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和结果法则

合集下载

80 20法则

80 20法则

80/20法则是由意大利经济家帕累托提出的,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帕累托定律。

80/20法则指在众多现象中,80%的结果,来自20%的原因;20%的努力,常产生80%的结果。

这一法则在很多方面被广泛的应用:如80%的劳动成果取决于20%的前期努力、20%的人做了80%的工作或者20%的维基人贡献了80%的维基条目等等。

10分钟是一个很短的时间,如果你用来考虑一天的大事时,它产生地作用却很大,这就是80%的结果来自20%的原因。

所以将80/20法则应用到生活中来,只需20%的时间就能创造出80%的效益,那么,就达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80/20法则告诉我们:一些关键的小的投入和努力,通常可以产生大多数的结果、产出或酬劳——提高效率就要抓住那20%的重点。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无论在工作中和学习中,抓住重点科学合理分配时间非常重要,如果作为主管事无俱细面面俱到那确实很累,而且绩效不见得高。

听过一个挖井的故事,虽不尽同,但有类似,一个人没有目的和重点处处挖井,挖了好多井也不见有水,有人有计划有重点去挖一口井反而提前挖到了水,喝到水反而花时少。

只要合理使用,我们永远有充足的时间。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80/20法则是时间管理和人生规划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它是由意大利著名经济学家维尔弗雷德·帕累托发现的,1895年他首度发表了有关这一原则的论文。

因此,这一法则也被称为“帕累托法则”,帕累托注意到,社会上的人似乎很自然地分为两大类,一类被他称为“举足轻重的少数人”,另外一类则是“无足轻重的多数人”。

前者在金钱和地位方面声名显赫,约占总人数的20%;后者生活在社会底层,约占80%。

帕累托后来还发现,几乎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受80/20法则的支配。

根据这一法则,20%的努力产生80%的结果,20%的客户带来了80%的销售额,20%的产品或者服务创造了80%的利润,20%的工作能够体现80%的价值,等等。

2080法则

2080法则

80/20法则(重定向自帕雷托法则)80/20法则(The 80/20 Rule)又称为帕累托法则(Pareto Principle)、二八定律、帕累托定律、最省力法则、不平衡原则、犹太法则、马特莱法则等什么是80/20法则80/20法则(The 80/20 Rule),又称为帕累托法则、帕累托定律、最省力法则或不平衡原则、犹太法则。

此法则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提出的。

80/20的法则认为:原因和结果、投入和产出、努力和报酬之间本来存在着无法解释的不平衡。

一般来说,投入和努力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多数,它们只能造成少许的影响;少数,它们造成主要的、重大的影响。

一般情形下,产出或报酬是由少数的原因、投入和努力所产生的。

原因与结果、投入与产出、努力与报酬之间的关系往往是不平衡的。

若以数学方式测量这个不平衡,得到的基准线是一个80/20关系;结果、产出或报酬的80%取决于20%的原因、投入或努力。

例如,世界上大约80%的资源是由世界上15%的人口所耗尽的;世界财富的80%为25%的人所拥有;在一个国家的医疗体系中,20%的人口与20%的疾病,会消耗80%的医疗资源。

80/20原则表明在投入与产出、原因与结果以及努力与报酬之间存在着固有的不平衡。

这说明少量的原因、投入和努力会有大量的收获、产出或回报。

只有几件事情是重要的,大部分都微不足道。

80/20关系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基准。

一个典型的模式表明,80%的产出源自20%的投入;80%的结论源自20%的起因;80%的收获源自20%的努力。

80/20原则包含在任何时候对原因的静态分析,而不是动态的。

使用80/20原则的艺术在于确认哪些现实中的因素正在起作用并尽可能地被利用。

80/20这一数据仅仅是一个比喻和实用基准。

真正的比例未必正好是80%:20%。

80/20原则表明在多数情况下该关系很可能是不平衡的,并且接近于80/20。

80/20原则极其灵活多用。

“它能有效地适用于任何组织、任何组织中的功能和任何个人工作。

二十个不得不知道的效应法则定律

二十个不得不知道的效应法则定律

二十个不得不知道的效应法则定律以下是二十个不得不知道的效应、法则、定律:1.帕累托效应:又被称为80/20法则,指出80%的结果来自于20%的原因。

这个原理可以应用于各种领域,例如经济学、管理学和个人发展等。

2.巴克劳效应:人们倾向于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工作。

这种效应是最常见的时间管理原则之一,可以用来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力。

3.墓碑效应:人们更容易记住长期存在的信息,例如墓碑上的名字。

这个效应可以用来改善学习和记忆。

4.鲸鱼效应:当一个巨大的机会出现时,人们倾向于过度投资。

这个效应是市场经济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可以解释为什么经济泡沫会出现。

5.迈斯纳效应:人们对自己的期望越高,表现越好。

这个效应可以用来改善个人发展和职业成就。

6.活在当下效应:人们倾向于专注于眼前的事物,忽视长期利益。

这个效应是人类行为中的一个常见特点,可以通过意识训练来改善。

7.夏普·马尔多效应:人们对先前经历的痛苦或不适更具影响力,而对幸福或满足感的记忆更易消退。

这个效应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人们往往在负面事件之后难以恢复。

8.卡特曼效应:由于压力或困难情况下,人们的身体会产生更多的肾上腺素。

这个效应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在紧张的情况下人们会表现出更高的反应能力。

9.塞文定律:一项技术会在一段时间内的成本下降50%,并且在相同时间内的性能增加一倍。

这个定律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技术的发展速度如此之快。

10.罗特斯定律:人们会倾向于在自己熟悉的领域中选择更为乐观的信息来验证自己的信念。

这个定律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人们往往会有选择性地接受信息。

11.哈斯廷斯效应:人们倾向于过度估计他人对自己形象的关注程度。

这个效应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人们会对外貌和社交行为过度关注。

12.形成心理效应:经过反复实践,人们会自动形成习惯和行为模式。

这个效应可以用来改善学习和培养积极的生活习惯。

13.比例效应:人们倾向于通过相似性来评估大小和价值。

这个效应可以用来改善市场营销和销售策略。

测试的二八原则

测试的二八原则

测试的二八原则
二八法则,又称作帕累托法则、帕累托定律、二八定律、最省力法则和不平衡原则。

以上这些名称,在书本中一律称为二八法则。

二八法则认为:原因和结果、投入和产出、努力和报酬之间本来就存在着无法解释的不平衡。

性能测试二八原则,响应时间2/5/8原则。

所谓响应时间的“2-5-8原则”,简单说,就是。

当用户能够在2秒以内得到响应时,会感觉系统的响应很快;
当用户在2-5秒之间得到响应时,会感觉系统的响应速度还可以;
当用户在5-8秒以内得到响应时,会感觉系统的响应速度很慢,但是还可以接受;
而当用户在超过8秒后仍然无法得到响应时,会感觉系统糟透了,或者认为系统已经失去响应,而选择离开这个Web站点,或者发起第二次请求。

努力与结果的法则

努力与结果的法则

努力与结果的法则
努力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些法则来描述,以下是其中的几个常见法则:
1. 因果法则:这是一个基本的哲学法则,它指出每个结果都有其相应的原因。

努力是导致结果的原因之一,通常情况下,更大的努力会带来更好的结果。

2. 投入产出法则:这个法则表明,你投入的资源(包括时间、精力、金钱等)和努力越多,通常你会获得更多的产出或结果。

3. 复利法则:类似于金融中的复利概念,努力也可以产生复利效应。

小的、持续的努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以积累并产生巨大的结果。

4. 机会法则:努力可以增加你获得机会的可能性。

通过努力工作、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能力,你会更有可能吸引到好的机会和结果。

5. 风险与回报法则:在大多数情况下,更大的努力和风险往往伴随着更大的潜在回报。

然而,这也意味着可能会有更大的失败风险,因此需要在努力和风险之间取得平衡。

原因与结果的经济学 学习笔记

原因与结果的经济学 学习笔记

原因与结果的经济学学习笔记作者:中室牧子&津川友介. 程雨枫译[M]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前言部分1.1因果关系与相关关系·因果关系:在经济学领域中,“两个事件中,一方为原因,另一方为结果”的状态被称为存在因果关系。

·相关关系:两个事件相互关联,但不存在因果关系的状态。

如虽然体力与学习能力存在正相关关系,但两者之间明显不是因果关系。

即学习能力强不是因为体力好。

1.2因果推理我们把正确区分因果关系和相关关系的方法论称为“因果推理”。

“推理”指“根据某个事件推导其他事件,即经过推测和推断得出结论的过程”。

换句话说,就是分析并判断两个事件是否分别为原因和结果的过程。

2.第1章如何不受无稽之谈的蒙蔽,因果推理最根本的思考法2.1 判断两个变量属于因果关系还是相关关系,可以依次对以下三个问题进行质疑:①是否“纯属巧合”?伪相关:即两个变量的变化趋势只是碰巧相似的现象。

例如,很难想象温室效应的加剧会导致海盗数量下降。

两个事件看似有关,其实只是“纯属巧合”。

又如,可能有人听说过“吉卜力的诅咒”。

即只要日本的电视台播出宫崎骏导演领导的吉卜力工作室的电影,美国股市就会下跌。

就连美国的《华尔街时报》也曾报道过这条法则并一度引起热议。

这条法则正是“纯属巧合”造就的典型的伪相关。

一旦被人们广为接受,就会出现刻意利用这一法则的投资行为,使其不再是纯粹的巧合。

经济学将这种情况称为存在噪声交易者。

②是否存在“第三变量”?其次,我们必须要质疑是否存在同时影响原因和结果的“第三变量”。

用术语说就是“混杂因素”(与遗漏变量概念类似),它可以把纯粹的相关关系包装成因果关系,干扰人们判断。

如下图,图2.1.1③是否存在“逆向因果关系”?接下来需要质疑是否存在“逆向因果关系”。

例如,思考警察与犯罪的关系。

警察多的地区,犯罪案件数量也多。

但是,将警察多视为犯罪案件数量多的原因难免有些牵强(警察→犯罪)。

不如说因为某处是犯罪多发的危险地区,所以部署了大量警力,这么想可能才更合理(犯罪→警察)。

帕累托法则

帕累托法则

帕累托法则帕累托法则(Pareto Principle,80/20法则)帕累托法则又称80/20法则、马特莱法则、二八定律、帕累托定律、最省力法则、不平衡原则、犹太法则一、什么是80/20法则80/20效率法则(the 80/20 principle),又称为帕累托法则、帕累托定律、最省力法则或不平衡原则、犹太法则。

此法则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提出的。

80/20的法则认为:原因和结果、投入和产出、努力和报酬之间本来存在着无法解释的不平衡。

一般来说,投入和努力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多数,它们只能造成少许的影响;少数,它们造成主要的、重大的影响。

一般情形下,产出或报酬是由少数的原因、投入和努力所产生的。

原因与结果、投入与产出、努力与报酬之间的关系往往是不平衡的。

若以数学方式测量这个不平衡,得到的基准线是一个80/20关系;结果、产出或报酬的80%取决于20%的原因、投入或努力。

例如,世界上大约80%的资源是由世界上15%的人口所耗尽的;世界财富的80%为25%的人所拥有;在一个国家的医疗体系中,20%的人口与20%的疾病,会消耗80%的医疗资源。

80/20原则表明在投入与产出、原因与结果以及努力与报酬之间存在着固有的不平衡。

这说明少量的原因、投入和努力会有大量的收获、产出或回报。

只有几件事情是重要的,大部分都微不足道。

80/20关系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基准。

一个典型的模式表明,80%的产出源自20%的投入;80%的结论源自20%的起因;80%的收获源自20%的努力。

80/20原则包含在任何时候对原因的静态分析,而不是动态的。

使用 80/20原则的艺术在于确认哪些现实中的因素正在起作用并尽可能地被利用。

80/20这一数据仅仅是一个比喻和实用基准。

真正的比例未必正好是80%:20%。

80/20原则表明在多数情况下该关系很可能是不平衡的,并且接近于80/20。

管理定律A L续安慰剂效应卢维斯定理阿尔巴德定理蓝斯登定律暗箱模式蓝斯登原则阿尔布莱特法则垃圾桶理论阿姆斯特朗法则蓝柏格定理阿什法则雷鲍夫法则艾奇布恩定理懒蚂蚁效应阿罗的不可能定理牢骚效应艾德华定理洛克忠告艾科卡用人法则拉图尔定律阿伦森效应鲁尼恩定律暗示效应拉锯效应安泰效应 M氨基酸组合效应木桶原理B 墨菲定律彼得原理蘑菇管理定律不值得定律马太效应贝尔效应名片效应保龄球效应米格—25效应布里特定理马蝇效应比伦定律末位淘汰法则柏林定律麦克莱兰定律巴菲特定律目标置换效应彼得斯定律梅考克法则白德巴定理摩斯科定理布利丹效应美即好效应波特定律马斯洛理论布利斯定理曼狄诺定律波特法则冒进现象布朗定律毛毛虫效应伯恩斯定律摩尔定律布利斯原则木桶歪论名人效应拜伦法则 N冰淇淋哲学鲶鱼效应比林定律南风法则邦尼人力定律尼伦伯格原则玻璃天花板效应凝聚效应巴纳姆效应纳尔逊原则半途效应希尔十七项成功原则贝尔纳效应鸟笼效应贝勃规律 O边际效应奥卡姆剃刀定律菠菜法则奥格威法则标签效应奥狄思法则杯子理论奥美原则弼马瘟效应欧弗斯托原则搬铁块试验 PC 螃蟹效应长尾理论帕累托法则刺猬法则帕金森定律长鞭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磁石法则破窗效应磁力法则皮尔斯定律蔡戈尼效应皮京顿定理从众效应皮尔·卡丹定理权威效应披头士法则蔡格尼克记忆效应攀比效应超限效应 Q全球化链条定律群体压力传染效应乔布斯法则参与定律犬獒效应成事定理青蛙法则拆屋效应乔治定理出丑效应秋尾法则D 强手法则多米诺骨牌效应齐加尼克效应达维多定律情绪效应倒金字塔管理法 R定位法则热炉法则大荣法则柔性管理法则杜利奥定理儒佛尔定律杜根定律洛克定律迪斯忠告人性定理灯塔效应|锐化效应达维多夫定律 S德尼摩定律三强鼎立法则杜嘉法则手表定律杜邦定律水坝式经营法登门槛效应首因效应叠补丁效应生态位法则等待效应德西效应狄伦多定律多看效应E 生鱼片理论250定律隧道视野效应恶魔效应F 500强企业经典管理法则弗洛斯特法则双木桶理论失真效应适才适所法则飞轮效应史坦普定理弗里施法则史华兹论断肥皂水效应舍恩定理凡勃伦效应史提尔定律法约尔原则斯坦纳定理费斯诺定理矢泽定律费斯法则“4+2”法则复壮效应思维的定势效应反馈效应社会惰化效应反木桶原理苏东坡效应弗洛伊德口误森林效应G 圣人理论声誉磁场光环效应 T格雷欣法则同仁法则身体语言古狄逊定理跳蚤效应沟通的位差效应特雷默定律管理沟通论踢猫效应沟通无限论托利得定理古德曼定理特里法则古德定律铁钉效应格利定理蜕皮效应孤峰原理汤水效应果子效应托伊论断过度理由效应投射效应过度学习效应同群效应功能固着心理头鱼理论感觉剥夺实验鸵鸟政策铁锹试验态度改变—糖果实验 W感情效应王永庆法则共生效应韦特莱法则箍桶理论威尔逊法则H 威尔德定理花盆效应翁格玛丽效应花生试验环境蓄势黑洞效应蝴蝶效应沃尔森法则霍桑效应沃尔顿法则华盛顿合作定律沃森定律猴子理论王安论断互惠关系定律韦尔奇原则杰亨利法则温德定律海潮效应无折扣法则横山法则沃特曼定律海恩法则武器效应猴子大象法则 X赫勒法则新木桶定律信心获得怀特定律斜坡球体定律哈默定律夏皮罗法则坏苹果法则西点军校的经典法则霍布森选择效应希望效应海因里希法则虚荣效应和谐定理 Y哈罗效应羊群效应理论J “100-1=0”定律酒与污水定律鱼缸理论激励倍增法则影响世界的100个定律金鱼缸效应蚁群效应吉格勒定理雅格布斯定理吉尔伯特定律印刻效应吉格定理 150定律吉德林法则 Yerkes-Dodson 法则竞争优势效应约翰逊效应监狱角色模拟实验野鸭精神棘轮效应邮票效应近因效应优先效应经验的逻辑推理效应优势富集效应金属切削试验延迟满足实验K 因果定律苛希纳定律异性心理快鱼法则雁阵效应异性效应酝酿效应拥有效应坎特法则 Z卡贝定律智猪博弈理论克里奇定理坠机理论柯维定理自来水哲学卡尔岑定理煮蛙效应刻板效应自吃幼崽效应L 自我参照效应雷尼尔效应自我选择效应零和博弈帐篷理论柯维定理最高气温效应卡尔岑定理詹森效应雷尼尔效应责任分散效应蟑螂效应座椅舒适感[编辑]80/20原则极其灵活多用。

原因和结果法则

原因和结果法则

原因与结果法则(英詹姆斯.埃伦)头脑中蕴涵着巨大的创造性能量,我们就是头脑,我们可以随意运用自己的思想工具,塑造自己本人以及自己周围的一切,并在这个过程当中,为自己无数的喜悦和烦恼。

我们秘密地思考,事情就这样发生了——对于我们来说,周围的世界就是一面镜子。

————詹姆斯.埃伦目录前言第一章思想与性格第二章思想与环境第三章思想与健康第四章思想与目标第五章思想与成功第六章梦想与理想第七章宁静的世界前言这本小书是思想和经验的结晶,而不是一本讲述思想力量的完全手册——关于这个题目,人们已经谈论了许多。

我们并不准备用它来解释什么,而只是希望它能够给人们事业一些建设性的想法,它的目的是鼓励人们去发现并认识一个道理:通过发展自己的思想,他们就能够主宰自己的命运。

人的头脑就像是一位巧妙的织工,他一方面编织着人的内在性格,另一方面也在编织着外在环境;而且,如果说他以前是在无知和痛苦中进行编织的话,现在这本书就能够教会他如何快乐而富有成效地编织了。

第一章思想与性格作为拥有力量、智慧和爱的生物,你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主宰自己的命运,而且你的内心深入有一种能够带来转变,帮助你获得新生的力量。

通过它,你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创造自己的未来。

“一个人的思考方式决定了他的所有行为和成就。

”这句格言不仅包含了我们存在的全部秘密,也解释了我们所有生活境况。

我们的行为就是我们思考的结果,我们的性格就是我们思想的综合外在体现。

就像任何植物都是从一粒种子开始一样,我们的每一个行动也必定是从一粒思想的种子开始萌发的。

无论是那些所谓的冲动的,没有经过思考的行为,还是那些经过深思熟虑之后而采取的行动,它都是一粒思想的种子不断发展的结果。

如果说我们的行动是思想的花朵开放的过程,那随之而来的喜悦和痛苦就是思想这粒种子所结出的果实;也就是说,无论我们最终是收获甜蜜还是遭遇苦涩,它都是我们自己耕种的结果。

在头脑中如何设计自己,我们就会有什么样的表现。

安全生产十大法则及安全管理十大定律

安全生产十大法则及安全管理十大定律

安全生产十大法则1、墨菲法则: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只要存在安全隐患,事故总会发生,差别只是早晚、大小、轻重而已。

因此我们在安全工作中,必须想尽一切办法,采取一切措施,在平时的工作中,要消除各种安全隐患,这是我们安全工作的首要任务。

安全隐患主要表现在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管理上的缺陷、环境的不安全因素等方面。

安全生产工作要增强忧患意识,多朝坏处想些,居安思危,才干更好地防患于未然。

2、海因里希法则: ( 1 )事故法则: l:29:300:1000 ,每一起严重的事故暗地里,必然有 29 起较轻微事故和 300 起未遂先兆,以及 1000 起事故隐患相随。

对待事故,要举一反三,不能就事论事。

任何事故的发生都不是偶然的,事故的暗地里必然存在大量的隐患、大量的不安全因素。

所以,我们的安全管理就是排除身边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等各种隐患是我们的首要任务,隐患排查要做到预知,隐患整改要做到预控,从而消除一切不安全因素,确保不发生事故。

( 2 )多米诺骨牌理论:在多米诺骨牌系列中,一枚骨牌被碰倒了,则将发生连锁反应,其余所有骨牌相继被碰倒。

如果移去中间的一枚骨牌,则连锁被破坏,骨牌挨次碰倒的过程被中止。

事故的发生往往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机械、物质等各种不安全状态,管理的缺陷,以及环境的不安全因素等诸多原因同时存在缺陷造成的。

如果消除或者避免其中任何一个因素的存在,中断事故连锁的进程,就能避免事故的发生。

在安全生产管理中,就是要采取一切措施,千方百计,消除一个又一个隐患。

在每一个隐患消除的过程中,就消除了事故链中的某一个因素,可能就避免了一个重大事故的发生。

所以我们的任务就是发现隐患,不断消除隐患,不断避免事故,确保员工安全。

3、不等式法则: 10000-1≠9999 ,安全是 1 ,位子、车子、房子、票子等等都是 0 ,有了安全,就是 10000 ;没有了安全,其他的 0 再多也没故意义。

8020法则

8020法则

8020法则80/20法则,也被称为帕累托法则,是指在很多领域中,80%的结果往往来自于20%的原因。

这一原则最早由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尔弗雷多·帕累托提出,他观察到在意大利社会中,80%的财富掌握在20%的人手中。

后来,这一原则被应用于许多其他领域,如经济学、市场营销、管理学和人际关系等。

那么,如何理解80/20法则呢?在很多情况下,我们会发现,20%的投入和努力往往能够带来80%的结果。

例如,在一个销售团队中,20%的销售员通常负责80%的销售额;在一个企业中,20%的客户往往贡献了80%的利润;在学习上,20%的知识点占据了80%的考试分数。

这表明,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应该将精力和时间集中在那些能够产生最大效果的事物上,这样就能更加高效地达成目标。

80/20法则在管理学中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例如,在团队管理中,领导者可以通过分析团队成员的贡献,重点培养那些能够带来最大效益的成员。

在资源分配上,领导者可以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最重要的项目上,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同样,在时间管理方面,一个人可以通过识别那些能够产生最大回报的任务,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除了在工作中的应用,80/20法则也适用于人际关系和生活中的种种事物。

例如,80%的冲突往往来自于20%的人际关系;80%的收获来自于20%的朋友;80%的快乐来自于20%的活动。

这提醒我们要在人际关系中注重那些对我们有积极影响的人,以及注重那些能够给我们带来快乐和满足感的活动。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80/20法则并不是一种严格的科学定律。

有时候,这个比例可能会有所偏差,比如70/30或90/10。

同时,这个比例也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可能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动。

因此,在应用80/20法则时,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灵活运用,而不是刻板地套用。

总的来说,80/20法则提醒我们要关注那些能够产生最大效果的事物,合理分配资源,提高工作效率。

它适用于许多领域,包括经济学、管理学和人际关系等。

wwrh法则

wwrh法则

wwrh法则WWHR法则(What, Where, How, and Result)是一种用于解决问题和制定解决方案的方法。

它通过明确问题、确定问题发生的地点、分析问题的原因和影响以及找出解决方案的结果来帮助人们更好地解决问题。

我们需要明确问题是什么(What)。

问题的明确和具体化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只有明确了问题,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去解决它。

例如,如果我们遇到了销售额下降的问题,我们需要明确下降的具体幅度和原因,以便制定适当的解决方案。

接下来,我们需要确定问题发生的地点(Where)。

问题发生的地点可能是一个具体的地理位置,也可能是一个部门、一个团队或者一个系统。

确定问题发生的地点有助于我们集中精力解决问题,并且可以避免将问题扩大化或者与其他无关的问题混淆。

然后,我们需要分析问题的原因和影响(How)。

分析问题的原因是为了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而分析问题的影响是为了了解问题对组织或个人的影响程度。

通过分析问题的原因和影响,我们可以更好地制定解决方案,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减轻问题的影响或根除问题的根本原因。

我们需要找出解决方案的结果(Result)。

解决方案的结果是我们解决问题后期望达到的目标或效果。

我们需要明确解决方案的预期结果,以便评估解决方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此外,我们还需要制定相应的措施来跟踪和评估解决方案的实施情况,并及时调整方案以确保达到预期的结果。

WWHR法则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更系统地解决问题,并从整体上考虑问题的各个方面。

通过明确问题、确定问题发生的地点、分析问题的原因和影响,以及找出解决方案的结果,我们可以更好地制定解决方案,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问题。

WWHR法则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解决问题和制定解决方案的方法。

它通过明确问题、确定问题发生的地点、分析问题的原因和影响,以及找出解决方案的结果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问题。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这一方法,以达到解决问题和实现目标的目的。

时间管理的金定律一共有11条

时间管理的金定律一共有11条

时间管理的金定律是指一系列关于高效利用时间的原则和规律,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安排时间,提高工作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介绍一下时间管理的金定律。

一、帕累托法则(二八定律)帕累托法则也被称为二八定律,它指出80的结果来自20的成本。

在时间管理中,我们应该集中精力和时间处理那些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事情,而不是被琐碎的事情困扰。

二、庄子时间管理定律庄子认为时间是相对的,人们对时间的感受取决于心境的平和与否。

在时间管理中,我们应该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保持平和,不被时间压力所困扰,以更好地安排时间。

三、墨菲定律墨菲定律认为一旦一件事出错,其他的事情也会接二连三地出错。

在时间管理中,我们应该注重细节,做好事前的准备工作,避免出现连锁反应的错误。

四、洛伦兹曲线法则洛伦兹曲线法则认为事情处理的过程中,80的时间都会被用在解决最后20的问题上。

在时间管理中,我们应该合理安排时间和精力,尽量避免陷入事情处理的最后阶段。

五、帕金森定律帕金森定律认为工作会膨胀到填满我们安排给它的时间。

在时间管理中,我们应该合理设定时间限制,迫使自己高效地完成工作。

六、墨菲定律2墨菲定律2指出事情总是会向着最糟糕的方向发展。

在时间管理中,我们应该做好充分准备,考虑到各种可能的情况,以便及时应对突发状况。

七、洞察力定律洞察力定律认为应该在最佳的时机做出决策。

在时间管理中,我们应该在最佳的时机安排最重要的工作和决策,以获得最佳的效果。

八、帕累托原则帕累托原则认为20的原因会导致80的结果。

在时间管理中,我们应该集中精力处理那些最重要的20的原因,以获得80的成果。

九、赵明钢定律赵明钢定律认为如果我们花了足够多的时间和精力,就能找到一个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的方法。

在时间管理中,我们应该花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寻找更有效的工作方法和途径。

十、墨菲法则墨菲法则认为一旦某件事情开始出错,它就会一发不可收拾地恶化下去。

在时间管理中,我们应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问题,避免事情恶化。

洛必达法则

洛必达法则

洛必达法则洛必达法则(Pareto Principle)是指在许多情况下,80%的结果通常来自20%的原因。

这个法则最早由意大利经济学家洛达尔多·洛必达(Vilfredo Pareto)提出,他在19世纪末的研究中发现,意大利的财富大部分集中在少数人手中。

这个概念后来逐渐扩展到其他领域,并成为管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等领域中的重要理论之一。

洛必达法则的核心思想是不平等的分布规律。

在经济学中,洛必达法则可以用来解释财富分配不均的现象,即富者愈富,穷者愈穷。

在管理学中,洛必达法则可以用来解释企业中重要客户、关键任务、重要决策等只占总体的一小部分,却对整体结果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在市场营销中,洛必达法则可以用来确定关键客户群体,投入更多的资源和精力来维护和发展这部分客户,从而取得更好的市场表现。

洛必达法则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个人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只有极少数的活动和人际关系对我们的幸福感和成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比如,我们的朋友圈里只有少数几个好友对我们的生活和情感态度有深远的影响,而其他大部分人的作用相对较小。

同样,在工作中,我们可能发现只有很少的重要任务和决策对我们的能力和职业发展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而其他的琐碎工作相对较少。

洛必达法则的应用也对团队和组织管理非常有启示。

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个团队中只有少数几个核心成员能够决定大部分的结果。

这些核心成员通常具有极强的能力和经验,他们的贡献对整个团队的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团队的管理者应该注重培养和激励这些核心成员,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以确保团队的成功。

在市场营销中,洛必达法则可以帮助企业识别关键客户群体。

根据洛必达法则,只有少数的顾客贡献了企业大部分的收益。

因此,企业应该重点关注这部分重要的顾客,与他们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以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

与此同时,企业还应该挖掘潜在的重要客户,以扩大市场份额和增加收益。

什么是法则二八定律

什么是法则二八定律

什么是-法则(二八定律)什么是80/20法则(二八定律)什么是80/20法则(二八定律)????80/20效率法则(the80/20principle),又称为帕累托法则、帕累托定律、最省力法则或不平衡原则。

此法则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提出的。

80/20的法则认为:原因和结果、投入和产出、努力和报酬之间本来存在着无法解释的不平衡。

一般来说,投入和努力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多数,它们只能造成少许的影响;少数,它们造成主要的、重大的影响。

一般情形下,产出或报酬是由少数的原因、投入和努力所产生的。

原因与结果、投入与产出、努力与报酬之间的关系往往是不平衡的。

若以数学方式测量这个不平衡,得到的基准线是一个80/20关系;结果、产出或报酬的80%取决于20%的原因、投入或努力。

例如,世界上大约80%的资源是由世界上15%的人口所耗尽的;世界财富的80%为25%的人所拥有;在一个国家的医疗体系中,20%的人口与20%的疾病,会消耗80%的医疗资源。

80/20原则表明在投入与产出、原因与结果以及努力与报酬之间存在着固有的不平衡。

这说明少量的原因、投入和努力会有大量的收获、产出或回报。

只有几件事情是重要的,大部分都微不足道。

80/20关系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基准。

一个典型的模式表明,80%的产出源自20%的投入;80%的结论源自20%的起因;80%的收获源自20%的努力。

80/20原则包含在任何时候对原因的静态分析,而不是动态的。

使用80/20原则的艺术在于确认哪些现实中的因素正在起作用并尽可能地被利用。

80/20这一数据仅仅是一个比喻和实用基准。

真正的比例未必正好是80%:20%。

80/20原则表明在多数情况下该关系很可能是不平衡的,并且接近于80/20。

80/20原则极其灵活多用。

“它能有效地适用于任何组织、任何组织中的功能和任何个人工作。

”它最大的用处在于:当你分辨出所有隐藏在表面下的作用力时,你就可以把大量精力投入到最大生产力上并防止负面影响的发生。

三七定律法则

三七定律法则

三七定律法则三七定律法则概述三七定律法则是管理学中的一种规律,也称为帕累托法则或二八定律。

该规律认为,80%的结果来自20%的原因,或者说,在任何给定的事物中,有70%的结果来自30%的原因。

这个规律可以应用于各种领域,包括经济、生产、销售、管理等。

历史三七定律法则最早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尔弗雷多·帕累托提出的。

他在19世纪末期研究了意大利社会财富分配问题后,发现了这个规律。

后来,在20世纪初期,美国质量学家约瑟夫·朱兰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并把它称为“二八定律”。

而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乔治·斯特格勒则把这个规律进一步推广,并将其称为“三七定律”。

应用三七定律法则可以应用于各种领域。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例子:1. 经济领域:80%以上的财富通常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这也是三七定律法则的典型应用。

2. 生产领域:80%的生产成本通常来自20%的原材料或零件。

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这20%的重点部分上,以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3. 销售领域:80%的销售通常来自20%的客户。

因此,在销售过程中,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这20%的重点客户上,以提高销售额和客户满意度。

4. 管理领域:70%以上的问题通常来自30%以下的员工。

因此,在管理过程中,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这30%以下的员工上,以提高整个团队的绩效和效率。

优点三七定律法则有以下几个优点:1. 便于集中精力:三七定律法则可以帮助人们集中精力在最重要、最有效果、最能够创造价值和利润等方面进行投入。

2. 降低成本:通过将更多资源投入到最重要、最有效果、最能够创造价值和利润等方面,可以降低成本并提高效率。

3. 提高绩效:通过将更多资源投入到最重要、最有效果、最能够创造价值和利润等方面,可以提高绩效并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缺点三七定律法则也有一些缺点:1. 可能会忽略其他因素:三七定律法则可能会让人们忽略其他同样重要的因素,从而导致绩效下降。

海因里希法则海恩法则

海因里希法则海恩法则

海因里希法则海因里希法则又称海因里希安全法则”或海因里希事故法则”,是美国著名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提出的300 : 29 : 1法则。

这个法则意思是说,当一个企业有300个隐患或违章,必然要发生29起轻伤或故障,在这29起轻伤事故或故障当中,有一起重伤、死亡或重大事故。

海因里希法则”是美国人海因里希通过分析工伤事故的发生概率,为保险公司的经营提出的法则。

这一法则完全可以用于企业的安全管理上,即在一件重大的事故背后必有29件轻度的事故,还有3 0 0件潜在的隐患。

可怕的是对潜在性事故毫无觉察,或是麻木不仁,结果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海因里希法则的提出这个法则是1941年美国的海因里西从统计许多灾害开始得出的。

当时, 海因里希统计了55万件机械事故,其中死亡、重伤事故1666件,轻伤48334件,其余则为无伤害事故。

从而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即在机械事故中,死亡、重伤、轻伤和无伤害事故的比例为1 : 29 : 300,国际上把这一法则叫事故法则。

这个法则说明,在机械生产过程中,每发生330起意外事件,有300件未产生人员伤害,29件造成人员轻伤,1件导致重伤或死亡。

对于不同的生产过程,不同类型的事故,上述比例关系不一定完全相同,但这个统计规律说明了在进行同一项活动中,无数次意外事件,必然导致重大伤亡事故的发生。

而要防止重大事故的发生必须减少和消除无伤害事故,要重视事故的苗头和未遂事故,否则终会酿成大祸。

例如,某机械师企图用手把皮带挂到正在旋的皮带轮上,因未使用拨皮带的杆,且站在摇晃的梯板上,又穿了一件宽大长袖的工作服,结果被皮带轮绞入碾死。

事故调查结果表明,他这种上皮带的方法使用已有数年之久。

查阅四年病志(急救上药记录),发现他有33次手臂擦伤后治疗处理记录,他手下工人均佩服他手段高明,结果还是导致死亡。

这一事例说明,重伤和死亡事故虽有偶然性,但是不安全因素或动作在事故发生之前已暴露过许多次,如果在事故发生之前,抓住时机,及时消除不安全因素,许多重大伤亡事故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原因与结果法则

原因与结果法则

原因与结果法则
原因与结果法则是一种思维方式,它强调了行为和结果之间的
关系。

根据这个法则,每一个结果都有其对应的原因,而每一个原
因都会导致相应的结果。

这种思维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事
物的发展规律,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原因与结果法则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事物
的本质。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
而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够清晰地认识到问题的根本原因。

通过运用
原因与结果法则的思维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分析问题,找到问题
的根本原因,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另外,原因与结果法则还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预测事物的发展。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做出各种各样的决策,而很多时候我们并
不能够清晰地预测到决策的结果。

通过运用原因与结果法则的思维
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预测决策的结果,从而更好地选择合适的决
策方案。

此外,原因与结果法则还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问题,而很多
时候我们并不能够清晰地理解他人的行为和想法。

通过运用原因与结果法则的思维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行为和想法,从而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问题。

总之,原因与结果法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方式,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事物的发展规律,更好地解决问题,更好地预测事物的发展,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

因此,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地运用原因与结果法则的思维方式,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原因与结果法则

原因与结果法则

原因与结果法则
原因与结果法则,也称为因果关系法则、原因和结果法则,是一项广泛适用于许多领域的基本推理原则。

该原则说明了一个事件或现象的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根据原因与结果法则,一个事件或现象(结果)是由某个或某些原因引起的。

这意味着原因是导致结果发生的条件或因素,而结果则是由这些原因所引发的效果或后果。

原因与结果法则可应用于科学、哲学、法律、逻辑推理等多个领域,用于解释和推断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它的基本表达可以是:
如果A发生,那么B会发生。

其中,A是原因,B是结果。

例如,如果一个物体被抛出,它会受到重力作用而下落。

这里,物体被抛出是原因,下落是结果。

原因与结果法则的应用有助于我们理解事件或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提供了合理的推论和解释。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可能是复杂和多因素的,也可能存在其他因素的影响或干扰,因此在应用原因与结果法则时需要综合考虑。

此外,推理的正确性和验证需要依赖于适当的证据和数据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因与结果法则(英詹姆斯.埃伦)头脑中蕴涵着巨大的创造性能量,我们就是头脑,我们可以随意运用自己的思想工具,塑造自己本人以及自己周围的一切,并在这个过程当中,为自己无数的喜悦和烦恼。

我们秘密地思考,事情就这样发生了——对于我们来说,周围的世界就是一面镜子。

————詹姆斯.埃伦目录前言第一章思想与性格第二章思想与环境第三章思想与健康第四章思想与目标第五章思想与成功第六章梦想与理想第七章宁静的世界前言这本小书是思想和经验的结晶,而不是一本讲述思想力量的完全手册——关于这个题目,人们已经谈论了许多。

我们并不准备用它来解释什么,而只是希望它能够给人们事业一些建设性的想法,它的目的是鼓励人们去发现并认识一个道理:通过发展自己的思想,他们就能够主宰自己的命运。

人的头脑就像是一位巧妙的织工,他一方面编织着人的内在性格,另一方面也在编织着外在环境;而且,如果说他以前是在无知和痛苦中进行编织的话,现在这本书就能够教会他如何快乐而富有成效地编织了。

第一章思想与性格作为拥有力量、智慧和爱的生物,你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主宰自己的命运,而且你的内心深入有一种能够带来转变,帮助你获得新生的力量。

通过它,你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创造自己的未来。

“一个人的思考方式决定了他的所有行为和成就。

”这句格言不仅包含了我们存在的全部秘密,也解释了我们所有生活境况。

我们的行为就是我们思考的结果,我们的性格就是我们思想的综合外在体现。

就像任何植物都是从一粒种子开始一样,我们的每一个行动也必定是从一粒思想的种子开始萌发的。

无论是那些所谓的冲动的,没有经过思考的行为,还是那些经过深思熟虑之后而采取的行动,它都是一粒思想的种子不断发展的结果。

如果说我们的行动是思想的花朵开放的过程,那随之而来的喜悦和痛苦就是思想这粒种子所结出的果实;也就是说,无论我们最终是收获甜蜜还是遭遇苦涩,它都是我们自己耕种的结果。

在头脑中如何设计自己,我们就会有什么样的表现。

如果心里生长着无知和邪恶,那痛苦就随之而来。

如果我们的思想是健康有益的,那我们最终也就必将收获喜悦。

在人的生长过程中,存在着一些起着绝对主导作用的原因与结果法则。

这个因果关系十分绝对,而且它的效果也是非常明显。

那些拥有高贵超人的品格的人并不是出于恩宠或机会,而是他们不断发展正确思想的自然结果,是他们长期努力靠近完美的思想的结果。

同样,有的人之所以人格卑鄙低下,那也是他们长期向着另一个方面努力的结果。

人是自己的主宰,我们掌握着控制自己命运的力量;如果说思想是一个巨大的武器库的话,我们就可以在其中锻造毁灭性的武器,当然,如果愿意付出努力的话,我们也可以锻造出那些能够帮助我们开创美好未来,建造天堂般喜悦、力量与和平的工具。

通过正确地选择和应用自己的思想,我们就可以上升到神圣的完美状态;而如果不珍视自己的思想,不愿意向着好的方向努力,我们也可能变得人格低下,直至禽兽不如。

如果把这两种思想比作两个端点的话,那它们之间就是各种等级的品格,而我们就是自己品格的造就者和主人。

在如今这个年代,人们记录下来的关于灵魂的真理当中,有一条最让人兴奋的:人可以随意按照自己的方向培养自己的思想和品格,并能够通过这种方式来改变自己周围的环境和自己的命运。

作为一个拥有力量、智慧和爱的生物,你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主宰自己的命运,而且你的内心深处有一种能够带来转变,帮助你获得新生的力量。

通过它,你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创建自己的未来。

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主人,即使是在你最软弱最无助的时候,你仍然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如果说你当前的处境并不理想,那很可能是因为你的思想方式存在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只要你能够认真反省自己的处境,改变自己的缺点,你就能扭转自己的命运,重新获得辉煌。

在这个过程当中,你需要聪明地运用自己的精力,通过不断进行自我剖析,发现生活的法则,并不断进行检讨和实践,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

就像只有通过辛勤地搜寻和挖掘才能找到黄金和钻石一样,要想找到能改变命运的真理,你就必须挖掘自己的灵魂深处。

每个人都可以塑造自己的品格,创造自己的生活,改变自己的命运,但前提是你必须愿意观察、控制并改变自己的思想。

所有的成功与失败都遵循着一种绝对的原因与结果法则,通过细致地观察那些成功人士的习惯,你就能找出真正帮助他们走向成功的原因,就能够找到获得智慧和力量的法则。

无论你所追寻的目标是什么,取得成功的道路都是一样的。

“只要努力寻找,你就能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只要真心敲门,门就必将为你打开。

”这样的道理放之四海而皆准,在追寻目标的过程中,只要能不断耐心地探寻和实践,你就必然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

第二章思想与环境人类的意志是一种看不见的能量,它能够开辟通向任何目标的道路,即便有花岗岩的高墙阻拦。

我们可以把人的头脑比作一个花园,你可以聪明地耕耘它,也可以放任不管----但无论如何,它里面都一定会生长些什么。

如果你种下一粒花草的种子,它就会长出美丽的花草;如果你什么也不做,它里面就会长出无用的杂草,并日益滋生。

就像园丁在花坛里培植花木,除去杂草,种植自己喜欢的花草一样,你也要照管自己思想的花园,清除那些错误的、无用的、不纯洁的思想,并努力培养出那些正确的、有用的、纯洁的思想。

在这个过程当中,你迟早会发现,你是自己灵魂的园丁,自己生活的向导。

不仅如此,你还会发现,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存在着一些绝对的思想法则,并且你还会日益清晰地看出,你的思想和头脑会对你的性格、环境以及命运产生巨大的影响。

人的思想和品格是合于一体的。

而且由于一个人的品格总是能够通过他所处的环境和境遇反映出来,所以你的外在环境也就总是和你内心深处的思想一致。

当然,我并不是说在任何情况下,你的处境都能反映你所有的品格,但你必须意识到,你当前所处的环境确实和你的思想当中的一些关键因素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所以说,要想改变自己的处境,你首先就必须改变这些关键性的因素。

我们前面说过,在一个人的生长过程当中,他必然遵循一些绝对的法则。

你的思想将对你的性格起决定性作用,所以当你安排自己的生活时,你总是遵循着自己思想把指引的方向,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法则。

无论你是个同环境格格不入的人,还是一个凡事都容易满足的人,这个法则都同样有效。

每个人都是可以不断进步的,人的每一步发展都是一个学习和成长的过程,无论在生活中遇到任何挫折,你都可以从中学到一些教训,而一旦你学会了这些教训,挫折也就会相应地消失,更好的境遇也就会随之而来。

可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总是在埋怨周围的环境,如果是这样的话,永远不可能突破眼前的困境,真正彻底改变自己的命运。

与此相反,一旦你意识到自己的体内蕴藏着一种可以创造一切的力量,你就能以全新的眼光来审视自己周围的环境,成为环境的主人,并最终按照自己预想的方向来改变它。

所有能够进行自我审视、自我控制的人都知道,人的处境实际上是由自己的内心思想所决定的,因为他们注意到,当他们的思想状况发生改变的时候,他们的处境也就会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

这是绝对真实的,当你诚恳地改进自己性格缺陷的时候,你就能迅速取得进步,并使自己的生活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原因与结果法则人的心灵总是会吸引那些它不自觉地接纳的东西,无论是它喜爱的还是它害怕的。

它能够攀抵理想的高峰,也可以跌入恐惧的谷底。

好的、有益的思想结出好的果实,而坏的、有害的思想则结出有害的果实。

一个人所面对的外在环境能够随着这个人的内在思想不断发生改变,而无论是愉快的还是不愉快的,这些外在条件都会影响到每一个人的最终收获。

所以我相信,每个人所得到的都是自己思想和行为的结果,而在播种与收获的过程当中,你所经历的所有痛苦和喜悦都让你学到一些教训和经验。

跟随你自己内心深处的欲望、抱负和思想吧!向着它们所指引的方向发展,最终你就会从外部环境中收获相应的果实。

辛苦耕耘,你就必然能得到收获;不断调整,你就一定能够取得进步。

这样的法则放之四海而皆准。

有的人流落街头或者被投入监狱,这并不是命运或环境在跟他作对。

因为一个内心纯洁的人绝对不会由于外在的力量而突然犯罪;事实上,罪恶的思想早已在他的内心深处潜生滋长,时机一到,这些思想所积聚的力量就会爆发出来。

所以说,环境并不能造就人,它只是反映这些人自己内心深处的思想。

如果我们内心深入没有蕴藏着邪恶的思想,周围的环境并不能使我们做出邪恶的举动,我们就就不会因此而承受所有随之而来的痛苦;同样,如果不是坚持培养美好的品质和理想,我们也就不能拥有美好的品德和快乐。

因为,作为自己思想的主人,我们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造就和改变我们所处的环境。

当我们出生的时候,我们的灵魂是独立的。

在我们渐渐成长的过程当中,它逐渐吸引那些与自己趣味相同的东西,并将这些东西反映在自己那纯洁或邪恶、有力或软弱的思想与性格当中。

我们所吸引的并不是我们希望得到的东西,而是那些和我们本质相同的东西。

我们所有的奇思怪想、幻想和野心在每一步都会遭到阻挠,但我们内心深处的思想和欲望却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方向。

那主导命运的力量就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它就是我们所有行为的最根源的动力。

所以事实上,一直以来,唯一局限我们的力量就是我们自己,而主宰我们命运的就是我们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卑下的思想和行为限制及至毁灭我们;而高贵的思想和行为也能够解放并造就我们。

首先,从根本上改变希望和祈祷并不能帮助我们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要想得到这些东西,我们就要通过自己努力的去赚取它。

只有当我们的希望和祈祷与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一致时,我们所有的要求才会得到满足。

那么,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还要“与环境做斗争”呢?在我看来,通过与环境作斗争,人们实际上是在不停地反抗一个并不存在的后果,可另一方面,导致这个后果的原因就在我们内心深处。

这个原因有时会表现为有意识的邪恶,有时又会表现成无意识的软弱;但无论以什么样子出现,它都会顽固地阻碍拥有它的那个人的努力,成为他取得进步的绊脚石。

我们大多数人都急于改善自己所处的环境,却不愿意改变自己,这样的人往往都会以失败告终。

而另一个方面,如果我们能够诚恳进行自我剖析并不断调整自己,我们就能达到任何目标。

就算我们把追求财富当作自己的唯一目标,我们也必须准备好作出巨大的个人牺牲----而对于那些想要过上稳定而平衡的生活的人来说,他们就需要作出更大的牺牲。

让我们看几个例子:有这么一些穷困潦倒的人。

一方面,他们非常希望能够改善周围的环境和家里的条件,但另一方面,他们却总是在偷懒,不好好工作。

不仅如此,他们甚至觉得自己很有理由欺骗雇主,因为他们感觉这些人付给他们的工资很少。

在我看来,这些人根本不明白那些甚至是最基本的道理,而且,如果他们一味地放纵自己的胡思乱想,整天只想着偷懒和欺骗的话,他们最终只会把自己引向更糟糕的处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