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考点分析-《田公墓志铭》(王安石)
王安石《宋尚书司封郎中孙公墓志铭》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边的文言文,达成文后题目。
宋尚书司封郎中孙公墓志铭(宋)王安石公讳锡,字昌龄。
公以天圣二年进士发迹,改镇江军节度推官,知杭州仁和县。
籍取凶狠,戒以不改必穷极案治,而治其馀一以仁恕,故县人畏爱之。
七年,为开封府推官。
坐考锁厅进士举籍中有不中格者两人,降监和州清酒务。
当是时,庞宰相为枢密使,荐宜侍讲禁中,方召,而公以谪去。
久之,会明堂恩召还,同判尚书刑部。
戎州人向吉等操兵贾贩,恃其众,所过不输物税,州县捕逐皆散走。
成都钤辖司奏请不以南郊①赦除其罪,从之,逮捕家属系狱,至更两赦。
有诣阙诉者,刑部详覆官认为特敕遇赦不原者,虽数赦犹论如法,公独奏释之,凡释百二十三人。
公于议法多这样。
复为开封府推官,当随尹奏事,仁宗问大辟几何,且以慎刑爱人为戒。
公因奏开封敕有重于编敕②而当改者数事,仁宗皆认为然。
它日问尹以公姓名,称之。
于是贵戚女使有奏谳③,上薄其罪,付公监决,曰:“这人平恕,可任也。
道士赵清贶进出庞宰相家,受赇④,御史以劾庞,府治实清贶自为,庞不知也。
清贶坐杖,配沙门岛,行两日死。
御史又劾府希宰相指,故杖清贶,杀之灭口,仁宗亦疑,乃悉罢知府、推判官,而以公知太平州。
不多,仁宗即寤,罢者皆复,而以公提点淮南路刑狱。
在淮南二年,所活大辟十三人,考课为天下第一,所举多善士。
还,又知舒州,发常平、广惠仓以活陈、许、颍、蔡流人。
初提点刑狱恐聚流人为盗,又惜常平、广惠仓,数牒止公,不听,申以手书,又不听。
佐属皆争曰“不行”,公行之自如。
今上即位,迁司封,赐金紫。
以熙宁元年正月十二日卒,年七十八。
(原文有修改)(注)①南郊:帝王祭天的大礼。
②编敕:法典。
③奏谳( yàn):将案件审理状况向朝廷上报。
④赇( qi ú):行贿。
把文言文阅读资猜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戎州人向吉等操兵贾贩,恃其众,所过不输物税,州县捕逐皆散走。
(2)还,又知舒州,发常平、广惠仓以活陈、许、颍、蔡流人。
【答案】(1)戎州向吉等人拿着兵器经商贩卖,倚仗他们人多,不向经过的地方缴纳物税,州县(派人)追捕,(他们)都四散逃跑了。
2022高考文言文阅读专练:群文阅读五大题(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2022高考文言文阅读专练:群文阅读五大题(附答案解析与译文)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
安石少好读书,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架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于是上万言书,以为:“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
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闯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悅乎?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
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也。
”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俄直集贤院,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熙宁..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
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
”安石对日:“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
”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日:“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之。
”上以为然。
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
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分下。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
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
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
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宋史·王安石传》有删改)(乙)论曰:朱熹尝论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已任。
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中之盛。
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卒之群好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
”此天下之公言也。
昔神宗欲命相,问韩琦曰:“安右何如?”对日:“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地则不可。
”神宗不听,遂相安石。
王安石文言文翻译及答案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王安石自幼好学,博通经史,尤其精通《春秋》。元丰二年,他参加科举考试,取得进士第一名。神宗即位后,他被召为翰林学士,后来又升迁为中书舍人。王安石主张变法,希望兴利除弊,于是上书《言事疏》,建议废除“常平仓”,改设“均输法”,以稳定物价。神宗采纳了他的建议,提升他为参知政事。
王安石推行变法,首先实施青苗法,之后又相继实行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然而,在变法过程中,遭到了保守派的强烈反对,王安石也因政敌的诬陷而被迫辞去相位。退居江宁后,王安石专心致志于著述,著有《王荆公文集》等作品。
答:
1. 王安石主张变法的目的是什么?
答:王安石主张变法,目的是兴利除弊,希望通过改革减轻百姓负担,提高国家治理效率。
原文: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安石少好学,博通经史,尤精于《春秋》。元丰二年,举进士,对策第一。神宗即位,召为翰林学士,迁中书舍人。安石主张变法,欲兴利除弊,乃上《言事疏》,请废“常平仓”,改置“均输法”,以平抑物价。神宗纳其言,擢为参知政事。
安石变法,始于青苗法,后相继推行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然而,变法过程中,遭到保守派强烈反对,安石亦因政敌诬陷而罢相。退居江宁后,安石致力于著述,著有《王荆公文集》等。
2. 王安石在变法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答:王安石在变法过程中遇到了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以及政敌的诬陷,导致他被迫辞去相位。
3. 王安石退居江宁后主要从事什么活动?
答:王安石退居江宁后,专心致志于著述,撰写了《王荆公文集》等作品。
4. 王安石的变法对后世产生了哪些影响?
答:王安石的变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改革思想和实践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对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产生了重要推动作用。
【高中文言文阅读】《王安石传(有删节)》阅读答案附译文
【高中文言文阅读】《王安石传(有删节)》阅读答案附译文王安石传 ( 有删节 ) 王安石 , 字介甫 , 抚州临川人。
安石少好读书 , 一过目终身不忘。
其属文动笔如飞 , 初若不经意 , 既成 , 见者皆服其精妙。
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 , 修为之延誉。
王安石传(有删节)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
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
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二二月,拜参知政事。
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颁行天下。
欧阳修乞致仕,冯京请留之,安石曰:“修附丽韩琦,以琦为社程臣。
如此人,在一郡则坏一郡,在朝廷则坏朝廷,留之安用?" (帝)乃听之。
于是,吕公著、韩维,安石藉以立声誉者也;欧阳修、文彦博,荐己者也;富粥、韩琦,用为侍从者也;司马光、范镇,交友之善者也,悉排斥不遗力。
七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搓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
安石曰: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此不足招圣虑,但当修人事以应之。
"帝曰:此岂细事,反所以恐惧者,正为人事之未修尔。
自近臣以至后族,无不言其害。
两宫泣下,忧京师乱起,以为天旱,更失人心。
"安石曰:近臣不知为谁,若两宫有言,乃向经、曹仿所为尔。
"冯京曰:臣亦闻之。
"安石曰:士大夫不逞者以京为归,故京独闻其言,臣未之闻也。
"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曰:旱由安石所致。
去安石,天必雨。
"侠又坐窜岭南。
愚圣、宣仁二太后流涕谓帝曰..安石乱天下。
"帝亦疑之,遂罢为现文股大学士、知江宁府。
元佑元,卒,六十六,赠大傅。
初,安石训释《诗》、《书》、《周礼》,既成,颁之学官,天下号曰"新义"。
晚居全陵,又作《字说》 ,多穿凿傅会。
高中每日一题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含解析必修2 试题
卜人入州八九几市潮王学校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2021年高考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偃虹堤记有自至者,以滕侯【1】之书、洞庭之图来告曰:“愿有所记。
〞予发书按图,自门西距金鸡之右,其外隐然隆高以长者,曰偃虹堤。
问其作而名者,曰:“吾滕侯之所为也。
〞问其所以作之利害,曰:“洞庭,天下之至险;而,荆、潭、黔、蜀之冲也。
昔舟之往来湖中者,至无所寓,那么皆泊南,其有事于州者远且劳,而又常有风波之恐、覆溺之虞。
今舟之至者,皆泊堤下,有事于州者近而且无患。
〞问其大小之制、用人之力,曰:“长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加二尺,用民力万有五千五百工,而不逾时以成。
〞问其始作之谋,曰:“州以事上转运使,转运使择其吏之能者行视可否,凡三反复,而又上于朝廷,决之三司,然后曰可,而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
〞曰:“此君子之作也,可以书矣。
〞盖虑于民也深,那么谋其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
夫以百步之堤,御天下至险不测之虞,惠其民而及于荆、潭、黔、蜀,凡往来湖中,无远迩之人皆蒙其利焉。
且之冲,舟之来而止者,日凡有几!使堤土石幸久不朽,那么滕侯之惠利于人物,可以数计哉?夫事不患于不成,而患于易坏。
盖作者未始不欲其久存,而继者常至于殆废。
自古贤智之士,为其民捍患兴利,其遗迹往往而在。
使其继者皆如始作之心,那么民到于今受其赐,天下岂有遗利乎?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
滕侯志大材高,名闻当世。
方朝廷用兵急人之时,常显用之。
而功未及就,退守一州,无所用心,略施其余,以利及物。
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乃为之书。
庆历六年某月某日记。
〔取材于欧阳文忠公集〕注释:【1】滕侯:即滕子京,北宋人,屡遭贬黜,其时被贬,任岳州知州。
欧阳修的偃虹堤记和范仲淹的楼记堪称姊妹篇,内容相得益彰。
谈谈你从两篇记所抒发的为官情怀中获得的感悟。
2013年高考文言文的考点分析
2013年高考文言文的考点分析(1)冯为民1.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18套试题都考了实词,每卷4个文言实词(有两卷例外,北京卷“仍赐白金万两仍:于,又”和重庆卷“为我死,王则封汝则:如果”中的“仍”和“则”是虚词),一共考查了70个,分列如下。
新课标卷1:登、录、振、勒,新课标卷2:代、属、昧、恣,全国大纲卷:遂、遏、累、旷,北京卷:籍、典、预,天津卷:谢、访、颔、落,重庆卷:知、刺、抟,江苏卷:然、及、制、诫,八、浙江卷:堪、诬、御、平,广东卷:第、推、绳、知,山东卷:茹、秀、被、狎,湖北卷:氏、假、浼、诣,上海卷:闻、布衣、息、善,江西卷:从事、工、质、昏,辽宁卷:著、释、格、阴,福建卷:会、意、慑、虞,四川卷:向、遂、赀、勒,安徽卷:亲戚、反覆、舆、由,湖南卷:次、投、度、诣。
其中“勒”、“遂”、“知”、“诣”等都出现了两次。
从所考实词看,只有极少数的是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之内的,就算重复的,也只有12个,如“属”(新课标卷2)、“谢”(天津卷)、“知”(重庆卷,广东卷)“及”(江苏卷)、“堪”(浙江卷)、“被”(山东卷)、“假”(湖北卷)、“善”(上海卷)、“质”(江西卷)、“阴”(辽宁卷)、“度”(湖南卷),绝大多数是考纲之外的,看上去是明显超纲,但实际上已是数年来的默认,已是高考文言文实词考查的常态,因为虽然是考纲中没有的,但在阅读文言文时是常见的,有时是不能绕开的。
其中只有上海卷沿袭自家传统采用主观题的形式,要求写出“闻”、“布衣”、“息”、“善”等四个词语在句中的意思,且有一个是双音词,2013年只有上海卷、江西卷与安徽卷考了双音词,总共是4个,“布衣”是词的活用,“从事”、“亲戚”、“反覆”等都属古今异义现象。
从上列实词中可看出,考纲中没有的高频词,发而是命题的重点,因为这些词在中学教材的经典课文里都接触过,且是需要了然于胸的。
高考文言文阅读仿真训练:《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仿真训练:《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英宗治平四年闰三月...癸卯,以王安石知江宁府。
终英宗之世,安石被召未尝起,韩维、吕公著兄弟更称扬之。
神宗在颍邸.,维为记室。
每讲说见称,辄曰:“此非维之说、维友王安石之说也。
”维迁庶子,又荐安石自代,帝由是想见其人。
及即位,召之,安石不至。
帝谓辅臣曰安石历先帝朝召不赴或以为不恭令又不至果病邪有所要邪曾公亮曰:“安石真辅相材,必不欺罔。
”吴奎曰:“臣尝与安石同领群牧,见其护短自用,所为迂阔,万一用之,必紊纲纪。
”帝不听,乃有江宁之命。
众谓安石必辞,及诏至,即起视事。
九月,以王安石为翰林学士..。
时宰相韩琦执政三朝,或言其专。
曾公亮因力荐王安石,觊以间琦。
琦求去益力,帝不得已从之,以司徒兼侍中。
入对,帝泣曰:“侍中必欲去,今日已降制矣。
然卿去谁可属国者?王安石何如?”琦对曰:“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地则不可。
”帝不答。
神宗熙宁元年夏四月乙巳,王安石始至京师,时受翰林学士之命已七越月矣,诏安石越次入对。
帝问为治所先,安石对曰:“择术为先。
”帝曰:“唐太宗何如?”曰:“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迁,至易而不难,但末世学者不能乃知,以为高不可及耳。
”帝曰:“卿可谓责难于君,恐无以副卿此意。
可悉意辅朕,庶同跻此道。
”冬十一月,郊.。
执政以河朔旱伤,国用不足,乞南郊勿赐金帛。
诏学士议司马光曰:“救灾节用,当自贵近始,可听也。
”王安石曰:“国用不足者,以未得善理财者故也。
”光曰:“善理财者,不过头会箕敛尔。
”安石曰:“不然,善理财者,不加赋而国用足。
”光曰:“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财货百物,不在民,则在官,彼设法夺民,其害乃甚于加赋。
”争议不已。
帝曰:“朕意与光同,然姑以不允答之。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帝谓辅臣曰/安石历先帝朝/召不赴/或以为不恭/今又不至果/病邪/有所要邪/B.帝谓辅臣曰/安石历先帝/朝召不赴/或以为不恭/今又不至/果病邪/有所要邪/C.帝谓辅臣曰/安石历先帝朝/召不赴/或以为不恭/今又不至/果病邪/有所要邪/D.帝谓辅臣曰/安石历先帝/朝召不赴/或以为不恭/今又不至/果病邪/所要邪/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闰月,农历逢闺年加一个月,闰某月指加在某月之前的那全月。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应用类之墓志铭(含解析)
A.生而岐然/长而嶷然/九岁能属文/十五明经及第/二十四试判入四等/署秘省校书/二十八应制策/入三等拜左拾遗B.生而歧然/长而嶷然/九岁能属文/十五明经/及第二十四试判入四等/署秘省校书/二十八应制策入三等/拜左拾遗C.生而岐然/长而嶷然/九岁能属文/十五明经/及第二十四试判入四等/署秘省校书/二十八应制策入三等拜左拾遗D.生而岐然/长而嶷然/九岁能属文/十五明经及第/二十四试判入四等/署秘省校书/二十八应制策入三等/拜左拾遗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丁陈留太夫人忧,哀毁过礼”中的“忧”,与《岳阳楼记》“忧馋畏饥”中的“忧”,含义不同。
B.“相噪嗾”即互相唆人起哄,“相”与《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娱乐”中的“相”字含义相同。
C.“坐公专逞作威”意为定公专逞作威罪,“坐”与《苏武传》“副罪,当相坐”的“坐”字含义相同。
D.“下车”意思是官吏初到任,与《张衡传》中“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的“下车”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元稹出使到蜀,三川人羡慕他,都以公姓字为自己的儿子命名,此间几十件事,有的上奏有的弹劾有的移给别人处理,元稹用一年多时间指出谬误并加以纠正。
B.元稹正要实现自己的心愿来报答君王的知遇之恩,但不久有小人用流言诬陷同职。
皇帝下诏查验,虽没有根据,但为了保全大局仍贬元稹出京担任同州刺史。
C.元稹将要离开同州,同州的老小鳏独哭泣依恋如同离别自己慈爱的父母,拦在路上不可通行。
送诏书的使者呵斥挥动马鞭伤人流血,路才开通得以通行。
D.元稹在越地八年,观察贫富,平衡劳逸,修筑池塘。
春天储存雨水,夏季灌溉干旱的禾苗,农民依靠这些,没有荒年,没有饿死的人,元稹的政绩考核高。
从轼官于凤翔。
轼有所为于外,君未尝不问知其详。
曰:“子去亲远,不可以不慎。
”日以先君之所以戒轼者相语也。
轼与客言于外,君立屏间听之,退必反覆其言,曰:“某人也,言辄持两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与是人言。
王安石传文言文阅读原文和答案
王安⽯传⽂⾔⽂阅读原⽂和答案 王安⽯好学⽽泥古,故论议迂阔,若使为政,必多所变更。
安⽯果⽤,天下必困扰。
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王安⽯传》⽂⾔⽂阅读原⽂和答案,⼀起来看看吧。
《王安⽯传》⽂⾔⽂阅读原⽂ 王安⽯字介甫,抚州临川⼈。
⽗益,都官员外郎。
安⽯少好读书,⼀过⽬终⾝不忘。
其属⽂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安⽯议论⾼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于是上万⾔书,以为:“今天下之财⼒⽇以困穷,风俗⽇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
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已。
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不⾄乎倾骇天下之⽿⽬,嚣天下之⼝,⽽固已合先王之政矣。
因天下之⼒以⽣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古治世,未尝以财不⾜为公患也,患在治财⽆其道尔。
在位之⼈才既不⾜⽽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旦之忧乎?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
⾂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议者以为迂阔⽽熟烂也。
”后安⽯当国,其所注措,⼤抵皆祖此书。
俄直集贤院。
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屡辞;⼠⼤夫谓其⽆意于世,恨不识其⾯,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
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年⼆⽉,拜参知政事。
上谓⽈:“⼈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
”安⽯对⽈:“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抵皆庸⼈,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
”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变风俗,⽴法,最⽅今之所急之。
”上以为然。
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
安⽯令其党吕惠卿任其事。
⽽农⽥⽔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余辈,颁⾏分下。
安⽯性强忮,遇事⽆可否,⾃信所见,执意不回。
⾄议变法,⽽在廷交执不可,安⽯傅经义,出⼰意,辩论辄数百⾔,众不能诎。
甚者谓“天变不⾜畏,祖宗不⾜法,⼈⾔不⾜恤”。
高考必考:唐宋八大家精品欣赏之王安石散文(一)
王安石和他的散文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今属江西省)。
1021年出生在一个官僚土大夫家庭。
父亲王益曾做过几任地方官,有些政绩,能为民办点实事。
这对青年王安石有较好的影响。
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王安石中进士。
接着被派往扬州作州政府幕僚。
1047年改任鄞县县令。
他到任后见渠川大多淤塞,早情十分严重,影响到农业生产下降。
他写了《上杜学士言开河书》。
利用冬闲时,组织当地农民起堤堰,决陂塘,大力兴修水利。
久受干旱之苦的农民,无论老壮稚少都乐于参加。
王安石亲自下乡巡视。
淤塞的水渠疏通了,旧的和新建的渠道发挥了蓄水和排水的作用,解除了旱情。
他又将官仓的粮食,轻息贷给农民,约定秋收后用新谷归还,使农民免受高利贷剥削,受到农民的欢迎。
这次实践成为后来他在熙宁初执政时推行的青苗法的重要思想来源。
又农民受到官府下令要农民出钱雇人捕盐的骚扰,痛苦不堪。
王安石写了《上运使孙司谏书》,请求罢捕盐以纤民困,体现了他爱民如子,关心农民疾苦之心。
1051年以后,王安石历任了舒州通判、群牧司判官、常州知州、江南东路提点刑狱等地方官七、八年。
100年5月被召入朝改任三司度支判官。
1061年春夏朝廷下令让王安石兼管修撰皇帝的“起居注”。
6月下句改任“知制诰”和“纠察在京刑狱”。
1063年秋,母逝,丁忧。
居丧期间,王安石在江宁府招收门徒,从事讲求六率精品欣赏一一三万文学和著述。
从1042年中进士,从政开始,到103年丁优守丧,这前后十二年中,从地方官到京城做官,阅历广博了,实践经验增多了他关心国家大事,了解人民疾苦,勤于观察,善于思考,也善于总朝意英结前人改革的经验,努力学习,“某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农夫女工,无所不问”(《答曾子固书》)从中吸取大量知识来充实和武装自己,使他的变法革新思想逐渐成熟起来了,终于显示出他是一个励精图治、锐意改革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杰出人才。
《王公神道碑铭》原文及翻译译文
《王公神道碑铭》原文及翻译译文《《王公神道碑铭》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王公神道碑铭》原文及翻译译文《王公神道碑铭》原文及翻译欧阳修王公神道碑铭欧阳修原文:公讳旦,字子明,大名莘人也。
公少好学,有文。
太平兴国五年,进士及第,为大理评事。
右谏议大夫赵昌言参知政事,公以婿避嫌,求解职。
太宗嘉之,改礼部郎中。
公为人严重,能任大事,避远权势,不可干以私,由是真宗益知其贤。
钱若水名能知人,常称公曰:“真宰相器也!”若水为枢密副使罢,召对苑中,问谁可大用者,若水言公可,真宗曰:“吾固已知之矣。
”公在相位十余年,外无夷狄之虞,兵革不用,海内富实,群工百司各得其职。
故天下至今称为贤宰相。
公于用人,不以名誉,必求其实。
苟贤且材矣,必久其官,而众以为宜某职然后迁。
其所荐引,人未尝知。
寇准为枢密使,当罢,使人私公,求为使相。
公大惊曰:“将相之任,岂可求邪!且吾不受私请。
”准深恨之。
已而制出,除准武胜军节度使。
准入见,泣涕曰:“非陛下知臣,何以至此!”真宗具道公所以荐准者,准始愧叹,以为不可及。
公与人寡言笑,其语虽简,而能以理屈人,默然终日,莫能窥其际。
及奏事上前,群臣异同,公徐一言以定。
大中祥符中,天下大蝗,真宗使人于野得死蝗以示大臣。
明日,他宰相有袖死蝗以进者,曰:“蝗实死矣,请示于朝,率百官贺。
”公独以为不可。
后数日,方奏事,飞蝗蔽天,真宗顾公曰:“使百官方贺,而蝗如此,岂不为天下笑邪?”日者上书言宫禁事,坐诛,籍其家,得朝士所与往还占问吉凶之说。
真宗怒,欲付御史问状。
公曰:“此人之常情,且语不及朝廷,不足罪。
”真宗怒不解。
公因自取常所占问之书进曰:“臣少贱时,不免为此,必以为罪,愿并臣付狱。
”真宗曰:“此事已发,何可免?”公曰:“臣为宰相,执国法,岂可自为之,幸于不发而以罪人?”真宗意解。
公务以俭约率励子弟,使在富贵不知为骄侈。
兄子睦欲举进士,公曰:“吾常以太盛为惧,其可与寒士争进?”至其薨也,子素犹未官,遗表不求恩泽。
文言文900个原文及翻译大全(2)
⽂⾔⽂900个原⽂及翻译⼤全(2)《说苑·介⼦推不受禄》原⽂及翻译《陈平之⽤》原⽂及翻译《⽥婴善剂》原⽂及翻译袁中道《听⾬堂记》原⽂及翻译《宋史·施师点传》原⽂及翻译《宋史·赵⼦潚传》原⽂及翻译《明史·胡濙传》原⽂及翻译《宋史·陈韡传》原⽂及翻译《隋书·元胄传》原⽂及翻译㣿洵《彭州圆觉禅院记》原⽂及翻译《后汉书·刘茂传》原⽂及翻译《宋史·罗点传》原⽂及翻译《宋史·刘述传》原⽂及翻译《宋史·太祖本纪》原⽂及翻译苏轼《万⽯君罗⽂传》原⽂及翻译《北史·源⼦邕传》原⽂及翻译韩愈《送浮屠⽂畅师序》原⽂及翻译《宋史·赵⼦崧传》原⽂及翻译《后汉书·耿恭传》原⽂及翻译《明史·张鹏传》原⽂及翻译《宋史·张阐传》原⽂及翻译《汉书·傅喜传》原⽂及翻译李渔《饭粥》原⽂及翻译《新唐书·侯君集传》原⽂及翻译《晋书·罗含传》原⽂及翻译《资治通鉴·永元⼗四年冬,⼗⽉》原⽂及翻译《新唐书·柳浑列传》原⽂及翻译宋濂《游琅琊⼭记》原⽂及翻译《后汉书·郭太传》原⽂及翻译《三国志·任峻传》原⽂及翻译韩愈《与汝州卢郎中论荐侯喜状》原⽂及翻译《宋书·谢晦传》原⽂及翻译《后汉书·黄琼传》原⽂及翻译《明史·邹元标传》原⽂及翻译《梁书·明⼭宾传》原⽂及翻译《隋书·⾖卢毓传》原⽂及翻译《北史·杨津传》原⽂及翻译《宋史·刘勔传》原⽂及翻译《宋史·包拯传》原⽂及翻译《明史·韩爌传》原⽂及翻译《明史·袁忠彻传》原⽂及翻译《魏书·张蒲传》原⽂及翻译《明史·罗喻义传》原⽂及翻译《宋史·徐处仁传》原⽂及翻译《清史稿·熊赐履传》原⽂及翻译《明史·黄宗载传》原⽂及翻译《清史稿·赵国祚传》原⽂及翻译《明史·程启充传》原⽂及翻译《隋书·循吏·樊叔略传》原⽂及翻译《江⽔⼜东,经黄⽜⼭下》原⽂及翻译《成王封伯禽于鲁》原⽂及翻译《宋史·汪澈传》原⽂及翻译《宋史·张庭坚传》原⽂及翻译《晋书·颐和转》原⽂及翻译《汉书·周勃传》原⽂及翻译《宋史·陈襄传》原⽂及翻译《宋书·刘⼤夏传》原⽂及翻译《后汉书·班彪传》原⽂及翻译《承天皇帝倓,始王建宁》原⽂及翻译《史记·义纵传》原⽂及翻译《宋史·彭乘传》原⽂及翻译《聊斋志异·郭⽣》原⽂及翻译《清史稿·骆秉章传》原⽂及翻译曾国藩《遵义黎君墓志铭》原⽂及翻译《宋史·段思恭传》原⽂及翻译《明史·周新传》原⽂及翻译《北史·李訢传》原⽂及翻译《周书·寇俊传》原⽂及翻译《旧唐书·崔⽇⽤传》原⽂及翻译《宋史·陈康伯传》原⽂及翻译《宋史·张美传》原⽂及翻译《晋书·王彪之传》原⽂及翻译《南村辍耕录·迈⾥古思传》原⽂及翻译《新唐书·吴保安传》原⽂及翻译《晋书·朱序传》原⽂及翻译《宋史·许奕传》原⽂及翻译《明史·沈希仪传》原⽂及翻译《明史·谢迁传》原⽂及翻译《元史·吕思诚传》原⽂及翻译《宋史·卞衮传》原⽂及翻译《后汉书·谯⽞传》原⽂及翻译《旧唐书·萧俛传》原⽂及翻译《明史·张永明传》原⽂及翻译《旧五代史·后唐庄宗纪⼀》原⽂及翻译《明史·张家⽟传》原⽂及翻译《晋书·阳裕传》原⽂及翻译《南齐书·禇炫传》原⽂及翻译《明史·刘荣传》原⽂及翻译《元史·孔思晦传》原⽂及翻译《宋书·垣护之传》原⽂及翻译《宋史·苗授传》原⽂及翻译《宋史·何栗传》原⽂及翻译《汉书·杜钦传》原⽂及翻译《旧唐书·卢从愿传》原⽂及翻译《宋史·程公许传》原⽂及翻译《南史·萧⼦良传》原⽂及翻译《宋史·李兑传》原⽂及翻译《旧唐书·刘武周传》原⽂及翻译《宋史·张觷传》原⽂及翻译苏轼《南⽅多没⼈》原⽂及翻译《贞观⼆年,太宗谓侍⾂⽈》原⽂及翻译《汉书·武五⼦传》原⽂及翻译《明史·林聪传》原⽂及翻译《新唐书·孙伏伽传》原⽂及翻译《宋史·范祖禹传》原⽂及翻译《旧唐书·第五琦传》原⽂及翻译归有光《封中宪⼤夫兴化府知府周公⾏状》原⽂及翻译《宋史·徐经孙传》原⽂及翻译《元史·董⽂⽤传》原⽂及翻译《宋史·孟宗政传》原⽂及翻译《清史稿·刘长佑传》原⽂及翻译《北史·乐运传》原⽂及翻译《宋书·何承天传》原⽂及翻译《新五代史·张敬达传》原⽂及翻译李鸿章《亡妹张夫⼈家传》原⽂及翻译《宋书·刘穆之传》原⽂及翻译《明史·魏源传》原⽂及翻译《新唐书·从谠传》原⽂及翻译《宋史·薛叔似传》原⽂及翻译《明史·吴时来传》原⽂及翻译《旧五代史·王晏球传》原⽂及翻译《宋史·尹继伦传》原⽂及翻译《旧唐书·娄师德传》原⽂及翻译《明史·童元镇传》原⽂及翻译《三房⼗四叔⾮不勤读》原⽂及翻译《后汉书·虞诩传》原⽂及翻译《元史·魏初传》原⽂及翻译《宋史·郭守⽂传》原⽂及翻译《宋史·黄震传》原⽂及翻译《梁书·谢举传》原⽂及翻译《新唐书·虞世南传》原⽂及翻译《明史·张宁传》原⽂及翻译《晋书·张闿传》原⽂及翻译《李彦仙传》原⽂及翻译《中⼤夫陕府左司马李公墓志铭》原⽂及翻译《隋书·窦荣定传》原⽂及翻译《宋史·郭廷谓传》原⽂及翻译《新唐书·王潮传》原⽂及翻译《北史·段⽂振传》原⽂及翻译《说苑·政理》原⽂及翻译《汉书·⾼帝纪》原⽂及翻译孔融《论盛孝章书》原⽂及翻译《宋书·宗悫传》原⽂及翻译《宋书·何执中传》阅读练习及答案《清史稿·李鸿章传》原⽂及翻译《宋史·程颢传》原⽂及翻译《秦观劝学》原⽂及翻译《陋室铭》原⽂及翻译《段太尉逸事状》原⽂及翻译《郎中令赵⾼恃恩专恣》原⽂及翻译《三国志·张温传》原⽂及翻译《宋史·乔执中传》原⽂及翻译朱鹤龄《西郊观桃花记》原⽂及翻译颜之推《名实篇》原⽂及翻译《宋史·范如圭传》原⽂及翻译《宋书·王诞传》原⽂及翻译《明史·徐阶传》原⽂及翻译《宋史·卢之翰传》原⽂及翻译姚鼐《登泰⼭记》原⽂及翻译《宋史·宇⽂昌龄传》原⽂及翻译归有光《先妣事略》原⽂及翻译书《孟德传》后原⽂及翻译《孟德传》原⽂及翻译《后⼗九⽇复上宰相书》原⽂及翻译《明史·陶琰传》原⽂及翻译《史记·张丞相列传》原⽂及翻译《宋史·王拱⾠传》原⽂及翻译《新唐书·严挺之传》原⽂及翻译《后汉书·和熹邓皇后纪》原⽂及翻译《新唐书·孟浩然传》原⽂及翻译《明史·张罗彦传》原⽂及翻译《宋史·陈恕传》原⽂及翻译《⼦产为政》原⽂及翻译《宋史·余良肱传》原⽂及翻译李肖《萧毕顺传》原⽂及翻译《马先⽣钧,字德衡》原⽂及翻译《宋史·党进传》原⽂及翻译《宋史·陈从信传》原⽂及翻译《新唐书·魏谟传》原⽂及翻译《旧唐书·徐⽂远传》原⽂及翻译谢枋得《丞相留忠斋书》原⽂及翻译《明史·张淳传》原⽂及翻译《宋史·王应麟传》原⽂及翻译《宋史·丁谓传》原⽂及翻译《后汉书·周纡传》原⽂及翻译《于是秦王⼤怒,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原⽂及翻译《明史·胡俨传》原⽂及翻译《北齐书·阳斐传》原⽂及翻译《去宥》原⽂及翻译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原⽂及翻译《三国志·魏书·管宁传》原⽂及翻译《三国志·霍峻等传》原⽂及翻译《宋史·陆诜传》原⽂及翻译《明史·廖庄传》原⽂及翻译《三国志·步骘传》原⽂及翻译《宋史·刘甲传》原⽂及翻译《元史·马亨传》原⽂及翻译《晋书·江统传》原⽂及翻译《新唐书·张荐传》原⽂及翻译《新唐书·郑覃传》原⽂及翻译《郑成功传》原⽂及翻译《明史·李时勉传》原⽂及翻译《宋书·沈怀⽂传》原⽂及翻译《汉书·张良传》原⽂及翻译《晋书·陶侃列传》原⽂及翻译元好问《送秦中诸⼈引》原⽂及翻译《汉书·苏武传》原⽂及翻译(⼆)《史记·信陵君离赵救魏》原⽂及翻译《后汉书·钟离意传》原⽂及翻译《宋史·王凯传》原⽂及翻译《宋史·杨⼤异传》原⽂及翻译《旧唐书·屈突通传》原⽂及翻译《三国志·吴范传》原⽂及翻译《明史·张任学传》愿⽂及翻译《王安⽯待客》原⽂及翻译王若虚《门⼭县吏晓堂记》原⽂及翻译刘⼤魁《程易⽥诗序》原⽂及翻译《宋史·许骧传》原⽂及翻译《南史·沈炯传》原⽂及翻译《明史·温纯传》原⽂及翻译《汤义仍先⽣⽂集序》原⽂及翻译《宋史·张逊传》原⽂及翻译《梁史·褚翔传》原⽂及翻译戴名世《蓼庄图记》原⽂及翻译《宋史·林光朝传》原⽂及翻译《新唐书·长孙顺德传》原⽂及翻译《三国志·魏书·张郃传》原⽂及翻译《南唐书·周本传》原⽂及翻译《谏说之难》原⽂及翻译《万⽊图》序原⽂及翻译《旧唐书·冯⽴传》原⽂及翻译《宋史·傅伯成传》原⽂及翻译《宋史·吴奎传》原⽂及翻译顾炎武《拽梯郎君祠记》原⽂及翻译苏轼《司马温公⾏状》原⽂及翻译《北史·薛聪传》原⽂及翻译曾巩《张久中墓志铭》原⽂及翻译《元史·敬俨传》原⽂及翻译《北史·庾信传》原⽂及翻译《隋史·杨善会传》原⽂及翻译《魏书·阳固传》原⽂及翻译《旧唐书·陆贽传》原⽂及翻译《后汉书·黄⾹传》原⽂及翻译《旧唐书·卢简辞传》原⽂及翻译《明史·赵世卿传》原⽂及翻译《宋史·虞允⽂传》原⽂及翻译《明史·张肯堂传》原⽂及翻译汪琬《传是楼记》原⽂及翻译《明史·唐胄传》原⽂及翻译《宋史·卢秉传》原⽂及翻译《隋书·燕荣传》原⽂及翻译《旧唐书·薛嵩传》原⽂及翻译《隋书·万宝常传》原⽂及翻译王世贞《⽵⾥馆记》原⽂及翻译《光武帝纪》原⽂及翻译《北齐书·斛律羡传》原⽂及翻译《明史·安磐传》原⽂及翻译宋濂《阅江楼记》原⽂及翻译《登扫叶楼记》原⽂及翻译《刘备⼊益州》原⽂及翻译《三国志·费祎传》原⽂及翻译《晋书·胡威传》原⽂及翻译《旧唐书·柳公权传》原⽂及翻译《宋史·李及传》原⽂及翻译《后汉书·孟尝传》原⽂及翻译《明史·李充嗣传》原⽂及翻译《游龙鸣⼭记》原⽂及翻译《新五代史·孔谦传》原⽂及翻译布颜图《画树法》原⽂及翻译《明史·郑晓传》原⽂及翻译《宋史·梁克家传》原⽂及翻译叶适《留耕堂记》原⽂及翻译《元史·丘处机传》原⽂及翻译(⼆)《元史·丘处机传》原⽂及翻译资治通鉴之《春,⼆⽉,曹操攻黎阳》原⽂及翻译《宋书·孔觊传》原⽂及翻译《北齐书·卢潜传》原⽂及翻译《晋书·王沈传》原⽂及翻译《后汉书·梁慬传》原⽂及翻译《颜⽒家训·风操篇》原⽂及翻译《汉书·隽不疑传》原⽂及翻译《钱神论》原⽂及翻译《晋书·虞喜传》原⽂及翻译《商於⼦论治国》原⽂及翻译《宋史·郭逵传》原⽂及翻译汪⼠铎《记江乐峰⼤令事》原⽂及翻译《翱⾄零⼝北,有畜鸡⼆⼗⼆者》原⽂及翻译《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原⽂及翻译(三)《唐才⼦传·⽅⼲传》原⽂及翻译《周书·郑孝穆传》原⽂及翻译《南史·王规传》原⽂及翻译《美⼈赋》原⽂及翻译《明史·杨荣传》原⽂及翻译《元年,关中饥,⽶⽃直绢⼀匹》原⽂及翻译《晋书·刘弘传》原⽂及翻译《柳宗元》原⽂及翻译曾巩《⼴德湖记》原⽂及翻译《宋书·谢庄传》原⽂及翻译吴敏树《新修吕仙亭记》原⽂及翻译《凡⾳,⽣于⼈⼼者也》原⽂及翻译《宋书·谢弘微传》原⽂及翻译《宋史·蒋重珍传》原⽂及翻译《与致虚妹丈书》原⽂及翻译《周顗奔琅琊王睿》原⽂及翻译《⽵⼭》原⽂及翻译司马相如《⼦虚赋》原⽂及译⽂《初,魏⼈范睢从中⼤夫须贾使于齐》原⽂及翻译吕⼤防《合江亭记》原⽂及翻译陆陇其《崇明⽼⼈记》原⽂及翻译《明史·陈幼学传》原⽂及翻译王鏊《王⽂恪公笔记》原⽂及翻译《陈书·张种传》原⽂及翻译《霍丘知县阳湖左君》原⽂及翻译《楚襄王为太⼦之时》原⽂及翻译《宋史·苏缄传》原⽂及翻译《明史·杨信民传》原⽂及翻译《黄花岗七⼗⼆烈⼠事略序》原⽂及翻译袁枚《江宁两校官传》原⽂及翻译《宋史·席旦传》原⽂及翻译《旧唐书·王维传》原⽂及翻译杨⼠奇《翠筠楼记》原⽂及翻译《敬之识才》原⽂及翻译《⼦昂碎琴》原⽂及翻译《新唐书·马怀素传》原⽂及翻译《三国志·程昱传》原⽂及翻译顾炎武《⽉⾷》阅读练习及答案《宋史·王沿传》原⽂及翻译《明史·⾦国凤传》原⽂及翻译《宋史·邹浩传》原⽂及翻译《明史·廖永安传》原⽂及翻译《晋书·谢安传》原⽂及翻译《汉书·霍去病传》原⽂及翻译《明史·张⽂锦传》原⽂及翻译王慎中《海上平寇记》原⽂及翻译《晋书·安平献王孚》原⽂及翻译《旧唐书·杜亚传》原⽂及翻译《狄武襄公青初以散直为延州指使》原⽂及翻译《新唐书·马燧传》原⽂及翻译《⾼帝求贤诏》原⽂及翻译《三国志·刘放传》原⽂及翻译《宋史·吕蒙正传》原⽂及翻译《晋书·傅咸传》原⽂及翻译《明史·崔铣传》原⽂及翻译《秦废封建》原⽂及翻译王充《论衡·⾃纪篇》原⽂及翻译《列⼦·说符》原⽂及翻译《明史·邹应龙传》原⽂及翻译王引之《汪容甫先⽣⾏状》原⽂及翻译《后汉书·赵憙传》原⽂及翻译《陈书·谢贞传》原⽂及翻译《新唐书·王⽅翼传》原⽂及翻译程晋芳《⽂⽊先⽣传》原⽂及翻译《裴琰之传》原⽂及翻译《辽史·萧韩家奴传》原⽂及翻译《新唐书·⽜徽传》原⽂及翻译《李世民畏魏征》原⽂及翻译杨循吉《况侯抑中官》原⽂及翻译《新轩乐府引》原⽂及翻译《南齐书·垣崇祖传》原⽂及翻译《宋史·喻樗传》原⽂及翻译《周书·颜之仪传》原⽂及翻译王安⽯《⽥公墓志铭》原⽂及翻译《宋史·张景宪传》原⽂及翻译《宋学⼠⽂集·李疑传》原⽂及翻译《郁离⼦》序原⽂及翻译《宋史·种放传》原⽂及翻译《宋史·张邵传》原⽂及翻译《宋史·赵湘传》原⽂及翻译李渔《闲情偶记·卷五》阅读练习及答案欧阳修《养鱼记》原⽂及翻译《齐⼈说靖郭君》原⽂及翻译《万历野获编·陈增之死》原⽂及翻译《明史·崔恭传》原⽂及翻译《宋史·王罕传》原⽂及翻译《宋史·赵晁传》原⽂及翻译宋濓《宣慰曾侯嘉政记》原⽂及翻译《魏书·张济传》原⽂及翻译《宋史·邵伯温传》原⽂及翻译《宋史·王觌传》原⽂及翻译《宋史·种谔传》原⽂及翻译《宋史·袁甫传》原⽂及翻译《韩雄传》原⽂及翻译《元史·王都中传》原⽂及翻译《新唐书·源乾曜传》原⽂及翻译姚鼐《答翁学⼠书》原⽂及翻译童轩《治溷⽣传》原⽂及翻译《宋史·赵禼传》原⽂及翻译《晋书·⽯鉴列传》原⽂及翻译《汉书·张骞传》原⽂及翻译《南史·张⾏信传》原⽂及翻译王⼠祯《登燕⼦矶》原⽂及翻译《宋史·⽂天祥传》原⽂及翻译(⼆)⽂天祥《游⽂⼭观⼤⽔记》原⽂及翻译《宋史·黄洽传》原⽂及翻译欧阳修《与⾼司谏书》原⽂及翻译《资治通鉴·公孙度传》原⽂及翻译《晋书·王导传》原⽂及翻译《赵简⼦传》原⽂及翻译《宋史·刘颖传》原⽂及翻译《元史·梁曾传》原⽂及翻译《明史·李汝华传》原⽂及翻译⽂同《屯⽥郎中⽯君墓志铭》原⽂及翻译《明史·仇钺传》原⽂及翻译苏轼《赵清献公神道碑》原⽂及翻译《元史·姜彧传》原⽂及翻译《新唐书·王沛传》原⽂及翻译《宋史·吕公绰传》原⽂及翻译《北史·达奚长儒传》原⽂及翻译《宋史·司马池传》原⽂及翻译《史记·晁错传》原⽂及翻译《宋史·韩通传》原⽂及翻译《三国志·韦曜传》阅读练习及答案《晋书·王舒传》原⽂及翻译《史记·陈豨传》原⽂及翻译《新唐书·元澹传》原⽂及翻译《元史·谢让传》原⽂及翻译《南齐书·张融传》原⽂及翻译《周书·泉企传》原⽂及翻译《元史·安童传》原⽂及翻译《尉缭⼦·治本》原⽂及翻译《宋史·符彦卿》原⽂及翻译《旧唐书·郑善果传》原⽂及翻译《新唐书·陆⽻传》原⽂及翻译《明史·叶旺传》原⽂及翻译《宋史·丰稷传》原⽂及翻译《宋史·萧注传》原⽂及翻译《旧唐书·刘⿊闼传》原⽂及翻译李渔《⾼低抑扬》原⽂及翻译《明史·胡⼴传》原⽂及翻译《⾦史·张⾏信传》原⽂及翻译《辽史·耶律安抟传》原⽂及翻译《宋史·李⼤性传》原⽂及翻译《宋史·吴芾传》原⽂及翻译《元史·赵世延》原⽂及翻译《宋史·王刚中传》原⽂及翻译《明史·李东阳传》原⽂及翻译《宋史·曾⼏传》原⽂及翻译。
王安石《田公墓志铭》原文及译文赏析
王安石《田公墓志铭》原文及译文赏析田公墓志铭王安石公讳况,字元均。
少卓荦有大志,好读书,书未尝去手,无所不读,盖亦无所不记。
其为文章,得纸笔立就,而闳博绮丽称天下。
初举进士,赐同学究出身,不就。
后数年,遂中甲科,补江宁府观察推官,迁太常丞,通判江宁府。
方是时,赵元昊反,夏英公、范文正公经略陕西,言“臣等才力薄,使事恐不能独办,请得田某自佐”,以公为其判官,直集贤院、参都总管军事。
自真宗弭兵,至是且四十年,诸老将尽死,为吏者不知兵法,师数陷败,士民震恐。
二公随事镇抚,其为世所善,多公计策。
大将有欲悉数路兵出击贼者,朝廷许之矣,公极言其不可,乃止。
又言所以治边者十四事,多听用。
遂迁右谏议大夫,知成都府,充蜀、梓、利、夔路兵马铃辖。
西南夷侵边,公严兵惮之而诱以恩信,即皆稽颡。
蜀自王均、李顺再乱,遂号为易动,往者得便宜决事,而多擅杀以为威,至虽小罪,犹并妻子迁去蜀,流离颠顿,有以故死者。
公拊循教诲,儿女子畜其人,至有甚恶,然后绳以法。
蜀人爱公,以继张忠定,而谓公所继治为未尝有误。
岁大凶,宽赋减徭,发廪以救之,而无饥者。
事闻,赐书奖谕。
居顷之,遂以为枢密副使,又以检校大傅充枢密使。
公行内修,为人宽厚长者,与人语,款款若恐不得当其意,至其有所守,人亦不能移也。
自江宁归,宰相私使人招之,公谢不往。
及为谏官,于小事近功,有所不言,独常从容为上言为治大方而已。
范文正公等皆士大夫所望以为公卿,而其位未副,公得间辄为上言之,故文正公等未几皆见用。
当是时,上数以天下事询大臣,慨然欲有所为,盖其志多自公发。
公所设施,事趣可,功期成,因能任善,不必己出,不为独行异言,以峙声名,故功利之在人者多,而事迹可记者止于如此。
嘉祐八年二月乙酉薨于第,享年五十九。
(选自《王安石文集》,有删改)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书未尝去手去:离开B.其为世所善,多公计策多:赞许,推崇C.儿女子畜其人畜:养育D.公所设施,事趣可趣:通“趋”,趋向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赵元昊造反的时候,夏竦、范仲淹两位先生担任陕西经略,认为田况的能力足以辅佐他们,就向朝廷申请,朝廷果然答应让田况来辅佐他们。
【诗歌鉴赏】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文》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歌鉴赏】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文》原文翻译及赏析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文》原文夫事有人力之可致,犹不可期,况乎天理之溟漠,又安可得而推!惟公生有闻于当时,死有传于后世,苟能如此足矣,而亦又何悲!如公器质之深厚,智识之高远,而辅学术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豪健俊伟,怪巧瑰琦。
其积于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其发于外者,烂如日月之光辉。
其清音幽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其雄辞闳辩,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
世之学者,无问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
呜呼!自公仕宦四十年,上下往复,感世路之崎岖;虽屯?困踬,窜斥流离,而终不可掩者,以其公议之是非。
既压复起,遂显于世;果敢之气,刚正之节,至晚而不衰。
方仁宗皇帝临朝之末年,顾念后事,谓如公者,可寄以社稷之安危;及夫发谋决策,从容指顾,立定大计,谓千载而一时。
功名成就,不居而去,其出处进退,又庶乎英魄灵气,不随异物腐散,而长在乎箕山之侧与颖水之湄。
然天下之无贤不肖,且犹为涕泣而?欷。
而况朝士大夫,平昔游从,又予心之所向慕而瞻依!呜呼!盛衰兴废之理,自古如此,而临风想望,不能忘情者,念公之不可复见而其谁与归!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文》注释、致:做到。
溟漠:幽暗寂静,这里是渺茫的意思。
推:推知,琢磨。
2、器质:才能、度量和品质。
3、智识:见识。
4、瑰琦:奇特,美好。
形容事物、文章卓而不凡。
5、幽韵:优雅的韵调。
6、闳辩:博大的辩论。
7、仕宦:入仕做官。
8、上下往复:官位的升降、外贬召回。
9、屯?(zhūnzhān): 处境艰难困苦。
困踬(zhì):困厄不得升进。
踬:跌倒,受挫。
0、终不可掩:到底不会埋没。
掩:埋没,淹没。
、以其公议之是非:因为是是非非,自有公论。
2、既压复起,遂显于世:既经压抑,再又被起用,就名闻全国。
遂:随即,就。
3、衰:衰退,减弱。
4、后事:身后之事。
这里指老皇帝死后王位继承之事。
5、发谋决策,从容指顾,立定大计:谋划方针、决定策略,都是从容行动,当机立断。
最新田公墓志铭(逐段对译 重点词意,虚词用法归纳)-精选版共20页PPT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尔·乔治·S·巴顿
谢谢!
最新田公墓志铭(逐段对译 重点词意,虚词用法归纳)-精
选版
41、实际上,我们想要的不是针对犯 罪的法 律,而 是针对 疯狂的 法律。 ——马 克·吐温
42、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 像影子 跟随着 身体一 样。— —贝卡 利亚
43、法律和制度必须跟上人类思想进 步。— —杰弗 逊
44、人类受制于法律,法律制于情 理。— —托·富 勒
王安石墓碑文浅析
王安石墓碑文浅析王安石墓碑文浅析作为一种功能性文体,墓碑文有相对固定的内容和形式,成为一种社会交际的应酬性文字。
王安石在创作此类文章时一直坚持两个原则:一是实录原则。
据实书之,这是古来一条重要的原则。
陆游的《老学庵笔记》中有一则记载:“(王安石)作文通(沈)墓志,遂云:‘公虽不尝读书’,或规之曰:‘渠乃状元,此语得无过乎?’乃改‘读书’作‘视书’。
”可见,王安石认真严肃的写作态度以及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笔法。
二是行道原则。
在《学士书》中王安石明确表示:炫耀子孙、官职之类俗套毫无意义,而应该以“行道”来作为荣耀的标准,即使“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苟不能行道,适足以为父母之羞。
”但是,王安石并非“任理而无情”,在他的墓碑文作品中,有很多以情行文、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文章。
这些文章让我们看到,在王安石这样一个以刚毅果敢的政治家、学养深厚的思想家形象著称于世的人物笔下,也有情深意长、哀婉真挚的一面。
一、为亲情、友情寄托哀思王安石是个既重友情、又重亲情的人。
在悼念友人的墓碑文中,发抒了对友人深切的哀思、怀念、同情与惋惜。
王令,字逢原,是北宋中期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
王安石为悼念王令结了一篇墓志铭,就是后来他自己所说的“此于平生为铭,最为无愧”(《与崔伯易书》)的《王逢原墓志铭》。
文章以强烈的感叹和议论起笔,首先引用《孟子·梁惠王上》:“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的话对“士”下了定义并加以阐发,认为孔子、孟子、伯夷、柳下惠是古代所说的“士”,然后引出王令,叙述与之相交、相崇、相知的过程和心情,对王令的文章、节行给予高度评价,从而与前文相呼应,把王令提到了和孔子、孟子、伯夷、柳下惠平起平坐的地位上,可见王安石对王令的厚爱深情。
情愈深,痛愈重,恨愈长,最后一段铭文直指苍天,反复悼惜,不胜凭吊之思,已然凄凉欲绝。
前两段几纯以议论行之,低回太息,文思倍加沉郁。
站在哲学思想的高度上评价墓主,是王安石志友人的独特深刻之处所在。
【现代文阅读】《太常博士曾公墓志铭 王安石》阅读附答案
【现代文阅读】《太常博士曾公墓志铭王安石》阅读附答案太常博士曾公墓志铭王安石公讳易占,字不疑,姓曾氏,建昌南丰人。
公以端拱己丑生,卒时庆历丁亥也。
后卒之二而葬,其墓在南丰之先茔。
子男六人,晔、巩、牟、宰、布、肇,女九人。
始公以文章有名,及试于事,又愈以有名。
临川之治,能而不以威,使恶人之豪帅其党数百人皆不复为恶。
庄献太后用道士言作乾明观,匠数百人,作数岁不成。
公语道士曰:“吾为汝成之。
”为之捐其费太半,役未几而罢。
如皋岁大饥,固请于州,而越海以籴,所活数万人。
明稍已熟,州欲收租赋如常,公独不肯听,岁尽而泰之县民有复亡者,独如皋为完。
既又作孔子庙,讽县人兴于学。
后为信州知州诬,既仕不合,即自放,为文章十余万言,而《时议》十卷尤行于世。
《时议》者,惩已事,忧来者,不以一身之穷而遗天下之忧。
“其志不见于事则欲发之于文,其文不施于世则欲以传于后。
后世有行吾言者,而吾岂穷也哉?”宝元中,李元昊反,契丹亦以兵近边,天子忧之,诏天下有能言者皆勿讳。
于是言者翕然论兵以进,公独谓“天下之安危顾吾自治不耳。
吾已自治,夷狄无可忧者;不自治,忧将在于近,而夷狄岂足道哉?”即上书言数事,以为事不尔,后当如此,既而皆如其云。
公之遭诬,人以为冤,退而贫,人为之忧也。
而公所为十余万言,皆天下事,古今之所以存亡治乱,至其冤且困,未尝一以为言。
夫谏者贵言人之难言,而传者则有所不得言。
读其略不失其详,后世其有不明者乎?公之事亲,心意几微,辄逆得之。
好学不怠,而不以求闻于世。
所见士大夫之丧葬二人,逆一人之柩以归,又育其孤;又一人者,宰相舅,尝为赞善大夫,死三十犹殡,殡坏,公为增修,又与宰相书责使葬之。
(选自《唐宋八大家合集》,有删改)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役未几而罢罢:完成B.讽县人兴于学讽:劝勉C.天下之安危顾吾自治不耳顾:只是D.而传者则有所不得言传:传播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曾易占在庆历间丁亥去世,两后才下葬,就埋葬在南丰县老家的祖坟里。
《田间先生墓表》阅读练习阅读附答案
《田间先生墓表》阅读练习阅读附答案先生姓钱氏,讳澄之,字饮光,苞大父行也。
苞未冠,先君子携持应试于皖,反,过枞阳,宿家仆草舍中。
晨光始通,先生扶杖叩门而入。
先君子惊。
曰:“闻君二子皆吾辈人,欲一观所祈向,恐交臂而失之耳。
”先君子呼余出拜先生答拜先君子跪而相支柱为不宁者久之。
自是,先生游吴越,必维舟江干,招余兄弟晤语,连夕乃去。
先生生明季世。
弱冠时,有御史,逆阉余党也,巡按至皖,盛威仪,谒孔子庙,观者如堵。
诸生方出迎,先生忽前,扳车而揽其帷,众莫知所为。
御史大骇,命停车,而溲溺已溅其衣矣。
先生徐正衣冠,植立,昌言以诋之。
驺从百人,皆相视莫敢动,而御史方自幸脱于逆案,惧其声之著也,漫以为病颠而舍之。
先生由是名闻四方。
当是时,几社、复社始兴。
先生与陈卧子、夏彝仲交最善,遂为“云龙社”以联吴淞,冀接武于东林。
先生形貌伟然,以经济自负,常思冒危难以立功名。
及归自闽中,遂杜足田间,治诸经,课耕以自给,年八十有二而终。
所著《田间诗学》及文集行于世。
先君子闲居,每好言诸前辈志节之盛,以示苞兄弟。
然所及见,惟先生及黄冈杜公耳。
杜公流寓金陵,朝夕至吾家,教以屏俗学,专治经书、古文,与先生所勖,不约而同。
尔时虽心慕焉,而未之能笃信也,及先兄翻然有志于斯,而诸公皆殁,每恨独学无所取衷,而先兄复中道而弃余。
每思父兄长老之言,未尝不自疚夙心之负也。
杜公之殁也,苞皆有述焉,而先生之世嗣,远隔旧乡,平生潜德隐行,无从而得之,而今不肖之躯,亦老死无日矣。
乃姑志其大略,俾兄子道希以告于先生之墓,力能镌之,必终碣焉。
乾隆二年十有二月望前五日,后学方苞表。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谒孔子庙,观者如堵堵:墙壁B.先生形貌伟然,以经济自负经济:财力C.治诸经,课耕以自给治:研究D.力能镌之,必终碣焉碣:立碑2.下列各句中的“以”字,与“以联吴淞”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是时以大中丞扶吴若,为魏之私人B.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C.东临碣石,以观沧海D.不赂若以赂者丧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先君子呼余出拜先生答拜先君子跪而相支柱为不宁者久之A.先君子呼余出拜/先生答拜先君子/跪而相支柱/为不宁者久之B.先君子呼余/出拜先生/答拜先君子/跪而相支柱为不宁者久之C.先君子呼余出拜/先生答拜/先君子跪而相支柱/为不宁者久之D.先君子呼余/出拜先生答拜先君子/跪而相支柱/为不宁者久之4.下列句子中全都能直接表现钱澄之“志节”的一项是(3分)①晨光始通,先生扶杖叩门而入②先生徐正衣冠,植立,昌言以诋之③驺从百人,皆相视莫敢动④遂为“云龙社”以联吴淞,冀接武于东林⑤常思冒危难以立功名⑥平生潜德隐行,无从而得之A.①②⑥B.①③④C.②④⑤D.③⑤⑥5.结合全文,请你概括说明方苞为田间先生撰写墓表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江宁归,宰相私使人招之,公谢不往。
拓展: ① 趣;旨趣
谢:拒绝
趣 ② 同“趋”,趋向
③ 同“促”,催促
公严兵惮之而诱以恩信。 严:整顿 然后绳以法。 绳:约束 岁大凶。 凶:收成不好 又以检校大傅充枢密使。 以:以…的身份
公得间辄为上言之。 间:机会
以峙声名。 峙:树立
当:符合
款款若恐不得当其意。 款款:柔和的样子
故文正公等未几皆见用。 未几:不久
公拊循教诲,儿女子畜其人。
像对待自己的儿女一样
王安石
高中文言文考点分析
初举进士,赐同学究出身,不就。就:接受
诸老将尽死,为吏者不知兵法。 诸:各个
拓展:
诸
① (置于句首)各个 ② (置于句中)之于 ③ (置于句末)之乎
迁太常丞,通判江宁府。 迁:升官 为吏者不知兵法。 为:担任 自真宗弭兵,至是且四十年。弭兵:平息战争 师数陷败,士民震恐。 军队多次沦陷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