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圈环流-专题讲解

合集下载

三圈环流

三圈环流

3.下列图中,正确反映南半球副热带高压两侧 大气运动的是( C )
A.
B.
C.
D.
4.关于气压带叙述错误的是( D ) A.全球7个气压带,3个低压带,4个高压带 B. 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大致在南北纬30°左右 C.气压带分布具有高低相间的规律 D.低压带气流上升,多晴天;高压带气流下沉,
多云雨
你知道气球炸弹是怎样 漂洋过海到达美国的吗?
A.该环流圈为高纬环流 B.该环流圈为低纬环流 C.甲地为副热带高气压带 D.乙地为赤道低气压带
4.若该图为南半球三圈环流的一部分,且乙地纬度较甲地低,
能正确表示丙处风带风向的是( C )
读近地面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完成下题。
4.图中气压带代表( D )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极地低气压带 C.极地高气压带 D.副热带高气压带 5.据报道,在挪威、瑞典等北欧国家所降的酸雨,大部分是从
特点:气温低,空气层结稳定
⑤信风带:0 — 30°N(S) 成因:从副热带高压带吹向赤道低压带
的风,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偏成 东北风,南半球则偏成东南风。
特点:风向、风速基本是稳定的
下图中箭头表示空气运动的方向,读图完成3~4题。 3.若该图为北半球三圈环流的一部分,且甲地纬度较乙地
低,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
高纬环流
10
5
中纬环流 9 8 6 37
低纬环流 2 4
1
副极地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赤道低压带
极地高压带 极地东风带 中纬西风带 东北信风带
北 极




北纬600
赤道
北纬300
画画南半球的三圈环流
二、三圈环流

高中地理课件-三圈环流

高中地理课件-三圈环流
5、移动规律: 全球来说,太阳直射点北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北移,太阳直射点南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南移 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南半球,冬季北移低气压相间分布, 春秋分时,关于赤道对称分布,
2、气压带成因: 热力作用:赤道低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动力作用:副热带高气压带 福极地高气压带
3、性质: 干热气流:低纬信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 暖湿气流:中纬西风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 干冷气流:极地东风带和极地高低压带
4、对天气(气候)影响: 上升阴雨 下沉晴 低压阴雨 高压晴 西风阴雨 信东晴

三圈环流与气候知识点

三圈环流与气候知识点

三圈环流与气候知识点1、热力环流与地球气候的关系大气环流主要表现为,全球尺度的东西风带、三圈环流(哈得莱环流、费雷尔环流和极地环流)、定常分布的平均槽脊、高空急流以及西风带中的大型扰动等。

大气环流既是地-气系统进行热量、水分、角动量等物理量交换以及能量交换的重要机制,也是这些物理量的输送、平衡和转换的重要结果。

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的非均匀分布是大气环流的原动力。

大气环流构成了全球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势,是全球气候特征和大范围天气形势的主导因子,也是各种尺度天气系统活动的背景。

从全球来讲,大气环流实现了高低纬之间、海陆之间的水热交换,是全球各地天气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以亚欧非大陆为例,我们了解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一、季风环流形成的季风气候。

季风环流对气候的影响,以东亚地区作为代表,东亚地区位于世界上最大的大陆和最大的大洋的之间,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最显著,东亚地区的季风气候是最显著和典型的。

在冬季,太阳直射点南移,陆地强烈降温,形成冷高压,东亚盛行西北风。

西北风来自寒冷干燥的亚欧大陆的内部,其影响下的地区寒冷干燥。

夏季,太阳直射点北移,太平洋上副高增强,东亚受到东南季风影响,此时的气候特征是增样的。

东南季风来自温暖湿润的洋面,夏季陆地强烈升温,此时东亚季风气候区高温多雨。

受季风影响的范围,最北达到东北地区和俄罗斯的远东地区,最南可达南亚和东南亚中南半岛,在这么广阔的区域内,因为纬度跨度大,南北热量条件差异大,因此自北向南依次出现了①温带季风气候,②亚热带季风气候、③热带季风气候。

(见幻灯)他们共同的特征是雨热同期。

二、三圈环流对气候的影响1、气压带和风带性质我们以赤道低压为例,其包含的两层信息,一是赤道地区,二是低压,气流强烈上升,因此我们可以推测出其控制下的地区,常年高温多雨。

与此相对的是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地区的气候的特征是怎样的?热量还是很充足,但是因为高压控制降水少,顾其控制下的气候是高温少雨。

读幻灯我们如何理解信风控制下的气候同样也是干热、少雨的,和垂直运动不同,信风大气虽然作水平运动,但大气是从高纬流向低纬,在其运动过程中,气温是不断升高的,故不易冷凝形成降水。

三圈环流的形成大气环流讲课讲稿

三圈环流的形成大气环流讲课讲稿

【典题训练】下图中①、②、③、④为二分二至日气压带、风 带分布示意图的一部分。处于同一日的一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选C。①图为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北移,因此是北 半球的夏季;②图为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南移,因此是北 半球的冬季;③图为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南移,因此是北 半球的冬季;④图为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南移,因此是北半 球的冬季。
(4)自30°N附近的近地面向北流动的空气和自北极地区向南 流动的空气相比较,冷暖性质如何?在60°N附近相遇后它们的运 动状况会发生什么变化?近地面形成什么气压(高/低)? 提示:自30°N附近的近地面向北流动的空气暖,自北极地区向 南流动的空气冷;在60°N附近,相对暖而轻的自30°N附近的近 地面向北流动的空气被迫抬升;在近地面形成低气压(副极地低 气压带)。
【规律方法】用图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季节变化。如 下图所示: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点击进入相应模块
二、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1.移动原因 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 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 2.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以北半球为例) 与二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为夏季偏北,冬季偏 南。
结合“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示意图,探究气压带和风带 的移动原因。 【精讲点拨】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 来回移动。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在北半球,此时,北半球 昼长夜短,正午太阳高度角也是一年之中较大的季节,因此地 球的热量分布偏向北半球,因此赤道低气压带相对于春秋二分 日来说要靠北一些,相反冬季要靠南一些。同时也相应地引起 其他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三圈环流示意图

三圈环流示意图
.
气压带风带名称 分布
赤道低气压带 00附近
副热带高气压带 300附近
副极地低气压带 600附近
极地高气压带 900附近
信风带
低纬
西风带
中纬
极地东风带
高纬
气流运动 上升 下沉 上升 下沉
流向较低纬 流向较高纬 流向较低纬
.
气流性质 湿热 干热 温湿 干冷 干热 温湿 干冷
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大气环流---海陆间---热量、水分交换。
2、不同气压带、风带---不同气候。
(学生阅读P39案例)
3、气压带、风带—气候形成—重要因素。
4、气候的形成: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 地形、洋流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
活动 P39
图2.16 世界气候类. 型的分布
5、热带雨林气候 ——单一气压带影响形成的气候类型
到北纬30度上空偏转 成西风,气流无法北 上在此堆积
南风
北纬30度形成高压 近地面气流右 偏成东北风
赤道 赤道受热,空气膨胀上 升,近地面形成低压.
被 迫 下 沉
北纬30度
2.假设:①地球表面性质均匀②太阳直射赤道
三两个因素:热力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
圈 环
极锋 地转偏向力。

高纬环流
10
5
极地高压带
终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
.
.
2、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
⑴、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极地高压带
极地东风
副极地பைடு நூலகம்压带


西

副热带高压带
东北信 风
赤道低压带


三圈环流

三圈环流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 和能量交换
第三节 大气环境
主备人:高琴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1、理解三圈环流的成因 2、识记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名称和位置 3、掌握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三圈环流的形成
高纬环流
中纬环流
中纬环流 高纬环流
三圈环流模型
(二)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东风 副极地低气压带
盛 行 西 风
副热带高气压带 动力 因素
东 北 信 风
赤 道 低气 压 带
东 盛 南 行 信 西 风 风
热力 因素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三)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1. 气压带、风带的位 置随什么而移动?
随太阳直射点移动
2.气压带风带移动对 30°~40°大陆西 岸地区的气候有何 影响?
风带移动.swf
由于气压带风带的移动,使 30°-40°大陆西岸地区冬 季受西风影响而温和湿润, 夏季受副高控制,炎热干燥, 形成独特的地中海气候
请用图表示出三圈环流的形成,并写出各气压 带和风带的名称,并画出风向。

高中地理-三圈环流(公开课)

高中地理-三圈环流(公开课)

1、形成原因: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2、移动方向与季节月份的关系
北 夏季(7月) 往北

球 冬季(1月)
往南
冬季(7月) 南 半
夏季(1月) 球
几种常见的判断季节月份的情况
高空
赤道
30°N
1、赤道低压带—上升气流 2、副热带高压带—下沉气流
60°N 往北移
地面 90°N 北半球夏季(7月) 南半球冬季(7月)
回归线 副热带
附近
高压带
终年炎 热干燥
温带海洋 中纬40
性气候
到60°
中纬西 风带
全年温 和湿润
热带草 原气候
低纬度 夏:赤道低压带 10地中海 南北纬 夏:副热带高压带 炎热干燥
交替 气候 30—40° 冬:中纬西风带
温和多雨
四、气压带与风带的移动与季节月份的关系
一、示意过程
三圈环流
高空
赤道
30°N
60°N
地面 90°N
1、根本原因:赤道到极地不同纬度受热不均(气温的纬度差异) 2、另外的形成原因:地转偏向力和动力
二、全球的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近地面)
赤道低气压带(赤道)
气 压
副热带高气压带(30°N/S)
动力
三 圈
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60°N/S) 极地高气压带(90°N/S)
环 流
低纬东北信风 低纬信风带 低纬东南信风
风 带
中纬西南风 中纬西风带 中纬西北风
考虑 南北 半球
极地东风带 极地东北风
极地东南风
热力
三、气压带和风带与气候类型、分布规律、成因、特点的关系
热带雨 赤道 赤道低 全年高
单一 林气候

三圈环讲义流课件

三圈环讲义流课件
5.极地东风带(Polar Easterlies) 位于南北纬60--90º之间,北半球吹NE风,南半球 吹SE风。
大气活动中心(Atmospheric Center of Action)
永久性大气活动中心:指常年存在的大范围气压区。如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
压、极地高压、 和副极地低压。其中副热带高压包括北太平洋高压(夏威夷高 压)、北大西洋高压(亚速尔高压)和南印度洋高压;副极地低压包括南北半球 的副极地低压,像北半球的阿留申低压和冰岛低压较强且明显。
盛行西风带
4.盛行西风带(Westerlies) 位于副热带高压带与副极地低压带之间,在南北 纬30--60º之间。大气主要自西向东运动,北半球 主要为 SW风,南半球为NW风。 特征:此区域气旋活动频繁,天气十分复杂,常
有大风和雷雨,风速较大,南半球在此范围内,
除南美尖端外几乎没有陆地,常年盛行强劲的西 风,7级以上的大风频率每月可达10天以上,故有 “咆哮西风带”之称。位置随季节南北移动。
北半球三圈环流
60°N 30°N

90°N
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东风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60°N

西风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30°N
பைடு நூலகம்

东北信风带

赤道低气压带


东南信风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30°S

西风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60°S

极地东风带
极地高气压带
90°S
地球表面的不均匀性 1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冬季大陆是冷源,容易 形成高压。而海洋是热源,容易形成低压。夏季相反。 2高大地形影响 高大地形对大气运动能产生动力的和热力作用。冬季它 是一个冷源,夏季是热源。热力作用使大气产生扰动, 因此地形对大气环流的状态必定发生重要作用。

三圈环流课件

三圈环流课件

气压带.风带及三圈环流一、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1.大气环流\(1)概念:大气环流是指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它反映了大气运动长时期的平均状态。

主要包括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

(2)成因:高低纬度间因太阳辐射的不同而产生的热量差异。

(3)意义: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调节全球的水热分布;影响天气的变化和气候的形成。

2.三圈环流(1)单圈环流的概念假设地球表面均匀,地球不自转,引发和引起大气环流的唯一因素就是高低纬度之间受热不均时所形成的赤道和两极之间的简单的热力环流的大气运动形式,即单圈环流。

(2)三圈环流概念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无海陆差异),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时,所形成的大气环流,由于它由低纬环流、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三部分组成,所以称之为三圈环流。

(3)三圈环流的形成三圈环流的形成条件: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

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以北半球为例)低纬环流:赤道附近,空气上升,气压降低,形成赤道低气压带,上升的暖空气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在到达北纬300附近上空时,风向偏转成西风,不能继续北进。

从赤道源源不断来的空气在这里不断堆积下沉,使近地面气压升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

在近地面,大气由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赤道低气压带,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偏转成东北信风,这样,便在赤道和北纬300之间形成一个低纬环流圈。

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在近地面,从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北流的一支气流,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偏转成西南风,称为盛行西风。

极地附近,空气下沉,形成极地高气压带,气流向南流出逐渐向右偏转为东北风,称为极地东风。

盛行西风和极地东风在北纬60°附近相遇,暖而轻的气流爬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形成上升气流,致使北纬60°附近近地面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

气流上升到高空,又分别流向副热带和极地上空,形成中纬和高纬环流。

三圈环流形成分布和移动规律

三圈环流形成分布和移动规律

VS
季风的形成
季风的形成也与三圈环流有关,由于海陆 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导致不同地区在不同季节出现不同风向 的风。
05
CATALOGUE
三圈环流的季节变化
季节变化的原因
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的季节性变化导致地球表面温度和气压的差异,进而影响 三圈环流的形成和分布。
地球自转轴倾角
地球自转轴的倾角导致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两侧来回移动,形成四季 交替,影响三圈环流的季节变化。
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的季节性变化,如季风、洋流等,也会影响三圈环流的分布 和强度。
季节变化的规律
夏季
三圈环流受到太阳辐射的影响,低纬度地区 温度较高,气压较低,气流上升,形成低气 压中心;高纬度地区温度较低,气压较高, 气流下沉,形成高气压中心。
冬季
太阳辐射减弱,低纬度地区温度降低,气压 升高,气流下沉,形成高气压中心;高纬度 地区温度升高,气压降低,气流上升,形成 低气压中心。
中纬环流移动规律
西风带
中纬度地区主要受西风带控制,包括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和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这些风带在副热带高气压带附近形 成低气压带,并向极地移动,形成中纬度环流。
急流形成
在中纬度地区,由于地形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会形成急流,如北半球的盛行西风和南半球的东南信风急流。
高纬环流移动规律
极地东风带
高纬度地区主要受极地东风带控制,包括北半球的东北风和南半球的东南风。 这些风带在极地附近形成高气压带,并向低纬度地区移动,形成高纬度环流。
季节性变化
高纬度环流的季节性变化较大,受到季节性气候变化的影响,如极地涡旋的形 成和移动。
04
CATALOGUE
三圈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三圈环流PPT资料讲解

三圈环流PPT资料讲解
三圈环流PPT
大气环流
1、概念: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形成原因: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差异。
3、产生的意义:使高低纬度间、海陆之间的热量、 水分得到交换。
2020/6/15
0822012008 谭慧
2
知识回顾
1、热力环流


2、北半球近地面风向
低 压
2020/6/15
高 压
0822012008 谭慧
❖①赤道低气压带 ②副热带高气压带 ③副极地 低气压带 ④极地高气压带

❖A ① ② ③
B②④
C①④
D①
❖4、三圈环流的形成因素有( )
❖①高低纬度之间受热不均 ②地形的障碍 ③地转 偏向力 ④摩擦力
❖A ① ② ③
B②④
C①④
D①
2020/6/15
0822012008 谭慧
9
⑴请写出有关气压带和风带名称:
B.大气环流
C.热力
环流
D.季风
❖ 2、关于气压带叙述错误的是(
)
A.全球7个气压带,3个低气压带,4个高气压带
B. 副热带高气压带的位置大致在南北纬30°左右
C.气压带分布具有高低相间的规律
D.低气压带气流上升,多晴天;高气压带气流下沉,
多云雨
2020/6/15
0822012008 谭慧
8
❖3.下列全球的气压带中,气流是上升的有( )
H 东北信风
L 极地东风 M 极地高气压带
⑵图中添上表示中纬度地区大气环流方向的箭头。
⑶在A~M中,盛行东南信风的是 F ,盛行西风是 D J 。
2020/6/15
0822012008 谭慧

高一地理资料: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高一地理资料: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高一地理资料: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导语】高一地理知识点是高考的基础,同学们一定要复习好高一地理,这样才能在复习好高考,以下是作者整理的高一地理复习资料,供同学们参考学习。

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1)无自转,地表平均--单圈环流(热力环流)(2)自转,地表平均--三圈环流(3)三圈环流的组成:0-30低纬环流;30-60中纬环流;60-90高纬环流地表形成7压6风:纬向散布的理想模式(带状)各气压带的干湿状态(低压湿;高压干)各风带的风向及干湿状态(信风一样较干;西风较湿)极锋:60度邻近,由盛行西风和极地东风相遇形成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南北移动而移动(4)海陆散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实际地表状态(块状)最重要的影响:海陆热力差表现(大气活动中心):北半球7月(夏季):亚欧大陆-亚洲低压;太平洋上高压北半球1月(冬季):亚欧大陆-亚洲高压;太平洋上低压(5)季风环流(重视图示)概念知道:是全球性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东亚季风最典型季风的成因:主因--海陆热力差(可说明东亚的冬夏季风;南亚的冬季风)南亚夏季风的成因--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过赤道右偏成西熏风(或概括说: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季风的影响:季风的共性特点:雨热同期;降水量季节变化大,易有旱涝灾东亚的两种季风气候及各自散布区(以秦淮一线为界);各自气候特点--温带季风气候:秦淮以北季风区;冬干冷;夏湿热--*带季风气候:秦淮以南季风区;冬温顺少雨;夏湿热--东亚两种季风气候的冬夏季风风向相同,成因相同--注意季风区城市工业布局中大气污染企业的散布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旱季(东北季风控制)和雨季(西南季风控制)交替季风区是世界上水稻种植业主要散布地区--东亚、南亚和东南亚的季风气候区和东南亚的热带雨林气候区。

2.2-三圈环流解析

2.2-三圈环流解析

动力形成; 气流下沉且 干热
动力形成;气流 上升且温湿 热力形成;气流下沉且冷干
三圈环流
900N
600N
300N
赤道
300S
600S
900S
极地 高气 压带
副极 地低 气压 带
副热 带高 气压 带
赤道 低气 压带
副热 带高 气压 带
副极 地低 气压 带
极地 高气 压带
冷、干 暖、湿
冷、干
暖、湿
热、干
7
副热带高压带
4
东北信风带
赤道低压带
1
对流雨
返回
空气上升冷却
问题回归 “南北纬20-30度”
无风的原因
风是指空气的水平运动,而南、 北纬30度附近气流下沉,形成了副 热带高气压带,致使这里缺云少雨, 风也很少出现。
热力形 成;气 流上升 且湿热
热力形成;气流下沉且冷干
动力形成;气流 上升且温湿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 ①③
2.由于受热不均而形成的气压带有:( C ) ①赤道低气压带 ②副热带高气压带 ③副极地低气压带 ④极地高气压带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 ①③
读图并思考回答:
冬季 季时的大气环流状况,试说 (1)该图表示北半球______ 明你的判断理由。 (2)说出图中字母表示的气压带或风带的名称。 副极地低气压带 东北信风带 B.___________ 副热带高气压带 C.____________ A_________ 极地东风带 。 D.__________
150N
7.50N
赤道
赤道低压气流图
30°N 副热带高压 赤道低压
---三圈环流 气压带的成因可以归纳为两类 : (1)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原因) (2)由于气流被迫上升和下沉引起的(动力原因)

三圈环流-专题讲解

三圈环流-专题讲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 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2)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形成,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示意图 2、情感目标 使学生养成学以至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的过程,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
示意图的地理技能和空间想象能力。
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
低压
90N
极地高气压带
60N
高压
30N
赤道低气压带
0
回顾:单圈环流的假设(条件)?
(二)既考虑高低纬间热量差异,又考虑地转偏向力
假设
1.地球不自转 2.地表性质均一 3.太阳直射点不移动
低压
极地高压带
低纬环流
低压
高压
副热带高压带
赤道低压带
(二)既考虑高低纬间热量差异,又考虑地转偏向力
思考:冷暖两个气团相
——热力环流
低气压
高气压
低气压
B 冷却
高气压
A 受热
低气压
C 冷却
高气压
一、大气环流
1、大气环流的概念 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称为大气环流。
它反映了全球大气运动长时期的平均状态。 2、作用
(1)促进高低纬度间、海陆间的热量和水汽交换, 即促进了地球上的水量平衡和热量平衡。 (2)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思考:全球性的大气到底是怎样有规律运动的?
二、气压带的形成
P33活动
假设
1.地球不自转 2.地表性质均一 3.太阳直射点不移动
思考: 地球表面什么地方受热较多?
地球表面什么地方受热较少?
动手: 请大家先做出这种情况下的环流圈:
南极
赤道
北极

三圈环流(高三一轮复习9)

三圈环流(高三一轮复习9)

近日,江淮、江南持续高温的原因是受到副热带高压控制。副 热带高压简称副高,是一个庞大的暖性高压系统,是我国夏季 最为重要的天气系统之一,暴雨、台风、高温的出现都与副热 带高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最近,包括杭州在内的长江中下游一带受副热带高压 系统内部控制,因为在副高控制内,大气环流是强烈 的下沉运动,导致空气变暖,所以副高控制的地区容 易出现高温天气。

9、右图是极地为中心的某半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箭头表示风向
A ) 1).图中风带⑥是( A.北半球西风带 B.南半球西风带 C.北半球信风带 D.南半球信风带 2).当①气压带在此半球分布面积 最小时,可能发生的地理现象是 A.地球公转速度较慢 C B.昼长上海大于广州 C.巴西高原上草木茂盛 D.恒河流域正值丰水期 3).下列气候类型的形成,与图示气 D 压带、风带分布无关的是( ) A.热带雨林气候 B.地中海气候 C.热带季风气候 D.温带季风气候
N
5.在甲处的气压势力强盛的年份,往往会造成我国东部 地区 ( B ) A.北旱南涝 B.北涝南旱 C.南北皆旱 D.南北皆涝
气 压 气压带、风带 带 和 位置随太阳直射 点的移动而发生 风 季节变化。就北 带 半球而言,各气 的 压带、风带位置 季 大致是夏季北移, 节 冬季南移。 性 移 动:
极地高压带
极地东风 纬 东 北
副极地低压带
中 西 信 风
副热带高压带
风 信
西
赤道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极 地
极地高压带
东 风
笔记:近地面气压带与风带 (1)全球的气压带
气压带 分布 成因 特性 气流 影响 气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33活动 活动
假设
1.地球不自转 2.地表性质均一 3.太阳直射点不移动 地球不自转 地表性质均一 太阳直射点不移动
思考: 地球表面什么地方受热较多? 思考 地球表面什么地方受热较多
地球表面什么地方受热较少? 地球表面什么地方受热较少?
动手: 请大家先做出这种情况下的环流圈: 动手 请大家先做出这种情况下的环流圈
南极
赤道
北极
(一)单圈环流
赤道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 是由于冷热不均产生 冷热不均产生, 是由于冷热不均产生,故 热力因素。 二者成因为热力因素 二者成因为热力因素。
---只考虑高低纬间热量差异 ---只考虑高低纬间热量差异
低压 极地高气压带
60°N ° 30°N ° 90°N °
高压
赤道低气压带
0° °
——三圈环流 三圈环流
高纬环流
高压 低压
中纬环流
极低纬环流
赤道低压带 思考: 思考 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是否 高压 :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是否
为热力因素所致? 为热力因素所致?
二者为动力因素所致 二者为动力因素所致 动力因素
例:低纬环流的空间形态
回顾:单圈环流的假设(条件)? 回顾:单圈环流的假设(条件)?
(二)既考虑高低纬间热量差异,又考虑地转偏向力 既考虑高低纬间热量差异,又考虑地转偏向力
假设
地表性质均一 太阳直射点不移动 1.地球不自转 2.地表性质均一 3.太阳直射点不移动 地球不自转
低压
极地高压带
低纬环流
低压
副热带高压带
赤道低压带
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
——热力环流
低气压 高气压 低气压
B 冷却 高气压
A 受热 低气压
C 冷却 高气压
一、大气环流
1、大气环流的概念 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称为大气环流 的大气运动通称为大气环流。 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称为大气环流。 它反映了全球大气运动长时期的平均状态。 它反映了全球大气运动长时期的平均状态。 长时期 2、作用
2.太阳直射赤道(不移动) 太阳直射赤道(不移动) 太阳直射赤道
回顾与小结
课后思考: 课后思考
如果把“地球表面性质均一 ”、“太阳直射赤 地球表面性质均一 太阳直射赤 不移动) 道(不移动) ”这两个假设否定掉, 我们地球表面气压带、风带模式图会保持不变吗? 若受到假设影响,会有何变化?
承接下一节内容: 承接下一节内容:
高压
(二)既考虑高低纬间热量差异,又考虑地转偏向力 既考虑高低纬间热量差异,又考虑地转偏向力
思考:冷暖两个气团相 思考 冷暖两个气团相 交汇,会发生什么情况 会发生什么情况? 交汇 会发生什么情况
低压
极地高压带
低压
副热带高气压带
赤道低压带
高压
低纬环流
(二)既考虑高低纬间热量差异,又考虑地转偏向力 既考虑高低纬间热量差异,又考虑地转偏向力
(1)促进高低纬度间、海陆间的热量和水汽交换, 促进高低纬度间、海陆间的热量和水汽交换,
即促进了地球上的水量平衡和热量平衡。 即促进了地球上的水量平衡和热量平衡。 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2)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思考: 思考:全球性的大气到底是怎样有规律运动的?
二、气压带的形成
300E 600E
每个纬度地带的 环流均受地转偏 向力影响
三、风带的形成
——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极地高压带气
极地东风 副极地低压带气 盛 行 西 风
副热带高气压带
东 北 信 风 赤 道 低 气压 带
假设: 地球表面性质均一 假设:1.地球表面性质均一
气压带、风带的移动; 气压带、风带的移动; 气压带的切断。 气压带的切断。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 (1) 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2)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形成,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示意图 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2、情感目标 、 使学生养成学以至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 使学生养成学以至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 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的过程, 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的过程,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 示意图的地理技能和空间想象能力。 示意图的地理技能和空间想象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