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文化发展历程总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史文化发展历程总结

一、百家争鸣

1、背景:

(1)、经济:井田制崩溃,私有制产生,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百家争鸣提供了物质基础。(2)、政治: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各种力量争衡较量,未形成新的统治权威。(3)、阶级:“士”阶层活跃并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

(4)、思想:私学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阅历丰富的文士,为学术繁荣提供了条件。

2、诸子百家:

道家

代表人物:老子

主张:(1)哲学:①“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唯心思想。②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任何事务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思想的精华)(2)政治:倡导“无为而治”,以无事取天下。(3)社会:主张建立“小国寡民”式社会,对人民实行“愚民政策”。(消极)

影响:(1)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2)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代表人物:庄子

主张:(1)提出了“齐物”的观点。认为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没有区别。

(2)提出“逍遥”的人生态度。就是要“无所恃”,不要受各种条件左右。

(3)天与人“不相胜”。因此人必须顺从自然。

影响:(1)庄子在文学、美学方面也很有建树。(2)庄子的寓言、散文中蕴涵着深邃的哲理智慧和神奇的浪漫主义风格。(3)庄子的文风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墨家

代表人物:墨子

主张:(1)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兼爱”是无等级差别的爱,“非攻”,就是反对不义的战争,主张各国和平相处。(2)提倡“尚力”,主张“节用”“节葬”。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地位。同时反对统治者铺张浪费,主张节约。

影响:1、墨家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2、战国时期,一度为显学。曾经被其它学派广泛吸收征引。3、战国以后,墨家思想不再受人们重视。

法家

代表人物:韩非

(1)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2)他反对儒家“是古非今”的历史观,主张变法革新。

影响:(1)韩非的思想适应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2)在西汉以后的1000多年中,这种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3、百家争鸣的影响:

(1)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在经济、政治、法律、哲学、军事、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等众多领域内所形成的思想理论,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①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②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③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3)诸子百家的思想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础,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

二、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1、儒家思想的创立和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儒学形成

(1)、孔子创立儒学

政治:

仁: 仁者爱人遵循“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礼: 克己复礼“正名”

德: 为政以德,逐步改良政治

哲学:对鬼神的存在持怀疑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优先讨论人世间的实际问题

教育:

思想: “有教无类”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受教育者的范围扩大

方法: “因材施教”

学习: 实事求是”、“学思相结合”、“独立思考,敢于坚持正确意见”、温故而知新

影响:①在当时并没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②后经改造,形成了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③孔子思想因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对世界文化也有深远的影响

评价:①孔子“仁”的思想对于缓和阶级矛盾、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②对现代所提倡的人本理念和和谐社会也具有借鉴作用;其改良政治的主张,也体现了与社会同步的精神;但孔子的爱是有阶级差别的爱。③孔子主张的“礼”是指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以后的统治者把它作为进行阶级压迫的思想工具,带有承认等级和阶级剥削的消极性。

(2)、孟子、荀子对儒学思想的发展

孟子主张:

政治核心:“仁政学说”,必须重民,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民本思想)

伦理人性本善说

义利观“养浩然之气”,他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评价:孟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他的仁政及民本思想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推动社会发展。他的思想并不是纯粹的民主意识,他的主张只是利用地主阶级长久稳固的统治人民。

荀子主张:

政治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同时也吸收法家思想,主张礼法并施。

伦理性恶论:但凭借后天教育可以使人由恶变善

哲学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

评价:荀子的思想杂取百家,与孔孟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在很长时间里,荀子学说不为正统的儒家所重视,被视为儒家的异端。但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2、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汉代新儒学

(1)汉初的黄老之学

1、出现的社会背景:经济残败,百业待兴,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吸取秦亡的教训。

2、主要内容:①黄帝的学说:治身(养生)②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而无不为,积极无为)

3、特点:兼采众家、积极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4、作用:西汉初年的指导思想,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元气,但到汉武帝时被新儒学取代。(2)新儒学取代黄老之学的原因:

①黄老之学不能适应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

②儒家学说经过自我调整,整合出了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

(3)标志: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黄老之学被新儒学所取代。

(4)董仲舒的新儒学

①主要思想来源: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

②主要内容:

A、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认为人君受命于天,进行统治——君权神授,为皇权披上了神圣的外衣;同时主张限制君权实行仁政)

B、春秋大一统思想

C、提出了被后人称为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中国政治史上的一件大事。

①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②从此,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政府加强了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对民族文化的发展有积极意义。

③“天人感应”学说,对限制君主权力的过度膨胀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3、儒学的新时代——宋明理学:

(1)理学兴起的背景:

1、(危机出现)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使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2、魏晋南北朝以来,到唐宋达到鼎盛的“三教合一”潮流,各家思想互相渗透。

3、(重新光大)儒学志士吸收佛、道思想,探讨匡时济世的新儒学体系。

4、宋代重文,学术氛围活跃

(2)程朱理学:

①、代表人物:程颐、程颢;朱熹

②、主张:

A、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的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B、把握“理”的方法“格物致知”。即接触天下万事万物去体会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达到最终贯通。

C、个人修养要以敬畏天理为准则,才能达到圣贤之道,要“存天理,灭人欲”。

③、地位:

A、元朝:将《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