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爱因斯坦曾说过,“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古往今来,怀着好奇心和那份持之以久的热爱,才成就了很多平凡生活中不平凡的人。在残酷社会的强烈挤压下,有多少人能持之以久的坚持自己的初衷,并为之去追寻。答案是寥寥无几的,他们只能被家长、被学校、乃至这个社会,从小被训练成听话的“机器”。从小就缺失个人的价值和兴趣,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下去,原因可能是各种各样的,赤裸裸的抹杀了兴趣对学业与生活的正向指导作用。下面的四个案例充分说明了现代功利主义和个性缺失的结果对人类教育的影响。

案例剖析:

案例一:干着自己痛苦的事情会逼迫人反叛

---清华博士生逃离科研教学转而从事中学教学工作

人物:萧杨(博士)、程代展(博士生导师)。

事件:萧杨从小被父母训练成听话的“机器”,就连打扫卫生等一些生活琐碎小事他都做的又好又快。只要别人布置任务,不管喜不喜欢,他都可以尽力完成,科研也不例外,因此老师都很喜欢他。很有才华的萧杨,曾经在系统控制领域的国际顶尖专业期刊(IEEE TAC)上,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数长篇论文。导师程代展说“中国系统控制领域的博导都没有几个人在这本期刊上发表过文章”,由此可见学生萧杨的成绩不仅给予十佳的肯定,更迎来很多赞赏。但是当萧杨在寒假里帮一个大学挂科孩子补课,最终的结果是那个孩子补考考了90多分,得知这个消息,萧杨心里的成就感远远超于他搞科研的一切。在这一刻,他明白了自己最初的想法,他梦寐自己可以教书,做个老师,传授学生知识,从而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以此给自己带来成就感。所以,最终萧杨选择了自己的兴趣所好,放弃搞科研,从事中学教学工作。

案例二:不惜放弃他人羡慕的体内制工作

---官二代北漂五年打拼创生活受挫回家“拼爹”当公务员

人物:马啸(孩子)、马啸父亲(山西一地级市政法系统工作)

事件:父亲凭借权利的力量,给马啸打造了一条在父亲看来理想的人生道路。点点滴滴的小事都可以看到父亲在动用权利的杠杆。

从中考落榜 -- 被省示范高中录取 -- 高考志愿:自己欲想学播音主持 -- 父亲逼迫去警官高等专科学校 -- 如父愿被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录取 -- 毕业被父亲单排到市里法院工作被拒绝 -- 马啸自考本科文凭 -- 在北京发展失败 -- 不得不回家工作。这一系列的事件,最终由于兴趣的爱好所向的一切都被残酷的现实狠狠的打击,曾经不惜一切放弃别人羡慕的“体制内的幸福”去追逐自己的脚步想要在一个陌生的城市,凭借自己的才华与实践安身的马啸,最终也以失败高中。回到父亲的护航下过着无忧的生活,尽管他百般不喜欢这样被安排的生活,但收到挫败的他,只有这条路可以走下去。

案例三:“第一神通”哪怕冲破牢笼也要走出去

---宁铂放弃光鲜的一切出家为僧

人物:宁铂

事件:宁铂出生在江西赣州市一个普通家庭,没上过幼儿园却具备很多不凡的天赋,2岁半会背30多首毛泽东诗词,3岁时能数100个数,看围棋书,没多久可以和大人对弈,看唐诗宋词,可以吟诗作对等等,当时曾被誉为“第一神童”。因父亲朋友给方毅副总理写了一封推荐信,年仅13岁获准破格进入大学就读,成为中国科技大学1798级少年班成员。

少年班开始选系时候,宁铂说没有自己喜欢的系,要求调到南京大学学天文,可被学校当局拒绝,他只好血案择了理论物理作为专业,但把爱好转向了星象学、宗教、气功。19岁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助教。由于已经成为广大焦点关注的他,惧怕失败,三次报考研究生都因为各种理由推出,甚至连考场大门都没敢踏进。学不到自己喜欢的专业但同时又要武装自己必须有一副喜爱物理系的面孔,这样的节奏使他的身心无法调适,太多不愿意,太多的掌声和压力,让他2003年做出人生重大决定,出家当和尚,在世人的期许中销声匿迹。

案例四:“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

---我对汉语言文学的热爱

从小学开始喜欢写作的我,在闲暇时刻都会拿着自己平时写的小日记,小散文去请教老师的批改。随后投到当地的报社、“状元作文”、“手拉手作文大赛”等等,相继发表,也更增强了我的自信心。久而久之,老师的鼓励和自身的兴趣爱好,让我越来越喜欢写作,喜欢语文。因此也参加了“作文班”,从小学做语文课代表直到高中,也造就我对文学深深的热爱度。就连背诵文言文,自己也觉得朗朗上口,在很短的时间内可以达到老师的要求。怀着对文学的热爱,高考填报志愿的我只搜寻了关于汉语言文学方向的学校,如愿以偿的学到了这个专业,强烈的兴趣和热情,让我陶醉在文学的世界里。

案例设计的理论及相关观点概述

以上三个案例重点所在之处都是围绕着教育和兴趣的角度来谈论古往今来教育目的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写作依据 >

(总理论依据)我国教育目的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单纯社会本位的教育传统,强调社会为重,个人服从社会;

强调共性,忽视个性;强调以道德理想主义改造社会。

(2)过于意识形态化的人生教育,注重世界观的教育却收效甚微;

以改造人的灵魂为教育的己任;自我封闭的意识形态训练使信念空虚。

(3)现代功利主义

追求知识却丢弃智慧;强调学习的兴趣却忽视了对理想和意志的启迪;注重有用和实际却失去了对人的终极关怀。

(4)个性的缺失

划一:目标与内容都朝向塑造划一的“人才”;

封闭:学生被限制在课堂里和书本里;

机械:以固定的程式去训练学生。

分别阐述事件与理论依据

案例一:

理论依据:

(1)我国教育目的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单纯社会本位的教育传统,强调以社会为重,个人服务社会,从而忽视了自身的个性,内心的体验。

过于意识形态化的人生教育,注重世界观的教育却收效甚微。

萧杨作为搞科研的人才,在追求知识的同时最重要一点忽视了自身对科研热爱的情趣,在一个不热爱的项目面前,自己其实就酷似“机器”,从而导师程代展根本不能理解原来在科研学术前沿的萧杨竟然对科研如此的麻木不仁,转而从事中学教学工作,被导师认为是国家的投入白费。其实这一点,也正说明教育学中一个重要的原理。

案例二:

理论依据:

(1)教育价值观

教育价值观决定了人们从何种视角来看待教育,直接影响着教育目的的视角和教育内容的选择。

(2)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因为“生活”与自主选择相联系,与目标追求相联系,与个性发展相联系”。但是马啸父亲的这种做法在我看来是现代功利主义的种种体现,注重有用的实际,却最终忽视和对人的终极关怀。这样被安排来的生活是马啸的幸还是不幸呢?值得我们去思考。

马啸的结局其实从教育学出发,不免让我想起了社会公平问题。父亲最初的铺垫成就了现在的马啸。不能投其所好的工作真的会让他幸福么?虽然每天无忧的过着。然后反过来其实如果父亲的帮助也许他会过的如自己所愿,可是在辛苦的背后,就像当年马啸踌躇满志的竞争做主管的机会,结果他一样失败,机会给了副社长推荐的人,原因只有一个,这个上边的关系。可见也许父亲是对的,这是一个没有关系寸步难行的时代。同样,如果不是按照父亲最初的计划,马啸没有上警官专业技术学院,而是从事了自己喜爱的播音主持,现在马啸的人生会不会又是另一种结果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