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与建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悟,探索,寻味
——论中国绘画与建筑的相关性
关键字:视觉艺术绘画建筑共通性
摘要:中国艺术中的绘画与建筑并不是完全脱节的,二者之间的关系算不上多紧密,但其间的联系让我们不能将绘画与建筑分别搁置在两个没有任何交集的区域中,绘画中存在建筑的影子,而建筑中又会有绘画的映射。
中国绘画与建筑的总体关系
中国艺术形式丰富多彩,鳞次栉比,类与类之间以各式各样的视觉效果冲击着人们的眼球,使得观众应接不暇,但是在视觉艺术非但多样化而且具有较强冲击力的今天,我们其实可以从这些众多的艺术中发现它们的共通性。
学了两年建筑之后,对建筑的定位又有了重新的认识,与其说建筑是工科中比较偏艺术的科学,倒不如定义它为艺术系中偏向工科的学科。谈论到建筑与艺术,这里比较强调建筑与中国绘画的关系。绘画与建筑在本质上有着同一性的关系,换句话说,二者的灵魂已经可以相融为一体,中国绘画在某种意义可以说是一种表现在二维世界中较为抽象的艺术作品,而建筑只是建立在三维中的立体构成。
中国绘画与建筑的共通性
有人说过,绘画与建筑的关系是一个很大的命题,存在于两者之间的关系总是非常奥妙,而且总能给人以惊喜。首先,中国绘画常以建筑为题材,将建筑以最融洽的方式与自然结合得天衣无缝;与此同时,中国的园林建筑也时常会用到绘画的一些方式.
自古就有将建筑,绘画,雕塑合称为三大造型艺术的说法,抛开其他两者不说,单论建筑,建筑艺术的特征也非常多样化。优先来看,建筑艺术是理性与浪漫的交织,这点不同于绘画,建筑会在理性的基础上把握浪漫,浪漫不会占到主导地位;其次,建筑艺术有一定的时代性,区域性以及典型的象征意义。其中象征意义在现代社会显而易见,每个地方都会有其标志性建筑,像中国的故宫,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巴黎的卢浮宫等等,大到国家小到城市都会有自己的标志性建筑,以此来代表自己的地位。
建筑艺术固然复杂,绘画艺术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但二者都是文化的精髓。自然而然就会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联系,并且相互渗透。
二者之间具体微妙的联系
接下来可以从开始创作到创作结束整个过程具体分析一下二者之间的微妙联系,如下:
初始阶段,绘画的构思会基于整体作品的格调与构图,先确立一个主基调,后面的具体操作都会以该基调为准,基本会遵循初始定位,
即使最终成果与起初构思不太一样,但是在大方向的主导之下,不会有过多偏差,建筑设计的开始也应该一样,要根据设计的内容以及环境给予该建筑风格的确定,其后对该设计的形态或是色调都应顺应起初为其确立的风格,时刻记住自己为该建筑的定位,确保后期的所有设计都为之前为该建筑所做的定位来服务,结果不能保证不偏不倚,但跟绘画一样,定会得到一件称心如意的作品。
接下来重点分析一下过程。以线造型是中国画的基本艺术特色,线条的抑扬顿挫,刚柔并济便可以勾勒出物体的形象结构,栩栩如生,并且可以反映出不同画家的思想与艺术修养。不同的作品中线条的感觉也会有所不同,由此就可以联想到不同艺术家的路线。再说建筑,不管是以前较多使用的木构架建筑中的梁柱斗拱,还是现代社会中的砖石混凝土砌筑的台阶或是外缘线,也都体现了线的痕迹。而且,生活中很多建筑师会特别注重建筑中线条的层次以及相互间的穿插关系,鉴于建筑成品中大家可能更多关注的会是一些体块之间的比例,会很容易忽略掉线的作用,但是设计过程中线条的处理也尤为重要,线条的好坏会关系到整个建筑的设计感。所以说,如果绘画作品是用画笔勾勒出的动人美景,那建筑就是以木石代笔营造出的立体杰作。在两者的创作过程中,都经过了点线面的逐级渐变过程。
绘画中的虚实相生,同样在建筑中也有所体现,绘画中色彩的浓度会使整张绘画作品有虚有实,虚,便是画中笔画较为稀疏的部分或是留白的区域,实则是画中勾画出的实物,实景以及笔画细致的地方,而这虚与实的对比会使作品主次分明,从而能给人以不同的视觉体
验,体现在建筑中也显而易见。
中国的传统的院落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外虚内实或是外实内虚,总之会在总体的虚实关系上有所特别的处理。如此一来,建筑本身也就增添了些许丰富度,也可以给使用者丰富的视觉效果。除此之外,以单体的建筑立面为例,首先,体现在平面上的进与退为第一层次的虚实处理,其次,立面的开窗也会通过玻璃或构架的轻盈通透来反衬实墙的厚重与围合。虚与实的结合同时体现在绘画和建筑中,表现方式虽然不同,但都是为了使作品产生结构感,提升作品对眼球的吸引力而在过程中对作品采取的高级处理。
谈到整体性,绘画中会讲究疏密有致,有松亦有紧,疏则体现在画面的局部留白,而密便是墨色颇浓的区域,疏密相间,于对比中体现出整体,古时的故宫,便是对称和谐,主次分明,中心的三大殿作为整个建筑群的主体,被万分强调,与绘画中的点睛之笔极为相似,凸显出整体的主题之后,便在其他地方弱化处理,大面积使用广场庭院以此来减弱其他建筑对主体建筑的影响,避免因为重点过多而失去重点,从而使整个建筑群的整体性大为降低。再如现代的城市布局,钟楼与其四周的布局就有该方面的考虑,为了不抢钟楼的风头,以钟楼为圆心一定半径内的建筑高度都会有限制。
还有一点极其重要,中国人讲究通感,通常是要用一种对象将人的视觉,听觉,味觉等不同的感觉相互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而中国绘画中画家经常会将视觉与听觉或是触觉结合起来,换句话说,也就是动静结合。
很多情况下,在欣赏一幅绘画作品的时候,看到作品的题词,我们却很难从画中找到相对应的物象,比如说,有时候作品题词中会写东风或西风怎么样,可是谁又能从画中看出风的存在,但是仔细去看,就会看到树枝的随风摇摆的形态或者是花瓣纷纷落下的场景,又例如,齐白石先生画过一幅画,名为《蛙声十里出山泉》,大家依旧看不出蛙声在哪,但通过齐白石先生的表达,从画面中的水流以及顺流而下几只青蛙观赏者就可以听到青蛙的声音。
同样,建筑中也会产生很多方面的动静呼应,体现居多的应该数园林建筑了,建筑师会将动态的风,鸟,水等意象引入到静态的亭,台,楼,阁之中,即移情入景,从而使整个建筑品成为一种综合性质的艺术品,消除建筑的生硬感,注入活跃的元素使整个建筑变得更为形象生动。
以前看到过形容中国绘画色彩使用的一句话:色不碍墨,墨不碍色,或者换句话说,就是色墨相辅相成,建筑中同样存在主色调与辅色调的相互协调。中国绘画中,纯水墨的画并不少见,可是很少会有不盖图章的,在大篇幅水墨的背景下,印章的红色便会成为水墨的补充,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纯水墨的单调与乏味。体现在建筑中,建筑呈现给我们的不会像绘画作品那么二维性,由于建筑本身的三维性,即使是在单一色调的设计中,我们也不会觉得太过平淡无味,但是当我们在基色调明度渐变的基础上附加一些设计意味十足的点缀之后,整个建筑的层次感便尽显无疑,只因这传神的一处,从而使作品产生视觉焦点,丰富性提升一个高度,无疑会对整个建筑画龙点睛,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