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态及调节方式 (1)教案

合集下载

《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 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 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生态系统稳态的概念,包括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

(2)阐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机制,如负反馈调节。

(3)了解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及两者的关系。

2、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生态系统的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

(2)通过探讨生态系统的调节机制,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认识到生态系统的稳态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观念,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生态系统稳态的概念及表现。

(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机制,尤其是负反馈调节。

2、教学难点(1)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

(2)运用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生态系统稳态及其调节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生态系统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稳态和调节机制。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相关问题,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思维碰撞。

4、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

四、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5 分钟)通过播放一段生态系统遭受破坏后引发一系列问题的视频,如森林砍伐导致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等,引发学生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思考,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

2、知识讲解(20 分钟)(1)生态系统稳态的概念结合实例,如一个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中,物种的数量、能量的流动、物质的循环等都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向学生讲解生态系统稳态的概念,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

(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机制以草原生态系统中食草动物和植物数量的变化为例,讲解负反馈调节的概念和作用。

当食草动物数量增加时,植物数量减少,从而导致食草动物因食物不足而数量减少,植物数量又逐渐恢复,这种通过系统内部的反馈机制来维持系统的稳定就是负反馈调节。

稳态调节高中生物教案

稳态调节高中生物教案

稳态调节高中生物教案
目标:让学生了解稳态调节的概念和重要性, 知道人体内部环境的稳态调节机制并且理解
它们的作用。

时间:1 节课(45 分钟)
教学目标:
1. 知道什么是稳态调节,为什么它对生命体是重要的。

2. 理解人体内部环境的稳态调节机制,如体温、血糖和血压等。

3. 了解激素在稳态调节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
1. 稳态调节的概念和重要性。

2. 人体内部环境的稳态调节机制。

3. 激素在稳态调节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1. 引入(5 分钟):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稳态调节,为什么它对生命体是重要的。

2. 知识讲解(15 分钟):讲解稳态调节的概念、重要性及人体内部环境的稳态调节机制,如体温、血糖和血压等。

3. 案例分析(15 分钟):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激素在稳态调节中的作用,并讨论
不同情况下激素是如何调节内部环境的平衡的。

4. 总结(5 分钟):对学生进行复习和总结,强调稳态调节在维持生命体内部环境稳定性
中的作用,并做出示范性总结。

5. 作业布置(5 分钟):布置相关作业,加深学生对稳态调节的理解。

教学方法:提问、讲解、案例分析、总结。

教学资源:教科书、案例分析材料。

评估方式: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小组讨论等。

延伸拓展:学生可以通过研究其他生物体的稳态调节机制,深化对该知识的理解。

《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 学历案

《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 学历案

《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学历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生态系统稳态的概念,包括其组成成分和结构功能的相对稳定。

2、掌握生态系统稳态的主要特征,如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相对平衡。

3、了解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机制,包括负反馈调节和正反馈调节的作用和意义。

4、分析生态系统稳态的影响因素,如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5、探讨维护生态系统稳态的重要性和措施,提高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生态系统稳态的概念和特征。

(2)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机制,尤其是负反馈调节。

2、难点(1)分析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在稳态维持中的作用。

(2)理解人为活动对生态系统稳态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三、知识梳理(一)生态系统稳态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稳态是指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状态。

这意味着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非生物环境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不会发生剧烈的变化。

(二)生态系统稳态的特征1、能量流动的相对平衡在生态系统中,能量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流动。

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然后沿着食物链逐级传递。

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渐散失,输入和输出的能量大致相等,从而保持了能量流动的相对平衡。

2、物质循环的有序进行物质在生态系统中不断循环,包括碳、氮、磷等重要元素。

例如,碳在大气、生物群落和土壤之间循环,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过程实现。

物质的循环保证了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生存和发展所需的营养物质的供应。

3、信息传递的畅通无阻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通过各种信息传递方式进行交流,如化学信息、物理信息和行为信息等。

信息传递有助于生物的繁殖、觅食和防御等活动,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三)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机制1、负反馈调节这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主要机制。

当生态系统中的某个成分发生变化时,会引起一系列的反馈作用,使该成分的变化减小,从而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例如,在草原生态系统中,如果食草动物数量增加,导致植物减少,植物减少会使食草动物的食物来源减少,从而抑制食草动物数量的进一步增加。

高三生物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教案设计

高三生物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教案设计

高三生物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教案设计[教学重点和难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体液: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内环境:相对于生物体生活的外界环境而言,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体液血浆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组织液淋巴等组织液: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主要由血浆通过毛细血管壁渗出到细胞间隙形成。

淋巴液:部分组织液经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内含大量淋巴细胞。

血浆:含大量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淋巴细胞。

1.举例分析不同细胞生活的内环境:①血细胞---------血浆②内绝大多数组织细胞---------组织液③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淋巴液④毛细血管壁细胞---------血浆和组织液⑤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淋巴液和组织液2.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有什么异同?相同: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3)所含化学成分有差异。

3. 组织液、淋巴、血浆之间的关系图二、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

1.细胞外液的主要理化性质酸碱度:血浆的pH为7.35~7.45。

温度:人体细胞外液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无机盐在细胞外液中的作用:①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②维持细胞外液的酸碱平衡。

三、内环境调节机制的认识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五.易混知识点1.内环境与细胞外液是同一概念。

内环境是相对于外界环境提出,细胞外液是相对于动物和人的细胞内液提出的。

人体内环境的稳态调节教案

人体内环境的稳态调节教案

人体内环境的稳态调节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人体内环境的概念和重要性;2. 了解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机制;3. 能够举例说明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过程和作用;4. 能够阐述环境因素对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 人体内环境的概念和重要性;2. 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机制;3. 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过程和作用。

三、教学难点1. 环境因素对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影响;2. 复杂的调节机制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2. 实验室设备(如温度计、血压计等);3. 相关学习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健康人体的图像,引出人体内环境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人体各个器官、组织之间如何协调合作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2. 理论讲解(15分钟)- 讲解人体内环境的概念:人体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及其包围细胞的液体环境,包括体温、血液pH值、离子浓度等。

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定对于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发挥至关重要。

- 介绍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机制:主要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实现。

当环境因素引起内环境发生变化时,机体会通过调节系统来抵消这种变化,使内环境恢复到稳定状态。

3. 基础实验操作演示(20分钟)在实验室中模拟环境因素对人体内环境的影响,如体温的变化、血液pH值的变化等。

通过操作实验仪器和测量结果,展示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过程。

4. 学生讨论(15分钟)提问学生:你能列举一些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例子吗?请阐述其调节过程和作用。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加深对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理解。

5. 深化学习(15分钟)以人体体温调节为例,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复杂调节机制的理解。

解释体温升高和降低时机体的反应和调节措施,如出汗、发冷等。

6. 实践应用(15分钟)分组讨论环境因素对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影响,并设计实验方案,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每个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并进行讨论。

7. 归纳总结(10分钟)总结人体内环境的稳态调节机制,并强调环境因素对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重要影响。

高中生物稳态讲解教案设计

高中生物稳态讲解教案设计

高中生物稳态讲解教案设计教学内容:稳态教学目标:1. 了解稳态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掌握生物体维持稳态的机制。

3. 能够解释生物体如何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稳态的概念、稳态维持机制。

难点:稳态维持机制的具体细节。

教学资源:教学PPT、实验设备、生物教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什么是稳态?为什么生物体需要维持稳态?2. 列举一些常见的稳态例子,如人体的体温、血糖水平等。

二、讲解(15分钟)1. 讲解稳态的概念:稳态是指生物体在变化的外部环境中能够保持内部环境相对恒定的状态。

2. 分析稳态的重要性:稳态是维持生物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有助于保持体内各种代谢活动的平衡。

3. 探讨稳态维持机制:介绍负反馈调节机制、神经内分泌调节等生物体维持稳态的方式。

三、实验演示(20分钟)1. 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展示生物体维持稳态的过程。

2. 观察实验结果,让学生体会生物体内部环境的动态平衡。

四、讨论与总结(10分钟)1. 引导学生讨论:生物体维持稳态的重要性和机制。

2. 总结课程内容,强调稳态在维持生物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作业:设计一个关于稳态的实验,并写出实验步骤与预期结果。

2. 提醒学生复习本节课内容,准备下节课复习。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稳态的概念及其重要性,并能够解释生物体如何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性。

实验演示环节能够帮助学生直观感受生物体内部环境的动态平衡,提高他们对稳态的理解。

在讨论与总结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思维得到拓展,课堂氛围活跃。

在设计作业时,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稳态的探究兴趣,促进他们的综合能力发展。

高中人体的稳态与调节教案

高中人体的稳态与调节教案

高中人体的稳态与调节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理解稳态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 掌握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进行调节的基本原理。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 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和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对人体稳态重要性的认识。

- 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关注健康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人体稳态的维持机制。

难点:不同系统间调节机制的协调作用。

三、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 小组讨论法- 互动式讲授法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稳态调节的相关动画和图片。

- 案例材料,涉及日常生活中稳态失衡的实例。

- 小组讨论用的实验器材或模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 通过展示人体在不同环境下(如高温、低温、高压等)工作的视频,引出稳态的概念。

2. 讲解新知(20分钟)- 定义稳态并解释其在维持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 详细讲解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基本结构和调节功能。

- 通过图表和动画,展示这些系统是如何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稳态的。

3. 案例分析(15分钟)- 分组讨论几个关于稳态失衡的真实案例,如发热、糖尿病等。

- 每组提出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4. 实践操作(10分钟)- 学生使用实验器材或模型,模拟人体稳态调节的过程。

- 教师巡回指导,确保学生正确理解稳态调节的机制。

5. 总结反馈(5分钟)- 学生代表汇报各组讨论结果。

- 教师点评,强调稳态调节的生物学意义和生活中的应用。

6. 作业布置(5分钟)- 要求学生收集更多关于人体稳态失衡的案例,并分析其生理机制。

- 准备一份报告,说明如何通过日常生活习惯来维持身体的稳态。

六、评价方式- 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的表现来评估学生的理解程度。

- 检查学生的实践操作,确保他们能够正确应用所学知识。

- 审阅学生的作业报告,评价他们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高中生物稳态和调节教案

高中生物稳态和调节教案

高中生物稳态和调节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稳态的概念,并能够解释生物体如何维持稳态;2. 理解调节的意义及调节系统的组成和作用;3. 能够举例说明不同的生物体如何调节内部环境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4. 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1. 稳态的概念及维持稳态的机制;2. 调节的意义及调节系统的组成和作用;3. 不同生物体的调节机制及实例。

教学难点:1. 能够理解生物体如何维持稳态;2. 能够举例说明不同生物体的调节机制。

教学准备:1. 课件、教材、实验器材等;2. 相关视频、图片等教学辅助材料;3. 实验操作指导书;4. 学生课前预习内容。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教师引入生物体的稳态和调节的概念,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生物体是如何保持内部稳定的。

二、讲解(15分钟)1. 讲解稳态的概念和维持稳态的机制;2. 讲解调节的意义及调节系统的组成和作用;3. 举例说明不同生物体的调节机制及实例。

三、实验操作(20分钟)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生物体在外部环境变化下的生理调节过程,探讨调节系统的作用。

四、讨论(10分钟)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总结不同生物体在调节过程中的相似和差异,并讨论调节机制的意义。

五、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稳态和调节在生物体生存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复习本节课内容,并举出更多的生物体调节机制的实例。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和讨论的方式,使学生全面了解了稳态和调节的概念及作用,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提高了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和探究欲。

在后续的学习中,可以进一步拓展和应用所学知识,加深学生对生物体内部环境调节的理解。

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高中生物教案

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高中生物教案

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高中生物教案高中生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内环境稳态的定义和重要性;2.了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包括神经调节、荷尔蒙调节以及造血和代谢的调节;3.了解内环境稳态调节的失控可能导致的疾病;4.了解人类的医疗保健和生命科学领域如何应用内环境稳态的知识。

二、教学内容1.什么是内环境稳态?内环境稳态指人体内环境中各种化学和物理参数尽可能稳定,并且稳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这些参数包括温度、酸碱度、血糖水平、离子浓度、氧气含量等。

为了维持内环境稳态,人体需要不断对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变化做出反应,并以相应的方式来调整自身的状态。

2.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1)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维持内环境平衡的机制被称为神经调节。

神经系统负责控制体内重要的化学参数,如血压、心率、呼吸和消化的速度。

这些都是通过神经信号传递来完成的。

(2)荷尔蒙调节:荷尔蒙是由内分泌腺分泌的化学物质,在血液中传递,影响身体的生理功能。

它们可以作为信号分子,通过反馈环路来调节生理参数。

荷尔蒙可以调节人体内的许多化学参数,如血糖、离子浓度、代谢速率和血压等。

(3)造血和代谢的调节:人体需要不断的新陈代谢和能量转换。

新陈代谢产生的废物需要被身体排出,而有必要的分子需要被身体吸收。

人体的肝脏、肾脏和肠道等器官起着重要作用,可以过滤,分解有毒物质和排泄废物。

其他还有保护免疫系统的细胞,帮助身体抵御感染、疾病等。

3.内环境失控可能导致的疾病内环境失控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例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高血压、心律不齐和恶性肿瘤等。

在生物学中,内环境稳态的一个例子是鸡蛋的温度和湿度。

如果蛋壳被损坏,鸡蛋内部的空气就会流失,从而破坏了保护卵的微环境。

这个小的变化可能会导致卵的孵化失败或者孵出的鸟儿变得不健康。

4.应用内环境稳态的知识(1)医疗保健:医生根据病人的特定情况来制定治疗计划。

这些计划可以包括给药、物理治疗、手术和康复计划。

1.2稳态与调节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1.2稳态与调节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1.2稳态与调节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内容主题为“稳态与调节”。本节课主要介绍稳态的概念、类型、调节机制和生理意义。通过学习,学生应掌握稳态的基本知识,理解稳态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以及了解稳态调节的机制。
-答案:稳态调节的神经调节机制包括感觉神经末梢、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等。当人体感受到外界环境的变化时,通过感觉神经末梢将信息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中枢产生相应的调节信号,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效应器,实现稳态调节。
题型5:稳态调节的体液调节机制
-题目:请简要描述稳态调节的体液调节机制。
-答案:稳态调节的体液调节机制包括激素分泌、血液运输、靶器官等。激素分泌细胞分泌激素,通过血液运输到达靶器官,作用于靶细胞,实现稳态调节。例如,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作用于肝脏和肌肉细胞,促进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
2.稳态在实际生理过程中的应用。
解决办法:
1.对于稳态的概念和调节机制,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稳态的调节机制。同时,可以利用图解、动画等多媒体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稳态的调节过程。
2.对于稳态在实际生理过程中的应用,可以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稳态调节在人体生理过程中的实际应用。例如,可以通过分析人体在运动、饮食、环境变化等情况下的稳态调节机制,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稳态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学生独立完成作业,自主学习拓展资源。
-反思总结法:学生通过反思总结,提升自我认知。

人体的稳态之体温调节教案苏教版必修

人体的稳态之体温调节教案苏教版必修

人体的稳态之体温调节教案苏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体温调节的概念和意义。

2. 掌握体温调节的原理和机制。

3. 了解人体温度平衡的维持及调节方式。

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体温调节的原理、机制及应用。

2. 教学难点:体温调节过程中各器官、系统的协调作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温调节的原理和机制。

2.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体温调节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利用图表、动画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体温调节过程。

四、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学资源:体温调节的相关图表、动画等。

2. 案例材料:生活中的体温调节实例。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人体稳态的概念,引出体温调节的话题。

2. 讲解体温调节的原理和机制:讲解体温调节的基本原理,阐述各器官、系统在体温调节过程中的作用。

3.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体温调节实例,让学生理解体温调节的实际应用。

4.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体温调节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和应用,分享讨论成果。

5. 总结与评价: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体温调节在人体稳态中的重要作用。

6. 布置作业: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探讨体温调节在其他动物中的特点和适应性。

2. 分析体温调节研究的新进展及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七、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体温调节基本概念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思考深度。

3. 课后作业:分析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情况,评估其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清晰地讲解了体温调节的原理和机制。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3. 反思教学效果:学生对体温调节的实际应用是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九、教学修改:1. 根据学生反馈和教学评估,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教案:稳态的重要调节机制--负反馈调节1

教案:稳态的重要调节机制--负反馈调节1

稳态的专题复习
稳态的重要调节机制—负反馈调节
一、背景分析
本节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北师大版)必修三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是帮助学生形成“负反馈调节”这一重要概念,也是帮助学生理解“负反馈调节”这一重要概念的重要部分。

(备教材)
学生通过前期的学习,已经构建了“稳态”、“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相关概念。

学生在生活中对反馈调节有一些直观的认识,但不能准备表述,也不能准确理解。

本节课要帮助学生运用已学的相关概念,通过对注入污水的河流生态系统如何抵抗并消除外来干扰的过程进行理性分析,认识负反馈调节的具体过程,构建“负反馈调节”这一重要概念,并进一步理解“负反馈调节”这一重要概念。

(备学生)
二、重要概念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在“负反馈调节”主题部分,建议教师帮助学生形成的重要概念有:“稳态、种群、群落、种间关系、生态系统、负反馈调节”。

本节课的重要概念为“负反馈调节”。

该重要概念的建构,涉及到条主要的次位概念以及支撑每条次位概念理解的事实性知识,具体如下: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分析曲线、绘制曲线和建构概念模型,培养学生理性思维;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中负反馈调节的过程及结果,使学生形成稳态与平衡观。

四、教学重点
1、准确分析各曲线之间的关系,从而合理解释某曲线各阶段变化的原因
2、以合理的形式表达概念模型
五、教学难点
1、用规范的文字准确表述曲线变化的原因
2、用合理的形式准确表示模型
六、教学过程。

浙科版必修三第四节《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教案

浙科版必修三第四节《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教案

浙科版必修三第四节《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教案浙科版必修三第四节《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教案导学诱思一、生态系统的稳态1.稳态的原因: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2.调节方式:反馈调节。

(1)反馈调节:当生态系统中的某一成分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然会引起其他成分出现一系列的相应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这个过程叫反馈调节。

(2)类型①负反馈:最常见,反馈的结果是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②正反馈:很少见,加速最初所发生的变化,其作用常常使生态系统远离稳态。

思考:我国蓟盘山有一片原始森林,那里树木郁2 / 16郁葱葱,百鸟争鸣,风景秀丽迷人,当地人称之为“八仙桌子”。

科学家去“八仙桌子”调查过,发现那里害虫种类非常多,但是那里却从未出现害虫的大发生,也未造成大的伤害。

试分析其原因。

提示:该地生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强,各种生物能够保持相对稳定,因此不会发生害虫的大爆发。

3.生态系统的发展趋势:向物种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和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

二、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1.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稳定。

2.人类的活动与稳态的关系:人类的活动除了要讲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外,还必须特别注意生态效益和生态后果,以便利用自然的同时能基本保持生物圈的稳态。

3 / 16思考:我国的黄土高原最初是一个森林茂密、郁郁葱葱、山清水秀之处,后来由于人们乱砍滥伐,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变成了不毛之地。

近十几年来,政府不断对黄土高原进行治理,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但还没有完全恢复原貌。

试分析以上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当外界干扰因素超过这个限度时,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状态就遭到破坏;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较差。

合作探究探究一:正确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生态系统和稳定性是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时,表现出来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 学历案

《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 学历案

《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学历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生态系统稳态的概念,包括其组成成分、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状态。

2、掌握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机制,如负反馈调节和正反馈调节。

3、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表现形式,如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4、分析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5、认识生态系统稳态的重要性以及保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意义和措施。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生态系统稳态的概念和自我调节机制。

(2)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3)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

2、难点(1)负反馈调节和正反馈调节的原理及实例分析。

(2)综合分析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保护措施。

三、知识链接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四、学习过程(一)生态系统稳态的概念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环境共同组成的动态平衡系统。

生态系统的稳态,指的是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保持着相对平衡,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能够正常进行。

例如,一个森林生态系统中,树木不断生长、死亡,新的树苗又会生长起来;动物们在其中觅食、繁殖、迁徙;微生物分解动植物的遗体和排泄物,将营养物质归还给土壤。

在这个过程中,森林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以及生态系统的功能都保持着相对稳定,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稳态。

(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机制1、负反馈调节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基础,它能够使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当生态系统中的某个成分发生变化时,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最终产生抑制这种变化的作用,从而使生态系统回到原来的稳定状态。

比如,在草原生态系统中,如果食草动物的数量增加,导致草原植被被过度啃食,植被的减少会使食草动物的食物来源减少,从而抑制食草动物数量的进一步增加,使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1.2稳态与调节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1.2稳态与调节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 后果:影响生物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2. 艺术性和趣味性
① 利用图表、图解等视觉元素,使板书更直观、形象。
② 设计有趣的比喻或故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点。
③ 使用颜色和字体变化,突出重点,提高板书的吸引力。
④ 加入互动环节,如提问、讨论,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重点题型整理
1. 问题:请简述稳态的概念及其在生物体中的重要性。
教学策略:通过图解、案例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协同作用。
(3)稳态的调节机制:学生对生物体如何通过调节机制实现对内环境稳态的维持难以理解。
教学策略: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了解稳态的调节机制,如水分平衡的调节过程。
(4)稳态失调的原因及后果:学生对稳态失调的原因和后果的理解不够深入,难以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分析。
1. 理解稳态的概念和意义,能够运用稳态的原理分析和解释生物体内部的生理活动。
2. 掌握内环境的组成、理化性质及其对细胞正常生理活动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生命科学知识水平。
3. 理解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机制,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4. 掌握稳态的调节机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物体对内外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反应。
- 实验视频:分享内环境稳态调节实验的视频,让学生观看并学习实验操作和观察结果。
- 互动模拟:介绍内环境稳态调节的在线互动模拟,让学生通过操作模拟来深入理解稳态调节过程。
2. 拓展建议
- 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针对内环境稳态调节选择一个特定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如探讨血糖调节机制。
-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稳态调节的理解,并共同探讨稳态失调的实例和解决方案。
4. 问题:请分析稳态的调节机制及其在维持内环境稳定中的作用。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教案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教案

生物学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教学设计班级:教师: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1.说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细胞外液共同构成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说明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阐明机体细胞生活在内环境中,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同时也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3.运用图示和模型等方法阐释内环境为机体细胞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并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及其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组成及其理化性质。

三、教学方法:探究学习法、讲授法四、教学过程(一)、用图片情境引入,点燃学习热情利用教材提供的“问题探讨”来完成。

结合初中阶段已学过的人的血细胞、草履虫等知识,引导学生想象一下:将人的血细胞置于草履虫的生活环境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启发学生比较不同种细胞生活环境的异同。

也可以补充学生熟知的变形虫、酵母菌、乳酸菌、红细胞、神经元、肌肉细胞、淋巴细胞等多种细胞,比较不同细胞生活的具体环境,引出本节“细胞生活的环境”的教学。

(二)、从宏观到微观,从具体到抽象,问题引领建构内环境概念1、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1)体液概念:人体内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2)组成及比例2.内环境(1)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2)作用: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3.学生回忆初中学习过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等的组成和功能,以人体生理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设计问题串引领教学。

(1)肝是参与机体物质代谢的重要器官,它每天合成大量蛋白质所需的原料来自哪里?帮助学生理解:肝细胞周围的液体环境是组织液,肝细胞时刻与组织液进行着物质交换。

(2)组织液中营养物质是如何源源不断地运来,代谢废物又如何源源不断地送走呢?引导学生回忆初中做过的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实验,认知血细胞的生存环境是血浆,理解借助血液循环在血浆与组织液之间所进行的物质交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稳态及调节方式
授课时间:2018年4月9主备人:蒋立锋参与人:胡昌云、蒋兰、赵晓、阮昌应
考纲要求
理解稳态的概念及调节方式
考点预测
1、内环境稳态
2、稳态的调节方式
重点、难点
1、内环境的概念及成分
2、神经调节、体液调节模型
课堂教学环节
一、模拟题、高考题彰显考纲
1.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错误
..的是
A.除激素外,CO2也是体液调节因子之一B.肾上腺髓质的分泌活动不受神经纤维的支配C.机体水盐平衡的维持受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D.血糖浓度可影响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二、基础知识自主梳理
1、画出内环境模式图
2、构建内环境调节概念图
3、梳理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概念
三、主干知识、易错点再认识
1. 内环境的概念、成分、稳态、意义
例1.下列叙述错误
..的是()
A.小肠黏膜中的一些细胞具有内分泌功能B.小肠上皮细胞与内、外环境均有物质交换C.小肠上皮细胞吸收溶质发生障碍时,可导致小肠吸水减少
D.小肠黏膜中的一些细胞可通过被动运输将某种蛋白分泌到肠腔
例2.人体中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构成了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下列叙述错误
..的是()A.血浆和组织液都有运输激素的作用B.血浆和淋巴都是免疫细胞的生存环境
C.血红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浆和组织液中D.组织液中的蛋白质浓度低于血浆中的蛋白质浓度
例3.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
..的是()
A.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B.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C.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
D.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
2.维持稳态的机制
例4.Na+在人体的内环境稳态维持和细胞兴奋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回答下列问题:
(1)Na+和Cl-对维持血浆渗透压起重要作用,将红细胞放入0.9%的NaCl溶液中,细胞形态___(填“会”或“不会”)改变。

(2)Na+可与___、___等无机负离子共同存在于血浆中,一起参与缓冲物质的构成。

人血浆pH的正常范围是______。

例5.根据内环境及其稳态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⑴某奶牛场为提高产奶量,给奶牛饲喂了大量的某种精饲料后,奶牛瘤胃发酵产酸过多,引起机体血液pH低于正常值,且难以恢复到正常水平。

产酸过多使pH难以恢复的原因是:。

pH低于正常值会引起酸中毒,为了避免这一问题,可以在饲料中添加起作用的物质,以利于奶牛内环境的pH维持在正常水平。

机体的内环境是指,主要包括血浆、、。

⑵环境的剧烈变化或惊吓会导致奶牛机体内某些激素水平的变化,从而使产奶量下降,在这个过程中机体的调节方式包括调节。

3.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概念、重要模型、信号分子的作用机理
例6.关于动物体液调节的叙述,错误
..的是()
A.机体内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反馈调节B.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迅速而准确
C.血液中某激素的浓度可反映该激素的分泌量D.激素的分泌量可随内、外环境的改变变化
例7.下表为某人血液化验的两项结果:据此分析,其体内最可能发生的是()
A. 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B. 血糖含量低于正常
C. 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D. 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加速
例8.给狗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但铃声刺激不会。

若每次在铃声后即给狗喂食,这样多次结合后,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大脑皮层没有参与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过程
B.食物引起味觉和铃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不同的反射
C.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
D.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和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相同
例9.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
A.神经元受到刺激时,贮存于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就会释放出来
B.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也可能抑制下一神经元
C.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双向的
D.神经元细胞膜外Na+的内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
例10.当快速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过程。


图判断下列相关叙述,错误
..的是
A.感受器位于骨骼肌中B.d处位于传出神经上
C.从a到d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D.牵拉骨骼肌时,c处可检测到神经递质
课堂检测:
1.以下过程一定存在反馈调节的是()
①胰岛素分泌量对血糖浓度的影响②运动强度对汗腺分泌的影响
③降雨量对土壤动物存活率的影响④害虫数量对其天敌鸟类数量的影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16分)Kisspeptin,简称Kp,是Kp神经元产生的一类多肽类激素,它通过调节生物体内雌激素含量来调控生殖活动。

Ⅰ.通常情况下,右图中的过程①参与鹌鹑体内雌激素含量的调节:排卵前期,启动过程②进行调节。

据图回答。

(1)神经元内合成Kp的细胞器是。

Kp作用的靶细胞
是。

器官A是。

(2)在幼年期,通过过程①反馈调节,Kp释放量,最终
维持较低的雌激素含量;排卵前期,启动过程②的生理意义是,
促进排卵。

Ⅱ.Kp-10是Kp的一种。

为研究Kp-10对鹌鹑产蛋的影响,对生长到20日龄
的鹌鹑连续20天腹腔注射一定剂量的Kp-10,从产蛋之日起统计每日的产
蛋率,结果见下图。

(3)据图可知,Kp-10 (影响/不影响)鹌鹑开始产蛋的日龄。

在50日龄内,Kp-10影响产蛋率的趋势是。

Ⅲ.综合分析
(4)综合Ⅰ、Ⅱ分析,推测Kp-10调控鹌鹑产蛋的方式属于调节。

五、板书
六、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