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护理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护理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护理一、护理评估1、了解原发病治疗情况。
2、出血部位,皮肤、粘膜、伤口、颅内等。
3、生命体征变化。
4、各项检查及化验结果,血小板、凝血功能、血红蛋白等。
5、药物治疗的效果及副作用,如肝素。
二、护理措施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神志,尿量变化;记录 24 小时出入量;观察皮肤的颜色与温湿度;有无皮肤粘膜和重要器官栓塞的症状和体征。
2、体位:根据病情取舒适体位。
3、出血护理:按医嘱给予抗凝剂、补充凝血因子、成分输血或抗纤溶药物治疗。
正确按时给药,严格掌握肝素剂量,观察治疗效果,监测凝血时间等实验室各项指标,关注检查结果,及时报告医生。
4、输血制品的护理:维持静脉通路通畅,严格无菌操作。
同时输注几种血制品时,先输血小板和冷沉淀,再输全血,最后输血浆。
冰冻血制品应在常温下复温后以患者能耐受的速度滴入,观察有无输血反应。
5、药物护理:用药过程中掌握药物的给药方法,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理,如使用肝素必须尽量减少注射及各种穿刺操作,以免局部血肿,出现自发性出血。
使用抗纤溶药物时,静脉给药速度不宜过快。
6、口腔护理: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护理用具,操作时动作轻柔,防止出血。
7、皮肤护理:保持衣物及床铺清洁干燥,避免身体损伤和外伤发生。
8、给予心理支持,帮助患者建立信心,战胜恐惧。
三、健康指导要点1、指导患者合理饮食休息。
2、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做好疾病的自我监测。
四、注意事项1、观察皮肤的颜色及温湿度。
2、动作轻柔,避免造成对皮肤黏膜的损伤。
3、发生液体外渗时,要给予冰敷。
4、注意有无内脏出血的表现。
内科护理学第六章第七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护理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病理机制
触发因素
感染、肿瘤、创伤、妊娠等。
病理过程
凝血系统被异常激活,导致血液高凝状态,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消耗,同时产生大量纤维 蛋白降解产物(FDP)。
结局
多器官功能衰竭和死亡。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分类与诊断标准
分类:根据病因可分为继发性、特异性 和混合性DIC。
实验室检查见血小板进行性下降,纤维 蛋白原降低,凝血酶原时间缩短或延长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升高。
01
02
03
04
预防感染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保持病室 空气清新,减少人员流动。
预防出血
避免不必要的创伤和损伤,如 拔牙、肌肉注射等。
预防血栓形成
适当抬高下肢,促进静脉回流 ,避免长时间卧床。
处理异常情况
如患者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 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时,应及
时处理,确保患者安全。
04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护理 效果评价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 护理
目录
•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概述 •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护理评估 •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护理措施 •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护理效果评价
01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种 由多种疾病引起的凝血功能障碍综 合征。
特点
以凝血障碍和出血为主要表现, 可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和死亡。
01
02
03
04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注意有无出血倾向,如 皮肤瘀斑、牙龈出血等。
监测患者凝血功能指标, 如凝血酶原时间、纤维 蛋白原等,及时调整治 疗方案。
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 如血压、心率、呼吸等, 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 况。
dic的护理问题及措施

dic的护理问题及措施概述d i c,即血栓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 is se mi na te dI nt r av as cu la rC oa gul a ti on),是一种严重的出血和凝血紊乱疾病。
它引起全身性的血管内凝血,导致异常出血和血栓形成两个相互矛盾的症状。
本文将介绍d ic的护理问题及相应的措施,旨在提供护理人员在临床实践中更好地处理该疾病的指导。
护理问题1.凝血功能紊乱d i c患者的凝血功能常常呈现明显的紊乱,表现为凝血时间延长、血小板减少等情况。
护理人员需要密切关注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2.异常出血d i c病理过程中,由于血液过度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亢进,患者常常出现各种程度的出血症状。
护理人员需要在注意细节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患者的活动,减少外伤和出血风险。
3.血栓形成尽管di c患者存在出血问题,但同时也会出现血栓形成的情况。
血栓可能堵塞重要的血管,给患者的生命带来威胁。
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血栓形成情况,并采取预防措施,如提供足够的液体输注、定期更换体位、使用抗凝剂等。
4.循环系统功能受损d i c患者往往存在血流动力学紊乱的问题,如低血压、心动过速等。
护理人员应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等指标,及时评估患者的循环系统功能,并在必要时采取协助性措施,如提高床头高度、应用辅助通气等。
5.休息与睡眠问题d i c患者的疾病过程常常会导致患者焦虑、疼痛等不适感,影响其正常的休息和睡眠。
护理人员需要提供良好的环境和舒适的床位,并注意合理控制患者的疼痛。
护理措施1.凝血功能紊乱的护理措施-定期监测凝血功能指标,并及时纠正异常值;-按医嘱给予凝血因子或新鲜冰冻血浆,以维持正常的凝血功能;-预防感染,减少炎症刺激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2.异常出血的护理措施-加强术后创面及引流的观察,发现渗血或出血立即报告医生;-使用柔软的牙刷或海绵棉球进行口腔卫生护理,避免刺激牙龈;-防止便秘发生,避免患者用力排便,以减少痔疮破裂出血的风险。
155系统精讲-血液免疫-第七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病人的护理

1.患者女性,25岁,羊水栓塞诱发DIC。
早期高凝期应及时使用抗凝药物是A.肝素B.止血芳酸C.6-氨基已酸D.鱼精蛋白E.维生素K【答案】:A【解析】:考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治疗原则。
原则上使用肝素抗凝。
急性期,通常给肝素钠每日80~240mg,用量每6小时不超过40mg,静脉滴注,根据病情连用3~5日。
目前临床趋向使用低分子肝素治疗,一般首次静滴25mg,以后按每4~6小时给予6mg,使用3~5日。
一旦病因消除,DIC被控制,应及早停用肝素治疗。
2.患者女性,48岁。
大面积烧伤合并严重感染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其早期的临床表现是A.贫血B.低血压C.出血D.休克E.发热【答案】:C【解析】:考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表现。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早期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出血。
DIC最突出的症状,往往是突然发生的广泛、自发性出血,仅少数隐匿出现而出血不明显。
出血程度不一,常为皮肤黏膜出血。
伤口及注射部位渗血可呈大片瘀斑。
严重者可有胃肠道、肺及泌尿道等内脏出血甚至颅内出血。
3.患者女性,22岁,中央性前置胎盘大出血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其最根本的治疗措施是A.抗凝疗法B.抗纤溶治疗C.抗血小板凝集药物D.去除诱因,治疗原发病E.补充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答案】:D【解析】:考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治疗原则。
消除诱因,治疗原发病是终止DIC 的根本措施,例如积极有效地控制感染、败血症,及时清除子宫内容物(残留胎盘、死胎等),抗肿瘤化疗等。
纠正引起DIC的诱因,如补充血容量,防治休克,改善缺氧状态,纠正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等。
4.DIC发生过程中的关键因素是A.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受抑制B.纤溶系统活性降低C.高凝状态D.缺氧、酸中毒E.凝血酶和纤溶酶的形成【答案】:E【解析】:考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病机制。
在DIC发生过程中,凝血酶与纤溶酶的形成是两大关键因素,是血管内微血栓形成、凝血因子减少及纤溶亢进等改变的重要机制,其他因素可促进DIC的发生。
dic抢救应急预案及程序

dic抢救应急预案及程序一、背景介绍在医疗领域,突发的疾病情况可能会造成患者生命安全的威胁。
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其迅速进展和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使得抢救过程复杂化。
为了能够及时有效地处理DIC患者的抢救工作,制定DIC抢救应急预案及程序是至关重要的。
二、应急预案1. 抢救室准备为了有效应对DIC患者的到来,抢救室应当配备充足的医疗设备和药物。
抢救室应事先准备好以下物品:- 必备物品:静脉通道装置、一次性导尿管、氧气面罩、血压计、心电监护设备等。
- 药品:血液制品、止血药、抗凝药、纤维蛋白原等。
- 人员准备:保障抢救室内有足够的医护人员,包括医生、护士和实习生等。
2. 接诊与初始评估当DIC患者来到抢救室时,医护人员应以迅速高效的态度接诊,并进行初始评估。
初始评估应包含的内容有:- 检查患者意识和呼吸状况,保证患者的基本生命体征稳定。
- 动态监测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及时发现变化。
- 询问患者就诊前病史、过敏史等信息,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
3. 紧急处理针对DIC病情的紧急性,医护人员应紧急处理以下事项:- 快速建立静脉通道,以便给予静脉输液、注射药物等应急治疗措施。
-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有选择地应用止血药物、血浆代用品等治疗措施。
-注意患者的出血部位,采取局部止血措施,避免进一步加重出血风险。
4. 血液支持DIC患者的血液功能常出现异常,因此血液支持是重要的治疗措施之一。
针对DIC患者,医护人员应注意以下事项:- 快速输注凝血因子浓缩剂、血浆代用品等,纠正出血倾向。
- 正确补充血小板、纤维蛋白原等支持治疗。
5. 监测与观察在DIC患者的抢救过程中,医护人员需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血液指标等变化。
监测与观察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心电图监测:持续监测患者的心电图,发现并处理心律失常等情况。
- 血液指标监测:通过监测血常规、凝血指标、动脉血气分析等指标,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
省中医院岗前教材-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01
02
03
04
预防感染
积极控制感染,避免发生败血症等疾病,以降低DIC的发生风险。
控制原发病
对于可能导致DIC的原发病,如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应积极治疗和控制。
避免医源性损伤
在医疗操作中,应尽量避免医源性损伤,如避免大量输血、减少组织损伤等。
健康生活方式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有助于降低DIC的发生风险。
多脏器功能衰竭
DIC患者还可能出现贫血、白细胞减少等症状。
其他症状
DIC的临床表现
02
CHAPTER
DIC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DIC患者可能出现多部位出血、休克、栓塞等症状,以及伴随的肝、肾、呼吸等功能障碍。
临床表现
血小板计数减少、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降低等异常凝血指标可作为DIC的诊断依据。
护理方法
疾病知识
生活指导
自我监测
就医指导
患者教育
01
02
03
04
向患者介绍DIC的疾病知识,包括病因、症状、治疗和预防等方面的内容。
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
教会患者自我监测的方法,如观察出血情况、监测生命体征等,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指导患者如何就医、如何配合医生进行检查和治疗等方面的内容。
05
CHAPTER
DIC的预后与转归
病因及严重程度
01
DIC的预后与引起DIC的病因及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某些疾病如恶性肿瘤、重症感染等引起的DIC往往预后较差。
治疗时机与效果
02
及时有效的治疗对DIC的预后具有重要影响。早期诊断和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DIC的护理范文

DIC的护理范文DIC,全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是一种复杂的疾病状态,由于全身性血管内凝血机制异常激活,引起血小板与凝血因子在全身范围内非特异性沉着,并造成全身性微血栓形成及出血倾向。
DIC是多种病理病因及疾病不同阶段的共同表现,临床上具有多样性及复杂性,治疗难度较大。
本文将就DIC的护理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评估与监测1.定期检测LAB值,包括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纤维蛋白原测定等。
了解患者的凝血状态及病情进展。
2.注意观察患者的出血表现,包括皮肤、黏膜、伤口等部位。
注意护理环境的洁净,避免患者刺激伤口,以减少出血风险。
3.监测尿量、颜色及足够的水分摄入,以预防尿潴留、肾功能损害等合并症的发生。
二、保持循环稳定1.密切观察患者的循环情况,包括心率、血压、脉搏氧饱和度等指标。
及时发现循环不稳定的早期表现,并及时采取措施。
2.维持血容量平衡,注意监测入量出量。
根据患者的体重、体征,合理给予输液,包括补充液体、红细胞悬液等。
3.防止血栓形成,需要进行早期预防和治疗。
比如,使用低分子肝素、血双十(促凝与抗凝剂用药)治疗等。
三、注意心理护理1.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效沟通,解释疾病的发展过程及治疗原理。
鼓励患者参与主动健康管理,如给予合理的饮食、休息、运动等指导。
2.多关注患者的心理需求,提供良好的护理环境。
比如,保持安静、整洁的病房环境,合理安排探视时间等。
3.针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问题,提供心理支持。
如提供恰当的心理疏导、情绪调节等,以帮助他们积极面对疾病和治疗。
四、避免感染1.提高患者自我免疫力。
给予营养支持,保证患者足够的热量摄入。
避免过分注重蛋白质供给,以免增加肝肾负担。
2.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肺部感染。
定期观察患者的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症状,及时采取吸痰、气管插管等操作。
3.严格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
包括严格洗手,规范使用抗生素,加强环境清洁等。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护理常规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护理常规DIC 是多种疾病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严重病理状态,而不是独立的疾病。
其特点为微循环内弥漫性微血栓形成,表现为一组出血的综合征。
最常见于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如败血症、内毒素血症、病毒感染,以及休克、缺氧、大面积烧伤、羊水栓塞、急性白血病、严重创伤、广泛性手术等。
临床表现为广泛性出血、休克、发绀、尿少、呼吸及循环衰竭等症状。
急性 DIC 病情变化迅速,如不及时治疗,往往危及生命,应提高警惕,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1、按内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2、按危重患者护理常规。
3、绝对卧床休息,勿搬动患者,如有休克按休克患者护理常规,并注意保暖。
4、建立静脉通路,按医嘱给予药物治疗,纠正酸中毒,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维持血压平稳。
5、保持呼吸道通畅,有呼吸困难及发绀者,应保持空气新鲜和通畅,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安静,防止患者因烦躁而加重呼吸困难,给予氧气吸入,改善缺氧症状。
如昏迷及抽搐患者应由专人护理,及时清除患者鼻、口腔内异物或分泌物,以保持呼吸道通畅。
6、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定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如有寒战、发绀等应立即吸氧。
特别注意出血倾向,及时报告医生,及早抢救,并做好记录。
注意观察尿量、尿色变化,血尿者应留取尿标本送检,并记 24 小时出入量。
若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时应做相应的护理,详细记录。
7、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
如患者有消化道出血应禁食,不能进食者给予鼻饲或遵医嘱给予静脉补充营养。
8、对于意识障碍者要采取安全保护措施,如加用护栏、约束带等。
9、做好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
病室定期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10、按医嘱给予抗凝剂、补充凝血因子、成分输血或抗纤溶治疗。
正确、按时给药,严格掌握药物剂量,严密观察治疗效果,正确采集血标本,监测出凝血时间等实验室各项指标,随时按医嘱调整剂量,预防不良反应。
11、进行肌肉、静脉注射后应压迫针刺部位至少5分钟,以防出血或血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临床表现
DIC的临床过程可分为三期: 1.在病因作用下,首先出现高凝血期而发生弥散性血 管 内凝血,在全身微血管内造成广泛的血小板—纤维蛋 白微血栓,引起栓塞和微循环障碍,并使红细胞受机 械损伤而溶血; 2.在凝血过程中,因大量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被消耗而发 展为消耗性低凝血期,引起出血; 3.最终进入晚期,即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亢进期,发生 继发性纤溶亢进,降解大量的纤维蛋白原和已形成的 纤维蛋白,导致低纤维蛋白原血症以使血液中出现异 常增多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进一步加重出 血。 因此临床上主要表现为:
二.病因
1.感染性疾病:为导致DIC的最常见病因之一。 可为细菌性、病毒性、立克次氏体、真菌,原 虫疟疾以及其他类型(钩端螺旋体,粟粒性结 核)等的感染。
2.产科意外:也为导致DIC的最常见病因之一。 常见于羊水栓塞、前置胎盘、胎盘早剥、死胎 滞留、感染性流产、子痫等。
二.病因
3.恶性肿瘤:为导致DIC的常见病因。可为消化
六.护理
1.对症护理: ①出血的护理 执行出血的一般护理常规和有关 各相应系统出血的护理常规;按医嘱给于抗凝 剂、补充凝血因子、成分输血或抗纤溶药物治 疗,严格掌握用药剂量,准确、按时给药,严 密观察治疗效果,监测凝血酶原时间等实验室 各项指标,随时按医嘱调整用药剂量,预防不 良反应。
六.护理
1.对症护理: ②微循环衰竭的护理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意 识障碍者要实施安全保护措施;保持呼吸道通 畅,改善缺氧状态;严密监测生命体征,观察 尿量、尿色变化;动态监测血气,维持水、电 解质,酸碱平衡;监测CVP,准确记录24小时 出入量,维持机体有效循环。
2.实验室检查: 主要诊断指标:有下列3项以上异常: (4).凝血酶原时间缩短或延长3秒以上,或呈 动 态变化;或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缩 短或延长10秒以上;
(5).优球蛋白溶解时间缩短,或纤溶酶原减低。
五.病情观察
1.观察出血症状 可有广泛性自发出血,皮肤、粘 膜瘀斑,伤口、注射部位渗血,内脏出血如呕血、 便血、泌尿道出血、颅内出血意识障碍等症状。应 观察出血部位、出血量。 2.观察有无循环障碍症状 皮肤黏膜紫绀缺氧、尿 少、尿闭、血压下降、呼吸循环衰竭等症状。
三.临床表现
3. 栓塞:DIC的严重病人初期因高凝状态造成全 身微血管栓塞,若持续时间过长,常使肺、脑、 肝、肾和胃肠道因不同程度的坏死而出现相应 症状、出血乃至功能衰竭,以及皮肤(如耳轮、 鼻尖、面部)的栓塞性干性坏死。轻症病人可 无上述表现。 4. 溶血:微血管内广泛存在的微血栓和纤维蛋白 丝使红细胞在血流的冲击下损伤、破裂,导致 溶血。但一般较轻,临床上体征不明显。不过 周围血涂片检查红细胞形态,可见盔形、多角 形、三角形、碎片等不规则形态。
四.诊断
2010年中华血液学会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 制订国内统一的DIC诊断标准如下: 1.临床表现: ①存在易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基础 疾病。 ②有下列两项以上临床表现:A.多发性出血倾向; B.不易用原发病解释的微循环衰竭和休克; C.多 发性微血管栓塞的症状、体征、如皮肤、皮下、 粘膜栓塞坏死及早期出现的肾、肺、脑等脏器功 能不全;D.抗凝治疗有效。
道恶性肿瘤、造血系统恶性肿瘤、泌尿生殖系 统恶性肿瘤(特别是前列腺癌)、以及支气管 肺癌、乳腺癌、妇科肿瘤等,尤其在化疗或放 疗使大量肿瘤细胞在短期内破坏时,更易发生 DIC。
4.广泛严重创伤或大手术:可见于严重挤压伤、 大面积烧伤、断肢或多发性开放性骨折、以及 前列腺、心、肺、肝、胰腺手术时。
二.病因
六.护理
1.对症护理: ③注意有无微血管栓塞表现,仔细观察病人尿量 和意识情况,若有明显少尿或无尿和/或意识障 碍、抽搐、应警惕存在肾栓塞和/或脑栓塞。
六.护理
2.一般护理: ①执行造血系统疾病护理常规。
②给予高营养、高蛋白质、高维生素的易消化的 半流汁或流汁饮食。有消化道出血者应酌情进 冷流汁饮食或暂禁食。昏迷者鼻饲,并注意做 好鼻饲的常规护理。 床表现
1. 出血:系DIC最常见的早期症状之一。多突然 发生,少数可隐袭出现。程度不一,常呈广泛 的自发性出血。以皮肤和粘膜、伤口及注射部 位渗血多见。严重者可有胃肠道、呼吸道、泌 尿生殖道乃至颅内出血。晚期出血可长时间不 凝。 2.微循环障碍:表现为低血压或休克,多见于急 性型。因休克而可引起多种脏器的功能衰竭。 晚期出现不可逆性休克。
五.病情观察
3.观察有无高凝和栓塞症状 如静脉采血血液迅 速凝固时应警惕高凝状态,内脏栓塞可引起相关 症状,如肾栓塞可引起腰痛、血尿、少尿;肺栓 塞引起呼吸困难、紫绀;脑栓塞引起头痛、昏迷 等。
4.观察有无黄疸、溶血症状。
五.病情观察
5.观察实验室检查结果 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 时间、血浆纤维蛋白含量、3P试验等。 6.观察原发疾病的病情。
四.诊断
2.实验室检查: 主要诊断指标:有下列3项以上异常: (1).血小板数低于100×109/L或呈进行性下降; (2).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1.5g/L或呈进行下 降,降或>4g/L(肝病DIC时<1g/L以下); (3).3P试验阳性或血浆FDP>20mg/L(肝病DIC 时);
四.诊断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护理
ICU 姚远
一.概念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Intravasculalk Coagulation,DIC) 是由于多种致病因素导致血液在微小血管 内凝固,形成以纤维蛋白和血小板为主要成分 的微血栓,从而消耗了大量的凝血因子和血小 板,并继发地激活了纤溶系统。由此而产生的 临床以出血、溶血、休克、栓塞和溶血的一组 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