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欢树教案
《合欢树》公开课教案

《合欢树》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合欢树二、教学重点: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三、教学难点:理清文章思路,分析详细大事,体会各种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四、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1)简洁了解的生平。
(2)理清文章思路,分析详细大事,体会各种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本课学习主要结合多媒体采纳师生争论法,让学生在相互沟通中有所体会;通过启发式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深入思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并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引导学生学会爱,学会感恩,学会珍惜。
五、课时安排:本课共2课时六、法制与德育渗透:1、法制:法定下的父母子女之间有什么权利义务关系?依据《婚姻法》的相关规定,父母的权利义务有:(1)在人身方面,有抚养的权利与义务、治理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法定代理;(2)在财产方面,主要表现为对子女财产的治理;未成年人给他人造成的损失,父母必需担当赔偿责任。
子女的权利义务有:未成年或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当父母不履行抚养义务时,有要求父母付给抚养费的权利。
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
在父母无劳动力量或生活困难时,子女有义务给付赡养费,并且不因父母的婚姻关系变化而终止。
子女有义务敬重父母的婚姻权利,不得干预父母再婚以及婚后的生活。
父母子女之间有相互继承遗产的权利。
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任何人不得加以危害和卑视。
不直接抚养非婚生子女的生父或生母,应当负担子女的生活费和教育费,直至子女能独立生活为止。
2、德育:引导学生在将来的生活中,无论走到哪里,要学会感恩,学会珍惜。
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以播放视频或者歌曲《妈妈我想你》导入新课。
(二)、新课内容:(讲授过程中逐页播放多媒体)1、文题解读:合欢树,有“马缨花”、“绒花”之称,落叶乔木,伞形树冠。
叶互生,为偶数。
花美,形似绒球,芳香袭人;叶奇,日出而开,日落而合。
常象征阖家幸福、夫妻恩爱、婚姻美满。
《合欢树》教案

《合欢树》教案•相关推荐《合欢树》教案(精选9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合欢树》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合欢树》教案篇1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的脉络线索。
2、从细节描写中体味母亲对我的深情。
3、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4、基于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采用由散入整的组合法,在内容主旨理解的同时,对散文写作有初步的认识。
5、品味文中细节的内涵能够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学会感受爱、表达爱、珍惜爱。
而作者在对往事的追叙中,也完成了自己对亲情的感悟,这种感悟除了通过细致的细节来表现之外,都集中在合欢树这一象征物上。
所以,要把握文章深刻的内涵,就必须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内涵,这样也能帮助学生感悟亲情的美好。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
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更是人类心灵的一道美丽的风景。
合欢树在史铁生的心中挥不去、抹不掉,永远烙在他的心中。
二十岁,对你意味着什么?二十岁,对史铁生意味着什么?二十岁的儿子瘫痪了,对母亲意味什么?学生自由发言2、题目为合欢树,那么作者有没有一上来就写合欢树呢?哪些地方提到了合欢树?提示:作者一共四次提到合欢树:(7--12自然段)(1)通过邻人和初生小孩的注目引出合欢树;(2)写合欢树的由来,似乎是当初误以为的"含羞草",历经变迁,长成一棵树影婆娑的参天大树;(3)通过刚来到世上的孩子眼中写合欢树的影子;(4)文末,再次通过那个孩子长大后忆起童年往事时会跑去看那棵合欢树,却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怎么种的。
《合欢树》教案全

教学目标1.品味平淡朴实的文字,并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引导学生学会爱、学会感恩、学会珍惜。
2.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品味平淡朴实的文字,感受文中的母子深情。
教学难点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
教学方法导读法、讨论法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导语:39岁时因患脊髓灰质炎而下肢瘫痪的罗斯福,4次当选美国总统,为美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坐在轮椅上生活和思考的科学家霍金向人类贡献了伟大的黑洞理论;在中国,也有一位作家,正值青春年华的时候不幸瘫痪,但他如“凤凰涅槃”一般坚强地生活和工作,用他的笔书写他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
2002年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授奖词评价他“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他就是史铁生。
那么,史铁生是怎样克服了身体上的残疾而获得写作上的巨大成功的?他的背后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在支撑着他、激励着他?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合欢树》走进史铁生的世界,走进史铁生对母亲的沉甸甸的回忆中.二、检查预习1.关于作者(主要由学生阐述,教师做补充和点评)生平介绍:1969年史铁生到陕西延川清平湾插队放牛,一次遭遇暴雨和冰雹后发高烧,其后发现腰腿疼痛,当时没在意,后来发展成双腿残废。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想以死来解脱自己,最后终于在母亲的帮助下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代表作品:《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小说)、《我与地坛》(散文)、《命若琴弦》(散文)、《病隙碎笔》(散文)、《务虚笔记》(长篇小说)等。
2.关于母子情请学生根据课前阅读(《秋天的怀念》和《我与地坛》节选)谈谈作者对母亲的情感。
归纳总结:从不理解到理解,怀着爱与愧疚。
三、感知课文(一)在预习的基础上迅速再读课文,与《秋天的怀念》、《我与地坛》比较,找出三篇文章的共同点。
《合欢树》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合欢树》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合欢树》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1《合欢树》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合欢树》是著名作家鲁迅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人性与命运的深刻和反思。
教材版本为人教版高二选修,本教案旨在通过对小说全面解读,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小说的文化内涵及其深层反思。
Part 1:小说简介《合欢树》讲述了带着恶果种在院子里的合欢树,以及少年庆生的过程,众人的相继去世,最终主人公孟昶高相敬如宾相爱成为夫妻。
整个小说描绘了孟昶高一家人的命运,以及人在不同的环境下所承受的命运改变和意义。
Part 2:课时安排本教案总共约分5个课时,具体内容如下:课时1:小说背景和作者介绍+小说生动画面展现课时2:小说人物和命运的探究课时3:小说叙事结构的分析与主题揭示课时4:小说文学风格的分析与贯穿主题课时5:小说人性反思的探究与总结Part 3:教案细节解析1.底层人物与上层人物的差距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小说中人物的差距。
孟昶高一家是小说中的底层人物,他们是一家没有背景和权力的普通家庭,在小说中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和困境。
然而,上层人物往往能够通过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背景来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机会,例如:孟昶高的上司能够通过权利和财富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此处,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文中的社会结构,探究人物之间的背景和社会地位对于命运的影响。
2.小说中的人性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探究小说中的人性,并以此为切入点,引发学生思考。
例如:为什么人们选择保守、被动、安稳的生活,为什么要担心小事、抱怨生活的不公、胡思乱想?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孟昶高的态度和行为,并帮助学生明确人性的重要性以及在命运面前应有的精神品质和行为准则。
Part 4:教学思路1.关注学生需求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重中之重,我们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来进行教学。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讨论、对话、分析等方式对学生的认知状况进行摸底,引导学生进行理性的分析和思考。
《合欢树》教案(精选5篇

《合欢树》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植物学》第四章第五节,详细内容为介绍合欢树的生长习性、形态特征、生态价值以及栽培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合欢树的生长习性和形态特征,认识到合欢树在我国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 掌握合欢树的栽培管理技术,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合欢树的生长习性、形态特征和栽培管理技术。
教学重点:合欢树的生态价值和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合欢树实物或图片、PPT课件、视频资料等。
学具:笔记本、笔、放大镜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合欢树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合欢树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a. 合欢树的生物学特征:介绍合欢树的科、属、形态特征等。
b. 合欢树的生长习性:讲解合欢树的生长环境、生长速度等。
c. 合欢树的生态价值:阐述合欢树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如固氮、保持水土等。
d. 合欢树的栽培管理:介绍合欢树的繁殖方法、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等。
3. 实践情景引入:带领学生观察校园内的合欢树,让学生亲身感受合欢树的形态特征和生长习性。
4.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合欢树的选择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绘制合欢树的形态结构图,并标注主要特点。
六、板书设计1. 合欢树生物学特征a. 科、属b. 形态特征2. 合欢树生长习性a. 生长环境b. 生长速度3. 合欢树生态价值a. 固氮b. 保持水土4. 合欢树栽培管理a. 繁殖方法b. 栽培技术c. 病虫害防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简述合欢树的生物学特征。
b. 合欢树的生长习性有哪些?c. 请谈谈合欢树在我国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
2. 答案:a. 合欢树属于豆科合欢属,形态特征包括树冠宽广、叶子呈羽状复叶等。
b. 合欢树生长于温暖湿润的地区,生长速度较快,喜阳光充足。
《合欢树》教案教学设计

《合欢树》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让学生了解《合欢树》的作者、背景及文学价值。
1.1.2 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1.1.3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思考,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1.2 过程与方法1.2.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中的情感线索。
1.2.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作者描绘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环境。
1.2.3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美好时光的情感。
1.3.2 引导学生学会感恩、尊重生命,培养健全的人格品质。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朗读让学生反复朗读《合欢树》,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情感美。
2.2 课文解析2.2.1 解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2.2 分析课文结构,让学生了解作者的表达技巧。
2.3 课文讨论2.3.1 引导学生探讨课文中的情感线索,分享自己的感悟。
2.3.2 组织学生讨论课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堂导入3.1.1 简介《合欢树》的作者及背景。
3.1.2 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3.2 朗读感悟3.2.1 学生分组朗读,互相评价。
3.2.2 教师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情感。
3.3 课文解析3.3.1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式。
3.3.2 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3.4 小组讨论3.4.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主题思想的感悟。
3.4.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指导。
3.5 课堂小结3.5.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3.5.2 强调课文中的情感价值,引导学生学会感恩、尊重生命。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朗读评价评价学生在朗读过程中的情感把握、语音语调准确性。
4.2 课堂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思维敏捷性、观点阐述的清晰性。
《合欢树》教案4篇

《合欢树》教案4篇《合欢树》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有关作家、作品的文学常识;理清__思路,分析具体事件,体会各种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过程和方法目标:合作探究“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验并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引导学生学会爱,学会感恩,学会珍惜。
教学重点:理清__思路,分析具体事件,体会各种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法教学工具:录音机、投影仪课时安排:一课时教材分析:__是一篇意蕴深厚的叙事散文,它以深沉的笔触,记录了一个母亲对儿子所付出的艰辛,塑造了一个感人至深的伟大的母亲形象,表现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眷恋和思念。
教学过程:导入导语:有这样一位母亲:每天,她总是伫立在门前,看着儿子摇着轮椅远去的背影,一动不动地站着,无论风霜,无论雪雨,这份爱恋绵长而悠远,对于儿子,这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记忆。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走进这对母子,故事中的儿子就是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
学生自由回答有关作者的知识,教师适当补充了解作者及背景,帮助理解主题感知课文请同学自由读课文1、勾画生字词2、引导提问(1)课文都写了哪些事?(2)通过这些事表达了什么样的主题?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①我作文比赛得奖,引来母亲对儿时作文的表白。
②我腿残废,母亲帮我寻医问药。
③我想写作,母亲给我借书。
④母亲照料合欢树。
⑤我不敢看又想去看合欢树。
母亲对我的爱及我对母亲深切的怀念。
理清__思路品味语句,品味感情勾画最令你感动的语句,体会作者是如何在叙事中传达感情的。
[示例]1、常去侍弄它,不敢太大意。
医院已明确表示,我的病目前没法治。
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了很多钱。
2、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总是在留神呀!”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
3、我们俩都尽力把我的腿忘掉。
(完整版)《合欢树》教案

(完整版)《合欢树》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合欢树》这篇课文,让学生了解作者、作品背景,掌握作品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以及创作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合欢树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关爱自然、珍惜生命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创作特点,领悟作品的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如何通过合欢树这一载体,表达自己对亲人和故乡的思念之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和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基本情节,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创作特点。
4. 成果展示: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成员补充、评价。
5. 教师点评:总结学生讨论成果,针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
6.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合欢树、对故乡的感情。
7. 课堂小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2. 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谈谈自己的看法。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故乡的作文。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程度。
3. 学生对作品情感的体验和表达能力。
4.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
2. 情感教学:以情感人,让学生在感受作品美好情感的培养关爱自然、珍惜生命的意识。
3.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段落,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手法。
七、教学方法1. 朗读法:让学生多次朗读课文,感受作品的语言美和情感氛围。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3. 写作法: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创意写作。
《合欢树》教案(精选5篇)

《合欢树》教案(精选5篇)第一篇:《合欢树》教案《合欢树》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感悟作者对生命的理解,感受母子情深,学会爱,学会珍惜,学会感恩【能力目标】:品味作者沉静、淡然的语言风格所具有的情感张力。
【情感目标】:在体会了作者对母亲的情感后,从自身出发,领悟母爱,学会珍惜,学会感恩【教学重点】:体会字里行间渗透的母子深情,学会爱人,学会珍惜,学会感恩。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及合欢树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方法】多媒体导入,师生对话,活动互动,自主合作探究法。
【课前准备】:1.利用网络搜集史铁生的作品《我与地坛》等相关文章,(让学生走进作者,铺设感悟课文的情感基础)2.阅读课文《合欢树》,完成教师设计的预习作业,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初步书写对文章的感受(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创设情境,叩击学生心扉,激情学生的情感波澜)1.播放歌曲《母亲》2、导语词:一曲《母亲》叩击了我们的心扉,也唤醒了我们的万千思绪。
有人说,“上帝不能亲自去每一个人家,于是创造了母亲”这一点我深信不疑!我们都有自己的母亲,对于母爱我们也有自己独特的的理解,那么史铁生又是如何诠释母爱,理解母亲的呢?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合欢树》走进史铁生的世界,走进史铁生对于他母亲的沉甸甸的回忆中。
3、走进作者,知人论世(检查学生预习情况,了解作家作品,铺设感悟课文的情感基础)1、作家简介:(学生先说,教师补充)2、多媒体展示史铁生的照片,作家简介以及主要作品。
3、提问:在这些画面上我们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史铁生,是不是和我们想象中的不一样呢?(多媒体展示作家作品)教师: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虽然坐在轮椅上却露出开朗的笑容的史铁生。
双腿瘫痪的史铁生二十多年来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并多次获得各项文学创作奖。
他克服了身体上的残疾而获得写作上的成功,我们可以想象他的艰辛和付出。
但是我们又如何想象那位伟大的母亲面对一个残疾的儿子她需要怎样的付出。
《合欢树》优秀教案

《合欢树》优秀教案人教版《合欢树》优秀教案(通用5篇)《合欢树》是一篇怀人散文,也是一首颂扬母爱的抒情乐章。
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师弄通教材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以下是店铺搜索整理的关于人教版《合欢树》优秀教案,供参考借鉴,希望对各位老师有所帮助!《合欢树》优秀教案篇1一、导入年轻时期,正值花样年华的时代,作者双腿残废了,这个噩耗几乎摧毁了他生的希望,他想到死了倒好。
但是母亲却始终不离不弃,四处帮他找大夫,当治愈的希望最终破灭之时,母亲又鼓励儿子从事写作,希望燃起他生活下去的信心和希望。
当作者的小说发表获奖之际,母亲却撒手人寰了,早早地离开了人世。
至此,始终都没有出现题目中的合欢树。
那么这是一棵怎样的树呢?合欢树:又名马缨花,它的名字蕴含了合家欢乐的吉祥意。
二、题为《合欢树》,却在文章已过半的第五段引出合欢树,那么前文以时间为线索的大量追忆,是否游离了课文标题? ——作具体分析1、请大家阅读第四至十二自然段,找一找描写合欢树的句子。
(1)通过邻人和初生小孩的注目引出合欢树;(第七自然段)(2)写合欢树的由来,似乎是当初误以为的“含羞草”,历经变迁,长成一棵树影婆娑的参天大树;(第八自然段)(3)通过刚来到世上的孩子眼中写合欢树的影子以及希望去看看合欢树(第九、十自然段)(4)文末,再次通过那个孩子长大后忆起童年往事时会跑去看那棵合欢树,却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怎么种的。
(第十二自然段)三、为什么我后来到院子里想去看而又不去看那棵合欢树?合欢树融入了作者对母亲无以回报的愧疚之情。
母亲为他付出太多太多,牺牲了一个正常女人所追求的事业、生活和爱情。
如果自己不残疾的话,母亲的生活会是另外一种样子。
“我”的残疾,带给了母亲更大的不幸,为了照顾儿子,母亲心力交瘁,49岁就离开了人世。
所以作者一直带有一种愧疚。
如果不是自己的厄运,好胜的母亲,完全可以去实现她的理想。
所以作者不敢直面合欢树,作者更感内疚,揪心的悲伤。
《合欢树》教案全

《合欢树》教案全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合欢树》全文;(2)理解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3)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欣赏自然景物,培养观察和描绘的能力;(3)学会从作品中提炼人生哲理,提高自身的人生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珍惜之情;(2)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珍惜亲情的美好品质;(3)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感悟人生真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合欢树》全文;(2)理解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3)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运用的隐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2)从作品中提炼人生哲理的能力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欣赏《合欢树》图片,激发学生对合欢树的兴趣;(2)简介课文作者及其背景,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句式和词语,进行景物描写练习;(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亲情的感悟。
5. 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感悟人生真谛,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合欢树》全文;2. 运用课文中的句式和词语,写一篇景物描写的短文;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亲情的感悟的文章。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合欢树》全文的朗读和背诵情况;2. 学生对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理解程度;3. 学生对课文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掌握情况;4. 学生对亲情感悟的文章的质量。
《合欢树》教案全

《合欢树》教案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植物学》第四章第三节,详细内容围绕合欢树进行讲解。
主要涉及合欢树的形态结构、生长习性、繁殖方法以及其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合欢树的形态特征、生长习性和繁殖方法,提高学生对植物学的认知水平。
2.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合欢树的繁殖方法和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合欢树的形态结构、生长习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合欢树实物或图片、PPT、教学视频。
2. 学具:笔记本、笔、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合欢树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形态结构,引发学生对合欢树的好奇心。
2. 教学内容讲解(15分钟)(1)合欢树的形态结构:讲解合欢树的根、茎、叶、花、果实的特征。
(2)合欢树的生长习性:介绍合欢树对环境的适应性,如耐旱、耐寒等。
(3)合欢树的繁殖方法:讲解合欢树的播种繁殖和嫁接繁殖。
(4)合欢树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阐述合欢树对土壤改良、水源涵养等方面的贡献。
3. 例题讲解(10分钟)通过PPT展示例题,讲解合欢树的生长习性及繁殖方法。
4. 随堂练习(10分钟)(1)合欢树的形态特征有哪些?(2)合欢树的生长习性是什么?(3)合欢树有哪些繁殖方法?5. 小组讨论(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合欢树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以及如何保护合欢树。
六、板书设计1. 合欢树的形态结构根、茎、叶、花、果实2. 合欢树的生长习性耐旱、耐寒等3. 合欢树的繁殖方法播种繁殖、嫁接繁殖4. 合欢树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土壤改良、水源涵养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合欢树的形态结构及其特点。
(2)分析合欢树的生长习性对其生态环境的影响。
(3)探讨合欢树的繁殖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
2. 答案:(1)合欢树的形态结构特点:根系发达,茎直立,叶为羽状复叶,花为圆锥花序,果实为扁平的豆荚。
《合欢树》教案

《合欢树》教案关于《合欢树》教案4篇《合欢树》教案篇1教学目标:1、体验并感悟参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引导学生学会爱、学会感恩、学会珍惜人世间赐予自己的一切平凡普通的恩泽,并能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将美德芳泽造福于他人。
2、悼念亡母,是威信中外文学作品中永恒而普遍的主题之一。
引导学生对作品朴实的文风、精美的构思,以及巧妙的象征手法等进行有选择的主体性研讨和品味。
教学重点:合欢树的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作者并示沉默地描写合欢树,只是轻描淡写地通过邻人的话语和初生小孩的目光引出合欢树,此为其构思立意所在。
教学方法:研讨、争论。
作业布置:课课练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们享受母爱的滋润,却很少有人有刻骨铭心的体验,我们的母爱真的不如文学作品中描写的那样崇高,那样伟大吗?请用心感受,用心体验。
残疾作家史铁生以平实的语言,向我们娓娓道出了一段刻骨铭心的母爱,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
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1969年去延安地区插队落户。
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街道工厂工作。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了《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在一个冬天的晚上》、《山顶上的传说》等多篇小说。
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1983年和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教读新课:(1)、你觉得本文最令你感动的是什么?讨论明确:浓浓的母子情感人至深。
如果我不残疾的话,而像我十岁时的光景,母亲完全可以像绝大多数的母亲一样,爱美,爱生活,可以和子女弄点小别扭,增加一些生活的情趣。
可是,二十岁时,我残疾了,对于母亲来说,这简直是要命的事情。
母亲一下子改变了她原有的生活。
她已经不在年轻,头上开始有了白发。
她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她倒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
2021年《合欢树》教案四篇

2021年《合欢树》教案四篇《合欢树》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体会深沉伟大的母爱以及作者对母亲浓浓的思念和沉重的内疚交织的感情。
2.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3.品味平淡朴实的文字。
4.体会现实生活中展现出来的母爱,珍惜亲情,学会感恩。
__中用平淡朴实的语言,通过各种描写方法刻画了一位伟大的母亲,把自己对母亲真挚的感动展现出来,这正是学生应学会以小见大、平凡中见真情的写作方法,所以我把“品味平淡朴实的文字,感受作者母子情深“作为教学重点,而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象征的写作方法较生疏,把“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作为教学难点。
二、教法和学法:高效课堂重视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课堂上更多的是授予学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归纳方法。
基于此,我采取的教学方法是:点拨、引导、释疑等,而学生发挥自主权,可以写写划划、小组交流、合作探究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流程:高效课堂的标准不是看老师的教而是看学生的学,不是看老师讲得是否精彩,而是看学生学得是否生动,看老师在课堂上是否激发、开发、诱发、启发、焕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动力。
为了让学生真正实现当家作主,学生能自己完成的,老师决不包揽,所以我设计的课堂流程基本上是由学生自己完成。
(一)情境激趣:出示一张图片,介绍图片上的人物以及代表作,既让学生了解作者,又能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兴趣,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奠定基础。
我设计的导语是:这就是《合欢树》的作者史铁生。
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领奖典礼上,一位获奖者是坐着轮椅来领奖的。
第二年,这个残疾人又以另外一篇小说获得该项殊荣,他就是我们今天所要认识的主人公史铁生。
1969年史铁生到陕西延川清平湾插队放牛,一次遭遇到暴雨和冰雹,高烧后发现腰腿疼痛,当时没在意,后来发展成双腿残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想以死来解脱自己,最后终于在母亲的帮助下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代表作有小说《我遥远的清平湾》、《务虚笔记》,散文《我与地坛》等。
《合欢树》教案全

《合欢树》教案全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合欢树》;(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如“合欢树”、“扎根”、“绿叶”、“繁花”等;(3)掌握课文中所涉及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知识,如合欢树的生长习性、生长环境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背诵,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2)通过小组讨论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3)通过观察和描绘,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2)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意识;(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向善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2. 课文中所涉及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知识;3.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涉及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知识;2.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合欢树》;2.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合欢树的特点和生长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学生齐读课文《合欢树》。
2. 新课内容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逐段朗读课文,解释生词和短语的含义;(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探究,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知识;(3)教师通过观察和描绘,帮助学生提高观察力和想象力。
3. 课堂练习:(1)学生独立完成课后练习题;(2)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和讲解。
4.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对生命的尊重等;(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布置课后作业。
6. 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合欢树》;(2)完成课后练习题;(3)观察身边的自然环境,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对于自然环境的感悟和体会。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如学生参与度、课堂纪律、教学方法等,并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
《合欢树》教案全

《合欢树》教案全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合欢树》的作者、背景和文学价值,提高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合欢树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合欢树》全文,感受文本的韵律和情感。
1.2.2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1.2.3 背景介绍:介绍《合欢树》的作者、创作背景和相关文化知识。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掌握《合欢树》的作者、背景和文学价值。
2.1.2 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
2.1.3 提高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2 教学难点2.2.1 理解作者对合欢树的深厚感情。
2.2.2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1 朗读法: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文本的韵律和情感。
3.1.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2 教学手段3.2.1 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
3.2.2 视频:播放与课文相关的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4.1 教学导入4.1.1 提问:让学生谈谈对合欢树的印象和情感。
4.1.2 引入:介绍《合欢树》的作者、背景和文学价值。
4.2 教学新课4.2.1 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文本的韵律和情感。
4.2.2 解析: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4.3 课堂讨论4.3.1 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4.3.2 分享:邀请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4.4 课堂小结4.4.2 布置作业:布置与课文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5.1.1 学生自评: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合欢树》教案全

《合欢树》教案全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为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4课《合欢树》。
本文主要介绍了合欢树的特点、生长过程以及与人们生活的关系,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合欢树的传说,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合欢、庇佑”等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合欢树的特点及生长过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认读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合欢树的特点及生长过程。
难点: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合欢树的图片、相关视频资料。
2. 学具:课本、练习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播放合欢树的图片或相关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认读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 合作交流4. 讲解课文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重点讲解课文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引导学生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感受。
5. 实践环节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如观察校园里的合欢树,记录其生长过程;或者进行绘画、写作等创作活动,表达对合欢树的喜爱之情。
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合欢树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生长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美好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七、作业设计1. 填空题:(1)合欢树的特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合欢树的生长过程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课文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欢树》教案-1

《合欢树》教案《合欢树》教案5篇《合欢树》教案篇1[教学目标]1、体验并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引导学生学会爱、学会感恩、学会珍惜。
2、引导学生对作品朴实的文风、间接含蓄的抒情方式进行有选择的主体性研读和品味。
[教学重点]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
[教学方法]以朗读带动理解;师生共同研究、探讨。
[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准备]初步了解史铁生的生命轨迹和创作经历,走进史铁生的精神世界;课外阅读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我与地坛》等相关文章,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铺设感悟品味文本的情感基础。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的,不论年长年少,也不论天涯海角,单飞后心的另一端永远牵挂的是对母亲的不尽思念。
母爱、母子的深情是永远说不完的话题。
身体健康的人尚且如此,作为一名残疾人作家,史铁生对母爱更有自己独特的体会。
今天就让我们学习这篇《合欢树》,走进史铁生的精神世界,感悟他为我们描写的母子深情。
二、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清华大学附中毕业后,于1969年插队延安,1972年因病致瘫,转回北京,1979年开始创作,1983年和1984年分别以《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20xx年华语文学传媒奖评价: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三、初步感知,回答问题(一)我们已经已经在课下预习过这篇课文了,那么现在请大家带着问题,再次快速地阅读一下文章的第一至第三自然段:这三段中讲了哪几件事?请在文章中划出最能打动你的地方。
(联系写作手法)预设答案:1)、作文竞赛(十岁那年)第一自然段2)、“我”双腿残废后(二十岁)第二~三自然段(1)给“我”治病:(找出具体的语句)▲“母亲那时已不年轻,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肖像描写)▲“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她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
《合欢树》教案全

《合欢树》教案全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合欢树》;(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合欢树的特点、生长环境和生长习性;(3)掌握课文中所学的生字词及其用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图片,激发学生对合欢树的兴趣;(2)运用多媒体展示合欢树的成长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2)培养学生珍惜亲情、感恩他人的品质;(3)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合欢树》;(2)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合欢树的特点、生长环境和生长习性;(3)学会运用课文中的生字词。
2. 教学难点:(1)合欢树的生长环境和生长习性;(2)课文中所学的生字词在实际语境中的运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合欢树》的朗读录音;(2)合欢树的图片和视频资料;(3)生字词卡片。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合欢树》;(2)观察身边的植物,了解它们的特点和生长环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合欢树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身边植物的了解。
2. 学习课文(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合欢树》;(2)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3)学生齐读,巩固记忆。
3. 理解课文内容(1)教师讲解合欢树的特点、生长环境和生长习性;(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3)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况。
4. 学习生字词(1)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引导学生朗读;(2)学生跟读,注意发音;(3)教师挑选几个生字词,让学生在课堂上运用。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背诵课文《合欢树》;(2)用课文中的生字词造句;(3)观察身边的植物,了解它们的特点和生长环境,并与同学分享。
2. 拓展作业:(1)收集关于合欢树的其他资料,如诗歌、故事等;(2)以“我眼中的合欢树”为主题,进行绘画或写作创作。
完整版《合欢树》教案

完整版《合欢树》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植物学》教材第四章第二节,详细内容主要围绕合欢树的特征、生态习性、繁殖方法及其在园林中的应用进行讲解。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合欢树的基本特征、生态习性和繁殖方法。
2. 培养学生对合欢树在园林中的应用有一定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生态环境保护。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合欢树的特征识别、繁殖方法。
2. 教学重点:合欢树的生态习性、园林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合欢树图片、实物、PPT课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合欢树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其名称,简要介绍合欢树的特点,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内容:(1)合欢树的特征:通过观察实物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合欢树的树形、叶子、花朵、果实等特征。
(2)合欢树的生态习性:讲解合欢树的生长环境、生长速度、耐寒耐旱性等。
(3)合欢树的繁殖方法:介绍合欢树的种子繁殖、扦插繁殖、嫁接繁殖等。
(4)合欢树在园林中的应用:展示合欢树在园林中的实际应用案例,分析其优点。
3.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讲解与合欢树相关的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观察校园内的合欢树,现场识别并描述其特征,提高实践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合欢树的基本特征2. 合欢树的生态习性3. 合欢树的繁殖方法4. 合欢树在园林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合欢树的特征。
(2)举例说明合欢树在园林中的应用。
(3)查阅资料,了解合欢树的其他繁殖方法。
2. 答案:(1)合欢树的特征:树形优美,叶子细长,花朵呈伞状,果实呈条状。
(2)合欢树在园林中的应用:行道树、观赏树、防护林等。
(3)其他繁殖方法:压条繁殖、分株繁殖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合欢树的特征、生态习性、繁殖方法掌握情况较好,但在园林应用方面的理解还需加强。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参观当地园林,了解合欢树在实际园林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欢树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一)导入:39岁时因患脊髓灰质炎而下肢瘫痪的罗斯福,4次当选美国总统。
坐在轮椅上生活和思考的科学家霍金向人类贡献了伟大的黑洞理论;在中国,也有一位作家,正值青春年华的时候不幸瘫痪,但他如“凤凰涅磐”一般坚强地站立起来,用他的笔书写他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
2002年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授奖词评价他“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他就是史铁生。
那么,史铁生是怎样克服了身体上的残疾而获得写作上的巨大成功的?他的背后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在支撑着他、激励着他?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合欢树》走进史铁生的世界,走进史铁生对母亲的沉甸甸的回忆中。
(二)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了解有关作家、作品的文学常识;理清文章思路,分析具体事件,体会各种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过程和方法:合作探究“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合欢树】又名:夜合树,马缨花,绒花树,扁担树,芙蓉树。
落叶乔木,伞形树冠。
花美,形似绒球,清香袭人;叶奇,日出而开,日落而合。
雄蕊花丝犹如缕状,半白半红,故有“马缨花”、“绒花”之称。
树干浅灰褐色,树皮轻度纵裂。
花丝上部为红色或粉红色丝状,簇结成球,花期6~7月。
果实为荚果,成熟期为10月。
常象征夫妻恩爱、婚姻美满。
二、设疑激探、自主学习1.自读课文检查字词整体感知2.作者简介——史铁生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当代著名作家。
原籍河北涿县,清华大学附中毕业后,于1969年插队延安,1972年因病致瘫,转回北京,1971-1981在北京某街道工厂做工,后主要从事文学创作,为北京作家协会合同制作家。
后患严重的肾病,开始做透析。
他说自己“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1979年开始创作,1983年和1984年分别以《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代表作知青题材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哲理性长篇小说: 《务虚笔记》散文: 《我与地坛》三、合作讨论,共同探究1.给下列字词注音:够呛瘫痪针灸虔诚胯上烫伤惊惶侥幸召唤瞎逛侍弄敷熏2.文章的结构第一部分:(1-6)以时间为线索追忆母亲。
第二部分:(7-12)叙写合欢树的由来及其引发的思索。
3.诵读课文1--6段梳理:作者写了人生中几个年龄段“我”和母亲的哪些事情?从中我们能感受到母亲怎样的形象?时间顺序:10岁时“我”作文竞赛获奖20岁时“我”双腿残废30岁时“我”的小说发年龄“我”母亲十岁作文获奖年轻美貌热爱生活调皮活跃童心未泯争强好胜二十岁双腿残废不再年轻全副心思为我治病心灰意冷隐忍退让励我写作抱着希望三十岁小说发表积劳成疾思念感怀不在人世母亲从外貌到性格的巨大变化甚至反差说明了什么?思考:从中我们能感受到母亲怎样的形象?无私无怨坚强执着五、巩固提高,布置作业1.背记字词2.熟读课文,完成“练习与思考”。
3. 预习文章第二部分,思考:合欢树有哪些象征意义?为什么以《合欢树》为题,而不是《我的母亲》?六、情感升华古语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请珍爱自己的母亲吧!寻遍天下,再也找不到第二个如此爱你的人了!无论走到哪里,母爱都是你最坚强的后盾,是你前进的保障。
七、教学反思这篇散文确实感人至深,但越是感性的东西,越难以用理性的思维方式去诠释、解读。
其实母爱、感恩、珍惜都不用教,它们只需要感受、提醒即可。
本节我从“完美不是真正的美”的角度,让学生自己发现人物,发现作者笔下真实而又伟大的母亲。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展示目标:(学生在黑板上板书,其他学生纠正)1.检查字词2.作家、作品3.文章第一部分年龄“我”母亲十岁作文获奖年轻美貌热爱生活调皮活跃童心未泯争强好胜二十岁双腿残废不再年轻全副心思为我治病心灰意冷隐忍退让励我写作抱着希望三十岁小说发表积劳成疾思念感怀不在人世二、设疑激探、自主学习(研读7-12段)1.母亲与合欢树有什么关联?2.作者花大量的笔墨写合欢树的来历以及母亲的悉心培育,为什么?它在此文中的含义是什么?3.“我”是如何对待合欢树的?(把握作者复杂的情感体验)4.作者在文中反复提到看树影儿的孩子有什么深刻涵义?5.为什么以《合欢树》为题,而不是《我的母亲》?三、合作讨论,共同探究1.母亲与合欢树的关联。
找出文中的句子:合欢树路边的“含羞草”第二年没有发芽第三年长出叶子第四年(长大)有一年开花了母亲种在花盆不舍得扔常去侍弄栽在窗前的地上(念叨)已不在人世小结:母亲执着地培育合欢树。
2.思考:作者为什么花大量的笔墨写合欢树的来历以及母亲的悉心培育?它在此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明确:合欢树是作者个人命运的写照。
母亲把对儿女的疼爱融入在对合欢树的精心呵护和培育中。
合欢树从弱小到长大长强长壮与史铁生由残疾到对生命有所感悟,坚定地活下来有相似之处。
合欢树=作者自己,母亲悉心照顾的合欢树就是病中的自己。
合欢树是触动作者思念母亲的实物,也是母爱的具体的体现物,它是母亲曾活在人世的见证。
它好像是母亲的化身。
合欢树的成长和作者的成长非常相似,合欢树的成长则象征了作者的成长。
同时母亲亲手栽种的合欢树寄托着母亲对生活对儿子的希望,因此也象征着母亲。
故可以说合欢树既象征母亲也象征作者,具有多重象征意义。
3.“我”是如何对待合欢树的?(把握作者复杂的情感体验)小院儿在一个大院儿的尽里头。
我偶尔摇车到大院儿去坐坐,但不愿意去那个小院儿,推说手摇车进去不方便。
……有一年,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
(可以去却不想去)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
……这回,想摇车进小院儿真是不能了。
家家门前的小厨房都扩大,过道窄到一个人推自行车进出也要侧身。
我问起那棵合欢树。
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
这么说,我再也看不见它了。
(想去却不能去了)4.作者在文中反复提到看树影儿的孩子有什么深刻涵义?……我们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女的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我老记着,那儿还有个刚来到世上的孩子,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儿。
是那棵合欢树的影子吗?小院儿里只有那棵树。
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
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明确:合欢树长高了,母亲的爱也还在延续,并且在不知不觉中恩惠着那个窗前的孩子,而那个孩子仿佛正延续着我的生命、我的记忆……母亲生前没有给我留下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史铁生《我与地坛》5.为什么以《合欢树》为题,而不是《我的母亲》?①线索:串连起母亲、我、孩子②情感载体:承载着母亲的爱,我的追忆。
③象征意义:希望、信念、爱……以物为名的散文,物中常有人、有事,是某种情感的寄托,某种精神的象征。
四、学生展示,教师点拨1.合欢树的象征意义:①母亲把对儿女的疼爱融入在对合欢树的精心呵护和培育中。
合欢树从弱小到长大长强长壮与史铁生由残疾到对生命有所感悟,坚定地活下来有相似之处。
合欢树——作者自己母亲悉心照顾的合欢树就是病中的作者的象征。
②忘记了合欢树,不愿提起→不敢去看合欢树,怕睹物思人→很想看看合欢树,悲伤也成了享受合欢树——母亲合欢树是作者和母亲之间情感的凝聚和象征,它是母亲活在人世的见证,是母亲生命的另一种呈现方式。
2.句子理解:为什么说“悲伤也成享受”?母亲的去世让人悲伤,但深挚的母爱却始终温暖鼓舞着作者。
怀念即使悲伤,也会有某种温馨的感觉。
五、巩固提高,布置作业1.背诵一首歌颂母亲的诗歌或积累赞颂母亲的名言。
母亲的颂歌纸船——寄母亲冰心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来!仿佛泰戈尔我不记得我的母亲,只是在游戏中间有时仿佛有一段歌调在我玩具上回旋,是她在晃动我的摇篮时所哼的那些歌调。
我不记得我的母亲,但是在初秋的早晨合欢花香在空气中浮动,庙殿里晨祷的馨香仿佛向我吹来母亲的气息。
我不记得我的母亲,只是当我从卧室的窗里外望悠远的蓝天我仿佛觉得母亲凝住我脸上的眼光布满了整个天空。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
——罗曼·罗兰【法国】母亲的爱是永远不会枯竭的。
——冈察洛夫【俄罗斯】妈妈,你是母亲、知己和朋友的完美结合。
——泰戈尔【印度】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但丁【意大利】母爱在女人心中是一件简单、自然、丰硕、永不衰竭的东西,就像是生命的一大要素。
——巴尔扎克【法国】2.完成课后“练习与思考”及练习册。
3.用一段短文,抒写自己对母亲的爱与感激。
六、情感升华史铁生在人生的黄金年龄,在最该张狂的年龄突然瘫痪,这是他的不幸,但他有这样一位可敬可亲的母亲又是他的大幸,难怪史铁生在好几篇文章中满怀深情地回忆母亲。
这些文章之所以感人至深,主要原因是他写的是真人真情,是肺腑之言。
所以,我们写作文时要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抒发自己的真性情。
七、教学反思文学不是科学,它真正的精彩不在于一堂课结束后给出一个既定的答案,而在于留给学生们更多的回味和思考,让学生走进母亲和自己的内心世界,加深学生对母爱的感悟。
缺点:诵读较少,新课改理念贯彻不彻底,看到学生回答问题不理想,就急于呈献自己的设计思路,一定程度上限定了学生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