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课文或表现各地的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文化习俗。从《社戏》《回延安》《安塞腰鼓》《灯笼》这四篇课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幅幅民俗风情画卷,从中感受到多样的生活方式和多彩的地域文化,并更好地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社戏》是鲁迅写于1922年的短篇小说。这篇小说以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20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

《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体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

《安塞腰鼓》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作品,既是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也是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它以诗一般凝练而又富有动感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慷慨昂奋、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

《灯笼》一文,作者围绕“灯笼”,从不同方面叙述了灯笼的重要意义。小小的灯笼不仅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而且寄寓了作者赤诚的情感。

“写作”要求“学习仿写”。仿照学习过的课文或其他课外优秀的文章进行写作,学习它们所运用的体裁、题材、修辞手法、写作手法等,以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

“口语交际”的主题是“应对”。通过假设情景、综合实践等方式进行口语交际训练,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如何随机应变、巧妙应对自己所面临的境况,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并掌握本单元重点字词,会解释重点词语的含义。

2.掌握相关的文学知识。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品味文中的内容和深意。

2.在掌握课文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文中生动形象的描写和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开阔视野,接触各种各样的文化艺术形式,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从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得到滋养,陶冶情操。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并掌握本单元重点字词,会解释重点词语的含义。

2.掌握相关的文学知识。教学难点

1.反复诵读,品味文中的内容和深意。

2.在掌握课文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文中生动形象的描写和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教学措施

1.反复诵读,加强学生的自我阅读体验。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中要“加强朗读,重视阅读感受和体验”“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因此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反复诵读来品味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在“读”中感悟文章的思想情感,初步体会文章的内涵和主旨,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有益启示。

2.联系生活实际,由课本延伸到生活。本单元通过不同的文体形式,展示了我国丰富的民俗风情,在教学中,需要借助多媒体教学技术,如图片或视频,展示文章中所提及的民俗风情,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同时,让学生明确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引导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发现语文。

3.结合文体特征,掌握内容体会情感。本单元选择的课文文体有小说、现代诗歌、散文,在教学时,针对不同文体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小说的学习,需要抓住小说的三要素,理清小说的叙述的思路,并抓住作者对人物的描写方法,掌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体会作者要表达的主旨。对诗歌的学习则侧重在对诗歌意象的掌握和语句的品味上,在品读中感受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对散文的学习,则要抓住文章的线索,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围绕线索描写了哪些内容,同时抓住散文凝练优美的语言特征,引导学生对散文的语言进行品读感悟,体会文中生动形象的描写和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从而体会文章所传达的思想感情。在课文的教学中,始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写作和描写方法,并指导学生能够运用到写作中。

课时安排

《社戏》2课时

《回延安》2课时

《安塞腰鼓》2课时

《灯笼》1课时

写作学习仿写1课时

口语交际应对1课时

1社戏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关键词语的意义,体会运用词语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2.了解与课文相关的文学常识。

过程与方法

1.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脉络,感受淳朴可爱的农村小伙伴的形象,学习文中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方法。

2.理解景物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感悟社戏之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分析归纳文章主旨,感受文中所表现的童趣,体会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理解少年儿童之间的纯真友谊。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关键词语的意义,体会运用词语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2.了解与课文相关的文学常识。教学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脉络,学习文中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方法。

2.理解景物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3.分析归纳文章主旨,感受文中所表现的童趣。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童年对于许多人来说都是快乐的、美好的,是一段难忘的体验。童年的生活犹如一幅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个欢快跳动的音符,犹如一曲曲优美的歌……今天,我们将追寻鲁迅儿时乡村生活中的一段难忘的经历,去感受他的童年生活的乐趣。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他的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他的作品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

2.背景资料

《社戏》写于1922年。由于辛亥革命不够彻底,在封建军阀的统治下,封建教育思想仍紧紧地禁锢着民众的头脑,封建礼教制度仍牢牢地束缚着人们的手脚,一切都没有进步,一切都没有朝气。在这种环境之下,儿童教育就更成为封建教育制度的牺牲品了。枯燥乏味的教育内容,僵化呆板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身心都得不到健康发展,而且备受摧残。少年儿童渴望自由,追求发展,向往大自然的美好风物以及人与人之间亲密融洽、友爱互助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