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课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新高一历史学科导言课教案-精选学习文档

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新高一历史学科导言课教案-精选学习文档

新高一历史导言课一、自我介绍二、历史学科介绍1、什么是历史?说到历史,似乎是一个妇孺皆知的词语。

比如我们会提到世界历史、中国历史,比如我们会说"自己的历史要靠自己书写",或者说"写下了历史的新篇章"、"这已经成为历史"等等。

那么历史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先让学生各抒己见。

)历史一词来源甲骨文中,歷,表示一个人穿过树林。

即过也,传也。

史,表示一个人持薄书。

曆,历官是做天文历法记录的,相当于英语中的CALENDAR,史官是记事的。

中国古代是只称史的,公元319年,后赵皇帝石勒设史学祭酒一职,标志史学正式列于官学。

将历和史连在一起是近代,源于日本的音译英文的HISTORY,日语累可西。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历史的解释:1、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也指某种事物的发展过程和个人的经历;2、过去的事实;3、过去事实的记载。

4、指历史学。

材料一:“我们承认有两种历史:一种是一度发生过的实实在在的一系列事件,另一种是我所肯定的并且保持在记忆中的意识上的一系列事件。

第一种是绝对的和不变的,第二种是相对的,老是随着知识的增加或精练而变化的。

”——贝克1935材料二:历史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更是指人们对过去事实的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

对于历史的专门性研究,就是历史学,简称史学。

它不仅包括历史本身,还应该包括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研究和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以及总结研究历史的方法和理论。

——葛剑雄(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2、什么是历史学历史学的解释:对于历史的专门性研究,就是历史学,简称史学。

它不仅包括历史本身,还应该包括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研究和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总结研究历史的方法和理论。

历史与历史学的关系:历史是史学研究的对象,史学是历史研究的结果。

举例说明:我们学的课本就是一种史学的成果。

问题:我今天这里上课N天后N年后没人知道了,但是如果胡锦涛主席今天在这里讲话,有记者采访报纸上登,说胡主席的调查,使大团高中的发展迎来了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人教新课标必修一政治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导学案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课程标准: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材分析大约从公元前二千年开始,北京地区已经从原始社会逐渐过渡到奴隶社会,并且出现了许多奴隶制小国,主要有燕、蓟等。

后来商部落强大起来,他们就臣服于商,以奴隶和白马向商纳贡。

公元前1045年(1995年纪念北京建城3040年所采用的灭商之年)武王灭商以后,分封同姓贵族召公奭于“燕”(或称“北燕”)。

《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了公元前九世纪燕惠侯以来三十五代王、侯的世系。

在西周时期,燕与周王室之间保持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董家林的燕国古都,是燕在西周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燕侯正是在这里进行各种政务活动,经营和开发着祖国的北方。

琉璃河西周遗址的发掘,把北京建城的历史提前到30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介绍这些情况有助于学生了解北京的建城历史,培养热爱北京的感情。

本课涉及到的图《西周分封建示意图》教学设计一、分封制(参用P5《西周分封示意图》)周灭商以后,为了巩固奴隶制国家的政权,实行分封建制,建立诸侯国。

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第24页的插图。

为加强对北部地区的统治,封武王的弟弟周召公奭于燕。

燕国都城的遗址在今天北京西南房山区琉璃河镇的董家林村,这是已知北京史上最早的城邑。

召公奭是周王室太保(官名,辅助国君的官),周初三重臣之一,因政事繁忙一直留在都城。

所以实际去燕地就封的是召公的长子克,他就是北京历史上第一代燕侯。

周分封黄帝的后代于蓟,蓟都城在今北京城的西南部。

蓟城地区西、北、东三面环山,群山之外有许多游牧部落,蓟城地区的居民,通过古北口和居庸关与那些部落发生经济联系。

从春秋中期开始,燕国吞并蓟,把蓟城作为燕国的都城。

燕国把统治领域推向燕北,发展成为北方一个强大的诸侯国。

二、练习题(2009年北京卷)北京广安门桥北的蓟城柱。

《礼记》载:“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

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
教案的核心目标是引导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过程及其影响,同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在设计教案时,教师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制定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兴趣的教学活动。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时间线索。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包括历史现象的归纳、历史资料的分析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和责任感。

【教学内容】
本节课将以“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为例,探讨这一时期哲学思想的繁荣与特点。

【教学方法】
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辅以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历史文献、图表等。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系统讲解诸子百家的背景、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3.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探讨不同学派的思想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4. 案例分析:选取具体的历史事件,让学生分析诸子百家思想在其中的体现。

5.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成果,深化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

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某一学派思想的短论文。

【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和作业的形式,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思维能力的提升。

【教学反思】
教师需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结语:。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件:第一单元第2课PPT课件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件:第一单元第2课PPT课件
材料二:秦始皇还采纳了群臣关于 “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 的建议。 Zx。xk
材料三:“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 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四 :“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 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 上”。
——《史记·秦始皇本纪》
甲兵之符,右才皇帝,左才阳陵
2、影响: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 志。
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比较:
相同点: 目的: 巩固自己的统治
性质: 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不同点:
世袭产生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皇帝任免 按地域划分
易形成分裂割据 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关于秦朝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
一种君臣关系。其特点一是君主个人 专断独裁;二是大小官僚作为君权代表 对百姓实行专制统治。
答案:B
中央集权: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其特点一是中央 严格控制地方,二是中央为控制地方, 重视对地方官员的任用和监督。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2、有利于国家统一。 3、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本课重点
应用 示例
1.明末清初有思想家认为“郡县之弊在迁转 太速,封建之弊在世守不易。”据此,对郡县制和 分封制的理解正确的是( )
2.皇帝制度的三个特征 皇位世袭 显示了权力的不可转移
皇帝独尊 皇权至上 显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
三、中央官制 1、三公九卿制
皇帝Biblioteka 直接控制
(牵制)
御史 丞
大夫 相 (统率)
三公
太 尉 (虚设)
(统率)
诸卿
1、三公九卿制
2、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学设计
2.学生分享观察结果,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3.教师简要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强调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个特殊阶段,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二)讲授新知
1.教师详细讲解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背景和原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
a.政治因素:明朝建立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废除行省制,设立三司;清朝则进一步强化中央集权,设立军机处等。
3.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历史事件为例,引导学生分析君主专制加强的原因、表现及其影响。
4.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5.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认识历史,尊重历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2.理解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加强的历史必然性,认识到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4.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
5.教学过程中,注重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难易适度的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升。
6.创设情境,通过角色扮演、模拟辩论等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运用史料教学法,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献,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分析和解读,提高史料实证能力。如选用《明史》、《清史稿》等相关史料,让学生深入了解君主专制的具体表现。
3.采用案例分析法和小组合作学习,选取典型案例(如科举制度的完善、内阁制度的设立等),引导学生分析君主专制加强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3.关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信心。
4.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使其认识到权力制衡、民主监督的重要性。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课提纲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课提纲

商政治制度特点⑴、王位世袭制(家天下)。

⑵、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⑶、初步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㈠、分封制1、分封制的目的:稳固西周统治2、分封制的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3、分封制的内容:⑴、周王-封土地与人口给诸侯;⑵、诸侯-服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4、分封制的作用:⑴、加强了周天子对全国的统治。

⑵、开发遥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

⑶、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贵族阶层〔特点〕⑷、传播了周文化,为华夏民族的形成奠定了文化根底。

5、分封制的局限:诸侯有很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势力的日益壮大,严重威胁王权并导致分封制的瓦解。

㈡、宗法制1、宗法制的目的:为稳固分封制所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土地、财产与权力继承上的矛盾。

2、宗法制的核心内容:嫡长子继承制3、宗法制的特点:⑴宗法制的最大特点——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①嫡长子继承,其余子分封。

②构成了“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的等级制度。

在宗法分封制下,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庭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宗法分封制把“家〞与“国〞密切结合起来。

③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构成统治阶级,士以下的平民与奴隶是被统治阶级。

⑵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⑶宗法制在政治方面表现为分封制,进展层层分封,形成森严等级。

总结(1)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2)大宗小宗有相对性;(3)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4)森严的等级制;(5)层层分封。

4、宗法制的作用:⑴、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有利于统治集团的内部团结。

⑵、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与特权地位。

⑶、强化王权,家国一体,维护统治。

5、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⑴、互为表里,相辅相成;⑵、“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分封制是按照宗法制的等级秩序严格进展的〕;⑶、“宗〞是“分封制〞的内核与纽带,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胸有成竹泾渭分明1.了解禅让制、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的基本内容;2.综合归纳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3.认识西周政治制度及其先进的文化理念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一、尧舜禹时期———“天下为公”的禅让制1.时间:尧舜禹时期,距今约五千年;龙山文化时期;2.地点: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3.特点:“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的“大同社会”;二、夏朝———“天下为家”的王位世袭制1.背景:禹治水有功;战胜其他部落;劳苦功高;2.起源:约公元前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禹死后,其子启夺得王位并传给自己的后代,原始社会的禅让制被所取代;3.特点:“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大人世及以为礼”的“小康社会”;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王位有时父子相传,有时___;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而非倒退;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发展的结果,是阶级对立的产物,它适应了历史的发展;4.王权的特点:统治者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崇信鬼神,国家大事都通过的方式来决定,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三.商朝——异姓国族林立的方国联盟商代中央设有__、卿、士等官职;相权很大,可主持政务、废立商王;地方封方国首领为和,相传商初有三千国,商汤以七十里为王,文王以百里为王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误区警示商代虽然也有分封,封国大部分是地方部族,与商王朝无血缘关系;以商部族为共主的方国联盟,异姓国族林立臣服于商,方国相对独立、联系松散;方国的聚合与商之盛衰息息相关,在商朝强大时,听命于商王朝,在商王朝衰落时,就会与之对抗甚至叛乱,与商的关系非常不稳定;四、西周——等级森严的分封制1.背景:公元前1046年,___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周初的政治形势:武王克商二年后病死,发生东方邦国联合叛周的重大事变;“武王克殷二年崩,成王少,周公老四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代成王摄行政当国;管叔老三及其群弟流言于国内曰:“周公将不利于成王;”……管、蔡、武庚等果率淮夷而反;”史记.鲁周公世家,东方邦国殷商旧势力,一时俱叛;兄终弟及应先及管叔,故对周公不满,但管叔才干不足,周公不得已而为之,结果引起了内部的争权斗争;周公东征,杀管叔,定乱,嫡长子继承制也正式确定;否则管叔之叛不好解释重新分封,“昔周公吊感怀二叔之不咸和睦,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军事征服周公东征、制度变革分封与宗法制三者相结合,此所谓“封邦建国”2.目的:进行有效的统治;3.内容:①分封的对象和范围: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__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___,拱卫王室;“封建亲戚,以蕃屏周”;②诸侯的义务和权利:必须服从周天子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____和朝觐述职;可以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实行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③形成的格局:“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鉴于殷商孤立而亡的教训,西周的封建与商有很大不同;由同姓子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后盾,在原有邦国的地域内新建的“殖民据点”,很像“掺沙子”;每一新“诸侯国”都是该地域的“统治中心”;有监督之责,故称“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一方面是自上而下逐级分封,一方面是自下而上的层层拱卫,周人的新创的统治方式不仅实现了对殷人的合围控制,也极大提高了周天子地位,周王“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成为天下之共主;4.影响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西周的疆域北起今辽宁,南至长江以南,西从甘肃东部,东达大海;“普天之下,莫非王土”;②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率土之滨,莫非王臣”③文化的拓展:以军事征服为主要方式的向外扩张,将周边诸多部族,如南方的淮夷纳入周的文化圈;“昭王南征而不复”,楚没有纳入周文化圈,呈现出与现实主义周文化不同的浪漫主义;诗经与楚辞;④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⑤消极:周王对诸侯的控制是间接的,相对较弱;诸侯权力大,独立性强,容易形成割据;误区警示1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常缩写为“封建”,与马克思所论述的五大社会形态之一的“封建社会”含义不同;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不属于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诸侯国仍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在政治、经济、军事乃至文化上都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是间接的,相对较弱;而不是像后世那样由中央直接委派官员统治,使西周的分封制仍带有松散性的特征,可视为由“方国联盟”走向“郡县制”的过渡环节,是政治体制由分权向集权转变的中间阶段;五、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1.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上的矛盾;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即用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3.内容1周王称为天子,王位由继承,为;其他儿子分封为诸侯,相对周天子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是大宗;卿大夫与士的关系,依此类推;2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4.作用:保证了各级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知识图示误区警示1西周宗法制下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如诸侯对周天子而言是小宗,而在封国内是大宗;2嫡长子、嫡子、庶子的不同:在古代社会中,嫡长子是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嫡子是“庶子”的对称,指正妻所生之子;庶子是妾所生之子,有时也指正妻所生除嫡长子以外其他儿子;周天子的王位由嫡长子继承;六..礼乐制度参看历史纵横1.演变:1起源于原始先民祭祀神灵与祖先的习俗仪式;从远古到殷商的原始礼仪,是一种崇信鬼神的神本文化,思维水平尚处于蒙昧阶段;2西周:周公以“重德”观念作指导,将从远古到殷商的原始礼仪加以大规模的整理、改造和规范化;把以神为本文化改造成了以人为本的文化;治国理念:“德”,商人认为天命是不变的,遇事占卜,迷信鬼神;周人反思商周革命,认为“皇天无亲,唯德是辅”;上天只佑助有德之人,有德就是敬天、孝祖、保民,天命归于有德;人对于天命并非完全处于被动地位,与商相比更加理性,克服了殷商天命政治的不足;以“德”为中心的思想体系,革除了野蛮的习俗,新创的是文明治国与国王应该接受道德制约的先进理念,为中华文明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在以农业为主体的古代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依靠安定平稳的社会环境,以及社会成员间行为的节制协调;周公的创制满足了这两个基本要求,对后世的儒家学说和我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2.内容:1礼:礼的本质是差异;周公将礼关注的重心由神事转向人事,将礼的规范作用推广到宗法关系“亲亲”和政治等级上“尊尊”,以显示身份差异及权利义务;尊礼是统治者行“德治”的重要内容;2乐:乐的本质是和同;创作舞乐、史诗,以音乐激起人们的认同感,维系社会成员的团结;礼乐相辅相成,缺一不可;3.作用礼乐反映了宗法人伦等级社会的分与和、尊与亲相统一的关系,它既能维护等级制度,又能使人们和谐地生活于社会共同体之中;成为处理等级社会人际关系的伦理规范体系;归纳总结商周变革“中国政治和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殷周间之大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家一姓之兴亡与都邑之转移;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王国维殷周制度论治国理念,敬天保民封邦建国,天下归周宗法制度,天下归宗制礼作乐,天下归心深谋远虑天圆地方精讲主题一分封制的特点、实质及瓦解1.分封制的特点1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2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3纵向联系明确周王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 4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宗亲、姻亲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2.实质:是西周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3.瓦解1原因①经济:生产力发展即铁犁牛耕出现,井田制瓦解;②政治:诸侯国势力逐渐膨胀,诸侯国强大、王室衰微;2表现:周王室的权威得不到尊重,天下分裂,诸侯之间混战不已,甚至与周王室交战;如田氏代齐,周郑交质,楚王问鼎,孔子的“是可忍,孰不可忍”都反映出分封制的破坏和礼崩乐坏;读史明智史料一西周分封形势图周公分封,鲁、齐诸国皆伸展东移,镐京与鲁曲阜,譬如一椭圆之两极端,洛邑与宋则是其两中心;周人从东北、东南张其两长臂,抱殷宋于肘腋间,这是西周的一个立国形势,而封建大业即于此完成;—钱穆国史大纲导读根据图片中康叔、召公、姜尚、微子启身份,可知分封的对象为王族、功臣与先代帝王的后代;根据图片中封国、主要同姓诸侯的地域分布,可得出诸侯分布特点;史料二王室分封宗亲功臣的既定制度,辅之以明确天子权力和诸侯义务的周礼约束,决定了王室和诸侯之间的内在关系,使中央王国对地方诸侯的纵向联系加强;同时,西周的诸侯国之间多有同宗共祖的宗亲关系或互通婚姻的姻亲关系,横向联系也较以前密切;——中国历史·先秦卷导读史料以第一个句号分为两层,分别反映了王室与诸侯之间的纵向联系、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史海泛舟史料周朝后期,中国政治混乱;……正是这一时期的政治混乱才迫使那些思想者不断反思社会的本质以及人们在社会中所应该承担的角色,一些人试图找到能够恢复政治和社会秩序的法则;——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探究:指出史料中“政治混乱”的表现主要有哪些答案强国兼并弱国,周天子权威逐渐削弱或诸侯割据,战争频繁,分封制逐步解体;跟踪练习1.“古者天子封诸侯,其地足以容其民,其民足以满城而自守也;”谷梁这段文字的核心观点是A.分封制的目的在于扩张疆土B.分封制易导致分裂割据C.诸侯国领土不能随意扩展D.诸侯国实行小农经济答案C解析分封制的目的是拱卫周王室的安全,而且材料也没有体现扩张疆土,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才形成分裂割据局面,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初期状况,故B项错误;结合材料“容其民”“自守”等信息可以看出分封制对诸侯的领土和人口有一定限制,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下政治状况,与小农经济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2.公羊传大一统理论主要包括以“尊王”为核心的政治一统,以“内华夏”为宗旨的民族一统,以“崇礼”为中心的文化一统;这表明大一统源于A.夏商时期的方国联盟B.西周封建诸侯与分封制度C.秦中央集权国家建立D.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答案B解析题干意思是“大一统理论主要包括天子至上的政治认同、华夷之辨的民族认同、尊尚礼乐的文化认同”;夏商时期礼乐文化还没有出现,故A项错误;题干中的大一统理论是对西周、春秋以来大一统思想的理论总结,是西周封建诸侯和分封制度的产物,故B项正确;礼乐文化始于西周实行的分封制,故C、D项错误;精讲主题二宗法制的特点、实质和影响1.特点1由原始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2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国”与“家”结合;大宗与小宗既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3形成等级森严、上下尊卑有序的社会秩序和政治格局;2.实质: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分配政治权力;3.影响1对当时的影响:完善巩固分封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2对后世的积极影响: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社会安定,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3对后世的消极影响: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与现代的平等和法治意识相违背;4.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区别与联系1宗法制、分封制是西周的基本政治制度,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共同维护西周政局的稳定;2宗法制和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也是巩固分封制的重要手段,更保证了分封制的顺利推行和稳定实施;3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之上的,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读史明智史料一西周宗法制下大宗、小宗示意图导读史料中上下级关系是大宗与小宗的关系,嫡长子为大宗,余子为小宗,体现了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具有相对性;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大宗和小宗既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等特点;史料二“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国语·晋语曰:“同姓不婚,惧不殖也”;“异姓则异德,异德则异类……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导读史料强调同族、家庭本位,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史海泛舟史料后武则天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二人狄仁杰与王方庆同辞对曰:“……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武则天儿子李显,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袝新死者附祭于先祖姑;”后感悟,即日遣徐彦伯迎庐陵王于房州;王至,后匿王帐中,召见仁杰语庐陵事;仁杰敷请切至,涕下不能止;后乃使王出,曰:“还尔太子”——新唐书·狄仁杰传探究:史料中导致武则天改变立太子人选想法立场的文化心理因素是什么答案强调血缘亲疏、血脉传承的家天下制度及宗法观念;体现了宗法观念的深远影响;跟踪练习1.商纣王,名辛;历史记载:帝乙死,欲立长子启;众臣反对,认为虽启与辛为同母,但生启时其母是妃,而生辛时已是后,故启不能立;遂少子辛为帝;对此判断不正确的是A.商纣王即位违背了嫡长子继承制B.商末已推崇嫡长子继承制C.体现了古代“立子以贵不以长”D.商代已有父死子继制度答案A解析从题干中“但生启时其母是妃,而生辛时已是后,故启不能立;遂少子辛为帝”的信息可知,辛之所以能继承王位,在于其嫡长子的地位,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从题干中“认为虽启与辛为同母,但生启时其母是妃,而生辛时已是后,故启不能立;遂少子辛为帝”的信息可以看出商末推崇嫡长子继承制,“立子以贵不以长”,故B、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从题干信息“少子辛为帝”可得出商代已有父死子继制度,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2.古代建筑作为承载人类文明的物质载体,是古代政治、经济、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反映;我国北方四合院一般依东西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布局是分居四面的北房、南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个门;依照古代宗法礼仪观念,长辈应居住在A.南向北房B.东厢房C.西厢房D.北向南房答案A解析北方四合院以中轴线贯穿,北房为正房,东西两方向的房屋为厢房,南房门向北开所以叫做倒座,四合院住房分间分房,老人住北房上房,中间为大客厅中堂间,长子住东厢,次子住西厢,佣人住倒房,小姐、女儿住后院,各不影响,故A项正确;B、C、D项不符合题意,故B、C、D项错误;精讲主题三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读史明智史料一商朝军国大事都要由神意来决定……商朝天子既是人,又是联接天人意志的神;史料二西周家族的血缘关系与国家的组织关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亲贵合一、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史料三夏桀为仍之会,有缗叛之,商纣为黎东之薮,东夷叛之;周幽为大室之盟,戎狄叛之;史料四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特点:1早期政治权力实质上是一种强权;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分封制,说明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3带有浓厚的原始迷信色彩,王权和神权密切结合,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4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政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5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古代宗法社会的显着特征——“家国同构”1“家国同构”即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严格的家长制;2家族是家庭的扩大,国家则是家族的扩大和延伸;在家庭、家族内,父家长地位至尊,权力至大;在国内,君王地位至尊,权力至大;简言之,父为“家君”,君为“国父”,君父同伦,“家国同构”,宗法制度因而渗透于社会整体,甚至掩盖了阶级和等级关系;跟踪练习1.清代学者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材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显着特征是A.通过血缘姻亲关系与地缘结合以强化王权B.通过主要分封同姓诸侯以加强对地方的统治C.通过世袭制和嫡长子继承制以巩固奴隶主专政D.通过服饰规范等礼乐制度以维护贵族等级特权答案A解析由“定天下”“立子立嫡之制”“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可以看出,西周统治者通过血缘姻亲关系与地缘结合以强化王权,故A项正确;题干不仅仅强调加强对地方的统治,还强调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处理问题,故B项错误;题干不仅仅强调了巩固了奴隶主专政,更凸显对王权的巩固,故C项错误;题干不仅仅提及礼乐制度,更强调分封制度和宗法制度,故D项错误;2.有学者说:“三代之前的宗法制,是皇帝制之前的一种制度,它与皇帝制的区别在于,它没有皇帝制专制;”“没有皇帝制专制”的主要表现是A.具有严格等级的世袭制的形成B.嫡长子继承制对君主权力的削弱C.“家”天下的政体带有宗法色彩D.分封制下君主权力受到贵族的限制答案D解析皇帝专制下也有世袭制度,故A项错误;宗法制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保证贵族权力分配,不会对君主权力形成制约,故B项错误;“家”天下的政体带有宗法色彩,不是材料反映的内容,故C项错误;“没有皇帝制专制”是指权力没有实现高度的集中,分封制度下的诸侯享有较大的权力,君主权力容易受到诸侯贵族的限制,故D项正确;珠联璧合纲举目张举一反三触类旁通1.它使“由众多血缘部族邦国形成的联盟制转变为由众多地域国家形成的相对一统天下,向真正意义上的统一的地域国家迈进了一大步”;“它”是指A.分封制 B.宗法制C.郡县制D.中央集权制2.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中说: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下列对该段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A.“西周的创制”主要指实行分封制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持“贵族色彩”C.“地方分权体制”指地方有较大自主权D.“共主”指西周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3.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A.河南B.河北C.陕西D.山东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5.有历史学家指出,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造成其“分散性、松散性”的原因是A.贵族拥有世袭特权B.分散的自然经济C.贵族拥有土地所有权D.王室日益腐败6.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7.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古人非不知……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王国维这段话主要说明了A.嫡长子继承制的特点B.嫡长子继承制是历史的继承B.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D.嫡长子继承制的优越性8.周朝规定同姓不婚;贵族们力图通过婚姻关系的血缘纽带,与异姓贵族建立宗法伦理关系;这样做,从政治角度看A.有利于监督周王的权力B.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C.奠定了传统文化的基础D.维护了嫡长子继承制9.西周时期,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例如祭神、结婚、丧葬等,均制定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不同等级的贵族要行不同的礼仪;其主要目的在于A.扩展周朝的统治范围B.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C.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D.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1册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政治制度 第2课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1册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政治制度 第2课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2课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一、教学目标了解古希腊城邦政治和古罗马帝国政治的不同之处,理解国情对国家政体的影响,培养运用唯物史观解决问题的能力。

了解中古西欧封建制度的基本特点,理解其与近代民主制间的关系,培养历史解释素养。

认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共同特点及各国的特色,培养历史解释素养和时空观念。

二、教材分析(一)课标要求了解古代至近代西方政治体制各主要类型的产生和演变过程。

(二)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本课选自部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2课,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是当今人类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开创的民主制、共和制等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均具有重要贡献。

2.教材内容本课共分为三个子目内容,分别是“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以时序线索介绍了西方国家从古代至近代的政治制度演变过程,教材逻辑清晰、教材内容丰富,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思维特点。

但纵观教材,叙事宏大且总结性的历史结论占据绝大篇幅,学生难以得知“为何演变”、“有何特点”等问题,不利于高中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学情分析(一)授课对象高二历史方向学生(二)学情分析高二的学生经过高一一年的历史学习,有了一定的史实基础和知识储备,而且教材中包含大量学生熟悉的历史知识,如雅典民主制、法国等级君主制、美国共和制等内容。

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教材内容的高度整合与提炼,帮助学生回忆、梳理政治制度演变的同时,也要“瞻前顾后”,着重分析时代前后政治制度的变化与延伸。

高二的学生经过选科后,对历史学科的积极性与关注度有所提升,能积极配合教师开展任务的讨论与分析。

经过学生信息提取、整合等低阶思维能力有所进步与发展,但是分析、迁移和应用等高阶思维能力还有待加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能力层级还尚未达到高考要求,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尤为关注。

四、教学主题与重、难点(一)本课主题从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与国家结构层面,理解西方国家政治制度是古代和中世纪西方政治制度的延伸(二)重、难点重点:了解西方国家古代至近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类型难点:分析西方国家古代至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原因五、教学思路本课教学围绕UBD模式进行,在“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这一大概念的统领下开展教学。

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教版]课后习题含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教版]课后习题含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教版]课后习题答案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1、分封,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地区分封诸侯,让他们建立诸侯国,镇守疆土,保卫王室.诸侯对周王承担纳贡和朝聘的义务,并随周王参与出征,祭祀,吊丧庆贺等事项.周王室全国最高统治者,是诸侯们共同主子,自称为上天之子,故又称天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必须服从于周王的命令。

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它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王地位,庶子进行分封.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

2、分封制核宗法制互为表里,既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利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又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核特权地位,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既强化了中央控制能力,又促进地方之间的联系.阅读与思考西周所封诸侯共有三类:同姓(姬姓)王室.异姓功臣核先代贵族.与课文中所述相同.当时西周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安抚人心,加强自己的统治.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建立:①采用“皇帝”称号,创建皇帝独尊。

皇权至上。

皇位世袭的皇帝制度,皇权成为封建国家的主宰核权利中心;②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从而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③从中央政权机构的三公九卿到地方郡县官吏,建立了一整套官僚体制。

本质:君主专制,即封建专制主义统治。

2、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核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②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③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秦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中央政治制度:皇帝制度;汉朝时“中朝”与“外朝”的形成;三省六部制的逐步形成和不断发展完善;宋朝“二府”,三司削相权;元朝加强皇权方面的新发展,中书和枢密院,宣政院。

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设计

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设计

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最早的祖先和早期人类的生活方式;2、掌握早期人类社会的主要特征和演变过程;3、认识古代文明的发展轨迹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4、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文化意识。

教学重难点:1、早期人类社会的演变过程;2、不同古代文明的发展轨迹;3、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文化意识。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10分钟)展示一张《人类演化图》,引发学生对早期人类生活的好奇和思考。

提问:人类最早的祖先是什么样的?他们的生活方式是怎样的?二、知识讲授(25分钟)1.人类的最早祖先:震旦人、直立人、智人等。

介绍他们的特征和生活方式。

2.早期人类社会的主要特征和演变过程:狩猎采集社会、农业社会、农耕文明社会。

讲解每个社会的特征和转变过程。

三、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早期人类社会的特征和演变过程展开讨论。

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和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进行讨论,并将讨论结果汇总。

四、知识扩展(20分钟)1.古代文明的发展轨迹: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黄河文明、印度河文明等。

讲解每个文明的发展历程、成就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文明的交流与融合:介绍古代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如丝绸之路的开通等。

五、学习方法指导(10分钟)讲解如何进行历史知识的学习和思考,提醒学生要善于思考和归纳,将零散的历史知识有机地组织起来,形成自己的历史思维。

六、课堂练习(15分钟)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巩固和扩展练习。

如:列举古代文明的共同特征和差异。

七、课堂总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学过的内容,重点回顾早期人类社会的特征和演变过程以及古代文明的发展轨迹。

八、课后拓展(自主学习,时间不限)要求学生自主进行进一步的阅读和研究,扩展自己在早期人类社会和古代文明方面的知识。

可以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早期人类生活方式的小论文,或者设计一个展板,展示自己对古代文明的了解。

教学反思:本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如导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好奇心,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自主学习相结合等,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文化意识。

(新)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全套)

(新)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全套)

(新)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全套)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课标分析●课标要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这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

宗法制和分封制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重要标志,通过了解这两种制度的基本内容,可以从中归纳出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某些特点。

●教材分析本课讲述了中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主要叙述早期国家的出现与特征、夏商政治文化以及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

其中某些制度脱胎于氏族社会,对后来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重点内容是分封制与宗法制。

●学情分析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刚升入高中的学生,其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教学中注意通过衔接教育使学生初步认识高中新课程。

因为所学知识比较遥远和枯燥,给学生理解上带来了困难;学生程度差异明显,同学新来乍到,一时不适应,这两点要引起高度重视。

●教学建议1.教法:情境导入启发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文字、图片、图表等资料,创设问题,运用以史料分析、看图论史等方法,帮助学生更形象更准确地理解历史概念的含义,以避免单纯地用概念来解释概念。

2.学法: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法。

逐步培养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国早期国家出现的背景、过程,并概括其特征。

2.识记西周推行分封制的目的、内容和作用;初步掌握从历史传说中汲取相关历史知识的能力。

3.理解宗法制的内容与分封制间的关系以及推行宗法制的作用。

14.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概括从文明初期到西周时代的历史演进过程;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及教师提供的考古资料、相关历史网站的内容,进行思考和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2.学会运用观察法、讨论法、推理法、概括法等来学习相关问题,弄清历史概念的构成要素。

3.通过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基本内容的学习,掌握分析政治制度的方法。

专题一 第一课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案--高中历史必修一

专题一 第一课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一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教学设计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导入教师:在初中,同学们已经学习过了中国古代史,请你们回忆一下中国古代史的内容:中国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什么时候?(距今大约170万年以前)有了人类的活动,就有了人类的历史,祖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那就是中国历史的开端。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一段内容并观察图片,思考:中国早期国家大致在什么时间形成?在什么地域出现?我国迈入早期国家阶段的突出标志是什么?(学生思考,教师总结)教师:时间:5000多年地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标志:金属器具使用、贫富分化产生、文字的成熟、城的出现、礼制的初步形成。

观看视频《中国通史》引出夏朝的相关内容。

第二环节:(一)夏朝政治——奠定基本的政治关系问题探究:依据材料并结合课本P5指出夏朝建立后,政治形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教师总结:政治权力交接方式禅让制——王位世袭制政治权力交接对象传“贤”——传“子”(宗族关系)(二)商朝政治——对政治制度的进一步发展阅读材料,思考商朝政治权利的交接方式材料一自中丁以来,废适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于是诸侯莫朝。

——摘自司马迁《史记·殷本纪》兄终弟及制材料二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

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

——摘自司马迁《史记·殷本纪》父子相继制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上述材料总结出商代政治特点之一:总结板书:商代政治特点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

材料三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上述材料总结出商代政治特点之二:总结板书:商代政治特点二——神权和王权的密切结合。

通过周武王伐纣的示例引出西周政治制度。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给出两幅西周版图并提问:版图空前扩大后,周又如何创新制度来实现有效的统治?引导学生根据两幅图和教材内容进行概括引出分封制。

(一)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1.概念:又称封邦建国,周天子把土地、人口和统治权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2019-2020年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第一单元 复习课

2019-2020年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第一单元 复习课
理由:
xx年课标要求掌握: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了解明朝内阁、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4.


提 升
总结本课所学内容
教师鼓励学生总结本课内容,必要时补充
学生总结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内涵及演变趋势
培养学生总结当堂内容的能力
5分钟
5.
目 标
检 测
练习册11页6-10题
1、巡视学生作答
2、给出答案
3、互批
1、做题
2、订正
检查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10分钟验收学习目标
6布置下节课
自主
学习
二、非选择题
1、思路
2、方法
8.


反 思
③中央官制变化(隋唐-清)
④地方制度变化(西周-元)
⑤选官制度
⑥监察制度
2、给出知识框架学生参考对比
1、巡视、检查
2、给出准确答案
3、指导学生互批互评
4、多媒体展示知识框架,指导学生参考对比
1、在小考本上答题
2、同桌交换批改
3、自评、互评
4、展示自主梳理
5、参照老师展示内容,对比修改
1、检测学生自主学习情况并加强记忆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了解明朝内阁、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课件第一单元+单元整合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课件第一单元+单元整合

2.核心知识 (1)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 的奴隶制王朝国家夏。禹死后,其子启继位,打破了原始民主 制下的禅让政治传统,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商朝建立后,实行 内外服制,商王直接控制内服王畿地区,王畿四周是外服。据 记载,商朝已经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内外服各类事务 的官吏;西周实行贵族等级分封制。分封制是较内外服制更 进一步的政治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 血缘关系相结合,是西周政体的基本特征。
2.核心知识 (1)中央集权制度: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宗法血 缘关系的瓦解,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战国时期,为适应 社会变化的需要,各国在政治上进行了重大改革,君主权力加 强,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秦统一全国 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从两汉到明 清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有利于维护大一统国家的发展。
2.核心知识 (1)晚清的改革: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朝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 和清末新政,最终都以失败告终,未能挽救清王朝的统治。 (2)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大大推动了中国的民主化进程。 (3)国民党的“训政”和“宪政”:国民党的所谓“训政”,就是剥 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制,最终被人民唾弃,难逃失败的命运。
三、近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及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1.时空构建 (1)近代中国民主政治的探索: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资产阶 级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始探索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民国初期政党政治尝试遭到失败;国民政府坚持“训政”,实为 独裁统治;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也进行了大量民主政 治尝试。 (2)欧美的资本主义制度:16—20世纪是资本主义兴起与发 展的时期,资本主义政治制度逐渐形成并完善。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主 学
7、清朝:清承明制,巡抚成了一省长官,又设总督掌管数省军政大权。明
习 清时期,省之下设府,府下设县,相对较为稳定,形成省、府、县三级行
政制度。
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制度的演变
图 片 情 境
元朝行省制示意图
清朝督抚辖区图
(3)元朝:元朝实行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的一省制中枢制度。
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制度的演变
图 片 情 境
汉代中外朝
唐朝三省六部制
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制度的演变
三省六部制
材料:“以中书、门下较汉代之宰相,以尚书六部较汉代之九卿,在政制
合 上,不可谓非一种绝大之进步。……尚书置左、右仆射,分判六部,各治
作 探
王室的义务。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2、宗法制:周天子是天下大宗,各级贵族相对周天子是小宗,周天子与各
自 级贵族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主 学
3、礼乐制:维护宗法分封制的相关制度。
习 4、基本特征: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礼乐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
关系相结合,是西周政体的基本特征。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图 片 情 境
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握权力大而不专。元行省制引
起了13、14世纪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的较大变动,对元代社会和后来的明
清、近代影响至深。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制度的演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元朝行省制确立的历史意义。
合 提示:意义:元朝行省制度的确立,是行政区划和地方行政制度发展史上
大盂鼎 鼎内铭文 291 字,内容包 括周康王向盂讲述文王 、 武王建国的经验,告诫盂要 忠心辅佐王室,还记载了赐 予盂的器物与人口等信息。 这是研究西周分封制度和社 会状况的重要史料。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第一篇: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整体设计本课概述本课隶属于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本单元的主题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从秦朝中央集权的形成之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主要围绕着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两条主线展开,而本课汉至元的政治制度恰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单元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课承接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下启第四课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因此需要注意课程之间的联系。

然本课内容时间跨度大,政治制度变化多,需要加以补充说明,引导学生进行教学。

本课重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本课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教具准备:元朝行省图、相关文字、图片资料(能够再现皇权与相权斗争、藩镇割据、科举考试等)。

课时安排:2课时。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君权与相权矛盾的发展变化与当时中央政权的强弱盛衰密不可分。

理解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

(2)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作出过自己的贡献。

教学设计师:各位同学大家好,我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姓骆,名科航,科学的科,航天的航,以后你们叫我骆老师就可以啦。

初来乍到,先了解一下,胡老师要求你们背的内容下去背没有啊,下面我抽查啦,谁主动来?那就课代表吧,中央和地方主要讲的是什么和什么的矛盾? 生:……师:看来还是不错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案(教师用)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教案)(新授课)【理论支持】据《课程标准》及考试说明,本课需要掌握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和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这些内容学生通过初中历史的学习以及影视作品已有所了解,因此教师可以依据以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为代表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学生原有经验基础之上结合本课的重难点,构建情景、设置问题(由简单到复杂),发挥学生主动探究、主动构建的能力,帮助其完成对所学知识在原有经验基础上的意义生成,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欲望。

同时还可以据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群体学习并辅之以每个学生所需的频繁的反馈和个别化的矫正性帮助),在本课的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组织教学过程,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多层次练习,根据教学目标组织学习评价,及时反馈、矫正。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西周分封制实行的目的、内容及其意义;了解宗法制的内容,理解其特点及深远意义;探究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分析图表史料解读问题探究3、情感态度价值观:周武王广泛推行分封制是出于巩固统治需要,是古人政治智慧的体现;中国古代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形成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

【教学重难点】1、重点: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2、难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宗法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课前延伸预习思考题及答案:一、从禅让到王位世袭制1、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哪个朝代,这一朝代王位是怎样进行传递的,与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有何不同?答案:夏朝;王位通过王位世袭制进行传递;“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2、夏商时期初步建立了一套怎样的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答案:商朝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

地方封侯和伯,侯、伯作为臣服于商朝的方国首领,定期向商王纳贡,奉命征伐。

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1、周王是如何进行分封的,受封者应尽哪些义务、享有哪些权利?答案: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和朝觐述职权力: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2、你怎样评价西周的分封制?答案:积极作用——⑴形成了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森严等级的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阶级⑵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消极作用——分封制含有分裂割据的因素,不利于国家长久的统治。

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1、什么是宗法制,其目的是什么,核心内容是什么?答案:含义: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内容:嫡长子继承制2、如何认识嫡长子继承制?答案: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基础知识填空答案:一、从禅让到王位世袭制1、夏的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

2、王位世袭制:禹死后,其子启继位并传位于自己的后代,这样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

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代替。

3、行政管理制度的建立:夏商时期初步建立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商朝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侯和伯,作为臣服于商朝的方国首领,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1、目的:为了巩固西周的统治,扩展西周的统治范围。

2、内容: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受封者有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同时也有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和征派赋役的权利。

3、作用:⑴形成了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森严等级的天子——诸侯——卿大夫——士⑵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4、分封制的衰落:由于受封者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力量的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1、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2、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3、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搞清楚大小宗之间的关系)4、影响: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5、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课内探究一、导入新课:可由学生熟悉的“大禹治水”的传说开始,并由此引出“禅让”的含义,教师重点指出禹不仅继承了部落联盟长的权位,还享有极高的威望,这为他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和王位世袭制奠定了基础,由此导入新课二、检查预习情况:思考题请学生不看课本口头回答;填空题答案请学生上黑板书写。

三、布置学生自学:课内探究1——如何评价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点拨方法:从王位世袭制的推行符合历史的发展趋势方面来思考。

参考答案:“公天下”变成“家天下”;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标志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阶级对立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历史的进步课内探究2——如何看待分封制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点拨方法:从分封制对西周的统治产生的影响来看参考答案:积极作用——⑴形成了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森严等级的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阶级⑵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消极作用——分封制含有分裂割据的因素,不利于国家长久的统治。

课内探究3——理解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点拨方法:分封制与宗法制是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之间密不可分。

参考答案: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政治性质的制度。

课内探究4——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点拨方法:从分封制、宗法制的特点来分析参考答案:王权与神权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利的高度集中。

四、教师精讲点拨:1、西周为什么实行分封制,其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看待分封制?(1)目的:为了进行有效地统治(2)主要内容:①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②诸侯对周王应尽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和朝觐述职③诸侯在其属地内享有的权力: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3)评价:积极性——⑴形成了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森严等级的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阶级⑵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消极性——分封制含有分裂割据的因素,不利于国家长久的统治。

2、如何看待嫡长子继承制,弄清大小宗之间的关系?(1)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为周王正妻所生长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是为大宗;其他儿子则分封为诸侯,是为小宗;此制度同样适用于诸侯、卿大夫、士位的传递。

宗法制的推行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大小宗之间的关系:政治关系——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兄弟关系——大小宗之间具有血缘关系五、课堂反馈训练:1、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孔子这句话中的“礼”的含义是()A .礼仪礼节B .政治制度C .风俗习惯D .国家政权讲评策略:此句简单可以直接翻译参考答案:B2、西周周王分封的诸侯主要有()①异姓功臣贵族②同姓王室贵族③先代帝王后代④边远氏族部落首领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讲评策略:分封制的对象是贵族、功臣、先代帝王后代参考答案:D3、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A.“周王一卿一诸侯一士”的等级序列 B.“周王一诸侯一大夫一士”的等级序列C.“周王一诸侯一卿一士”的等级序列 D.“周王一诸侯一士一卿”的等级序列讲评策略:分封制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周王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参考答案:C4、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请你判断,在西周的封国──鲁国的宗法体系中,处于大宗地位的是()A、周王B、鲁国国君C、卿大夫D、士讲评策略:根据嫡长子继承制进行判断参考答案:B5.史载周公制礼作乐,以宗法维系政治制度的运作。

有百世不迁的大宗,有五世则迁的小宗。

如以周封伯禽于鲁国,鲁国内部又再度分封若干小国为例,以下有关分封与宗法关系的说明,最为恰当的是A.周天子为鲁国大宗,鲁国内部再分封诸侯国不再以周天子为大宗B.鲁国国君是鲁国内部再分封诸侯国的大宗,周天子则为小宗C.周天子是鲁国的大宗,鲁国国君则是内部再分封诸侯国的大宗D.周天子为一族,鲁伯禽另为一族,在宗法上,而者并无关系讲评策略:紧扣周天子为天下的大宗以及大宗和小宗的相对关系进行解答。

参考答案:C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周)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

……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材料二春秋之世,鲁之朝(周)王者二,……而如齐至十有一,如晋至二十。

问题:(1)材料一中,西周分封制对诸侯做出了什么规定?周王和诸侯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2)材料二揭示了什么重大问题?(3)综合上述材料,从西周到春秋,周王与诸侯的关系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其主要原因何在?讲评策略:第一二问可以在对文言文的解释基础之上结合书本知识进行回答,第三问诸侯与周王的关系可从由“服从”走向“不服从”来思考,至于原因可从诸侯在其领地内拥有的强大的独立性来思考。

参考答案:(1)诸侯要按期朝觐述职,违者要受处罚。

周王与诸侯之间是一种君臣关系,诸侯必须服从周王的命令(2)春秋时期,王权衰弱,周王不再受诸侯尊重 (3)自西周晚期周朝统治开始发生危机,王权日趋衰落,逐渐失去对诸侯的控制。

原因:分封制下诸侯虽是周王的属下,但在领地内却是国君,享有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独立性,一些诸侯趁势坐大,不再服从周王的命令。

课后提升1、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主要是因为王位世袭制()A 代表了先进阶级的利益B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和要求C是文明时代开始的标志D是华夏族开始形成的标志参考答案:B2、在西周宗法制之中,卿大夫之祖为()A天子其他各子B诸侯其他各子C诸侯长子D士之长子参考答案:B3、下列对宗法制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宗法制是分封制的连接纽带B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C宗法制为中国古代所独有D宗法制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参考答案:C4、下列有关西周宗法制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②它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③其核心内容是兄终弟及或父子相传④它与分封制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参考答案:D5、依据西周的政治制度,周王与诸侯之间具有( A )①君臣关系②大宗与小宗的关系③等级从属关系④兄终弟及的关系A.①③B.②④C.①③④ D.①②③参考答案:D6、山东简称齐鲁,起源于()A大汶口文化B西周分封C甲骨文记载D古代地名参考答案:B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之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礼记·王制篇》材料二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