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资源观
企业可持续发展:基于资源观的审思
《 盼南亏 》 00 21 年第 2 期
・l1 ・ 0Βιβλιοθήκη 经 济 质性 ;2 事 后为维 持租金 而对竞 争 的限制 , 括不可模 仿 和不可替 代 。3 为确 保租金 由企业拥 有而 () 包 () 必需 的资源 不完全 流动性 ( 粘性 ) ( ) ;4 为确保成 本低 于租金 而对竞争 对手 的事前 限制 . 事前就 占据 如 最佳地 理位置 以致对 手无 法模仿 。嘲 ( ) 二 企业 成长 本质之 争 : 源观理论 体 系近期进展 。 0世纪 9 资 2 O年代 中后期 , 由于研 究问题 的复 杂性 , 以及 研究 者在 理论 背景 、 究方 法上 的差 异 , 源观 的 内容 日趋 庞杂 , 渐分 化 出核心 能力 理 研 资 逐 论、 动态 能力 理论 、 企业知识 理论 等理论新 发展 。
纵 观资源 观的发 展脉 络 , 资源 基础论 、 核心 能力论 、 动态 能力论 与知识基 础论实 质上是 一个逐 步
同, 资源 观建 立在 资源 异质 性 和资源 不可 流动性 ( 粘性 ) 假设 之上 , 入企 业 内部 。 为企 业是 “ 深 认 资源 的独特集 合体 ” 正是企 业拥 有 的独特 资源促 使企业 得 以获得 和保持 卓越 绩效 。 ,
彭罗 斯在其 名 著 《 业 成长 理论 》 中通 过 透视 企业 内部 揭示 企 业成 长 的源 泉 与动 力 ,发展 了 企
一
、
企业 资源与 可持续 发展 : 资源 观缘起 、 架与进 展 框
企业 在追 求 自我生 存和 永续 发展 的过 程 中 。 面临着 激烈 的竞 争 和迅 速变 化 的环境 , 如何 维持 竞
争 优势 、 现可 持续发 展 , 实 资源观 学者 的相关 研究 是一个 逐步 深化 的过程 。 ( ) 一 资源 观缘起 与框架 。 源观 ( eo re b sdV e 认 为从 企业 外部研 究企 业竞争 力来 源不 资 R suc — ae i w)
自然辩证法与可持续发展
自然辩证法与可持续发展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日益增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逐渐成为全球的共识。
在追求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自然辩证法作为一种哲学思维方式,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思考框架。
本文将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探讨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原则以及实践,旨在加深我们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
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人类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这一概念最早在1987年的联合国《勃兰特兰特报告》中被提出,并由此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议题。
自然辩证法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存在着相互连接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融入了这种观点,将人类与自然视为一个整体,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这一概念旨在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统一。
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1. 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统一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原则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社会公正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只有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统一,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自然辩证法认为,经济、社会和环境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
只有平衡地发展这三个领域,才能构建一个稳定和可持续的社会系统。
2. 循环利用与资源节约可持续发展强调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浪费。
通过推行循环经济模式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可以更好地保护和维持环境的稳定性。
自然辩证法强调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资源节约就是在整体利益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减少浪费和损失。
只有遵循这一原则,才能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 全球合作与共同发展可持续发展需要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合作与协调。
全球问题需要全球解决方案,各国应该携手合作,共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自然辩证法认为,所有事物都处于相互连接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中。
只有实现国际间的合作与共同发展,才能应对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进步。
三、可持续发展的实践1. 绿色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可持续发展鼓励使用绿色能源,降低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内涵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内涵【知识文章】一、引言: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近年来,环境问题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
环境污染、资源枯竭、气候变化等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面对这一系列的挑战,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内涵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二、“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 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指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维护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环境。
环境保护包括水质保护、大气污染控制、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
2.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世代需求的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
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
三、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只有保护好环境,才能有可持续的发展。
而实现可持续发展,也需要依赖于环境的保护。
1. 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会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而环境保护可以促进可持续发展。
通过采取环保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生态系统,可以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2. 可持续发展推动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要求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以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不破坏自然环境。
只有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促进环境保护的目标。
四、个人观点与理解个人认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已经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困扰和危机,而可持续发展则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出路。
为了实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
每个人都可以从自身做起,节约能源、减少垃圾排放、关注环保公益活动等,为环保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国家层面,政府应当制定和完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推动绿色技术和绿色产业的发展。
在全球层面,国际社会应加强合作,共同应对环境问题。
各国之间应加强环境信息的交流与分享,共同研究解决环境问题的办法。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与内涵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与内涵【摘要】“持续性”一词首先是由生态学家提出来的,即所谓“生态持续性”(ecoldgical sustainability)。
意在说明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程序间的平衡。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强调人类社会和大自然的和谐共处,具有丰富的内涵。
这一理论和唯物史观有着逻辑上的一致性,是对传统发展理论的扬弃,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即适度人口、资源合理利用、保护环境、经济持续增长、社会健康发展。
【关键词】可持续性,理论发展,本质及现状,基本内涵一、可持续发展观的理论发展人与自然矛盾关系的逐渐激化让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个问题越显突出。
90年代中期,作为发展中的中国的一个必然选择,可持续发展渐入中国人的眼球,于是可持续发展战略被正式纳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它与科教兴国战略一起被确定为中国走向21世纪的两大国家战略。
由此可见,中国对可持续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程度。
而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的形成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与自然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由于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前提,人类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界。
同时,人与自然的统一不是像动物那样简单地适应自然、直接生存在自然界中,而是通过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实现“自然界的人化”,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保持、维护其与自然的结构的稳定与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的直接目的是解决生态恶化的困境,寻求克服传统发展方式对自然生态和环境的负面影响的有效途径,所要解决的核心矛盾是人与自然的对立问题。
透过理论的表层我们可以看出,它谋求的是经济发展与人、资源、环境协凋,以期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的一种思想。
高中政治-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自觉运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自己的行为 精品
答案:清洁生产并不是完全没有污染物和废弃物排出。其基本思想是将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控制和治理,由终端处理转变为对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的处理,从而尽可能减少环境污染。与末端处理相比,清洁生产的产污量明显减少,治理污染的费用降低,基本消除了污染转移。
答案:应免赠、少赠贺卡,免用一次性木筷或纸巾,选择对资源环境有利的消费观和消费方式,改变挥霍浪费资源的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自觉抵制盲目的高消费,克服铺张浪费行为。
2.倡导公众选购带有环保标志产品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实施环保标志认证为什么能达到此目的?
答案:目的:保护环境,减少污染,有益于人类及生物的生存和安全。原因:环保标志越来越成为消费者心目中衡量商品信誉的重要指标,而商品的信誉直接关系到商品的销售和企业的效益。所以,实施环保标志认证是保护环境,引导企业走向清洁生产的有效措施。
3.环境观:从传统的发展观出发,自然环境的价值往往被人们忽略;按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必须重视能源和原料的使用方式,以求减少损失、杜绝浪费并尽量不让废物进入环境,以减轻对环境造成的压力。
4.伦理道德观:传统的伦理道德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和约束;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认为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关系的伦理道德也是必需的。
5.消费观:传统工业发展模式鼓励消费,以刺激生产。可持续发展认为生产时尽可能少投入、多产出,消费时尽可能多利用、少排放。
二、调整行为
1.政府行为:国家的管理行为。政府的政策和规划行为,尤其是涉及资源开发利用或经济发展的规划行为,往往会对环境产生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2.市场行为:主体一般是企业,是环境保护工作中关注的重点。全面推进清洁生产,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
基础梳理
思维启迪
一、转变观念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范文最新推荐------------------------------------------------------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卫生局局直单位领导班子行政副职公开竞聘上岗工作实施方案为深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强化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卫生干部队伍。
在卫生系统内部建立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机制。
根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指导意见》和县委十一届三次会议精神,结合卫生工作实际,局党委研究决定对局直单位领导班子行政副职岗位实行公开竞聘上岗。
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和原则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十六届四中全会的要求,认真贯彻执行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按照《党1 / 7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有关规定,进一步拓宽选人用人的渠道,改善干部队伍结构,提高干部队伍素质,为全面完成卫生改革发展任务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
在公开竞聘上岗工作中必须坚持党管干部,科学设岗,按岗聘任,事职相符,人事相宜;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双向选择,注重政绩,优化组合的原则二、竞聘岗位:(共16个)   ; 1、县人民医院副院长3人。
论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
论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一、概述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这种对自然的过度索取也引发了严重的生态问题,如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资源枯竭等。
面对这些挑战,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并寻求一种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生态自然观作为一种全新的自然观念,强调人类应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可持续发展则是一种以满足当代人需求而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为基础的发展模式,它要求人类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关注社会公正和环境保护。
本文将从生态自然观的角度,探讨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实践路径,以期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1. 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界定生态自然观是一种综合性的哲学观点,它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赖和共生关系。
这种观点认为,自然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其中的所有生物和非生物元素都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和联系形成一个整体。
人类作为这个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其生存和发展都依赖于这个系统的稳定和健康。
生态自然观主张人类应该以尊重和保护自然为前提,实现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可持续发展则是在满足当前人类需求的同时,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的发展模式。
它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追求的是长期、稳定、公平和可持续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不仅关注经济增长,更重视环境保护和社会公正,旨在实现人类社会的全面进步和繁荣。
生态自然观和可持续发展在理念上是高度一致的。
它们都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都主张在尊重和保护自然的前提下实现人类的发展。
生态自然观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哲学基础和理论支撑,而可持续发展则是生态自然观在实践中的应用和体现。
深入探讨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对于推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联系生态自然观作为一种理解人类与自然关系的重要哲学观点,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尊重自然规律,倡导可持续发展。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不损害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它强调的是经济、社会和环境三者之间的平衡和协调。
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核心是公平和持续性,包括代际公平、代内公平、人与自然环境的公平,以及经济、社会、环境的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公平性原则:包括代际公平、代内公平、人与自然环境的公平。
–持续性原则:强调人类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应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障生态系统的稳定。
–共同性原则:全球共同参与可持续发展,发达国家应承担更多责任。
–阶段性原则:根据国家发展阶段和国情,制定相应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2.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经济目标:实现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社会目标:促进社会公平、公正,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保障人民基本权益。
–环境目标: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3.可持续发展的实践:–环境保护:加强环境治理,提高环境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
–资源利用: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经济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社会进步:促进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福利。
–政策制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政策,加强国际合作。
4.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可持续发展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
–实施国家重大战略:如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加强国际合作:参与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与其他国家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关系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
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原则、目标和实践,对于我们积极参与和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可持续发展观涵盖的基本内容
可持续发展观涵盖的基本内容可持续发展观,也称为可持续发展理念或可持续发展原则,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保护和提升人类生活质量,同时确保亚美尼亚组织机构繁荣和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
其基本内容如下:1. 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应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要,提升社会福祉和财富分配,并促进全球经济的公平性和包容性。
可持续经济应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推动创新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同时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2. 社会公正和包容性: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平等享有基本生活条件和人权。
这包括教育、健康、住房、就业以及参与决策和社会机构的权利。
社会公正和包容性也要求消除贫困、不平等和歧视,并推动平等机会和资源分配。
3. 环境保护和生态系统恢复:可持续发展必须尊重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包括空气、水和土地资源。
重要的环境保护措施包括减少污染、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推广可再生能源、保护森林和海洋环境。
4. 民主和人权: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强化民主制度和尊重人权的基础上。
这包括民主治理、透明度、法治、公民参与和公民社会的发展。
宗教、性别、种族和文化等差异应被尊重,并推动包容性的决策过程。
5. 教育和文化:可持续发展要求提供高质量和包容性的教育,以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播。
文化遗产也应受到保护和促进,以保护人类的多样性和身份认同。
6. 国际合作和全球责任:可持续发展需要各国和国际社会之间的合作和合力。
国际社会应加强协调和支持,推动技术转让、金融支持和知识共享,以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
以上是可持续发展观涵盖的基本内容。
这些原则和理念旨在促进良好的综合发展,确保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性。
这将为未来的世代创造稳定、繁荣和可持续的未来。
第五讲可持续发展思想、基本原则与理论基础
3.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 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
• 发展不仅仅是经济问题,单纯追求产值的经 济增长不能体现发展的内涵。“经济发展”的概 念远比“经济增长”的含义更广泛,意义更深远。 • 经济增长一般被定义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 提高,而单纯使人均实际收入提高,若未能使社 会和经济结构发生进化,未能使一系列社会发展 目标得以实现,就不能承认其为发展,就会出现 所谓“没有发展的增长”。
•
既然环境退化的原因存在于经济过程 之中,其解决办法应该也只能从经济过程 中去寻找。 • 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是研究经济上的 扭曲和误区,并站在保护环境,特别是保 持全部资本存量(这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 件)的立场上去纠正它们,使传统的经济增 长模式逐步向可持续发展模式过渡。
2.可持续发展的标志是 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
•
共同性原则同样反映在《里约宣言》之中: “致力于达成既尊重所有各方的利益,又保护全 球环境与发展体系的国际协定,认识到我们的家 园——地球的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 • 可见,从广义上说,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就是 要促进人类之间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 如果每个人在考虑和安排自己的行动时,都 能考虑到这一行动对其他人(包括后代人)及生态 环境的影响,并能真诚地按“共同性”原则办事, 那么人类内部及人类与自然之间就能保持一种互 惠共生的关系,也只有这样,可持续发展才能够 实现(WCED,1987)。
1.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通过正确方式增长
• 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增长的必要性,主张通 过经济增长提高当代人福利水平,增强国家实力 和社会财富,并不否定经济增长(尤其是欠发达国 家的经济增长),但需要重新审视如何实现经济增 长。 • 要达到具有可持续意义的经济增长,必须审 视使用能源和原料的方式,力求减少损失、杜绝 浪费并尽量不让废物进入环境,从而减少每单位 经济行动造成的环境压力。
论马克思主义可持续发展观对自然资源保护的现实意义
马思义其国 克主及中化
论马克思主义可持续发展观对自然资源保护的现实意义
李和平 杨 峰2 ,
(. 安 大 学 , 西 延 安 7 60 ;. 西财经 大 学 , 西 南 昌 30 1 ) 1 延 陕 10 02江 江 30 3
[ 摘
要] 近几十年 来, 日益扩 大的生态与 自然 资源危机席卷整个地球 , 这使得 自然资源 问题上升为 当代社会 生活中的前 沿
[ 金 项 目] 西省 高校 人 文 社 科 项 目“ 地 储 备 法 律 问题研 究 ”F 0 0 ) 阶 段 性 成 果 。 基 江 土 (X 8 7 的
[ 者 简 介 ] 和 平 (9 6 ) 男 , 西 子 长 人 , 安 大 学政 法 学 院 副 教 授 , 学研 究 所 副 所 长 , 事 法 学 教 育 与研 究 ; 峰 作 李 16 一 , 陕 延 法 从 杨 (9 0 ) 男 , 西 宁 都 人 , 西财 经 大 学法 学 院教授 , 事 法 学教 育与 研 究 。 17 一 , 江 江 从
[ 中图分类号 ] A 8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0 7 8 8 (0 10 — 0 9 0 10 — 4 72 1 )7 0 0 — 4
一
、
问题 的提 出
可持 续 发展 是 指 既应 当保 障 当代 人 的需 求 , 又 要 满 足 子孙 后 代对 资 源 的追 求 的权 利 , 即不 要 以牺 牲 后代 人 的利 益为 代 价来 满 足 当代人 的利 益 ,其实 质 目的在 于促 进人 与 自然 的和谐 , 现经 济 发 展 和 实 人 口、 源 、 境 相协 调 , 证一 代 接 一代 地 永 续发 资 环 保 展 。具 体 地讲 , 就是 在经 济 和社会 发展 的同时 , 采取 保 护 环境 和合 理利 用 自然资 源 的方 针 ,实现 经 济 、 社 会 与环 境 的协调 发 展 , 为人 类 提 供包 括 适 宜 的环 境 质量 在 内 的物 质 文 明和精 神文 明 。可持续 发 展 主 要 涉 及 三种 关 系 : 1 环境 保 护 和发 展 的关 系 ( 和 () 人 自然 的关 系 ) ( ) 环 境 保护 和 发 展过 程 中的人 与 ;2 在 人 之 间 的关 系 ;3 ( )在 环境 保 护 和发 展 过 程 中人 自 身 的发 展 。其 中人 与 自然 的关 系问题 是最 基本 的可 持 续 发展 问题 . 因为虽 然 可 持续 发 展理 论 在 发展 过 程 中涉 及 到 的问题 越 来 越 多 , 经 济 、 治 、 化 、 如 政 文 道 德 、 口 、 会 制 度 、 际关 系 等 等 , 有 无 所 不 人 社 国 大 包 的趋 势 , 是 所 有 这些 问题 都 必 须结 合 人 与 自然 但 的关 系 问题 来探 讨 。 可 以被 看 作 是可 持 续 发 展 问 才 题 ,l 他 两 种 关 系则 是 由这 个 基 本 关 系 派 生 出来 [其 1 的, 相互 之 间是 联 系 与制 约 的关 系 , 可 割 断 任 何 不
资源与环境规划与可持续发展
资源与环境规划与可持续发展一、资源与环境规划的概念及其重要性资源与环境规划是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对资源与环境进行的长远谋划、合理配置、科学利用和有效保护的活动。
资源与环境规划是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统筹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寻求资源利用的最优方案,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进行控制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资源与环境规划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合理配置资源,提供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
资源与环境规划可以防止资源的过度开采、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在资源有效利用和长远稳定性之间达到平衡。
这样既可以给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又可以避免由于经济发展过度而对环境造成的不可弥补的破坏。
2. 保护环境,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资源与环境规划可以从源头上控制对环境的破坏,防止事后弥补的办法。
比如建立循环生产制度,提高能源和资源利用效率,重点治理污染源等措施可以缓解环境压力。
3. 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
资源与环境规划可以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维护生态平衡,满足当前需要的同时又不会使未来世代面临更多问题。
二、资源与环境规划的基本原则实现资源与环境规划目标的前提是制定科学的规划原则和指导思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综合性原则。
实现资源与环境规划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加强不同领域、不同专业和不同方面的协调和合作,充分发挥各种资源的效益。
2. 系统性原则。
资源与环境规划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必须按照系统工程的思路进行规划。
3. 长远性原则。
资源与环境规划是具有长期性和长远目标的规划,必须考虑到当前和未来两个方面的因素,兼顾现在和将来的利益。
4. 可行性原则。
实现资源与环境规划要考虑到技术、经济等方面的可行性,不仅要考虑到放目前而且也要考虑到长远。
5. 可持续性原则。
资源与环境规划必须要根据可持续性原则,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重视环境保护,为未来寻求路径,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可持续发展与资源与环境规划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前提下,不破坏环境资源,不剥夺未来世代满足其需求的权利,实现一个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目标。
资源环境与经济学之可持续发展
“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需要能力的发 展”,这一定义成为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可持续发展的概 念。
三、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P43) (一)公平性原则
(1)本代人的公平(横向);
(2)代际间的公平(纵向);
(3)公平分配有限资源。
(二)可持续性原则
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人类社会、经济 发展不能超越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
这样,可在式①的基础上得到一个更有代表 性的绿色GNP的计算定义,即:
SI=GNP一(R+A十N)一(DM+DN)
整理课件
17
举例
整理课件
18
(二)世界银行新财富体制方法 新体制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简介 优点:
1.将国家财富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归纳出了更加合 理的内涵。 2.与人均GNP相比,新指标体系更加准确地估计 了国家的真实财富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3.利用了“储蓄率”的概念,动态地表达一个国 家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缺点:缺乏可操作性。
整理课件
4
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 资源产品的效用丧失后,大部分物质
还能够回收利用的可耗竭资源是可回收的可 耗竭资源。主要指金属等矿产资源,例如: 汽车报废后,汽车上的废铁可以回收利用
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 使用过程不可逆,且使用之后不能恢
复原状的可耗竭资源是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 源。主要指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 这类资源被使用后就被耗竭掉了。
整理课件
28
根据动态效率标准,有效分配是一个最 大化净收益当前价值的问题。两年净收 益的当前价值是两种资源每一年当前价 值的简单加总。举一个具体的例子,考 虑一个特殊分配的当前价值:第一时期 分配15个单位而第二时期5个单位。我们 怎样计算这个分配的当前价值?(贴现率 为10%)
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23-11-15CATALOGUE 目录•资源环境现状•可持续发展理念与策略•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探索•未来展望与应对挑战01资源环境现状随着全球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日益加大,许多不可再生资源面临枯竭风险。
资源消耗加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破坏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弃物和污染物,导致全球空气、水和土壤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人类活动造成的森林砍伐、湿地丧失、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对地球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的破坏。
03全球资源环境概览0201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资源消费国之一,许多关键资源如水资源、耕地资源、矿产资源等面临短缺压力。
中国资源环境现状资源短缺随着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环境污染问题在中国愈发严重,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
环境挑战中国政府近年来加大了生态保护力度,实施一系列生态工程,但生态系统恢复仍需时日。
生态保护东部地区: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东部地区面临严重的土地资源短缺、水资源紧张和环境污染问题。
沿海地区:海洋资源过度开发,海洋污染问题严重,渔业资源和海洋生态系统受到严重威胁。
这些资源环境问题不仅影响人类当前的生存环境,也对未来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因此,加强资源环境保护,推动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
中西部地区:虽然资源丰富,但水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森林破坏等问题日益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地域性资源环境问题02可持续发展理念与策略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人们的需求,同时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的发展模式。
内涵可持续发展涵盖了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的平衡发展,强调代际公平、代内公平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与内涵策略采取综合性、协调性、创新性的发展策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社会包容进步、环境持续改善。
路径通过推行绿色低碳发展、促进循环经济、加强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等路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可持续发展观基本要求
可持续发展观基本要求
1. 经济可持续性:经济发展应该是可持续的,不仅要满足当前的需求,还要考虑到未来的发展。
这包括推动经济增长、提高就业机会、减少贫困等。
2. 环境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必须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减少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等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3. 社会可持续性:社会的可持续性关注人类福祉、社会公平和公正。
它包括提供教育、医疗、住房等基本服务,减少社会不平等,促进社会包容和和谐。
4. 资源效率:可持续发展要求有效利用资源,减少浪费和损耗。
这包括提高能源、水和其他自然资源的使用效率,推动循环经济和可持续生产和消费模式。
5. 创新和技术:可持续发展需要依靠创新和技术进步来实现。
这包括开发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效、改善环境保护技术等,以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6. 政策和治理:可持续发展需要有有效的政策和治理机制来推动和协调各方面的发展。
这包括制定和执行相关政策、建立监管机制、促进国际合作等。
7. 教育和意识:可持续发展需要通过教育和宣传来提高公众意识,促进人们的行为改变,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总之,可持续发展观要求在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取得平衡和协调发展,以确保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继续享受美好的生活和自然环境。
可持续发展核心在于科学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 第二节 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 第三节 中国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
一、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过程
二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特点
三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 四、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依据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过程
萌芽阶段 提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段
实践阶段
含义:
第—,在市场经济中,同一商品,个同的生产者所消耗 的个别劳动时间不向,形成的个别价值也就不同、促社会 只承认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形成社会价值。
商品进入巾场交换,不是按照个别劳动时间,而只能按社 会必要劳动时间,即社会价值进行交换,因此,个别价值 低于社会价值的商品生产者就有利可图。
1.2价值规律的作用
2.
形成合理的比例关系。通过价格与价值的背离,价格的上涨和 下落,使社会总劳动量,在不同的产业、部门、企业、产品间 进行合理分配。
当商品供过于求,说明商品出现过剩,价格就会出现下降。如该 商品付出的一部分劳动得不到社会承认,无法得到必要的补偿, 生产者就会被迫地、自动地转移到其他产品的生产。通过这样多 次的转移和反复,整个社会就会形成相对合理的产业结构、部门 结构和产品结构,使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
效率利用论
极限增长论
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论
能力建设论 、容量与发展论、 财富衡定论
绿色发展论
第二节 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
土地人口承载力的概念 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的基本内容 土地人口承载力大的研究方法
一、土地人口承载力的概念
土地人口承载力也叫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潜力(或能力),是指一定面积土 地的食物生产潜力所能供养的一定消费水平的人口数量。
质量组合与资源禀赋相适应
时间安排上与时序性相当 资源配置应考虑区域差异
二、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基本政策目标 在中国,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基本政策目标是 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包括: 食物供需平衡 区域平衡
长远性
环境的适宜性
质量的平衡
三、中国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直接提高粮食单产
改善生态环境
解决脱贫问题 从总体上缓解土地短缺压力
二、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的基本内容 (一)、土地资源生产潜力的研究内容
农作物的单产潜力研究 农作物的适宜性评价 种植业生产潜力评定 畜、禽业生产潜力的估算
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的基本内容
(二)、土地的人口承载力研究内容
人口发展趋势预测
人口营养水平探讨
食物总需求量估算
土地的供给量与人口需求量的匹配
对策
三、土地人口承载力的 研究方法
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含义 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基本政策目标 中国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一、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含义
土地可持续利用是指土地的利用不能对后代的持续 利用构成危害,即土地的利用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 求,又不能影响人类今后的长远需要。
一、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含义
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内容
数量配置与稀缺性高度一致
思 考 题
如何理解可持续发展? 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的基本内容 如何实现中国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
——价值规律
1.1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竞争规律和供求规律被称为市场经济运 行的三大基本规律。 这三个规律是相互联系的,其中最重要、最基本的 是价值规律。
1.1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最普遍、最基本的 规律。它的内涵归纳为: 1、商品具有价值,而价值是由一定的生产力发展 水平和社会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商品交换要以价值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原则 进行,即实行等量劳动的交换;
(一)、农业生态区的概念
农业生态区是按气候、土壤、地形、水文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原则而 划定的一个区域(亦可称为农业生态单元、土地评价单元、制图单元 等)。
三、土地人口承载力的研究方法
(二)、农业生态区法的内容
土地资源清查
农作物最大单产潜力估算
作物适宜性分析 土地生产潜力的估算
第三节 中国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含义:
第二,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其具体劳动个同,个 别劳动时间也个同,仅都可还原为社会必要劳动量, 从而使不同产品之间有一个共同的尺度,并进行相 互的交换,完成等量劳动的交换。
含义:
第三,商品的社会必要时间,即社会必要劳动量, 同社会对该商品的必要需求量,或社会总劳动量在 不同商品的分配比例有关。 如果某一产品的劳动总量已经大于社会总劳动量中 应占的比例,则这一产品劳动总量中的一部分就得 不到社会承认。产品的价格就会下跃。
含义:
第四,由于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化,价格围绕价值上 下波动。
1.2价值规律的作用
1.
刺激个别价值的降低,进而促进社会价值的下降;
个别劳动时间越低越有利,越高越不利。高于社会必要劳 动时间的那部分时间得小到社会承认,于是,生产者 从白身的利益出发,就要竭力降低个别劳动时间,使 之接近或少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当众多的生产者把 个别劳动时间减少之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之降低。
1987《我们共同的未来》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
以经济增长为前提
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与资源和环境 的承载能力相协调
以改善和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为目的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很丰富。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其解释也有所不同。
四、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依据
资源稀缺论
绝对稀缺论 、相对稀缺论 、 静态经济理论 、自 然和谐论
侧重于经济方面的定义
在保持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 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
侧重于科技方面的定义
可持续发展就是转向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尽 可能接近‘零排放’或‘密封式’,工艺方法——尽可能 减少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
综合性定义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发展与完善阶段
二、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特点
(一)、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侧 重
自 然 方 面
社 会 方 面
经 济 方 面
科 技 方 面
综合 性定 义
侧重于自然方面的定义
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其含义为 可持续发展是不超越环境系统更新能力的发展。
侧重于社会方面的定义
在生存于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之情况下, 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