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的小学三年级上册古诗词鉴赏

合集下载

三年级语文上古诗及解析

三年级语文上古诗及解析

三年级语文上古诗及解析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朝代:唐代作者: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注释:⑴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

忆:想念。

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⑵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⑶佳节:美好的节日。

⑷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⑸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

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望天门山朝代:唐代作者: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没有回旋。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注释⑴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

《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

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⑵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楚江:即长江。

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开:劈开,断开。

⑶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一作“直北”。

回:回漩,回转。

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⑷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

出:突出,出现。

⑸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游子吟朝代:唐代作者: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译文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注释⑴游子:古代称远游旅居的人。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古诗又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

下面为大家整理了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包含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夜书所见(作者:叶绍翁)【原文】萧萧①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⑥客情②。

知有儿童挑③促织④,夜深篱落⑤一灯明。

【注释】①萧萧:风声。

②动:打动。

③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④挑:捉。

⑤促织:俗称蟋蟀,在其他地方又名蛐蛐。

⑥篱落:篱笆。

【译文】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使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因为他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鉴赏】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

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

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蟋蟀。

挑,读一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

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挑”字用得极为准确。

这首诗在最后两句用了一个修辞手法,“之所以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是因为:夜深了,但篱笆下面还有一盏灯在发亮。

”钱钟书《宋诗选注》说:“这种景象就是姜夔《齐天乐》咏蟋蟀所谓:‘笑篱落呼烟,世间儿女。

’”若补上陈廷焯评姜词所云:“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最为入妙”(《白雨斋词话》卷二),便可想见诗人此时内心深处的悲哀了。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王维)【原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解】1、登高: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民间有登高避邪的习俗。

2、茱萸:一种植物,传说重阳节扎茱萸袋,登高饮菊花酒,可避灾。

【译文】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眷亲。

遥想今日重阳,兄弟又在登高,他们佩带茱萸,发觉少我一人。

三年级上册必背古诗词鉴赏

三年级上册必背古诗词鉴赏

三年级上册必背古诗词鉴赏三年级上册的古诗词鉴赏是学生接触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以下是一些适合三年级学生背诵和鉴赏的古诗词,以及对它们的简要赏析:1. 《静夜思》 -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夜晚看到明月时,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通过简单的语言,传达了强烈的情感。

2. 《望庐山瀑布》 - 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赏析:李白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象,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3. 《春晓》 - 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 赏析:这首诗通过对春日清晨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4. 《登鹳雀楼》 -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赏析:诗人站在鹳雀楼上,远眺黄河,表达了对广阔世界的向往和探索精神。

5. 《绝句》 - 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 赏析:杜甫通过对比黄鹂和白鹭的生动画面,展现了大自然的和谐与美丽。

6. 《江雪》 - 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 赏析:这首诗以雪景为背景,描绘了一幅静谧的江边垂钓图,体现了诗人超脱世俗的心境。

7. 《游子吟》 - 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 赏析:这首诗歌颂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表达了游子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8. 《悯农》 - 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 赏析:这首诗揭示了农民辛勤劳作的艰辛,提醒人们珍惜粮食。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词,三年级的学生不仅能够背诵经典,还能够培养对语言的感悟力和审美能力,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

三年级语文上册全部古诗(含译文解析)

三年级语文上册全部古诗(含译文解析)

三年级语文上册全部古诗(含译文解析)(1)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注释⑴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振:振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⑶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⑷欲:想要。

⑸捕:捉。

⑹鸣:叫。

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赏析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2)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白云生处: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5.斜:此字读xiá,为伸向的意思。

6.坐:因为。

译文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白云生发之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霜染的枫叶胜过鲜艳二月的花。

赏析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

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3)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你一定要记住一年中最好的光景,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注释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

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三年级上册全部古诗词(9首)

三年级上册全部古诗词(9首)

所见[清] 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作品赏析赏析一其一诗人首先是写儿童放牛时候的轻松心态,骑在黄牛背上一边走一边歌唱,心情何等得畅快,嘹亮的歌声在树阴间回荡,这是一幅悠闲的景象。

后诗人笔锋一转,写儿童不知为何突然想捕捉知了,可能是回家玩耍,也可能是为别人捕捉的,总之为了不惊动树上鸣叫的知了,儿童小心翼翼地停止了歌唱,俨然一副认真的模样,这与前面边放牛边歌唱的样子截然相反。

诗中只是写了儿童从动到静的变化这一事实,可是并没有点明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这反而留给读者遐思的空间。

其二诗作多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

袁枚的作品不顾及格律,活泼自由,语言浅显明了,形象自然生动。

《所见》一诗描写了作者偶然所见的一件小事。

全诗用叙述的方式,通过叙述牧童的动作,形象的刻画出了放牛娃天真活泼和率真的神态,充满生活情趣。

读诗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其三《所见》本诗的写作特色诗“缘景以见情”。

只有兼诗情画意之美,得情景交融之妙,才算是最上乘之作。

《所见》,当然不能算是诗中的珍品,但也不失为一首好诗。

它之所以好,就在于画中有人,景中有情,而且表现的是诗人的“真性情”。

在这里,画是两幅,而主人公却是一个,这便是那位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牧童。

诗成功地刻划了他的形象。

前两句,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

他几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简直不知道世间还有“忧愁”二字。

正因为心中欢乐,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振林榔”。

第三句,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

第四句“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

而“闭”和“立”两个动词,则把这个牧童天真的神态和孩子式的机智刻划得淋漓尽致。

你看他正在悄悄地站在树下,歪着头眼睛望着鸣蝉,心里想着怎样去捕捉才不会让它逃掉哩!综观全诗,它所描绘的和平、宁静和优美如画的田园风光。

三年级上册古诗词鉴赏

三年级上册古诗词鉴赏

三年级上册古诗词鉴赏1,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1],江上秋风动客情[2]。

知有儿童挑促织[3],夜深篱落一灯明[4]。

注释[1]萧萧:形容风声。

梧:梧桐树。

[2]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客,这里指诗人自己。

[3]挑:读上声,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

促织:俗称蟋蟀,也叫蛐蛐儿。

[4]篱落:篱笆。

今译江面上秋风萧萧作响,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让旅行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似乎看到远处篱笆下亮着一盏灯,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吧。

诗境又是一个深秋的夜。

高大的梧桐在瑟瑟秋风中摇晃着枝叶,摇晃着属于这个秋季的寒意。

风,从江面上吹来,吹动了我心中遥远的挂牵。

家乡也正值这样的深秋,不知我的妻儿们是否已经添上了御寒的衣物?“唧唧吱……,唧唧吱……”,咦?这是哪里的草丛,似乎有蟋蟀的叫声哩!我那调皮的孩儿们平日最喜斗蟋蟀了,他们此时肯定点着灯笼,在院墙外的篱笆下捉蟋蟀呢!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5](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6],每逢佳节倍思亲[7]。

遥知兄弟登高处[8],遍插茱萸少一人[9]。

注释[5]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九九为重阳。

古时在这一天有佩插茱萸、登高饮菊花酒来避灾等习俗。

忆:想念。

山东:王维家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长安、潼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6]异乡: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7]倍:加倍,更加。

[8]遥知:远远推想。

[9]茱萸:一种香草,即草决明。

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避灾去邪。

今译独自漂泊在外作他乡的客人,每到佳节,就更加思念亲人。

遥想亲人们今天登高的地方,大伙都插上茱萸时(却发现)少了我一个人。

诗境今年的重阳节,我漂泊在长安。

整个长安城里都弥漫着茱萸的香气,东边蒲州城家里也该如此吧!我的兄弟们,你们一定又登上了高高的山顶,插戴着辟邪的茱萸,互相祈福吧。

只可惜,今年的重阳节,我不能陪着你们一起登高望远。

此刻,你们是否正望着长安的方向,像我一样,遗憾叹息呢?3,望天门山[10](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11],碧水东流至此回[12]。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导读:古诗又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

下面为大家整理了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包含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夜书所见(作者:叶绍翁)【原文】萧萧①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⑥客情②。

知有儿童挑③促织④,夜深篱落⑤一灯明。

【注释】①萧萧:风声。

②动:打动。

③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④挑:捉。

⑤促织:俗称蟋蟀,在其他地方又名蛐蛐。

⑥篱落:篱笆。

【译文】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使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因为他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鉴赏】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

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

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蟋蟀。

挑,读一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

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挑”字用得极为准确。

这首诗在最后两句用了一个修辞手法,“之所以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是因为:夜深了,但篱笆下面还有一盏灯在发亮。

”钱钟书《宋诗选注》说:“这种景象就是姜夔《齐天乐》咏蟋蟀所谓:‘笑篱落呼烟,世间儿女。

’”若补上陈廷焯评姜词所云:“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最为入妙”(《白雨斋词话》卷二),便可想见诗人此时内心深处的悲哀了。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王维)【原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解】1、登高: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民间有登高避邪的习俗。

2、茱萸:一种植物,传说重阳节扎茱萸袋,登高饮菊花酒,可避灾。

【译文】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眷亲。

遥想今日重阳,兄弟又在登高,他们佩带茱萸,发觉少我一人。

三年级上册古诗文诵读与鉴赏

三年级上册古诗文诵读与鉴赏

三年级上册古诗文诵读与鉴赏1. 原文。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 解析。

- 这诗一开头就特别有趣,你看那小牧童,骑着大黄牛,就这么晃晃悠悠地走在树林里。

他还特别高兴呢,一路唱着歌,那歌声可响亮了,在树林里回荡。

“振林樾”这三个字啊,就把他歌声的响亮劲儿给写出来了,感觉整个树林都被他的歌声给震动了。

- 然后呢,这小牧童走着走着,听到了蝉叫。

他心里就想啊,我要把这只正在叫的蝉给抓住。

这时候啊,他一下子就不唱歌了,站在那儿一动也不动。

你看,前面还在大声唱歌呢,这会儿就像被定住了一样,这种突然的转变特别好玩。

诗人把小牧童这种天真活泼,还有那种机灵劲儿都写出来了。

从骑牛唱歌的快乐场景,一下子转到想要捕蝉时的小心翼翼、屏气凝神,就像一幅特别生动的小画儿一样,我们读着诗,就好像能看到这个小牧童在眼前似的。

1. 原文。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 解析。

- 先看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诗人走在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上,朝着远处的寒山走去。

这个“远上”就给人一种很遥远的感觉,那小路还是斜着的,感觉走起来还挺费劲呢。

- 接着啊,“白云生处有人家”,在那白云飘起来的地方,居然还有人家。

这就特别神奇,好像那家人住在天上似的。

这一句让整个画面变得很有层次感,山、路、白云和人家,就像一幅淡雅的山水画。

- 然后呢,“停车坐爱枫林晚”,诗人走着走着,看到一片枫林,他就不走了,停下来了。

为啥呢?因为他太喜欢这傍晚的枫林了。

这个“坐”在这里可不是坐下的意思,而是因为的意思哦。

- 最后一句“霜叶红于二月花”可就太妙了。

一般我们都觉得春天的花是最红最美的,可是诗人说这经霜的枫叶比二月的花还要红呢。

这就很新奇,把秋天的枫叶写得特别美,让我们看到秋天也有像春天一样鲜艳的颜色,而且这种红还有一种历经沧桑后的美,和春天花朵那种娇嫩的美又不一样。

1. 原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三年级上古诗赏析

三年级上古诗赏析

三年级(20首)1.鸟鸣涧【唐】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春天的夜晚寂静无声,桂花不知不觉地凋落,寂静使春夜里的山更让人觉得空空荡荡。

月亮出来了,竟惊动了正在栖息的小鸟,山涧中时不时地传出一阵阵清脆的鸟鸣。

2.春兴【唐】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在一个细雨初晴的春日,杨柳的颜色已经由初春的鹅黄嫩绿变得苍翠浓郁,经过细雨的洗浴后,柳色变得更加深暗,枝头的残花也在雨中全都落尽,露出了在枝头啼鸣的流莺。

昨天晚上一夜春风吹起了我的思乡之梦,在梦中我追逐着春风飞回了我的家乡。

3. 三衢(qú)道中(宋)曾几(jǐ)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梅子黄透了的时候,天天都是晴和的好天气,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

山路上苍翠的树,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比来时更增添了些幽趣。

4.江畔独步寻花(唐) 杜甫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黄四娘家的小路上开满了鲜花,千朵万朵压垂了枝条。

嬉戏流连的彩蝶不停地飞舞,自在娇媚的黄莺啼鸣恰恰。

5.咏月[唐]李建枢昨夜圆非今夜圆, 却疑圆处减婵娟.一年十二度圆缺, 能得几多时少年.昨天的圆月不是今天的圆月,真怀疑这再圆的月亮是否依旧美丽在一年十二个月里,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能再圆,可一个人的一生当中,属于青春年少的光阴又能有多少呢6.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lóu hāo)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7.四时田园杂兴南宋【作者】范成大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古诗又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

下面为大家整理了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包含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夜书所见(作者:叶绍翁)【原文】萧萧①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⑥客情②。

知有儿童挑③促织④,夜深篱落⑤一灯明。

【注释】①萧萧:风声。

②动:打动。

③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④挑:捉。

⑤促织:俗称蟋蟀,在其他地方又名蛐蛐。

⑥篱落:篱笆。

【译文】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使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因为他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鉴赏】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

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

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蟋蟀。

挑,读一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

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挑”字用得极为准确。

这首诗在最后两句用了一个修辞手法,“之所以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是因为:夜深了,但篱笆下面还有一盏灯在发亮。

”钱钟书《宋诗选注》说:“这种景象就是姜夔《齐天乐》咏蟋蟀所谓:‘笑篱落呼烟,世间儿女。

’”若补上陈廷焯评姜词所云:“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最为入妙”(《白雨斋词话》卷二),便可想见诗人此时内心深处的悲哀了。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王维)【原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解】1、登高: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民间有登高避邪的习俗。

2、茱萸:一种植物,传说重阳节扎茱萸袋,登高饮菊花酒,可避灾。

【译文】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眷亲。

遥想今日重阳,兄弟又在登高,他们佩带茱萸,发觉少我一人。

古诗文鉴赏三年级上册

古诗文鉴赏三年级上册

古诗文鉴赏三年级上册
以下是一些三年级上册的古诗文鉴赏内容:
一、古诗
1. 《夜书所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叶绍翁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梧叶声、风声,衬出秋夜的寒意,后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出诗人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之情。

2.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七言绝句,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

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

二、文言文
1. 《司马光》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这篇文言文讲述了司马光小时候用石头砸破水缸救出掉在水缸里的小伙伴的故事,表现了司马光的机智勇敢和沉着冷静。

2.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这则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农夫因为偶然捡到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兔子,就不再耕种,天天守在树桩旁等待兔子再次出现,结果最终一无所获的故事。

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心存侥幸心理,要靠自己的努力和劳动来获得成功和财富。

这些古诗文通过简洁的文字和深刻的寓意,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人生、情感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教育意义。

三年级上学期古诗及解析

三年级上学期古诗及解析

十二月十五夜清朝袁枚【体裁】:五言古诗沉沉更鼓急,渐渐人声绝。

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

译文:闷声的更鼓从远处一阵紧一阵地传来,忙碌的人们陆续入睡,市井的吵闹声慢慢平息下来,我也吹灭油灯准备入睡,但灯灭后却发现房间更亮了,原来因为夜空正高悬明月,大地又撒满白雪,明亮的圆月与白雪交相映照在窗上,使房间显得比吹灯前还要明亮。

注释赏析①、沉沉:指从远处传来的断断续续的声音。

更(gēng)鼓:旧时一夜分成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晚上派专人巡夜,打鼓报道时刻,叫做“打更”,打更用的鼓叫“更鼓”。

②、绝:这里是消失的意思。

③、后两句是说:把灯吹灭后,因为窗外有月亮,又有雪光映射,所以窗子里面反而显得更加明亮了。

这首诗写农历十二月十五日夜间的所见所闻。

观察很细致,体会很深微。

全诗用夜深、鼓急、人静、窗明、雪月交辉这些具体现象描绘了凄清明净的夜景,读后仿佛如临其境一般。

过故人庄(唐)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过故人庄:选自《孟襄阳集》。

(2)过:访问。

故人:老朋友。

庄,村庄。

(3)具:备办。

(4)鸡黍:指农家待客的丰盛饭食。

黍(shǔ):黍子,去皮称黄黏米。

(5)邀:邀请。

(6)至:到。

(7)合:环绕。

(8)郭:古代城墙有内外两重,内为城,外为郭。

(9)斜(xiá):倾斜。

因古诗需与上一句押韵,所以,应读xiá。

(10)开:打开,开启。

(11)轩:这里指窗户。

(12)面:对面。

(13)场圃:场,打谷场;圃,菜园。

(14)把酒:端着酒具,指饮酒。

把:拿起。

端起。

(15)话桑麻:闲谈农事。

桑麻:这里指庄稼。

(16)重阳日:阴历的九月九重阳节。

(17)还(huán):回到原处或恢复原状;返。

(18)就菊花:指饮酒赏菊。

古人有重阳节饮酒赏菊的风俗。

就,接近,靠近。

作品译文:老朋友准备好了鸡和黄米饭,邀请我到他的农舍做客。

三年级上册语文必背古诗文注释+译文+赏析

三年级上册语文必背古诗文注释+译文+赏析

三年级上册语文必背古诗文注释+译文+赏析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一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振:振荡;回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林樾(yuè):指道旁成阴的树。

欲:想要。

捕:捉。

鸣:叫。

立:站立。

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于是马上停止唱歌,静悄悄地站立在树旁。

第二单元课文4 《古诗三首》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生:产生,生出。

坐:因为。

译文: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

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

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注释:刘景文:诗人的好朋友。

擎:举,向上托。

君: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

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释:萧萧:风声挑:用细长的物件逗引。

促织:俗称蟋蟀,也叫蛐蛐。

篱落:篱笆。

译文: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第三单元语文园地三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

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一时强弱在于力,万古胜负在于理。

第四单元语文园地四人心齐,泰山移。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第六单元课文17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天门山:今安徽省东梁山与西梁山的合称。

三年级上册必背古诗16首

三年级上册必背古诗16首

三年级上册必背古诗16首1. 原文。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 赏析。

你看这个小牧童多可爱呀。

他骑着黄牛,那小嗓子一亮起来,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呢,就好像整个树林都成了他的大舞台。

可是呢,突然他想捉树上正在叫的蝉儿了,立马就闭上嘴巴,站在那儿一动不动,就像被定住了一样。

这诗把小牧童的天真活泼表现得特别生动,从唱歌到突然安静,就像我们小朋友一样,注意力一下子就被有趣的东西吸引走啦。

1. 原文。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 赏析。

你瞧,沿着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一直向山上走,那小路看起来又远又有点陡峭呢。

在那白云飘起来的地方呀,居然还有人家住。

诗人可真会找地方,到了傍晚,他停下车来不走了,为啥呢?原来是被这傍晚的枫林给迷住啦。

你看那经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呢。

一般我们都觉得春天的花最红最美,可诗人说秋天的枫叶更红,这想法多新鲜呀,就像发现了一个超级大的惊喜一样。

1. 原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荷花都没了,荷叶也不能像以前那样举着像雨伞一样遮雨了。

菊花呢,虽然残了,但那花枝还傲立在霜雪中,多有骨气啊。

苏轼就跟他朋友说呢,你得记住一年中最好的景色呀,可不是那些花红柳绿的时候,而是橙子黄了、橘子绿了的这个时节呢。

这就告诉我们,每个季节都有它独特的美,哪怕是看起来有点衰败的秋冬,也有让人惊艳的地方,就像那些橙子和橘子,在这个时候可是很耀眼的呢。

1. 原文。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2. 赏析。

风吹着梧桐叶,发出沙沙的声音,就像在送着寒冷的消息呢。

江上的秋风一吹呀,让那些在外的人心里就涌起了思乡之情。

这时候诗人想到了什么呢?他想到家里的小孩呀,可能正在挑着促织(也就是蟋蟀)玩呢。

你看,夜深了,篱笆下还有一盏灯亮着,那画面感一下就出来了,一边是诗人在外面的孤独,一边是家里小孩玩耍的热闹,对比可鲜明啦。

三年级上册第十首古诗

三年级上册第十首古诗

三年级上册第十首古诗一、诗句解析。

1. “远上寒山石径斜”- 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在深秋时节,我沿着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登上远处那座透着寒意的山。

这里的“远上”就是向远处延伸的意思,“寒山”可不是寒冷的山,更多的是给人一种秋意凉凉的感觉,山上的草木开始凋零,有了一种清冷的氛围。

“石径斜”呢,这个“斜”字可太妙了,它把小路弯弯曲曲的样子一下子就描绘出来了,就好像我们眼前真的出现了一条蜿蜒向上的山间小路。

2. “白云生处有人家”- 沿着小路往上走啊,在那白云升腾的地方居然有几户人家。

“白云生处”,这个“生”字用得特别生动,感觉白云就像是从那个地方生长出来的一样,给人一种很神秘的感觉。

那在这么高的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还有人家居住,这可真是一种很奇特的景象呢。

这也让我们能想象到山里人的生活,远离尘世喧嚣,就像住在仙境里一样。

3. “停车坐爱枫林晚”- 这时候,诗人停下马车,为什么呢?“坐爱”就是因为喜爱的意思。

他喜爱什么呢?原来是喜爱傍晚时分的枫林景色。

你想啊,在夕阳的映照下,那一片枫林肯定特别美,红得像火一样,诗人被这美景吸引得都舍不得走了,所以才停下车来好好欣赏。

4. “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最后一句是全诗的精华啊。

诗人说,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鲜花还要红呢。

一般我们都觉得春天的花是最鲜艳、最美丽的,但是诗人却发现了秋天枫叶的独特之美。

经过霜打的枫叶,颜色更加浓烈,就像一团团燃烧的火焰,它的红和春天花朵的红是不一样的,它有一种历经沧桑后的艳丽,这也体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眼光,能发现秋天不一样的美。

二、整体赏析。

这首诗就像一幅美丽的秋山图。

杜牧先给我们画出了一条弯弯曲曲通向寒山的小路,然后在白云缭绕的地方添上几户人家,接着呢,又描绘出一片火红的枫林,还有停在路边欣赏美景的马车。

他通过这些景色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秋天的美。

而且这首诗的语言特别简洁明了,没有那些复杂难懂的字词,但是却把秋天的那种清冷、高远,还有枫叶的艳丽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课文内容及段落品析

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课文内容及段落品析

三年级上册诗词鉴赏中国古代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我国语文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作为三年级上册的学生,同学们将开始接触和学习一些经典的古代诗词作品。

本文将通过对几首三年级上册中的诗词进行鉴赏,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诗词的魅力。

【第一首:《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作品,通过简短的文字表达了作者深夜思念故乡的情感。

诗人运用夜晚月光明亮的特点,描绘了一个寂静的夜晚场景,与此同时,通过对作者的情感表达,使诗歌更具深意。

这首诗以其简约明快的表达方式,常常被用来作为孩子们诗词学习的入门之作。

【第二首:《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通过描绘春天的清晨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和热爱。

诗人以“春眠不觉晓”开头,形象地描述了春天的清晨人们常常睡得很晚,鸟儿鸣叫声充满了整个春天。

接着,诗人通过“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来表达人们对春天的期望,同时也暗示人们要珍惜春天的美好。

【第三首:《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通过描绘登上高楼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壮志豪情的态度。

诗人以“白日依山尽”和“黄河入海流”来形容壮丽的自然景色,并通过“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来表达诗人追求卓越的心态。

这首诗鼓励人们不断追求进步,永不满足现状。

【第四首:《小石潭记》】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小石潭记》是唐代诗人杨炯的作品,以一种散文的形式展现了山水之间的诗意和与友人离别的情感。

诗人乘船行舟,听到岸边传来歌声,于是停下来欣赏。

接着,诗人用桃花潭水的景色抒发了对朋友汪伦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中的描写给人一种写实的感觉,诗人通过山水景色的描绘和诗人的情感交织在一起,使作品更加有趣和深沉。

通过对上述几首三年级上册诗词的鉴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诗词的魅力。

三年级上册诗词鉴赏

三年级上册诗词鉴赏

三年级上册诗词鉴赏中国古代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我国语文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作为三年级上册的学生,同学们将开始接触和学习一些经典的古代诗词作品。

本文将通过对几首三年级上册中的诗词进行鉴赏,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诗词的魅力。

【第一首:《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作品,通过简短的文字表达了作者深夜思念故乡的情感。

诗人运用夜晚月光明亮的特点,描绘了一个寂静的夜晚场景,与此同时,通过对作者的情感表达,使诗歌更具深意。

这首诗以其简约明快的表达方式,常常被用来作为孩子们诗词学习的入门之作。

【第二首:《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通过描绘春天的清晨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和热爱。

诗人以“春眠不觉晓”开头,形象地描述了春天的清晨人们常常睡得很晚,鸟儿鸣叫声充满了整个春天。

接着,诗人通过“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来表达人们对春天的期望,同时也暗示人们要珍惜春天的美好。

【第三首:《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通过描绘登上高楼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壮志豪情的态度。

诗人以“白日依山尽”和“黄河入海流”来形容壮丽的自然景色,并通过“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来表达诗人追求卓越的心态。

这首诗鼓励人们不断追求进步,永不满足现状。

【第四首:《小石潭记》】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小石潭记》是唐代诗人杨炯的作品,以一种散文的形式展现了山水之间的诗意和与友人离别的情感。

诗人乘船行舟,听到岸边传来歌声,于是停下来欣赏。

接着,诗人用桃花潭水的景色抒发了对朋友汪伦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中的描写给人一种写实的感觉,诗人通过山水景色的描绘和诗人的情感交织在一起,使作品更加有趣和深沉。

通过对上述几首三年级上册诗词的鉴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诗词的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的小学三年级上册古诗词鉴赏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以唐朝为界限,以前诗歌均为古体诗,其后,古体诗渐渐式微,逐渐消亡。

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

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体诗,但唐代之后的诗歌不一定都算近体诗,具体在于格律声韵之分。

以下是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小儿垂钓唐代: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译文一个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着大人钓鱼,侧着身子坐在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

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小孩漠不关心地摆了摆手,生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注释蓬头:形容小孩可爱。

稚子:年龄小的、懵懂的孩子。

垂纶:钓鱼。

纶:钓鱼用的丝线。

莓:一种野草。

苔:苔藓植物。

映:遮映。

借问:向人打听。

鱼惊:鱼儿受到惊吓。

应:回应,答应,理睬。

《小儿垂钓》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诗写一“蓬头稚子”学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小儿招手,想借问打听一些事情,那小儿却“怕得鱼惊不应人”,真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形神兼备,意趣盎然。

其艺术成就丝毫不亚于杜牧著名的《清明》一诗。

此诗分垂钓和问路两层,第一、二句重在写垂钓,第三、四句重在问路。

第一、二句,稚子,小孩也。

“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

“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

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

“学”是这首诗的诗眼。

这个小孩子初学钓鱼,所以特别小心。

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眼前。

“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

侧坐,而非稳坐,正与小儿初学此道的心境相吻合。

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

“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

“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小儿打问,就因为看得见小儿。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

当路人问道,小儿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

这是从动作和心理方面来刻划小孩,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

小儿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

小儿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小儿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

小儿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比较少,因而显得可贵。

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

诗中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

此诗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宋代: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蒙通:濛)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注释湖:即杭州西湖。

潋滟(liànyàn):水面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好:正是显得很美。

空濛:细雨迷茫的样子。

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原名施夷光,或称先施,居古代四大美女之首。

家住浣纱溪村西,所以称为西施。

相宜:也显得十分美丽。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从诗题可知,诗人在西湖饮酒游赏,开始时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

两种不同的景致,让他都很欣赏。

他说:天晴之时,西湖碧水荡漾,波光粼粼,风景正好;下雨时,西湖周围的青山,迷蒙苍茫,若有若无,又显出另一番奇妙景致。

“潋滟”,波光闪动。

“空蒙”,烟雨迷茫。

这两个词都是叠韵词,增强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性。

这里,诗人既写了湖光,又写了山色;既有晴和之景,又有雨天之韵,可以说内容是很多的。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很笼统,因为这两句并非只适用于西湖。

其实,这正是诗人笔法高妙之处。

西湖很美,但究竟美在哪里,怎样美法,恐怕没人说得清。

如果具体地描绘景物,可能会有个别精彩之句,但总失之太实、太具体,不能传达出西湖给人的整体印象。

苏轼这两句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同时又很形象、很传神,想象空间很大,将“西湖即是美”这一人们共有的感受用诗的语言表述出来。

同时,这两句也反映出诗人开阔的胸襟与达观自适的性情。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子”即西施,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

无论是淡雅妆饰,还是盛装打扮,西施都一样美丽动人;如果把西湖比做西施的话,那么不管是晴是雨,是冬是春,它都同样美不胜收。

以*美人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致,情味隽永。

人人皆知西施是个美女,但究竟是怎样的美丽,却只存在于个人心中。

而西湖的美景不也是如此吗?采用这样的手法,比起直接去描写,不知要节约多少笔墨,而它的寓意却丰富深刻得多。

它对读者不只诉之于感受,同时也诉之于思考,让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去发挥诗的内涵。

这一出色的比喻,被宋人称为“道尽西湖好处”的佳句,以致”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名。

也难怪后来的诗人为之搁笔:“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夜书所见宋代: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译文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注释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挑:挑弄、引动。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篱落:篱笆。

《夜书所见》中的“见”是一个古今字,但在本文中是看见,所见的意思。

所以在这里应读“jiàn”。

全诗的理解应为:在孤寂夜里写写所思念的景象。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最记挂是自己疼爱的孩子,此时可能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夜深人静了还不肯睡眠。

本诗交织作者的凄情暖意、欢怀挂心。

表现古诗《夜书所见》唯美性,可从九方面赏析。

1、借景抒情,以景入情。

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引发后两句书写的思忆之情,思念家中小儿此时可能还在挑灯夜戏,挑逗斗蟀。

孤独之时幻想天伦之情,萧索之景催发想念嬉耍之乐。

以景入情,情景交融,相互映衬,构思神妙。

2、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秋叶、秋风、秋声、秋江、秋舟、孤灯、顽童、斗蟀,均是写动景,动得有声有色、有光有影;篱落小屋,幽深夜晚,漆黑无边,这是写静景,静得凄神寒骨,令人惆怅满怀。

那落叶片片,萧萧风声,却又引动诗人在幽静的深秋半夜挂念家中亲人思绪。

3、悲欢交织,以欢掩悲。

一二句写悲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寒意;三四句叙欢情,深夜挑促织,异地思欢情。

一悲一喜,悲喜交潜,以欢掩悲,更显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强烈思亲之情。

4、虚实相益,以实映虚。

全诗四句中一、二句写所见实景:叶落声寒,水动风凉;三、四句写引发想象:黑夜明灯,童观蟋斗。

所见所闻,或明或暗,虚实相映。

满耳秋声,满目秋夜,满怀乡情。

实中有虚,寓虚于实,言寥寥而意无尽!5、心驰神往,远近互动。

诗人因身受寂夜孤单之苦,而产生眷恋远方亲人之心。

虽身在千里之距,嬉戏场景犹在眼前。

近处寒叶声声扰,天伦乐事曼曼来。

那物那景,直教人无限唏嘘。

6、冷暖两分,“寒”“挑”传神。

“寒”字一语双关,既有秋风袭来寒凉逼人之感,更有落泊天涯心神凄清之意。

“挑”字于细节逼真见妙趣。

写出儿童的专注嬉戏、轻挑细拨、忽屏息观斗、忽乍喜兴呼的斗蟋蟀场面,全在一“挑”。

“挑”出了性格,“挑”出了神韵,“挑”出了思忆亲人温暖之情!、“动”“知”连气,一气呵成。

诗歌以落叶“送”寒,寒声“动”情,情牵亲人,思亲慰寂,一气连成。

“动”为诗“骨”,“知”为诗“心”,做好了前后承接,使全诗起落得体、张驰有度。

8、暗用典故,明了心意。

“江上秋风动客情”暗用张翰辞官典故。

据传晋人张翰官居洛阳,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于是辞官回乡,了却心愿。

“秋上心头使人愁”,更能传达诗人当时客居在外,乡愁满怀的心境。

9、巧用修辞,情意绵长。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这一“送”一“动”,寓情于物,赋予梧叶、秋风以人的情态思绪。

这些物态声情的诗文,怎不把读者带进这风送寒凉、情动秋江的意境之中,令人痴迷难返,惆怅满怀。

“萧萧梧叶送寒声”妙用通感,以萧萧之声催动凄凉心境,用听觉形象沟通触觉感受,意味绵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