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阅读考点分析

合集下载

2024中考备考重点难点03 课外文言文阅读(六考点六技巧)-2024年中考语文

2024中考备考重点难点03  课外文言文阅读(六考点六技巧)-2024年中考语文

重难点03 课外文言文阅读(六考点六技巧)从整体上看,文言文阅读难度加深,课外文言文的比例逐步提高。

考查的文段、内容容量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从材料的组合形式上看,除了常见的单篇(或节选)文言文外,诗文联读、两篇(段)对比阅读以及群文阅读、试题最后一题中链接文言材料的形式逐渐增多。

从具体考点上看,命题重在考查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理解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断句是必考的。

实词的理解注重引导学习及解题方法,融入查字典法、语境推断法、成语助记法、课内外迁移法等;断句一般会提示断几处,降低错误率;句子翻译则给出关键词助记,提醒考生重视关键词与采分点,也有的结合文意理解、句子赏析考查;理解基本内容并归纳内容要点,或与其他篇目链接探究,或融入情境,或跨学科考查。

一些试卷还会将文言文阅读整体设置为专题任务群,在真实情境中解决所有任务,注重问题的解决。

从题型上看,客观题的比例大幅度减少,主观题成为主要考查形式,特别是开放题备受命题者的青睐。

考点一、词语(实词、虚词)(一)中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主要考查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的活用。

1.从考查方式看,中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1)单独考查,即从文言文中选出四个语句,要求解释加点的实词的意思。

考查时,以单音节词居多,双音节词也时有出现。

(2)偶尔在选择题中与虚词混合在一起考查。

(3)常与文言文翻译放在一起考查,且实词往往是得分点。

2.从文言实词的根本来源看,中考考查的文言实词基本上都在课本中出现过,重点考查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中考文言文中出现的相关实词看似与我们学过的课文没有联系,但认真分析后可以看出,这些词的意思与我们学过的课文密不可分。

3.理解文言实词的方法(1)语境推断。

实词绝大多数是具有多义性的,因此在解释词义时,要紧密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2)联想推断。

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释试题中的实词词义。

2024成都语文中考试题研究备考第五部分 古诗文阅读 教材文言文考点讲解-人物篇

2024成都语文中考试题研究备考第五部分 古诗文阅读 教材文言文考点讲解-人物篇

第一步:明确题干要求。
分析对象:陈元方
教材文言文考点讲解 人物篇
返回目录
第二步:结合原文进行分析: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 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诚,信相”委的而理去念。” 元“方礼曰”:的“重君要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 是无礼。”维友护人了惭父,亲下和车自引己之的。尊元严方入门不顾。 据理抗辩
教材文言文考点讲解 人物篇
返回目录
【针对训练】 (2023台州卷)
沈千运 〔元〕辛文房 千运,吴兴人。工旧体诗,气格①高古,当时士流皆敬慕之,号 为“沈四山人”。天宝中,数应举不第,时年齿已迈,遨游襄、邓间 ,干谒②名公。来濮上,感怀赋诗曰:“圣朝优贤良,草泽无遗族。
教材文言文考点讲解 人物篇
Hale Waihona Puke 返回目录教材文言文考点讲解 人物篇
返回目录
【乙】萧颖士风节
萧颖士为唐名人,后之学者但称其才华而已。予反复考之,颖
士有风节之士也。为集贤校理①,宰相李林甫欲见之,颖士不诣,
林甫怒其不下己。后召诣史馆,又不屈,愈见疾,至免官,更调河
南参军。时实禄山宪恣,颖士阴②语柳并曰:“胡人③负宠而骄,乱
不久矣。东京其先陷乎!”即托疾土。禄山反,颖士往见郭纳,言
需将内容初步分层 , 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
看具体讲了几件事。
按照事情的发展阶段
只记述了一件事
迅速浏览全文,找出时间、地点、人物和 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梳理出事件发 展脉络
注意抓住抒情句、议论句、总结概括句等
题干已给情节 或范围提示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考点解析:《曹刿论战》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考点解析:《曹刿论战》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考点解析:《曹刿论战》中考栏目。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考点解析:《曹刿论战》一、按原文填空庄公曹刿请见的直接原因是(齐师伐我,公将战)根本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他肯定了鲁庄公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的做法,也表明了他认(为取信于民)是决定战争胜利的根本。

作战前,中,后表现鲁庄公“鄙”的特点的句子是:(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公将鼓之;公将驰之)(既克,公问其故)。

曹刿观察敌情的细心之处(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认为(彼竭我盈)之时是最佳的反攻时机,原因是(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辙乱旗靡)之时则是追击的最佳时机,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俱有伏焉)。

本文以(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两句为标志,表明了长勺之战齐败而鲁胜的最终结局。

鲁庄公的答复中最符合曹刿“取信于民”这一思想的句子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齐军大败后,鲁庄公“将驰之”,曹刿说:“未可。

”曹刿阐述理由的句子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本文涉及到的战争,指的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战例之一(齐鲁长勺之战)。

这场战争中.鲁国取胜的原因是(取信于民),(知己知彼)、(把握战机)(1分,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选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何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爱国热情)和(深谋远虑)。

有两个成语出自上文,它们是:(一鼓作气)(辙乱旗靡)选段主要使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通过(语言、)描写和(_动作)描写刻画了曹刿卓越军事家的形象。

联系全文看,本文所写的事件是(长勺之战),发生的时间是(鲁庄公十年),地点在(长勺)。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的(左丘明)所编。

《曹刿论战》叙述了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技巧分析及练习题(含答案)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技巧分析及练习题(含答案)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技巧分析及练习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祯,字维祯,吉水人。

成化初,祯由国子生授夔州通判。

二年,荆、襄石和尚起义反明,进攻四川巫山。

督盗同知①王某者怯不救。

祯面数之,即代勒所部民兵,昼夜行。

至则城已陷,贼方聚山中。

祯击杀其魁,余尽遁,乃抚伤残,招溃散,甫三日,贼复劫大昌。

祯趣同知行,不应。

瞿塘卫指挥曹能、柴成两人,与王素党结避祸,多方诡辞庇之。

激祯曰:“公为国出力,肯复行乎?”祯即请往,两人伪许相左右。

祯上马,夹二人与俱,与贼夹水阵。

既渡,两人见贼即走。

祯被围半日,误入淖②中,贼执欲降之,祯大骂。

贼怒,断其喉及右臂,祯死。

从行者奉节典史及部六百余人皆死。

自死所至府三百余里,所乘马奔归,血淋漓,毛尽赤,众始知祯败,往觅尸,面如生。

子广鬻③马为归资,王同知得马,不偿直,竟徒手得之。

榇④既行,马夜半哀鸣。

同知起视之,马骤前啮项,捣其胸,翌日呕血死。

(节选自《明史·王传》有删节)【注】①同知:官名。

②淖(nào):烂泥。

③鬻(yù):卖。

④榇(chèn):棺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面数之________②祯击杀其魁,余尽________③两人见贼即走________④王同知得马,不偿直________(2)把下列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至则城已陷,贼方聚山中。

②马骤前项,捣其胸,翌日呕血死。

(3)王祯身上体现了什么精神?文章第二段写战马是否多余?请简要分析。

【答案】(1)责备(数落);首领;逃跑;价值(2)①(等他们)赶到时,(巫山)城已经陷落,贼兵正聚集于山中。

②马突然冲上前来咬住他的脖子,撞击他的胸膛,第二天,(王某)吐血而死。

(3)王祯身上体现了忠义和牺牲精神。

一是勇于担当。

面对百姓遭受叛军伤害,指责王同知失职,并亲自带兵上阵杀敌。

二是不惧生死。

身陷敌手,拒不投降,视死如归。

中考语文文言文考点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考点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考点解析中考文言文考点解析考点一:解释文言实词例1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即更刮目相待( 重新 )(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同“举”,推举 )(3)入则无法家拂士(同“弼”,辅佐)(4)先帝不以臣卑鄙(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5)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6)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名词名师提醒解释文言实词、虚词的方法(1)平时注意积累并掌握常用常考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思和用法。

(2)平时学习时,要熟记课文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

学习常用虚词时,要分清各虚词的用法:①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

②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为”“于”。

③起连接作用的,如“及”“则”“而”。

④起语气助词作用的,如“也”“乎”“哉”“焉”。

(3)结合词语所在句子的句意推断词语的意思。

比如文言虚词的一词多义现象。

做题时应重点考虑它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含义,进行认真地比较。

作动词,以为美)考点二解释文言虚词例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A. 乃石性坚重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B.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虽不能察,必以情C.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子非鱼,安知鱼之乐D.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天子且至名师提醒翻译文言语句的方法(1)落实关键词的解释。

如上题中“染”是“沾染”的意思。

(2)补出原句省略的成分,调整语序,使翻译后的句子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3)忠于原文,做到不误译、不漏译、不增译,无语病,通达顺畅,富有表现力。

(4)注意句子的句式,做到“字字落实”。

考点三翻译文言句子例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我只喜欢莲花,(它)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沾染。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

(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等到)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衰竭了。

中考文言文阅读主要考查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中考文言文阅读主要考查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中考文言文阅读主要考查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运用知识积累,借助注释读懂浅易文言文;能正确朗读文言文,按意义划分朗读节奏;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能理解常用的实词和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翻译浅易文言语句;能理解浅易文言文的思想内容,了解其主要艺术特色和表达技巧等。

纵观近几年各地中考试题,涉及文言文阅读的考点主要有以下几个:考点一:划分朗读节奏【考点透视】划分朗读节奏是同学们学习文言文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能力之一,其考查形式主要有两种:(1)标示句子朗读时的正确停顿;(2)选出朗读停顿标示有误或正确的一项。

【解题指津】一般来说,文言语句的停顿应遵循两个原则:(1)人名、地名、物名等中间不能停顿;(2)表示一个完整概念的短语中间不能停顿。

【中考真题】(2009年山东潍坊卷)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正确停顿。

落笔辄为人所传诵[解析]朗读文言文时,主谓之间应该有适当停顿。

在这个句子中,“落笔”是主语,“辄为人所传诵”是谓语,两者之间应该停顿。

[参考答案]落笔/辄为人所传诵考点二: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考点透视】初中阶段需要掌握的文言虚词的数量比文言实词要少得多,但是它们的使用频率却很高,用法也比实词灵活。

其考点一般集中在“之”“其”“而”“于”“以”等几个常见的文言虚词上,试题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

【解题指津】要掌握这些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不妨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1)积累整理,系统归纳。

可以分篇目进行,对每篇文言文中出现的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归纳整理,并结合典型例句进行分析,以加深理解。

(2)结合语境,灵活运用。

理解文言虚词要注意把它放在具体的语境中,结合具体语句确定其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

【中考真题】(2009年浙江义乌卷)下列句中加点词相当于“的”的一项是()a. 肉食者谋之b. 长跪而谢之曰c. 辍耕之垄上d. 小大之狱[解析]“之”是常用的文言虚词之一,其主要作代词、助词,也可以作动词。

中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必考内容+范例)

中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必考内容+范例)

中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必考内容+范例)文言文阅读是中考语文的必考内容,也是同学们丢分比较多的地方,这类题目一般会考到断句、实词、虚词、句子翻译以及文意理解这几大考点,那么每个考点都有哪些答题技巧呢?今天王老师就和大家分享关于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的答题技巧,这都是必考内容,同学们记得收藏。

一、中考要求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乃、虽、为、者、且、则、何、焉、与、所、因)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3. 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

4. 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5. 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6. 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

二、考点分析考点一:断句方法指导:断句分为二种:一是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停顿,二是句子内部的停顿。

1. 结合上下文,理解句意,理解越准确,断句也越准确。

2. 翻译成现代汉语,根据现代汉语的停顿,对应原句标出停顿之处。

3. 朗读停顿与节奏划分的基本方法:①主谓之间、谓宾之间、谓语中心词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②句首发语词后要停顿;③句首关联词语后要停顿;④句首状语后要停顿;⑤“古二今一”词语之间要停顿;⑥表转折意思的句子中,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朗读节奏;⑦有省略成分的地方要停顿;⑧“也”“乎”等语气助词后要停顿;⑨古人的姓、名、字、封号、谥号、谦称、自称、别称、尊称、官名、文体名称等的后面要停顿。

考点二:实词释义(含实词辨析)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这类题不仅要靠积累,还需掌握一定的推断技巧。

技巧一:直接迁移法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已学课文中有关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

例如:“过而能知,可以为明”中的“过”字,如果能联想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然后能改”的“过”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中“过”的意思为“犯错”。

技巧二:语境推断法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专题26:文言文阅读之文言文阅读考点详解(一)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全国通用)

专题26:文言文阅读之文言文阅读考点详解(一)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全国通用)
(3)一词多义——这类词比较常见,一定要结合文言文句子解释, 如“故”,在“故人西辞黄鹤楼”中是“旧”的意思,而在“故五 月渡泸”中是“所以,因此”的意思。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重点考向
(4)词类活用——这虽不是中考所考查的重点,但对 理解文言文有着重要的作用。
如:《与朱元思书》一文中的“负势竞上”一句中的 “上”原义表方位,这里是名词用作动词,译为“向上”。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重点考向 文言断句应遵循的原则有两种:
(1)人、地、物等名称中间不应停顿; (2)表示一个完整概念的短语中间不应停顿。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重点考向
文言语句断句停顿大致有下列五种方法:
主谓之间 动宾之间 定(状)中之间 表连接的虚词前 领起全句虚词后
如:环滁/皆山也 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如: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如:夫/环而攻之
②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为”“于”; ③起连接作用的,如“乃”“则”“而”; ④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哉”。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重点考向 要重点掌握“之、其、者、而、则、乃、且、然、以、
于、为、也、乎、夫、焉”这十五个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典例引领 加划线词语解释或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竹 无丝竹之乱耳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重点考向
文言文翻译三原则 (1)信。指的是准确无误,忠实原文,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出来, 不可随意增减内容。 (2)达。指的是译文语句通顺,语意明确,行文规范。 (3)雅。是指能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 准确地表达出来。

中考文言文阅读考点解析与解题技巧(一)

中考文言文阅读考点解析与解题技巧(一)

中考文言文阅读考点解析与解题技巧(一)一、文言实词、虚词考点解析(一)文言实词实词的考点是理解常见的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包括:1)通假字通假字是古汉语中较为常见的语言现象。

它包括三类:通用字、假借字、古今字。

如“反”通“返”,“知”通“智”(通用)。

如“蚤”通“早”,“直”通“值”(假借)。

如:“莫”通“暮”,“益”通“谥”(古今字)。

2)古今异义古今异义包括五种情况:12其特点为:今义小3456双音节词,如“亲戚”、“中国”;偏义复词,如“父兄”、“浅深”。

3)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指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由本义引申或假借而形成。

词的本义是指该词的最初意义、基本意义,如“兵”是兵器,是兵士;“走”是跑。

词的引申义是从基本意义发展出来的,同基本义有相类似、相对立或相关联的意义,如“深”的基本义有“河很深”、“深山”、“深耕”等。

引申义为“道理深”、“友谊深”、“夜深人静”等。

词的比喻义是指使用比喻释义,如“手足之情”、“乱扣帽子”。

对文言实词的考查,重点在辨析常见的古今词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之处,认定多义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特定意义。

(二)文言虚词虚词的考点是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文言代词也归入文言虚词之中。

常见文言虚词有:安、但、而、耳、故、何、乎、或、既、乃、其、且、然、若、虽、遂、所、为、焉、也、以、已、矣、因、犹、于、哉、则、者、之等。

要注意文言虚词中三类特殊现象:1)兼词:诸、焉、盍、叵、旃。

2)虚词连用:两个连用“也哉”、三个连用“也乎哉”。

3)复音虚词:于是、无论等。

对文言虚词的考查,重点在根据阅读材料中上下文的语境,具有懂得并能加以解释的能力。

“在文中的用法”界定了范围,并表现为常见用法。

首先要掌握一些常见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然后在具体的语境中仔细判别、比较、推断,达到了解其用法的目的。

二、语法与翻译考点解析(一)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一类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它的词性和语法功能,而具有了另一类词的词性和语法功能。

2024年中考语文文言文考点清查专题《湖心亭看雪》文学常识+重点注释+重点译句+课后问题+中考预测

2024年中考语文文言文考点清查专题《湖心亭看雪》文学常识+重点注释+重点译句+课后问题+中考预测

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之课内文言文考点清查专题20《湖心亭看雪》⑴张岱(1597一1689),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

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⑵本文选自《陶庵梦忆》卷三。

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称为“定更”。

⑵[拏]撑(船)。

⑶[拥毳衣炉火]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

⑷[拥]裹、围。

⑸[毳]鸟兽的细毛。

⑹[雾凇沆砀]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

⑺[雾凇]天气寒冷时,雾冻结在树木的枝叶上形成的白色松散冰晶。

⑻[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

⑼[长堤一痕]指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⑽[焉得更有此人]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

⑾[焉得]哪能。

⑿[更]还。

⒀[三大白]三大杯酒。

⒁[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⒂[客此]客居此地。

⒃[舟子]船夫。

⒄[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答案】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⑵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答案】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⑶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答案】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⑷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答案】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⑸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答案】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⑹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答案】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⑺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答案】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一、朗读并背诵课文。

课文是从哪几个角度写西湖雪景的?文中有关“湖上影子”的几句描写很有特点,试做具体分析。

二、“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与文中哪句话相互映衬?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两句话的深层内涵和表达效果。

中考文言文阅读理解题型解读

中考文言文阅读理解题型解读

中考文言文阅读理解题型解读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几乎可以包含学习文言文的所有知识点、能力点。

最常见的有对常用实词、虚词的考查,以及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和翻译。

常用实词,是中考考查的传统考点之一,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的关键,是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

文言实词的重点是要确定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的具体含义。

训练中要特别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异现象。

主要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

初中阶段常用文言虚词大致分为以下几类: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为于;起连接作用的,如乃则而;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哉焉。

常用的文言虚词有二十多个,要重点掌握之、其、者、而、则、乃、且、然、以、于、为、也、乎、夫、焉这十五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要结合具体语境来理解其作用和意义,还应与现代汉语作比较,明确哪些作用保留下来了,那些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发生了变化;在解释时,应准确运用现代汉语中与之相当的字词代替,借助归类进行比较,掌握各类虚词的用法及意义。

通过反复训练,熟记各类虚词的基本用法。

文言句子的理解、翻译是在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基础上进行的。

要正确理解词义及文言句式,需掌握关键性词语在句中的意思,并结合语境,依据各类句式的特点,正确把握文句的意思,着眼点放在对课文核心句、文眼句及其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式的理解及翻译上。

在今后的中考中,句式的理解和翻译,仍是考查的重点。

【样题点击】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韩愈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

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

吾知其必有合也。

董生勉乎哉!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

董生勉乎哉!吾因子有所感矣。

为我吊望诸君【注】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注】望诸君:即战国时燕国名将乐毅。

中考语文必备:初中文言文考试阅读答题技巧汇总

中考语文必备:初中文言文考试阅读答题技巧汇总

中考语文必备:初中文言文考试阅读答题技巧汇总“文言文阅读”一般会考到实词、虚词、句子翻译以及文意理解这四大考点,那么每个考点都有哪些答题技巧呢?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这类题不仅要靠积累,还需掌握一定的推断技巧。

技巧一:直接迁移法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已学课文中有关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

如:“过而能知,可以为明”中的“过”字,如果能联想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然后能改”的“过”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中“过”的意思为“犯错”。

技巧二:语境推断法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如:河北中考出现课外文言句“使者及门”的“及”,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及”应为“到”的意思。

技巧三:组词推断法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

如:“杂然而前陈者”中“陈”字的字义推断,大家可以把“陈”组成几个词语,从中作选择:陈列、陈旧……通过筛选不难找到“陈列”这个意思。

技巧四: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如河北2015年真题中“而己有饥色”中的“色”,可联系成语“面不改色”的“色”来理解,意思为“脸色”。

技巧一:代入筛选法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如:“之”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其用法有:①代词,可译为“他(她、它)”“这”“他(她、它)的”或自称等;②结构助词,译作“的”;③助词,不译;④动词,译作“去”“往”“到”等。

然后一一代入相应句中进行理解和筛选。

如昆明中考9题B项“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跪而拾之以归”,前一个“之”是助词,不译;后一个“之”是代词,指撕碎的奏牍。

技巧二: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技巧三:交换理解法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意义和用法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

初三语文每日一练--文言文阅读

初三语文每日一练--文言文阅读

初三语文每日一练--文言文阅读【考点分析】中考文言文阅读考点:1.词语解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

2.句子的翻译:关键字词的解释;特殊句式(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3.内容的理解:①人物性格品质概括②事件前因后果分析③文章主旨理解④阅读文章后的启示【知识点】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

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例:每至晴初霜旦。

霜:名词作动词,下霜。

《三峡》2.名词作状语例: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醉翁亭记》3.名词作形容词例:宜乎众矣。

众:名词作形容词,很多。

《爱莲说》4.动词作名词例:猛浪若奔。

奔:动词作名词,奔跑的马。

《与朱元思书》5.动词作状语例:寻病终。

寻:动词作副词,不久。

《桃花源记》6.使动用法例:食之不能尽其材。

尽: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

《马说》7.意动用法例: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醉翁亭记》8.形容词作名词例:百废俱兴。

废:形容词作名词,废弃的事。

《岳阳楼记》9.形容词作动词例:欲穷其林。

穷:形容词作动词,穷尽,走尽。

《桃花源记》10.形容词作状语例: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形容词作状语,在空中。

《小石潭记》11.形容词作副词例: 良多趣味。

良:形容词作副词,实在。

《三峡》【练习巩固】(2018 年江苏省宿迁市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贞观三年,太宗谓侍臣曰:“君臣本同治乱,共安危,若主纳忠谏,臣进直言,斯故君臣合契①,古来所重。

若君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亡,不可得也。

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至如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②,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

前事不远,朕与卿等可③得不慎,无为后所嗤!”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朕闻周、秦初得天下,其事不异。

然周则惟善是务,积功累德,所以能保八百之基。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要点解析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要点解析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要点解析考试说明中的要求: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乃、虽、为、者、且、则、乎、然、与)在文章中的含义和用法。

3、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

4、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5、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6、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解析:1.文言诗文背诵要求做到一字不漏,一字不添,一字不倒,一字不改;默写文言诗文语句,不仅要连贯前后语句,默写时还应一字不错。

中考默写一般4句诗、2句文,特别注意背诵篇目中的名句。

记住并纠正自己以前默写中的错别字。

2.古诗理解鉴赏要重点关注各册教材中以讲读篇目出现的古诗词曲,要注重古代文化文学常识的积累,特别是教材中的注释;要对《篇目点击》中的赏析指导和练习相当了解,对诗句的理解、诗词主要内容和写作意图、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把握准确。

3.对一些名家名篇,还应了解作者的姓名、生活时代和篇名。

4.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和6个虚词的用法。

一般为古汉语的特殊用法为:一词多义、通假、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因此对课文中的这类词要特别重视,必须理解掌握《篇目点击》中收入的150个实词和6个虚词的用法,特别是初中教材中出现的义项。

5.在句子翻译中要有敏感的特殊句式意识。

如省略句,注意把省略的主语宾语加上;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

在翻译时要落实关键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翻译句子的语气句式必须与原句保持一致。

6.在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上,遇见不会的词或者一下没想起的词大可不必紧张,联系上下文,结合故事(文章)的情节,理解(猜)出它的意思,把词带到文章中去理解,切记翻译不可脱离文章。

如果选文下有注释,一定要充分利用注释的提示作用。

7.在课内语段阅读上要注重选文主要内容的归纳概括,如果在自己复习掌控的范围内,当然可以凭记忆答题;若自己复习不到位或记忆不清,则要仔细阅读选文收集处理信息,然后作出合理而简要的表述。

初中语文基础专题十二——文言文阅读(课外)-考点透视及解析

初中语文基础专题十二——文言文阅读(课外)-考点透视及解析

专题十二文言文阅读(课外)考点透视中考对文言文的考查,一般从字音、文言实词、虚词、朗读停顿、句式、翻译、思想内容、写作手法等方面入手。

主要题型有:断句,解释加点字,辨析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现象,解释通假字,翻译句子,从整体上把握思想内容,分析写作特色等。

从取材看,以课内篇目为主,兼有向课外发展的趋势,且选取的课外材料多为较浅显的趣味性记叙文和哲理性短文。

有些课内文言文备受全国各地中考命题者的青睐,连续多年多次出现,如《出师表》《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送东阳马生序》《桃花源记》《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三峡》等。

方法点拨方法一、比较阅读题的解题方法1.常见问法(1)甲乙两文末尾画波浪线的句子有哪些共同点?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

(2)甲文中的……和乙文中的……都……请结合两文画线的句子,说说两文……有什么不同。

2.知识放送比较阅读是对两篇或多篇文言文的基本内容(观点、事件、人物形象等)进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比较作品的不同情感倾向,比较写作手法及艺术特色的异同等。

3.解题思路认真分析试题要求和比较的内容,反复阅读相关文字,逐项进行“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

“异中求同”是指通过比较阅读,进行甄别、筛选和提炼,找出两文共同的特点,揭示一般规律。

“同中求异”则是从现象人手,分析材料,弄清各自表达的内容揭示各自的特征。

方法二、课外文言文阅读解题方法课外文言文阅读考查的内容主要是解释实词、翻译文中重要句子和理解文章所蕴含的道理。

有些考生认为课外文言文没有规定考试篇目,复习时无从下手,从而产生畏惧心理。

其实,课外文言文阅读所选用的文本都很浅显,相当于初一、初二年级所学过的文言文,其知识内容与课内学过的知识内容有一定的联系。

所要解释的字词必定是课内学过的,而且是常用的、熟悉的实词,所要翻译的句子的句型也是十分熟悉的,句中的关键字词也是平时学过的。

至于课外文言文所蕴含的道理,只要读通语言材料,能大体感知文章内容,则不难答出。

中考文言文内容理解考点

中考文言文内容理解考点

中考文言文内容理解考点篇一:中考文言文阅读考点分析中考文言文阅读考点分析一、诗词鉴赏【考点一】对重点词的理解考查内容:课内重点诗词中的重点词义注释应试策略:熟记课内诗词中的词义注释(尤其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古今异义词、多义词、活用词、通假字)【考点二】对诗词的综合赏析考查内容:对诗词内容的把握、主旨的理解、情感的体会答题方法:看题;看景(场面)——还原图景;看意象;看情——结合特定意象附:常见意象表达的感情菊:隐逸、高洁、脱俗(瘦)马:漂泊;奔腾、追求阴天:压抑、愁苦、寂寞沙鸥:飘零、伤感猿猴:凄厉、哀伤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梧桐:凄苦江水:时光流逝、岁月短暂、愁苦绵长、历史的发展趋势二、课内文言文阅读【考点一】文学常识考查内容:课内重点文言文的及其作品情况应试策略:对初中阶段重点文言文篇目的进行梳理总结【考点二】语句翻译考查内容:课内文言文的优美句、主旨句、哲理句、特殊句式或包含特殊用法字词语句的翻译答题方法:通读文章解大意;前后联系译难点;人名地名不必译;字字落实重直译。

【考点三】内容理解考查内容:对诗词整体内容、关键信息、主旨(思想、情感)的把握和理解答题步骤:概览全文,整体把握;筛选关键信息;体会的态度、思想、情感三、课外文言文阅读概况分析:选文多为哲理或启示性小故事,主要考察运用课内所学文言知识阅读课外文言篇章能力。

【考点一】词语解释考查内容:文言文中特定实词和虚词的词义和用法答题方法:课内积累应用;组词法——给难解实词组词,还原到文中考查,根据词性适当调整【考点二】句子翻译——直接翻译或选择正误项考查内容:选文中优美句、主旨句、哲理句、特殊句式或包含特殊用法字词语句的翻译答题方法:通读文章解大意;前后联系译难点;人名地名不必译;特殊句式调译序;字字落实重直译。

【考点三】内容理解——用文中原句或自己话概括考查内容:对选文的整体内容、情节和对人物行为的理解答题方法:通读选文;审清题干;回归原文;直接答题或概括答题【考点四】主旨理解考查内容:在理解选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文中所含哲理、观点或启示答题方法:结合文章内容(故事细节和人物个性),从为人道理、处世方式、科学哲理三个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可平时积累,临考借用。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必考点及答题技巧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必考点及答题技巧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必考点及答题技巧课外文言文阅读在中考语文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不少同学苦不堪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理一理课外文言文怎么考怎么答!常考课外文言文主题有写人记事和讽谏劝说。

先来两道题感受下(文末附翻译):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写人记事类)申不害者,郑之贱臣也,学黄、老、刑名,以干昭侯。

昭侯用为相,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十五年,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

申子尝请仕其从兄,昭侯不许,申子有怨色。

昭侯曰:“所为学于子者,欲以治国也。

今将听子之谒而废子之术乎,已其行子之术而废子之请乎?子尝教寡人修功劳,视次第;今有所私求,我将奚听乎?”申子乃辟舍请罪曰:“君真其人也!”(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二》)1.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今将听子之谒而废子之术乎答:今/将/听子之谒/而废子之术乎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内修政教(整治、整顿)(2)终申子之身(去世)(3)申子尝请仕其从兄(曾经)(4)申子有怨色(脸色或表情)3.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A.申不害者马之千里者B.以干昭侯皆以美于徐公C.我将奚听乎览物之情,得无异乎D.申子乃辟舍请罪曰乃入见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所为学于子者,欲以治国也。

答:我之所以向你学习,是打算用来治理国家的。

5.请简要说说文中的韩昭侯身上具有哪些优秀品质。

答:①知人善用;②明法度;③善于说理;④坚持原则。

(答出两点即可)6.简要谈谈你对文中“修功劳,视次第”的理解,并说说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答:按照功劳的大小来封赏等级。

这样做有助于维持君王的统治,有利于国家的安定。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讽谏劝说类)后唐庄宗猎于中牟,践蹂民田,中牟令当马而谏。

庄宗大怒,命叱去斩之。

伶人敬新磨率诸伶走追其令,擒至马前。

数之曰:“汝为县令,独不闻天子好田猎乎?奈何纵民稼穑,以供岁赋,何不饥饿汝民,空此田地,以待天子驰逐?汝罪当死,亟请行刑!”诸伶复唱和,于是庄宗大笑,赦之。

中考文言文考试题型及解题技巧

中考文言文考试题型及解题技巧

中考文言文考试题型及解题技巧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考点归纳:中考文言文阅读题考查点主要有四类:①文言文词语理解;②句子停顿划分;③句子翻译;④内容理解。

典型考法:课内单篇阅读、课内比较阅读、课内外比较阅读、课外单篇阅读、课外比较阅读。

文言文答题步骤: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

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而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

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

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

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

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

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

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文言文阅读考点分析
一、诗词鉴赏
【考点一】对重点词的理解
考查内容:课内重点诗词中的重点词义注释
应试策略:熟记课内诗词中的词义注释(尤其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古今异义词、多义词、活用词、通假字)
【考点二】对诗词的综合赏析
考查内容:对诗词内容的把握、主旨的理解、情感的体会
答题方法:看题;看景(场面)——还原图景;看意象;看情——结合特定意象
附:常见意象表达的感情
菊:隐逸、高洁、脱俗(瘦)马:漂泊;奔腾、追求阴天:压抑、愁苦、寂寞
沙鸥:飘零、伤感猿猴:凄厉、哀伤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
梧桐:凄苦江水:时光流逝、岁月短暂、愁苦绵长、历史的发展趋势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
【考点一】文学常识
考查内容:课内重点文言文的作者及其作品情况
应试策略:对初中阶段重点文言文篇目的作者进行梳理总结
【考点二】语句翻译
考查内容:课内文言文的优美句、主旨句、哲理句、特殊句式或包含特殊用法字词语句的翻译
答题方法:通读文章解大意;前后联系译难点;人名地名不必译;字字落实重直译。

【考点三】内容理解
考查内容:对诗词整体内容、关键信息、主旨(思想、情感)的把握和理解
答题步骤:概览全文,整体把握;筛选关键信息;体会作者的态度、思想、情感
三、课外文言文阅读
概况分析:选文多为哲理或启示性小故事,主要考察运用课内所学文言知识阅读课外文言篇章能力。

【考点一】词语解释
考查内容:文言文中特定实词和虚词的词义和用法
答题方法:课内积累应用;组词法——给难解实词组词,还原到文中考查,根据词性适当调整
【考点二】句子翻译——直接翻译或选择正误项
考查内容:选文中优美句、主旨句、哲理句、特殊句式或包含特殊用法字词语句的翻译
答题方法:通读文章解大意;前后联系译难点;人名地名不必译;特殊句式调译序;字字落实重直译。

【考点三】内容理解——用文中原句或自己话概括
考查内容:对选文的整体内容、情节和对人物行为的理解
答题方法:通读选文;审清题干;回归原文;直接答题或概括答题
【考点四】主旨理解
考查内容:在理解选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文中所含哲理、观点或启示
答题方法:结合文章内容(故事细节和人物个性),从为人道理、处世方式、科学哲理三个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可平时积累,临考借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