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平均数
四年级平均数问题知识点及练习题
一、知识链接1、平均数:把几个不相等的数,在总数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移多补少,使它们相等。
2、基本数量关系式: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总数量=平均数×总份数总份数=总数量÷平均数3、解题关键:找准问题与条件,条件与条件之间相应的关系。
4、平均数问题中的行程问题:(1)路程=时间×速度时间=路程÷速度速度=路程÷时间(2)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V=ST)往返路程=去的路程+回来的路程(3)静水速度(本身的速度)水流速度(外来的速度)顺水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逆水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4)设数法解题二、例题精讲例1、二(1)班学生分三组植树,第一组有8人,共植树80棵,第二组有6人,共植树66棵,第三组有6人,共植树54棵,平均每人植树多少棵?例2、四年级羽毛球队的同学测量身高。
其中两个同学身高153厘米,一个同学身高152厘米,有两个同学身高149厘米,还有两个同学身高147厘米。
求四年级羽毛球队同学的平均身高。
例3、从山顶道山脚的路长36千米,一辆汽车上山,需要4小时到达山顶,下山沿原路返回,只用2小时到达山脚。
求这辆汽车往返的平均速度。
例4、李华参加体育达标测试,五项平均成绩是85分,如果投掷成绩不算在内,平均成绩是83分,李华投掷得了多少分?例5、如果四个人的平均年龄是23岁,四个人中没有小于18岁的,那么年龄最大的人可能是多少岁?例6、五个数的平均数是18,把其中一个数改为6后,这五个数的平均数的16,这个改动的数原来是多少?例7、一位同学在期中测试中,除了数学外,其它几门功课的平均成绩是94分,如果数学算在内,平均每门95分。
已知他数学得了100分,问这位同学一共考了多少门功课?例8、四(2)班有40名学生,期末数学考试有两名学生生病缺考,这时班级平均分为90分,缺考的两名学生补考成绩是98分,92分。
四(2)班期末考试的平均分是多少?例9、小芳和四名同学一起参加数学竞赛,那四位同学的成绩分别为78分、91分、82分、79分小芳的成绩比五人的平均成绩高6分。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4.4 平均数》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4.4 平均数》苏教版一. 教材分析《平均数》是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数据有一定的认识,但求平均数的方法和应用可能还不够熟练。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交流等方式,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求法及其应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交流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求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平均数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交流分享法: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生动展示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际问题,用于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
3.学具:为学生准备纸张、笔等学习用具,方便他们记录和计算。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场景,如篮球比赛、体重测量等,引导学生关注平均数。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平均数吗?为什么需要平均数?2.呈现(10分钟)介绍平均数的定义和求法。
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并学会如何求平均数。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一些复杂的实际问题,如购物、分配资源等。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求平均数9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求平均数9篇求平均数 1教学目标(一)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二)掌握简单的的方法.(三)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平均数是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它和平均分的意义不完全一样,平均数实际上每一份不一定一样多,而平均分是指实际上每份都一样多.因此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是难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的方法是教学重点.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准备口答:1.小华4天读完60页书,平均每天读几页?2.五一班有42人,平均分成6个组,每个组有多少人?3.小明期中测验语文和数学两科成绩共得180分,平均每科成绩多少分?师:上述1,2两题都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1份是多少.实际上它们每一份都一样多,而第3题是把两个数的和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是它们的平均数,而不是原来每份实际的数,所以“求几个数的平均数”与“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1份是多少”,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学习新课1.新课引入.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中,经常用到平均数的概念,如平均速度、平均成绩、平均产量等.怎样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如何求出几个数的平均数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板书:平均数)2.出示例2.用4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水面的高度分别是6厘米、3厘米、5厘米、2厘米.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3.分析,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思考.教师拿出盛水的4个同样的杯子,标明刻度.师:这4个杯子水面高度相等吗?生:这4个杯子水面高度不相等.师:求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什么意思?生:平均高度就是4个杯子里的水面一样高.师:怎样才能找出4杯水的平均高度呢?出示挂图(即课本中的下图)放在4个杯子后面,指出红线标明的地方(4厘米)就是平均高度.教师演示,把水多的杯子倒一些到水少的杯子,使4杯水同样多,得到平均高度.师:这平均高度是每杯水的实际高度吗?它是怎样得到的呢?通过演示使学生明确,它不是每杯水的实际高度,而是把4个杯子里的水平均分的结果.师:如果我们不倒水,能算出这个平均高度吗?小组讨论.从而明确:要求4个杯子水的平均高度,要先把4个杯子的水面高度加起来,再除以4,相当于把4个杯子里的水合在一起,再平均倒在4个杯子里,看每个杯子水面的高度是多少.用算式表示就是(6+3+5+2)÷4.教师板书:(6+3+5+2)÷4=16÷4=4(厘米)答:4个杯子水面平均高度是4厘米.说说括号里求什么?为什么除以4?得到的结果表示什么.要强调4厘米是平均数.4.做29页上的“做一做”中的第1,2,3题.订正时让学生讲出思考过程.5.总结规律.师:从刚才做的几道题中,你能说一说的一般方法吗?通过学生的回答概括为:求几个数的平均数,先要求出这几个数的总数,然后再找出要把它平均分成的份数,最后用总数除以总份数就可以得到平均数.6.出示例3.学生默读例3,理解题意,明确条件和问题.师:如何比较哪一组平均身高高一些?怎样计算出高多少?启发学生想:如一个一个地比,非常麻烦,而且不容易比清楚.先算出各组的平均身高,就容易比较了.让学生运用从例2中学到的方法,自己求出两组各自的平均身高,再求出哪一个组的平均身高高一些,高多少.师:如果不求平均身高,直接用各组所有人数的和进行比较行不行?为什么?使学生明确,由于两组人数和每人身高不一样,不能直接比较,只能用平均身高进行比较.(三)巩固反馈1.选择正确列式,并说明理由.一辆汽车第一天行53千米,第二天行58千米,第三天上午行30千米,下午行27千米.平均每天行多少千米?A.(53+58+30+27)÷3B.(53+58+30+27)÷42.光明小学五年级3个班为灾区人民捐款750元,六年级4个班为灾区人民捐款1210元.平均每个年级捐款多少元?这两个年级平均每班捐款多少元?小组讨论后得出:平均每个年级捐款多少元?(750+1210)÷2两个年级平均每班捐款多少元?(750+1210)÷(3+4)强调是把哪几个数平均分、分成多少份,要认真审题,找出所需要的总数及总份数,再求出它们的平均数.(四)作业练习七第1,2题.课堂教学设计说明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小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量的和除以这组数量的个数所得的商.因为这个平均数不是实际的数,与过去学的平均分的意义不完全一样,因而平均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要经常用到如平均产量、平均速度等等,因此首先要建立平均数的概念,再分析的方法.本节课设计既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又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首先通过简单的口答题,初步认识平均数的意义,分清平均数与平均分的联系与区别.为学新课做好铺垫.新课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学习例2.求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通过教师的演示,提问,学生在观察、讨论的基础上,理解平均高度的意义,建立平均数的概念.第二个层次是指导列式计算.在实际中,求几个数的平均数,都不可能像杯子倒水那样操作,因此引导学生要通过计算来解决.第三个层次,让学生做书上的“做一做”几个题,启发学生总结出求几个数的平均数的一般算法.第四个层次,通过例3让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类推、自己计算,从而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熟练地掌握计算方法.练习的设计有所提高和变化,要让学生分清把哪几个数平均分,分成多少份,为以后学习复杂的问题打下基础.板书设计例2 用同样的4个杯子装水,水面的高度分别是6厘米、3厘米、5厘米、2厘米.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6+3+5+2)÷4=16÷4=4(厘米)答: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例3 四年级一班第一小组有6个同学,第二组有7个同学,下面是两组同学身高的统计表.(单位是厘米)eq \x(统计表)(1)第一组平均身高是多少?(136+142+140+135+137+144)÷6=834÷6=139(厘米)(2)第二组平均身高是多少?(132+141+133+138+145+135+142)÷7=966÷7=138(厘米)(3)第一组平均身高比第二组高多少?139-138=1(厘米)答:第一小组平均身高高一些,高1厘米.求平均数 2课题:教学要求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的意义,学会较复杂的的方法。
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平均数(13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平均数(13篇)作为一名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平均数》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道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2.加强学生对平均数在统计学上意义的理解。
3.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师重点和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长方形。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谈话引入:(出示幻灯教师家的书架)师:这是老师家的书架,咱们一起来看看。
现在我的书架上上层有8本书,下层有4本书,我想请同学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
你有什么办法?2.感知(1)学生思考,想象移的过程。
生:把上层书架上的8本书,拿2本放在下层书架上,现在每层书架上的书就一样多了。
(2)教师操作并问:现在每层都有几本书了?(6本)(3)师:像这样把多的移给少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移多补少。
(4)师:你还有什么方法?生:把上层书架上的书和下层书架上的书先合起来,再平均放在两层书架上,这样每层书架上的书就一样多了。
师:像这种把几个不同的数先合并起来,再平均分成这样的几份的到相同的数,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也给它起个名字叫:先合后分。
(5)师:现在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了吗?生:一样多了。
师:都是几本?(6本)师:它是我们通过什么方法得到的数?(或者:谁来说一说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得到这个数?)生:用的是移多补少和先合后分的方法。
师:像这样得到的数,它也有自己的名字—平均数。
师:所以6就是8和4的平均数。
谁再来说说6是谁和谁的平均数?(生说)(6)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好吗?(板书:平均数)二、合作探究,深化理解1、师:老师又新增添了一层书架,第三层书架上有几本书了?生:第三层书架上有3本书了、师:用我们刚才解决问题的方法,你能求出这三层书架上书的本数的平均数吗?师:请拿出学具,来摆一摆,注意摆时要一一对应。
四年级平均数的公式
四年级平均数的公式
四年级平均数的公式是一个相对简单的数学概念,主要用于求解一组数据的平均值。
这个公式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都非常常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数据的分布情况。
平均数的公式可以表示为:平均数= 总和÷数量。
在这个公式中,“总和”指的是一组数据中所有数的总和,而“数量”则是这组数据的个数。
通过计算总和除以数量,我们可以得到这组数据的平均值,即平均数。
例如,假设我们有一个由四个数字组成的数据组:2、4、6和8。
首先,我们需要计算这组数据的总和,即2+4+6+8=20。
接着,我们需要确定这组数据的数量,这里有四个数字,所以数量为4。
最后,我们用总和除以数量来找出平均数:20 ÷4 = 5。
所以,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5。
平均数的概念可以应用于各种实际问题中。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计算一组学生成绩的平均数来了解整个班级的平均水平。
同样地,这个公式也可以用于计算一个家庭每月的平均开销,或者一个运动员在一系列比赛中的平均得分等等。
需要注意的是,平均数有时可能无法完全反映数据的分布情况。
例如,在一组数据中如果存在极端值,那么平均数可能会被拉高或拉低,不能准确地表示大多数数据的水平。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能需要使用其他统计指标,如中位数或众数来描述数据。
如何计算平均数?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二
善于计算平均数是数学学习的基础之一。
平均数是指一组数据中所有数值的总和除以该组数据的数量。
在小学四年级的数学课程中,学生需要学习如何计算平均数。
以下是一些简单的步骤,帮助学生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一、理解平均数的定义
平均数是指一组数据中所有数值的总和除以该组数据的数量。
例如,5、8、10、12、15这五个数的平均数是:(5+8+10+12+15)/5=10。
二、准备测量数据
在计算平均值之前,需要先测量需要求取平均数的数据。
可以使用不同的方式收集数据,例如学生们可以在教室中测量书桌高度、体重、步长等。
三、将数据相加
将所有的数据进行相加,得到总和。
例如,计算 2、4、6、8、10、12 的平均数,要先将这些数字相加得到:2+4+6+8+10+12=42。
四、计算平均值
将数据总和除以数据数量得到平均值。
例如,数据总和为42,数据数量为6,平均数就是:42/6=7。
五、练习计算平均数
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进行练习,以提高计算平均数的能力。
例如,让学生计算以下数字的平均数:4、7、8、10、13、15。
六、扩展练习
当学生熟练掌握计算平均数的基础技巧时,可以进行扩展练习来提高能力。
例如,给出不规则数据集,让学生计算平均值。
这种扩展练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平均数。
学生在小学四年级学习数学时,需要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使用以上简单的步骤和练习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提高计算平均数的能力,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
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在四年级下册的数学教学中,平均数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平均数代表一组数据的典型值,通常被用来衡量同一组数据中各数值的差异。
以下是关于数学平均数的一些主要概念。
1.平均数的定义平均数指一组数的总和除以这组数的总个数。
其数学公式为:平均数=总和÷总个数。
2.计算平均数的步骤要计算一组数的平均数,首先需要将这组数的每个数值相加,然后将这个和除以这组数的总个数。
具体步骤如下:(1) 将每个数值相加;(2) 将和除以总个数;(3) 结果就是平均数。
3.平均数的应用平均数被广泛用于量化同一组数据中各数值的相对大小。
例如,在一个班级中,学生们参加了一次考试,各自得了不同的分数。
这时,平均数可以给出这个班级的考试成绩的典型值。
如果一个学生的分数高于平均数,那么他的成绩就比班里大多数人好;反之亦然。
4.加权平均数加权平均数指根据各数值的权重来计算平均数,权重越高的数值在计算中所占的比重越大。
例如,在一组数据中,有些数值比其他数值更具有代表性。
这时,可以利用加权平均数计算平均数,以更好地反映数据的实际情况。
5.平均数与中位数平均数和中位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典型值。
但是,它们的计算方式不同。
平均数是所有数值的总和除以总个数,中位数是所有数值按照大小排列后中间的数值。
对于一个数据分布比较对称的数据集来说,平均数和中位数的值会比较接近;对于一个数据分布比较偏斜的数据集来说,两者的值会有较显著的差异。
6.小学生如何计算平均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通常会用简单的例子来教给学生如何计算平均数。
例如,老师可以给学生发一堆糖果,让学生自己数一下自己拿了多少个,然后将所有同学拿到的糖果总数除以同学个数,就得到了这一堆糖果的平均数。
平均数是一个重要的数学概念,在学生的数学教育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学习平均数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应用,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数据,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2022-2023学年四年级下学期数学《平均数》(教案)
2022-2023学年四年级下学期数学《平均数》(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平均数的概念,能够简单描述平均数是什么;2.能够计算一组数的平均数,包括整数和小数;3.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平均数的概念,比如计算班级的平均分、计算世界各地的平均气温等。
二、教学内容1.平均数的含义;2.怎样计算一组数的平均数;3.平均数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1.理解平均数的概念;2.怎样计算一组数的平均数。
四、教学难点1.平均数的应用;2.如何进行小数的加减乘除。
五、教学方法1.教学法:讲授法和示范法;2.学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3.实践法:游戏、小组合作练习、智力拓展活动等。
六、学法指导1.学生要利用课余时间通过阅读、观察、实践等途径了解平均数的应用及相关知识;2.学生可以结合实际生活,利用身边的数据进行计算。
七、教学过程1.概念解释1.讲解平均数的含义及特点;2.学生概念解释,学生讨论平均数的意义。
2.计算方法1.讲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2.给学生示范如何计算平均数;3.学生进行计算练习。
3.应用1.教授平均数的应用,比如计算班级平均分;2.学生在小组中分享自己掌握的平均数的应用方法;3.学生进行练习活动测试掌握情况。
4.小结1.课堂小结,对本课学习内容进行总结;2.拓展探究,鼓励学生进行更多的拓展学习。
八、教学工具1.计算器、白板、黑板;2.探究用具,如计算游戏、数学实验箱。
九、教学评价1.学生提交作业,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该部分知识;2.考试或者测试,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估。
十、教学反思本课程注重了实际应用,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了学生计算应用能力和学习兴趣。
但在教学方法上可以更灵活多样,更加关注学生的读写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未来的教学中应该注重探究方法的运用,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探究中来。
四年级求平均数的应用题
四年级求平均数的应用题一、平均数的概念平均数是指在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再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
例如,有一组数1、2、3,它们的和是1 + 2+3 = 6,这组数据的个数是3,那么它们的平均数就是6÷3 = 2。
二、求平均数应用题的常见类型及解法1. 简单的平均数计算(已知几个数,求平均数)- 例题:四年级一班有5名同学,他们的数学成绩分别是90分、92分、88分、95分、85分,求这5名同学的平均数学成绩。
- 解析:- 我们要明确求平均数的方法是总和除以个数。
- 那么这5名同学成绩的总和为:90+92 + 88+95+85 = 450(分)。
- 因为是5名同学,所以个数是5。
- 最后求平均成绩,即450÷5 = 90(分)。
2. 根据平均数求总数,再进行计算- 例题:四年级二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35厘米,这个班有40名同学,那么这个班同学的身高总和是多少厘米?如果又来了一名新同学,他的身高是140厘米,现在这个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 解析:- 第一问:- 已知平均身高是135厘米,人数是40名。
根据平均数的定义,总数 = 平均数×个数,所以身高总和为135×40 = 5400厘米。
- 第二问:- 原来身高总和是5400厘米,新同学身高140厘米,那么现在的身高总和是5400+140 = 5540厘米。
- 现在的人数是40 + 1=41人。
- 现在的平均身高为5540÷41≈135.12(厘米)。
3. 加权平均数问题(不同数量的不同数据求平均)- 例题:四年级三班有男生20人,平均体重是35千克;女生15人,平均体重是30千克。
求这个班全体同学的平均体重。
- 解析:- 首先求男生的总体重,根据总数 = 平均数×个数,男生总体重为35×20 = 700千克。
- 然后求女生的总体重,女生总体重为30×15 = 450千克。
四年级平均数教学反思10篇
四年级平均数教学反思10篇四年级平均数教学反思1《平均数》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属于统计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之后进行教学的。
在统计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整体之间的差别,可见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让学生学平均数的知识,不仅是为了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更重要的是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及对生活的作用更显重要。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课的开始我借助刚刚考试的语文第二单元成绩,比较黄鑫雨小组和张鸣一小组的成绩,看哪个小组的成绩好一些,老师把这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抛向了学生。
引发学生思考,此时比总数显然不合理,又由于一组人数多,一组人数少,所以很难对应着进行比较。
在学生的认知思维冲突中,在解决问题的需要中,学生请出“平均数”。
揭示本节课的课题。
接下来通过问学生今天是什么日子,给出一个收集废旧塑料瓶情境,这样自然地导入新课,既使学生感悟到数学________于生活,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将统计知识渗透到教学当中。
“哪个组成绩好?还不知道呢?”学生带着悬念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二、探究合作、展示点拨此环节我用了小组合作的模式来教学,在学生请出平均数之后,首先出示简洁明了的学习提示,为学生自主探究指明了方向,让学生结合学习提示先学。
然后再小组合作学平均数的求法、意义、特征,达成共识。
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教师在辅导过程中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后面的交流展示做好准备。
学生会画图用圆圈代表塑料瓶,然后用箭头表示移动多的补给另外几个,此时我设问:你能给这种方法取个名字吗?他们就得出:移多补少。
接着我又将整个移多补少的过程展示给学生们看,让他们心里更加明确这种方法的意义。
接下来学生又交流另一种计算的方法(先合再分),并总结出是计算的方法,根据交流板书:总数除以总份数。
四年级平均数的知识点总结
一、平均数1、定义: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即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2、意义:描述一组数据的整体情况,或者对几组数据之间进行对比;3、公式:平均数=数据总和÷数据份数;数据份数=数据总和÷平均数;数据总和=平均数×数据份数;4、解题关键:根据公式,只需找到三个数量中的其中两个即可求出另外一个数量;5、一般应用:行程问题: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比赛计分:一般采取去掉最高分与最低分,再求剩余数据的平均数。
二、条形统计图1、统计定义:对一类数据搜集、整理、计算和分析,以便使用者进行观察后做出判断。
2、统计图:用点、线、面、体等形式来表示所统计的数据之间的数量关系的图形叫做统计图。
3、条形统计图:根据统计数据的总体情况,设定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再将统计数据根据数量的多少画成长短不同的直条,最后把这些直条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
从条形统计图很容易看出各种数量之间的关系。
4、复式条形统计图:其定义与条形统计图基本一致,但通过复式条形统计图是可以看出两者之间的数量关系;5、复式条形统计图分类:横向复式与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6、优点:直观,很容易看出所统计的各项数据之间的关系;7、注意事项:必须有图例;单位长度必须统一。
三、可能性1、必然事件:生活中,有些事情我们能确定一定发生,这一类事件称为必然事件。
比如:掷一枚均匀的硬币,要么正面朝上,要么背面朝上;2、不可能事件: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发生的事。
如:某一年有400天;3、可能事件:我们无法确定某一事件是否会发生;4、可能性:必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1;不可能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0;可能时间发生的概率是0-1之间的任意数;5、可能性应用:公平游戏规则;掷骰子游戏等。
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教案(三篇)
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教案学情及教材分析: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过简单的统计表,本节课是把已学的统计知识和认识平均数结合起来,学会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移多补少,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平均数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以帮助学生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通过多种练习让学生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多角度理解和先求和再平分的求平均数一般方法的掌握。
从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来看,平均数是一个持续的学习内容,今后还要学习稍复杂的平均数以及其他常见的统计量。
因此,我觉得这节课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求简单的平均数,更要引导学生从数据处理分析的角度把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平均数的意义,用平均数进行比较,描述分析一组数据的状况和特征,感受平均数的应用价值。
本节课是在学习认识简单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教学最基础的数据整理分析,平均数的知识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统计数据的分析和整理打下基础,新教材明显地加重了对平均数意义理解的份量,突出了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既平均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意义,体会平均数的作用,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能计算平均数。
2、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概念。
3、在活动中,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平均数的特征,用平均数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你乘车买票吗?六岁以前买票吗?你对乘车是否买票这方面的常识了解吗?我们把1、2米这条线叫“儿童乘车免票线”。
看,就是这条线,经过相关部门研究决定,六岁以下儿童乘车免票线为1、2米。
你知道怎么去确定这个标准吗?调查谁?如果数据来了,有高的,有矮的,如何处理?让我们一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来解决这些问题。
四年级数学教案: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四年级数学教案: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平均数的概念,能够使用简单的方法求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并能够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课程重点:1.平均数的概念2.平均数的计算方法3.平均数的应用课程难点:1.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学生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并熟练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课程准备:1.白板、黑板、彩色粉笔、教学用具2.准备多组数据,用于练习计算平均数和解决实际问题。
3.从网上下载一些相关的教学视频和图片,加深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打开投影,播放一个有关平均数的视频,让学生了解平均数是什么,以及平均数的作用。
(二)讲解1.平均数的概念教师用白板或黑板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平均数的概念。
平均数指一组数据的数量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可以用来表示一组数据的中心值。
例如,一组数据为3、5、7、9、11,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3+5+7+9+11)/5=7。
2.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教师用白板或黑板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计算平均数的步骤为:将一组数据的数量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即可。
例如,一组数据为6、8、10、12,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6+8+10+12)/4=9。
(三)练习1.练习计算平均数教师教学用具拿出一组数据,告诉学生要求计算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并让学生在课堂上现场计算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教师将逐渐增加难度,让学生更加熟练地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练习应用平均数教师拿出一些实际问题,告诉学生应该如何使用平均数解决这些问题。
例如,班级里有10个学生,他们的身高分别为120cm、125cm、130cm、135cm、140cm、145cm、150cm、155cm、160cm、165cm,这些数据的平均数是多少?如果班级里有一个学生的身高是160cm,他的身高比平均身高高多少?(四)总结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总结,总结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小学四年级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平均数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第1节平均数【知识梳理】一、平均数:1、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而不能代表其中某个个体的情况。
它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
2、它比一组数据中最大的数要小,比最小的数要大。
3、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总数量=每份数相加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总数量=平均数×总份数总份数=总数量÷平均数4、平均分:平均数和平均分不一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5、比赛时,计算平均得分时,一般要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
【诊断自测】一.选择题1.小明班里的同学平均身高是1.4米,小强班里同学平均身高是1.5米,小明和小强相比,()A.小明高B.小强高C.一样高D.无法确定2.第一小组的学生称体重,最重的48千克,最轻的25千克.下面()千克可能是这组学生的平均体重.A.24B.36C.48D.503.水塘平均水深1.1米,李兵身高1.4米,他准备下去游泳,你的建议是()A.小明:安全(1.4大于1.1)B.小刚:危险(最深处可能大于1.4)C. 两个人都不危险4.下面的说法中,合理的是()A.王刚班上期末数学测试的平均分是91分,王刚的分数有可能低于91分B.王刚身高160厘米,他到一个平均水深110厘米的池塘里游泳,不会有危险C.王刚家8月份平均每天用电8千瓦时,他家每天的用电量一定都是8千瓦时5.希望小学四年级5个班参加植树活动,第一天植树28棵,第2天植树20棵,第3天植树32棵,下面()算式是求平均每班植树多少棵.A.(28+20+32)÷3B.(28+20+32)÷5C.(28+20+32)÷(3+5)6.一组数据最大值是34,最小值是19,这组数据的平均数()A.比34大B.比19小C.在19和34之间7.8个橘子的平均重量是83克,下面描述正确的是()A.每个橘子的重量大约在83克左右B.每个橘子的重量比83克轻C.每个橘子的重量比83克重D.每个橘子的重量都是83克8.24小时PM2.5平均值超标准值为100﹣150,则空气质量等级为()A.优B.轻度污染C.严重污染【考点突破】类型一:简单的统计和求平均数问题例1.某校一次合唱比赛中,7位评委给五(1)班的打分情况如下:9.65;9.70;9.68;9.95;9.72;9.25;9.78计算五(1)班的平均得分.(得数保留两位小数)答案:见解析解析:用这组数据的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即可求得这个班的平均得分,据此解答即可.解:(9.65+9.70+9.68+9.95+9.72+9.25+9.78)÷7=67.73÷7≈9.68(分)答:五(1)班的平均得分是9.68分.例2.湖滨花园12幢6户居民2014年用水情况统计如表.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第四季度用水量/度 582 488 706 564 (1)平均每月用水量多少度?(2)平均每天用水量多少度?(得数保留两位小数)(3)平均每个季度用水量多少度?答案:见解析解析:(1)要求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度,先把2014年四个季度的用水量加起来,再除以月数12即可解答;(2)2014年是平年,有365天,先把2014年四个季度的用水量加起来,再除以天数365即可解答;(3)先把2014年四个季度的用水量加起来,再除以4即可解答.解:(1)(582+488+706+564)÷12=2340÷12=195(度)答:平均每月用水量195度.(2)(582+488+706+564)÷365=2340÷365≈6.41(度)答:平均每天用水量6.41度.(3)(582+488+706+564)÷4=2340÷4=585(度);答:平均每季度用水量585度.例3.在抗震救灾的日子里,解放军张叔叔前4天在一线共奋战了74小时,后3天平均每天在一线工作15小时,这一周,张叔叔平均每天在一线工作多少小时?答案:见解析解析:根据题意可以求出张叔叔在7天一共工作了几小时,用总的小时数除以总天数,就是要求的答案.解:(74+15×3)÷(4+3),=(74+45)÷7,=119÷7,=17(小时);答:这一周,张叔叔平均每天在一线工作17小时.例4.学校买来6箱图书,每箱120本,平均分给5个年级,每个年级分得多少本?答案:见解析解析:根据题意,先求出学校买来6箱图书一共有多少本,进而把总本数平均分成给5份,每一份的本数,也就是每个年级分得的本数.解:120×6÷5=720÷5=144(本).答:每个年级分得144本.例5.手工制作比赛中,六年级学生做泥人玩具,一班48人,共做267个;二班50人,共做292个;三班47人,每人做6个.六年级学生平均每人做多少个?答案:见解析解析:先用“48+50+47”求出六年级三个班共有的人数,根据“平均每人做的个数×人数=总个数”求出三班做的总个数,进而根据“三班做的总个数÷三个班共有的人数=六年级平均每人做的个数”进行解答即可.解:48+50+47=145(人)(267+292+47×6)÷145=(261+292+282)÷145=841÷145,=5.8(个);答:六年级学生平均每人做5.8个.类型二:简单的求平均数问题以及中位数和众数例6.某公司全体员工工资情况如下表.员工总经理副总经理总门经理普通员工人数 1 2 5 32 月工资/元8000 6000 4000 2500 (1)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各是多少?(2)你认为哪个数据代表这个公司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答案:见解析解析:(1)根据“工资总数÷总人数=平均工资”计算出平均数;进而把这组数据按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排列,如数据为偶数个,中位数则是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如是奇数个,中间的那个数即中位数;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是该组数据的众数;(2)根据中位数和众数的特点,并结合题意,进而得出结论.解:(1)平均数:(8000+6000×2+4000×5+2500×32)÷(1+2+5+32),=120000÷40,=3000(元)众数:8000,6000,6000,4000,4000,4000,4000,4000,2500,2500, (2500)因为是40个数,是偶数,中位数为(2500+2500)÷2=2500;众数为2500(2)众数最能代表这个公司员工工资一般水平;答:平均数是3000,众数是2500,中位数是2500,众数最能代表这个公司员工工资一般水平.例7.运动会开幕式,160名同学组成了2个花束队,每个花束队4行,平均每行有多少名同学?答案:见解析解析:求平均每行有多少名同学,先用“160÷2”求出每个花束队有多少人,进而用“每个花束队的人数÷每个花束队分成的行数=平均每行的学生人数”进行解答即可.解:160÷2÷4,=80÷4,=20(名);答:平均每行有20名同学.类型三:和实际问题相关的求平均数问题例8.小王的气步枪射击最佳成绩是10.9环,训练时,小王打了5发,平均成绩是10.2环.为了尽快达到平均成绩10.6环.小王至少还要打多少发?答案:见解析解析:现在离要求的环数还差[(10.6﹣10.2)×5]2环,10.9环最佳,每打一发10.9环可以补回(10.9﹣10.6)0.3环,2÷0.3=6(发).故至少还需要打7发.解:[(10.6﹣10.2)×5]÷(10.9﹣10.6),=2÷0.3,=6(发),≈7发.答:小王至少还需要打7发.例9.期终小红语文、数学两门课的平均分是94.5分,语文、数学、英语三门课的平均分为94分,她英语考了多少分?答案:见解析解析:用94.5×2求出语文和数学的总分,用94×3求出语文、数学、英语三门课的总分,再用语文、数学、英语三门课的总分减去语文和数学的总分就是英语的分数.解:94×3﹣94.5×2,=282﹣189,=93(分),答:她英语考了93分.例10. 5个裁判员给一名体操运动员评分,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平均得分9.58分.如果只去掉一个最高分,平均得分为9.46分,如果只去掉一个最低分,平均得分9.66分.最高分和最低分各是多少分?答案:见解析解析:五位裁判员给一位体操运动员评分,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平均得分9.58分,说明:中间三个裁判共打分:3×9.58=28.74分,如果只去掉一个最高分,平均得分9.46分,可以求出其他4位裁判打的总分,减去中间3人打的总分,即得最低分,同理可得裁判员给打得最高分,进而得出结论解:9.46×4﹣9.58×3=9.1(分)9.66×4﹣9.58×3=9.9(分)答:最高分是9.9分,最低分是9.1分.例11.下表为一栋居民楼内家庭人口情况统计表,请算出这栋楼平均每户有几口人家庭人口数(人) 2 3 4 5户数8 23 6 3答案:见解析解析:先算出每户的人数,再把每户的人数加起来除以户数就是这栋楼内平均每户的人数.解:(2×8+3×23+4×6+5×3)÷(8+23+6+3),=(16+69+24+15)÷40,=124÷40,=3.1(人);答:平均每户3.1人.【易错精选】一.选择题1.陈红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功课平均成绩是92分,其中语文90分,数学95分,英语分数应该是()A.90B.91C.922.一批本子分发给六年级一班学生,平均每人分到12本,若只发给女生,平均每人可分到20本,若只发给男生,平均每人可分到()本.A.24B.27C.30D.353.有一组数据2、4、4、5、3、9、4、5、1、8,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分别为()A.4、4、6B.4、6、4.5C.4、4、4.54.如表是小明的田径考试成绩,他跳高的成绩是()分项目跑步跳高跳远平均分分数70 ?85 83A.79B.80C.93D.945.有甲、乙、丙、丁四名同学,甲、乙两人的平均身高是120厘米,丙、乙两人的平均身高是126厘米.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丁的身高一定比甲高B.四个人的平均身高一定低于甲、乙两人的平均身高C.四个人的平均身高一定高于甲、乙两人的平均身高D.以上说法均不准确二.填空题6.在一次投篮训练中,8名同学投中的个数如下:4个、5个、4个、6个、10个、9个、8个、10个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众数是,中位数是.7.在一个分钟踢毽比赛中,小娟前两次的平均成绩是43个,她第三次应踢个,才能使这三次的平均成绩是45个.8.某次测试,以80分为标准,六名同学的成绩记为+4、+8、0、﹣5、+9、﹣4,这六名同学的实际平均成绩是.9.王阿姨买来一些苹果和香蕉,花去了同样多的钱,已知苹果每千克6元,香蕉每千克 4元,那么这些水果平均每千克的单价是元.10.上星期,小红家每天买菜所用钱数的情况如下表.星期星期日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金额/元40 20 24 34 40 26 40 上星期,小红家平均每天买菜用去元.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众数是.三.解答题11.朝阳小学五年级有两个班,一班有51人,二班有49人,期中考试两个班全体同学的平均成绩是81分,已知二班的平均成绩比一班的平均成绩高7分,那么二班的平均成绩是多少分?12.甲数是33.5,乙数与丙数的平均数是30.5,这三个数的平均数是多少?【精华提炼】1、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而不能代表其中某个个体的情况。
四年级数学上册简单的平均数计算
四年级数学上册简单的平均数计算在四年级的数学学习中,平均数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帮助我们理解事物的整体情况。
本文将介绍四年级上册中关于平均数的简单计算方法。
1. 平均数的定义平均数是指一组数的和除以数量的结果。
在数学中,平均数常用来表示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2. 如何计算平均数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很简单,只需要将一组数相加,然后除以这组数的数量即可。
例如,我们有一组数:4,6,8,10。
首先,将这组数相加:4 + 6 + 8 + 10 = 28。
然后,将总和28除以这组数的数量,即4个数:28 ÷ 4 = 7。
所以,这组数的平均数为7。
3. 应用举例平均数的计算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以下是一些例子:例子1:小明考了语文,数学,英语三门科目的成绩分别为80,90,70。
我们可以通过计算这三门科目的平均数来了解小明的总体表现。
首先,将这三门科目的成绩相加:80 + 90 + 70 = 240。
然后,将总和240除以科目的数量3,得出平均数:240 ÷ 3 = 80。
所以,小明的平均成绩为80。
例子2:在班级中,有10个学生的身高分别为130cm,135cm,140cm,145cm,150cm,155cm,160cm,165cm,170cm,175cm。
我们可以通过计算这些学生的身高的平均数来了解整个班级的身高水平。
首先,将这些学生的身高相加:130 + 135 + 140 + 145 + 150 + 155 + 160 + 165 + 170 + 175 = 1585。
然后,将总和1585除以学生的数量10,得出平均数:1585 ÷ 10 = 158.5。
所以,班级的平均身高为158.5cm。
4. 小结通过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平均数计算的简单性和实用性。
通过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值,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数据的总体情况,从而做出更准确的分析和决策。
总结一下,计算平均数的步骤如下:1)将一组数相加得到总和;2)除以这组数的数量得到平均数。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5篇)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5篇)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5篇)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平均数,会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数据的作用和统计对决策的作用。
3、通过平均数的学习,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教学重点: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的过程,使学生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加权平均数。
教学难点: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5分钟左右)1、出示图片:我班学生在大街上捡拾白色垃圾。
谈话:白色垃圾对于我们的生活危害很大。
出示相关数据。
我校也要求学生调查自己家的情况。
那么谁说说,你们家一周大约丢弃多少个塑料袋?学生分别说。
(三个)2、看过一篇报道,城镇某校一个班平均每周丢弃塑料袋28个之多,大多数用于买菜,丢垃圾用。
谁能说说平均数怎样算?板书关系式: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3、看到这个信息你最想做什么吗?(到底城镇用的多,还是我们农村用得多?)如果以我班为农村调查对象。
4、比较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统计中的平均数。
(板书)二、在活动中,自主建构概念到底我们班的同学平均每家一周丢弃多少个呢?看来要得到平均数只知道几家的数据还不行,你们最想知道什么吗?(一)活动1:初估平均数。
(3分钟)1、出示数据,初估平均数。
学生面对分散而且毫无规律的数据,迟疑一下,在教师的鼓励下有的学生会大概猜一猜。
但是数据不统一。
2、“为什么不好估?有什么困难?”,“怎样就比较容易估算了?”两个问题的讨论,引出学生要对数据进行整理的需求。
3、“怎么整理?”,这一问题又引发学生观察数据的特点,最后得到根据相同数据及其个数进行整理。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平均数》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平均数》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平均数》是小学数学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统计图、统计表的基础上进行教授的,为后续学习更多的统计知识奠定了基础。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能够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
但是,对于平均数这一概念,学生可能在生活中有所接触,但是对其本质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平均数的意义,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求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知道平均数是指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加起来除以数据的个数。
2.让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让学生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交流法等,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平均数的意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用于引入和解释平均数的概念。
2.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和掌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引入平均数的概念,如“小明生日邀请了5个同学,共收到了8个礼物,平均每个同学送了几个礼物?”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引出平均数的定义。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组数据,如“一组数据:1,2,3,4,5”,让学生尝试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并解释求平均数的意义。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每组给出一些数据,要求学生求出平均数。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回答一些关于平均数的问题,如“平均数是多少?它表示什么意思?”等,加深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人教版《“平均数”》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经典、完美、好用)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人教版《“平均数”》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经典、完美、好用)教学设计:平均数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数学下册90-94页教学目标:一)基本目标1.引导学生在具体问题情境的讨论中,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2.教授学生简单数据的平均数计算方法。
3.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二)批判性思维培养目标1.引导学生清晰、具体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2.培养学生数学表达有理有据的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知道平均数能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与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
教学过程:一、在现实情境中,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一)提出问题,激活旧知老师问道:“同学们,我们今天来研究平均数。
关于平均数,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吗?”二)情境导入,引发冲突老师通过课件展示了四(1)组织男生和女生开展的一次3分钟足球射门比赛。
老师提出问题:“请大家看这两组数据,你认为男生队和女生队,哪个队的射门水平高?”通过分析比较,学生们得出结论:用“两队平均每人射进的球数”,来代表各队的整体水平会比较合理一些。
这样,学生们初步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
三)多样表征,理解概念1.借助平均分,理解平均数老师展示了两个算式:“(5+6+4)÷3=5”和“(4+3+8+1)÷4=4”,并向学生解释了这两个算式都是先求总和再均分,求出两队的平均值。
这样,学生们通过以前研究的平均分知识,理解了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借助直观图,理解移多补少老师让学生们观察图2,并让他们在图上找到男生队和女生队射进的5个和4个球。
通过这种直观的方式,学生们更清楚地看出了两队射进的球数。
小结:移多补少是一种求平均数的方法,通过使两组数据的数量相等,来比较它们的整体水平。
平均数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但不能代表每一个数据的情况。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平均数来估算销售量等数据,并根据平均数的特点进行分析和判断。
小学四年级数学平均数评课稿
小学四年级数学《平均数》评课稿小学四年级数学《平均数》评课稿今天,我听了颜教师的《平均数》这节课,使我收成颇丰。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
是在学生初步学会了看简单的统计表、统计图、把握了简单的数据整理的方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下面,我就对这节课谈一些自己的观点:1.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情境。
新课导入时,让学生依照踢毽子竞赛中两个组的成绩,比一比哪组同窗的成绩好,再讨论找出最适合的方式,引出平均数;在巩固练习中,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平均数的应用,了解男童、女童的平均身高、、、这些内容都是来自学生身旁,与学生生活有紧密联系,学生很感爱好,同时也结合明白得平均数的概念,渗透了抽样调查的方式。
2.表现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探讨新知。
教学中教师以“移多补少”的思想,帮忙学生明白得平均数的概念。
对求平均数的方式时,让学生自主探讨,讨论交流,并通过教师一步一步引导发觉计算的方式。
如,你们还有其他方式来求出第五组的平均数吗?激发了学生的思促使学生探讨出多种方式。
总之,本课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教学内容丰硕,数学的生活味浓,教学成效较好。
小学四年级数学《平均数》评课稿今天,我听了颜教师的《平均数》这节课,使我收成颇丰。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
是在学生初步学会了看简单的统计表、统计图、把握了简单的数据整理的方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下面,我就对这节课谈一些自己的观点:1.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情境。
新课导入时,让学生依照踢毽子竞赛中两个组的成绩,比一比哪组同窗的成绩好,再讨论找出最适合的方式,引出平均数;在巩固练习中,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平均数的应用,了解男童、女童的平均身高、、、这些内容都是来自学生身旁,与学生生活有紧密联系,学生很感爱好,同时也结合明白得平均数的概念,渗透了抽样调查的方式。
2.表现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探讨新知。
教学中教师以“移多补少”的思想,帮忙学生明白得平均数的概念。
对求平均数的方式时,让学生自主探讨,讨论交流,并通过教师一步一步引导发觉计算的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均数
【引导】
类型一:知识点
1 有4箱水果,已知苹果、梨、桔子平均每箱42个,梨、桔子、桃平均每箱36个。
苹果和桃平均每箱37个。
求一箱苹果多少个?一箱桃多少个?
举一反三
【变式1】一次考试,甲、乙、丙三人平均分91分,乙、丙、丁三人平均分89分,甲、丁二人平均分95分,问甲、丁各得多少分?
【变式2】甲、乙、丙三个小组的同学去植树,甲、乙两个组平均每组植18棵,甲、丙两组平均每组植17棵,乙、丙两组平均每组植19棵。
三个小组各植树多少棵?
类型二:知识点
2 一次数学测试,全班平均分是91.2分,已知女生有21人,平均每人92分,男生平均每人90.5分,求这个班男生有多少人?
举一反三
【变式1】两组学生进行跳绳比赛,平均每人跳152下。
甲组有6人,平均每人跳140下,乙组平均每人跳160下,乙组有多少人?
【变式2】把甲级和乙级糖混在一起,平均每千克买7元。
已知甲级糖有4千克,平均每千克8元,乙级糖有2千克,平均每千克多少元?
类型三:知识点
3 五个数的平均数是1.8,把其中一个数改为0.6后,这五个数的平均数是1.6,这个改动的数原来是多少?
举一反三
【变式1】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在一次考试中四人的平均分是90.2分。
可是,甲在抄分数时,把自己的分数错抄成87.2分,因此算得的四人平均分为88.2分。
求甲在这次考试中得了多少分?
【变式2】小明前五次数学测验的平均成绩是88分,为了使平均成绩达到92.5分,小明要连续考多少次满分?
类型四:知识点
4 五一班同学数学考试平均成绩91.5分,事后复查发现计算成绩时将一位同学的98分误作89分计算了。
经重新计算,全班的平均成绩是91.7分,五一班有多少名同学?
举一反三
【变式1】某班的一次测验,平均成绩是91.3分。
复查时发现把张静的89分误看作97分计算,经重新计算,该班平均成绩是91.1分。
问全班有多少同学?
【变式2】五(1)班有40人,期中数学考试,有2名同学去参加体育比赛而缺考,全班平均分为92分。
缺考的两位同学补考均为100分,这次五(1)班同学期中考试的平均分是多少分?
类型五:知识点
5 小明前几次数学测验的平均成绩是84分,这次要考100分,才能把平均成绩提高到86分。
问这是他第几次测验?
举一反三
【变式1】老师带着几个同学在做花,老师做了21朵,同学平均每人做了5朵。
如果师生合起来算,正好平均每人做了7朵。
求有多少个同学在做花?
【变式2】两组同学进行跳绳比赛,平均每人跳152次。
甲组有6人,平均每人跳140次,如果乙组平均每人跳160次,那么,乙组有多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