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三首》导学案
《短诗三首导学案-2023-2024学年语文统编版》

《短诗三首》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短诗三首》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2. 理解《短诗三首》的主题和意境;3. 分析《短诗三首》的诗歌结构和修辞手法;4. 掌握《短诗三首》中的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5. 能够通过朗读和解读理解《短诗三首》的内涵。
导学内容:第一首:《野渡》作者:辛弃疾诗情:写出了诗人在野渡中的孤独、迷茫和无助之情。
主题:以野渡为背景,表现了诗人心里的孤寂和苦闷。
结构:四句一联,共四联,每句七言。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仗等。
重点词汇:野渡、孤舟、江湖、孤帆。
第二首:《静夜思》作者:李白诗情:表现了诗人在静夜中的思绪万千,感叹人生无常。
主题:以夜晚为背景,表现了诗人心里的孤寂和沉思。
结构:五言绝句,四句一联,共四联。
修辞手法:拟人、比喻、对仗等。
重点词汇:床前、明月、疑是、地上霜。
第三首:《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诗情:描绘了登高遥眺的场景,表现了诗人对壮丽景色的赞美。
主题:以登高为背景,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倾慕。
结构:五言绝句,四句一联,共四联。
修辞手法:拟人、对仗、排比等。
重点词汇:鹳雀楼、九州、群山、万壑。
导学步骤:1. 导入:通过介绍三首诗的背景和作者,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进修《野渡》:让学生朗读诗歌,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境,重点理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重点词汇。
3. 进修《静夜思》:同上,让学生深入理解李白的这首闻名诗作。
4. 进修《登鹳雀楼》:同上,让学生欣赏王之涣的这首漂亮诗篇。
5. 综合训练:设计教室活动,让学生通过分组朗读、诗歌解读等方式深入理解三首诗的内涵。
6. 总结反思:引导学生总结今天的进修内容,思考诗歌对自己的启迪和感悟。
通过本次导学案的进修,置信学生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短诗三首》的内涵,提高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和理解水平。
希望学生们在进修诗歌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诗歌之美,激发自己的创作灵感,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愿我们在诗歌的海洋中共同成长,共同感悟!。
《诗三首》导学案完美版(可编辑修改word版)

第7课诗三首导学案编制人:汪春华审核人:审批人:教学课时建议:2 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古诗十九首》,了解曹操、陶渊明及其诗文,提高鉴赏诗歌形象和手法的能力。
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抓住《涉江采芙蓉》中的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理解《短歌行》中熔抒情、写景、叙事于一炉和用典贴切的特点,体会《归园田居》的白描手法和平中见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点。
3、激情投入,感受古典诗歌的意境美和真挚的情感美,珍惜时光,积极上进。
【使用说明&学法指导】1、依据预习案通读诗歌,有感情地朗读;借助“教材助读”,了解五言诗的地位,从整体上理解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欣赏诗歌的语言艺术和结构艺术。
2、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惑”处。
【预习案】I、教材助读一、走近作者1、《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文选》,为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是民歌体文人诗,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集。
它是五言诗达到成熟的标志,在诗歌发展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们。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他为“五言之冠冕”,钟嵘在《诗品》中称之为“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2、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
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
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
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
3、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
是东晋大诗人,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
曾做过几年小官,的辞官回家,从此隐居。
开创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他在诗中描述了田园景物及其在农村生活、劳动的情景,往往含有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恶与不肯与之合作的精神,意境淡远,语言质朴,有丰富的现实生活内容和独特的风格。
代表作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诗三首》学生学案.doc

《诗三首》导学案高一语文组侯妤昕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五言诗的基本特征;掌握有关的文学常识。
过程与方法:欣赏诗歌的语言美、艺术美,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涉江采芙蓉》中的游子思乡之情;曹操思贤若渴及统一天下、自强不息的精神;陶渊明厌恶官场、热爱自然的情感。
二、学法指导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三、知识链接1•文学常识(1)魏晋南北朝是古代五言诗大发展的阶段,五言诗代替了四言诗,超过了辞赋,在文坛上占据了主导地位。
《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_______ 的《_______ »,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集。
从内容上看,主要抒写游子思妇相思之苦,对社会动荡之不满,时光短暂之感……突出地表现了当时中下层士子的不满不平以至玩世不恭、颓唐享乐的思想情绪,真实地从这一侧面反映出东汉后期政治混乱、败坏、没落的时代面貌。
由于作者文化素养较高,艺术上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浑成” 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感情特征:感伤、苦闷。
(2)曹操(15122Q),字孟德,小字阿瞒,一名吉利,沛国谯3安徽亳州)人。
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诗人。
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大魏武皇帝”。
(3)陶渊明(3612刁,又名_________ ,字_______ 。
东晋田园诗人、散文家、辞赋家。
潯阳柴桑人,自称“五柳先生”。
他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抒写田园生话的恬静和谐。
他的诗语言清新脱俗,情感真挚自然, 诗味醇厚绵远,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此后,田园诗不断充实、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
《归园田居》共5首,约作于从彭泽弃官归隐的第一年,时年42岁。
课文是第一首。
《归园田居》写他摆脱污浊的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表现了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
诗三首导学案

《诗三首》导学案教学目标1.把握三首诗歌中的基本意象,能够正确理解诗歌的主题意义:2.运用翻译的方法描摹诗歌所反映的内容,能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3.掌握作者的有关文学知识,正确体会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短歌行预习案知识积累1、曹操简介(详见《新学案》)2.背景简介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大战前夕,洒宴众文武,饮至半夜.忽闻乌鸦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槊歌此《短歌行》此诗格调高远,感情丰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探究案分析鉴赏l.提问:如何理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2.提问: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四句诗?3、讨论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课堂小结历史上的曹操能文善武,文章风格清俊,简约严明诗歌方面,既吸收了民歌的营养.又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尤其擅长四言诗《短歌行》虽有感慨时光之易逝、去日苦多的消极但洋溢全诗的是作者要求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时代主旋律作业背诵全诗,阅读曹操的其他诗歌第二课时白马篇预习案一、前置作业:1.曹植(192——232),字,的弟弟。
曾封为陈王,死后谥“思”,故世称。
曹植生于乱世,幼年即随曹操四方征战。
他自称“生乎乱,长乎军”,在时代的熏陶和曹操的影响下,以“戮力上国,流惠下民”自期。
曹植天资聪颖,才思敏捷,深得曹操宠信,曹操曾经认为曹植在诸子中“最可定大事”,几次想要立他为太子。
然而曹植行为放任,屡犯法禁,终于失宠。
建安二十五年(220),曹丕即位后,曹植几次被贬爵移封。
曹睿即位后,曹植曾多次上书,希望能有报效国家的机会,但都未能如愿。
最后在忧愤困顿中死去。
在政治上,曹植是一位悲剧人物,然而政治上的悲剧客观上促成了他在诗歌创作上的卓越成就。
第7课《诗三首》导学案

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导学案主编人:李光群审核:刘纯冰分管领导:肖华明【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熟读背诵并能准确默写这三首诗。
2.准确掌握重点词语的读音和意义,提升学生朗诵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3.仔细品味诗歌的意象美、意境美,提高诗歌诵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概括赏析古代诗歌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情投入,感悟作者感情,学习作者可贵的思想品质。
【教学重点】:仔细品味诗歌的意象美、意境美,提高诗歌诵读能力。
【教学难点】分析概括赏析古代诗歌的基本方法【使用说明&学法指导】1.反复诵读这三首诗,发挥想象,努力领会诗歌意境。
2、完成预习自测题目:所有题目都书面完成。
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示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目标:1.熟读并背诵《涉江采芙蓉》与《归园田居》。
2.品味鉴赏这两首诗的意象美与意境美【自主预习学案】【知识链接】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
它寄托了什么呢?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注释: 1、奇树:犹“嘉木”,美好的树木。
2、滋:当“繁”解释。
“发华滋”,花开得正繁盛。
3、荣:犹“花”。
4、致:送达。
5、贡:献。
一作“贵”。
译文:庭院里一株珍稀的树,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春意盎然。
我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树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
花的香气染满了我的衣襟和衣袖,天遥地远,花不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
只是痴痴地手执著花儿,久久地站在树下,听任香气充满怀袖而无可奈何。
这花有什么珍贵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并且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这又表现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
古诗三首教案(精选6篇)

古诗三首教案(精选6篇)古诗三首篇1教学目标:一、读懂三首古诗,了解古诗所歌咏的事物的特点,从中受到美的情操的熏陶。
二、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四、有感情地背诵并默写这三首古诗。
教学重点:一、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情操美。
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课前老师让大家复习或收集一两首唐代诗人白居易、王维、李白的诗,你们完成了吗?(检查二三人),今天,我们再学习两首,着重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讲读第一首古诗《墨梅》。
1.初读指导,理解诗句意思。
(1)解题。
板书题目。
这首诗是王冕写的。
诗中描写了洗砚池的墨梅,表达了对乐于奉献的精神的赞美。
题目的意思是:有着像墨一样黑的枝干的梅花树。
指名读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2)教师范读。
(注意生字、新词。
)(3)指名学生试读。
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4)学生试讲,逐句理解,教师点拨。
2.精读训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指名朗读。
(2)思考议论,加深理解。
①第一句,交待了什么?②读“朵朵花开淡墨痕”,体会“痕”在这里的意思。
③诗人在诗中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句子是哪些句子?(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轻声自读,想象诗的意境,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②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注意节奏和韵味。
第二课时一、背诵《墨梅》。
二、讲读第二首古诗《竹石》。
1.初读指导。
(1)解题。
板书题目。
指名读题,说说题目的意思。
(在重阳节怀念家乡的兄弟。
)(2)引导学生自学。
(仿照学习第一首的方法:初读,了解字、词意思和全诗大意;细读,逐句连起来讲解;精读,想象情景,体会全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熟读成诵。
)(3)思考、讨论、交流。
①指名朗读全诗,说一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②逐句试讲。
(注意书上注解。
)③讲述全诗意思。
抓住以下关键字:咬、立根、千磨万击、任。
诗三首导学案(整理精校版)

诗三首导学案必修教案0111 09:47::诗三首导学案一.课前预习(一)识记字音芙()蓉遗()子衿()呦呦()可掇()三匝()吐哺()度阡()鼓瑟()越陌()度阡()羁()鸟樊()笼羁()鸟守拙()暧暧()荫()庇(二)通假字1. 契阔谈讌通2. 鸡鸣桑树颠通(三)一词多义1.当 4.顾①对酒当歌()①还顾望旧乡()②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②顾野有麦场()③一夫当关万夫莫开()③三顾臣于草庐之中()④当是时也() 5.方2.故①方宅十余亩()①但为君故()②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②故垒西边() 6.适③君安与项伯有故()①少无适俗韵()④广故数言欲亡()②始适还家门()3.但③处分适兄意()①但为君故()④适彼乐土()②无他,但手熟尔()⑤削足适履()③但说无妨()④但使龙城飞将在()(四)古今词义1.同心而离居“同心”古义:()2. 人生几何“几何”古义:()3.依依墟里烟“依依”古义:()(五)词类活用1.榆柳荫后檐2.乌鹊南飞3.天下归心(六)名句默写1. ,。
表现了脱离官场,如释重负的愉快心情,是《归园田居》点睛之笔。
2.《短歌行》表达对贤才渴求的句子是:,。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3.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
4. ,忧伤以终老。
5.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6.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
7. ,池鱼思故渊。
8.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
二.解读文本《涉江采芙蓉》(一)理清思路1.用自己的话简单复述一下本诗的大致情节。
情节:2.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明确:3.结构思路是怎样的?明确:(二)品析鉴赏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情感。
⑴.“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选择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起什么样的作用?意象:。
意境:。
作用:⑵.“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主人公表达情感的方式是什么?花送出没有?想象主人公情绪发生怎样的变化?使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方式:。
情感变化:。
《短诗三首导学案-2023-2024学年语文统编版》

《短诗三首》导学案第一课时导语:《短诗三首》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不仅在形式上富有创新,更是在内容上表达了诗人对人生、自然和情感的深刻思考。
通过学习这三首短诗,我们可以更好地感受到诗人的思想与情感,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
一、课文内容整理1.《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二、课文解读1.《静夜思》:王维笔下的《静夜思》,反映了诗人在远离家乡的异乡之地,思念故土和亲人的心情。
明亮的月光映照在地上,唤起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登鹳雀楼》: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以登高望远的形式,表达了对人生境界和追求的思考。
通过登高远眺,俯瞰大美河山,感慨自己的心志尚需更上一层楼。
3.《将进酒》:李白的《将进酒》,以豪迈慷慨的笔调,描绘了饮酒畅聊的场景,表现了对人生短暂和欢乐的珍惜。
诗中通过黄河之水奔流到海,明镜照出白发之意象,表达了时光流逝,人生匆匆的主题。
三、课文学习任务1.分析《静夜思》中的“疑是地上霜”的意象,探究其与诗人思乡的情感之间的联系。
2.解读《登鹳雀楼》中的“更上一层楼”的含义,理解诗人对自身境界的追求与反思。
3.体味《将进酒》中的“高堂明镜悲白发”的感慨,思考诗人对时光流逝和人生短暂的感慨。
四、课文拓展活动1.摘取《静夜思》中的“低头思故乡”一句,写一篇关于家乡思念的散文。
2.以《登鹳雀楼》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为题,写一首自己的登高作文。
3.模仿《将进酒》的韵律和意境,创作一首现代风格的诗歌,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五、诗词鉴赏1.诗词鉴赏是综合了中文学习的语法、古文阅读的能力以及文学鉴赏的审美情感的一种学习方式。
2.通过学习《短诗三首》,我们能够提升自己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和审美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三首导学案
第一课时:《涉江采芙蓉》
【学习目标】
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学习重难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学习过程】
一、预习检测(结合注释,了解)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
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二、自主学习
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3、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4、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5、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6、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7、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
三、合作探究
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
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
第二课时:《短歌行》
【学习目标】
1、贯彻两个思想:诵读是基础,尽量让学生自己讨论分析。
2、本诗的思想感情还是较明显的,但如何深入理解,却是个难点;应该通过分析曹操的生平、为人及写作背景来评析,给学生一些相关的补充阅读材料是必要的。
3、全课教学分为三块:初步体味(熟悉内容),深入体味(讨论分析其思想感情),巩固体味(诵读、听音乐)。
深入体味部分用三个问题来结构(你对诗中哪个句子有感触?“忧”、“求贤”各为了什么?曹操何许人也?)。
【学习重难点】
1、注重古体诗对学生的文化熏陶。
让学生在查找资料、进行综合、展示表达中学体验古体诗的情感魅力和艺术趣味;让学生在迁移阅读名著《三国演义》中了解个性独特的诗人曹操。
2、教师指导学生找到资料后要尽量多分析,筛选出自己需要的资料,然后围绕主题进行综合,在上课的时候按照什么思路来展示自己的收获。
这是教学的难点所在。
【学习过程】
【知识链接】
有关作者内容在优化设计。
一、预习检测
给下列字注音
衿呦掇陌阡讌匝哺
二、自主学习
1、如何理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2、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三、合作探究
1、全诗反复出现一个“忧”字,诗人“忧”什么?
2、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四、拓展练习
蒿里行
曹操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注释:义士:指各州郡起兵讨伐董卓的诸将领。
讨群凶:指讨伐董卓及其婿牛辅,其部将李傕、郭汜等恶人。
会盟津:也称孟津,在今河南省孟县南。
相传周武王起兵伐纣时,中途曾和联盟反纣的八百诸侯会合于此地。
这里用“会盟津”代指各路讨董卓军队的结成联盟。
乃心在咸阳:指各种义军心向汉王室。
雁行:鸿雁的行列,比喻诸军列阵后观望不前的样子。
以上二句是说,各路会师后,在敌人面前却表现了各怀鬼胎,一个个互相观望,畏缩不前。
嗣还:随即。
还,同旋。
戕:残害。
东方各路军阀退兵后,随即互相残杀起来。
1、“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3、本诗有什么样的风格?
第三课时:《归园田居》
【学习目标】
1、解读田园风光构成的意境。
2、解读诗人归田园前的心境,解读诗人形像。
3、简单了解陶诗的艺术风格。
【学习重难点】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知识链接】
见优化设计
一、预习检测
给下列字注音
羁荫暧墟
二、自主学习
1、从何而归?诗人将官场说成“尘网”、“樊笼”,这些词反映了诗人对官场的什么态度?
2、为何而归?思考: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
3、归向何处?找出描写田园生活情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话描述。
三、合作探究
归去如何?
四、拓展训练归园田居(其二)
野外罕人事①,穷巷寡轮鞅②。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③中,披④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注释】①人事:指与人交结往来。
②鞅:马驾车时颈上的皮带。
这句是说居处僻陋,车马稀少。
③曲:隐僻之地。
墟曲:犹乡野。
④披:拨开。
1、在这首诗中诗人表达了什么样的感受?
2、诗人是怎样来表达乡村生活宁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