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生活方式的转变

合集下载

90年代的生活

90年代的生活

90年代的生活
回想起90年代的生活,总是让人感慨万千。

那是一个充满着朴实和真诚的年代,人们的生活虽然简单,却充满了热情和活力。

在那个年代,没有智能手机和互联网,人们的娱乐方式主要是通过看电视、听
收音机和玩传统的游戏。

家庭聚会是人们最喜欢的娱乐方式之一,亲朋好友聚在一起,唱歌跳舞,度过愉快的时光。

而在街头巷尾,孩子们则是通过踢毽子、跳皮筋、玩陀螺等传统游戏来消磨时光,他们的童年充满了快乐和无忧无虑。

90年代的生活也充满了美好的回忆。

那时候的人们更加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没有了手机和社交媒体的干扰,人们更加真诚地与他人交流,彼此之间的情感更加真挚。

亲手写信成了人们表达情感的主要方式,每一封信都是用心书写,充满了真挚的情感。

在90年代,人们的生活虽然简单,但却充满了热情和活力。

那个年代的人们
更加注重家庭和友情,更加珍惜身边的一切。

90年代的生活或许已经成为了过去,但那份真诚和热情却永远留存在人们的心中。

让我们怀念那个充满回忆的年代,珍惜当下的一切,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九十年代以来的社会变化

九十年代以来的社会变化

1从追怀先烈、学习模范转向追星、崇拜偶像近段时间还看到“不孝女追星刘德华变卖父亲器官”之类的新闻。

我不是个追星族,因为我觉得,每个人应该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追求自己的个性;我喜欢听明星的歌,为的是一种感觉或思考。

记得小时侯学习过雷锋和赖宁,可能和大家一样,一直没学个样。

现在看来,那些只是些美好的梦想。

我们需要信念和信仰,但需要盲目崇拜。

2从现实世界到虚拟世界网络诞生了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它的确方面了人们进行相互沟通和信息获取与传递。

据说中国网民过亿,确实是个庞大的集团。

我认为,网络缩短了人与人在空间上的距离却疏远了人与人在感情上的距离。

对于网游,我不知道到底是杀人游戏,还是游戏杀人;网游宣传了虚拟暴力,可能会导致人的精神恍惚,淡化现实暴力的罪恶感。

另外还有网络色情,网络安全(病毒和黑客)等社会性的问题。

另一方面,信息产业部明确表态支持游戏软件的发展,国家体育总局把电子竞技纳入体育项目。

3中国入世,我们的周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洋东西和观念政治上参与了G8富国俱乐部,经济上加入了WTO,体育上足球进入了世界杯,北京08年也奥运了,上海的吉尼斯记录不断刷新了,可以享受肯德基,麦当劳,可口可乐的口福了,日本女友,泰国人妖,非洲和尚,印度阿三也来中国了,更重要的是互联网打开了另一个通向世界的窗口。

4失业问题严重越来越多的人失业了,月光族,啃老族,新新人类出现了,失业的原因就复杂了,通货膨胀啊,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经济结构调整需要转移大量劳动生产力,人口基数大,读书无用论啊...5春运帝国民工潮每到春节,人类历史上最大人口迁移就出现了,千千万万的民工联系着广大的农村,他们像细小的溪流将城市的财富和信息注入遥远的偏僻农村。

而他们来到陌生的环境里,水土不服,生活质量差,睡眠少,性压抑,城乡歧视,地域歧视,工种累、脏┅┅┅他们还像是国家的主人吗?6教育弊端出现了知识垄断在少数人的手里,便诞生了教育。

教育的目的在于教书育人,教育的本质是大众教育,如果丧失这些,教育便走向毁灭。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服饰变化⑴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⑵表现:①近代:男性: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女性:改良后的旗袍②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以列宁装和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一度受到青睐民众服饰趋于单调,军装和“干部服”盛行③改革开放后:对服饰的要求由穿得暖向穿得好过渡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2、饮食文化变化⑴中餐:四大菜系,即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⑵西餐: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中国,出现了中西餐并行的局面3、居室建筑变化⑴传统居室: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⑵西式住房:鸦片战争后,在租界,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20世纪30年代前后,出现欧化的新式住宅。

4、社会习俗变化⑴背景: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的影响。

⑵表现:①婚丧礼俗:清末民初,新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仿效西式婚礼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用火葬代替土葬②社交礼仪:民国初,采用西方的握手和鞠躬,取代跪拜礼;在称呼上,用先生和同志,取代老爷和大人。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1、交通工具更新⑴特点:更迭速度快,在城市比较显著,在乡村则迟缓得多⑵概况:①人力车:是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②自行车:在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普及③公共交通: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1969年北京地铁开始运营,结束了中国没有城市地铁的历史2003年上海磁悬浮列车专线投入商业运营,标志着世界上第一条商业化运营的磁悬浮列车专线开通。

④轮船:1865年,中国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中国近代造船业得以发端⑤火车:19世纪末20世纪初,铁路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贯通,是我国铁路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⑥飞机:20世纪20年代初,民航事业起步,30年代中期已形成航空网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所有省份实现了飞机的运营2008年,中国民航累计完成旅客运输量1.92亿人次2、邮电通信设施的完善⑴邮政:①19世纪中叶,依靠驿站和民信局通信②1896年海关正式办理邮政,“大清邮政局”成立③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邮局邮路进一步扩展⑵电信:①1877年,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②1906年创设无线电报,到1932年底,开设了国际无线电报业务⑶电话:①1882年,传入中国②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3、交通通信工具进步的影响⑴促进了人员、商品的流通与信息的传递⑵加速了城市化进程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⑷推动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1、大众报业的发展⑴发展原因:社会需要适合普通民众阅读需求的大众报纸⑵西人办报:从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在华传教士兴起一股办报的热潮,拉开了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序幕。

我国90年代以后的变化发展

我国90年代以后的变化发展

我国90年代后的发展变化一、服装的变化服饰是社会心态变化的晴雨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开始由穿着暖和向穿得好过渡。

中国90年代以前,由于人们思想受限,受封建思想影响颇深,服装普遍颜色单一,款式稀少,衣料质量低;而在90年代后,人们追求新颖,独特,注重形象,追逐时尚,关心服装的舒适、合体、做工、质地,最为显著的是人类品牌意识的觉醒。

人们越来越有品牌意识,买衣服看重品牌,也开始创作自己的服装品牌,并努力将其推广出去。

二、食品的变化食物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民的食物状况开始发生深刻的变化,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重要发展阶段。

90年代我国食物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食物生产与消费协调发展,根据营养和消费的需求,进一步大力发展食物生产,全面开发利用各种国土资源和食物资源,发展农林牧副渔各业的食物生产和食品加工业,重视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的统筹安排;要按照营养、卫生、科学、合理的原则,继承中华民族饮食习惯中的优良传统,吸收国外先进、适用的经验,改革、调整我国的食物结构和人民消费习惯。

经过不断努力,使我国人民食物消费与营养整体水平有较大的提高和改善,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食物发展道路。

食物生产大幅度增长,畜产品和水产品出现了从未有过的持续高速增长。

这一时期是食物观念转变的时期。

一是由传统的粮食观念向现代食物观念转变,人们对食物的需求逐步转向多样化,二是由不合理的食物消费习惯转向科学、文明的膳食消费,需要运用现代营养知识加以指这一时期是协调食物生产、消费和营养的关键时期。

三、住房的变化90年代以后,住房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

中国许多地方被开发出来,住房变得舒适,家具设备越来越多样化,舒适、雅致、大气、豪华、富贵堂皇等等各种要求都能够得到满足。

我国的建筑水平也稳步提升。

房子的格式集合西方和东方的优势得到极大的改善。

统一的小区建设成为城市住宅的标志。

四、交通工具的变化90年代初期,摩托车开始成为人们的“新宠”。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摘要随着二十一世纪的到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城市化水平越来越高,人们对精神层面的追求越来越高,看看周围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不难发现,随着我国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国学流逝,我们的道德也被一点点地冲刷掉了,道德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因此在当今社会,我们亟需正视国学以及国学教育,但国学教育如何有效地展开发挥其德化育人的功能值得我们研究,而想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从现在正在接受国学教育的青少年尤其是小学生入手,从他们学习国学的过程、内容等多个方面审视当下的国学教育。

本研究从校外培训机构中接受国学培训的小学生入手,通过发放问卷辅以访谈,了解了当下小学生国学教育的现状以及原因。

小学生学习国学之后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是也暴露了很多问题。

当下小学生有多种渠道接触国学,但小学校国学教育缺位,小学生深入接触国学机会较少,参与培训的小学生参与意识较强,但多是带着功利心目的学习,而在课外学习中缺乏主动性。

校外培训机构中所学国学内容上贴近生活,内容多样,但无法形成系统,教材权威性让人质疑。

针对小学生国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首先,要加强小学对国学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将国学融入校园文化中去;其次,关注小学生的现实生活,合理引导小学生对国学教育的看法,避免盲目跟风或全盘否定的倾向;再次,注重教材编写,加强师资培训;最后,社会多方助力增加小学生接触国学的机会。

关键词:国学;国学教育;小学生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伴随着一股“文化热”的发展,“国学热”在中国大地上悄然兴起。

国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名词,在我国国力不断增强、民族意识苏醒、民族自尊心增强的背景下,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

进入新世纪我国的社会经济文化等繁荣发展的同时,各种社会矛盾也逐步凸显,社会道德沦丧、人心不古、官员腐败、子女不孝、各种大学生伤害事件等情况接连出现,尤其是小学生一代出现的道德问题让国人倍感焦虑。

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改革开放前后变化(衣食住行)

改革开放前后变化(衣食住行)

改革开放前后变化(衣食住行)改革开放前后变化(衣食住行)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它意味着中国经济与社会生活的根本变化。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人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生活水平极低,生活质量相对较差。

但改革开放的到来,使人们的生活状态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通过比较改革开放前后的生活变化,我们可以看到世人的日常生活因此而变得更好,本文将着重探讨改革开放前后衣、食、住、行等方面生活的变化。

一、衣服方面改革开放前,中国人的衣着是非常单调和落后的。

传统的中国服饰大多是带有民族特色的长衫、对襟衫、褶裙、领巾等。

由于经济的落后,很多人都穿着家常衣,孩子们不少都是穿大人的旧衣服。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飞跃式的提高。

越来越多的外国品牌进入中国市场,各种时装品牌不断涌现。

人们的衣着不仅注重美观和时尚,而且也逐渐注重质地、用料以及服装的舒适性和健康性。

二、食品方面改革开放前,中国人的饮食以粗粮为主,热量不足,在食品缺乏的情况下,经常饥饿。

而工业食品极少,淀粉类和肉类占据了人们的主食。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各种精制高档食品陆续进入了中国市场,越来越多的新食品品牌不断涌现。

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也促进了各种食品的跨界融合。

新式餐馆、快餐厅、肯德基、麦当劳等快餐连锁店成功落地中国市场,创新的餐饮新品种层出不穷,满足了人们对食品的多元化需求。

三、住房方面改革开放前,人们住房条件非常差劣,普遍居住在窄小的房子里。

公共住房荒,人们只能依靠单位分配。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住房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随着建筑业的飞速发展和市场的逐渐开放,住房面积日益扩大,各种高档住房品牌如松江、港城、大连等大型住房项目陆续出现,社会住房制度逐渐完善,人们的居住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四、交通方面改革开放前,人们的出行主要依靠自行车、步行等方式,公共交通非常匮乏,汽车属于奢侈品。

改革开放后,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人们的交通方式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了解改革开放前后你家在衣、食、住、行、用方面有哪些重要变化。

了解改革开放前后你家在衣、食、住、行、用方面有哪些重要变化。

了解改革开放前后你家在衣、食、住、行、用方面有
哪些重要变化。

以下是普遍意义上改革开放前后在这些方面存在的一些变化:
1.衣着方面:改革开放前,由于物质匮乏和供应不足,衣着
选择相对较少,人们的穿着往往以朴素为主。

然而,改革
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进口的增加,人们的衣着选择
变得更加多样化和时尚化。

2.饮食方面:改革开放前,由于生产和供应的限制,食物种
类相对有限,人们的饮食习惯普遍比较简单。

但随着改革
开放,食品供应增加,人们的饮食变得更加多样化和丰富。

3.住房方面:改革开放前,由于资源有限,住房条件普遍比
较简陋。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住房条件
得到改善,建筑和住房的质量和规模得以提升。

4.交通出行方面:改革开放前,交通工具相对有限,人们出
行的方式主要是步行、自行车等。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
发展,人们拥有更多的交通选择,如私家车、公共交通等,交通出行更加方便快捷。

5.生活用品方面:改革开放前,由于供应问题,人们的生活
用品选择有限。

改革开放后,大量进口和国内生产的产品
丰富了市场,人们的生活用品得到了更多的选择和改善。

每个家庭的情况和经历都是独特的。

然而,总的来说,改革开放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积极的变化,提高了生活质量和生
活水平。

九十年代的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与社会变革

九十年代的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与社会变革

九十年代的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与社会变革九十年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阶段。

在这个时期,中国政府坚定地推进市场经济改革,积极吸引外资,促进科技进步,使中国经济步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轨道。

与此同时,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提升,社会风气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经济改革与深化在九十年代,中国加大了对市场经济改革的力度,推出了一系列重要政策。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992年的南方谈话,这是中国共产党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具体成果,明确提出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方向。

南方谈话的提出,标志着中国正式迈入了市场经济的轨道。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进行,中国实行了一系列开放政策,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

九十年代初期,中国开始开设沿海经济特区,引进了大量外资和先进技术,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同时,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与各国开展了广泛的贸易往来。

经济改革的重要结果之一是九十年代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

中国GDP年均增长率在九十年代达到了10%,远超世界平均水平。

这一增长带动了中国国内市场的扩大,逐渐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和消费市场。

二、科技进步与创新九十年代的中国不仅在经济改革方面取得了突破,还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

中国政府大力投资于科技发展,加强了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鼓励科技人才的培养和科技成果的转化。

在九十年代,中国取得了多项科技成果。

1999年,中国成功发射了自己研制的第一颗载人航天器——神舟一号,成功地将杨利伟送入太空。

这一成就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进行载人航天任务的国家。

另外,九十年代还是中国互联网发展的起步阶段。

中国政府推出了互联网发展战略,积极引导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普及。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中国人民开始享受到了互联网带来的便利,信息获取更加方便快捷,这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三、社会变革与生活质量提升九十年代的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变化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发展。

在这些变化中,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从物质生活到社会生活,从教育到医疗,从城市到农村,人们的生活改变得难以想象。

下面我们来看看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变化。

一、物质生活的变化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经济处于计划经济时期,物资供应紧张,生产不足,物品匮乏。

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得以实施,一系列社会经济改革的配套政策相继出台,逐步推进了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兴起,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现在,不仅普通家庭可以购买到许多物美价廉的物品,而且高端消费品也开始走入寻常百姓家。

二、社会生活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人们的社会角色发生了转变,中国逐渐由封闭的社会转向了开放的社会。

特别是对于女性来说,她们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显著提升,社会认可女性的能力和地位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人们的观念也在不断进步,谋求平等、自由和发展成为了人们的共同追求。

三、教育的变化中国的教育也经过了巨大的变革,在过去几十年里,教育由传统意义上的书本教育转向了综合性的素质教育。

改革开放之前,教育的水平相对较低,但改革开始之后,中国教育快速发展。

学生的入学门槛逐渐提升,选择更广泛的教育途径,如艺术、运动、音乐等,在学习中得到更多自我发展的机会,从而能够用更具个性化的方式发挥自身潜力。

四、医疗的变化同样,中国的医疗也得到了急剧的提高。

通过加强医疗卫生建设,改善医疗设备,提高药物的品质,推广药品的价格和可操作性,广大人民逐渐得到了医疗服务和疾病防治的保障。

自1990年代以来,国家逐渐发展起了基本医疗保险,以及完善的医疗保险体系,保障了百姓的基本医疗服务和健康需求。

在此基础之上,中国医药工业的发展不断推进,新型的药品、而且医学信息系统等医学科技的发展逐渐成熟。

五、城市与农村的变化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城市和农村的发展也不同。

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逐渐减小。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衣食住行的变化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衣食住行的变化

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道路上最重要的突破点之一,它突破了发展道路上的瓶颈,从而打开了新的界面,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为这块有着5000年文明的神奇土地注入了更新更强的生命元素,使其活力倍增,从而使中国在各方面得到了质的飞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的生活现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品质显著提高,尤其表现在物质方面。

此次调查,我们以北京三间房地区的部分居民为调查样本,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调查得出三间房地区改革开放以来居民的生活变化情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改革开放,服装业,小康,居住条件,交通工具本次调查采用的是问卷调查的方式,小组的六个成员利用小学期的在校时间讨论设计出问卷的内容,并走访了北京三间房地区,一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的有效问卷为94份。

利用所学的统计学知识以及spss 统计软件将94份问卷的答案作以描述统计,得出了相关统计结果。

这些统计结果着实为我们的调查报告提供了科学可靠的数据和有力保证。

通过落实调查的各项环节,我们从中收获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与此同时,对于改革开放这一创举的理解更加深入,受益匪浅。

一、中国激荡30年:从“衣”看生活变化80年代初期及目前老百姓买衣服场所对比020406080年代初期目前目前老百姓购买衣服场所自己做集市小服装店大商场80年代初期老百姓购买衣服场所自己做集市小服装店大商场显然,改革开放以后,渐渐没有了布票,做衣服已经不是很普遍,更多人是去小服装店或者大商场买衣服穿,集市的数量也有所下降。

在服装的样式与质地方面,上世纪70年代,全国大量进口化纤设备,引发了国人在“穿衣”上的革命,挺阔不皱、结实耐用的“的确良”代替了统一的“灰色装”、老样式,人们的穿着从这个时候开始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当时买布料要凭布票,一张小小的布票,悄然影响着人们实用主义的审美观,“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是人们的穿衣习惯。

跟棉布相比,“的确良”布挺阔不皱、结实耐用,因此即使价格不菲,也挡不住人们对它的追捧。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吃穿住行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吃穿住行的变化
• 改革以前人们衣着的特点是:色彩和样式单调,而且数量有限,需要 凭布票来购买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改革后服饰特点是:丰富多彩,而且时装表演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这表明,在当今社会,服饰不仅仅是遮羞御寒的工具,更是人们展示 个性、显示风度的一种方式。
小节
• 服饰的变化是以经济的发展为前提的,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着。服饰的变化是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一个 表现。
• 改革开放后,大米等精细口粮成为人们的主食,蔬菜种类日渐丰富, 90年代营养搭配、绿色食品、膳食平衡成为百姓饮食“主旋律”。
小节
• 改革开放前,人们的食物匮乏、单调、营养不足,改革开放后,人们 的吃饭问题基本解决,不但能吃饱还要吃好,即吃出营养、吃出文化、 吃出健康。
二、穿
•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 们在衣食住行各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到20世纪末,我 国在整体上进入了小康社会。
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生 活方式变迁调查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2年,中国人民的生活发生了 很大的变化,从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的变迁,无不折 射出社会的进步。
目 录
一、吃 二、穿 三、住 四、行
一、吃
• 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居民每天只能凭粮票、肉票、菜票领取有 限的食粮,七八十年代,百姓都挖窖储藏萝卜、白菜、土豆等蔬菜, 粮食以粗粮为主。
•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乘出租汽车和开私家车的人 多了起来,除此之外,我国铁路、公路和航线的增长都很快,私人汽 车也越来越多。
三、住
• 改革开放前,人们的居住条件较差,1978年人均居住面积,城镇只有 3.6平方米,农村是8.1平方米。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进行假日制度改革的背景。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进行假日制度改革的背景。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进行假日制度改革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休假制度经历了从“大、小礼拜”到“双休’再到三个“黄金周”的历程。

2007年,国家又一次对休假制度进行了调整,调整后的休假制度形成了“两大五小”的新黄金周模式。

同时,带薪休假制度也开始正式在我国实施。

一.变化1.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国的休假制度也开始实施,即六天工作制,每周工作48小时。

原因:改革开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变化。

2.1995年起国家实行了周末“双休”制度,从原先的六天工作制,每周48小时逐步调整到五天工作制,每周工作40小时,扩大了公民的法定休息的范围和时间。

原因: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我国进入了市场社会,同时也进入了休闲社会,人们的休闲愿望更加强烈,为了进一步适应改革开放的需求,国家调整了休假制度。

3.从1999年起,国家正式开始实行“黄金周”制度并扩大了原来其他法定节假日的法定假期时间,也就是法定节假日由7天增加到10天,元旦一天,春姐、劳动节和国庆节各三天,并通过上下双休日的调整,每年形成三个黄金周--春节、五一和十一。

原因:改革开放的影响,缩小与世界许多国家在公众假期上的差距;经济发展迅猛,人们手中余钱增多,对假期及旅游的意愿更为强烈;国家开始意识到休闲度假创造的不仅仅是消费,同样还有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

4.2007年11月9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公布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颁发,三大长假被调整为“两长五小”的新模式。

《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自2008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

具体是取消了五一长假,恢复到原来休息一天的做法,加上双休日,实际为三天;增加端午节、中秋节和清明节各一天的公共假期加上与一次“双休日”相衔接,形成三次三天的“小长假”。

其三是春姐放假3天,加前后双休日,依旧为7天的“小长假”和两个黄金周。

现有的两个黄金周:春节、国庆节;五个小长假:元旦、清明、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二.原因1.随着我国经济的较快、健康发展,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出现了不同层次的群体追求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人们对多元化、多层面的精神生活要求和欲望也越来越凸显出来,旅游需求发生了变化。

我眼中二十年的变化

我眼中二十年的变化

我眼中二十年的社会变化弹指一挥间,我的生命已经走过了二十个年头,这二十年对于历史来说,只是很短的那么一个瞬间,甚至可能都不会留下任何的痕迹。

但是对于我来说,对于人类的有限的生命来说,却又是那么可贵的一段岁月。

如同白驹过隙,再回首时,我赫然发现在这二十年间,我们的生活有了翻天地覆的变化。

而我只是以一个普通人的眼睛去观察着周围的变化,以真实的文字去描述。

一、衣食住行发生巨大变化,民众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人们的衣食住行真是今非昔比。

现在人们不但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在生活方式、消费观念、思维方式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1、中国服装市场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以年龄、职业、档次的细分,也是中国人衣着向品牌化、高档化、时尚化和个性化演变的开始。

到了本世纪后,人们对衣着消费的品牌、质量意识增强,注重突出高档化、时尚化和个性化的特征。

年轻人注重服装的新潮、时髦、体现个性化,中年人注重服装的质地款式及舒适度,高薪阶层更是青睐服装的品牌与档次,而世界顶级服装也已成为富裕阶层的寻常穿着。

即使在广大农村地区,服装也早已从遮体御寒的生活必需品升级,也开始对穿戴讲究起来。

农村人自制衣服的已不多见,基本上都是购买成衣,这不仅是消费观念的改变,也体现了对服装样式和做工用料的讲究。

牛仔裤、运动鞋,这已经不再是种田人的怪异打扮了。

从布票年代的“一衣多季”到取消布票后的“一季多衣”,中国人在衣着上的变化速度,令西方媒体时而发出惊叹。

现在,在国内各大城市,由人们越来越个性化的穿着而构成的街景,已经与国际大都市几无差别。

中国大陆的服装季节也已经与世界同步。

即使是世界最新推出的服装,都少不了在第一时间购买的中国消费者。

2、1993年,粮票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随后,那些曾为城镇居民提供生存保障的小小纸片,成为收藏市场具有特殊意义的藏品。

粮票的退出也是中国人饮食结构变化的开始。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食品市场供应丰富,人均主食消费的比重在逐年下降,副食的比重却在日渐上升。

90年代的生活

90年代的生活

90年代的生活
回想起90年代的生活,仿佛是一个美好的时光隧道,那时的生活充满了无限
的可能性和激情。

90年代是一个充满了变革和创新的年代,无论是科技、文化还
是社会风气,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90年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
动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和多样化。

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轻松地获取各种信息和资源,也可以通过手机随时随地和朋友家人保持联系。

这种新的生活方式让人们的社交圈变得更加广阔,也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在90年代,流行文化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音乐、电影、时尚等各种流行文
化形式都经历了一次次的革新和变革。

从迪斯科到嘻哈,从电影《泰坦尼克号》到《阿甘正传》,从超级模特到流行偶像,90年代的流行文化给人们带来了无数的
惊喜和乐趣。

这些流行文化不仅影响了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塑造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在90年代,社会风气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人们对于自由、平等和多元化的
追求变得更加强烈,各种社会运动和潮流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女性权益、LGBTQ+权益、环保运动等各种社会议题都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人们开始更加关注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也开始更加尊重和包容不同的声音和观点。

90年代,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时代,那个时代的人们充满了对未来的向往和憧憬。

虽然时光荏苒,但那个时代的精神和记忆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

让我们怀着对90年代的怀念和热爱,继续前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我国90年代以后的变化发展

我国90年代以后的变化发展

我国90年代后的发展变化一、服装的变化服饰是社会心态变化的晴雨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开始由穿着暖和向穿得好过渡。

中国90年代以前,由于人们思想受限,受封建思想影响颇深,服装普遍颜色单一,款式稀少,衣料质量低;而在90年代后,人们追求新颖,独特,注重形象,追逐时尚,关心服装的舒适、合体、做工、质地,最为显著的是人类品牌意识的觉醒。

人们越来越有品牌意识,买衣服看重品牌,也开始创作自己的服装品牌,并努力将其推广出去。

二、食品的变化食物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民的食物状况开始发生深刻的变化,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重要发展阶段。

90年代我国食物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食物生产与消费协调发展,根据营养和消费的需求,进一步大力发展食物生产,全面开发利用各种国土资源和食物资源,发展农林牧副渔各业的食物生产和食品加工业,重视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的统筹安排;要按照营养、卫生、科学、合理的原则,继承中华民族饮食习惯中的优良传统,吸收国外先进、适用的经验,改革、调整我国的食物结构和人民消费习惯。

经过不断努力,使我国人民食物消费与营养整体水平有较大的提高和改善,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食物发展道路。

食物生产大幅度增长,畜产品和水产品出现了从未有过的持续高速增长。

这一时期是食物观念转变的时期。

一是由传统的粮食观念向现代食物观念转变,人们对食物的需求逐步转向多样化,二是由不合理的食物消费习惯转向科学、文明的膳食消费,需要运用现代营养知识加以指这一时期是协调食物生产、消费和营养的关键时期。

三、住房的变化90年代以后,住房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

中国许多地方被开发出来,住房变得舒适,家具设备越来越多样化,舒适、雅致、大气、豪华、富贵堂皇等等各种要求都能够得到满足。

我国的建筑水平也稳步提升。

房子的格式集合西方和东方的优势得到极大的改善。

统一的小区建设成为城市住宅的标志。

四、交通工具的变化90年代初期,摩托车开始成为人们的“新宠”。

个人生活与时代变迁感悟

个人生活与时代变迁感悟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这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国家经济在三十余年间飞速发展,国民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也在这三十年间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衣食住行和生活环境、工作条件哪—样都是翻天覆地。

计划经济时期是凭证供应的年代,一年至多能添置上两件新衣服,还是一般的平布。

“过年穿新衣”的期盼是她们那个时期的同龄人都有过的愿望吧,如果能在没有过年就穿上新衣裳,让邻居羡慕时的那种满足和得意让现在的年轻人不能理解,更不要说现在的小天使们每个至少都有多套样式和质地都很好且四季分明的衣物了。

食品的供应更是让他们难忘,买肉凭票是自然的,但绝对没有挑肥选瘦的份儿,更不要说得排上拥挤不堪的露天长队,并要担心轮到自己时还有没有货物可以买到。

因为争购食品引起大人们吵闹甚至是相互抓扯让孩子们惊恐不已,妈妈十几岁时最怕的就是让家长吆喝着去排队,常常在接受这个任务时嘴硬地说“宁可不吃肉也不去排队”。

六七十年代物资极度匮乏,一块红糖或豆腐乳,甚至是加了点食盐的辣椒面都曾经是分享的零食,而在当时津津有味的吃相一点不逊于现在孩子们吃到最新上市食品时的兴奋程度,被辣椒麻木过后的畅快也不亚于现在吃火锅后的酣畅淋漓。

三十年前,许多家庭的住房都只有一间,几乎相同的布局就是用一张床或一个大立柜放在房屋的中间,拉上帘子把屋子隔成两间,前面是客厅兼饭厅,妈妈说,她们玩时只能以床入座,条件好些的能备上一两只小马扎或小木凳;孩子多的家庭还得设计成上下铺,而床后面就是另一间卧室与储藏室的统一。

现在,条件好了,人们大多住上了单位分的三室一厅,有了自己的独立王国,兴奋不言而喻。

且不说现在的自动化办公条件如何先进,单说喝开水一项都不知道换了多少种热水器,而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开水只能是在早上锅炉房供应时间打好以保证全天的需要。

现如今,坐在办工作旁,伸手就是饮水机加纯净水,冷热自斟,好不自在。

还有通讯工具的变化,八十年代用的是手摇式电话,每次需要联系时头疼不已,且不说先要接通邮电局的接线员,再转接至某个地方或某个单位,若对方是信号不太好,得打上好几个电话,有时甚至得呼叫上一天才能接通。

90后的生活变迁:回忆过去,展望未来

90后的生活变迁:回忆过去,展望未来

90后的生活变迁:回忆过去,展望未来随着时间的推移,90后已经成为了人生的中年阶段,回首过去,我们的生活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们的生活在科技、生活方式、文化和社会观念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今天,让我们回顾90后的生活变迁,并展望未来。

一、经济变迁90年代初,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

新兴市场经济的现代化改革以及社会制度的转型是当时的主要任务。

虽然贫困依然普遍存在,但是政府愿意为国民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工作条件。

随着经济发展和全球化,中国的城市化呈现明显的趋势。

90后的童年和青年时期是国内经济爆发的时期。

现代化的城市和市场经济成为他们的主要生活空间。

这一时期,90后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

对于很多人来说,买得起衣服和手机以及拥有自己的房子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

二、科技变迁90年代,中国正在大量引进海外技术和科学实验,开创了中国式的信息技术和娱乐评论。

这一时期,中国的互联网发展非常迅速,如今已超过了美国市场规模。

在门户网站和搜索引擎的引领下,中国的世界观和读者观念已经与传统观念存在巨大的差距。

这些变化和发展,让90后亲身经历着信息时代的变革,他们开始利用科技手段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已经成为惯常做法。

随着科技进步,手机、电脑、社交媒体等跟随90后一同发展,他们的传统沟通方式在面对新的工具时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从微信、QQ到直播、短视频,娱乐行业开始使用互联网来满足年轻人的需求,并利用互联网在智能产品和物流技术等领域进行创新。

三、文化变迁随着90后的年龄逐渐增长,他们对于文化和文艺的认知也有了更多的反思。

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开始被特别关注,年轻人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化重新投入兴趣和热情,催生了一批崭新的创意和产业。

但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游戏、网络音乐行业也日渐兴起,他们成为90后年轻人生活中更加重要的一部分。

同时,日本动漫文化、韩国流行文化也逐渐渗透到中国市场,成为他们热爱的领域。

九十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变革与发展

九十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变革与发展

九十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变革与发展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经历了深刻的社会变革与发展。

这一时期,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探讨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变革与发展的几个重要方面。

一、政治变革与民主进程九十年代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逐渐走向了政治体制的民主化。

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推行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施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推进了法治国家建设。

这些改革措施为中国的政治制度建设奠定了基础,逐步加强了人民的民主参与,提升了政府的公信力。

二、经济发展与改革开放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了快速增长的阶段。

中国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措施,进一步放开市场,鼓励民营经济的发展,加快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同时,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并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等,推动了国际经济的互联互通。

在九十年代以来的中国经济发展中,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农村经济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农村农业现代化取得了重要进展。

三、社会结构的转变与社会问题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使得城市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城市中出现了大量的工人阶级和中产阶级,社会阶层的结构更加丰富多元。

而农村地区也面临着农民工问题、留守儿童问题以及农村老龄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此外,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也得到了重视和改善,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但与此同时,社会矛盾也日益凸显,如贫富差距的扩大、就业压力的增大等问题也需要我们关注和解决。

四、文化多元化与传媒发展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的文化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文化的多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人们对于文化的需求和参与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各种文艺形式不断涌现,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中国的文化影响力逐渐增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生活方式的转变
(以下内容为经由本人实践调查原创写作)
1990到2000年间,世界经济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中国正是改革开放开始大踏步前进的时期。

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了生活方式的巨大转变。

作为九零后的我,从有记忆以来亲眼见证了我身边的变化,小到吃穿住行,交通通讯,大到生活方式与生活观念的转变都不断发生着变化。

这一时期国家做出了一项关乎中国国未来经济走向的重大决定——1994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国开始实行。

这一经济体制的发展无疑是继改革开放之后又一推动中国与国际经济接轨的重要转折点。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中国经济实力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相当大的提高。

九十年代以前,由于物质条件较差,所有的生活必需品基本都是定量供应。

在粮食方面,供给的大部分都是粗粮,每人每月仅供28斤左右,勉强达到温饱,至于想要种类丰富的蔬菜水果更是天方夜谭。

而九十年代以来,吃的问题上有了明显的改观。

到九十年代中期,定量供应制度取消,食物的数量与种类明显增多。

细粮的大量上市,改变了从前粗粮主导的饮食结构。

在服饰方面,九十年代的中国已经不再是从前的单一款式与色调,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日常的衣着穿戴也逐渐有了新的流行趋势,踩脚裤,文化衫,松糕鞋,流苏裙等成为了人们热捧的时尚。

大波浪,富成头更是成为九十年代的经典发型。

这一时期,家电的普及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冰箱,电视,洗衣机作为新的“三大件”在家庭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它们不仅仅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更是对这一时期经济与生产力发展的有力见证。

交通与通讯状况在九十年代也有了很大的改观。

九零年以前,一小时才有一趟的公交车都是奢侈品,更不用说私家车什么的了。

进入九十年代,公交车的数量大幅提高,车次明显密集,另外还有计程车的普及,更是给人们的日常出行带来了相当的便利。

这一时期,电话在家庭中基本普及,逐渐改变着写信——邮寄——等待——焦急而不得回信的局面。

而BP机更成为了通讯的新宠,这种可移动通讯设备的流行与现在人们对Iphone的追捧相差无几,更大程度的方便了通讯联络。

而手机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已经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

电脑与互联网开始进入家庭,同样成为这一阶段经济进步的见证。

虽然仍处于萌芽阶段,但就它的便捷与速度而言,已然为日后的普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实这一切的经济发展与进步都与当时一个非常流行的词汇密不可分——下海经商!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行,政府对个体私人的经营不再严格限制,正相反,甚至更加鼓励“一批人先富起来”,“先富帮后富”。

各行各业的人们纷纷抓住机遇,加入到下海经商的行列,一时间市场经济空前活跃,从而十分有效的促进了国民生产总值的大幅提高。

加之我国积极推进与国际市场的联系,初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成熟并逐渐向国际靠拢。

财富不断的积累,生产力与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使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达到了空前的盛况。

截至九十年代末,人们的平均收入甚至可达到九十年代初期的十倍以上!这样的经济发展速度绝对是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前提。

1990年到2000年这一时期,可以说是中国经济大踏步发展的阶段,千千万万的中国家庭正走在由温饱向小康发展的路上。

生活物资的空前丰富,使人
们的生活满意度大幅提升,而身为九零后的我更真切的感受到自己是幸福的!
这一切的一切,都离不开党的政策和他们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

我深信,在这个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