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初中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单元复习课公开课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复习课:《第三单元复习物质构成的奥秘》优秀教学案例

1.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结合直观的图片、模型等教学资源,为学生讲解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分子与化合物等基本概念。
2.通过举例和讲解,让学生了解这些基本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3.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人教版初中化学复习课:《第三单元复习物质构成的奥秘》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第三单元复习物质构成的奥秘》是人教版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章节,主要内容包括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分子与化合物等。本章节旨在帮助学生回顾和巩固之前所学的知识,提高他们的综合运用能力。在复习过程中,我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运用能力为目标,设计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教学活动。
这些亮点体现了本教学案例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优秀表现,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方式,主动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亲身体验化学的魅力,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让他们认识到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培养他们热爱科学、探索真理的情感。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培养他们敢于质疑、善于提问的良好学习习惯。
3.教师通过问题链的形式,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讨物质构成的奥秘,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小组合作
1.划分学习小组,鼓励学生相互合作、共同探究,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2.为每个小组提供适量的实践任务,如共同完成一个实验报告、设计一个化学小游戏等,让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任务,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3.学生在分析实际问题中,可能难以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需要教师引导和启发。
4.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存在差异,教师需针对不同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
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结合实验、实例等手段,降低学生理解难度。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3.重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
难点: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以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为例,引出物质构成的奥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实验教学,直观感知: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化学反应过程,使学生对微观粒子有更直观的认识。
3.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总结物质构成的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利用多媒体、网络等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三)情感趣和热情,激发学生探索物质世界奥秘的欲望。
2.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勤奋的科学态度,养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c.结合日常生活,举例说明物质构成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实践作业:
a.分组进行实验探究,观察化学反应过程中微观粒子的变化,并撰写实验报告。
b.搜集生活中与物质构成相关的现象,分析其背后的化学原理,进行小组交流分享。
3.拓展作业:
a.阅读化学相关的科普文章,了解化学领域的前沿动态,拓宽知识视野。
7.知识整合,形成体系:通过总结、概括,帮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整合为完整的知识体系。
8.情感教育,培养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奥秘《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优质课教案及作业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奥秘《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学习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从宏观角度认识“水”教师活动1水是地球上最普通、最常见的物质之一,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出示一瓶装有蒸馏水的试剂瓶,提问,引导,点拨,总结评价归纳学生活动1学习任务1:今天老师带来一瓶没有标签的蒸馏水,请帮助老师用水的化学式完成图1标签的书写。
问题1:由水的化学式可知水由什么组成?小组代表回答: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归纳总结:1.物质由元素组成的;2.地壳中居前四位的元素:氧硅铝铁;生物体中居前四位的元素:氧碳氢氮;空气中居前两位的元素:氮氧。
【练习1】【检测目标1】(1)二氧化碳由组成;过氧化氢由组成;高锰酸钾由组成。
(2)地壳中,含量第一的金属元素与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为()A. Fe3O4B. SiO2C. CaOD. Al2O3(3)由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组成的()A. Na2CO3B. Mg(NO3)2C. Al(NO3)3D. Fe2(SO4)3活动意图说明:本环节通过水的化学式的书写引出物质由元素组成,即从宏观上认识“水”,再通过练习达到复习巩固自然界中元素的分布的目的。
环节二:从微观角度认识“水”教师活动2提出问题点拨分析相互评价归纳总结学生活动2学习任务1:将瓶中蒸馏水倒入烧杯中,若把蒸馏水放大200万倍,我们可以看到构成水的微粒。
如果用“○”代表一个水分子,请在图2中画出微观的水。
学习任务2:如果继续放大水分子,我们会发现一个水分子是如何构成的呢?如果用“○”代表一个氢原子,如果用“●”代表一个氧原子,请在图3中画出水分子(至少2个)。
学习任务3:将食盐放在水中,很快就消失了,食盐是怎么溶解的呢?请从微观角度描述食盐扩散过程,尝试在图4中画出该过程。
学习任务4:对比图 2 、图 3和图4,上述图中传递出哪些信息?提出问题点拨分析相互评价归纳总结点拨分析相互评价归纳总结小组代表回答:(1)水是水分子构成;(2)一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3)氯化钠由钠离子(Na+)和氯离子(Cl-)构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复习教学设计物质构成的奥秘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复习教学设计物质构成的奥秘一、教学目标1.理解物质构成的基本概念和组成要素;2.掌握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3.了解不同物质之间的转化和化学反应;4.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物质的构成要素、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教学难点:化学反应和不同物质之间的转化。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2.实验材料:玻璃容器、盐酸、氢氧化钠、碳酸氢钠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问题导入的方式唤起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例如,你知道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吗?物质的构成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影响?2. 知识讲解与示范(15分钟)根据教材内容,讲解物质的构成要素、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结合示范实验进行说明。
示范实验可以选择一些常见的化学反应,如盐酸与氢氧化钠的中和反应,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来认识物质的化学性质。
3. 学生探究与实践(30分钟)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小组实验或讨论,以探究不同物质之间的转化和化学反应。
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如盐酸与碳酸氢钠的反应、铁与硫的反应等。
让学生在实践中观察、思考和总结。
4. 合作分享与展示(15分钟)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实验结果和心得体会,其他小组进行提问和讨论。
通过合作分享和交流,加深学生对物质构成的理解和认识。
5. 归纳总结与板书(10分钟)根据学生实验结果和讨论的内容,帮助学生归纳总结物质的构成要素、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将重点知识点以清晰简洁的形式板书在黑板上。
6. 课堂练习与巩固(15分钟)布置一些课堂练习题目,让学生巩固和检验所学知识。
可以是选择题、填空题等形式的练习,以及一道应用题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课堂延伸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兴趣,可以选择一些拓展性的活动来延伸课堂。
如组织学生到实验室进行更大规模的实验,或者进行一些有趣的化学展示,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热情。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自然界的水复习(一)重点、难点突破1.水的组成由电解水生成氧气和氢气,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等实验都能证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1)水的电解实验: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电解,与电源负极相连接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具有可燃性,该气体在氧气或空气中燃烧的唯一生成物是水,可推知该气体是氢气;与电源正极相连接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可推知是氧气。
由此可知,水在通电的情况下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中含有氢氧两种元素。
即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构成水的粒子是水分子H2O,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2)水的性质:①水的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液体;4℃时密度最大,为1g/cm3;一个大气压下,沸点100℃,熔点(结冰点)0℃。
②水的化学性质:通电后水会分解生成氢气、氧气。
2. 自然界中的水:纯水与天然水:纯水是无色、无臭、清澈透明的,构成粒子是水分子,是纯净物;天然水(例如矿泉水、河水、海水等)里含有许多可溶性和不溶性杂质,是混合物。
净化水的方法有沉淀、吸附、过滤、消毒、蒸馏等。
自来水厂的净水步骤是:沉淀、吸附、过滤、消毒。
(1)沉淀:在实际净水的沉降过程中,常常加入一类叫做“絮凝剂”的物质,例如“明矾”,其作用是促进不溶物沉淀。
(2)吸附:加入活性炭作为吸附剂,可以除掉污水的异味和颜色。
该过程是物理变化的过程。
(3)过滤:实验所需仪器:漏斗、铁架台、烧杯、玻璃棒。
所需用品:滤纸。
操作注意事项:一贴,两低,三靠。
一贴:滤纸用水润湿,紧贴漏斗内壁,不留气泡。
两低:滤纸边缘略低于漏斗边缘;漏斗内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倾倒液体的烧杯尖嘴要紧靠玻璃棒的中部;玻璃棒下端要轻靠三层滤纸处;漏斗下端的尖嘴要紧靠下面烧杯的内壁。
(4)消毒:自来水厂消毒剂有:氯气、一氧化二氯等。
该过程发生了化学变化。
蒸馏是净化程度最高的净水方法,通过蒸馏得到的水是纯净水。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复习课教案[1]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复习课教案[1]](https://img.taocdn.com/s3/m/852fa45a3b3567ec102d8a6e.png)
滤液边缘要低于漏斗边缘
三靠:漏斗下端管口要紧靠烧杯内壁
玻璃棒要靠在三层滤纸上
烧杯要靠在玻璃棒上
3、硬水与软水的区别方法:
方法:分别注入肥皂水,搅拌
现象:泡沫多。结论:是软水
泡沫少或没有。结论:是硬水
4、硬水软化的方法:
生活上:煮沸。工业上:蒸溜
五:节约用水的方法:
见书:P62
阅读书本:
阅读书本;
课堂
练习
本单元配套练习
课堂
小结
1、通过复习明白了水பைடு நூலகம்组成和化学变化的实质
2、理解了物质的构成:分子、原子等
3、学会利用各种方法对水进行净化。
作业
本单元配套练习
2、负极;气体更少:氢气,可以燃烧。
通电
3、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水→氧气+氢气
4、装置图见书本:P46
5、实验结论:
(1)、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2)、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巩固笔记本中本单元的重点知识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堂反馈
二、物质的分类:
1、混合物:
2、纯净物:可分为单质与化合物
二氧化碳分子是由碳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等等。
2、原子
①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的最小粒子
②特征:见书。
四、水的净化:
阅读书本
阅读书本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堂反馈
1、水净化的方法:
2、过滤:
1定义:用于固体与液体的分离或可溶性固体与不溶性固体的分离。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教案新人教版

原子
概念
基本
性质
本质
区别
联系
问题3化学反应的本质是什么?
问题4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什么是混合物?什么是纯净物?什么是物理变化?什么是化学变化?
知识点2:原子的结构
问题1原子是由哪些微观粒子构成的?构成原子的微观粒子具有什么特点?
问题2怎样画出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在原子结构示意图中每部分分别表示什么?
例4:下列关于相对原子质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质量的简称
B. 相对原子质量近似值为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
C. 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质量与一种碳原子质量的比值
D. 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碳原子质量的1/12,单位是克或千克
例5(2012·泉州)元素周期表
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如右图所示
的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从中获得
进一步强化化学变化的实质,学会熟练地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两变化”、“两物质”。
【方法指导】
(3)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为新分子或构成新物质。
(4)(1)混合物与纯净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混合物: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
纯净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
(2)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3)属于阴离子的是_______;(4)属于金属元素原子的是_______。
作
业
设
计
人体中必需的微量元素铁、氟、锌、硒、碘等,虽然含量少,但对健康至关重要。下面提供几种微量元素的相关信息,请认真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微量元素中属于非金属元素的有种。
(2)铁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3)硒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2个电子,形成(选填“阴”或“阳”)离子。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复习

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课教学设计小街镇二中魏忠平一、教学目标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
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构成的。
2、知道三种粒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原子的内部结构。
3. 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的的关系,4.认识离子的形成过程。
二、教学重点原子的结构;构成物质的三种粒子。
三、教学难点原子的结构;分子、原子、离子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四、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展示图片,世间万物都是由微粒构成的,引导学生观看图片,一些物质及其构成微粒。
【问题引领】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哪些?哪些物质由分子构成?哪些物质由原子构成?哪些物质由离子构成?一、分子原子的区别和联系1. 投影氧化汞分解的微观过程,让学生观察以后知道一些物质是分子构成的,并且原子也能直接构成物质。
2.让学生认识到分子本身是由原子构成的,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会分离成单个的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会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3. 通过思考讨论,让学生知道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会发生改变,而原子的种类不会发生改变。
4. 小结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练习巩固)二、构成物质的微粒---原子的内部结构1.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原子就是最小的微粒了吗?一些科学家经过实验发现,用物理方法还可把原子分成更小的粒子。
2.投影原子的结构,让学生知道原子其实并不是一个实心的球体,原子还可分成哪些更小的粒子,分别带什么电荷。
3.投影几种原子中各微粒的数目关系,回答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小结出原子中各种微粒的数量关系。
4.练习:了解原子的结构5投影原子中电子的运动情况,了解电子的排布规律.,方便简明的表示原子的核外电子的方法-----原子结构示意图。
6.投影1-18号原子结构示意图,简单对元素进行分类,引导学生观察三类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特点,讲解什么是相对稳定结构,分析得出元素的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关系密切。
三、构成物质的微粒---离子1.投影粒子的形成过程,归纳出离子的概念2.投影氯化钠的形成过程,认识氯化钠是由离子构成的物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优秀教学案例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元素的概念,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能够运用元素周期表进行相关计算和查询。
2.使学生理解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原子结构解释元素的性质。
3.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元素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研究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展示化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让学生感受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的学习资源,创设直观、形象的学习情境。
3.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
4.创设实践性强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学习化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针对九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一是让学生了解元素的概念,掌握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二是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理解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三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分层教学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潜能。同时,我注重课堂评价的科学性和公正性,以激励性评价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教学评价方面,我将采用多元化、激励性的评价方式,注重评价学生的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认知。通过本章节的教学,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取得全面发展,为我国的化学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课题: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设计(复习课)

3.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化学题目,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学习方法,提高解决实际化学问题的能力。
4.运用信息技术,如多媒体教学资源,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增强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批判性思维,学会用科学的视角看待问题,勇于质疑,敢于创新。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在经历了前两年的化学学习后,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他们对于物质的性质、变化、分类等概念有了初步的理解,但对于物质构成的深层次知识,如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粒子的认识尚需巩固和提升。此外,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需要加强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
1.基础题:针对分子、原子、离子等基本概念,设计填空题、选择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2.提高题:涉及物质的量、化学键等难点知识,设计计算题、分析题,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4.导入新课: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识的过程中,我将注重以下方面的教学:
1.概念讲解:详细讲解分子、原子、离子等基本概念,强调它们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2.化学符号:教授化学符号的书写规则,如元素符号、化学式、离子符号等,并通过示例进行演示。
4.理解化学键的类型,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能够分析常见物质的构成及性质与化学键的关系。
5.通过对物质构成的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在化学方程式的平衡、物质的制备和性质分析等方面。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引导式教学策略,通过提问、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回顾和总结已学过的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复习教案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复习教案知识与技能1 知道物质构成的基本粒子:分子,原子,离子,组成物质的元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3初步认识原子的内部结构,核外电子排布,离子的形成4了解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书写及意义,元素在地壳中的分布5知道元素周期表及其应用,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过程与方法:通过总结,归纳,培养学生知识的整理能力,形成知识的网络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对物质组成世界有初步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养成辩证的人生观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离子的形成,元素及元素符号教学难点核外电子的排布,物质组成,构成的描述教具学具多媒体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2.知识再现知识点一分子1 物质是由什么粒子构成,分子的概念2 分子的基本性质3 分子的观点解释现象,分子与物质变化关系4 分子可以分裂成原子,分子由原子构成,知识点二,原子1 原子的概念,化学变化的实质:原子重组2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3原子的结构,观看多媒体数据关系:核电荷数=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请学生画钠原子结构示意图,解释含义,老师播放多媒体强调考点解读4元素性质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知识点三离子1离子的形成,离子的书写及分类2离子符号周围数字的意义。
请学生讨论两个镁离子的书写及各数字的意义考点解析知识点四元素1元素的概念及在地壳中的分布情况2决定元素的种类的因素3元素符号的意义举例多媒体播放知识点五:元素周期表投影展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典型例题:有A,B,C,D四种元素,A是地壳中含量最丰富的元素,B的单质在A中剧烈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C的原子核内有九个质子,D的原子核外有13个电子,根据以上条件回答(1)写出A,B的元素符号(2)写出C,D的元素名称(3)写出B元素的离子符号,气体E的名称(4)写出A 和B反应生成E的化学方程式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复习了物质的组成结构,介绍了分子,原子,离子这三种构成物质的粒子,了解了它们与元素间的关系,学习了如何表述一个物质的组成结构等作业综合练习册第三单元。
新2024秋季九年级人教版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复习》

教学设计:新2024秋季九年级人教版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复习》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系统回顾并巩固第三单元关于物质构成的奥秘的核心概念,包括原子结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离子形成、元素周期表等;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简单化学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归纳总结、讨论交流、问题解决等过程,提升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形成系统的学习体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复习巩固,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二、教学重点•原子结构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复习。
•元素周期表的理解与应用。
•离子形成过程及离子符号的书写。
三、教学难点•理解并应用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
•熟练掌握元素周期表的规律并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包含复习要点、例题解析、思维导图等)。
•元素周期表挂图或电子版。
•小组讨论题卡。
•黑板或白板及书写工具。
五、教学方法•归纳总结法:引导学生对单元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网络。
•讨论交流法:组织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解决疑难问题。
•习题演练法:通过例题和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思维导图法: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加深理解。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情境导入:通过一段视频或图片展示不同物质的微观结构,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是如何由微观粒子构成的,引出单元复习的主题。
•目标明确: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复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复习的重点和难点。
2. 新课教学(复习过程)(一)原子结构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知识回顾:快速回顾原子的基本构成,包括质子、中子、电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重点讲解:详细讲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特别是电子层、电子亚层以及电子排布式的书写方法。
•例题解析:选取几道典型例题,解析如何根据电子排布式判断元素种类或元素性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复习优秀教学案例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生活情境:以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为切入点,如饮料中的二氧化碳、食盐中的钠离子等,引导学生关注物质构成的奥秘。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复习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复习课。在经过前两个单元的学习后,学生已经掌握了常见化学用语、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等基础知识,但对于物质构成的微观粒子层面的理解仍有所欠缺。针对这一情况,我以“分子、原子、离子在宏观物质中的存在及转化”为主题,设计了一节实用性强的复习课。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问题进行讨论,如“分子、原子、离子在宏观物质中的存在及转化有哪些实例?”
2.讨论成果展示:各小组代表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小组评价:引导学生互相评价、互相学习,促进学生共同进步。
(四)总结归纳
1.知识梳理:对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性质以及它们在宏观物质中的存在与转化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和“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主动探究分子、原子、离子在宏观物质中的存在及转化,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注重知识的整合与拓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教学内容进行细化,设计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力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化学初中第三单元复习教案

化学初中第三单元复习教案
【学科】化学
【单元】第三单元:原子结构
【目标】了解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掌握原子核、电子云等概念和性质,能够描述原子的结构特征和变化过程
【时间】2课时
【教学内容】
1. 原子的结构
2. 原子核、质子、中子、电子的性质
3. 元素的周期表及其结构
4. 原子的能级结构
【教学准备】
1. 课本、教辅材料
2. 实验设备(如需要)
3. 复习笔记、练习题目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复习上节课内容,概括原子的基本结构。
2. 讲解原子核、质子、中子、电子的性质及作用。
3. 演示实验:用磁场分离正电荷和负电荷,引导学生思考电子在原子中的作用。
4. 引导学生理解元素周期表的构造,让学生自己填写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基本信息。
第二课时
1. 复习第一节课的内容,澄清问题,加深印象。
2. 讲解原子的能级结构,引导学生理解原子能级和电子排布的规律。
3. 给学生一些练习题目,让他们在课后进一步巩固和复习。
4.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
【作业布置】
1. 完成课堂练习题目。
2. 阅读相关课本内容,做好笔记并复习。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应该能够对原子结构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相
关问题。
教师应该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及时进行引导和解答,帮助学生达到理解的目标。
2018-2019年初中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单元复习课优质课教学设计

单元复习课【复习目标】1.能举例说出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并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生活的某些现象;了解原子的结构。
2.能说出原子的结构、认识核外电子的排布和离子的形成过程;掌握分子与原子、原子与离子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3.能说出元素的定义,了解元素周期表并能正确书写元素符号。
【复习重点】分子、原子、元素和离子的基本概念。
【复习难点】用微观粒子的性质解释宏观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1.导语:本单元学习物质构成的奥秘,认识了分子、原子、元素,本节我们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
2.明确复习目标,解读复习目标。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知识模块一 分子与原子分子与原子⎩⎪⎨⎪⎧概念⎩⎪⎨⎪⎧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区别: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粒子的基本性质:体积和质量都很小;有间隔;总是在不断运动着 知识模块二 原子的结构原子的构成⎩⎪⎨⎪⎧原子核⎩⎪⎨⎪⎧质子中子核外电子原子结构中的等量关系: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层8个电子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 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元素的化学性质取决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定义: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原子结构图:知识模块三 离子离子⎩⎪⎨⎪⎧概念:带电的原子分类⎩⎪⎨⎪⎧阳离子阴离子形成过程:如氯化钠是由钠离子、氯离子两种粒子结合而成的知识模块四 元素⎩⎪⎪⎪⎨⎪⎪⎪⎧概念: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包括稀有气体元素)符号⎩⎪⎨⎪⎧意义⎩⎪⎨⎪⎧宏观:表示一种元素微观: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写法:“一大二小”元素周期表:从每一格中可以获得的信息有:请同学们将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在小组(同排)进行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复习课
【复习目标】
1.能举例说出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并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生活的某些现象;了解原子的结构。
2.能说出原子的结构、认识核外电子的排布和离子的形成过程;掌握分子与原子、原子与离子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3.能说出元素的定义,了解元素周期表并能正确书写元素符号。
【复习重点】
分子、原子、元素和离子的基本概念。
【复习难点】
用微观粒子的性质解释宏观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1.导语:本单元学习物质构成的奥秘,认识了分子、原子、元素,本节我们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
2.明确复习目标,解读复习目标。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知识模块一 分子与原子
分子与原子⎩⎨⎧
概念⎩⎨⎧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区别: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粒子的基本性质:体积和质量都很小;有间隔;总是在不断运动着 知识模块二 原子的结构
原子的构成⎩⎨⎧原子核⎩⎨⎧质子中子核外电子
原子结构中的等量关系: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层8个电子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
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元素的化学性质取决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定义: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原子结构图:
知识模块三 离子 离子⎩⎨⎧概念:带电的原子
分类⎩⎨⎧阳离子阴离子形成过程:如氯化钠是由钠离子、氯离子两种粒子结合而成的
知识模块四 元素 ⎩
⎪⎪⎪⎨⎪⎪⎪⎧概念: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包括稀有气体元素)
符号⎩⎨⎧意义⎩⎨⎧宏观:表示一种元素微观: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写法:“一大二小”元素周期表:从每一格中可以获得的信息有:
请同学们将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在小组(同排)进行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分子与原子
知识模块二:原子的结构
知识模块三:离子
知识模块四:元素
检测反馈 达成目标
一、当堂检测
1.(桂林中考)自行车车胎在阳光下暴晒时容易爆炸,主要原因是温度升高使车胎内空气的
( A )
A.分子间隔增大 B.原子数目增多
C.分子数目增多 D.分子质量增大
2.(大庆中考)微粒是构成物质的基础,下列对微粒的描述正确的是( D )
A.铁是由铁分子构成的
B.原子中一定含有质子、中子、电子
C.NaCl是由离子构成的,所以HCl也是由离子构成的
D.CI-的离子结构示意图为
3.(十堰中考)如图为钠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及钠原子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据此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
A.钠原子的质子数为11
B.在化学反应中钠原子易失去电子
C.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2.99
D.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中x=10
4.新制的蒸馏水不宜用于养金鱼,是因为蒸馏水中含有较少的( C )
A.氧元素 B.氧原子 C.氧分子 D.氢元素
二、课后检测(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1.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2.课后反思:
方法改进:
存在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