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心理健康全册第二单元第五课妥协的智慧教案鄂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第五课妥协的智慧

【主题说明】

妥协是指在生活中避免冲突、争执,或与某人或几个方面之间商谈条件或求得互让。执着固然重要,但因条件的限制和环境的变化,人所追求的目标暂时难以达到,或者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本课通过图片导入,并通过小组游戏、体验分享等活动设计,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学会妥协,退一步海阔天空,并且知道合理妥协也是一种智慧,只有审时度势,才能蓄势待发。【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妥协的必要性。

2、情感目标:让学生体验到在妥协中达到的成就感和愉悦感。

3、行为目标:让学生学会在集体的生活情境中善用妥协,退一步海阔天空。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合理妥协是必要的,体验妥协有时更容易解决问题。

难点:使学生学会在生活中适时合理妥协。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PPT;粉笔若干。

学生准备:矿泉水瓶;绳子。

【教学设计】

【活动反馈】

1、学生的两个活动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是否能很好的引出学生的理性思维。

2、学生的参与面、和回答的真实、客观性是否高效。

3、学生在交流和活动过程中是否感受到了妥协的魅力、学到了妥协的方法。【练习题】

1、学校要举行元旦晚会,你报名参加节目,你经过很长时间的努力排练,终于进入到最后一轮,但就在最后一关,你被淘汰了,你认为学校选择了不如你的同学参加,这时你会怎么办?

2、举例说明妥协的方法。

【教学参考素材】

有一种智慧叫妥协

潘江祥

曹魏时,魏明帝去世,太子曹芳年仅8岁,所以魏明帝在死前便托付司马懿和曹爽辅政。曹爽一心想独揽大权,所以就施展诡计,让曹芳将司马懿封为太傅,使其有职无权,夺了他的兵权,并架空了他的两个儿子司马师与司马昭。司马懿也一直觊觎曹魏政权,但是现在他却无法不妥协,因为现在曹爽手握大权,稍有不慎就会被他借机除掉,所以他就称病谢朝,闭门不出。曹爽对他还是不放心,就故意派李胜去探视。司马懿得知之后,就装作病得很厉害,行动都得让两个婢女搀扶,穿衣服也穿不上,喝粥都流到嘴外边来。李胜跟他说话,他也听不清楚,糊糊涂涂的,好像快死的样子。李胜回去之后报告了曹爽。曹爽认为司马懿快要死了,就不以为意,但是没想到就在他放松警惕的时候,司马懿却趁其出游之机,率心腹手下及家丁将他捕获,然后罗织罪名将他全家都杀掉,成功掌握了曹魏大权,为司马氏篡夺曹魏政权奠定了基础。

对于曹爽和司马懿的功过是非自有史家评论,而我们作为普通人从司马懿智斗曹爽的故事中,能够看到的是司马懿的妥协。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如果跟曹爽硬拼不可能取胜,反而会招致三族被屠灭的后果,所以就装病扮傻,表现得十分怯懦,因而保全了自己的力量,随后发动反击达成了最终目标。司马懿的事情,我们普通人不会遇到,但是事不同理同,“以大见小”,对我们来说,在遇到一些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时,不妨试着去妥协,去暂时地退让,然后再找准时机去解决。既然“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坚持不能解决问题,而且还有可能造成巨大的损失,那为什么不“留得青山在”,等待有利时机再去解决这一问题。而这样岂不更是坚持,是一种更好的坚持吗?所以说,妥协不是投降,不是软弱,也不是怯懦,而更是坚持!

【心理学背景知识】

一、社会性认知:

社会性认知是指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的认知以及对社会关系和对集体组织关系的认知,与认知能力的发展相适应。小学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从具体的、片面的向抽象的、较为全面的认识过渡。与此同时,随着儿童认知中的自我中心成分的逐渐减少,儿童对他人的认识也逐渐趋于客观和深刻。

二、角色采择能力

在小学儿童认识、理解他人的行为过程中,角色采择技能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所谓角色采择,也称观点采择,是指儿童采取他人的观点来理解他人的思想与情感的一种认知技

能。在小学时期,儿童的角色采择技能有了显著的发展。

塞尔曼认为儿童的角色采择技能的发展表现出五个阶段。

阶段0:自我中心的或无差别的观点(3-6岁)。儿童不能认识到他人的观点与己不同,因而往往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作反应。

阶段1:社会-信息角色采择(6-8岁)。儿童开始意识到他人有不同的观点,但不能理解这种差异的原因。认为他人所做的即是其所想的,而不能了解他人行动前的思想。

阶段2:自我反省角色采择(8-10岁)。儿童逐渐认识到即使得到相同的信息,自己和他人的观点也可能会有冲突。他们已能考虑他人的观点,并预测他人的行为反应,但儿童还不能同时考虑自己和他人的观点。

阶段3:相互角色采择(10-12岁)。儿童能考虑自己和他人的观点,并认识到他人也可能这么做,能够以一个客观的旁观者的身份来解释和反应。

阶段4:社会和习俗系统的角色替换(12-15岁)。儿童开始运用社会系统和信息来分析、比较、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观点。

参考文献

[1]周宗奎. 儿童青少年发展心理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彭聃龄. 普通心理学(修订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