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总复习公开课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全一册(五·四学制) 单元复习-公开课比赛一等奖
第九单元《溶液》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第1课时)
吉安县城北中学陈人昌
复习目标:
1、复习本单元主要基本知识和技能;
2、如何利用主要基本知识和技能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3、培养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网络意识和能力。
复习重点
复习单元的主要基本知识和技能,如何利用主要基本知识和技能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复习难点: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溶解度、溶解度曲线、溶质质量分数等知识的综合运用,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随温度改变的变化情况。
学情分析:
根据幻灯片设计,以“溶液”为中心,辐射并有所侧重地复习溶液的五方面内容,即溶液的形成、分类、溶解度、溶解度曲线、溶质质量分数。复习时努力做到既注重基本知识的巩固,又重视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管理,同时在复习过程中借助对知识点的讲解或练习。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常碰到的困难麻烦,升华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力。
考虑到本单元复习内容的容量和难易度,本单元复习安排2个课时来进行教学,第1课时整合复习三个课题的基础内容,主要包括上述五方面的内容:即溶液的形成、分类、溶解度、溶解度曲线、溶质质量分数。第2课时主要复习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验方面的知识、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溶液稀释的计算、溶质质量分数应用于化学方程式中的有关计算。
教学过程: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本单元主要学习了哪些知识(学生回答)
呈现本单元知识·主导图
要点1溶液的形成
·自主学习:
1.溶液
1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__________________混合物。
2特征:具有_______性、_______性。
初中化学专题课公开课教案
初中化学专题课公开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水的净化原理和常见的水处理方法。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3. 增强学生对水资源保护的认识,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
1. 水的净化原理:沉淀、过滤、吸附、消毒等。
2. 常见的水处理方法:沉淀池、过滤池、活性炭吸附、消毒剂等。
3. 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水资源状况的图片,让学生了解水资源的宝贵性和当前面临的污染问题,引发学生对水净化的兴趣。
2. 讲解水的净化原理:通过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介绍水的净化原理,如沉淀、过滤、吸附、消毒等,让学生明白水净化的科学方法。
3. 展示常见的水处理方法:通过实物展示或视频介绍沉淀池、过滤池、活性炭吸附、消毒剂等水处理设施和方法,让学生了解实际应用中的水净化技术。
4. 实验操作:组织学生进行水的净化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体验水净化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5. 讨论与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实验中的发现和感受,讨论水净化技术的优缺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更好地保护水资源。
6. 总结与反思:通过总结水的净化原理和常见的水处理方法,使学生对水净化技术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水资源保护,提高环保意识。
四、教学评价
1. 学生能熟练掌握水的净化原理和常见的水处理方法。
2. 学生能通过实验操作,体验水净化的过程,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3. 学生能认识到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提高环保意识。
五、教学资源
1. 多媒体课件:介绍水的净化原理、常见的水处理方法等。
初中化学公开课教案第二章
初中化学公开课教案第二章
教学目标:
1. 理解原子的定义和构成;
2. 掌握原子的基本性质;
3. 理解分子的定义和特性;
4. 掌握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5. 能够运用原子和分子的概念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
教学重点:
1. 原子的定义和构成;
2. 分子的定义和特性;
3. 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难点:
1. 原子核的构成;
2. 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准备:
1. 课件或黑板;
2. 模型或图片;
3. 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如燃烧、溶解等,引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2. 提问学生对化学的基本概念了解多少,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原子的定义和构成(15分钟)
1. 介绍原子的定义:原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具有化学性质;
2. 讲解原子的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
3. 展示原子模型或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原子的构成;
4. 讲解原子核的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5. 强调原子的基本性质: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具有特定的原子序数和质量数。
三、分子的定义和特性(15分钟)
1. 介绍分子的定义: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在一起的粒子;
2. 讲解分子的特性: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具有特定的分子式和分子量;
3. 强调分子的概念: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可以自由运动;
4. 举例说明分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四、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15分钟)
1. 讲解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具有化学性质;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具有特定的原子序数和质量数;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复习课 区分化合物-全国公开课一等奖
1通过酸碱盐的定义导出化合物中酸碱盐的区别;
2通过化合物的定义导出化合物的分类。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创设学习情境】:
(教师播放医务人员休息的照片):随后讲解乌鲁木齐最近疫情,疫情控制下来这与白衣天使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有关,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在享受幸福生活的同时,应该向白衣天使学习。
设计意图:
1、帮助学生理解酸碱盐的定义 ,为后面物质的分类打基础,这是复习课所以用由浅入深的方法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2教师的讲解是对学生思维过程的一个概括提升,而不是将一个程序化的步骤灌输给学生。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二、化合物的分类
给下列物质分类:
1、碳酸2、食盐3、四氧化三铁4、高锰酸钾5、氢氧化钡6、氢氧化铁7、双氧水溶液8、纯净水9、二氧化锰10、二氧化硫11、硫酸12、氢氧化钾13、碳酸钙14、葡萄糖1 5、酒精
2、生活中常见的碱有哪些他们的阴离子和阳离子有什么共同特征他们的阴离子是否完全相同然后导出碱的定义,还有由铵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构成的物质也是碱。
学生回答:
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阴离子都是氢氧根离子,阳离子都是金属离子,全部相同,都是氢氧根离子。
3、酸和碱会发生中和反应,反应之后酸中还剩酸根离子,碱中还剩金属离子,二者结合在一起就是盐,还有由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也是盐。
初中化学公开课教学教案《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
初中化学公开课教学教案《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
第一章:物质的构成
1.1 教学目标
让学生理解物质构成的基本概念。
让学生掌握原子、分子和离子的基本性质。
让学生能够运用物质构成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1.2 教学内容
物质构成的基本概念
原子、分子和离子的基本性质
物质构成的实际应用
1.3 教学方法
采用讲解法,让学生掌握物质构成的基本概念。
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理解原子、分子和离子的性质。
通过问题讨论,让学生能够运用物质构成的知识解释日常现象。1.4 教学评估
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物质构成的基本概念的理解。
通过实验和实例,评估学生对原子、分子和离子性质的掌握。
通过问题讨论,评估学生运用物质构成的知识解释日常现象的能力。第二章:原子和分子
2.1 教学目标
让学生掌握原子的基本结构。
让学生理解原子和分子的区别。
让学生能够运用原子和分子的知识解释一些化学现象。
2.2 教学内容
原子的基本结构
原子和分子的区别
原子和分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2.3 教学方法
采用讲解法,让学生掌握原子的基本结构。
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理解原子和分子的区别。
通过问题讨论,让学生能够运用原子和分子的知识解释化学现象。2.4 教学评估
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原子基本结构的理解。
通过实验和实例,评估学生对原子和分子区别的掌握。
通过问题讨论,评估学生运用原子和分子的知识解释化学现象的能力。第三章:离子
3.1 教学目标
让学生掌握离子的形成和基本性质。
让学生能够区分阳离子和阴离子。
让学生能够运用离子的知识解释一些化学现象。
3.2 教学内容
离子的形成和基本性质
初中化学公开课教案
初中化学公开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2. 掌握化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3. 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化学的定义和基本原理。
2. 常见的化学元素和它们的性质。
3. 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式。
4. 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安全注意事项。
三、教学方法
1. 探究式研究: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发现化学现象,并理解其原理。
2. 讨论式研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3.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实例和案例,增强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理解能力。
四、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化学实验或生活案例引入化学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2. 知识探究:通过小组探究活动,让学生发现和掌握化学元素的性质和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3. 实验演示:展示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并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
4. 讨论总结: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总结研究到的知识和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
5. 拓展延伸:提供额外的研究资料和实验案例,供学生自主研究和深入研究。
五、教学评价与考核
1. 实验报告:学生根据实验记录编写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对实验操作和结果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3. 研究笔记:评价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总结能力。
六、教学资源
1. 多媒体投影仪和电脑。
2. 化学实验器材和试剂。
3. 相关的教学课件和实验指导书。
七、教学反思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每个环节的时间和内容,确保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验环节中,要严格遵守
【公开课教案】中考(化学)复习专题:物质的鉴定与鉴别 教案
初中化学物质的鉴定与鉴别
鉴定与鉴别都是用来检验物质的常用方法,都是通过化学实验,根据物质的特性反应去查出要检验的物质。因此,物质检验的关键是必须熟练掌握各物质(或离子)的特征反应,正确地选择试剂和实验方法。但是我们必须首先明白鉴定与鉴别。物质的鉴定与鉴别共同的要求是:根据物质的特有反应,选择适当的试剂,达到反应灵敏、现象明显、操作简便、结论可靠的效果。(物质的鉴定题和鉴别题的要求是不铜的。根据实验确定某一物质的习题是鉴定题;根据实验区别几种已知物质的习题是鉴别题)下面我们分别来具体谈谈我对它们的理解。
一、物质的鉴定:
是根据物质的某一特性,用化学方法来确定它是不是这种物质或含不含有某种成分或某一物质的组成。通常必须分别检验出阳离子和阴离子,对物质进行确认。常见离子的检验:按现象归类:
一、生成沉淀法:
二、生成气体法:
例1:怎样用实验方法鉴定一无色溶液是盐酸?写出实验过程及怨偶观的化学方程式。
分析:要证明该无色溶液是盐酸,既要证明其中含H+,又要证明其中含Cl-。要证明H+的存在,可用紫色石蕊试液或锌粒;要证明Cl-的存在,可用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
例2:怎样鉴定一白色固体为碳酸钡?
分析:碳酸钡中既有Ba2+又有CO32-,检验Ba2+可用硫酸溶液及稀硝酸;检验CO32-,选用盐酸及石灰水。
例3:怎样用实验方法来鉴定一蓝色溶液是硫酸铜溶液?写出所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分析:要证明该蓝色溶液是硫酸铜溶液,既要证明其中含Cu2+,又要证明其中含SO42-。要证明Cu2+的存在,可用比铜活泼的金属,浸入溶液,金属表面将会覆盖上红色的铜;要证明SO42-的存在,加氯化钡溶液和稀硝酸,会出现不溶的白色沉淀硫酸钡。但要看清沉淀的颜色,必须先排除溶液中蓝色铜离子的干扰,可先加氢氧化钠溶液,使铜离子进入氢氧化铜沉淀中去。
初中化学身边的化学物质总复习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PPT课件
CH4(HCl)
CO2
H2O
用到较多是:
CO2
H2O
轻易忽略是: Fe2O3
CO2
34/83
(2)建立反应间联络
②物质间连续转化 A B C D (有去无回)
H2SO4 CuSO4 FeSO4 ZnSO4 MgSO4
含三种元素
Ca(OH)2 NaOH Na2CO3 CaCO3
35/83
(2)建立反应间联络
22/83
归纳:试验中H2O作用
吸收白烟 经过水体积改 吸收热量 变得出空气中
O2体积分数
预防熔融物溅 落炸裂瓶底
吸收热量、 吸收生成二 氧化硫
提升温度(使白磷到达着火
点,使红磷达不到着火点) 作溶剂
隔绝空气
反应物 23/83
对溶液认识 从定性到定量(溶液组成、溶解性、溶解度) 从宏观到微观 从静态到动态
金属生锈 养鱼池增氧
: 用二氧化碳性质解释一些常见现象
·硬水对日常生活影响 ·鱼池缺氧现象与增氧方法 ·制取蒸馏水 ·明矾晶体形成 ·海水制盐 ·太阳能海水淡化 ·有机玻璃溶解与黏接 ·食品中乳化剂
灭火(阶梯状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 在密闭容器中小虫等死亡 教室应注意开窗通风 人工降雨 温室现象 汽水升温或减压有气泡逸出 舞台舞美效果 石灰水、氢氧化钠等变质
③物质间相互转化
初中化学总复习公开课教案
初中化学总复习公开课教案
第一部分物质构成的奥秘
主题一化学物质的多样性
授课教师:
授课班级:初三年一班
授课时间:2012年3月1日上午第3节
一、教学目的:
考点精解
1、认识物质的三态(气态、液态和固态)相互转化。物质的三态转化是组成物质的微粒的聚集状态的变化,即微粒间距离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并能用生活实际事例或实验加以证明。
、了解物质的基本分类。物质可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纯净物可分为单质2 和化合物。
(1)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简单混合而成的物质。
(2)纯净物:只由同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3)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按性质可分为金属单质和非金属单质。同一种元素可能组成几种单质,如氧气(O)和臭氧(O),金刚石和石墨、23
C、C,红磷和白磷。 6070
(4)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般按是否含碳元素可分为有机物和无机物。
(5)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要了解氧化物和含氧化合物两个概念的异同)。按组成可分为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
3、通过活动与探究,认识各种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微粒构成的。并能用生活中的实例加以证明。构成物质的微粒相同,物质的化学性质也就相同;构成物质的微粒不同,物质的化学性质也就不同。理解组成和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的原理。
二、教学设计:
(一)、考点精析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2、物质的简单分类: 金属单质
物混合物单质非金属单质
物质种类稀有气体
纯净物金属氧化物
氧化物非金属碱性氧化物
化学公开课初中教案模板
课程名称:化学公开课
年级:初中
课题: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掌握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和实验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1.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2. 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和实验方法。
教学难点:
1. 化学反应原理的理解。
2. 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教学准备:
1. 教学课件
2. 实验器材:试管、酒精灯、烧杯、试管夹、玻璃棒、滴管等
3. 实验药品:盐酸、氢氧化钠、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铜悬浊液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物质吗?物质有哪些性质?
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实体,具有质量、体积、颜色、气味等性质。
二、新课讲授
1. 讲解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物质在化学反应中会发生性质的变化,如颜色、气味、溶解性等。
2. 介绍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等。
3. 讲解实验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归纳法等。
三、实验探究
1. 实验一:观察盐酸与氢氧化钠的反应
实验步骤:将盐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观察现象。
实验目的: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现象。
2. 实验二:观察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的反应
实验步骤:将硫酸铜溶液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观察现象。
实验目的:了解置换反应的现象。
3. 实验三:观察氢氧化铜悬浊液与盐酸的反应
实验步骤:将氢氧化铜悬浊液滴入盐酸中,观察现象。
初中化学公开课教学教案《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
初中化学公开课教学教案《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
教学过程:
[问]水怎样转化为氧气,我们再一次回顾电解水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分子与原子
有怎样的变化。
[板书]原子与分子的转化。
[问]请同学们总结分子原子的关系。
出示练习
[归纳总结]请同学们谈谈这节课的收获与感受。练习
思考、归纳。
培养学生分析总结,回顾反思,
自我评价的习惯和能力,养成
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堂反馈作业
练习
《毕》习题3-2
加深学习效果
[课堂反馈]
一、选择题
1.下列粒子都能直接构成物质的是
A.分子、中子 B.原子、电子 C.原子、离子 D.离子、中子
2.下列现象中,不能用微粒运动论解释的是
A、把两块表面平滑干净的铅压紧,就不容易将它们拉开
B、在室内,同样表面积的热水比冷水蒸发得快
C、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分解生成水和氧气
D、医院里充满了酒精味和药味
3.下列各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质子数不同的原子,其中能表示由两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的图是
4.下列关于原子结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B.原子变为离子,其电子层数一定减少
C.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
D.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粒子一定是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
5.原子序数11—17元素的符号和原子结构示意图如下,请结合下图回答:⑴原子序数为15的原子质子数为_______最外层有______电子;
⑵结合上图用符号表示下列内容:
①原子序数为13的原子形成的离子符号____________,
②一个分子中含有两个原子的物质的化学式_____________,
③原子序数为12、17的元素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_______________。
初三化学《酸碱盐复习》公开课课件
初三化学《酸碱盐复习》公开课课件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将复习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第九、十、十一章关于酸碱盐的相关知识。具体内容包括:
1. 酸的定义、性质、分类及常见酸;
2. 碱的定义、性质、分类及常见碱;
3. 盐的定义、性质、分类及常见盐;
4. 酸碱盐之间的复分解反应。
二、教学目标
1. 让学生掌握酸碱盐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分类;
2. 使学生了解酸碱盐之间的复分解反应,并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难点:酸碱盐之间的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
2. 教学重点:酸碱盐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分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酸碱盐实物,引导学生复习相关概念;
2. 讲解:回顾酸碱盐的定义、性质、分类及常见物质,进行例题讲解;
3. 实践:分组实验,观察酸碱盐之间的复分解反应;
4. 课堂练习:布置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六、板书设计
1. 酸碱盐的定义、性质、分类;
2. 常见酸、碱、盐;
3. 酸碱盐之间的复分解反应。
七、作业设计
1. 作业题目:
(1)列举三种酸、三种碱、三种盐,并说明其性质;
(2)举例说明酸碱盐之间的复分解反应;
(3)分析生活中的一个实例,运用酸碱盐知识解释其原理。
答案:
(1)略;
(2)例如:硫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硫酸钠和水;
(3)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酸碱盐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分类掌握较好,但在复分解反应的应用方面还需加强;
最新初中人教版八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单元复习课公开课教案
最新初中人教版八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单元复习课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 复第四单元的重点概念和知识点
- 强化学生对化学反应及相关实验的理解
- 提升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
1. 第四单元重点概念回顾
- 化学反应的定义和特征
- 化学反应的符号方程式表示法
- 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摩尔比例关系
- 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
2. 相关实验复
- 反应物质量变化实验
- 氢气收集实验
- 金属与酸反应实验
- 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实验
- …(根据教材具体实验进行选择)
教学步骤
1. 复概念
- 简要复述化学反应的定义和特征
- 让学生回顾并解释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摩尔比例关系
2. 回顾符号方程式
- 提示学生回忆符号方程式的表示方法
- 让学生演示几个具体的反应方程式
3. 实验回顾
- 逐个回顾每个实验的操作步骤和实验结果
- 引导学生思考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和反应原理
4. 讨论与总结
- 学生根据实验和概念的回顾,进行讨论和总结
- 引导学生发现实验结果与化学原理的联系
5. 小结
- 对本节课进行简要总结,并强调重要的概念和实验
教学评估
1. 课堂参与
- 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回答问题的能力
2. 实验操作
- 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规范性和安全意识
3. 概念回答
- 提问学生有关化学反应相关概念的问题,并评估他们的回答准确性
扩展延伸
- 可以让学生设计自己的小型化学反应实验,并进行实验展示和讲解
- 可以结合实际生活和工业过程,讲解一些与化学反应相关的应用案例
课堂注意事项
- 确保实验室的安全环境和实验器材齐全
- 强调实验操作中的安全措施和注意事项
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总复习市公开课一等奖省优质课获奖课件
第26页
③金属铁跟酸或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时, 生成+2价亚铁盐,而不是生成+3价铁盐
第24页
• 例1.以下金属和酸能反应而放出H2是
[]
A.Fe和H2SO4 HCl
B.Ag和稀
C.Zn和HNO3 H2SO4
D.Al和浓
第25页
• (2)判断金属跟盐溶液能否发生置换反应 • 只有排在前面金属才能把排在后面金属从它
们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这里尤其值得注意是:
①反应物盐必须是可溶性,即是溶液。
• 例2.以下反应化学方程式中,正确是
[] A.Cu+2AgCl=2Ag+CuCl2 B.Zn+2AgNO3=2Ag+Zn(NO3)2 C.2Na+ZnSO4=Zn+Na2SO4 D.2Fe+3CuCl2=2FeCl3+3Cu
第27页
(3)判断未知金属活动性次序
• ①能跟酸溶液发生置换反应金属比不能跟酸
• (4)盐+盐→新盐+新盐
AgNO3+NaCl=AgCl↓+NaNO3 AgCl+NaNO3—不反应
初中化学复习课教案设计
初中化学复习课教案设计
主题:化学复习
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复习,学生能够回顾并巩固本学期所学的化学知识,为即将到来的考试做好准备。
教学内容:
1. 化学元素、化学物质和化学式
2. 化学反应与方程式
3. 酸碱中和反应
4. 化学键
5. 溶液浓度计算
教学过程:
1. 热身活动(5分钟)
利用化学知识中常见的实验现象或物质特性进行问答,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
2. 复习知识点(15分钟)
运用多种方式如口头讲解、举例说明等对上述五点内容进行复习,通过提问激发学生思考,并巩固知识点。
3. 练习与讨论(20分钟)
给学生分发练习册,让他们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并相互交流讨论,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
4. 知识检测(10分钟)
进行一次简单的小测验,检测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并及时纠正错误。
5. 总结与反馈(5分钟)
对学生在本节课中的表现进行总结,并对他们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指出需要加强的地方。
教学资源:
1. 教师PPT
2. 复习资料
3. 练习册
4. 小测验题目
评价方式:
1. 学生课堂表现
2. 练习册完成情况
3. 小测验成绩
注意事项:
1. 教师要做好充分准备,确保教学内容和流程清晰明了。
2. 要注重学生参与,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提问。
3. 保持课堂秩序,确保学生学习效果。
初中化学实验复习专题公开课
,反应化学方程式
。
④b仪器为何要伸入液面下
。
结语
谢谢大家!
可采用实验室制
的反应装置。
氢气 固体和液体在常温下制气体。
2.已知氨气(NH3)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在实验室中通常用加热 固体氯化铵和熟石灰的混合物来制取氨气。试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制取氨气的装置可以和制取
的装置相同。
(2)氨气可以用
法收集,收集氨气的集气瓶必须十分干燥,这是因
适用于反应物是固体且需加热
适用于固体和液体.且不需加热
3、在选择收集装置时应以什么为依据? (1)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性 (2)气体的密度与空气比较 (29)
排水法
向上排空气法
向下排空气法
原理
装置 收集
氢气
氧气
二氧化碳
Zn+H2SO4=ZnSO4+H2
MnO2 2 KClO3 = 2KCl+3O2
CaCO3+2HCl=CaCl2+CO2 +H2O
FeS+H2SO4==FeSO4+H2S↑
①制取硫化氢气体的发生装置可以选用
B
②若用C装置收集硫化氢气体,进气口应为 ,原因是
③为了验证硫化氢的水溶液呈酸性,可以将该气体通入装置D,D中所盛的试剂应该b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化学总复习公开课教案
第一部分物质构成的奥秘
主题一化学物质的多样性
授课教师:
授课班级:初三年一班
授课时间:20XX年3月1日上午第3节
一、教学目的:
考点精解
1、认识物质的三态(气态、液态和固态)相互转化。物质的三态转化是组成物质的微粒的聚集状态的变化,即微粒间距离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并能用生活实际事例或实验加以证明。
2、了解物质的基本分类。物质可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纯净物可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1)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简单混合而成的物质。
(2)纯净物:只由同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3)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按性质可分为金属单质和非金属单质。同一种元素可能组成几种单质,如氧气(O2)和臭氧(O3),金刚石和石墨、C60、C70,红磷和白磷。
(4)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般按是否含碳元素可分为有机物和无机物。
(5)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要了解氧化物和含氧化合物两个概念的异同)。按组成可分为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
3、通过活动与探究,认识各种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微粒构成的。并能用生活中的实例加以证明。构成物质的微粒相同,物质的化学性质也就相同;构成物质的微粒不同,物质的化学性质也就不同。理解组成和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的原理。
二、教学设计:
(一)、考点精析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2、物质的简单分类:金属单质
物混合物单质非金属单质
物质种类稀有气体
纯净物金属氧化物
氧化物非金属碱性氧化物质
酸其他氧化物
化合物
碱
无机物有机物盐
(二)、随堂练习:
1.不属于化学研究范畴的是()
A.研制新型的高能催化剂
B.设计开发新的电脑程序
C.生产无毒高效的新农药
D.制造符合环保的新材料
2.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酒精挥发 B.石灰浆变硬 C.冰受热熔化D.用木炭消除冰箱中的异味3.人们常用的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铝合金门窗B.新鲜牛奶C.医用酒精D.体温计中的水银4.“民以食为天”,在这些可食用的物质中不属于有机物的是()
A.食盐B.酒精C.淀粉D.葡萄糖
5.下列物质的化学式与俗名、名称或分类完全相符的是
A.CO2冰二氧化碳B.NH3·H2O 氨气碱
C.CaO 消石灰氧化钙D.NaOH 烧碱氢氧化钠
6.现有K、H、C、O四种元素,组成符合下列要求的化合物的化学式:
(1)金属氧化物(2)非金属氧化物(3)酸
(4)碱(5)盐(6)有机物
现实验需用磷酸(H3PO4),能从下列橱柜中找到的是()
A.橱柜甲
B.橱柜乙
C.橱柜丙
D.橱柜丁
(三)、作业:
完成《复习指南》中的“主题演练”。
(四)检查学生作答情况,及时进行辅导。
(五)教学反思:
附:板书设计:
主题一化学物质的多样性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2、物质的简单分类:金属单质
物混合物单质非金属单质
物质种类稀有气体
纯净物金属氧化物
氧化物非金属碱性氧化物
酸其他氧化物
质
化合物
碱
无机物有机物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