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
教案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

教案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一、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重要课文内容,这三首古诗分别是《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
这三首诗都是描绘秋天景色的古诗,但又各具特色。
《山行》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作品,诗中描绘了深秋时节山中的美丽景色,“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诗人通过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等意象,勾勒出一幅色彩绚烂的山林秋景图,表达了对秋天景色的喜爱之情。
《赠刘景文》是宋代苏轼的诗作,“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前两句描写了荷败菊残的景象,后两句则突出了橙黄橘绿的丰收景象,在对秋末冬初景色的描写中,寄寓了对友人的劝勉和支持,体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夜书所见》为宋代叶绍翁所作,“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诗中描绘了秋风瑟瑟、梧叶飘落的秋夜之景,客居他乡的诗人因触景生情而思念家乡,同时又通过儿童挑促织的场景,更增添了一份思乡的愁绪。
二、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学习基础,他们能够背诵一些简单的古诗,对古诗的韵律和节奏有了初步的感知。
然而,对于古诗的意境理解、诗人情感的体会以及一些字词的深刻含义的把握,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例如,在学习《山行》中的“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时,学生可能会对“坐”字的理解产生偏差,以为是“坐下”的意思,而不能准确理解为“因为”。
在体会诗歌的意境方面,如《夜书所见》中那种客居他乡的思乡之情,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引导他们去感受。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古诗。
- 会写“径、霜、赠”等生字,理解“寒山、石径、坐、擎雨盖、促织”等重点字词的含义。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体会诗歌的意境。
- 借助注释、插图以及教师的讲解,理解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年级上册 语文 古诗

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
不同的教材版本中,三年级上册的语文古诗可能会有所不同。
以下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古诗,仅供参考:
1.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3.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4. 《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以上仅为基本内容,实际的教学中可能会涉及更多或不同的古诗。
如需与当地版本教材完全匹配,请参照相应版本的语文课本。
最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

点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202X
古诗是中华传统文化之林中的一朵奇葩。本课所选的三首古诗,描绘了长江波涛汹涌的壮观、西湖婀娜多姿的美妙、月光下洞庭山湖的空灵之美。让我们在品读古诗中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吧! 望天门山 饮湖上初晴后雨 望洞庭
李白:(701一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欢交朋友。 主要作品:《蜀道难》《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后人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主要作品:《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
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
西湖美景
春晓苏堤 断桥残雪 雷峰夕照 曲院风荷
洞庭湖:湖外有湖,湖中有山,风景迤逦,景色优美。 在古代曾被称为云梦、九江和重湖,位于中国湖南省北部,长江荆江河段以南,是中国第三大湖,仅次于青海湖、鄱阳湖,也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
yí
抹
组词:涂抹 抹黑 门庭若市
mǒ
会认字
未
组词:未来 未必 前所未有
wèi
庭
组词:洞庭 庭院 门庭若市
tínɡ
会认字
磨
组词:磨面 磨练 磨合
mó
盘
组词:盘子 算盘 托盘
pán
至此: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 所以叫楚江。
开:劈开。
02
初步感知2
03
望天门山 解译诗题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年)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创作的一首七绝。 远远地看
三年级语文上册全部古诗(含译文解析)

三年级语文上册全部古诗(含译文解析)(1)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注释⑴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振:振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⑶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⑷欲:想要。
⑸捕:捉。
⑹鸣:叫。
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赏析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2)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白云生处: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5.斜:此字读xiá,为伸向的意思。
6.坐:因为。
译文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白云生发之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霜染的枫叶胜过鲜艳二月的花。
赏析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
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3)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你一定要记住一年中最好的光景,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注释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
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教学文档1. 教材内容分析《古诗三首》选编了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宋代诗人苏轼的《赠刘景文》和宋代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
这三首古诗都是描绘秋天景色的,但是又各有千秋。
1.1《山行》《山行》描绘的是深秋时节的山景。
诗人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看到几户人家。
停车是因为喜爱傍晚枫林的美景,经霜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
此诗通过描写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等景物,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深秋山林景色的喜爱之情。
诗中的“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更是成为千古名句,以鲜明的色彩对比,将秋天的枫叶之美推向极致。
1.2《赠刘景文》《赠刘景文》是苏轼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
诗的前两句“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后两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则是诗人对友人的劝勉,虽然青春流逝、人生坎坷,但也要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
整首诗借景抒情,既有对秋景的描写,又有对友人的激励,充满了哲理。
1.3《夜书所见》《夜书所见》写的是客居他乡的诗人在秋风瑟瑟的夜晚,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
诗中“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通过梧叶、秋风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抒发了游子思乡念亲的情感。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这两句,从对眼前之景的描写,转为对想象中儿童捉蟋蟀场景的描写,更增添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2. 教学目标2.1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古诗。
- 认识并会写诗中的生字,如“径”“斜”“赠”“残”等,理解诗句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如“远上”“石径斜”“擎雨盖”“促织”等。
- 能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的意境。
三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古诗

三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古诗人民教育出版社(简称人教版)出版的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词及赏析(共9首)。
第1首《所见》所见袁枚〔清代〕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译文】牧童骑着一头黄牛唱着歌,歌声嘹亮清脆,回荡在树林的上方。
他忽然想要捕捉那鸣叫的知了,便立即停止了歌声,一声不吭地站在树下。
【作者介绍】袁枚(1716年-1798年),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
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清朝乾嘉时期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和美食家。
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此后先后于溧水、江宁、江浦、沭阳任县令七年,为官清廉颇有名声。
乾隆十四年(1749年)辞官隐居于南京随园,吟咏其中,广收弟子。
嘉庆三年(1798年),袁枚去世,享年82岁,去世后葬在南京百步坡,世称“随园先生”。
【赏析】这是诗人根据旅途见闻创作的一首清新可爱的田园诗。
一个小牧童骑在黄牛上唱着歌,“振”字写出了歌声的响亮清脆,仿佛整个树林中都回荡着优美的歌声,也写出了田园生活的悠然自得和孩童的活泼烂漫。
就在这个时候,牧童听见了蝉鸣,立刻想到了新花样,于是在最后一句,歌声戛然而止,全诗回归寂静,只剩下一个安静的小孩子站在树下,仿佛正在观察蝉的位置,跃跃欲试。
“闭口立”捕捉了小孩儿一瞬间的变化,孩童机智活泼的形象跃然纸上。
全诗用词浅显而生动,动静结合,在描写天真孩童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人性和生活的赞美。
第2首《山行》山行杜牧〔唐代〕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在深秋时节的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伸向远方。
抬眼望去,白云升腾的地方,隐隐约约地有几户人家。
我实在太喜爱这傍晚枫树林中的美景了,于是停下车来慢慢欣赏,那染着秋霜的枫叶比二月的春花还要红艳。
【作者介绍】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三年级上册语文20首古诗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20首古诗人教版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解析:你看这个小牧童,骑着大黄牛可神气啦。
他一边骑着牛,一边唱歌,那歌声响亮得很呢,在树林里回荡。
这小娃娃啊,突然看到树上有只正在鸣叫的蝉,心里就想着要去抓住它。
这时候啊,有趣的事儿发生了,他马上就不唱歌了,闭着嘴巴,站在那儿一动也不动,就怕把蝉给吓跑了。
你看这小牧童多机灵又多可爱呀。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刘诗雨。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解析:想象一下啊,有个人走在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上,这小路一直通到远远的、有点寒意的山里面。
在那白云飘起来的地方呢,居然还有人家住呢。
这个人走着走着,突然就停下车来不走啦,为啥呢?因为他太喜欢这傍晚时候的枫林景色了。
你看啊,那些被霜打过的枫叶,红得比二月里盛开的花朵还要鲜艳呢,就像一片红红的火焰在山上燃烧,实在是太美啦。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解析:荷花都已经凋谢了,荷叶也没有了,就像那遮雨的大伞没了一样。
但是你看那菊花,虽然花瓣都残了,可它的花枝还很骄傲地挺立在寒霜之中呢。
苏轼就对他的朋友刘景文说呀,一年当中有很多美好的景色,你可一定要记住哦。
什么时候最美呢?就是橙子变黄、橘子变绿的时候啦。
这个时候啊,既有成熟的果实,又有那菊花不畏寒霜的坚韧劲儿,可真是别有一番风味呢。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解析:你听啊,那梧桐树叶被风吹得“沙沙”响,就好像在给人们送来了寒冷的消息。
江面上吹起了秋风,这风一吹啊,让那些在外地的人心里可不好受了,特别想家。
这时候呢,诗人看到有小孩子在挑弄蟋蟀玩呢。
夜深了,篱笆旁边还有一盏灯亮着。
你看,小孩子在那里无忧无虑地玩,而诗人却在秋风中思念家乡,这一对比,就更显出诗人的孤独和思乡之情啦。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译文及赏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写景的古诗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材共选入9首古诗,包括第4课和第17课的《古诗三首》以及课后日积月累中的3首古诗。
这些诗歌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作品中都运用了较多笔墨去写景抒情。
下边按纯写景抒情、写景叙事抒情和写景写人抒情三大类型分别整理分享这些诗歌的原文和译文。
第一部分纯写景抒情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升腾的地方居然还有几户人家。
停下马车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赏析】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
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
“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深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
一个“深”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
“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
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
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
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
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古诗两首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有节奏的朗读古诗《望天门山》;2、会认4个生字;3、背诵古诗《望天门山》并会默写。
4、体会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以前我们学习过很多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一首他的诗《望天门山》,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这节课我们有3个学习目标,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这节课我们就来比比,看谁把学习目标完成得最好。
三、有感情的朗读古诗1、自学指导:先自由读古诗,并找出自己不会认的字(用横线划出来,能够借助字典查询)。
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节奏,3分钟后比读古诗。
2、指名朗读古诗,适时纠误。
3、有节奏的朗读古诗。
4、比读古诗。
分组指名来读。
四、理解古诗内容1、自学指导:朗读诗句,借助插图,联想古诗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可以和同学相互说一说,5分钟后比一比哪一组理解的最接近古诗大意。
2、分组汇报讨论情况,其他小组补充。
3、师生共同描述古诗大意。
4、品读古诗,体会诗人的情感。
五、学习会写字1、自学指导:(1)、认读这4个生字(2)、分别给生字口头组词1-2个(3)、观察生字结构,同桌互说记字方法。
2、提出难写的生字,共同识记。
4、练写生字。
六、当堂训练1、背诵古诗2、默写古诗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有节奏的朗读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2、背诵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3、体会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出示学习目标齐读学习目标,上节课同学们表现非常好,这节课我相信你们能做得更好。
有没信心达到这些目标,我们来比比谁做得最棒。
三、有感情的朗读古诗1、自学指导:先自由读古诗,并找出自己不会认的字(用横线划出来,能够借助字典查询)。
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节奏,3分钟后比读古诗。
2、指名朗读古诗,适时纠误。
3、有节奏的朗读古诗。
4、比读古诗。
分组指名来读四、理解古诗大意1、自学指导:朗读诗句,借助插图,联想古诗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可以和同学相互说一说,5分钟后比一比哪一组理解的最接近古诗大意。
2、分组汇报讨论情况,其他小组补充。
3、师生共同描述古诗大意。
4、品读古诗,体会诗人的情感五、当堂训练1、背诵古诗2、完成练习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