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护理

合集下载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护理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护理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护理一、护理评估1、了解原发病治疗情况。

2、出血部位,皮肤、粘膜、伤口、颅内等。

3、生命体征变化。

4、各项检查及化验结果,血小板、凝血功能、血红蛋白等。

5、药物治疗的效果及副作用,如肝素。

二、护理措施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神志,尿量变化;记录 24 小时出入量;观察皮肤的颜色与温湿度;有无皮肤粘膜和重要器官栓塞的症状和体征。

2、体位:根据病情取舒适体位。

3、出血护理:按医嘱给予抗凝剂、补充凝血因子、成分输血或抗纤溶药物治疗。

正确按时给药,严格掌握肝素剂量,观察治疗效果,监测凝血时间等实验室各项指标,关注检查结果,及时报告医生。

4、输血制品的护理:维持静脉通路通畅,严格无菌操作。

同时输注几种血制品时,先输血小板和冷沉淀,再输全血,最后输血浆。

冰冻血制品应在常温下复温后以患者能耐受的速度滴入,观察有无输血反应。

5、药物护理:用药过程中掌握药物的给药方法,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理,如使用肝素必须尽量减少注射及各种穿刺操作,以免局部血肿,出现自发性出血。

使用抗纤溶药物时,静脉给药速度不宜过快。

6、口腔护理: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护理用具,操作时动作轻柔,防止出血。

7、皮肤护理:保持衣物及床铺清洁干燥,避免身体损伤和外伤发生。

8、给予心理支持,帮助患者建立信心,战胜恐惧。

三、健康指导要点1、指导患者合理饮食休息。

2、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做好疾病的自我监测。

四、注意事项1、观察皮肤的颜色及温湿度。

2、动作轻柔,避免造成对皮肤黏膜的损伤。

3、发生液体外渗时,要给予冰敷。

4、注意有无内脏出血的表现。

内科护理学第六章第七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护理

内科护理学第六章第七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护理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病理机制
触发因素
感染、肿瘤、创伤、妊娠等。
病理过程
凝血系统被异常激活,导致血液高凝状态,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消耗,同时产生大量纤维 蛋白降解产物(FDP)。
结局
多器官功能衰竭和死亡。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分类与诊断标准
分类:根据病因可分为继发性、特异性 和混合性DIC。
实验室检查见血小板进行性下降,纤维 蛋白原降低,凝血酶原时间缩短或延长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升高。
01
02
03
04
预防感染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保持病室 空气清新,减少人员流动。
预防出血
避免不必要的创伤和损伤,如 拔牙、肌肉注射等。
预防血栓形成
适当抬高下肢,促进静脉回流 ,避免长时间卧床。
处理异常情况
如患者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 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时,应及
时处理,确保患者安全。
04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护理 效果评价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 护理
目录
•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概述 •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护理评估 •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护理措施 •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护理效果评价
01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种 由多种疾病引起的凝血功能障碍综 合征。
特点
以凝血障碍和出血为主要表现, 可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和死亡。
01
02
03
04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注意有无出血倾向,如 皮肤瘀斑、牙龈出血等。
监测患者凝血功能指标, 如凝血酶原时间、纤维 蛋白原等,及时调整治 疗方案。
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 如血压、心率、呼吸等, 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 况。

dic的护理问题及措施

dic的护理问题及措施

dic的护理问题及措施概述d i c,即血栓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 is se mi na te dI nt r av as cu la rC oa gul a ti on),是一种严重的出血和凝血紊乱疾病。

它引起全身性的血管内凝血,导致异常出血和血栓形成两个相互矛盾的症状。

本文将介绍d ic的护理问题及相应的措施,旨在提供护理人员在临床实践中更好地处理该疾病的指导。

护理问题1.凝血功能紊乱d i c患者的凝血功能常常呈现明显的紊乱,表现为凝血时间延长、血小板减少等情况。

护理人员需要密切关注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2.异常出血d i c病理过程中,由于血液过度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亢进,患者常常出现各种程度的出血症状。

护理人员需要在注意细节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患者的活动,减少外伤和出血风险。

3.血栓形成尽管di c患者存在出血问题,但同时也会出现血栓形成的情况。

血栓可能堵塞重要的血管,给患者的生命带来威胁。

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血栓形成情况,并采取预防措施,如提供足够的液体输注、定期更换体位、使用抗凝剂等。

4.循环系统功能受损d i c患者往往存在血流动力学紊乱的问题,如低血压、心动过速等。

护理人员应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等指标,及时评估患者的循环系统功能,并在必要时采取协助性措施,如提高床头高度、应用辅助通气等。

5.休息与睡眠问题d i c患者的疾病过程常常会导致患者焦虑、疼痛等不适感,影响其正常的休息和睡眠。

护理人员需要提供良好的环境和舒适的床位,并注意合理控制患者的疼痛。

护理措施1.凝血功能紊乱的护理措施-定期监测凝血功能指标,并及时纠正异常值;-按医嘱给予凝血因子或新鲜冰冻血浆,以维持正常的凝血功能;-预防感染,减少炎症刺激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2.异常出血的护理措施-加强术后创面及引流的观察,发现渗血或出血立即报告医生;-使用柔软的牙刷或海绵棉球进行口腔卫生护理,避免刺激牙龈;-防止便秘发生,避免患者用力排便,以减少痔疮破裂出血的风险。

155系统精讲-血液免疫-第七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病人的护理

155系统精讲-血液免疫-第七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病人的护理

1.患者女性,25岁,羊水栓塞诱发DIC。

早期高凝期应及时使用抗凝药物是A.肝素B.止血芳酸C.6-氨基已酸D.鱼精蛋白E.维生素K【答案】:A【解析】:考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治疗原则。

原则上使用肝素抗凝。

急性期,通常给肝素钠每日80~240mg,用量每6小时不超过40mg,静脉滴注,根据病情连用3~5日。

目前临床趋向使用低分子肝素治疗,一般首次静滴25mg,以后按每4~6小时给予6mg,使用3~5日。

一旦病因消除,DIC被控制,应及早停用肝素治疗。

2.患者女性,48岁。

大面积烧伤合并严重感染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其早期的临床表现是A.贫血B.低血压C.出血D.休克E.发热【答案】:C【解析】:考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表现。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早期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出血。

DIC最突出的症状,往往是突然发生的广泛、自发性出血,仅少数隐匿出现而出血不明显。

出血程度不一,常为皮肤黏膜出血。

伤口及注射部位渗血可呈大片瘀斑。

严重者可有胃肠道、肺及泌尿道等内脏出血甚至颅内出血。

3.患者女性,22岁,中央性前置胎盘大出血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其最根本的治疗措施是A.抗凝疗法B.抗纤溶治疗C.抗血小板凝集药物D.去除诱因,治疗原发病E.补充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答案】:D【解析】:考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治疗原则。

消除诱因,治疗原发病是终止DIC 的根本措施,例如积极有效地控制感染、败血症,及时清除子宫内容物(残留胎盘、死胎等),抗肿瘤化疗等。

纠正引起DIC的诱因,如补充血容量,防治休克,改善缺氧状态,纠正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等。

4.DIC发生过程中的关键因素是A.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受抑制B.纤溶系统活性降低C.高凝状态D.缺氧、酸中毒E.凝血酶和纤溶酶的形成【答案】:E【解析】:考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病机制。

在DIC发生过程中,凝血酶与纤溶酶的形成是两大关键因素,是血管内微血栓形成、凝血因子减少及纤溶亢进等改变的重要机制,其他因素可促进DIC的发生。

dic抢救应急预案及程序

dic抢救应急预案及程序

dic抢救应急预案及程序一、背景介绍在医疗领域,突发的疾病情况可能会造成患者生命安全的威胁。

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其迅速进展和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使得抢救过程复杂化。

为了能够及时有效地处理DIC患者的抢救工作,制定DIC抢救应急预案及程序是至关重要的。

二、应急预案1. 抢救室准备为了有效应对DIC患者的到来,抢救室应当配备充足的医疗设备和药物。

抢救室应事先准备好以下物品:- 必备物品:静脉通道装置、一次性导尿管、氧气面罩、血压计、心电监护设备等。

- 药品:血液制品、止血药、抗凝药、纤维蛋白原等。

- 人员准备:保障抢救室内有足够的医护人员,包括医生、护士和实习生等。

2. 接诊与初始评估当DIC患者来到抢救室时,医护人员应以迅速高效的态度接诊,并进行初始评估。

初始评估应包含的内容有:- 检查患者意识和呼吸状况,保证患者的基本生命体征稳定。

- 动态监测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及时发现变化。

- 询问患者就诊前病史、过敏史等信息,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

3. 紧急处理针对DIC病情的紧急性,医护人员应紧急处理以下事项:- 快速建立静脉通道,以便给予静脉输液、注射药物等应急治疗措施。

-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有选择地应用止血药物、血浆代用品等治疗措施。

-注意患者的出血部位,采取局部止血措施,避免进一步加重出血风险。

4. 血液支持DIC患者的血液功能常出现异常,因此血液支持是重要的治疗措施之一。

针对DIC患者,医护人员应注意以下事项:- 快速输注凝血因子浓缩剂、血浆代用品等,纠正出血倾向。

- 正确补充血小板、纤维蛋白原等支持治疗。

5. 监测与观察在DIC患者的抢救过程中,医护人员需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血液指标等变化。

监测与观察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心电图监测:持续监测患者的心电图,发现并处理心律失常等情况。

- 血液指标监测:通过监测血常规、凝血指标、动脉血气分析等指标,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

省中医院岗前教材-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省中医院岗前教材-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DIC的预防与护理
01
02
03
04
预防感染
积极控制感染,避免发生败血症等疾病,以降低DIC的发生风险。
控制原发病
对于可能导致DIC的原发病,如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应积极治疗和控制。
避免医源性损伤
在医疗操作中,应尽量避免医源性损伤,如避免大量输血、减少组织损伤等。
健康生活方式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有助于降低DIC的发生风险。
多脏器功能衰竭
DIC患者还可能出现贫血、白细胞减少等症状。
其他症状
DIC的临床表现
02
CHAPTER
DIC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DIC患者可能出现多部位出血、休克、栓塞等症状,以及伴随的肝、肾、呼吸等功能障碍。
临床表现
血小板计数减少、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降低等异常凝血指标可作为DIC的诊断依据。
护理方法
疾病知识
生活指导
自我监测
就医指导
患者教育
01
02
03
04
向患者介绍DIC的疾病知识,包括病因、症状、治疗和预防等方面的内容。
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
教会患者自我监测的方法,如观察出血情况、监测生命体征等,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指导患者如何就医、如何配合医生进行检查和治疗等方面的内容。
05
CHAPTER
DIC的预后与转归
病因及严重程度
01
DIC的预后与引起DIC的病因及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某些疾病如恶性肿瘤、重症感染等引起的DIC往往预后较差。
治疗时机与效果
02
及时有效的治疗对DIC的预后具有重要影响。早期诊断和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DIC的护理范文

DIC的护理范文

DIC的护理范文DIC,全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是一种复杂的疾病状态,由于全身性血管内凝血机制异常激活,引起血小板与凝血因子在全身范围内非特异性沉着,并造成全身性微血栓形成及出血倾向。

DIC是多种病理病因及疾病不同阶段的共同表现,临床上具有多样性及复杂性,治疗难度较大。

本文将就DIC的护理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评估与监测1.定期检测LAB值,包括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纤维蛋白原测定等。

了解患者的凝血状态及病情进展。

2.注意观察患者的出血表现,包括皮肤、黏膜、伤口等部位。

注意护理环境的洁净,避免患者刺激伤口,以减少出血风险。

3.监测尿量、颜色及足够的水分摄入,以预防尿潴留、肾功能损害等合并症的发生。

二、保持循环稳定1.密切观察患者的循环情况,包括心率、血压、脉搏氧饱和度等指标。

及时发现循环不稳定的早期表现,并及时采取措施。

2.维持血容量平衡,注意监测入量出量。

根据患者的体重、体征,合理给予输液,包括补充液体、红细胞悬液等。

3.防止血栓形成,需要进行早期预防和治疗。

比如,使用低分子肝素、血双十(促凝与抗凝剂用药)治疗等。

三、注意心理护理1.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效沟通,解释疾病的发展过程及治疗原理。

鼓励患者参与主动健康管理,如给予合理的饮食、休息、运动等指导。

2.多关注患者的心理需求,提供良好的护理环境。

比如,保持安静、整洁的病房环境,合理安排探视时间等。

3.针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问题,提供心理支持。

如提供恰当的心理疏导、情绪调节等,以帮助他们积极面对疾病和治疗。

四、避免感染1.提高患者自我免疫力。

给予营养支持,保证患者足够的热量摄入。

避免过分注重蛋白质供给,以免增加肝肾负担。

2.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肺部感染。

定期观察患者的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症状,及时采取吸痰、气管插管等操作。

3.严格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

包括严格洗手,规范使用抗生素,加强环境清洁等。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护理常规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护理常规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护理常规DIC 是多种疾病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严重病理状态,而不是独立的疾病。

其特点为微循环内弥漫性微血栓形成,表现为一组出血的综合征。

最常见于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如败血症、内毒素血症、病毒感染,以及休克、缺氧、大面积烧伤、羊水栓塞、急性白血病、严重创伤、广泛性手术等。

临床表现为广泛性出血、休克、发绀、尿少、呼吸及循环衰竭等症状。

急性 DIC 病情变化迅速,如不及时治疗,往往危及生命,应提高警惕,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1、按内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2、按危重患者护理常规。

3、绝对卧床休息,勿搬动患者,如有休克按休克患者护理常规,并注意保暖。

4、建立静脉通路,按医嘱给予药物治疗,纠正酸中毒,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维持血压平稳。

5、保持呼吸道通畅,有呼吸困难及发绀者,应保持空气新鲜和通畅,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安静,防止患者因烦躁而加重呼吸困难,给予氧气吸入,改善缺氧症状。

如昏迷及抽搐患者应由专人护理,及时清除患者鼻、口腔内异物或分泌物,以保持呼吸道通畅。

6、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定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如有寒战、发绀等应立即吸氧。

特别注意出血倾向,及时报告医生,及早抢救,并做好记录。

注意观察尿量、尿色变化,血尿者应留取尿标本送检,并记 24 小时出入量。

若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时应做相应的护理,详细记录。

7、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

如患者有消化道出血应禁食,不能进食者给予鼻饲或遵医嘱给予静脉补充营养。

8、对于意识障碍者要采取安全保护措施,如加用护栏、约束带等。

9、做好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

病室定期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10、按医嘱给予抗凝剂、补充凝血因子、成分输血或抗纤溶治疗。

正确、按时给药,严格掌握药物剂量,严密观察治疗效果,正确采集血标本,监测出凝血时间等实验室各项指标,随时按医嘱调整剂量,预防不良反应。

11、进行肌肉、静脉注射后应压迫针刺部位至少5分钟,以防出血或血肿。

dic的急救护理措施

dic的急救护理措施

dic的急救护理措施
以下是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急救护理措施:
1. 立即呼叫急救:DIC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紧急处理。

立即拨打当地的急救电话号码,寻求医疗援助。

2. 保持患者安静:确保患者保持平静和安静,避免剧烈运动或活动,以减少进一步的出血风险。

3. 控制出血点:如果有明显的出血点,应迅速进行压迫止血。

使用干净的纱布或绷带轻压在出血处,直到出血停止或医疗人员到达。

4. 维持通畅的呼吸道:确保患者的呼吸道通畅,如果出现呼吸困难或窒息的症状,应立即采取适当的急救措施,如人工呼吸或CPR。

5. 补充液体:DIC常伴随着大量的内源性凝血物质消耗和出血,可能会导致循环血容量不足。

在医疗人员到达之前,可以尝试给予患者适量的液体补充,例如生理盐水。

6. 寻求专业医疗援助:DIC是一种复杂且严重的疾病,需要专业医疗团队的紧急干预和治疗。

及时将患者送往最近的医院,以便得到进一步的评估和治疗。

请注意,以上仅为一般性的急救护理措施,实际处理过程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医疗专业人员的指导进行。

1。

DIC的临床表现及护理技术

DIC的临床表现及护理技术

微血管栓塞可引起组织缺血、缺氧, 导致器官功能受损。
休克和多器官功能衰竭
DIC可引起微循环障碍,导致休 克和多器官功能衰竭。
休克表现为血压下降、心率加快、 四肢厥冷等。
多器官功能衰竭表现为呼吸急促、 尿少、意识障碍等,严重时可导
致死亡。
03
DIC的护理技术
基础护理
01
02
03
04
保持病室环境清洁
dic的临床表现及护理技术
• 引言 • DIC的临床表现 • DIC的护理技术 • DIC的预防和保健 • 结论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研究DIC的临床表现及护理技术, 旨在提高对DIC的认识和护理水 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护理
服务。
DIC是一种严重的凝血障碍,其 临床表现多样,需要及时诊断和
治疗。
提高对DIC的认识和警惕性
早期识别
了解DIC的早期症状和体征,如皮 肤黏膜出血、休克等,有助于及 时诊断和治疗。
规范护理
掌握DIC的护理技术,如病情观察、 出血控制、抗凝治疗等,能够提高 患者的生存率。
宣传教育
加强DIC的宣传教育,提高医护人 员和公众对DIC的认识和警惕性, 有助于预防和早期发现DIC。
定期打扫,保持空气流通,减 少病菌滋生。
维持患者舒适体位
根据病情调整患者体位,提高 患者舒适度。
口腔护理
保持口腔清洁,预防口腔感染 。
皮肤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预防压疮 等并发症。
病情观察
监测生命体征
密切观察患者体温、脉搏、呼 吸、血压等指标,及时发现异
常情况。
观察出血症状
注意观察患者皮肤、黏膜、消化 道、呼吸道等部位有无出血,以 及出血量、出血时间等。

DIC护理

DIC护理

护理

【病情观察】 1.观察出血症状 可有广泛自发性出血,皮肤粘膜瘀 斑,伤口、注射部位渗血,内脏出血如呕血、便血、 泌尿道出血、颅内出血意识障碍等症状。应观察出血 部位、出血量。 2.观察有无循环障碍症状 皮肤粘膜紫绀缺氧、尿少 尿闭、血压下降、呼吸循环衰竭等症状。 3.观察有无高凝和栓塞症状 如静脉采血血液迅速凝 固时应警惕高凝状态,内脏栓塞可引起相关症状,如 肾栓塞引起腰痛、血尿、少尿,肺栓塞引起呼吸困难、 紫绀,脑栓塞引起头痛、昏迷等。 4.观察有无黄疽溶血症状。 5.观察实验室检查结果如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 血浆纤维蛋白含量、3P试验等。 6.观察原发性疾病的病情。


有引起DIC的原发疾病; DIC的临床表现; 实验室诊断依据; 抗凝治疗有效。
DIC的病因分类
类型 感染性疾病 肿瘤性疾病 血液性疾病 妇产科疾病 创伤及手术 主要疾病 革兰氏阴性或阳性菌感染、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 热、病毒性心肌炎等 转移性癌、肉瘤、恶性淋巴瘤等 急慢性白血病、溶血性疾病、异常蛋白血症等 感染流产、死胎滞留、妊娠毒血症、羊水栓塞、胎盘 早剥等 严重软组织损伤、挤压伤综合征、大面积烧伤、大手 术等

输注血小板悬液中注意事项: 2.1输注速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准,一般为每分钟60~ 80滴。 2.2输注中应密切观察输血反应,及时处理,防止发 热引起血小板消耗。对轻度的过敏反应如全身皮肤瘙 痒、红斑、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应严密观察, 减慢输注速度,口服或肌注抗组织胺类药物或类固醇 类药物。对重度过敏反应,立即停止输注血小板,保 持静脉通道通畅,有支气管痉挛者,皮下注射肾上腺 素0.5~1mg;有喉头水肿者,立即行气管插管或气管 切开,以免窒息;有过敏性休克,应积极抗休克治疗。 3 输注血小板悬液后护理: 3.1输血小板悬液后, 护士应观察患者出血是否减轻, 有无新的出血倾向。 3.2定期观察出血表现。

dic的护理要点

dic的护理要点

DIC的护理要点1. 什么是DIC?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一种严重的病理状态,它在全身范围内导致血液异常凝固和出血。

DIC通常是其他疾病或损伤的并发症,如感染、创伤、恶性肿瘤等。

它是一种危及生命的情况,需要紧急治疗和细心护理。

2. DIC的护理目标•控制出血并预防进一步出血•恢复正常的凝血功能•管理基础病因和诱因•维持器官功能•提供支持性治疗3. DIC的护理措施3.1 监测和评估•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呼吸、体温、血压等,并记录下来。

•定期检查患者的出血情况,包括皮肤、粘膜、尿液等。

•监测凝血功能指标,如PT(凝血酶原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等。

•定期进行血常规、尿常规和凝血功能检查。

3.2 出血控制•谨慎处理患者,避免不必要的活动或操作,以减少出血风险。

•观察和记录出血部位、性质和程度,并及时报告医护人员。

•使用软性口腔护理用品,避免牙刷或牙线等可能导致出血的物品。

•给予适当的止血药物,如止血海绵、止血喷雾等。

3.3 恢复凝血功能•根据医嘱给予适当的凝血因子或新鲜冰冻血浆来纠正凝血功能障碍。

•监测患者的凝血指标,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鼓励患者遵守治疗计划,包括定期复查和药物使用。

3.4 管理基础病因和诱因•对于感染相关DIC,积极控制感染源,并给予适当的抗生素治疗。

•对于恶性肿瘤相关DIC,进行积极的抗肿瘤治疗,如化疗、放疗等。

•对于创伤相关DIC,及时处理和修复创伤,并给予适当的止血药物。

3.5 维持器官功能•监测患者的呼吸、循环、肾功能等器官功能,并采取相应措施维持其稳定。

•给予适当的液体支持,以保持循环稳定。

•鼓励患者进行主动康复训练,以促进器官功能的恢复。

3.6 提供支持性治疗•给予患者足够的营养支持,包括高蛋白饮食和补充维生素。

•提供心理支持和安慰,帮助患者应对疾病和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负面情绪。

4. DIC护理中的注意事项•注意个体化护理,根据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护理计划。

DIC患者的护理

DIC患者的护理
• 当DIC发展迅猛时,可出现多脏器自发性大出血; • 产科患者可突发大量倾倒性出血,血液多不凝固 • 发现皮下出血时应注意出血点或瘀斑出现的部位,范围和时间。 • 注意有无内脏出血征象,如头晕、心慌、呕血、便血等,提示可能有
消化道出血; • 出现血尿或酱油色尿,提示可能有泌尿系统出血或溶血现象; • 而突然出现视力模糊、头昏、呼吸急促、喷射性呕吐,甚至昏迷及生
⒊血小板悬液,血小板计数低于20×10⒐/L,疑 有颅内出血或其他危及生命之出血者,需输入血 小板悬液,使血小板计数>20×10⒐/L
⒋凝血酶原复合物
八、护理要点
• 病情观察是早期发现准确判断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 ⒈微血栓形成的观察:在DIC早期(高凝期),凝血因
子被激活,凝血过程在进展,血管内产生弥漫性的微血栓 沉积,微血栓发生于不同部位临床可见于该组织缺血缺氧 有关的一些症状,如形成于脑,可有惊厥、昏迷或瘫痪, 发生于肾,则有尿少、尿闭等。 • 若在DIC早期诊断,及时用药,可提高DIC的抢救成功率 • 值得注意的是,此期组织缺血缺氧现象并不明显,出现的 相应临床症状也不典型,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和倾
向,一旦出现怀疑,必须借助于实验室检查数据予以确诊,
抽血化验项目主要为栓溶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 等。
• ⒉出血征象的观察:在DIC低凝期,因播散性微血栓形成,凝血因
子,血小板等被消耗,同时常伴有继发纤溶,此期可见较为明显的出 血倾向,
• 常常表现为皮下出血点或瘀斑或创口持续而缓慢的渗血,以注射部位 和伤口为甚;
• 低分子肝素,低分子肝素的抗凝作用较稳定,有人 认为优于肝素,每12小时皮下注射一次,每次2, 500单位。低剂量肝素治疗的优点是无出血并发 症,不需要实验室监测。肝素治疗有效时,血浆 纤维蛋白原的含量,于治疗后1~3天恢复,FDP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降低,肝素过量时,可静 脉输入鱼精蛋白中和及输新鲜血。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护理-2022年学习资料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护理-2022年学习资料

DIC常见于-■1.产科意外:约占DIC病例的8.6-20%,-见于羊水栓塞(最为常见)胎盘早剥、-宫内死 等-·2.外科手术及外伤:-约占12.7-23%。见-于胃肠、肾脏、挤压综合征等-■3.肿瘤组织大量破坏约 20-28%。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分期-DIC通常分为三期,即高凝期、消耗性低凝期和继发性纤溶亢进期-DIC的分期及各期特 -基本特点-表现-凝血系统被激活,血-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中凝血酶量增多,导-致微血栓形成-凝血因子和血小板 -出血-消耗而减少,继发纤-维蛋白原减少,纤溶-过程逐渐加强-纤溶系统异常活跃,-出血十分明显-纤维蛋白降 产物形-成且具有很强的抗凝-作用
[一般护理]-■1.按原发性疾病护理常规。-2.卧床休息,保持病室环境安静清洁。-3.给予高营养,易消化食 ,应根据原-发疾病调整食品的营养成分和品种。-4.正确采集血标本,协助实验室检查以-判断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
输注血制品的注意事项-·血小板输注,对预防和治疗因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缺陷引起的出血是一种-有效的治疗 法,并可降低放疗和化疗-后血小板减少导致出血的病死率。临床-血小板输注非常多见,有文献报道血小-板无效输注 的发生率为26.58%,而血-小板混悬液价格不菲,因而,如何做好-血小板输注的观察和护理显得十分重要。
4、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由于出血和红细胞破坏,DIC病人可伴有-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这种贫血除具-备溶 性贫血的一般特征外,在外周血-涂片中还可见到一些形态特异的红细胞-碎片,称为裂体细胞。这是因为循环中-的红 胞流过由纤维蛋白丝构成的网孔-时,常会粘着或挂在在纤维蛋白丝上,-加上血流的不断冲击,引起红细胞破裂
防治原则-一防治原发病-预防和去除引起DIC的病因是防治DIC的根本措施。例-如控制感染,去除死胎或滞留胎 等。某些轻度DIC,-只要及时去除病因,病情即可迅速恢复。-二改善微循环障碍-采角扩充血容量、解除血管痉挛 措施及早疏通阻塞-的微循环。-三建立新的凝血与纤溶间的动态平衡-在高凝期可应用抗凝药物如肝素、低分子右旋糖 、-阿斯匹林等阻止凝血过程的发动与进行,预防新血栓-的形成。出血倾向十分严重的病人,可输血或补充血-小板等 血物质以及使用纤溶抑制剂。

严重创伤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急救护理

严重创伤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急救护理

严重创伤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急救护理摘要:目的:研究急性外伤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预防、治疗和急救措施,以提高救治的成功率。

方法:对48例DIC病人进行急诊急救,并在早期监测DIC的表现,并做好相应的心理护理和护理。

结果:48例创伤DIC患者中死亡15例,自动出院20例,治愈13例。

结论:早期发现和积极地实施各种有效的护理。

减少外伤后DIC的发病率及死亡率。

关键词:急性外伤;急救措施;成功率;DIC发病率严重创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病情危急,必须重视抢救,在抢救的同时,对48例重度外伤合并血管内凝血的病人进行了紧急抢救,取得了显著的疗效,现将此情况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6月-2022年6月笔者本院收治的96名病人,因外伤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48例。

A组男31例,女l7例,年龄最大64岁,最小21岁,平均48.4岁;B组男29例,女19例,年龄最大61岁,最小23岁,平均47.7岁。

两组之间的自然数据均未见明显的显著性差异。

所有病人的家属都会签署同意书,然后再进行治疗。

(二)急救措施①确诊原因,及时补充血容量,防止失血过多,出现休克,并针对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②给予纤维蛋白原、电解质和抗生素,以保证病人不出现休克;③每5小时内按1.25mg/mL的静脉注射20mL,观察病人的凝血速率,持续12-30分钟,待凝血时间稳定后再逐步减少,直至停止使用。

(三)护理方案①全面预测病人的各种临床表现,密切观察生命体征、阴道出血、尿量等情况,并做好预防措施;②在护理期间,应加强对病人的生命体征监测,建立2~3条血管通道,向病人输入新鲜血液、成份血、冷沉淀凝血因子等,并调整机体的酸碱电解质平衡,确保血液循环正常,并根据临床表现进行相应的处理;③为了确保病人有足够的大脑供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可以采用吸氧、气管插管等方法,使病人保持仰卧姿势,并在必要时进行吸痰护理。

护理查房——DIC

护理查房——DIC
末端器官坏死
微血管栓塞还可能导致末端器官坏死,如肢端坏疽、皮肤坏 死等。这些症状通常伴随着剧烈疼痛和组织坏死,严重影响 患者的生活质量。
微血管病性溶血
贫血症状
DIC患者可能出现微血管病性溶血,表现为贫血症状,如面色苍白、乏力、心悸 等。这是因为红细胞在微血管内破裂,导致血红蛋白释放并引起溶血。
血红蛋白尿
发症。
心理护理
DIC患者病情危重,容易产生焦 虑、恐惧等心理。护士需要积极 与患者沟通,进行心理疏导,增
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健康宣教
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宣教,让 他们了解DIC的病因、预防措施 和治疗方案,提高他们对疾病的
认知和自我防护能力。
06
总结与展望
护理查房的重要性
提升护理质量
护理查房是医疗护理流程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患者的全面评估,可以及时了解 患者的病情变化,从而提供更为精准、 个性化的护理措施,有助于提升整体的 护理质量。
D-二聚体升高
D-二聚体是纤溶过程的特异性标志 物,DIC患者D-二聚体水平常升高 。
影像学检查
血管超声:可发现血管内的血栓,评估血管通畅情况。
CT或MRI:对于疑似脑栓塞、肺栓塞等部位进行影像学检查,以明确诊 断和评估病情。
综上所述,DIC的诊断需要结合临床表现、病史、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 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在护理查房中,护士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 化,及时报告医生,协助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 护理技术要求高:DIC患者的护理涉及多方面的技术支 持,如血管通路管理、凝血功能监测等,对护士的技 术水平提出较高要求。
未来发展
• 精细化护理:未来DIC护理将更加注重患者的个体差异 ,通过精细化护理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 质量。

DIC患者的护理

DIC患者的护理

DIC患者的护理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许多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复杂的病理过程,是一组严重的出血性综合征。

其特点是在某些致病因素作用下首先出现短暂的血液高凝状态及血小板聚集、纤维蛋白沉着,形成广泛的微血栓,继之出现消耗性低凝状态并发继发性纤溶亢进。

临床表现为出血、栓塞、微循环障碍及溶血等。

1.备齐抢救设备及药品如抢救车、吸氧装置、输液器、输血器及各种急救药物。

2.按危重患者常规护理,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发生休克者按休克常规处理。

3.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协助医师判断病程分期,以便正确处理。

4.出血 DIC时所发生多部位出血倾向,应根据不同情况予以处理。

(1)皮肤出血:若有血疱、紫癜性大片坏死时,要用无菌辅料包扎;保持床铺清洁、干燥、衣服和被单应柔软,翻身操作宜轻;穿刺部位和注射部位可行压迫止血;每日应观察记录皮肤出血点的面积大小、颜色深浅、软硬度等。

(2)鼻出血应鼻部冷敷,用0.1%肾上腺素棉条或凡士林纱布填塞鼻腔。

(3)口腔黏膜出血用凉开水100ml加去甲肾上腺素2mg含漱,并保持口腔清洁。

(4)呕血应按上消化道出血护理。

5.减少有创性操作(1)在消耗性低凝血期和抗凝治疗期间,应尽量减少有创性检查和治疗。

(2)静脉穿刺或注射力争一针见血,避免止血带捆扎过紧。

(3)静脉穿刺或导管拔除后,压迫穿刺点5~10min,防止出血。

(4)避免测量直肠体温和肌内注射。

(5)尽量减少袖带血压计测量血压的次数。

6.观察治疗反应(1)输入血液或血液成分时,注意有无荨麻疹、寒战、发热、面色潮红、头痛、心悸、呼吸困难和胸痛等反应。

一经发现,立即减慢输注速度或停止输注,并报告医师及时处理。

(2)应用肝素治疗,静脉给药时要缓慢注入,定时检查凝血酶原时间和部分凝血时间等凝血参数,备好鱼精蛋白。

注意观察皮肤黏膜有无新的出血点、紫癜、血肿,静脉注射处、胃肠道、泌尿道出血量有无增多。

7.了解肢体活动情况肢体活动障碍常有肌肉或关节腔出血引起的继发性疼痛所致。

dic的护理要点

dic的护理要点

dic的护理要点
以下是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护理要点:
1.快速识别和诊断:DIC是一种严重且迅速进展的疾病,识别
和确认诊断的速度至关重要。

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出血症状和全身状况,及时报告医生。

2.调整液体管理:保持患者的容量状态平衡,避免过度输液,
因为液体过载可能加重出血风险。

3.控制出血:密切观察患者的出血情况,包括皮肤、黏膜、尿
液、粪便等部位。

及时处理活动性出血,包括应用局部压力、冰敷和其他止血措施。

4.补充凝血因子:根据实验室检查结果和医生的指示,及时补
充出血所需的凝血因子,例如新鲜冰冻血浆、血小板浓缩物和凝血因子浓缩物等。

5.控制感染:DIC往往与感染有关,因此及时处理和控制感染
非常重要。

使用适当的抗生素治疗,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定期更换导尿管和其他导管。

6.监测全身状况: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
呼吸频率和体温等,及时发现并处理全身性并发症,如感染、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7.心理支持:DIC是一种严重疾病,对患者和家人来说可能带
来很大的心理压力。

提供情绪支持和教育,解释病情和治疗方案,帮助患者和家人应对困难和焦虑。

8.护理防范:保持患者的舒适和安全,预防压疮、肺栓塞、深
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发生。

DIC是一种及时干预和治疗的严重疾病。

护理要点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医生的指示进行调整。

与患者的医疗团队密切合作,了解最新的护理指南和治疗方案,以确保提供适当的护理和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其他:见于中暑、毒蛇(虫)咬(蜇)伤、异 基因骨髓移植后的移植物抗宿主病,过敏性休 克、溶血性贫血、全身性疾病(急性胰腺炎、 肺源性心脏病、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以 及药物(苯妥英钠、麦角新碱、天花粉、抗肿 瘤药物、纤维蛋白溶解抑制剂、去痛片、长效 磺胺)等。
三.临床表现
DIC的临床过程可分为三期: 1.在病因作用下,首先出现高凝血期而发生弥散性血 管 内凝血,在全身微血管内造成广泛的血小板—纤维蛋 白微血栓,引起栓塞和微循环障碍,并使红细胞受机 械损伤而溶血; 2.在凝血过程中,因大量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被消耗而发 展为消耗性低凝血期,引起出血; 3.最终进入晚期,即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亢进期,发生 继发性纤溶亢进,降解大量的纤维蛋白原和已形成的 纤维蛋白,导致低纤维蛋白原血症以使血液中出现异 常增多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进一步加重出 血。 因此临床上主要表现为:
二.病因
1.感染性疾病:为导致DIC的最常见病因之一。 可为细菌性、病毒性、立克次氏体、真菌,原 虫疟疾以及其他类型(钩端螺旋体,粟粒性结 核)等的感染。
2.产科意外:也为导致DIC的最常见病因之一。 常见于羊水栓塞、前置胎盘、胎盘早剥、死胎 滞留、感染性流产、子痫等。
二.病因
3.恶性肿瘤:为导致DIC的常见病因。可为消化
六.护理
1.对症护理: ①出血的护理 执行出血的一般护理常规和有关 各相应系统出血的护理常规;按医嘱给于抗凝 剂、补充凝血因子、成分输血或抗纤溶药物治 疗,严格掌握用药剂量,准确、按时给药,严 密观察治疗效果,监测凝血酶原时间等实验室 各项指标,随时按医嘱调整用药剂量,预防不 良反应。
六.护理
1.对症护理: ②微循环衰竭的护理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意 识障碍者要实施安全保护措施;保持呼吸道通 畅,改善缺氧状态;严密监测生命体征,观察 尿量、尿色变化;动态监测血气,维持水、电 解质,酸碱平衡;监测CVP,准确记录24小时 出入量,维持机体有效循环。
2.实验室检查: 主要诊断指标:有下列3项以上异常: (4).凝血酶原时间缩短或延长3秒以上,或呈 动 态变化;或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缩 短或延长10秒以上;
(5).优球蛋白溶解时间缩短,或纤溶酶原减低。
五.病情观察
1.观察出血症状 可有广泛性自发出血,皮肤、粘 膜瘀斑,伤口、注射部位渗血,内脏出血如呕血、 便血、泌尿道出血、颅内出血意识障碍等症状。应 观察出血部位、出血量。 2.观察有无循环障碍症状 皮肤黏膜紫绀缺氧、尿 少、尿闭、血压下降、呼吸循环衰竭等症状。
三.临床表现
3. 栓塞:DIC的严重病人初期因高凝状态造成全 身微血管栓塞,若持续时间过长,常使肺、脑、 肝、肾和胃肠道因不同程度的坏死而出现相应 症状、出血乃至功能衰竭,以及皮肤(如耳轮、 鼻尖、面部)的栓塞性干性坏死。轻症病人可 无上述表现。 4. 溶血:微血管内广泛存在的微血栓和纤维蛋白 丝使红细胞在血流的冲击下损伤、破裂,导致 溶血。但一般较轻,临床上体征不明显。不过 周围血涂片检查红细胞形态,可见盔形、多角 形、三角形、碎片等不规则形态。
四.诊断
2010年中华血液学会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 制订国内统一的DIC诊断标准如下: 1.临床表现: ①存在易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基础 疾病。 ②有下列两项以上临床表现:A.多发性出血倾向; B.不易用原发病解释的微循环衰竭和休克; C.多 发性微血管栓塞的症状、体征、如皮肤、皮下、 粘膜栓塞坏死及早期出现的肾、肺、脑等脏器功 能不全;D.抗凝治疗有效。
道恶性肿瘤、造血系统恶性肿瘤、泌尿生殖系 统恶性肿瘤(特别是前列腺癌)、以及支气管 肺癌、乳腺癌、妇科肿瘤等,尤其在化疗或放 疗使大量肿瘤细胞在短期内破坏时,更易发生 DIC。
4.广泛严重创伤或大手术:可见于严重挤压伤、 大面积烧伤、断肢或多发性开放性骨折、以及 前列腺、心、肺、肝、胰腺手术时。
二.病因
六.护理
1.对症护理: ③注意有无微血管栓塞表现,仔细观察病人尿量 和意识情况,若有明显少尿或无尿和/或意识障 碍、抽搐、应警惕存在肾栓塞和/或脑栓塞。
六.护理
2.一般护理: ①执行造血系统疾病护理常规。
②给予高营养、高蛋白质、高维生素的易消化的 半流汁或流汁饮食。有消化道出血者应酌情进 冷流汁饮食或暂禁食。昏迷者鼻饲,并注意做 好鼻饲的常规护理。 床表现
1. 出血:系DIC最常见的早期症状之一。多突然 发生,少数可隐袭出现。程度不一,常呈广泛 的自发性出血。以皮肤和粘膜、伤口及注射部 位渗血多见。严重者可有胃肠道、呼吸道、泌 尿生殖道乃至颅内出血。晚期出血可长时间不 凝。 2.微循环障碍:表现为低血压或休克,多见于急 性型。因休克而可引起多种脏器的功能衰竭。 晚期出现不可逆性休克。
五.病情观察
3.观察有无高凝和栓塞症状 如静脉采血血液迅 速凝固时应警惕高凝状态,内脏栓塞可引起相关 症状,如肾栓塞可引起腰痛、血尿、少尿;肺栓 塞引起呼吸困难、紫绀;脑栓塞引起头痛、昏迷 等。
4.观察有无黄疸、溶血症状。
五.病情观察
5.观察实验室检查结果 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 时间、血浆纤维蛋白含量、3P试验等。 6.观察原发疾病的病情。
四.诊断
2.实验室检查: 主要诊断指标:有下列3项以上异常: (1).血小板数低于100×109/L或呈进行性下降; (2).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1.5g/L或呈进行下 降,降或>4g/L(肝病DIC时<1g/L以下); (3).3P试验阳性或血浆FDP>20mg/L(肝病DIC 时);
四.诊断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护理
ICU 姚远
一.概念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Intravasculalk Coagulation,DIC) 是由于多种致病因素导致血液在微小血管 内凝固,形成以纤维蛋白和血小板为主要成分 的微血栓,从而消耗了大量的凝血因子和血小 板,并继发地激活了纤溶系统。由此而产生的 临床以出血、溶血、休克、栓塞和溶血的一组 综合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