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教育“初心”--读《教育可以更美好》有感

合集下载

教育可以更美好读书心得体会

教育可以更美好读书心得体会

教育可以更美好读书心得体会教育可以更美好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精选15篇)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可用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

那么好的心得体会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育可以更美好读书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育可以更美好读书心得体会篇1《教育其实很美》已经读完,刘校长在文中提到的那个不肯走进教室的小女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个小女孩在刘校长回校交流时与我们提到过,在《小崔说事》访谈中关村四小节目中我们也看到过。

这是一个怎样的女孩呢?简单说,上学了,她却以哭闹的形式拒绝走进教室。

类似这样的孩子我在一年级也见到过,有女孩,也有男孩。

往往在开学第一天,校门口或者教室门口,轻者抹眼泪,重者紧抓父母的衣襟怎么都不肯松手。

但,父母离开学校后,孩子虽不情愿,通常也会随着老师的牵引走进教室了。

而文中的小女孩却不是那么轻易就走进教室,其他孩子上课的时间,就是她哭闹或在校园玩耍,在教室外走廊与老师捉迷藏的时间。

此时的刘校长在得知情况之后,让小女孩走进了自己的会议室,让老师放心去给其他孩子上课。

当有人质疑:这孩子不影响你的工作吗?刘校长回答说:“帮助她适应学校生活就是我的工作啊!”随后数月,刘校长在与小女孩的相处中一步步让孩子自觉地回归了课堂。

起初,我惊讶于刘校长的耐心,也庆幸自己没有碰到这样的孩子。

但仔细琢磨,我们班虽没有这样的特例学生,可是55个孩子,每个孩子本身都是独特的啊!陶陶,一个乖巧文气的女孩,怎么小名会叫淘淘呢?父母说:“孩子出生时只有二斤六两,我们叫她陶陶是陶瓷的陶。

”Z,七个月时早产,单独与人沟通时目光飘忽不定,集体教学中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语言和动作,偶尔在课堂发出怪叫声。

D,心地善良,乐于助人,但认字较少,集体学习中存在困难,课堂上时常做小动作以派遣自己的无聊。

W,幼儿教育阶段父母参与少,孩子时常自己玩耍,集体学习中没有兴趣,但一张纸片可以让他整节课摆弄不停。

读《教育可以更美好》有感

读《教育可以更美好》有感

读《教育可以更美好》有感《教育可以更美好》这本书是汤勇老师2018年的全新力作,拿到这本书的第一感觉是这本书很美,素雅的封面,还有震撼心灵的一句话“教育的美好,在于教育是一种相遇、一种唤醒、一种成长,一种成全……”如果说封面只是一种外在美,那么,及至打开书来欣赏到里面的内容,便不由得佩服作者对教育的用心体悟。

每一辑的标题都那么有诗意:“让蜗牛带我去散步”“教育因你而美好”“教育的温度”“天堂,就是图书馆模样”……汤勇老师从教育的留白、阅读、学校、孩子和教育体制等几个方面,一一向我们展示了教育可以更美好的意义和方向。

第一辑的主题“让蜗牛带我去散步”深深触动了我。

让我不禁想起台湾诗人张文亮的一首小诗一一《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我们先来欣赏这首诗:上帝给了我一个任务,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我不能走太快,蜗牛已经尽力爬,为何每一次总是那么一点点?我催它,我吓唬它,我责备它,蜗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我,仿佛说:“人家已经尽力了嘛!”我拉它,我扯它,甚至想踢它,蜗牛受了伤,它流着汗,喘着气,往前爬……真奇怪,为什么上帝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上帝啊!为什么?”天上一片安静。

“唉!也许上帝抓蜗牛去了!”好吧!松手了!反正上帝不管了,我还管什么?让蜗牛往前爬,我在后面生闷气。

咦?我闻到了花香,原来这边还有个花园,我感到微风,原来这里的微风这么温柔。

慢着!我听到了鸟叫,我听到了虫鸣。

我看到满天的星斗多亮丽!咦?我以前怎么没有这般细腻的体会?我忽然想起来了,莫非我错了?是上帝叫一只蜗牛牵我去散步。

这首寓言式的小诗对我感触最深的是:教育是“慢”的艺术。

在这个故事中的“我”的任务是带蜗牛散步,散步就是与蜗牛在一种放松的状态下向前,而不是教蜗牛拥有赛跑一般的速度。

教育也一样,教育者的任务就是带着一群学生慢慢走完学习这条成长之路。

在这条路上,当我们催促蜗牛以不属于蜗牛的速度前行时,显然已经忘了初衷。

我们有时为了让学生考到好成绩,让学生疯狂做题,甚至疯狂挤占学生课间10分钟的休息时间和一周仅有两三节的体育课。

读《教育的初心》心得体会7篇

读《教育的初心》心得体会7篇

读《教育的初心》心得体会7篇优秀的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结果,在心得中,我们会发现一些之前未曾考虑到的因素,从而调整自己,以下是网作者精心为您推荐的读《教育的初心》心得体会7篇,供大家参考。

读《教育的初心》心得体会篇1苏霍姆林斯基——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任务是让每一个孩子看到人类心灵和灵魂的美,珍惜和呵护这种美,用自己的行动让这种美达到应有的高度。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为本,教师为本,当前,我国教育发展进入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建设强国的新阶段生成长过程的客观要求,也是教学规律的客观要求。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但要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是很不容易的。

这就要发挥我们教师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使教书育人工作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

教书育人,我觉得首要的一条就是要把爱国主义的教育和熏陶作为老师最大的责任。

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我们也许不能改变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不能改变整个社会潮流和舆论,但我们能改变学生,只要我们不推卸、不躲避、不畏难,在心底里对自己说:“教书育人,我的责任,我们有责任继承良好的教育传统,并通过教育实践,不断发扬光大。

作为老师,作为教书育人的使者,要努力学习、勤于实践,不断提高教书育人本领;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学方法,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努力践行者和积极推进者。

首先需要有爱心。

在教育中,爱是教育的灵魂和生命。

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是教育的关键,也是教育的基本要求。

爱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彰显学生的个性,放飞学生的心智,启迪学生的心灵,唤醒学生的潜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其次,教书育人需要耐心。

内心如火一般炽热,对每一个学生负责,为全体学生服务,这样才能燃起学生对知识渴望的熊熊之火。

激发学生的斗志也是必不可少的,给他们树立信心,让他们有“克敌制胜”的决心,这样才能在“创新教育”面前打好攻坚战。

《教育可以更美好》读后感1500字

《教育可以更美好》读后感1500字

《教育可以更美好》读后感1500字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读《教育可以更美好》有感——乌市第一幼儿园园长温颖《教育可以更美好》这本书是汤勇老师2018年的全新力作,汤勇老师从教育的留白、阅读、学校、孩子和教育体制等几个方面,一一向我们展示了教育可以更美好的意义和方向。

教育的核心是人,人既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

教育的最终落脚点是全面发展的人,是将来的社会人,是未来能够独立生活的人,是各行各业的合格公民。

因此,教育不应是唯分数和升学至上的非人的、功利的、迎合的教育。

通过读这本书,收获很大,以下两点感受尤为深刻:一、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起跑线其实,最好的教育是家庭教育,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重要的老师,更是孩子最长久的老师,实际上是孩子终身的老师。

家庭是孩子人生最重要的场所,也是他们人生真正的摇篮,他们的人生是从家庭开始的,孩子的行为习惯、个性特点、认知风格、品质态度、心理健康等,都是在家庭中初步形成的。

父母带给孩子什么,往往就决定孩子会成为什么。

近些年,随着社会的转型,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各种商业性宣传的误导等,很多家长陷入了一个巨大集体焦虑漩涡中,牺牲孩子快乐的童年,盲目追求“提前学习”“超前教育”等。

幼儿园也不例外,幼儿刚升入中班,家长就开始忙于给幼儿找所谓的“幼小衔接班”学习拼音和加减法等小学课程,这不仅让幼儿“伤”在了起跑线,,也严重干扰了幼儿园的办园方向和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因此要改变教育,必须改变家长。

要成长孩子,必先成长家长。

家长重视孩子教育是好事,但是孩子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教育的发展也是循序渐进的,早教不是越早越好,罔顾基本规律的揠苗助长,只能适得其反。

所以孩子的起跑线不在于补习,不在于“抢跑”“逼跑”,也不在于上名幼儿园,而在于父母,在于父母对孩子的爱和陪伴,在于父母对教育的认知和理性,父母才是孩子真正的、也是最好的起跑线。

所以切实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提高科学育儿能力,创设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势在必行!让家长了解对孩子真正的爱是陪伴,最好的陪伴是阅读、是榜样、是游戏、是大自然。

回归教育的原点心得体会(3篇)

回归教育的原点心得体会(3篇)

第1篇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教育领域也在不断地变革。

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从传统教育到现代教育,教育理念和实践在不断更新。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是否曾思考过教育的原点是什么?如何回归教育的原点,实现教育的真正目的?本文将从回归教育的原点这一角度,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一、教育的原点教育的原点,即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

在我国,教育的原点是“立德树人”。

这一理念源于《礼记·大学》中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里的“明明德”指的是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亲民”指的是关爱民众,“止于至善”指的是追求最高尚的境界。

这一理念强调了教育要以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为目标。

回归教育的原点,就是要回归到教育的本质,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道德品质是人的立身之本,教育首先要关注学生的道德教育。

我们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2. 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我们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等方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

我们要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实践,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回归教育的原点的途径1. 转变教育观念。

要回归教育的原点,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

我们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潜能。

2. 改革课程设置。

课程是教育的基本载体。

要回归教育的原点,就要改革课程设置,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需求和发展。

我们要减少应试教育的课程,增加实践性、探究性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改进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回归教育的原点,就要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育可以更美好》读后感

《教育可以更美好》读后感

《教育可以更美好》读后感一颗树苗,适当浇灌,会枝繁叶茂,长成参天大树。

倘若过度施肥浇水,非但不能助长,说不定还会枯萎死亡。

一株禾苗,让其沐浴阳光、经受风雨,定会茁壮成长,丰收在望。

如果把它置于温室,最后完全有可能颗粒无收。

我们在对孩子的教育上,难道不是同理吗?近期,我拜读了汤勇校长的《教育可以更美好》一书,获益良多。

在这本书中,汤老师从教育的留白、阅读、学校、孩子和教育体制等几个方面,向我们展示了教育可以更美好的意义和方向,也让我对教育“初心”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随着社会的转型,教育的精英化、书本化、强制化、工厂化、标准化,把教育完全与生活剥离、与亲情剥离、与言传身教剥离,让“初心”不在,“初心”远去。

教育不应该是对孩子的一种控制,控制孩子的身心,控制孩子的时间,控制孩子的生命,而应该是在孩子们生命成长中多些“留白”,让孩子们有自由成长的空间,自由呼吸的时间,让孩子们有闲暇、有机会去想象、去思考、去探索、去阅读、去亲近大自然。

我们的孩子所拥有的与生俱来的天赋和潜能,唯有在身心愉悦放松的前提下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为孩子的情感留白,他们才能有感知力;为孩子的思想留白,他们才能有想象力;为孩子的教育留白,他们才能有学习力;为孩子的童年留白,他们才能有生命力。

感知力、想象力、学习力、生命力将构筑一个完整人的灵魂内核与精神基石,留白的教育并非“不教”,而是提升孩子终身受用的自我教育和自主创造的能力!反思当前教育,我们的嘴里虽然喊着减负,但实际仍以大负荷、高速度和快节奏为根本。

我们把水灵灵的教育业,弄成了干巴巴的制造业。

我们只有制造,失去了教育。

我们只有统一模型的产品,没有千姿百态的学生。

教育可以更美好,即便我们无法改变整个教育环境,但我们依然可以从自身做起,让教育多些小美好。

每读完一本书,都会在我们的心中泛起层层的涟漪。

读书时,我享受着这片宁静的美好时光,读过后,我更沉浸于这满载的收获里。

“无论我们走多远,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无论走到多么光辉的未来,都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教育的初心》读后感5篇

《教育的初心》读后感5篇

《教育的初心》读后感5篇(一)踔厉奋发,笃行不怠——读《教育的初心》有感今年寒假拜读李镇西先生的《教育的初心》,深感与众不同。

掩卷之余,感慨良多。

本书结合种种教育现象,旗帜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行政管理、教学行为、教师品质、家长素质、专家言论等方面,既有肯定更有批评。

一些本来简单明了、是非分明的事情,在舆论或处理上却是怪象重生,令人匪夷所思。

这种怪象的背后,李镇西先生提醒我们:要回归教育的初心,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精神,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才能冲破迷雾,拨云见日。

回归教育的初心,秉持教育的初心,首要在教师。

教师首先要审视内心,改变学生观,矫正教学教育行为。

可事实情况是我们在埋头前行的同时,受到种种干扰,可能已经忘记了初衷,各种观念态度都发生了变化。

教师如何才能保持初心,矢志不渝?方向和路径都有,最根本的,我认为是要有奋发进取的精神。

所以“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不是口号,而是我们必须要确立的根本。

本文想立足于精神状态,从几个细节谈我的读书感受。

李镇西先生58年出生。

两年前出版本书时,他已经有七十多本专著了。

李先生之所以著作等身,成就斐然。

最主要的一点,就是他努力进取的精神,就是踔厉奋发,笃行不怠。

《教育的初心》文章末尾会附上写作时间或地点,这引起了我的注意。

“于上海至绍兴的高铁上”“于成都飞北京的航班上”等等。

出差途中,舟车劳顿,正是休息之时。

如不闭目养神,君不见玩手机、玩平板的旅客比比皆是?可是李先生却把旅途中的时间都利用起来了,而且航班上写作的时候,李先生已经近六十岁了。

真可谓处处都是学习奋进之地。

另外,文本中时间记述也让人动容。

“2018年5月22日凌晨0:45写毕”,大家可以设想一下夜深人静,四面寂然,一名六十岁的老人在灯下激情汹涌、笔耕不辍的场景。

这就是踔厉奋发,笃行不怠。

这种精神才是李镇西先生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我们教师常常抱怨上课累,批阅试卷累……可与李先生的精神状态相比,我们可能还差得很远。

回归教育“初心”--读《教育可以更美好》有感

回归教育“初心”--读《教育可以更美好》有感

回归教育“初心”--读《教育可以更美好》有感回归教育“初心”--读《教育可以更美好》有感《教育可以更美好》是一本对教育进行深刻思考的著作。

在我读完这本书之后,我不禁感慨万分。

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其意义和影响远不止于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更应该成为人们成长和发展的根本力量。

通过回归教育“初心”,我们可以将教育打造成更美好的事业。

首先,回归教育“初心”就是回到教育的本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日益强调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不仅仅是对于知识的灌输。

因此,教育要回归到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关注上。

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专业技能,还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在人生的道路上得到全面的成长和发展。

其次,回归教育“初心”就是回到对学生人格和道德的培养。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为学生的人格和道德发展提供指导和引导。

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育应该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引擎,让他们在学习和成长中逐渐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再次,回归教育“初心”就是回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教育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育者应该以学生为中心,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和行动。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和创造的热情,让教育成为他们成长的助推器。

此外,回归教育“初心”就是回到教育的社会责任。

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更是社会的事业。

教育者应该承担起为社会培养人才、涵养社会文明的责任。

教育者要以身作则,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培养他们为社会做贡献的意识和责任感。

只有这样,才能让教育在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社会进步和发展中发挥更大的能量。

在读完《教育可以更美好》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教育的伟大和重要。

回归教育“初心”,不仅仅是对教育本身的追求,更是对社会的责任担当。

《教育也可以很美 读后感[5篇范文]》

《教育也可以很美 读后感[5篇范文]》

《教育也可以很美读后感[5篇范文]》第一篇:教育也可以很美读后感《教育也可以很美》读后感通过读《教育也可以很美》一书,我不由得按着书中理想教师的标准去叩问自已:我是不是一个理想的教师。

我是不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

我是不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要想做一名理想的教师,首位要做的便是要有丰富的学识吧,这是古往今来不变的真理。

以前崇尚教师有一桶水,现在随着各种新的课程标准的推行,恐怕一缸水、一池水都是不行的了,而应该是一条河流而且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

惟有如此,才能让孩子更有所学、有所获。

否则,拿什么来教给孩子呢。

这就要求:一要勤于读书,充实自我,使自己的知识海洋不断得到充盈,不会枯竭,才能源源不断地使自己充满活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

最初的对于此书某个章节的喜爱,后来心中油然而生的是一种‚相识已久的亲切感。

到现在,泛滥成了一片热爱的蓝色海洋。

在炎炎夏日里,心境清凉而惬意。

《教育也可以很美》,于心灵感悟中,才真正懂得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些许涵义。

字里行间,笔尖攒动,思绪泉涌,不再是纯粹的摘录,更多的是与‘大家’思想的小碰撞。

心灵间的对话——呼之欲出……每一次的共鸣,都会有喜悦,唤起付诸于行动的欲望。

改变,改变。

感谢此书。

读书渐入佳境时,结合学校的生本教学研究,我逐渐地这样来理解开放性,开放源自于教师本身的教育信念,追求完美的专业素养、对教学的严谨态度,还有豁达、关爱的学生观。

(一)教育信念‚要坚持不抛弃、不放弃、不冷漠,相信教育会使他改变,这就是当教师不能丢掉的教育信念。

“最好的教育就是用50种方法教育一个学生,最糟糕的教育就是用一种方法教育50个学生。

如果不能让学生变得更好,至少不能让他变得更糟。

这就是做教师的底线。

”这些话一字一句,字字锥心。

当我们面对反反复复、挑战教师忍耐极限的孩子时,一度曾动摇过坚持的信念。

是做教师的良知和道德底线支持着我们。

做有情怀的教育人读《教育让生命更美好》有感

做有情怀的教育人读《教育让生命更美好》有感

做有情怀的教育人读《教育让生命更美好》有感做有情怀的教育人——读《教育:让生命更美好》有感最近我读了肖川教授教育随笔系列中的《教育:让生命更美好》一书,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凸显了教育在生命中的重要意蕴,更是透露出浓浓的人文情怀,阅读过程中让我深深地懂得了:教育是让每一个生命都得到全面而完善的发展,教育是对生命个体人格与心灵的唤醒,教育倡导的是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育是教会学生学习和生活。

我借本次学校读书沙龙活动把这本书推荐给大家,同时把我的一些浅显的感悟与大家分享一下。

生命教育,最通俗地说,就是“为了生命的教育”,它是教育哲学层次上的概念,是价值论意义上的范畴。

它首先是教育的价值追求,是对于“为何而教”的回答。

教育要让每一个人都幸福而有尊严地生活着。

肖川教授所倡导的生命教育包含六大理念“关注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欣赏生命,敬畏生命,成全生命”,就是力图从个体生命的根基上确立起精神的脊梁,使我国国民形成健全、独立、自由之人格。

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个体的生命质量与生命尊严受到空前关注,使得关涉个体发展的教育承载着诸多期盼和重托,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备受关注。

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什么样的学校,什么样的教师?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课程,什么样的课堂,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在这些难解的宏大命题下,还有无数具体细微的话题,正急切地等待着我们作出回答。

这个回答,不应该是空洞乏味的阐释、晦涩艰深的教条,也不应该是坐而论道的清谈,更不应该是不负责任的敷衍、喋喋不休的抱怨。

它必须来自于教育者自觉探索的行动,来自于鲜活的教育实践,来自于生动的一线课堂,更来自于每一个生命成长的过程和体验。

作为教师首先是一个教育者。

肖川教授认为作为教育者,需要勇敢、坚毅和严谨:怯不从教,懈不从教,苟且不从教;更需要明确的是为何而教。

作为现时代的教育者,只有确立“为幸福人生而教,为自由社会而教”才是教育正当的价值追求。

肖教授的教育随笔《教育:让生命更美好》深入浅出、结合形象生动的案例从形而上的哲学阐释了生命教育的内涵。

《教育可以更美好》读后感范文

《教育可以更美好》读后感范文

《教育可以更美好》读后感范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可以更美好》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育可以更美好》这本书是汤勇老师2018年的全新力作,汤勇老师从教育的留白、阅读、学校、孩子和教育体制等几个方面,一一向我们展示了教育可以更美好的意义和方向。

教育的核心是人,人既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

教育的最终落脚点是全面发展的人,是将来的社会人,是未来能够独立生活的人,是各行各业的合格公民。

因此,教育不应是唯分数和升学至上的非人的、功利的、迎合的教育。

通过读这本书,收获很大,以下两点感受尤为深刻:一、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起跑线其实,最好的教育是家庭教育,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重要的老师,更是孩子最长久的老师,实际上是孩子终身的老师。

家庭是孩子人生最重要的.场所,也是他们人生真正的摇篮,他们的人生是从家庭开始的,孩子的行为习惯、个性特点、认知风格、品质态度、心理健康等,都是在家庭中初步形成的。

父母带给孩子什么,往往就决定孩子会成为什么。

近些年,随着社会的转型,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各种商业性宣传的误导等,很多家长陷入了一个巨大集体焦虑漩涡中,牺牲孩子快乐的'童年,盲目追求“提前学习”“超前教育”等。

幼儿园也不例外,幼儿刚升入中班,家长就开始忙于给幼儿找所谓的“幼小衔接班”学习拼音和加减法等小学课程,这不仅让幼儿“伤”在了起跑线,,也严重干扰了幼儿园的办园方向和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因此要改变教育,必须改变家长。

要成长孩子,必先成长家长。

家长重视孩子教育是好事,但是孩子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教育的发展也是循序渐进的,早教不是越早越好,罔顾基本规律的揠苗助长,只能适得其反。

所以孩子的起跑线不在于补习,不在于“抢跑”“逼跑”,也不在于上名幼儿园,而在于父母,在于父母对孩子的爱和陪伴,在于父母对教育的认知和理性,父母才是孩子真正的、也是最好的起跑线。

回归教育“初心”--读《教育可以更美好》有感

回归教育“初心”--读《教育可以更美好》有感

回归教育“初心”--读《教育可以更美好》有感回归教育“初心”--读《教育可以更美好》有感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从师范学习到走上工作岗位已经有整整9年的时间。

在这九年里我一直都没有对教育美好状态的探索。

大学期间书本知识的学习为我打开了教育世界的大门,为我绘制了教育世界的美好蓝图,让我对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树立起了慢慢的自信心。

初入学校,当我独自一人真正站到三尺讲台,我的内心充满了紧张和不安,看着台下一双双天真明亮的小眼睛,我真怕因为自己的一句话,一个举动伤害到他们幼小的心灵,所以我一直战战兢兢,之前学过的所有教育知识也都没有了用武之地,尤其是在当了班主任后更觉得自己每天被一些琐事缠绕着,压得喘不过气来。

都说时间是最好的解药,经过一堂堂课、一次次突发状况,一番番教研交流,我一路过关斩将,终于在面对“教育”二字时,心里有了些许的从容。

暑假有幸读到汤勇老师的《教育可以更美好》,眼前突然豁然开朗,自己一直以来追寻的教育事业不正如汤老师所描绘的教育更美好的状态那样吗?书中的一些观点也让我眼前一亮,为我以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在这本书中汤老师从教育的留白、阅读、学校、孩子和教育体制等几个方面,向我们展示了教育可以更美好的意义和方向。

教育的核心是人,人即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

教育的最终落脚点是全面发展的人,是将来的社会人,是未来能够独立生活的人,是各行各业的合格公民。

因此教育不应是唯分数和升学至上的非人的、功利性的、迎合的教育。

这些书中的观点不也正迎合了我们教育集团的共享生命成长的教育理念吗?读了这本书,我产生了以下两点感受:一、好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留白正如汤老师在书中所说“教育的首要任务不仅是往学生脑袋瓜里塞多少知识,也不仅是把学生局限于校园里和课堂上,而是让学生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动手动脑的能力,去与父母和朋友走进大自然,开阔眼界,去阅读自己喜欢的书,广泛涉猎,拓展知识面,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具备创新的精神和创造的品质。

《教育可以更美好》读后感

《教育可以更美好》读后感

《教育可以更美好》读后感最近,我读了一本书,书名是《教育可以更美好》,作者是美国著名教育家、斯坦福大学荣誉校长约翰·汉尼斯。

在本书中,作者以一位教育家的眼光,通过亲身经历和感悟,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教育的本质和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思考。

这本书的主题是教育的变革和未来教育的发展。

作者认为,当前的教育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需要进行全面的改革。

他认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批判性思考、团队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单纯地追求学术成绩和考试分数。

在书中,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观察,提出了许多关于教育改革的建议和思考。

例如,他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家长应该成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培养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他还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认为教师应该学生的个性差异和需求,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思考和实践。

作者还谈到了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

他认为,未来的教育将更加注重个性化和多元化,学生将有更多的选择权和自主权。

同时,教育将更加注重实践和应用,学生需要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作者以一位教育家的眼光看待教育问题,用亲身经历和感悟来阐述教育的本质和未来发展趋势,让人深刻认识到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作者也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思考,让人对教育的未来充满信心和期待。

《教育可以更美好》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它不仅让我对教育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让我对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思考。

我相信这本书会对每一个关心教育事业的人产生深远的影响和启示。

在阅读完《责任比能力更重要》这本书后,我深感责任的重要性。

书中以简洁明了的论述方式和真实案例,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责任的含义和重要性。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责任不仅仅是一种义务,更是一种担当。

在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我们是否能够勇于承担责任。

心之所向 梦之所在——读《教育可以更美好》有感

心之所向  梦之所在——读《教育可以更美好》有感

心之所向梦之所在——读《教育可以更美好》有感书籍真是个奇幻的东西,阅读时不仅可以感受语言的魅力,读者与作者思想的碰撞,还可以对某个中心思想的解读,怪不得会有“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始终秉持“阅读浸润生命”的理念,在工作闲暇之余,时常阅读关于教育的书籍。

最近我有幸读了汤勇老师的《教育可以更美好》一书,被他的深邃,他的激情所深深打动,书里最震撼我的就是汤老师对教育的深思,以及他对教育工作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

看见书名中加粗的“教育”“更美好”几个字眼时,一种温情,流过心间。

封面上那行文字“美好的教育,在于教育是一种相遇、一种唤醒、一种成长、一种成全......”,让我想起了第一次站上讲台,与我的第一届学生相遇的场景。

当时,我化用了张爱玲的语录,用“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要遇见的人。

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原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迟一步,遇上了你们,我惊喜地说一句:哇,原来是你们啊!遇见你们真好!”开启了我与学生之间的师生缘。

下面我从三方面来谈谈我看了这本书的感受。

一、好的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留白。

作为英语教师,在日常课堂中,除了书本的教学内容,我更在乎鼓励学生多涉猎课外知识,为他们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

同时,为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我经常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这样的自主学习方式,教师课堂上的留白被学生课内外的主动填满,不仅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内生动力,也让他们印象深刻,学习更加有成效!所以,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正在发生着的真实的,鲜活的过程。

好的教育,是需要“留白”的,适当的让学生自由发挥,给孩子一定的时间去思考、体验、成长。

教育是一种相遇、一种唤醒,一种成长,一种成全,而只要方向对了,就永远不要怕路途的遥远。

二、从书本中的小课堂走进生活的大课堂。

书中,汤勇老师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生活是教育的海洋。

”的观点,提倡“开放教育,开放课堂,让教育及课堂走进大自然、走进现实生活。

读《教育和美好的生活》有感7

读《教育和美好的生活》有感7

读《教育和美好的生活》有感7
《教育和美好的生活》是一本经典著作,全书以教育、社会发展等话题为主题,并讨论了这些话题对美好生活的重要性。

我读这本书时产生了深刻的感悟,那就是教育是改变世界的基础,它是一种动力,可以使一个人得到更多的成功。

教育不仅可以改善一个人的职业前途,也可以使他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一个有礼貌,有礼貌,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的人。

教育也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可以开拓一个更美好的未来,而美好的未来也只能由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来创造。

正是因为这一原因,这本书也提出了一些关于受教育和不受教育之间差异的观点,如肤色、宗教信仰、性别、年龄等,阐明了如何改善这些不平等的社会现状。

最后,本书指出,只有建立在民主和正义的基础上的真正教育,才有可能使人们过上美好的生活。

更重要的是,教育是走向社会进步的必经之路。

它可以帮助我们接受新的思想,以正确的方式与他人沟通,以正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以及学习如何和谐相处和共存。

总而言之,《教育和美好的生活》这本书告诉我们,获得良好教育对我们拥有美好生活是至关重要的,它是我们前进的动力,也是我们实现美好生活的基础。

读《教育和美好的生活》有感7 (4)

读《教育和美好的生活》有感7 (4)

读《教育和美好的生活》有感7 (4)
《教育和美好的生活》是一本具有深远影响的书,通过它,我学到了如何在生活中发现并实现真正的美好。

作者提出了“教
育是一种最优秀的力量”这一重要理念。

他强调了知识的获得,勇气的表现和自己的发展,这些都是生活的要素。

书中还突出强调了未来的重要性,令我感到鼓舞。

它强调了要对未来充满信心,顽强抗争,逆势而上,无论现在处境如何,不断地改变自己,追求自己的梦想。

梦想不只是一种抽象的想法,而是要靠付出真努力和勇气才能达成,只有努力才能改变生活。

《教育和美好的生活》的思想一直激励着我,让我更加重视自我教育,不断地学习,对自己负责,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不断进步,保持勇气,坚持未来的发展方向。

正是这样的思想和信念,让我更加热爱生活,拥抱未来。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充满希望、野心和抱负,让生活更加美好。

《教育和美好的生活》读书心得

《教育和美好的生活》读书心得

《教育和美好的生活》读书心得《教育和美好的生活》是一本由著名教育家贾军产品调研小组撰写的教育专题报告。

整本书深入探讨了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方案。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教育的意义和教育的现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受益匪浅。

这本书首先指出了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

作者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教育,人们能够获得知识、技能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并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教育不仅给予人们能力去改变自己的生活,还能够培养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这本书还分析了当下教育的现状,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方案。

作者指出,当前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如注重应试教育,重视知识而忽视学生的个性和兴趣,重视竞争而忽视合作等。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作者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如改革考试评价制度,鼓励学生的探究与创新,加强师资培训等。

通过这些改革,可以使教育更加立足于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得到更好的教育和成长。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教育的力量和意义。

教育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它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和塑造人的未来。

在书中提到的一些教育案例中,我看到了很多学生通过教育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这些故事让我深受鼓舞,也让我更加认识到教育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同时,这本书也揭示了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虽然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供给学生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但是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欠缺。

这让我意识到,作为教育工作者和学生,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重复和记忆,而应该主动地去思考和探索,不断地学习和进步。

这本书也让我重新思考了教育的目标和方式。

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对于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关注较少,容易使学生们只注重分数和成绩,而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

因此,我认为教育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读《教育和美好生活》有感

读《教育和美好生活》有感

读《教育和美好生活》有感上周阅读了怀特海的著作,感触颇深。

作为怀特海的学生伯特兰·罗素编写的《教育与美好生活》也是很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罗素是二十世纪英国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无神论或者不可知论者,也是上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之一。

他开宗明义地提出“我们所追求的未来的教育体制必须给每个孩子提供现有的最佳机会”。

民主可以说是罗素教育思想的一条门槛式原则。

现在,我来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教育在于培养本能,而不是压抑本能。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德国的著名教育学家斯普格曾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怀特海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激发和引导学生自我发展之路。

罗素主张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认为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教育培养理想的品性。

由此与品性方面有关的教育的秘密是,给人提供可以引导他有益地发挥其本能的那类技能。

由此可见,教育在于培养人的本能,而不是压抑本能。

我们国家的教育似乎就是“一考定终身”(高考),我们的教育偏向背诵和记忆,课堂围绕标准教材展开。

学习就是为了一件事——高分,因为分数决定了一切,而学校的好坏评价标准就是升学率。

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我们的教育就是“填鸭式教育”,到最后,培养出的人除了会考试其他什么也不会。

我们的教育应该满足于我们实际生活的需要,立足于培养人的本能,使我们更好地生活与工作,而不是压抑本能,在应试教育制度下只会导致学生畸形的发展,这不是我们所提倡的教育理念。

二.虚伪是恐惧的产物罗素说:“免于恐惧地成长的孩子往往诚实,这不是道德修养的结果,而是因为他压根就没想过要变得虚伪。

”当一个人恐惧某一件事的时候,他为了隐藏事实而变得虚伪。

记得在我读初中的时候,我的同桌小飞因为自己是单亲家庭,妈妈相貌平平且做着普通的工作,在同学面前却不肯认自己的亲生母亲,说是家里的阿姨。

而当时,其母亲对孩子的行为也没有做出任何反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归教育“初心”--读《教育可以更美好》有感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从师范学习到走上工作岗位已经有整整9年的时间。

在这九年里我一直都没有对教育美好状态的探索。

大学期间书本知识的学习为我打开了教育世界的大门,为我绘制了教育世界的美好蓝图,让我对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树立起了慢慢的自信心。

初入学校,当我独自一人真正站到三尺讲台,我的内心充满了紧张和不安,看着台下一双双天真明亮的小眼睛,我真怕因为自己的一句话,一个举动伤害到他们幼小的心灵,所以我一直战战兢兢,之前学过的所有教育知识也都没有了用武之地,尤其是在当了班主任后更觉得自己每天被一些琐事缠绕着,压得喘不过气来。

都说时间是最好的解药,经过一堂堂课、一次次突发状况,一番番教研交流,我一路过关斩将,终于在面对“教育”二字时,心里有了些许的从容。

暑假有幸读到汤勇老师的《教育可以更美好》,眼前突然豁然开
朗,自己一直以来追寻的教育事业不正如汤老师所描绘的教育更美好的状态那样吗?书中的一些观点也让我眼前一亮,为我以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在这本书中汤老师从教育的留白、阅读、学校、孩子和教育体制等几个方面,向我们展示了教育可以更美好的意义和方向。

教育的核心是人,人即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

教育的最终落脚点是全面发展的人,是将来的社会人,是未来能够独立生活的人,是各行各业的合格公民。

因此教育不应是唯分数和升学至上的非人的、功利性的、迎合的教育。

这些书中的观点不也正迎合了我们教育集团的共享生命成长的教育理念吗?读了这本书,我产生了以下两点感受:
一、好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留白
正如汤老师在书中所说“教育的首要任务不仅是往学生脑袋瓜里塞多少知识,也不仅是把学生局限于校园里和课堂上,而是让学生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动手动脑的能力,去与父母和朋友走进大自然,开阔眼界,去阅读自己喜欢的书,广泛涉猎,拓展知识面,
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具备创新的精神和创造的品质。

”我认为课堂上教授的书本知识不应是教育的结果,而应该是教育的目标和钥匙,学生只有拿着这把钥匙去开启探索的大门,去体会,去探索,去经历,才能真正的学以致用,才能真正的为自己以后的人生铺好前进的道路。

要想真正做到以留白为目的的教育,我们就不应该占用太多原本属于孩子的时间去布置太多作业,让孩子去上太多的辅导班,而应该多留出时间让孩子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当我们把本应该属于孩子们的健康、快乐、自由、思考还给了他们,而不是一味地控制与占领,孩子们多姿多彩的教育生活便会由此发生,创新型成果、创造型人才便会为此诞生。

二、生活化的教育才是真教育
正如著名教育学家杜威所说“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

在本书中提到的田冰冰老师让孩子回到生活实践,不仅每人都学会了20个左右的拿手菜,而且以此形成班级的传统保留项目,这件事就
印证了教育与生活密不可分。

孩子们通过练就自己的厨艺回到生活实践中去,热爱生活,懂得生活,体会到了家人的不易和劳动的快乐,不只是让孩子学习了生活的技艺,更是培养了孩子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

让生活走进教育、走进课堂,我们不可以把教育应试化,只看孩子的分数和成绩,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作为一名老师我们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成为能识别千里马的伯乐,帮助孩子去发现自己的长处,探索自己前进的方向。

要成为一名伯乐,一方面学科教学要善于挖掘学科知识背后所蕴含的那一段段或深或浅、或宽或窄的生活因子,站在这种因子上去组织教学,教学才会有生命的活力。

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练就一身扎实的基本功,认真备好每一堂课,让每一堂课能够融入生活、服务生活、回归生活。

另一方面,应该本着从对孩子未来人生及生活做准备的角度,注重孩子日常生活习惯的养成,生存技能、生活能力的培养。

引导孩子能将学到的东西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帮助解决自己生活中的一些难题,这样才能调动和迸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在教育中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
接触更加真实的社会,放眼更广阔的世界,体验更加丰富多彩的生活,这样才能不断为学生的学习注入动力,让学习成为一种兴趣,一种习惯,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成就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教育美好之路必定需要我去一直探索,在此过程中能够保持纯粹的教育初心,以培养生活中完整的人为目标,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过程,不断地贴近生活、接近生活、走进生活、服务生活,帮助一批又一批的孩子从生活走进教育,从教育回归生活,帮助其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熟练的生活技能,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的人生态度,才是我应该不断追寻的教育真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