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电现象的产生机制
第二章 第二节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3、影响静息电位的影响因素 、
• (1)细胞内外 +浓度差 )细胞内外K • (2)膜对 +和Na+通透性 )膜对K • (3)钠-钾泵的活动水平 ) 钾泵的活动水平
(二)动作电位 二 动作电位
1、定义 、 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 细胞受刺激而兴奋时,细胞膜在静息电位的 细胞受刺激而兴奋时, 受刺激而兴奋时 基础上产生的一次迅速短暂、可扩布的电位变化, 基础上产生的一次迅速短暂、可扩布的电位变化, 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 可兴奋细胞:神经细胞、肌细胞、 可兴奋细胞:神经细胞、肌细胞、部分腺细胞
膜电位 项目 产生机制 平衡电位 通道 阻断剂 电荷分布 状态 特点
静息 电位
K+外流
动作电位
峰电位 后电位 上升支 下降支 负后电位 正后电位 Na+内流 K+外流 K+外流↓ 钠泵活动
EK
四乙胺 极化 稳定直 流电位
ENa
河豚毒素
EK
四乙胺 四乙胺
去极化(含 复极化 未恢复到 轻度超极 RP 反极化) 化 快速、可扩布的电位变化
(四)局部兴奋及其总和
• 1、局部兴奋的概念 、 • • 由阈下刺激引起的局部细胞膜的微小去 极化。 极化。 少量内流引起, 由Na+少量内流引起,局部兴奋可提高 细胞膜的兴奋性。 细胞膜的兴奋性。减小膜电位与阈电位的 差距。 差距。
2、局部兴奋的特点(与动作电位区别) • 局部兴奋 1.等级性现象(没有“ 1.等级性现象(没有“全 等级性现象 或无”) 或无” 2.呈衰减性传导 2.呈衰减性传导 3.总和现象(无不应期) 3.总和现象(无不应期) 总和现象 • 动作电位 1.“全或无” 1.“全或无” 现象 2.不衰减性传导 2.不衰减性传导 3.脉冲式 3.脉冲式
生物电传导的机制

生物电传导的机制生物电传导是指在生物体内,通过电信号的方式传递信息的过程。
可以说,生物电传导对于人类的健康和生命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一现象早在19世纪就被人们所认识到,但是直到近十几年来,由于先进的技术手段的运用,人类对于生物电传导的了解才得以深入和完善。
本文将简要介绍生物电传导的机制。
1. 生物电现象的基础生物电现象的基础是离子平衡的不稳定性。
通俗地说,生物体内的细胞、组织和器官,都包含有不同种类的离子。
而这些离子之间的平衡状态是动态地变化着的。
当某些外部刺激作用于细胞膜或者离子通道时,离子的平衡状态就会被破坏,导致一种生物电现象的产生。
这些生物电现象能够被记录下来,称为电生理信号。
2. 电生理信号的产生和传导电生理信号的产生和传导是由离子通道的开闭来完成的。
离子通道是细胞膜上的特殊蛋白质。
当离子通道被激活时,它会束缚一定数量的离子进入细胞内部或者释放离子到外部。
这种离子的移动,就会导致负电位或正电位的变化,产生电生理信号。
这些信号可以在神经元之间、心脏组织、肌肉组织和其他器官中传递,从而影响身体各个方面的功能。
3. 细胞膜的特殊作用细胞膜是生物电传导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它充当了传递信号的通道。
细胞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电荷屏障,使离子不会直接通过细胞膜而散发到细胞外或内。
此外,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可以帮助细胞感知到外部环境的变化,并对这些变化做出反应。
4. 神经传递的生物电机制神经传递是指,由神经元向其他神经元、肌肉和腺体发送信号,使生物体在各个层面上进行协调和适应。
神经传递的生物电机制中,神经元吸收的钠离子和外排的钾离子能够造成负电荷和正电荷之间的差异。
这些差异可以在突触处向另一个神经元传递,形成了一个电生理信号,进而触发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
5. 心脏跳动的生物电机制心脏是身体中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的跳动是由电生理信号控制的。
心脏的电生理信号来自于心脏起搏器和心脏肌肉细胞。
心脏起搏器是位于心脏右房壁上的一组细胞,它们会周期性地形成电流,使心脏肌肉细胞产生周期性的收缩。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细胞的生物电现象概述:生物电现象是指生物体内各种细胞所产生的电现象。
细胞的电现象包括静电现象和动电现象。
静电现象是指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异,而动电现象是指细胞的离子流动和膜电位的变化。
一、细胞的静电现象细胞的静电现象是指细胞膜内外电位的差异,通常称为细胞膜电位。
细胞膜电位是细胞的基本电现象之一,它的起源主要为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静息电位是细胞在静态状态下所表现出的电位。
在静息电位下,细胞的内部电位为负,外部电位为正。
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在细胞静态状态下始终处于开放状态,这使得静息电位维持不变。
动作电位是细胞在受到刺激时所表现出的电位。
在动作电位下,细胞内部电位由负变正,外部电位由正变负。
这种变化主要源于细胞膜上钠离子通道的快速开启和关闭,以及钾离子通道的慢速开启和关闭。
二、细胞的动电现象细胞的动电现象是指离子在细胞内外之间的流动和膜电位的变化。
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对细胞的动电现象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主要的离子通道包括钠通道、钾通道和钙通道。
在细胞受刺激时,钠通道迅速开启,随后钾通道开启,同时钠通道关闭。
这使得细胞内部电位迅速升高,形成动作电位。
随着钾离子的流出,细胞内部电位逐渐降低到静息电位。
钙通道参与了很多细胞的生物学过程,如细胞分裂、囊泡的释放和细胞增殖等。
钙离子的流动能够改变细胞内的信号转导和细胞内的酶活性,从而调节细胞的代谢和功能。
总结:细胞的生物电现象被广泛地应用于药物研究、细胞生物学研究和神经科学研究等方面。
通过对细胞的电现象进行研究,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和生理学特性,从而开发新的药物、诊断工具和治疗方法。
生物电的原理

生物电的原理生物电是指在生物体内部产生的电流现象,是生物体内部电生理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
生物电现象最早被发现于动物体内,后来又在植物体内得到证实。
生物电的产生和传导是生物体内部正常生理活动的重要表现,对于维持生物体内部稳态具有重要的作用。
生物电的产生主要来源于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和离子泵。
在细胞膜上存在着多种离子通道,这些离子通道能够让特定的离子在细胞膜上快速通透,从而改变细胞内外离子浓度的分布。
而离子泵则是利用ATP能量将离子从低浓度区域转移到高浓度区域,从而维持细胞内外离子浓度的稳定。
这些离子通道和离子泵的活动,使得细胞内外的离子浓度产生差异,形成了细胞膜的电位差,从而产生了生物电现象。
生物电在生物体内部的传导主要依赖于神经元和心肌细胞。
神经元是生物体内传导生物电的主要细胞类型,它们具有高度的兴奋性和传导性,能够快速传导生物电信号。
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连接,形成了复杂的神经网络,能够实现信息的传递和处理。
而心肌细胞则是心脏内传导生物电的主要细胞类型,它们通过特定的传导系统,使得心脏能够产生规律的心跳,维持血液的循环。
生物电在生物体内部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在神经系统中,生物电是信息传递的基础,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生物电信号传导,实现了感觉的感知、运动的执行和思维的产生。
在心脏中,生物电是心跳的基础,通过心肌细胞之间的生物电传导,实现了心脏的收缩和舒张,维持了血液的循环。
此外,生物电还参与了细胞的代谢、细胞内外物质的交换等生理活动。
生物电的异常会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
比如,在神经系统中,生物电异常可能导致感觉障碍、运动障碍和认知障碍等症状的出现。
在心脏中,生物电异常可能导致心律失常、心脏骤停等严重的心血管疾病。
因此,研究生物电的产生和传导机制,对于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生物电是生物体内部电生理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它的产生和传导依赖于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和离子泵,在神经系统和心脏中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同时也与多种疾病的发生相关。
生物电的原理

生物电的原理
生物电是指生物体内产生的电信号或电现象。
它主要与生物体的神经、肌肉和细胞之间的通讯和传导有关。
生物电产生的原理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离子的扩散:生物体内的细胞膜上存在各种离子通道,这些通道可以控制离子的进出。
当细胞受到刺激时,离子通道会打开或关闭,使得特定类型的离子在细胞内外之间扩散。
这种离子扩散的过程产生了微弱的电流。
2. 离子泵:细胞膜上还存在着一种叫做“离子泵”的特殊蛋白质。
离子泵能够主动地将某些离子从低浓度的区域输送到高浓度的区域,消耗能量产生电流。
这种通过离子泵产生的电流在生物体内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
3. 细胞膜电位:细胞膜是一个具有电阻和电容特性的结构。
当细胞在静息状态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差异形成一个静息膜电位。
当细胞受到外界刺激时,细胞膜电位会发生短暂的变化,形成动作电位传递信号。
4. 神经传导:神经细胞是生物体内传导生物电的主要组织。
当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会打开,使得钠离子进入细胞内。
这导致了细胞内外电荷平衡的紊乱,进而形成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在神经细胞内传导,从而使得信号得以传递。
总体而言,生物电的产生依赖于离子通道的开闭、离子扩散、
离子泵的作用以及细胞膜的电位变化等因素。
这些生物电信号在生物体内发挥重要的调控和传递作用,参与了多种生理过程和行为的调节。
生物电现象的原理及应用

生物电现象的原理及应用一、生物电现象的概述生物体内存在着复杂的生物电现象,即生物体产生的电力信号。
这些电力信号是由生物细胞和组织中的离子流动产生的结果。
生物电现象是生命活动的基础,而且也在医学、生物学以及工程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二、生物电现象的原理生物电现象的原理可以从离子通道、电位差和电流三个方面进行解释。
1. 离子通道离子通道是生物体内实现离子流动的通道。
生物细胞的细胞膜上存在钾、钠、钙等离子通道,通过这些通道使离子进出细胞。
当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打开或关闭时,离子在细胞内外之间发生流动,产生电流。
2. 电位差电位差是指细胞内外离子的电荷差异。
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使细胞内外的离子电荷产生不平衡,形成电位差。
这种电位差在生物细胞中起到了传递信息的作用。
3. 电流电流是指电荷在单位时间内通过一个截面的量。
在生物体内,当离子通道打开时,离子会通过细胞膜,形成电流。
这种电流在神经系统中传递神经冲动,在心脏中传递心脏节律信号。
三、生物电现象的应用生物电现象的研究及应用涵盖了医学、生理学、神经科学以及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
1. 医学应用•电生理学:通过记录和测量生物电信号来诊断疾病和监测生理功能的变化。
例如,心电图(ECG)用于检测心脏功能,脑电图(EEG)用于检测脑部活动。
•生物电刺激:利用外部电刺激手段来治疗一些疾病。
例如,电疗法和电针灸。
2. 生理学研究•神经生理学:研究神经元及其电活动对行为和感觉的影响。
例如,使用神经元电生理记录来研究神经网络的功能和电信号传递的机制。
•肌肉电活动:研究肌肉的电活动对力量和协调性的影响。
例如,肌电图(EMG)用于评估肌肉活动和研究肌肉病理生理学。
3. 生物医学工程•假肢控制:通过记录肌电信号来驱动假肢,实现运动功能的恢复。
•脑机接口:通过记录大脑电活动来实现对计算机和其他外部设备的控制。
例如,脑机接口可以帮助与残疾人士沟通。
四、总结生物电现象的原理和应用在医学、生理学和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 动作电位和静息电位不同,是一个电位连 续变化的过程,动作电位是细胞兴奋的标
(二)动作电位的 形成过程
• 在给神经纤维一 次有效的刺激后, 示波器上会显示 出一个动作电位 的波形,即在受 刺激局部的细胞 膜上产生了一次 快速的,连续的 电位变化。该电 位变化主要由两 部分构成:锋电 位和后电位。
• 当促使Na+内流的浓度差和阻止Na+内流的电位差,这两种拮抗力量相 等时,Na+的净内流停止,此时膜电位达到峰值。
• 因此,可以说动作电位的峰值相当于Na+内流所形成的电-化学平衡电 位。
2.复极化过程 • 当膜电位达到峰值时,细胞膜的Na+通道迅速关闭,而K+通道开放,于
是细胞内的K+顺浓度差向细胞外扩散,导致膜内负电位增大,直至恢复 到静息时的数值。
第三节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 在生命活动的过程中,细胞始终存在着电, 我们把这种电现象称为生物电现象。
• 生物电是一切活细胞存在的基本生命现象, 也是生理学重要的基础理论。它主要包括静 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两部分
一、静息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一)静息电位的概念
• 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RP)是指细胞 处于静息状态下,细胞膜两侧存在的电位 差。它是一切生物电产生或变化的基础。
• 静息电位的大小,主要由细胞内外K+的浓度决定。
– 通常,细胞内的K+浓度变动很小,因此造成细胞内外K+浓度差改变 的主要是细胞外的K+浓度。如细胞外K+增高,会使细胞内外K+浓度 差减小,从而使K+外流的动力减小,K+外流减少,最终导致静息电 位减小。
第二节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二)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
1.生物电产生的前提条件: (1)细胞内外某些离子的分布和浓度不均衡(细 胞内钾离子浓度高,而细胞外钠离子和氯离子浓 度高) (2)细胞膜在不同状态下对离子的通透性不同: 安静状态下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较大 (钾离子通道开放),对钠离子和氯离子的通透 性很小(钠离子通道、氯离子通道关闭)对膜内
细胞膜的某一点受刺激而兴奋,兴奋点产生动作电位(出现内正外负的反极化状态)
兴奋点与临近的未兴奋点产生电位差,产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
局部电流对未兴奋点形成刺激,使未兴奋点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触发新的动作电位产生,使它转变为新的兴奋点
2.动作电位的传导
(2)传导特点: ①不衰减性:电位幅度不会因传导距离加大而减小(保证了远程信息 传导的准确性。 ②全或无现象:动作电位要么不产生(无),一旦产生就达到最大 (全),其幅度不会随刺激强度增加而加大。 ③双向传导:刺激神经纤维的中段,产生的动作电位可沿细胞膜向两 端传导。
24. 24.
动作电位模式图
25.
(二)、动作电位产生机制:
@动作电位的上升支: 1.细胞受到刺激时,受刺激部位细胞膜上少量的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 少量内流,使膜发生局部去极化(膜电位减少)。 2.当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引起膜上钠离子通道突然大量开放的临界膜电 位值)时,膜上钠离子通道突然大量开放,钠离子快速、大量内流(在浓 度差和电位差的双重力推动下),细胞内正电荷迅速增加,使膜电位迅速 升高至0,进而出现内正外负的反极化状态。 3.当促使钠离子内流的动力(浓度差)与阻止钠离子内流的阻力(电位差) 达到平衡时,钠离子净内流停止动作电位达到最大幅度(钠离子的平衡电 位)
1.动作电位的引起: (4)阈强度(阈值):使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的最小 刺激强度。 (5)动作电位的暴发:膜电位达到阈电位后其本身进 一步去极化的结果,与施加刺激的强度没有关系。 (6)阈刺激和阈上刺激:引起膜去极化使膜电位从静 息电位达到阈电位水平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阈电位:引起膜对 阈电位:引起膜对Na+通透性突然增大的 临界膜电位。 临界膜电位。
(2)下降支(复极化过程):当上升相达峰值时,膜 )下降支(复极化过程):当上升相达峰值时, ):当上升相达峰值时 上Na+通道关闭,K+通道开放, K+快速外流 ,膜内电 通道关闭, 通道开放, 位迅速下降(膜内电位变负),达静息电位水平。 ),达静息电位水平 位迅速下降(膜内电位变负),达静息电位水平。 3)复极化末期:此时,膜电位恢复, (3)复极化末期:此时,膜电位恢复,但膜内外离子 分布却发生了变化(膜内 有所增多, 有所减少) 分布却发生了变化(膜内Na+有所增多, K+有所减少) 钠泵被激活而转运, 泵出膜外, 泵进膜内, 钠泵被激活而转运,把Na+泵出膜外, K+泵进膜内, 而转运 使细胞内外离子分布恢复到兴奋前的水平。 使细胞内外离子分布恢复到兴奋前的水平。
骨骼肌细胞
静息电位的数值因细胞的种类不同而有差异,如神经 静息电位的数值因细胞的种类不同而有差异 如神经 细胞的静息电位为-70mV,骨骼肌细胞静息电位 细胞的静息电位为 ,骨骼肌细胞静息电位-90mV
2、有关概念 、
(1)极化:细胞在安静时,膜两侧维持内负外正 极化:细胞在安静时,膜两侧维持内负外正 的稳定状态称为极化,它是细胞处于静息状态 标志。 细胞处于静息状态的 的稳定状态称为极化,它是细胞处于静息状态的标志。 去极化:以静息电位为准, (2)去极化:以静息电位为准,膜内电位向负值 减小的方向变化(膜内外电位差减小),表示细胞处 ),表示 减小的方向变化(膜内外电位差减小),表示细胞处 于兴奋过程。 于兴奋过程。 超极化: (3)超极化:膜内电位向负值增大的方向变化 膜内外电位差增大),表示细胞处于抑制状态 ),表示细胞处于抑制状态。 (膜内外电位差增大),表示细胞处于抑制状态。 复极化:细胞兴奋后(去极化后), ),向原来 (4)复极化:细胞兴奋后(去极化后),向原来 的极化状态(静息状态)恢复的过程 的过程。 的极化状态(静息状态)恢复的过程。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静息电位及其产生机制: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在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多数细胞的静息电位是稳定的负电位。
机制:①钠泵主动转运造成的细胞膜内、外Na+和K+ 的不均匀分布是形成生物电的基础。
②静息状态下细胞膜主要是K+通道开放,K+受浓度差的驱动向膜外扩散,膜内带负电荷的大分子蛋白质与K+隔膜相吸,形成膜外为正,膜内为负的跨膜电位差。
当达到平衡状态时,K+电―化学驱动力为零,此时的跨膜电位称为K+平衡电位。
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在静息电位
的基础上,可兴奋细胞膜受到一个适当的刺激,膜电位发生迅速的一过性的波动,这种膜电位的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锋电位、去极化、复极化和后电位。
产生机制:①上升支的形成:当细胞受到阈刺激时,引起Na+内流,去极化达阈电位水平时,Na+通道大量开放,Na+迅速内流的再生性循环,造成膜的快速去极化,使膜内正电位迅速升高,形成上升支。
当Na+内流达到平衡时,此时存在于膜内外的电位差即Na+的平衡电位。
动作电位的幅度相当于静息电位的绝对值与超射值之和。
动作电位上升支主要是Na+的平衡电位。
②下降支的形成:钠通道为快反应通道,激活后很快失活,随后膜上的电压门控K+通道开
放,K+顺梯度快速外流,使膜内电位由正变负,迅速恢复到刺激前的静息电位水平,形成动作电位下降支。
生物电现象的产生机制

生物电现象的产生机制细胞膜电位变化是指由细胞膜上离子通道的开关调控所引起的电势的变化。
在细胞膜上,存在着许多种类的离子通道,如钾离子通道、钠离子通道、钙离子通道等。
这些离子通道的开关状态可以受到细胞内外环境信号的调控。
当细胞受到刺激时,离子通道会发生开关状态的改变,导致离子通过通道流动,从而改变细胞膜上的电势。
这种电势变化可以传播到细胞的其他部位,形成了生物电信号。
例如,神经细胞通过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和钾离子通道的开关调控,产生电势变化,从而传递神经信号。
同样地,心肌细胞通过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钾离子通道和钙离子通道的开关调控,产生电势变化,使心脏能够收缩和舒张。
细胞外基质电势变化是指生物体内细胞外基质中的电势的变化。
生物体内的细胞外基质中存在着许多种离子,如钠离子、钾离子、氯离子等。
这些离子是通过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和转运蛋白进行扩散和运输的。
当细胞外基质中的离子浓度发生改变时,会引起细胞外基质中的电势发生变化。
这种电势变化可以传播到细胞的其他部位,形成了生物电信号。
例如,心肌细胞的收缩和舒张是通过细胞外基质中的钙离子浓度变化来调控的。
当钙离子浓度升高时,心肌细胞收缩,电势发生变化;当钙离子浓度降低时,心肌细胞舒张,电势再次发生变化。
此外,细胞内外环境的酸碱度、温度和机械刺激等因素也可以影响生物电信号的产生。
例如,酸碱度的改变可以改变细胞膜上离子通道的开关状态,从而影响电势的变化和生物电信号的传递。
温度的改变可以改变离子通过细胞膜上通道的速率,从而影响电势变化和生物电信号的传播。
机械刺激可以引起细胞膜离子通道的形变,从而影响电势的变化和生物电信号的传递。
总结起来,生物电现象产生的机制主要有两种:细胞膜电位变化和细胞外基质电势变化。
细胞膜电位变化是因为细胞膜上离子通道的开关调控引起的电势变化,而细胞外基质电势变化是因为细胞外基质中离子浓度的改变引起的电势变化。
此外,细胞内外环境的酸碱度、温度和机械刺激等因素也可以影响生物电信号的产生。
生物电现象的产生机制

(二)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
1.静息电位的产生条件
(1)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不匀 [K+]i>[K+]o≈30∶1
主要离子分布: 膜内:
膜外:
(2)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具有选择性 通透性:K+ > Cl- > Na+ > A-
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内外主要离子分布 及膜对离子通透性
[K+]i↓、[A-]i↑→膜内电位↓(负电场)
•
[K+]o↑→膜内电位↑(正电场)
膜外为正、膜内为负的极化状态
当扩散动力与阻力达到动态平衡时=RP
结论:RP的产生主要是K+向膜外扩散的结果。
∴RP=K+的平衡电位
生物电现象的产生机制
(一)化学现象
要在膜两侧形成电位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膜两侧的离子分布不均,存在 浓度差;
②对离子有选择性通透的膜。
K K K 膜两侧[ +]差是促使 +扩散的动力,但随着 +的不断扩散,膜两侧不断 K K 加大的电位差是 +继续扩散的阻力,当动力和阻力达到动态平衡时, +的净
主要 离子
离子浓度
(mmol/L)
膜内 膜外
膜内与膜 外离子比 例
膜对离子通 透性
Na+ 14
142 1:10 通透性很小
K+ 155 5
31:1
通透性大Βιβλιοθήκη Cl- 8 A- 60110 1:14 15 4:1
通透性次之 无通透性
2.RP产生机制的膜学说:
[K+]i顺浓度差向膜外扩散 [A-]i不能向膜外扩散
(三)生物电现象的产生机制

AP机制2:
下降支:钠通道关闭,钾通道开放,钾外流引起。 随后钠泵工作,泵出钠、泵入钾,恢复膜两侧原 浓度差。
静息期:膜电位最后恢复到静 息时的极化状态,由于膜内 +增加、膜外K+增加,激活 Na + - K+泵 ,泵出三个Na+ , Na 泵入二个K+ 。 AP产生机制
膜片钳实验
钠电流
3. Na +通道的失活和膜电位复极
兴奋性与Na +通道的性状
绝对不应期与Na +通道的性状:Na +通道失活
相对不应期与Na +通道的性状:部分复活(备用)
超常期的机制: Na +通道备用,膜电位与阈电位较近
低常期的机制: Na +通道备用,膜电位与阈电位较远
静息期与Na +通道的性状:备用(关闭)
兴奋性的变化
三、动作电位引起及其在同一细 胞的传导
(一)阈电位和锋电位的引起
阈电位:膜内负电位去极化到能引起动 作电位的临界值。
(二)局部兴奋及其特性
局部兴奋:细胞受刺激时膜电位的轻微 去极化。 特性: 1 随阈下刺激增大而增大 2 电紧张性扩布 3 总和现象(时间性、空间性)
局部反应与AP的区别
局部反应
阈下刺激引起 钠通道少量开放 反应等级性 有总和效应 衰减性传播
动作电位
阈(上)刺激引起 钠通道大量开放 “全或无” 无 非衰减性传播
(三)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机制
传导:兴奋在同一细胞上传播的过程。
局部电流:已兴奋处和未兴奋处因电位 差而引起的电荷移动。
有髓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方式是跳跃式传导
1.进入“细胞4” 2.返回“细胞2” 3.结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