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考点复习:第二章

合集下载

教师资格证考试之二教育学知识点归纳

教师资格证考试之二教育学知识点归纳

教育学第一章、教育及教育学1、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升华经验的基本途径。

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及人类几乎是同时产生的,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2、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库姆斯)3、正规教育的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4、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清末“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5、中国近代完备的学制系统: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6、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及小学教育的衔接;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普通教育及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学历教育及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7、六艺:礼乐射御书数8、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主导)9、近代教育的变化表现: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教育的世俗化;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10、20世纪以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公民化;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11、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13、苏格拉底:问答法(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14、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萌芽15、卢梭:《爱弥儿》16、洛克:“白板说”17、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18、杜威:《民本主义及教育》实用主义教育学19、康德: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教授20、当代教育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在全世界的传播,是近世纪人类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事件;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明明确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编写《教育学》的目标;社会的发展,文化的交流,使得教育学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第二章、教育及社会的发展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教师资格证考试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二章知识点提要

教师资格证考试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二章知识点提要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二章知识点提要1)课程的作用2)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保证3)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依据,是师生联系和交往的纽带4)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教学手段的应用的依据5)是国家检查和监督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6)课程类型7)分科课程8)又称学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9)综合课程10)是打破传统学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织两门以上学科领域而构成的一门学科11)活动课程12)又称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是为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代表人物杜威13)特点:从儿童需要、兴趣和个性出发;以儿童的心理发展顺序为中心;主张儿童在活动中探索、尝试错误,学到方法14)教科书编写的基本原则15)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和思想性16)强调内容的基础性,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注意贴近生活17)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考虑社会发展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注意教材对大多数学校和学生的实用性18)合理体现各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19)兼顾同一年级各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20)课程文本表现方式21)课程计划22)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与编排的总体规划,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做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23)课程标准24)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也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的教学法的基本要求25)教材26)是教师和学生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教材,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幼儿教育学试题及答案解析p2[1]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幼儿教育学试题及答案解析p2[1]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幼儿教育学试题及答案解析2一、单项选择题1.某次教育活动需要达成的目标是指(C)。

A.全园教育目标B.中期目标C.近期目标D.行为目标2.( B)是我国一贯的教育方针。

A.重点发展B.全面发展C.局部发展D.智力发展3.(A )是教育目的在学龄前儿童阶段的具体化。

A.学前教育目标B.学前教育手段C.学前教育启蒙D.学前教育内容7.我国幼儿园通常不要求在学前阶段教孩子写字,这符合( B)。

A.独立自主性原则B.发展适宜性原则C.保教结合原则D.综合性原则8.活动性原则源自于(D)的“做中学”。

A.皮亚杰B.夸美纽斯C.福禄倍尔D.杜威9.发展适宜性原则是当今幼教界提倡的一种教育理念,提出这一教育原则的是(C ) 。

A.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B.日本幼儿教育协会C.美国幼儿教育协会D.英国幼儿教育协会10.幼儿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取决于(A )。

A.经济发展水平B.社会政治制度C.社会文化水平D.环境因素11.活动性原则要求学前教育以活动为主,并以活动贯穿整个教育过程,这里的活动主要指(B )。

A.教师设计和指导的活动B.儿童主动积极的活动C.儿童的自选活动D.儿童的游戏活动12.社会要求与(A)是制定幼儿园教育目标的主要依据。

A.幼儿身心发展特征和规律B.教育机构C.政府D.父母13.(C )是幼儿园中全面负责幼儿生活与教育的人员。

A.园长B.阿姨C.保育员D.幼儿教师14.保育员应具备心理素质与(C)。

A.合作精神B.爱心C.专业素质D.丰富的知识15.在幼儿园实践中某些教师认为幼儿进餐、睡眠、茶点等是保育,只有上课才是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唯一途径,不注意利用各环节的教育价值,这种做法违反了( A) 。

A.发挥一日生活的整体功能原则B.重视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原则C.尊重儿童原则D.实践性原则16.幼儿园教育的任务是( D)。

A.为儿童将来的职业做准备B.培养儿童成为专家C.培养特长儿童D.培养完整儿童17.国家规定保育员的最低学历是(A )。

教师资格考试复习资料《教育学》05第二章第三节

教师资格考试复习资料《教育学》05第二章第三节

第三节 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 用

三、
教育的文化功 能
创造 更新
教育 传承、改造、创造、 更新了文化
教育
文化
改造
传承
•传递,保存 •活化
《教育学》第二章 人· 社会· 教育
第三节 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 用

四、

教育诸社会功能的联系 与特点
(一)教育诸社会功能的联系 整体性 矛盾性
(二)教育社会功能的特点
《教育学》第二章 人· 社会· 教育
第三节 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 用
一 教育的经济功能 一、
教育的经济功能就是指教育系统对一定社会经济发展 所起的作用 (二)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教育能够传递和 传播科学知识 教育能够发展科 学
教育的再生产功
能表现在两方面
《教育学》第二章 人· 社会· 教育
教育学
第三节 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 用
一 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的经济功能就是指教育系统对一定社会经济发展 所起的作用 (一)教育是劳动者再生产的基本手段 •可能的劳动者 •一般性的劳动者 •较低水平的劳动者 •一种形态的劳动者 •单维度的劳动者
教育
转变成
•现实的劳动者 •专门性的劳动者 •较高水平的劳动者 •另一种形态的劳动者 •为多维度的劳动者
间接性
隐含性
潜在性
迟效性
超前性
《教育学》第二章 人· 社会· 教育
本节学习结束
第三节 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 用

二、
教育的政治 功能
根据教育的特点,教育的政治功能,无论是稳定政治的功 能还是变革政治的功能,主要都是通过培养人来实现的。
(一)教育能够促进年轻一代的 政治社会化。

《教育学》第二章 试题库教学内容

《教育学》第二章 试题库教学内容

《教育学》第二章试题库《教育学》第二章题库一、单项选择题1.进入初三年级后,班主任石老师把每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用于补数学。

中考时,该班的数学成绩名列年级前茅。

石老师的做法( D )A.正确,是提高学习成绩的有效途径B.正确,是提高班级声誉的有力措施C.错误,不利于学生公平竞争D.错误,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2.吴老师把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归纳、提炼为若干主题进行研究,并发表系列论文。

这表明吴老师具有( A )。

A.良好的教学研究能力B.良好的课堂管理能力C.良好的课堂开发能力D.良好的校本研修能力3.某学校实施了“师徒制”,经验丰富的吴老师对新入职的蒋老师进行帮助时,要做到( B )A.尊重同行,等蒋老师请教时才进行指导B.主动指导,和蒋老师商讨并确定教学方案C.推门听课,发现不妥之处及时在课堂上纠正D.充分信任,让蒋老师独自探索并积累教学经验4.晚自习时,高老师发现班上的一位男生给一位女生递纸条,高老师走上前去对他们说:“你们干嘛?是不是递情书啊?现在可不是谈恋爱的时候啊,考上大学后再谈吧。

”高老师的声音不大但同学们都听到了,这两位同学顿时羞红了脸。

关于高老师的做法,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明察秋毫,及时引导学生B.有亲和力,巧妙杜绝早恋C.方法粗暴,侵犯学生隐私D.工作武断,伤害学生自尊5.初二学生小明想做一名科学家,班主任说:“你现在学数学那么吃力,以后学物理、化学肯定也学不好,一定不能把当科学家作为人生目标。

”班主任的说法( B )A.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B.忽视了学生的发展性C.忽视了学生的创造性D.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6.邱老师在工作日志中写道:“在今天的教研会议上,我说做教研跟写论文的方法是一样的,居然没有得到认可,是我错了?还是大家不理解我?我得把这个问题搞清楚。

”这表明邱老师( A )A.善于自我反思B.缺乏探索精神C.缺乏问题意识D.善于自我暗示7.毛泽东在写给他的老师徐特立的信中说:“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考试重点考点讲义(2)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考试重点考点讲义(2)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考试重点考点讲义(2)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本章重点:教育相对于政治与经济的独立性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信息技术与教育(简答)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的领导权
受教育的权利(都与人有关)
教育目的
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教育有自身的规律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人才,舆论力量,促进民主)
教育与生产力
规模和速度,结构的变化,内容和手段(与人无关)
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教育再生产知识:
人力资本理论:(土地,劳动,资本)舒尔茨,提出教育对经济的贡献
教育与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动力作用(教育者的观念,数量和质量,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作用:(科技知识再生产,科学的体制化,科学研究的功能,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信息技术与教育:(重点)
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
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教育与文化
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学校文化:定义
核心: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最具决定作用的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
学校文化的特性:组织文化,整合性较强的方化,传递文化传统的已任,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
校园文化:定义,分类,
核心: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
学生文化:成因(个人的身心特征,同伴群体的影响,师生的相互作用,家庭经济地位,社
区的影响)
特征(过渡性,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学重点:第二章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学重点:第二章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学重点:第⼆章 店铺⼩编精⼼为您整理并发布“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学重点:第⼆章”更多资讯敬请关注店铺栏⽬哦!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学重点:第⼆章 第⼆章:教育⽬的 1、教育⽬的:就是在进⾏教育活动之前对教育要实现的结果或要达到的标准的预测或规定。

教育⽬的是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 2、教育⽬的的功能:规范功能、调控功能、评价功能。

教育⽬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

3、确⽴教育⽬的价值取向:个⼈本位的价值取向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个⼈本位的价值取向:指把个⼈价值看成⾼于社会价值,把个⼈的发展作为教育⽬的根本所在的⼀种主张。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把社会的价值看成⾼于个⼈的价值,把社会作为制定教育⽬的的根本所在。

4、教育⽬的和教育⽅针的关系:①教育⽬的是理论术语,属于教育基本理论范畴;教育⽅针则是⼯作术语,属于政策学范畴。

②教育⽬的着重对⼈才培养基本要求作出规定,教育⽅针着重是对教育事业发展⽅向所提出的要求。

③教育⽬的反映的是⼀定社会对⼈才培养的总的要求,规定教育培养⼈才的质量规格;教育⽅针是阶级或政党确定的在⼀定时期内教育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

④教育⽬的有时提出是由社会团体或个⼈提出的,对教育实践可以不具约束⼒;⽽教育⽅针则是由政府或政党提出的,对教育实践具有强制性。

7、我国教育⽬的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的全⾯发展学说的思想渊源 8、确⽴教育⽬的的客观依据:①教育⽬的的社会制约性②教育⽬的的制定也受⼉童⾝⼼发展规律的制约。

教育⽬的的性质和⽅向是由政治经济条件决定的。

9、中国近代史上国家制定的教育⽬的是《奏定学堂章程》。

1986年《义务中华⼈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九年义务教育的⽬的是:“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针,努⼒提⾼教育质量,使⼉童、少年在品德、智⼒、体质等⽅⾯全⾯发展,为提⾼全民族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的建设⼈才奠定基础。

”我国的教育⽅针是教育必须为⽆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产劳动相结合。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章节考点讲解汇总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章节考点讲解汇总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章节考点讲解汇总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识记教育学的基本概念2、理解教育和教育学发展各阶段的特点3、应用教育学理论分析教育现象第一节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概念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进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第一节教育的发展二、教育的职能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与人类几乎是同时产生的。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第一节教育的发展三、学校教育制度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非制度化教育思潮第一节教育的发展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线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第一节教育的发展四、教育发展过程古代教育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近代教育20世纪以后的教育,现代教育的新特点(5点)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一、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孔子《论语》的有关思想“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有教无类”《学记》中国及世界最早的教育著作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二、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三、当代教育学的发展凯洛夫《教育学》第一章练习1、简述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2、简述现代教育的新特点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本章重点:教育相对于政治与经济的独立性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信息技术与教育(简答)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都与人有关)教育目的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教育有自身的规律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人才,舆论力量,促进民主)教育与生产力规模和速度,结构的变化,内容和手段(与人无关)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知识:人力资本理论:(土地,劳动,资本)舒尔茨,提出教育对经济的贡献教育与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动力作用(教育者的观念,数量和质量,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作用:(科技知识再生产,科学的体制化,科学研究的功能,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信息技术与教育:(重点)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教育与文化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学校文化:定义核心: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最具决定作用的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学校文化的特性:组织文化,整合性较强的方化,传递文化传统的已任,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校园文化:定义,分类,核心: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学生文化:成因(个人的身心特征,同伴群体的影响,师生的相互作用,家庭经济地位,社区的影响)特征(过渡性,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评价目标]1、识记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及相关概念2、理解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影响因素及相互关系3、会运用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作用的基本原理第一节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1、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2、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力三种观点1、内发论2、外铄论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第一节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第二节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受到遗传素质、成熟、环境和个体实践活动的影响一、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二、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三、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第二节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四、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五、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第三节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一、教育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二、教育对人的潜力的发掘三、教育对人的力量的发挥四、教育对人的个性的发展第四节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特殊任务一、少年期的年龄特征与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1、少年期的年龄特征13、14----16、17岁少年期称‘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意味着在这一时期,儿童将从心理上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少年期也是学生成功起飞时期2、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二、青年期的年龄特征与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青年期是个体身心发展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第三章练习1、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2、简述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第四章教育目的[评价目标]1、识记教育目的等概念2、理解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及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3、运用素质教育观念分析教育现象第一节教育目的概念和层次结构一、教育目的概念和意义1、概念广义狭义2、意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决定教育工作并指导教育活动的根本问题是教育目的二、教育目的的基本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第二节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一、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哲学二、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三、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1957年1982年1985年1995年1999年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第四章练习1、简述教育目的的重要意义2、怎样正确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第五章学生与教师[评价目标]1、识记学生的基本权利和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养2、理解学生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理解教师职业有多种角色的涵义3、运用师生关系的理论正确处理师生关系第一节学生一、学生的本质属性1、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2、学生是“发展中的人“3、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二、学生的社会地位学生享有的合法权利,学生是权利的主体,享有法律所规定的各种社会权利第二节教师一、教师职业的性质与特点1、教师职业的性质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2、教师职业的特点传道者授业、解惑者示范者管理者朋友研究者二、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1、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2、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具有先进的教育观念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第三节学生和教师的关系1、师生在教学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接受关系2、师生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3、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第五章练习1、简述教师职业的特点2、简述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第六章课程[评价目标]1、识记有关课程的概念及类型2、理解课程设计和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3、运用课程评价理论进行课程评价第一节课程概述一、课程的一般概念课程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进程的总和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二、课程的分类1、根据课程任务,可分为基础性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基础性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第一节课程概述2、根据课程制定或管理层次,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校本课程)学校课程又称校本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学校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学校课程开发可分为新编、改编、选择和单项功能设计等第二节课程目标一、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二、课程目标的依据1、对学生的研究2、对社会的研究3、对学科的研究第三节课程设计一、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1、教学计划(又称课程计划)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应当具备三个特征强制性、普通性、基础性教学计划的构成2、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一般由说明与本文两部分组成3、教科书设计第四节课程评价一、课程评价的重要地位在整个课程系统中既是终点又是起点二、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1、目标评价模式以目标为中心20世纪初形式泰勒的评价理论基础上形成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美国斯克里文提出评价重点“课程计划实际效果”3、CIPP评价模式背景、输入、过程、成果评价模式第六章练习1、什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形式是什么?2、常见的课程评价的模式有哪些?第七章教学(上)[评价目标]1、识记教学、教学的一般任务和教学过程的概念2、理解教学的意义和教学过程的本质3、运用教学原则分析教学现象,正确运用教学方法第一节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一、教学的概念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过程二、教学的意义三、教学的一般任务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能力、体力和创造才能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和审美情趣,奠立科学世界观基础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第二节教学过程一、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既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又是实现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二、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活动性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第二节教学过程三、教学过程的结构1、引起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中心环节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第三节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一、我国中学常见教学原则及运用1、直观性原则2、启发性原则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苏格拉底的“产婆术”3、巩固性原则“温故而知新”4、循序渐进原则《学记》中的“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5、因材施教原则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第三节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二、教学方法1、教学方法包括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2、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依据教学目的和任务要求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学生特点设备、条件教师个性特点3、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第七章(上)练习1、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规律有哪些?2、如何理解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的规律3、简述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依据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章节考点讲解8 来源:考试大2009/12/14 【考试大:中国教育考试第一门户】模拟考场视频课程字号:T T第八章教学[评价目标]1、识记课的类型、课的结构、班级授课制等概念2、理解教学工作的程序以及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3、运用上好课的要求评价一节课的好坏第一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一、备课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制定教学进度计划二、上课上课是教学工作诸环节中的中心环节1、课的类型单一课和综合课2、课的结构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第一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3、一堂好课的标准时间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气氛热烈三、作业检查与批改四、课外辅导五、学业成绩考察与评定第二节教学组织形式一、个别教学古代社会的学校二、班级授课制伴随着大工业生产而出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三、分组教学第三节教学策略一、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综合性可操作性灵活性二、教学策略的主要类型1、内容型策略2、形式型策略3、方法型策略4、综合型策略第八章练习1、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包括哪些?2、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第九章德育[评价目标]1、识记德育的概念、目标和内容2、理解德育过程的结构和矛盾3、运用德育模式展开德育实践活动第一节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一、德育的概念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总称二、德育的意义三、德育目标四、德育内容第二节德育过程一、德育过程的概念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二、德育过程的结构和矛盾1、结构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方法四个要素2、德育过程矛盾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第三节德育过程三、德育过程的规律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知”是基础,“行”是关键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3、学生思想内部素质转化规律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第四节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一、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1、导向性原则2、疏导原则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概念贯彻要求二、德育的途径各科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三、德育的方法说服法榜样法锻炼法陶冶法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第四节德育模式一、认知模式美国学者科尔伯格发展的二、体谅模式英国彼得?麦克费尔创立的三、社会模仿模式美国的班杜拉创立的第九章练习1、简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2、常见的德育方法有哪些3、案例分析(违背了哪条原则,如何改进)第十章班级管理[评价目标]1、识记班级、班级管理的内涵及班集体的作用2、理解班集体形成与培养的意义,班主任工作内容3、分析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问题第一节班级管理的意义一、班级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二、班级管理1、概念2、功能第二节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一、常规管理规章制度的管理二、平行管理利用集体教育个人,又用个人教育集体三、民主管理参与式班级管理四、目标管理利用制定目标进行的管理目标管理是美国的德鲁克首先提出第三节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一、当前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1、由于受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方式偏重于专断型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二、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的机制现代班级管理强调以学生为核心,建立一套能够持久地激发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管理机制第四节班集体的形式一、班集体的基本特征明确的共同目标一定的组织结构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二、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第五节班主任与班级管理一、班主任的特殊作用二、班主任管理的内容和方法第十章练习1、结合实际谈谈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2、简述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教师资格证考试 第二章

教师资格证考试 第二章

教师资格证考试第二章教师资格证考试是众多有志于从事教育事业的人们所面临的重要关卡。

在这一考试中,第二章的内容往往涵盖了关键且丰富的知识点。

首先,让我们来探讨一下教育心理学在第二章中的重要地位。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在教育情境下人类的学习、教育干预的效果、教学心理,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心理学。

对于考生来说,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心理特点是至关重要的。

比如,了解学生如何获取知识、如何保持记忆、如何解决问题以及如何发展思维能力等。

这不仅有助于在未来的教学中制定更有效的教学策略,还能更好地应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在第二章中,还会涉及到教育法律法规的相关内容。

教育法律法规是保障教育秩序、维护教育公平、保护师生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

考生需要熟悉《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等重要法律的条款和精神。

了解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学生的权利和保护措施、学校的管理职责等方面的规定。

只有这样,在未来的教育工作中,才能做到依法执教,确保教育活动在法律的框架内进行。

课程与教学论也是第二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课程设计的原理、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教学评价的方式等都是考生需要掌握的要点。

例如,要明白不同课程类型的特点和适用范围,能够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等。

同时,要懂得如何运用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手段,如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此外,教育测量与评价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包括了解各种测量工具的特点和使用方法,如标准化测验、教师自编测验等。

掌握如何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分析和解释,以及如何运用评价结果来改进教学。

对于考生来说,要掌握好第二章的内容,不能仅仅依靠死记硬背。

而是要通过理解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实际的教育案例进行分析和思考。

可以通过做练习题、参加模拟考试等方式来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发现不足之处及时进行弥补。

同时,考生还可以利用多种学习资源,如参考教材、网上的学习资料、参加培训课程等,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野。

2010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讲义:第二章(1)

2010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讲义:第二章(1)

第二章学校教学目标:1、了解学校及学制的产生2、理解学校的公益性特点,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服务”的意识3、了解学校文化及其作用,初步形成关注学校文化的隐性教育影响的意识。

4、认识学校、家庭、社会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不同影响,初步形成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影响,形成教育合力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校、家庭、社会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教学难点:学校、家庭、社会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教学时数:4学时第一节学校概说一、学校(一)学校的定义学校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

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组织形式。

教育教学活动就是由许许多多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学校教育机构来实施的。

(二)学校的功能:学校教育的基本功能是用一定的教育教学设施和选定的环境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选择有教育价值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教育,使之充分做好参加社会生活的准备。

(三)学校应当具备下列基本条件:1、有与学生数量相适应的校舍、场地及其他基本教学设施。

2、有符合法律规定要求的,按编制标准配备的教育队伍。

3、有按规定标准配置的教学仪器、图书资料和文娱、体育和卫生器材。

二、学制(一)学制的含义:学制,广义的讲,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它反映着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内部的结构及其相互关系,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衔接、转换等。

我们现在所称的学制,是一种狭义的内涵,主要指修业年限。

教育法规定,国家建立科学的学制系统。

学制系统内的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的设置、教育形式、修业年限、招生对象、培养目标等,由国务院或者由国务院授权教育行政部门规定。

(二)学制的产生与发展(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和介于二者之间的分支学制。

)现代学制首先产生于欧洲,其发展是依照两条路线进行的。

一条是自上而下的发展路线,以最早的中世纪大学及后来大学为顶端,向下延伸,产生了大学预科性质的中学,逐步形成了现代教育的大学和中学系统。

《教育学》第二章知识点

《教育学》第二章知识点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1、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

2、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不同,教育的目的也就不同,政治经济制度,特别是政治制度是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

3、通过培养人才实现对政治经济的影响,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的主要途径。

4、普及教育的程度越高,人们的知识越丰富,人民的权利意识就越强,并由此认识民主的价值,推崇民主的政策,推动政治的改革和进步。

5、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以及不同性质的专业之间的比例构成。

6、教育培养人的劳动能力,使潜在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

教育提升人的劳动力。

7、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8、1960年12月,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美国经济学第73届年会上所做的“人力资本投资”的讲演,被称为人力资本理论创立的“宪章”。

人力资本理论说明了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9、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发展的动力作用,而且还能为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预示结果,引导教育遵循着科学的轨道前进。

10、科学技术的再生产有多种途径,而学校教育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

11、狭义上,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如社会的思想道德、科技、教育、艺术、文学、宗教、传统习俗等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机构的复合体,即社会的精神文化。

12、教育的双重文化属性(传递和深化文化与构成文化本体),决定了它在社会文化中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

13、校园文化是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是学校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有意无意形成的。

14、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5、学校物质文化有两种表达方式:一是学校环境文化,二是设施文化。

16、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主要的表达方式:一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二是规章制度,三是角色规范。

17、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可分解为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和理想成分四种基本成分。

教资科目二第二章必背知识点

教资科目二第二章必背知识点

教资科目二第二章必背知识点一、知识概述《教育的基本规律》①基本定义:教育的基本规律就是教育内部、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一些本质性的关系。

比如教育与人的发展规律,就是说教育如何影响人成长、发展的一些内在关系;教育与社会发展规律,则是阐述教育和社会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什么样的相互作用关系。

②重要程度:这部分是教资科目二第二章的核心内容,就相当于一栋房子的地基。

如果不掌握教育的基本规律,后面关于教学、德育等内容的理解都会受到影响,因为这些都要遵循这些基本规律。

③前置知识: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教育概念,像教育是什么、教育的目的之类的基础知识。

例如,知道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样有助于理解教育规律中教育与人的关系。

④应用价值: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依据教育与社会发展规律,可以知道根据社会的不同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

比如现在社会强调创新能力,那教育就应该增加培养创新能力的课程和活动。

根据教育与人的发展规律,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阶段进行因材施教。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教育的基本规律是整个第二章知识体系的基干部分,其他章节像教学、德育等知识都是在遵循这些规律的基础上展开的。

②关联知识:和教育学中的教学原则、德育原则等知识联系紧密。

例如,教学原则中的因材施教原则就是根据教育与人的发展规律制定的,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来教学。

③重难点分析:- 掌握难度:难。

因为这些规律比较抽象,需要深入理解社会、教育、人的复杂关系。

- 关键点:抓住教育与人、教育与社会的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关键点。

比如教育是如何促进社会文化传承的,又是怎样受社会经济制约的。

④考点分析:- 在考试中的重要性:非常重要。

一般会以选择题、简答题,甚至辨析题的形式考查。

- 考查方式:选择题可能会出一个实例让选择体现了哪种教育规律;简答题就可能直接让阐述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有哪些。

三、详细讲解(以理论概念类为例)①概念辨析:- 教育与人的发展规律:主要谈教育对人的影响以及人的发展规律对教育的要求。

教师资格证考试笔试最强笔记-教育学第二章

教师资格证考试笔试最强笔记-教育学第二章

教师资格证考试笔试最强笔记教育学第二章√17教育目的指明了在一定社会中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根本问题,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18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19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1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2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教育的核心内容)3实施的途径。

一般来说,高校总是通过教学、科研、社会实践活动来实现培养目标。

20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1950年教育部首次提出教育要“为工农服务,为生成建设服务”的教育方针。

√1961年,在《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中,提出了“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95年3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对我国教育方针作了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998.8.29《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1999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一个宗旨,两个重点)。

21教育目的的含义: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所要培养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

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

无论是教育政策的制定,教育制度的建立,还是教育内容的确定,教学效果的评价等,都必须受教育目的的制约。

22教育目的的性质:1教育目的是一种教育理想(主观)2教育目的又具有客观性(现实)。

(理想与现实、主观与客观的统一)23教育目的(总的)与高等教育目的(该阶段的)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教育的目的“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等教育目的“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高级专门人才。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中学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2)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中学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2)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中学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2) 一、选择题1.教育的经济功能受( )的制约。

A.社会经济制度 B.社会生产力水平C.科学技术和文化背景 D.文化传统2.决定教育领导权的是( )。

A.政治经济制度 B.生产力水平 C.科学技术 D.文化传统3.决定教育目的的是( )。

A.家长 B.学校 C.政治经济制度 D.文化传统4.提出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在( )。

A.第一次工业革命后 B.第二次工业革命后C.第三次工业革命后 D.信息革命后5.提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在( )。

A.第一次工业革命后 B.第二次工业革命后C.第三次工业革命后 D.信息革命后6.首次提出“人力资本论”的是( )。

A.赫尔巴特 B.杜威 C.舒尔茨 D.洛克7.“金字塔形”的等级制教育制度属于( )。

A.网络教育 B.学校教育 C.社会教育 D.大众教育13.学生文化的特征具有( )。

A.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 B.过渡性、非正式性、单一性C.直接性、非正式性、多样性 D.过渡性、正式性、多样性14.“今天的教育是明天的经济,教育的消费是明显的消费潜在的生产,是有限的消费扩大的生产,是今日的消费明日的生产”。

这一认识表明现代教育具有( )的特征。

A.科学性 B.价值性 C.生产性 D.未来性二、填空题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 )。

2.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制约( )、制约( )。

3.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 )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4.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教育( )和教育( )。

5.人力资本理论认为,( )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甚至是首要因素。

三、简答题1.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有哪些方面? 2.教育的文化功能有哪些? 3.简述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4.简述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5.简述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教师编制考试 教育学 第二章考点整理(根据山香教材和考纲)

教师编制考试 教育学 第二章考点整理(根据山香教材和考纲)

二、教育目的与功能1、教育目的定义:指教育要达到的的预期结果,是根据一定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需要及规律,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同时也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体现教育性质)◆广义:根据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需要制定的教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主要体现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质量规格、身心素质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狭义:一定社会所属的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遵循的总要求,及各级各类学校在课程或教学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教育系统的两大基本规律: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育与人发展的关系◆价值取向: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教育无目的论、文化本位论、生活本位论(为未来生活做准备,教育即生活本身---斯宾塞)2、国外发达国家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教育目的或学校教育目的的最新表述。

联合国“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和“学会生存”。

(教育的四个支柱)日本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是要培养“世界通用的日本人”。

美国;中学毕业率至少提高到90%;所有完成4年级、8年级和12年级学业的学生都要有挑战教材的能力,包括英语、数学、自然科学、外语、公民与政治、经济学、艺术、历史和地理,而且每一所美国学校都要确保无毒品,无暴力。

克林顿:8岁以上读写算,12以上使用互联网,187以上高等教育。

法国、俄罗斯:教育优先,俄罗斯造就和谐发展的,有社会积极性的,由创造性的个人3、我国教育目的以及学校培养目标。

(1)我国的教育目的(确立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教育法》正式颁布,教育方针也明确写入《教育法》:“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坚持社会主义方向(2)我国的学校培养目标◆我国普通初级中学的培养目标1)德育:、爱人民、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初步了解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初步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的思想,具有诚实、守信、勤奋、自立、合作、乐观、进取等良好的品德和个性品质,遵纪守法、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具有分辨是非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第二章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第二章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第一节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一.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一)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二)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人才培养的规格和和教育结构(三)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及教学内容(四)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着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的变革二.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一)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二)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途径(三)教育能够生产新的科学知识与新的生产力第二节教育与政治的关系一.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一)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二)政治制约着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二.教育对政治的反作用(一)教育能够培养和造就政治人才(二)教育可以提高国民的民主意识,促进社会政治民主(三)教育可以形成积极的舆论力量,促进政治制度的发展第三节教育与文化的关系一.社会文化对教育的作用(一)在宏观层次上,文化通过为教育提供的文化背景和民族文化传统对教育发生影响(二)在微观层次上,社会文化深入到学校内部,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活动内部的文化构成二.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一)教育能够保存和传递文化(二)教育能够选择文化(三)教育能够整理文化(四)教育能够活化文化(五)教育能够促进各文化之间相互交流、吸收和融合(六)教育能够创造和更新文化第四节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作用(一)科学技术影响教育结构(二)科学技术影响学生(三)科学技术影响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四)科学技术影响教学组织形式、教育手段二.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一)教育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培养数量足够、质量优秀、结构合理的后备力量(二)教育能够生产和再生产科学技术(三)教育能够加速科学与技术相互转化(四)教育能够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章节重点(第二章) - 【教育学】教育学复习资料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章节重点(第二章) - 【教育学】教育学复习资料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章节重点(第二章)- 【教育学】教育学复习资料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招聘考试试题及答案1、试述教育与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的关系?(一)教育与生产力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对教育的发展提出一定的要求,并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教育的发展又对生产力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社会越发展,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也就越密切。

(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①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②制约人才规格和教育结构;③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①教育再生产劳动力;②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③教育生产新的科学知识。

(二)、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①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②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③决定着教育目的;④决定教育内容。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促进作用:①实现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②为政治培养专门的人才;③对当前的政治变化和发展产生影响;④可以加速民主进程。

(三)、文化与教育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①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②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③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2)、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①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②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③教育具有更新和创新文化的作用。

2、简述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

(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个性化、民主化和自主化提供了平台。

3、人力资本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谁?基本观点是什么?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是未来薪水和报酬的源泉;它是人的资本形态,它体现在人的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1、简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
④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①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②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③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2、简述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①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②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
③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④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①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②人力资本理论。

3、教育受制于社会生产力,同时又要具有相对独立性。

这种相对独立性表现为哪几个方面?
①在一定的时期内,由于人们的思想意识落后于较为先进的生产力,教育的思想、内容、手段、方法等也往往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

②在生产力处于较低的水平下,由于文化交流、社会转型或传统的影响,其教育的思想内容甚至方法也可能超越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4、科学技术教育对的影响。

①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②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③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5、教育对科学技术的发展的作用。

①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②教育推进科学体制化;
③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④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6、信息技术与教育
①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
②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③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7、简述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
①传统的学校教育是“金字塔形”的等级制教育,网络教育却是“平等的”开放式教育。

②传统学校教育的优劣标准所依据的是掌握在他人手中的“筛选制度”,而网络教育所依据的
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兴趣选择”
③传统教育是较严格意义上的“年龄段教育”,而网络教育是“跨年龄段教育”或者是“无年龄段教育”。

④传统教育存在着时空限制,而网络教育是跨时空的教育。

8、简述对网络教育的理解。

一方面是指网络技术应用于教育中,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手段,教育不再局限于简单的教学用具,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综合运用于教育教学之中。

另一方面是指在网络上构建“网络学校”,它集学校、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为一体,为学习者提供前所未有的开放的学习环境。

9、学校文化的特征。

①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②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③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已任;
④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

10、学生文化的成因。

①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
②同伴群体的影响;
③师生的交互作用;
④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⑤社区的影响。

12、学生文化的特征。

①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
②学生文化具有非正式性;
③学生文化具有多样性;
④学生文化具有互补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