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区课程设计

合集下载

带区式开采课程设计

带区式开采课程设计

带区式开采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带区式开采的基本概念,掌握其工作原理及操作流程;2. 学生能够掌握带区式开采中涉及的计算方法,如矿块划分、矿产资源估算等;3. 学生了解我国矿产资源及其开采利用的现状,认识到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矿产资源开采中的问题;2.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出合理的带区式开采方案,提高实践操作能力;3. 学生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整理和分析矿产资源数据,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热爱,增强对国家资源的责任感;2. 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密切关系,树立绿色开采观念;3.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探究精神。

本课程针对初中年级学生,结合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旨在提高学生的矿产资源开发知识水平,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环保意识。

通过具体、可衡量的课程目标,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明确的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带区式开采基本原理:介绍带区式开采的定义、特点及分类,结合教材第二章第一节内容,让学生理解带区式开采的工作原理。

2. 矿块划分与矿产资源估算:讲解矿块划分的方法和原则,以及矿产资源估算的基本步骤,结合教材第二章第二节内容,让学生掌握相关计算方法。

3.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参考教材第二章第三节内容,让学生了解矿产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4. 带区式开采方案设计:教授如何设计合理的带区式开采方案,包括方案制定、设备选型、生产组织等方面,结合教材第二章第四节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5. 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探讨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介绍绿色开采技术及其应用,参考教材第二章第五节内容,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应用多元统计分析课程设计--各地区农村住房问题分析

应用多元统计分析课程设计--各地区农村住房问题分析

课程设计任务书摘要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居民的住房问题日益突出,就各地区农村居民的住房情况进行调查,为了更好的将我们学过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所以我们可以运用学过的应用多元统计分析和SPSS软件对各地区农村居民住房进行因子分析。

关键词:住房问题,因子分析目录1.设计问题 (1)2.设计原理 (1)3.设计分析 (1)4.设计结果 (3)5.设计总结 (8)参考文献 (8)1.设计问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多,居民的住房问题逐渐凸现出来,就我国各地区的农村居民住房问题的研究来说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农村人口数等关系?2.设计原理因子分析根据变量之间相关性的大小,对变量进行分组,使得组内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高,而组间变量的相关性较低。

每组变量代表一个基本结构,即公共因子。

从而将众多变量转换为少数几个公共因子。

计算样本在各个公共因子上的得分,可以挖掘出样本的问题所在。

通过计算样本的加权公共因子得分,可以对样本进行综合评价。

因子分析的一般模型如下:⎪⎪⎩⎪⎪⎨⎧++++=++++=++++=p m pm p p p m m m m F a F a F a X F a F a F a X F a F a F a X εεε 2211222221211112121111 (1) 一般而言,m 远少于p ,m 的选取一般根据相关系数矩阵特征根大于1的个数来确定。

其中因子分析的出发点是相关系数矩阵,上述因子载荷系数ij a 可以基于主成分法、主轴因子法、极大似然法、综合最小平方法或a 因子法等方法进行估计。

通过回归法或Bartlett 法等建立公共因子与原始变量的线性组合,从而求得各因子的得分。

3.设计分析1.在spss 中输入数据,如下图:表_3.1 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住房情况 (2011年)河北34.11 684.38 9.66 22.96 山西29.92 547.44 7.30 18.95 内蒙古24.25 479.53 1.23 16.72辽宁28.86 813.82 6.61 21.70 吉林24.44 585.09 0.16 22.72 黑龙江24.82 813.15 0.82 20.38上海58.90 2372.36 21.91 36.97 江苏49.34 833.19 26.20 23.00 浙江61.38 1280.05 43.04 16.87 安徽34.59 591.84 20.13 13.95 福建49.82 791.05 36.42 10.32 江西46.02 469.12 37.03 7.29 山东36.31 552.19 11.19 24.45河南36.45 493.11 19.29 16.61 湖北44.24 538.02 24.90 15.00 湖南46.40 431.89 20.71 23.89 广东30.73 832.44 23.75 4.75 广西34.90 454.41 27.57 5.52 海南24.22 842.09 11.07 13.07重庆39.73 454.11 18.54 17.06 四川37.71 489.55 16.65 14.62 贵州29.41 519.81 10.79 14.70 云南30.88 573.20 8.80 7.09 西藏28.47 314.52 0.76 14.07陕西35.76 613.65 17.83 11.04 甘肃23.65 537.26 4.12 9.302.再打开分析菜单找出因子分析,如下图:在spss中的分析菜单中找到因子分析,并将住房价值,住房面积,住房结构(混泥土结构,木质结构)设为变量。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中小型园区网络设计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中小型园区网络设计

实验题目中小型园区网络设计一、实验目的该实验项目要求学生在完成计算机网络前面实验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案例独立完成一个中小型园区的网络设计,使学生对网络的拓扑,通信介质,网络互联设备等有更清楚的认识,认识组网基本原则,力求使学生具备局域网组网和建设的基本知识。

二、设备与环境联网的PC兼容机、Windows操作系统,IE浏览器等。

三、实验内容全球信息网的出现和信息化社会的来临,使得社会的生产方式发生深刻的变化。

面对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公司对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存贮、查询以及预测决策等工作量越来越大,原来的电脑只是停留在单机工作的模式,各科室间的数据不能实现共享,致使工作效率大大下降,纯粹手工管理方式和手段已不能适应需求,这将严重妨碍公司的生存和发展。

社会进步要求企业必须改变现有的落后管理体制、管理方法和手段,建立现代企业的新形象,建立本企业的自动化管理信息系统(即公司局域网),以提高管理水平,增加经济和社会效益。

(一)需求分析1.1 现有设备及基本情况。

公司共有三栋楼,1号楼,2号楼,3号楼.各栋楼之间得知距离100米.1号楼:三层,作为行政办公楼,共有20台电脑分布在各个办公室中。

一楼五台,二楼10台,三楼5台。

2号楼:五层,产品研发部,供销部,共有30台电脑,其中20台集中在三楼研发部。

设计室中专设一个机房。

其他10部分散在各个办公室中。

3号楼:五层,生产车间,每层一个车间,每个车间有3台电脑,共15台。

1。

2 现有人力资源。

(电脑方面)公司现有网络维护人员1名。

主要负责公司的电脑维护,组建网络还需扩充网络维护人员2—3名.公司的员工对电脑的使用还只停留在简单的应用,虽然配备了电脑,但没有发挥它的最大功用。

进行网络建设,还学要对员工进行网络技术培训.1.3 现有技术分析。

公司现有技术已经完全具备了组建网络的条件,从长远发展看,组建计算机网络也是当务之急,因为信息交流速度已制约了公司的发展,无论是公司获取客户的反馈信息,还是公司之间的各种数据的传送,出现问题的处理。

城市设计课程设计任务书

城市设计课程设计任务书

某市中心区域城市设计一、项目概况1、项目名称某市中心区域城市设计2、项目背景设计地段位于城市中心,北侧为城市中心广场及一处大型地下超市,南侧及东侧为居住区,西侧为商业区,此区域是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金融中心。

总规划面积20.68公顷。

城市总体规划确定长安路道路红线宽度60米,通江街道路红线宽度40米,其他道路宽度可自定。

3、经济技术指标(1)规划建设用地:20。

68公顷(2)容积率小于等于5(3)建筑面积小于等于50%(4)绿地率大于等于30%二、城市设计依据1、规范、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国家标准);《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2、本设计在原则上以上述规划为基本依据,如需对上述规划内容进行必要的或重要的变更,必须详细阐明理由并提出具体解决方案.三、设计原则与要求(一)设计原则1)先进性原则。

在借鉴其它地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具有前瞻性和地方适应性的城市设计理念,考虑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使本设计能适应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

2)特色性原则。

规划重点展示区域城市形象,深化城市设计和景观设计,增加该区域的整体感、秩序感,提升土地价值,使其符合时代要求、地方特色这个主题,综合考虑现状建筑的保留与利用,突显地方自然人文景观特色和文化内涵,达到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振兴城市经济、塑造城市特色形象的要求。

3)功能性原则.明确地区功能定位,完善城市功能。

从城市结构的整体性出发,着眼于城市机能的改善;着重文化产业空间的落实;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文化环境、当地历史文化以及空间环境,创造鲜明的城市特色.4)以人为本原则。

设计应充分重视对人的关怀,注重创造细节设计。

设计应从景观的参与性、服务性、趣味性、可达性、公平性等一些特性出发。

5)生态性原则。

从人与自然共生的角度把握,挖掘城市地区大的生态功能和游憩功能,引入生态规划设计的方法,采用自然化设计,模仿自然生态群落的结构,创造自然生态的城市环境。

煤矿课程设计

煤矿课程设计

湖南科技大学安全工程《采矿学》课程设计课程名称:姓名:学号:班级:指导教师:目录前言 (1)第一章第1章采(带)区巷道布置 (2)第一节采(带)区储量与服务年限 (2)第二节采(带)区内的再划分 (3)第三节采(带)区内准备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 (7)第四节采区中部甩车场或带区下部平车场线路设计10 第二章采煤工艺设计 (8)第一节采煤工艺方式的确定 (12)第二节工作面合理长度的确定 (11)第三节采煤工作面循环作业图表的编制 (12)附表与说明参考文献 (25)结束语 (25)前言1、目的(1)《采矿学》是研究矿床开采的综合性技术学科,是安全工程专业矿山安全方向的核心课程和主干课程,该课程以煤矿地下开采为重点,主要讲授矿山开采的基本理论、现代化矿井的采矿方法、准备方式、开拓方式、矿井开采及设计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

(2)通过本课程的课程设计,使学生全面和系统了解矿井生产系统、生产环节和开采技术,并掌握采矿原理、现代化采矿技术,为以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3)培养学生进行采煤工艺设计、采区、盘区或带区设计及矿井开采设计的初步能力;初步锻炼学生编写采矿技术文件(包括编写设计说明书及绘制设计图纸)的能力,为毕业设计奠定基础;并为今后研究开采问题或进矿井开采设计打下理论基础。

注释:此课程设计主要是根据已知条件,设计矿井的开拓方式、采煤方法、采煤工艺等。

设计中要求严格遵守和认真贯彻《煤炭工业设计政策》、《煤矿安全规程》、《煤矿工业矿井设计规范》杜计平、孟宪锐主编,《采矿学》王青、史维祥主编《采矿学》以及国家制定的其它有关煤炭工业的方针政策,综合分析评价各种可行方案,并选择一种最优的方案。

1、设计题目的一般条件:某矿第一开采水平上山阶段某采(带)区自下而上开采m1、m2、m3煤层,煤层厚度、层间距及顶板岩性见综合柱状图。

该采(带)区走向长度3000m,倾向长度900m,采(带)区内煤层赋存平稳,地质构造简单,无断层,m1煤层属简单结构煤层,硬度系数f=2,m2和m3煤层属中硬煤层。

采矿专业课程设计方案计划及任务书

采矿专业课程设计方案计划及任务书

采矿工程专业课程设计计划及任务书一、课程设计的目的和任务课程设计是采矿工程专业的一个重要教案环节。

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对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进行一次系统的总结和提高,并结合实际条件加以综合运用,从而巩固和扩充所学专业知识技能、进一步巩固学生的运算和绘图的技能、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质、提高学生的生产实践和动手能力。

通过实习和课程设计,进一步培养和锻炼学生热爱劳动、理论联系实际的务实精神。

本次课程设计,要求学生根据所给采区<带区)的相关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对比和方案优选,最终形成一个巷道布置合理、技术经济可行、生产安全可靠、并能够指导实践生产的采区<带区)设计。

二、课程设计题目命题资料<一)如下:1.采区<带区)位置某矿1203采区<带区)标高为-100~-260m,地面标高为+150~+200m。

2.邻近采区<带区)情况东至1201采区<带区)<正在生产)为界,西至F5断层为界与1205采区<带区)相邻,北至-100m煤层底板等高线为界,南至-260m水平的煤层底板等高线为界。

3.地表情况采区<带区)地表多为农田,无主要建筑物、铁路、河流及水塘,只有零星小量瓦房,井下开采对地面影响甚小。

4.地质构造本区有两个断层现表述如下:F5逆断层:产状,S12~21E,NE22,落差8~10m。

F6正断层:产状,N77E~S87E,SE~SW<30°~ 60°。

5.煤层及顶底板情况6.水文地质情况断层水:F5、F6、断层属于不良导水断层。

钻孔水:809、714钻孔,质量较好,但采掘到附近时,应注意安全。

-100标高以上为采空区,有采空区积水,在开采第一区段时应注意防水。

涌水量:上山 50~100T/h,大巷 90~160T/h。

7.其他地质情况瓦斯:本矿属于低瓦斯矿井,但在断层破碎带、应力集中区瓦斯可能比较集中,采掘接近时,要加强通风管理,预防意外事故。

幼儿园农家乐课程设计方案 幼儿园农村教育

幼儿园农家乐课程设计方案 幼儿园农村教育

幼儿园农家乐课程设计方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地区的幼儿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使得农村幼儿园的教育质量和教学内容相对滞后。

设计一套适合农村幼儿园的农家乐课程,旨在丰富幼儿的学习内容、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动手能力、提高对自然环境的认识,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一、课程目标1. 培养孩子对农村自然环境的认识和热爱,了解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从小培养对劳动的尊重和感恩之心。

2. 激发孩子对农村生活的向往和兴趣,增加农村文化的学习内容,促进城乡交流与融合。

3. 挖掘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4. 通过学习农家乐,丰富幼儿的课程内容,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二、课程内容1. 蔬菜种植体验幼儿园设置蔬菜种植区,让孩子们亲自动手体验播种、浇水、除草、收获等过程,培养他们的耐心和动手能力。

2. 摘水果乐趣带领孩子们到果园,让他们亲自摘取水果,感受自然的馈赠,加深对水果生长的认识。

3. 劳作体验邀请农家乐主人亲自示范农活,如割麦子、晒谷子、磨面粉等,让孩子们亲自动手参与其中,了解农民劳作的辛苦和喜悦。

4. 动物抚摸设置动物园区,让孩子们与小动物近距离接触,学习动物的习性和饲养知识,培养对动物的爱护意识。

5. 农家美食制作开展手工制作、烘焙烹饪等活动,让孩子们亲自动手制作农家美食,增加对传统农村文化的了解。

6. 乡村游览组织孩子们走进乡村,参观当地的传统建筑、古老风俗、民间工艺等,增强对农村文化的认同感。

三、教学方法1. 自然引领课程注重自然环境的利用,通过户外教学、采风写生等方式,引导孩子们主动探索,增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学习的兴趣。

2. 亲身体验课程让孩子们亲自动手参与农家活动,通过亲身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3. 多元参与鼓励孩子们团队合作,通过小组活动、角色扮演等方式,增强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4. 情感导入课程注重情感教育,鼓励孩子们对自然、对劳动、对农村生活产生情感共鸣,引导他们从心灵深处去感受农家乐的魅力。

课程设计中国矿大

课程设计中国矿大

《采矿学》课程设计说明书学院:能源与安全工程学院班级:采矿04-4设计者:向新永学号:01040112指导教师:万志军设计日期:2007.7.2—2007.7.12目录序论 (2)第一章带区巷道布置 (4)第一节带区储量与服务年限 (4)第二节带区内的再划分 (7)第三节确定带区内准备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 (8)第四节带区下部车场线路设计 (12)第二章采煤工艺设计 (19)第一节采煤工艺方式的确定 (19)第二节工作面合理长度的验证 (22)第三节采煤工作面循环作业图表的编制………23课程设计总结 (25)序论一、设计目的1、初步应用《采矿学》课程所学的知识,通过课程设计加深对《采矿学》课程的理解。

2、培养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对编写采矿技术文件,包括编写设计说明书及绘制设计图纸进行初步锻炼。

3、为毕业设计中编写毕业设计说明书及绘制毕业设计图纸打基础。

二、设计题目1、设计题目的一般条件某矿第一开采水平上山某采(带)区自下而上开采K1、K2和 K3煤层,煤层厚度、层间距及顶底板岩性见综合柱状图。

该采(带)区走向长度3000m,倾斜长度1100m,采(带)区内各煤层埋藏平稳,地质构造简单,无断层,K1和K2煤层属简单结构煤层,硬度系数 f=2,各煤层瓦斯涌出量也较小。

设计矿井的地面标高为+30m,煤层露头为-30m。

第一开采水平为该采(带)区服务的一条运输大巷布置在K3煤层底版下方25m处的稳定岩层中,为满足该采(带)区生产系统所需的其余开拓巷道可根据采煤方法不同由设计者自行决定。

2、设计题目的煤层倾角条(1)、设计题目的煤层倾角条件1:煤层平均倾角为12°。

(2)、设计题目的煤层倾角条件2:煤层平均倾角为16°。

三、课程设计内容1、带区巷道布置设计;2、带区中部甩车场线路设计或下部平车场(绕道线路和装车站线路)线路设计。

四、进行方式学生按设计大纲要求,任选设计题目条件中的煤层倾角条件1或煤层倾角条件2,综合应用《采矿学》所学知识,每个人独立完成一份课程设计。

煤矿采带区120万吨生产能力设计方案

煤矿采带区120万吨生产能力设计方案

煤矿采带区120万吨生产能力设计方案课程设计**矿**采〔带〕区120万吨/年生产能力设计学生姓名:李想学号:2021202033473学院:安全工程学院专业班级:煤矿开采技术1332专业课程:煤矿开采学指导教师:赵新涛2021 年1月11日«煤矿开采学»课程设计任务书题目**矿**采〔带〕区120万吨/年生产能力设计专业煤矿开采技术班级1332一设计题目**矿**采〔带〕区120万吨/年生产能力设计。

二设计时刻2021年12月29日——2021年1月11日三设计资料详见本课程设计大纲。

四完成的任务〔1〕设计内容:采〔带〕区巷道布置、采煤工艺设计、设计图纸。

〔2〕提交课程设计报告。

五成果要求文字格式要求主标题:三号字、居中、宋体、加黒,段后为自动。

正文:全文宋体、小四号字、段前段后0、行间距1.5,首行缩进2个字符〔包括各级标题〕。

编码:采纳中式〝一、二、三、…〔一〕〔二〕〔三〕…1.2.3.…〔1〕〔2〕〔3〕…①②③…〞编码形式,不得采纳自动生成格式。

其中〝一、〔一〕〞做为标题,加黒,单独成行。

〝1.〔1〕〞能够做标题,也能够不做标题,假如做标题,需单独成行,做依旧不做标题,均不需要加黒。

图表:图表文字及说明等均采纳五号宋体。

表格要有表头〔表头包括表号、表名〕,表头在表的上面并居中加黑。

图要有图号、图名,在图的下面并居中,不需加黒。

公式:采纳公式编辑器编写,要规范,必要时要编号,编号要写在公式的尾部。

装订:A4纸打印,加封面,左侧装订。

封面:封面装订,也能够粘贴在学生〝课程作业〞的档案袋表面。

图纸要求〔需要制图的情形〕本设计绘制一张大图(二号图纸) :采〔带〕区巷道布置平面图和(1:2000)剖面图〔1:2000〕。

设计图纸四周各留20mm的边框线,右下角留出标题栏。

凡设计图中已有内容,说明书中都能够不画。

指导教师签名:2021年1月11日目录前言 (2)第一章采区巷道布置 (4)第一节采区储量与服务年限 (4)第二节采区内的再划分 (6)第三节确定采区内预备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 (7)第四节采区煤仓设计 (10)第二章采煤工艺设计 (15)第一节采煤工艺方式的确定 (15)第二节工作面合理长度的确定 (20)第三节采煤工作面循环作业图表的编制 (21)小结 (24)参考文献 (25)前言课程设计内容1、设计题目的一样条件〔假象矿井〕某矿第一开采水平上山某采(带)区自下而上开采K1、K2和 K3煤层,煤层厚度、层间距及顶底板岩性见综合柱状图。

带区开采课程设计

带区开采课程设计

带区开采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带区开采的基本概念,掌握其主要原理;2. 学生能掌握带区开采的操作步骤,了解其在矿业领域的应用;3. 学生能了解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认识到合理开采的重要性。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矿产资源开采案例,并提出合理的带区开采方案;2. 学生能在小组合作中,有效沟通、协作,共同完成带区开采的设计任务;3. 学生能运用图表、文字等形式,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认识到矿产资源是国家的重要财富,树立保护矿产资源的意识;2. 学生能理解合理开采对环境保护的意义,培养绿色开采的观念;3. 学生通过学习,增强对我国矿产资源的了解,激发爱国情怀。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带区开采基本概念:矿产资源分类、带区开采的定义及分类;2. 带区开采原理:地质力学原理、矿床力学原理、安全原理;3. 带区开采操作步骤:勘探、设计、施工、开采、闭矿;4. 带区开采在矿业领域的应用:露天开采、地下开采、海洋开采等;5. 我国矿产资源特点及合理开采:资源分布、开采现状、环境保护;6. 实践操作:分析实际案例,设计带区开采方案,进行模拟开采。

教学大纲安排:第一课时:带区开采基本概念及分类;第二课时:带区开采原理;第三课时:带区开采操作步骤;第四课时:带区开采在矿业领域的应用;第五课时:我国矿产资源特点及合理开采;第六课时:实践操作。

教材章节及内容:第一章 矿产资源概述:矿产资源分类、分布特点;第二章 带区开采基本原理:地质力学原理、矿床力学原理;第三章 带区开采技术:操作步骤、技术应用;第四章 矿产资源合理开采:环境保护、绿色开采;第五章 实践教学:案例分析、开采方案设计。

北京市朝阳区白家庄小学课程设计方案

北京市朝阳区白家庄小学课程设计方案

北京市朝阳区白家庄小学课程设计方案一、学校发展概况我校始建于1956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EPD”项目首批实验校,也是朝阳区首批素质教育示范校。

在98年8月接收了一所望京地区的新建校、2002年8月接收了望京地区的另一所新建校,2003年5月接收呼家楼地区的一所基础薄弱校,形成了一校四址办学格局:本部北校、本部南校、望京新城校区、望京科技园校区,共有82个教学班,232名教职工,2567余名学生。

近几年,学校骨干教师数量有明显提升,市级骨干教师从2006年的4名增加到9名,区级骨干从2006年的17名增加到69名。

市区级骨干总量提高了6倍。

学校先后获得了“全国优质品牌学校”“全国管理创新品牌学校”“国家级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试点项目学校”“全国特色学校”“北京市校本课程基地校”“北京市科研管理先进校”等众多荣誉称号。

面对新的教育发展形势,学校坚持“环境育人”和“文化育人”相结合的教育思路,创设了“中西合璧”的校园文化环境;形成了以“品味文化”为主线的三级课程体系;完善了学生“六大习惯”的培养目标体系……近年来,横跨四校的管理体系与教学督导体系使学校的办学质量不断攀高,四个校区也呈现优质均衡发展的态势,学校多次在全国学校文化建设、北京市电子教材开发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等大会上进行经验输出与辐射,关于“尊重教育”的实践与研究也在第四届北京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得了二等奖的好成绩。

二、学校的办学理念与目标(一)办学理念我校的核心办学理念是“尊重”,其内涵为“懂得与理解、包容与赏识”。

核心内容为:尊重规律、尊重所有人、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尊重环境与资源。

这一理念的形成,主要来源于以下几方面的思考:1.对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思考学校在全面落实国家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德育为灵魂,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发扬人文和科学精神为基点”过程中,深切体会到国家对学生发展的尊重。

区间课程设计举例设计说明

区间课程设计举例设计说明

ZPW无绝缘轨道电路举例设计自动闭塞图纸说明(ZPW-2000A型)一、设计依据:ZPW-2000A型无绝缘移频自动闭塞系统工程设计说明二、举例设计方案概述1、设计范围:一个站管辖的区间,共14个闭塞分区;2、举例设计线路为复线双方向运行,正方向运行采用四显示自动闭塞满足列车最高运行速度160km/h(140km/h)技术要求,反方向运行采用自动站间闭塞,满足列车最高运行速度120km/h技术要求;3、采用ZPW-2000A型无绝缘移频自动闭塞设备;4、本设计满足“铁路信号设计规范TB 10007-99”和“铁路自动闭塞技术条件TB/T24”的技术要求;5、机车信号信息定义及分配按照“TB/T 3060-2002”部颁标准执行;三、设计内容:1、区间信号布置图;2、区间移频架、区间综合架设备布置图、区间组合架设备布置图及组合继电器类型表;3、闭塞分区电路图、区间+1发送设备及移频报警电路图;4、区间组合内部配线表;5、站防雷和电缆模拟网络组匣内部配线表;6、DJFJ灯丝继电器防雷组匣内部配线表;7、区间移频架零层配线表;8、区间综合架零层及组匣侧面配线表;四、设计图纸说明:本说明只阐述ZPW2000A型无绝缘移频自动闭塞与其他制式自动闭塞的不同之处。

1、区间信号布置图:(1)站间设备管辖区分界:两车站管辖区按完整闭塞分区划分,电缆控制距离10公里;(2)轨道电路传输长度:1.0Ω.km道碴电阻条件下,轨道电路传输长度为150~1500米;(3)载频配置:由正向进站信号机向区间推下行按……1700-1、2300-1、1700-2、2300-2……顺序循环排列,正向进站接近区段设置为2300-1,上行按……2000-1、2600-1、2000-2、2600-2……顺序循环排列,正向进站接近区段设置为2600-1;(4) 轨道电路绝缘:车站与区间结合处(进站)设置机械绝缘,其余闭塞分区设置电气绝缘,两种绝缘方式的轨道电路具有相同的传输长度。

智能化小区局域网设计

智能化小区局域网设计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报告题目:组建智能化小区局域网姓名:班级:学号:专业:指导教师:2013年06月7日1、课程设计目的2、课程设计要求3、要求和说明二、课程设计的内容(分析和设计)1、课程设计的题目2、分析与设计三、绘制拓扑结构图1、路由器之间的连接图2、路由器和交换机之间的连接图3、交换机与pc机之间的连接图4、内网与外网连接图四、详细设计步骤1、VLAN划分及IP地址规划2、网络设备的IP地址分配五、路由器或交换机配置的代码1、DHCP路由的配置命令2、单臂路由的配置命令3、RIP协议的配置命令==即路由表的配置4、交换机的配置命令5、终端设备的配置六、显示最终的结果1、路由器之间的两两相互通信2、网络之心路由与服务器和pc机之间的通信3、远程网络接入区路由与主机的通信4、社区服务区路由与主机和打印机的通信5、居民区不同两个局域网之间的通信6、社区服务区与其他区域主机或服务器之间的通信七、课程设计总结1、课程设计目的:通过一周的课程设计,培养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网络组网的过程及方案设计,为今后从事实际工作打下基础;熟练掌握子网划分及路由协议的配置,熟练掌握路由器和交换机的基本配置。

2、课程设计要求:要求能根据实际问题绘制拓扑结构图,拓扑结构图可以是树形、星形、网状形、环状形及混合形结构的之一,清晰的描述接口,进行路由器或交换机的命令配置实现,并且每个方案的需有以下几部分的内容:1.需求分析;2.设计原则;3.方案设计与实施;(1)方案设计1)设备选型;2)综合布线设计;3)拓扑结构图;4)IP地址规划(子网划分和CIDR技术)。

(2)方案实施1)路由协议的选择;2) 路由器配置;3)交换机的配置。

3、要求和说明:1.自己独立完成,最终提交课程设计报告和实验成果(实验成果提交为课程设计的最后两天,课程设计报告为课程设计的后一周。

过期不查。

)2.课程设计报告格式(附后):封面、题目、时间地点、目的及要求、内容、详细的步骤和代码编写过程(绘制出拓扑图)、总结。

区间信号自动控制课程设计报告

区间信号自动控制课程设计报告

1.设计目的1.熟悉ZPW-2000A发送器、接收器、衰耗盘、模拟网络的配置方法和工作原理;2.熟悉ZPW-2000A区间信号设备布置、区间移频柜设备布置、区间综合柜设备布置、移频柜零层配线等规律和方法;3.熟练掌握CAD绘图,熟悉区间信号设备的绘制方法,能够利用标准技术规范去绘图;2.设计任务2.1绘制出区间信号设备布置图1)永刚站区间信号设备布置图(见附图一);2)区间移频柜设备布置图(见附图二);3)区间综合柜设备布置图(见附图三);4)永刚站100428G移频柜零层配线表(见附图四);2.2完成各设备中的区段及载频等的配置绘制出图QJKS-01中区段及载频配置,并且利用该图绘制出图QJKS-02、图QJKS-03、图QJKS-04中各设备的配置;2.3写出个设备的说明书;3.图纸说明3.1永刚站区间信号设备布置图自动闭塞区段的区间划分成若干闭塞分区,每个闭塞分区的分界处设立通过信号机,站内和区间均装设轨道电路。

《铁路技术管理规程》第63条规定:“通过信号机应设在闭塞分区或所间区间的分界处。

当采用8min及以下列车追踪运行间隔时间,在满足列车制动距离及自动停车装置动作过程中列车走行距离的条件时,可小于1200m,但不可小于1000m。

通过信号机的设置位置与机车牵引重量、运行速度、时间、线路条件及制动距离等因素关系极为密切。

本设计是以站舍为坐标,站舍左右各分布4个闭塞分区。

1.区间长度的设计说明(1)接近区段长度为800m-1000m;(2)离去区段和区段闭塞分区长度为1000m-1400m;(3)股道长度至少为3000m;2.信号机的设计原则(1)区间通过信号机在以货运为主的线路上,应按货物列车运行速度曲线及时间点布置,但闭塞分区长度应满足高速旅客列车的制动距离要求;在以客运为主的线路上,应按旅客列车运行速度曲线及时间点布置;(2) 区间通过信号机应在车站进站、出站信号机位置确定后开始布置;(3) 为了节省投资及维修方便,上、下行方向的通过信号机,在不影响行车效率和司机了望的情况下,尽可能并列布置;(4) 在利用动能闯坡和在列车停车后可能脱钩的处所,不宜设置信号机。

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课程设计

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课程设计

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课程设计是一项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旨在让学生深入理解并掌握工程施工组织的基本原则、方法和步骤,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以一个虚构的工程为例,详细阐述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过程和内容。

一、工程概况本课程设计以一座大型商场为主体工程,附带一定数量的停车场和绿化区域。

商场共分为地上三层,地下一层,总建筑面积约为30000平方米。

建筑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基础为桩基承重。

施工地点位于市区繁华地段,周边交通便捷,但施工场地较为狭小。

二、设计目的本次课程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能够针对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运用,合理组织施工过程,确保工程顺利进行。

三、设计内容1. 工程进度计划:根据工程量和施工条件,合理安排施工进度,确保工程按时完成。

进度计划应包括各分部分项工程的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及关键节点。

2. 施工资源配置:根据工程需求,合理配置人力、材料、设备等资源,确保施工过程中各项资源充足且有效利用。

3. 施工平面布置:充分利用施工场地,合理安排施工临时设施的布置,包括施工现场、材料堆放区、办公区、生活区等。

4. 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针对各分部分项工程,制定合理的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措施,确保工程质量符合规范要求。

5. 安全管理:制定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措施,包括安全生产、消防、环境保护等方面,确保施工现场安全文明。

四、设计步骤1. 收集资料:了解工程相关资料,包括设计图纸、施工规范、工程量清单等,为施工组织设计提供依据。

2. 分析施工条件:分析工程所在地的地理、气候、交通、材料供应等条件,为施工组织设计提供参考。

3. 编制施工进度计划:根据工程量和施工条件,制定合理的施工进度计划,确保工程按时完成。

4. 施工资源配置:根据施工进度计划,合理安排人力、材料、设备等资源,确保施工过程中各项资源充足且有效利用。

5. 施工平面布置:根据施工场地和施工需求,合理布置施工现场、材料堆放区、办公区、生活区等。

正文区间课设报告

正文区间课设报告

1 设计目的在本次课程设计中认真完成区间信号平面布置图、区间移频柜设备布置图、区间综合柜设备布置图、区间发送器编码电路布置图,更加深入的掌握区间信号的相关知识,并且增强CAD的绘图能力。

2 设计内容及要求本次设计对区间信号自动控制课程中有关平面图的布置、载频的配置、移频柜的布置、发送器的基本原理进行实践练习。

设计中要求完成至少12个闭塞分区的区间信号平面布置图的设计、移频柜设备布置图的设计、综合柜设备布置图的设计、发送器编码电路设计。

并用AUTOCAD软件绘制出相应图纸。

同一图册图纸的标题框大小必须一致,图内文字清晰、美观。

图纸折叠后与设计说明书一起左侧装订。

3 设计图纸说明3.1 区间信号平面布置图的设计本次区间信号平面布置的是4号站,该站为双线双方向,一条上行线和一条下行线。

车站管辖区按闭塞分区整体划分,分界点之间的设备由本车站管辖,总共包括16个闭塞分区。

正方向运行采用四显示自动闭塞,反方向运行采用自动站间闭塞。

本张图纸的内容包含了信号机的设置、命名,各个闭塞分区载频的配置以及区间各区段长度的确定,具体设计在以下分别作说明。

3.1.1 信号机的布置及命名根据学生学号后三位确定信号楼的公里数和百米数。

公里数是学生学号后三位,百米数的百位是公里数的个位,百米数的十位与公里数的十位相同,百米数的个位是公里数的百位。

根据以上要求确定出信号楼的坐标为K840+048。

根据信号楼的坐标计算进站信号机的坐标。

结合实际,在信号楼坐标的基础上±900就可计算出S N、X的坐标,±1000就可计算出S、X N的坐标。

例如附图KS-01中X进站信号机坐标的计算:在K840+048的基础上减900,得到下行进站信号机X的坐标为K839+148。

规定区间的长度为1200左右。

根据进站信号机的坐标计算区间通过信号机的坐标。

通过信号机坐标确定后,应进行编号,下行编为奇数,上行编为偶数。

在进站信号机坐标的基础上±1200(1200左右均可),便可得到区间通过信号机的坐标。

煤矿开采学课程设计报告书

煤矿开采学课程设计报告书

煤矿开采学课程设计报告书采区共有两层煤,区地质构造简单,为单斜构造,无断层和褶曲。

采区无大的含水层和地下水,开采条件较好。

运输大巷和回风大巷标高分别为 -350 和-50m ,且位于距离 4-1 号煤层30m 的岩层中。

采取生产能力自定。

2、煤层特征本采区赋存的 2 号和 4-1 号煤层,煤层均为厚煤层。

煤层埋藏稳定,构造简单,煤质中硬,自燃发火期为 3-12 个月。

煤层爆炸指数为 34-70 。

煤层瓦斯含量小,采区所属矿井属于低瓦斯矿井。

三、课程设计容1、一个采区(盘区)或带区巷道布置设计;2、一个采煤工作面的采煤工艺设计及编制循环图表;3、采区中部车场线路设计四、进行方式1、学生按设计大纲要求,按设计指导小组下达的设计任务书所给定的煤层赋存条件等,综合应用《煤矿开采学》所学的基本知识,进行采区(盘区)或带区巷道布置及采煤方法等设计。

每位学生必须独立完成规定的课程设计全部容。

2、为完成设计任务,使每位学生在各方面都得到锻炼和提高,设计中提倡设计者之间相互讨论、借鉴和参考,但严格禁止相互抄袭。

疑难问题可与指导教师共同研究解决,但最终决策必须由学生自己独立进行。

3、本课程设计要对设计方案进行技术分析^p 与经济比较比较。

序号地层岩性柱状图厚度( m )岩性描述①粉砂岩╱╱╱╱╱╱╱╱╱╱╱╱╱╱╱10粉砂:黄色,湿至很湿稍密,级配不均,冲击成因。

矿物成分主要为长石及石英质。

平均厚 10 米。

②2╱╱╱╱╱4.2三煤为全区发育可采煤层,是矿井的主采煤层平均厚 4.0 米。

③粉砂19粉砂:黄色,湿至很湿稍密,级配不均,冲击成因。

矿物成分主要为长石及石英质。

平均厚 7 米。

④中粗砂11中粗砂:黄色,很湿至饱和,中密,级配不均,冲击成因。

物质成分主要为长石及石英质颗粒。

平均厚 8 米。

⑤4-14.0五煤为全区发育可采煤层,是矿井的主采煤层平均厚 4.0 米。

⑥砂页岩10砂页岩:黄绿色,砂页岩互层状分布。

散体结构,层状构造,泥质胶结。

四节传送带的模拟课程设计

四节传送带的模拟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任务书学院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专业自动化学生姓名班级学号课程设计题目四节传送带的模拟实践教学要求与任务:有一个用四条皮带运输机的传送系统,分别用四台电动机带动,控制要求如下:启动时先起动最末一条皮带机,经过5秒延时,再依次起动其它皮带机。

停止时应先停止最前一条皮带机,待料运送完毕后再依次停止其它皮带机。

当某条皮带机发生故障时,该皮带机及其前面的皮带机立即停止,而该皮带机以后的皮带机待运完后才停止。

例如M2故障,M1、M2立即停,经过5秒延时后,M3停,再过5秒,M4停。

当某条皮带机上有重物时,该皮带机前面的皮带机停止,该皮带机运行5秒后停,而该皮带机以后的皮带机待料运完后才停止。

例如,M3上有重物,M1、M2立即停,再过5秒,M4停。

工作计划与进度安排:第一周: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设计内容。

完成硬件设计。

第1~2天:1、深入了解课程设计内容及任务。

2、查找文献、资料,确立设计方案。

第3~5天:1、通过相关资料,明确完善设计方案。

2、完成硬件设计,选择PLC型号,设计系统流程图,列出I/O分配表,设计I/O接线图。

第二周:完成软件设计,并进行调试。

第1~2天:完成软件设计,利用STEP7-Micro/WIN进行梯形图或指令表设计。

第3天:对设计程序进行调试。

第4天:课程设计结果验收,完成课程设计报告。

第5天:针对所完成课程设计题目进行答辩。

指导教师:201 年月日专业负责人:201 年月日学院教学副院长:201 年月日摘要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是由Richard Morley在1972年发明的。

它最初并没有像个人计算机那样得到名称上的广泛认同,但是却给制造业带来了同样意义重大的冲击。

PLC通常被称为工厂级别的个人计算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器控制技术在个领域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可编程序控制器(PLC)的应用使电器控制技术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PLC可编程序控制器是以微处理器为基础综合了计算机技术、半导体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数字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发展起来的一种通用工业自动控制装置。

煤矿开采学课程设计说明书

煤矿开采学课程设计说明书

采矿工程专业煤矿开采学课程设计说明书目录一、带区巷道布置1、带区概况 (3)2、采区储量及服务年限 (3)3、带区的再划分 (6)4、确定采区内巷道布置 (8)5、确定工作面回采巷道布置方式及推进终点位置 (12)6、确定通风布置系统煤层通风系统 (12)7、带区车场路线设计 (13)二、采煤工艺设计1、采煤工艺方式的确定 (14)2、工作面主要机械设备 (15)3、采煤机工作方式 (16)4、工作面的支架方式 (17)5、超前支护方式和距离 (18)6、校核支架的强度和高度 (18)7、工作面合理长度的验证 (21)8、循环方式选择及循环图表的编制 (23)总结 (27)参考文献 (28)一、带区巷道布置1.1 带区概况本采区为某矿第二水平第四采区,其中二采区已采,六采区未采。

上部标高-150m,下部标高-300m。

本采区构造简单,单斜构造,煤层为厚煤层,煤层埋藏稳定,构造简单,煤质中硬,煤层厚度4.5m,煤的密度为1.35t/ m3,煤的密度为1.35t/ m3,自然发火期为3-12个月。

采区走向长度2020m,倾斜长度1200m,煤层倾角为7.5°,采区生产能力自定。

运输方式:大巷运煤采用胶带输送机,辅助运输采用1.5t固定式矿车,10t架线电机牵引。

瓦斯等级:瓦斯相对涌出量 5 m3/t,为低瓦斯矿井。

图1 煤层柱状图1.2 采区储量及服务年限1.采区工业储量Q L I M R20201200 4.5 1.351472.58t=⨯⨯⨯=⨯⨯⨯=工万式中: Q 工 —— 地质储量和工业储量L —— 带区煤层走向长,mI —— 带区倾斜长,1200mM —— 煤层厚度,mR —— 煤的容重 1.35t/m 32.采区煤柱损失:P =(40×1200+30×1980)×4.5×1.35=65.25万t ;3.采区可采储量:Q 采=(Q 工-P )C=(1472.58-65.25)×0.97=1365.11万t式中: Q 采—采区可采储量,万tQ 工—采区工业储量,万tP —采区煤柱损失 ,万tC —厚煤层取0.974.采区采出率:采区采出率=(采区工业储量-煤柱损失量)÷采区工业储量η=(Q工-P)÷Q工=92.70%>75% 满足要求5.采区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工作制度:本矿井设计工作日为330天,每天三班作业,其中两班生产,一班检修。

社区活动中心课程设计

社区活动中心课程设计

社区活动中心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社区活动的基本概念,掌握社区活动策划与组织的关键步骤。

2. 学生能够了解我国社区活动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结合课本知识,分析社区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3. 学生掌握至少三种社区活动类型,并能举例说明其特点。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策划一次社区活动,包括活动主题、目标、时间、地点、预算等。

2. 学生具备一定的团队协作能力,能够与同学们共同完成社区活动的策划与实施。

3. 学生能够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等方式,收集和分析社区活动相关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养成积极参与社区活动的意识,关爱社区,服务社会,培养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2. 学生在团队协作中,学会尊重他人、沟通与表达,培养合作精神。

3. 学生通过社区活动的实践,认识到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激发学习兴趣。

本课程针对五年级学生设计,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课程内容与课本知识紧密结合,强调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社区活动策划与组织能力,为今后参与社区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社区活动基本概念:介绍社区活动的定义、意义、类型及作用,结合课本相关章节,让学生对社区活动形成初步认识。

2. 社区活动策划与组织:详细讲解社区活动策划与组织的流程,包括确定活动目标、选择活动类型、制定活动方案、筹备活动资源、组织活动实施等环节。

3. 社区活动案例分析与评价: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社区活动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了解社区活动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学会如何评价社区活动。

4. 社区活动实践操作: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组策划一次社区活动,包括活动主题、目标、时间、地点、预算等,并进行实施和总结。

教学大纲安排如下:第一课时:社区活动基本概念及作用第二课时:社区活动策划与组织流程第三课时:社区活动案例分析与评价第四课时:社区活动实践操作(分组策划与讨论)第五课时:社区活动实践操作(实施与总结)教学内容与课本紧密关联,确保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将所学应用于实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第一章带区地质特征第一节带区概况 (2)第二节带区开采煤层特征 (2)第三节带区地质构造、瓦斯、煤尘及发火情况 (3)第二章带区巷道布置第一节带区储量与服务年限 (3)第二节带区内的再划分 (6)第三节确定带区内准备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 (7)第三章采煤工艺设计第一节采煤工艺方式的确定 (12)第二节工作面主要机械设备 (13)第三节采煤机工作方式 (14)第四节采煤工作面循环作业图表的编制 (20)设计总结 (23)参考文献 (24)第一章带区地质特征第一节带区概况本带区为某矿第二水平第四采区,其中二采区已采,六采区未采。

上部标高-150m,下部标高-300m。

本采区构造简单,煤层为厚煤层,煤层埋藏稳定,构造简单,煤质中硬,煤层厚度4.5m,煤的密度为1.35t/ m3,自然发火期为3-12个月。

采区走向长度2000m,倾斜长度1230m,煤层倾角为7.5。

大巷位置:运输大巷、回风大巷都布置在煤层底板岩石中,标高分别为-315m、-325m。

运输方式:大巷运煤采用胶带输送机。

瓦斯等级:瓦斯相对涌出量5 m3/t,为低瓦斯矿井。

第二节带区开采煤层特征1、概述此煤层通过巷道揭露在本区赋存较稳定,结构简单,本采区构造简单,煤层为厚煤层,煤层埋藏稳定,构造简单,煤质中硬,煤层厚度4.5m,煤的密度为1.35t/ m3,自然发火期为3-12个月。

采区走向长度2000m,倾斜长度1230m,煤层倾角为7.5°2、煤层顶底板特性(1)顶板煤层直接顶为砂岩,厚6m,(2)底板煤层直接底为粉砂,厚12m。

煤层柱状图第三节带区地质构造、瓦斯、煤尘及发火情况1、地质构造本区为构造简单,整个区域东西狭窄,南北延展,大致走向北偏东,无褶皱、走向断层。

2、瓦斯、煤尘及发火情况矿井瓦斯鉴定结果的来源及依据,矿井瓦斯相对涌出量为5m3/t,为瓦斯矿井。

煤层不具有瓦斯爆炸危险性;煤尘不具有爆炸性。

煤层不具有自燃发火可能,一般发火期为3~12个月。

第二章带区巷道布置第一节带区储量与服务年限1、带区储量本带区采用倾斜长臂采煤法,设计开采走向长度2000米,倾斜长度1230米。

设计预留各类煤柱宽度各为15米,容重1.35t/m3,煤厚取4.5米,通过有关计算,该采区各煤层设计可采储量为1148.46万吨,总可采储量为1494.45万吨。

(1)带区工业储量tRM I L Q 万45.149435.15.412302000=⨯⨯⨯=⨯⨯⨯= 式中: Q ——工业储量L —— 带区煤层走向长,m I —— 带区倾斜长,1230m M —— 煤层厚度,m R —— 煤的容重 1.35t/m 3(2)带区煤柱损失:t87.5835.15.4)200030123030(万=⨯⨯⨯+⨯=P(3)带区可采储量:t46.11488.0)87.5845.1494()(万采=⨯-=-=CP Q Q式中: Q 采—带区可采储量,万tQ —带区工业储量,万tP —带区煤柱损失,万t C —厚煤层取0.8(4)带区采出率:带区采出率=(带区工业储量-煤柱损失量)÷带区工业储量η=(Q -P )÷Q=96.06%>80% 满足要求(5)带区生产能力:工作制度:本矿井设计工作日为330天,每天三班作业,其中两班生产,一班检修。

每班工作8小时,每日生产为16小时。

带区生产能力:A = L V 0 M γC 0=240×330×0.8×6×4.5×1.35×0.95 ≈220万t式中: L ——采煤工作面长度,m ; V 0——推进速度,m/a ; M ——煤层厚度或采高,m ; γ——煤的密度,t/m 3C 0——采煤工作面采出率,一般取0.93~0.97,薄煤层取高限,厚煤层取低限;此处取0.95。

(6)带区服务年限:P =Q 采/AK =1148.46/(220×1.4)=3.73a式中: P —带区服务年限,aQ 采—带区可采储量,万tA —带区平均年生产能力,万t /a K —矿井储量备用系数,一般取1.4日产量:t/d 61.01.1330220万≈⨯==TK A A O式中: A — 带区生产能力220万t /aT —根据《煤矿安全规程》,工作日为330天K—采区掘进出煤系数,取为1.1第二节采区内的再划分1、确定工作面长度该煤层边界各留15m的边界煤柱,下部各留15m护巷煤柱,从而其煤层倾向长度共有:1230-30=1200m,走向长度为2000-30=1970m。

煤层埋藏平稳,地质构造简单,无断层,煤层附存条件较好,瓦斯涌出量较低,涌水量也小,无自然发火倾向,且现代采矿工作面长度有加长趋势,故采煤工艺选取较先进的综合机械化采煤方法。

一般而言,考虑到设备选型及技术方面的因素,综采工作面长度为180~250m,巷道宽度为3.5m~5m,本采区开掘巷道宽度为5m,且采区生产能力为220万t/a,一个厚煤层或中厚煤层的一个工作面便可以满足生产要求,将带区划分为8个分带, 采用岩空留巷方式,采用混凝土砌块构筑的护巷带。

L = [H-(n+1)×h]/n=(1970-9×5)/8= 240m式中:L─工作面长度,mH─采区走向长度,mn─条带数目,个h─巷道宽度,m2. 确定带区内的分段数目回采工作面沿走向布置,沿倾向推进,采用近距离煤层联合布置开采。

工作面数目:N=(L-S0)/(l+l0) =(2000-30)/(240+5)=8式中:L—煤层走向长度,m;S0—带区边界煤柱宽度,m;L—工作面长度,m;l0—回采巷道宽度,因采用综采采煤法,故 l0取5m。

采区走向长2000m,采煤面长度设计240m,采区划分为8个区段3. 确定采区内同采工作面数目及工作面接替顺序生产能力为220万t/a,且工作面生产能力为0.61万t/d。

目前开采准备系统的发展方向是高产高效生产集中化,采用提高工作面单产,以一个工作面产量保证采区产量,所以定为采区内一个工作面生产。

煤层采用跳采方式开采,8个分带工作面接替顺序如下表:对于布置一个综采工作面便可以满足生产设计的要求。

该煤层接替顺序为:1108-1107-1106-1105-1104-1103-1102-1101带区储量计算表第三节确定带区内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1、确定带区内准备巷道布置为了缩短带区准备时间并提高经济效益,根据所给地质条件,在开采水平中,把为该带区服务的运输大巷、回风大巷分别布置在标高为-315m、标高-325m的煤层底板岩石中。

确定带区巷道布置系统时至少就条带数目,位置或布置方式提出两个布置方案,并进行技术分析与经济比较带区巷道布置系统,带区内有一层煤,布置8个工作面,根据相关情况初步制定以下两个方案进行比较:方案一:分带单独布置每一个分带分别开斜巷进入上部煤层,每一个分带都布置一个煤仓直通运输大巷。

通风系统为:新风从运输大巷→进风行人斜巷→煤层运输平巷→分带运输斜巷→采煤工作面→分带运料斜巷→回风运料斜巷→煤层回风大巷→回风石门。

该方案的特点是,每个分带都布置了煤仓,所以管理较复杂,煤仓和联络斜巷工程量大,但有利于通风和工作面的接替。

方案二:带区联合布置将带区分成两个大分带,每一大分带由2个小分带组成。

运输大巷通过进风行人斜巷进入上部煤层,在上部煤层布置两条煤层集中平巷,一条煤层运输集中平巷,一条煤层回风集中平巷。

整个带区布置一个煤仓直通运输大巷。

通风系统为:新风从运输大巷→进风行人斜巷→煤层运输集中平巷→分带运输斜巷→采煤工作面→分带回风斜巷→煤层回风集中平巷→回风石门→回风运料斜巷→回风大巷。

该方案简化了运输系统,仅布置了一个煤仓和一对联络巷,减少了煤仓和联络斜巷的施工量,使运煤、运料集中处理,符合集中化生产理念,但出现了因带区内通风线路长短不同而造成通风协调困难的问题,同时还增加煤巷的维护量,增大了煤柱损失。

方案一分带单独布置方案二带区联合布置经济技术比较:表1:巷道硐室掘进费用方案工程名称单价(元)方案一方案二工程量(m) 费用(万元)工程量(m) 费用(万元)回风运料斜巷(m)1578 108×8 =864 136.34 108×2=216 34.08进风行人斜巷(m)1578 80×8=640 100.99 80×2=160 25.2煤仓(元/m3) 144 3.14×42×15×8/4=1507.2 21.7 3.14×42×15×2/4=376.85.43集中平巷(元/m) 831 / / 2×(2000-10×2)=3960329.08合计 / / 259.03 / 393.79表3:生产经营方案一:系统简单,通风容易,但生产调度管理复杂,煤仓太多,维护困难,装煤点多,管理复杂。

方案二:采用集中化生产,从根本上克服了方案一的缺点。

虽然方案二费用高,但从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综合分析,方案二更优越一些。

综上所述,选择带区联合布置方式。

2、确定工作面回采巷道布置方式及工作面推进终点位置回采巷道布置方式:采用单巷沿空掘巷掘进方式已知带区内各煤层埋藏平稳,地质构造简单,无断层,同时,各煤层瓦斯涌出量较低,自然发火倾向较弱,涌水量也较小。

因此有利于综合机械化作业,可以充分发挥综采高产高效的优势。

同时,为减小煤柱损失,提高采出率。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在带区巷道布置平面图内,工作面布置和推进的位置以达到带区设计产量及安全为准。

工作面推进到距回风大巷30m处的位置,即为避开采掘超前影响所留设的30m护巷煤柱处。

3、确定通风布置系统煤层通风系统新风从运输大巷→进风行人斜巷→煤层运输集中平巷→分带运输斜巷→采煤工作面→分带回风斜巷→煤层回风集中平巷→联络巷→材料车场→回风大巷。

第三章采煤工艺设计第一节采煤工艺方式的确定1、设置采煤工艺:由于煤层厚度为4.5m,属于厚煤层,结构简单,无断层,故可用综合机械化采煤工艺。

2、综采工作面的设备选用国产综采设备。

3、采煤与装煤(1)落煤方式与采煤机的选择采用综合机械化采煤,双滚筒采煤机直接落煤和装煤。

依据带区的设计生产能力确定工作面每天的推进度为:V = Qr/L×M×γ×C=2200000/(330×240×4.5×1.35×0.95)=4.82m/d式中:V —采煤工作面每天的推进度,m/dQr—采煤工作面生产能力,t/aL—采煤工作面的长度,mM—采煤工作面采高(煤层取4.5m)γ—煤的容重,1.35t/m3C—工作面的采出率(煤层为厚煤层,因此C取0.95)选择采煤机的截深为800mm,每天正规循环推进六刀,每个循环共推进4.82m,可满足每天至少推进4.50m的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