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古本和宋本伤寒论区别
学习《伤寒论》,你选对本子了吗?《伤寒论》溯本求源考证记
学习《伤寒论》,你选对本子了吗?《伤寒论》溯本求源考证记到了王叔和以后,有一本书《小品方》,这个《小品方》是东晋之末,东晋以后就是南北朝,就是说东晋的末年,南朝的刘宋元贞元年,有一个医学家叫陈延之,陈延之写了一个《小品方》12卷,这个唐朝末年以后《小品方》在中国丢失了。
但这个书传到了日本,日本80年代,在天日和图书资料中心发掘出了《小品方》的手抄本。
这个手抄本是什么时代抄的呢?在唐朝以前抄的。
日本把这个手抄本用高度的放大的拍摄技术拍摄,这个拍摄技术比较好,连皱了的都可以拍摄出来。
就是在这个《小品方》仍然是12卷,现在只存在卷1的序言和卷1的全部。
这个《小品方》我根据的是《辨伤寒》9卷,一定要记住这个辨字,还有《杂病方》8卷,他是东晋人,这个时候,《伤寒论》16卷已经分成了两部分,一个是《杂病方》,一个是《辨伤寒》。
那个《伤寒论》不是辨“三阴三阳”,辨什么?所以当时的口头语就是《辨伤寒》。
大家看,它的名不是10卷吗,后来怎么变成6卷呢?怕有一些去掉了,这个没有关系啊。
这个《辨伤寒》9卷就是《伤寒杂病论》的16卷。
在东晋之末南朝、刘宋之初,它完全地保存了。
这个古代的卷,变成第三声就是卷,现在把书的卷与把书籍卷起来的卷看成同一个意思。
把那个字数多的整理成两卷就两卷。
所以卷数不一样。
可见《伤寒论》从西晋16卷就已经开始分家了,到东晋再独立。
然后,到了梁朝有个阮孝绪,他写了一本书叫做《七录》。
他说我做记录整理这个七录的数目的时候我见到了《辨伤寒》10卷。
这个《辨伤寒》10卷就是来自于陈延芝的《辨伤寒》9卷。
这一段话,我这个分两个路线来讲。
左边《辨伤寒》10卷见于隋书《经籍志》,隋书《经籍志》是二十四史里边的正史的目录。
在我们考证古书进行文献研究的时候它具有极端的权威。
《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金华录经籍志》等等。
他说《辨伤寒》10卷后来变成两个途径在流传。
第一个流传到了隋朝,隋朝的时候把坚的“坚”字改成“硬”。
背诵伤寒论,选择哪个版本好?
背诵伤寒论,选择哪个版本好?学习伤寒论,首先得选一个好的版本,然后开始用功,这样才能学好。
要是一开始就学错了方向,那就很难再回来了。
在这里介绍伤寒论的几个版本,希望能给初学者一点帮助。
一、伤寒论的最佳版本——宋本《伤寒论》新人学习伤寒论,白文本的宋版伤寒论,是最好的版本。
宋本则是相对完整的一本中医古籍。
至于千古争论不休的条文顺序,其中个别字的对错,都是可以搁置的,没有必要去纠缠,先通读再说吧。
二、忽悠最多人的伪本——桂林古本伤寒论现在新人能找到的文章,很多都会说这个版本好。
之所以这样,一是因为宋本太常见了,满足不了大家寻找秘本的心理,所以选择这个所谓的古本。
二是因为很多人读不通宋本,寄希望于这所谓的古本。
桂林古本是伪书,已经是毫无疑问的了。
但是伪书不等是于错书,里边的方子基本可以治病,但不能因为它有效就证明它是张仲景写的,这是两码事,很多人根本搞不清这中间的关系。
就是把现在的专家的经验方放进书里,也同样会有效,只不过是大家能明显分辨罢了。
有人认为有效就好,管它是不是伪本。
真和伪,是大是大非的问题,必须得有明确的立场。
为什么韩国人说粽子起源于韩国、端午节起源于韩国,我们中国人要去反对、辩驳?这就是大是大非的问题,不能乱来,说得多了,黑的成白的了,就祸害后代。
如果每个医家都弄一个版本,都宣称自己的是古本,那么几百年以后,学习伤寒论的人就会无法判断哪个是真哪个是假,这是非常糟糕的事情。
三、康平古本日本人校刊的。
大概率也是伪本。
与宋本是大同小异,宋本里很多读不通的,大都被标为注文。
可以作为一个参考本吧。
四、长沙古本这个和桂林古本同出一源。
伪本,没有太大的特色,已经基本被抛弃。
此外,像成无己注本即《注解伤寒论》也算是一个版本,古时学伤寒论,很多时候都把它当原本。
还有一个《金匮玉函经》,这是一个传世别本。
还有从孙思邈书里辑复的唐本,这些都可以了解一下。
遇秋认为,不要有猎奇心理,宋本伤寒论,这个版本最好,不是说它的条文顺序多么合理,而是说,一千多年来,所有的中医学中伤寒学经方都是围绕它来的,参考书参考案例什么的,资料最丰富,学起来相对容易。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附:宋本伤寒论白话版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附:宋本伤寒论白话版《伤寒论》白话版1、太阳病的基本症候特征,是脉象浮、头痛、项部拘急不舒、畏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畏风,头痛,项部拘急不舒,脉象浮缓的,就叫做中风。
3、太阳病,已经发热,或者还未发热,畏冷,头痛,项部拘急不舒,身体疼痛,呕逆,无汗,寸关尺三部脉象均浮紧的,就叫做伤寒。
4、外感病第一天,邪在太阳,如果脉证静止在太阳未变的,这是疾病未发生传变。
如果病人总想呕吐、烦躁不安、脉象数而急疾,为邪气传里之象,表示病已传变。
5、外感病二三天,已到邪传阳明、少阳之期,如果不见阳明、少阳病见证,而只见太阳病症候的,表示病未传变。
6、太阳病,出现发热、口渴、不怕冷的,就叫做温病。
温病为感受温邪所致,所以禁用辛温发汗、禁用攻下、禁用火攻。
如果误用辛温发汗,就会使热势更甚,出现身体灼热、尺部寸部脉象均浮盛、自汗出、身体沉重、时时嗜睡、呼吸时鼻有鼾声、说话困难,这就叫风温。
如果误用攻下,耗伤阴液,就会出现小便短少不通畅,两目直视、大便失禁。
如果误用火攻,就会使邪热更炽,火热内攻,轻的会引起肌肤发黄,严重的会引起手足阵发抽搐,好象惊痫发作一样的症状,肤色发黄很深,象烟火熏过的一样。
一次误治,病人尚可苟延时日,反复误治,就会断送病人生命。
7、患外感病,如果出现发热畏寒的症状,是病在阳经的表现;如果出现无热畏寒的症状,是病在阴经的表现。
病在阳经的,大约七天可以痊愈;病在阴经的,大约六天可以痊愈。
这是因为七属于阳数、六属于阴数的缘故。
8、太阳病,头痛超过七天而自行痊愈的,是因为邪气行尽太阳经的缘故。
如果邪气未尽,有向阳明经传变趋势,可以针刺足阳明经穴,使经气疏通,抗邪力增强,邪气不能内传阳明,疾病就会痊愈。
9、太阳病将要解除的时间,多在上午九时至下午三时之间。
10、容易患太阳中风的人,表证解除以后,身体仍感觉不舒适的,需待一定的时日,正气恢复,才能痊愈。
11、病人体表发热,反而想穿很多衣服,这是外部假热、内部真寒的表现;体表怕冷,反而不想穿衣服,这是外部假寒、内部真热的反映。
《桂林古本和宋本伤寒论区别》
桂林古本和宋本伤寒论区别《伤寒杂病论桂林古本》,据称为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第十二稿之世传抄本,历来未见于世。
直至清末,世居岭南的张仲景六十四世孙——张绍祖方始传书予其徒桂林左盛德,左再传予其徒罗哲初。
尔后于1934年罗哲初借予黄竹斋抄写成《白云阁藏本》(略称《白云阁本》),1939年由张伯英资助而方校刊公世。
因为本书在民国之前未见记载,学者对此版本的真伪,仍有争议。
现在通行版本包括了:1939年黄竹斋《白云阁本》。
1956年罗哲初之子罗继寿将世传抄本(直排)原稿献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后由广西人民出版社于。
1960年出版不完全简体字化的直排版;1980年出版简体字横排版。
1980年由黄竹斋高足米伯让,补刻三页书版“勘误表”,由陕西中医药研究院,依原黄竹斋所刻之《白云阁藏本》版重印二百部,称“《白云阁本》重刻版”。
1986年,台湾正体字版书籍与电子档(直排)是由中医整合研究小组赖鹏举医师等人所推行,主要参考广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本。
2006年由民间自动发起校正的民间中医网校正版本(横排),以广西人民出版社的1960年版和1980年版为底本,参以中医整合研究小组版本、《白云阁本》重刻版、黄竹斋《会通本》等,各版本不一致处均保持正文与广西人民出版社版本一致,另加注脚说明不一致处。
【特色】根据《桂林古本》刊行序文,称仲景撰有一十三稿;现存宋本之《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为第七稿,而《伤寒杂病论桂林古本》为第十二稿,共十六卷。
一至二卷,为脉学;三至五卷,讨论温病。
六至十六卷,除了少数文字略有改动,与后世传本大致相同。
《桂林古本》与传统版本最大的差异是加入了温病的内容,就完整度及一致性(条文不矛盾)上来说,《桂林古本》较为齐全,故得到一些人的支持,认为它才是真正善本。
《桂林古本》较通行本《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者合参,多出篇章:“平脉法第一”、“平脉法第二”共两卷奇经八脉病脉证并治,出现在《桂林古本》卷二“平脉法第二”篇。
伤寒论哪个版本比较好详解伤寒论的内容
伤寒论哪个版本比较好详解伤寒论的内容一、伤寒论比较好的版本是哪个《伤寒论》目前有多个版本,以金代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最为普遍,但它里面内容改动较多。
古代最好的版本当属《宋版伤寒论》了,但该版本几乎已经看不到了,明朝的赵开美刊刻的《仲景全书》是完全仿摹《宋版伤寒论》刊印的,但现在存世的也仅仅有5部。
目前,最全最好的《伤寒论》版本就应当属伤寒大家刘渡舟先生在80年代末主编的《伤寒论校注》一书了。
在《伤寒论》流传史上,曾经有过王本(王叔和本)、唐本(孙思邈本)、敦煌本、宋版(林亿主编)、成本(成无己版)、赵版(赵开美版)的出现,现在,就要数刘版《伤寒论》了,是目前为止最好的版本。
值得一提的是,还有一个《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的版本,据说是和上述王叔和传本并列传下来的另一版本,其内容中的某些词句与王本一系略有不同,也是可以参考的版本。
不过,该书真假一直存有疑问。
二、伤寒论的内容《伤寒论》全书10卷,共22篇,列方113首,应用药物82种。
第一卷为“辨脉法”和“平脉法”两篇,主要论述伤寒及杂病的脉、证与预后。
第二卷为“伤寒例”、“辨痓湿暍脉证”、“太阳病脉证并治上”,主要总论六经发生、发展、治疗、预后的一般规律、痓湿暍的证治。
第三卷至第六卷,主要论述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等六经病的脉、证、治疗与预后。
第七卷至第十卷主要论述霍乱、阴阳易、劳复的证治及伤寒病的可汗不可汗、可吐不可吐、可下不可下等。
六经形证六经形证,是《伤寒论》全书的纲领,它是把证候分类而定出来的,后世认为这是不废的法则,张仲景观察到热性病虽然错综复杂,但归纳起来,可分为六个类型,同时又运用《素问》的精神分析了阳热、表实和阴寒、里虚。
即“三阳证”与“三阴证”。
三、伤寒论的流传《伤寒论》原书曾经西晋王叔和整理编次,在五代十国时期已经处于一线单传、存亡继绝的危机状态。
此书在北宋国家书府秘藏八九十年,嘉佑年间(1056-1063),北宋校正医书局成立,选高继冲进献本为底本,由孙奇、林亿等校定,于1065年由朝廷诏命国子监雕版刊行,名为定本《伤寒论》,结束了从汉末至宋凡八百余年传本歧出、条文错乱的局面。
解析《伤寒论》流传的各个版本,哪个是你认为的“善本”?
解析《伤寒论》流传的各个版本,哪个是你认为的“善本”?《伤寒论》是我国东汉杰出的医学家张仲景所撰著。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南郡涅阳人(今河南省南阳地区),生卒年代约为公元150年至219年,他早年学医于同都张伯祖,由于他天资敏悟,刻苦钻研,在医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被后世尊为医圣。
《伤寒论》大约写成于于公元200~210年,原书名叫《伤寒杂病论》,共16卷,内容包括伤寒和杂病两部分。
书成之后,由于汉代末年战争频繁,社会动乱,不久便流散于民间,而不显于世,至西晋才由太医令王叔和收集到原书的外感病部分内容,予以整理、编次成书,并命名为《伤寒论》。
王叔和整理、编次的《伤寒论》不久又晦。
从晋至隋唐,《伤寒论》主要流传在民间少数人手里,存在着多种形式的抄本。
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公元581年一683年) 在晚年才见到一种流传本,以致慨配:“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二书中分别收录了两种不完整的古本。
从《千金翼方》九、十两卷收录的伤寒病内容看,已与后世流行的版本有不小的差别,但它仍可视为《伤寒论》最早的一种版本。
到了宋朝治平年间,由于考虑到“百病之急,无急于伤寒”,才正式由宋政府命令高保衡、孙奇、林亿等人,对经过王叔和整理的《伤寒论》传本,进行校正、整理,便成为宋本《伤寒论》,共计10卷,共22篇,附加校正。
其后又发现了“杂病”部分,经校定命名为《金匮要略方论》(简称为“金匮要略”)分别颁行于世,从此,《伤寨杂病论》便成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书。
宋本原刻本现已不得见,只有明代赵开美的影宋刻本,称谓“赵本”,由于宋本的原刻已亡佚,赵本又为宋本的复刻本,故现今一般将“赵本”直称为“宋本”,赵氏影刻本,在清代后已经少见,国内仅有极少数的收藏。
1959年由重庆中医学会出版的《伤寒论》一般认为也是“宋本”的复印本。
此外,金代(1144年) 刊行的成无己所著的《注解伤寒论》是《伤寒论》的另一种通行版本,称谓“成本”。
《伤寒论》四大古本
《伤寒论》四大古本中医界历来以宋·林亿的官修本《伤寒论》作为标准通行本,但是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出现了“四大古本”:一、长沙古本长沙古本于1932年石印公世,比通行本《伤寒论》多了温、暑、热、湿、燥病篇,缺风、寒病篇,且无《金匱要略》条文,难以称为《伤寒杂病论》,只能说是《伤寒论》的某个版本。
二、四川古本四川古本于1935年石印公世,为“王叔和所述,孙思邈所校”,其《伤寒论》的部分与唐本《伤寒论》(即《千金翼方》里收录的《伤寒论》)接近,无六气病篇。
三、桂林古本桂林古本于1939年校刊公世,六气病篇完备,但内容与长沙古本有出入。
四、康平本、康治本康平本、康治本是流传于日本的版本。
康平本印行于1937年。
康平是日本平安中期的年号,康治是后期的年号。
康平本是以《和气氏古本》为底本,康治本是以《户上玄斐版刻本》为底本。
某宝有售康平本1.无《辨脉法》、《平脉法》两篇及“可”与“不可”诸篇。
此诸篇皆为王叔和重新归纳排列、整理的《伤寒论》条文,故康平本为更接近《伤寒论》的原型版本。
2.排版格式与《伤寒论》其他版本显著不同,独树一帜,康平本的排版有每行15字,每行14字,每行13字三种格式,即顶格式、降一字格式、降二字格式。
顶格式和降一字格式似乎应看作为《伤寒论》原有的内容,而降二字格式内容似乎可看作王叔和所写。
这种排版格式,在校勘宋本时,有些问题可以解释学者们的一些疑问和异议。
比如:a.《伤寒论》自序中的文风前后不一致,许多注家认为非出仲景之手,但苦于证据不足。
今观康平本自序,“余每览……思过半矣”为顶格排,“夫天布五行……请事斯语”为低二字格排,可见不是原文,而是后人所加。
钱超尘教授又依据《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引用《伤寒论》自序的不同语气,也断定自序中后半段亦非仲景原文。
林亿等人校注《伤寒论》时,将此段作原文排印,而造成后世注家的疑窦,现读康平本则焕然冰释。
b.宋本将很多注文混入正文,如:第23条末:“……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将息如上法。
简析伤寒论各个版本伤寒杂病论哪个版本好
简析伤寒论各个版本伤寒杂病论哪个版本好一、敦煌本伤寒论《敦煌本伤寒论》的发现,无疑地对研究和校勘《伤寒论》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这是因为《敦煌本伤寒论》的抄写年代较早.而且在一千余年中,也未再发现与《敦煌本伤寒论》相同的版本,因此可以说《敦煌本伤寒论》是一部独立的《伤寒论》版本,其价值不言而喻。
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封洞时间,多数学者考证认为在西夏时代,而他的发现距今仅一百年,且对《敦煌本伤寒论》的研究也仅仅是近五十年的事,真真研究并获得成果还是近二十年的事.因此元明清研究《伤寒论》的诸多名家均未见到《敦煌本伤寒沦》,所以研究《敦煌本伤寒论》可以澄清元明清诸多学者是似而非模糊的观点,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研究《伤寒论》较元明清学者多了一份史料,其观点又多了一份有力证据,当然论点也就较为明确了。
现将《教煌本伤寒论·辨脉法》残卷之一((S-202)与《金匮玉函经》、《注解伤寒论》、《宋本伤寒论》对照,可以发现有如下四条,是另外两者没有的。
即:①嗫嗫如吹榆英,名曰数。
②跌脉微涩,少阴反坚,微即下逆,(涩)则燥烦.少阴紧者,便即为难,汗出在头,谷气为下。
便难者,愈微溏,不令汗出,甚者遂不得便.烦逆奥鸣,上竭下虚,不得复通。
③脉虚而不吐、下、发汗,其面反有热,令色欲解,不能汗出,其身必痒。
④跌阳脉浮而微,浮则为虚,微则汗出。
二、金匮玉函经金匮著作。
八卷。
系东汉·张仲景所撰《伤寒杂病论》的古传本之一。
1066年经北宋校正医书局校定,与宋本《伤寒论》同时刊行。
共内容与宋本基本相同,但体例编次不同。
其中卷一为证治总例;卷二-四为痓、湿、暍、辨脉、六经病、厥利、呕哕、霍乱、阴阳易、差后劳复等病证;卷五-六为汗、吐、下、灸刺、水等治法的“可”与“不可”及热病阴阳交并生死证;卷七-八共收载方剂115首。
作为一种较早的古传本,在校勘和研究《伤寒杂病论》方面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现存清刻本。
1949年后有影印本。
《金匮玉函经》就是《伤寒论》,同体而别名,是《伤寒论》的一个古本。
《桂林古本和宋本伤寒论区别》
桂林古本和宋本伤寒论区别《伤寒杂病论桂林古本》,据称为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第十二稿之世传抄本,历来未见于世。
直至清末,世居岭南的张仲景六十四世孙——张绍祖方始传书予其徒桂林左盛德,左再传予其徒罗哲初。
尔后于1934年罗哲初借予黄竹斋抄写成《白云阁藏本》(略称《白云阁本》),1939年由张伯英资助而方校刊公世。
因为本书在民国之前未见记载,学者对此版本的真伪,仍有争议。
现在通行版本包括了:1939年黄竹斋《白云阁本》。
1956年罗哲初之子罗继寿将世传抄本(直排)原稿献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后由广西人民出版社于。
1960年出版不完全简体字化的直排版;1980年出版简体字横排版。
1980年由黄竹斋高足米伯让,补刻三页书版“勘误表”,由陕西中医药研究院,依原黄竹斋所刻之《白云阁藏本》版重印二百部,称“《白云阁本》重刻版”。
1986年,台湾正体字版书籍与电子档(直排)是由中医整合研究小组赖鹏举医师等人所推行,主要参考广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本。
2006年由民间自动发起校正的民间中医网校正版本(横排),以广西人民出版社的1960年版和1980年版为底本,参以中医整合研究小组版本、《白云阁本》重刻版、黄竹斋《会通本》等,各版本不一致处均保持正文与广西人民出版社版本一致,另加注脚说明不一致处。
【特色】根据《桂林古本》刊行序文,称仲景撰有一十三稿;现存宋本之《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为第七稿,而《伤寒杂病论桂林古本》为第十二稿,共十六卷。
一至二卷,为脉学;三至五卷,讨论温病。
六至十六卷,除了少数文字略有改动,与后世传本大致相同。
《桂林古本》与传统版本最大的差异是加入了温病的内容,就完整度及一致性(条文不矛盾)上来说,《桂林古本》较为齐全,故得到一些人的支持,认为它才是真正善本。
《桂林古本》较通行本《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者合参,多出篇章:“平脉法第一”、“平脉法第二”共两卷奇经八脉病脉证并治,出现在《桂林古本》卷二“平脉法第二”篇。
桂林本伤寒论与宋本的区别 百草居
桂林本伤寒论与宋本的区别百草居伤寒杂病:桂本与宋本《伤寒》方药比较中医书籍大全中医经典教程中医论坛作者:魏雪舫仲景著作,自古本发现以来,已引起中外学者的重视。
其中以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原名白云阁藏本)为最佳。
该书论述详尽,内容丰富,说理真实,用之有效。
既可补宋本文献之缺失,又能借以订正不少条文因错简讹脱所致之谬误。
不仅文字内容较通行本多三分之一,尤其是还保存了近百首汉代佚方.这对于加深了解中古时期的医药成就,更显得十分重要。
现从古本所载方药部分,与宋本《伤寒论》《金匮要略》进行比较分析。
经初步统计发观,除桂本多出方剂80余张外,还有不少方同药异,方异药同的许多现象,而宋本载方,桂本所无者,亦在数十张以上。
从其异同之处,不难看出宋本疑阙之多,而且在方证符合,用药繁简上还存在不少问题。
这些都有待于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验证。
桂本与宋本方药异同考证为方便检索,兹择要录出,以资参考。
(《桂林古本》原据广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二版。
该书无方剂索引。
现有民间中医网经典古籍编撰组整理校印之新版《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内容完备,文字无误,标点正确,条目清晰。
附编方剂索引,极便检索。
今据此书于古本佚方后面加注页码,可以查对。
)(一)、桂本载方宋本所无“卷三·伤寒例”:茯苓白术厚朴石膏黄芩甘草汤23、附子细辛黄连黄芩汤23、桂枝当归汤63、大黄石膏茯苓白术枳实甘草汤24、当归附子汤24。
“卷四·温病”:小柴胡加黄连牡丹皮汤33、地黄知母黄连阿胶汤33、石膏黄连黄芩甘草汤34、大黄黄芩地黄牡丹皮汤34、`黄连黄芩栀子牡丹皮芍药汤34、猪苓加黄连牡丹皮汤34、黄连黄芩阿胶甘草汤34,35、黄芩石膏杏子甘草汤35、地黄黄柏秦皮茯苓泽泻汤35、大黄香蒲汤`35、茯苓白术甘草汤35、`桂枝去桂加黄芩牡丹皮汤36、栀子汤`36,37,66、白虎加地黄汤`36,37、百合地黄牡丹皮半夏茯苓汤37。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到底怎么样?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到底怎么样?胡希恕经方医学712篇原创内容公众号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出现了三部《伤寒杂病论》: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长沙古本《伤寒杂病论》、涪陵古本《伤寒杂病论》,其中以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的影响最为广泛。
很多同道经常问,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到底怎么样?是真的还是假的?今天,分享一篇北京中医药大学钱超尘教授的论文,希望能够解答大家的问题。
结论:1、经考证,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是伪本,是在宋本《伤寒论》基础上修改而来的。
2、看来当前最好的版本还是赵开美版的宋本《伤寒论》。
人民卫生出版社钱超尘教授点校出版的《伤寒论》。
3、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可能是某人为临证参考所用而汇编整理而来,被后人伪称是“张仲景第十二次手稿”。
论文较长,下面节选部分重点内容,全文可以在CNKI(中国知网)上搜索下载(钱沛涵,钱超尘,杨东方.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伪本新证[J].中医文献杂志,2021,39(03):1-5+14)。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伪本新证钱沛涵钱超尘杨东方北京中医药大学摘要: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出现了三部《伤寒杂病论》——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长沙古本《伤寒杂病论》、涪陵古本《伤寒杂病论》,其中以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的影响最为广泛。
本文就前贤时彦很少论及的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中的两个中医文献问题——'删王叔和按语而暗用其义''删林亿校语而暗用其义'进行论证,从而揭示该本的伪本属性。
长沙古本《伤寒杂病论》(简称“长沙古本”)、涪陵古本《伤寒杂病论》(简称“涪陵古本”)、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简称“桂林古本”)集中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印刷问世绝非偶然现象,而是具有特定的时代意义。
这三部托名张仲景著作的《伤寒杂病论》的出现,具有反对和抗争国民政府废止中医错误政策的积极意义。
黄竹斋是著名的《伤寒论》文献学家和中医临床家,他手抄的白云阁本的刊行,有力地扩大了桂林古本的影响范围,“得到许多人的支持,尤其是民间医家和爱好者们,认为桂林古本是最接近仲圣原稿的版本”,所以风行一时。
桂林本伤寒论与宋本的区别
桂林本伤寒论与宋本的区别仲景著作,自古本发现以来,已引起中外学者的重视。
其中以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原名白云阁藏本)为最佳。
该书论述详尽,内容丰富,说理真实,用之有效。
既可补宋本文献之缺失,又能借以订正不少条文因错简讹脱所致之谬误。
不仅文字内容较通行本多三分之一,尤其是还保存了近百首汉代佚方.这对于加深了解中古时期的医药成就,更显得十分重要。
现从古本所载方药部分,与宋本《伤寒论》《金匮要略》进行比较分析。
经初步统计发观,除桂本多出方剂80余张外,还有不少方同药异,方异药同的许多现象,而宋本载方,桂本所无者,亦在数十张以上。
从其异同之处,不难看出宋本疑阙之多,而且在方证符合,用药繁简上还存在不少问题。
这些都有待于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验证。
桂本与宋本方药异同考证为方便检索,兹择要录出,以资参考。
(《桂林古本》原据广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二版。
该书无方剂索引。
现有民间中医网经典古籍编撰组整理校印之新版《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内容完备,文字无误,标点正确,条目清晰。
附编方剂索引,极便检索。
今据此书于古本佚方后面加注页码,可以查对。
)(一)、桂本载方宋本所无“卷三·伤寒例”:茯苓白术厚朴石膏黄芩甘草汤23、附子细辛黄连黄芩汤23、桂枝当归汤63、大黄石膏茯苓白术枳实甘草汤24、当归附子汤24。
“卷四·温病”:小柴胡加黄连牡丹皮汤33、地黄知母黄连阿胶汤33、石膏黄连黄芩甘草汤34、大黄黄芩地黄牡丹皮汤34、`黄连黄芩栀子牡丹皮芍药汤34、猪苓加黄连牡丹皮汤34、黄连黄芩阿胶甘草汤34,35、黄芩石膏杏子甘草汤35、地黄黄柏秦皮茯苓泽泻汤35、大黄香蒲汤`35、茯苓白术甘草汤35、`桂枝去桂加黄芩牡丹皮汤36、栀子汤`36,37,66、白虎加地黄汤`36,37、百合地黄牡丹皮半夏茯苓汤37。
“卷五·伤暑病”:白虎加人参黄连阿胶汤39、百合地黄加牡蛎汤`39、栝蒌茯苓汤39,40、竹茹半夏汤`40、猪苓加人参汤40、黄连半夏石膏甘草汤41、白虎加桂枝人参芍药汤41、人参石膏汤41。
伤寒杂病论宋本pk桂林古本辨(转贴)
伤寒杂病论宋本pk桂林古本辨(转贴)辨太阳病脉症并治(8条)【桂本】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及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宋本】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原文14【郑论】按此条乃太阳风伤卫证。
【阐释】太阳风伤卫证,应用桂枝汤解肌。
今增项背强几几一证,是风邪入于经输之故。
太阳经输在背,邪入其间,致使经气不舒,阴滞津液不能敷布,经脉失去濡养,则项背强几几。
故用桂枝汤解肌,加葛根以散经输之邪。
【桂本】太阳病,下之后,其人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宋本】若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原文21、22【郑论】按太阳果属可下,下之,俾邪从下解之法也,何致脉促胸满?必是下伤胸中之阳,以致阴气上逆而为胸满脉促,亦气机之常,理应扶中降逆,原文以桂枝去芍药者,是取姜、桂之辛散,草、枣之补中,而虑芍药阴邪之品以助邪,故去之,立法颇佳。
若微恶寒,于汤中去芍加附子,亦是步步留神之意,煞费苦心。
【阐释】太阳病误下,脉促与胸满并见,此阳气被遏而欲伸,病邪仍有外出之势。
郑注谓:“必是下伤胸中之阳,以致阴气上逆而为胸满脉促,亦气机之常,理应扶中降逆”。
笔者认为桂枝去芍药汤不可用,扶中降逆可选用理中汤加半夏、砂仁为宜,若微恶寒者,是卫阳虚的确据,故宜前方加附子治之。
【桂本】桂枝麻黄各半汤方即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之,将息如桂枝汤法。
【宋本】桂枝麻黄各半汤(校补)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芍药、生姜(切)甘草(炙)麻黄各一两(去节)大枣四枚(擘)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
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将息如上法。
【方解及其应用范围】桂枝汤为协和营卫之剂,用治太阳病伤风;麻黄汤乃开表逐邪,发汗之峻剂,用治太阳病伤寒。
风寒同时并伤营卫,则合二方治之,肌表两解。
因剂小量轻,如此既得小汗祛邪之功,又无过汗伤正之弊。
(2)蔡德元对桂林古本的评价(宋本伤寒论产生讹错的原因)
〔按〕按文理脉迟为虚寒,当恶寒,当恶而不恶,应给于提示。思诸证乃实热可下之证,岂能恶寒乎?不恶而揭示,医理之不明也。
317、通脉四逆汤方……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按〕干姜乃壮阳之剂,而非毒品,此乃危重之候,体弱者更应加量以拯危,强者加量而弱者慎之,乃医术浅薄,知干姜之燥烈,而不知用于危难者之法。
(2)蔡德元对桂林古本的评价(宋本伤寒论产生讹错的原因)
对桂林古本的评价(蔡德元)
古本的优点概述
古本《伤寒杂病论》浅见认为是圣师原著保存较好的版本;非单因自序是圣师裔孙所珍藏,且卷符十六者,主要是内容全面,章节合理,句无语病,载方无佚。始为按著书规律所应述的辩证基础。即四诊辨证法、伤寒、杂病例,次为运气之主客。其六淫分中脏腑之证治,奇经八脉之隶属,实为本书独见。脏结证治分别五脏,两感之邪各有治法,更是别书未载。阳旦证之治法,诸佚方之存焉,皆切中病机。依脉弦部位定病饮之处,闻叹声高卑识病属上下,诚新颖之见。燥邪伤人之证治,尽详尽细,确补《内经》之遗缺,太阴篇文多一倍,虚实水食,表邪肝乘尽述之。黄疸、宿食列入阳明,寒疝、淋病书于厥阴。实圣师六经钤脏腑之论点。增吐利与霍乱相别,去劳复之名于差后篇名内,皆因以类相从。其优点实不胜举。再如湿症为何分列于太阳篇之前后?《伤寒例》何屡受受后人之讽?《伤寒论》397
34、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按〕以“太阳病,桂枝证”论之,“表未解”符合文理,实质是“热未解”,曰“表”乃顺文理不合医理者。
94、……但阳脉微者,必先胃承气汤。
〔按〕前阳脉微接述阴脉微,顺理成章,但孰不知微乃虚弱之象,非攻下之脉,此阴脉微,实悖医理。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条文辨析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条文辨析杨映映;李青伟;林轶群;仝小林【摘要】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于民国时期问世,其结构体系完整,内容详实,逻辑严谨,但其真实性受到诸多学者的怀疑。
与宋本《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条文比较,桂林古本中的条文约3/5雷同,约1/5不同,另外1/5则为独有。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是对宋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补充和发挥,有其特定的学术价值。
【期刊名称】《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9(038)001【总页数】3页(P8-10)【关键词】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伤寒论;金匮要略;条文【作者】杨映映;李青伟;林轶群;仝小林【作者单位】[1]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100053;[2]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1]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100053;[3]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南区,北京102618;[1]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1000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2.191 “伤寒其书”源流简述1.1 通行本《伤寒杂病论》简述《伤寒杂病论》乃张仲景于东汉末年所作,但几经战乱,该书早已残缺不全。
王叔和是第一位整编该书的医家,其将《伤寒杂病论》改编为《伤寒论》,使张仲景之书得以大行于世。
至唐代,孙思邈再次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搜罗整编,将《伤寒杂病论》中的部分内容排次于《千金方》当中。
经王叔和、孙思邈等先贤的努力,零散不全的《伤寒杂病论》虽得以传承,但其结构体系已非原貌。
至宋代,政府主持修订医书,林亿等人通过对诸多古籍的挖掘整理,将《伤寒杂病论》演绎为现行的《伤寒论》(宋本)和《金匮要略》(宋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合称为通行本《伤寒杂病论》,以下简称“通行本”)。
这两本著作的问世,对后世影响深远。
但这两本著作的合集仍难以复原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之原貌,诸多问题仍悬而未决。
至今,《伤寒杂病论》残缺不全已成既定事实,其内容亦是散见于《伤寒论》《金匮要略》《脉经》《千金方》《外台秘要》等众多典籍当中,《伤寒论》本身亦有宋本、唐本、康平本、康治本等多种版本流通,但各版本均有或多或少的错简、遗漏等问题。
《古本康平伤寒论》与现行宋本《伤寒论》版本可信度之研究
《古本康平伤寒论》与现行宋本《伤寒论》版本可信度之研究《古本康平伤寒论》与现行宋本《伤寒论》版本可信度之研究《古本康平伤寒论》(简称康平本,下同),系已故著名老中医叶橘泉先生藏书。
1946年叶老“在极端艰困中,精疲力倦而自筹排版付印,印数极少,现在几似凤毛麟角”.1988年瑚南科技出版社采用原书版式出版。
康平本与现行宋本《伤寒论》(简称宋本,下同)在条文编排、文字内容、旁引嵌注等方面确有许多不同,对研究《伤寒论》和仲景学说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兹就康平本与现行宋本可信度间题及校勘讹误略陈管见如次:一,康乎本的流传洲源及可信度康平本封面注“传〔日〕唐本《伤寒论》”,标明该书系传自日本的唐本。
唐本与宋本之辨,一直是《伤寒论》版本之争的焦点。
大冢氏作康平本例言云:“本书之传来,在大宝之前耶,将在天平以后耶,固不可考之,然袭藏传写,以及康平之时依然存其古态式,一嵌注旁书极分明,阙字以口示之,自足窥晋代之遗型”。
康平为日本天皇年号,说明书名不代表作者。
古态式指唐卷子式抄本,说明传入日本、仍保持着唐本的原貌.现行宋本载有林亿等校理的注解而康平本不载,又说明康平本是在林亿等校理《伤寒论》之前的版本。
因而康平本较好的保存了叔和编次之旧,更可从叔和编本追溯到仲景《伤寒论》的本来面目。
大冢还在康平本例言中说:“晋宋之史,已记我通聘之事,及李唐兴,经史百家之学术多入于我,而医方药术渐致其盛矣”。
日本很早就同我国往来,唐朝时中日两国交往更加密切,在盛唐文化发展的巾兴时期,《伤寒论》传抄十分广泛,孙思邈著《千金翼方》时,得《伤寒论》乃“方证同条,比类相附”,收录于该书九、十两卷。
日人来唐,鉴真东渡,唐文化广泛传播到日本,对日本文化(包括医药、政治、文学、建筑等)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因此,卷子式唐本《伤寒论》在唐代或残唐五代传到日本是完全可能的。
因此,康平本版本可信度相对较高。
康平本传回我国系抗战时期,由日本人大冢敬节抄赠叶老,如叶老在1988年重印康平本的原序中云:“今蒙大家君以古本康平伤寒论交换拙著,骤得是书,如获至宝而惊喜不寐”。
桂林古本《伤寒论》是伪书
桂林古本《伤寒论》是伪书展开全文不谦真人经常看见有人以桂林古本《伤寒论》为论据,而不知此书实为伪书。
不谦真人有时候感觉非常奇怪,作伪者为什么要如此作伪,他能从中获取什么样的利益呢?不谦真人百思不得其解。
该书作伪之处太多了,不谦真人仅仅举一例证明其伪。
宋本《伤寒论》: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
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很多人看不懂这条,既然荣气和者,为什么又外不谐?所谓的桂林古本《伤寒论》自作聪明,将此条内容篡改为:病人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卫气不谐也。
这样的改动是迎合了现代人的阅读理解方式。
读书的人古文功底不够,常常以现在的字义去理解古代的字义,而不知道现在的字义是被后人歪曲了。
以“和”这个字为例,本义是“相应”,和者弱,只有弱者才能和。
譬如说,两军相争,弱者就会求和。
因此,荣气和者,即荣气弱者,故而外不谐,而不是卫气不谐。
《伤寒论》: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故病能愈者,荣卫皆弱,而不能有一方是强者。
荣卫皆弱则外谐。
《伤寒论》: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
卫气不和,是卫气强之故。
两军相争,强者如何肯和?自汗出而不愈者,卫气不和荣气和,即卫气强荣气弱,此为太阳中风之病。
《伤寒论》: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荣弱卫强,故使汗出。
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这条明确指出了“荣弱卫强”。
《千金翼方·太阳病用桂枝汤法》:病常自汗出,此为荣气和,卫气不和故也。
孙思邈即便年老时,也看不懂这一条,所以篡改原文。
学一辈子中医的人,也许一直走在歪路上。
很多人以为伪书无所谓,他们认为只要能用就可以,这样读书的人只是喜欢老中医秘方之类,而不通病理医理药理,又如何能得医道?有的人以为自己看书就能学会中医,这是很难的,真伪都难辨,如何能得真。
不谦真人办中医讲座,讲解玄黄医道,化繁为简,避免无尽弯路。
他山之石:伤寒杂病论—宋本和桂林本的差别
他山之石:伤寒杂病论—宋本和桂林本的差别“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满这个字,医书里面说到胸满或者是胁下满,其实我们直接把它念做'闷’就好了。
好像一个水杯装到水满出来叫满,如果觉得胀胀的这种可以称之为闷,念法上是这样的。
太阳病,当病邪还在表面,正确的疗法是把病邪推出去,如果用了下法就是一个误治,下之后会害的元气掉下来,元气掉下来就有可能把病邪也拉进来。
病邪就像波辛格电影里的小钢珠一样,掉到哪个洞就不一定了。
所以病邪被扯进来之后,会有很多很多种可能性。
其中之一,就是这一条讲的“脉促胸满”。
这个脉促胸满,等于是元气不足的情况,胸口的阳气有受损,然后病的风邪之气又掉进来,这团病邪已经不在皮肤表面,而环绕在胸口,邪气压在胸口会有脉促的反应。
中国人对于心跳不规律的脉象有几种说法,脉结,脉促,脉代,脉数。
脉数是这个人有热,脉会跳得比较快,叫做数脉。
两个跳动堆起来变成一坨,称之为结脉。
促脉是阳虚的时候出现的脉,心脏的能量比较弱,好像每打一下,输布出去的血液跟含氧气的量,以及无形的能量,都会不太够,心脏就必须有代偿反应,多打几下,所以量脉搏,有的人一分钟七十下。
有的人坐着不动,一分钟九十下,这个跳90下的人,很可能身体比跳70下的人要虚,身体气血越不足的人,心脏往往跳动会更多一点。
因为比较虚,有时候还会少跳一下,那个少跳一下就像是很努力的拼命跑,刚好一个跳点,打出的气血被弹回来一下,有些上气不接下气的感觉,这样的感觉就是促,所以,促是跳的频率比较高,一分钟的次数比较多,可是有少跳一下,这种叫促。
代脉是完全跟正常时候的频率一样,没有比较快,可是会少跳一个。
当然结,促,代,都有很多不同的讲法。
太阳篇之后有一个炙甘草汤症。
宋本它的症状是,脉结代,心动悸。
桂林本写,脉结促,心动悸。
桂林本对宋本做了很多修正,而且桂林本修正的地方都是宋本严重有问题的地方,为什么桂林本只允许写脉结促,而不写脉结代呢?因为中国人对于代脉的看法是比较负面的,医书认为,如果是一个代脉的话,三两个礼拜非死不可,因为它背后存在的本质不一样。
《伤寒论》主要版本简略
《伤寒论》主要版本简略
黄飞;闫小光;李秋贵;李文瑞;李怡
【期刊名称】《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年(卷),期】2014(9)12
【摘要】《伤寒论》作为一部旷世奇书,近两千年来,对它的研究从没有间断过,各家著述颇多,可以说创造了针对于一部书而著述的奇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目前在中医界流传的主要版本有宋本《伤寒论》《金匮玉函经》《注解伤寒论》《唐本伤寒论》《康平本伤寒论》《康治本伤寒论》及《桂林古本伤寒论》等,各本之间版本流传上有先后之别,内容上异同之处,给初学者或《伤寒论》研究者带来了很多的困惑。
通过介绍常见《伤寒论》版本的简略,为喜爱和学习《伤寒论》的同志提供线索,选择适合于自己的《伤寒论》版本。
【总页数】4页(P1267-1270)
【关键词】宋本伤寒论;金匮玉函经;注解伤寒论;唐本伤寒论;伤寒论;版本;流传史【作者】黄飞;闫小光;李秋贵;李文瑞;李怡
【作者单位】北京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2
【相关文献】
1.再论孟浩然诗集的版本问题--对吕正惠教授非议的简略回应 [J], 王辉斌
2.从目的论角度试析《伤寒论》中医方剂名称的英译——以罗希文版本和魏廼杰版
本为例 [J], 叶烨;赵海磊;周恩;
3.《伤寒论》版本源流概述 [J], 钱新艳
4.《伤寒论》版本源流概述 [J], 钱新艳
5.《古本康平伤寒论》与现行宋本《伤寒论》版本可信度之研究 [J], 明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杂病论桂林古本》,据称为东汉张仲景所着《伤寒杂病论》第十二稿之世传抄本,历来未见于世。
直至清末,世居岭南的张仲景六十四世孙——张绍祖方始传书予其徒桂林左盛德,左再传予其徒罗哲初。
尔后于1934年罗哲初借予黄竹斋抄写成《白云阁藏本》(略称《白云阁本》),1939年由张伯英资助而方校刊公世。
因为本书在民国之前未见记载,学者对此版本的真伪,仍有争议。
现在通行版本包括了:1939年黄竹斋《白云阁本》。
1956年罗哲初之子罗继寿将世传抄本(直排)原稿献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后由广西人民出版社于。
1960年出版不完全简体字化的直排版;1980年出版简体字横排版。
1980年由黄竹斋高足米伯让,补刻三页书版“勘误表”,由陕西中医药研究院,依原黄竹斋所刻之《白云阁藏本》版重印二百部,称“《白云阁本》重刻版”。
1986年,台湾正体字版书籍与电子档(直排)是由中医整合研究小组赖鹏举医师等人所推行,主要参考广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本。
2006年由民间自动发起校正的民间中医网校正版本(横排),以广西人民出版社的1960年版和1980年版为底本,参以中医整合研究小组版本、《白云阁本》重刻版、黄竹斋《会通本》等,各版本不一致处均保持正文与广西人民出版社版本一致,另加注脚说明不一致处。
【特色】根据《桂林古本》刊行序文,称仲景撰有一十三稿;现存宋本之《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为第七稿,而《伤寒杂病论桂林古本》为第十二稿,共十六卷。
一至二卷,为脉学;三至五卷,讨论温病。
六至十六卷,除了少数文字略有改动,与后世传本大致相同。
《桂林古本》与传统版本最大的差异是加入了温病的内容,就完整度及一致性(条文不矛盾)上来说,《桂林古本》较为齐全,故得到一些人的支持,认为它才是真正善本。
《桂林古本》较通行本《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者合参,多出篇章:“平脉法第一”、“平脉法第二”共两卷奇经八脉病脉证并治,出现在《桂林古本》卷二“平脉法第二”篇。
温病脉证并治。
六淫病脉证并治——伤暑病、热病、湿病、伤燥病、伤风病、寒病。
【条目差异】《金匮要略》中的黄疸病出现在《桂林古本》卷十“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篇。
补宋本所缺之五藏结处方,出现在《桂林古本》卷九“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篇。
宋本四逆散在《桂林古本》的名称为柴胡枳实芍药甘草汤,出现在《桂林古本》卷十一“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篇。
桂林古本卷三《伤寒例》前有“六气主客”一篇,黄竹斋1935年手抄罗哲初珍藏原本,无此内容。
故于1939年所刊白云阁藏本及1948年自印《伤寒杂病论会通》,均无此篇。
早于此前(1932)公世之《长沙古本》亦无此篇。
不知何时何人补入“桂林本”中,目前无法查考。
【争议】现代中医学者如刘渡舟认为《桂林古本》乃伪书,写作时间不早于明清二代,是后世伤寒派医家增补伤寒论条文而成。
【方剂差异】以汤、散,剂型的使用上,桂林本的散剂是药物打成散而煮汤,而后去滓服之(如五苓散),变成所谓的“煮散”。
煮散在宋朝时相当盛行,《梦溪笔谈》说:“汤、散、丸,各有所宜。
古方用汤最多,用丸、散殊少。
煮散古方无用者,唯近世人为之。
”若《梦溪笔谈》所说为真,从剂型来看,桂林古本的时代可能不早过宋朝。
存在类似后世医家的治方:《桂林古本》卷十六“辨妇人各病脉证并治”篇黄耆当归汤方类似金元四大家李杲的当归补血汤,惟《桂林古本》黄耆:当归=6:1,而李杲所用比例为5:1。
【药名差异】今版伤寒论或是康平本伤寒论,乃至杨绍伊先生根据《千金方》与《脉经》等书所考的《伊尹汤液经》这三个版本中的当归四逆汤(在康平本为当归回逆汤),皆是以通草为名;唯独桂林古本以木通为名。
木通之名最早是在唐朝陈士良的《食性本草》中才出现,故桂林古本的着作时间可能不早于唐朝。
【方名差异】玄武汤在宋真宗年间,因避讳而改称真武汤。
唐本及康平本伤寒论皆称玄武汤,但是桂林古本则沿用传统真武汤之名。
【病名差异】大量使用温病学派的病名。
如在吴鞠通《温病条辨》举出的八种温病病名及分类,全部被承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