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关三叠

合集下载

阳关三叠

阳关三叠

创编情景剧:创 编一个以“友情” 为主题的真情短 剧,可采用歌唱、 双白、舞蹈等各 种形式表演。
百万教学资源免费下载无需注册
小剧本:
地点:长亭(以讲台代替)
角色:诗人、元二、杨柳、酒保、 伴舞者、伴奏
场景:杨柳青青(三个学生伴演 杨柳,可对应歌词作模仿动作。)
诗人与酒保上场,在长亭等候。诗 人朗诵诗句:“渭城朝雨邑清晨, 客舍青青柳色新。” 元二上场,与诗人对话。 诗人说:“兄长远去安西,不知何 日能在相见,今日特备薄酒,以盼 归期。”
乐曲介绍
《阳关三叠》是唐代蓍名 琴歌,以王维诗《送元二使 安西》为词,全曲曲调纯朴 而富有激情,略带淡淡的愁 绪,表达了离情别意及对远 行友人的关怀 阳关三叠:古琴曲。唐代 著名歌曲,歌词即王维诗 《送元二使安西》:“渭城 朝雨浥轻尘,客舍轻轻柳色 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 阳关无故人”。因诗中有 “阳关”、“谓城”两地名, 故又称为《阳关曲》、《渭 城曲》,“阳关”也成为送 友酬唱的代名词。三叠指的 是全曲三段基本上是一个曲
酒保上前,斟满两杯酒。
诗人端起酒杯,唱前四句歌词。
两人一饮而尽,酒保斟酒。 诗人说:“此去安西路途遥远,请多多珍 重”。端起酒杯,唱后四句歌词。 众人齐唱后四句词,两人饮酒。
元二下场,诗人远眺,共同谢幕。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感受 到了古人的友情,同学们的友情, 懂得了友情的珍贵,由此可以看出: 友情是人生的无价之宝,让我们珍 惜友情吧!
调变化反复叠唱三次。
分组讨论:如何处理歌曲
(从速度、力度、声音、情感四 方面分析)。
歌曲应采用中等速度,充满表情 的演唱,后段的“遄行”处要略 显激动,力度渐强,结尾处减弱, 慢慢结束。
百万教学资源免费下载无需注册

阳关三叠是什么意思

阳关三叠是什么意思

阳关三叠是什么意思
三叠阳关,汉语成语,拼音是sān diéyáng guān.
《阳关三叠》古琴曲,又名《阳关曲》、《渭城曲》,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七言绝句《送元二使安西》谱写的一首著名的艺术歌曲。

是目前所见的一首中国古琴曲。

意思是琴谱以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为主要歌词,并引申诗意,增添词句,抒写离别之情。

后人将之谱为送别之曲。

今仅存琴歌谱,因全曲分三段,西出阳关无故人句重复三次,故称为阳关三叠。

后泛指送别。

成语出处
宋·周邦彦《苏幕遮》词:“《三叠阳关》声渐杳。

断雨残云,只怕巫山晓。


成语故事
唐朝时期,太子宾客刘禹锡每天上朝时路过一个平房,听到一个卖烧饼的男子哀叹地唱王维的《渭城曲》(即《阳关三叠》):“渭城朝雨邑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他给他一万钱扩大买卖,从此再也听不到他唱此曲了。

典故“阳关三叠”的出处、意思和举例

典故“阳关三叠”的出处、意思和举例

典源出处 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三辅黄图》卷六:“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

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释义用法 长安东有灞水,水上有灞桥,古代送客至此有折柳赠别的习惯。

唐王维 《送元二使安西》是一首有名的送别诗,被教坊谱入乐府时,取诗中词句称作“渭城曲”或“阳关曲”因在演唱时反复咏唱,故又称“阳关三叠(叠即重唱)。

后作为送别的典故。

用典形式【折柳】 明 ·李雯:“想折柳声中,吹来不尽; 落花影里,舞去还香。

”【阳关曲】 宋·李珏:“怕听阳关曲,奈短笛唤起天涯情远。

”明·郑之升:“无人为唱阳关曲,惟有青山送我行。

”【听阳关】 宋 ·苏轼:“掩霜纨,泪偷弹。

且尽一樽,收泪听阳关。

”【泣渭城】 宋·苏辙:“不堪未别一杯酒,长听佳人泣渭城。

”【唱阳关】唐·李商隐:“红绽樱桃含白雪,断肠声里唱阳关。

”宋·张舜民:“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

”【唱渭城】 宋·范成大:“岂是从容唱渭城,个中当有不平鸣。

”【渭城诗】 金·元好问:“旗亭谁唱渭城诗?酒盈卮,两相思。

”【渭城柳】 金·辛愿:“休歌渭城柳,衰老易悲伤。

”【渭城歌】 清·钱谦益:“渭城歌罢休垂泪,逐客年来实饱闻。

”【一曲阳关】 宋·柳永:“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上兰桡。

”【三叠阳关】 宋·孙惟信:“三叠古阳关,轻寒沁,清月满征鞍。

”【四叠阳关】 宋·李清照:“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

”【西出阳关】 宋·张炎:“叹西出阳关,故人何处,愁在渭城柳。

”【阳关三叠】 宋·苏轼:“阳关三叠君须秘,除却胶西不解歌。

”金·王特起:“素秋晚,听阳关三叠,一尊相饯。

”【阳关西出】 宋·张炎:“尚记得行歌,阳关西出无故人。

古曲阳关三叠简介

古曲阳关三叠简介

古曲阳关三叠简介
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游览的是中国四大名楼之一——古曲阳关。

古曲阳关位于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西100公里处的太行山东麓,这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名胜古迹甚多。

而“阳三叠”的大名,则是由明代开国元勋傅友德所题。

古曲阳关始建于北魏时期,据《水经注》记载,这座关城始建于北魏时期的公元491年(南北朝时期),是全国现存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关城。

整个关城建筑依山势而建,从远处望去,像一座巨大的城堡。

城池周长1520米,高10米。

城墙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砌筑而成,高大坚固。

城墙上每隔一段就有一座四方形的敌楼,城楼上建有城楼和箭楼,整个城垣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品”字形。

古曲阳关不仅是我国现存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关城之一,也是中国现存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四门长城”之一。

古曲阳关三叠由三道瓮城、三座城楼和三座敌楼组成。

其中第一道瓮城与第二道瓮城之间是一条宽约20米的护城河,而第三道瓮城则与城墙直接相通。

—— 1 —1 —。

阳关三叠原文译文欣赏

阳关三叠原文译文欣赏

阳关三叠原文译文欣赏
《阳关三叠》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代表作之一,原文如下:
原文: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译文:
晨雨洗涤了渭城的尘土,客舍的柳树也变得格外青翠。

我劝你再喝一杯酒,因为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亲朋好友相伴了。

欣赏:《阳关三叠》这首诗歌,给人一种豁达、洒脱的感觉,诗人用简短的语言表达了他对离愁别绪的谅解和豁达的态度。

诗中的阳关,是一个地理位置名词,也是一个历史地名,诗人通过这个地名,将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融为一体,表达了离别的悲伤和对未来的期许。

同时,诗歌中的“渭城”、“客舍”、“柳色”等元素,也为读者提供了一幅优美的风景画。

阳关三叠赏析

阳关三叠赏析

阳关三叠赏析
《阳关三叠》是我国从古流传至今的一首送别古琴曲。

表演形式多为弹唱,也有独奏。

该曲根据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谱写而成,其曲调哀婉悠长,含蓄深沉,委婉古朴,表现了送别时的不舍与哀伤。

“叠”是中国传统音乐中很具普遍意义的结构手法,意为重复,该曲在同一曲调中反复了长了三次,故称“三叠”。

曲词中的主歌部分是用了王维的绝句——《送元二使安西》,后面新增的一部分新词则是副歌部分。

每一“叠”都是王维的诗句加上不同的副歌。

第一“叠”又多出第一句“清和节当春”交代了送别的时间,用来引出全曲。

该曲的主歌部分—王维的诗句开头描绘了清晨的一阵小雨润湿了道路上的尘土,使得空气,道路干净。

客舍的屋瓦莹润透亮,显得其旁的柳树也格外清脆欲滴。

此时的古琴音较为清澈、明亮,一如朝雨般清新自然。

接着是该诗的经典之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此时古琴音变得低沉而悠长,如同诗人与友人之间凝视,沉重而不舍。

又如诗人喉咙里的哽咽,逞强而难忍。

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的不舍之情。

从在这里开始,曲子便进入了一种哀婉的曲调。

副歌部分是后人在弹唱时增加的新词,对王维的诗又进一步地进行了补充,描写了送别之人对将行之人临行前的字字嘱咐,嘱其艰辛路途应当自珍,以及自己将时时刻刻思念着对方还望能早日通信。

这个部分的琴歌虽哀婉却又富有激情,特别是“遄行,遄行”等处声音突然变得高亢,和“历苦辛,历苦辛,历历苦辛”等处的反复吟唱,情谊真挚,激动而沉郁,充分地表现了诗人对即将踏上艰辛旅程的友人的关心以及留恋。

阳关三叠

阳关三叠
阳关三叠
作品简介
• 《阳关三叠》是唐代蓍名琴歌,以王维诗《送元 二使安西》为词,全曲曲调纯朴而富有激情,略 带淡淡的愁绪,表达了离情别意及对远行友人的 关怀。 • 阳关三叠:古琴曲。唐代著名歌曲,歌词即 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轻轻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 故人”。因诗中有“阳关”、“谓城”两地名, 故又称为《阳关曲》、《渭城曲》,“阳关”也 成为送友酬唱的代名词。
不唱的旋律部分加 了括号,这叫间奏。 间奏是歌曲不可缺 少的部分。
共听到了几次相同 的旋律?将一段旋 律反复吟唱三次, 体现了一种什么样 的情感呢?由此可 见,“三叠”是什 么涵义了吧?
拓展练习
• 这首歌曲被改编成多种艺术表现形式, 请对比欣赏合唱,古琴,琴歌等多种不同 形式的音响片段,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创编情景剧
创编一个以“友情”为主题的真情短剧, 可采用歌唱、双白、舞蹈等各种形式表演。
音乐卡片•叠Fra bibliotek古代对同曲变奏结构的一种称谓。三 叠是指演唱(变奏)了三次。教材中选用 的是歌曲中的一叠
学练提示
• • 吟诵诗词 学唱歌曲
我们就一起来学习 《阳关三叠》这首 歌曲,看到题目, 你有什么疑问吗?
介绍“阳关”。至于“三 叠”则留下悬念,让学生 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去思 考、解答。
这首歌曲有个特点, 请大家看旋律,发 现什么了吗?

阳关三叠解析

阳关三叠解析

《阳关三叠》,中国古曲,又名《阳关曲》、《渭城曲》。

该曲取材自王维的七言绝句《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篇绝句后来成为一首七弦琴歌,歌曲分三大段,即三次叠唱,每次叠唱除原诗外,加入由原诗诗意所发展的若干词句,为当时的梨园乐工广为传唱。

因取诗中'阳关”一词,再加之歌曲的三次叠唱,故名《阳关三叠》。

琴歌歌词清和节当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霜夜与霜晨。

遄行,遄行,长途越渡关津,惆怅役此身。

历苦辛,历苦辛,历历苦辛,宜自珍,宜自珍。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依依顾恋不忍离,泪滴沾巾,无复相辅仁。

感怀,感怀,思君十二时辰。

参商各一垠,谁相因,谁相因,谁可相因,日驰神,日驰神。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芳草遍如茵。

旨酒,旨酒,未饮心已先醇。

载驰骃,载驰骃,何日言旋轩辚,能酌几多巡!千巡有尽,寸衷难泯,无穷伤感。

楚天湘水隔远滨,期早托鸿鳞。

尺素申,尺素申,尺素频申,如相亲,如相亲。

噫!从今一别,两地相思入梦频,闻雁来宾。

[1]注释(2)使:到某地;出使。

(3)安西:指唐代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附近。

(4)渭城:故址秦时咸阳城,汉代改称渭城(《汉书■地理志》),位于渭水北岸,唐时属京兆府咸阳县辖区,陕西咸阳县东。

(5)浥:(yD :湿润,沾湿。

(6)客舍:旅店,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

(7)柳色:即指初春嫩柳的颜色。

(8)君:指元二。

(9)更:再。

(10)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

《元和郡县志》云,因在玉门之南,故称阳关。

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

(11)故人:老朋友,旧友。

(12)更尽:再喝完。

提起阳关,人们马上会想到一首诗“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阳关三叠

阳关三叠
阳关三叠
中国古代艺术歌曲
渭城早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 客舍周围青青的柳树格外清新 老朋友请你再干一杯饯别酒吧 出了阳关西路再也没有老友人
本曲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谱写的古琴曲,五声调式。因音乐主题主题 重复三次,故称“三叠”。旋律古朴深沉,略 带伤感,将友人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感表现得 淋漓尽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遄行,遄行,长途越渡关津。历苦辛,历苦辛,历历苦辛宜自珍,宜自珍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依依顾恋不忍离,泪滴沾巾,感怀感怀,思君十二时辰,谁相因,谁相因 ,谁可想因日驰神。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旨酒,旨酒,未饮心已先醇,载驰骃,载驰骃,何日言轩旋辚,能酌几多 巡,千巡有尽,寸衷难泯,无穷的伤感,尺素申,尺素申,尺素频申如相 亲。 噫,从今一别,两地相思入梦频,鸿雁来宾。
课后拓展
请同学们课后查阅资料,了解中国古代 乐器还有哪些?
赏 析
《阳关三叠》又名《阳关曲》、《渭城曲 》,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七言律诗《送元 二使安西》谱写的一首著名的艺术歌曲。
此诗前两句写渭城驿馆风景,交待送别 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后两句转入伤别 ,却不着伤字,只用举杯劝酒来表达内心强 烈深沉的惜别之情。
全曲分三大段,用一个基本曲调将原诗 反复咏唱三遍,故称“三叠”。每叠又分前 后两段,后段为新增歌词,每叠不尽相同, 带有副歌的性质,分别渲染了“宜自珍”的 惜别之情,“泪沾巾”的忧伤情感和“尺素 申”的期待情绪。
古琴
古琴是平置弹奏的弹拨乐器。木质,内有共鸣体。琴面上有七 根弦。古琴音量较小,音区低沉,音色明净、浑厚,风格古朴 ,演奏方法非常丰富,不下于五十余种。

阳关三叠原文及译文

阳关三叠原文及译文

阳关三叠原文及译文
原文: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此诗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后有乐人谱曲,名为“阳关三叠”。

元二奉命出使安西都护府,王维到渭城为之饯行,写下这首诗。

译文:
渭城早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客舍周围柳树的枝叶翠嫩一新。

老朋友请你再干一杯美酒,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

赏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离别情景。

它没有特殊的背景,却充满了深深的依恋和牵挂。

它适合于大多数离别场合,因此被纳入乐府,成为了广为流传、久唱不衰的歌曲。

诗人抓住了送别时刻的一瞬间,使其成为了永恒。

朋友即将远行,将前往边疆绝域的满地黄沙。

此时一别,不知何日才能再见,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只能将依依惜别之情、所有的关怀与祝福融进一杯离别之酒中。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这两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对将要前往荒凉之地的友人元二的深深依恋和牵挂。


的前两句描绘了春天的景象,却暗示了离别的悲伤。

其中,“柳”和“留”谐音,是离别的象征,“轻尘”“客舍”也都暗示了旅行的目的,点出了送别的时间、地点和环境。

后两句点明了主题是以酒饯别,诗人借分手时的劝酒,表达对友人深厚的情意。

友人此行要去的安西,在今天的新疆库车县境,同时代的王之涣有“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形容,何况安西更在玉门之外,其荒凉遥远可想而知。

阳关三叠的完整解释

阳关三叠的完整解释

阳关三叠的完整解释
《阳关三叠》创作于唐代,是中国传统乐曲的经典代表作之一,歌词改编于唐代诗人王维的七言绝句《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后人在原诗句的基础上进行两次重复的修改,将原诗进行反复填充而形成完整歌词。

[7]古琴曲整体分为三大部分,大多反复采用一个曲调,总共有三次的叠唱,故又被称为“三叠”。

当前,《阳关三叠》已经有33种版本,但社会上运用最广泛的是明代的《新刊发明琴谱》,这一谱曲在1867年经由张鹤进一步整理和创作,并最终改编为《琴学入门》流传至今。

《阳关三叠》起源于王维的七言绝句《送元二使安西》,用于表达对好友离别的不舍,和控诉君王给百姓带来的苦难。

在唐代就已经谱成数十个琴曲版本并得到广泛的传唱,在乐府歌曲中被称为《渭城曲》,并在《伊州大曲》之中收纳。

现传唱的琴歌,都分成三段即琴曲中的三叠,在原本诗歌的基础上加入歌词呈现出来。

古诗中的渭城,指的是秦朝时的咸阳城,阳关指的是今甘肃敦煌的西南,是古时出塞的必经之地。

琴师在创作时为了使送别难舍之情增强,对原作四句进行反复三遍,“三叠”因此形成。

人教版八年级音乐上册第一单元《阳关三叠》

人教版八年级音乐上册第一单元《阳关三叠》
《阳关三叠》,中国古曲,又名《阳关曲》、 《渭城曲》。该曲取材自王维的七言绝句《送元 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 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篇 绝句后来成为一首七弦琴歌(古琴),歌曲分三 大段,即三次叠唱,每次叠唱除原诗外,加入由 原诗诗意所发展的若干词句,为当时的梨园乐工 广为传唱。因取诗中“阳关”一词,再加之歌曲 的三次叠唱,故名《阳关三叠》。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 盛唐山水田园诗人、画家,今存 诗400余首。王维的诗,绘影绘 形,有写意传神、形神兼备之妙。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世有 “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 维是人才”之说,人亦称王维为 诗佛,此称谓不仅是言王维诗歌 中的佛教意味和王维的宗教倾向, 更表达了后人对王维在唐朝诗坛 崇高地位的肯定。
将进酒
水调歌头 明பைடு நூலகம்几时有
王维的诗和曲调配合在一起, 珠联璧和,寓意深长。一经弹唱, 在离别之人的心中激起强烈的共 鸣,广为流传。为进一步抒写离 情别绪;有弹唱者引申诗意,增 添词句,使寓意更加缠绵,更为 动人。 第一叠:遄----快的意思,路 途很遥远,途中要经历很多关山 和渡口,要经历千辛万苦,再苦 再累你也要保重自己啊。学生感 慨,多朴实的语言,却道出友人 间的情意至深。

阳关三叠赏析

阳关三叠赏析

阳关三叠赏析阳关三叠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称赞阳关美景的一种表达方式。

这一诗句取自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中的一句:“半夜凉月如镜,重门前月如钩。

”这句诗中的“重门前月如钩”即是指阳关三叠。

阳关指的是夜晚的月亮,而三叠则指的是月亮在门前不同时期的观看效果。

具体来说,第一叠是指月亮刚刚升起时,在地平线上出现的景象;第二叠是指月亮在夜晚的巅峰时刻,高悬在天空中,明亮如钩;第三叠是指月亮快要落下时,悄悄地消失在地平线之下。

阳关三叠通过形容夜晚的月亮,展现了夜景的美妙和神秘。

在这样的描写中,月亮成为了诗人心中的主角,伴随着夜晚的降临,为整个景色增添了一束神奇的光芒。

阳关三叠也寄托了文人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思考。

诗人们通过对夜晚的景色的观察和感受,反映出自己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欧阳修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是一首流传广泛的诗歌,被认为是描写阳关三叠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诗中的“重门前月如钩”一句形象地描绘了夜晚的月亮,给人以震撼的视觉感受。

这种描写方式起到了突破常规的作用,使读者更加容易产生共鸣。

除了欧阳修,其他许多文人墨客也曾在自己的作品中用阳关三叠的表达方式来描绘夜晚的景色。

他们通过对阳关三叠的赞美,表达了对美景的向往和对人生的思考。

阳关三叠成为他们观察世界和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

阳关三叠不仅在文学作品中有所体现,在其他艺术领域也有其影响和表现。

比如,在绘画中,艺术家们通过画出夜晚的月亮和地平线,展现出阳关三叠的美感。

在音乐中,作曲家们可以通过音符的起伏和变化,来表达夜晚月色变幻的情感。

总的来说,阳关三叠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表达对夜晚美景的一种艺术方式。

通过对月亮在不同时期的观看效果的描绘,诗人们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命的思考。

阳关三叠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文学作品中,还在其他艺术领域有所表现。

阳关三叠的美妙将继续影响后人,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阳关三叠

阳关三叠

《阳关三叠 》 赏析
又名《阳关曲》、 《谓城曲》,是根据唐代 诗人王维的七言律诗《送 元二使安西》谱写的一首 著名的艺术歌曲
全曲共分三大段, 用一个基本曲调将原诗反 复咏唱三遍。故称"三叠"。 每叠又分前后两段,后段 为新增歌词,每叠不尽相 同,带有副歌的性质,分 别渲染了"宜自珍"的惜别 之情,"泪沾巾"的忧伤情 感和"尺素申"的期待情绪。
是一首很伤感的乐曲,它的曲调 深情感人,诗与音乐珠联璧合。表达了作者对 即将远行的友人无限留恋的诚挚情感。 全曲共分三段,故称“三叠”。以典型的民族 调式为基础,音调纯朴而富于激情。 曲中出现了“八度大跳”,并反复呈现,充分 表现出故人远离时无比怀念、心潮澎湃的感情。 “八度大跳”---相临音组的两个同名音。 乐曲结尾处渐慢、渐弱,抒发了一种感叹的情 绪。
诗人与酒保上场,在长亭等候。诗人 朗诵诗句:“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 青青柳色新。”
元二上场,与诗人对话。
诗人说:“兄长远去安西,不知何日 能再相见,今日特备薄酒,以盼归 期。”
酒保上前,斟满两杯酒。 诗人端起酒杯,唱前四句歌词。 两人一饮而尽,酒保斟酒。 诗人说:“此去安西路途遥远,请多多珍 重”。端起酒杯,唱后四句歌词。 众人齐唱后四句词,两人饮酒。 元二下场,诗人远眺,共同谢幕。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感受 到了古人的友情,同学们的友情, 懂得了友情的珍贵,由此可以看出: 友情是人生的无价之宝,让我们珍 惜友情吧!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l=F 呜
在哼唱中你觉得歌曲的速度怎样? 音乐情绪如何?
l=F
师:渭 城 朝 雨 浥 轻 尘, 客 舍 生:呜

三叠阳关

三叠阳关

【拼音】sān dié yáng guān
【成语故事】唐朝时期,太子宾客刘禹锡每天上朝时路过一个平房,听到一个卖烧饼的男子哀叹地唱王维的《渭城曲》(即《阳关三叠》):“渭城朝雨邑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他给他一万钱扩大买卖,从此再也听不到他唱此曲了。

【出处】《三叠阳关》声渐杳。

断雨残云,只怕巫山晓。

宋·周邦彦《苏幕遮》词
【解释】即《阳关三叠》。

琴曲。

琴谱以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为主要歌词,并引申诗意,增添词句,抒写离别之情。

因全曲分三段,原诗反复三次,故称“三叠”。

后泛指送
【用法】作宾语、定语;比喻离别
【近义词】阳关三叠
【成语示列】肺腑,恨怎舒,《三叠阳关》愁万缕。

元·宋方壶《斗鹌鹑·送别》套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第一课教学内容:1.歌曲:《渴望春天》。

2.创编:为歌曲配打击乐伴奏。

3.配乐散文:《春》。

教学准备:钢琴、录音机、磁带、VCD、打击乐、铃鼓、三角铁、响板、沙锤等。

教学目标:1.学会歌曲《渴望春天》,并在反复地练唱中体会6/8拍子活泼欢快的特点。

2.通过对散文《春》的配乐朗诵,使学生感受音乐与文学的密切关系,审美内涵。

3.鼓励学生大胆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教学过程:1.教师要充分注意“教学导入”环节的重要性,精心设计。

如:(1)可以通过教科书上的彩色画面启发学生的想象力,用语言描述春天的景色;(2)可用优美的旋律导入;(3)可用简短的诗句导人;(4)可用录像资料(风光片,春景图,配乐散文)导入。

要求学生共同参与。

2.请学生朗诵散文诗《春》,并选择适当的乐曲做背景音乐,有感情地表演。

教师也可以发动学生自主找一些抒情音乐的录音并请大家边听边讨论,选择合适的乐曲作为背景音乐。

3.播放歌曲《渴望春天》。

请学生仔细聆听,听后用语言描述歌曲所表达的情绪。

4.随录音轻声哼唱歌曲。

其间,教师可以为学生范唱,也可以用钢琴伴唱,通过多种形式的练唱,使学生逐渐熟悉歌曲。

5.请学生从曲谱中找出相同的旋律片段。

如:一、二乐句的开头:(插图)并打着拍子反复地唱一唱,加深印象。

6.请学生从曲谱中找出变化音。

如(插图)在演唱中注意唱准音高及旋律对感情表达的作用。

7.再次播放歌曲《渴望春天》的录音。

提示学生从以下几方面感受音乐:①音乐的速度是什么样的?快,稍快,很快,极快。

结合词、曲特点,谈一谈为什么用这样的速度来表达。

②歌曲演唱的力度是什么样的:很弱(pp)、弱(p)、中强(mf)、强(f)、很强(ff)。

你认为歌曲应该用哪种力度表现最合适。

③应该用怎样的情感才能恰当地表达歌曲的情绪?④你喜欢这首歌曲吗?为什么?谈谈对整首作品的感受。

8.在老师钢琴伴奏下,(或用录音带伴奏;老师指挥)全体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渴望春天》。

演唱形式可采用领唱、齐唱。

之后,也可由学生独唱或小组唱。

9.请学生选择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伴奏型可由师生共同设计,更多的是鼓励学生自己设计,边唱边加入打击乐伴奏。

4.《春天奏鸣曲》(1)作品是贝多芬所作10首小提琴奏鸣曲中的第五首,该曲因音乐绚丽甘美,明澈如水而得名。

共四个乐章,可以选听其中的第一乐章,教师可以根据优美、抒情的旋律引导学生想象和联想。

(2)组织学生讨论:乐曲第一部分中,小提琴演奏和钢琴伴奏有什么特点?(二)学吹竖笛《春游》1.教师弹琴,学生轻声哼唱旋律,熟悉曲谱。

2.学生练习吹奏。

学生相互帮助掌握技术难点。

3.引导学生找出乐曲中旋律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如:二、四句旋律完全相同,第三句变化;结尾不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4.为乐曲配打击乐伴奏,在有标记的地方敲击三角铁或其他打击乐器。

(三)创作与表演1.请学生即兴为《春节序曲》(教材内容)的旋律配一段歌词,并试着唱一唱。

分小组创编,然后为大家展示成果。

2.师生共同表演《春节序曲》音乐片段。

形式:弹奏、舞蹈、扭秧歌、敲锣打鼓、演唱,教师要将全体学生调动起来,积极参与表演,表演形式由学生自主选择,也可教师、学生讨论安排角色。

一、编写意图本单元承接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祖国颂歌》的主题意义,旨在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从音乐材料上看,有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有歌剧《江姐》选曲、有管弦乐、有通俗歌曲、有合唱歌曲。

虽然主题相对集中,但音乐表演形式各异,如《绣红旗》为女生齐唱;《红旗颂》为管弦乐合奏;《红旗飘飘》为独唱;《国旗颂》为合唱。

从音乐与(一)欣赏1.《新疆之春》(1)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作品表达的情绪,如:豪放、乐观、奔放、流畅、欢快、载歌载舞等。

(2)出示《新疆之春》的主题旋律片段(第一、二部分),引导学生对两个部分的主题片段进行分析。

让学生带着问题听录音,如:各部分的演奏形式有什么不同?第一部分主题是钢琴伴奏,小提琴以装饰音、强音、跳弓等多种演奏形式出现,第二部分则是小提琴以双音演奏舞曲般的节奏和拨弦的形式演奏,让学生充分体会和感受小提琴丰富的表现力。

(3)通过欣赏《新疆之春》,使学生了解新疆少数民族能歌善舞、热情奔放的性格特征及他们的精神风貌。

2.《春节序曲》(1)边听边感受这首乐曲的风格特点,如:热烈的、欢腾的、载歌载舞的等。

学生小组讨论并谈感受。

(2)将不同部分的音乐主题用板书、投影、课件等方式呈现出来。

请学生边听边对比音乐的不同特点,如:欢快的、抒情的、流畅的、赞美的等情绪特点,以及力度上的特点。

(3)学生自主地找一段主题旋律并为其划旋律线,感受旋律的表现特征。

3.《春晓》使学生了解唐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春晓》这首诗构思精巧,令人回味无穷,加入黎英海的配曲,更使其意境深邃。

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词曲结合歌曲的深刻内涵,并吟诵全诗。

二、教学安排本单元可以安排为2课时。

第一课时为“唱歌”和“创编”两项内容,第二课时为“欣赏”、“音乐活动”。

学生从小学阶段就开始接触《国歌》,对《国歌》比较熟悉。

本单元既帮助学生复习以前学习的《国歌》内容,同时对演唱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求掌握弱起起唱、三连音等特性节奏,还要求学生“准确地背唱《国歌》”。

《绣红旗》可以设计为歌表演的教学形式,学生可以分角色表演江姐和她的战友们在狱中庆祝新中国诞生的情景。

《红旗飘飘》可让学生分组表演奥运会时的情景,可以是代表团人场式,或者是颁奖升旗等情节。

欣赏《国旗颂》时可让学生结合乐谱注意倾听第二声部。

结合观看开国大典时的历史盛况的录像,感受《红旗颂》的辉煌气势。

第二单元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第二单元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唱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2.音乐故事:国歌的故事。

3. 音乐欣赏:《绣红旗》。

教学目标:1.通过准确而有感情地演唱和背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体会国歌的情绪,理解国歌的来历,了解人民音乐家聂耳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

2. 结合欣赏《绣红旗》创编歌表演。

教学过程:(一)唱歌1.学生随音乐《红旗颂》走进教室。

2.师生谈话:教师引导学生:看谁能唱出刚刚听到乐曲开头由小号演奏的曲调。

3.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启发学生根据“国歌的故事”等资料,说说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理解。

4.学唱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1)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录音、影视或教师范唱)。

(2)教师指挥学生随录音演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注意启发学生对演唱的效果进行评价。

(3)学生探究:歌曲速度、节奏、节拍、旋律等音乐表现要素的特点,并能运用音乐要素及表情术语描述歌曲所表达的情绪。

(4)引导学生随音响(录音、影视、伴奏等)听好前奏,准确地把握弱起起唱,唱准三连音,有表情地唱熟歌曲的曲谱和歌词。

(5)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如自由改变本歌的速度、节拍(如2/4变3/4)与节奏(如变弱起为强起;改变三连音节奏),并与前面进行对比,体会音乐情绪及风格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6)引导学生随琴声或录音机唱乐谱(包括前奏)。

边唱边划拍子,并三连音节奏。

(7)反馈与评价:学生采用竞赛的方式,看谁能很快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曲谱和歌词准确地背唱下来,师生共同评价。

(二)欣赏1.观看歌剧《江姐》的录像片段,聆听女声齐唱《绣红旗》。

2.学生探讨《绣红旗》的演唱形式、表现的情节、表达的主题思想和音乐的基本情绪等。

3.创编歌表演动作:学生可通过个人或分小组,根据各自对歌曲《绣红旗》内容和情节的理解和想象,创编歌表演动作。

设计符合故事情节、乐曲结构及音乐情绪的表演形式,以表达江姐和狱中战友绣红旗、迎解放的意境和坚定的信念。

在表演的实践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自己、他人和集体的伴奏作简单的评价,并在群体中参与相互交流二度创造的感受,并提出改进的意见。

欣赏1.管弦乐曲《红旗颂》。

2. 歌曲《红旗飘飘》。

3. 歌曲《国旗颂》。

教学目标:1.感受器乐曲《红旗颂》的音乐情绪及演奏的形式。

能边聆听乐曲《红旗颂》边看油画,边结合历史知识描述《开国大典》的盛况。

2.感受歌曲《红旗飘飘》《国旗颂》的音乐情绪及演唱形式;能哼唱歌曲《红旗飘飘》中一句或几句曲调。

能边聆听音乐,边即兴模仿中国健儿在奥运开幕式行进时的姿态。

能描述自己面临不同场合升国旗时的联想与感受。

教学过程:1.教师介绍《红旗颂》的作者及首演的背景,然后播放录音。

2. 学生聆听引子及第一部分主题。

3.教师引导学生从这段引子和主题中,听出乐曲分别用了哪些乐器来演奏?其中听出了什么熟悉的音调?(《国歌》音调)4. 聆听第二部分(展开部)。

听后,学生畅谈:从乐曲中听辨出节奏、音型有什么特点?这段乐曲在演奏的形式、乐曲的风格较第一段有何不同?5. 聆听第三部分及尾声。

6.学生边聆听乐曲边观看油画《开国大典》,结合语文知识和历史知识,各自畅谈听后的感受和对乐曲的理解。

描述《开国大典》时的盛况。

7.学生对以上的见解进行评价,教师参与评价活动,说出自己的理解。

8. 欣赏男声独唱歌曲《红旗飘飘》。

9.学生自由讨论《红旗飘飘》的音乐情绪、演唱形式以及表达的主题思想。

10.学生随录音边看歌谱边随之哼唱。

11.如果高音区有困难,教师可作移调处理。

学生可畅谈对这首歌曲的感受,并说出对其中哪个乐句的印象最深。

(可能会有不同答案,教师都应予以鼓励)12.学生聆听音乐,即兴模仿中国健儿在奥运开幕式行进时的姿态。

13.欣赏歌曲《国旗颂》。

引导学生讨论这首歌曲的音乐情绪、演唱形式,以及表达的主题思想。

14.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描述自己面临不同场合升国旗时的联想与感受.(参考课本的插图:天安门国庆节升国旗的群众集庆场面)。

15.反馈与评价:一、编写意图这一单元是为深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促进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灿烂的古代音乐成就,培养其热爱民族音乐而设立的。

这一单元与八年级上册的《八音之乐》是姐妹篇,都是中华母语音乐文化教育的具体材料。

设置的栏目中,在介绍春秋时期伯牙、子期的知音故事时,欣赏古琴曲《流水》。

唐代大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作为歌词谱写的歌曲《阳关三叠》旋律古朴苍劲,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安排“音乐情景剧”栏目,目的在于让学生亲身体验阳关送别的情景,以便更好地感受音乐。

这是在教学一线收集到的教学案例,可操作性较强,易于调节课堂气氛。

为了不给学生增加学习负担,同时也为了以后的教材内容不过多地重复,我们没有不现实地追求中国古代音乐史的“完整性”,而是撷取了“几朵小花”,由点及面地对中国古代音乐作了简明扼要的介绍。

二、教学安排本单元可以安排为2课时。

第一课时可安排“音乐故事”和“欣赏”两项内容,第二课时为“唱歌”和“音乐情景剧”。

在这个单元里,以“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为开端,拉开了中国古代“人与音乐”的神秘面纱。

教学内容:1.讲音乐故事,欣赏古琴曲《流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