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学与认知科学的联姻 —戴维·赫尔曼《叙事理论与认知科学》评介

合集下载

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叙事学

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叙事学

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叙事学(narratology)又译“叙述学”,20世纪60年代西方出现的一种文学批评理论。

“叙事学”一词始见于法国国立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茨维坦.托多洛夫1969年发表的《〈十日谈〉语法》一书,“这部著作属于一门尚未存在的科学,我们暂且将这门科学取名为叙事学,即关于叙事作品的科学”(托多洛夫《〈十日谈〉语法》)。

法国叙事学家杰拉尔德.普兰斯说:“叙事学是对叙事文的形式和功能的研究”(《叙事学》)。

荷兰叙事学家米克.巴尔认为“叙事学是叙事文本的理论”(《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

美国叙事学家西摩.查特曼将叙事学视为“叙事文的结构研究”。

(《故事与话语》)新版《罗伯特法语词典》对叙事学所下的定义是:“关于叙事作品、叙述、叙述结构以及叙事性的理论。

”有关叙事学的界说还散见于其他论著和辞典,其定义虽不尽一致,但将叙事学看作对叙事文内在形式进行研究的理论这一点是共同的。

在法国,“叙事学”还有许多别称,比如“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叙事作品语法”、“叙述符号学”、“叙事作品话语”、“叙事作品诗学”、“散文诗学”等。

叙事学的产生与现代语言学、俄国形式主义有密切关系。

费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主张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转向语言而不是言语,并认为语言是一个不受外界条件制约的封闭的符号系统,这一符号系统的意义取决于其内部各成分之间的关系。

这些观念为叙事学提供了直接的参照和借鉴。

俄国形式主义倡导的文学的“科学性研究”,提出的“文学性”问题以及“材料与手法”、“本事与情节”等概念的区别,对叙事学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尤其是俄国民俗学家弗拉基米尔.普罗普首创的俄国民间故事的研究方法,更是刺激了结构主义叙事学家对叙事作品结构分析的兴趣和思考。

法国是叙事学的诞生地,结构主义叙事学家罗兰.巴特、托多洛夫、A.J.格雷马斯、克劳德.布雷蒙、热拉尔.热奈特等对叙事结构、叙述话语等作了严格、系统的研究和探索。

正是在结构主义叙事学的理论框架中形成了叙事学。

戴维·赫尔曼的认知叙事学思想

戴维·赫尔曼的认知叙事学思想
第 3 卷第 5期 1
V0 . No5 I 31 .
长 春师 范学 院学 报 ( 人文社 会科 学版 )
Junlf hnc u o l nvrt(u a ie adS c cecs ora o agh nN r i sy m nts n oi ine) C ma U e i H i  ̄S
(ty od: unl f a av S d s S r r sAJ raoN r te t i )的主编,曾撰写 、主编叙事学著作 l 余部 ,发表学术论文 ow l o ri u e 0 20 0 余篇 。他的认知叙事学主要代表作有《 假定聚焦》] 故事逻辑 : [《 2 、 叙事 的问题及可能性》] 叙事理论与认 [《 3 、 知科学》 、叙 事基本要素》 等。戴维 ・ 《 同 赫尔曼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 ,如认知叙事学 、叙事与心理 、话语分 析 、批评理论 、哲学 、语言学及虚构叙事作 品之间的交互关系、跨媒介故事讲述等。他是 目 前西方最活跃 、
对 “ 定 见证 者 ”有 明显 引力 的叙 述 聚焦 ,间接假 定 聚焦 则需 要读 者 自己到 文本 中去识 别 。这 两 种 聚焦 都 假 有 程度 的强 弱之 分 ,它们都 把 弱认 知模 态在确 定性 、虚 拟性 和极 端不 确定 性 的范 围 内加 以编码 1 7 ] 。
戴维 ・ 赫尔曼的 故事逻辑 :叙事的问题及可能性》关注的是人的心理是如何建构和理解 “ 世界”的。 “ 我所使用 的 ‘ 故事逻辑 ’ ,既指故事本身所具有的逻辑 ,又指故事以逻辑的形式而存在。但是叙事也 以 自
纪七 八 十年 代 ,蓬勃 发 展于 2 O世纪 9 年 代 中后 期 。认 知叙 事 学关 注作 品 的阐释 和接 受 过程 ,它从 读 者认 O

弗卢德尼克和赫尔曼认知叙事学意义

弗卢德尼克和赫尔曼认知叙事学意义

240吴小锋:弗卢德尼克和赫尔曼认知叙事学意义弗卢德尼克和赫尔曼认知叙事学意义吴小锋(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外语与旅游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1)【摘 要】认知叙事学将注意力转向日常口头叙事和读者认知,揭示读者和文本在意义产生过程中的互动。

从语境的角度出发,大大补充了经典叙事学的缺陷。

【关键词】认知叙事学;读者;文本;语境中图分类号:I0-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0-0240-01在后结构主义兴起之时,经典叙事学仅关注文本结构和功能、越来越走向封闭性,让经典结构主义叙事学处于低谷。

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认知科学在西方已经产生了重大影响。

将叙事学与认知科学结合起来进行独立研究的认知叙事学这一交叉学科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的重视。

相比而言,国内研究者大多仍以经典叙事学为研究对象,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叙事学的进一步发展。

由于认知语言学把人们的日常经验看成是语言使用的基础,着重阐释语言和一般认知能力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认为意义存在于人类对世界的解释中,它具有主观性。

因此,认知叙事学从中吸取有益养分,聚焦于认知过程在叙事理解中如何起作用,叙述主体、作者、读者等如何重构故事世界。

美国语言学家雅柯布森认为,言语行为以交际为目的,交际过程涉及三个核心要素:说话者、信息、受话者。

此外,他还提出要想使交际运行起来,还需要有一个所指的语境,该语境可以为受话者所掌握,需要有一套说话者和受话者之间完全或者至少是部分共有的代码。

经典叙事学认为叙事是一种交流行为,其根本目的在于向读者传递故事及其意义,但在实际研究中,过于注重文本的结构和功能,忽视了语境及人物对故事的感知和体验。

因此,认知叙事学开始探讨叙事如何激发思维,文本中有哪些认知环境和关联来引导读者的叙事理解,促使读者采用特定的认知策略。

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弗卢德尼克在《建构“自然的”叙事学》一书中,提出了一个以自然叙事(即口头叙事)为基础的认知模式,在叙事学界引起强烈反响,后又在《自然叙事学与认知参数》中进一步发展了自己的模式。

认知叙事学[对灾难性新闻语篇的认知叙事学分析]

认知叙事学[对灾难性新闻语篇的认知叙事学分析]

认知叙事学[对灾难性新闻语篇的认知叙事学分析]认知叙事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它以认知科学为基础,关注认知框架与文本提示之间的互动。

认知叙事学不仅仅注重语篇文本本身,更关注的是语篇情境。

它将注意力从文本转向了读者,揭示出不同叙事题材下的读者的认知过程。

Herman宣称:“认知叙事学搭建起一座桥梁,沟通研究故事与智能之间相互关系的两种策略,进而将叙事理论与认知科学连接起来。

”读者对语篇理解的过程,就是读者头脑里认知模式重建和更新的过程。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0级特大地震,引发了巨大的灾难。

强震海啸重创日本,地震引发核电站爆炸导致核危机,令世界人民揪心。

本义选取一篇有关日本地震的,从新闻叙事结构着手,从中得出一些认知启示。

二、对日本地震新闻语篇的叙事结构分析叙事结构是语篇的一种宏观结构形式。

在具体语篇中,它体现为多个叙事句的结合。

叙事者是通过特定的视角,笔法和语言建构一个故事,塑造一种叙事情境。

在一定意义上,读者是叙事情境的最终建构者,不同的叙事结构描绘了不同的故事情境。

新闻叙事是直面现实的,这就决定了它的叙述的顺序即叙述的结构安排。

下面是在《中国日报》上刊登的一篇报道:赴日留学生:东京震感强烈民众没有恐慌据美国地质勘探局测定,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在日本本州东海岸附近海域(北纬38.1度,东经142.6度)发生8.9级地震,震源深度约24公里。

地震发生后,一名在日本东京留学的中国学生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东京震感强烈,街上有许多民众。

目前正在东京“山野日本语学校”进修的中国留学生李聪表示,地震发生时他正在宿舍中午休。

“地震发生时,书桌上的杯子、笔等部被震到地上。

屋顶的吊灯也在不停地晃。

”在知道地震发生后,李聪迅速离开宿舍,发现东京街头已经挤满了人。

由于日本人从小便受到地震防范的教育,街上并没有发生恐慌或者骚乱。

“在街上和人群一同等待地震停止时,可以看到多辆东京市池袋消防署出动的消防车,东京上空也有直升机飞过。

当代叙事理论指南.doc

当代叙事理论指南.doc

《当代叙事理论指南》Jame Phelan Peter j Rabinowitz 主编申丹马海良宁一中乔国强陈永国周靖波译叙事理论本身可分为两种引人如胜、富有成效的研究方法。

一种方法探求稳固的理论基岩,即叙事之根本、不变的理论原则。

另一种方法则犹如急速旋转的漩涡。

叙事理论家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批评是造成这一漩涡的原因之一,还来自于所谓“叙事转向”。

“理论实践”,这种研究将理论假设用于阐释实践,又通过实践来检验和重新审视这些理论假设。

在《作为叙事特征和叙事能动力的自我意识:在文类设计中讲述着与信息提供者的关系》中,迈尔·斯滕伯格将注意力转向了一个以往被忽略的叙事表达特征,即叙述者以及人物的自我意识。

他提出关键的三点:(1)应该沿着从“充分具有”到“完全没有”这样一条渐进的线条来区分自我意识的不同种类;这也是从他所说的“讲述者”逐渐走向“信息提供者”的连续统一体;(2)自我意识总是有中介介入——作者介入叙述者的自我意识,叙述者和模仿情景介入人物的自我意识;(3)自我意识对于叙事形式和叙事功能的重要意义迄今没有得到重视。

第一章叙事理论的历史(上):早期发展的谱系戴维·赫尔曼索绪尔语言学认为“语言”高于“言语”,关注重点是语言符号系统的结构元素和组合原则;叙事学家们也将一般叙事置于具体叙事之上,主要关注点是基本结构单位(人物、状态、事件,等等)在组合、排列、转换成具体叙事文本时所依照的跨文本符号系统原则。

谱系是一种调查方式,试图发掘被忘却的内在关联性,重新建立已经模糊的了的或不被承认的宗代关系,揭示可能被视为各不相同、互不相关的各种体制建构、信念系统、话语或分析方式之间的关系。

这样的谱系研究力求打破“自然性”,表明“我们将偶发的体制建构的、话语的或其他的结构误认为既定的、坚实的、毫无变化地向未来和过去延伸的自然之物”。

20世纪初期的叙事诗学:德国和俄国的“形态学”模式卢勃米尔·道勒齐尔将形态研究范式上溯至歌德,并且参照了维克多·厄里希的和彼得·斯泰纳的前期著作,将浪漫主义时期出现的形态诗学看作更大范围内的一场认识论转移,其核心是理解世界结构是用有机模式取代机械模式。

最新 认知科学与文学述评整合-精品

最新 认知科学与文学述评整合-精品

认知科学与文学述评整合20世纪50年代中期兴起并迅速发展的认知科学,在多个领域引发了一场“认知的革命”①。

尽管早期大多数文学评论家对这场革命保持沉默,甚至采取敌对的态度,但认知科学的进展对文学评论领域逐渐产生深刻影响,导致文学研究在近十年内发生了“认知转向”。

在50年的时间里,认知科学与文学评论领域经历了从最初的断裂到对话与整合的过程。

本文从文学评论领域的认知范式尝试、认知科学视野中的文学评论、认知文学评论范式的涌现这三个层面,探讨认知科学与文学评论领域的发展与整合前景。

一、文学评论领域中的认知范式尝试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希伯来文学教授ReuvenTsur是较早将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文学评论的学者之一。

20世纪80年代早期,他就已开始认知诗学(cognitivepoetics)的研究项目。

其工作以俄国的形式主义及法国的结构主义为基础,并把研究延伸到认知科学的方向。

可以说,在认知语言学还未发展之时,Tsur就已经提出采用认知的范式来对文学进行研究。

他主要将自己所发展的认知诗学理论应用到押韵、声音象征主义、诗歌韵律、隐喻、诗歌与改变的意识状态、原型模式等。

②原为著名精神分析流派的文学评论家NormanHolland于1988年提出要把从认知神经科学中涌现的“更有力的心理学”运用于文学评论研究当中,发展“文学的认知方法”的计划。

③他的方法是将精神分析、认知心理学、信息理论、神经解剖学,甚至包括人工智能的研究,与美国的读者接受理论结合起来,为理解阅读过程和作者同一性提供新的方法。

由此他提出了一个关于阅读和写作过程的控制论模型。

EllenSpolsky则于1993年提出了文学阐释中“认知不稳定性”理论。

④其研究基于两种认知理论:一种是偏好模型理论,另一种是由JerryFodor提出的心理模块理论。

Spolsky研究了由不同的大脑功能(模块)当中的裂口与不可通约性而引发的心理的内在认知不稳定性。

MarkTurner是马里兰大学的英文教授,于1991年提出其“认知修辞学(cognitiverhet-oric)”⑤的计划。

叙事研究的书

叙事研究的书

叙事研究的书
以下是一些关于叙事研究的书籍推荐:
1. 《叙事研究》- 文顾明、李洪泉、周明杰:该书系统介绍了
叙事研究的理论基础、方法论和实践应用,包括叙事的定义、类型、结构、功能等方面的内容。

2. 《叙事研究导论》- 格里格(Gergen, K.):本书从哲学、语言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角度,探讨了叙事的本质、建构与功能,并介绍了叙事研究的主要理论和方法。

3. 《叙事心理学导论》- 舒尔茨(Schultz, D.):该书介绍了
叙事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分析方法和实证研究,讨论了叙事对个体认知、情感和社会认同的影响。

4. 《叙事传媒学》- 图恩斯(Tuinstra, J.):该书分析了叙事
在媒体中的运用和效果,探讨了媒体叙事的策略、结构和意义,适合对媒体叙事感兴趣的读者。

5. 《叙事伦理学》- 马克思(Marx, G.):本书从伦理学的角度,讨论了叙事与道德、责任、人性等的关系,探讨了叙事在伦理决策、政治社会变革等方面的作用。

6. 《叙事研究:理论与应用》- 威勒(Willer, G.):该书结合
叙事学和社会学的理论,探讨了叙事研究的相关概念、方法和实践,提供了一些案例分析和研究实例。

以上推荐的书籍涵盖了叙事研究的不同层面和领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需求选择适合的进行阅读和研究。

叙事学的书

叙事学的书

以下是一些关于叙事学的书籍推荐:1. "叙事的结构"(Narrative Structure)- 罗伯特·艾伦(Robert Allen)这本书介绍了叙事的基本结构和元素,涵盖了叙事的理论、分析方法及其在电影、文学和其他艺术形式中的应用。

2. "叙事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Narratology)- 米克·巴尔(Mieke Bal)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全面的叙事学导论,涵盖了叙事的核心概念、分类和理论框架,以及叙事与文化、社会和心理学的关系。

3. "时间与叙事"(Time and Narrative)- 保罗·里科尔(Paul Ricoeur)这部三卷本的著作探讨了时间在叙事中的作用和叙事对时间的塑造,涵盖了叙事的哲学、历史、伦理等多个方面。

4. "故事之学"(The Storytelling Animal)- 乔纳森·戴克斯特拉(Jonathan Gottschall)这本书从进化角度探讨了人类为何喜欢叙事,以及叙事对我们生活和文化的重要性,涵盖了心理学、人类学和文化研究的内容。

5. "叙事与人类经验"(Narrative and Experience)- 戴纳·波勒(Dana Polan)这本书从文化和社会学的角度探讨了叙事对于我们理解和经验世界的重要性,涉及电影、电视、文学等多个领域。

6. "叙事心理学"(Narrative Psychology)- 吉奥尔·布鲁纳、贝特·范克-德维尔特(Giuliana Bruno, Bert van den Broek)这本书介绍了叙事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探讨了叙事对于个体和群体心理健康、身份认同和行为的影响。

这些书籍提供了丰富的叙事学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知识,适合学术研究人员、教师和对叙事学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叙事学推荐书目

叙事学推荐书目

叙事学推荐书目“叙事学”一词近年来流行起来,它指的是研究以叙述形式描述有关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现象的学科。

叙事学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的学科,包括文学、历史学、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等。

研究人员利用叙述格式来揭示故事的内在结构,以期获得对人物、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更深刻的理解。

叙事学家们利用这些概念来解释社会关系、主体性和文化空间,并以此构建关于故事说话者的新视角。

最近几十年,许多学者们都致力于探索叙事学的各个方面,涵盖了许多学者的研究工作。

下面是专门研究叙事学的学者们对相关书籍的推荐:第一部书是由阿尔芒巴芒斯(Almud Paz)所著的《叙事学:文化理论的挑战》(Narratology: A Challenge to Cultural Theory)。

这部作品讨论了叙事学的内在概念,以及其在文化理论中的运用,包括文化批判、历史评价和情节构建等内容。

第二部书是巴芒斯和朱尔斯贝尔(Jügen Bell)共同著作的《叙事学:文本与社会》(Narratology: Texts and Societies)。

这本书探讨了叙事学在文本分析中的作用,涉及构建情节和意义的技术、情节结构的探究、情节的故事性和社会性以及文本与社会的联系,并对文本的分析具有参考价值。

第三部书是由英格托马森(Inger Tompan)撰写的《叙述的构成:从因果到文本》(The Constituents of Narrative: From Causality to Text)。

本书讨论了叙事学的基本概念,如因果关系、情节结构、技巧和文学结构,以及如何将这些概念应用于实践中,用以增强文本的说服力。

第四部书是由朱纳德佩恩(Jonatun Pern)撰写的《叙事学:认知视角》(Narratology: The Cognitive Perspective)。

本书探讨了认知方面的叙事学,重点关注如何通过认知过程来理解文本,以及如何以此作为叙事学的基础来构建文本。

叙事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叙事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叙事学的几个基本概念第一章一、什么是叙事学“叙事”一词最早见于柏拉图的《理想国》,其中提出了对叙事进行的模仿(mimei)/叙事(diegei)的著名二分说。

而“叙事学”一词最早由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家托多罗夫提出。

他在1969年发表的《〈十日谈〉语法》中写道:“……这部著作属于一门尚未存在的科学,我们暂且将这门科学取名为叙事学,即关于叙事作品的科学。

”其他关于叙事学的定义还包括:1.新版《罗伯特法语词典》对“叙事学”所下的定义:“关于叙事作品、叙述、叙述结构以及叙述性的理论。

”2.七卷本的《大拉鲁斯法语词典》对“叙事学”的解释是“人们有时用它来指称关于文学作品结构的科学研究。

”两种定义颇有出入,但它们都重视对文本的叙述结构的研究。

3.托多洛夫:叙事学研究的对象是叙事的本质、形式、功能,无论这种叙事采取的是什么媒介,无论它使用的是文字、图画、声音。

它着重研究的是叙事的普遍特征。

尤其是故事的语法,即故事的普遍结构。

4.热奈特:叙事学研究的范围只限于叙事文学,即以语言为媒介的叙事行为,它对故事不感兴趣,也不试图去概括故事的语法,而是着重研究反映在故事与叙事文本关系上的叙事话语,包括时序、语式、语态等。

简单说来,叙述学就是关于叙述本文的理论,注重对故事和文本层面的研究。

同时还着重对叙事文本作技术分析。

而叙事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确立是20世纪60年代,在结构主义与俄国形式主义影响下形成。

它被明确定义为:“研究所有形式叙事中的共同叙事特征和个体差异特征,旨在描述控制叙事(及叙事过程)中与叙事相关的规则系统的学科。

”二、叙事学的起源及发展过程1.从思想渊源看,叙事学理论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俄国形式主义及弗拉基米尔·普洛普(VladimirPropp)所开创的结构主义叙事先河。

首先,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等人发现了“故事”和“情节”之间的差异,“故事”指的是作品叙述的按实际时间顺序的所有事件,“情节”侧重指事件在作品中出现的实际情况,这些直接影响了叙事学对叙事作品结构层次的划分。

“叙事学”(Narratology)

“叙事学”(Narratology)

“叙事学”(Narratology)“叙事学”(Narratology)叙事学(Narratology法文中的“叙述学”(narratology),是由拉丁文词根narrato(叙述)加上希腊文词尾logie(科学)而构成的。

七卷本的《大拉霍斯法语词典》是这样解释“叙述学”一词的:“人们有时用它来指称关于文学作品结构的科学研究。

”新版《罗伯特法语词典》对该词所下的定义则是:“关于叙事作品、叙述、叙述结构以及叙述性的理论。

”两种定义颇有出入,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即:它们都重视对文本的叙述结构的研究。

简单说来,叙述学就是关于叙述本文的理论,它着重对叙事文本作技术分析。

尽管“叙事学”一词在1969年才由托多罗夫(T.Todorov)正式提出,但人们对叙事的讨论却早就开始了。

柏拉图对叙事进行的模仿(mimesis)/叙事(diegesis)的著名二分说可以被看成是这些讨论的发端。

李斯特(Thomas Lister)于1832年就利用“叙述视点”来分析小说作品,同时期的另一位学者洛克哈特(John Gibson Lockhart)更是使用这一术语来探讨如何使作者与自己的作品保持恰当的“距离”。

殷企平等:《英国小说批评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78页。

后来经过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的全面讨论,福斯特(E.M.Forster)和马克.肖尔(M.Schorer)等的深入发挥,叙述视点成为小说批评(自然也包括叙事学)中最为重要的术语之一。

托多罗夫首次提出叙事学一词时,给"Narratology"的定义是:叙事学:关于叙事结构的理论。

为了发现结构或描写结构,叙事学研究者将叙事现象分解成组件,然后努力确定它们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Todorov,T.Grammaire du Decameron[M].Mouton:The Hague,1969.p69。

托多罗夫综合各家论述,借用语言学中的关键术语,对最小叙事单元、序列和文本进行了描述。

叙事结构与认知过程--认知叙事学评析

叙事结构与认知过程--认知叙事学评析

叙事结构与认知过程--认知叙事学评

叙事结构与认知过程--认知叙事学评析
叙事结构与认知过程,是人们理解故事背后的认知过程的重要概念。

叙事结构可以被定义为一种组织故事情节的方式,而认知过程则是指
人们如何通过复杂的思维过程来理解故事。

两者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因此,研究者们开发出一种新的学科——认知叙事学,旨在研究叙事
结构如何影响认知过程,以及认知过程如何影响叙事结构。

研究发现,叙事结构有助于让受众更好地理解故事,并有助于吸引受
众的注意力,而认知过程则可以帮助受众理解故事的背景和角色等,
从而更好地体验作品。

此外,叙事结构也有助于改善受众的记忆,提
高认知过程的效率,并有助于提高受众的情感参与度。

然而,叙事结构也有其弊端。

例如,如果叙事结构太复杂,受众就可
能会更难理解,从而影响认知过程。

因此,叙事结构的设计者应该考
虑受众的水平,以便为他们提供一个更容易理解的叙事结构,以促进
认知过程。

同样,认知过程也有其限制,例如受众的认知能力有限,
因此,叙事结构的设计者需要考虑受众的认知水平,以便为他们提供
一个更适合的叙事结构。

总之,叙事结构与认知过程密切相关,他们相互作用,以影响受众的
认知过程,从而更好地体验作品。

因此,认知叙事学是一种有效的研
究叙事结构和认知过程之间关系的学科,可以帮助作品的创作者更好
地设计叙事结构,从而更好地体验作品。

叙事与认知的相互作用

叙事与认知的相互作用

叙事与认知的相互作用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叙事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我们以故事的形式描述自己的经历,听取他人的故事,或阅读书籍、观看电影等等。

叙事不仅被用作一种交流与沟通的方式,它还深刻影响着我们的认知方式。

叙事与认知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作用,通过叙事,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释我们的经验,同时认知也影响着我们的叙事方式。

首先,叙事为我们塑造和理解经验提供了框架。

无论是个人经历还是外部的事件,我们通常通过给予其叙事结构来使其有意义。

叙事的结构可以给予我们的生活以秩序和连贯性,使我们更易于理解和处理信息。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往往会将经历的碎片整合成一个连贯的故事,给予它一个起承转合的结构。

通过叙事,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个人经历,还能够理解和关联外部事件,从而赋予其意义。

叙事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对他人和世界的理解。

人们通常通过叙事来分享自己的观点、价值观和经验,并期望通过他们的故事影响和传递给他人。

这种叙事方式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他人的立场和经历,从而促进相互理解和沟通。

叙事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我们对于世界的认知,通过接触不同的故事和叙事者,我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审视问题,拓宽自己的认知边界。

同时,认知也在影响着我们的叙事方式。

个体的认知结构和认知偏向会对叙事过程产生直接影响。

认知偏向是指在处理信息和解释现象时,个体往往倾向于使用某种方式或角度。

例如,乐观的人可能更倾向于用积极的、励志的方式讲述自己的经历,而悲观的人则可能更倾向于强调困难和挫折。

因此,对同一事件的叙事方式可能因个体的认知差异而有所不同。

认知也会影响我们的叙事选择,包括哪些细节被强调,哪些被省略等等。

这些选择直接反映了我们对于事件和经历的理解和评估。

叙事与认知的相互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文化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塑造了人们对于叙事的期待和规范。

在某些文化中,叙事可能更加注重情节的起伏和情感的表达,而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更加注重细节的描绘和环境的描写。

叙事学与认知科学的联姻 —戴维·赫尔曼《叙事理论与认知科学》评介

叙事学与认知科学的联姻 —戴维·赫尔曼《叙事理论与认知科学》评介

World Literature Studies 世界文学研究, 2017, 5(3), 89-96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17 in Hans. /journal/wlshttps:///10.12677/wls.2017.53013Narratology’s Union withCognitive Science—A Review of David Herman’s Narrative Theory and theCognitive ScienceYingjie TianDepartment of English, 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 BeijingReceived: Jul. 19th, 2017; accepted: Aug. 5th, 2017; published: Aug. 8th, 2017AbstractAs the forerunner and the leading figure in the field of postclassical narratology, David Herman enjoys a prestigious and reputable position in the academic circle. Narrative Theory and the Cogni-tive Sciences edited by him poses as an excellent addition to and perfects further the theoretical studies of postclassical narratology. Characterized most importantly by its interdisciplinarity, this book combines classical narratology with cognitive science, and based on them, establishes a new discipline, cognitive narratology. 12 articles from different authors are included in this book, all of which, in general, centered upon reader or story itself aim to discuss mainly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narrative and cognition. The present paper firstly give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composition background, structure and theoretical framework, then comments on the core ideas and content, in order to pave the way for more the advanced studies of the book.KeywordsCognitive Narratology, Interdisciplinarity, Narrative, Cognition叙事学与认知科学的联姻—戴维·赫尔曼《叙事理论与认知科学》评介田英杰北京语言大学英语学院,北京收稿日期:2017年7月19日;录用日期:2017年8月5日;发布日期:2017年8月8日田英杰摘要戴维·赫尔曼作为西方“后经典叙事学”的领军人物,在叙事学界拥有很高声誉与重要影响。

叙事的“心理模型”:论戴维·赫尔曼的“故事世界”叙事理论

叙事的“心理模型”:论戴维·赫尔曼的“故事世界”叙事理论

叙事的“心理模型”:论戴维赫尔曼的“故事世界”叙事理论尚广辉
【期刊名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年(卷),期】2024(35)3
【摘要】“故事世界”理论是戴维·赫尔曼认知叙事学的核心内容,建立在“文本世界”与“可然世界”等认知语言学和叙事学理论基础之上,以接受者的文本认知机
制为研究对象,涉及故事世界构建与故事世界阐释,指向接受者对叙事内容进行心理
表征和意义阐释的过程和策略,包括书面叙事、多模态叙事、对话交流等文本唤起
的世界。

故事世界通过理论探索接受者参照交流情境、现实世界经验和认知框架及具体的“文本线索”等构建叙事的“心理模型”的阅读或交流过程,旨在揭示接受
者如何基于文本再现的人类经验阐释人物的行动动机与情感反应,以及“叙事序列”的文化意义等。

本文从故事世界的界定、构建方法与阐释等三个方面阐述赫尔曼的故事世界理论,在此基础上,尝试提出故事世界理论对叙事学研究的价值与意义,以及故事世界理论存在的问题,以期启发学者对故事世界理论研究与批评实践进行更加
深入的探索。

【总页数】11页(P71-81)
【作者】尚广辉
【作者单位】嘉兴学院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4
【相关文献】
1.叙事学与认知科学的联姻—戴维?赫尔曼《叙事理论与认知科学》评介
2.国外戴维·赫尔曼认知叙事理论研究述评——以赫尔曼独撰的5本专著为例
3.国内戴维·赫尔曼叙事学著作研究综述
4.国内戴维·赫尔曼叙事理论研究综述
5.国内戴维·赫尔曼叙事学著作译介——兼谈赫尔曼叙事学著作书名、文题名与相关术语的翻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外戴维·赫尔曼认知叙事理论研究述评——以赫尔曼独撰的5本专著为例

国外戴维·赫尔曼认知叙事理论研究述评——以赫尔曼独撰的5本专著为例

国外戴维赫尔曼认知叙事理论研究述评——以赫尔曼独撰的
5本专著为例
宋杰
【期刊名称】《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2(38)3
【摘要】戴维·赫尔曼是后经典叙事学的提倡者和认知叙事学的开创者,也是国际叙事学界重要的叙事学家之一。

他的论著和认知叙事理论在国外受到了较大的关注,国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论著和认知叙事理论作了较多的研究。

通过聚焦和梳理国外有关赫尔曼认知叙事理论的研究,可以更加辨证地看待他的认知叙事理论,为国内针对赫尔曼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同时也期冀对国内认知叙事学的发展产生一些启发。

【总页数】13页(P290-302)
【作者】宋杰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05
【相关文献】
1.戴维·赫尔曼的认知叙事学思想
2.叙事学与认知科学的联姻—戴维?赫尔曼《叙事理论与认知科学》评介
3."模糊时间性":论戴维·赫尔曼的"多时性"叙事
4.一柄实用
的叙事理论之刀:评赫尔曼、维瓦克《叙事分析手册》5.弗卢德尼克和赫尔曼认知叙事学意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叙事结构与认知过程_认知叙事学评析

叙事结构与认知过程_认知叙事学评析

作者简介:申丹(1958-),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文体学收稿日期:2004-05-26(修改稿)2004年第9期总第186期外语与外语教学F 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 eaching2004,№9Serial №186叙事结构与认知过程———认知叙事学评析申 丹(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北京 100871) 摘 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认知科学和认知语言学在西方引起了越来越广泛的兴趣。

认知叙事学、认知文体学等交叉学科应运而生。

作为“后经典叙事学”或“语境主义叙事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认知叙事学以其特有的方式对叙事作品研究和叙事学在西方的复兴做出了贡献。

本文旨在对认知叙事学的本质特征和不同研究模式展开评析,主要回答以下问题:认知叙事学关注的是什么“语境”和“读者”?认知叙事学展开研究的主要依据是什么?认知叙事学的不同研究模式各有何特点,有何长何短?认知叙事学与经典叙事学究竟是什么关系?关键词:认知叙事学;叙事规约;文类语境;文类读者;研究模式 Abstract :Since the 1990s ,cognitive science and cognitive linguistics have aroused increasing interest ,leading to the birth of cognitive narratology and cognitive stylistics ,am ong other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es.As a prominent branch of “postclassical narratology ”or “con 2textualist narratology ,”cognitive narratology has been making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o narrative studies and to the “narratological renais 2sance ”in the West.The present paper offers a discussion of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and different m odels of cognitive narratology ,aimed at answering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What kind of “context ”and “reader ”cognitive narratology is typically concerned with ?Upon what ground is cognitive narratological research usually based ?What 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m odels in this field ?What is the relation between classical narratology and cognitive narratology ?K ey words :cognitive narratology ,narrative conventions ,generic context ,generic reader ,research m odels中图分类号:I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04)09-0001-08 认知叙事学的“语境”与“读者”有何特点?认知叙事学之所以能在经典叙事学处于低谷之时在西方兴起并蓬勃发展,固然与其作为交叉学科的新颖性有关,但更为重要的是,其对语境的强调顺应了西方的语境化潮流。

认知叙事学国内研究现状

认知叙事学国内研究现状

认知叙事学国内研究现状蓬勃【摘要】本文通过对认知叙事学的简要介绍,结合近几年来认知叙事学国内研究的趋势,勾画出了国内认知叙事学研究的现状,以期对国内认知叙事学研究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关键词】叙事学;认知科学;认知叙事学一、认知叙事学认知叙事学是后经典叙事学中一个跨学科派别,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是目前发展势头最为迅猛的后经典叙事学分支之一。

认知叙事学是叙事学与认知科学相结合,以其独有的方式研究叙事,强调叙事语境,突出读者与文本的互动,为叙事学在西方的复兴做出了贡献。

二、国内研究现状根据CNKI,万方数据库以及国家图书馆的检索结果显示,中国的学者侧重于将叙事学运用到对文学作品,电视电影作品,以及新闻稿等的解读上,而从1999年开始,国内有关叙事学研究的专著明显减少,但与此同时,各重要外语学院学报,文学评论刊物对叙事学的兴趣却逐渐增加,表明这一阶段的叙事学研究已经从单纯的理论介绍发展到了实际运用阶段。

认知叙事学是21世纪新近在中国兴起的研究,从CNKI以及国家图书馆的搜索结果来看,国内有关认知叙事学的研究总共有7篇,其中在这方面的权威要属申丹教授,她的“叙事结构与认知过程:认知叙事学评析”对认知叙事学的本质特征和不同研究模式展开评析,探讨了有关认知叙事学的相关问题,包括认知叙事学关注的是什么“语境”和“读者”,认知叙事学展开研究的主要依据是什么,认知叙事学的不同研究各有何特点,有何长短,以及认知叙事学和经典叙事学有什么样的关系。

这是国内对认知叙事学介绍的最为全面和系统的一篇文章。

申丹教授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叙事理论的新发展”介绍了什么是认知叙事学,认知叙事学所关注的语境,认为熟悉同样的叙事规约就会有同样的叙事认知能力。

她的另一篇文章“语境叙事学与形式叙事学缘何相互依存”也介绍了认知叙事学的阐释研究对象,指出了认知叙事学的本质是继承和丰富形式叙事诗学。

“叙事性的认知图式及认知基础”(唐伟胜﹠黄小明,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探讨了什么是叙事性,即叙事性指叙事的可述性,从深层看,叙事性指叙事传达出的人类经验。

叙事学推荐书目

叙事学推荐书目

叙事学推荐书目叙事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叙述的动态社会科学,它让我们了解了如何结构化、传播、与维护叙事以及为什么我们需要叙事。

从历史到当代,从政治到文化,叙事学作为一门学科,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在人际关系、文化身份和历史研究等方面均有着重要意义。

下面介绍了一些推荐的叙事学书籍,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门学科。

首先,《叙事学:理论方法和研究》(Narrative Theory and Research)是一本全面介绍叙事学理论和研究的经典著作,其中包括叙事分析的模式、共通的研究方法,以及对叙事的社会、文学和哲学分析。

作者David Herman提出了他对叙事及其它分析方法的深刻理解,让读者获得了一份经典书籍,也为后来学者提供了一些可推广的叙事理论和研究方法。

其次,《叙事权力:重建话语》(Narrative Power: Reclaiming Narratives)是一本探讨词语的重要性的经典之作。

作者埃伦凯博兰分析了如何编导叙事、叙述的格局和建构叙事的方法,以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凯博兰提出的叙述理论和研究方法引起了世界各地的广泛关注,他的成果是一部重要的叙事学经典,值得推荐给有兴趣学习叙事学的人。

最后,《叙事分析解读文本中的叙事》(Narrative Analysis: Interpreting Narrative Texts)是一本深入探讨叙事分析理论和实践的经典著作。

作者Michael Bamberg提出了一些分析叙事的可行性方法,例如分析语言叙述结构的方法,以及解读叙述的主题、叙述及角色,并且详细介绍了叙事分析的方法和过程,是学习叙事学的宝贵资源。

总之,《叙事学:理论方法和研究》、《叙事权力:重建话语》和《叙事分析解读文本中的叙事》是推荐给学习叙事学的人的三本经典著作。

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系统清晰、结构完整的叙事学学习体系,可以系统地帮助读者理解叙事,从而更好地研究叙事在历史、文化和社会话语等方面的重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orld Literature Studies 世界文学研究, 2017, 5(3), 89-96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17 in Hans. /journal/wlshttps:///10.12677/wls.2017.53013Narratology’s Union withCognitive Science—A Review of David Herman’s Narrative Theory and theCognitive ScienceYingjie TianDepartment of English, 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 BeijingReceived: Jul. 19th, 2017; accepted: Aug. 5th, 2017; published: Aug. 8th, 2017AbstractAs the forerunner and the leading figure in the field of postclassical narratology, David Herman enjoys a prestigious and reputable position in the academic circle. Narrative Theory and the Cogni-tive Sciences edited by him poses as an excellent addition to and perfects further the theoretical studies of postclassical narratology. Characterized most importantly by its interdisciplinarity, this book combines classical narratology with cognitive science, and based on them, establishes a new discipline, cognitive narratology. 12 articles from different authors are included in this book, all of which, in general, centered upon reader or story itself aim to discuss mainly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narrative and cognition. The present paper firstly give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composition background, structure and theoretical framework, then comments on the core ideas and content, in order to pave the way for more the advanced studies of the book.KeywordsCognitive Narratology, Interdisciplinarity, Narrative, Cognition叙事学与认知科学的联姻—戴维·赫尔曼《叙事理论与认知科学》评介田英杰北京语言大学英语学院,北京收稿日期:2017年7月19日;录用日期:2017年8月5日;发布日期:2017年8月8日田英杰摘要戴维·赫尔曼作为西方“后经典叙事学”的领军人物,在叙事学界拥有很高声誉与重要影响。

他主编的《叙事理论与认知科学》一书进一步丰富完善了“后经典叙事学”的研究。

该书以跨学科性为特色,将经典叙事学理论与认知科学结合起来,探讨了“认知叙事学”的各种问题。

赫尔曼在书中收录了该学科不同专家的12篇重要文章。

分别以读者或故事本身为出发点来探讨叙事与认知的关系。

本文不仅从整体出发对该书成书原因、布局结构,理论基础与框架等做了评介,更在此基础上对每篇文章的核心观点与内容做了阐发,以使读者对“认知叙事学”这一新的学科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与把握。

关键词认知叙事学,跨学科性,叙事,认知Copyright © 2017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1. 引言戴维·赫尔曼(David Herman)为美国著名叙事学家,现任俄亥俄州立大学英文系教授,是该校“叙事研究所”的创始所长。

作为“后经典叙事学”的首倡者与领军人物,赫尔曼在当今叙事学界拥有很高的学术声誉和重要影响。

他编著的《叙事理论与认知科学》(Narrative Theory and the Cognitive Sciences)一书2003年由语言与信息研究中心出版社(CSLI: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Language and Information)出版。

在该书导言部分赫尔曼指出,近年来由于理论家们逐渐意识到故事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叙事正渐渐成为许多学科与研究领域的中心课题。

现如今,正有越来越多来自其他领域的方法应用于叙事分析当中,而该书的出版正是迎合了更加宽泛的“叙事转向”(narrative turn)这一发展趋势[1]。

该书最大的特色是它的跨学科性(interdisciplinarity),将经典叙事理论与认知科学相结合而发展成为一门新的学科“认知叙事学”(cognitive narratology)。

赫尔曼认为这一学科的形成与发展主要受三股研究动力影响:1)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产生于法国的结构主义叙事理论;2) 由威廉·拉波夫(William Labov)和约书亚·沃雷茨基(Joshua Waletzky)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发起的对个人经历叙事的社会语言学研究及其之后的发展;三,研究故事语法以及脚本(script)和图示(schemata)的认知心理学家和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研究者1970年开始对叙事的集中研究[1]。

赫尔曼指出,“叙事理论与认知科学之所以建立‘友善关系’(rapprochement)是想要努力创造出一种形态完整的、统一的研究项目,而这一做法将大于两部分相加的总和。

”[1]。

除导言外,《叙事理论与认知科学》共由四大部分组成,每部分三篇文章,共12篇文章。

总体看来,全书12篇文章大体采用两种策略将叙事与认知相结合,进行综合研究。

第一种策略从读者角度出发,集中探讨读者对故事进行意义建构时大脑所经历的一系列心理表征(mental representation)和认知加工(cognitive processing)过程。

其中,“相关表征包括对故事人物、情节以及故事背景的心理模型建构;相关认知过程包括短期记忆(short-term memory)与长期记忆(long-term memory)对情景与事件的储存以及对叙事话语中指称表达的解读。

”[1]。

第二种策略集中探讨故事本身作为意义建构的一种方式,即“将叙田英杰事作为一种符号与交流资源,帮助人们在这个有时让人感到困惑与艰难的世界中不断前进。

”[1]。

2. “叙事与认知方法”该书第二部分题为“叙事与认知方法”(Approaches to Narrative and Cognition),由三篇文章组成,分别为“叙事经验的认知心理学基础”(Cognitive Psychological Foundations of Narrative Experiences),由理查德J格里格(Richard J. Gerrig)与乔凡娜·埃吉迪奥(Giovanna Egidi)共同执笔;“叙事建构、认知加工与健康”(Narrative Construction, Cognitive Processing, and Health),作者为凯蒂·克莱恩(Kitty Klein);以及“心理治疗话语中的语义与叙事”(Semantics and Narrative in Therapeutic Discourse),由威廉·弗劳利(William Frawley)、约翰·T·莫里(John T. Murray)和拉乌尔·N·史密斯(Raoul N. Smith)共同完成。

赫尔曼认为这三篇文章能够让读者感受到当代叙事理论的跨学科性,“具体讲,这些文章从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语言学以及治疗实践所提供的角度来考察叙事。

”[1]。

作为本书的开篇,格里格和埃吉迪奥共同完成的“叙事经验的认知心理学基础”采用第一种策略进行论述,即文章集中探讨读者对小说进行意义建构时脑中所经历的相关心理表征与认知加工过程。

从结构上讲,文章首先提出认知科学理论针对叙事经验的研究目标与旨在解决的问题,之后阐述叙事经验与认知加工之间的关系。

在格里格和埃吉迪奥看来,认知科学研究叙事经验的根本目标是找出认知心理学中能够使得“叙事经验的关键”[1] (the backbone of narrative experiences)得以显现的机制与方法。

众多认知科学家认为,想要揭示这一关键,对认知加工与表征的研究必不可少。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想要阐释的关键问题是读者为什么能够对作者所提供的各种叙事进行连贯的意义建构。

通过回顾已有研究材料,作者认为,读者事实上是无意识地、自动地(automatically)将各种叙事统一起来,使其成为连贯整体,而并非刻意使用外显记忆搜索去组建一个整体故事。

研究表明,人脑中一种特殊的记忆加工过程,“共振”(resonance),恰恰能产生这样的效果。

“共振是一种快速、被动和简单的加工模式,工作记忆中的线索可以通过共振与贮存于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平行交流甚至进入其中。

”[1]。

作者通过例证说明,共振能够使叙事中时间不连贯的情节自动解开,将文本中不同成分组成连贯整体。

话虽如此,“共振”并非以促进叙事经验为目标,它与文本加工(text processing)和叙事理解并无特殊关系。

相反,它是认知加工中的一种突显特性(emergent propert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