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选修3知识点

合集下载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一、化学平衡弱电解质的电离、盐类的水解、难溶电解质的溶解等问题都涉及化学平衡的理念,基于此,研究这类问题,我们要从平衡的角度出发,运用化学平衡的观念分析问题。

化学平衡的研究对象是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而弱电解质的电离、盐类的水解、难溶电解质的溶解等都是可逆反应,在水溶液中的行为都表现为一种动态的平衡,这些平衡可看作化学平衡中的一种特例(水溶液中的化学平衡),因此它们有化学平衡的共性,也有其鲜明的个性。

1.弱电解质的电离(以CH3COOH的电离为例)(1)弱电解质的电离:CH3COOHCH3COO—+H+。

(2)电离平衡常数:用K表示,CH3COOH的电离平衡常数可表示为K(CH3COOH)=[c(H+)·c(CH3COO—)]/c(CH3COOH)。

注意:电离平衡常数只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不随参与电离平衡的分子和各离子的浓度变化而变化。

K电离表达式中的各浓度指平衡时的浓度。

通常都用在25℃的电离常数来讨论室温下各种弱电解质溶液的平衡状态。

多元弱酸是分步电离的,它的每一步电离都有相应的.电离常数,通常用K1、K2、K3等表示,其大小关系为K1>K2>K3,一般都要相差104~105倍。

(3)弱电解质电离的特点:①共性特点:动(动态平衡)、定(各微粒的含量保持不变)、等(电离的速率等于离子结合成分子的速率)、变(条件改变,平衡发生移动)。

②个性特点:电离过程吸热;电离程度较小。

(4)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①浓度:增大弱电解质的浓度,电离平衡向右移动,溶质分子的电离程度减小;增大离子的浓度,电离平衡向左移动,溶质分子的电离程度减小。

②温度:升高温度,电离平衡向右移动,溶质分子的电离程度增大;降低温度,电离平衡向左移动,溶质分子的电离程度减小。

注意:区分电离平衡移动与电离程度变化的关系,电离平衡移动的方向利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来分析,而电离程度是一个相对值,即使电离平衡向右移动,电离程度也不一定增大。

化学选修3高考必考知识点

化学选修3高考必考知识点

化学选修3高考必考知识点一、氧化还原反应1.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物质中电荷的转移过程,包括氧化和还原两个基本过程。

氧化是指物质失去电子,还原是指物质获得电子。

2.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包括电子的转移、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存在以及反应伴随的能量变化。

反应中电子的转移使得在反应中电荷数目发生变化,氧化剂是指接受电子的反应物,还原剂是指提供电子的反应物。

3. 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氧化还原反应通常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对于氧化剂和还原剂,可以用示性方程式或半反应方程式表示。

示性方程式是指在反应物、产物前使用"→"符号表示,如:Zn + H₂SO₄ → ZnSO₄ + H₂↑。

而半反应方程式是指将氧化剂和还原剂分开,并用电子进行平衡,如:Zn → Zn²⁺ + 2e⁻(氧化半反应);H₂ → 2H⁺ + 2e⁻(还原半反应)。

4. 氧化还原反应的常见类型氧化还原反应可以分为单质的氧化还原反应、非金属元素的氧化还原反应、金属与酸的氧化还原反应、金属与非金属的氧化还原反应、还原剂与氧化性试剂的氧化还原反应、水的电离和还原反应以及氧化剂和还原剂的选择性。

二、有机化学基础1. 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区别有机物是指含有碳原子的化合物,无机物则是除了含碳外的其它化合物。

有机物的特点是:具有较复杂的分子结构、较高的沸点和溶解度、较好的燃烧性能以及容易发生加成反应和取代反应。

2. 烷烃的命名规则烷烃是由碳氢原子构成的碳氢化合物。

其命名规则为:根据碳原子数目和碳原子的连接方式进行命名。

例如,乙烷由两个碳原子连接而成,而丙烷则由三个碳原子连接而成。

3. 碳原子的化学键碳原子通常会与其他碳原子形成共价键,共用碳的四个价电子。

当碳原子与四个不同的基团相连时,形成手性碳,通常表现为手性分子。

4. 烯烃和炔烃的命名规则烯烃是由碳原子组成的碳氢化合物,其中含有双键;而炔烃则是由碳原子组成的碳氢化合物,其中含有三键。

化学选修三有机物知识点总结

化学选修三有机物知识点总结

化学选修三有机物知识点总结一、有机物的结构特点。

1. 碳原子的成键特点。

- 碳原子最外层有4个电子,不易失去或得到电子,可与其他原子形成4个共价键。

- 碳原子间可以形成单键(如烷烃中的C - C键)、双键(如烯烃中的C = C 键)、三键(如炔烃中的C≡C键)。

- 碳原子间可以形成链状结构,也可以形成环状结构。

2. 有机物分子的空间构型。

- 甲烷(CH₄):正四面体结构,碳原子位于正四面体的中心,4个氢原子位于正四面体的四个顶点,键角为109°28′。

- 乙烯(C₂H₄):平面结构,分子中的6个原子都在同一平面内,碳碳双键键角约为120°。

- 乙炔(C₂H₂):直线型结构,分子中的4个原子在同一直线上,碳碳三键键角为180°。

- 苯(C₆H₆):平面正六边形结构,12个原子都在同一平面内,碳碳键角为120°。

二、有机物的分类。

1. 按碳骨架分类。

- 链状有机物:分子中的碳原子相互连接成链状,如烷烃、烯烃、炔烃等脂肪族化合物。

- 环状有机物。

- 脂环化合物:分子中含有碳环,但性质与脂肪族化合物相似,如环己烷。

- 芳香化合物:分子中含有苯环的有机物,如苯、甲苯等。

2. 按官能团分类。

- 烷烃(CₙH₂ₙ₊₂):官能团为碳碳单键(C - C),是饱和烃,如甲烷(CH ₄)、乙烷(C₂H₆)等。

- 烯烃(CₙH₂ₙ):官能团为碳碳双键(C = C),如乙烯(C₂H₄)、丙烯(C₃H₆)等。

- 炔烃(CₙH₂ₙ - ₂):官能团为碳碳三键(C≡C),如乙炔(C₂H₂)、丙炔(C₃H₄)等。

- 卤代烃(R - X):官能团为卤素原子(-X,X = F、Cl、Br、I),如氯乙烷(C₂H₅Cl)。

- 醇(R - OH):官能团为羟基(-OH),如乙醇(C₂H₅OH)、甲醇(CH₃OH)等。

- 酚:羟基直接连在苯环上的有机物,官能团为酚羟基,如苯酚(C₆H₅OH)。

- 醛(R - CHO):官能团为醛基(-CHO),如乙醛(CH₃CHO)。

(完整版)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二、复习要点1、原子结构2、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3、共价键4、分子的空间构型5、分子的性质6、晶体的结构和性质(一)原子结构1、能层和能级(1)能层和能级的划分①在同一个原子中,离核越近能层能量越低。

②同一个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还可以把它们分成能级s、p、d、f,能量由低到高依次为s、p、d、f。

③任一能层,能级数等于能层序数。

④s、p、d、f……可容纳的电子数依次是1、3、5、7……的两倍。

⑤能层不同能级相同,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相同。

(2)能层、能级、原子轨道之间的关系每能层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是:2n2(n:能层的序数)。

2、构造原理(1)构造原理是电子排入轨道的顺序,构造原理揭示了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

(2)构造原理是书写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的依据,也是绘制基态原子轨道表示式的主要依据之一。

(3)不同能层的能级有交错现象,如E(3d)>E(4s)、E(4d)>E(5s)、E(5d)>E(6s)、E(6d)>E(7s)、E(4f)>E(5p)、E(4f)>E(6s)等。

原子轨道的能量关系是:ns<(n-2)f <(n-1)d <np(4)能级组序数对应着元素周期表的周期序数,能级组原子轨道所容纳电子数目对应着每个周期的元素数目。

根据构造原理,在多电子原子的电子排布中:各能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 ;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次外层不超过18个电子;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电子。

(5)基态和激发态①基态:最低能量状态。

处于最低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基态原子。

②激发态:较高能量状态(相对基态而言)。

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电子跃迁至较高能级时的状态。

处于激发态的原子称为激发态原子。

③原子光谱:不同元素的原子发生电子跃迁时会吸收(基态→激发态)和放出(激发态→较低激发态或基态)不同的能量(主要是光能),产生不同的光谱——原子光谱(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

利用光谱分析可以发现新元素或利用特征谱线鉴定元素。

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3

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3

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3化学选修三是高中化学课程中的一部分,主要涉及溶液与溶解度、酸碱中和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电化学等内容。

这些知识点是化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化学世界中的许多现象和反应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对化学选修三中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介绍。

一、溶液与溶解度1. 溶液的概念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混合均匀后形成的一种统一的物质。

溶质是指能够溶解在溶剂中的物质,溶剂是指能够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溶解的过程取决于溶质和溶剂的相互作用力,通常溶解过程可以用热力学的角度进行解释。

2. 溶解度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单位量的溶剂中最多能溶解的溶质的量。

通常情况下,溶解度与温度有一定的关系,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度会增大,反之则减小。

3.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有温度、溶质和溶剂的特性等。

对于不同的溶质和溶剂,其溶解度可能有显著的差异。

溶解度的变化对于实际生产和化学反应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酸碱中和反应1. 酸碱的定义根据不同的定义,酸和碱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如布朗斯特里定义的酸碱、劳里尔定义的酸碱。

在布朗斯特里定义的酸碱中,酸是能够给出质子的物质,碱是能够接受质子的物质。

在劳里尔定义的酸碱中,酸是指能够给出氢离子的物质,碱是指能够接受氢离子的物质。

2. pH值pH值是一种表示溶液酸碱性强弱的指标,通常情况下,pH值小于7的溶液为酸性,pH值大于7的溶液为碱性,pH值等于7的溶液为中性。

pH值的计算需要用到负性对数的概念,它可以用来分析溶液中的酸碱性质。

3. 酸碱中和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反应,生成盐和水的过程。

在这种反应中,酸和碱失去了其原有的性质,生成新的物质。

酸碱中和反应在生活和工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在水处理中、制备盐等方面。

三、氧化还原反应1. 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氧化还原反应是指氧化剂和还原剂相互作用,进行电子的转移而产生新物质的化学反应。

氧化是指物质失去电子,还原是指物质得到电子,氧化还原反应总是同时进行的。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高中化学选修3主要涵盖了物质变化与能量变化、化学平衡与电化学等内容。

以下是对这些内容的知识点总结。

一、物质变化与能量变化1.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焓变、焓变反应图、热化学方程式的热效应计算。

2. 化学反应的速率与反应机理:反应速率与浓度的关系、速率常数和速率方程、反应级数、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活化能和反应机理。

3. 化学平衡与化学势:化学平衡条件、平衡常数、平衡常数的计算、化学势概念、化学平衡与化学势的关系。

二、化学平衡与电化学1.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特征、氧化态的确定、电子转移与电子转移反应方程的构建。

2. 电化学反应:电解和电池反应、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电解质溶液的电解和析出反应规律、电化学方程的构建和电子平衡。

3. 电化学平衡与电解过程:电化学平衡常数和自由能变化、电解质溶液中的溶解度平衡、电池电动势和电动势的计算、电流与电解质变化的差异。

三、其他知识点1. 化学计量与化学反应:化学计量的基本概念、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化学计量关系、反应物的限量与溢量、理论与实际收率。

2. 气体的性质与变化: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气体的离子化程度、气体的溶解度和溶解度规律、气体的扩散和离子迁移速率。

3. 化学能与化学动力学:活化能与反应速率的关系、反应速率与反应机理的关系、催化剂的作用机理。

在学习高中化学选修3时,理解和掌握这些基本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深入学习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化学反应和化学平衡的本质,并且对电化学等领域的研究有进一步的认识。

同时,抓住这些知识点的核心概念和计算方法,能够更好地解决化学问题和拓宽化学思维,为日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课标要求1.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的(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2.了解元素电离能的含义,并能用以说明元素的某种性质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了解其简单应用。

4.了解电负性的概念,知道元素的性质与电负性的关系。

要点精讲一.原子结构1.能级与能层2.原子轨道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⑴构造原理:随着核电荷数递增,大多数元素的电中性基态原子的电子按右图顺序填入核外电子运动轨道(能级),叫做构造原理。

能级交错:由构造原理可知,电子先进入4s 轨道,后进入3d 轨道,这种现象叫能级交错。

说明:构造原理并不是说4s 能级比3d 能级能量低(实际上4s 能级比3d 能级能量高),而是指这样顺序填充电子可以使整个原子的能量最低。

也就是说,整个原子的能量不能机械地看做是各电子所处轨道的能量之和。

(2)能量最低原理 现代物质结构理论证实,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构造原理能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简称能量最低原理。

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是从整体角度考虑原子的能量高低,而不局限于某个能级。

(3)泡利(不相容)原理:基态多电子原子中,不可能同时存在4个量子数完全相同的电子。

换言之,一个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且电旋方向相反(用“↑↓”表示),这个原理称为泡利(Pauli )原理。

(4)洪特规则: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能量相同)时,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而且自旋方向相同,这个规则叫洪特(Hund )规则。

比如,p3的轨道式为或,而不是洪特规则特例:当p 、d 、f 轨道填充的电子数为全空、半充满或全充满时,原子处于较稳定的状态。

即p0、d0、f0、p3、d5、f7、p6、d10、f14时,是较稳定状态。

前36号元素中,全空状态的有4Be 2s22p0、12Mg 3s23p0、20Ca 4s23d0;半充满状态的有:7N 2s22p3、15P 3s23p3、24Cr 3d54s1、25Mn 3d54s2、33As 4s24p3;全充满状态的有10Ne 2s22p6、18Ar 3s23p6、29Cu 3d104s1、30Zn 3d104s2、36Kr 4s24p6。

化学选修三有机知识点总结

化学选修三有机知识点总结

化学选修三有机知识点总结1. 烷基、烯基、炔基及环烷烃的命名方法和构象:烷基和环烷烃命名法:按照碳原子数、分支数、双键数、环数、连结数、立体构型等命名规则进行命名。

烯烃和炔烃命名法:在碳原子编号的基础上标明双键位置或三键位置。

对于烯烃和炔烃的立体异构体,则需要用E/Z表示立体异构体的相对构型。

2. 芳香族化合物的结构和特性:芳香族化合物分为反芳香族化合物和正芳香族化合物。

反芳香族化合物由4n个π电子组成,呈现出独特的反芳香特性,如环状电子云结构的稳定度低、化学惰性高、难以发生化学反应等。

而正芳香族化合物由(4n+2)个π电子组成,呈现出稳定的芳香特性。

3. 单质、衍生物、合成及应用方面的烃类、醇类、酚类、醛类、酮类、羧酸类、酯类等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合成方法和应用方面的基本知识。

对于烃类,可以通过烷基化、卤代反应、卤代裂解、加成反应等方法进行合成。

醇类在进行烷基化、烯基化、脱水反应、氧化反应、酯化反应等化学反应时具有独特的化学性质和反应规律。

酚类可通过烃基化、酰化、芳香族的取代反应、芳香族亲电取代反应、氧化等反应合成。

醛类在进行氧化反应、缩合反应和加成反应等反应时呈现出独特的反应特性。

酮类的还原反应、芳香族取代反应、酸催化等反应可以直接合成酮类。

羧酸类的合成方式包括卤代反应、羰基合成、酯化反应、重排反应、氧化反应等化学反应。

酯类的合成反应包括酸催化的酯化反应或碱催化的缩合反应等。

4. 考查学生对有机化合物的判断、鉴别、分离、提纯及测定物质含量等的基本实验技能。

有机化合物的鉴别方法包括性质比对、芳香族物质嗅觉识别、滴定法、沉淀法、质谱分析、红外光谱分析、核磁共振光谱分析等。

有机化合物的分离和提纯方法包括溶剂萃取法、蒸馏法、结晶法等。

而测定有机化合物含量的方法包括比色法、气相色谱法、多小时萃取法、显微镜法等。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归纳总结高中化学选修3是高中化学课程的一部分,它主要讲解了物质的结构、性质和变化内在的原理,涉及化学反应、化学平衡、化学动力学、氧化还原反应、配位化学、有机化学等方面知识。

下面是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一、化学反应1.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类型化学反应指的是物质之间由于电子重新组合而产生的化学变化。

化学反应的类型包括酸碱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置换反应、加和反应等。

2.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是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表现形式。

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和平衡常数与反应速率有密切关系。

3. 化学反应的平衡化学反应达到平衡的条件包括浓度、温度、压力等因素。

受影响的因素越多,化学反应就越难达到平衡状态。

二、化学平衡1. 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和例子化学平衡指的是相反反应速率相等,各物质浓度不再发生变化的状态。

酸碱平衡、水解平衡、溶解度平衡等均为化学平衡。

2. 平衡常数和酸碱解离常数平衡常数代表了在平衡状态下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比值。

酸碱解离常数代表了在平衡状态下酸或碱解离程度大小的测度,两者具有密切关系。

3.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温度、浓度、压力、催化剂等因素均可影响化学平衡的位置和速率。

三、氧化还原反应1.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氧化还原反应就是电子转移的反应,还原剂失去电子,氧化剂得到电子。

氧化还原反应是很多反应的基础,应用很广泛。

2. 电化学反应中的重要参数电浓度、电位、电解质浓度、电流密度等是电化学反应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参数。

3. 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应用氧化还原反应可以应用于生产过程、电池技术、防腐蚀等多个领域,其广泛应用给工业生产带来了新的创新和方便。

四、配位化学1. 配位化学的基本概念化学配位指分子间的元素、分子、离子配合成化合物的情况,如水合物、络合物等。

配体对中心离子的配位形式、配位数、形成常数等是配位化学中的关键概念。

2. 配位化合物的性质配位化合物具有很多特殊性质,如光谱学、磁性、反应性等,为化学研究提供了很多重要实验数据。

高中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全册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全册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全册知识点总结一、物态变化1.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特点和微观结构。

2.相变的概念及其条件。

3.气体的压力、体积和温度的关系(气体状态方程)。

4.确定气体的压强、体积和温度的实验方法。

二、物质的分子结构1.分子的结构和性质的关系。

2.分子的极性与非极性。

3.分子的键型及其特点。

4.共价键的键能和键长的关系。

三、化学键的性质1.同种键和异种键的定义和举例。

2.键能的概念及其在化学反应中的表现。

3.键长的测定方法及其在化学反应中的影响。

4.共价键的极性和电性的概念及其与键型的关系。

四、物质的热稳定性1.温度和物质的热稳定性的关系。

2.物质的热分解与热合成的条件和特点。

3.确定物质的热分解和热合成的方法。

五、物质的电解性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区别和举例。

2.电解质的导电性及其与离子的浓度和动力学的关系。

3.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区别和举例。

六、分子与离子的形成1.分子化合物和离子化合物的区别和举例。

2.确定分子和离子的产生与存在的条件。

七、氢键和离子键1.氢键的特点和举例。

2.氢键的性质和应用。

3.离子键的特点和举例。

4.离子键的性质和应用。

八、离子晶体和共价晶体1.离子晶体的特点和举例。

2.确定离子晶体的特性和存在的条件。

3.共价晶体的特点和举例。

4.确定共价晶体的特性和存在的条件。

九、化学键的杂化1.杂化的概念和种类。

2.方向性杂化的概念和应用。

3.确定方向性杂化的条件和特点。

十、分子结构的测定1.确定分子结构的方法。

2.确定分子结构的仪器。

3.确定分子结构的实验步骤和原理。

综上所述,以上是高中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全册的知识点总结。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物质的分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从而深入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和原理。

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高中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和性质-全册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和性质-全册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点总结主要知识要点:1、原子结构2、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3、共价键4、分子的空间构型5、分子的性质6、晶体的结构和性质(一)原子结构1、能层和能级(1)能层和能级的划分①在同一个原子中,离核越近能层能量越低。

②同一个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还可以把它们分成能级s、p、d、f,能量由低到高依次为s、p、d、f。

③任一能层,能级数等于能层序数。

④s、p、d、f……可容纳的电子数依次是1、3、5、7……的两倍。

⑤能层不同能级相同,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相同。

(2)能层、能级、原子轨道之间的关系每能层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是:2n2(n:能层的序数)。

2、构造原理(1)构造原理是电子排入轨道的顺序,构造原理揭示了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

(2)构造原理是书写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的依据,也是绘制基态原子轨道表示式的主要依据之一。

(3)不同能层的能级有交错现象,如E(3d)>E(4s)、E(4d)>E(5s)、E (5d)>E(6s)、E(6d)>E(7s)、E(4f)>E(5p)、E(4f)>E(6s)等。

原子轨道的能量关系是:ns<(n-2)f <(n-1)d <np(4)能级组序数对应着元素周期表的周期序数,能级组原子轨道所容纳电子数目对应着每个周期的元素数目。

根据构造原理,在多电子原子的电子排布中:各能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 ;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次外层不超过18个电子;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电子。

(5)基态和激发态①基态:最低能量状态。

处于最低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基态原子。

②激发态:较高能量状态(相对基态而言)。

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电子跃迁至较高能级时的状态。

处于激发态的原子称为激发态原子。

③原子光谱:不同元素的原子发生电子跃迁时会吸收(基态→激发态)和放出(激发态→较低激发态或基态)不同的能量(主要是光能),产生不同的光谱——原子光谱(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

利用光谱分析可以发现新元素或利用特征谱线鉴定元素。

高中化学选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知识点总结高中化学选知识点总结化学选修3篇一:【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一.原子结构1.能级与能层2.原子轨道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⑴构造原理:随着核电荷数递增,大多数元素的电中性基态原子的电子按右图顺序填入核外电子运动轨道(能级),叫做构造原理。

能级交错:由构造原理可知,电子先进入4s轨道,后进入3d轨道,这种现象叫能级交错。

说明:构造原理并不是说4s能级比3d能级能量低(实际上4s能级比3d能级能量高),而是指这样顺序填充电子可以使整个原子的能量最低。

也就是说,整个原子的能量不能机械地看做是各电子所处轨道的能量之和。

(2)能量最低原理现代物质结构理论证实,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构造原理能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简称能量最低原理。

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是从整体角度考虑原子的能量高低,而不局限于某个能级。

(3)泡利(不相容)原理:基态多电子原子中,不可能同时存在4个量子数完全相同的电子。

换言之,一个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且电旋方向相反(用“↑ ”表示),这个原理称为泡利(Pauli)原理。

(4)洪特规则: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能量相同)时,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而且自旋方向相同,这个规则叫洪特(Hund)规则。

比如,p3的轨道式为↑ ↑ ↑ 或↑ ↑洪特规则特例:当p、d、f轨道填充的电子数为全空、半充满或全充满时,原子处于较稳定的状态。

即p0、d0、f0、p3、d5、f7、p6、d10、f14时,是较稳定状态。

前36号元素中,全空状态的有4Be 2s22p0、12Mg 3s23p0、20Ca 4s23d0;半充满状态的有:7N 2s22p3、15P 3s23p3、24Cr 3d54s1、25Mn 3d54s2、33As 4s24p3;全充满状态的有10Ne 2s22p6、18Ar 3s23p6、29Cu 3d104s1、30Zn 3d104s2、36Kr 4s24p6。

(完整版)化学选修三第一章知识点

(完整版)化学选修三第一章知识点

一、原子结构1.原子的组成:原子核、核外电子2.原子的特点:原子不显电性,体积小,质量小,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原子核的密度非常大3.核外电子排布规律(1)能量最低原理(2)每一层最多容纳电子数:2n2个(3)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2个)(4)次外层电子数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二、能层与能级能量最低原理: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能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基态原子:处于最低能量的原子1.能层:核外电子的能量是不同的,按电子能量差异,可以将核外电子分成不同的能层——电子层同一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还可以分成不同能级能级数2.能级:s、p、d、f ····以s、p、d、f ····排序的各能级可容纳的最多电子数依次为1、3、5、7、······的二倍。

能级数=能层序数(n)三、构造原理1.电子排布式Na:1s22s22p63s1试书写N、Cl、K、26Fe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注意:Cr:1s22s22p63s23p63d54s124Cu:1s22s22p63s23p263d104s129离子电子排布式书写——先失去最外层电子与能量最低原则无关1)、能量最低原理2)、每个原子轨道上最多能容纳__2__个电子,且自旋方向__相反____(泡利不相容原理)3)、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时,总是__首先单独占一个轨道__,而且自旋方向_相同__。

(洪特规则)4)、补充规则:全充满(p6,d10,f14)和半充满(p3,d5,f7)更稳定2.简化电子排布式15P:[Ne]3s23p3(表示内层电子与Ne相同。

与上层稀有气体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29Cu:[Ar] 3d104s13.外围电子(价电子)价电子层:电子数在化学反应中可发生变化的能级主族元素的性质由最外层电子决定过渡元素的性质由最外层电子和次外层电子决定四、电子云与原子轨道1、电子云:电子在原子核外出现的概率分布图2.原子轨道:s、p、d、f电子轨道形状3.原子的电子排布图练习C N O 的电子排布图五、能量最低原理、基态与激发态、光谱基态原子:处于最低能量的原子(稳定)激发态原子: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电子会跃迁到较高的能级,变为激发态原子原子光谱:不同元素的原子发生跃迁时会吸收或释放不同的能量,表现为光的形式得到各种元素的电子的吸收光谱或发射光谱可利用原子光谱上的特征谱线来鉴定元素,称为光谱分析。

化学选修第3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知识点总结

化学选修第3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知识点总结

化学选修第3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知识点总结一、电解质、非电解质,强弱电解质的比较1.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2.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概念3.强弱电解质通过实验进行判断的方法(以醋酸HAc为例):(1)溶液导电性对比实验:相同条件下,HAc溶液的导电性明显弱于强酸(盐酸、硝酸)(2)测0.01mol/L HAc溶液的pH>2(3)测NaAc溶液的pH值:常温下,pH>7(4)测pH=a的HAc稀释100倍后所得溶液pH<a+2(5)将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HAc溶液和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呈碱性(6)中和10mL pH=1的HAc溶液消耗pH=13的NaOH溶液的体积大于10mL(7)将pH=1的HAc溶液与pH=13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呈酸性(8)比较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HAc溶液与盐酸,分别与同样的锌粒反应产生气体的速率,后者快特别提醒:1.SO2、NH3、CO2的水溶液虽然能导电,但它们仍属于非电解质。

2.电解质强弱的判断,关键是看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是否完全电离。

电解质电离程度与溶解度无直接关系,溶解度大的不一定是强电解质(如醋酸),溶解度小的不一定是弱电解质(如硫酸钡)。

3.电解质溶液导电性取决于溶液中自由移动离子浓度和离子所带电荷数的多少。

一般来说,相同浓度的强电解质的导电性明显强于弱电解质。

弱酸(碱)与弱碱(酸)反应生成了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明显增强。

4.电解质的强弱与溶液的导电性没有直接的关系。

如难溶物BaCO 3,它溶于水的部分能完全电离,故属于强电解质,但溶液的导电性几乎为零。

二、弱电解质电离平衡及电离平衡常数要点一: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1.温度:升高温度,促进电离(因为电离过程吸热),离子浓度增大2.浓度:溶液稀释促进电离,离子浓度反而变小3.同离子效应:加入与弱电解质具有相同的离子的物质,将抑制电离,相关离子浓度增大;4.加入能反应的物质,促进电离,但相关离子浓度降低。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全部归纳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全部归纳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全部归纳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电子以不同的能级围绕原子核运动,构成了原子的电子云。

原子的质量数等于质子数加上中子数。

原子的核电荷数等于质子数,也称为原子序数。

离子是具有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分为阳离子和阴离子。

阳离子是质子数大于电子数的带正电荷的离子,阴离子是电子数多于质子数的带负电荷的离子。

离子之间通过电磁作用力相互吸引,形成离子键。

离子结构的化合物一般具有高的熔点和沸点,极性较大,易溶于水,呈电解质。

共价键是由原子间的电子对共享形成的化学键。

共价键的形成使得原子达到稳定的最外层电子数,即遵循八个电子规则(部分元素遵循例外规则)。

共价键的化合物通常具有低熔点和沸点,大多数不溶于水。

共价键可以分为单键、双键和三键。

单键是由两个原子间共享一个电子对形成的,双键和三键分别是共享两个和三个电子对形成的。

双键和三键的键能力相对较强,化合物的键长较短,化学反应活性较大。

3.极性分子与间氢键极性分子是由原子间的共价键构成的分子,其中原子间的电负性差异较大,导致电子云的偏移。

极性分子具有正、负极性,可以与其他极性分子或离子发生静电作用。

间氢键是极性分子之间由氢原子与高电负性的原子(如氧、氮、氟)间的弱相互作用力。

间氢键的存在可以影响化合物的性质,如熔点、沸点和溶解度。

具有间氢键的化合物通常具有较高的熔点和沸点,易溶于水。

有机化合物是以碳为主要骨架并含有氢原子的化合物。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可以通过分子式、结构式和功能团来表达。

根据碳骨架的连续性和循环性,有机化合物可以分为直链烷烃、环烷烃、烯烃、炔烃等不同类别。

有机化合物的性质与其分子结构密切相关。

烷烃为非极性分子,溶解度较小,密度相对较小。

烯烃和炔烃由于具有双键和三键,比烷烃更为活泼,活性较大。

芳香烃具有稳定的环状结构,化学活性较小。

5.功能团的结构与化学性质功能团是有机分子中影响化学性质和反应类型的特定原子或原子团。

高中化学选修-物质结构与性质-全册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物质结构与性质-全册知识点总结

中学化学选修3学问点总结主要学问要点:1、原子结构2、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3、共价键4、分子的空间构型5、分子的性质6、晶体的结构和性质(一)原子结构1、能层和能级(1)能层和能级的划分①在同一个原子中,离核越近能层能量越低。

②同一个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还可以把它们分成能级s、p、d、f,能量由低到高依次为s、p、d、f。

③任一能层,能级数等于能层序数。

④s、p、d、f……可容纳的电子数依次是1、3、5、7……的两倍。

⑤能层不同能级相同,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相同。

(2)能层、能级、原子轨道之间的关系每能层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是:2n2(n:能层的序数)。

2、构造原理(1)构造原理是电子排入轨道的依次,构造原理揭示了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

(2)构造原理是书写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的依据,也是绘制基态原子轨道表示式的主要依据之一。

(3)不同能层的能级有交织现象,如E(3d)>E(4s)、E(4d)>E(5s)、E(5d)>E(6s)、E(6d)>E(7s)、E(4f)>E(5p)、E (4f)>E(6s)等。

原子轨道的能量关系是:ns<(n-2)f <(n-1)d <np(4)能级组序数对应着元素周期表的周期序数,能级组原子轨道所容纳电子数目对应着每个周期的元素数目。

依据构造原理,在多电子原子的电子排布中:各能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 ;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次外层不超过18个电子;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电子。

(5)基态和激发态①基态:最低能量状态。

处于最低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基态原子。

②激发态:较高能量状态(相对基态而言)。

基态原子的电子汲取能量后,电子跃迁至较高能级时的状态。

处于激发态的原子称为激发态原子。

③原子光谱:不同元素的原子发生电子跃迁时会汲取(基态→激发态)和放出(激发态→较低激发态或基态)不同的能量(主要是光能),产生不同的光谱——原子光谱(汲取光谱和放射光谱)。

利用光谱分析可以发觉新元素或利用特征谱线鉴定元素。

高二化学期末复习:选修3知识点

高二化学期末复习:选修3知识点

高二化学期末复习:选修3知识点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1、电子云:用小黑点的疏密来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的机会大小所得的图形叫电子云图。

离核越近,电子出现的机会大,电子云密度越大;离核越远,电子出现的机会小,电子云密度越小。

2、电子层(能层):根据电子的能量差异和主要运动区域的不同,核外电子分别处于不同的电子层.原子由里向外对应的电子层符号分别为K、L、M、N、O、P、Q.3、原子轨道(能级即亚层):处于同一电子层的原子核外电子,也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原子轨道上运动,分别用s、p、d、f表示不同形状的轨道,s轨道呈球形、p轨道呈纺锤形,d轨道和f轨道较复杂.各轨道的伸展方向个数依次为1、3、5、7。

4、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可以用电子层、原子轨道(亚层)和自旋方向来进行描述.在含有多个核外电子的原子中,不存在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

5、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理:(1)能量最低原理:电子先占据能量低的轨道,再依次进入能量高的轨道;(2)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轨道最多容纳两个自旋状态不同的电子;(3)洪特规则: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排布时,电子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且自旋状态相同。

洪特规则的特例:在等价轨道的全充满(p6、d10、f14)、半充满(p3、d5、f7)、全空时(p0、d0、f0)的状态,具有较低的能量和较大的稳定性.如24Cr [Ar]3d54s1、29Cu[Ar]3d104s16、根据构造原理,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图⑴箭头所示的顺序。

根据构造原理,可以将各能级按能量的差异分成能级组如图⑵所示,由下而上表示七个能级组,其能量依次升高;在同一能级组内,从左到右能量依次升高。

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按能量由低到高的顺序依次排布。

7、第一电离能:气态电中性基态原子失去1个电子,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子所需要的能量叫做第一电离能。

常用符号I1表示,单位为kJ/mol。

(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的变化:每隔一定数目的元素,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重复出现从ns1到ns2np6的周期性变化.(2)元素第一电离能的周期性变化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呈周期性变化:★同周期从左到右,第一电离能有逐渐增大的趋势,稀有气体的第一电离能最大,碱金属的第一电离能最小;★同主族从上到下,第一电离能有逐渐减小的趋势。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归纳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归纳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归纳一、原子结构。

1. 能层与能级。

- 能层:根据电子的能量差异和主要运动区域的不同,核外电子分别处于不同的能层,能层用符号K、L、M、N、O、P、Q表示,能量依次升高。

- 能级:同一能层里电子的能量也可能不同,又将其分成不同的能级,如s、p、d、f等能级,各能级的能量顺序为ns < np < nd < nf(n为能层序数)。

2. 构造原理与电子排布式。

- 构造原理:随着核电荷数递增,大多数元素的电中性基态原子的电子按顺序填入核外电子运动轨道,这个顺序被称为构造原理。

- 电子排布式:如铁(Fe)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64s^2。

为了简化,还可以写成[Ar]3d^64s^2(其中[Ar]表示氩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结构)。

3. 基态与激发态、光谱。

- 基态原子:处于最低能量的原子。

- 激发态原子:当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会跃迁到较高能级,变成激发态原子。

- 光谱:不同元素的原子发生跃迁时会吸收或释放不同频率的光,可以用光谱仪摄取各种元素的电子的吸收光谱或发射光谱,总称原子光谱。

原子光谱是线状光谱,可用于元素的定性分析。

二、分子结构与性质。

1. 共价键。

- 共价键的类型。

- σ键:原子轨道以“头碰头”方式重叠形成的共价键,如H - H键,s - s 重叠;H - Cl键,s - p重叠等。

- π键:原子轨道以“肩并肩”方式重叠形成的共价键,如N≡ N中,除了一个σ键外,还有两个π键。

- 共价键的参数。

- 键能:气态基态原子形成1mol化学键释放的最低能量。

键能越大,化学键越稳定。

- 键长:形成共价键的两个原子之间的核间距。

键长越短,键能越大,共价键越稳定。

- 键角:在原子数超过2的分子中,两个共价键之间的夹角。

键角是描述分子立体结构的重要参数,如CO_2分子中键角为180^∘,为直线形分子;H_2O分子中键角为104.5^∘,为V形分子。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一、化学反应原理1. 化学反应的类型- 合成反应- 分解反应- 置换反应- 还原-氧化反应2.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平衡- 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 平衡化学方程式的方法- 利用质量守恒定律进行方程式平衡3. 反应热与焓变- 反应热的定义- 焓变的计算- 热化学方程式4. 化学动力学- 反应速率的定义- 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速率定律与速率常数二、溶液与化学平衡1. 溶液的基本概念- 溶液的定义与分类- 浓度的表示方法- 溶液的物理性质2. 化学平衡- 可逆反应的特征- 化学平衡常数- Le Chatelier原理3. 酸碱平衡- 酸与碱的定义- pH与pOH的概念- 酸碱中和反应4. 沉淀-溶解平衡- 溶解度积(Ksp)- 沉淀的形成与溶解三、电化学1. 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数的确定-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 - 电子守恒原理2. 伏打电堆与电池- 伏打电堆的原理- 电池的工作原理- 标准电极电势3. 电化学系列- 金属的电化学活性- 电化学系列表4. 电化学腐蚀与防护- 腐蚀的类型与机理- 防护措施四、有机化学基础1. 有机化合物的特征与分类- 有机化合物的定义- 基本有机化合物类型(烃、醇、酮、酸、酯等)2. 有机反应类型- 取代反应- 加成反应- 消除反应- 氧化与还原反应3. 有机分子的结构与性质- 碳的杂化轨道- 分子的几何形状- 同分异构体4. 有机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有机合成材料- 生物体内的有机反应- 有机污染物的处理五、实验技能与安全1. 基本实验操作- 实验器材的使用- 常见化学实验操作2. 实验安全与事故处理- 实验室安全规则- 化学品的妥善处理- 紧急情况的应对措施3. 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数据记录- 误差分析- 实验报告的撰写请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和要求,对上述框架进行调整和补充。

每个部分都应详细列出相关的知识点,确保内容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此外,为了便于学生复习和教师教学,建议在每个章节后附上相应的习题和案例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晶体的常识
教学目标:
1、掌握晶体与非晶体的性质差别和结构上的本质区别;
2、掌握晶体、晶胞的概念;
教学重难点:
1、晶胞的结构;
2、晶胞与晶体的关系;
3、晶体与非晶体的性质和本质区别。

教学安排:
(引入)教材彩图:金刚石结构(晶胞)、冰花、钻石,自然界中多种矿石的组成。

(感想)奇妙、漂亮、规则……
(要点)物质大多数是固体晶体基本单元为晶胞分子晶体
非晶体原子晶体
离子晶体
金属晶体
性质:熔点、密度、硬度、延展性、溶解性……
(概念)晶体与非晶体(玻璃态)的差别:
1、自范性:自发地呈现多面体外形的性质。

自发指自动发生(在一定条件下)。

例:水晶球剖开后的结构,外层玛瑙(快速冷却),内层水晶(缓慢冷却)
得到晶体的方法:(1)熔融态物质凝固。

(2)气态物质冷却直接凝固。

(凝华)
(3)溶质从溶液中析出。

(常用)
(分析)晶体具有自范性的原因本质上应从结构特点来解释
2、微观结构:粒子在微观空间里呈现周期性的有序排列。

(拓展)结构引发的性质:强度、导热性、光学性质……
3、各向异性:反映了晶体内部质点排列的有序性。

(应用)判断晶体、非晶体的方法:
1、测量熔点:晶体有固定熔点,非晶体无固定熔点。

2、最可靠的科学方法:X-射线衍射实验(各项异性)
(引入)晶体的微观结构既然是周期性高度有序的,那么就可以研究和表示出来。

(模型)晶胞模型。

晶胞:描述晶体结构的基本单元。

蜂巢和蜂室的关系。

重点:1、晶胞是平行六面体。

2、晶体是大量晶胞“无隙并置”(没有间隙,并行排列)形成的。

(模型演示或图解)
3、晶胞中原子的计算。

顶角为1/8,棱(边)为1/4,面为1/2。

(用图解释数据),习题加强理解记忆。

(练习)“学与问”
习题
(小结)五一假期作业情况。

第二节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
教学目标:
1、了解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的特征;
2、能以典型的物质为例描述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1、分子晶体、原子晶体的概念;
2、晶体类型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3、氢键对物质物理性质的影响。

教学安排:
(复习)晶体与非晶体的差别:
1、自范性(自发地呈现多面体外形的性质)
2、围观结构(三维空间里呈周期性排布)
3、各向异性
4、熔点
鉴别方法:X-射线衍射实验
晶胞:描述晶体结构的基本单元
晶体:晶胞无隙并置而成
晶胞中所含原子个数计算:角,棱,面,心
(引入)观察模型
CO2的晶体和SiO2的晶体
(讨论)有什么不同?组成微粒不同,微粒间的作用力也不同。

(引申)物理性质会不会不同?熔点、硬度。

(概念)分子晶体:只含分子的晶体称为分子晶体。

1、存在的作用力:分子内-共价键分子间-范德华力,氢键小
2、物理性质:低熔点、易升华、硬度小
3、典型的分子晶体:(1)非金属氢化物
(2)部分非金属单质
(3)部分非金属氧化物
(4)几乎所有的酸
(5)绝大多数有机物
小结:与非金属相关的大多数物质
4、结构特征:(1)只有范德华力:分子密堆积-1个与12个相邻。

例如:干冰
(2)范德华力和氢键:情况不同,氢键有方向性。

例如:冰
(概念)原子晶体:原子以共价键结合形成的晶体。

1、存在的作用力:共价键大
2、物理性质:高熔点、高硬度
3、典型的原子晶体:(1)部分非金属单质:B,C,Si,Ge
(2)部分非金属化合物:SiC、SiO2、BN、Al2O3
与非金属有关的少部分物质
4、结构特征:共价键的方向性
(练习)“学与问”、课后习题
(注意)本节课采用PPT课件。

教学效果:
课件制作不错,教学内容也完成较好,但是因为课件中缺乏声音,且早晨第一节课,个别同学精神不佳,以后应该在课件中穿插声音设置,帮助学生提高注意力。

第三节金属晶体
教学目标:
1、知道金属键的涵义。

2、能用金属键理论解释金属的一些物理性质;
3、能列举金属晶体的基本堆积模型――简单立方堆积、钾型、镁型和铜型。

教学重点:
1、金属键涵义;用“电子气理论”解释金属的一些物理性质;
2、金属晶体的4种基本堆积模型。

教学难点:
金属晶体的4种基本堆积模型。

教学安排:
(思考)金属的物理性质有什么共同点?
容易导电、导热、有延展性、有金属光泽等,绝大多数常温是固体。

(概念)金属键:在金属晶体中,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之间的较强的相互作用。

(重点)电子气理论:金属键是金属原子脱落下来的价电子形成遍布整块晶体的“电子气”
1、金属键强弱判断:阳离子所带电荷多、半径小则金属键强,晶体熔沸点高。

2、延展性:外力的作用可以使各原子层发生相对滑动,但仍因为金属键而结合。

导电性:外加电场可以使自由电子发生定向移动。

导热性:自由电子的相互碰撞可以传递热量。

温度升高,导热导电性都会下降。

(难点)金属晶体的原子堆积模型
一、二维平面
1、非密置层
2、密置层
二、三维空间
非密置层的堆积
1、简单立方堆积(金属Po)晶胞含1个原子
2、钾型(碱金属)晶胞含2个原子
密置层的堆积
中心原子配位数12
A
B
A
中心原子配位数12
C
B
A
(阅读)
(注意)用PPT课件完成。

第四节离子晶体
教学目标:
1、能说明离子键的形成。

2、能根据离子化合物的结构特征解释其物理性质。

3、了解晶格能的应用,知道晶格能的大小可以衡量离子晶体种离子键的强弱。

教学重点:
1、离子晶体的物理性质的特点。

2、离子晶体配位数及其影响因素。

3、晶格能的定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
1、离子晶体配位数及其影响因素。

2、晶格能的定义和应用。

教学安排:
(复习)金属晶体的堆积方式:
非密置层:简单立方(6)、K型(8)
密置层:镁型(12)、铜型(12)
教材P79的资料卡片
(习题)P80的习题
(评讲)《同步测控》的离子晶体。

(模型)NaCl和CsCl的晶胞模型
(提问)1、构成离子晶体的微粒是什么?阴、阳离子。

2、这些微粒间的作用力是什么?离子键。

强还是弱?比较强。

与原子晶体和分子晶体相比呢?一般情况下,弱于前者,强于后者。

3、离子晶体的物理性质?
硬度较大、难以压缩,较高的熔沸点。

固态不导电,液态(熔融)导电。

(阅读)科学探究
(概念)离子晶体的配位数(C.N.):指一个离子周围最邻近的异电性离子的数目。

(试练)指出NaCl和CsCl晶体中阴、阳离子的配位数。

(图示)教材P81的图3-28
(思考)决定离子晶体中配位数的因素?
(难点)1、正负离子的半径比(r+/r-)――――几何因素
2、正负离子的电荷比――――电荷因素
3、离子键的纯粹程度――――键性因素(不讨论)
(提问)离子晶体的稳定性由什么决定?
(概念)离子晶体的晶格能:气态离子形成1摩离子晶体释放的能量,通常为正值。

(引申)晶格能不是键能,不限于一对离子之间,而是遍及所有离子之间。

(应用)晶格能越大,表明例子警惕中的离子键越稳定,形成的离子晶体越稳定,熔点越高,硬度越大。

(练习)P86的1、2、3
(表格)P86的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