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

合集下载

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3首

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3首

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杜牧《山行》;苏轼《赠刘景文》;叶绍翁《夜书所见》;意思如下:一、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白话译文:弯曲的石头小路远远地伸至深秋的山巅,在白云升腾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停下马车来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霜染后枫叶那鲜艳的红色胜过二月春花。

赏析:《山行》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描绘秋日山行所见的景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表现了作者的高怀逸兴和豪荡思致。

作者以情驭景,敏捷、准确地捕捉足以体现自然美的形象,并把自己的情感融汇其中,使情感美与自然美水乳交融,情景互为一体。

全诗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与春光争胜,令人赏心悦目,精神发越。

二、苏轼《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白话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赏析:《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作于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

此诗前半首说“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雪凌霜的气节,后半首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

抒发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托物言志,意境高远。

三、叶绍翁《夜书所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白话译文: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赏析:《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绝句。

诗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

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古诗又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

下面为大家整理了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包含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夜书所见(作者:叶绍翁)【原文】萧萧①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⑥客情②。

知有儿童挑③促织④,夜深篱落⑤一灯明。

【注释】①萧萧:风声。

②动:打动。

③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④挑:捉。

⑤促织:俗称蟋蟀,在其他地方又名蛐蛐。

⑥篱落:篱笆。

【译文】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使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因为他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鉴赏】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

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

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蟋蟀。

挑,读一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

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挑”字用得极为准确。

这首诗在最后两句用了一个修辞手法,“之所以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是因为:夜深了,但篱笆下面还有一盏灯在发亮。

”钱钟书《宋诗选注》说:“这种景象就是姜夔《齐天乐》咏蟋蟀所谓:‘笑篱落呼烟,世间儿女。

’”若补上陈廷焯评姜词所云:“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最为入妙”(《白雨斋词话》卷二),便可想见诗人此时内心深处的悲哀了。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王维)【原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解】1、登高: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民间有登高避邪的习俗。

2、茱萸:一种植物,传说重阳节扎茱萸袋,登高饮菊花酒,可避灾。

【译文】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眷亲。

遥想今日重阳,兄弟又在登高,他们佩带茱萸,发觉少我一人。

三年级语文古诗词及赏析

三年级语文古诗词及赏析

部编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及译文所见作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注释⑴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振:振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⑶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⑷欲:想要。

⑸捕:捉。

⑹鸣:叫。

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诗词赏析这首诗描写了生活中的一个小小细节,大声歌唱表现的是童心的自由自在,随后的闭口不言也是由于童心所致。

寥寥数语,不仅描绘了儿童瞬间的神态变化,刻画出一个活泼可爱的象,而且使整首诗充满情趣,很有韵味。

山行作者: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字词注释山行:在山中行走。

远上:登上远处的。

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石径:石子的小路。

斜:xiá为倾斜的意思。

深:另有版本作“生”。

(“深”可理解为在云雾缭绕的的深处;“生”可理解为在形成白云的地方)车:轿子。

坐:因为。

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白话译文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深处,居然还有人家。

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

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名句赏析——“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头。

“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

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石彻成的石屋石墙。

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一种景色吧。

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

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

前两句所写的景物质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

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说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两首》原文、译文及作者介绍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两首》原文、译文及作者介绍

【导语】古体诗是诗歌体裁。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诗、五⾔诗和七⾔诗等。

四⾔是四个字⼀句,五⾔是五个字⼀句,七⾔是七个字⼀句。

唐代以后,称为近体诗,所以通常只分五⾔、七⾔两类。

以下是整理的(⼈教版:⼩学三年级上册语⽂第21课《古诗两⾸》原⽂、译⽂及作者介绍),希望帮助到您。

【望天门⼭】 原⽂: 望天门⼭ 【作者】李⽩ 【朝代】唐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东流⾄此回。

两岸青⼭相对出,孤帆⼀⽚⽇边来。

译⽂: 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东流到此没有回旋。

两岸青⼭对峙美景难分⾼下,遇见⼀叶孤⾈悠悠来⾃天边。

作者介绍: 李⽩(701年-762年),字太⽩,号青莲居⼠,⼜号“谪仙⼈”,是唐代伟⼤的浪漫主义诗⼈,被后⼈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李商隐与杜牧即“⼩李杜”区别,杜甫与李⽩⼜合称“⼤李杜”。

据《新唐书》记载,李⽩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

其⼈爽朗⼤⽅,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深受黄⽼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集》*,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瀑布》《⾏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帝城》等多⾸。

李⽩所作词赋,宋⼈已有传记(如⽂莹《湘⼭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李⽩词”享有极为崇⾼的地位。

【饮湖上初晴后⾬⼆⾸·其⼆】 原⽂: 饮湖上初晴后⾬⼆⾸·其⼆ 【作者】苏轼 【朝代】宋 ⽔光潋滟晴⽅好,⼭⾊空蒙⾬亦奇。

欲把西湖⽐西⼦,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 晴天,西湖⽔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

下⾬时,远处的⼭笼罩在烟⾬之中,时隐时现,眼前⼀⽚迷茫,这朦胧的景⾊也是⾮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作美⼈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丽质和迷⼈神韵。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8⽇-1101年8⽉24⽇),字⼦瞻、和仲,号铁冠道⼈、东坡居⼠,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四川省眉⼭市)⼈,祖籍河北栾城,北宋⽂学家、书法家、画家。

三年级上册语文书17课古诗三首

三年级上册语文书17课古诗三首

三年级上册语文书17课古诗三首以下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书第 17 课《古诗三首》的翻译及其赏析:《望天门山》- 原文: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 翻译: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滚滚东流到这里,又回旋向北流去。

两岸青山互相对峙美景难分高下,一只小船从西边落日的地方悠悠驶来。

-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天门山的壮丽景色,通过描绘江水、青山和小船等元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诗中的“中断”、“东流”、“相对出”等词语,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天门山的险峻和江水的浩荡。

整首诗气势磅礴,富有感染力。

《饮湖上初晴后雨》- 原文: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翻译: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美人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西湖在晴天和雨天时的不同景色,通过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赞美之情。

诗中的“潋滟”、“空蒙”等词语,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西湖的美丽和神秘。

整首诗意境优美,富有诗意。

《望洞庭》- 原文: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 翻译:洞庭湖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湖面风平浪静,犹如未磨的铜镜。

皓月银辉之下,青翠的君山与清澈的洞庭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

-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洞庭湖的美丽景色,通过描绘湖水、秋月和君山等元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诗中的“和”、“镜未磨”、“遥望”等词语,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洞庭湖的宁静和神秘。

整首诗意境优美,富有诗意。

这三首诗都是描绘自然景色的佳作,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同时,这些诗也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描写,展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

三年级语文上册全部古诗(含译文解析)

三年级语文上册全部古诗(含译文解析)

三年级语文上册全部古诗(含译文解析)(1)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注释⑴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振:振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⑶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⑷欲:想要。

⑸捕:捉。

⑹鸣:叫。

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赏析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2)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白云生处: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5.斜:此字读xiá,为伸向的意思。

6.坐:因为。

译文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白云生发之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霜染的枫叶胜过鲜艳二月的花。

赏析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

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3)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你一定要记住一年中最好的光景,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注释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

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小学三年级上学期古诗及诗意

小学三年级上学期古诗及诗意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绝句
【唐】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 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 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望天门山
【唐】李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古时人们认为重 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独自离家在外地为他乡客人,每逢佳节来临格外思念亲人。 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没有回旋。
饮湖上初晴后雨 【北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夜书所见
【南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 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 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 念起自己的家乡。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 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 们在捉蟋蟀 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菜萸可惜至少我一人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三年级上册全部古诗词(9首)

三年级上册全部古诗词(9首)

所见[清] 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作品赏析赏析一其一诗人首先是写儿童放牛时候的轻松心态,骑在黄牛背上一边走一边歌唱,心情何等得畅快,嘹亮的歌声在树阴间回荡,这是一幅悠闲的景象。

后诗人笔锋一转,写儿童不知为何突然想捕捉知了,可能是回家玩耍,也可能是为别人捕捉的,总之为了不惊动树上鸣叫的知了,儿童小心翼翼地停止了歌唱,俨然一副认真的模样,这与前面边放牛边歌唱的样子截然相反。

诗中只是写了儿童从动到静的变化这一事实,可是并没有点明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这反而留给读者遐思的空间。

其二诗作多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

袁枚的作品不顾及格律,活泼自由,语言浅显明了,形象自然生动。

《所见》一诗描写了作者偶然所见的一件小事。

全诗用叙述的方式,通过叙述牧童的动作,形象的刻画出了放牛娃天真活泼和率真的神态,充满生活情趣。

读诗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其三《所见》本诗的写作特色诗“缘景以见情”。

只有兼诗情画意之美,得情景交融之妙,才算是最上乘之作。

《所见》,当然不能算是诗中的珍品,但也不失为一首好诗。

它之所以好,就在于画中有人,景中有情,而且表现的是诗人的“真性情”。

在这里,画是两幅,而主人公却是一个,这便是那位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牧童。

诗成功地刻划了他的形象。

前两句,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

他几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简直不知道世间还有“忧愁”二字。

正因为心中欢乐,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振林榔”。

第三句,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

第四句“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

而“闭”和“立”两个动词,则把这个牧童天真的神态和孩子式的机智刻划得淋漓尽致。

你看他正在悄悄地站在树下,歪着头眼睛望着鸣蝉,心里想着怎样去捕捉才不会让它逃掉哩!综观全诗,它所描绘的和平、宁静和优美如画的田园风光。

三年级上册必背古诗及日积月累

三年级上册必背古诗及日积月累

三年级上册必背古诗及日积月累一、古诗部分。

- 原文:“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 解析:- 你看啊,有个小牧童骑着大黄牛呢。

他一边骑着牛,一边唱歌,那歌声可响亮啦,把整个树林都震动了。

这小牧童正高兴地唱歌呢,突然他看到树上有只正在鸣叫的蝉。

他呀,一下子就闭上嘴巴,不唱歌了,站在那儿,估计是想悄悄地去捉那只蝉。

这诗就像一幅画,把小牧童天真活泼的样子写得特别生动。

- 原文:“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赏析:- 诗人沿着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往山上走,这小路一直通到远远的、云雾缭绕的山上呢。

在那白云飘出来的地方,居然还有人家住。

走着走着,诗人停下车来,为啥呢?因为他太喜欢傍晚时候的枫林了。

你看啊,那些经霜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鲜花还要红呢。

杜牧可真会发现美,一般人看到秋天可能就觉得很萧瑟,他却觉得秋天的枫叶比春天的花还美,这就是他独特的眼光。

- 原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 解析:- 荷花已经凋谢了,荷叶也没有了,就像没有了遮雨的伞一样。

菊花虽然也残败了,但是它的花枝还傲然挺立在寒霜之中呢。

苏轼这时候就对朋友刘景文说啦,你得记住一年当中最好的景色啊,就是橙子变黄、橘子变绿的时候。

这诗一方面是在写景,一方面也是在鼓励他的朋友呢,虽然人到中年可能就像荷尽菊残一样,但是还是有自己的价值,就像橙黄橘绿的时候也很美好。

- 原文:“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 赏析:- 风吹着梧桐树叶,发出沙沙的声音,这声音就像是在送着寒冷的气息呢。

江上吹来的秋风,让在外面的诗人心里涌起了思乡之情。

这时候啊,他知道有小孩子在夜里挑着蟋蟀玩呢,因为夜深了还能看到篱笆那儿有一盏灯亮着。

诗人通过描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把那种漂泊在外的孤独和对家乡的思念表现得很细腻。

二、日积月累部分。

1. “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导读:古诗又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

下面为大家整理了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包含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夜书所见(作者:叶绍翁)【原文】萧萧①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⑥客情②。

知有儿童挑③促织④,夜深篱落⑤一灯明。

【注释】①萧萧:风声。

②动:打动。

③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④挑:捉。

⑤促织:俗称蟋蟀,在其他地方又名蛐蛐。

⑥篱落:篱笆。

【译文】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使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因为他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鉴赏】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

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

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蟋蟀。

挑,读一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

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挑”字用得极为准确。

这首诗在最后两句用了一个修辞手法,“之所以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是因为:夜深了,但篱笆下面还有一盏灯在发亮。

”钱钟书《宋诗选注》说:“这种景象就是姜夔《齐天乐》咏蟋蟀所谓:‘笑篱落呼烟,世间儿女。

’”若补上陈廷焯评姜词所云:“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最为入妙”(《白雨斋词话》卷二),便可想见诗人此时内心深处的悲哀了。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王维)【原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解】1、登高: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民间有登高避邪的习俗。

2、茱萸:一种植物,传说重阳节扎茱萸袋,登高饮菊花酒,可避灾。

【译文】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眷亲。

遥想今日重阳,兄弟又在登高,他们佩带茱萸,发觉少我一人。

三年级上册古诗文诵读与鉴赏

三年级上册古诗文诵读与鉴赏

三年级上册古诗文诵读与鉴赏1. 原文。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 解析。

- 这诗一开头就特别有趣,你看那小牧童,骑着大黄牛,就这么晃晃悠悠地走在树林里。

他还特别高兴呢,一路唱着歌,那歌声可响亮了,在树林里回荡。

“振林樾”这三个字啊,就把他歌声的响亮劲儿给写出来了,感觉整个树林都被他的歌声给震动了。

- 然后呢,这小牧童走着走着,听到了蝉叫。

他心里就想啊,我要把这只正在叫的蝉给抓住。

这时候啊,他一下子就不唱歌了,站在那儿一动也不动。

你看,前面还在大声唱歌呢,这会儿就像被定住了一样,这种突然的转变特别好玩。

诗人把小牧童这种天真活泼,还有那种机灵劲儿都写出来了。

从骑牛唱歌的快乐场景,一下子转到想要捕蝉时的小心翼翼、屏气凝神,就像一幅特别生动的小画儿一样,我们读着诗,就好像能看到这个小牧童在眼前似的。

1. 原文。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 解析。

- 先看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诗人走在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上,朝着远处的寒山走去。

这个“远上”就给人一种很遥远的感觉,那小路还是斜着的,感觉走起来还挺费劲呢。

- 接着啊,“白云生处有人家”,在那白云飘起来的地方,居然还有人家。

这就特别神奇,好像那家人住在天上似的。

这一句让整个画面变得很有层次感,山、路、白云和人家,就像一幅淡雅的山水画。

- 然后呢,“停车坐爱枫林晚”,诗人走着走着,看到一片枫林,他就不走了,停下来了。

为啥呢?因为他太喜欢这傍晚的枫林了。

这个“坐”在这里可不是坐下的意思,而是因为的意思哦。

- 最后一句“霜叶红于二月花”可就太妙了。

一般我们都觉得春天的花是最红最美的,可是诗人说这经霜的枫叶比二月的花还要红呢。

这就很新奇,把秋天的枫叶写得特别美,让我们看到秋天也有像春天一样鲜艳的颜色,而且这种红还有一种历经沧桑后的美,和春天花朵那种娇嫩的美又不一样。

1. 原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小学三年级语文古诗词及译文

小学三年级语文古诗词及译文

小学三年级语文古诗词及译文上册:《夜书所见》《九月九忆山东兄弟》《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1、《夜书所见》作者:叶绍翁(宋代诗人)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译文】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使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诗人)知道儿童在捉蟋蟀,夜深了,篱笆边有一盏明亮的灯。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王维(唐代诗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我在异乡做客人的时候,每遇到佳节良辰时总会思念起家乡。

虽然我人在他乡,但早就想到今天是重阳节,故乡的兄弟们要登高望远,我想当他们在佩戴茱萸时,会发现只少了我一人。

3、《望天门山》作者:李白(唐代诗人)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豁然断开,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

浩浩荡荡的长江东流到此(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回旋着向北流去。

两岸边的青山,相对着不断现出,(令人有两岸青山迎面扑来的感觉)。

我(仿佛乘坐)着一艘小船(从天边)披着阳光顺流而下。

4、《饮湖上初晴后雨》作者:苏轼(宋代诗人)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在晴日的阳光照射下,西湖水波荡漾,闪烁着粼粼的金光。

风景秀丽;在阴雨的天气里,山峦在细雨中迷蒙一片,别有一种奇特的美。

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那么晴朗的西湖就如浓妆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的西施,都是同样的美丽无比。

下册:《咏柳》《春日》《乞巧》《嫦娥》1、《咏柳》作者:贺知章(唐代诗人)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译文】如同碧玉妆扮着高高的柳树,长长的柳条柔嫩轻盈,像千条万条绿色的丝带。

低垂着,在春风中婆娑起舞。

这一片片纤细柔美的柳叶,是谁精心剪裁出来的呢?这早春二月的风,温暖和煦,恰似神奇灵巧的剪刀,裁剪出了一丝丝柳叶,装点出锦绣大地。

三年级古诗上册有译文注释

三年级古诗上册有译文注释

三年级上册17首1 山行唐代: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生出白云的地方居然还有几户人家。

停下马车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注释山行:在山中行走。

远上:登上远处的。

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石径:石子铺成的小路。

斜:为倾斜的意思。

生:产生,生出。

另有版本作“深”。

(“生”可理解为在形成白云的地方;“深”可理解为在云雾缭绕的的深处)坐:因为。

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赏析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

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02 赠刘景文宋代: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译文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

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是在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注释①刘景文:刘季孙(1033~1092),字景文,祥符(今河南开封)人。

刘景文的父亲刘皴是北宋的将军,所以也养成他豪放的个性。

因此苏轼称他为“慷慨奇士”。

②擎:举,向上托。

(擎雨盖:喻指荷叶)③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④君:你,指刘景文。

⑤盖:车盖,这里比喻荷叶。

鉴赏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名季孙)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三年级上册必背古诗16首

三年级上册必背古诗16首

三年级上册必背古诗16首1. 原文。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 赏析。

你看这个小牧童多可爱呀。

他骑着黄牛,那小嗓子一亮起来,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呢,就好像整个树林都成了他的大舞台。

可是呢,突然他想捉树上正在叫的蝉儿了,立马就闭上嘴巴,站在那儿一动不动,就像被定住了一样。

这诗把小牧童的天真活泼表现得特别生动,从唱歌到突然安静,就像我们小朋友一样,注意力一下子就被有趣的东西吸引走啦。

1. 原文。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 赏析。

你瞧,沿着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一直向山上走,那小路看起来又远又有点陡峭呢。

在那白云飘起来的地方呀,居然还有人家住。

诗人可真会找地方,到了傍晚,他停下车来不走了,为啥呢?原来是被这傍晚的枫林给迷住啦。

你看那经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呢。

一般我们都觉得春天的花最红最美,可诗人说秋天的枫叶更红,这想法多新鲜呀,就像发现了一个超级大的惊喜一样。

1. 原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荷花都没了,荷叶也不能像以前那样举着像雨伞一样遮雨了。

菊花呢,虽然残了,但那花枝还傲立在霜雪中,多有骨气啊。

苏轼就跟他朋友说呢,你得记住一年中最好的景色呀,可不是那些花红柳绿的时候,而是橙子黄了、橘子绿了的这个时节呢。

这就告诉我们,每个季节都有它独特的美,哪怕是看起来有点衰败的秋冬,也有让人惊艳的地方,就像那些橙子和橘子,在这个时候可是很耀眼的呢。

1. 原文。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2. 赏析。

风吹着梧桐叶,发出沙沙的声音,就像在送着寒冷的消息呢。

江上的秋风一吹呀,让那些在外的人心里就涌起了思乡之情。

这时候诗人想到了什么呢?他想到家里的小孩呀,可能正在挑着促织(也就是蟋蟀)玩呢。

你看,夜深了,篱笆下还有一盏灯亮着,那画面感一下就出来了,一边是诗人在外面的孤独,一边是家里小孩玩耍的热闹,对比可鲜明啦。

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本全部古诗(含译文解析)

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本全部古诗(含译文解析)

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本全部古诗(含译文解析)(1)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易错字:牧mù枚méi )①注释: 1、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2、振:振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3、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4、欲:想要。

5、捕:捉。

6、鸣:叫。

②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③赏析: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2)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①注释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白云生处: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5.斜:此字读xiá,为伸向的意思。

6.坐:因为。

②译文: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白云生发之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霜染的枫叶胜过鲜艳二月的花。

③赏析: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

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3)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①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你一定要记住一年中最好的光景,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②注释1、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

三年级语文上册所有古诗大全

三年级语文上册所有古诗大全

三年级语文上册所有古诗大全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解析:这首诗特别有趣。

你看,一个小牧童骑着黄牛,那小模样可自在了呢。

他一边骑着牛,一边唱歌,那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就好像他是这片树林里的小歌星一样。

可是呀,突然他不唱了,为啥呢?原来是他想捉树上正在鸣叫的蝉呢。

小牧童这个样子是不是特别可爱,就像我们自己小时候,看到好玩的东西,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把正在做的事情都给忘了。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赏析:诗人杜牧可真是个很会发现美的人。

他沿着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往山上走,那小路看起来又远又有点陡峭呢。

走着走着,他看到在那白云缭绕的地方居然有几户人家,就像住在仙境里似的。

但是最让他着迷的呀,是傍晚的枫林。

他为了看这枫林都停下车了,为啥呢?因为这经霜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呢。

你想啊,一般我们都觉得春天的花是最漂亮的,可杜牧觉得这秋天的枫叶比春花还美,这就告诉我们,每个季节都有它独特的美,只要我们像杜牧一样善于发现,就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解析:苏轼写这首诗就像是在和朋友聊天。

他先说荷花已经凋谢了,荷叶也不像夏天那样可以用来遮雨了。

菊花呢,虽然也残败了,但是它的枝干还挺立在寒霜之中,很有骨气的样子。

然后他就对朋友说,你可要记住这一年中的好景色呀,什么时候最好呢?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候。

这就好像在告诉朋友,虽然有些美好的东西已经消逝了,但是还有其他美好的东西在等着我们去发现呢,就像这秋冬季节的橙子和橘子,也别有一番风味。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赏析:叶绍翁可真是个心思细腻的人。

你听,那梧桐树叶沙沙作响,好像在送着寒冷的声音,江上的秋风一吹呀,让这个在外地的人心里满是思乡之情。

可是他突然看到远处有个小亮点,他就知道那是有小孩子在捉蟋蟀呢。

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诗意

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诗意

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诗意
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望天门山》、《赠刘景文》、《山行》。

1、《望天门山》唐・李白
诗意:
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全文为: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主题: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初出巴蜀时乐观豪迈的感情,展示了作者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精神风貌。

2、《赠刘景文》宋·苏轼
诗意: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光景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全文为: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主题: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表达了作者对处窘境
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的思想感情。

3、《山行》唐・杜牧
诗意:
弯曲的石头小路远远地伸至深秋的山巅,在白云升腾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停下马车来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霜染后枫叶那鲜艳的红色胜过二月春花。

全文为: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主题:这首诗描绘秋日山行所见的景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表现了作者的高怀逸兴和豪荡思致。

三年级上学期古诗及解析

三年级上学期古诗及解析

十二月十五夜清朝袁枚【体裁】:五言古诗沉沉更鼓急,渐渐人声绝。

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

译文:闷声的更鼓从远处一阵紧一阵地传来,忙碌的人们陆续入睡,市井的吵闹声慢慢平息下来,我也吹灭油灯准备入睡,但灯灭后却发现房间更亮了,原来因为夜空正高悬明月,大地又撒满白雪,明亮的圆月与白雪交相映照在窗上,使房间显得比吹灯前还要明亮。

注释赏析①、沉沉:指从远处传来的断断续续的声音。

更(gēng)鼓:旧时一夜分成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晚上派专人巡夜,打鼓报道时刻,叫做“打更”,打更用的鼓叫“更鼓”。

②、绝:这里是消失的意思。

③、后两句是说:把灯吹灭后,因为窗外有月亮,又有雪光映射,所以窗子里面反而显得更加明亮了。

这首诗写农历十二月十五日夜间的所见所闻。

观察很细致,体会很深微。

全诗用夜深、鼓急、人静、窗明、雪月交辉这些具体现象描绘了凄清明净的夜景,读后仿佛如临其境一般。

过故人庄(唐)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过故人庄:选自《孟襄阳集》。

(2)过:访问。

故人:老朋友。

庄,村庄。

(3)具:备办。

(4)鸡黍:指农家待客的丰盛饭食。

黍(shǔ):黍子,去皮称黄黏米。

(5)邀:邀请。

(6)至:到。

(7)合:环绕。

(8)郭:古代城墙有内外两重,内为城,外为郭。

(9)斜(xiá):倾斜。

因古诗需与上一句押韵,所以,应读xiá。

(10)开:打开,开启。

(11)轩:这里指窗户。

(12)面:对面。

(13)场圃:场,打谷场;圃,菜园。

(14)把酒:端着酒具,指饮酒。

把:拿起。

端起。

(15)话桑麻:闲谈农事。

桑麻:这里指庄稼。

(16)重阳日:阴历的九月九重阳节。

(17)还(huán):回到原处或恢复原状;返。

(18)就菊花:指饮酒赏菊。

古人有重阳节饮酒赏菊的风俗。

就,接近,靠近。

作品译文:老朋友准备好了鸡和黄米饭,邀请我到他的农舍做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本文是关于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感谢您的阅读!
古诗又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

下面为大家整理了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包含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夜书所见(作者:叶绍翁)
【原文】萧萧①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⑥客情②。

知有儿童挑③促织④,夜深篱落⑤一灯明。

【注释】
①萧萧:风声。

②动:打动。

③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④挑:捉。

⑤促织:俗称蟋蟀,在其他地方又名蛐蛐。

⑥篱落:篱笆。

【译文】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使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因为他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鉴赏】
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
念起自己的家乡。

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

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

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蟋蟀。

挑,读一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

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挑”字用得极为准确。

这首诗在最后两句用了一个修辞手法,“之所以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是因为:夜深了,但篱笆下面还有一盏灯在发亮。


钱钟书《宋诗选注》说:“这种景象就是姜夔《齐天乐》咏蟋蟀所谓:‘笑篱落呼烟,世间儿女。

’”若补上陈廷焯评姜词所云:“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最为入妙”(《白雨斋词话》卷二),便可想见诗人此时内心深处的悲哀了。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王维)
【原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解】
1、登高: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民间有登高避邪的习俗。

2、茱萸:一种植物,传说重阳节扎茱萸袋,登高饮菊花酒,可避灾。

【译文】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眷亲。

遥想今日重阳,兄弟又在登高,他们佩带茱萸,发觉少我一人。

【赏析】
写游子思乡怀亲。

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

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望天门山(作者:李白)
【原文】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
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

中断:指东西两山之间被水隔开。

楚江:即长江。

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开:开掘;开通。

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回:转变方向,改变方向。

两岸青山:指博望山和梁山。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好像来自天边。

【译文】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一叶孤舟从天地之间飞速飘来。

【赏析】
该诗为725年(开元十三年)作者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作。

李白无比热爱祖国的壮丽山河,一生遍游名山大川,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杰作。

该诗描写诗人舟行江中溯流而上,远望天门山的情景。

天门山为今安徽省芜湖市的东梁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总称。

《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

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

诗人不写博望、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却说山势“中断”,从而形象地写出两山峭拔相对的险峻:“楚江开”,不令点明了山与水的关系,而且描绘出山势中断、江水至此浩荡而出的气势。

“碧”字明写江水之色,暗写江水之深;“回”字描述江水奔腾回旋,更写出了天门山一带的山势走向。

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相对”二字用得巧妙,使两岸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

结尾一句更是神来之笔,一轮红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上,使整个画面明丽光艳,层次分明,从而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画卷展现出来。

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

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

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

”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

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
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

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

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

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

”“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

绝句尚简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样写得淋漓尽致。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

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

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

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

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

“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
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

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

“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

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作者:苏轼)
【原文】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注释】1.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2.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

3.奇:奇妙。

4.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赏析】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

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

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

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
若无,非常奇妙。

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

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

“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

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

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

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

这首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