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改革后的教材与原教材比较分析
谈谈新、旧语文教材之间的差异及应对的方法

教室里上这节课,引导学生了解古老的劳动工具,让他们试着去使用这些工具,通过讲述与劳动相关的故事的方式创设情境,丰富其学习体验,让他们更加热爱劳动。
三、开展活动,培育时代青年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具体来说,可以结合文本的内容,精心设计各种有趣的学习活动,培养有理想、有担当的时代青年。
比如,学完第二单元的课文,学生了解了“匠人精神”。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以“人工智能的出现是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为议题的辩论赛。
正方以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蒸汽时代到来,机器的出现导致很多制衣手工业者失业为例,表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导致一些手工业者难以维持生计,人们渐渐不看重“匠人精神”了,认为人工智能的出现是弊大于利。
反方则表示人工智能可以代替人类做一些重复性的无聊的工作,还可以代替人类做一些比较危险的工作,人类也可以靠人工智能提升工作的效率,“工匠精神”并不会消失,认为人工智能的出现是利大于弊。
又如,学完了第七单元的课文,学生敏锐地发现这些文本都是散文,都反映了作者在逆境中是如何进行“精神突围”的,还展现了每个人的心灵栖居地,如郁达夫与北平、史铁生与地坛、苏轼与赤壁等。
教师可以以“逆境”为话题,组织学生参与演讲活动,引导他们思考如何面对人生中的挫折,强化他们的抗挫能力。
所谓“欲立人,必先立德”,教师一方面要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另一方面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采用多种方法,开展德育活动,使学生成长为立场坚定、思想健康、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本文系南通市十三五德育专项课题《立德树人背景下高中语文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路径的实践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中学)从2021年秋季开始,全国各省(区、市)统一使用新版高中语文教材。
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有很大的变化。
新版高中语文教材分为必修上册和必修下册两本,设计了“以阅读和写作为主的单元”“以语文活动实践为主的单元”和“以整本书阅读为主的单元”,将“十八个任务群”设置于其中。
关于新课程改革前后高中物理教材的对比和分析

关于新课程改革前后高中物理教材的对比和分析虎林市实验高级中学李刚伴随着2007年新课程改革在在黑龙江省逐渐铺开,我们伴随着新课改一起成长,经历了新课改之后的首次学业水平考试,首次综合素质评价,首次高考等等,这7年的时间里有收获、有感慨、有反思,现在终于静下心来将自己的想法进行梳理,沉淀自己的思想。
教材是承载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教育的改革自然也会在教材方面大刀阔斧的改革,具体到高中物理方面,改革的内容主要是教学方式而不是内容上的改变。
我认为新旧教材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新教材的图片比课改前教材多,更加注重形象思维和学生的直观感觉。
新课程标准比原来更加注重学生的形象思维和直观的感受。
高中物理教学当然很重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它的学科特点也注定了对抽象思维能力的强调。
但我们还需重视对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利用。
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其原因有二:一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研究表明通过形象思维能力的训练,可间接的促进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挥。
二、形象思维能力对人的创造活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新课程标准非常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呢?著名物理学家马克斯·普朗克在其自传中指出:创造性的科学家必须具备“对新观点的一种活跃的直觉想象力,这些新观点不是演绎得出的,而是通过艺术家一般的创造性想象而得出的。
”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科学家,但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的角度出发,对形象思维能力的重视显然是必不可少的。
要重视利用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其原因有二:一、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具有创造性才能的人,他既要有高度的抽象思维能力又要有高度的形象思维能力。
在过去的教育中,由于受到形象思维是低级思维、抽象思维是高级思维的这种片面观点的影响,对形象思维的重视不够。
人的认知过程中形象思维和抽象存在,“形象思维是低级思维、抽象思维是高级思维”这种观点的正确理解是形象思维是基础,是人的认知过程中必经的阶段,如果把人的思维比作一栋大厦,形象思维是大厦的“地基”,抽象思维是大厦的“高层”,“高层”的风光美好但不是人人可以看到,“高层”脱离“地基”就变成了空中楼阁。
浅议新教材和旧教材的比较 (3)

浅议新教材和旧教材的比较摘要教材是教育教学的核心资源之一,不断更新的教材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对新教材和旧教材进行比较,并分析其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因素。
通过对比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两种教材的优势和不足之处,为今后教材编写和使用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新教材、旧教材、学习效果、教材编写、教材使用引言教材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资源,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具有重要影响。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教育改革的推进,教材的更新也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
新教材相比于旧教材,往往具有更多的优势,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然而,并不是所有新教材都能取代旧教材,有时候旧教材仍然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因此,对新教材和旧教材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选择和使用教材,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1. 新教材的特点新教材相比于旧教材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1 更新的知识内容新教材在内容选择上更加贴近时代的需求,更新的知识包含了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和社会进步的发展。
这使得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加全面和准确的知识,有助于他们更好地了解和应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1.2 优化的教学方法新教材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优化和改进,更加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通过引入案例分析、团队合作等教学手段,新教材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1.3 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新教材提供了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不再单一地以考试成绩为评判标准。
通过更加综合和多样的评价方式,如论文写作、项目展示等,新教材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和才能的展示,更加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
2. 旧教材的优势尽管新教材具有很多的优点,但旧教材仍然有其不可取代的优势:2.1 稳定性旧教材经过多年的使用,被广大教师和学生所熟悉和适应。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旧教材的运用更加得心应手,学生对其也更加熟悉和接受。
在某些情况下,继续使用旧教材能够保持教学的稳定性,避免学生和教师对新教材的适应过程带来的变动不稳定因素。
浅议新教材和旧教材的比较

浅议新教材和旧教材的比较摘要:教材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体系也在不断改革和进步。
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具有更多的优势和特点,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三个方面对新教材和旧教材进行比较,并分析其对教育教学的影响。
关键词:新教材、旧教材、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1. 引言教材作为教学的基本工具,承载着教育教学的内容和要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学生的需求,新教材应运而生。
本文将对新教材和旧教材进行比较,探讨其优势和不足之处。
2. 内容比较新教材相比于旧教材,内容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旧教材主要侧重于知识传授,强调单一答案的得出。
而新教材则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和问题解决,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
3. 教学方法比较新教材的引入也导致了教学方法的改变。
旧教材的教学方法以讲课为主,注重知识点的讲解和学生的记忆。
而新教材则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项目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4. 评价体系比较教材的评价体系也是新旧教材的一个重要区别。
旧教材的评价主要以考试为主,强调知识的记忆和应用能力。
而新教材则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评价,通过学生的作业、项目实践和口头表达等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
5. 影响与挑战新教材的引入对教育教学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和挑战。
一方面,新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适应了社会的发展需求,使学生更加适应现实生活的挑战。
另一方面,新教材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掌握最新的教学技巧。
6. 结论综上所述,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教学方法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学习;评价体系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评价。
然而,新教材的引入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对教师的要求更高,需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技巧。
《语文课程标准》新旧版对比分析

(强调了传统文化。四条基本理念没有变化,但文字表述略有修改。)
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课程设计思路
1.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课程性质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没有课程地位,前言内容与地位大致相同,明确了工具性和人文性,正面回答了语文课程是什么的问题。)
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新课标教材与旧教材的对比分析及教学建议:基因的本质、基因的表达ppt 人教课标版

展示挂图、模型、 三维电脑动画
建立模型
DNA分子 双螺旋结构 结构的概念 探究学习
组、拆DNA模型教具
创设多样化的探究性学习的问题情景
拓展题
小组讨论,总结
关于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理解
以作图法辅助分析,总结常用规律
第3节 DNA分子的复制
本节包括 对DNA分子复制的推测, 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证据(选学) DNA分子复制的过程 三部分内容。
第4节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1、DNA多样性与特异性原因 (从DNA结构一节移至本节), 并改为探究 2、增---①资料分析 (DNA与基因与基因关系实例); ②科学.技术.社会( DNA指纹技术)
老教材:果蝇的某些基因在染色体上排列的图例
交代了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 阐述: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新教材: 游戏活动 资料分析
体现了对学习过程的指导和对学生主体作用的 关注 ,有助于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 品质 。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1、“格里菲思以小鼠为实验材料,研究肺炎 双球菌是如何使人患肺炎的。”
2、“实验结果甚至出乎艾弗里自己的预料,于是 艾弗里提出了不同于大多数科学家观点的结论: 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数量关系
小组合作竞赛 做模拟实验
第 2节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1、中心法则 (从小楷文字部分移至正文) 2、增---中心法则的提出资料分析 (中心法则的发展) 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细胞质基因
第3节 遗传密码的破译
习题比较
课后复习题 老教材 研究性课题
填充题 判断题 选择题 简答题 调查题 设计题 基础题
新旧版语文课程标准比较分析

新旧版语文课程标准比较分析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语文课程标准也在不断地修订和完善。
新旧版语文课程标准作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对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和教学质量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比较分析新旧版语文课程标准,揭示两者之间的主要差异和变化,以期对当前的语文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本文将首先回顾旧版语文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分析其在我国语文教育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随后,将详细介绍新版语文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和创新点,包括课程理念的更新、课程目标的调整、课程内容的优化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对新旧版语文课程标准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两者之间的差异和联系,分析这些变化对语文教学实践可能产生的影响。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新旧版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为当前的语文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也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引发更多教育工作者对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教学的关注和思考,共同推动我国语文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新旧版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和内容概述新旧版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框架和内容方面均有所调整和完善。
旧版语文课程标准主要侧重于知识点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新版语文课程标准则更加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以及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旧版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主要包括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部分。
课程目标主要关注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内容标准则详细列出了各个年级段需要学习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实施建议则为教师提供了一些教学方法和策略的建议。
整体而言,旧版语文课程标准更加注重知识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相比之下,新版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框架上进行了优化和拓展。
新版标准将课程目标调整为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理解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方面。
同时,新版标准还增加了“跨学科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等内容,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
新旧课标比对分析报告

新旧课标比对分析报告本报告旨在对新旧课标进行比对分析,以评估其差异和改进之处。
针对每个科目,将通过对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的对比,探讨新旧课标的异同,并提出可能的改进建议。
一、语文:1. 目标: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旧课标则更加侧重知识的传授和语言技能的培养。
2. 内容:新课标内容更加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和现实社会,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批判思维能力;旧课标内容相对传统,注重经典文学作品的传承和阅读技巧的训练。
3. 方法:新课标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学习,鼓励探究和创新;旧课标则更加倾向于教师单向传授知识和技能。
4. 评价:新课标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注重学生的思辨和创新能力;旧课标更加注重考核知识掌握和应试能力。
改进建议:针对新课标,可以加强对学生的讨论和合作学习的培养,强化实际应用能力的训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思维能力;同时,应更加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兴趣培养。
二、数学:新课标强调数学的应用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旧课标则更加注重数学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计算技能的训练。
2. 内容:新课标内容更加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和现实社会,强调数学的应用和信息技术的运用;旧课标内容相对传统,注重对数学基础知识的传承和计算技巧的训练。
3. 方法:新课标注重学生的探索和实践,鼓励应用数学解决问题;旧课标则更加注重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书写和计算能力的训练。
4. 评价:新课标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包括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考核;旧课标更加注重考核基础知识的记忆和计算技能的熟练程度。
改进建议:针对新课标,可以加强对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引入更多的实际应用和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数学实践能力;同时,应更加注重学生的兴趣培养和学习动机的激发。
三、英语:1. 目标: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旧课标则更加注重语法知识和词汇量的积累。
高中语文新旧教材对比

高中语文新旧教材对比语文组吴熹为了适应新的时代要求,高中语文教材又进行了改革并开始实施到教学过程中。
由过去的旧教材转变为现在重新改换具有时代气息篇目的新教材,既然是新教材,它与旧教材相比,到底有哪些变化,又是怎样来体现新课标的要求的。
通过粗浅的比较,发现新旧教材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新旧教材的教育理念和教学主要目标发生了变化高中语文新教材的指导思想,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要提高学生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二者相辅相成。
在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提出要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
同时,把“过程和方法”放在突出地位,以此来联系、整合“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课程目标和相关内容。
例如,在新教材中,“表达交流”部分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如何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学习方法的了解、模仿与反复训练。
其中包括:表达交流的过程和方法,如“心灵共鸣”“亲近自然”“发现幸福”“美的发现”等;领悟的过程和方法,如“善于思辩”“直面挫折”“缘事析理”等。
由于教材所设计追求的是渗透式的学习“过程”,又重在“方法”上的引导,学习训练的落脚点在“能力”,从而改变了以往常见的那种偏重课堂灌输的方式,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和创造性来学习,这在“梳理探究”部分表现的尤为明显,它要求学生在读写能力得到稳步提高的同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自然受到陶冶。
另外,新大纲也明确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里既肯定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也明确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例如,教材中的文章很注重人文思想。
如《别了,不列颠尼亚》、《热爱生命》、《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等文章鼓励学生关注一些精神层面的东西,不去追究学生议论与探讨的深浅和正确与否,至少可使他们拥有了用一种开阔的视野来看待世界、审视自我。
高中语文新旧教材区别与看法

高中语文新旧教材区别与看法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高中语文教材也在不断更新换代。
新旧教材在内容、形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区别。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来探讨高中语文新旧教材的区别,并提出个人的看法。
首先,新旧教材在内容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旧教材注重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和解析,如《红楼梦》、《西游记》等。
这些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而新教材则更加注重现代文学作品的选取,如《平凡的世界》、《围城》等。
这些作品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现实,能够引发学生对当代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讨论。
其次,新旧教材在形式上也有所不同。
旧教材以课文为主,注重对课文的解读和分析。
学生需要通过阅读课文来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表达方式。
而新教材则更加注重多媒体教学的运用,通过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
这种形式的变化使得语文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
此外,新旧教材在教学方法上也有所差异。
旧教材注重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背诵,学生的角色相对被动。
而新教材则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采用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这种教学方法的改变使得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提高了学习的效果和质量。
对于新旧教材的区别,个人有着自己的看法。
首先,新教材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现实,能够引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讨论。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批判思维能力。
其次,新教材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这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培养。
最后,新教材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使得语文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新旧教材在内容、形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区别。
新教材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现实,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
个人认为,新教材的改革是符合时代发展和教育需求的,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
新版教材与旧版教材各年级科目教材版本的比较与选择

新版教材与旧版教材各年级科目教材版本的比较与选择在教育领域,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
每个学年,学校都会选择使用一本教材来辅导教学。
然而,教材市场上存在着旧版教材和新版教材两种选择。
本文将从各年级科目教材版本的比较以及选择角度,对新版教材与旧版教材进行探讨。
1. 教材版本比较新版教材与旧版教材在内容、布局以及教育理念等方面存在差异。
首先是内容上的比较。
新版教材通常会经过严格的审查和更新,以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和学科知识的进展。
与此相比,旧版教材未能同步更新,可能存在一些过时或不准确的信息。
其次是布局的比较。
新版教材往往更加注重信息的排版和分布,采用更加直观和易于理解的形式,以便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
而旧版教材在这方面可能显得相对滞后。
最后是教育理念的比较。
新版教材通常采用前沿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应用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相比之下,旧版教材可能更注重知识的灌输和记忆。
2. 新版教材的选择针对不同年级和科目,选择教材版本时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
首先,应该考虑教材的内容是否符合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标准。
教育标准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教育部门针对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所制定的指导性文件。
新版教材通常会更加贴近最新的教育标准。
其次,需要考虑教材的编写团队和质量保障体系。
一本优质的教材背后通常有专业的编写团队和严格的质量保障体系,因此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
此外,学校还应该考虑教材的价格和可供性,确保能够提供足够的教材供学生使用。
3. 旧版教材的选择尽管新版教材在许多方面都有优势,但在某些情况下,旧版教材仍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首先,如果学校的教学资源有限,或者学生家庭经济条件较差,选择旧版教材可以降低学习成本。
其次,如果学校刚刚购买了一批旧版教材,或者教师对旧版教材非常熟悉,那么延续使用旧版教材也是一种合理的选择。
此外,有些学生可能更适应旧版教材的教学方式,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旧版教材也是一个可以考虑的选项。
高中化学新课程与旧教材对比分析

高中化学新课程与旧教材的对比分析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切实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实现我国“科教兴国”宏伟目标的关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完善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体系的核心环节,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从2005年开始在全国所有地区全面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必然涉及教材改革,新教材编写的依据是《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根据这一标准,编写了不同版本的化学教材。
新教材与旧教材从编写思想、课程体系、培养目标等各个方面都与旧教材有着巨大的差别,下面对高中化学新课程与旧教材进行一下对比分析。
一、教材编排的结构体系不同。
旧教材的教学体系是按照学科知识体系编排,单纯引入型的学习方法,从学习每一种物质开始,给出其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制备方法——用途。
而新教材打破知识体系,按照不同模块编写,从一开始就采用的是一种研究型的学习方法。
每一节都设计了不同的栏目,包括你知道吗、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观察与思考、问题解决、信息提示、调查研究、拓展视野、回顾与总结、练习与实践等。
教材还适时的根据教学内容,配以形象的图片,然后通过提出质疑,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紧接着观察、思考、活动、探究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化学,理解化学。
同时,把学习到的化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去,使学生亲近化学,感到学习化学的快乐,体现出化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材图文并茂,增大了信息量,有助于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有些图示、图表,非常到位。
书中配有很多相关科学家图片,对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亦有一定积极作用,达到了新课标要求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模式。
旧教材与新教材

旧教材与新教材1. 语文课的旧教材与新教材比较:旧教材:传统的语文教材注重对古文的解读和传统文化的传承,注重文字的书写和语法的学习。
但是内容较为枯燥,缺乏趣味性和实用性。
新教材:新时期的语文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强调对不同文体的阅读和理解,丰富课文的内容和形式。
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2. 数学课的旧教材与新教材比较:旧教材:传统的数学教材偏重计算和填鸭式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灌输公式和解题方法。
但是往往忽略了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的能力的培养。
新教材:新时期的数学教材强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发现数学的规律。
同时,内容更加贴近实际生活,注重数学在现实中的应用。
3. 历史课的旧教材与新教材比较:旧教材:传统的历史教材注重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记忆和叙述,强调线性的历史进程。
但是内容较为枯燥,缺乏趣味性和探究性。
新教材:新时期的历史教材强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观念,注重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关注历史事件和现实生活的联系。
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文献阅读能力。
4. 物理课的旧教材与新教材比较:旧教材:传统的物理教材注重对公式和定理的记忆和应用,强调理论解释和实验验证。
但是内容较为抽象和理论化,缺乏实践和应用的相关内容。
新教材:新时期的物理教材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注重物理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探索。
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设计的能力。
5. 化学课的旧教材与新教材比较:旧教材:传统的化学教材注重对元素和化合物的记忆和分类,强调化学反应的平衡和计算。
但是内容较为理论化和抽象,缺乏实践和应用的相关内容。
新教材:新时期的化学教材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注重化学的实验和实际应用。
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6. 英语课的旧教材与新教材比较:旧教材:传统的英语教材注重对词汇和语法的记忆和应用,强调阅读和翻译的能力。
新课标改革后的教材与原教材比较分析

新课标改革后的教材与原教材比较分析――必修1基本初等函数的分析2022,在高中数学教材中进行了新的课程标准改革。
通过这学期的学习,我学到了很多关于新教材的概念,新教材和旧教材的区别,为什么要进行改革,改革的目的是什么,是好是坏,等等。
高中数学新课标指出“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高中数学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独立思考;而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我们要把握新课程的宗旨:让学生在娱乐中不知不觉地掌握教学内容,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变被动接受为主体参与,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教师变传授者为引导者。
在这一宗旨的带领下,数学教师要注重设计、注重方法、注重课堂实效,从而实现“知识技能为基础目标,过程方法为核心目标,情感、思维和价值观为最终目标”的三维整合。
教师要真正理解:“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改的教学理念。
现在,我将把新课程标准和原教材的差异与必修课1第2章的基本基本函数内容进行比较。
在基本初等函数这个部分。
编者变了函数与映射出现的顺序;教材通过三个具体的实例,体会数集之间的一种特殊对应关系,即函数。
再通过问题“如何用集合语言来阐述上述三个问题的共同特点?”引出数集之间的对应,从初中函数定义上升为高中函数定义,而将映射概念作为函数概念的推广放在《函数的表示》一节的最后处理。
我个人认为函数概念的教学可以从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掌握的具体函数和函数的描述性定义入手,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实际问题,尝试列举各种函数,构建函数的一般概念。
在理解函数概念的基础上,掌握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列表法、图像法和分析法,通过对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等具体函数的学习,加深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新课程标准在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内容上与原教学大纲有很大不同。
新旧教材对比分析

从人教版“课标教材”与“老教材”的异同看高中语文新课程阅读教学的课堂定位新课程改革带来了课程观念的巨大转变。
与之相应.作为课程重要载体的高中语文教科书也有了很大变化.打破了“人教版”一统天下的局面.增加了很多版本。
不同版本的教材,课文篇目各不相同.编排方式也多种多样。
与“老教材”相比.“课标教材”有没有与之相同的地方?“课标教材”除了分为必修与选修之外.除了更换课文篇目、改变课文编排方式之外.还有哪些变化?这些新的变化,折射出怎样的教学观念与教育思想?我们的教学策略教学行为要作哪些调适?课堂教学应该如何准确定位?这些,都成了摆在广大教师面前不可回避的问题。
我们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供2003级高中学生使用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必修”教材(本文简称“老教材”)与供“高中新课程改革”省区2007级高中学生使用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教材(本文简称“课标教材”)作了比较.发现“课标教材”比之于“老教材”有多方面的变化。
现将两套教材“阅读”部分的异同及其对阅读教学课堂定位的启示作一些分析。
一、课文体裁比例变化透露文体指向的微调如果我们对“老教材”与“课标教材”的课文从体裁(依《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划分大类)角度作个统计(见表l).不难看到一些颇耐寻味的东西。
表1 “老教材”与“课标教材”课文分类统计表(说明:1.古代传记归入“文学类”之散文统计。
2.表中百分比数据为约数.按四舍五入取值。
以下分析数据同此。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1.新、旧两种教材文学类文本的篇(首)数在其自身教材系统中所占的比例都比较大。
“老教材”6册共有诗文161篇(首),其中文学类文本125篇(首),占78%。
“课标教材”5个必修模块共有诗文79篇(首),其中文学类文本58篇(首),占73%。
从“老教材”到“课标教材”.文学类文本的比例虽有小幅下降.但两种教材文学类文本篇数都占到教材文章总篇数的四分之三左右.这可不是个小数目l2.“老教材”与“课标教材”相比.“文学类课文”相同的篇目很多.而“非文学类课文”相同的篇目很少.两者形成极为鲜明的反差。
新课标教科书和以往的语文教科书相比

新课标教科书和以往的语文教科书相比,有不少创新之处,其中之一便是“名著导读”的设计。
它把课外名著导读纳入教材编排体系,以突出和强调课外名著导读的重要性。
如何认识它的意义,特别是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切身实践,以期达到课堂教学与课外名著导读融会贯通、相辅相成的目的,是我们应该探索的一个方向。
下面结合我在课堂上的具体设计,谈谈我在课外名著导读教学中的两点体会。
一、在对话中加强互动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的对话中进行。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名著导读教学也不例外。
所谓对话,是指教师根据教学重点和教学目标而预设若干问题,再以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不断融入课文,理解感悟课文的深刻内涵。
因此,有效的对话不但推动了师生间、生生间的思维碰撞,而且营造了民主、自由地学习氛围。
在学习《格列佛游记》前,我首先给学生们提示酷爱航海冒险的格列佛,四度周游世界,经历了大大小小惊险而有趣的奇遇。
然后就让学生带着兴趣搜集与《格列佛游记》相关的资料,这样既把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了社会和课外的读物及媒体,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又为课文的理解放缓了坡度,为学生自主学习获得成功作了很好的铺垫,打破了课堂就课本啃课本的封闭程式。
在课堂上,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格列佛游记》这个故事中,格列佛经历了大大小小惊险而有趣的奇遇,哪一件奇遇最吸引你?为什么?”“从这些奇遇中,你看出格列佛是个什么样的人?你是从那些地方看出来的?请找出相应的文字加以剖析。
”“小人国中为了吃鸡蛋要打破大的一头还是小的一头而发动战争这件事在现实生活中怎样理解?”“这部小说极具讽刺性,到底讽刺了什么?”随后学生运用小组合作探究形式交流归纳。
在学生反馈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主要从各个方面进行品评,并适时地予以点评和鼓励,营造了一个十分宽松的空间。
在这个师生有效平等的对话氛围中,整节课学生们始终处在乐此不彼的积极思维状态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充分融入到课文中,于是学生们能够做到多元解读人物性格形象,去理解感悟课文的内涵。
新旧教材对比分析

新旧版语文教材比较新版教材是根据国家最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而编写的,突出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顺应了当前语文学科建设的要求。
旧教材是指在《语文教学大纲》的指导下编写的教材。
下面,试就二者做一比较。
一、教材的体系结构旧教材共六册,分为“阅读”和“写作、口语交际”2部分。
每册中,阅读分六个单元、24篇课文;写作五个单元,4个方面的写作指导和1个自由写作实践;每册设置2个综合性学习。
供高中三年六个学期使用。
另配有《语文读本》,供师生课外使用。
新教材共五册(必修),分为“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4个部分。
供学生在一个半学年内学完,其它时间由学生自己选修。
“阅读鉴赏”每册分四个单元、16篇课文,这是这套教材的主体,所选课文以名家名篇为主,也有反映当今时代特色的作品。
每个单元的学习也有所侧重,有的侧重于对形象性较强的文学作品进行口味与鉴赏,有的侧重于对思辨性较强的说理文章进行思考和领悟,有的侧重于应用性较强的文章的阅读理解,意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表达交流”包括“写作”与“口语交际”2个部分。
“写作”每册4个专题,每个专题都有一个相对集中的写作话题和写法指导,还有丰富多彩的写作练习;“口语交际”每册围绕一个重点进行。
“梳理探究”每册安排了3个专题。
有的侧重于对以前所学知识的梳理和整合,有的通过自主思考和合作研讨,培养探究能力。
“名著导读”每册介绍2部,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思考能力与欣赏水平。
其中,前三个部分纳入课内学习计划,“名著导读”可安排在课外解决。
如此调整充实了语文学习的内容,提高语文学习的人文口味。
在新课程中,“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这些不再是语文教学的“鸡肋”,一改过去可有可无的尴尬地位,在语文教学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同时也实现了语文工具性作用的回归。
打破了过去由课文一统天下的语文教学格局。
二、入选篇目概况在阅读部分的选文方面,也做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兼顾。
新课标理念下的新、旧教材比较研究

新课标理念下的新、旧教材比较研究作者:夏欢申燕来源:《化学教学》2021年第06期关键词:教材比较研究;新教材;乙醇和乙酸;新课标教材是国家意志的集中体现,是达成课程标准育人目标、践行学科教学理念的有效承接者,是广大一线教师开展学科教学的重要参考。
為更好地落实国家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更快地顺应《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为“新课标”)对学科教学的规划要求,更优质地服务广大师生,普通高中化学教材在2007年编写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并于2019年印刷发行新版教材。
新、旧教材更替之际,加强对新、旧教材的对比研究,有利于教师和教研工作者从变化中感知教材的修订理念,使学科教学充分体现时代育人特色;有利于教师生动地将教材的修订意图落实于课堂教学中,使课堂教学更为指向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因此,研析新教材至关重要,也迫在眉睫。
“新课标”提出重视开展“素养为本”的教学,即“倡导真实问题情境的创设,开展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重视教学内容的结构化设计”。
此外,“新课标”还提出“依据化学学业质量标准,评价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情况,积极倡导‘教、学、评’一体化,使每个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课标是编写修订教材的重要依据,那么教材在修订过程中是如何体现“新课标”的教育教学理念的呢?教材的变化又能折射出“新课标”对学科教学的哪些育人要求呢?笔者以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第七章有机化合物中的“乙醇和乙酸”这一节为例,从情境创设、实验活动开展、知识结构化设计以及评价开发四个维度对该节教材内容进行分析,以期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参考。
乙醇和乙酸是人类较早发现、制备和应用的有机化合物,在生活和生产中的用途广泛,学生十分熟悉,二者也是醇和羧酸这两类烃的含氧衍生物的典型代表。
“乙醇和乙酸”这部分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初步地从燃料及其应用角度认识乙醇、从酸性的角度了解生活中食醋里的醋酸后的深入和升华,也是学生从官能团的角度学习烃的衍生物的相关性质和转化、建构结构决定性质的有机化合物认知模型的重要载体,是对学生进行责任、态度及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抓手。
旧教材 新课标

旧教材新课标
旧教材是指根据旧版课程标准编写的教育教材,而新课标是指根据新版课程标准编写的教育教材。
在我国,教育部门会定期更新课程标准,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提高教育质量。
新版课程标准相较于旧版,会对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调整和完善。
使用新课标教材有以下优点:
1. 更具时代性:新课标教材根据当前社会的发展和需求进行修订,内容更具时代性,有助于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人才。
2. 优化课程结构:新课标教材对课程结构进行了调整,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 倡导素质教育:新课标教材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素质教育实施。
4. 提高教育质量:新课标教材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改进,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5. 强化学科素养:新课标教材强调学科间的融合,强化学生的学科素养,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体系。
总之,新课标教材旨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人才。
在使用新课标教材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需要逐步适应新的教学要求和方法,共同推动教育改革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改革后的教材与原教材比较分析
——必修1 基本初等函数的分析
2008年,高中数学教材进行了一次新课标改革,通过这学期的学习,我学习到了很多关于新教材的理念,与旧版教材的区别,以及为什么要进行改革,改革的目的在哪里,这么改是好还是不好等等。
高中数学新课标指出:“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高中数学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独立思考;而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我们要把握新课程的宗旨:让学生在娱乐中不知不觉地掌握教学内容,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变被动接受为主体参与,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教师变传授者为引导者。
在这一宗旨的带领下,数学教师要注重设计、注重方法、注重课堂实效,从而实现“知识技能为基础目标,过程方法为核心目标,情感、思维和价值观为最终目标”的三维整合。
教师要真正理解:“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改的教学理念。
下面我就必修1的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这个内容来比较一下新课标和原版的教材的差异吧。
在基本初等函数这个部分。
编者变了函数与映射出现的顺序;教材通过三个具体的实例,体会数集之间的一种特殊对应关系,即函数。
再通过问题“如何用集合语言来阐述上述三个问题的共同特点?”引出数集之间的对应,从初中函数定义上升为高中函数定义,而将映射概念作为函数概念的推广放在《函数的表示》一节的最后处理。
个人觉得,函数概念的教学可以从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已掌握的具体函数和函数的描述性定义入手,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实际问题,尝试列举各种各样的函数,构建函数的一般概念.掌握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列表法、图象法和解析法.在理解函数概念的基础上,再通过对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具体函数的研究,加深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新课标在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内容上与原大纲有较大区别,新课标更侧重于指数型函数与对数型函数的教学。
新课标中删去了“反函数”一节;教材中删去了“反函数”一节,将反函数的定义放在对数函数的相关链接里。
这一做法符合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对反函数处理“不要求一般地
讨论形式化的反函数定义,只要求以具体函数为例进行解释和直观处理”的要求。
这一部分的修改让很多大学老师感到诧异,特别是我在做助教的时候,很多学生不知道arcsin,arcos等基本的反函数,让他们在大学数学学习中遭遇了不少的压力与不适应,但是让前面的知识联系的更紧密,这也何尝不是一件好事。
新课标中增加了“幂函数”一节;在2000年修改教材的时候,删去了有关幂函数的内容。
缺少了幂函数的知识,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是一种损失。
因此,新教材恢复了“幂函数”一节,但只研究五个特殊的幂函数。
指数幂的教学,要在回顾整数指数幂的概念及其运算性质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实例,引入有理指数幂及其运算性质,以及实数指数幂的意义及其运算性质,进一步体会“用有理数逼近无理数”的思想,并且可以让学生利用计算器或计算机进行实际操作,感受“逼近”过程。
新课标中增加了“函数与方程”。
“函数与方程”作为函数应用中的一节新增的内容。
更加突现“函数是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增加数学的应用意识。
新课标每节都增加了“函数有关的实际问题”;教材在函数章节的引言部分都增加了生活例子,在例题、习题、阅读材料等,都增加了实际问题,最后一节标题就是“函数模型及其应用”,还有“探究案例”中的应用问题,旨在引导学生不断体验函数是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基本数学模型。
结合实际应用,是新课标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结合实际,以适当的问题带动学生的学习,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建构知识。
重视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的联系,关注数学应用,让学生体会数学是自然的并且是有用的。
新课标加强了函数模型的背景和应用的要求,了解指数函数模型的实际背景,了解对数函数模型的实际背景;认识直线上升、指数爆炸、对数增长等不同函数类型的增长含义;让学生通过收集现实生活中普遍使用的函数模型实例.
新课标加强了分段函数的教学,数与方程、不等式、算法等内容的横向联系,以及在整个中学数学中多次接触,反复体会,螺旋上升地学习函数的纵向联系.沟通各模块之间的联系,使学生体会知识间的有机联系,例如,《标准》要求结合二次函数的图象,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存在性及根的个数,从而了解函数的零点与方程根的关系;根据具体函数的图象,能借助计算器用二分法求相应方程的近似解,为后面的算法学习作一些准备等。
新课标加强了分段函数要求能简单应用。
加强了对数形结合、几何直观等数学思想方法学习的要求,函数这一内容是学习数形结合、几何直观等数学思想方法很好的数学载体。
又如《标准》要求结合二次函数的图象,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存在性及根的个数,从而了解函数的零点与方程根的关系;根据具体函数的图象,能借助计算器用二分法求相应方程的近似解,为后面的算法学习作一些准备等。
信息技术相结合是新课标教材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在课程学习中我们了解到新教材积极探索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适当体现信息技术的应用。
明确指出了要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
如:能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具体指数函数的图象,探索并理解指数函数的单调性与特殊点;能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具体对数函数的图象,探索并理解对数函数的单调性与特殊点;能借助计算器用二分法求相应方程的近似解等.都体现了加强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要求。
借助信息技术强大的作图和分析功能,及其对函数图象能进行直接操作的优越性;并对函数图象变化进行动态演示,重复引起变化的关键因素,局部放大等,可以使我们方便地观察函数的整体变化情况,对我们归纳、概括函数的性质以及不同函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有极大好处。
这样就把极其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了,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教学效果也会非常好的。
函数零点和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的求法,就是很好的例证。
新教材削弱了对定义域、值域的过于繁难的,尤其是人为的过于技巧化的训练。
削弱了反函数的概念,只要求知道指数函数y=ax与对数函数y=logax(a>0,且a≠1)是互为反函数;将复合函数概念放到“导数及其应用”的相关内容中.此外,对于对数函数内容的要求也有所降低.这都是为了尽可能地减轻学生的负担。
数学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乐意走进课堂,去品味学数学的情趣,才会有展示自我能力的欲望。
教师应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数学科学与人类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体会数学的价值;通过数学问题的提出、解决过程,通过数学发生、发展过程以及数学内部各种运动、变化关系等,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兴趣的指向不是与生俱来的,兴趣还需我们去培养。
学生在学习数学时要克服只为高考而学数学的功利思想,要从数学的功效和作用,以及数学对人的发展和生活需要的高度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
新教材的使用意味着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理念的翻新、教学方法的转变和教学要求的重新定位。
在当今重视素质教育的时期,新的教学大纲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创新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以为,教师应立足于教材,根据教学内容和特点进行妥善处理和深
入挖掘,引领学生寻找新的角度、新的视点,使他们更好地去了解知识间的联系,认识知识的本质,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新课标这套教材与前一套教材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旧的教材是由一般的结论到特例的应用,而新教材则正好相反,它是先出示一些有规律的事例,等学生发现它们的规律后再推出一般的模型,然后用这个模型解决问题,即旧教材是由一般到特殊,而新教材是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这是一个很大的改变,(如:先讲函数再讲映射)且符合人的认知规律。
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规律和内在联系,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探索能力的有效途径。
尊重传统的学习方式,适度开展探究性学习.高中数学新课标指出:“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高中数学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接受,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讲授仍然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但要注意的是必须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师生互动”。
新课程呼唤新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条件使学生有机会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现、发生、发展的过程,在尊重传统的学习方式的同时,渗透探究性学习的某些因素,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然而,由于学生在数学课主要学习的是间接知识,不易过多地使用“数学建模”、“数学探究”等学习方式。
如果每个概念都从实践中引入,每个定理都在探索中发现,需要多少时间才能完成?过分强调探索与发现,违反人类文化继承和发展的规律,也给高中数学已经饱满的内容安排增加更大的压力。
所以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要量力而行。
高中数学课标对“双基”没有给出明确的界定,我认为,数学必修1—5的内容、选修系列1、系列2的主要内容应该属于“双基”的范围。
例如算法、数据处理、概率统计、向量、导数及其应用等,是近、现代数学的重要知识,应当视为当代高中数学的基础;用计算机或计算器解方程、求函数值、绘画函数图象等,反映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需要,应当视为当代高中数学的基本技能。
教师应注意“双基”的发展变化,认识“双基”的新的内涵,围绕落实“双基”,设计教学过程,设计练习。
只有重新认识“双基”,才能有效地落实好“双基”,进而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