毁佛塔和寺院。

一时间,佛像被到处丢弃,瓦木狼籍,殿宇倾坠。

不久,云雾弥漫,暗无天日,狂风骤起,尘土飞扬。

谢晦见天色突变,吓得跑了。

士卒们也惊恐四散,哇哇乱叫。

当时,老百姓都不知出了什么事。

后来,这些人全都梦见了和尚在空中飞腾,光辉照耀。

又见二人,身高一丈多,容貌伟岸,对他们厉声斥责说:“你们的所做所为,大逆不道,自己应该明白!”后来,这些拆毁佛塔和寺院的兵士,个个满身长癞疮,一个时辰就毙命了。

其他参与这事的人,也都因犯法被处死。

身为刺史的谢晦,连年患病,日益衰弱,后因谋叛,合家被诛杀。

那些参与拆庙的人,全都死于非命。

(出自《辩正论》)二、周宗窃佛,生疮而死周宗是广陵郡人,他在南朝宋文帝元嘉七年,北伐时作战失利,与同村的六个人一起逃走。

抄小路而行,走到彭城北面,遇到一座空庙,庙里边没有僧人,殿中有个佛像,是水晶制作的。

他们心术不正,见庙里无人,便窃取了这尊水晶佛像,拿到村外去换食物。

六人之中,有一个身体很弱的人,平时别人都轻视他,于是,换来的食物不分给他吃。

以后这几个人,各自回了家。

三四年中,周宗等人,相继得了癞疮而死。

只有那个没分吃到食物的人,因为没有参与做坏事,免于病难。

(出自《冥祥记》)三、沈僧复化像铸钱,痛苦不堪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吴兴人沈僧复,因家乡饥荒,逃荒到了山阳。

白天進村讨饭,晚上寄宿于寺庙。

那时山阳地区,寺庙里小形的铜佛像很多。

他和同村另外几个人一起,一个一个地偷取,逐渐装满了四个大箱子。

从因果报应的天命观看赵翼的_仁_以_廿二史札记_为侧重点

从因果报应的天命观看赵翼的_仁_以_廿二史札记_为侧重点
⑧ 作中比较关心政治上 的 得 失 和 民 众 的 生 计 。 我们
透过时代背景再来看这些显得不重要的条文时 , 就 通过“ 善有善报恶有恶 会发现赵翼提炼历 史 事 实 , 报” 这一因果报应的表述 , 来阐发自己的主张 : 要有 善报就要善行 , 如果多行不义必自毙 。 而这主张最 。 政 治 上, 大的特点就是 “ 善” 或者“ 仁、 礼” 主张统 宽 刑 少 杀, 减 少 狱 案, 以“ 仁” 治 治阶级宽柔 施 政 , 、 国 。 道德上 , 主张遵 守 儒 家 的 “ 仁 义 礼 智 信” 保全 忠孝 、 保持贞操 , 勿要淫乱失国 。 第一 , 赵翼反对滥杀 、 乱伦 , 否则 “ 天理即人心 ,
“ 。 在用事实指出齐子孙 命运 , 宋子孙多不得其死 ” 多不得善终 、 大半被明帝杀 、 无香火留存后 , 归纳出 “ , 明帝一人所为 , 其惨毒自古所未有也 ” 同时 , 骂萧
瑡 瑏 。 残忍惨毒 , 无 复 人 理, 真禽兽之不若矣” 齐诸君 “
相比较之下 , 则对 《 梁武存齐室子孙》 称赞梁武“ 量 , 度超越前代矣 ” 才会在 《 宋待周后之厚 》 中, 感叹赵 。赵翼对这些杀人 宋待柴氏 “ 亡国 之 后 可 谓 厚 矣 ” , 如麻的皇帝深恶痛 绝 , 大声骂道“ 禽 兽 不 如” 表现 出了人性 “ 善” 和“ 仁” 的特点 , 而对那些宽仁宅厚的 君主不经意间表现出称赞和惊叹 , 让我们更多的感 受到史 学 家 不 仅 要 秉 笔 直 书 更 要 有 悲 天 悯 人 的 “ 仁” 性 。 另外 , 后宫妃嫔乱伦 、 皇帝荒淫无度 、 无视 败 坏 风 气、 宫 闱 丑 态、 淫 乱 无 礼、 纵欲女 伦理道 德 、 色也是赵翼批判的对象 。 赵翼在谈到唐祸乱不断 、 社会矛盾重重 、 李 氏 子 孙 遭 到 屠 戮 时, 指责唐太宗 、 , 杀兄后以 “ 元吉妻 为 妃 ” 武后韦后“ 秽 声 流 闻” 然 、 宫闱女祸 , 至此而极 ” 唐朝衰落 “ 追源祸 后总结道 “

梁武帝前世是什么

梁武帝前世是什么

梁武帝前世是什么相传,梁武帝萧衍的有三世轮回。

第一世为一条白颈蚯蚓;转世投胎后成为了一名僧人,法号为普能;得到大通禅师的点拨后,第三世为富贵人家之子黄复仁。

由于他一心向佛,随后,转世为梁武帝萧衍。

梁武帝画像东晋后年,大通禅师在兴国寺诵《法华经》三载,在大通禅师闭关房屋墙边上有一条白颈蚯蚓。

大通禅师在朗诵《法华经》时,这条白颈蚯蚓也在听经。

有一天,大通禅师出关了,看见门前长了很多草,便让小沙弥把杂草清理干净。

小沙弥一不小心就把这条白颈蚯蚓斩成两截,小沙弥觉得很抱歉,便将这条白颈蚯蚓埋葬了。

这条白颈蚯蚓因听讼佛经,转世变成人,在一个姓范的人家出生。

他长大后,父母就已经去世了,于是他来到了山西南光寺做了伙夫,禅师给他改名为普能。

普能虽然不识字,但是他能流利的背诵佛经,只要一有闲暇时间,普能便打坐修行。

一天,普能听说兴国寺的大通禅师坐化了,普能便有了转生的念头。

普能向师父请教转世之道,师父认为普能修道勤奋,便给他指点了一些修行门道。

普能得到师父的点化后,便坐化去了。

普能转世到一个员外家,这对夫妇积善行德,到了40岁的时候才生下普能。

普能降生后,天天哭泣,不肯吃东西,这可急坏了员外夫妇。

俩人急忙找到了空谷法师,在空谷法师说等到周岁后,要送这个孩子出家。

随后,空谷法师给改名为黄复仁,黄复仁六岁的时候,黄员外为黄复仁定下娃娃亲。

奈何黄复仁一心在修行上,黄复仁成婚后,他和妻子痴迷于修行。

后来,在空谷法师的指点下,黄复仁投胎成为萧衍。

梁武帝萧衍与和尚不吃肉有何关系在历史的长河中各色各样的皇帝是数不胜数的,其中比较有特色的或者说是比较可爱的皇帝就是要属梁武帝了,因为他是历史上面第一个想要当和尚的皇帝。

那么我们知道现在的佛教文化中有不吃荤这样的说法,很多人认为佛教不吃肉是和梁武帝萧衍有一定的关系。

梁武帝萧衍剧照相信很多人都听过梁武帝萧衍曾三次舍身同泰寺,每一次都是因为大臣们用国库中的钱把皇帝赎回来的。

梁武帝推崇佛教的程度是处于一个比较热衷的状态的,一次比一次疯狂,之后居然想把自己的国家的所有的土地和财产都舍给同泰寺。

梁武帝问观世音化身志公禅师的因果文(下篇)!

梁武帝问观世音化身志公禅师的因果文(下篇)!

梁武帝问观世⾳化⾝志公禅师的因果⽂(下篇)!武帝⼜问:富贵之⼈正好享福,却有短命者;贫苦之⼈忧愁苦恼,有⼋⼗⽽命长者,如何?志公答⽈:富贵短命者,是他前世,肯修肯舍,虽然布施,不肯斋戒,⼜好杀⽣。

富贵⽽短命,是以被杀⽣灵,俱在阴府呈怨,所以善恶业缘,罪福纤毫⽆差。

如是祸福相连,还他⾃受。

所以今⽣,正好享福,奈因短命,断他⼀半福⽥,以补⽣灵去了。

⼜有孤贫⼋⼗⽽命长者,是他前世,不肯布施,虽⽆布施,为⼈不曾杀⽣害命,是故今⽣,注他命长受苦也。

偈⽈:因果分明定不差古今种⾖岂⽣⿇善恶若⽆罪福报圣贤岂肯信服他⼜问:施饭钟⽉⽶,及打盆头⽶,其福如何?志公答⽈:如此积善,有⼤利益,亦要信⼼久远,欢喜不退。

若⽆喜舍,福⽥也薄。

信施难发善⼼,僧道要知惭愧。

戒律云:“⼀计功多少,量彼来处不易。

我⾷⼀粒⽶,耕夫汗淋漓。

若然消不得,披⽑戴⾓还。

”须知勤事三宝,诵经礼佛,奉报四恩,现⽣长福消灾,异⽇同登佛地。

偈⽈:若要开通佛法门殷勤供佛及斋僧如来启教多⽅便⼈间天上种福⽥滴⽔添河积福多毫厘施舍感恩波不信但看梁武帝曾施⼀笠管⼭河罗汉偈⽈:朝中宰相与王侯富贵皆由夙世修昔世为⼈肯布施端严相貌佛中求不是修来何所得成道做佛是清修释迦原是皇宫⼦观⾳也是圣⼥修育王不恋皇宫贵弃位⼊⼭吃苦修普劝男⼥众⾼贤切莫悭吝退善缘莫教⼀⽇官事到说著官司便有钱唆⼈结怨罪⽆边⽃乱两家枉⽤钱劝君息却⼼头⽕何消怒⽓到官边世上迷⼈第⼀蛮纵有神仙化也闲恶求千贯容易得善化⼀⽂真个难肯修之⼈莫道难喜舍慈悲不等闲眼前保得⽆凶祸他时免过铁围关闲饮闲饭养闲⾝苦恋奔波不肯休⼭中静坐佛欢喜闹市场中勿耽留螺蚌修成珍珠⼦鳝鳅诰⽃⽇夜求蚯蚓尚能知听法⼈不修时空错过善⼈端的似青⼭惟有青⼭不改颜你问青⼭何⽇⽼青⼭问你⼏时闲武帝⼜问:世间富贵之⼈⼜得福寿双全、相貌圆满者,是何因缘?志公答⽈:如是之⼈,是他先世,向佛门中,清净持戒,作诸善业⽽来。

是以今⽣,在富贵之家,长者之门,托⽣为⼈,相貌端严,六根清净,⽆病⽆苦,受⽤⼤福。

梁武帝的三教观范文

梁武帝的三教观范文

梁武帝的三教观范文梁武帝萧衍(464—549),南朝梁开国皇帝,在位48年,崇信佛教,甚至戏剧性地三次假意舍身寺庙,最后由臣下赎回,也正因此,后人往往用佞佛来评价他。

然而在他佞佛现象的背后,不仅没有忽视儒学和道教,而且坚持三教兼存的政策,并有意用佛教的形式来服务儒学,把佛教纳入自己统治的轨道。

关于三教的看法,梁武帝有两处自述。

一处在《会三教诗》中,梁武帝这样叙述自己的思想历程:“少时学周孔,弱冠穷六经”;“中复观道书,有名与无名”;“晚年开释卷,犹月映众星”(《广弘明集》卷三十上)。

照诗中说,梁武帝的思想由儒入道,最终归向佛教。

还有一处在天监四年(505年)四月八日梁武帝下诏说:“弟子经迟迷荒,耽事老子,历叶相承,染此邪法,习因善发,弃迷知反,今舍旧医,归凭正觉”。

在同月十一日的《敕舍道事佛》中说,“大经云:‘道有九十六种,惟佛一道是于正道,其余九十五种名为邪道’,朕舍邪外道以事正内……老子周公孔子,虽是如来弟子而化迹既邪,止是世间之善,不能革凡成圣”。

依此说,梁武帝经过比较之后,认识到孔老邪道,自己舍邪入正,最终归向佛教,与儒道断绝了关系,佛教才是他最后的归宿。

然而考诸事实,并非完全如梁武帝所说的那样。

梁武帝说早年学习儒学,博通六经,确如此。

《梁书·武帝纪下》记载他“少而笃学,洞达儒玄”。

而他说自己由儒转为学道,便与“耽事老子,历叶相承”之说不一致了。

《隋书-经籍志》云:“武帝弱年好事,先受道法,及即位,犹自上章,朝士受道者众。

三吴及边海之际,信之逾甚。

”梁武帝籍贯南兰陵,亦属三吴及边海之际,“历叶相承”,世代信奉道教,梁武自小受此影响,不足为奇。

而他所说的“晚年开释卷”也只是一种文学手法,早在萧齐时,齐竟陵王萧子良开西邸,梁武帝与沈约、谢胱等知名文士并游,号称“八友”,齐竞陵王本人尊崇佛教,曾与范缜辩论过神灭论,梁武帝不免受此影响,在称帝后,梁武帝也曾与范缜进行过神灭论的辩论,这都说明他并非到晚年才“开释卷”。

梁武帝萧衍传

梁武帝萧衍传

梁武帝萧衍传萧衍(464—549),字叔达,小名练儿,南兰陵中都里人。

他是梁王朝开国皇帝南北朝时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称梁武帝。

以军功起家萧衍虽出身于南朝时王、谢、袁、萧四姓望族之一的萧氏,又相传是汉相国萧何后裔,但据史书记载,其祖先于魏晋时期官位不显,或为地方守令,或为州郡僚佐。

其祖父萧道赐,官至刘宋南台治书侍御史。

到了其父萧顺之时,萧氏方有起色。

萧顺之是齐高帝萧道成的族弟,两人从小就十分要好,相随左右。

萧道成发迹后,萧顺之亦出任其重要僚属,出谋划策,时人誉之文武兼资,有德有行。

萧道成代宋自立,萧顺之尽心竭力,立下汗马功劳。

萧道成曾欲授其扬州刺史职以酬殊勋。

不巧的是萧道成不久后死去,而即位的齐武帝萧赜又对萧顺之怀有猜忌,故萧顺之未居台辅。

但也仍以参预佐命功,封临湘县侯,历位侍中、卫尉、太子詹事、领军将军、丹阳尹。

死后,赠镇北将军,谥曰懿。

萧衍于刘宋大明八年(464)生于秣陵县同夏里三桥宅。

他自幼好学,文武之道兼而习之。

长大后,博学多通,有文武才干,好出谋划策,受到当时名流的赞许。

萧齐时,他起家巴陵王南中郎法曹参军,后迁卫将军王俭东閤祭酒。

王俭十分器重他,任为户曹掾,又对人说:“萧郎三十岁内将官至侍中,以后则贵不可言。

”齐竟陵王萧子良开西邸,招文学之士,萧衍与名士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并游于西邸,吟诗赋文,是为著名的“八友”。

“八友”之一王融出身琅邪王氏,善于品评人物,识鉴过人。

他很敬佩萧衍,常对亲友说:“统治天下者,必在此人。

”萧衍又转随王镇西谘议参军,上任后不久,因父亲去世而去职服丧,居建康,他有感父亲在官场上的不得志,遂决心干出番事业来,以出人头地。

恰值此时,天赐良机。

齐武帝死后,其子郁林王萧昭业即位,他昏庸无能,政刑失措,辅政的尚书令萧鸾(萧道成兄子)欲谋废立。

萧衍抓住这一机会,全力帮助萧鸾,欲尽废齐武帝后裔,以雪父耻。

萧鸾也深知萧衍的用心,于是两人常常在一起密谋废立之计。

历史趣谈:菩萨皇帝梁武帝萧衍引狼入室终落得饿死下场

历史趣谈:菩萨皇帝梁武帝萧衍引狼入室终落得饿死下场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菩萨皇帝梁武帝萧衍引狼入室终落得饿死下场
导语:萧衍的前半生,论文论武,都称得上是世之楚翘;可是,他的后半生,却无比昏庸,智商倒退,崇佛信佞,识人不明,终于国灭身死,令人不胜唏嘘
萧衍的前半生,论文论武,都称得上是世之楚翘;可是,他的后半生,却无比昏庸,智商倒退,崇佛信佞,识人不明,终于国灭身死,令人不胜唏嘘感叹。

萧衍本是有才之人
萧衍是南兰陵中都里人,即现在的江苏武进县。

他的父亲萧顺之是齐高帝萧道成的族弟,而萧道成,居说是汉初名相萧何的后人。

也就是说,萧衍也是萧何的后人。

萧衍自小聪颖,博学多才,和沈约、谢朓、范云等人并称为“竟陵八友”。

梁武帝的画像
萧衍与这些人齐名,说明他的学识不在这些人之下。

近代文学评论家郑振铎先生曾宣称:“萧衍新乐府辞最为娇艳可爱”。

本来,萧衍在文学和诗作上还可以有更大的发展,但一场突如其来的巨大的政治漩涡把他卷入了残酷的政治搏杀之中,不幸脱离了文学,万幸地登上了帝王之位。

即使做了皇帝,萧衍仍然着力研究经学、史学,撰有《周易讲疏》、《春秋答问》、《孔子正言》等二百余卷。

他曾对《汉书》等断代史的写法极为不满,亲自主持编撰了六百卷的《通史》,自称:“我造《通史》,此书若成,众史可废。

”萧衍的文才是如此出众,武略却也极其了得。

北魏孝文帝率领三十万军队攻打南齐的义阳城,齐明帝萧鸾派遣萧衍和平北将军王广之领兵前往救援。

王广之畏缩不前,萧衍慨然请行,
生活常识分享。

三世因果的理解

三世因果的理解

三世因果的理解护眼色:绿橙棕黑字体:粗体大中小作者:寂静法师发布时间:2012-10-16 0:01:51繁體版今天继续探索因果,因为因果在我们学佛的过程中太重要了,没有因果就没有佛法。

就好像高楼一样,没有地基就没有高楼,破坏地基就可以破坏高楼。

破坏因果就是破坏佛法,宣扬因果就是建立佛法。

因果就这么重要。

因果是生活的一个最基本的规律,但是我们在生活中容易把它忽视了,或者把因果关系搞错了。

科学也是讲因果的,文学也是讲因果的,“因为所以”就是讲因果。

在法律上更是讲因果,比如说一个人被判刑多少年,它一定是有依据的,这个就是因果关系。

对一个普通人来说,经常问三个字“为什么”,就是探寻因果。

为什么他那么富,我这么穷?为什么你今天骂我一句?遇到灾难了,就说:“老天爷啊,为什么我这么苦啊?”所以,其实人心里边始终相信因果、探索因果。

你们在生活中问了多少个为什么?想得起来吗?这一辈子,无穷无尽,但是问了这么多“为什么”,却没把这个“为什么”找到,这就是问题所在。

所以我们要亲近佛法,听闻佛法,把这个“为什么”弄明白。

我自己从小就爱问为什么。

到我念大学的时候,应该问到百万个为什么了,老师也没有办法回答,别人也没办法回答,所以心中一大堆为什么,始终压着我。

比如说我在西安念书的时候,上街看到马拉车,我也问为什么。

为什么我走路,它来拉车?为什么它变马我变人?如果我不小心变了马那是多痛苦啊!当我这样想的时候,心里第一是不明白,第二是很痛苦。

所以我一般是不出门的,就在学校里边。

因为每当一出校门,看到很多不明白的事情,回来就是一肚子的气。

这就是不明白为什么,所以痛苦。

还有我们对社会的种种现象,我们不明白,就问:“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但是没有找到答案。

我们经常说社会不公,然后又问为什么社会不公?始终没有找到答案,所以心中痛苦烦恼。

当学习到佛法的时候,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

原来不公平就是最公平,因为不公平是宇宙因果规律造成的。

比如我们昨天说的那一头牛,那是一头愚蠢的牛、智慧的牛,还是聪明的牛啊?是聪明的牛,所以聪明的最苦。

“三世”概念与“善恶报应”佛教中国化的一个范例分析

“三世”概念与“善恶报应”佛教中国化的一个范例分析

“三世”概念与“善恶报应”佛教中国化的一个范例分析2I[}I[}6"三世"概念与"善恶掘应""三世"———▲■■■——————▲●L,,—概念与"善恶报应"佛教中国化的一个范例分析林伟(中山大学教育学院,广东广州510275)【摘要】印度佛教中的"三世"说和因果报应论是对中国人的宗教思想和信仰产生重大影响的理论.然而中国佛教的因果报应论已经不再是原本意义上的印度佛教思想,其中掺杂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思想.本文考察印度佛教的三世概念,因果报应论与中国灵魂论和善恶报应思想的融合过程,并试图通过佛教的中国化过程来说明佛教理论的变化与发展. 【关键词】三世,业报,善恶,灵魂,形神.Abstract:IntheIndianBuddhism,thedoctrinesof"thethreeperiods(trayo—dhvana)"and "retributionforsin(karma)"isthesignificantinfluentialtheorytoChinese'sreligiousthoughta ndfaith.ButtheChineseBuddhism'stheoryofretributionforgoodandevilisalreadynotanymor etheoriginalIndianBuddhisticalthought,anditisblendedwithmassiveChinesetraditionalthoug hts. Thisarticleinspectsthefusionprocessbetweenthedoctrinesofthethreeperiods.oftheretribu tionf0rBininIndianBuddhism,andthedoctrinesoftheretributionforgoodandevil,ofthepsychei ntheChinesetraditionalthought,andattemptsthroughtheevolutionalsequenceandtheoretica lpathof BuddhistthoughtsinChinatoexplainthechangeandthedevelopmentofBuddhism'Stheory. Keywords:Thethreeperiods;retributionforsin;retributionforgoodandevil;psyche;body —mind.中图分类号:B9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660(2006)01—0o90—06在中国古代传统思想中没有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观念.然而自魏晋时期以降,这种观念得到了广泛的接受.原因之一是这种观念与善恶报应说相联系能够比中国的传统思想更合理地解释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现象,诸如等级制度,贫富差距,疾病灾祸等等.其中的"未来世"观念又激发了生活在"现在世"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希望和追求.因此,在中国人的信仰世界中有广阔的市场.一,印度佛教的"三世"报应说与中国传统的善恶报应论所谓的"三世说"是佛教的观点,佛教认为,一个人现在生存即为现世,出生以前生存于前世,命终以后生存于来世.如果将三世观点与+作者简介:林伟(1957一),女,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中山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想相联系就构成了三世因果业报之已转已聚集.已出现落谢变灭.过去所摄.是名世的善恶业是现在世苦乐之因,现在过去世.二未来世谓善恶诸行.未起未生.未聚过去世善恶的业报,而过去世,现在集未出现.未来所摄.是未来世.三现在世谓善是未来世苦乐之果;现在的因招致未恶诸行.现起现生.现聚集现出现.未转未谢未.孓果连续而有无穷生死.灭.现在所摄.是名现在世."(《三藏法数》,0静恶报应问题中国人历来就有古训,"三世"条目)人就处在这三世的因果链条中.口1.'皂"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佛教不仅把人的道德行为与他们的幸福,痛刃Z 龠殃."这种观点是建立在中国人的传苦相联系.提出行善(善业)是福报(乐果)见念基础上的,在古人看来,在人类的之因,行恶(恶业)是恶报(恶果)之因.而工■-_ ,后代的繁衍是人和家族生命前后延且,这种扬善惩恶的概念和方式也与中国人的思J●o向形式,后代的幸福与灾祸是维系在祖维方式不同,在印度人看来,人的扬善惩恶之'p的.因此,祭祀祖先对于血缘关系的"果"通过六道中轮回来体现的,即人在天,o代的生活状况是十分重要的,这种传人,畜生,阿修罗,饿鬼,地狱六道生死流转.尤开始了."道"指的是道路.行善积德产生的善业能够让面,从国家,政府的角度来说,自古善者能转生到有福乐少祸苦的天界,人间.佛教£天"的敬畏和崇拜使得中国传统观称作"善趣",作恶多端产生恶业则让恶者成为的地位至高无上,"上天"的行为畜生,饿鬼,进入地狱,佛教称作"恶趣".因因此《周书》说:"皇天无亲,唯德果报应论给出了一个明确的答案,善行必将得到老子》也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相应的福乐报答,恶行必将遭致使自己痛苦的结在中国的古代中,君主权力的合法性果.于是佛教把惩恶扬善的权力交还给人自己.巴天的意志来体现的,主持社会正义的三世之间人是自己祸福善恶的统治者.通俗地冥冥之中的"上天"了.因此,祭讲,就是自业自报,自作自受.览了是皇帝,大臣的头等大事,成为一印度佛教的因果报应论把"三世"概念和.但是这种传统的善恶报应说虽然能人以及人的业,报联系起来,构成一个系列链上为什么会存在等级差别,存在穷人条,于是,人尽管生活在现世,但今生今世的荣兰别.但无法令人信服地解释,在现实华富贵或者失意穷困源于前世的业,善业是福报1常常面临的善不得善报,恶没有恶之因者;恶业为苦果之因者,今世的祸福则是前公正现象.生所造善恶诸业的果报.当然今生之善恶行为,g三世观念与因果报应论相结合,比较也必定影响来世之罪福报应.因此,业报轮回理筝了现实社会的善恶报应的"不公正"论强调的是自作自受,与他人无关,父作不善, 定认为人生活在荣华富贵或贫穷困苦之子不代受;子作不善,父不代受;善自获福,恶是祖先的"余庆"或"余殃',也不自受殃.而业力对于行为的主体来说是贯通三世的判决,而是人自己的思想,行为,六道,这种业报同样是"已作不失,未作不得". "业力".所谓的"业"指的是三种意佛教的因果报应不仅在时间上有漫长的"三旨"行为",二是指行为所产生的影世",而且,在空间上包括同时了天界,人间和;法,仪式.行为产生的影响称作"身地狱.品种上有神仙,人以及牲畜.因此,善恶外还有"意业"与"语业",它是今报应的含义和范围远远超过了中国人传统的善恶"因".同时也涉及到了一个中国文化标准范围.在中国人看来,今生今世荣华富贵, j时间概念——三世.即,人的生活不子孙满堂就是福分和善报;饥寒交迫,断子绝孙生今世,人的生活世界由前世,今世是罪过和恶报,而且,报应的结果都在现实人生世界构成,所谓"世即迁流之义.亦的一世得以完成.因此,无论从时间上,还是在.一过去世谓善恶诸行.已起已生.空间上,佛教的因果报应论的说服力都要比中国MODERNPHILOS0PHY2006.191有给予明确的回答.因为根据缘起的思想,任何事物和现象都不是永恒不变的,因此,也不可能存在一个承载业力轮回的永恒主体.在佛教创立之初,缘起说和轮回说之间的矛盾就已经存在.释迦牟尼在传教中一直刻意地回避这个矛盾.在以后的部派佛教中,后继者提出了许多概念,企图为业力在轮回转世中找到一个合乎缘起论基本思想的主体.例如"补特伽罗" (puggala,即"我",意译为"数取趣",借助于它前世与后世之间可以转移,实际上是承认业力有主体.'但也有佛教派别提出在前世与后世之间存在着"结生心"(pawisandhiviana或再生意识), "死心"(cutiviana或死亡意识),它们都是意识,"而生命在最后一刻的意念,在形式上讲,又决定着来生要去的生存界.而后者发过来又取决于死者应该受罪还是受赏的业本身.如果某人死时就注定要堕入地狱,他便会听到地狱中正在受折磨的人的喊声,而他再生或受胎的意识,便是死前的最后一念的继续."这个死前一刹那的意念就是"死心",同时它又是再生的意念,即"结生心".这是前念熄灭,后念生起,生生灭灭,念念相续.而是依靠心作主体来传承业力.世亲则提出"中阴"作为前世与后世的中介,阴者即"五蕴"之蕴,以前译成"五阴".所以,"中阴"本身也是由五蕴构成的,它可以直接投胎转生,是轮回转生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世亲在提出"中阴"作为一种前世,后世之间承载业力的实体的同时又立即与"灵魂"概念划清界线.灵魂一般被认为是恒常不变的实体, 而"中阴"本身则由五蕴构成,受业力的影响和支配.所以,中阴不是灵魂.可见,在印度佛教的因果报应论中,灵魂早已被释迦牟尼判了"死刑".任何一个佛教宗派都不想与之有任何牵连.但是,缺少前世与今世,今世与后世之间的中介,因果报应总是不完美.三,"神不灭"论对"三世报应说"的中国化改造在因果报应论中,除了关于业力的主体争论外,另一个概念也是十分重要的,这就是"三1'佛教各宗派一般都认为"时无别体,说,唯时所宜耳."对于这种"一切皆空"的说,所以佛教并不承认时间有别体,而法,姚兴极为迷惑:"廓然空寂,无有圣人.吾叟据法的状态而分.即法产生且有作用常以为殊太径庭,不近人情.若无圣人,知无者法已消灭或作用停止称为过去,未生谁也."(《答安成侯姚嵩书?广弘明集卷十八》, 日时,则称为未来."若更广论之,三《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五十二册)连佛陀都是O 寸间,长短并不一定.或以刹那来分,"空无"的,佛教的思想从何而来呢?鸠摩罗什离现在,其前为过去,其后是未来;或的解释对于印度人来说可能并不难理解,但对于Z},现所存在的这一生是现在,其前是习惯中国思维方式的帝王,文人甚至中国僧人来口是未来;或更以永劫来分,如称过去说,;虚无飘渺的概念实在无法接受.鸠摩罗什弟在贤劫,未来星宿劫等"(《中华佛子僧肇尽管有着"解空第一"的美名,但对于0 专》,"三世"条目).因此,佛教的时姚兴向鸠摩罗什提出的质问,则给予了坚决的支∽o匕较抽象的,而且,不同宗派的理解也持,他在《涅槊无名论》中给予的评论是"实'0 董.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北方十分流行的如明诏实如明诏.夫道恍惚窗冥,其中有精.若<善罗什所传的大乘般若学.这个宗派主无圣人,谁与道游?"如果没有佛,佛法又是什兰,般若皆空.因此,鸠摩罗什根本不么呢?换句话说,没有佛,没有佛法,信仰佛教±,现世和后世的存在,同样也不承认又有什么意义呢?E体的灵魂存在.这场鸠摩罗什与慧远,姚兴等人之间的有关受轮回思想传人中国时,在中国的思想"三世,六道"之间是否有轮回主体?以及什么晓烈的争论,卷入争论的不仅有中国着是主体问题的讨论,实际上是不同文化传统和不l一大夫,也有佛教高僧,甚至连皇帝也同思维方式之间的对话和争论,深受中国儒家,的阐述和辩论.西秦的皇帝姚秦专门道家思想以及中国式的思维方式熏陶和影响的慧豆论》,论证"三世"实有.梁武帝则远,姚兴等人,根本无法理解和接受鸠摩罗什的申不灭"的辩论会,在证明"灵魂不解释:即根据"缘起论"的万事万物都是因缘出上论证善恶业报是通过不灭的"灵和合而生的观点,在"三界"中所认识的佛,传递到现在,由现在传递到来世.可都必定是虚妄的认识.尽管,他们对佛教思想有曼应论在中国的影响之大.一定的研究和理解,并在信仰方面十分虔诚.但啭教般若学的"一切皆空"理论和思在他们看来,作为在天地间不生不灭的主宰应当妻管鸠摩罗什已经清楚地用汉语表达出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实体,一个真实的存在.于之和观点,但对于习惯于中国传统思维是,慧远,姚兴等人把中国文化中的"神不灭" 或者中国文人或者中国的帝王来说,概念引入了佛教,从而形成了中国佛教的因果报}c念和学说是根本无法理解和接受的.应论.至少,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这样的论梵文或"胡语"变成了汉语,仍然证更能够被接受的.和理解的过程.鸠摩罗什在译经过程中国的先民认为,如果人生病或死亡,人的妻地忠实了原意,但在中国僧人,文灵魂就会暂时或者长久的离开人的肉体,即人的g解释中就变成了"歪说",并且最终肉体会死亡,但灵魂不死.《楚辞?招魂》把这虱佛教的一部分——这部分思想理论在种灵魂观念通过诗的语言表达了出来:"帝告巫妻中是找不到的.阳日:有人在下,我欲辅之.魂魄离散,汝筮予向统治者姚兴在《三通论》中认为,之.巫阳对日:掌梦!上帝:其难从;若必筮予E在在的存在的,尽管过去,将来人们之,恐后之谢,不能复用.巫阳焉乃下招日:魂见,但从理论上是能够成立的.但鸠兮归来!去君之恒干,何为四方些?舍君之乐《答后秦主姚兴书》中却回答说处,而离彼不祥些.魂兮归来!东方不可以托未来)不得定有,不得定无.有无之些.……99.《招魂》的主要内容是描述天帝发MODERNPHILOSOPHY2oo6.1932If){[)6"三世"概念与"善恶撮应"现地上有人魂魄离散,命令巫师去占卦招魂,巫师认为天帝的命令无法做到,占卦是要靠掌梦之官,但是天帝要巫师赶快招魂,时间一长,人就会谢世,魂魄就无法回到肉体中来.于是巫师下界招魂,要魂魄回到自己的故乡,不要到处乱走以免发生危险.辞中提到了天上的"虎豹九关"以及幽都的"土伯九约",在古代人的想象中,通向天上之路上有九重天的关门,守门的是虎豹,它们会咬伤下界的人来尝鲜.地下的幽都里则有扭成九曲的怪物土伯,它喜欢吃人.但是,在《招魂》中并没有天堂和地狱的概念.九重天和幽都仅仅是指天上,地下的空间而已.除了灵魂不死的观点外,中国先民还形成了转生的观点.这种观点无论是在中国神话传说中还是在汉以前的思想流派中都有或多或少的表达.《山海经?北次三经》是这样描述的:"发鸠之山……有鸟焉,其状如乌,……名日精卫,其名自佼.是炎帝之少女名日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海."这是少女转生为鸟的传说,《山海经海内经》在关于大禹治水的传说记载中有这样的文字:"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以定九州."的"复"指的是"腹".又说,"鲧死三岁不腐,剖之以吴刀,化为黄龙".总之,大禹的父亲鲧偷了天帝的"息壤"——一种能够生长不息的土壤.来堵挡汹涌的洪水,被天帝派来的祝融杀死在羽山.但鲧治水的夙愿并不因为死亡而停止,将这种抗击洪水的精神孕育出一个新的生命——大禹来延续,大禹就是鲧转生的黄龙.可见,早在中国的远古时期,华夏的先民就有死后转生的观念.当然,在中国的意识中,这种死后的转生主要是通过父子之间的生命交接形式来实现的, 虽然就个人的生命而言,他只有一生一世,但是作为一个家庭,一个家族来说,通过父子之间的生命交接形式和子子孙孙的传递过程,构成一个无限的生命链条.它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传种接代"观点的基础,也是周朝以来,建立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祖先崇拜和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而后者又是维系中国社会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的纽带.因此,中国的传统文化十分重视血缘关系中的传种接代问题,它成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孝"道的主要内容之一,孟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离娄上》)强调的正是这种生死之间生命的无限延续."转生"和"灵魂不死"的观念在中国传统思想中是一种勿庸置疑的"公理",因此,灵魂(神)成为佛教三世报应论中的"业力"传递的永恒载体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它根本不需要像印度的佛教那样费力地从逻辑上来论证轮回主体的存在与否问题.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虽然人的肉体会消失,但"形尽神不灭",于是,佛教中原有的缘起说与轮回说之问的矛盾在中国人的传统思想,观念中就被消解了.如果用印度的"中阴","死亡意识"等作为业力的载体的观点来解释因果报应,反而让人无所适从,即自己前世所做的善事,通过"中阴","死亡意识"等中介传递给与自己或者与自己的血缘无关的生命物,这是不可接受的,也是无法被理解的.因此,在慧远的因果报应论中抛开了佛教的缘起理论,直接从中国的传统思想中寻找理论支持.慧远是这样解释三世报应说的:"《经》说业有三报;一日现报,二日生报;三日后报,善恶始于此身,即此受身.生报者,生来便受.后报者,或经二生三生,百生千生,然后乃受." (《三报论?弘明集卷五》,《大正新修大藏经》, 第五十二册)慧远认为,产生善恶之因的人之身,也是善恶果报的"受身",并且,这种善恶报应不是仅限于人的一生一世,而是延伸至三世,这种"业报自受"的观点是接受了佛教的思想.但作为业报的主体"受身"能够在三世中轮回的观点则是来自于中国的"灵魂"或"神"的观念.这种肉体与灵魂,形与神在三世中的关系慧远把它们比喻薪为火相传的关系,"以实火之传于薪.犹神之传于形.火之传异薪.犹神之传异形.前薪非后薪.则知指穷之术妙.(《沙门不敬王者论?形尽神不灭五?弘明集卷五》,《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五十二册)也就是说,如果把人的灵魂(神)比喻为火,把人的肉体(形)比喻为薪,火借助薪燃烧并通过此薪与彼薪传递火种,永不熄灭.同样,人的肉体消失了(形尽),灵魂却能够从此肉体进入彼肉体,永恒轮回(神不灭).说,由人的行为,思想和语言产生的造像构成三世概念,其中多宝佛代表的是过去世死的灵魂这个载体,投生到来世的三界,释迦牟尼佛代表现在世界,弥勒菩萨则代表,其形式同薪火相传.而且"三业殊未来世界.如第7,8窟的礼拜对象就是三世佛,定报;定则时来必受,非祈祷之所其后室北壁分两层,交脚菩萨作为未来佛,置于二所免也."[rj]'附"因此,慧远的报应论中心位置,下层的圆拱大龛内,置释迦,多宝二0蔓的业报轮回观点,以"自作自受"佛并坐像,其他的洞窟虽然不是以三世佛作为礼ln人必须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承担起三拜的主尊,但决大部分的石窟中,三世佛的信仰Z生千生"的责任,使因果报应显得和观念依然以小型的造像或浮雕或壁画的形式, 同时,慧远又在将中国"灵魂不死".以辅助石窟主题的方式表现出来.对三世佛的信=I='观念引入佛教三世报应说的同时,仰在敦煌莫高窟的早期石窟中也以同样的方式被0己在因果报应中的作用和天帝的执法者表达,北魏时期的第259窟,以《法华经》的释∽0这个角度来看,"把报应法则从迦,多宝为主尊,并在另一壁面雕凿弥勒菩萨造族(氏族)中划出来,是慧远用外来像,构成三世佛的观想结构.想对中国传统宗教观念的最大改可以说,印度的业报轮回说与中国的"灵魂至于"三世"的因果报应,姚兴认不死"宗教思想的融合,使中国信众很容易地接勺现报可以"眼对",(1)而"前世"的受了佛教的这一思想并在信仰的层面产生了巨大陲世"的后报"其理常在",即可以通的社会影响,尽管三世佛在印度佛教中的原本思法来推论.想是为了证明佛教的源远流长的历史和绵延不断的传承系统,进而证明佛教存在的合法性和神圣因果报应论对佛教信仰的影响性.但是,轮回说和因果报应思想与三世理论相联系,使得中国人为自己的道德行为找到了归±恶报的恐惧和对来世善报的期待,三宿,也为信仰佛教找到了更为充足和现实的理论1】开始在魏晋南北朝流行.所谓三世佛依据.从信仰的意义上讲,慧远关于"三世" 三世中出现的佛,他们主宰着过去,现报应的学说奠定了中国佛教的神学基础,这种神三世.我国的麦积山石窟中,主要流行学基础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特色.篓崇,I文ra]司窟占多数.宋《方舆胜览》称:"麦^姚兴凿山而修,千崖万像,转崖为[1]亨利?阿尔冯:《佛教》,商务印书馆,2000年. }l(周时此地称秦州)胜景".因此,[2]《南传弥兰王问经》,巴宙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i窟中流行三世佛造像是十分自然的现社,1997版.姚兴对佛教的理解和信仰以及作为后[3]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第二卷,北京:对当时社会信仰的影响.如第72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90窟,第100窟,表现的是代表过丁佛,代表现在世的释迦牟尼佛和代表【责任编辑里声)勒佛的三世佛造像.察一下历代的佛教造像,可以发现三啊三世佛的信仰观念一再地被表述,北戛家石窟一一云冈石窟中,就有不少的蹙现为三世佛的信仰,不过不是像麦积寸士佛檄灯他孤佛释伽垒佛和去弗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是通过表现《法①后秦主姚兴在《三通论》中对"三世n实有的论证,基的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与弥勒菩萨原话是"过去未来.虽无眼对,其理常在." MODERNPHILOSOPHY2∞8.195。

冥报记白话

冥报记白话

[民间善书] 发表时间:2014-02-17 13:45 点击:664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关闭(唐)吏部尚书唐临撰凡夫居士白话译采银沙人冀州擒奴梁时一寒士陆仁茜崔浩周武帝冀州小儿赵士亡女潘果王五戒宋司马文宣宋王胡隋皇甫兄弟隋赵文若唐赵文信唐姜滕生唐咸阳妇人梁氏唐傅弈唐兖州人唐卢元礼唐僧玄高侄儿唐裴则男唐路伯达唐王怀智唐夏侯均唐王会师唐李信唐倪氏妻皇甫氏采银沙人东魏末。

邺下人。

共入西山采银铜。

出穴未毕。

而穴崩。

有一人在后。

为石塞门不得出。

而无伤损。

其穴崩处。

有小穴不合。

微见日光。

此人自念终无出理。

乃一心念佛。

其父闻子已压。

无处求尸。

家又贫窭。

无以追福。

乃持粗饭一钵。

往诣僧寺。

请一人斋。

众僧多逐丰厚。

莫肯为食。

父持饭大哭。

有一僧愍之受请。

食讫为咒愿。

因别去。

是日中。

其子在穴中。

忽于小穴明处。

见一沙门。

从穴中入来。

持一钵饭。

以授此人。

食讫便不复饥。

唯端坐正念。

经十余年。

齐文皇帝即位。

于西山造凉殿。

匠工除此崩石。

乃见穴中人尚活。

出之与归。

父母惊喜。

遂阖家练行。

东魏末年,邺下地方的人,一起到西山的矿穴采掘银铜。

他们采完出穴之时,穴忽然崩塌。

最后面的一个人,由于石头塞门而出不来,不过幸好没有受伤。

塞住穴口的大巨石,只留了一点小缝隙,稍微能见到一点日光。

这人想大概是出不去了,于是就一心念佛。

他的父亲听到儿子被巨石压的消息,尸体无法挖出来。

想到家境穷困,没有能力为儿子大作法会来追荐福业。

最多只拿得出一碗粗饭,于是就带了一钵粗饭到寺庙去,准备斋一位僧人。

然而这些僧人都想得到丰厚的供养,因此没有人肯吃他的饭。

可怜这位父亲拿著那钵饭哭了起来,这时有位僧人很怜悯他,就接受他的供养。

僧人吃完饭后,就替这位父亲施主诵咒祝愿,之后就走了。

就在这同一天,在洞穴中的儿子,忽然见到穴口隙缝处,进来了一位沙门。

沙门拿了一钵饭叫他吃,他吃了之后肚子就不再饥饿,从此就一直端坐修定。

十几年就这样过去了。

后来齐文皇帝即位,要在西山造一座凉殿。

梁武帝崇佛亡国再认识

梁武帝崇佛亡国再认识
关键词 : 崇佛亡 国; 治国理念 ; 币值
中图分类 号: 0 , 1 62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8— 9 X{0 10 0 7 0 10 2 3 2 1 )4— 0 6— 7
后人 在评 价萧衍 的亡 国灭身 时总是 要 把它 与他 的崇佛 举措 联 系起来 , 为两 者之 间存在 因果 必 然 关 认
业杀 宗 室十人 , 内有 其叔 祖刘 义恭 ; 明帝 刘或 杀宗 室 十七 人 , 是刘 宋王 朝杀 人登 峰造极 的一个 ; 明帝 萧 鸾 齐
大杀高、 武子孙 , 其杀戮程度 比 刘宋王朝有过之而无不及 , 共杀宗室二十三人。 J 这些杀戮 , ¨】 叭 既有弟杀 兄, 兄杀弟 , 也有孙杀祖 , 侄杀叔 , 叔杀侄 , 被杀之人有的是企 图谋位, 的因受牵连而卷入了斗争的旋涡 , 有 有的是因为构成了对帝位的威胁 , 一言以蔽之, 都与帝位有直接或间接之关系 , 这些大肆的血腥杀戮 , 不但 忠的观念已经荡然不存 , 连封建家庭组织内部起码的孝悌意识也无从谈起 了, 在这样 的情形之下 , 国祚的
我们认为 , 萧衍亡 国灭身与崇佛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联 , 相反 , 萧衍的崇佛举措实 际上造就了梁 王朝近五十年的长治久安 , 这在干戈扰攘、 政权迭更 的南北朝时代是十分罕见 的, 自江左 以来 , “ 年逾二
百, 文物之盛, 独美于兹” 《 。( 南史 ・ 梁本纪中》 钱钟书先生早就指出 了这一点 , ) 他是在评论萧衍《 净业 赋》 一文时提出这样的看法 的:
戒。《 南史 ・ 梁本纪中》 : ( ) 云 “ 帝 虽在蒙尘, 斋戒不废 , 及疾不能进膳 , 盥漱如初 。 特别是第二点事实更 ” 加深了人们对于萧衍崇佛亡国事件 的印象 , 因为萧衍在临终前仍然不断礼佛斋戒 , 但这无救于他的亡国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從梁武帝談三世因果
梁武帝談三世因果(前世今生)梁武帝的前世是「蚯蚓」很久以前有一座寺廟,分成東房與西房,廟裡的和尚們每天早晨都要起床做早課。

很奇怪的是,東房和尚往往都能準時起床,西房和尚就常常睡過頭,耽誤了時間。

這一天,西房和尚又挨住持罵了,其中有一位西房和尚就去問東房和尚:「為什麼你們精神都這麼好能準時起床,而我們總是貪眠睡到天明,還不知醒?」東房的和尚就說:「那是因為我們這邊有一隻蚯蚓,每到清晨的時候就會鳴叫,時間非常的準確,我們一聽到聲音就會起床了。

」西房和尚知道後就暗恨離去。

有一天,那位西房和尚趁東房和尚大家都不在寺廟的時候,就燒了一盆熱水,灌入東房的蚯蚓洞中,蚯蚓就被燙死了。

第二天早上,東房和尚聽不到蚯蚓的鳴叫聲,一找竟發現蚯蚓死了,只好請來住持將那隻蚯蚓超渡。

蚯蚓被主持超渡之後就投胎人身,轉世成為一個樵夫,每日賣柴生活。

西房和尚因犯了殺生戒,墮落到畜生道,轉世為猴,但因前世是修行者,所以仍有一點靈性,時時會採花到山裡的一間破廟,至佛前供養。

樵夫每日上山砍柴,一日來到山中,看見有一座破廟,見此廟半壞,有三尊佛像,頭頂厝瓦破壞露天,樵夫恐三尊佛像受雨露濕壞,就回家買了三頂大笠,來遮蓋佛像。

之後,樵夫上
山砍柴時就手持鮮花,到山邊廟中供佛。

而那隻猴也每天持花來供佛,牠一看到花瓶裡已有花,就將花拔去,換上自己的。

猴子離去之後,樵夫砍柴回家途中,在廟門前休息時,往裡面一看,卻發現自己的花被拋在一地,瓶中的花不是自己的花,他就想查明是什麼原因。

第二天早上,樵夫將自己的花供上之後,就躲在一旁,沒多久就看到一隻猴子進來,手上也拿著一束花,並拔掉樵夫的,換上自己的。

樵夫一看大怒,大喝一聲,那猴子嚇得轉頭就走,樵夫追趕猴子,猴子最後跑進一個山洞裡,這樵夫忽起惡念,搬來一個大石頭將洞口堵住,那猴子出不來,竟活活餓死在裡面了。

後來樵夫轉世,因為他有建廟的功德,出世在帝王家,成為好佛的梁武帝。

梁武帝晚年頗有悟性,江山不要,遷去臺城修行參道。

忽一日,魏國侯景將軍叛變,帶領兵馬殺到臺城而來,將臺城團團圍住。

梁武帝飲食全無,臨危急難之時,遂有退道之心,這時他的師父誌公和尚顯現在虛空之中說:「這是你的三世因果,不要退了道心。

」梁武帝聽了大悟,欣然受報餓死在臺城。

梁武帝此時身坐蓮台,即登空而去。

原來這「侯景」將軍竟是那隻被餓死的猴子轉世。

俗話說:「一飲一啄皆有命定。

」這話雖然很宿命,但看了上面梁武帝的三世因果故事之後,卻不免讓人有此感嘆。

所謂「冤冤相報何時了,到底誰欠誰,說也說不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