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质体工艺技术与评价

合集下载

药物制剂中脂质体的应用与优化

药物制剂中脂质体的应用与优化

药物制剂中脂质体的应用与优化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药物制剂技术也在不断创新与进步。

其中,脂质体作为一种常见的药物载体系统,被广泛应用于药物制剂中。

本文将详细探讨脂质体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以及相关的优化方法。

一、脂质体的概述脂质体是由一层或多层脂质分子组成的微粒体系,通过调整脂质成分和制备工艺,可以改变其物理化学性质和药物释放特征。

脂质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调控性,可与多种药物相容,对水溶性、油溶性和具有生物活性的药物有较好的包封效果。

二、脂质体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1. 脂质体在药物给药中的应用脂质体可以用于多种给药途径,包括口服、皮肤贴片、局部注射等。

在口服给药中,脂质体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稳定性,延长药物停留时间,减少药物代谢和排泄。

在皮肤贴片中,脂质体可增加药物在皮肤上的渗透性,提高局部疗效。

在局部注射中,脂质体可增强药物在组织中的分布和滞留,提高药物疗效。

2. 脂质体在靶向给药中的应用通过调整脂质体的表面性质和载药策略,可以实现对特定靶点的选择性输送药物。

例如,通过在脂质体表面修饰目标靶点的抗原或抗体,使脂质体能够与相应的细胞结合,实现药物的主动靶向输送。

脂质体还可以通过调整脂质体的大小和组成,利用细胞摄取机制实现被动靶向输送。

三、脂质体制剂的优化方法1. 脂质体组分的优化脂质体的组成是影响其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

可以通过调整脂质体中的脂质种类、脂质浓度以及脂质与药物的比例来实现药物的延缓释放、降低药物毒性等效果。

2. 制备方法的优化脂质体的制备方法对脂质体的性质和稳定性有重要影响。

常用的脂质体制备方法包括薄膜法、乳化法、溶剂蒸发法等,通过选择和优化制备方法,可以获得高质量的脂质体制剂。

3. 脂质体的破坏与稳定性脂质体的稳定性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制备中的温度、pH值、药物溶液浓度等条件都会影响脂质体的稳定性。

加入一些稳定剂和辅助药物,如防腐剂、抗氧化剂等,可以提高脂质体的稳定性。

四、脂质体制剂的应用前景随着对脂质体研究的不断深入,脂质体作为一种优秀的药物载体系统在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药剂学脂质体介绍ppt课件

药剂学脂质体介绍ppt课件

ABCD
制备方法
不同的制备方法可能导致脂质体具有不同的粒径、 电位和药物包封率,从而影响其稳定性。
介质性质
介质中的离子强度、pH值等因素可能影响脂质 体的稳定性。
提高稳定性策略
优化脂质组成
通过调整磷脂种类、胆固醇含量等脂质组成,提高脂质体的稳定性。
改进制备方法
采用更先进的制备方法,如高压均质、超声等,以获得更稳定的脂质体。
控制储存条件
在低温、避光、适宜pH值等条件下储存脂质体,以提高其稳定性。
添加稳定剂
向脂质体中添加适量的稳定剂,如表面活性剂、聚合物等,以提高其稳定性。
05
脂质体在药物研发中作用 与挑战
药物研发中作用
提高药物稳定性
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能够保护 药物免受外部环境(如pH值、温 度)的影响,从而提高药物的稳
超临界流体技术
利用超临界流体(如CO2)的高扩散性和低粘度特性,将 药物、磷脂、胆固醇等溶解于超临界流体中,然后通过减 压或升温的方式使脂质体析出。
04
脂质体稳定性评价与影响 因素
稳定性评价方法
粒径分布测定
通过动态光散射等方法测定脂质体的粒径及 其分布,以评估其稳定性。
电位测定
利用电位测定仪测定脂质体的电位,以判断 其稳定性及可能发生聚集的倾向。
制备过程演示
01
减压蒸发除去有机溶剂,得到胶态脂质体。
02
通过凝胶色谱法或超速离心法进行纯化。
3. pH梯度法
03
制备过程演示
利用药物在不同pH值下溶解度的差异, 将药物包载入脂质体内。
通常先将药物溶于酸性水溶液中,再 与碱性脂质体混合,通过pH梯度促使 药物包载。
结果观察与数据分析

脂质体的研究进展

脂质体的研究进展

脂质体的研究进展摘要:脂质体作为一个新的剂型,以其强大的应用价值备受关注。

本文是对脂质体的种类和制备方法及其优缺点的一个综述。

关键字:剂型脂质体制备方法剂型研究是一个古老而大有前途的学术领域.中药制剂工艺落后,质量不稳定阻滞了中医药现代化的进程。

脂质体自20 世纪70 年代开始作为药物载体应用以来, 由于具有制备简单, 对人体无害, 无免疫原性反应, 易实现靶向性,可提高和延长药物疗效,缓和毒性,避免耐药性和改变给药途径等优点备受重视。

1.脂质体的定义和分类脂质体或称类脂小球、液晶微囊,是一种类似微型胶囊的新剂型,是将药包封于类脂质双分子层形成的薄膜中间所制成的超微型球状载体剂型,其内部为水相的闭合囊泡。

由于其结构类似生物膜,故又称人工生物膜。

脂质体主要是由双分子层组成。

磷脂(卵磷脂、脑磷脂、豆磷脂)和胆固醇是形成双分子层的基础物质,再加入其他附加剂制备而成。

1.1普通脂质体早期的脂质体是普通脂质体。

是以磷脂、胆固醇为膜材料.以传统的方法(如注入法、薄膜分散法、冷冻干燥法、逆相蒸发法、水化法)制备而成的脂质体(1)。

1.2新型脂质体近年来,为使脂质体专一作用于靶细胞和提高其稳定性,药学工作者对其组成及其表面修饰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制备了如pH敏感脂质体,热敏脂质体,长循环脂质体,前体脂质体,光敏脂质体,磁靶向脂质体和受体脂质体等新型脂质体。

1.2.1 pH敏感脂质体 pH敏感脂质体是用含有pH敏感基团的脂质制备(9)。

加入台可滴定酸性基团的物质,应用不同的膜材或通过调节脂质组成比例。

可获得具不同pH敏感性的脂质体,pH敏感脂质体膜发生结构改变,促使脂质体膜与核内体/溶酶体膜的融合。

将包封的物质导入胞浆及主动靶向病变组织。

利用这种机制构建pH敏感脂质体可以治疗对不同pH敏感性的肿瘤。

1.2.2长循环脂质体用聚乙二醇衍生物修饰脂质体,可以延长体内循环时间,故称为长循环脂质体,又称隐形脂质体。

具有延长脂质体体内半衰期的作用(2)。

伊立替康脂质体制备工艺

伊立替康脂质体制备工艺

伊立替康脂质体制备工艺伊立替康脂质体这玩意儿,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高大上?其实啊,它的制备工艺就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舞蹈,每个步骤都得踩准节拍,不能有丝毫差错。

咱先来说说材料的准备,这就好比是做饭前要把食材都挑好。

高质量的伊立替康原料那是必须的,就像你想要做出美味的蛋糕,面粉得是上乘的一样。

还有那些脂质材料,也得精挑细选,它们可是构建脂质体这个“小房子”的“砖头”呢。

接下来是关键的一步——混合。

这可不是简单地把东西倒在一起搅和搅和就行啦!得掌握好比例,就像调鸡尾酒,多一点少一点味道都不对。

而且搅拌的速度、时间都有讲究,太快了不行,太慢了也不行,这是不是有点像骑自行车,速度得恰到好处才能稳稳当当?然后是乳化的过程,这就像是把油和水融合在一起,得有特殊的技巧和耐心。

如果乳化不好,那整个制备过程可就前功尽弃啦!你说这多让人头疼啊?再说说封装,这一步就像是给宝贝穿上一层保护衣。

要把伊立替康严严实实地包裹在脂质体里面,不能有一点点泄漏,这得多难啊!制备过程中的温度控制也很重要。

太高了,材料可能变质;太低了,反应又进行不下去。

这是不是像照顾一个挑剔的小宝宝,冷了热了都不行?还有啊,净化和分离的步骤也不能马虎。

要把杂质去掉,留下纯净的伊立替康脂质体,这就像是在沙子里淘金子,得有一双火眼金睛。

整个伊立替康脂质体制备工艺,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连,就像一串珍珠,缺了哪一颗都不完美。

只有每个步骤都做到极致,才能得到高质量的伊立替康脂质体。

所以说,这可真是个精细活,需要极大的耐心和高超的技术。

你说是不是?总之,伊立替康脂质体制备工艺可不是闹着玩的,得用心、细心、精心,才能成功!。

脂质体pptpptx(2024)

脂质体pptpptx(2024)
2024/1/27
脂质体可以作为药物载体,将 药物包裹在内部水相或嵌入脂 质双分子层中,通过静脉注射 等方式给药。
脂质体的粒径通常在纳米级别 ,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 物可降解性。
4
发展历程
20世纪60年代,脂质体首次被 提出并应用于药物传递系统。
2024/1/27
70年代至80年代,脂质体的研 究进入高峰期,大量关于脂质体 制备、性质和应用的研究涌现。
疫苗佐剂
脂质体可作为疫苗佐剂,增强 疫苗的免疫原性,提高疫苗的
保护效果。
其他领域
如抗感染、抗炎、抗过敏等领 域,脂质体也展现出良好的应
用前景。
2024/1/27
6
02
脂质体制备技术
2024/1/27
7
传统制备方法
2024/1/27
薄膜分散法
将磷脂和胆固醇等膜材溶于有机溶剂中,然后在减压旋转蒸 发仪上去除有机溶剂,形成一层均匀的脂质薄膜,再加入含 药溶液进行振荡或超声处理,使脂质薄膜分散成脂质体。
注入法
将磷脂和胆固醇等膜材溶于有机溶剂中,然后将此溶液经注 射器缓缓注入到含药溶液(如水相)中,搅拌挥发除去有机 溶剂,形成脂质体。
8
改良制备方法
逆向蒸发法
将磷脂等膜材溶于有机溶剂如氯仿、乙醚中,加入待包封药物的水溶液进行短时间超声处理,直到形成稳定的 W/O型乳剂,然后减压蒸发除去有机溶剂,达到胶态后,滴加缓冲液,使脂质体混悬于介质中,通过凝胶色谱法 或超速离心法,除去未包入的药物。
针对特殊人群进行安全性评价
对于孕妇、儿童等特殊人群,应进行针对性的安全性评价,以确保用 药安全。
22
06
脂质体未来发展趋势与挑 战
2024/1/27

脂质体完整版

脂质体完整版

脂质体在生物医学中应用
药物输送系统
脂质体可以作为药物输送系统,将药 物包裹在内部或通过吸附作用携带在 表面,实现药物的靶向输送和缓慢释 放。
免疫佐剂
脂质体可以作为免疫佐剂,增强机体 对疫苗的免疫应答,提高疫苗的保护 效果。
基因治疗载体
脂质体可以作为基因治疗载体,将基 因药物输送到靶细胞中,实现基因治 疗的目的。
利用脂质体的特性,开发针对难治性疾病(如肿瘤、神经性疾病) 的创新药物。
精准医疗应用
结合基因治疗和细胞治疗,开发个性化脂质体药物,实现精准医疗。
跨界合作与技术融合
与其他领域(如纳米技术、生物材料)进行跨界合作,推动脂质体 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行业合作和政策支持推动发展
产学研合作
加强学术界、产业界和临床医学界的合作,推动 脂质体技术的转化和应用。
04
05
良好的生物相容 性
可控的释放性能
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和溶解度
磷脂和胆固醇等脂质成分在 通过调整脂质体的组成和制 生物体内广泛存在,因此脂 备方法,可以实现药物在体 质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内的缓慢释放和靶向输送。
一些药物在脂质体中可以得 到更好的保护和溶解,从而 提高其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免疫脂质体的研究与应用 通过修饰脂质体表面,使其具有免疫原性,能够 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增强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 用。
前景展望
随着脂质体制备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未来有 望开发出更高效、更安全的脂质体药物,为肿瘤 治疗提供更多选择。
基因治疗领域应用探索与挑战
基因载体的研究
脂质体作为基因载体,能够将外源基因导入靶细胞,实现基因治疗的目的。目前,研究 人员正在探索如何提高脂质体基因载体的转染效率和靶向性。

脂质体的质量控制与评价

脂质体的质量控制与评价

一、脂质体的制备1、注入法:主要用于制备单室脂质体,少数为多室脂质体,其粒径绝大多数在2m 以下。

2、薄膜分散法:主要用于制备多室或大单室脂质体,超声后以单室脂质体为主。

3、超声波分散法:主要用于制备以单室为主单室脂质体。

4、逆相蒸发法:将磷脂溶于有机溶剂,加入含药物的缓冲液,超声使成稳定w/o 乳剂,减压除去有机溶剂在旋转器壁上形成薄膜,加入缓冲液使凝胶脱落,制得水性混悬液,通过凝胶色谱法或超速离心法,除去未包入的药物,即得大单室脂质体。

5、冷冻干燥法:适合于热敏感的药物。

6、重建脂质体:单室或多室型。

是目前国外应用最为广泛的制备方法之一。

其具有工艺稳定、适合于工业化生产、质量易于控制、产品稳定性好等特点。

二、脂质体的质量控制与评价1、形态、粒径及其分布采用扫描电镜、激光散射法或激光扫描法测定。

根据给药途径不同要求其粒径不同。

如注射给药脂质体的粒径应小于200nm,且分布均匀,呈正态性,跨距宜小。

2、包封率和载药量包封率:包封率=(脂质体中包封的药物/脂质体中药物总量)×100%一般采用葡聚糖凝胶、超速离心法、透析法等分离方法将溶液中游离药物和脂质体分离,分别测定,计算包封率。

通常要求脂质体的药物包封率达80%以上。

载药量:载药量=[脂质体中药物量/(脂质体中药物+载体总量)]×100%载药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到药物的临床应用剂量,故载药量愈大,愈易满足临床需要。

载药量与药物的性质有关,通常亲脂性药物或亲水性药物较易制成脂质体。

3、脂质体的稳定性1)、物理稳定性:主要用渗漏率表示。

渗漏率=(放置前介质中药物量-放置后介质中的药量)/制剂中药量x100% 胆固醇以加固脂质双分子层膜,降低膜流动,可减小渗漏率。

2)、化学稳定性:(1)磷脂氧化指数:氧化指数=A233nm=A215nm;一般规定磷脂氧化指数应小于0.2。

(2)磷脂量的测定:基于每个磷脂分子中仅含1个磷原素,采用化学法将样品中磷脂转变为无机磷后测定磷摩尔量(或重量),即可推出磷脂量。

脂质体工艺技术与评价

脂质体工艺技术与评价
工艺技术及评价

彭应枝 117211049
主 要 内 容
脂质体的制备技术 脂质体粒径、包封率及其影响因素 阿霉素脂质体的制备工艺
脂质体的制备技术
表1
表2
脂质体的制备技术
脂质体的制备技术
● pH梯度法
以分子形式跨越磷脂膜而使以离子形式被包封在内水相中
脂质体的制备技术
●硫酸铵梯度法—遥控装载
制备脂薄膜; 用高浓度硫酸铵溶液使脂膜水化(hydration); 挤压使此混悬液分别通过不同孔径的核子打孔的聚碳酸酯 微孔滤膜,较大粒径的脂质体被剪切、“粉碎”成较小粒 径的脂质体,这样制备成了空白脂质体。 通过透析法或凝胶色谱柱过滤后,除去脂质体囊泡外部的 硫酸铵,从而使脂质体囊泡内、外部的硫酸铵浓度形成了 浓度梯度差。 分子型DOX—NH2可透过脂质体膜,则在脂质体膜内、外 形成如下平衡,见下图。
微囊化法
冷冻干燥法 干燥重建脂质体 主动载药法 制备小粒径脂质体
lgP在-0.3~4.5的药物
将药物制成盐(lgP<-0.3)或酯化(lgP>4.5)再包封脂质体
脂质体粒径、包封率及其影响因素
包封率=[脂质体中的药量/(介质中的药量+脂质体中的药量)]×100%
包封率
关键问题
主要受脂质体制 备方法的影响
透析5h
按一定药脂比与 4mg/mL阿霉素盐酸 盐生理盐水溶液混合
加热旋转
阿霉素脂质体
载药一定时间
阿霉素脂质体制备工艺
乙醇体积对粒径的影响
乙醇体积越大, 粒径越小
阿霉素脂质体制备工艺
超声次数对粒径分布的影响
<100
阿霉素脂质体制备工艺
磷脂与胆固醇物质的量比对包封率的影响

制备脂质体的微流控

制备脂质体的微流控

制备脂质体的微流控脂质体是一种由磷脂类物质组成的微小球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

它在药物传递、基因治疗和疫苗传递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然而,传统的脂质体制备方法存在一些问题,如工艺复杂、产率低、粒径分布不均匀等。

近年来,微流控技术的发展为脂质体的制备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微流控技术是一种利用微流体在微尺度下的流动特性进行精确控制和操作的技术。

它具有流体混合均匀、反应时间短、实验操作简便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医学等领域。

在制备脂质体的过程中,微流控技术可以实现对流体流动、混合和分散的精确控制,从而提高脂质体的制备效率和质量。

制备脂质体的微流控方法主要包括两步:脂质体前体的混合和脂质体的形成。

在脂质体前体的混合过程中,通过微流控芯片中的微通道,将脂质体所需的各种成分以精确的比例和流速注入到微流体中。

微流控芯片中的微通道具有微米级别的尺寸,可以实现流体的快速混合和均匀分散。

这种精确的混合方式可以避免传统方法中因混合不均匀而导致的脂质体粒径分布不均匀的问题。

在脂质体的形成过程中,通过微流控芯片中的微通道,将脂质体前体溶液与稳定剂溶液以精确的比例和流速混合。

稳定剂的加入可以防止脂质体的聚集和沉积,从而保证脂质体的稳定性和均匀性。

通过微流控技术,可以实现脂质体的快速形成和高效制备。

与传统方法相比,微流控技术在制备脂质体过程中具有许多优势。

首先,微流控技术可以实现对流体流动和混合的精确控制,从而提高脂质体的制备效率和质量。

其次,微流控芯片中的微通道具有微米级别的尺寸,可以实现流体的快速混合和均匀分散,避免了传统方法中混合不均匀的问题。

此外,微流控技术还可以实现对脂质体粒径的精确控制,从而得到具有狭窄粒径分布的脂质体。

然而,微流控技术在制备脂质体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

首先,微流控芯片的制备和操作需要一定的技术和设备支持,对实验人员的要求较高。

其次,微流控技术在大规模制备脂质体时的成本较高,限制了其在工业化生产中的应用。

药剂学实验脂质体的制备及包封率的测定

药剂学实验脂质体的制备及包封率的测定

06
实验注意事项与改进建议
实验安全注意事项
实验室安全
01
确保实验室通风良好,佩戴适当的防护装备,如实验服、手套
和护目镜。
化学品安全
02
熟悉并遵守所有化学品的安全数据表(SDS)指南,特别注意
有毒、易燃或腐蚀性物质的正确处理和存储。
设备安全
03
正确使用实验设备,遵循制造商的操作指南,确保设备维护和
其他制备方法
复乳法
将药物水溶液与磷脂等膜材制成W/O型乳剂 后,再分散到外水相中形成W/O/W型复乳 ,除去有机溶剂后可得脂质体
熔融法
将磷脂等膜材在高于相变温度条件下熔融成液晶态 ,加入药物溶液进行搅拌,然后冷却固化得到脂质 体
超声波分散法
利用超声波的空化作用将磷脂膜材分散成脂 质体
03
包封率测定原理及方法
02
直至形成稳定的W/O型乳剂,减压蒸发除去有机溶 剂
03
形成脂质体,加入缓冲液,通过凝胶色谱法或超速 离心法除去未包封的药物
注入法
1
将类脂质和脂溶性药物溶于有机溶剂中,然后把 此药液经注射器缓缓注入加热至相变温度以上的 磷酸盐或醋酸盐等缓冲液
2
类脂质排列成整齐的脂质双分子层而形成脂质体
3
该方法可制备粒径较大且粒径分布均匀的脂质体
包封率定义及意义
包封率定义
包封率是指脂质体中药物包裹量与投 药量之比,是评价脂质体制备工艺和 药物包裹效果的重要指标。
包封率意义
高包封率意味着更多的药物被有效地 包裹在脂质体内,有利于提高药物的 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减少用药剂量 和副作用。
测定原理
分离原理
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将脂质体中的游 离药物与包裹药物分离,然后分别测 定两者的含量,计算包封率。

一种新型的制药技术——脂质体技术

一种新型的制药技术——脂质体技术

一种新型的制药技术——脂质体技术脂质体技术简介脂质体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制药技术,它利用生物脂质和类似脂质的化合物构成的微粒,可以将生物活性物质包裹起来,制成药物,这些活性物质可以是药物、抗体或一些重要的生物分子。

脂质体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制备各种类型的药物,包括注射剂、口服剂、局部制剂以及给药的各种方式。

此外,脂质体技术还广泛应用于医学研究领域。

脂质体技术的优势脂质体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制备各种类型的药物,因为它具有许多优点。

首先,脂质体可以延长药物的半衰期,从而增加其维持药物水平的持续时间和治疗效果。

其次,脂质体具有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因此可以降低药物在体内的毒性和副作用。

此外,脂质体还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制备工艺的灵活性,使其易于制备和调整。

脂质体技术在药物递送中的应用脂质体技术在药物递送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例如,即使是没有水溶性的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也可以通过将它们包埋在脂质体中,使其能够在体内被保护并顺畅运输到目标细胞内。

另外,脂质体对药物递送的潜力不仅体现在药物治疗方面,还可提高免疫治疗和肿瘤治疗方面的效果。

例如,脂质体可以用于制备免疫佐剂,促进激活免疫细胞,并增强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识别和清除。

脂质体技术在研发新药方面的应用利用脂质体技术,研发新药的成本和风险可以大大降低。

在新药研发过程中,脂质体技术可以用于检测新药的生物分布,药物水平和药物代谢动力学。

同时,脂质体还可以在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研究中用作载体,促进分子分析和基因传递。

通过应用脂质体技术,制备出来的新型药物,可以扩大药物外用、口服和注射的应用范围,也能够减少药物剂量,减轻副作用,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并提高药物的质量。

脂质体的制备工艺

脂质体的制备工艺

脂质体的制备工艺《脂质体的制备工艺》1. 脂质体的“前世今生”:从发现到发展1.1 脂质体的诞生其实啊,脂质体的发现就像是一场科学世界里的意外惊喜。

在很久很久以前(好吧,是20世纪60年代啦),科学家们在研究细胞膜的时候,偶然发现当把磷脂分散在水中时,会形成一种类似球状的结构。

这种结构有着独特的双层膜,就像一个小小的“三明治”,两层磷脂分子夹着中间的水相。

这个发现可不得了,就像在科学的宝藏里发现了一颗新的明珠,脂质体就这样诞生了。

1.2 早期的探索与发展刚开始的时候,科学家们就像好奇的孩子,对这个新发现的脂质体充满了各种疑问和探索的欲望。

他们开始研究脂质体的性质,想弄清楚这个小小的“球”到底有什么神奇之处。

在早期的发展过程中,就像蹒跚学步的小孩,虽然走得摇摇晃晃,但每一步都充满了希望。

科学家们慢慢发现脂质体可以包裹一些物质,这就为它后来的各种应用奠定了基础。

2. 脂质体的制作过程:像做小包裹一样精细2.1 脂质的选择制作脂质体的第一步就像是挑选食材一样,要选择合适的脂质。

脂质就像是做包裹的材料,常见的有磷脂。

磷脂可是个很神奇的东西,它的分子有个亲水的“脑袋”和疏水的“尾巴”。

这就好比是一个小怪物,头喜欢水,尾巴却害怕水。

我们选择不同种类的磷脂或者和其他脂质混合,就像搭配不同的食材来做出不同口味的美食一样。

2.2 薄膜分散法这个方法呢,说白了就是先把脂质溶解在有机溶剂里,就像把糖溶解在水里一样,让它们均匀地混合在一起。

然后把这个溶液放在一个容器里,比如一个小玻璃瓶,慢慢地把有机溶剂挥发掉。

这时候,脂质就会在瓶壁上形成一层薄薄的膜,就像在瓶子里贴了一层保鲜膜。

接着再加入水,然后轻轻地摇晃这个瓶子。

这时候,脂质就会从瓶壁上脱落下来,形成脂质体。

这个过程就像是把贴在墙上的贴纸用水泡下来,然后它就变成了一个独立的小片片,不过这里是变成了脂质体。

2.3 逆相蒸发法逆相蒸发法就有点像变魔术啦。

首先呢,把脂质溶解在有机溶剂里,这个有机溶剂里还含有要被包裹的物质,比如说药物。

脂质体技术工艺

脂质体技术工艺

脂质体技术工艺
脂质体技术是一种常用的微粒制备技术,用于制备脂质体(liposome)这种类似细胞膜结构的小型人工胞囊。

脂质体是由一个或多个脂质双层组成的微小球体,内部可以包含水溶性或油溶性的药物、基因等生物活性物质。

脂质体技术的主要工艺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选择合适的脂质材料:常用的脂质包括磷脂、胆固醇等,选择合适的脂质组分可以调节脂质体的性质和稳定性。

2. 溶解脂质:将选定的脂质溶解在有机溶剂中,形成脂质溶液。

3. 制备脂质体:通过不同的方法将脂质溶液与水相混合,如薄膜法、乳化法、超声法等。

其中,薄膜法是较常用的制备方法,即将脂质溶液均匀地涂布在容器表面,然后通过水相悬浮液慢慢加入,形成脂质体。

4. 脂质体的稳定性处理:为了增加脂质体的稳定性和长期保存性,可以通过添加稳定剂、调节pH值等方式进行处理。

5. 脂质体的表征和评价:对制备的脂质体进行质量评价,包括粒径分布、稳定性、药物包封率、释放性能等指标的测定。

脂质体技术广泛应用于药物传递、基因治疗、疫苗研究等领域,具有高载药量、低毒性、可控释放等优点,为药物的提高生物利用度和减少副作用提供了有效途径。

两性霉素B脂质体的研制及其质量评价

两性霉素B脂质体的研制及其质量评价
·药 剂·
两性霉素 B 脂质体的研制及其质量评价
赵荣生1 ,严宝霞1 ,侯新朴2 (1. 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药剂科 ,北京 100083 ;2. 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 ,北京 100083)
摘要 :目的 对两性霉素 B 脂质体的处方和制备工艺进行研究 ,并评价其质量 。方法 采用薄膜 - 超声法制备了两性霉素 B 脂质体 ,并对制剂的形态学 、载药量 、包封率以及粒径分布等性质进行了研究 。结果 本研究制备的脂质体包封率大于 70 % ; 平均粒径为 79 nm ,粒径范围为 23~122 nm ,小于 96 nm 的占 86 % ,透射显微镜下观察脂质体为粒径均匀的球状或近球状小囊 泡 。结论 两性霉素 B 脂质体包封率高 ,质量稳定 ,重现性好 。 关键词 :两性霉素 B ;脂质体 ;质量评价 中图分类号 :R943 ,R927. 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 - 2494 (2000) 09 - 0593 - 03
用卵磷脂和胆固醇作为脂质体的载体材料 ,制备了 北京化工厂) ;二甲基亚砜 (分析纯 ,北京亚太精细化
两性霉素 B 脂质体 (amphotericin B liposomes ,LAMB) , 工公司) 。
并对其处方 、工艺以及有关性质进行了比较全面系 2 方法与结果
统的研究 。目前作者在国内尚未见有关 LAMB 方面 2. 1 两性霉素 B 脂质体 (LAMB) 的制备
University , Beijing 100083 ,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formulation and preparation of amphotericin B liposomes(LAMB) ,and evaluate its quality. METH2 OD The liposomes were prepared by an film - ultrasonic technique. The morphology of LAMB , the drug loading , the entrapment efficiency and the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were studied. RESUL TS More than 70 % of initial amphotericin B content were entrapped into LAMB. The result of electron micrography and the size distribution showed that the LAMB were small spherical or similar to spherical vesicles , the mean di2 ameter of LAMB was 79 nm with the range of 23~122 nm ,with 86 % of liposomes smaller than 96 nm. CONCL USION Amphotericin B was

脂质体制备方法

脂质体制备方法

2 脂质体的制备方法2.1 薄膜蒸发法该方法是将脂质及芯材(脂溶性药物)溶于有机溶剂,然后将此溶液置于大圆底烧瓶中,再旋转减压蒸干,磷脂在烧瓶内壁上会形成一层很薄的膜,然后加入一定量的缓冲溶液(生理盐水),充分振荡烧瓶使脂质膜水化脱落,即可制得脂质体。

尽管薄膜分散法是使用最广泛的方法,由于这种方法比较原始,所以尚存在较多缺点。

用该方法制备得到的脂质体的粒径较大且不均匀,为了使其粒径更小、更均匀,可通过超声波仪处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脂质体的粒径,从而提高包封率。

如采用此法制备得到的细辛脑脂质体的包封率达54. 1%[5]。

2.2 超声波法MLVs的混悬液经超声波处理,再通过 Sepharose 2B或4B柱色谱仪可去除较大的脂质体和MLVs 。

常用的方法有探针型和水浴型。

小量脂质悬液(高浓度脂质或黏性水溶液)需要高能量时用探针型。

水浴型更适于大量的稀释脂质。

郑宁等[6]采用薄膜 -超声分散法制备依托泊苷脂质体,按均匀设计的最优组合制备脂质体的平均包封率为(61.58±0.83)% ,粒径均小于2卩m,体外释药达到了长效缓释的作用,60Co灭菌后脂质体较稳定。

李维凤等⑺以薄膜-超声法和乙醚注入法制备硝苯地平脂质体,结果表明薄膜蒸发法和超声法综合使用,所得脂质体粒径均匀,粒度小,且多为单室。

2.3复乳法(二次乳化法)这种方法是先将脂质溶于有机溶剂,加入待包封芯材的溶液,乳化得到W/O初乳,其次将初乳加入到 10 倍体积的水溶液中混合,进一步乳化得到 W/O/W 乳液,然后在一定温度下去除有机溶剂即可得到脂质体,其包封率变化较大,一般为20%-80% 。

通过研究发现,在第二步乳化过程和有机溶剂的去除过程中, 对脂质体的粒径有较大影响的因素是温度, 较低的温度有利于减小脂质体的粒径。

姚瑶等[8]采用二次乳化法制备的酪丝亮肽多囊脂质体,不仅稳定性好,80%的粒径分布在 20-30卩m,且包封率为 92. 43%。

药剂学第十八章制剂新技术(第5节脂质体)

药剂学第十八章制剂新技术(第5节脂质体)
基因治疗
脂质体可以作为基因治疗的载体,将基因药物准确地传递到靶细胞或组织中,实现基因治疗的目 的,如治疗遗传性疾病、癌症等。
免疫治疗
脂质体可以作为免疫治疗的载体,将免疫药物准确地传递到免疫系统中,激活或抑制免疫反应, 对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移植排斥反应等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05
脂质体药物制剂的评价与优化
脂质体的成分与生物膜相似,具有良好的生物 相容性,不易引起免疫反应。
低毒性
脂质体本身毒性低,且在体内可被代谢清除, 安全性较高。
临床应用
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如抗肿瘤药物、基因治疗等领域。
04
脂质体在药物传递系统中的应用
局部给药系统
皮肤给药
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可以增加 药物在皮肤中的滞留时间和渗透 深度,提高治疗效果,如治疗皮 炎、银屑病等皮肤疾病。
体外评价方法
粒径分布与形态观察
通过激光粒度分析仪、透射电镜等手 段,观察脂质体的粒径分布、形态和
表面特征。
包封率与载药量测定
采用超速离心、透析等方法分离脂质 体和游离药物,计算包封率和载药量。
稳定性考察
在不同温度、pH值、离子强度等条 件下,考察脂质体的稳定性,包括粒
径变化、药物泄漏等。
体内评价方法
眼部给药
脂质体可以增加药物在眼部的滞 留时间和生物利用度,降低刺激 性,对于治疗角膜炎、结膜炎等 眼部疾病具有显著效果。
鼻腔给药
脂质体作为鼻腔给药的载体,可 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治疗 效果,如治疗鼻炎、鼻窦炎等疾 病。
全身给药系统
静脉注射
脂质体可以作为静脉注射的药物载体,具有缓释、长效、降低毒性和 提高治疗效果等优点,特别适用于抗癌药物、抗生素等药物的传递。

脂质体的制备方法及工艺流程

脂质体的制备方法及工艺流程

脂质体的制备方法及工艺流程
脂质体是一种由脂质分子组成的微小球形结构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可用于药物传递、基因传递、基因治疗、疫苗制备等领域。

本文介绍了脂质体的制备方法及工艺流程。

脂质体制备方法:
1. 膜法制备法:将脂质分子溶解在有机溶剂中,再利用蒸发浓缩、旋转蒸发等方法制备脂质体。

2. 水相沉淀法:将脂质分子与胆固醇、表面活性剂等混合,再将其加入到含有生理盐水的水相中,以形成脂质体。

3. 反应溶液法:利用化学反应使脂质分子聚合成脂质体。

脂质体制备工艺流程:
1. 材料准备:准备脂质分子、胆固醇、表面活性剂等材料。

2. 溶解:将脂质分子、胆固醇等在有机溶剂中溶解,制备脂质体溶液。

3. 调节pH值:将脂质体溶液的pH值调节至合适的范围。

4. 加入水相:将脂质体溶液滴加入含有生理盐水的水相中。

5. 超声处理:利用超声波将脂质体均匀分散在水相中。

6. 离心:将制备好的脂质体溶液进行离心,分离出脂质体。

7. 洗涤:用生理盐水等洗涤剂洗涤脂质体,去除杂质。

8. 保存:将洗涤好的脂质体溶液保存在低温处,避免脂质体破坏。

以上就是脂质体的制备方法及工艺流程的介绍,希望能对相关
人员有所帮助。

药剂学第十八章制剂新技术第5节脂质体-2024鲜版

药剂学第十八章制剂新技术第5节脂质体-2024鲜版
冷冻干燥法
将脂质体悬液冷冻干燥后,再分散到水相中,可提高脂质体的稳定 性和包封率。
10
新型制备方法
01
超声分散法
利用超声波的空化作用,使磷脂 等膜材在水相中分散并形成脂质 体。
微流控技术
02
03
3D打印技术
通过微流控芯片控制流体流动, 实现磷脂等膜材的精确控制和高 效制备脂质体。
利用3D打印技术制备具有特定形 状和结构的脂质体,为个性化医 疗和精准用药提供可能。
特点
脂质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靶向性,能够降低药物毒性,提高药物疗效;同时,脂质体还具有一定的缓释作 用,可以延长药物在体内的滞留时间。
2024/3/28
5
制备方法简介
2024/3/28
薄膜分散法
将磷脂和胆固醇溶于有机溶剂中,通过旋转蒸发或真空干燥等方法去除有机溶剂,形成磷脂薄膜;然后加入 含药溶液,通过超声或震荡等方法使磷脂薄膜分散成脂质体。
2024/3/28
11
制备过程中注意事项
磷脂等膜材的选择
应根据药物的性质和治疗需求选择合适的磷脂等 膜材。
制备条件的优化
应对制备条件如温度、pH值、搅拌速度等进行 优化,以提高脂质体的包封率和稳定性。
ABCD
2024/3/28
有机溶剂的残留
制备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有机溶剂的残留量,以确 保脂质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其他领域
此外,脂质体还可以应用于抗菌药物、抗炎药物、抗病毒 药物等领域的研究和开发中。
7
2024/3/28
02
CATALOGUE
脂质体制备技术
8
传统制备方法
薄膜分散法
将磷脂等膜材溶于有机溶剂后制 膜,再经超声或振荡等方式制成 脂质体悬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艺技术及评价

彭应枝 1备技术 脂质体粒径、包封率及其影响因素 阿霉素脂质体的制备工艺
脂质体的制备技术
表1
表2
脂质体的制备技术
脂质体的制备技术
● pH梯度法
以分子形式跨越磷脂膜而使以离子形式被包封在内水相中
脂质体的制备技术
●硫酸铵梯度法—遥控装载
制备脂薄膜; 用高浓度硫酸铵溶液使脂膜水化(hydration); 挤压使此混悬液分别通过不同孔径的核子打孔的聚碳酸酯 微孔滤膜,较大粒径的脂质体被剪切、“粉碎”成较小粒 径的脂质体,这样制备成了空白脂质体。 通过透析法或凝胶色谱柱过滤后,除去脂质体囊泡外部的 硫酸铵,从而使脂质体囊泡内、外部的硫酸铵浓度形成了 浓度梯度差。 分子型DOX—NH2可透过脂质体膜,则在脂质体膜内、外 形成如下平衡,见下图。
微囊化法
冷冻干燥法 干燥重建脂质体 主动载药法 制备小粒径脂质体
lgP在-0.3~4.5的药物
将药物制成盐(lgP<-0.3)或酯化(lgP>4.5)再包封脂质体
脂质体粒径、包封率及其影响因素
包封率=[脂质体中的药量/(介质中的药量+脂质体中的药量)]×100%
包封率
关键问题
主要受脂质体制 备方法的影响
35℃搅拌
5ml无水乙醇
滴加
175mmol/ml硫酸 35℃真空旋转 铵溶液(10ml) 蒸发去乙醇
补加硫酸铵 35℃旋转 溶液10ml 水合30min
400W
0.15μm醋酸 纤维过滤5次
生理盐水
超声250次
空白脂质体
透析5h
药脂比(1:15)与 45℃旋转 4mg/mL阿霉素盐酸 盐生理盐水溶液混合 载药30min
透析5h
按一定药脂比与 4mg/mL阿霉素盐酸 盐生理盐水溶液混合
加热旋转
阿霉素脂质体
载药一定时间
阿霉素脂质体制备工艺
乙醇体积对粒径的影响
乙醇体积越大, 粒径越小
阿霉素脂质体制备工艺
超声次数对粒径分布的影响
<100
阿霉素脂质体制备工艺
磷脂与胆固醇物质的量比对包封率的影响
PC与CH物质的 量比对粒径分 布和包封率的 影响较小
阿霉素脂质体
粒度 控制
载药量
脂质体内含药物的重量百分率 或包封药物溶液体积的相对量
侯巍等人研究了几种辅料对紫杉醇脂质体粒径的影响,油酸钠等辅料能显著降低Tax脂质体粒径
脂质体粒径、包封率及其影响因素
一种提高脂质体包封率的制备方法
碱性药物溶于酸性缓冲液
磷脂 胆固醇 抗氧剂溶于有机溶剂
除去有机 溶剂
脂质体干膜
真空 冻干
酸性药物溶于碱性缓冲液
脂质体粒径、包封率及其影响因素
阿霉素脂质体制备工艺
PC 相应比例的CH 超声溶解于 35℃搅拌 无水乙醇 滴加
硫酸铵溶 液(10ml)
35℃真空旋转 蒸发去乙醇
补加硫酸铵 溶液10ml
35℃旋转 水合30min
400W 探头超声
0.15μm醋酸
生理盐水
空白脂质体
纤维过滤5次
脂质体的制备技术
优点:接近中性的硫酸铵水溶液不会引起过多的磷脂分子水解。
脂质体的制备方法的选择
靶向脂质体—机械分散法 乙醇注入法 lgP>4.5的脂溶性药物 快速转运 pH诱导囊化法 物理方法减小粒径
蛋白类药物脂质体—表面活性剂处理法和钙融合法
逆向蒸发法(大单室) 复乳法 (多囊) 乙醚注入法(大单室) 冻融法(适宜包裹水溶性蛋白类) lgP<-0.3的水溶性药物 制备大粒径脂质体
阿霉素脂质体制备工艺
药脂比对包封率的影响
药脂比对包封 率影响较大
阿霉素脂质体制备工艺
硫酸铵浓度梯度对包封率的影响
硫酸铵浓度越大, 包封率越高
阿霉素脂质体制备工艺
载药温度对包封率的影响
相变 温度
阿霉素脂质体制备工艺
载药时间对包封率的影响
载药时间越长, 包封率越高
阿霉素脂质体制备工艺
PC(200mg):CH 超声溶解 =5: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