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全部古诗(含译文解析)
三年级语文上古诗及解析
三年级语文上古诗及解析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朝代:唐代作者: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注释:⑴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
忆:想念。
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⑵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⑶佳节:美好的节日。
⑷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⑸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
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望天门山朝代:唐代作者: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没有回旋。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注释⑴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
《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
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⑵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楚江:即长江。
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开:劈开,断开。
⑶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一作“直北”。
回:回漩,回转。
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⑷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
出:突出,出现。
⑸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游子吟朝代:唐代作者: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译文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注释⑴游子:古代称远游旅居的人。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教材必背古诗文及译文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教材必背古诗文及译文1、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
牧童大概是想要捕捉那正在鸣叫的蝉,突然停止了行走,不再高声歌唱了。
2、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白云生发之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霜染的枫叶胜过鲜艳二月的花。
3、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最美景是在秋末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
4、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译文]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5、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6、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译文]天清气朗时的西湖,水光盈盈波光楚楚;细雨迷濛中的西湖,山色空灵似有似无。
如果把这美丽的西湖比作绝代佳人西施,那么无论浓妆还是淡抹都令人倾倒折服。
7、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译文]洞庭湖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湖面风平浪静,犹如未磨的铜镜。
皓月银辉之下,青翠的君山与清澈的洞庭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
8、早发白帝城(唐)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古诗又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
下面为大家整理了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包含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夜书所见(作者:叶绍翁)【原文】萧萧①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⑥客情②。
知有儿童挑③促织④,夜深篱落⑤一灯明。
【注释】①萧萧:风声。
②动:打动。
③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④挑:捉。
⑤促织:俗称蟋蟀,在其他地方又名蛐蛐。
⑥篱落:篱笆。
【译文】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使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因为他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鉴赏】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
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
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蟋蟀。
挑,读一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
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挑”字用得极为准确。
这首诗在最后两句用了一个修辞手法,“之所以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是因为:夜深了,但篱笆下面还有一盏灯在发亮。
”钱钟书《宋诗选注》说:“这种景象就是姜夔《齐天乐》咏蟋蟀所谓:‘笑篱落呼烟,世间儿女。
’”若补上陈廷焯评姜词所云:“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最为入妙”(《白雨斋词话》卷二),便可想见诗人此时内心深处的悲哀了。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王维)【原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解】1、登高: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民间有登高避邪的习俗。
2、茱萸:一种植物,传说重阳节扎茱萸袋,登高饮菊花酒,可避灾。
【译文】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眷亲。
遥想今日重阳,兄弟又在登高,他们佩带茱萸,发觉少我一人。
三年级语文上册所有古诗大全
三年级语文上册所有古诗大全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解析:这首诗特别有趣。
你看,一个小牧童骑着黄牛,那小模样可自在了呢。
他一边骑着牛,一边唱歌,那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就好像他是这片树林里的小歌星一样。
可是呀,突然他不唱了,为啥呢?原来是他想捉树上正在鸣叫的蝉呢。
小牧童这个样子是不是特别可爱,就像我们自己小时候,看到好玩的东西,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把正在做的事情都给忘了。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赏析:诗人杜牧可真是个很会发现美的人。
他沿着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往山上走,那小路看起来又远又有点陡峭呢。
走着走着,他看到在那白云缭绕的地方居然有几户人家,就像住在仙境里似的。
但是最让他着迷的呀,是傍晚的枫林。
他为了看这枫林都停下车了,为啥呢?因为这经霜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呢。
你想啊,一般我们都觉得春天的花是最漂亮的,可杜牧觉得这秋天的枫叶比春花还美,这就告诉我们,每个季节都有它独特的美,只要我们像杜牧一样善于发现,就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解析:苏轼写这首诗就像是在和朋友聊天。
他先说荷花已经凋谢了,荷叶也不像夏天那样可以用来遮雨了。
菊花呢,虽然也残败了,但是它的枝干还挺立在寒霜之中,很有骨气的样子。
然后他就对朋友说,你可要记住这一年中的好景色呀,什么时候最好呢?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候。
这就好像在告诉朋友,虽然有些美好的东西已经消逝了,但是还有其他美好的东西在等着我们去发现呢,就像这秋冬季节的橙子和橘子,也别有一番风味。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赏析:叶绍翁可真是个心思细腻的人。
你听,那梧桐树叶沙沙作响,好像在送着寒冷的声音,江上的秋风一吹呀,让这个在外地的人心里满是思乡之情。
可是他突然看到远处有个小亮点,他就知道那是有小孩子在捉蟋蟀呢。
三年级上册全部古诗
三年级上册全部古诗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注释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振:振荡;回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林樾(yuè):指道旁成荫的树。
欲:想要。
捕:捉。
鸣:叫。
立:站立。
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于是马上停止唱歌,静悄悄地站立在树旁。
古诗赏析这首诗的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
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
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
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
他几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简直不知道世间还有“忧愁”二字。
正因为心中欢乐,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振林樾”。
三四句仍然是继续描写神态。
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
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
第四句,急转直下,如千尺悬瀑坠入深潭,戛然而止。
“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
“忽然”发生了变化:由响而静、由行而停,把小牧童闭口注目鸣蝉的瞬间神态写得韵味十足。
而“闭”和“立”两个动词,则把这个牧童天真的神态和孩子式的机智刻划得淋漓尽致。
全诗纯用白描手法,紧紧抓住小牧童一刹那间的表现,逼真地写出小牧童非常机灵的特点,让人倍觉小牧童的纯真可爱。
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
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显得特别专注。
“此时无声胜有声”。
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这首诗正是在这种起伏变化中获得了巨大的艺术效果。
三年级上册必背古诗及日积月累
三年级上册必背古诗及日积月累一、古诗部分。
- 原文:“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 解析:- 你看啊,有个小牧童骑着大黄牛呢。
他一边骑着牛,一边唱歌,那歌声可响亮啦,把整个树林都震动了。
这小牧童正高兴地唱歌呢,突然他看到树上有只正在鸣叫的蝉。
他呀,一下子就闭上嘴巴,不唱歌了,站在那儿,估计是想悄悄地去捉那只蝉。
这诗就像一幅画,把小牧童天真活泼的样子写得特别生动。
- 原文:“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赏析:- 诗人沿着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往山上走,这小路一直通到远远的、云雾缭绕的山上呢。
在那白云飘出来的地方,居然还有人家住。
走着走着,诗人停下车来,为啥呢?因为他太喜欢傍晚时候的枫林了。
你看啊,那些经霜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鲜花还要红呢。
杜牧可真会发现美,一般人看到秋天可能就觉得很萧瑟,他却觉得秋天的枫叶比春天的花还美,这就是他独特的眼光。
- 原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 解析:- 荷花已经凋谢了,荷叶也没有了,就像没有了遮雨的伞一样。
菊花虽然也残败了,但是它的花枝还傲然挺立在寒霜之中呢。
苏轼这时候就对朋友刘景文说啦,你得记住一年当中最好的景色啊,就是橙子变黄、橘子变绿的时候。
这诗一方面是在写景,一方面也是在鼓励他的朋友呢,虽然人到中年可能就像荷尽菊残一样,但是还是有自己的价值,就像橙黄橘绿的时候也很美好。
- 原文:“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 赏析:- 风吹着梧桐树叶,发出沙沙的声音,这声音就像是在送着寒冷的气息呢。
江上吹来的秋风,让在外面的诗人心里涌起了思乡之情。
这时候啊,他知道有小孩子在夜里挑着蟋蟀玩呢,因为夜深了还能看到篱笆那儿有一盏灯亮着。
诗人通过描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把那种漂泊在外的孤独和对家乡的思念表现得很细腻。
二、日积月累部分。
1. “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导读:古诗又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
下面为大家整理了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包含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夜书所见(作者:叶绍翁)【原文】萧萧①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⑥客情②。
知有儿童挑③促织④,夜深篱落⑤一灯明。
【注释】①萧萧:风声。
②动:打动。
③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④挑:捉。
⑤促织:俗称蟋蟀,在其他地方又名蛐蛐。
⑥篱落:篱笆。
【译文】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使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因为他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鉴赏】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
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
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蟋蟀。
挑,读一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
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挑”字用得极为准确。
这首诗在最后两句用了一个修辞手法,“之所以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是因为:夜深了,但篱笆下面还有一盏灯在发亮。
”钱钟书《宋诗选注》说:“这种景象就是姜夔《齐天乐》咏蟋蟀所谓:‘笑篱落呼烟,世间儿女。
’”若补上陈廷焯评姜词所云:“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最为入妙”(《白雨斋词话》卷二),便可想见诗人此时内心深处的悲哀了。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王维)【原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解】1、登高: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民间有登高避邪的习俗。
2、茱萸:一种植物,传说重阳节扎茱萸袋,登高饮菊花酒,可避灾。
【译文】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眷亲。
遥想今日重阳,兄弟又在登高,他们佩带茱萸,发觉少我一人。
三年级上册古诗及意思(全)
三年级上册古诗及意思(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注释译文(1)晓出:太阳刚升起。
(2)净慈寺:杭州西湖畔著名佛寺。
(3)林子方:作者的朋友。
(4)毕竟:到底。
(5)四时:春夏秋冬四季。
(6)别样:不一样(7)接天:与天空接在一起(8)无穷碧:无边无际的碧绿色古诗意思到底是西湖的六月时节,此时的风光与春夏秋冬四季相比确实不同。
碧绿的莲叶无边无际,一直延伸到水天相接的远方,在阳光的照映下,荷花显得格外艳丽鲜红。
赠花卿(唐)杜甫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注释译文(1)花卿: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花敬定。
(2)锦城:即锦官城,此指成都。
丝管:弦乐器和管乐器,这里泛指音乐。
这句说战乱勘定后的成都,主将大张筵席,尽情作乐。
纷纷:形容乐曲的轻柔悠扬。
(3)天上:双关语,虚指天宫,实指皇宫。
(4)几回闻:听到几回。
意思是说人间很少听到。
古诗意思锦官城里的音乐声轻柔悠扬,一半随着江风飘去,一半飘入了云端。
这样的乐曲只应该天上才有,平常百姓家哪里能听见几回?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释译文①选自《王右丞集笺注》(中华书局1985年版)卷十三。
这是《辋川集》20首中的第17首。
竹里馆,是辋川别墅的胜景之一。
⑴幽篁(huáng):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
⑵啸(xiào):长声呼啸。
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
⑶深林:指“幽篁”。
⑷相照:与“独坐”对应。
古诗意思月夜,独坐幽静的竹林子里,间或弹弹琴,间或吹吹口哨。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
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译文天门山:在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
楚江:即长江。
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三年级上册语文书,古诗三首
三年级上册语文书,古诗三首1. 原文及释义。
-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生出白云的地方居然还有几户人家。
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傍晚枫林的景色,被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呢。
2. 赏析。
- 这首诗就像是一幅美丽的秋山旅行图。
诗人杜牧先给我们指了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这个“斜”字啊,让我们感觉这小路就像一条调皮的小蛇,蜿蜒着向山上爬去。
然后呢,他又带我们看到了白云缭绕的地方有几户人家,这就很神奇啦,好像住在天上似的。
最妙的是后面,他因为喜爱枫林傍晚的景色就停车不走了。
为啥呢?因为那枫叶啊,被霜打过之后,红得像火一样,比春天二月的花还红呢。
这诗人的眼光可真独特,一般人看到秋天可能就觉得萧条,他却看到了比春天还美的景色。
1. 原文及释义。
-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2. 赏析。
- 苏轼写这首诗可有意思了。
他先给我们看了一幅有点凄凉的画面,荷花没了,荷叶也不能像以前那样遮风挡雨了。
但是呢,菊花虽然残了,可花枝还很骄傲地挺立在霜雪中。
这就像在告诉刘景文,虽然你可能遇到了一些挫折,就像荷花和菊花经历了季节的更替一样,但你也得像那菊花枝一样坚强。
然后呢,他又说一年里最好的景色不是繁花似锦的春天,而是橙黄橘绿的这个时候。
这是在鼓励刘景文啊,别看现在好像有点衰落,其实这个时候也有它独特的美和希望呢。
1. 原文及释义。
-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来。
想到家中几个小孩可能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在篱笆边找蟋蟀。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及译文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及译文1、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2、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白云生发之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霜染的枫叶胜过鲜艳二月的花。
3、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最美景是在秋末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
4、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译文】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6、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
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译文】风静浪息,月光和水色交融在一起,湖面就像不用磨拭的铜镜,平滑光亮。
遥望洞庭,山青水绿,林木葱茏的洞庭山耸立在泛着白光的洞庭湖里,就像白银盘里的一只青螺。
三年级上册古诗词汇总(附注释+译文)-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古诗词汇总(附注释+译文)(人教版)【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注释】①所见:指所看到的。
②牧童:放牛的孩子。
③振林樾:振动了林中的树阴。
樾,树阴。
④意欲:想要。
【译文】牧童骑在黄牛的背上,唱歌的声音在林中回荡。
他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①山行:在山里行走。
②寒山:指深秋时节的山。
石径:石头铺成的小路。
斜:为押韵,可读为xiá。
③生处:形成白云的地方。
一作深处,意为云雾缭绕的深处。
④坐:因为。
枫林晚:傍晚的枫树林。
⑤霜叶:经霜变红的枫叶。
于:比。
【译文】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绕着寒山,白云缭绕的地方隐约可见有几户人家。
停下车来是因为喜欢这傍晚的枫树林,经霜的枫叶比二月的花儿还要红。
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注释】①赠:送给。
刘景文:即刘季孙,字景文,祥符(今河南开封)人。
苏轼认为他非常优秀,曾向朝廷上奏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②尽:止,终。
这里指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起,向上托。
雨盖:喻指荷叶。
③残:残缺,缺损。
这里指菊花凋谢。
犹:仍,还。
傲霜枝:形容菊花凌霜傲雪,不被严寒所屈。
比喻坚贞不屈,百折不挠的人。
④君:对对方的尊称,这里是指刘景文。
须记:一定要记住。
⑤正是:就是。
橙黄橘绿:秋季景物,指橙子黄熟、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译文】荷花凋谢连向上托起的荷叶也枯萎了,菊花衰败但还有凌霜傲雪的花枝。
一年中景致最好的时节你一定要记住,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啊。
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释】①书:书写,记录。
所见:看到的。
②萧萧:象声词,这里指风声。
寒声:寒冬的声响,如风声、雨声、鸟鸣声等。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的六首古诗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的六首古诗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课文共收录六首古诗。
其中第4课《古诗三首》包括一首唐诗(山行)和两首宋诗(赠刘景文、夜书所见),第17课《古诗三首》包括两首唐诗(望天门山、望洞庭)和一首宋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现对这六首古诗加以整理和翻译,并分享给大家。
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生出白云的地方居然还有几户人家。
停下马车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光景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译文】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秋风吹来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点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滚滚东流到这里,又回旋向北流去。
两岸青山互相对峙美景难分高下,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在晴日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光彩熠熠,美极了;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缥缥渺渺,又显出别一番奇妙景致。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浓抹都显得十分自然。
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译文】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风平浪静时湖面就像一面未打磨的铜镜。
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的一枚青螺。
小学三年级上册古诗加译文(9篇)
(一)所见清代: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yuè)意欲捕(bǔ)鸣蝉(chán),忽然闭口立。
译: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yuè)。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振:振荡;回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林樾:指道旁成荫的树。
意欲捕(bǔ)鸣蝉(chán),忽然闭口立。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于是马上停止唱歌,静悄悄地站立在树旁。
欲:想要。
捕:捉。
鸣:叫。
立:站立。
(二)山行唐代: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xié),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fēng)林晚,霜(shuāng)叶红于二月花译:远上寒山石径斜(xié),白云生处有人家。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生出白云的地方居然还有几户人家。
远上:登上远处的。
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石径:石子铺成的小路。
斜:为倾斜的意思。
生:产生,生出。
停车坐爱枫(fēng)林晚,霜(shuāng)叶红于二月花。
停下马车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坐:因为。
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三)赠刘景文宋代:苏轼荷尽已无擎(qíng)雨盖,菊残犹有傲(ào)霜(shuāng)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chéng)黄橘(jú)绿时。
译:荷尽已无擎(qíng)雨盖,菊残犹有傲(ào)霜(shuāng)枝。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菊残:菊花凋谢。
犹:仍然。
傲霜:不怕霜动寒冷,坚强不屈。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chéng)黄橘(jú)绿时。
(最是:正是) 一年中最好的光景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三年级上册必背古诗16首
三年级上册必背古诗16首1. 原文。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 赏析。
你看这个小牧童多可爱呀。
他骑着黄牛,那小嗓子一亮起来,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呢,就好像整个树林都成了他的大舞台。
可是呢,突然他想捉树上正在叫的蝉儿了,立马就闭上嘴巴,站在那儿一动不动,就像被定住了一样。
这诗把小牧童的天真活泼表现得特别生动,从唱歌到突然安静,就像我们小朋友一样,注意力一下子就被有趣的东西吸引走啦。
1. 原文。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 赏析。
你瞧,沿着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一直向山上走,那小路看起来又远又有点陡峭呢。
在那白云飘起来的地方呀,居然还有人家住。
诗人可真会找地方,到了傍晚,他停下车来不走了,为啥呢?原来是被这傍晚的枫林给迷住啦。
你看那经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呢。
一般我们都觉得春天的花最红最美,可诗人说秋天的枫叶更红,这想法多新鲜呀,就像发现了一个超级大的惊喜一样。
1. 原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荷花都没了,荷叶也不能像以前那样举着像雨伞一样遮雨了。
菊花呢,虽然残了,但那花枝还傲立在霜雪中,多有骨气啊。
苏轼就跟他朋友说呢,你得记住一年中最好的景色呀,可不是那些花红柳绿的时候,而是橙子黄了、橘子绿了的这个时节呢。
这就告诉我们,每个季节都有它独特的美,哪怕是看起来有点衰败的秋冬,也有让人惊艳的地方,就像那些橙子和橘子,在这个时候可是很耀眼的呢。
1. 原文。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2. 赏析。
风吹着梧桐叶,发出沙沙的声音,就像在送着寒冷的消息呢。
江上的秋风一吹呀,让那些在外的人心里就涌起了思乡之情。
这时候诗人想到了什么呢?他想到家里的小孩呀,可能正在挑着促织(也就是蟋蟀)玩呢。
你看,夜深了,篱笆下还有一盏灯亮着,那画面感一下就出来了,一边是诗人在外面的孤独,一边是家里小孩玩耍的热闹,对比可鲜明啦。
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本全部古诗(含译文解析)
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本全部古诗(含译文解析)(1)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易错字:牧mù枚méi )①注释: 1、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2、振:振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3、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4、欲:想要。
5、捕:捉。
6、鸣:叫。
②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③赏析: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2)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①注释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白云生处: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5.斜:此字读xiá,为伸向的意思。
6.坐:因为。
②译文: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白云生发之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霜染的枫叶胜过鲜艳二月的花。
③赏析: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
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3)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①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你一定要记住一年中最好的光景,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②注释1、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
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原文和译文
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原文和译文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注释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
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楚江:即长江。
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开:劈开,断开。
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一作“直北”。
回:回漩,回转。
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
出:突出,出现。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注释湖:即杭州西湖。
潋滟(liànyàn) :水面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好:正是显得很美。
空濛:细雨迷茫的样子。
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原名施夷光,或称先施,居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之首。
家住浣纱溪村(在今浙江诸暨市)西,所以称为西施。
相宜:也显得十分美丽。
▲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1.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2.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3.潭面:指湖面。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
两说均可。
4.白银盘:形容洞庭湖。
三年级上册古诗(打印版)
三年级上册古诗(打印版)《寻隐者不遇》唐----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诗文解释】在松树下,我询问童子,他说师父采药去了。
只知道他就在这座山里,然而山高云深,真不知道他在哪里。
【词语解释】言:说。
处:去处。
《小儿垂钓》唐-----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诗文解释】一个头发蓬乱、面孔稚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着身子坐在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
路人想问路,小儿向路人招招手,生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⑵,路上行人欲断魂⑶。
借问酒家何处有⑷?牧童遥指杏花村⑸。
【诗文解释】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元日》北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诗文解释】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
人们饮美味的屠苏酒时,又有和暖的春风铺面而来,好不惬意!天刚亮时,家家户户都取下了旧桃符,换上新桃符,迎接新春。
《鹿柴》唐---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诗文解释】山中空旷寂静看不见人,只听得说话的人语声响。
夕阳的金光直射入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
《江上渔者》宋---范仲淹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诗文解释】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只喜爱鲈鱼的味道鲜美。
看看那些可怜的打鱼人吧,正驾着小船在大风大浪里上下颠簸,飘摇不定。
《四时田园杂兴》(昼出)宋---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诗文解释】白天出去耕田,到了夜晚回来搓麻绳,男的女的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
儿童虽不知道却也跟着一同耕耘,傍晚在桑树下学种瓜。
《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语文上册全部古诗(含译文解析)(1)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注释⑴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振:振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⑶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⑷欲:想要。
⑸捕:捉。
⑹鸣:叫。
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赏析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2)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白云生处: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5.斜:此字读xiá,为伸向的意思。
6.坐:因为。
译文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白云生发之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霜染的枫叶胜过鲜艳二月的花。
赏析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
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3)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你一定要记住一年中最好的光景,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注释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
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菊残:菊花凋谢。
犹:仍然。
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须记:一定要记住。
正是:一作“最是”。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4)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译文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秋风吹来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点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注释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挑:挑弄、引动。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篱落:篱笆。
鉴赏本诗交织作者的凄情暖意、欢怀挂心。
1、借景抒情,以景入情。
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引发后两句书写的思忆之情,思念家中小儿此时可能还在挑灯夜戏,挑逗斗蟀。
孤独之时幻想天伦之情,萧索之景催发想念嬉耍之乐。
以景入情,情景交融,相互映衬,构思神妙。
2、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秋叶、秋风、秋声、秋江、秋舟、孤灯、顽童、斗蟀,均是写动景,动得有声有色、有光有影;篱落小屋,幽深夜晚,漆黑无边,这是写静景,静得凄神寒骨,令人惆怅满怀。
那落叶片片,萧萧风声,却又引动诗人在幽静的深秋半夜挂念家中亲人思绪。
3、悲欢交织,以欢掩悲。
一二句写悲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寒意;三四句叙欢情,深夜挑促织,异地思欢情。
一悲一喜,悲喜交潜,以欢掩悲,更显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强烈思亲之情。
(5)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注释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
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楚江:即长江。
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开:劈开,断开。
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一作“直北”。
回:回漩,回转。
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
出:突出,出现。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赏析这首诗意境开阔,气魄豪迈,音节和谐流畅,语言形象、生动,画面色彩鲜明。
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但它所构成的意境优美、壮阔,人们读了诗恍若置身其中。
诗人将读者的视野沿着烟波浩渺的长江,引向无限宽广的天地里,使人顿时觉得心胸开阔、眼界扩大。
从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李白的豪放不羁的精神和不愿意把自己限在小天地里的广阔胸怀。
(6)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注释湖:即杭州西湖。
潋滟(liàn yàn) :水面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好:正是显得很美。
空濛:细雨迷茫的样子。
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原名施夷光,或称先施,居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之首。
家住浣纱溪村(在今浙江诸暨市)西,所以称为西施。
相宜:也显得十分美丽。
赏析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
作者畅游西湖,从早到晚,一边欣赏美丽的湖光山色,一边饮酒构思,意笃八极,神游万仞。
于是乎写就了这首传诵一时的佳作。
(7)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译文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犹如未磨的铜镜。
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恰似白银盘里托着青青的田螺。
注释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湖光:湖面的波光。
两:指湖光和秋月。
和:和谐。
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潭面:指湖面。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山水翠:也作“山水色”。
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白银:一作“白云”。
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鉴赏诗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
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
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
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8)早发白帝城唐·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译文清晨告别五彩云霞映照中的白帝城,千里之遥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到达。
两岸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回荡,轻快的小舟已驶过万重青山。
注释发:启程。
白帝城:故址在今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山上。
朝:早晨。
彩云间:因白帝城在白帝山上,地势高耸,从山下江中仰望,仿佛耸入云间。
江陵:今湖北荆州市。
还:归;返回。
猿:猿猴。
啼:鸣、叫。
住:停息。
万重山:层层叠叠的山,形容有许多。
赏析这首诗写的是从白帝城到江陵一天之内的行程情况,主要突出轻快,这也反映了李白心情的轻快。
李白以58岁的年龄,被流放夜郎,抛妻别子,走向长途,忽然遇赦,得以归家,心里自然十分高兴。
在诗中李白没有直接抒情,但是读了他对行程的描写,自然感受到他的心情和兴奋的情绪。
(9)采莲曲唐·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译文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注释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
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芙蓉:指荷花。
乱入:杂入、混入。
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
闻歌:听到歌声。
始觉:才知道。
鉴赏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诗的前两句的描写,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
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
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10)司马光砸缸宋史·司马光传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之,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
注释1.生:长,长到。
2.凛然:稳重的样子。
3.成人:古代成年指弱冠,并非如今的18岁。
4.指:通假字,通"旨",主要意思。
5.至:至于,到达,甚至。
6.登瓮:站在大缸上。
瓮:大缸。
7.去:离开。
8.迸:流出来。
译文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个小孩站在大瓮(非缸,瓮属于陶器,口小,缸是瓷器,口大且年代更晚)上面,失足跌落瓮中被水淹没,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瓮,水从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
背景司马光出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11月17日),当时,他的父亲司马池正担任光州光山县令,于是便给他取名"光"。
司马光家世代官宦,其父司马池后来官至兵部郎中、天章阁待制,一直以清廉仁厚享有盛誉。
司马光字君实,陕川夏县人。
父亲名字叫司马池,任天章阁待制(宋代官名)司马光深受其父影响,自幼便聪敏好学。
据史书记载,司马光非常喜欢读《左传》,常常"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七岁时,他便能够熟练地背诵《左传》,并且能把二百多年的历史梗概讲述得清清楚楚,可见他自幼便对历史怀有十分浓厚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