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教案1(新人教版选修6)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第四章 生态环境保护 第五节 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_6
《南方低山丘陵土地退化的防治》组件教学设计一、考纲要求以区域为背景,以主题为切入点,综合分析区域自然、人文环境及经济发展状况二、学习内容(1)区域地理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出发点和归宿”。
许多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案例都离不开区域地理的具体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它们的分布、特征、成因、变化等,都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最好“注解”和“说明”。
而系统地理的原理、规律、结构、联系等,又要在区域地理中去落实、验证。
因此,区域地理自然成为地理高考知识和能力的最好载体,并以案例的形式,对初高中地理知识进行整合,考查学生灵活应用的能力。
(2)综观近三年的全国高考题,对区域地理知识的考查有这些特点:①以一个小范围区域为载体,围绕某一个主题向纵深方向展开。
②考查内容不回避主干知识,如气候、资源与环境问题、农业生产条件、工业区位选择、交通布局等。
③考查方式以问答题形式出现,问法以“原因”类,“理由”类、“影响”类和“评价”类为主。
由此可见,区域地理的学习不再是单纯的机械记忆自然环境五大要素和人文环境各要素的特点,而是理清自然要素之间的关系、人文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之间的关系,在课堂上的区域地理教学一般采用范围较大的区域,这与在考试中采用小范围区域的考查相冲突,教学大纲要求通过学习区域地理,使学生形成地理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和地理素养,本课尝试用思维导图的教学实现学生形成地理思维模式的目标。
三、学习起点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在初二和高二前段学习中已学习了中国自然地理概况相关的知识,对中国大范围的自然地理区域背景知识比较熟悉,对自然地理要素特征的影响因素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于中国自然地理分区的背景知识比较陌生和不够深入,并且未能理清自然要素之间的关系、人文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之间的关系,未能形成区域地理的知识架构和思维模式,对于应对全国卷高考的能力有待提高四、课堂学习目标五、设计思路基于以上教学内容与学情的分析,笔者认为以水土流失状况的直观性视频引入,以土地退化作为本节学习主题,课堂上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问题,得出结论,教师引导学生形成思维导图,构建知识网络,培养区域地理学习思维方式。
【高二】4.5 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 学案(人教版选修6)
【高二】4.5 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学案(人教版选修6)【高二】4.5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学案(人教版选修6)4.5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研究计划(人民教育版选修6)【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生态环境的现状、成因和防治措施。
2.运用“中国的生态环境脆弱区图”,分析我国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3.掌握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具体防治措施。
一、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域特征1.全球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①________面积缩小、②______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水土流失、③________干涸等。
2.中国幅员辽阔,深受世界各国的影响④________ 气候的影响,从北到南,从东到西,气候⑤________ 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形成了多种类型的生态系统。
由于自然和⑥________ 原因是在不同的生态系统背景下,存在着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
二、中国生态环境问题防治措施1.恶化原因: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是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1)环境保护⑦________不强,重⑧__________轻保护,重⑨________轻维护,对资采取掠夺式、粗放型开发利用方式,超过了生态环境⑩________能力,造成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
(2)一些部门表现不佳,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3)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________不足。
2.防控措施(1)植树造林、____________、草原建设和国土整治等重点________工程已取得进展(退耕还林、还草、还牧、还湖)。
(2)长江上中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全面实施。
(3)重点地区天然林资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开始启动。
(4)一系列不同类型的景点和公园。
(5)生态________试点示范、生态示范区建设稳步发展。
(6)环保建设逐步完善。
3.重点生态工程:长江、黄河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护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基本标准实践考查点1 中国环境问题的区域性特点1.以下关于中国生态环境的说法是正确的()a.四川盆地内酸雨危害严重的原因是农业发达、盆地地形b、青藏高原地势高,人口稀少,不存在生态环境问题c.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严重d、大兴安岭西部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人们过度开垦、过度采伐和过度放牧造成的2.我国各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的主要原因,对应正确的是( )a、内蒙古草原——缺乏光和热b.青藏高原――高寒气候c、黄淮海平原——森林砍伐d.西北地区――矿产开采调查点2中国生态环境问题防治措施3.本着“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原则,我国应在北方半干旱地区、南方地和丘陵地区、长江中下游平原、青藏高寒区分别发展( )a、畜牧业、林业、种植业、畜牧业b.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林业c、畜牧业、淡水养殖d.林业、种植业、畜牧业、林业4.为了保护和恢复西部的生态环境,应该采取的措施是()①尽量减少资的开采②生态建设以自然恢复为主③重点地区实行严格的退耕还草还林措施④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从根本上改变粗放型经济发展答。
高中地理 4.5 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6
是人为因素,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是造成生态恶化的主要原
因。其联系如下:
图 4-5-2
2.中国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措施
生 态 环 主要分 境问题 森林破 坏 布区域 自然背景 形成原因 人为原因 自然原因 主要防治 措施 封山育林、计划砍伐、
东北、西 属中温带、 乱垦、滥伐,超出 南、华南 亚热带边 地区 内蒙古、 青海、宁 夏、新疆 三江、低 地、湖 滨、海滨 远地区
植树造林 草原建设 (1)重点生态工程:⑧__________、水土保持、⑨__________
和国土整治等。
上中 (2)重点防治工程:长江、黄河⑩__________游水土保持。
天然林 (3)重点保护区:⑪__________资源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还
风景名胜区 草工程;自然保护区、⑫______________和森林公园。
C 处为暖温带半湿润黄淮海平原
1.下列关于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形成原因的叙述中,正确的
是( A ) A.西北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自然原因是距海远,降水
较少,气候干旱 B.一些地区的人们环境意识不强是形成生态环境问题的主 要原因 C.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总体来说主要是由自然原因造成
D.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生态赤
破坏植被。治理措施退田还林、植树种草、改坡为梯。第(2)题, 图乙中贫困人口最多的三个省分别是云南、贵州和四川,分布地
区为亚热带的横断山区、云贵高原,其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有森林
破坏、土壤侵蚀、生物多样性锐减。第(3)题,图甲中 C、D 两处 分别是黄淮海平原、南方亚热带丘陵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
土壤侵蚀严重。第(4)题,图甲中 A 处为大兴安岭西侧,森林主 要生态功能为防风固沙、保护农田;F 处为横断山区、云贵高原, 森林主要生态功能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第(5)题,生物多样性 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体现 生物之间及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其成因可从地形、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气候等自然条件对环境的形成影响分析。
高中地理 第四章 生态环境保护 第五节 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6
第五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域性特点———————情景导入先思考———————“三北”地区历史上曾是森林茂密、草原肥美的富庶之地,由于种种人为和自然力的作用,这里的植被遭到破坏,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十分严重。
区域内分布着八大沙漠、四大沙地,沙漠、戈壁和沙漠化土地总面积达149万平方千米,从新疆一直延伸到黑龙江,形成了一条万里风沙线。
风沙危害、水土流失和干旱所带来的生态危害严重制约着“三北”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思考探究:我国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有哪些?提示:森林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盐碱化等。
———————基础知识要记牢———————一、类型多样⎩⎪⎨⎪⎧森林面积缩小湿地干涸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水土流失二、产生原因1.中国地域广大,各地气候和地势的差别明显,形成了众多的生态系统。
2.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在不同生态系统背景下产生了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
——————— 重点难点掌握好 ———————一、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及其形成原因二、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域性特点———————应用体验不可少———————2017年6月17日第23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中国主题为:“防治荒漠化,建设绿色家园”。
目前,全国仍有荒漠化土地面积261.16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27.2%。
其中,95%以上分布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
结合下图,完成1~2题。
1.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共同成因是( )①石灰岩广布,土壤发育浅薄②植被破坏③土质疏松④夏季降水集中且强度大A.①②B.②④C.③④D.②③2.造成土壤次生盐渍化严重地区南方少、北方多的主要原因是( )A.北方平原面积比南方多B.北方不合理的灌溉和春季蒸发量大于降水量C.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D.人类大量开垦湿地解析:1.B 2.B 第1题,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共同成因是植被破坏,②对。
石灰岩广布,土壤发育浅薄,是云贵高原的特征,①错。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第四章 生态环境保护 第五节 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_1
荒漠化的防治一、教学目标1.理解荒漠化的实质,分析荒漠化形成的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危害和治理措施。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通过对荒漠化成因和荒漠化防治的总体思路、具体措施的论证,提高学生运用图文信息进行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地理研究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根据本节的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基础来确定为荒漠化的治理为本节的重点。
2. 荒漠化的成因分析是本节的难点。
三、教材的处理荒漠化的成因需要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从图入手,推理分析。
在自然因素方面,引导学生从地理空间位置和气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在人为因素方面,引导学生理解人为因素是影响荒漠化的决定因素,分析理解人类因素影响的不同表现,帮助学生认识通过调整人类活动方式,采取正确的措施,荒漠化是完全可以逆转的,为荒漠化的治理讲述作好准备。
荒漠化的防治,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知识,因地制宜,改善生态环境。
这部分是本节,也是本单元知识的重点。
荒漠化防治的核心在于协调人地关系,要针对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并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实施科学的管理,以获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
他们之间的知识关系:由于气候因素和人类生产活动→土地荒漠化→制约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防治荒漠化→协调人类与自然环境四、教学方法1.图像分析法:分析图2.1揭示西北地区具有干旱的环境特征;分析图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得出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因素有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等原因造成的;分析荒漠植物的生态适应、植物固沙成果显著图;分析此类植物的根、叶的特点,分析此类植物与环境的适应。
2.案例分析论证法:本课选取了沙坡头建带状沙障保护包兰铁路一例,让学生阅读教材分析、总结:①治沙的关键性措施是什么?②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去实现?五、教学过程【导入:】结合数据说明世界及我国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学生阅读本节序言找出荒漠化的定义、表现:】荒漠化概念:(1)产生地区: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2)产生原因:气候变异、过度经济活动(3)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4)土地类型: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提问:】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问题为何如此严重?指出有其自然原因,也有其人为因素一.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认识两个知识点,一是西北干旱的原因,二是干旱与荒漠化的关系。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学案-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
第五節中國區域生態環境問題及其防治途徑【學習目標】1.瞭解中國生態環境現狀、成因和防治措施。
2.運用中國的生態環境脆弱圖,分析主要生態環境問題形成的自然背景和人為原因。
3.理解中國生態環境治理的緊迫性,逐步樹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課前預習】一.中國生態環境問題現狀和成因1.現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原因:自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為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中國生態環境惡化的原因?2.中國生態環境保護的具體措施?【歸納總結】2005年夏天,我國許多地方遭遇了少見的氣候異常:北方的暴雨、南京的高溫、雲南的洪澇災害等。
生活在歐洲的人們卻感受到天如此寒冷。
在倫敦,人們穿上了毛衣,在德國,居然下了幾十毫米厚的積雪。
有證據表明,氣候變暖是誘因,它破壞了正常的大氣環境。
在此情況下,《京都議定書》的實施顯得那麼迫切和需要。
據此回答1~2題。
1.《京都議定書》中有一條款是“碳匯”問題,允許森林茂密的工業化國家用森林抵消一部分溫室氣體的減排義務。
因此下列哪個國家可從中受益()A.美國B.加拿大C.法國D.義大利2.農民在溫室大棚增施二氧化碳的目的是()①殺菌消毒②提供光合作用的原料③提高溫室大棚的溫度④吸收太陽紫外線和可見光A.①②B.②③C.①④D.①③下圖是我國歷史時期森林植被遭到破壞地區分佈圖。
讀圖回答3~4題:3.圖中秦代以前和西漢時期森林植被遭破壞的主要原因是()A.氣候變化B.興修水利C.戰爭破壞D.營造帝王宮殿和陵墓4.關於下列地區森林狀況的敘述,正確的是A.a地區為次生林比重最大的地區B.b地區以人工林、次生林為主C.c地區森林覆蓋率高於全國平均水準D.d地區已成為我國最大的採伐林區。
高中地理 4.5《中国区域生态问题及其防治途径 》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6
【答案】 (1)降水减少,地下水补给减少;地下水过度开采, 地下水水位降低(低于海平面);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
(2)引起土地盐碱化,导致农业减产。使淡水变成盐水,水质恶 化,影响生物健康。
跟踪练习1 读中国部分地区水土流失分布图,其中甲、乙两 地区是我国水土流失典型地区。回答问题。
(1)试从自然地理角度分析两地水土流失成因的差异。 (2)水土流失对地理环境有哪些危害?
1 新情境·激趣引航 我国地域辽阔,南北跨越49个纬度5 500千米,从热带到亚热 带、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东西跨越62个经度5 200千米,从湿 润、半湿润的森林地区到半干旱的草原和干旱的荒漠地区;还有高大 的天山和“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区域间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差异 很大。
在广大乡村地区,无论水热充沛的南方水乡还是冬季漫长的北方 边疆,植被丰茂、人口稠密的东部还是原始风貌、人烟稀少的青藏, 在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之下,它们都面临着不同的、越来 越突出和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答案】 (1)不同点:甲地区(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千沟万壑), 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乙地区(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广布(地 势崎岖不平),土层浅薄。
(2)使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河流含沙量增大,河湖淤积, 易发生洪涝灾害;气候变干,植被减少;区域生态环境恶化。
要点二 中国生态环境问题防治措施 1.中国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 (1)主要原因:人口压力过大,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是造成生态 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2)其他原因: ①一些地区环境保护意识不强,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维护, 对资源采取掠夺式、粗放型开发利用方式,超过了生态环境承载能力。 ②由于监管薄弱,执法不严,管理不力,致使许多破坏生态环境 的现象屡禁不止,加剧了生态环境的退化。 ③长期以来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投入不足,也是造成生态环 境恶化的重要原因。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六:4.5《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教案设计
第五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生态环境现状、成因和防治措施。
2.运用中国的生态环境脆弱区图,分析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自然背景和人为原因。
3.理解中国生态环境治理紧迫性,逐步树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布、形成的自然背景和人为原因及防治措施难点: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自然背景和人为原因教学用具:自制图表、多媒体投影仪等教学方法:图表分析法、比较法等教学过程:一、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现状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形势严峻,以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锐减为特征的生态破环的范围仍在扩大,程度在加剧。
二、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成因1.巨大的人口压力2.不合理的开发活动说明:中国现代人口数量异常迅猛增长,成为中国生态环境的最大压力,为了生存,人们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乱采滥挖,破坏植被,环境保护意识不强,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维护,对资源采取掠夺式、粗放型开发利用方式,超过了生态环境承载能力,造成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
三、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域性特点中国地域广大,且受季风气候的影响,由北向南、从东到西,气候和地势有明显差别,形成了类型众多的生态系统。
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在不同生态系统背景下产生了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
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分布见图4、16。
通过读图4.16,说出我国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形成原因:受气候变化和人为活1.大兴安岭西侧,内蒙古半干旱草原区B .西北干旱半干旱荒漠绿洲区C .暖温带半湿润黄淮海平原区D .E .南方亚热带丘陵地区F .西南横断山区、云贵高原西部亚热带丘陵山地区G .青藏高原高寒地区?生态破坏给新疆的发展造成巨大的损失;新疆生态破坏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的主要表现。
从而理解中国生态环境治理紧迫性,树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中国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与防治措施 1.恶化原因:①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②管理不力③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投入不足2.防治措施:3.重点生态工程:长江、黄河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护林工程 天然林保护工程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阅读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推进林业跨越式发展①我国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规划和实施情况;②工程区域涉及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的省市区分布范围。
高中地理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五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6
第五节 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1.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类型、现状及生态恶化的原因。
2.我国不同地区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差异。
3.针对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
一、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域性特点1.类型多样⎩⎪⎨⎪⎧ 森林面积缩小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水土流失湿地干涸2.形成原因(1)地域广大,且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各地气候和地势的差别明显,形成了类型众多的生态系统。
(2)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在不同生态系统背景下产生了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
二、中国生态环境问题防治措施1.中国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1)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掠夺式、粗放型开发。
(2)执法不严、管理不力。
(3)长期以来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投入不足。
2.保护措施(1)重点生态工程:植树造林、水土保持、草原建设、国土整治等。
(2)重点防治工程:长江、黄河上中游水土保持。
(3)重点保护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生态农业试点示范、生态示范区。
(4)加强环境保护法制建设。
1.中国生态环境问题非常严重,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原因。
(√)2.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问题严重,东部地区生态环境问题较轻。
(×)3.各种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不同的,所以生态环境问题没有直接必然的关联性。
(×)4.土壤侵蚀多发生在黄土高原、东南丘陵等东部季风区内,采取的主要措施有退耕还林、植树种草、改坡为梯等。
(√)5.草地退化多发生在我国西部非季风区内,森林破坏的主要分布区是我国的三大林区。
(√)6.本着“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原则,我国应在北方半干旱地区、南方山地和丘陵地区、长江中下游平原、青藏高寒区分别发展( A )A.畜牧业、林业、种植业、畜牧业B.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林业C.畜牧业、畜牧业、淡水养殖业、林业D.林业、种植业、畜牧业、林业7.为了保护和恢复西部生态环境,应采取的措施是( B )①尽量减少资源的开采②生态建设以自然恢复为主③重点地区实行严格的退耕还草还林措施④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从根本上改变粗放型经济发展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读教材P70图4.16,探究下列问题(1)图中A地区主要存在的环境问题有________、土壤侵蚀、________。
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六教案
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一、背景介绍在中国,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影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各个区域,不同的环境问题也垂头丧气地出现了。
本文将就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进行介绍。
二、华北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1. 水资源短缺在华北地区,由于水资源短缺,导致水资源利用率低下,造成了生态环境问题。
同时,也造成了农业生产和城市发展水资源难以供应的问题。
2. 大气污染严重华北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是大气污染严重。
由于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和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导致大气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
因此,减少工业排放和限制车辆排放已成为防治措施之一。
三、华东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1. 土地荒漠化华东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是土地荒漠化。
大量的土地使用被林木砍伐和颗粒物沉积等问题损害。
因此,保护森林和植树造林已成为解决方案之一。
2. 水污染问题严重在华东地区,水污染问题也很严重。
由于农化品和其他杂质大量排放,污染水质。
因此,限制工业化和农业化的发展已成为防治措施之一。
四、华南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1. 气候变暖在华南地区,气候变暖已经成为生态环境问题之一。
由于长期的高温和高湿度,导致水资源短缺等问题。
因此,减少碳排放和加强植被的种植已成为解决方案之一。
2. 大气污染和水污染问题华南地区也存在大气污染和水污染问题,城市发展和工业化发展加剧了这种现象。
因此,减少对水和空气的排放已成为解决方案之一。
五、西南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1. 水土流失严重在西南地区,由于地势多山,水土流失严重,导致生态环境问题也很严重。
因此,植被的种植和植物的覆盖以及土地的保护已成为解决方案之一。
2. 网格化经济不平衡由于西南地区的网格化经济不平衡,不同地区的发展速度不同,也成为生态环境问题的因素之一。
因此,加强对不同地区的支持和发展已成为解决方案之一。
六、防治措施在防治生态环境问题方面,一些常见的措施包括:1.提高环保意识,加强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2.推广循环经济和新能源等低碳经济模式;3.建立生态保护区和生态旅游区;4.限制企业和车辆的排放和生产;5.减少农化品的使用和工业化发展;6.加强对地区的支持和发展。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第四章 生态环境保护 第五节 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_15
选择性必修二 区域发展《资源开发与保护---以巴彦淖尔周边地区为例》教案一.课程标准要求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二.课程主要目标 1.区域认知通过图文素材,认知当地生态脆弱区的主要自然环境特征。
掌握运用基础必备知识。
2. 地理实践力通过问题探究,分析该环境与发展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
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综合思维通过案例探究,归纳分析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
培养学生地理思维,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4. 人地协调通过实际建设事例,探究综合治理该生态脆弱区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具体措施,树立人地协调观。
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通过情景案例创设的学习,分析该环境与发展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
难点:通过合作,运用有关资料和已有知识储备,联系实际分析归纳分析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环境与发展问题。
四.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学生演绎法、读图分析法、归纳法1、教学流程图(1)导入激情引趣明确概念定义(2)新课学习案例探究 区域认知 地理实践力问题的具体措施2引入新课多媒体播放视频初步了解学习的地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生态脆弱区生态脆弱区森林的环境效益让学生从书本和课件了解相关知识落实知识基本概念奠定自主探究的基础展示城市与乡村的图片从人口、规模、产业、人口构成上进行引导区分学生根据图片回答出乡村发展到一定阶段形成城市。
并能根据图片回答出乡村与城市聚落的区别通过学生的读图,提高学生对图的综合运用能力过渡展示历史材料,说明当地曾经水草丰美,并讲出森林变荒漠的原因探究1 情景创设:让学生探究如果要去发展当地,还该不该种树?学生讨论,说出自己的选择,并说明原因情景教学,激发兴趣,让学生在自主的探究活动过程中了解森林种植与与环境的关系小结归纳影响森林植被种植的因素(气候、地形、水源、土壤、自然资源等)巩固练习小结归纳过渡引入通沙公路工程,从自然环境因素过渡到分析人文环境要素探究2 为何公路向东向南延伸通过引导思考,联系东部经济区所有的经济优势、市场优势、和人才优势并提高学生的分析运用能力小结种植的树木应该具有什么特征看图回答问题巩固练习小结归纳过渡只注重环境效益,不注重经济效益行不行?亿利如何带领农民脱贫的?探究3 如何实现经济效益通过分析问题,结合材料回答树立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保护性开发的人地协调观教师总结归纳通过高考真题训练巩固总结归纳学生回顾记录并完成学案构建知识框架五.板书设计地理环境--人类活动--生态问题--保护与发展--解决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生态环境现状、成因和防治措施。
2.运用中国的生态环境脆弱区图,分析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自然背景和人为原因。
3.理解中国生态环境治理紧迫性,逐步树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分布、形成的自然背景和人为原因及防治措施
难点: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自然背景和人为原因
教学用具:自制图表、多媒体投影仪等
教学方法:图表分析法、比较法等
教学过程:
一、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现状
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形势严峻,
以、
、、范围仍在扩大,程度在加剧。
二、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成因
1.
2.
说明:中国现代人口数量异常迅猛增长,成为中国生态环境的最大压力,为了生存,人们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乱采滥挖,破坏植被,环境保护意识不强,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维护,对资源采取掠夺式、粗放型开发利用方式,超过了生态环境承载能力,造成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
三、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域性特点
中国,且受的影响,由北向南、从东到西,和
有明显差别,形成了类型众多的生态系统。
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在不同生态系统背景下产生了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
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分布见图4、16。
图4、16中国的生态环境脆弱区
通过读图4.16,说出我国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形成原因:
思考
1.分析图中生态环境脆弱区A—G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发生的自然背景。
点拨:A.大兴安岭西侧,内蒙古半干旱草原区
B.
C.暖温带半湿润黄淮海平原区
D.E.
F.西南横断山区、云贵高原西部亚热带丘陵山地区
G.
2.这些生态环境问题之间有什么关联性?
案例⑤
通过对案例⑤的学习,了解以下内容:
生态破坏给新疆的发展造成巨大的损失;新疆生态破坏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的主要表现。
从而理解中国生态环境治理紧迫性,树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中国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与防治措施
1.恶化原因:
①
②
③
2.防治措施:
防治措施
退:退耕还林、还草、还牧、还湖
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生态农业试点示范、生态示范区
改:经济结构、生活用能、改坡为梯
法:环境保护法制建设逐步完善,如禁渔期制度、环保法律和法规
3.重点生态工程:水土保持重点防护林工程
天然林保护工程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阅读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推进林业跨越式发展
通过对材料的阅读,了解以下内容:
①我国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规划和实施情况;
②工程区域涉及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的省市区分布范围。
③实施天然林工程的深远影响。
(提示:应指导学生结合中国地图阅读)
中国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措施(表4、2)
问题
森林破坏 东北、西南、华南林区
中温带、亚热带边远山区
草原退化 内蒙古、青海、宁夏、新疆
属干旱半干旱草原区
湿地萎缩 三江低地、湖滨海滨
属湿润低平原湖泊海洋边缘地区
生物多样性锐减
林区、草原、近海海域
物种资源丰富
土壤侵蚀 黄土高原、东南丘陵
半湿润湿润丘陵地区
荒漠化
西北、华北半干旱区
属半干旱内陆或春旱严重地区
思考结合本节课丈、图片和相关知识,你认为本地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改善本地的生态环境? 点拨:可结合乡土地理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