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伪书的辨伪及其存在价值

合集下载

先秦古籍“伪书”说清算、正名及反思

先秦古籍“伪书”说清算、正名及反思

先秦古籍“伪书”说清算、正名及反思 ◎祁志祥内容提要 进行先秦思想史研究,碰到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如何对待过去戴着“伪书”帽子的先秦古籍。

从唐宋至现代的“古史辨派”,疑古辨伪风潮迭起,疑为“伪书”的先秦古籍多达18部。

然而,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汉墓出土文献直接推翻了8部“伪书”的帽子,它们自应重新进入研究视野。

其余10部或为先秦原著,或为先秦文献的辑佚补撰之作,名为“伪书”亦不合实际。

其中一些补辑之作,虽然带有后代烙印,但剔除这些烙印,依然可以作为了解先秦思想的参考依据。

在“伪书”说束缚着研究者手脚、被疑伪的古籍尚未在现有先秦思想史著述中得到合理利用和有效阐述的今天,对先秦古籍“伪书”说来一次彻底的清理、正名和反思,具有十分迫切的现实意义和重大的学术意义。

关键词 先秦古籍 伪书说 清算与正名 出土文献 先秦文献辑佚〔中图分类号〕B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1)03-0041-11 从事先秦思想史研究,碰到的一个最为棘手的问题是“伪书”说。

一方面,研究者着手研究的许多先秦古籍在历史上戴着“伪书”的帽子,相关研究会遭到带着这种成见的学者的责难,认为其不辨材料真伪,学风不严谨;另一方面,如果完全听信了这些“伪书”说,将这些所谓的“伪书”排除在研究评述之外,势必给先秦思想史的著述留下大量空白,同时使这些古籍的校勘注疏成果失去使用价值,变得毫无意义。

于是,对笼罩在这些先秦古籍上的“伪书”说来一次系统的清理和甄别,作出一个更为合适的权衡取舍,就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

先秦作为中国思想史上的“轴心文明”时代,其存世的典籍并不很多,是可以被研究穷尽的。

但当我们以扎实的态度展开穷尽式的研究时,却发现,被后世怀疑或断定为“伪书”的,据笔者不一定完整的统计,竟多达18部。

这就使得先秦思想史的研究到处充满了雷区,动辄得咎。

但当我们深入进去时,就会发现这种担心基本上是多余的。

一来,这18部“伪书”中,有8部被20世纪70年代后的出土文献证明是真实不伪的,戴在这8部古籍头上的“伪书”说是后人强加的、不合事实的,不能成立,应予正名。

古籍整理中的辨伪例说

古籍整理中的辨伪例说

古籍整理中的辨伪例说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古籍文献已经失传或被毁。

然而,一些珍贵的古籍却幸存至今,成为了研究历史、文化、语言等领域的重要资料。

但是,由于历史的变迁和传承的漫长,这些古籍在传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篡改、伪造等情况,因此,辨伪是古籍整理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本文将以几个例子来说明古籍整理中的辨伪工作。

一、《诗经》篡改案《诗经》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是中国最早的文学典籍之一,记录了周朝的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

然而,由于历史的变迁和传承的漫长,这部典籍在传承过程中也不免出现了篡改、伪造等情况。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诗经》篡改案。

在清朝乾隆年间,一位名叫孔尚任的学者在《诗经》中发现了大量的篡改文字。

他认为这些篡改文字是在汉代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对于《诗经》的原貌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孔尚任在《诗经正义》中详细地列出了篡改文字的种类和篇目,成为了后来《诗经》整理的重要参考。

后来,又有学者在《诗经》中发现了大量的异文,这些异文是指与传世版本不同的文字或者用字方式。

这些异文可能是由于传承过程中的误抄、误读等原因导致的,也有可能是篡改的结果。

因此,辨伪工作也需要对异文进行比较分析,找出真伪之间的差异。

二、《左传》的伪作问题《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史书,它记录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和政治变革。

然而,在传承过程中,也有一些伪作的《左传》出现。

其中,最著名的是《春秋左氏传》。

这部伪作的《左传》是由唐代的一位名叫左丘明的学者所作,他在原有的《左传》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注释和解释。

这样,他的《左传》就成为了一部新的版本,被后人广泛传播。

不过,由于他的《左传》与原版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后来的学者们对他的《左传》进行了辨伪工作,把它从《左传》的正式版本中剔除出去。

三、《道德经》的篡改问题《道德经》是中国古代一部非常重要的哲学著作,它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作之一,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在传承过程中,也有一些篡改的《道德经》出现。

古籍辨伪学

古籍辨伪学

古籍辨伪学古籍辨伪学是一门研究古籍真伪的学科,也被称为古籍学的分支学科。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历史的探究深入,古籍辨伪学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古籍辨伪学的意义和方法。

一、古籍辨伪学的意义1. 保护文化遗产古籍作为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承载了人类的历史和文化,是后人了解先人思想、文化、社会习俗、科技水平等的重要途径。

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许多古籍已经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和失落。

因此,对于那些尚存的古籍,我们必须认真对待,保护好它们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便后人能够更好地了解和研究我们的历史和文化。

2. 促进历史研究古籍是历史研究的重要资料之一。

通过古籍,我们可以了解到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科技等方面的情况,从而更好地了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

但是,由于古籍的真伪性不同,对历史研究的影响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对古籍进行辨伪,可以保证历史研究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3. 增进人类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古籍是不同文化之间交流和融合的重要桥梁。

通过古籍,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流,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了解和交流,从而增进人类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二、古籍辨伪学的方法1. 对古籍的内容进行分析古籍的内容是判断其真伪的重要依据之一。

通过对古籍的内容进行分析,可以判断其是否符合历史的真实情况,是否与其他史料相符合,是否有矛盾之处等。

如果古籍的内容与其他史料相符,且没有明显的矛盾之处,那么可以认为它是真实的。

2. 对古籍的书写方式进行分析古籍的书写方式也是判断其真伪的重要依据之一。

通过对古籍的字体、用纸、装订方式等进行分析,可以判断其是否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风格,是否与其他古籍相符合等。

如果古籍的书写方式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风格相符,且与其他古籍相符,那么可以认为它是真实的。

3. 对古籍的保存状态进行分析古籍的保存状态也是判断其真伪的重要依据之一。

通过对古籍的保存状态进行分析,可以判断其是否经历过修补、篡改等行为,是否被人为地破坏,是否有明显的痕迹等。

古籍整理中的辨伪例说

古籍整理中的辨伪例说

古籍整理中的辨伪例说
在古籍整理的过程中,辨伪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有些古籍可
能是假的,而有些则可能是真的,但是经过了时间的沧桑,已经被改
变过一些地方。

因此,在辨别真伪的过程中,需要仔细分析古籍的字迹、文字、印章等方面,以确定其真伪。

举个例子,我们来看一本古籍,它声称是唐朝时期某位大贤所著。

首先要考虑的是这本古籍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是否正确。

其次,需要考
虑古籍的字迹是否与当时的书法风格相符。

如果字迹偏离时代的书法
风格,那么它很可能是伪造的。

其次,需要分析古籍的文字内容。

如果有它的时代所不具备的知识,那么它也有可能是伪造的。

此外,还需要考虑古籍的印章是否真实。

一些古籍会有印章,印章的真伪也是需要考虑的。

总之,在辨别真伪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很多方面,需要有专业的
人士进行鉴定。

只有通过科学的分析,才能确定古籍是否真实。

所以,在整理古籍时,辨别真伪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文献学之古书的辨伪及其学术意义

文献学之古书的辨伪及其学术意义

• 梁启超在《古书真伪及其年代》中对辨伪的学术意义也有深刻的论述:
• 因为有许多伪书,足令从事研究的人扰乱迷惑,许多好古深思之士,往往 为伪书所误。研究的基础先不稳固,往后的推论结论更不用说了…几千年 来,许多学问都在模糊影响之中,不能得忠实的科学根据,固然旁的另有 关系,而为伪书所误,实为最大原因。所以要先讲辨伪及考证年代之必要。
古书的辨伪及其学 术意义
在此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 1.什么是“辨伪”
• 古典文献有“伪”,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把古典文献中那些有伪的图书文献、 或某部图书文献中有伪的内容、篇章揭示出来,这就是“辨伪”,也有人主 张应该称为“辨真”,提法不同而实质相同。
• 辨伪是文献实证——考据的形式之一,是传统学术中的一项基本工作,是文 献学构成的一个重要方面。
• 辨伪有广义、狭义之分。
• 广义的辩伪是对某些有真伪问题的事、物进行考察鉴别,以定其真实性。它 的涵盖面很大,凡是有问题的古史事、古书籍、古器物、古碑刻、古字画等 均在辨识的范围内。
• 文献学所讲的辨伪是狭义的辨伪,主要是辨识古典文献的真伪,任务是认 定文献的其实作者、年代,体现其献归属,而考证认定图书文献形成的真 实年代则是文献辨伪的核心内容。
• (4)一部被认为是“伪”的古书,经考证可能被恢复“半真”的身份,即其 中某些篇章有伪,如《尚书》;
• (5)一部被认定是“全伪”的古书,经考证可能发现某些“真”的文段。
• 2.辨别伪书的意义
• 辨伪是一切传统文化研究的基础。时间概念、空间概念、个体概念这三者之 间的不断变化就构成了历史文化发展的基本链条。
• 又如唐圭璋先生《全宋词》初版中尚有一定的伪篇,后再版时重加整理 考辨,将其中的伪篇剔除,或重新确定作者归属。

第二章 第四节 辨伪学

第二章 第四节 辨伪学

伪书的危害

一是进化系统紊乱。 二是社会背景混淆。
《西京杂记》为例晋人葛洪?西汉时刘歆?

三是事实是非倒置。书中有假,很足以淆乱是非。
司马光 《涑水记闻》?

四是由事实影响于道德及政治。
曹魏王肃《孔子家语》?
危害之一:进化系统紊乱

梁启超所说:‚打开最可靠的《汉书· 艺文志》,里 面载神农、黄帝时代的著作,不知道有多少。至于 伊尹、太公的著作,更是指不胜屈。要是那些书都 是真的,则中国文明与世界文明进化原则,刚刚相 反,所谓黄金时代他人在近世,我们在远古,中国 文明万年以前是黄金,千年以前是银,以后是铜, 渐渐地变成为白铁。若相信神农、黄帝的许多著作, 则殷墟甲骨,全属假造,不然就是中国文明,特别 地往后退化,否则为什么神农黄帝时代已经典章文 物,灿然大备,到商朝乃如彼简陋低下呢。‛
二、伪书的出现

原因、时期

梁启超:‚‘好古’是中国人特性之一,什么事都 觉得今人不及古人,因此出口动笔,都喜欢借古人 以自重,此实为伪书发达之总原因。‛(《中国近 三百年学术史》) 教材上提到10种原因。(329页) 梁启超提出6个时期。(322页)
作业


一、名词解释 1.辨伪;2.伪书;3.二重证据法(324页) 二、 1.列举唐宋明清各一部辨伪学方面的作者及 其代表作。(323页) 2.伪书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3.近代以来,在辨伪学理论构建方面其奠基 作用的学者是谁?其代表作有哪些?所提出 的辨伪理论包括哪些方面。 4.“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是现代哪一学派提 出来的?其代表人物是谁?这一学说的意义
第4节章 辨伪学

一、辨伪的必要性(数量多、危害大)


二、伪书的出现(原因、时期)

古籍版本真伪的鉴别

古籍版本真伪的鉴别

古籍版本真伪的鉴别一、版本作伪的原因和历史:制作伪本和制作伪书的原因不同,伪托古人著书的原因很多很复杂,一般来说有三条。

一是社会原因。

由于历代兵燹动乱,自然灾害,典籍的散失与积聚变动极大,原书佚失,后人据记载而伪造古书。

二是政治原因。

由于统治阶级内部的派系斗争,为了制造舆论,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而伪托古人造假书。

三是好事者所为,目的在於欺世盗名,招摇撞骗,扩大个人的社会影响,是为名利私欲所驱。

这些都不是经济原因所使。

版本作伪就不同了,经济因素是其决定因素,不法书商利欲熏心是其根源。

当然还应当考虑到促发这种贪欲膨胀的客观因素,比如古书旧本的流传日稀和藏家的争购,使古书旧本的商品价值日益增长抬高,加上附弄风雅者和居奇牟利者推波助澜,更使作伪者有机可乘,有空可钻。

伪本想要冒充的大都是价值较高的版本,是值得作伪者冒险的版本。

确切的说,伪本主要是伪宋本、伪元本,很少有人去假造明本、清本,因为古书版本的商品差价主要反映在宋元旧刻和明清新刻之间。

而且伪造旧本需要具体、一般的物质条件,必须有与古本旧本形态接近相似的版本为基础。

很难设想有谁能在一个与古本相差很大的版本上作假到可以乱真的程度。

所以伪本一般都是以元本充宋本,或以明本充宋、元本。

清代刻本形式特征去古已远,作假很难。

当然也有以明清劣本伪充明清善本的情况,如用翻刻明世德堂《六子全书》本冒充原刻本,但这在伪本中毕竟是次要的少数。

版本作伪是旧时代的怪胎,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宋元刻本在宋元时代并不珍贵,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南渡避难时,忍痛割爱,把藏书弃去。

她'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 后又去书之监本者','独余少轻小卷轴书帖,写本李、杜、韩、柳集,《世说》、《盐铁论》,汉唐石刻副本数十轴,三代鼎鼐十数事,南唐写本数箧'。

明初,宋元旧本虽损失惨重,日益稀少,但当时还没有形成追复宋元古风的势态,宋元旧刻的身价并未凭空拔高,书商作伪的气候尚未成熟。

古伪书的辨伪及其存在价值

古伪书的辨伪及其存在价值

朋友 , 亢仓子 》 中称 “ 世以文章 取士 ” 可 《 书 衰 , 见此 书 是科 举 制 度 开 始 之后 假造 伪 书 。
3 伪书的价值
有 些 书 虽 然 是 伪 的 , 可 以 保 存 作 伪 但
者 个人和 当时社会 以及古代的学 术思想 。 张 霸 曾伪 造 《 文 尚书 》 篇 , 炫 也 曾 伪 古 两 刘 造 《 山易 》 对 此 , 应 麟 既 责 其 伪 妄 , 连 , 胡 更
惜其书之不传 :汉张霸、 刘炫 , “ 隋 皆笃 学 之 士 也 。 成徵 《 尚书 》 而霸 伪 造 《 汉 古 , 舜典 》 等 百 馀 篇 上 之 ; 文 求 古 周 易》, 炫 伪 造 隋 而
作 时 代 的 话 , 文 献 能 够 反 映 出 真 实 作 者 该 () 1 目录 学 方 法 。 国最 早 的 目录 是 西 我 所 处 年 代 的 历 史 面 貌 , 书 也 就 恢 复 了 它 汉 末 年 刘 歆 的 《 略 》 东 汉 班 固 箸 《 书 ・ 此 七 , 汉 的价 值 。 艺 文 志 》, 用 七 略 分 类 法 , 秦 以 前 所 存 即 凡 古 籍 靠 《 书 ・ 文 志 》 录 为 依据 , 汉 艺 著 隋代 藏
关 键 词 : 伪 书 辨 伪 伪 书价 值 古 中图 分 类 号 : 5 G2 6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6 2 7 1 2 1 )9 b一0 9 2 1 7 —3 9 ( 0 0 () 1 —0 2 7
古书的真伪问题 , 遍存在 。 普 明胡 应 麟 著 , 司 马 迁 做 过 大 量 辨 伪 的 工 作 是 分 不 子 曾参 所 撰 , 列 于 十 三 经 之 末 。 孝 经 》 与 并 《 开 《 部 正 讹 》 说 : 余 读 秦 汉 诸 古 书 , 其 开 的 。 四 中 “ 核 始 日 :仲 尼居 , “ 曾子 待 。 从 这 种 称 谓 上 看 , ” 伪几十七 焉。 清张之洞《 轩语 ・ 学篇》 ” 鞲 语 ( ) 辨 别 文 献 真 伪 无 法 认 识 学 术 源 非 曾子 所 著 。 曾子 ” 种 称 谓 为 后 人 所 记 3不 ” 这 中说 : 一 分 真 伪 , 古 书 去 其 半 ” 这 当然 流 。 “ 而 , 古书 真 伪 与 学 术 源 流 的 关 系极 为 密 切 , 是 一 种 估 计 , 否 准 确 , 不 无 可 商 榷 之 如 无 法 鉴 别 作 者 、 代 、 容 有 无 伪造 , 是 虽 时 内 则 从 假 托预 言来 辨 识 伪 书 , 亢仓 子是 战 如 处 , 用来 说 明 古书 作 伪 的 严 重 性 , 无 不 无法 实 现 “ 但 亦 辨章 学 术 , 镜 源 流 。 如 《 考 ” 庄子 》 国时庄 周 的朋 友 , 仓子 时战 国 时期 庄 周 的 亢 可 。 然存 伪 , 既 自然 要 辨 伪 , 我 国 古 文 献 在 书 , 遍认为 , 普 其 内 篇 》 以 用 以 研 究 庄 可 学 史 中 , 伪学 的 历史 源 远 流 长 , 数 严 肃 周 思 想 , 《 篇 》 《 篇 》 是 研 究 庄 周 辨 无 而 外 和 杂 则 的 学 者 为 鉴 后 , 准 南 子 》 前 的 道 家 学 派 的 资 料 。 《 以 倘 的 时 间和 精 力 , 出 了大 量 伪 书 , 虽 然 值 若 将 《 篇 》和 杂 篇 》 用 于 解 说 庄 周 思 辨 这 外 也 得庆 幸 , 也 使 许 多 古 伪 书 因 此 而 亡 佚 。 但 其 想 , 不 仅 会 发 生 与《内 篇 思 想 想 抵 触 的 则 实 伪 书 的 价 值 应 辩 证 的 看 待 , 部 伪 书 相 问 题 , 会 使 庄 子 之 后 道 家 思 想 的 发 展 脉 一 也 对其不真 实的作者 , 创作 时 代 而 言 似 乎 是 络 模 糊 不 清 。 没 有 价 值 的 , 经 过 考 证 确 定 了 作 者 和 创 2 2 辨别伪 书 的方法 可 .

古典文献的辨伪

古典文献的辨伪

三 明清辨偽的成熟


金元的辨偽工作較為單薄,只有王若虛、 金履祥、吳澄等略有所為 馬端臨的《文獻通考‧經籍考》則比較集中 地集錄了唐宋人考辨諸子的資料


明初大學者宋濂(1310-1081)的《諸子辨》 則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 辨偽學成熟期是晚明胡應麟的《四部正訛》 3卷
清代是辨偽理性化 規模化的發展時期


考証辨偽的態度較為客觀,方法嚴謹,論 據充足 清代辨偽工作的可貴之處不只在其成果, 更在其精神和方法
現代辨偽的特徵



梁啟超的《中國歷史研究法》是構建現代 史學理論體系的開山之作 第五章 “史料之搜集與鑒別”中提出了考 辨偽書的12條標準、証實真書的6條標準、 鑒定偽事的7條標準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十四清代學者整理 舊學之總成績(二)》中專設 “辨偽學”一 節,而《古書真偽及其年代》2卷則是其辨 偽學的理論體系的完成
五 當代辨偽的發展 “偽書”實為真書



20世紀後半葉,隨著諸多戰國、秦漢間的 簡帛文獻的重現,使一些無可辯駁地証明 的所謂 “偽書”實為真書 如《孫子兵法》、《歸藏》、《文子》、 《鶡冠子》、《孔子家語》等 辨偽學科的建設是與當代古典文獻學的學 科建設同步發展
偽書存在的價值



古典文獻的辨偽
1.
2. 3. 4.
古典文獻中的偽書 古典文獻的辨偽 辨偽活動的歷史 偽書存在的價值
古典文獻中的偽書

一 偽書及其類型
二 偽書產生的原因

一 偽書及其類型


1 偽書概念的界定 偽書是指作者不真、年代不實及內容假 造的古典文獻。 2 偽書存在的種類 經歷代學者討論具有真偽問題的古書, 張心澂《偽書通考》載錄就達1104種,這 還不是偽書的全部。對偽書較早進行系統 研究的是明代胡應麟,其將歷代的偽書現 象歸納為21種﹕

古籍辨伪的方法

古籍辨伪的方法

古籍辨伪的方法古籍辨伪的方法用文献资料时,有一个对所读或所引用书籍鉴别真伪的问题。

特别是在众多的古代文献中,存在着一部分伪书。

辨伪的目的,在于恢复书的本来面目,以便更好的利用,而不是对伪书一概排斥,因为有些伪书同样具有文物考古的价值,如仿宋元本是较为珍贵的古籍版本。

对大多数读书人来说,辨伪是阅读研究的第一步。

在阅读和研究之前做一些辨伪的工作,比如知道古籍有真伪之分,而阅读时取审慎态度,撰文时不引用伪书,或对引用伪书的情况加以说明。

总之,了解古籍辨伪的历史情况、态度、途径和方法等,都是必要的。

书籍的创始在文字发明之后,各时代因材料和装订形式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上古到秦为简牍时期,秦至唐为卷轴时期,宋至清为册叶装时期。

简策是最古的书籍,久已失传,现在能见到的是出土的一些断简残篇,无法伪造。

卷轴书籍也早就绝迹,一般人很少能见到,伪造也很困难。

所以古书应以宋刻版书籍为最古,并以宋版书为最佳。

宋代刻版字迹清晰,没有错字、缺文;书写均出自名家之手,笔划粗细极有规律,其中精品有欧柳笔法;纸张质地均匀,墨色清润,印刷墨色恰到好处;即使纸着水湿,干燥后并无水印;书中格用单边,遇有宋代帝王的姓名,在印书之前每字均缺一笔,是为了避讳。

宋代以前传世之书,宋代刊行刻印了很多,后世再没有重刻,其中以佛教、医学两类居多。

宋刻版书籍中以活衬竹纸的质量最好,但存留下来的很少,极不易得到。

古籍辨伪的方法,明代胡应麟《四部正伪》具体提出了8种方法,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也总结出12条,都可参证。

一般来说,有下面几个简而易行的步骤:1.查阅历代书目,如果某一部书,前代公私书目都不曾记载过,在以后某一时期突然出现,这部书就可能是伪书。

2.寻找各种旁证。

一部书写出后有没有人加以引用,后世有没有人发挥,如有,它可能是真的。

如果前人引用和现在的本子、文字有出入,现在的本子就值得怀疑了。

3.审核作品内容。

从作品内容看,如果书中所记之事和作者所处的时代不同,就可能是伪作。

辨伪的概念和意义

辨伪的概念和意义

什么是伪书?辨识伪书的方法有哪些?什么是伪书伪书是指后世作为称古之书,或托古圣之名,或作离奇之序,或改易书名,或变更撰者等种种形式而出现的书籍,统称为伪书。

而所谓辨伪,就是对伪书的辨识和鉴别。

姚际恒《古今伪书考》原序中指出:“造伪书者,古今代岀其人,故伪书滋多于世。

学者于此,真伪莫辨,而尚可谓之读书乎!是必取而明辨之,此读书第一义也。

”在保存流传至今的古医籍中,有真伪相掺、时代向混着,如果不能加以鉴别真伪,则读书难览途径,校勘难着善本,引用难取真材,整理难定取舍,研究南明是非。

这就需要通过查稽史料,详加考订,明确期数的著作者、著作时代、著作内容等是否与当时的历史时代相符,以去伪存真,从而确定其文献价值。

伪书的考辨方法考辨伪书应包括书名、撰者(即原创者、修订者、校注者)、序跋、刊行者的真伪。

如系出土医书,还应考证墓葬年代、抄录时代;如系辑合之类书、丛书、还应考证其每类、每卷版本的真伪。

此“公例”较前述考核伪书八法更加具体和周密,在辨伪运用时即可综合应用,又可单例分析。

但应用于中医古籍的鉴别辨伪时,还要与中医书籍之具体情况相结合,兹概括如下:1.查阅历代书目及书刊考核文献:历代书目,包括公私书目。

如某一部书,前代公私书目均为有著录,而在某一时期突然出现者,就有可能是伪书;如在某一时代书目已注明佚失,其后书目亦不复著录,而又突然间发现者,若非有出于地下发掘或自国外发现等来历可查,可能是伪书。

例如,《神农本草经》一书,《汉书·艺文志》中未有著录,而在梁《七录》和《隋书·经籍志》中始有记载。

有的是前代书目有所著录,但其后的书目中未再著有,而忽然出现于某一时代,但其篇数和内容与旧本不尽相同的,就有可能是伪书;如果内容与原书相同而篇数卷数不尽相同,则不宜断其为伪。

辨伪时,要充分利用有关目录书和辨伪专著,如《伪书通考》、《古书真伪及其年代》、《四部正讹》等。

在查阅书目著录时,要注意书名、作者、版本及其流传情况;对同书异名和异书同名的情况亦应注意,可查阅《同书异名通检》。

第五章 古典文献的辨伪

第五章 古典文献的辨伪
前贤往往以“道统”作为定真伪的标准,凡是不符道统 思想者即加以贬斥,所谓求善而不求真,结论往往难以 正确。南宋高似孙、明代宋濂等即是如此。崔述《考信 录》虽为辨伪名著,也同样迷信儒家经典,无法真正实 事求是,以至有自相矛盾之处。
现代“古史辨派”则又完全不信儒家经典,走上另一极 端,致使几乎无书不伪,无事不伪。因此,一切以尊重 事实为上,不迷信,无偏见,方能使当代辨伪工作超越 前贤。
第一节 古典文献中的伪书
三是因政治相争而产生的伪书。政治斗争中,为制造舆 论而不惜造伪以陷害对手。如原题唐牛僧孺撰《周秦纪 行》,即为牛李党争中,李德裕门人韦瓘假托牛僧孺之 名而陷害对方的。
第一节 古典文献中的伪书
四是因学术相争而产生的伪书。古代学术亦多有门户之 争,同时而才名相当的学者往往互相轻视,彼此攻讦, 为抬高自己、取胜对方,伪造古书亦成为重要之手段。 曹魏时王肃为贬低郑玄而伪造《孔子家语》最具代表性。
第三节 辨伪活动的历史
1、早期(唐前)辨伪工作的主要成就
文献辨伪大致滥觞于春秋战国。 子贡:“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 天下之恶皆归焉。”(《论语·子张》) 孟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 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 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孟子·尽心下》)
第一节 古典文献中的伪书
二是因文献亡佚而产生的伪书。文献大量散佚是伪书产 生的重要原因。种种原因导致前代文献大量亡佚,后代 统治者多有搜亡补遗之举,投机者趁机欺世盗名以谋取 私利。
第一节 古典文献中的伪书
西汉时期正是我国伪书发展的第一个高峰。胡应麟称: “赝书之昉,昉自西京乎?六籍既焚,众言淆乱,悬疣 附赘,假托实繁。” 东莱张霸伪造102篇之《尚书》最为典型。而《古文尚 书》、《竹书纪年》(今本)均为因亡佚(或部分亡佚) 而导致作伪掺假的显例。

文献的辨伪08

文献的辨伪08

• 刘向《晏子书录》 • 其书六篇,皆忠谏其君。文章可观,义理 可法,皆合六经之义。又有复重,文辞颇 异,不敢遗失,复列以为一篇。又有颇不 合经术,似非晏子言,疑后世辩士所为者, 故亦不敢失,复以为一篇。凡八篇。
伪书不可一概废弃
• • 伪书有无使用价值,要作具体分析。有些伪书,置于所 伪的时代,固无足取,然而放在它伪作的成书时代,却 未尝没有史料价值。也能够保存古代的神话、制度、思 想、语言、佚书等资料。 • 如托名周公所作的《周礼》,实际上是战国至汉初才逐 步写定的,用它来研究西周的典章制度,并不适合,若 用来研究战国至汉初的制度,却是很有价值的文献。 • 《列子》题作列御寇撰,自属伪书,若把它作为魏晋文 献来研究,却有它的作用。《列子》书中还有一些仅存 的古代资料,例如杨朱的学说,现在只有《列子·杨朱 篇》保存的记载最为详细。
• (四)分析作品内容。 • 文史著作,所表现的学术思想,所采用的文体文 法,所使用的辞语,所表现的文字风格,无不带 有时代的特征,因而必须把这些纳入特定的时代 范畴之中,分析比较,找出其相符或矛盾之处, 作为判断书籍真伪的参考。 • 《孔丛子》,托名秦末陈胜博士孔鲋所撰。 • 朱熹:“《孔丛子》说话多类东汉人文,的积习,是古人作伪的一大心理基础。 • 《淮南子·修务篇》说:“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 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乱世暗主, 高远其所从来,因而贵之。为学者蔽于论而尊其所闻, 相与危坐而称之,正领而诵之,此见是非之分不明。” • 东汉班固在《汉书·艺文志》里指明为托古作伪的,就 有数十例。 • “诸子略”农家有《神农》二十篇,注云:“六国时, 诸子疾时,怠于农业,道耕农事,托之神农。”
• 古人不仅在学术争论中造作伪书,为自己的见解 张目,在政治斗争中,党同伐异,势如水火,伪 造书籍,诬蔑对方,更是常有之事。唐代牛、李 之争中,李德裕的门人就曾伪撰《周秦行记》一 书,题作牛僧孺撰,藉以攻牛。 • 北宋魏泰假冒梅尧臣之名撰《碧云騢》,指骂当 朝官吏,以引起公愤。 • 道佛争胜之伪书《老子化胡经》。

古籍辨伪学

古籍辨伪学

古籍辨伪学古籍辨伪学是一门对古籍进行辨析、鉴定、评价的学科,也是一门涉及到文化、历史、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学科。

古籍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珍贵价值和历史意义,因此对其辨伪工作的重视也日益加强。

一、古籍辨伪的背景和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古籍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古籍已经经历了多次的传抄和改编,其中不乏伪作、篡改、捏造等情况,这给古籍的研究和传承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因此,古籍辨伪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首先,古籍辨伪工作有助于保护和传承古代文化遗产。

古籍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常珍贵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通过对古籍进行辨伪,可以减少伪作、篡改等不实信息的扰乱,保护古籍的真实性,使其更好地得到传承和发扬。

其次,古籍辨伪工作有助于推动古代文化的研究和传承。

古籍是古代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见证,对于探究古代社会文化、历史事件和人物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古籍进行辨伪,可以减少错误信息的干扰,使得古籍的研究更加准确、深入,有助于推动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最后,古籍辨伪工作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和历史意识。

古籍是人类文化的重要遗产,通过对古籍的学习和研究,可以增加人们对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了解,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和历史意识,有助于推动社会的文化进步和发展。

二、古籍辨伪的方法和技巧古籍辨伪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和细致的工作,需要借助多种方法和技巧来进行。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古籍辨伪方法和技巧。

1、文献考证法。

文献考证法是指通过对古籍文献的研究和比较,来确定其真实性和可信度的方法。

这种方法需要对古籍的作者、出处、流传渠道等方面进行深入的了解和研究,以确定其真实性和可信度。

2、实物鉴定法。

实物鉴定法是指通过对古籍的实物进行鉴定和比较,来确定其真实性和可信度的方法。

这种方法需要对古籍的纸张、印刷技术、装帧等方面进行深入的了解和研究,以确定其真实性和可信度。

古伪书的概念

古伪书的概念

古伪书的概念古伪书,指的是伪造的古代文献,通常是指在历史上流传的文献中出现的伪造、伪托或篡改的书籍。

这些古伪书以真实性和信任度较高的形式出现,往往能够迷惑人们,影响历史研究和文化传承。

古伪书在历史上的出现是由于各种原因,包括政治、宗教、文化等方面的需要和动机所导致的。

下面将从古伪书的起源、分类及其影响等方面展开,对古伪书的概念进行详细的介绍。

古伪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化传统的动态发展过程中。

在古代世界,书写和记载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技能,同时也是权力和知识传承的工具。

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些人或团体为了达到个人或团体的目的,故意伪造或篡改了一些文献,以掌握或扩大自己的权力和地位。

古伪书通过以古为新,混淆时空的方式,伪装成古人所著,表面上看上去具有很高的历史可信度,容易欺骗人们,混淆历史事实。

古伪书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首先,按照篡改的手法,古伪书可以分为伪作、伪托和注加等类型。

伪作是指完全伪造的书籍,作者和内容都是虚构的。

伪托是指在真实的作品上进行修改和增删,以掩盖或追加某种思想或者政治目的。

注加是指在真实的作品上添加注释或者附加材料,以改变原作的意思或者解释。

其次,按照目的和内容的不同,古伪书可以分为政治、宗教、文化和历史等类型。

政治伪作通常是为了追求权力和政治目的,宗教伪造主要是为了宗教信仰和教义的传播,文化伪造是为了改变文化传统和推行某种文化政策,历史伪造则是为了扭曲历史事实和历史观念。

古伪书的出现对历史研究和文化传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古伪书的存在使得历史学家和研究者在研究和解读历史文献时需要更加谨慎和警惕。

有些古伪书深入了历史文献的核心,难以辨别其真伪,给历史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因此,对古代文献的真伪鉴别成为历史学家必不可少的研究方法。

其次,古伪书的存在也给文化传承和价值判断带来了挑战。

古代文献往往被视为历史和文化的重要遗产,为后人传承和学习提供了重要的素材和资源。

然而,如果这些文献是伪造的,其真实性和价值就值得怀疑。

艺术品鉴定:古书伪本的鉴定

艺术品鉴定:古书伪本的鉴定

艺术品鉴定:古书伪本的鉴定如今,收藏古籍书籍也是一种热潮,但众多古籍中不乏有伪者,下面艺粹网告诉大家古籍伪本的辨识。

所谓“伪本”,有两个意思:一是指旧时代坊肆书商为了牟取高利,对某些古籍在版本上做过手脚,企图以假冒真;二是指由于时代的局限或某些条件的限制,有些古籍,经藏书家、著录家鉴定并加以著录,或个人实未见到原书,仅据著录加以推定,实际上是错定了的。

具有这两种情况的古籍称之为“伪本”。

艺粹网认为,鉴别版本作伪,首先要了解其规律性,即哪些书可以作伪和怎样作版本之伪。

历史上值得作伪的古籍,肯定是有较高价值,值得费一番手脚的。

唐代刻本国内罕见,宋元刻本流传也很少,自明代以来,日益为世所重,价亦日昂。

因此,明清两代的刻书家,对宋元的一些珍本书籍影复翻刻不少。

有的刻印精工,颇似原本,几可乱真。

已往书商在版本上做手脚的,就在这种书上花费工夫,用以欺骗世人,牟取厚利。

下面艺粹网给大家介绍几类伪作的手法:染纸、撤序、挖改年月和刻工姓名,伪造牌记、藏章印记等等。

1.染纸。

染纸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其“旧”感。

一般使用糖色,即将蔗糖炒糊后加水。

或用桅子熬水,栗壳熬水,赭石藤黄二色并合,茶水诸法,把纸染成黄褐色,以示其旧。

2.撤序、抽目,或按文裁截目录,挖去牌记。

影复重刻各书,除保留原序跋外,又增刻新的序跋,叙述翻刻重印动机和经过情况,末署作者姓名年月,有的还刻上牌记。

这是本书的确凿时代证据。

作伪本就挖掉新的序跋、牌记,以充旧本。

3.伪造牌记。

挖去复刻牌记,保留日牌记,或挖改复刻牌记建元干支,以乱视听。

4.伪造藏章印记、名人题跋。

在古籍版本鉴定工作中,除常遇到的由于旧时坊肆书贾牟利做些手脚的伪本而外,还会遇到历史上藏家的疏忽或见闻所限而著录致误,以致相沿很久未能纠谬。

总之,鉴定古籍版本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既要有比较广阔的文化视野,又需要掌握必要的版本学与目录学知识,它需要在古籍整理实践中不断积累与增强辨别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伪书的辨伪及其存在价值
摘要:本文阐述了古伪书概念及辨伪的重要性,通过实例对古伪书的存在价值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伪书虽伪,但伪中有真,在辨伪的过程中,要合理地利用这些宝贵材料,使真者伪者各得其用。

关键词:古伪书辨伪伪书价值
古书的真伪问题,普遍存在。

明胡应麟《四部正讹》中说:“余读秦汉诸古书,核其伪几十七焉。

”清张之洞《輶轩语·语学篇》中说:“一分真伪,而古书去其半”,这当然是一种估计,是否准确,虽不无可商榷之处,但用来说明古书作伪的严重性,亦无不可。

既然存伪,自然要辨伪,在我国古文献学史中,辨伪学的历史源远流长,无数严肃的学者为鉴别古籍的真伪花去了许多宝贵的时间和精力,辨出了大量伪书,这虽然值得庆幸,但也使许多古伪书因此而亡佚。

其实伪书的价值应辩证的看待,一部伪书相对其不真实的作者,创作时代而言似乎是没有价值的,可经过考证确定了作者和创作时代的话,该文献能够反映出真实作者所处年代的历史面貌,此书也就恢复了它的价值。

1 伪书的概念
所谓伪书,就是那些作者不真,年代不实或者内容存在造假成分的古籍文献。

有博古人之名而伪者;有恶其人,伪以诬之者,p2 辨伪的重要性及方法
郭沫若说:“因为材料缺乏,顶多得不出结论而已,而材料不正确,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这样的结论比没有更有害。

”显然,如果不能对伪书做出辨识,会使对历史的研究走弯路、出问题,因此分辨出伪书在学术研究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1 辨别伪书的重要性
(1)不辨别文献的真伪就无法确定该文献的价值。

一部书只有在确认了作者或成书时代,书中是否有后人增益的内容等情况下,才能正确的评说其价值。

(2)不辨别文献的真伪无法编纂史书。

我国古人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史书资料,如《史记》,之所以成为影响深远的历史名著,与司马迁做过大量辨伪的工作是分不开的。

(3)不辨别文献真伪无法认识学术源流。

古书真伪与学术源流的关系极为密切,如无法鉴别作者、时代、内容有无伪造,则无法实现“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如《庄子》一书,普遍认为,其《内篇》可以用以研究庄周思想,而《外篇》和《杂篇》则是研究庄周之后,《淮南子》以前的道家学派的资料。

倘若将《外篇》和《杂篇》也用于解说庄周思想,则不仅会发生与《内篇》思想想抵触的问题,也会使庄子之后道家思想的发展脉络模糊不清。

2.2 辨别伪书的方法
(1)目录学方法。

我国最早的目录是西汉末年刘歆的《七略》,东汉班固箸《汉书·艺文志》,即用七略分类法,凡秦以前所存古籍靠《汉书·艺文志》著录为依据,隋代藏书则据《隋书·经籍志》著录为依据,以下则为《唐书·艺文志》。

宋代公私藏书目录,如晁公武《聊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斎书录解题》等可以考证书籍的亡佚情况。

(2)从时代思想来分析。

《老子》一书攻击仁与义。

在孔孟以前古代思想始中,孔子以仁为道德最高标准,仁义并举始于《孟子》,如果《老子》一书成于孔孟之前,其攻击人与义,则为无的放矢,可见从社会思想发展角度看,《老子》一书应成于孔孟之后。

又如《管子》并不是一人之笔,也不是一时之书,如《弟子职》篇全似《曲礼》,《心术》、《内页》等篇皆影附道家,他篇又似老庄,故宋谦称其书“非管仲自著,后人附益者多于仲之本书。


(3)通过同时代的其他作品分析。

古代书籍原本就少,如果一书,当时无人引用,后代也无人提及,或有前人称引,但与现存文章不同,其可靠性就值得怀疑。

如《秦誓》称为河内女子所献,马融怀疑其为伪文,就引旁书中所载《秦誓》逸文作旁证。

如《春秋》引《秦誓》曰:“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孟子》引《秦誓》曰:“我武惟扬,倾之于疆。

”《礼记》引《秦誓》曰“予克受,非予武,惟朕文考无罪,受克予,非朕文考有罪,惟予小子无良。

”马融引上述引《秦誓》逸文,今文《秦誓》皆无此语,证明今存《秦誓》实为一篇伪作。

(4)从书籍本身来分析。

从书名上考证,《诗》、《书》、《礼》、《易》、
《乐》、《春秋》古称六艺,并不称经,因汉儒有“孔子志在春秋,行在孝经”之语,后人伪作《孝经》称孔子弟子曾参所撰,并列于十三经之末。

《孝经》开始曰:“仲尼居,曾子待。

”从这种称谓上看,非曾子所著。

”曾子”这种称谓为后人所记[2]。

从假托预言来辨识伪书,如亢仓子是战国时庄周的朋友,亢仓子时战国时期庄周的朋友,《亢仓子》书中称“衰世以文章取士”,可见此书是科举制度开始之后假造伪书。

3 伪书的价值
有些书虽然是伪的,但可以保存作伪者个人和当时社会以及古代的学术思想。

张霸曾伪造《古文尚书》两篇,刘炫也曾伪造《连山易》,对此,胡应麟既责其伪妄,更惜其书之不传:“汉张霸、隋刘炫,皆笃学之士也。

汉成徵《古尚书》,而霸伪造《舜典》等百馀篇上之;隋文求《古周易》,而炫伪造《连山》等百馀篇上之。

其后皆事发,霸几死而炫抵罪,极相类可笑。

……二子诬矫圣真,诚足诛,第皆经术大儒,其所撰造,要非唐宋以后所及,惜今遂无一传者。

”可见毫无利用价值的伪书并不多。

我们应正确认识这些伪书的价值,有所选择的加以利用。

伪书的价值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史料价值
(1)保存古代的佚书。

胡应麟说:“刘炫《鲁史记》今不传。

炫经术冠绝,史笔或非其任,而博学强识,时莫与伦。

且隋世古书存者尚夥,炫所采录,必多可补前史之缺。

惜亡从见之矣。

”认识到伪书有保存古代史料的价值。

这当然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如果一部珍希书已佚,后来出了同名伪作,往往不是完全凭空臆造,而要依据一定的原始材料,即依托某人名下,必然千方百计多方搜寻其佚文以求取信,这样,伪书中也就保存了已佚之原书的某些佚文。

在古籍中,《列子》早年就被判为伪书,《汉书.艺文志》所著录的《列子》八篇早已佚失。

但经过历代学者们考证发现,今存的《列子》中有部分章节正是先秦《列子》的佚卷,因此它并不是全盘伪造的,而是伪中有真[3]。

(2)保存古代的思想、制度。

古伪书之伪,主要是因为年代久远、错乱,作者不真实,但其所写的内容必然反映作者的时代。

《列子》是伪书,说明它不能代表先秦的思想,但它可代表作伪时代即魏晋时代的思想。

又如王肃伪造的《孔子家语》及其自注,在驳斥郑玄有关谶纬的怪诞说法这一点上,王肃提出了很多可取的见解,用作研究王肃及汉代思想史的资料则大有价值。

《周礼》,托古者以其为周公所作,专记周代官制。

后有专家学者认为它不是周代的著作,但梁启超说:“伪造《周礼》的人虽不知名,但
必是战国末或汉初的人。

我们拿《周礼》当做周公时代的政制看,当然错了,但若用其研究战国末至汉初的政制,那么《周礼》再可宝贵没有了。


3.2 科学价值
中国古代的科技书亡佚的非常严重,因此现存的科技书籍,不论其真伪都是有其宝贵价值的。

如《皇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托名皇帝,实际上成书于公元前三世纪前后,是很多名医的经验汇总。

书中较完整地总结了脏腑经络学说,为中国医学学说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是中国现存的一部最早的比较完整的古医学著作[3]。

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本草》,也是托名神农氏的“伪书”,实际上此书成书于许多人之手,黄云眉认为蔡邕、吴普、陶弘景等人都对此书有所增补修改。

尽管如此,它本身的价值丝毫不受影响。

事实上,不仅《本草》与先秦《诗经》、《山海经》中所载药物一脉相承,而且唐代《新修本草》、《开宝本草》、《大观本草》,直至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都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奠定了中国本草学发展的基础,在祖国的医学上,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历史价值[3]。

3.3 文学价值
伪书中有许多是文学作品,有的虽然本身并不是文学作品,但在结构布局上、行文风格上给文学创作以极大的影响,或者在书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学史料。

如《山海经》旧题“禹益作”,因而归入伪书之列,但
其内容是记录神话和地理的,特别是记载了许多神话传说,是一部研究先秦神话的重要文献,很有价值。

托名西汉刘向的《列仙传》,可能为东汉或魏晋方士所作。

所记赤松子、玄俗共七十一位仙家事迹,后人又续补了羡门高、刘安、老莱子等人事迹。

这些仙家故事,被后代文人演为小说戏剧。

前面谈到的《列子》,书中载有大量的寓言故事。

如著名的“杞人忧天”、“愚公移山”、“夸父追日”、“薛谭学讴”、“韩娥善歌”、“高山流水”等。

这些寓言神话色彩较浓,故事情节完整,而且篇幅较长,人物性格鲜明,在创作手法上很有特色,是成熟的寓言故事,其中有些可能就是先秦留传下来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3]。

4 结语
综上所述,伪书虽伪,但伪中有真,伪书作者或不真实,但其所写的内容必反映作者的年代,并保存当时的史料,汉代伪造的书虽托于上古,实则保存了汉代的史料,晋人伪造的书则保存了晋史料,因此,我们在辨伪的过程中,要合理地利用这些宝贵材料,使真者伪者各得其用。

参考文献
[1] 梁启超.古书真伪及其年代[M].北京:中华书局,1955.
[2] 赵振铎.古代文献知识[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
[3] 王新凤.浅谈古伪书的利用价值[J].延安文学学报,2009(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