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包水体系总结
抗高温高密度低毒油包水钻井液技术
抗高温高密度低毒油包水钻井液技术随着石油勘探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油田遭遇高温高密度地层,同时也需要使用低毒的钻井液来保护环境。
因此钻井液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开发一种抗高温高密度低毒油包水钻井液技术也就变得尤为重要。
第一部分:研究背景与意义当前,世界范围内的油田勘探和开采正处于高峰时期,地下油藏复杂,储量丰富,大多数都位于高温高密度地层中。
而传统的钻井液的渗透压及稳定性等指标难以满足该地层钻井液需求,同时,目前全球范围内对自然环境自身也越来越重视,因此对环保型钻井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于是,抗高温高密度低毒油包水钻井液技术就成为当前油田勘探和开采研究的重点。
第二部分:研究内容2.1 高温高密度压裂钻井液配方的优化研究在现有的基础上,采用添加剂进行钻井液配方的优化,使钻井液在地质环境中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抗高温高密度的能力。
2.2 油包水技术的优化研究采用油包水技术改善钻井液的稳定性,同时增强其在高温高密度地层中的承载能力,形成一套较为完备的钻井液配方和体系,提高钻井效率,降低钻井成本。
2.3 低毒性添加剂的筛选与优化研究低毒化学添加剂是环保型钻井液关键原料之一,合理的低毒剂组合能够一定程度上减轻钻井液对周边环境和人体的影响。
因此,根据国家环保法誓言,钻井液技术应该逐渐地进行低毒技术改进,而低毒化学添加剂的选择和组合则至关重要。
第三部分:研究成果与意义3.1 研究成果综合上述研究内容,建立了一套高温高密度低毒油包水钻井液技术体系,在实现钻井液抗高温高密度的同时,最大化保护了周边环境及人体健康安全。
3.2 意义这一技术研究取得的成果不仅是钻井液技术在高难度地层勘探和开采中的突破,更体现了一种环保理念。
钻井液技术的改进,使得在勘探开采的同时,尽量减少对地球自然环境的影响。
第四部分:总结综上所述,随着油田勘探深入的发展,研究开发具有高温高密度抗性和低毒性的钻井液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因此,需要通过各种途径不断优化、改进和提高技术,提升环保型钻井液的技术水平,逐步减轻和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实现生态和油田的和谐共存。
乳剂的类型及其特点
乳剂的类型及其特点
乳剂是一种由悬浮在水中的微小油滴形成的乳液体系。
在医药、
化妆品、食品、农药等行业中均有广泛应用。
根据制备方法和使用规
定的不同,乳剂可分为多种类型。
下面我们对它们的类型及特点进行
一一介绍。
一、油包水乳剂
油包水乳剂中,水相占据整个体积的大部分,油相则以气泡和小
油滴的形式散布其中。
这种乳剂适用于表面活性剂含量较高的情况,
可以稳定乳液流动性,容易制备,易于应用。
二、水包油乳剂
水包油乳剂与油包水乳剂刚好相反,是由水相形成的小液滴均匀
分散在油相中。
在超声波技术的帮助下可以用于制备纳米级别的乳剂,但是制备难度较大。
水包油乳剂的应用范围较广,通常用于乳霜、化
妆品以及药物制剂中。
三、小分子固体油乳剂
小分子固体油乳剂的油相通常是蜡状物质,如白石蜡、石蜡、羊
毛脂等。
乳剂稳定性强,适用性能好,干燥后口感柔软,具有良好的
口感。
但是由于油相较难分散在水中,因此需要采用较高的温度来制备,制备难度较大。
四、微乳液
微乳液相对于其他类型的乳剂,并不需要具有明显的油相或水相。
乳剂中的油相和水相是以小分子形式均勻分散在一起形成一个半透明
的均质体系。
微乳液制备难度较大,但是具有极好的稳定性和溶解性能,被广泛用于化妆品和药物制剂中。
总体来说,每种乳剂类型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各不相同,因此制备
和应用时需要根据具体需求和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乳剂生产和应用的
技术需要人们持续地进行研究和探索,不断寻求创新,以更好地满足
社会发展的需求。
护肤品水包油和油包水(如何区分油包水和水包油乳液)
护肤品水包油和油包水(如何区分油包水和水包油乳液)乳状液的形式分为乳状液的类型通常有以下几种:① 水包油型(o/w):内相为油,外相为水。
如:人乳、牛奶② 油包水型(w/o):内相为水,外相为油。
如果表面活性剂的亲水能力强,则它在水中的溶解度比在油中的大,容易形成O/W(水包油)型乳状液;反之,则易形成W/O(油包水)型乳状液。
二价、三价金属皂和斯潘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溶于油,是W/O型乳化剂。
根据内外相的性质,乳状液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油分散在水中,如牛奶、雪花膏等,简称为水包油型乳状液,用O/W表示;另一种是水分散在油中,如原油、香脂等,简称为油包水型乳状液,用W/O表示。
乳剂(乳状液、乳状物)是一种液体制剂,系指一相液体以液滴状态分散于另一相液体中形成的非均相液体分散体系。
乳化其实就是油分子和水分子互相包容的一种现象。
它可分为两种情况:(1)油分子包裹水分子即油包水型(2)水分子包裹油分子即水包油型油品乳化是一种物理变化。
比较常见的乳化形式是水包油型,往往呈现乳白色。
仔细观察发现,此时苯以很小的液珠形式分散在水中,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这就是乳状液。
这里称形成乳状液的过程为乳化。
而称在此过程中所加入的添加物(如肥皂)为乳化剂。
什么是水包油和油包水1、简单理解,就是含油脂成份大的霜膏类产品为油包水配方:即在固体的霜状物里含有一定比例的水分。
而含水份大的乳液、润肤露等产品是水包油:即在液态的乳状物里含有一定比例的油份。
2、水包油---用气球装油也可以吧,将气球皮改成“水膜”做的,油装在其内,我们就称它为水包油了。
同样,在微乳化技术中,这“水膜”也是用表面活性剂做的。
3、油包水(W/O)乳化液由油、水和乳化剂混合形成的。
体系的形态是水以小液滴的形式分散于油中。
水相是内相或分散相,油是外相或分散介质。
油包水和水包油?水包油。
根据查询药物递送-微球技术得知,水溶性药物采用水包油包水(w/o/w)的复乳法制备,即将水溶性药物溶解于水性介质水中作为内水相,将脂溶性辅料溶解于二氯甲烷中作为油相。
乳化剂类型简介苦心总结
乳化剂类型分类介绍乳化剂从来源上可分为天然物和人工合成品两大类。
而按其在两相中所形成乳化体系性质又可分为水包油(O/W)型和油包水(W/O)型两类。
衡量乳化性能最常用的指标是亲水亲油平衡值(HLB值)。
HLB值低表示乳化剂的亲油性强,易形成油包水(W/O)型体系;HLB值高则表示亲水性强,易形成水包油(O/W)型体系。
因此HLB值有一定的加和性,利用这一特性,可制备出不同HLB值系列的乳液。
乳化剂类型乳化剂分子中有亲水和亲油两个部分。
根据它们的亲水部分的特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负离子型乳化剂为在水中电离生成带有烷基或芳基的负离子亲水基团的乳化剂,如较酸盐、硫酸盐和磺酸盐等。
这类乳化剂最常用,产量最大,常见的商品有:肥皂(C15〜17H31〜35cO2Na)、硬脂酸钠盐(C17H35cO2Na)、+=烷基硫酸钠盐(C12H250so3Na)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钙盐(结构式如)等。
负离子型乳化剂要求在碱性或中性条件下使用,不能在酸性条件下使用。
在使用多种乳化剂配制乳液时,负离子型乳化剂可以互相混合使用,也可与非离子型乳化剂混配使用。
负离子型和正离子型乳化剂不能同时使用在一个乳状液中,如果混合使用会破坏乳状液的稳定性。
正离子型乳化剂为在水中电离生成带有烷基或芳基的正离子亲水基团。
这类乳化剂的品种较少,都是胺的衍生物,例如N—十二烷基二甲胺,可用于聚合反应。
非离子型乳化剂为一类新型的乳化剂,其特点是在水中不电离。
它的亲水部分是各种极性基团,常见的有聚氧乙烯醚类和聚氧丙烯醚类。
它的亲油部分(烷基或芳基)直接与氧乙烯醚键结合。
典型的产品有对辛基苯酚聚氧乙烯醚。
非离子型乳化剂的聚醚链上的氧原子可以与水产生氢键缔合,因而可以溶解在水中。
它既可在酸性条件下使用,也可在碱性条件下使用,而且乳化效果很好,广泛用于化工、纺织、农药、石油和乳胶等的生产。
乳化剂的种类第一大类: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一、醚类非离子助剂1、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类1)壬基酚聚氧乙烯醚NP系列、农乳100号110 120 130 140壬基酚/环氧乙烷质量比1:11:2 1:3 1:4EO 平均摩尔数4-5 9-10 14-15 19-202)辛基酚聚氧乙烯醚乳化剂OP系列、磷辛10号(仲辛基酚聚氧乙烯醚)3)双、三丁基酚聚氧乙烯醚(C4H9)- -O(EO)nH4)烷基酚聚氧乙烯醚聚氧丙烯醚乳化剂11号(旅顺化工厂)5)苯乙基酚聚氧丙烯聚氧乙烯醚乳化剂12号(旅顺化工厂)2、苄基酚聚氧乙烯醚1)二、三苄基酚聚氧乙烯醚乳化剂BP、梧乳BP,浊点65-70℃2)二苄基联苯酚聚氧乙烯醚农乳300号3)苄基二甲基酚聚氧乙烯醚农乳400号4)二苄基异丙苯基酚(又称二苄基复酚)聚氧乙烯醚乳化剂BC浊点69-71 ℃5)二苄基联苯酚聚氧丙烯聚氧乙烯醚宁乳31号浊点76-84℃用量少泛用性广3、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1)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农乳600号与500号复配环氧乙烷数20-27浊点83-92对有机磷乳化性最好,有两种类型:a三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常用有三种规格三苯乙基酚/环氧乙烷(质量比)浊点(1%水溶液)EO加成数1:2.2-2.3 70-75 20-21 1:2.6-2.7 80-85 24-251:3.2-3.3 95-100 30-31b双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2)苯乙基异丙苯基酚聚氧乙烯醚农乳600-2号中间体/EO质量比浊点(1% 水溶液)EO 加成数1:2.1-2.3 70-75 17-181:2.6-2.8 85-90 20-243)二苯乙基复酚聚氧乙烯醚乳化剂BS,与500号复配对有机磷农药乳化性很好聚合度中间体/EO 质量比1:1.7 1:2 1:2.3 1:2.6 1:3 1:3.5 1:4浊点(1%水溶液)51 70 75 82 89 96 86(5%CaCl2 溶液)4)二苯乙基联苯酚聚氧乙烯醚5)苯乙基萘酚聚氧乙烯醚4、脂肪醇聚氧乙烯醚及其类似产品1)月桂醇聚氧乙烯醚,目前以椰子油醇(主要成分为C12醇)为主要原料生产,渗透剂JFC浊点40-50℃渗透剂EA2)异辛基聚氧乙烯醚Igepal CA3)十八烷醇基聚氧乙烯醚平平加系列农乳200号4)异十三醇聚氧乙烯醚赫斯特GenapolX系列日本触媒化学Softanol系列5)脂肪醇聚氧乙烯醚5、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聚氧丙烯醚及其类似产品1)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EPE型农乳1601宁乳33号用于复配1656L/1656H, PEP型农乳1602宁乳34号用于复配宁乳0211/02122)苯乙基苯丙基酚聚氧乙烯醚农乳1601-II浊点79-80℃、1602-II浊点73.5-80℃3)苯乙基联苯酚聚氧乙烯醚6、脂肪胺聚氧乙烯醚1)脂肪胺(又称烷基胺)聚氧乙烯醚2)脂肪酰胺聚氧乙烯醚3)烷基胺氧化物4)季胺烷氧化物及其类似产品第二大类:酯类非离子助剂1、脂肪酸环氧乙烷加成物1)油酸聚氧乙烯酯2)硬脂酸聚氧乙烯酯3)松香酸聚氧乙烯酯2、蓖麻油环氧乙烷加成物及其衍生物国内乳化剂By国外称BL,宁乳110 120 130 140 乳化剂EL、PC3、多元醇脂肪酸酯及其环氧乙烷加成物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斯潘系列20 40 60 80 85亲油性较强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环氧乙烷加成物:Tween系列水溶性比斯潘大4、甘油为基本原料的非离子助剂1)二聚甘油和脂肪酸酯2)双甘油聚丙二醇醚3)甘油聚氧乙烯醚聚氧丙烯醚脂肪酸酯第三大类:端羟基封闭的非离子助剂1、对称结构的端羟基封闭的非离子助剂2、不对称结构的端羟基封闭的非离子助剂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一、磺酸盐1、烷基苯磺酸盐1)二烷基苯磺酸钠2)烷基芳基磺酸钠3)十二烷基苯磺酸钠(钙)DBS-Na((农乳500号)2、烷基萘磺酸盐1)丁基萘磺酸钠Nekal A润湿剂HB2)二丁基萘磺酸钠Nekal BX (拉开粉)3)二异丙基萘磺酸钠Morwet RP4)单、双甲基萘磺酸钠Morwet M3、烷基磺酸盐1)石油磺酸钠R为混合烷基平均分子量400-5002)烷烯基磺酸钠RCH=CHCH2SO3Na3)羟基烷基磺酸钠R- CH-CH2-CH2SO3NaOH4、烷基丁二酸酯磺酸盐1)烷基丁二酸酯磺酸钠渗透剂T、润湿剂CB-102(三异辛基丁二酸酯磺酸盐)、Aerosol IB (二丁基丁二酸磺酸钠)、Aerosol MA (二己基丁二酸磺酸钠)、Aerosol Ay (二戊基丁二酸磺酸钠)2)烷基聚氧乙烯醚丁二酸酯磺酸盐3)烷基酚聚氧乙烯醚丁二酸酯磺酸盐SSOPA (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甲醛缩合物丁二酸酯磺酸钠)农助2000 (单烷基苯基聚氧乙烯基醚丁二酸磺酸钠产品为30%溶液)5、烷基联苯基醚磺酸盐6、萘磺酸甲醛缩合物1)苄基萘磺酸甲醛缩合物分散剂CNF2)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NNO3)二丁基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分散剂NO4)甲基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MF7、N-甲基脂肪酰胺基牛磺酸盐洗涤剂209胰加漂T8、N-烷基酰肌氨酸盐英卜内门Lissapol LS即净洗剂9、异逐硫酸盐衍生物二、硫酸盐1、硫酸化蓖麻油土耳其红油2、脂肪醇硫酸盐ROSO3Na1)改性月桂醇基硫酸钠2)鲸蜡醇基硫酸钠C16H33OSO3Na3)仲醇基硫酸钠CnH2n+1CH(CH3)OSO3Na4)混合脂肪醇(C12-14)硫酸钠3、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盐Maprofix ES (月桂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4、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硫酸盐R- -O(EO)nSO3Na常用烷基为壬基、辛基5、芳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硫酸盐三、磷酸盐、亚磷酸盐1、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O OR- -O(EO)n-P-(OH)2 1 R--O(EO)n〕2-P-(OH)2单酯双酯目前有两个系列R=C8H17 OPEPO4、R=C9H19 NPEPO4商品名:酚醚磷酸酯表面活性剂MAPP(单酯)、NPEPO4Na(或K)2、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游离酸型)代号SPEnPO4O O( -CHCH3)K- -O(EO)n-P-(OH)2 [( -CHCH3)K--O(EO)n〕2-P-(OH)2 单酯双酯3、脂肪酸聚氧乙烯酯磷酸盐4、烷基磷酸盐、芳基磷酸盐O5、烷基胺聚氧乙烯醚磷酸酯R=C12-14 n=10-16单酯商名为表面活性剂MAP RO(EO)n-P-(OH)26、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磷酸酯四、竣酸盐(脂肪竣酸盐)如松酯酸皂高分子型助剂一、非离子型1、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甲醛缩合物农乳700号2、芳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甲醛缩合物1)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甲醛缩合物宁乳36号、农乳700-1号农乳SPF2)异丙苯基酚聚氧乙烯醚甲醛缩合物农乳700-2号、宁乳37号3)苄基酚聚氧乙烯醚甲醛缩合物日本Sorpol PPB150、2003、联苯酚聚氧乙烯醚甲醛缩合物4、聚乙烯醇完全水解的聚乙烯醇98-99%、部分水解的水解度为88-89%5、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嵌段共聚物,聚醚类分子量2000-3000有良好的去污力,分子量更高的分散力较好,如环氧乙烷-环氧丁烷共聚物、环氧乙烷-环氧丙烷- 环氧丁烷共聚物二、阴离子型1、聚合竣酸盐聚丙烯酸、聚丙烯酸钠、聚丙烯酰胺2、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甲醛缩合物硫酸盐SOPA-II(270)SOPA-V(570)3、烷基萘磺酸甲醛缩合物及其类似品种MF MSF4、酚甲醛缩合物磺酸盐及其类似品种1)酚磺酸萘磺酸甲醛缩合物钠盐2)酚甲醛缩合物磺酸钠盐分散剂HN(又称分散剂S)分散剂C3)酚-脲-甲醛缩合物磺酸盐5、缩甲基纤维素及其衍生物6、黄原酸胶XG7、木质素磺酸盐脱糖木质素磺酸钠M-9、16脱糖缩合木质素磺酸钠M-10 木质素磺酸钠M-14缩合改性木质素磺酸钠M-13、15脱糖脱色木质素磺酸钠M-17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一、铵盐型1、烷基铵盐型2、氨基醇脂肪酸衍生物型3、多胺脂肪酸衍生物型4、咪唑咻型二、季铵盐型1、烷基三甲基铵盐型十二烷基三甲基氯化铵1231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1631十八烷基三甲基氯化铵18312、二烷基二甲基铵盐型3、烷基二甲基苄基铵盐型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1227晴纶匀染剂TAN4、毗啶嗡盐型5、烷基异喹咻嗡盐型6、苄索氯胺型两性表面活性剂一、氨基酸型1、丙氨酸型2、甘氨酸型二、甜菜碱型三、咪唑咻型四、氧化胺氧化胺与两性表面活性剂相似,既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相容,又与阳、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相容,在中、碱性溶液中显示非离子特性,在酸性溶液中显示弱阳离子特性。
油包水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油包水乳液的基本特性。
2. 掌握油包水乳液的制备方法。
3. 研究油包水乳液在不同条件下的稳定性。
二、实验原理油包水乳液(Oil-in-Water Emulsion)是一种由油相、水相和乳化剂组成的乳状液体。
在油包水乳液中,油相被水相包裹形成微小的油滴,而乳化剂则起到稳定油滴的作用。
本实验通过制备油包水乳液,观察其外观、稳定性等特性,研究油包水乳液的制备方法和稳定性。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植物油(如花生油、葵花籽油等)- 水- 乳化剂(如Span-80、Tween-80等)- 热水浴锅- 移液管- 烧杯- 玻璃棒- 镜子- 计时器2. 实验仪器:- 热水浴锅- 移液管- 烧杯- 玻璃棒- 镜子- 计时器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植物油、水、乳化剂等实验材料准备齐全,确保实验过程中使用。
2. 制备油包水乳液:a. 取适量植物油置于烧杯中;b. 加入适量的乳化剂,搅拌均匀;c. 将搅拌均匀的混合物缓慢倒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d. 观察油滴的形成和乳液的外观变化。
3. 观察稳定性:a. 将制备好的油包水乳液放置于热水浴锅中加热,观察乳液的稳定性;b. 在不同时间间隔内观察乳液的外观变化,记录数据;c. 将乳液放置于室温下冷却,观察乳液的稳定性。
4. 结果分析:a. 分析油包水乳液的外观、稳定性等特性;b. 比较不同乳化剂对油包水乳液稳定性的影响;c. 总结实验结果,提出改进措施。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油包水乳液的外观:实验中,植物油被水相包裹形成微小的油滴,乳液呈均匀的乳白色。
2. 油包水乳液的稳定性:a. 在热水浴锅中加热过程中,油包水乳液稳定性较好,未出现分层现象;b. 在室温下冷却过程中,油包水乳液稳定性较差,部分油滴上浮,出现分层现象。
3. 乳化剂对油包水乳液稳定性的影响:实验中,选用Span-80和Tween-80两种乳化剂进行对比。
结果表明,Tween-80的稳定性优于Span-80。
油包水型化妆品稳定性的研究
收稿日期:2002-03-20;修回日期:2002-07-11作者简介:刘纲勇(1974)),男,江西人,硕士,2000年毕业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E-mail:liugangyong@hotmail 1com 。
油包水型化妆品稳定性的研究刘纲勇(雅倩化妆品有限公司,广东 潮阳 515144)摘要:以HLB 法、相转变温度、几何排列理论及R 比理论等系统解释了影响油包水型化妆品稳定性的各个因素,其中配方因素主要有油的极性、电解质、连续相与分散相比例及乳化剂结构;工艺因素主要有加料方式、乳化温度和分散程度等。
并论证了乳化剂的亲油基与油相的相似性有利于油包水型乳化体的稳定,为开发油包水型化妆品配方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化妆品;稳定性;配方;研究;乳化剂;W/O中图分类号:TQ6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1803(2002)06-0057-03目前乳化类化妆品主要是O/W 型和W/O 型两种体系。
众所周知,W/O 型体系有一些固有的缺点:需要很高的油相,不易做成清爽的配方;需要添加蜡,导致肤感不好;配方的稳定性受温度的变化较大,因此W/O 型体系的应用受到限制。
但同时W/O 型体系也有许多优点:抗菌性能好,油包水乳液或膏霜的外观也比较漂亮。
这些性能使得它在高SPF 值的防晒产品、保湿性能的膏霜、洁面霜和高档粉底产品中应用较多。
特别是最近出现的新乳化剂和油脂,W/O 体系油腻感变得越来越轻,因此预计将来W/O 型体系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专门研究W/O 型乳化体化妆品方面的报道并不多[1,2],且很少用R 比理论探讨其机理。
W/O 型乳化体比起O/W 型来说稳定性要差,主要表现在耐寒和耐热性差。
原因是在W/O 型乳化体中缺乏O/W 型乳化体的双电层排斥力和强的溶剂化包围。
W/O 型乳化体根据黏度的不同分为乳液和膏霜,前者更不稳定。
本文试图通过乳化体理论来解释W/O 型乳化体的配方及工艺中存在的不稳定因素以及解决办法。
稳定的低粘度油包水体系 百好博
2
3
4
5
1 Varisoft PATC 棕榈酰胺丙基三甲基氯化铵
2 ABIL Care XL 80 硅油改性的非离子水包油乳化剂
3 REWOPOL SB Z 月桂基磺基琥珀酸盐
4 PL Flake 自乳化单甘酯
CS-PP 5 Blank 空白
Above picture shows only PATC help the
单独使用patc可以获得粘度在3000cps左右的稳定油包水体系如果和其它稳定剂比如膨润土凝胶协同使用可获得更低的粘度24cspp真空干燥又名解析干燥是一种将物料置于负压条件下并适当通过加热达到负压状态下的沸点或着通过降温使得物料凝固后通过溶点来干燥物料的干燥方式
A new method to prepare low viscosity but stable W/O system
It seems PATC was absorbed by TiO2 powders. 显示PATC会被钛白粉消耗。
Page | 8
Stable low viscosity W/O system with nano TiO2
纳米TiO2的低粘度稳定W/O体系
%
Formula 3 Formula 4
Formula 2 A ABIL EM 90 乳化剂
TEGOSOFT DEC
碳酸二乙基己酯
DC 345 环硅烷 TEGOSUN TDEC 45 B Water Glyerin VARISOFT PATC NaCl preservative
% 2.0 9.0
14.0 10.0 To 100
5.0 x
1.0 q.s.
dispersion of tested hydrophobic treated TiO2 powders.
油包水微乳液体系的稳定性分析
从图 2中可看到, 随着 K m 值增大 , Q 值增大, 体 系的增溶水 量也逐 渐增大 ; 当 K m = 1 ( 即最 佳 K m 值 ) 时, 出现最大增溶水量 , Q = 0 72 ; 继续增加乙醇 用量, K m 值继续增大, 但 Q 值下降 , 因而体系的增 溶水量下降 . 微乳液体系中富集于两相界面膜上的醇类 , 随 助表面活性剂用量增加而增多 , 有利于增溶更多的 水量; 但当助表面活性剂用量与表面活性剂质量比 超过最佳 K m 值时, 润滑效应引起界面流动性过强 , 液滴间相互吸引作用占主导作用, 破坏了微乳液稳 定体系 . 另外助表面活性剂过多加入也使得体系的 HLB 值出现明显变 化, 微乳液的性质被 改变, 也会 引起增溶水量的减少 .
从 表 中 可 以 看 出, 随 着 复 配 表 面 活 性 剂 中 Tween80 含量的增大 , 其 H LB 值也随之升高 , 复配 表面活性剂的亲水性也逐渐增大 , 亲油性变小, 有利 于体系容纳更多的水. 当 H LB 值到达一定值时, 体 系亲水 - 亲油性达到平衡状态, 即获得最大增溶水 量. 如果 Tw een80 含量再继续增大 , 则在油水两相的 界面膜会因亲水 - 亲油平衡过多地倾向于亲水而变 得不稳定 , 使形成稳定油包水型结构的难度加大 , 从 而导致微乳液体系中增溶水量减少 . 根据实验结果 及 H LB 理论计算值 , 可认 为当复配 表面活性 剂中 Tween80 含量为 60 % 时, 体系 HLB 值为 10 . 7 , 最适 宜微乳液体系的形成及稳定, 实验结果与文献所报 道的一致
34
华 南 理 工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第 36 卷
时, 微乳液稳定区域面积最大 , 采用正丁醇、 正戊醇 作助表面活性剂时的微乳区面积则依次减小, 实验 [ 10] 验证了相关文献 的报道结果 , 与乙醇、 正丁醇、 正 戊醇各自在油水中的溶解度顺序一致 . 对图 3 中曲 线 b 、 c 、 d 进行比较可以得出: 异丁醇作助表面活性 剂形成微乳区域的面积明显小于正丁醇微乳区域, 也略小于正戊醇微乳区域. 同时在实验中还发现异 丁醇、 正戊醇作微乳液的助表面活性剂时, 加水滴定
油包水乳化体系研究
油包水乳化体系研究油包水乳化体系的稳定性是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在乳化体系中,油相与水相之间存在一定的界面张力。
形成乳化体系的关键是在界面上存在一层稳定的膜状结构,阻止油相和水相的相互分离和聚集。
研究表明,乳化体系的稳定性与乳化剂的性质密切相关。
乳化剂是一种降低界面张力的表面活性剂,它可以在油水界面上形成一层薄膜,阻止油相和水相的相互分离。
研究人员通过改变乳化剂的种类和浓度等因素,探索了不同乳化剂对乳化体系稳定性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乳化剂的种类和浓度对乳化体系的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
一些具有良好表面活性的乳化剂,如Tween系列、Spans系列等,在适当浓度下能够形成较为稳定的乳化体系。
油包水乳化体系的形成机制也是研究的重点之一、一般认为,乳化体系的形成是由于乳化剂在油水界面上形成的薄膜结构。
乳化剂分子中的亲油基团与油相结合,亲水基团与水相结合,形成稳定的乳化体系。
研究人员通过表面张力、扩散系数等实验方法,揭示了乳化体系形成机制的一些特点。
研究结果表明,乳化剂与油相和水相之间的亲疏水性差异是形成乳化体系的关键因素之一、此外,温度、pH值等环境条件也对乳化体系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
油包水乳化体系在食品工业、化妆品工业、制药工业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食品工业中,油包水乳化体系被应用于乳制品、饮料、糕点等产品的加工过程中。
乳制品中常常使用油包水乳化体系来制备香味浓郁的奶油、黄油等产品。
在化妆品工业中,油包水乳化体系常被用作皮肤护理产品的基础。
例如,乳液、面霜等产品均是利用油包水乳化体系来提供滋润和保湿效果。
在制药工业中,油包水乳化体系还被应用于一些药品的制备过程中。
例如,大多数胶囊制剂均是利用油包水乳化体系来包裹药物。
综上所述,油包水乳化体系的研究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需要进一步探索其稳定性、形成机制以及应用前景等方面的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油包水乳化体系在食品工业、化妆品工业和制药工业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油包水体系总结
油包水体系的总结:影响稳定性的一些因素:1、乳化剂:乳化剂对油包水体系的稳定性影响最大,乳化剂(这里所提的乳化剂都为油包水乳化剂)的选取与所用油脂有关,极性油脂多的话一般选用P135(就我目前来说),极性油脂较多的体系相对来说比较难做稳定,在油包水体系中,非极性油脂使用频率较高,易做稳定;乳化剂的复配对体系影响也很大,降低水相的界面张力,更有利于形成细小的水滴,因此也更容易被包裹,形成的体系更稳定,故一般体系中会加入适量的高HLB乳化剂,如Tween 20、Amphisol K等等,此外脂肪酸的二价、三价的金属盐;乳化剂的用量对体系也有一定影响(资料上看到的, ),用量过少不能形成致密的界面膜,用量太多,一方面,过量的乳化剂在界面层会异常活跃,通过对界面层的吸引和穿透,反而使的界面层的强度下降;另一方面,用量过多,会有空间位阻效应,同时油包水乳化剂形成油性胶束的能力较低,从而影响稳定性;目前常用的乳化剂有这几类:常规乳化剂:如Span系列、TGI、PGPH等等,较特殊的一类乳化剂(结构较特殊):P135、Prisorine 3700、3793、GI-34等等,聚硅烷醚类:EM 90、DC5200、5225C、SF1328、BY 11-030、FZ 2233、BM-12等等;在冷冻过程中,降温会严重影响乳化剂的HLB值,从而会导致体系恢复室温后,出现破乳现象。
一般建议在体系中加入一些低HLB的乳化剂。
2、油脂:高极性的油脂用量较多时,体系较难做稳定,需要使用特殊的一类乳化剂;此外油脂的相容性对体系的影响也很大,作为外相的油脂,若不能完全相容,则体系不易做稳定,如硅油、高极性油脂(防晒剂)与常规的油脂相容性较差,做配方是要非常注意。
3、粉对体系的影响:合适的粉体(粉体的大小和表面是否处理)有利于体系稳定性的提高,适量的粉能够提高体系界面膜的强度,此外,体系中含粉能够增加油相的黏度,从而有利于提高稳定性。
油包水体系总结
油包水体系的总结:影响稳定性的一些因素:1、乳化剂:乳化剂对油包水体系的稳定性影响最大,乳化剂(这里所提的乳化剂都为油包水乳化剂)的选取与所用油脂有关,极性油脂多的话一般选用P135(就我目前来说),极性油脂较多的体系相对来说比较难做稳定,在油包水体系中,非极性油脂使用频率较高,易做稳定;乳化剂的复配对体系影响也很大,降低水相的界面张力,更有利于形成细小的水滴,因此也更容易被包裹,形成的体系更稳定,故一般体系中会加入适量的高HLB乳化剂,如Tween 20、Amphisol K等等,此外脂肪酸的二价、三价的金属盐;乳化剂的用量对体系也有一定影响(资料上看到的, ),用量过少不能形成致密的界面膜,用量太多,一方面,过量的乳化剂在界面层会异常活跃,通过对界面层的吸引和穿透,反而使的界面层的强度下降;另一方面,用量过多,会有空间位阻效应,同时油包水乳化剂形成油性胶束的能力较低,从而影响稳定性;目前常用的乳化剂有这几类:常规乳化剂:如Span系列、TGI、PGPH等等,较特殊的一类乳化剂(结构较特殊):P135、Prisorine 3700、3793、GI-34等等,聚硅烷醚类:EM 90、DC5200、5225C、SF1328、BY 11-030、FZ 2233、BM-12等等;在冷冻过程中,降温会严重影响乳化剂的HLB值,从而会导致体系恢复室温后,出现破乳现象。
一般建议在体系中加入一些低HLB的乳化剂。
2、油脂:高极性的油脂用量较多时,体系较难做稳定,需要使用特殊的一类乳化剂;此外油脂的相容性对体系的影响也很大,作为外相的油脂,若不能完全相容,则体系不易做稳定,如硅油、高极性油脂(防晒剂)与常规的油脂相容性较差,做配方是要非常注意。
3、粉对体系的影响:合适的粉体(粉体的大小和表面是否处理)有利于体系稳定性的提高,适量的粉能够提高体系界面膜的强度,此外,体系中含粉能够增加油相的黏度,从而有利于提高稳定性。
油包水乳化体系之配方设计
油包水乳化体系之配方设计,生产工艺及产品性能研究作者:风域传说本文观点仅代表个人立场,主要观点和结论以实验数据为主,但由于仪器和时间有限,任何观念或理论设定基础,不能确保完全准确,并与事实精确吻合。
如有疑问,欢迎交流和共勉,邮件请发至cosmtechs@,笔者会尽快回复。
油包水乳化体系的定义通常将连续相为油相的乳化体系定义为油分散体系,根据油相的不同,可分为油脂分散体系,硅油分散体系,以及油脂硅油复合分散体系。
根据内相的种类,如水溶相,固体相或者含有油脂的水分体等等。
油包水乳化体系的概况油包水乳化体系的保湿性比传统的水包油体系有很大的提升,同时在滋润度和膏体的光亮度上较水包油的也是有明显的提升,但缺点也是非常明显的,一是配方的稳定性和生产工艺的调控,较水包油的要求有所提升;二是乳化体涂抹的肤感通常较水包油的较粘腻,厚重。
但目前随着新型的乳化剂的出现,如聚甘油酯以及聚硅氧烷醇共聚体,油包水乳化体系的涂抹感观已经有了极大的提升,甚至也有部分可以和传统的水包油乳化体系的涂抹感观不相上下。
通常来说,市场上油包水产品主要有以下四大类:粉底液,粉底霜,保湿霜,乳蜜。
本文将重点讨论以影响油包水乳化体系的稳定性因素;油包水的生产工艺;以及油包水的配方设计原则为主要内容展开论述。
一来希望通过学习和交流来共同提高,二来也希望能抛砖引玉,引起大家更多的探讨和推动油包水体系的市场应用。
影响油包水乳化体系的稳定性因素影响油包水乳化体系的稳定的因素较多,通常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油包水乳化剂的选择,2、乳化体系油脂的选择,3、油包水含固体颗粒粉末的选择,4、乳化体系黏度的控制,5、油包水生产工艺的选择等主要方面乳化剂的选择油包水乳化剂一般的HLB 在3~8的范围内,而目前国内以及国外市场上常见的又以5~6为主,在不同的涂抹感观要求下,HLB可有相应的调整。
根据其种类的不同,又可分为二价金属碱盐和脂肪酸盐,聚氧乙烷和聚氧丙烷共聚体,失山梨醇脂肪酸酯,蔗糖脂肪酸酯,聚氧乙烯脂肪醇醚,聚甘油脂肪酸酯等等。
油包水乳化体系之配方设计及生产工艺初步研究
油包水乳化体系之配方设计及生产工艺初步研究油包水乳化体系是一种常见的化妆品配方,主要由油相、水相和乳化剂组成。
油相一般由油溶性活性剂和油溶性成分组成,而水相则由水溶性活性剂和水溶性成分组成。
乳化剂的作用是在油相和水相之间形成包裹油滴的乳化膜,使油和水相相互分散并稳定。
配方设计的第一步是确定油相和水相的成分,选择适合的油溶性活性剂和水溶性活性剂。
常用的油溶性活性剂有硬脂酸单油酯、辛酸/柳酸乙基己酯等,而水溶性活性剂则有硬脂酸酯、十二烷基聚醚硫酸酯盐等。
根据产品的功能和效果需求,可以选择添加不同的成分如维生素E、角蛋白、甘油等。
在生产工艺方面,油包水乳化体系一般通过两种方法制备:一种是溶剂法,即将油相和水相分别加热至溶解,然后慢慢将油相倒入水相中,同时搅拌搅拌均匀;另一种是乳化法,即将油相和水相分别加热至相同温度,然后将水相缓慢加入油相中,同时不断搅拌。
在配方设计和生产工艺的研究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乳化剂的选择和添加量:乳化剂的选择应根据油相和水相的特性进行匹配,同时乳化剂的添加量也要适宜,过多会导致乳化不稳定,过少则可能发生乳化失败。
2.温度的控制:在制备过程中,温度的控制是十分重要的,过高的温度可能会破坏乳化剂的结构,导致乳化失败,过低的温度则会使乳化剂难以溶解。
3.搅拌的方式和时间:搅拌的方式和时间会影响乳化的效果,一般来说,采用高速搅拌能更好地将油相和水相混合,但过长时间的搅拌也可能导致乳化剂的破坏。
4.添加剂的稳定性和相容性:在配方中添加的其他成分如防腐剂、香精等,需要考虑其对乳化体系的稳定性和相容性的影响。
总之,油包水乳化体系的配方设计和生产工艺的研究需要综合考虑成分选择、温度控制、搅拌方式和时间、添加剂的稳定性和相容性等多个因素,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
只有不断研究和改进,才能生产出更好的油包水乳化体系产品。
水包油和油包水的原理
水包油和油包水的原理水包油和油包水是一种在化学实验室中常见的现象,它们的发生原理涉及到表面张力和相互溶性的概念。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表面张力的概念。
表面张力是液体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液体表面,由于分子只能朝着液体内部的方向相互作用,所以液体分子会产生一个向内的力,这个力就是表面张力。
表面张力使得液体表面呈现出一种膜状,有一定的弹性和承重能力。
接下来,我们来讨论水包油和油包水的现象。
水和油之间是两种不相溶的液体,即它们之间的分子互相之间的相互溶解性较差。
当我们在实验室中同时加入水和油时,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水和油会相互排斥,而不会充分混合在一起。
在水包油的情况下,水分子会形成一个包裹油滴的层状结构。
这是因为水分子在油滴表面会形成一个充满水分子的层,而在这个层下面则是油分子。
水分子的表面张力会使得它们努力保持在一起形成一个封闭的包裹,而油分子则被这个水分子的层所隔离。
最终,我们可以观察到一个水滴包围着一层油滴的现象。
与之相反,在油包水的情况下,油分子会形成一个包裹水滴的层状结构。
油分子在水滴表面形成一个充满油分子的层,而在这个层下面则是水分子。
油分子的表面张力会使得它们努力保持在一起形成一个封闭的包裹,而水分子则被这个油分子的层所隔离。
最终,我们可以观察到一个油滴包围着一层水滴的现象。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水包油和油包水的现象与油和水的相对密度有关。
实际上,如果我们改变了两种液体的密度比例,也会改变水包油和油包水的现象。
当油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大时,会观察到油包水的现象,反之则观察到水包油的现象。
总结起来,水包油和油包水的原理包括表面张力和相互溶解性的特性。
这些特性使得水和油在实验室中不相溶,并形成了水滴包裹油滴或者油滴包裹水滴的现象。
水包油和油包水的现象在实验室和工业领域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在制备乳剂、乳液和胶体等方面。
油包水乳化体系的定义
油包水乳化体系的定义通常将连续相为油相的乳化体系定义为油分散体系,根据油相的不同,可分为油脂分散体系,硅油分散体系,以及油脂硅油复合分散体系。
根据内相的种类,如全水相,全固体相或者混合内相,以及多分散体系等。
油包水乳化体系的概况油包水乳化体系的保湿性比传统的水包油体系有很大的提升,同时在滋润度和膏体的光亮度上较水包油的也是有明显的改观,但同时缺点也是非常明显的,一是配方的稳定性和生产工艺的调控,较水包油的要求有所提升;二是乳化体涂抹的肤感通常较水包油的较粘腻,厚重。
但目前随着新型的乳化剂的出现,如聚甘油酯以及聚硅氧烷醇共聚体,油包水乳化体系的涂抹感观已经有了极大的提升,甚至也有部分可以和传统的水包油乳化体系的涂抹感观不相上下。
通常来说,市场上油包水产品主要有以下四大类:粉底液,粉底霜,保湿霜,乳蜜。
另外,油包水的基质因为对离子,酸碱,以及抗氧化行原性,可应用在更多疗效型美容用品和中高端保养产品中。
本文将重点讨论以影响油包水乳化体系的稳定性因素;油包水的生产工艺;以及油包水的配方设计原则为主要内容展开论述。
一来希望通过学习和交流来共同提高,二来也希望能抛砖引玉,引起大家更多的探讨和推动油包水体系的市场应用。
影响油包水乳化体系的稳定性因素影响油包水乳化体系的稳定的因素较多,通常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油包水乳化剂的选择,2、乳化体系油脂的选择,3、油包水含固体颗粒粉末的选择,4、乳化体系黏度的控制,5、油包水生产工艺的选择等主要方面乳化剂的选择通常乳化剂分子聚集在油水相界面上,亲水基伸入水中,亲油基伸入油中,使水-油界面的界面张力下降而使乳化系统得以稳定。
因而乳化剂对乳状体系的稳定性非常关键,我们将通过考察乳化剂及乳化助剂在界面层的空间排布和相互作用,来分析乳化剂的选择对体系稳定性的影响。
界面层的致密性性由于乳化剂分子在液滴表面上可形成紧密的吸附层,并在界面层成定向楔的界面,故而乳化剂分子的结构以及空间排布对稳定性的影响比较关键。
水包油乳液体系的介绍
⽔包油乳液体系的介绍⽔包油(o/w)体系是外⽤膏霜乳液最为常⽤的乳化体系之⼀,是将油分散在⽔中的乳化体系,油在内相,⽔为连续的外外相。
和油包⽔体系相⽐,⽔包油体系具有操作简单、肤感清爽等优点,是化妆品⽣产和药膏制备⽅⾯最为常⽤的剂型。
O/W体系主要有三部分组成,即:⽔相、油相和乳化剂。
对于⽔包油乳液通常油相料占总量的10%—25%之间,⽽⽔相料占的幅度在75%—90%范围。
可⽤作两相的成分很多,⽬前已有数千种。
⽔相⼀般包含⽔溶性聚合物流变学调节剂,如汉⽣胶、卡波姆、硅酸镁铝、⽔溶性纤维素等,起到增稠、悬浮稳定和助乳化的作⽤;此外,耐⾼温的⽔溶性活性添加剂也可以提前加⼊⽔相中在乳化前⼀起加热。
油相⼀般是各种润肤油脂、固体脂肪醇及其酯还有各种蜡,常⽤的油植物油、合成油脂、⽢油酯、脂肪醇和蜂蜡等;通常乳化剂也属于油相的⼀部分,⼀般占油相总和的20%左右。
⽔包油体系常⽤的乳化剂多为阴离⼦和⾮离⼦表⾯活性剂。
⽔包油乳化剂HLB值⼀般在8到18之间,以⾮离⼦型的居多。
常⽤的有:聚氧⼄烯脂肪醇醚(Tween系列、BRIJ-721/721S)和烷基糖苷化合物(M68、ML)。
法国赛⽐克公司的丙烯酸类聚合物SEPIGEL®系列也是常⽤的⽔包油乳化剂,多作为⽔相助乳化剂使⽤,兼具增稠作⽤,也可单独使⽤,可冷配置。
制备⼯艺中两相各⾃的加热温度取决于所⽤的物料的性质,若油相含有熔点较⾼的固态蜡质,油相和⽔相加热温度应当⾼于其所含蜡质的熔点(⼤约在70 - 85℃);反之则⽆需将⽔相和油相升⾼较⾼的温度。
制备⼯艺⼀半是将分散好的油相加⼊⽔相体系中,均质2-3分钟,然后搅拌降温。
降温⾄适当温度加⼊不耐⾼温的活性物、防腐剂和⾹料。
油包水系统与出水技术的探讨
0.3
0.3
73.95 68.95
5
5
1
1
0.05 0.05
78.95 73.95
2
1
F5 0.8 1.6 7.8 15.6 3.9 0.3 63.95 5 1 0.05 68.95 1
F6 0.8 1.6 10.65 21.3 5.35 0.3 53.95 5 1 0.05 63.95 1
不同内相含量的出水效果比较
有关粘度及颗粒直径的讨论
根据沉降公式以及粘度和屈服值的关系,粘度越高则沉降越慢,粘度越高屈 服值可能越大,因此高的粘度总是利于稳定的。 哪些因素会影响体系粘度呢?
外相的粘度:外相的粘度越大则配方最终的粘度越大 提高外相粘度可以使用高粘度的油酯甚至蜡质或者增稠剂
内外相的比例:内相的比例越高则粘度相应的越高 对于高含水量的W/O体系该特性尤为显著
Page 5
水分释放效果的影响因素
水分释放或者 “出水”的过程是: 油包水体系的乳化颗粒在剪切(涂抹) 作用下破乳。 要达到水珠状的效果,可做如下推论:
1. 释放的水量要足够大 →配方的含水量
2. 释放速度要足够快 →配方的乳化剂用量
Consumer specialties
Page 6
水相含量的影响讨论
亲水性成分
正交设计
最佳组合
配方运用
丙二醇 聚乙二醇 酒精 糖类 聚糖 其他
Consumer specialties
3 因子, 2 水平
4 因子, 3 水平
范例 (34)tests:
甘油 (10, 20 ,30%) PEG-400 (3, 6, 9%) 汉生胶 (0.1, 0.3, 0.5%) 酒精 (3, 6, 9)
油包水增粘原理
感谢百度文库让我们在这里与你相见,您的下载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油包水增粘原理
一、油包水增粘原理
嘿呀,咱来唠唠油包水增粘这事儿。
油包水呢,就是油把水给包起来啦。
那为啥这样就能增粘呢?这就像一群小伙伴抱团一样。
油分子和水分子本来是不同的个体,油分子比较大,水分子比较小。
当油把水包起来的时候,就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结构。
这种结构就像一个一个小的包裹,它们之间相互作用。
油分子之间有自己的吸引力,水分子之间也有吸引力,而油包水这种结构又让它们之间有了新的相互作用力。
这就好比原本各自玩耍的小团体,现在被组合到了一起,形成了一个更大的集体,彼此之间相互拉扯、相互制约,这种相互作用就导致整体的粘性增加啦。
想象一下,油是一个大的容器,水是里面的小物品,这个大容器把小物品装起来后,整个体系就变得更复杂、更有粘性啦。
而且,油包水的这种结构还会影响流体的流动性,让原本比较稀的体系变得更浓稠,也就是增粘啦。
这就是油包水增粘的大概原理,是不是还挺有趣的呢?
第 1 页共 1 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油包水体系的总结:
影响稳定性的一些因素:
1、乳化剂:
乳化剂对油包水体系的稳定性影响最大,乳化剂(这里所提的乳化剂都为油包水乳化剂)的选取与所用油脂有关,极性油脂多的话一般选用P135(就我目前来说),极性油脂较多的体系相对来说比较难做稳定,在油包水体系中,非极性油脂使用频率较高,易做稳定;
乳化剂的复配对体系影响也很大,降低水相的界面张力,更有利于形成细小的水滴,因此也更容易被包裹,形成的体系更稳定,故一般体系中会加入适量的高HLB乳化剂,如Tween 20、Amphisol K等等,此外脂肪酸的二价、三价的金属盐;
乳化剂的用量对体系也有一定影响(资料上看到的, ),用量过少不能形成致密的界面膜,用量太多,一方面,过量的乳化剂在界面层会异常活跃,通过对界面层的吸引和穿透,反而使的界面层的强度下降;另一方面,用量过多,会有空间位阻效应,同时油包水乳化剂形成油性胶束的能力较低,从而影响稳定性;
目前常用的乳化剂有这几类:常规乳化剂:如Span系列、TGI、PGPH等等,较特殊的一类乳化剂(结构较特殊):P135、Prisorine 3700、3793、GI-34等等,聚硅烷醚类:EM 90、DC5200、5225C、SF1328、BY 11-030、FZ 2233、BM-12等等;
在冷冻过程中,降温会严重影响乳化剂的HLB值,从而会导致体系恢复室温后,出现破乳现象。
一般建议在体系中加入一些低HLB的乳化剂。
2、油脂:
高极性的油脂用量较多时,体系较难做稳定,需要使用特殊的一类乳化剂;此外油脂的相容性对体系的影响也很大,作为外相的油脂,若不能完全相容,则体系不易做稳定,如硅油、高极性油脂(防晒剂)与常规的油脂相容性较差,做配方是要非常注意。
3、粉对体系的影响:
合适的粉体(粉体的大小和表面是否处理)有利于体系稳定性的提高,适量的粉能够提高体系界面膜的强度,此外,体系中含粉能够增加油相的黏度,从而有利于提高稳定性。
4、生产工艺:
生产工艺对体系也会有一定的影响,表现在乳化过程中,一般在乳化过程都是将水相加入到油相体系中,在次过程中,水相加入体系中的速度不易过快,否则有可能会破乳,乳化完成后进行10分钟左右的均质,当体系降至室温后,再进行适当时间的均质,此时的均质有利于提高体系的稠度,从而有利于稳定性的提高。
5、其他:
如电解质(具体影响还没有研究)、水相的黏度、防腐剂、油水相的比例等等,实验证明,提高水相的黏度可以提高稳定性,如在水相加入适量的汉生胶、透明质酸以及丙烯酰胺类增稠剂(能维持体系的稠度不变,一般油包水体系放置时间长了会变稀);
不同防腐剂也有不同的影响,phenoxetol加入体系中会降低体系的稳定性;油水相的比例对稳定性也有很大影响,总之把体系做成乳霜状,能提高体系的稳定性。
更详细的研究结果见《油包水乳化体系的配方设计及生产工艺研究》
影响肤感的因素:
1、乳化剂:大多数油包水乳化剂都比较粘腻,因为这些乳化剂的分子量都特别大,结构较
特殊,因此在体系中,乳化剂用量越多,体系越粘腻;
2、粉:使用一定量的硅粉、PMMA、尼龙-12、改性淀粉、弹性体等等,能改善体系的肤
感和涂抹性;
3、油脂的选择:根据不同的需要可以做出不同肤感的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