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论下政策议程设置研究的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网络背景下的政策议程设置研究

网络背景下的政策议程设置研究

网络背景下的政策议程设置研究网络背景下的政策议程设置研究在信息技术不断创新发展的今天,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数字化的深入,人们获取和传播信息的方式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网络背景下的政策议程设置研究,旨在探索网络时代下政府和决策者如何制定和推动政策议程以应对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和技术进步。

一、网络背景下的政策议程设置的背景和意义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网络技术使得人们获取和传播信息的成本大幅降低,促使信息的自由流动,推动了民主与平等的进程。

然而,网络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如信息安全、网络犯罪、信息泄露等。

政策议程的设置对于解决这些问题、规范网络发展以及维护公共利益至关重要。

网络背景下的政策议程设置对于政府和决策者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政策议程的设置是决策者解决公众关切和社会问题的重要手段。

通过政策的制定和推动,政府可以引导社会资源的配置,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

其次,网络背景下的政策议程设置可以有效保障公众利益和个人权益。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个人信息的安全和隐私保护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政策的制定和推动可以为公众提供有力的保障,维护网络环境的安全和公平。

最后,网络背景下的政策议程设置也是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关键举措。

通过政策支持和推动,国家可以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数字经济和创新产业的蓬勃发展。

二、网络背景下的政策议程设置的原则和方法在网络背景下,制定和推动政策议程需要遵循一系列原则和方法,以确保政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1. 公众参与原则:政府和决策者应当积极引导和鼓励公众参与政策制定过程。

网络背景下,公众具有更多获取信息和表达意见的渠道和途径。

通过广泛的征求意见和开展社会调查,政府可以更好地了解公众需求和意见,从而制定更加符合社会预期和公众利益的政策。

2. 科学决策原则:政策制定和推动应当以科学分析为依据。

决策者需要依据科学研究、数据分析和专业评估,准确评估政策的成本与收益,权衡各方利益。

国内网络舆论文献研究综述

国内网络舆论文献研究综述

国内网络舆论文献研究综述管理学院2011级行政管2班姓名艾尼瓦尔·吾斯曼学号20112555摘要:互联网的发展为公众参与社会事务提供了开放、互动、自由的环境,公众可以随时在这个公开的环境中表达意见和看法。

而公民在网络上表达观点和看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严重影响了社会和谐,因此近几年以来政府部门和社会看重对网络舆论和网络舆论监督管理,同时对网络舆论进行监督和管理。

作者通过收集整理大量的文献,就现在网络所拥有的表象分析,对于舆论所表达的概念,还有出现的问题及其必要性展开梳理,期望能为网络舆论的治理提供全面的总结资料。

关键字:网络舆论、网络论舆监管、文献综述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for the public to participate in community affairs offers an open, interactive, free environment, the public can express their views and opinions at any time in the open environment. While citizens to express their views and opinions in the network also had a negative impact of some of the inevitable, seriously affected the social harmony, so in recent ye ars since the government and the social value of online public opinion and public opinion manag ement network, while the network of public opinion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The authors col lected a lot of literature, the concept of a network of public opinion, necessity, status, and its im pact on the conduct of the system comb, hoping to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summary of inform ation management for the network of public opinion.目录国内网络舆论文献研究综述 (1)一、网络舆论与网络舆论监管的概念界定 (3)(一)网络舆论的概念 (3)(二)网络舆论的特征 (3)(三)网络舆论形成和传播的主要原因 (4)(四)网络舆论监督和管理的必要性 (4)(五)网络舆论监督和管理的内涵 (4)(六)网络舆论监督和管理的基本原则 (5)二、国内外网络舆论监督和管理的研究现状 (6)(一)国外网络舆论监督管理的研究现状 (6)(二)国外对于网络舆情引导监督和管理的主要特点有 (7)(三)国内网络舆情监管的研究现状 (8)三、我国网络舆情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9)(一)应对网络舆情的态度被动,行动速度迟缓 (9)(二)网络舆情监管部门执行网络法规刚性不强 (9)四、网络舆情有效监管的路径选择 (10)(一)政府信息公开 (10)(二)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引导 (10)(三)完善对网络舆情预防和处理 (11)(四)完善网络立法 (11)(五)提高全民的综合素养 (12)参考文献 (12)一、网络舆论与网络舆论监管的概念界定(一)网络舆论的概念书面上所描述的是一种特有情况,即公众对于互联网问题的关注焦点,还有互联网表象出的热点对公众的影响力,这些现象所具有的针对、倾向的特性。

网络舆论下政策议程设置研究的文献综述

网络舆论下政策议程设置研究的文献综述

一、网络舆论的相关研究
(一)国外学者对网络舆论的研究
对于网络舆论这个问题,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宏观方面,将其归于大众媒体中进行研究,并没有形成一个单独的、系统的研究。少有的几篇对网络舆论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其对社会的重大作用上,而就事论事地对网络舆论的形成、特点等的微观研究较少。王一曼在《多源流理论下网络舆论触发政策议程设置的研究》[1]中认为国外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西方可以保证一定的话语独立性和自主性,这使得网络舆论这一概念所引起的注意力程度不及国内高,且网络舆论对政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政治选举过程中。国外学者从三个角度,对大众传媒进行了研究。
第二,网络舆论的特征。谭伟认为网络舆论拥有丰富性、复杂性、多元性、冲突性、难控性这五个不同于传统传媒舆论的个性。李晓秋[8]认为,网络舆论具有快速性、资源整合性、冲突性以及群体性等特征。林凌、赵亚涛[9]认为网络舆论有舆论隐蔽性和舆论公开性的统一、舆论稳定性和舆论易逝性的统一、舆论真实性和舆论虚假性的统一、舆论广泛性和舆论狭隘性的统一这四个基本特征。桑丽[10]提出网络舆论具有全民性与互动性、全球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爆炸性、虚拟性与自行性的特点。
第一,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研究网络媒体是如何传播的。美国社会学家曼纽尔·卡斯特在《信息时代三部曲:经济、社会及文化》[2]一书中提到了新社会结构正逐渐构建,现代社会正在发生剧烈变化: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大众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但人们只是这些传播媒介的被动接受者;而在网络时代,大众媒体不再具有强制性,人们可以自行选择接受的内容和方式,平等的互动交流成为可能。
第三,网络舆论的形成过程。郑萍、薛冰在《网络舆论的形成机理及其影响政策制定的途径》[11]中认为网络舆论形成过程由话题集结阶段、争议辩论阶段和趋同意见形成这三个阶段组成。

网络舆情传播与我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

网络舆情传播与我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

网络舆情传播与我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万旋傲摘要网络舆情传播在推动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过程中彰显了重要力量,这其中,哪些关键因素对政策议程的形成起了主要作用,是本文关注的核心问题。

基于对我国214起舆情案例的实证分析发现:网络舆情的传播热度和网络舆情的事件特性都对政策议程的形成有显著影响&具体而言,当舆情事件所指向的公共政策可行性越高、舆情传播热度越高、政策诉求越高、有同质事件发生时,该舆情事件触发政策议程形成的概率越大&关键词网络舆情政策议程舆情传播热度事件特性Network Publich Opinion Communication and Public Policy Ageeda Setting in ChinaWan XuanaoAbstrach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social issues into the policy agenda, online public opinion communication highlights its important powea,among which,which key£oc W v play a major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policy agenda is the cov issue cencerned by this papea Based on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214 cases of public opinions in China,it is found that both the populaVty of online public opinions and the event characteristics of online public opinions have a sic-nificant impact on the formation of polica ayenda.To be spcciCc,the more feasi­ble the public polica directed by public opinion events is,the higher the popu-larita of public opinion cemmunication,the higher the polica appecl and the oc-网络舆情传播'我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currencc of homogeneous events,the higher the probability that such public o­pinion ev/ntt will triggeo the formation of police agenda.Keywords Network Public Opinion;Police Agenda;Public Opinion In­tensity;Ev/ntt Characteristics-引言1962年,政治学家巴查赫和巴热兹的《权力的两方面》一文,立即引起了人们的思考%文章指出,权力具有两方面,一方面在于能否影响决策过程,而更重要的是在于能否设置议事日程。

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议程的影响及其对策

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议程的影响及其对策
次 中 国互 联 网络 发展 状 况调 查 统 计报 告 , 国 网民是 我
f】 4网络舆 论 的群体 性 。网 民往往 以“ 内 同质化 、 群
群 际 异质 化 ” 的特 点 聚集 , 有 明显 的 “ 体 化 ” 向 。 具 群 倾
本身的传播特性有关 , 网络传播的即时 陛和互动性是 网络 自身 发 展 的重 点 ,因此 在 一些 突发 的公 共 事 件 中 , 络传 播 的 速度 明显 快 于传 统 媒体 的速 度 , 统 网 传 媒体 , 比如 报 纸 等并 不 具 备 即 时 的互动 性 , 以在 很 难 短 的 时 间 内整 合 公众 的意 见 , 在 网络 中 , 在 着 许 而 存 多互 动性 强 的 网络 媒体 形式 , 们 之 间形 成 了一 个 完 它 整 的信息共 享 和传 播体 制 。 因此 , 民的意 见很 容 易 网
2 1 年 2月 01
中共银 川市 委党校 学报
J u n l f h i c u n Mu ii a a t o lg f P C o r a eY n h a n cp l ryC l eo . ot P e C.
第 1 卷第 1 3 期
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议 程 的影 响及其对 策
( 网络舆 论 的冲突性 。网络 舆论从 产生 到引人关 3 )
注必 然存在 着矛 盾和 冲 突。其 中包括事 件本 身的 冲突
和事件 与 大众 心理 之 间 的冲突 , 往往 会 引起 网络 对骂 的现象 。由于 网络 的匿名性 、 开放性 等特 征 , 有些 人会
络舆 论 的形 成 速度 相 比传统舆 论 更 为迅速 , 与 网络 这
收稿 日期 :0 0 1— 0 2 1- 2 1 作者简介: 李晓秋 , , 女 广东湛江人 ,-l r '大学行政管理研究生, ' k I 主要研究方向: 城市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

最新 网络舆情研究文献综述-精品

最新 网络舆情研究文献综述-精品

网络舆情研究文献综述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通过互联网传播,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

传播平台的时效性和内容的尖锐性,使其受到学者和政府的高度关注。

以万方数据库为例截至2015年6月已收录约6200篇有关网络舆情研究的文献,其中典型的研究方法包括系统动力学、迁移元胞自动机、病毒传播理论、线性回归等。

这些方法成功的模拟了舆情可能的发展趋势和走向,并识别其中关键的影响因子,但仅就舆情研究舆情,而未触及到舆情产生与发展的根本原因―――相关主体间的利益冲突。

为弥补这一方面的不足,部分学者创设性地将博弈论融入到网络舆情的研究中,以相关主体在利益驱使下的行为选择为对象,研究舆情产生与发展的实质原因。

因这类研究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参考价值,本文试图通过对已有文献的回顾,按照定性分析和定量建模的方式对其进行分类整理,然后在各自分类标准下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分析,归类整理其中的主要观点,并指出相关研究的不足之处,提出对未来这方面研究的展望,以期对后来研究者提供些许参考。

1文献统计分析为了充分掌握现有网络舆情博弈分析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对比舆情研究的整体现状,本文利用万方数据库中的知识脉络分析工具,输入“网络舆情”进行知识脉络检索,得出2005-2015年间网络舆情文献每百万期刊论文的年度命中数,因该分析工具无法进行“关系‘并’”检索,实现基于博弈论的网络舆情分析文献与舆情总体文献的对比,因此本文通过在万方数据库高级检索中输入“网络舆情”“博弈”两个检索词进行“精确”条件下关系“并”的一般检索流程,共产生49条检索记录,因其中仍混有非相关文献,经手动筛选之后,共保留20条检所记录。

图1为2005-2015年间两类舆情研究文献的对比统计图。

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对网络舆情的研究主要始于2005年,2005-2009年间文献生产量增长率较为缓慢,自2009起到2013年,文献年增长率大幅度提升,约为33.241,这与这段时期内我国互联网技术、移动终端技术、即时通讯App技术等的飞速发展,以及大幅度的社会转型和社会改革密切相关。

我国政府网络舆情研究文献综述--以2004~2014年CNKI高被引论文为研究视角

我国政府网络舆情研究文献综述--以2004~2014年CNKI高被引论文为研究视角

一、引言政府网络舆情是指大众通过网络形成的与政府本身及其工作有关的看法和观点。

由于网络成为社会信息的重要传播方式,当出现突发敏感事件时,舆论会迅速集聚在网上,政府网络舆情事件也就随之形成。

因此,政府舆情的应对和解决成为近几年舆情研究中的热点话题。

我国国内网络舆情研究从2003开始,政府网络舆情作为网络舆情研究的细分领域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政府网络舆情从2010年开始文献发表数量开始爆发式增加,一方面源于网络舆情基础性研究取得较大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是政府越来越重视网络舆情在完善政府治理、维护政府形象的巨大作用。

本文通过采用引证分析法对近十年的政府网络舆情文章进行梳理和研究,并且进一步对其研究热点分布、学科分布方面做出分析,以此了解我国政府网络舆情研究的发展方向和整体情况。

二、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在CNKI数据库公开发表的有关政府网络舆情研究领域的学术论文,采用主题与关键词检索的方式,而衡量文献影响力的指标采用的是CNKI数据库被引用次数高的数据。

三、政府网络舆情研究分类分析(1)政府网络舆情的学科分布。

政府网络舆情研究的学科分布主要来自新闻传播学科、行政管理和公共管理学科、计算机软件和应用学科三个主要方面:第一类为新闻和传播学领域。

网络的发展使得传播方式和工具出现了新的变化,使得原有的传播学研究者开始关注到网络舆情和政府网络舆情的热点话题。

他们主要围绕网络和新媒体背景下政府网络舆情传播与传统舆情传播的异同,如《新媒体时代政府“舆情危机”治理探究》(刘宗让,2009)、《试论新媒体环境下地方政府舆情处置》(闫利平,2012);政府网络舆情传播的影响和作用机制,如《网络舆情分析:面向政府的决策情报服务》(黄小燕,2012);政府对于网络舆情有效反映和引导能力,如《我国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对策研究》(吴芸,2011)等方面展开论述和研究。

第二类是行政管理和公共管理学科领域。

行政管理和公共事务管理也是政府舆情研究的主要贡献者,他们主要是基于行政学和管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分析在网络时代政府作为管理主体如何去理解和面对网络舆情变化和发展,为政府应对突发舆情事件提供解决机制。

2022年议程设置文献综述

2022年议程设置文献综述

2022年议程设置文献综述
一、议程设置的源头和概念
议程设置的思想可以追朔到李xx发表于xx年的经典著作《公众意见》中的著名思想:“新闻媒介影响'我们头脑中的图像”。

李xx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创造了我们关于世界的图像,由新闻界提供的图像常常是不完整的和扭曲的。

xx年,麦xx和肖x当年的美国总统大选为背景展开调查,以xx 地区为研究对象选取了100个还未明确投票意向的选民以及影响这一地区的几个主要的媒介,探究媒介报道与选民议题的相关性。

xx 年他们根据这次研究成果发表了《大众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并且首次提出了“议程设置”这个概念。

文章指出,媒介作为大事加以报道的信息,同样作为大事反映在选民的认知中,媒介给予的强调越多,选民的重视程度也越高,传媒的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赋予各种议题不同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大事及其重要性的感知。

二、议程设置的研究领域
自议程设置理论自问世以来,就成为一个被全世界的新闻传播学者关注的研究领域,得到许多项目的验证,并逐渐超出了它的原始领域--议题显著度从媒介议程到公众议程的转移,涵盖了五个理论研究领域:即:议程设置的基本效果、属性议程设置、议程设置效果的心理学、媒介议程的来源和议程设置效果的后果。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社会化媒体的崛起,碎片化的媒介环境和竞争性媒介议程,使得议程设置理论的提出者麦库姆斯都在质疑这
个理论的效果是否会与几十年前基本相同还是会最终消失。

xx年,在美国xx大学传播与xx科学学院举办的讲座上,三位理论提出者麦xx、当以及Weaver 认为议程设置理论的未来依然光明,并且确认将议程设置理论由原先的五大领域、两个层面扩展为七大领域和四个层面。

高校网络舆论文献综述材料

高校网络舆论文献综述材料

敬菊华张珂《高校网络舆论的特点及其引导》 2007.10 《中国青年研究》82至84页高校网络舆论的特点、表现的主要途径和形式,当前高校网络舆论存在的问题,解决方法高校网络舆论的特点:四大特点:网络舆论主体多样化网络舆论内容复杂化网络舆论形成迅速化网络舆论影响难控化表现的主要途径和形式:网站中的新闻报道论坛中跟帖评论虚拟社区聊天博客圈讨论舆论引导策略:1.加强主流网络媒体建设, 用主流的声音引导网络舆论2.研究网民心理特征, 用艺术的方法引导网络舆论3.过滤不良信息, 用技术的手段引导网络舆论4.建设网络评论员队伍, 用评论的话语引导网络舆论5.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素质, 用自律的方式引导网络舆论《高校网络舆论的引导和管理刍议》李玲·2008年第2期·《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学报》63-65 特点:高校网络舆论伴随着现代化网络环境的成熟,发展迅速,呈现出网络关注的话题几乎无所不包、参与网络的人群几乎囊括高校所有师生、在追踪人物或者事件过程中的群内和群间交流几乎无所不在的特点。

高校网络舆论的引导:(一)加强网络舆论引导(二)发挥舆论管理作用(三)关注高校内涵发展(四)发挥辅导员作用高校网络舆论的管理:(一)推行网络实名制(二)建立完善的网络法律体系(三)强化网站的监管职责《高校网络舆论领袖的作用及其引导策略》尚俊杰 2010.08《中国青年研究》89-92研究方法:从舆论领袖的相关理论入手,混合使用量化和质化研究方法舆论领袖在高校网络舆情中的作用引导和管理高校网络舆论领袖的策略和措施舆论领袖的相关理论在这些网络舆情事件中,可以看到少数人起到了重要的领袖作用,这批人勤于在网络论坛和博客中笔耕,积累了较高的声望,每当有舆情事件发生的时候,这批人的言论和意见往往会影响和改变其他网友的意见,引导和推动事态的发展。

这样的领袖型人物常被称为“舆论领袖”。

舆论领袖也称意见领袖(Opinion Leader),是拉扎斯菲尔德提出的“两级传播”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网络舆论与我国公共政策议程设定研究

网络舆论与我国公共政策议程设定研究

网络舆论与我国公共政策议程设定研究作者:程思嘉来源:《管理观察》2010年第33期摘要:政府制定一系列公共政策,在任何时候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考验甚至挑战, 但政府应付挑战的资源是有限的。

在制定公共政策时, 政府往往不得不对优先处理哪些挑战有所取舍。

过去,议程提出者大多为决策者、政治精英、专家学者。

如今,互联网的兴起为民众影响议程、参与议程提供了新的途径。

网络舆论作为政策议程设定中的新型参与模式,促进了经济、文化、社会、教育等各个领域公共政策的完善。

同时,它也是是我国政治民主化进步的标志。

关键词:网络舆论议程设定网络参与分析模式美国学者安德森认为:“在人们向政府提出的成千上万个要求中,只有其中的一小部分得到了公共决策者的密切关注。

那些被决策者选中或决策者感到必须对之采取行动的要求构成了政策日程。

”简单地说,政策议程的实质内容就是社会公共问题被“升格”为公共政策问题,并开始考虑寻求解决方案的过程。

改革开放前,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个人崇拜现象十分严重,政策议程的主要动力来源于政治领袖,领袖的言论不仅是政策议程设定的动力,而且成为政策本身。

过去“官方决策者+传统媒体”的模式长期主导着公共政策议程的设定,公众被排除于外,并不能对公共政策议程设定模式造成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和我国社会的全面发展,信息时代、互联网的兴起,“公众+网络舆论”的模式对“官方决策者+传统媒体”模式造成了巨大冲击,为公众讨论公共事务提供了更为开放的空间,根本性地动摇了传统议程设定的基础。

正是网络舆论这一新的介质,促使许多复杂的社会问题转变成为政策问题。

从公共政策过程审视我国政治体制的改革与发展,是近年来我国政治学理论研究的重要进步。

王绍光曾经指出:观察议程设置模式的转换有助于我们领会中国政治制度的深刻变迁。

近年来,中国政策议程的设定过程中,“外压模式”频繁出现、公民在议程设定中参与程度提高……因此,议程设置越来越科学化、民主化,中国政治已发生深刻变化。

国内外网络舆情演化、预警和应对理论研究综述

国内外网络舆情演化、预警和应对理论研究综述

3、网络舆情应对策略的研究现状、方法、成果和不足网络舆情应对是指针 对网络舆情的发展态势和影响,采取有效的策略和措施进行干预和引导,以维护 社会的稳定和促进舆情的良性发展。应对策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提高政府信息透明度,加强与网民的互动;二是加强网络监管,打击网络谣 言和不良信息;三是提高媒体素养,
4、关键词提取:关键词提取能够识别出文本中最常出现的词语,帮助研究 者快速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
三、预警指标体系的应用
预警指标体系可以应用于多个领域,如金融市场预测、公众健康危机预警、 社会稳定监测等。在金融领域,预警指标体系可以通过分析公众的情绪和预期, 预测股票价格的波动。在公共卫生领域,预警指标体系可以实时监测公众对疫情 的反应,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依据。在社会稳定监测中,预警指标体系可以提 前警告可能的社会动荡或群体性事件。
增强网民的理性思考能力;四是加强危机管理,建立健全的网络舆情应对机 制。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案例分析、实证研究和模拟实验等。已有成果显示, 有效的应对策略可以显著降低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社会的 稳定性。然而,目前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对网络舆情应对策略的的系统 性和协同性研究不够充分,对不同类型和规模的舆情事件的应对策略研究尚不全 面等。
在国内,学者们通过分析网络舆论的特点和形成机制,探讨了网络舆论对政 治稳定的影响。有学者指出,网络舆论可以促进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沟通和互动, 提高政治参与度;另一方面,网络舆论也可能引发社会不满情绪,对政府形象和 稳定造成负面影响。
在国外,学者们则从全球化和国际关系的角度探讨了网络舆论对国际关系和 全球治理的影响。例如,有学者指出,网络舆论可能影响国家间的信息传播和国 际形象塑造,从而对国际关系产生重要影响。

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治理模式文献综述

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治理模式文献综述

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治理模式文献综述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治理模式文献综述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计算机在民众中得到普及,我国的网民数量也迅速增加到今天的5.13亿左右。

由于我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发展,网络空间的虚拟性,网络影响力的增加,我国公民和网民越来越多的通过网络表达对公共事件的看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

虽然我国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治理研究起步较晚,但是关于网络治理的相关问题我国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

从总体上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政府网络治理的发展现状分析。

从文献中,我们发现网络治理越来越受到政府重视。

当前,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提高执政水平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加强舆情信息工作、建立舆情信息机制。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报告中就如何加强网络舆情引导和掌控能力方面提出了三点明确要求;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建立社会安全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以及“加强重要新闻媒体建设,重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建设、运用、管理,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传播能力。

”如在谢金林的《网络舆论的政府治理: 理念、策略与行动》、《网络空间政府舆论危机及其治理原则》、郑曙村和张勇的《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与政府治理》、刘良的《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与政府治理模式变迁》、姚引良.刘波和汪应洛的《网络治理理论在地方政府公共管理实践中的运用及其对行政体制改革的启示》等文章中都详细阐述了政府对网络舆情的治理方法及策略,体现出政府对网络治理的重视。

但在网络治理如火如荼发展的背后也存在写不足与缺陷。

根据近两年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的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统计数据看,2009年排名前20位的网络热点事件中,与政府直接相关的有15件,负面事件有14件,占政府事件总数的93%;2010年排名前20位的网络热点事件中,与政府直接相关的负面事件6件,占政府事件总数的75%。

说明当前网络热点事件往往反映的是政府的负面信息,直接影响了政府公信力及领导干部的形象。

国内政府调控网络舆论研究综述

国内政府调控网络舆论研究综述
舆论蔓延期舆论领袖的引导作用显得较为突出舆论领袖的意见并不完全客观正确却能引导整个网络舆论的走向导致了具有偏向性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络舆论因此在网络舆论监测过程中应更多关注此类人群的意见表达和动向对于正面的舆论引导予以支持和鼓励负面引导则通过网站和论坛的管理给予提醒和管制
国内政府调控 网络舆论研究综述
华东政法大学 冯晓淑
摘要:政府调控网络舆论的能力不仅是政府执行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在社会转型 期,政府网络舆论调控的能力关系到政府形象的构建,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是网络时代政府亟须面对的新课题,也是近年来传播学、政治学等学科研究的热点问题。 收集近年来国内发表的相关研究文献,从政府调控网络舆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存在的问 题以及政府调控网络舆论的完善三个方面,对政府调控网络舆论研究进行理论概括。 关键词:政厨调控网络舆论研究综述 伴随互联网技术革命的到来,互联 网把人与信息的距离缩到最短,网络已 然是公众获取信息资源的重要手段,同 时也是公众表达自我利益,监督政府行 为的重要平台,为行政决策和民主政治 产生正面的影响。。网络舆论是“公众以 网络为平台,通过网络语言或其他方式, 对某些公共事务或焦点问题所表现出的 意见的总和”。网络舆论的两面性非常 突出,网络舆论发展形成的网络审判影 响了司法独立,网络流言阻碍了官方信 息的畅通传播,网络集群引发的群体性 事件,正通过虚拟社会作用于现实社会, 影响社会的稳定。加之网络舆论具有匿 名、交互、传播快速等特点,政府很难 采取从前的硬性管制手段,封堵信息, 回避网络舆论的监督。 网络舆论给政府执行力提出了前 所未有的挑战,在信息化时代,能否发 挥好互联网的正向作用,良性调控网络 舆论,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的 社会的稳定和谐。 近年来,政府调控网络舆论的相关 问题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学术界关 于政府如何引导、规范网络舆论的研究 在不断深入。政府对网络舆论的调控主 要是指政府在互联网空间对网络舆论的 规范、协调、限制和调节等行为的综合。 在中国知网输入检索词“网络舆论调 控”,检索时间2000年至2011年,搜 索结果仅为《我国网络舆论调控模式初 探》《公共危机事件中的网络舆论调控》 两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输入检索词“网 络舆论引导”则共有记录140条。输入 “政府网络舆论引导”共有记录9条, 输入“政府网络舆论”共有记录2l条。 网络舆论调控实质就是网络舆论 的引导,是国家为了保证网络舆论健康、 有序地发展,从系统,综合和全局的角 度,以公共利益为调控目标,对网络舆 论进行有引导和管理的过程。为了展现 政府调控网络舆论研究的进展情况,我 们收集近年来发表的学术成果,并从以 下三个方面进行概括。 一、政府调控网络舆论的必要性和 可行性 (一)政府调控网络舆论的必要性 许多研究者认为政府调控网络舆 论是为了适应现代国家政府管理变化和 遏制网络舆论的负面影响。具体来说, 主要从以下两个视角进行研究。 第一种从“政府”视角进行研究, 政府调控网络舆论是政府适应现代社会 发展的需要,是建立在政府管理模式发 生变化基础上的必然选择。邱鸿峰、杨 松认为对网络信息传播必须进行有效的 行政控制。他们指出对网络传播实施行 政控制的必要性可以从“文化霸权”理 论中得到支持。现代国家的社会控制逐 渐从依靠国家机器的强制力量转向依靠 文化机构的意识形态控制,即通过掌握 “文化霸权”实施比原先更有效的统治。 在网络传播时代,互联网应该成为“文 化霸权”渗透的场域,失去对它的控制; 任凭它随波沉浮,就难以驾驭越来越倾 向于通过互联网来接收和发布信息的年 轻受众。 另一种从“网络舆论”视角进行研 究,认为政府调控网络舆论是因为网络 舆论使政府遭遇危机。张颖认为,网络 舆论夹杂着虚假信息,网民在网络平台 发表的言论有着明显的情绪化倾向,体 现了非理性的特征,因此侵害当事人法 律权益的现象在网络空间曰益猖獗。同 时由于基于网络空间的特殊性,原先地 域性的交流转变为以共同兴趣和偏好的 为基础的交流,结果局限了群体的视野, 容易产生群体极化效应,导致原本良性 观进行引导和制约,对软调控有重要的 引领性影响。 曾润喜、徐晓林则认为,随着实践 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逐渐形成的认识 是“网络是一种社会控制工具”,这主 要归因于一方面技术手段的进步使得对 互联网的控制成为可能,另一方面,政 府目标的强制性渗透导致了信息独裁。 那些认为政府不能规制互联网的传统观 点已被事实证明是错误的,政府正在通 过其所掌握的各种资源管理网络社会。 当然,政府也认识到一味压制互联网最 终是不可能的,也注意到了互联网有利 的一面,这也与其向服务型政府转型的 意愿是吻合的。 政府能够调控网络舆论,但是能够 却不等同于绝对地控制。我们必须坚持 权利的首位性,甚至公民批评政府的言 论可能出现一些失误,政府也有义务对 其宽容。除非依据确切的法律规定,对 非法的言论进行控制才具有合法性,任 何从政府的特殊利益需要出发控制公众 舆论无法获得合法性的论证。”其次法 律之难,通过网络发表言论是宪法赋予 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即便我国法律有 例外规定,也是建立在普遍保护基础之 上的。同时谢金林强调,言论属于精神 自由的一项重要内容,对社会秩序带来 的影响比较小,所以限制的必要性也应 当小。最后,互联网的开放性、即时性、 去中心化等特点决定用行政手段控制遭 遇技术瓶颈。[6] 黄荣贵基于“政治空间”导致政府 无法全面控制互联网的原因认为,政府 对互联网进行全面控制在今天的信息时 代已然是不可能的,一方面是不同政府 部门、不同级别的政府之间对待互联网 的态度以及方法基于自身实际情况不尽 相同。其次,政府基于互联网在经济发 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需要谨慎的、 合理的平衡发展互联网以促进经济发展 与维护网络空间基本秩序之间的关系。 二、政府调控网络舆论存在的问题 对于政府调控网络舆论存在的问 题研究,择其要者,主要有以下几个方

网络舆论监督文献综述

网络舆论监督文献综述

网民公民意识与公共精神的提高

政府对网络舆情的充分
重视和积极回应

民众对行为、事件和官员个人的质疑
政府和司法部门对问题官员的调查和处理
网民通过网络把一些不光彩事件和问题 官员揭露出来,将不满、质疑等情绪表 达出来,但并不能调查和处理问题官员。
正是政府当局对网络舆情的高度重视,网 上举报一个,调查一个,惩处一个,对那 些问题官员产生了很大的威慑力。
网络对地方政府官员 监督与制约的研究
成员:邹晓韵、李苗苗、侯利
案 例
删一条帖子能挣上千元,一天可获利数万元,月收入轻松过十万元……近日,湖北省 蕲春县公安局破获一起特大有偿删帖案,全国22个省市近2000人涉案,涉案金额超过 5000万元。其中,一名26岁从事删帖业务的犯罪嫌疑人4年净赚780余万元。这起案件 令一条庞大的删帖黑色利益链浮出水面。删帖人,不仅有大学生、教师、医生、网络 编辑,还有公务员甚至警察;而主要客户则包括政府官员、知名企业和明星等.
公共精神
是一种关心公共事务, 并愿意致力于公共生活的改善 和公共秩序的建设,以营造适宜人 生存与发展条件的政治理念、伦理 追求和人生哲学
罗特· D· 帕特南 民众以前那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已经转变,参与政治的热情逐步提高。现在,上网浏览网 页,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已经是我国大多数网民必做的一件事情。更可贵的是,随着网络论坛、网络博 客、网络跟帖的迅速发展,一大批关心社会、关心政事的网民出现,他们在论坛、博客和跟帖中针砭 时弊,曝光揭露一些问题官员的丑行,把许多不为人知的真相呈现在广大民众面前。广大网民们迅速 跟帖响应并进一步充分挖掘信息和真相,让那些问题官员无所遁形,最终接受法律的制裁和惩罚。
精心包装 重重过滤

网络舆论监督综述.doc

网络舆论监督综述.doc

国内网络舆论监督研究综述石国亮徐媛在1997年印尼暴乱和1999年我驻南使馆被炸事件中,数百万网民上网发表政治言论,共同声讨暴行,掀起了中国第一次网络舆论大热潮。

之后,“南丹事件”、“孙志刚案件”、“哈尔滨宝马撞人案”、“黑社会头目刘涌案”、“虐猫事件”、“邱兴华事件”等在网民的热议下引起了社会上的强烈反响。

网络舆论监督的研究,由此兴起。

此后,网络舆论在中国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并在中国的政治生活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特别是2007年以来,网络舆论监督尤其突出,国内外的每一重大事件,几乎都在网络媒体引起强烈的反响和激烈的辩论,形成了强大的公共舆论。

与此同时,学术界关于网络舆论监督的研究服也在不断深入,相关著述日趋增多。

为了展现网络舆论监督研究的进展情况,我们收集整理近年来发表的学术成果,并从以下五个方面作出概括和总结。

一、网络舆论监督的内涵和外延有研究从传播学的视角,认为网络舆论监督就是利用网络实现监督。

具体来说,又分成两种观点。

一种认为,凡是通过网络监督的行为,都属于网络舆论监督。

如刘召成认为,网络舆论监督是指社会公众利用互联网的舆论表达方式,对国家事务、社会现象以及一切社会成员的行为所实施的检查评定和督促。

[1]李俊彦说,网络舆论监督即广大公众利用网络空间发表言论、表达意见、实现监督。

[2]姜岭君认为,所谓网络舆论监督,是传统监督方式在网络信息化条件下的拓展,它是指以互联网为平台,通过网络技术如电子数据库、电子课件等和各种网络形式如网页、电子邮箱、电子留言板、虚拟社区等,对掌握一定社会公共权力者行使权力的行为进行监督的过程,以达到权为民所用的目的。

[3]方军认为,所谓网络舆论监督就是人民群众通过互联网了解国家事务,广泛、充分地交流和发表意见、建议,对国家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行政等活动进行褒贬与评价。

它的形成是依赖互联网的各种功能而实现的。

[4]另一种观点认为,上述看法太过笼统,网络舆论监督主要是网络意见监督。

网络舆论中的议程设置分析

网络舆论中的议程设置分析

网络舆论中的议程设置分析摘要作为网络信息时代的产物,网络舆论监督迅速发展起来,成为广大网民表达意见、行使监督权的平台。

近年来,国内外重大事件在网络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形成强大的公共舆论。

关于网络舆论的议程设置分析也在不断深入,在网络传播中发展、成熟。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舆论;议程设置网络传播的洪流中,每个人都历经了如美国大选、元芳体等事件,贯通国内外,融汇政治经济等各领域。

网络体现出强大的舆论力量,单一意见领袖对信息的控制已经与传统媒介大庭相径,议程设置理论依然明显,甚至更为明显,同样凸显出了网络时代的新特点。

1网络舆论具有开放性、互动性和多元化的特点开放性。

网络平台能够承载非常多的信息,大型网站中每天都会更新成千上百条新闻,从政治、财经、军事、股票、体育等六十多个板块推出信息。

网络本身具有的迅速性使大量的信息推陈出新,瞬息万变的世界更快捷迅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除这些主流网站外,搜索网站、论坛、邮件、微博等等,都拥有巨大的信息量,从更为广阔的空间传送着新闻。

随着电脑技术的发展,网络门槛的降低,网络普及率增多,“足不出户尽知天下事”的年代已经完全到来。

互动性。

网络赋予了每一个网民说话的权利,从听人说变成了现在的说给别人听,从一开始单纯的信息获取,到最后双向的信息传递,网络舆论的互动性被体现得淋漓尽致“评论”、“转发”等等功能被广泛使用,受众不止要看,还要说。

微博时代的到来使传播不再是媒体独有,每一个人都成为了信息的传播者,成为信息流通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甚至是产生信息的一环。

多元性。

网络环境下信息发布渠道容量的丰富性、实时性以及多元互动性使得新闻传播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博客、论坛等形式的意见表达和交流平台日益增多和完善,议程设置的形式由单纯的媒体、政府运用传统的媒体平台进而延展到互联网的各个角落。

伴随着网络议程以及网络舆论的日益强大,传统媒体的危机感加重,为吸引受众,达到控制舆论的目的,间接地刺激了传统媒介议程设置的多元。

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影响研究

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影响研究

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影响研究发布时间:2021-03-02T11:47:58.250Z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0年32期作者:赵婉[导读] 在网络时代,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公众意识的觉醒、执政观念的转变,舆论越来越成为影响政策议程的重要一环,网络舆论对议程设置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赵婉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摘要:在网络时代,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公众意识的觉醒、执政观念的转变,舆论越来越成为影响政策议程的重要一环,网络舆论对议程设置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与此同时,因为网络舆论具有匿名性与隐藏性,容易出现群体极化、舆论失真等现象。

如何在政策议程设置既有的模式中,进一步论证网络舆论对政策议程设置的影响,并且规避其负面作用带来的问题,是本文探讨的核心要义。

本文通过梳理学术界相关文献,参考网络舆论、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网络舆论与议程设置关系的探讨,从已有研究成果出发,鉴定网络舆论、政策议程设置相关概念。

继而在国内外议程设置模式的基础上,找到网络舆论影响下议程设置的路径。

在网络舆论影响政策议程设置的前提下,通过对触发式和吸纳式议程设置的讨论,阐述网络舆论对政策议程设置的影响途径和效果,最后针对这些困境提出建议,探寻网络舆论影响议程设置的积极进路。

关键词:网络舆论;公共政策;议程设置;一、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推进,我国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环境,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政府的政策制定理念更新,对待互联网的态度也在发生改变。

从“堵”到“疏”,从过去的严防死防、回避态度到主动利用网络引导舆论、了解民意,掌握主动权。

地方政府纷纷建立政府网站、网络发言人制度、开通政务微博、政务微信等等,主动利用网络听取民意,这都表明网络舆论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

由此可见,网络成为人们参与政治的重要途径,不可忽略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在政策议程设置中网络舆论成为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基于新媒体的网络舆情政策化议程设置研究

基于新媒体的网络舆情政策化议程设置研究

基于新媒体的网络舆情政策化议程设置研究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媒体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和表达观点的重要渠道。

然而,网络舆情的快速传播和影响力也给社会稳定和相关部门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新媒体的网络舆情化议程设置,通过对相关理论和实践进行综述和分析,为相关部门制定有效应对网络舆情的提供参考。

第一章引言1.1 研究背景1.2 研究目的1.3 研究意义1.4 研究方法第二章新媒体与网络舆情2.1 新媒体发展与特点2.2 网络舆情概述2.3 新媒体对网络舆情传播影响分析第三章基于新媒体的网络舆情治理实践探析3.1 国内外相关案例分析3.2 相关部门在网络舆情治理中的角色定位与作用研究3.3 基于新媒体技术手段应对网络舆情的实践研究第四章基于新媒体的网络舆情化议程设置4.1 化议程设置的概念与原则4.2 基于新媒体的网络舆情化议程设置的重要性4.3 基于新媒体的网络舆情化议程设置的实践路径第五章相关部门应对网络舆情研究5.1 相关部门应对网络舆情的原则与目标5.2 相关部门应对网络舆情框架设计5.3 相关部门应对网络舆情实施与评估第六章基于新媒体的网络舆情治理案例研究6.1 案例一:中国相关部门应对突发事件中的网络舆论案例研究6.2 案例二:美国相关部门在社交媒体上推动公众参与案例研究6.3 案例三:韩国相关部门在社交平台上进行信息传播案例研究第七章总结与展望7.1 研究结论总结7.2 研究局限性和不足之处7.3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关键词:新媒体、网络舆情、化议程、相关部门应对第一章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网络舆情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新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和社交媒体等,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广泛传播和交流信息的平台。

然而,网络舆情的迅速传播和影响力也给社会稳定和相关部门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因此,相关部门如何应对网络舆情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新媒体的网络舆情化议程设置,通过对相关理论和实践进行综述和分析,为相关部门制定有效应对网络舆情的提供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国内学者对政策议程设置的研究
1.政策议程设置的概念范畴研究。张欣尧在《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政策议程设置新模式研究》[28]中将我国的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理论研究分为排序核心和问题核心两个维度。排序核心认为政策议程的创建就是权威机构对于社会公共问题的排序过程。如邱昌泰认为,“政策制定者对于来自社会的强烈需求釆取积极的因应行动,并将它列入政府处理公共问题的公共计划时程表,以解决公共问题,满足人类需要”,[29]这就是政策议程。曾峻认为,“公共决策机构决定是否允许某一公共问题进入议程并优先加以解决的过程”[30]是政策议程。陶学荣在《公共政策学》中认为政策议程是“那些已引起深切关注并确认必须解决的公共问题被正式列入政府商讨、规划、研究的议事程序,以决定是否需要对其采取行动、何时采取行动、采取什么行动的政策过程”。[31]问题核心认为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核心就是特定的社会问题能够进入决策者的视线当中,并最后产出政策。如张国庆指出:“将政策问题提上公共部门的议事日程,公共部门正式决定进行讨论和研究,并准备如何制定有效政策加以解决的过程[32]就是所谓政策议程。张金马在《政策科学导论》中认为“将政策问题纳入政治或政策机构的行动计划的过程”[33]就是政策议程。王骚认为政策议程是指“制定政策解决问题的议论、商讨、规划、研究的议事程序”。[34]
西方学者对于议程设置研究的理论学说较为丰富,相对国内来讲更加成熟和体系化。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七个:(1)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20]提出的政治系统理论认为公共政策是政治系统的产出,是对周围环境所提出的要求的反应,是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权威性的分配。他把议程设置看作是政策制定的“看门”环节,即政治需求需要经过“看门人”的允许才能进入决策系统。(2)美国学者彼得·巴查赫和巴热兹在《权力的两方面》一文中指出“能否影响政策过程固然是权力的一面,但能否影响议事日程的设置则是权力更为重要的另一面”。[21](3)美国学者罗杰·W·科布在《比较政治过程的议程制定》[22]一文中,将议程设置的模型划分为三种基本的模式:外部推动、内部动员以及内部推动模式,认为议程设置是政策发起者与源于系统内部或外部的“触发器”相结合的产物。外部推动模式的问题由非政府组织提出,接着充分扩展,先成为公共议程,最终进入政策性议程。内部动员模式下的议程建立过程是由政治领导创建一个政策,但要求广大公众对政策实施予以支持。内部推动模式下问题的提出不需要寻求公众的支持,它是由政府内部动员或者与政府关系较为密切的团体提出的。(4)詹姆斯·G·马奇[23]等在1972年发表的“组织选择的垃圾箱模式”中创造性地提出“垃圾桶理论模型”,他认为“垃圾箱模型下”的组织可以被描述为“有组织无政府”或者“有序的混乱”状态,这种状态下组织包含了三种特征:模糊的偏好、模糊的技术和决策者身份的模糊性。这种情况下的组织处于无序状态,就像是一个垃圾桶,其决策过程就是垃圾积累和倾倒的过程,政策议程并不是预先设计的结果,而是待解决的问题、解决方案、决策者及决策时机在“垃圾桶”中随机混合后的产物,只有在适当的决策时机,问题和决策者以及解决方案相耦合时,决策问题才会被提上决策议程。(5)约翰·W·金登[13]提出了分析议程设置过程的“多源流理论框架”,即问题、政治和政策三种“源流”。问题源流是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政治源流是影响决策者意愿的因素;政策源流是由各种利益集团提出的提案、备选方案及其他形式的政策建议。当问题、政治压力与解决办法聚合时,就可以启动公共政策议程。(6)艾伦·威尔达夫斯基的文化理论分析模型,其建立在玛丽·道格拉斯的“格—群”文化理论的基础之上,通过等级制文化、个人主义文化、平等主义文化、宿命论文化以及新增的隐遁文化来解释人们在选择社会公共问题的态度和行为。[24]89(7)内森·卡普兰(Nathan Caplan)为代表政策过程的知识运用学派用“两大群体理论”(two communities theory)解释了由群体价值观差异而造成的研究者和决策者之间的沟通障碍。 [25]459继而以卡罗尔·H·韦斯(Carol H.Weiss)为代表的一批学者深入研究了知识得以转化为政策的机理,比如启迪模型(enlighten model)、经典行政模型(classical bureaucratic model)、专家政治模型(technocratic model)和工程学模型(engineering model)等等。[26]426 [27]
3.政策议程设置的影响因素研究。政策议程设置会受到各种因素和环境的影响,根据影响因素作用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三类进行研究。一是推动公共问题进入议程设置的因素。西方学者把公民个人、利益集团、政治领袖、大众传媒、专家学者以及问题自身的特性都当作能够推动公共问题进入公共政策议程的影响因素来研究。二是触发政策议程的因素。詹姆斯·E·安德森在《公共决策》一书中[15]提出了推动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四种触发机制:政治精英介入、危机事件、抗议活动、媒体曝光。而拉雷.N.格斯顿在《公共政策的制定:程序和原理》[14]一书中将推动政策议程设置的触发因素概括为国内和国外两个维度。三是政策议程设置的阻碍因素。拉雷·N·格斯顿[14]提出了“隐蔽议程理论”,他指出政策制定过程的封闭性,表现为少数人的合谋与操纵,对公共利益造成了威胁,与政策评价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不相容。
第二,从社会学角度研究网络媒体是如何进行社会控制的。曼纽尔·卡特斯在《网络社会的兴起》中对信息化社会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提出网络“是支配和改变我们社会的源泉”,[3]将构成一个高度动态、开放的新社会形态,给人类社会带来全新的体验,同时也蕴含着社民主。凯斯·桑斯坦在《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4]中指出互联网具有双重性,它既可以对人们的言论、观念和价值进行有效地维护和传播,又可以破坏和摧毁其价值,因此,号召全社会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美国学者马克·斯劳卡认为网络民主是在网络平台上实现的以网络为载体的民主,“人们对于网络民主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首先,作为一种可以高效运转的媒介,其可以极大拓宽人们参政议政的渠道,民主决策的内含和外延也得到了拓宽。其次,网络自身也具有一定的弊端,比如网络自身发展和维护的不规范性以及资源使用具有不平衡性。”[5]
一、网络舆论的相关研究
(一)国外学者对网络舆论的研究
对于网络舆论这个问题,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宏观方面,将其归于大众媒体中进行研究,并没有形成一个单独的、系统的研究。少有的几篇对网络舆论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其对社会的重大作用上,而就事论事地对网络舆论的形成、特点等的微观研究较少。王一曼在《多源流理论下网络舆论触发政策议程设置的研究》[1]中认为国外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西方可以保证一定的话语独立性和自主性,这使得网络舆论这一概念所引起的注意力程度不及国内高,且网络舆论对政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政治选举过程中。国外学者从三个角度,对大众传媒进行了研究。
第一,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研究网络媒体是如何传播的。美国社会学家曼纽尔·卡斯特在《信息时代三部曲:经济、社会及文化》[2]一书中提到了新社会结构正逐渐构建,现代社会正在发生剧烈变化: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大众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但人们只是这些传播媒介的被动接受者;而在网络时代,大众媒体不再具有强制性,人们可以自行选择接受的内容和方式,平等的互动交流成为可能。
网络舆论下政策议程设置研究的文献综述
赵艺扬
2016年06月06日13:53 来源:西部学刊
引言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借助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对时事政治、社会热点问题和社会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通过分析讨论进而逐渐形成有巨大社会影响力的网络舆论。在网络时代,人们借助交互式网络媒介发表自己的观点、交换彼此的认识,形成了代表广大民意的公众意见。当前,网络舆论、网络民主、网络权利、网络决策等日益成为影响政治发展的重要因素。网络舆论的快速发展,势必会影响政府的公共决策以及政府公共政策议程设置过程。因此,在网络背景下政治系统能否完成自身调适,能否实现政策议程设置方式的转变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本文对当前国内外网络舆论下政策议程设置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和归纳,梳理了网络舆论、政策议程设置、网络舆论与政策议程设置的概念、特点、模型、影响因素、优化路径等研究内容,并提出了我国目前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研究工作的展望。
第二,网络舆论的特征。谭伟认为网络舆论拥有丰富性、复杂性、多元性、冲突性、难控性这五个不同于传统传媒舆论的个性。李晓秋[8]认为,网络舆论具有快速性、资源整合性、冲突性以及群体性等特征。林凌、赵亚涛[9]认为网络舆论有舆论隐蔽性和舆论公开性的统一、舆论稳定性和舆论易逝性的统一、舆论真实性和舆论虚假性的统一、舆论广泛性和舆论狭隘性的统一这四个基本特征。桑丽[10]提出网络舆论具有全民性与互动性、全球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爆炸性、虚拟性与自行性的特点。
(二)国内学者对网络舆论的研究
网络在国内出现的时间虽然较晚,但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国内学者对网络舆论的研究也日益增多,主要侧重于微观方面。
第一,研究网络舆论的概念。谭伟在《网络舆论概念及特征》中,从传播学和舆论学的角度对网络舆论概念和特征进行了分析,这是国内首次对该问题进行研究的学术论文。他认为:“网络舆论就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6]邹军在《试论网络舆论的概念澄清和研究取向》中提出“网络舆论就是通过互联网表达的社会舆论”。[7]
1.政策议程设置的概念范畴研究。西方学者对政策议程的争论焦点主要在于政策议程的定义,即“什么是政策议程?”学术界主要从三个角度对其概念进行界定:一是问题角度,如戴维·R·伊斯顿认为政策议程是“社会问题被认定为政策问题,且被纳入决策机构的议事日程或行动计划的过程”。[12]二是政策制定者角度,如约翰·W·金登认为“政府官员在任何给定时间给予某个受关注的主题编目”就是政策议程。[13]三是公众参与角度,如拉雷·N·格斯顿提出,“社会公众在一定时期内对经济、社会和技术领域出现的特定社会问题的关注和聚焦形成公众议程。”[14]其中较为主流的两个概念界定都是从政策制定者的角度来界定的。詹姆森·E·安德森在《公共决策》一书中提到“那些被决策者选中或决策者感到必须对之采取行动的要求构成了政策议程”。[15]罗格·W·科布和查理斯·D·艾尔德二人在《议程建立的政治》中提出的 “一组值得政府合法关注的政治纷争,以及一组按计划应引起决策层积极密切关注的事物”。[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